安全发展任重而道远

2024-07-14

安全发展任重而道远(精选8篇)

安全发展任重而道远 第1篇

现阶段我国安全生产面临的挑战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国是一个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的大国, 重点和高危行业领域企业基数很大, 地区、行业和企业间发展不平衡, 安全生产基础比较薄弱。从2005年下半年到2007年底, 累计将关闭小煤矿1万处以上 (约占2005年初全国小煤矿数量的45%) , 全国仍有大小煤矿约1.9万处 (其中在建煤矿3900余处) 。目前, 全国有金属和非金属矿山约9.74万处, 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约2.1万户, 烟花爆竹生产企业5800多户, 建筑施工企业约7.17万户。道路和水上交通、铁路、民航等快速发展, 交通运输单位、车辆等交通工具、运输及营业里程急剧增长, 全国公路通车里程348万公里 (包括乡村道路155万公里) , 机动车保有量1.48亿辆。当前, 一方面,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 能源原材料和交通运输市场需求旺盛, 企业扩大规模、增加生产的冲动强烈, 一些地方和行业“三非” (非法建设、非法生产和非法经营) 、“三违” (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 和"三超" (工矿企业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生产, 交通运输单位超载、超限、超负荷运转) 现象屡禁不止, 安全生产压力很大;另一方面, 生产力总体发展水平较低, 一些企业安全保障能力相对低下, 特别是一些小煤矿、小矿山、小化工、小冶炼、小作坊等, 技术和装备落后, 现场作业人员多, 管理混乱, 隐患严重, 事故风险很大。

安全生产工作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 认清安全生产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强化忧患意识。一个时期以来安全生产虽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群众日益强烈的安全愿望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 持续快速发展的经济建设与相对薄弱的安全生产基础条件之间, 安全生产科学管理的内在要求与社会管理、企业管理水平仍然较低的现实状况之间, 以及在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劳动者素质等方面, 矛盾突出而且相互交织, 困难和问题很多。研究表明, 工业化进程中客观存在着生产安全事故的“易发”期, 发达国家普遍经历了从事故多发到渐趋稳定、逐步下降、最终实现根本好转的安全生产周期。“安全发展”既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要求, 同时也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实现的历史过程, 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当前以及今后一个较长时期里, 我国安全生产都将表现为总体稳定、趋向好转的发展态势与依然严峻的现状并存。我们必须意志坚定、作风顽强, 坚韧不拔、持续不懈地抓下去, 要慎言成绩, 不轻言好转。在困难较多的时候, 要注意防止和纠正悲观失望、畏难泄气情绪, 始终保持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锐气;在工作进展比较顺利、安全形势趋稳趋好的时候, 尤其要保持头脑清醒, 认清存在的差距和潜伏的危机, 警钟长鸣、警示高悬, 居安思危、任劳任怨、埋头苦干, 切实有效地把安全生产事业向前推进。

研究解决安全生产领域的新矛盾新问题

安全生产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管理水平等因素的综合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对于安全生产具有根本性作用;但是, 安全生产也反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 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前提和保障。我们不能坐等和期望经济社会发展了、安全生产状况就自然而然地好转了, 必须主动进取、超前防范, 千方百计改善安全状况, 努力提高安全水平。我们要深入研究解决工业化加速推进, 工业集中度提高和城市规模扩大之后, 如何有效防范重特大事故;研究解决在信息化条件下, 如何使安全生产工作更加公开透明, 自觉接受媒体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安全生产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研究解决城镇化使大量农民转移劳动岗位、产业工人队伍结构发生变化的情况下, 如何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教育, 提高从业人员特别是高危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技能, 加快培养煤矿等重点行业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研究解决在市场化条件下, 如何正确运用法律、经济、科技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促进政府监管主体和企业责任主体到位;研究解决在国际化环境中, 如何扩大安全生产领域的对外开放, 既要学习借鉴国外安全生产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又要防止低端产业大量转移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 防止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安全生产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应有之义。按照2004年初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提出的目标, 2007年要实现全国安全生产状况的稳定好转, 重点行业领域事故多发状况得到扭转, 主要指标有一定幅度下降;到2010年即“十一五”规划完成之时, 要实现全国安全生产状况的明显好转, 初步形成规范完善的安全生产法治秩序, 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 事故总量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力争到2020年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工业化之时, 实现全国安全生产状况的根本性好转, 安全生产主要指标达到或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上述目标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体现了党和政府的坚强决心, 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与其他国家相比, 我国的安全生产具有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和后发优势,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一定可以实现预期目标, 缩短先进工业化国家普遍经历的事故多发期。

进一步明晰思路, 扎实推动安全发展

食品安全任重道远 第2篇

摘要:食品安全问题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食品安全信息的有效扩散可以确保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食品生产者是保障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掌握着食品安全的源头信息。政府监管部门作为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的执行者,应加大在食品安全信息系统的构建及信息的有效传导方面的执法力度,对食品安全保障工作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社会媒体和行业组织在保障食品安全上有着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其信息扩散功能能够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提供很大的帮助。消费者应该自我教育,提高安全消费能力。

关键词:食品安全消费者问题对策

进入21世纪以来,各种食品安全事件屡见报端,食品安全更是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摆在我们眼前的形势是,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时日已久,不良生产者、经营者受到过处罚,政府监管部门也在不断致力于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然而为什么食品安全问题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并且每次暴露出来的问题还不小呢?

1.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因此,食品安全问题会直接影响社会稳定,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下面我们简要的探讨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1.1.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

近年来为大家所熟知的食品安全事件有矿物油瓜子、瘦肉精猪肉、毛发酱油、毒豆芽、三聚氰胺奶粉、药火腿、红心蛋、染色馒头、甲醇酒、药物鱼、地沟油、避孕黄瓜、塑化剂饮料、牛肉膏等等。我想现在谈及种种人们无不色变。尽管媒体不断曝光,食品安全事件却并没有因之偃旗息鼓,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就拿瘦肉精事件来说;1997年以来,农业部多次明令禁止在饲料中添加使用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等违禁药物。但相隔多年,至今瘦肉精依旧出现在了我们的视野。央视在2011年其3.15特别节目《“健美猪”真相》中,曝光了河南济源双汇公司收购使用含“瘦肉精”猪肉的事实。瘦肉精再一次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尽管国家相关部门不断加大对瘦肉精的打击力度,但近期各地仍出现部分瘦肉精事件。

1.2食品生产企业缺乏社会公德心。

1.2.1原体(微生物)污染问题。早些年,食品容易在添加剂、农残和兽残等方面出现问题,但随着我国对食品中农残、兽残和食品添加剂等使用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食品中这类有害化学物质的污染率不断下降。相反,由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食品生产模式及饮食方式的改变、食品流通的日益广泛、新的病原体的不断出现、细菌耐药性的生产等,使食品,尤其是动物性食品,被病原体体及其毒素污染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一方面传统的食品污染问题继续存在,如沙门菌污染、霉菌毒素污染、农药污染和寄生虫污染等;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系列新的食品污染问题在我国同样突出,如大肠埃希菌已在国内多个省发生了严重的爆发流行等。全国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5年来所获监测数据也表明,食品中农残和兽残的污染及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食品中的病原体污染连年以较快速度上升。

1.2.2企业违法生产、加工食品现象不容忽视。一方面,少数不法分子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掺假制假,影响恶劣,另一方面,我国现有食品行业整体素质仍处于较低水平,卫生保证能力差的手工及家庭加工方式在食品加工中占相当大的比例,有的从业人员甚至未经健康体检,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无证无照生产加工食品行为屡禁不止,给食品安全造成重大隐患。

1.3食品流通环节经营秩序不规范。一是位数众多的食品经营企业小而乱,溯源管理难,分级包装水平低,甚至违法使用不合格包装物。二是有些企业在食品收购、储藏和运输过程中,过量使用防腐剂、保鲜剂。三是部分经营者销售假冒伪劣食品、变质食品。还有的在农村市场、城乡结合部及校园周边兜售无厂名厂址、无出厂合格证、无保质期的“三无”食品、假冒伪劣食品,严重危害城乡居民和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

1.4科技的发展带来的新问题。

1.4.1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隐患。随着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食品新资源、添加剂新品种、新型包装材料、新工艺以及现代生物技术、酶制剂等新技术不断出现,造成直接应用于食品及间接与食品接触的化学物质日益增多,已经成为亟待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1.4.2食品安全研究发现的新问题。随着食品安全科技的发展,传统加工工艺的食品也不断被发现具有安全隐患,如油炸淀粉类食品的丙烯酰、油条中的铝残留等安全性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信心。

1.5食品检测不到位。

1.5.1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滞后。我国有国家、行业、地方、企业等不同的食品行业标准等,数量都超过千项;国家标准又分卫生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基本形成了一个由基础标准、产品标准、行为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组成的国家食品标准体系。但我国的食品标准,无论与食品安全形势的实际需求、还是与国际食品安全基本标准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1.5.2检测水平低,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分布在农业部、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等多个政府部门,多部门从事同一种行为的管理,切入点和管理手段基本相仿,使本来稀缺的资源更加捉襟见肘,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新的快速、灵敏的检测手段,如基因探针、多聚酶链反应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已应用于食源性病原体检验,但在我国仍主要用于研究单位。

1.5.3食品安全保障队伍素质有待提高。食品生产、经营与管理机构中懂得食品安全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极其匮乏,食品生产部门、各类农贸市场、食品市场的管理机构中既懂宏观管理又懂得专业知识、能为消费者把好食品安全卫生关的技术人员也极其匮乏。社会对食品安全专业的人才需求是很大的,但高校的相关专业却已经萎缩和消亡,缺乏高素质的食品安全研究和检验检测队伍,科技成果和技术储备严重不足。鉴于此,无法对与食品安全技术有关的法规、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缺乏监测网络和实验室分析手段。

1.6.新闻媒体的介入也存在诸多方面的困难。在食品安全事件中,媒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将真相公之于众,还给公众知情权;另一方面,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不完备情况下,起着舆论监督的作用。对食品安全问题报导的反思不能止步。食品安全问题的不确定性,导致监管措施的滞后,媒介报导在一段时间内都将是舆论监督的最好方式。然而,就目前而言,我国食品安全报导中存在诸多问题:“激情”转载,增加社会的紧张度;以告知为主,报导缺乏深度解读;部分媒体缺乏客观、公正、全面的专业态度等。

食品安全问题举国关注,世界各国政府大多将食品安全视为国家公共安全,并纷纷加大监管力度。2004年9月1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决定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食品安全涉及多部门、多层面、多环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2.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正所谓“有压迫就会有反抗”,为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日趋严重,一些解决方法的提出也迫在眉睫。在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一些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2.1加强食品安全法律建设和法制管理。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国外食品安全法律标准的研究、消化,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多层式法律体系,探索和发展既和国际接轨,又符合国情的理论、方法和体系。

2.2建立新的食品安全政策支持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和管理体制。我们可借鉴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做法,针对我国国情来建立农业管理部门与食品工业管理部门合一,对农业和食品工业实行一体化管理的机构。

2.3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起我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使我国食品安全迈上一个新台阶。在制度规范上,建立起食品安全信用的监管体制、征信制度、评价制度、披露制度、服务制度、奖惩制度等,使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方面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4推进体制改革 加强监督队伍建设。为了保证卫生监督的公正,加大食品卫生监督的力度,改革卫生监督体制,集中原来分散的卫生监督职能,撤销市、县级卫生防疫站、公共卫生监督所、劳动卫生监察所,组建新的卫生监督所,承担面向社会的综合卫生监督执法任务。做好发展规划 推动食品行业稳步发展。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法制保障体系、食品安全预警和控制体系、食品安全监管和卫生监督体系三大目标以及具体指标,同时从经费、人员、组织、管理等方面落实目标实现的保障措施,为食品卫生监督工作明确工作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

2.5规范食品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深化。将整顿和规范食品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和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实施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严格执法,对违反《食品卫生法》制售假冒伪劣食品,坑害消费者的不法生产经营者坚决查处,有力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活动,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2.6加强现有法律法规的惩罚力度,依法加强权力监督,实施对食品安全的有效保护。各级人大作为地方最具权威的监督机构,依法实施法律监督和经济工作监督,是宪法赋予的职权,应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果断启动监督程序,依法加强监督,及时发现、纠正和撤销违法的危害食品安全的行政行为。

2.7向广大消费者宣传普及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通过加大对消费者进行食品安全方面的宣传教育,使消费者了解更多的食品安全常识和健康饮食知识,使消费者增强食品安全意识,提高辨别问题食品的能力,自觉抵制“问题食品”,把食用不合格食品杜绝于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之外。对此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工具,定期组织健康饮食宣传活动,有计划的报道食品安全知识,并且要及时曝光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一些不法厂商及其商品,披露最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以保障消费者的消费知情权。

小结 各类食品的生产加工以及流通,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安全隐患,食品安全死角众多,任重道远。虽然我国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制度正在日趋完善,但食品安全还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所以我们应切实担负起保障食品安全的责

任,进一步加大食品卫生法宣传力度,继续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巩固和深化食品专项打假斗争的成果,努力开创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新局面。我们坚信,随着社会各界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也将会得到有效地改善,人们能不再“谈食色变”,可以更为放心的食用美味佳肴!

参考文献:1.中国经济网

2.中国广播网http ://news.163.com/11/0124/14/6R60KLH800014JB5.html

3.季建刚 食品安全卫生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指南

4.何士明百姓生活与食品安全

5.姚娟人民网 《新闻实践》2011年第7期

网剧发展任重而道远 第3篇

“任何媒介的内容都是另一种旧媒介。”罗伯特·洛根在《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一书中提到这个观点。在技术发展的过程中, 旧媒介总是会在新媒介中显现, 同时新媒介重新形塑了旧媒介的方式, 旧媒介也重塑其自身而作为一种回应。可以说微时代是一把双刃剑, 对传统影视美学和传统影视都有很大的影响, 一方面可以扩大影视的创作面, 如网络自制剧和微电影, 另一方面良莠不齐的网络剧扑面而来, 对传统影视界有着不小的挑战。在传统电视剧发展到现在的瓶颈期, 确实遇到了诸多问题:同质化题材严重、故事内容老套、情感思想表层化, 但制作粗糙、故事雷人、价值观取向恶俗、碎片化叙事的网络自制剧旧能取代传统电视剧吗?答案不言而喻。

一、凝视时代到瞥视时代的碎片化叙事

众所周知, 网络自制剧最初源于网友简单的视频拍摄, 以搞笑、山寨、段子等机具吸引网民眼球的低成本迷你剧为主, 如《一个馒头的血案》、《万万没想到》、《屌丝男士》。2009年以来, 随着视频网站的投入和专业团队的介入, 才使得网络自制剧逐渐走向正规。网络自制剧的剧本来源一般有三类, 其一是网络文学改编如《匆匆那年》、《暗黑者》等, 其二视频网站专业团队制作的剧本如《万万没想到》、《泡芙小姐》, 最后还有改编国外网络剧如《屌丝男 (女) 士》, 从剧本的来源可以看出网络自制剧剧本的创作并非专业, 大多是拿来就用不进行后期加工, 只为博得网友眼球。曾有人说过, 传统小说是依赖经验的写作, 而网络小说是依赖想象的写作。

虽说近几年来, 传统电视剧也采用网络流行小说改编如《甄嬛传》、《琅琊榜》, 并取得了收视与口碑的双丰收, 但传统电视剧并不是拿来就用主义, 而是进行严格的影视剧改编。拿同样是改编网络小说的网络自制剧《太子妃升职记》和传统电视剧《琅琊榜》来比较, 首先从题材上看, 网剧《太子妃升职记》讲述的是在现代生活的花花公子张鹏穿越到古代成为太子妃生活的故事。《琅琊榜》讲述的是“麒麟才子”梅长殊才冠绝伦, 以病弱之躯拨开重重迷雾、智博奸佞, 为昭雪多年冤案扶持新君所进行的一系列斗争。其次, 从叙事上来说, 网剧《太子妃升职记》采用非线性的叙事手法, 所谓非线性叙事手法是指不强调事件与事件间的因果关系, 而是使用碎片化的处理方式来勾结事件的情节, 可以灵活地设置故事情节点是这种叙事手法最为突出的特点。正是这种碎片化的叙事手法让每集网剧大约20分钟, 使得网剧的主要目标观众在等地铁、通勤路上、午饭时间选择一两集网剧就能填满碎片化时间。但是网剧过于追求笑点而不强调艺术性和文艺性, 剧中大量充斥着大尺度镜头和负面价值观, 最终下线整改。传统电视剧《琅琊榜》则利用恢弘大气的叙事, 精良的拍摄技术讲述了一个为家国情仇牺牲自我的青年, 讲述的是中国故事, 反映了中国梦想, 给观众传达了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成为2015年收视与口碑双好评的电视剧。

二、各取所长, 融合发展

不同于传统媒体由点到面的单中心、单向度的传播, 互联网的传播具有鲜明的去中心、多中心的特点, 网民不再是单纯的接受者, 还同时扮演舆论传播者甚至组织者的角色, 每个人都可以借助新媒体工具使自己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成为价值表达的中心, 由此获得前所未有的话语权, 成为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

近几年来, 互联网、移动手机等新的信息传播媒介层出不穷, 大众也从笔尖文化来到了指尖文化。网络自制剧依靠自己海量存储内容, 受众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求进行搜索, 另外传播者和受众打破以往传统单一传播模式, 可进行对话交流, 网络剧更具有互动性, 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投票、留言互动等多种方式参与到网络剧制作中, 制作方可根据“拖拽率”评判观众的观看反应, 及时对内容进行调整。而随着弹幕文化的流行, 受众与受众也可以互相讨论交流。比如《太子妃升职记》制作方根据网上观众的留言对结局进行了多种可能的拍摄, 成为了一种新的制作模式。

相比较传统电视剧, 目前网络监管采取备案制, 以视频网站自查为主, 审核流程快, 虽然大多数网剧在开拍前制定了详细的剧情大纲, 但还是会根据市场和观众的反馈调整剧情细节, 这种是传统电视剧无法实现的。传统电视剧审核流程复杂, 不会采取网剧边拍边播的方法, 只能将剧集全部拍摄出来等待观众评论。

三、网络自制剧的文化担当

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批8种文艺怪象, 这不仅仅是只批判传统文艺圈, 网络制作者也应看到当下网络自制剧粗制滥造的怪圈, 网络自制剧想要长足发展就要向精品化发展, 不能做市场和钱的奴隶, 要做有内容、有底线, 反映本民族, 讲述中国故事, 有情操的网络自制剧。很多人存在一种误区, 认为网民就钟爱碎片化、快餐式无意义的故事内容, 其实不然, 网剧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 其承担着重要的文化意义。网络剧要想实现收视率和口碑双丰收, 必须走精品化路线, 着重提高网剧的内在文化, 放弃以往追求的槽点和笑点, 多在剧本、拍摄上下功夫, 利用自己独特的优势, 制作出符合当下文艺特点, 弘扬时代精神价值观的优秀作品, 将网络剧打造成艺术性和思想性兼具的艺术形式, 是网剧当下继续解决的问题。

摘要:2016年伊始, 凭借新鲜题材、密集笑点、高颜值演员阵容的网络剧《太子妃升职记》, 以26亿播放量成为全民热议的网剧。1月8日, 《人民日报》法人微博发出一条微博, 质问槽点多多的网剧, 为何观者依然攘攘。而后, 广电总局因《太子妃升职记》充斥着大量大尺度镜头、低俗内容和负面价值观, 要求其同《盗墓笔记》、《心理罪》、《暗黑者》等热门剧集一起下架。在快速发展的网剧时代, 低成本高点击率的网络剧能否取代传统电视剧成为时下热议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剧,传统电视剧

参考文献

[1]王振宇.网络媒介环境中电视节目的重塑[J].中国电视, 2015年.

[2]凌燕.新媒体语境下影视文化价值观的传播[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5年.

水产物流业发展“任重而道远” 第4篇

作为水产大省的湖北, 早在2005年就开始布局水产物流建设。目前, 湖北省经营冷链物流的重点企业129家, 冷库395座, 其中25家企业拥有万吨以上冷库;重点企业拥有冷藏车350辆, 载重能力4 175 t。水产品冷藏运输率达到28.16%, 远低于沿海发达地区。

目前农产品冷链物流主要依靠生产者或者销售企业 (大型零售商) 完成, 不仅分散企业资源, 而且很难做到专业的有效率地配送, 造成冷链物流成本高、服务水平低的局面。湖北现有的A级物流企业中, 很少涉及冷链物流。而目前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受自身条件及相关规定制约, 暂无意愿来“趟这浑水”。

顺丰物流相关负责人张警升称:“在政策上对于快递公司有明文规定, 在运输中只能接受没有生命物品的业务, 不能承运具有生命的物品。因此, 目前顺丰快递还没有涉及到水产类活体运输环节。”

炎炎夏日, 在武汉华南海鲜批发市场外, 唱主角的依然是普通货车。

一位运输鱼的司机告诉记者:“目前市场上运输淡水活鱼使用的所有车辆, 基本上都是鱼老板根据自己的需求决定购买的车型, 再配置合适载量的鱼罐装在货车上, 安装上供氧设备, 组成一辆运鱼车。当运鱼车空闲时, 鱼老板把鱼罐和供养设备卸载下来, 还原成普通货车运输其他货物。”“专业运鱼冷藏车只能用于运输生鲜冷藏产品, 不能改装, 太不‘经济’了。”一位水产批发商说。

因此, 虽然目前市场上推出了很多具有冷藏功能的运鱼车, 但并未得到个体批发商们的青睐。对于个体批发商而言, 冷藏车价格较高, 功能相对单一, 可利用率低。缺少大型冷库和冷藏车, 高温天气下, 大部分生鲜农产品仍在常温下流通。而养殖户们, 自身难以承担水产品运输的成本与风险, 则绝大多数还是以低价在本地市场“撕杀”。

水产品流通市场的混乱, 也是制约其发展的一大因素。在某水产品市场做了多年冰块批发的刘先生介绍:“很多物流公司表面上打着承运水产品运输的旗号, 实际上是为个体运输司机提供单位挂靠服务, 并没有物流承运的业务。比如, 自己运输冰块的三个大货车都是采用挂靠物流公司的方式, 以便减少车子年审所花的时间。”据了解, 像刘先生这样的商户还有很多。一位知情人说, “散户”基本上都是这样操作。这更加剧了水产品物流市场的混乱。而相关部门对此, 也没有什么行之有效的办法。

标准护航信息安全任重道远 第5篇

本世纪以来, 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快速发展, 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已成为推动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变革力量, 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基础性、全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 信息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越来越严重, 我们面临的信息安全形势也越来越严峻。

一是关键基础设施被攻击、被控制的风险很大。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金融、通信、税务、海关等高度依赖信息系统, 石油石化、电力电网、轨道交通、水利枢纽、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越来越多地使用工业控制系统, 敌对势力和不法分子的网络攻击直接威胁基础设施安全。一旦出现重大信息安全事件, 便可能导致银行系统瘫痪、电网停电、通信中断、列车出轨、飞机失事, 将直接影响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关键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严重依赖国外, 关键基础设施受控于人的安全风险很大。2011年攻击工业控制系统的“震网”病毒事件证明了关键基础设施面临的严重风险隐患。

二是国家基础数据和用户信息等重要敏感数据被收集被窃取的问题十分突出。我国信息化快速发展, 在网络和信息系统中积累了海量信息资源。一些信息技术企业和互联网服务企业越来越多地通过其广泛渗透的产品、服务大量收集我国基础数据和个人信息等重要敏感数据, 甚至提供给国外机构和政府;还有一些企业和机构直接受命于外国政府和机构, 大量收集和窃取我国重要敏感信息, 这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带来严重挑战。大量披露国家秘密信息的“维基解密”事件和专门收集窃取敏感信息的“火焰”病毒事件等都充分证实了敏感信息被收集被窃取问题的严重性。

三是来自国家层面的网络攻击已成为威胁信息安全的重大挑战。近年来的“震网”病毒、“火焰”病毒和“棱镜门”事件等都表明网络攻击已从黑客入侵、犯罪分子破坏等个体行为转变成来自政府、国家层面的网络攻击和信息窃取。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日本、印度等纷纷制定网络空间安全相关战略, 组建和调整国家信息安全主管机构, 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 建立网络战部队, 大力发展网络攻击能力、研发信息武器。一些国家甚至宣称将实施包括军事活动在内的打击报复行动来应对网络攻击。来自国家层面、精心组织和策划的网络攻击将成为国家信息安全的最大风险。

信息安全要加强制度和标准建设

信息安全保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信息安全工作要坚持技术与管理并重。在做好技术防护工作、提高重要信息系统和基础信息网络防护能力的同时, 还要加强制度和标准建设, 强化安全管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 (中办发[2003]27号) 明确“要加强信息安全标准化工作, 抓紧制定急需的信息安全管理和技术标准, 形成与国际标准相衔接的中国特色的信息安全标准体系。要重视信息安全标准的宣贯实施, 充分发挥其基础性、规范性作用”;《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2]23号) , 强调要“培育国家信息安全标准化专业力量, 加快制定三网融合、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安全标准”, 对信息安全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近年来, 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 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制定了一批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急需的技术和管理标准, 在政府和涉密信息系统安全管理、重要信息系统和基础信息网络保护、信息安全产品测评认证、网络信任体系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规范性作用。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很快, 信息安全标准化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信息化发展和保障国家信息安全的需要, 一是信息资源和个人信息保护、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安全管理、云计算等新技术应用安全保障和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防护等急需的标准严重不足;二是存在信息安全标准研究能力不强、标准质量不高、标准实施应用不足等问题。

近期信息安全标准重点工作

为落实国发[2012]23号文件要求, 加强信息安全标准化工作, 支撑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建议近期重点做好以下各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标准专业力量建设, 提升标准研究能力。加强标准化基本理论研究, 建设信息安全标准研究和技术验证环境, 建立信息安全技术和标准信息资源库, 培养和引进信息安全标准化专业人才, 加强与国际国外信息安全标准化组织的交流合作, 提高信息安全标准研究能力。

二是加强调研和技术验证, 提高标准质量。深入调研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和产业发展情况, 系统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提高标准的针对性;深入开展信息安全技术研究, 强化标准的技术试验验证, 保证标准的科学性;扩大标准的参与范围, 广泛听取专家、企业、部门和用户意见, 提升标准的适用性, 全面提高信息安全标准质量。

三是加快制定急需的信息安全标准。围绕重要敏感数据保护、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安全审查、大数据安全保障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等信息安全保障重点工作, 抓紧组织相关企业、科研机构制定急需的标准, 完善信息安全标准体系, 为信息安全保障重点工作提供基础技术支撑。

安全发展任重而道远 第6篇

2016年8月16日, ISC2016工业互联网安全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成功召开。本次论坛邀请到众多国内外工业互联网安全领域的重量级嘉宾演讲, 从工业互联网安全的全局态势感知到安全事件分析, 从漏洞挖掘到技术研究, 从防御思路到应用实践, 与会嘉宾一起, 多角度、全方位地探讨如何构建安全可控的工业互联网安全体系。

2016年8月16日, ISC2016工业互联网安全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成功召开。此次论坛的的主题是“产业协同、构建安全可控工业互联网”, 论坛由中国互联网协会和360互联网安全中心共同主办, 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与《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杂志社承办。

中国信息通信院标准所副总工、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总体组组长李海花女士首先致欢迎辞, 紧接着, 来自国内外工业互联网安全领域的七位专家针对不同主题进行了精彩演讲。

工控安全的挑战和防御

工业控制系统是工业互联网中的核心, 广泛应用于电力、能源、交通和市政的各种控制中, 现代社会中80%以上的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都是依赖工业控制系统。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总工程师尹丽波做了题为《工业控制系统面临的安全风险和挑战》的精彩演讲。就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中枢系统——工业控制信息系统面临的安全风险和挑战做了比较详细的阐述。

尹丽波表示, 过去传统的工业控制系统是封闭独立的, 人们并不认为存在安全风险的可能。然而2010年“震网”病毒事件为人们敲响了警钟, 显示出工业控制系统在安全方面存在巨大隐患, 诸如工业控制系统的漏洞数量加剧, 互联互通使得入侵和病毒的传播变得更加容易, 攻击趋易, 基础薄弱, 防护能力严重不足等。同时我国在建设工控安全保障体系中也存在着挑战:一是重视信息化建设而忽视安全问题。二是态势失察。三是对工控系统评估方面无完善的依据。四是防护失效。五是研究力量比较分散, 保障体系不够完备。

针对以上存在的安全风险和挑战, 尹丽波提出建议:一是对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方面建议相关单位进行同步规划、建设和运行, 把信息安全纳入到整体的生产安全的评价体系中;二是建设国家级的工控安全态势感知的平台和风险通报的平台;三是在工控安全方面要有评估标准和防护的指南, 加快制定安全检测工具;四是安全防控技术和产品攻关方面, 形成产学研整体体系;五是加强国家工控安全的顶层设计和建设专门的保障机构。

ISC2016工业互联网安全论坛现场

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隐患分析处副处长谢丰就《工控安全:瓷器店里捉老鼠——浅谈工控网络攻与防》发表了演讲。

谢丰表示, 在管理上, 工控的信息安全责任不清晰, 整个IT和工控的较大差异导致现在很多的技术无法直接应用于工控系统, 从而体现出了各种不适应性。针对工控的安全防护的困难性导致研发技术不易开展, 用户不敢轻易尝试, 最后导致了整个的工控信息安全就像在瓷器店里捉老鼠一样投鼠忌器, 这是个两难的问题。

工控网络的特点决定了安全技术必须针对特点进行重构。例如针对工控网络的结构比较简单、流量规律性强的特点, 可以建立安全基线。另外工控系统比较封闭, 要考虑通过升级的角度做安全并不可行。针对这些问题需要按照安全的套路管理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而在管理上最重要是要解决整个工控安全的责任主体。我们需要建立工控安全文化、信息安全生态, 这需要多方共同协同, 构建整个安全的命运共同体, 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工控安全。

数据驱动工业互联网安全

工业互联网的架构有三个支柱——网络、数据与安全。工业互联网在每一层都存在大量的问题。例如设备层在建立时忽视安全问题;控制层会造成逻辑炸弹的问题;智能化制造和网络化协同使得应用层已经快速跟互联网结合在一起会遭受到互联网常见的诸如病毒等问题;数据层涉及到数据的传输、保存和使用等都会有大量的安全问题等。360网神沈阳研发中心总经理陶耀东针对《数据驱动的工业互联网安全自适应防护框架》作了演讲。

陶耀东表示, 数据驱动自适应防护框架 (PC4R) 可做闭环的防护。一是信息感知, 感知工业现场的物理量, 了解工业现场的资产。二是数据汇集, 把CNC-PLC、DNC、SCADAMES、ERP统计起来建立安全的数据库。三是转化分析, 把数据经过筛选分类, 变成可读信息。之后是网络融合, 结合整个工厂运行的机理、环境、操作群体、威胁情报合作一起形成一个有用的网状信息进行认知的预测。结合态势完成认知, 最后响应决策。

其防御技术路线有:通过大数据发现威胁情报;在工控层面建立企业本地安全的运维中心;构建工控系统安全白环境;安全即服务;多级安全防护体系。数据驱动自适应防护框架 (PC4R) 的概念就是数据驱动安全, 整体来说是威胁情报+安全技术+安全服务。

北京威努特技术有限公司CEO龙国东则就《工业互联网安全实践与趋势分析》进行了分享。通过分享在不同工业行业工控安全的成功实践, 展望工业互联网安全未来的发展趋势。

他表示, 工业互联网典型的趋势, 即更加的IP化、扁平化、无线化以及灵活组网。智能化的工业互联网的安全需求集中在三个层面, 即云、管、端。随着联网的设备越来越多, 工控安全面临诸多挑战, 安全是工控网络通向互联网必要的桥梁, 从孤立的网络到工业互联网的趋势中不确保安全将有灾难性的后果;在整个互联网向工控网反向渗透的过程中, 标准协议和法规亟待完善;传统的安全产品基本上不适应工控网络的要求;工控网络的边界日趋模糊, 传统防护方法可能无法适应工业互联网的需求;整个工控网络的攻击会更隐秘, 种类更多样, 综合的纵深防御必不可少。

电力工控安全威胁的思考

国家电网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信息通信研究所总工程师张涛做了题为《电力工控安全威胁挑战与应对思考》的演讲, 阐述了电力工业控制系统在新形势下面临的威胁与挑战, 分析电力工控系统面临安全风险和隐患, 分享电力工控安全防护的案例, 并对工控安全防护建设的下一步工作进行思考。

我国电网属于智能电网, 具有信息化、自动化和互动化的特征, “安全分区、网络专用、横向隔离、纵向认证”的纵深防御保障了电网控制系统的安全性。然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我们面临新的挑战, 在现场终端方面嵌入式智能终端中的安全测试不足;在网络层新的无线的技术在大量地应用也会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在应用层出现了很多攻击手段的联合使用等问题。

张涛表示, 在应对策略上, 重要的是标准层面。即构建一个工控系统的安全标准规范体系。安全管理要抓源头, 重研发;测评保障方面要建立测评体系;技术布防方面强调现场的运维安全和终端安全;安全监测方面重点是要和业务等几个方面进行结合, 整个工控业务的安全监测和IT监测进行有机的融合。

SCADA Strange Love研究团队负责人Sergey Gordeychik就《数字变电站接管:针对关键基础设施的攻击》的主题进行了演讲。

数字变电站是现代智能电网技术的核心, 能够实现变电站内智能电气设备间信息共享和互操作。然而与传统电网的相对封闭式管理相比, 智能电网以及铁路信息系统等与互联网的互联互通也意味着网络入侵等威胁将给其带来很大安全风险, 另外也有一些技术和厂家本身的设备留有一些后门或者是调测。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 SCADA Strange Love提出以任务为中心的威胁建模法, 也即以任务为中心来设计和提升安全性的系统化设计的理念, 在电网设计每个任务的时候要有系统化的思维和理念, 还要有全景的视图。现代工业控制软件和SCADA系统支持远程调试和管控, 远程访问可能导致ICS系统遭到黑客攻击, 后果往往十分严重。因此, 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渗透测试。

发展循环经济依旧任重道远 第7篇

循环发展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十二五”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战略定位日益凸显,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基本形成,循环型产业模式初步构建,循环经济的配套政策初步完善,循环经济由理念到实践,由试点到示范再到全面推广形成较大规模,取得明显成效。

十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重点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循环经济是化解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资源供给之间矛盾的新型发展模式,需要从产业布局和产业组织结构优化入手,做好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做好区域层面和企业层面的实施方案。十年来,国家在顶层规划设计和实施方案方面,共出台了36项制度性的文件。“十二五”规划首次提出了资源产出率的目标,国务院印发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就循环经济工业体系、循环型农业体系、循环经济服务业体系和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各地方、园区、企业等相继制定了相应的循环经济的规划或者方案等。

二是推动产业优化布局与集群发展。循环经济发展需要按照产业生态学的原理,构建基于物质流合理化的产业链。我们通过实施园区循环化的改造、建设循环经济的示范城市等工作,开展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和项目关联配套互补,推动形成企业间的工业待建和共生的生态网络,促进我国工业布局发展逐步向园区聚集,为实现园区循环化发展提供机遇,也为产业协同发展、城市废弃物实现社会化大循环创造条件。

三是探索循环经济与区域发展有效融合。我国各地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机构、环境承载能力差异较大,各行业的技术特征和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发展循环经济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对经济存量进行循环化改造,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来构建经济的增量。我们选择了不同类型的试点,探索发展循环经济与区位、资源、产业相结合的有效模式,具体如下。把甘肃、青海、柴达木等地作为试点,探索了在资源富集、经济相对滞后、生态脆弱地区,实现科学发展的循环经济之路;把浙江、深圳等地作为试点,探索了在经济较为发达、资源相对匮乏,但制造业基础良好的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循环经济道路。很多地方结合本地的实际,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彻到区域发展、城乡建设、产业转型升级之中,探索了循环经济与区域发展相结合的有效实现形式。

四是注重运用法律法规,强化制度约束。国家出台了《循环经济促进法》,将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减量化优先作为重要原则,提出了建立循环经济规划制度、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抑制资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等重要制度。我国还颁布实施了废弃电器电子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粉煤灰综合利用管理办法、煤矸石综合利用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制定了墙材革新、限塑、防止过度包装等制度政策,发布了二百多项循环经济相关的国家标准。甘肃、陕西、大连等试点省市也制定了相应的促进条例,初步形成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循环经济进入法制化轨道。

五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引擎作用。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在重点领域开始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国家设置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资金,引导行业规范发展。一些地方设立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等,国家制定鼓励生产和购买使用节能节水专用设备、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等税收优惠政策。实行了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阶梯水价、煤矸石和余热发电等优惠政策。中央财政设立了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五年累计安排中央财政资金100亿元,重点支持了园区循环化改造、城市矿山示范基地、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世界城市再制造、以旧换代等工作。

六是坚持科技创新支撑作用。技术创新是资源能循环、产业能列检的关键。科技部设立了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示范和循环经济决策支持与系统构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国家科技支撑重大项目。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批准建设了基建产品再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发布了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建材等重点行业循环经济支撑技术和国家鼓励的循环经济技术工艺和设备的目录。

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等部门,也从不同角度加快先进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增强了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革新性能;及时发挥试点示范引领的带动作用,国家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从省市、园区、企业等多个层面开展循环经济的示范试点,对于一些难点问题进行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进行先行先试,探索出了循环经济模式并在全国范围进行推广。2010年以来,开展了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截至目前已支持建设了49个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28个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118个循环化改造园区,100个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推动了45个再制造试点示范基地和101个循环经济的示范城市建设。这些项目全部实施后,每年的资源化利用各类废弃物约3亿吨。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循环经济发展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同时仍面临着法律约束力不强,配套政策不完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统计服务基础能力薄弱等问题。循环经济规模有待扩大,水平有待提高,发展循环经济依然任重道远。

“十三五”要奋发有为,积极引领循环发展

“十三五”时期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又一个关键时期,要面对新形式,把握新常态,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必须高度重视资源消耗的阶段性特点,以及存量续集、资源和原生矿产资源等在地位和作用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必须深刻理解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资源基础和资源安全问题,对资源管理提出新要求,必须积极担当资源绿色化,对园区循环化布局、环化产业发展模式、源循环物资流、细化管理等提出的新任务,必须加强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和基础保障,促进循环经济与各行各业的经济社会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密结合,融入国民经济发展的各领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为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名确新常态下循环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一是研究制定循环发展引领行动。这也是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十三五”规划当中提出的任务,包括全民节水行动、全民节能行动;在经济新背景下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定位、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新资源观,系统指导各地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工作。

二是总结推广循环经济试点示范的典型做法。我们已对各试点单位推进循环经济的经验做法进行总结,并梳理出若干典型做法。从经验目标、思路、做法、步骤、成本分析、效果和适用范围等方面进行分析,将分批向全国相关行业和地区进行推广,目前已推广了第一批。

三是研究修订《循环经济促进法》。积极配合全国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启动《循环经济促进法》的修订工作,强化法律的约束力,纳入依法治国的框架,加快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的配套法规规章,完善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

第二,创新体制机制,解决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障碍。

一是建立健全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政策。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更好的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完善再生产品、再制造产品的税收政策;建立再生产产品和原料推广使用制度,相关原材料消耗企业要使用一定比例的资源再生产品;把一些再生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政府投资优先使用一定比例的再生材料,奖励相应的激励措施;完善限制一次性用品的制度;研究制定汽车、电子电器重要消费品的循环利用框架。

二是全面建立生产者的延伸制度。按照中央改革要求,全面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动生产者开展产品的生态设计,落实废弃产品回收处理等责任,扩大实施范围,创新实施方式;结合不同产品的特性,实施基金制、目标回收制,完善废弃电子电器产品的回收处理基金制度,增强基金的灵活性和指导性。这项工作目前正在有关地区、部门征求意见。

三是创新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机制。研究资源分类回收利用的标准,推动重点再生利用产品、汽车零部件等再制造产品的标准管理体制;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开展“互联网+”资源循环行动,推动新兴回收利用模式,推动废弃物在线交易;发展产业废物共生平台,推动建立再制造认证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可再生材料替代的原生资源限制开采和使用制度。

第三,推动循环发展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一是融入京津冀发展战略,率先建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在京津冀地区,推动产业发展与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实现生产过程水、气、热资源化供应,生产系统使用,促进城市生产和基础设施、园林绿化、交通体系、建筑体系、废弃物回收等系统与城市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建设布局合理、资源集约,环保安全、循环共享的生产生活共生体系。

二是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战略,积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长江经济带以园区循环化改造为切入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结合主体功能区的规划和产业带布局、科学规划统筹产业带、产业园区和基地的空间布局,消除地区间的壁垒及其他限制性的要求,打破地区的封锁和部门利益,促进企业间、园区间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实现资源跨企业、跨产业、跨区域的循环利用。

三是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推动绿色产业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我国发展比较成熟的废弃物处理、资源回收、能源节约、再制造等领域技术装备系统梳理以后走向海外,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到规划、建设、施工、运行、管理各环节;加强绿色循环低碳工程建设,扩大绿色循环产品在出口份额中的比重;在严格监管、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支持对国内紧缺的再制造进口总类进行动态调整,结合国内需求动态调整再生资源进口的总类和规模,坚决杜绝洋垃圾的进口。

第四,完善循环经济的发展的基础保障。

一是深入开展循环经济的统计评价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统计局建立完善以资源产出率、循环利用率为核心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建立起基于物质流分析的循环经济评价制度,建立重要资源消耗统计监测机制,发布不同区域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支持高等院校、社会组织等以第三方的方式,对各地资源利用效率,开展独立的评估评价。

二是加强循环经济信息交易体系建设。建立产业废物、再生资源及产品交易的信息系统。在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分阶段实行联网,推动建设全国性、区域性、行业性的废弃物交易平台,完善汽车产品溯源、回收、保险、再制造、销售等管理系统,实现信息互联互通,鼓励建立循环经济产品技术装备等展示、展览、交易平台。

三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专业服务机构。鼓励通过合同管理、PPP等方式为企业和园区提供废弃物管理外包式、嵌入式的服务,与园区和企业生产流程的有效对接,通过收益共享的方式与企业合作投资建设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项目。支持专业化公司为工矿企业设备项目的高值易损部件提供个性化的再制造服务,建立包括咨询、培训、管理、设计、信息,交易多元化的循环经济市场服务产业体系。

总之,推动绿色循环经济低碳发展,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坚定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选择,更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应有之意。这项工作有成效,也有差距;有挑战更有机遇,需要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协会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和推动。

“十三五”时期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又一个关键时期,要面对新形式,把握新常态,贯彻新发展理念。

绿色建筑材料发展任重道远 第8篇

发展绿色建筑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而绿色建筑要取得良好的发展, 其中绿色建筑材料是绿色建筑的物质基础, 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据统计, 建筑物成本的三分之二属于材料费。同时建材工业又是资源和能源消耗最高、对环境污染最严重的行业, 节能问题更是重中之重。在此前提下, 发展及推广应用绿色建筑材料显得尤为重要。

评价缺少百分制

近年来, 绿色建筑材料在我国开始慢慢发展起来, 但从总体上看, 发展还不平衡, 在推广应用上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异也很大。

我国的环境标志是于1993年10月公布的, 1994年5月成立了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此后我国抓紧了绿色建材研究开发的步伐, 大力发展节能降耗、无毒、无害、无污染、废弃物可循环再生使用的绿色建筑材料。

但是, 业内人士表示, 绿色建筑材料发展至今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没有绿色建材认证制度。这就导致目前市场上的建筑材料虽然都符合国家标准, 但是同类材料不同品牌之间差异不大, 都是仅仅做到符合国家标准即可, 而缺乏研制生产过程中更加“绿色”的动力。

地产商表示, 他们也愿意购买绿色建筑材料, 可是在采购绿色建筑材料时面临着无从选择、无处可买的难题。找不到合适的绿色建筑材料供应商和设计单位, 也没有可靠的材料来源说明。

由于绿色建筑材料没有认证标准, 在关于绿色建筑评估上,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朱颖心教授对本刊记者说道:“现阶段对于评估绿色建筑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标准是节约材料, 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周期。”如何能够做到节约材料, 这就对材料本身提出了要求。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提高混凝土强度, 减小结构截面积或结构体积, 减少混凝土用量, 从而节约水泥、砂、石的用量, 通过大幅度提高混凝土耐久性, 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朱教授说, 建材跟建筑的寿命、碳排放直接相关, 唇齿相依。如节水的器具和装饰材料就影响节能、节水, 选不好建材, 建筑的基础就打不好。

绿色建材的主要发展方向应该是材料的无害化和更加节能。同时还要打击假冒伪劣产品, 提高优良绿色建材在工程中的使用率。另外, 还要避免出现单个材料的节能性能好、但在工程上使用后, 由于配套措施不完善而对其节能性能和使用性能产生的影响。

机遇和困难并存

《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指出, “十二五”期间, 我国将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末, 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

据了解, 房地产业对与其相关的产业影响很大, 如建筑用钢占全社会钢材消费的50%, 建筑用水泥占全社会水泥消费的60%。发展绿色建筑将有效带动新型建材、新能源、节能服务等产业发展。《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中提出,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和资源禀赋, 大力发展安全耐久、节能环保、施工便利的绿色建材。国家发展改革委、住建部、工信部、质检部门将研究建立绿色建材认证制度, 编制绿色建材产品目录, 引导规范市场消费。积极支持绿色建材产业的发展, 组织开展绿色建材产业化示范。因此绿色建筑材料的发展面临着一个大好机遇。

绿色建筑材料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以新型墙体材料为例, 它比传统的材料造价高, 一次性投资大。目前我国某些新型墙材应用如设计、施工等方面的标准尚不够完善, 有些产品规格与旧有建筑体系不相匹配, 给设计和施工带来困难, 使得设计和施工单位难以大量推广应用。另外, 对某些新型墙材产品应用技术也未完全掌握, 产品配套供应、配套设计、配套应用也不够, 致使新型墙材建筑材料大面积推广困难重重。

绿色建筑材料如果要建立起相关体系和认证制度也是有很大难度。朱教授说, 评价一个材料是否“绿色”, 很大程度取决于其在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和排放量, 生产过程是否节能和“绿色”, 而相关部门对企业在其产品生产过程中诸如耗电量等具体细节上存在很大的监管难度。

相关人才的缺失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目前绿色建筑材料领域一线专业人才匮乏, 据企业反映, 从事绿色建材工作人员不仅数量少, 而且缺乏实践经验。另外在认识方面也存在一些误区, 有一些项目为绿色而绿色, 过分依赖高新技术, 导致资源浪费和建筑成本上升, 在市场推广上更加难以打开局面。

他山之石

绿色建材在一些发达国家早已得到研制开发。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推行环境标志的国家, 1978年发布了第一个环境标志“蓝天使”后, 至今实施“蓝天使”的产品已达7000多种, 占全国商品30%;美国加州大学提出了预测建筑材料影响室内空气质量的数学模型;加拿大也积极推动和发展绿色建材, 1988年开始环境标志计划, 至今已经有14个类别的800多种产品被授予环境标志。丹麦、挪威为了促进绿色建材的发展, 推出了健康建材 (HMB) 标准, 国家法律规定, 对于所出售的涂料等建材产品, 在使用说明书上除了标出产品质量标准外, 还必须标出健康指标;日本对绿色建材的发展也非常重视, 于1988年开展环境标志工作, 至今已经有2000多种环保产品。

绿色建筑在国外已趋于成熟, 发展进入快车道。而我国要改变目前绿色建筑材料发展的困境, 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首先, 虽然绿色建筑材料理念的推广仍十分艰巨, 但是相关部门还是应该加大宣传力度, 同时进行绿色建筑材料的人才培训, 扩大社会认知度, 引导地方政府和公众加深对绿色建筑材料的认识。告诉人们怎样鉴别、购买、使用健康环保、性能最优的建材产品。鼓励和推广使用高强钢、高性能混凝土、防火与保温性能优良的建筑保温材料等绿色建材, 鼓励和引导消费者购买绿色电器和绿色装修建筑建材。

其次, 尽管有很大的监管难度, 但是仍然要尽快建立起我国的绿色建材评价体制和指标体系, 引导建材企业进行技术研究与开发, 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 生产更多更新的绿色建筑材料, 推进产业发展。

另外, 也可以制订、修订建筑设计规范和规程, 从设计上要求应用更多的绿色建材, 建设节能建筑。开发商是绿色建筑材料的主要使用者, 因此调动其积极主动性显得额外重要。需要对开发商提供一个差别化评价体系, 并且通过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奖励、免税、快速审批、特别规划许可等扶持手段, 来充分调动开发商的积极性。

上一篇:口腔黏液表皮样癌下一篇:素质教育中的情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