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记忆系统范文

2024-09-10

交互记忆系统范文(精选7篇)

交互记忆系统 第1篇

交互记忆系统是团队成员之间形成的一种彼此依赖的,用以编码、储存和提取不同领域知识的合作性分工系统[1 - 2]。拥有高水平交互记忆系统的团队,成员间能够进行有效的信息分配,合理安排任务责任,提高协作水平[3]。与已往关注团队成员共享知识水平的团队认知概念( 如团队心智模型) 相比,交互记忆系统体现了分工与协作的思想,能够更有效地解释团队成员进行知识共享、转移和创造行为的原因。已往研究表明,团队成员间的沟通行为是影响交互记忆系统产生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团队成员在工作中通过相互沟通,能够促进团队知识共享与传播,并创造更多的集体知识,使团队成员间能够有效识别与使用团队中的知识,从而提升团队交互记忆系统水平。然而,已往研究主要关注成员间沟通频率以及沟通方式( 面对面/虚拟沟通) 对于团队交互记忆系统的影响[4],缺乏有关团队社会网络结构如何影响交互记忆系统的研究。而团队社会网络结构反映了成员间如何交换信息、交换怎样的信息等行为特点。成员间基于不同类型社会网络的沟通行为会对成员认知水平、知识共享和知识整合水平产生重要影响[5]。因此,团队社会网络如何影响团队交互记忆系统水平,进而影响团队绩效, 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针对上述不足,本研究基于社会网络视角,从社会关系的类型与社会网络结构两方面出发,考察团队成员工具性关系与情感性关系网络的交互强度与交互结构对于团队交互记忆系统与团队绩效的影响。

1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 1团队社会网络

( 1) 社会关系的类型。基于关系内容的角度, 现有研究将团队成员间社会关系分为工具性关系( instrumental tie) 与情感性关系( expressive tie) 两类。工具性关系是在工作场合中,成员间伴随正式的工作关系而产生的联系,是与工作相关信息的传播途径[6]。当团队成员在完成团队任务的过程中, 需要向其他成员咨询任务相关的信息或建议时,会使用工具性关系。

情感性关系是人们之间进行情感交换以满足个人关心和社会支持而产生的关系[7]。情感性关系具有情感亲密性、感知相似性等特征[8]。由于这些特征,情感性关系被认为与团队承诺、情感依附等现象有重要联系[9]。

( 2) 社会网络的结构。团队社会网络结构是团队成员间关系的数量、质量以及成员间互动模式的表征[10]。团队社会网络结构对于成员间如何传递信息、传递怎样的信息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现有研究中存在多种网络结构的测度方法。本研究选用最常用的两个指标,即网络密度和网络非中心化程度对团队社会网络的结构进行度量。

网络密度指团队成员之间可以利用的关系连接数量。网络的连接数量决定了团队成员可以被传递和转移的信息的数量。因此,网络密度代表了团队成员间的社会互动程度。网络非中心化程度是对于团队成员互动结构的度量,互动结构直接影响团队中的信息分配情况。在非中心化程度低的团队中, 大部分信息主要通过团队中的位于中心位置的成员传递,这名团队成员作为团队的核心,决定在团队内部如何进行信息分配。而在非中心化程度高的团队中,不存在少数核心成员控制信息的情况,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更加平均。

1. 2交互记忆系统

交互记忆系统由两部分组成: 每个成员关于谁知道什么的集体意识,以及成员间与这种意识产生与发展相关的交互过程[11]。根据交互记忆理论,一个工作团队或组织可以被理解为通过相互交流进行编码、存储、检索、应用知识的交互记忆系统[12]。 在团队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成员对于个人拥有的知识和团队中其他成员拥有的知识产生更明确的集体意识,减轻了单个成员的认知负荷,获得远多于个人单独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信息,进而提高团队的信息处理能力与绩效水平[13]。

已往关于交互记忆系统的研究主要从团队成员个人特点和团队层面两个角度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考察。成员个人特点的研究主要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 人格特点、领导行为等影响因素[14]。团队层面的影响因素包括成员间熟悉程度、沟通频率与沟通形式等方面。其中,成员间的沟通形为是交互记忆系统产生与发展的最重要影响因素。Hollingshead等人的研究表明沟通有助于成员克服刻板印象,对彼此专长产生更准确的认识[15]。Lewis认为群体讨论能够为成员提供讨论与展示自身才能的机会,这有助于更准确地确定哪位成员是特定领域中的专家。因此, 成员间沟通频率有助于交互记忆系统的产生,能够对团队成员学习效果产生显著的积极效应。

1. 3团队社会网络与交互记忆系统

团队社会网络能够对于团队成员间信息交流, 以及相互支持性行为的产生有重要影响。随着互动行为的增多,成员们之间的熟悉程度增加,对彼此专业化才能的认知变得更加准确[16]。工具性关系被看作是进行与工作相关的信息与知识交流的渠道。 拥有强工具性关系的团队,倾向于更多地交流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与任务相关的信息,因而,工具性关系能够修正团队成员对于其他成员自身想法、 行为、期望的预测,提高协作与沟通效果,有效促进知识共享行为。此外,处于强工具性关系网络中的团队成员有寻求工作建议的愿望。有关工作内容的频繁沟通有助于对其他成员的知识形成更准确的理解,从而减少成员间相互的误解,提高团队效率。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1: 团队工具性沟通网络强度对交互记忆系统有正向影响

强的情感性关系主要由人们过往社交活动产生。 拥有强情感性关系的团队,在工作时能够产生高水平的积极情绪,并形成更好的情感联系与亲密性,因此更愿意为其他成员提供帮助与支持。由于基于情感性关系的交互行为更为密切,在交流与工作相关的信息时,情感性关系能够成为成员间更好进行隐性知识的共享的渠道[17]。在拥有高情感性关系的团队成员间,往往容易形成一种内隐的协调机制,能够对他人活动做出正确预测,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动态调整。

此外,拥有情感性关系的团队,嵌入在情感性关系中的亲密性以及对于团队成员利他性行为的预期能够使团队成员形成共同的理解、明晰的交流并更容易接受他人观点[8]。强情感性关系能够催生出彼此十分信任的团队氛围,促使团队成员分享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专长。如果情感性关系较弱, 或者根本没有情感性关系,无论团队成员是否有能力完成任务,他们都很可能不愿意进行与任务相关的交流[18]。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2: 团队情感性沟通网络强度对交互记忆系统有正向影响

团队的中心化程度越高,对于团队交互记忆系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虽然在群体中采用中心度高的领导方式能够提高信息传播速度,但是当团队面临复杂任务时,位于团队中心位置的成员往往不可能具有完成团队任务所需的全部知识,会影响团队的信息分配过程的效率,甚至出现阻碍群体信息共享的行为。而且,处于中心位置的成员可能会对其传递的信息进行曲解[19],信息传递中产生的偏差会对团队工作产生不利的影响。此外,中心化的任务关系使边缘人员产生依赖性,降低这些成员的工作积极性。

成员交互网络非中心化程度高的团队,成员间互动更为密切,因而在完成团队任务时,团队成员会积极参与,基于自身专业视角贡献大量的知识, 这种有效的知识共享行为能够使团队成员对整体任务环境有充分的认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团队成员各抒己见,多观点的碰撞往往能产生更适宜的解决方案,形成更好的团队决策效果。综上可见, 网络非中心化程度高的团队可以产生更好的交互记忆系统,提高团队成员协作水平,避免出现信息冗余、行为冗余和竞争性行为的发生[20]。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3: 团队工具性沟通网络非中心度对交互记忆系统有正向影响

H4: 团队情感性沟通网络非中心度对交互记忆系统有正向影响

1. 4交互记忆系统与团队绩效

已往研究认为,团队成员间关于谁擅长于什么的知识,与团队效能有正向联系。知晓团队内部专家位置对于团队的绩效有正向影响。因此,拥有高水平交互记忆系统的团队会更有效地完成团队目标。 团队交互记忆系统水平与新产品开发、团队决策质量、消费者服务质量等形式的团队绩效有正向关系[21]。可见,良好的团队交互记忆系统能够使得团队成员快速检索并利用团队内的现有知识,改善团队信息处理与整合能力,影响成员对于其他成员能力的感知有用性,从而提高团队绩效。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5: 团队交互记忆系统对于团队绩效有正向影响1. 5任务不确定性对交互记忆系统和团队绩效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任务不确定性指团队任务的难度。不确定性高的任务往往是非常规且结构混乱的,这类任务并无惯例可循,所需的知识体系难以清晰界定,在完成任务时需要团队成员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沟通和协调。当团队面临不确定性高的任务时,团队成员需要及时和恰当地沟通信息,公开交流自己对于任务的看法,避免在任务分工后产生冲突,并将自己的行动计划公开,避免团队中出现重复性的工作。 Lewis和Herndon认为,对于不能进行分工或者只需要很少的专业化知识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交互记忆系统的作用不大。而对于需要执行复杂任务且团队成员有共同目标的团队,团队成员在完成任务时需要大量的信息交互与知识共享,交互记忆系统作用较大[22]。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6: 任务不确定性在交互记忆系统与团队绩效之间起调节作用,任务复杂性越高,交互记忆系统对团队绩效的正向影响越大。

本研究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2研究方法

2. 1样本及数据收集

本研究选取我国西部某大型国有企业中的生产团队作为研究对象。在开展问卷调研前,研究人员首先与公司高层领导进行多次沟通,以获得问卷调研方面的支持。其次,为了方便团队成员填写团队社会网络的测量题项,本研究在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获得了调研团队成员名单。

采用现场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由团队主管领导将团队成员召集至会议室中,在研究人员对研究目的及填写注意事项进行讲解后,进行问卷填写与回收。共发放问卷给150个团队,610名员工,在对回收的问题进行编码,并剔除无效问卷后,最终得到有效的团队样本124个,共498名员工,团队层面有效回收率84%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表明,男性占53. 4% ,女性占46. 6% ; 员工年龄以35 - 45岁最多, 占35. 1% ; 70. 2% 的员工拥有10年以上工龄; 员工学历以本、专科为主,占78. 3% ; 团队规模最少为3人,最多为8人,平均规模为4. 02人。

2. 2变量测量

各变量测量量表均来源于现有英文文献中使用的成熟量表,并邀请2位管理学博士对量表进行正译和反译。采用李克特7点量表对变量进行测量。

团队成员工具性关系与情感性关系的测量采用Manev和Stevenson的量表[7],在对团队成员进行分数测量后,采用Rulke和Galaskiewicz使用的团队网络结构计算公式,分别计算团队工具性关系与情感性关系的网络强度与网络非中心度[23]。网络强度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IL为团队L的网络强度,fij表示团队L中成员i与成员j的平均关系强度,m为团队成员总数。

网络非中心度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DL为团队L的网络非中心度,CD,i*表示成员的团队中心度,CD,i为团队成员中心度CD,i中的最大值,m为团队成员总数。

交互记忆系统的测量采用Lewis开发的量表[24], 对专长性、可信性、协调性三个维度的交互记忆系统强度进行测量,包括15个测量题项。任务不确定性的测量采用Van de Ven和Delbecq的量表[25],包括3个测量题项为了有效降低共同方法偏差( Com- mon Method Bias) 的影响,团队绩效水平的量表由团队主管领导进行填写。团队绩效的测量采用De Jong et al. 的量表[26],包括3个题项。

已往研究表明,团队规模对团队交互记忆系统强度和绩效水平具有影响作用,本研究将团队规模作为控制变量,以团队成员人数作为团队规模的测量。

3数据分析与结果

3. 1团队层面数据聚合检验

由于本研究关注团队层面,因此,需要将个体层面数据聚合为团队层面数据,并对数据聚合的一致性进行检验。经计算得到各变量的内部一致性系数Rwg值和Rwg0. 7所占的比例为: 交互记忆系统0. 862,90. 4% ; 任务不确定性: 0. 845,91. 8% 。 满足Rwg不小于0. 7的要求[27]。经计算得到交互记忆系统的ICC ( 1 ) 、ICC ( 2 ) 值分别为0. 254、 0. 836; 任务不确定性的ICC ( 1) 、ICC ( 2) 值分别为0. 380,0. 648,满足ICC ( 1) 大于0. 12、ICC ( 2) 大于0. 60的判定标准[28],检验结果说明数据符合进行团队层面整合的判定标准。

3. 2信度、效度分析

在信度、效度分析方面,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各变量的Cronbach's系数均大于0. 7,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累积解释量均大于50% ,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效度,适合进行下一步分析。

3. 3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理论模型涉及变量的平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注: N = 124; **表示在 0. 01 水平下显著,*表示在 0. 05 水平下显著,均为双尾检验。

4假设检验

本研究使用OLS模型对假设进行检验。在进行回归分析前,首先考察了数据的多重共线性以及残差分布情况,整体结果通过检验。多组回归模型的结果如表3所示。

4. 1团队社会网络对交互记忆系统与团队绩效的影响

为了检验假设H1 - H4,以交互记忆系统为因变量,将工具性网络强度、情感性网络强度、工具性网络非中心度、情感性网络非中心度为自变量放入回归方程( 模型1) 。回归结果显示: 交互强度方面,工具性社会网络强度( β = 0. 232,p < 0. 01) 、情感性网络强度( β = 0. 200,p < 0. 01) 对交互记忆系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1、H2得到验证。交互结构方面,工具性网络非中心度( β = 0. 195,p < 0. 05) 、情感性网络非中心度( β = 0. 200,p < 0. 05) 对于交互记忆系统具有积极的影响,H3、H4得到验证。

4. 2交互记忆系统与团队绩效的影响

为了检验H5,以团队绩效为因变量,将交互记忆系统放入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回归结果显示: 交互记忆系统对于团队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β = 0. 264, p < 0. 01) ,H5得到验证。

4. 3任务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

为了检验H6,使用调节回归分析。先将任务不确定性作为自变量放入回归模型( 模型3) ,再将交互记忆系统与任务不确定性的乘积项放入回归模型( 模型4) ,回归结果显示: 交互记忆系统与任务不确定性的乘积项系数显著( β = - 0. 161,p < 0. 01) 。说明任务不确定性在交互记忆系统与团队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图2显示了调节作用的模式。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高任务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交互记忆系统对于团队绩效的影响要强于低任务不确定性环境。因此,H6得到验证。

5结论与讨论

5. 1研究结论

本研究基于社会网络视角,采用实证研究方法考察团队成员社会网络对团队交互记忆系统与团队绩效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

团队成员交互强度对于交互记忆系统有正向影响。强工具性关系与情感性关系均有助于团队成员对谁擅长于什么形成精确的认识。工具性关系能够为团队成员提供多样化的与工作相关的知识,情感性关系能够为团队成员间提供相互支持感,促进彼此信任的产生,在工作过程中提高使用与协调彼此的专长的效率,对交互记忆系统的产生与发展有正向影响。

团队成员交互结构对于交互记忆系统有显著影响。在非中心度高的网络结构下,能够促进更多的团队成员进行交流与协作,为成员展示其专长提供更多的机会,增强了团队成员对彼此专长的信任,提高成员间责任分配和信息检索的效率,为团队决策提供更多样化的知识,提高团队决策质量,进而提高团队交互记忆系统与团队绩效水平。

任务不确定性在交互记忆系统与团队绩效间起调节作用。复杂的任务需要团队成员间进行更多的沟通与互动,完成高质量的相互协作与信息共享,此时高水平的交互记忆系统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果任务相对简单,团队并不需要太多的时间进行计划,协作的重要性就降低,团队成员不需要非常高的交互记忆系统就可以达到任务要求。因此,任务不确定性高的环境下,交互记忆系统对于团队绩效的影响更大。

5. 2管理启示

本研究对于企业管理实践有如下重要启示: 首先,本研究证实了团队成员间交互强度的重要性。在实际生产活动中,管理者应该从个人信息交互的角度进行团队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团队成员间进行工具性和情感性交互的机会,以提高团队交互记忆系统水平。如定期召开正式的工作会议,有利于成员针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彼此交流关于工作的相关信息与知识,能够增强工具性网络强度。此外,管理者还可以为员工组织工作外的集体娱乐休闲活动,如团队聚餐、野营、疗养等,以提高团队成员间的情感性网络强度。

其次,本研究表明成员交互结构对团队绩效有重要影响,非中心化水平高的团队绩效更高。在实际生产活动中,团队领导能够对团队的信息交流过程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团队的领导需要考虑如何根据团队成员特征调整自己的管理方式,鼓励更多的团队成员参与到团队决策过程中,促进成员间信息交流与分配,以增强团队的交互记忆系统水平。

最后,由于交互记忆系统与团队绩效间关系受到任务复杂性的调节作用,因此在进行团队设计时,要根据不同的任务特点调整团队运行机制。当需要完成任务目标相对统一、任务程序化水平高( 如普通生产小组) 时,可以考虑通过共同培训使团队成员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增强交互记忆系统水平。当面对的任务目标相对多元、任务程序化水平低( 如研发小组) 时,则应更多鼓励团队成员通过与其他成员交流进行学习,以提高团队协作水平,促进交互记忆系统的发展。

5. 3研究局限与展望

本研究也存在如下不足之处。首先,交互记忆系统的产生与发展是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而本研究只收集了截面数据。未来的研究可针对不同社会网络类型对于交互记忆系统产生与发展的影响进行纵向追踪研究。其次,本研究的调查样本来源于一家企业,因此其研究结论是否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还需要进一步验证。未来可进一步研究其他环境下团队成员社会网络对交互记忆系统的影响。最后,交互记忆系统的形成包括信息编码、信息存储、信息检索等多个信息处理过程,未来的研究可以对团队成员的社会网络如何影响不同交互过程进行进一步研究。

摘要:基于社会网络视角,采用问卷调查法,以124个制造业生产团队为研究对象,对团队网络结构、交互记忆系统与团队绩效的关系进行探讨。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团队工具性网络强度与情感性网络强度对交互记忆系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团队网络的非中心度对交互记忆系统有积极影响;交互记忆系统与团队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并受到任务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

交互记忆系统 第2篇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 组织越来越依赖团队工作方式应对复杂性和创新性不断增强的工作任务。团队工作方式之所以被越来越多地采纳, 在于高绩效团队能够成功激发成员之间的协同作用, 整合不同角度的智慧及努力, 使团队整体绩效超出团队成员的个体绩效之和。研究表明, 领导力是提升团队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Zaccaro, Rittman & Marks, 2001) [1], 然而, 目前对于团队领导力的研究仅仅局限于团队领导者, 很大程度忽略了由团队成员提供的领导力, 导致团队不能发挥出最大潜力。共享领导概念的提出, 即希望通过领导过程来协调团队成员行为, 使领导者和团队成员共同承担责任, 激发成员的主动性, 最终达到提高团队有效性的目的。

共享领导的过程往往伴随着交互记忆系统 (transactive memory system, TMS) 的存在和相互作用。Klimoski和Mohammed (1994) 基于相互影响和社会交换的持续影响力的研究认为, 共享领导很可能促进了TMS[2];而TMS作为一种知识管理系统, 当团队成员相互合作时, 就有可能创造出与团队的结构和过程相关的内隐知识, 团队合作和知识共享的优势得以体现。作为团队过程的一种认知机制, TMS对于共享领导和团队知识共享之间的关系, 可能会起到一种更为稳定的中介作用。

知识共享作为一种独特的、有价值的和关键的行为, 对获取竞争优势极为重要。团队成员间的知识共享是知识收集、转移、整合与创造等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通过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 才能使得个体层面的知识升华为团队层面的知识, 便于组织的管理, 最终实现其经济与竞争价值。因此, 本文通过理论研究, 分析共享领导和TMS两大因素对团队知识共享的影响, 以期提升工作团队中的知识共享水平, 实现知识价值与团队绩效的最大化, 最终提高企业知识的累积和创新速度。

2 研究变量的划分

2.1 共享领导的概念界定及测量维度

对于共享领导的概念,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界定, 但至今还没有一个一致认同的定义。为了充分体现不同学者对共享领导的理解, 全面把握共享领导的本质内涵, 本研究整理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对共享领导概念的解释, 见表1。

根据表1对共享领导概念的解释, 可以形成以下几个方面共识:第一, 领导者和团队成员共享领导权力, 共担责任;第二, 担任领导角色的团队成员具有与任务内容相匹配的知识、能力、技能等专长, 他们相互影响;第三, 每个团队成员都有机会参与决策, 在团队任务中有真正的发言权;第四, 领导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实现团队或组织的共同目标。

综上所述, 不同于传统的个人权威性或行政权力的理解, 共享领导是一种新的团队管理思想, 主张由领导者和其下属成员组成的管理团队来共同承担领导责任, 领导者必须摆脱传统独自负责和控制一切的观念, 使下属成员更愿意担任责任并更具主动性。当团队的所有成员充分参与到团队的领导中, 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的潜力而毫不犹豫地进行指导和影响团队其他成员时, 则实现了共享领导。

Yukl (1999) 为了使共享领导研究融入有效的领导行为, 将领导行为进行归类, 提出了工作导向、关系导向和变革导向的三维分类法, 并尝试将其适用于共享领导[11]。Pearce和 Sims (2002) 在研究共享领导的绩效输出时, 以厌恶型、指导型、交易型、变革型和授权型五种战略领导行为测量共享领导对团队绩效的影响[12]。这些都是从传统领导意义的角度, 以领导者个人的行为、权利、职位等为关注点, 将领导者置身于一个团队外部, 是一个外部辅导者。而本研究中的共享领导强调团队内部成员分担领导角色、责任和职能, 这种领导角色和行为可以被分开、共享、轮换和连续地或相伴地运用。

Mayo (2002) 等人认为共享领导在两个维度上呈现不同:领导分布和领导程度。当领导影响力平等地属于全体团队成员的时候, 此时领导分布最大化;相反, 当领导影响力仅仅属于一个团队成员的时候, 此时领导分布最小化[13]。Carson等 (2007) 在测量共享领导的效果变量的研究中, 选取共同目标、社会支持和员工建言作为共享领导程度三个维度[14]。在国内研究中, 暨南大学刘博逸博士 (2009) 在研究企业共享领导的理论和实践中, 提出共享领导的四个维度分别是:绩效期望, 团队学习、相互协作和权责共享[15]。

本文综合大量国内外文献, 并结合企业实地调研与访谈, 选择了对预测变量共享领导进行测量的4个维度:权责共享、相互影响、发言权和共同目标。其中, 权责共享是指团队成员和领导者共享领导权力、共担领导责任、视领导为同事、有施展领导才能的平台、在不同的项目阶段等情形下由不同的团队成员履行领导职能;相互影响是指团队成员在开展共享领导活动的过程中个体间动态的、交互的影响, 以及履行自身范围内的职责和其它团队成员范围内的职责的相互作用;发言权是指员工在团队目标达成过程中参与和投入的程度, 也是成员拥有发言权的程度;共同目标是指团队成员对团队基本目标有相同的理解, 就会采取行动, 确保把工作重点放在集体目标上。

2.2 交互记忆系统的内涵及测量维度

团队需要利用多样的知识, 吸收新信息来解决团队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然而每个团队成员在拥有的经验, 知识和信息方面是有差异的。为了确保团队中知识共享的有效性, 团队成员需要掌握谁知道什么。Wegner等 (1986) 提出的交互记忆系统 (transactive memory system, TMS) 是指团队内部员工对来自不同知识领域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检索和交流活动的共享的认知劳动分工。在工作群体中, 当个体了解到其他成员的专长时, 获取和编码与专长相关信息的责任就会通过内隐或外显的方式分配给最合适的专家成员, 此时交互记忆就产生了[16]。团队成员通过相互交流来增进各自的记忆, 从而共享两种知识, 即成员个人拥有的知识和团队其他成员拥有的知识。团队成员往往依赖于团队中的其他成员从不同的知识领域获取知识, 处理和沟通信息。这样可以确保团队成员之间更多的知识共享, 并且能够承担更多的团队任务。

Lewis (2003) 认为TMS的有效性应该从三方面来衡量[17]:①专长性 (specialization) , 团队成员在知识处理过程中具有专门化和差异化的知识;②可信性 (credibility) , 团队成员在完成任务时对彼此所提供知识和信息可信程度的感知;③协调性 (coordination) , 团队成员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能否顺利而充分地整合和利用彼此的知识和专长。本文采用此三维度对TMS进行度量和研究。

2.3 团队知识共享的概念界定及测量维度

关于知识共享, 不同的学者由于研究角度不同, 进行了不同的描述。如, Senge (1997) 认为知识共享是‘一方愿意将信息传递给另一方, 并帮助另一方了解信息的内涵及从中学习这项信息, 从而转化为另一方个人的信息内容, 并发展成为对方新的行动能力’[18]。Gibbert和Krause (2002) 认为, 知识共享是在一个组织中, 个体和其他成员共享他们所获取的或者创造的知识的意愿[19]。Van de Hooff 和De Ridder (2004) 提出的知识共享定义, 即知识共享是‘个体间相互交换他们的知识并联合创造新知识的过程’[20]。 因为成员来自不同领域, 拥有不同的背景, 工作团队要求TMS有效地促进知识共享。如果各成员能了解其他成员的知识域, 那么, 知识就可以更有效地共享和交换。

由于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一个方面, 因此关于知识共享的测量往往也包含在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中。国外对知识管理过程进行测量的研究主要从概念层和技术层对知识创造过程进行实证测量。国内学者韩维贺 (2006) 证实以知识吸收和知识传播两个维度来测量知识共享[21], 员工知识获取与传播活动常常同时发生, 并紧密融合。在知识管理领域中, 知识共享可以认为是知识被定位, 而后被使用者吸收以及传播出去的过程, 亦认为知识传播出去后没有被吸收, 就没有真正的实现共享。团队成员在知识共享过程中不仅是接受者, 而且需要将知识扩散到团队其他成员, 扩散到团队, 才能使得整个团队的知识共享更具现实意义。因此, 本文采用知识吸收和知识传播二维度对知识共享进行度量和研究。

3 命题提出和模型构建

3.1 命题的提出

3.1.1 共享领导与交互记忆系统

共享领导不同于TMS。从概念上讲, 共享领导和TMS的主要区别在于, 前者关注共同影响, 而后者关注共同感知。共享领导在团队成员中评估领导力的分布;TMS用团队水平系统为使用和综合个人和集体支持的专门技术进行测量 (Lewis, 2003) [17]。虽然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但共享领导很可能通过基于相互影响和社会交换的不断影响促进TMS (Klimoski & Mohammed, 1994) , 而这种交换发生在团队成员共享领导责任的时候[2]。

Wegner (1986) 在研究中指出, 一个人的记忆力必然是有限的, 人们常常通过各种外部帮助——如关系亲近的朋友或共事者来补充他们的记忆[17]。这个基本概念是在团队中, 基于成员知识分布的相互协议的基础上, 彼此熟悉的成员在不同的知识领域开发一个隐性的信息处理责任的分配系统 (Nicolas Michinov, Estelle Michinov, 2009) [22]。而共享领导的核心思想是团队成员通过“领导—成员”的角色轮换分担领导责任和职能, 每个成员在这个过程中都能充分发挥自己擅长的专业知识, 帮助需要某个领域知识的其他成员, 从而促进团队中TMS的形成和发展。例如, 研究显示, 如果成员在培训之后相互了解的基础上一起工作, 接受团队技能培训, 或者接受他们各自技能相关的信息, 那么团队绩效会更高 (Hollingshead, 2000) [23]。因此, 共享领导能够促进TMS的形成, 从而提高团队绩效。基于上述分析,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共享领导对TMS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3.1.2 交互记忆系统与团队知识共享

团队任务的有效开展依赖于团队成员间的合作。随着团队工作任务的复杂性不断加大, 有效的团队对于成员间的协调性的要求也日趋增强。而知识共享在群体工作中的重要性也是毋容置疑 (Kotlarsky&oshri, 2005) [24]。当团队成员可以从知识共享的过程中充分获取知识时, 知识共享的最大问题就得以解决[25]。团队成员可以通过从不同成员那儿获取不同的知识以便把问题抽象和分类, 并且利用已有的经验技术解决新的问题。所以, 当知识在组织成员间流动时, 知识共享就可以促进组织的绩效;不仅使更多的小组成员拥有了知识, 也使拥有知识的小组成员为其他的成员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及时的帮助。然而, 有效的知识共享过程可能会遇到一些挑战与困难, 尤其是当团队遇到文化或地理等各方面的差异时 (Herbsleb & Mockus, 2003) [26]。当个体无法接收到对其他团队成员的角色与责任的认知, 就不能对其他成员如何对团队成功作贡献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亦难于共享重要的交互知识。为了有效地共享知识, 团队成员知道其他成员都知道什么, 擅长什么, 谁是哪个领域的专家, 是知识共享活动的关键 (YuqingRen, Carley & Argnte, 2006) [27]。TMS能够促进不同知识领域的知识共享和传播, 如果能够成功地建立和管理TMS, 那么在知识共享过程中TMS将为组织成员获取、储存、整合信息 (Huang, C.C.& Huang, T.J., 2007) [28]。因此, TMS可能促进团队中的知识共享。基于上述分析,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TMS对团队知识共享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3.1.3 共享领导与团队知识共享

共享领导通过授权、协作提高团队成员的信心, 建立团队成员间的互信关系, 激发团队成员的热情, 从而激励团队成员之间进行知识共享。Pearce等 (2005) 研究发现, 共享领导已经在知识型团队的工作中得到广泛实践, 运用共享领导可以促进组织成长, 使其表现出明显的竞争优势[29]。

在总结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 一些学者对共享领导与知识共享的关联机制进行了探究, Scott和Caress (2005) 认为共享领导可以被视为建立学习型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在学习型组织中鼓励成员参与决策、制订行动计划和分担行政事务, 并且提供社会互动机会, 帮助成员建立伙伴关系[30]。Yang (2007) 认为, 知识共享要求领导者必须既是学习者、又是教导者而不是命令和控制者[31]。共享领导通过鼓励、奖励提高团队成员的信心, 建立团队成员间的互信关系, 激发团队成员的热情, 从而激励团队成员之间进行知识共享。当组织成员认识到他们所共享的是有用的知识, 而且领导者又值得信赖时, 就愿意进行知识共享。所以领导与下属之间的私人关系、领导是否给予下属关心和支持、并为其创造良好的知识共享环境, 将影响知识共享行为。基于上述分析,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3:共享领导对团队知识共享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3.2 变量的作用模型

在文献回顾中, 现有研究证实共享领导和团队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关研究也证实在团队绩效提升方面, 共享领导比垂直式领导模式更为有效, 还有研究证实TMS对知识共享的正向影响作用, Crson等 (2007) [14]提出TMS可以作为共享领导和团队绩效以及其他有效变量之间的中介作用。尽管共享领导和TMS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 但专门研究这两个领域关系的文章并不多见, 以TMS为中介研究共享领导和其他解释变量之间关系的文章更是甚少。本文正是在此研究背景下, 通过相关理论分析, 对共享领导、TMS和团队知识共享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研究, 以期对工作团队提高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的有效性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和指导, 进而提高团队创新绩效。为了探讨共享领导和知识共享, 以及TMS作为共享领导和团队知识共享的中介作用的关系, 本文提出如图1所示概念模型。

4 总结

由于很少有将共享领导与TMS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 也甚少有研究共享领导和其他因变量之间的中介关系的, 因此, 本文尝试将共享领导和TMS相结合, 探讨共享领导对TMS、知识共享的影响作用, 以及TMS对于共享领导和团队知识共享的中介作用, 从而为提升团队创新绩效提供理论借鉴。

在对相关因素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 把量化研究作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一方面便于对它们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实证研究;另一方面, 通过研究共享领导各因素对TMS的影响程度, 可以找到有利于团队知识共享的最佳因素。这样可以为企业促进团队中的知识共享提供路径和依据, 为团队中的共享领导、TMS和知识共享建立良好的纽带, 以达到提高团队创新绩效, 增强团队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摘要:组织越来越趋于团队工作模式, 更高的团队绩效依赖于团队中的知识共享。而共享领导和交互记忆系统 (transactive memory system, TMS) 是影响团队知识共享的两大重要因素。探讨了共享领导、TMS和团队知识共享之间的关系, 并提出了假设模型。认为TMS在共享领导和团队知识共享之间起中介作用, 共享领导对TMS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并直接和间接通过TMS正向影响团队知识共享, 为建设高绩效团队提供理论指导。

交互记忆系统 第3篇

关键词:中医护理,移动医疗,母婴护理

1 软件制作背景

2015年我国“二胎”政策颁布,许多高龄产妇数量逐渐增高,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中国妈妈受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思想的影响,优质母婴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就社会发展的趋势看,母婴护理,将会是接下来的几年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

同时,着人们医疗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思想观念也在转变。与其花大量的金钱放在治病上,不如提前将金钱投资在预防疾病、保养身体上。

并且,医疗为刚性需求,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目前存在着医疗成本过高、覆盖面较窄、就医手续复杂、资源的严重不足以及分配不均等情况,由此产生了看病难、看病贵、医疗工作效率低等问题。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可有效解决这些问题。[2]随着互联网发展的大趋势,短短几年内网上购物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产业,现如今也有一些网上远程看病的网站出现。最近一两年,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纷纷重金砸向互联网医疗。[3]另外类似好大夫在线、春雨医生等移动互联网医疗产品纷纷面市,不过,按照相关规定,他们目前只能做网上健康咨询。[4]

笔者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现今市面上没有在线护理的软件及网页的产品,大多数计算机、医疗领域的交叉人员将关注点放在了在线医疗及网络挂号上,传统观点认为医生是医疗救治的主导人员,却忽视了护士在母婴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护士资源充足,准入门槛低这一优势。

由于护理本身就是医疗的边缘学科,不涉及开处方的问题。因此,吸收护士作为这批互联网医疗的主力军和开拓者,笔者认为更为合适。由于不指导开处方,无形中会规避掉很多法律风险。简单轻微的疾病可以通过保健养生逐渐缓解,复杂严重的疾病可以在网上挂号预约、前往医院就诊,这样也会分流掉医院里大量的人流,减轻医院里每日超负荷运转的形式。并且依靠护士指导母婴的保健问题,会比市面上的月嫂、科普性的网站更加权威。尤其针对二三线城市的孕产妇,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享有一线城市的优质医护资源,给她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因此,笔者就此现象及其背后的需求,以SQL Server2005为后台,以Visual Basic6.0为界面设计了一个《中医母婴护理在线交互系统》[1]。下面就《中医母婴护理在线交互系统》软件的制作谈些体会。

2 软件主要功能

2.1 信息交互功能

从SQL SERVER数据库中读取护士、患者数据,经过Visual Basic平台搭建,患者与护士双方在平台上沟通、留言,并可相互调取对方数据进行查看。

2.2 信息读取功能

直接在Visual Basic界面上调取查看相关中医护理知识。

2.3 预产期计算功能

计算孕产妇的预产期。

3 软件技术特点及技术支持

3.1 技术特点

利用程序设计语言编写人机交互界面,访问后台SQL SERVER数据库进行数据存取。

3.2 技术支持

开发环境在微软的Windows XP下进行,Visual Basic 6.0作为主要开发工具,SQL Sever2005作为数据库后台系统。

4 软件的设计

4.1 后台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护患交流系统包含3个表,即护士表nurse、患者表patient和问题咨询与解决表consult,如下为下列表的简介。

1)护士表

护士表nurse,保存护士登陆与个人信息,包括护士名字(昵称),护士登录密码,护士年龄、性别、身份证,个人图片和描述。

2)母婴患者表

母婴患者表patient表,保存患者用户名、登录密码、婴儿出生时间与母亲年龄。

3)护患交互咨询解答表

护患交互咨询解答表即consult表,该表包括患者用户名,护士用户名,患者症状与护士的解决方案。

4.2 软件界面设计

以人机交互形式设计,根据用户需要设计软件的各项功能。软件界面清晰、简洁、明亮、美观。软件功能分为四个模块:护患交互功能、信息检索功能、中医疾病分类及相应诊治护理功能、计算预产期功能。

1)护患交互功能

部分功能有两个入口:患者入口和护士入口。用户可根据需要注册账户,经审核后可进入系统根据需要进行操作。患者可调取护士信息,并向其一对一进行咨询,系统会保存患者的问题,并储存在数据库中。在相应的护士登录账户后,便可查询到此患者对自己的提问,在输入相关护理指导和措施后,系统会将信息储存在数据库中,在患者登陆后即可查询。

2)信息检索功能

此功能存在的前提是在数据库中存储了大量数据,在用户检索关键词后,系统会将相关信息显示在界面上。

3)中医疾病分类及相应诊治护理功能

孕产时期的疾病分为产前疾病和产后疾病。在“预防与调护”模块用户可查阅相关护理原则。在“相关疾病”模块用户可查看各个疾病分型和相应的护理方法、中医特色方法、食疗法、针灸按摩法。

4)计算预产期功能

此系统还有一个最为快捷的计算孕产期的功能。用户可根据自身的月经期,计算自己的预产期。

5 系统用途

现阶段主要用于母婴护理中孕产妇与护士的信息交互。通过对双方输入信息的储存和调用,进行信息的交互,为所需护理的孕产妇及其孩子提供专业的护理知识的帮助。基于已有的理念和结构框架,以及已有的软件,《中医母婴护理在先交互系统》还有发展的空间与良好的前景,并可做进一步的研发完善,可用VB.Net做在线开发,可用Deamweaver做网页版的开发,更加符合用户的需求与使用习惯。

在将来,软件还可以应用到任何医务人员与患者需要沟通的平台上。比如:营养师与孕产妇的信息交流、医师与孕产妇的交流、护士对离院孕产妇的跟踪护理等。

6 结束语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使移动医疗成为可能。然而由于医疗技术的特殊性,传统医疗技术的保守、医疗技术的垄断,以及法律的不完善,在线医疗的发展在曲折中前进。[5]医生作为移动医疗的主力军成本高、门槛高、资源少,而相比于医生,护士资源多,门槛低,不涉及处方权纠纷的法律问题,近年来本科护士、硕士护士的比例也在逐步上升,一些疾病的预防护理问题,护士可以良好解决。从小处着手,先吸引护士作为移动医疗的先锋队,以母婴护理平台作为起点,也会给移动医疗注入源源不断的新的生命力,为日后大数据背景下的移动医疗的不断发展创造可能。

参考文献

[1]高晓璟.中医母婴护理在线交互系统V1.0[CP].著作权登记号:2016SR110670.

[2]陈斌冠,龙玲.“互联网+”背景下的移动医疗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广西医学,2015,37(9):1375-1379.

[3]孙明海,赵春玲.云医疗在行动——关于“互联网+医疗”的话题[J].通信管理与技术,2015,2(2):11-17.

[4]臧允浩.春雨医生商业化:兜个大圈还是绕不开医保支付?[J].现代养生,2015(6):4-6.

安卓系统安全交互新方法 第4篇

针对目前面临的网络信息安全形势严峻的状况,为避免现有技术存在的Android系统可破解的安全风险,以及克服现有保护策略过于僵化的缺陷,提出了一种终端设备硬件信任根和远程安全管控服务器之间进行可信动态交互的安全管控方法,在确保终端Android软件系统不可破解的同时又能将终端安全状态实时上报,并能通过远程服务器动态调节终端设备的安全管控策略,还能允许终端设备进行可信的软件版本升级。

1 Android系统架构

该方法涉及的安全管控系统包括Android系统终端设备以及安全管控服务器两部分,两者通过网络相连,安全管控服务端可以同时管理维护多个Android系统终端。

Android系统终端设备部分(如图1)包括:

(1)常规Android框架系统;

(2)常规硬件(包括内存、CPU等);

(3)网管协议终端模块:采集终端信息并与服务端网管协议模块进行通讯交互;

(4)安全管控代理模块:接收并执行安全管控服务器下发的安全管控策略,同时将终端设备的安全管控状态反馈给管控服务器端;

其中,安全管控策略是指对Android系统以及内核等其他部件施加的可信操作行为,包括:安装可信应用,强制卸载非法应用程序,对内核的SELinux权限规则和iptables网络防火墙规则进行安全有益的修改,监控终端非法破解行为并告警、扫描外设是否有病毒,触发终端进行可信软件版本升级等;

(5)硬件信任根:是指存储于硬件可信性芯片或插卡中的根认证证书,它是证书授权中心(CA)给自己颁发的证书,是信任链的起始点。采用提供硬件可信性的芯片或者插卡外设存储,内容主要有唯一的终端身份信息,管控服务器数字证书的签发根证书,可信引导器的数字摘要信息。

(6)可信引导器(BOOT):该引导器可以被硬件信任根进行数字摘要校验,因此是可信的。同时它包含可信内核的数字摘要信息,能在系统引导时验证内核;

(7)可信内核(KERNEL):该内核可被BOOT数字摘要验证,因此是可信内核。它具有对Android系统文件以及安全管控代理模块的完整性进行定时校验的功能。

安全管控服务端部分(如图2)包括:

(1)网管协议服务端模块:可以对多个终端设备进行协调管理的网管协议在服务端的实现;

(2)安全策略管理模块:该模块对所述安全策略需求进行分析处理,安排派发执行计划,并收集反馈结果;

(3)终端常规管理模块:对该模块终端设备的基本状态进行信息采集、管理分类、在线状态、日志采集管理等;

(4)后台数据库模块:对安全管控服务端提供存储查询等数据库服务;

(5)安全数字证书中心:对管控服务端的数字证书、私钥、私有密码等进行存储维护,并统一管理终端的数字证书吊销和发布等操作。

2 实现安全的方案

2.1基于硬件信任根的系统安全校验

智能终端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得益于其基础软件环境——Android系统的安全可信。使用硬件信任根进行系统校验,能从根本上保证终端Android系统安全可信、不可破解。

具体系统校验流程(图3)如下:

(1)在Android终端设备启动时,硬件信任根据BOOT的数字摘要计算比对BOOT的完整性;

(2)如果硬件信任根发现BOOT已被篡改,则终止系统加载;如果BOOT未被篡改则加载内核,BOOT计算比对内核数字摘要,验证内核的完整性,以确保内核合法身份;

(3)如果BOOT发现内核已被篡改,则重启设备。如果内核未被篡改,则加载内核,并继续加载Android常规框架系统和安全管控代理模块;

(4)安全管控代理模块从硬件信任根读取数字证书信息,通过网管协议终端模块与安全管控服务端取得SSL (Secure Sockets Layer)认证加密联系;

(5)可信内核启动IMA(Integrity MeasurementArchitecture)监测机制定时监控Android系统关键文件以及安全管控代理模块是否发生了篡改;

(6)如果发现Android系统关键文件发生了篡改,则安全管控代理将文件篡改信息通过私有密码及SSL加密后发送给管控服务器,确认是否属于误报。在一定时间内如果无法联络到管控服务器或者管控服务器未豁免该修改,可信内核向用户发出告警,用户锁死系统;

(7)如果管控服务器豁免了该Android系统文件修改,则继续正常运行。但是,如果发现安全管控代理模块本身被篡改,则需要可信内核立刻向用户发出告警,用户锁死系统;

(8)如果安全管控代理模块本身未被篡改,Android系统关键文件也没被篡改或者篡改被管控服务器豁免,则Android系统保持正常运行状态。

2.2终端设备可信的软件版本升级

如图4所示,当终端设备上的安全管控策略需要变更或终端软件版本需要升级更新时,终端设备将信息实时上报,并且通过远程服务器来动态调节终端安全管控策略或终端软件版本:

(1)管控人员发现需要调整对终端的安全管控策略,或者发现需要发起终端软件版本升级,在确定需执行的终端对象范围后,开始主动访问指定终端设备;

(2)如果新的安全管控策略不修改终端的可信内核,也不修改Android系统受可信内核保护的关键文件,则管控服务器直接下发该管控策略给终端安全管控代理模块,终端管理代理接收到指令后予以实施;

(3)如果新的安全管控策略或版本升级需修改内核或Android系统受保护部分,那么管控服务器先计算出实施该安全策略或版本升级之后的内核数字摘要以及Android系统文件监控凭据;

(4)安全管控服务端将新的内核数字摘要及系统文件监控凭据用私有密码加密,并用服务器证书私钥进行数字签名,确保新的内核数字摘要及系统文件监控凭据在从安全管控服务端下发到终端安全管控代理过程中不被破解;

(5)管控服务端通过SSL安全通道将加密签名后的计算结果下发给终端安全管控代理模块;

(6)终端安全管控代理模块将新的内核数字摘要注入BOOT,将新的Android系统文件监控凭据注入内核;

(7) BOOT和内核通过上述私有密码解密,并信任该新数字摘要和文件监控凭据;

(8)管控服务下发新的终端安全管控策略或软件版本,终端管理代理接收并实施,修改内核和Android关键文件,下次设备引导及文件安全验证时,因为采纳了新的摘要和凭据,不会发生篡改误报。

3 结束语

数字电视交互业务系统概述 第5篇

1 系统组成

数字电视交互平台解决方案包括AMS (Asset Management System) 、BOSS (Business and Operation Support System) 、网管系统、头端系统、BMS (Business Management System) 、VOD Server和STB (Set Top Box) 。

各个部件的主要功能如下。

(1) 网管系统。

网管系统作为DTV解决方案的设备管理平台, 提供拓扑管理、故障管理、性能管理、配置管理、主机监控等功能。

(2) BMS系统。

BMS也是DTV解决方案的核心部件, 能够快速集成AMS、BOSS、MDN以及其他部件, 并通过EPG向用户提供节目导视、在线自助服务等业务入口。

(3) VOD Server系统。

VOD Server系统是DTV解决方案的核心部件, 负责分发与存储媒体内容, 对用户的内容请求进行动态调度, 向用户提供流媒体服务。

(4) 前端系统。

前端系统作为DTV解决方案的内容准备平台, 提供信号接收、媒体格式转换、媒体素材管理等功能。

(5) IPQAM。

IPQAM用于将IP数据流转换为数字电视信号, 并调制到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上。多个频点的数字电视信号可以通过混频器输出到同轴电缆上, 使用户能够使用DTV业务。

(6) STB。

STB作为DTV解决方案中的终端设备, 提供音视频解码、节目播放与控制等功能。

2 系统的业务服务

数字电视交互业务系统解决方案提供的业务包括音视频业务和增值类业务两大类。

2.1 音视频业务

音视频业务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时移电视TSTV (Time Shift TV) 。

时移电视 (TSTV) 业务是数字电视系统将播放的直播电视节目实时录制, 用户在收看直播电视节目的时候, 通过快退操作对已播放的节目内容进行回放。

业务运营上, 系统支持运营商根据业务需求对特定频道的TSTV功能打包销售, 为数字电视用户提供差异化的TSTV增值服务, 为运营商增加业务运营收益。

相对于传统的电视来说, TSTV给用户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感受, 如按照节目单切换节目。用户不再是只能被动地收看节目, 而是能够主动控制直播电视节目的播放。

(2) 录播电视TVOD (TV On Demand) 。

录播 (TVOD) 业务是数字电视系统将播放的直播电视节目实时录制, 用户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已播放节目有选择性地收看。TVOD业务使用户在错过电视节目的直播时间后的空闲时间, 自主选择电视节目进行观看。

业务运营上, 系统支持运营商对特定频道的TVOD功能的打包销售, 为数字电视用户提供差异化的TVOD增值服务, 为运营商增加业务运营收益。

(3) 个人网络录像nPVR (Network Personal Video Recorder) 。

个人网络录像 (nPVR) 业务是用户根据展示出的节目预告信息, 预约将某个频道某个时段播放的内容在网络侧的VOD Server进行录制, 方便用户在空闲时间观看节目, 从而摆脱直播电视的时间限制。

nPVR节目在网络侧的VOD Server上存储, 通过STB实现内容点播, STB无需内置硬盘资源, 减轻了网络压力, 也不受带宽、容量的限制。对于用户而言, 该功能就像用户有了一台功能强大的网络录像机。

业务运营上, 系统支持运营商将网络存储的部分存储空间打包销售给用户, 为运营商增加综合业务运营收益。

(4) 视频点播VOD (Video On Demand) 。

视频点播 (VOD) 业务是用户通过数字电视系统下发的节目列表, 选择自己喜爱的节目, 实时观看的业务形式。一般采用包月计费或按次点播的方式进行计费。

VOD也称为交互式电视点播。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自由地选择播放VOD节目库中的电影或连续剧。在播放VOD过程中, 用户可以执行暂停、快进、快退、定位等操作。

(5) 轮播电视NVOD (Near Video on Demand) 。

NVOD即准视频点播的简称, 用户在营业厅订购NVOD频道后, 可以通过机顶盒浏览特定频道的NVOD节目单, 收看已授权的NVOD频道下的影片内容。

运营商将各种VOD通过NVOD频道节目单轮流播放, 订户可以通过节目单收看这些VOD, 在没有节目单的时间内, 可以观看NVOD频道默认的VOD。

2.2 增值类业务

增值类业务是指为用户提供丰富多彩的个性化服务,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通信业务:如视频通信、电视短信、投票竞猜。

(2) 信息服务业务:如新闻、证券、天气预报、电视购物。

(3) 远程教育类:如在线课堂、在线考试、多媒体课件。

(4) 游戏娱乐业务:如JVM/JS游戏、网络游戏、博彩、卡拉OK。

(5) 广告业务:如视频广告插播、楼宇广告、滚动字母。

(6) 其他增值业务:如广告点播业务。

广告点播业务是广电运营商与广告业务内容提供商进行合作的业务形式。用户在使用视频点播业务时, 点播广告内容免费收看, 广电运营商返还给用户一定的资费, 用户可以用该费用进行其他数字电视业务的消费, 如点播收费的VOD节目等。

数字电视交互业务系统, 是在传统有线电视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充分发挥传统有线电视网带宽宽的优势, 以视频信号传输为主, 提高信号质量, 丰富传输内容, 更好的满足广大群众不断提高的文化生活的需求, 提高了有线电视网络的市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AMS:Asset Management System资产管理系统.

[2]BMS:Business Management System运营管理系统.

[3]BOSS:Business and Operation SupportSystem业务运营支撑系统.

[4]STB:Set Top Box机顶盒.

[5]VOD:Video On Demand交互式多媒体视频点播.

[6]DTV:Digital Television数字电视.

[7]NVOD:Near Video on Demand准视频点播/轮播电视.

交互记忆系统 第6篇

1 麻醉信息系统架构

麻醉信息系统通过科学抽象麻醉医生、手术室护士等角色的工作流程和麻醉科、手术室部门的管理流程, 覆盖手术、麻醉相关的各个临床工作环节, 能够将麻醉科的日常工作标准化、流程化。另外, 通过连接各个厂家不同型号的监护仪、麻醉机、呼吸机等监护设备, 自动读取监护设备采集的信息, 实现麻醉师手术麻醉医疗文书形成的自动化, 极大降低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 提高了整个麻醉工作的效率。图1是麻醉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图。

2 交互数据分析

麻醉信息系统要有效辅助麻醉医师从术前访视评估、术中麻醉单记录到术后工作管理, 要能帮助麻醉医生在麻醉信息系统中直接查看到病人各类临床医疗数据, 而不是要麻醉医师登陆若干信息系统分别查看, 再手工记录到麻醉系统中, 这样麻醉信息系统则需要与各种临床信息系统实现病人基本信息、手术申请单信息、检验系统信息、影像信息以及各种检查报告资料的共享。如果医院没有形成完整的信息集成平台, 或者说没有完善的电子病历系统, 则需要麻醉信息系统与各临床信息系统做接口, 实现数据交互。图2是麻醉信息系统数据关联示意图。

为了实现麻醉信息系统与医院其他临床信息系统如医生工作站、检验信息系统, 影像信息系统等进行数据对接, 需要进行接口交换的数据内容有:基础字典信息、病人信息、手术申请预约 (排班) 信息、检查信息、检验信息、医嘱信息、电子病历信息、麻醉单等医疗文书等。其中属于查阅类的信息有基础字典信息 (含科室、人员、药品、) 、检查信息、检验信息、医嘱信息已经电子病历信息;属于交互类的信息有:病人信息、手术申请和预约信息、手术安排情况、手术麻醉记录单等相关医疗文书。

3 数据交互接口技术

根据查询及交互数据不同类别的特点, 采用不同的接口方式。

对病历、检查报告采用的接口方式是Web-IE浏览方式, 电子病历EMR提供一个能够接收参数 (该参数能够查找到患者的电子病历记录) 的地址, 麻醉信息系统根据患者信息列表, 找到患者信息, 调用电子病历提供的Web地址并传入相关参数, 电子病历系统根据传入参数查找患者病历和影像报告并以网页形式呈现出来。

对手术申请单、医嘱信息、检验信息采用Web Service+XML的接口协议, 获取的信息可直接在手麻信息中展示。在接口中, 数据交互最重要的一环是获取病人的手术申请信息。手麻系统要进行手术排班, 必须获得完整和正确的手术申请信息, 手术申请填写完整是先决条件, 手术申请由医生在医院信息系统HIS的医生工作站中填写并提交, 麻醉信息系统通过接口获取并存储于本系统的信息表中, 麻醉医生完成麻醉记录单后上传, 对于麻醉记录单等关键医疗文书, 麻醉系统可采用PDF文件形式供HIS进行浏览, 病房医生可在医生工作站电子病历中调阅麻醉单。

由于Web Service是一个平台独立的, 低耦合的, 自包含的、基于可编程的Web的应用程序, 可使用开放的XML (标准通用标记语言下的一个子集) 标准来描述、发布、协调和配置这些应用程序, 用于开发分布式的互操作的应用程序。依据Web Service规范实施的应用之间, 无论它们所使用的语言、平台或内部协议是什么, 都可以相互交换数据。基于这些特点, 采用Web Service+XML的接口协议方式。

另外对数据同步方式, 采用两种方式。一是数据定时同步:定时扫描经过标记的HIS服务器, 同步患者基本信息、住院信息、手术申请预约信息、检查信息、检验信息、医嘱信息、病历等数据到麻醉服务器。此种方式主要解决正常住院病人, 非常适合择期手术。二是数据瞬时访问:根据病人门诊号 (唯一索引) 瞬时提取病人基本信息, 直接进行手术申请预约, 此种方式主要解决门急诊病人和手工随需同步。

数据库访问采用有效动态方式, 即用户真正需要进行数据库操作时, 信息接口自动与其他系统建立连接, 当用户数据操作完毕后立即断开, 不会长时间占用HIS、PACS、LIS等数据库资源, 使数据处理更加高效、安全。系统接口设计完全面向对象, 触发时创建对象, 结束时销毁对象, 最大程度降低系统资源消耗。

4 数据交互成果

通过接口实现数据交互后, 我们在麻醉信息系统中可以查阅临床信息系统中电子病历、医嘱信息, 检验报告的结果, 方便麻醉医生全面掌握患者信息, 辅助麻醉访视、术前评估顺利进行, 进一步保障患者安全;病房医生可以在医生工作站中查阅手术排班信息、手术进程信息、麻醉单的信息, 方便进行手术记录、术后小结的工作。

系统在上线后根据使用科室及管理部门的需求, 在提高系统的友好性和智能化方面增加了一些功能, 打造了具既有很强专业性又有本院特色的麻醉信息系统, 部分特色功能如下。

(1) 术前3天及术中抗菌药物直接从医生工作站获取, 麻醉医生记录术中用药时间, 在手术过程中使用的抗菌药物可以在统计查询中进行查阅, 帮助医院感染管理科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分析由繁琐的手工统计转为智能报表的形式。 (2) 根据医生工作站手术申请环节手术名称规范化及手术分级管理的规则, 实现麻醉系统的手术和麻醉分级管理。 (3) 主任工作站麻醉医师工作量的统计, 提供了计算每位麻醉医生的工作时长及总和时长的功能。 (4) 麻醉单上失血量超过设定值后提示功能。 (5) 体温单数据自动同步到麻醉记录单病人基本信息栏。

5 结语

麻醉信息系统的使用及其记录的数据涉及医院多个部门, 既有具体使用的手术室、麻醉科, 也有质量管理部门, 如医务部进行手术麻醉的分级管理、质量管理办公室进行医疗质量分析, 院感科进行围手术期的相关指标监控, 事关患者安全, 流程管理要求严格。为实现全流程管理, 需要不同信息系统之间进行信息共享, 其中与各类临床信息系统的数据交互是麻醉信息系统建设的最重要环节之一。

麻醉信息系统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实施过程经历了优化业务流程、不断补充完善数据交互内容等等一系列复杂工作, 计算机管理中心作为系统实施的主导部门, 需要反复协调医务部、麻醉科、手术室以及不同的信息系统厂商, 多部门协同工作, 确保了数据对接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也在实施过程中对医院相关业务流程进行了规范和优化。在数据对接过程中也发现了关键信息不完整, 手术申请提交延误等问题, 为了完善手术申请信息, 规范医生填写及提交手术申请的时间, 医院发文对医生提交手术申请提出规范要求, 保障了工作流程的第一环顺利进行。

麻醉信息系统的使用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 需要不断提高智能辅助及数据挖掘分析的功能, 还要进一步完善与病案信息的接口, 由系统自动完善病案首页有关手术麻醉的信息。

摘要:手术麻醉信息系统是方便手术室、麻醉科进行工作的信息系统, 为手术室提供排班管理功能, 为麻醉医生提供麻醉单数据的自动采集和医疗事件记录等多种功能。为使麻醉医生能全面掌握手术病人的病历资料, 保障患者安全, 实现手术麻醉信息数据与电子病历、医生工作站、检验信息系统、影像信息系统等临床信息系统的数据交互是必需解决的问题。笔者分享了手术麻醉信息系统建设及其与医院临床信息系统数据交互、接口开发的经验。

基于人体通信的信息交互系统设计 第7篇

人体通信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无线通信技术,其将人的身体作为通信媒介,实现信息在人体传输。与传统无线通信相比,该技术具有低功耗,高信息安全性,以及人体低辐射性等优点。利用人体通信技术自身优点可以较好地实现WBAN的安全互连。同时,WBAN应用中,数据的双向交互意义重大。例如:社交场合中,两人或多人通过接触、拥抱、握手实现彼此的信息共享;在娱乐场合,音乐播放器与耳机之间的数据交换;在健康领域,健康生理信息的交换等。

本文针对WBAN双向信息交互的需求,采用人体通信技术,设计并实现了信息交互系统。

1 总体架构

1.1 人体通信技术

人体通信信号传输方式基本分为3种:简单电路、静电耦合及波导传输[3],如图1所示[3],简单电路属于电流耦合,而静电耦合和波导传输都属于电容耦合方式。在第一种实现方法中,简单电路方案主要将人体作为一个导体,虽然该实现方法简单,但是需要额外在体表增加一根传输线,用作信号回路。对于静电耦合方式,必须要求节点良好接地,这种传输方式在Zimmerman的个域网(PAN)研究课题中有体现[2]。虽然静电耦合方式不需额外在体表增加一根传输线,但周围电磁环境对该种方式的传输质量会造成较大影响。在波导传输中,主要是将人体作为波导,通过一终端产生一个高质量电磁波在人体身上进行传输,并被另外一个贴在人体身上的终端电极接收到,这种方式既不需要额外的传输线,又不会受到人体周围的磁场环境影响。

电流耦合与电容耦合之间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耦合电极:

电流耦合方式需要采用多个电极,电极的材料、大小都会对信道增益产生影响,且电极需要与皮肤直接接触[4];电容耦合方式在收发端只需各采用一个电极,电极材料、大小不会对信道增益造成影响,且无需直接接触皮肤[5]。

2)通信频段:

电流耦合方式工作在1 MHz以下[4];电容耦合方式工作在1~100 MHz之间[6,7]。

3)通信数据率:

电流耦合方式由于在同一端的电极对短路了大部分的电流,数据率小于1 Mbit/s[8];电容耦合方式可以达到10 Mbit/s[9]。

4)通信链路稳定性:

电流耦合方式与地无关[4];电容耦合方式的地回路受周围环境影响较大,随着地特性的差异,信号质量也会发生变化。

5)系统体积:

电流耦合需要多对电极,且收发端电极对不能靠得太近。因此,电流耦合方式的系统体积较大,不便于集成,且需要与皮肤直接接触,会有安全疑虑,体验度不好。电容耦合方式只需一对电极,系统相对较小,且无需直接接触设备。

考虑到系统体积,通信数据率、耦合电极等因素,本方案中采用了波导传输的信号传输方式。

1.2 系统硬件设计

人体通信信息交互系统系统主要在以LPC3130+FPGA(CycloneⅢ)为核心处理单元搭建的平台上实现的,FPGA选用Altera公司Cyclone系列的一款IC。由它们搭建的核心处理单元能够充分满足系统对资源、速度和性能等的需求。核心处理单元主要完成对外设的控制、传输数据的生成和接收数据的处理等功能。系统主要由主(Host)和从(Device)两个节点组成,二者的硬件构成没有区别,主要包括核心处理单元、数据存储单元、信号处理单元、放大滤波单元及电极等[10],如图2所示。

系统主从节点工作模式主要分为空闲模式、发送模式,以及接收模式。节点上电后,系统进行一系列的初始化后,进入工作模式。

1)低功耗模式:

可以通过外部中断方式将其唤醒,可以利用信道能量监测或触摸检测方式触发中断,由低功耗模式唤醒后,进入发送模式。

2)发送模式:

(1) ARM处理器先从存储单元中获取要发送的数据;(2)将数据发送至FPGA,FPGA在获取到待发送数据后,对数据帧进行编码,调制,添加CRC16等一系列处理;(3)数据经FPGA处理后,经由一I/O口串行输出,经滤波后将数据发送到电极片。

3)接收模式:

(1)首先由电极通过电容耦合方式将信号接收下来;(2)通过滤波器模块进行滤波;(3)经由检波器对信号进行检波,检波器中心频率受FPGA控制;(4)将解调信号传输给放大器、比较器;(5)接着传输至FPGA,FPGA对其数据处理后,传输给ARM处理器;(6) ARM会对接收数据进行帧解析,CRC16校验等,并通过显示模块实时显示传输状态。

系统硬件调试:通过利用示波器分别探测发送端电极板输出、接收端滤波器输出、运放输出,以及比较器输出。实时信号波形见图3所示,信号经过滤波、检波、放大等处理后,波形完好。即使信号中存在部分噪声,但高低电平间的裕度足够大,合理调整比较器阈值电压,不会影响到信号的判决,导致逻辑错误。

信号中的噪声主要来自两个方面:1)信号在接收时,通过人体的电容耦合效应,将周围环境中的电磁干扰耦合到有效信号中。2)另一部分主要是系统硬件设计:(1)采用绝缘地的方式,PCB板的参考地设计不合理,导致“地弹”现象发生;(2)电源完整性设计及系统时钟电路,亦会产生叠加噪声。

1.3 系统软件设计

人体通信信息交互系统软件实现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ARM处理器的软件部分,二是FPGA的软件部分。

1.3.1 ARM软件部分设计

ARM软件通过利用有限状态机(FSM)实现了包括外设的控制、MAC协议、帧的定义、生成及解析等功能。因为FSM具有以下优势:灵活性强;调试程序简单;基于软件的FSM,易于实现循环及复杂时序控制。

1) MAC简要介绍

ISO/OSI-IEEE802定义了节点参考模型,所有的中心节点(Hubs)和子节点(Nodes)其内部划分为物理层(PHY)和介质访问控制(MAC)层,Nodes和Hub的通信在MAC层和物理层中进行。在Nodes或Hubs内,MAC层通过MAC服务访问接口(SAP)为MAC终端提供服务,而PHY层通过PHY层SAP为MAC提供服务[11]。

2012年,IEEE颁布了IEEE802.15.6通信标准,它主要是针对于NB、UWB及人体通信提出的一个通信标准。标准规定了MAC层3种通信模式,分别是信标不使能的超帧模式、信标使能的超帧模式、既不使用信标帧也不使用超帧的模式。带信标周期(超帧)的非信标模式下,如图4a所示,在任何超帧(信标周期)中,Hub只有管理接入阶段(MAP)。信标使能的超帧模式,如图4b所示,需要一个网络协调器进行网络管理,包括上传和下载时隙的分配、时间同步、信道接入、流量控制等方面。无信标周期(超帧)的非信标模式下,Hub提供包含TypeⅡ轮询分配的未安排双向链路分配间隔[11]。

考虑到系统设计节点数目有限,网络结构相对简单。采用非信标的超帧模式,因其帧结构简单,控制容易实现。在该模式下,所有命令及响应时隙均由主节点(Hub)统一控制分配。

2)节点工作流程

节点中所有的命令都是由主节点发起的,从节点不能发送命令,从节点ARM接收到主节点命令时,对命令进行解析,比较命令中的CRC16,当检测到CRC校验正确时,发送ACK;否则,发送NAK。主节点工作流程如图5所示,从节点工作流程如图6所示。

3)自定义传输帧数据格式

主从节点中具体的数据传输格式如表1所示。首先发送的是1字节帧长度信息(帧长度最大255,不包括CRC16);接着是1字节传输命令信息;然后是长度可变的数据信息;最后是2字节CRC16校验数据,传输帧高位在前,低位在后。

1.3.2 FPGA软件部分设计

1) SPI:

FPGA通过SPI模块与ARM进行数据传输,当成功接收1 byte数据后,SPI就将数据写入到TxFIFO中缓存。

2)TxFIFO:

TxFIFO模块缓存通过SPI模块从ARM接收到的数据。当TxFIFO为空时,FPGA发送完所有接收到的数据,此时FPGA把TX_DONE输出电平置1,通知ARM可以发送新的数据;当TxFIFO接收的字节数等于Frame Length的值时,说明整个帧已接收完成,此Transmitter状态机可以开始进行编码,添加CRC16及调制输出。

3) RxFIFO:

RxFIFO模块缓存Receiver从模拟前端接收到的数据。当RxFIFO接收的字节数等于Frame Length时,FP-GA已经成功接收到一帧数据,此时FPGA把DONE电平置1,通知ARM可以读取数据;否则FPGA把DONE信号拉低,ARM此时不能读取数据。

4) Transmitter:

Transmitter模块是一个有限状态机,用于对要发送的数据进行编码,添加CRC16和调制输出。

5) Receiver:

Receiver模块是一个有限状态机,用于采样模拟接收前端输出的串行信号,数据解码。Receiver首先开始进行有效数据采样解码恢复数据,每成功接收1 byte数据后,Receiver将该数据写入RxFIFO,当成功接收一帧数据后,FPGA会切换工作模式,进入Transmitter状态,准备发送下一帧数据。

1.3.3 软件调试分析

软件调试主要借助于逻辑分析仪捕获SPI接口上的信号,通过逻辑分析仪进行总线分析,捕获到实时传输帧的数据序列,如图7所示。

1.4 系统误码率测试

为了分析信道及硬件系统的可靠性及评估通信质量,设计误码率测试方案如图8所示。

设定信道传输数据率为1 Mbit/s,传输107字节(8×107位)数据大概需要8×107/106=80 s,选取8个人进行测试,年龄在23~31岁之间,每个人测试5次,最后进行误码率统计,见表2。测试过程中,首先测试人员搭建试验平台,并检查其工作是否正常;然后,对受测对象进行检查,保证受测对象双手保持洁净,避免对统计结果造成不必要影响,并要求将双手分别放在收发器的两个电极板固定的位置,保证测试条件的一致性;最后,测试人员确定实验对象已达到测试要求,即启动信息交互系统进行传输,并对结果进行记录。

为了能让接收板进行自动错误检测,发送的数据采用了从0x00到OxFF循环发送,接收板每次比较本次接收的数据和上次接收的数据,如果本次接收到的数据与上次接数据相差为1,说明数据正确,否则有误,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由式(1)求得该通信系统的误码率约为1.46×10-8,可以充分确保通信系统的可靠传输。通过表2可以看出,通常,男性误码率相对较低,女性则相对较高,每个女性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误码率,且最严重的误码现象主要发生于同一被测对象,这跟个人生理特征的差异性有关,不同类型的人,信道模型参数会存在较大差异。实验中,若在女性手上涂有油脂性材料,亦会出现较明显的误码现象,主因是系统采用电容耦合方式,油脂性材料会改变电容耦合通路的介电常数,对通信信道产生较大的影响,导致通信质量下降,误码率增加。

2 结论

为了满足信息交互系统的可靠性,文中选用波导传输的信号传输方式,考虑到系统网络结构相对简单,设计MAC层协议时,主节点通信模式选用非信标超帧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方案能通过将人体作为传输媒介实现稳定通信,包括数据传输率、误码率等参数都达到了通信质量基本要求。下一步研究工作将主要集中在:1)提升系统的数据传输率;2)设计更复杂的人体通信网络模型,推动IEEE 802.15.6标准MAC层协议的实现,从而进一步促进人体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参考文献

[1]NIE Z D,MA J J,LI Z C,et al.Dynamic propagation channel characterization and modeling for human body communication[J].Sensors,2012,12(12):1757-1763.

[2]ZIMMERMAN T G.Personal area networks:near-field intra-bodycommunication[J].BmYmJomal,1996,35(3):609-617.

[3]HACHISUKA K.Development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an intrabody communication device[C]//Proc.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ransducers,Solid-state Sensors,Actuators and Microsystems.[S.l.]:IEEE Press,2003:1722-1725.

[4]WEGMUELLER M S,OBERLE M,FELBER N,et al.Signal transmission by galvanic coupling through the human body[J].Nrmnaon and MarmnRanaon on,2010,59(4):963-969.

[5]NIE Z D,LENG T F,WANG W C,et al.In-situ characterizations of l-200MHz radio-frequency signal coupling with human body[J].Biomedical Engineering-Applications Basis Communications,2012,24(3):285-294.

[6]BALDUS H.Human-centric connectivity enabled by body-coupled communications-consumer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J].IEEE of Communications Magazine,2009(6):172-178.

[7]张南南.人体通信信道相位特性研究[J].电视技术,2014,38(15):203-206.

[8]CHO N,YOO J,SONG S J,et al.The human body characterisUcs as a signal transmission medium for intra-body communication[J].IEEE Trans.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2007,55(5):1080-1086.

[9]CHO N,YAN L,BAE J,et al.A 60 kb/s-10 Mb/s adaptive frequency hopping transceiver for interference-resilient body channel communication[J].IEEE of Solid-State Circuits,2009(3):708-717.

[10]NIE Zedong,GUAN Feng,HUANG Jin.et al.Low power singlechip RF transceiver for human body communication[J].中国通信,2012(9):1-10.

上一篇:教师中的非正式群体下一篇:成长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