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变动范文

2024-05-30

价值变动范文(精选11篇)

价值变动 第1篇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指一项资产在取得之后的计量, 即后续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时, 期末资产账面价值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我国新准则规定要对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以及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等计算利得和损失, 并计入当期损益。

以交易性金融资产为例, 在资产负债表日, 企业应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 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 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作相反的会计分录。

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 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 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按该金融资产的账面余额, 贷记“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 按其差额, 借记或贷记“投资收益”科目;同时, 将原计入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转出, 借记或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 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

期末, 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的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 结转后本科目无余额。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的规定, 在利润表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要单独披露, 即以“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列示, 作为“营业利润”的一部分。

可以看出, 当资产公允价值发生变动年度和出售年度一致的情况下, 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作为营业利润的一部分进行列示较为合理, 因为此时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一种已实现的持有损益, 将其作为当期损益计入营业利润是合理的;但在资产公允价值发生变动和出售年度不一致的情况下, 还作同样的会计处理则存在不足之处, 因为此时资产并未出售, 其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一种未实现的持有损益, 再将其作为当期损益计入营业利润会使会计报表信息歪曲, 丧失了其相关性, 报表使用者将会对当期的营业利润产生误解。

二、持有损益的相关介绍

国际会计准则 (IASC) 将持有损益称为利得和损失。

(1) 已实现的持有损益。已实现的持有损益是指已销售或处置资产项目的持有损益。如已销售商品的账面历史成本为5000元, 出售的现时价格8000元, 这二者之间的差额3000元即为销售商品已实现的持有损益或称之为持有利得;又如固定资产根据其历史成本计提的折旧为1000元, 以重置成本为基础计提的折旧为1200元, 由此而产生的差额200元即为企业的持有利得。

(2) 未实现的持有损益。未实现的持有损益是指期末企业持有资产项目所产生的持有损益。如期末企业持有的存货历史成本为5000元, 期末的重置成本为4000元, 由此, 就产生了1000元的持有损益或称之为持有损失;又如企业固定资产未提折旧的部分发生的升值或减值的金额均属于企业的持有损益。

持有损益所依据的理论不同, 其会计处理也有所不同。

在财务资本保全观下将企业本期的持有损益作为收入, 计入收益表。财务资本保全观是指把资本视为一种财务现象, 要求所有者投入或再投入的资本保持完整, 而收益反映以货币表示的净资产的增加。在名义货币下定义资本保全, 不考虑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等因素。持这种观点的人将收益定义为可以被分配的最大数额, 但分配后仍能保持与期初相同的投资水平的财务资本。这种处理方法在国际上比较通用, 我国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列入利润表, 构成营业利润的一部分正是采用了该方法。但是应用这一方法是有前提条件的, 即物价水平必须较为平稳。所以, 在我国目前存在通货膨胀, 物价水平不断攀升的经济环境下, 使用这种会计处理方法不太合适。

在实体资本保全观下将持有损益作为资本项目调整, 计入资本公积, 不再作为收益处理。实体资本保全观把资本视为一种实体现象, 指所有者投入或再投入的资源代表的实际生产能力, 其考虑的是期末与期初的实际生产能力而非仅仅是名义货币。持这种观点的人将收益定义为在某一期间内, 可以被分配的最大数额但分配后仍能保持与期初相同的经营能力。由于重置成本的变化可能会在损害主体经营能力的情况下被分配, 因此, 持这种观点的人就将重置成本的变化视为资本调整。这种处理方法强调了企业实际的生产能力, 因而适用于物价波动较为剧烈的经济环境。

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未得利润

我国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即为持有损益。当资产公允价值发生变动年度和出售年度一致的情况下, 所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就是一种已实现的持有损益;在资产公允价值发生变动和出售年度不一致的情况下, 所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则是一种未实现的持有损益。所以, 本文认为在目前我国存在通货膨胀, 物价水平不断攀升的经济环境下, 应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区别对待, 不能一概而论。当资产公允价值发生变动年度和出售年度一致的情况下, 将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作为“营业利润”的一部分在利润表中进行列示;当资产公允价值发生变动和出售年度不一致的情况下, 应借鉴实体资本保全观下的处理方法, 将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作为资本项目调整, 可以通过新增“未得利润”一栏进行列示, 以表明在资产出售以前, 这仅仅是一种尚未得到的利润, 而非实际持有的利润。通过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这样区别进行会计处理之后, 可以使会计报表更加明晰, 更加具有相关性, 使报表使用者能够更为简单明了的了解企业的实际利润, 了解企业的实际盈利情况。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价值变动 第2篇

【摘要】公允价值的运用是新企业会计准则最为显著的方面。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采用,必然会涉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账务处理问题。本文从会计信息有用性角度分析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会计处理,并就其账户运用中的疑问进行了分析与论证。

【关键词】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公允价值变动;会计信息有用性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新会计准则下一个全新项目,正确理解与运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进行账务处理,是会计实务工作者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目前研究此问题的文献不少。对会计准则关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处理提出种种质疑,但都没有从会计准则的立法理念上理解“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会计处理的实质。为此,本文就新准则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处理的有关规定进行解读,以期能对贯彻实施新准则有所帮助。

一、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的涵义

2月15日财政部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在诸多方面都进行了重大变革,其中公允价值的运用是最为显著的方面。公允价值计量直接而客观地反映了企业资产价值的变动,保持“随行就市”,从而极大地保证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使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相关、可靠。也体现了新企业会计准则立法理念,即财务报表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经营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强调的是会计信息与经营决策的相关性。在这种观念下,按公允价值模式计量企业的资产更能说明企业的资产状况和经营情况。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使得经济业务的具体会计处理与原处理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对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及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处理新增“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核算公允价值变动对资产、负债带来的影响,从而及时体现该项投资的变动对企业损益的影响。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是用来核算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以及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等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

以交易性金融资产为例,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余额的差额,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如果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其账面余额,贷记“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公允价值变动”科目,按其差额,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同时,按“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的余额,将原计入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转出,借记或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期末,应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 结转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无余额。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会计处理

下面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规定,举例说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会计处理。

甲公司在1月1日以每股10元从二级市场购入乙公司股票100万股,另外支付1万元的交易费用。甲公司将该投资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206月30日,该股票的市价涨至15元/股,年12月31日该股票市价为14元/股,1月15日甲公司将股票以每股18元予以全部出售。若不考虑其他因素,甲公司的会计处理为:

1.2008年1月1日,购进乙公司股票时: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10 000 000

投资收益10 000

贷:银行存款10 010 000

2.2008年6月30日,确认该股票的公允价值变动: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5 000 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5 000 000

同时, 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5 000 000

贷:本年利润 5 000 000

3.2008年12月31日,确认该股票的公允价值变动: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 000 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1 000 000

同时,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

借:本年利润1 000 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 000 000

4.201月15日,出售该股票:

借:银行存款18 000 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10 000 000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4 000 000

投资收益 4 000 000

同时, 将原计入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转出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4 000 000

贷:投资收益 4 000 000

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运用中的疑问与分析

上例中,甲公司2008年6月30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500万元,调增“交易性金融资产”账面值500万元,并增加“公允价值变动损益”500万元;2008年12月31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小于账面价值100万元,调减“交易性金融资产”账面值100万元,并减少“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00万元;年1月15日,出售该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将原计入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净变动400万元转出,借记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400万元,贷记“投资收益”400万元。然而,一些文献的作者对以上交易性金融资产会计处理提出以下疑问:

一是资产负债表日,因公允价值变动而发生的`损益是一笔持有损益,将未实现的损益计入本年利润,会虚增或虚减企业利润,同时,这种处理方法也给企业人为的调整账面利润提供可乘之机(黄志红《新准则下“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相关处理》,财会研究2008年第8期);

二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已转入 “本年利润”,在出售时,再将已转入“本年利润”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出,计入“投资收益”,则重复计算了利润(叶继英《浅析“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会计处理》,财会研究,2008年第8期)。

针对以上疑问,这些文献的作者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一是交易性金融资产出售时,因“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转入“本年利润”,“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已无余额,不需要转入“投资收益”,则会计处理为:

借:银行存款 18 000 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10 000 000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4 000 000

投资收益4 000 000

二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余额应于处置该项投资时结转,在投资持有期间,由于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与损失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自行调节。上例投资公允价值变动数额若于处置时结转,其会计处理为:

借:银行存款18 000 000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4 000 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10 000 000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4 000 000

投资收益8 000 000

笔者认为,作者以上建议也存在以下认识上的误区:第一,作者没有准确掌握按照新会计准则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要按公允价值计量;第二,作者没有理解账户要反映交易或事项的经济性质与实质。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 22 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32条规定,企业应当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对“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解释,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应将原计入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转出。甲公司将持有乙公司的股票出售后,为了真实完整地体现所持有乙公司股票给企业带来的损益,将原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金额转入“投资收益”科目。这里的原计入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指从购买到出售为止整个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的净额,即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的余额,而非“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余额。其目的是向报表使用者提供企业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信息,因为公允价值变动而发生的损益是一笔持有损益,只有在出售时才变为实现损益。准则正是处于这样的考虑,出售时需要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出,计入“投资收益”,以便核算实现损益。上述建议,在交易性金融资产出售时不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投资收益”,会使“投资收益”少计400万元,不能反映甲公司出售持有乙公司股票给企业带来的真实收益。

至于资产负债表日,因公允价值变动而发生的损益是一笔持有损益,将未实现的损益计入本年利润,会虚增或虚减企业利润,给企业人为的调整账面利润提供可乘之机,也是站不住脚的。根据新会计准则规定,利润表既反映已实现的收益,也反映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在利润表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作为当期损益计入营业利润的,也就是说,持有损益与实现的损益都是利润的组成部分。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于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交易性金融资产,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并列示于利润表中。这种处理原则在实质上体现为从资产和负债的角度来度量收益,通过期初和期末的资产和负债的增减变动来确定收益,贯彻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为投资收益的处理,其目的是向报表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企业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由于公允价值变动而发生的损益是一笔持有损益,在出售时已变为实现损益的信息。资产负债表观实际上是一种更为注重交易和事项实质的方法,侧重反映的是交易或者事项的整个变化过程,而非利润表观只是简单反映交易或者事项的结果。例如,公司为了短期获利购入股票40万元,认定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该批股票的公允价值为45万元,站在该时点看,企业持有的股票发生公允价值变动5万元,如果不考虑相关的税费,公司实质上获利5万元,列示于利润表“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假定该时点公司以45万元的价格售出,不考虑相关的税费,公司实质上也是获利5万元,列示于利润表“投资收益”项目中。由此可见,资产负债表日,公司无论是持有该股票还是出售该股票,企业均获利5万元,只不过持有股票的损益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反映的是企业未真正实现但应计入利润表的持产损益,而“投资收益”反映的是企业已经真正实现的损益,如同传统意义上的“落袋为安”的概念。利润表分设两个项目单独反映,更能把握经济交易的实质,会计信息使用者更能把握企业的经营状况。同时也减少了企业人为的调整账面利润的机会。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投资收益”,一方面增加投资收益,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从总额上并未影响利润。期末若不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本年利润”科目,则违背了对损益类科目处理的惯常做法。

综上所述,新企业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部分交易或者事项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理念,体现了我国会计收益的计量由利润表观向资产负债表观转变,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趋同。因此,只有正确理解企业会计准则变化的精神实质,才能更好地贯彻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使会计准则能够真正发挥其效力。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11): 1 .

[2] 企业会计准则.中国财政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

[3] 黄志红.新准则下“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相关处理.财会研究,2008,(08).

[4] 叶继英.浅析“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会计处理.财会研究,2008,(08).

价值变动 第3篇

摘要: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重新引入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例如公允价值能够影响到资产负债表日的报表项目数额。而物价变动会计的目的就是反映和消除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的影响。所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物价变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本文简要探讨公允价值这一新的计量属性对物价变动会计的影响。

关键词:公允价值;物价变动会计;会计模式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会计司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38项内容中有17项涉及公允价值。新准则的颁布清晰地表明我国对公允价值的计量已经采取了广泛采用的态度,公允价值的广泛使用是我国的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相关理论介绍

1.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其他计量属性之间的关系

在应用公允价值时,当相关资产或者负债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报价或者不存在同类或者类似资产的活跃市场报价时,需要采用估值技术来确定相关资产或者负债的公允价值。而在采用估值技术估计相关资产或者负债的公允价值时,现值计量往往是比较普遍的一种估值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公允价值就是以现值为基础确定的。

2.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优缺点

多数学者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优越性归纳为4个方面:①符合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②能够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③符合配比原则。④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具相关性。

而关于公允价值的缺点,国内外也有很多相关的研究。例如,徐培红认为:①信息质量的可靠性难以保证。②实际操作难以保证。③可能增加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

二、物价变动会计的理论基础和计量模式

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各国出现的持续通货膨胀已使历史成本会计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此情况下,迫切需要企业提供有关物价水平变动对企业影响方面的会计资料,以消除剧烈的物价变动对企业的影响。

1.物价变动会计的理论基础

物价变动会计是指利用一定的物价资料,对企业传统的会计报表和会计模式作出调整修正,以反映或消除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的影响所采用的会计程序和方法。而物价变动会计的理论基础是资本保全理论。

(1)财务资本保全

财务资本保全是指在扣除本期所有者分配、所有者出资后,期末净资产的财务金额必须大干期初净资产的财务金额,才算实现利润。财务资本保全的计量可以采用名义货币单位或固定购买力单位。

(2)实物资本保全

根据实物生产能力定义的资本的资本保全概念,利润表示实物资本在本期内的增加。所有影响企业资产和负债的价格变动,在计量企业实物生产能力时,都应当作为资本保全调整,即作为产权的一部分,而不是作为利润。

2.物价变动会计的计量模式

(1)一般物价水平会计

一般物价水平会计模式也叫历史成本/不变币值模式,它是以传统历史成本会计编制的会计报表为基础,采用一般物价指数对相关项目进行调整,统一调整为按本期期末或本期平均币值货币反映的会计数据,借以反映和消除一般物价水平变动对传统历史成本会计报表影响的会计模式。

(2)现时成本会计

现时成本会计模式是反映和消除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个别物价变动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的会计程序和方法。与一般物价水平会计相比,现时成本会计虽未改变会计的计量单位,但却改变了以历史成本表现的会计计量基础。

(3)现时成本/不变币值会计

现时成本/不变币值会计是将一般物价水平会计和现时成本会计的特点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从而全面消除物价变动对财务报告影响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对企业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要素的计量,既要考虑一般物价水平变动的影响,又要考虑这些要素本身价格变动的影响。

三、公允价值计量与物价变动会计的关系

1.从公允价值优缺点角度看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优点在于给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而物价变动会计的目的就是反映和消除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的影响,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所以两者从会计目标角度来看是一致的。

2.从物价变动会计计量模式的角度看

(1)与一般物价水平会计的关系

一般物价水平会计改变了会计的计量单位,未改变计量属性来反映一般物价水平。而公允价值却反映个别物价变动,两者在此方面是有差异的。当一般物价指数与个别物价指数存在差别时,公允价值此时就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2)與现行成本会计的关系

现行成本会计对计量属性进行了改进,用重置成本或可变现净值与现值二者间较高者表示,这一改进与公允价值有相似之处。本文前面也提到了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应该说在某种条件下,公允价值可以与之相互替代。

(3)与现行成本/不变币值的关系

结合前两种计量模式,公允价值在物价变动会计中起到了部分作用,但是公允价值不能完全替代物价变动会计。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处理管见 第4篇

交易性金融资产主要指企业为了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资产,包括企业以赚取差价为目的而购入的股票、债券和基金等。为了能够反映交易性金融资产预期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会计准则规定在资产负债表日应按各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对其账面价值进行调整。这就涉及跨期摊配和非跨期摊配的问题。

如果是非跨期摊配,也就是当年买进当年卖出,就不存在跨会计期间账务处理的问题。此项经济业务相对简单,只要在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结平所有相关账户,便可准确得出“投资收益”的数额,真实完整地体现所持金融资产给企业带来的损益。

如果是跨期摊配,也就是在本会计期间买进,在下一个会计期间出售,那么就存在会计期末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进行会计处理的问题,因为会计期末,此项金融资产没有出售,所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便成为尚未实现的持有损益,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属于损益类科目,在会计期末应将该部分未实现损益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然而这个利润并未真正实现,而且金融市场的变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我们把它确认为当期利润,有违谨慎性原则。但是如果不转入“本年利润”科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作为损益类科目,年末没有结转,留有余额,显然也是不妥的。

那么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该如何处理呢?下面笔者举例说明。

一、非跨期摊配问题

例1:珠江公司于20×6年9月10日以10元/股从二级市场购入海南公司股票100万股,另支付1万元的手续费,珠江公司将其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20×6年11月30日,该股票市价为15元/股。20×6年12月31日,珠江公司以18元/股的价格将其全部出售。假设不考虑其他因素,珠江公司的账务处理为:

1.20×6年9月10日购进股票时,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10 000 000元,投资收益10 000元;贷:银行存款10 010 000元。

2.20×6年11月30日根据市价重新计量,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5 000 000元;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5 000 000元。

3.20×6年12月31日出售时,借:银行存款18 000 000元,公允价值变动损益5 000 000元;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10 000 000元、———公允价值变动5 000 000元,投资收益8 000 000元。

本例处理的关键是,只要在出售时把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账户结平,就能准确得出投资收益8 000 000元,刚好等于售价减去买价,并能明显体现该项投资给企业带来的收益。

二、跨期摊配问题

例2:承例1,假设20×6年12月31日珠江公司没有出售股票,股票市价为18元/股。20×7年6月30日,股票市价为20元/股。20×7年7月10日,珠江公司以22元/股的价格将股票全部出售。则其账务处理为:

1.20×6年12月31日根据市价重新计量,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3 000 000元;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3 000 000元。同时,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8 000 000元;贷:本年利润8 000 000元。

2.20×7年6月30日按公允价值重新计量,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2 000 000元;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2 000 000元。

3.20×7年7月10日出售时,借:银行存款22 000 000元,公允价值变动损益2 000 000元;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10 000 000元、———公允价值变动10 000 000元,投资收益4 000 000元。同时,将原计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出,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8 000 000元;贷:投资收益8 000 000元。

以上是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所做的会计处理。有人认为会计准则的处理不够完善,原因在于:虽然会计准则考虑了将原记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的余额转入“投资收益”科目,可以向报表使用者提供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相关信息,因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持有损益,只有在出售时才能变为实现损益,但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余额已转入“本年利润”科目,在出售时再将已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出,记入“投资收益”科目,则重复计算了利润。

所以他们给出的建议是:为了真实完整地体现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所带来的损益,期末可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余额结转至“未分配利润”科目,等到出售时再从“未分配利润”科目转出,记入“投资收益”科目,这便可以体现已实现损益情况,期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余额结转至所有者权益科目,年末无余额,符合损益类账户的特点。

然而笔者认为,如果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未分配利润”科目,待出售时再转出结平也有些不妥。因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属于损益类科目,涉及所得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全额转入未分配利润,还是将扣税后的余额转入未分配利润呢?未分配利润是税后留存收益的一部分,如果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直接转入未分配利润会有逃税的嫌疑,而且也忽视了损益表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的存在,很显然是不合理的。

相比而言,会计准则的处理是更为合理的,合理之处就在于会计准则在引入公允价值的同时,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投资收益同时列入了损益表项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作为持有损益,投资收益作为实现损益,前者是通过后者的实现而实现的,这样两者就可以相互利用,从而更好地体现利润的本来面目。笔者将其称为“损益表法”。

结合例2来分析,前一个会计期末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本年利润8 000 000元,它的实质就等于确认了8 000 000元的投资收益。对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交易性金融资产涉及跨期摊配问题,一方面,股票价格的高低是公司业绩好坏的最直接反映;另一方面,投资收益的确认跟投资者的经营管理水平有很大的关系,关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出售时机,主要是投资者根据对股票的了解所做出的决策决定的,所以不管是盈利还是亏损,在当期确认其决策带来的损益是符合配比原则的,也能很好地反映投资的经济实质。

而在后一个会计期间,确认当期投资收益4 000 000元,同时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出8 000 000元,计入投资收益8 000 000元,而期末会有:借:本年利润8 000 000元;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8 000 000元。借:投资收益8 000 000元;贷:本年利润8 000 000元。期末借贷方抵销之后相当于确认投资收益4 000 000元,确认的投资收益总额依然是12 000 000元(分两个会计期间确认),刚好等于售价减去买价。

价值变动 第5篇

内容提要:通常来说,区域内独家代理诊断产品的经销商所实现的毛利率水平较高,尤其是代理技术含量较高的诊断产品。

由于第三方医学诊断行业的进入壁垒较高,竞争激烈程度相对不高,利润水平较高,但不同区域、不同诊断项目因竞争程度不同,利润水平各有差异,比如在浙江等发达地区,竞争较为激烈,但具有规模优势的企业仍能保持良好的盈利水平,而在其他竞争不激烈的地区,行业的毛利水平更高;与生化、酶免等普通项目相比,病理诊断和分子诊断等高端项目的毛利率水平相对较高。随着《医学检验所基本标准(试行)》及其他相关政策法规的逐步颁布并实行,第三方医学诊断行业将逐步规范,客户资源逐渐向具备规模优势,拥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的企业集中,少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和盈利增长,推动行业整体盈利能力的提升。

通常来说,区域内独家代理诊断产品的经销商所实现的毛利率水平较高,尤其是代理技术含量较高的诊断产品。而诊断产品属于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具有较高的行业壁垒,行业的集中度较高,国内外优势企业占据行业垄断地位,并维持较高的整体毛利率水平,而体外诊断产品代理经销商往往自主定价,以赚取差价为主要盈利模式,目前毛利率水平能维持在15%-20%左右。随着上游诊断产品的不断升级换代及技术进步,未来能保持稳定的利润水平。

价值变动 第6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变动;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运用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开始在金融工具等会计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随之国际会计准则体系也陆续在准则中采用了公允价值,而如今这一计量模式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已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和运用。

一、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背景

(一)从会计环境方面分析

20世纪90年代,大量无形资产、衍生金融工具等软资产的出现,使得金融资产和负债逐渐脱离物质生产过程的约束,获得相对独立的地位。同时,由于市场风险的加大和经营的不确定性,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受到了人们的质疑,难以满足广大投资者的要求,而公允价值因其潜在的高度相关性,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运用。

(二)从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分析

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两个重要的会计质量特征,而公允价值正是反映会计信息相关性的计量属性。尤其对融资租赁、衍生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等不适宜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的事项而言,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其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而且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三)从会计报告方面分析

收益指标是使用者尤其是投资者最为关心的会计数据。公允价值作为对资产和负债的现时市场价值的一种客观、公正的估计,能更好地满足正确计量收益的内在要求。

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运用和资产减值转回的规定

公允价值变动和资产减值的原理都是价值发生了变化,从而需要改变相应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在财政部2001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原准则”)中,只有资产的减值,没有公允价值变动的核算及资产减值转回的限制,而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规定了资产减值转回的条件。这里的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负债清偿的金额。“新准则”中对“资产”要素能否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规定如下(见表一):

众所周知,资产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它必须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如果资产不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者带来的经济利益低于其账面价值,那么该资产就不能再予确认,或者不能再以原账面价值予以确认,否则将不符合资产的定义,也无法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其结果会导致企业资产虚增和利润虚增。因此,当企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或可变现净值低于其账面价值时,企业就应当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并把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原准则”中关于资产减值核算的规定与新准则的不同点为: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损失计入不同的损益支出类账户且计提的减值损失如果在以后会计期间恢复的,按照恢复的金额,在不超过已确认减值损失金额的范围内,予以转回。

“新准则”体系下,会计期末资产价值计量引入了公允价值及其变动的计量,并开设和运用相应的会计科目,用来核算部分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及公允价值变动而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例如:引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用来核算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以及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衍生工具、套期保值业务等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引入“资产减值损失”科目,用来核算企业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所形成的损失。

经推理,按"新准则"的要求,对主要资产期末计量的核算方法及减值能否转回的规定列表如下(见表二):

比较表一和表二的“会计科目的选用”及“资产减值能否转回”可知,“新准则”把资产公允价值及其变动和资产减值作为一个核心和主要问题,并进行研究;再进一步认识“新准则”中会计期末资产价值的计量变化,要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应充分理解“新准则”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资产减值损失”科目的联系和区别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资产减值损失”都属于损益类科目,在利润表中都会影响到企业利润总额。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因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且其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应计入当期损益的这类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而资产减值损失是未来可收回金额低于成本价,而应该计提的减值损失。

(二)资产减值会计科目的合并。即资产发生减值业务应记入的会计科目,已由原来的多个合并为一个——“资产减值损失”

(三)资产减值测试频率已发生变化

即:“原准则”要求,企业对各项资产应当定期或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新准则”规定,企业只有存在资产可能发生减值迹象的情况下,才需要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计提其可收回金额,但是对于因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每年都应当进行减值测试。

(四)对于资产减值损失转回进行了禁止性规定

即:“原准则”规定,前期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如果在以后会计期间恢复的,按照恢复的金额,在不超过已确认减值损失金额的范围内,予以转回,计入当期損益。“新准则”对此做了禁止性规定,限制了资产减值转回的类型。

(五)规定了计提商誉减值准备的方法

即:“新准则”规定,对于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企业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减值测试,而且商誉必须分摊到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后才能据以确定是否应当确认减值损失。

(六)对于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核算中涉及实物资产的,新会计准则要求用公允价值进行核算

三、结束语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期末账务处理探讨 第7篇

公允价值计量是现行会计准则规定中的重要内容, 对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有重要意义。但在公允价值的具体会计处理方面, 现行规定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下面以金融资产中的公允价值变动业务为例加以探讨, 希望对公允价值的会计处理有所启示。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第三十八条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账务处理做了如下规定:“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 除与套期保值有关外, 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处理: (一)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 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二)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 除减值损失和外币货币性金融资产形成的汇兑差额外, 应当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 在该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时转出, 计入当期损益。”

其中第 (二) 条“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 应当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 在该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时转出, 计入当期损益。”比较好处理, 基本的账务记录为: (1) 公允价值变动时, 借记或贷记“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记或借记“资本公积”; (2) 年度结束时不需要做业务处理; (3) 该金融资产出售时, 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 借记或记贷“资本公积”。

第 (一) 条“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 应当计入当期损益。”看起来很简单, 但在实际处理时有问题。举例如下:

例:甲企业为工业生产企业, 20×7年1月1日, 从二级市场支付价款1, 020, 000元 (含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20, 000元) 购入某公司发行的债券, 另发生交易费用20, 000元。该债券面值1, 000, 000元, 剩余期限为2年, 票面年利率为4%, 每半年付息一次, 甲企业将其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其他资料如下: (1) 20×7年6月30日, 该债券的公允价值为1, 150, 000元 (不含利息) ; (2) 20×7年12月31日, 该债券的公允价值为1, 100, 000元 (不含利息) ; (3) 20×8年3月31, 甲企业将该债券出售, 取得价款1, 180, 000元 (含1季度利息10, 000元) 。

为简化起见, 此处省略与利息相关的处理, 只考虑公允价值变动部分。甲企业的账务处理如下:

(1) 20×7年1月1日, 购入债券

(2) 20×7年6月30日, 确认债券公允价值变动

(3) 20×7年12月31日, 确认债券公允价值变动

(4) 20×8年3月31日, 将该债券予以出售

二、现行账务处理存在的问题

上述账务处理是会计准则讲解和注册会计师考试教材讲到的处理方法。但该处理方法遗漏了年度结束时将损益结转本年利润的账务处理, 如果考虑这一问题, 则在20×7年12月31日, 还需要增加如下账务记录,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00000, 贷:本年利润100000”。这样,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不再有余额, 那么在20×8年3月31日该债券出售时,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就不应该再出现在借方;但另一方面, 前一年结束时虽然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结转到本年利润账户中去了, 这部分损益属于未实现的损益, 需要在未来实现时 (即20×8年3月31日) 转为已实现损益, 所以还需要将其转入“投资收益”。这种处理方法容易造成误解, 即原本没有余额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凭空多出了借方余额, 当然在本年度期末它将和转入的“投资收益”同时结转至“本年利润”, 并不会对年度利润有任何影响, 但该处理方法显然令人费解。

三、两种解决思路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 一个较为简单的解决方法, 就是在年度末结转利润时, 为了全面计算该年度损益, 仍然进行“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00000;贷:本年利润100000”的账务处理。但是, 因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属于未实现损益, 在下年度初须将其从本年度利润中转回, 做“借:本年利润100000;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00000”的账务处理, 将其转回。依此类推, 直到该金融资产出售时再将其转入“投资收益”。

另一种解决方法, 为配合“综合收益”的列报, 可以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全部列入“综合收益”, 不再区分“计入当期损益”和“计入所有者权益”两种类型。设置“综合收益”科目, 无论是原先计入“当前损益”还是计入“资本公积”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都不再按原先的账务处理进行记录, 而是在年度末都计入“综合收益”。在利润表上不再出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而是以“综合收益”表的形式出现, 这种处理方式更好地体现了公允价值变动最终属于“损益”的本质属性, 比现行的计入“资本公积”这样的临时性处理方法更为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谢获宝, 魏美昂.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跨期核算及信息披露——以交易性金融资产为例[J].财会月刊, 2012.19.

[2]李继楼.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列入利润表的质疑[J].财会月刊, 2012.11.

[3]谷强平, 周静.“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务处理及利润表列示改进——以交易性金融资产为例[J].财会通讯, 2012.7.

[4]龙志伟.浅谈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会计处理[J].商业会计, 2011.33.

[5]李红梅.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务处理及其列示探讨[J].江苏科技信息, 2011.9.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会计处理研究 第8篇

公允价值变动损可以在数学恒等式上是公允价值 (Fair Value) -账面价值所产生的余额, 具体的核算方法是指参与市场交易的会计主体以自身所拥有的能获取收益的权利。外部报表使用者能看到的其外在表现形式是显示在对外报送的收益表上显示的项目是“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的期末数字。这个数字是报表使用者判断意向投资的会计主体盈利水平能力以及决定是否投资的关键依据。根据CAS39号准则的具体规定, 交易性金融资产是为了适应近几年迅猛发展的股票、债券、基金等新的金融投资方式, CAS39号准则取消了原来的短期投资代之以交易性金融资产, 与原来的短期投资相类似, 又有所区别。通过分为经营性受益和非经营性收入, 列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企业的受益情况通过利润表全面反映。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之前, 资产评估增值与债务重组利得等虽然会计入资产负债但是确在利润表中不体现, 因此投资者无法得到更好的直观性依据进行投资判断, 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将之前资产评估增值与债务重组利得等特殊业务产生的费用均列报, 增强了资产负债表与利润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内在逻辑关系更加明确, 方便外部报表使用者了解会计主体基于公允价值变动而产生的损益的绝对值以及涉及全部收益的比率。因此, 从公允价值变动角度分析, 企业和会计人员采用这种方式的目的在于处理好资产与负债关系, 强调经营过程中净资产的增加就是经济交易的实质, 是资产负债观的延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引入, 有利于纳税管理, 通过收益实现与未实现的区分, 明确企业收益实际情况, 对未实现的收益不进行纳税处理, 这种方法很好地处理了当前处理方法中存在的漏洞问题, 提升了会计效率和质量, 从现实生活中看确实是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真实反映了企业实际收益, 同时去除了传统的会计模式下, 企业未实现利得和损失不能明确的相关信息, 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可以对企业经营能力进行动态观测, 对物态变动等进行确认, 增强了企业资产与负债的可靠性。

二、以交易性金融资产为例分析

(一) 业务处理说明。

1.获取交易性, 受融资产的财务处理。trading financial assets的初始确认金额要依照取得时的公允价值 (fair value) , 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科目的借方, 投资收益中要包括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相关费用, 包括佣金、手续费、印花税等。

2.公允价值变动的编制日核算。会计从业人员在编制the Balance Sheet报表的时候, 要严格按照CASC第39号准则的要求进行核算, 公允价值与账面余额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即借记或贷记“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贷记或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 科目的选择必须要根据现实需要以及企业会计处理现实安排, 不同企业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不同, 但是本年利润应该是由余额转入, 余额转入的来源是根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中所得。可供出售的企业金融资产划分调节需要根据企业管理层和企业财务部门根据企业发展需要以及处理方法, 依据不同分类可以进行针对性处理, 这种处理主要是对企业的基金、债券等进行处理, 这些金融资产大多比较廉价, 来源并不是从一级市场获取, 通常是从二级市场中获得。对企业来说这种资产属于企业的交易性金融资产 (Financial assets held for trading) 。

3.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的业务处理。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业务处理, 会计主体在对该项业务进行财务处理时, 要将该项资产的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收益, 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业务处理时, 特别注意资金在不同科目流转以及计入, 在投资收益中要加入损益资金, 损益资金是由会计处理过程中企业取得和处置而形成的, 在“银行贷款”中要加入借方, 资金要以打入资金数额为准, 也就是资金是应该按照实际资金操作, 而不是贷方, 贷方应该是余额所得, 也就是账面余额组成。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的业务处理, 必须要有实际操作能力, 要了解不同科目的资金计入和转入方式, 要特别注重资金取得与处置过程中资金额度的变化, 区分贷方和借方。

(二) 资产是否跨越会计核算年度的处置与取得。如果Financial assets held for trading的发生在同一会计年度, 也就说没有跨越会计核算年度, 那么在进行会计业务处理前, 更加具体说就是核算该项业务的会计人员在确认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确认转让时产生的收益, 交易性金融资产要区分年度情况, 年度不同结算金额和结算方式也不同, 具体要根据科目和损益进行结平以及科目转入。这里对科目转入不作着重解释, 通过公允价值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实例分析进行年度不同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处理, 以实例说明同一年度和非同一年度资金结平情况和资金在不同科目转入和计入方式。

三、对公允价值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实例分析

(一) 发生在同一年度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确认与处置的会计业务处理。案例A, 海德公司于2013年9月1日在二级公开市场以现金方式购入万正公司股票200手, 会计处理视同交易性金融资产, 股价l5元/股, 产生的佣金、手续费、印花税合计交易费用1, 000元;9月31日, 该股票公允价值为310, 000元, 海德公司以每股20元价格售出。账务处理如下:

二级市场购入股票,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万正公司股票300 000;投资收益1 000;贷:银行存款301 000

出售股票时:借:交易性金融资产—乙公司股票公允价值变动10 000;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0 000

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0 000;贷:投资收益90 000

年终结转本年利润:

借:投资收益89 000;贷:本年利润89 000

(二) 会计业务没有发生在同一年度的交易性金融资产 (Financial assets held for trading) 公允价值变动的会计业务处理。例B, 青岛海尔公司2013年12月1日从二级公开市场购入某地产公司股票1, 000手, 价格100元/股, 产生的佣金、手续费、印花税合计交易费用100, 000元;2013年12月底, 每股股价为110元/股, 次年年初元月2日以每股120元全部售出。会计从业人员应作的账务处理为:

股票购入日会计人员应做的会计处理为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某公司股票成本1 000 000;投资收益10 000;

贷:银行存款1 010 000

年底确认公允价值变动 (Confirm the changes in fair value)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某公司股票公允价值变动1 000000;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 000 000

同时会计法规要求年底结转本年利润时, 所作的会计分录为下列所示::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 000 000;贷:本年利润10 000;借:本年利润:100 000;贷:投资收益100 000

年底时按照规定要, 结转本年利润, 借:本年利润99000;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99 000;2013年底, 本年利润账户无余额。

四、存在的问题和处理思路

(一)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案例C:春兰公司2013年6月21日在一级公开市场购入美兰公司股票100手, 股价15元/股, 春兰公司将其视为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该月月底其股票价格为12元/股。2013年10月30日为股票出售日, 售价为18元一股。会计人员根据现行会计制度、准则的相关规定, 对此项业务的会计处理如下:

购买美兰股票的会计分录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美兰股票 (成本) 150 000贷:银行存款150 000

同年6月底, 受到股市波动, 美兰价格出现回落: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30 000贷:交易性金融资产———美兰公司股票 (公允价值变动) 30 000

2012年10月30日出售美兰公司股票时:借:银行存款180 000借:交易性金融资产———美兰公司股票 (公允价值变动) 30 000贷:交易性金融资产———美兰公司股票 (成本) 150000贷:投资收益60 000, 同时,

借:投资收益30 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30 000

从上述案例可以分析得出如下所陈述的结论, 现行的准则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会计处理还存在一些微瑕, 例如案例C所述交易性金融资产-美兰公司股票案在10月底销售时, 处理投资“收益账号”科目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资金转移存在明显的差异和处理思路不同, 如果是第一种方法, 假定设定会计主体对利润核算采用表结法。采取表结法的会计处理方式时, 企业资金在年终时, 通过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放入到本年利润的账号的方法, 实现年末计算利润时, 本年利润账户是有余额的, 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的期末余额为零, 而在其他月份, 余额基本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号下, 本年利润为零。在案例C中, 春兰公司在股票出售日售出股票的同时将未实现的损益转化为实现损益, 会计主体实现收益, 为此30, 000余额转入到了投资收益账户的借方, 而不是继续停留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当中。表结法核算会计主体的损益比较合理, 不存在异议, 且通过“投资收益”这个过渡科目可以真实完整地反映该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实现的盈亏数额。

采取第二种方法, 假定设定该会计主体对利润核算采用账结法。W公司采用帐结法的会计处理方式, 在W公司本年利润的账号中, 必须要包含W公司每个月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号净发生额, 而且必须保证该账面下额度为零。在案例C中春兰公司在同年10月底出售美兰公司股票时, 投资收益账户即已实现损益已经包含30, 000元, 即将公司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中的30, 000元转入投资收益, 但是这30, 000按收入确认法来确认属于未实行损益。这种会计处理办法存在很明显的问题, 30, 000元未实现损益转入到投资收益以后, 在原来的账号下, 资金为0, 虽然从整体上来看, 企业资金会计处理是没有问题的, 企业利润结算与公允会计处理方案下也是可行的, 在会计处理理论和实际上也是可行的, 但是账户余额为零的会计核算处理方法导致结转太过于牵强。此外, 在会计处理过程中, 处理核算程序是关于利润核算, 不管采用结账法、表决法, 在期末核算编制报表前必须将损益类账户的余额结转到“本年利润”账户, 核算全年度的盈亏。按照上述分析, 核算该项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交易业务, 会计人员所做的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金额结转到“投资收益”账户应该属于画蛇添足。

(二) 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的核算内容改革建议。从上述案例会计处理分析来看, 直接将业务产生的变动损益直接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账户核算。这种会计处理方法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方面具有简洁明了的优势, 一方面这种会计处理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当年利润是否通过期末将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账面得利或损失转入, 通过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损失和利得并入当期损益, 结合在会计处理过程中相关企业财产和资金在处理过程中的问题也归入当期损益、可以有效处理企业利润计算问题, 避免企业利润提前分配的不谨慎会计问题, 防止出现企业利润中出现企业未实现利得和损失的问题。另一方面这种会计处理方式也可以更好地为会计从业人员提供新思路, 新的规定为会计从业人员提供了新的处理思路, 在余额处理和归入方面更加灵活和细则, 符合现实生活中企业实际发展需要, 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多会计处理方式, 通过设置新科目, 会计人员可以很好地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同科目的直接的联系, 将企业发展更加明朗化和细则化, 为企业后续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财务分析报表以及财务支持决策能力。

五、结语

随着我国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研究的不断发展, 从业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 我国会计处理新标准不断在摸索中前进, 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公允价值变动在我国会计处理过程中不断得到很好的应用, 提供了新的处理思路, 虽然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商榷, 但是并不妨碍这种处理思路对提升会计处理质量和效率的作用。

摘要: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引入中国已经将近十年, 但据权威部门对我国大中型国有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 会计实务界虽然对这个概念属性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了解程度并不深。随着我国会计教育以及培训的深入, 其会计处理方法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很多专业人员已经开始积极使用和探索处理新方式, 但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运用存在着不少值得商榷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也发现了很多问题。本文针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不同情况下如何进行账务处理及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与论证, 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

参考文献

[1]郑蓉蓉, 刘路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核算与列示[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1, 1

[2]龙艳, 蒋葵.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披露及列报---基于会计信息质量的视角[J].会计之友, 2011, 3

[3]邱俭丰.对加强民营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思考[J].现代经济 (现代物业) , 2009, 2

[4]陈桂云.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会计处理与纳税处理差异分析[J].新经济, 2015, 20

[5]张爱明.“资产包”会计及纳税处理之我见[J].现代经济信息, 2013, 24

[6]高宝科.公允价值变动导致的“资本公积”增加应否缴纳印花税探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15, 12

价值变动 第9篇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是用来核算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 以及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等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新会计准则中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结转到投资收益中时, 处置股票的会计处理方法不是很好理解。笔者认为该资产最终处置时, 也可以这样处理:出售时直接用处置价减去初始取得成本作为出售股票的利得, 借记“银行存款”科目, 贷记“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科目, 借记或贷记“投资收益”科目, 同时将前期归集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对冲, 借记 (或贷记)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 贷记 (或借记)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 这样处理简单明了地核算了出售所得, 更有助于理解账户之间的增减变动关系, 有助于会计核算的顺利进行。下面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规定, 举例说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会计处理。

(一) 发生在同一会计期间, 不存在跨期的核算

例1:2008年1月17日, X公司购入Y公司10万股股票, 每股市价100元, 另支付手续费1万元, 5月10日, Y公司宣告分派现金股利, 每股0.50元。5月23日X公司收到分派的现金股利。2008年6月30日, Y公司股价持续下跌, 每股市价仅为49.26元。2008年8月1日X公司以每股44元的价格出售该批股票并支付手续费0.44万元。X公司把购买的股票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2008年8月1日X公司处置该批股票时:

根据笔者提出的简易方法, 会计分录可以调整为:

对此可以理解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已经出售, 原来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的余额应该与“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进行对冲, 表示原来的资产的减值随着资产的销售要一同冲销掉, 可以与应收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结合着理解。

(二) 发生在不同会计期间, 存在跨期的核算

例2:甲公司在2008年1月1日以每股10元从二级市场购入乙公司股票100万股, 另外支付1万元的交易费用。甲公司将该投资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2008年6月30日, 该股票的市价涨至15元/股, 2008年12月31日该股票市价为14元/股, 2009年1月15日甲公司将股票以每股18元的价格予以全部出售, 假设不考虑其他因素。

2009年1月15日, 甲公司出售该股票:

同时, 将原计入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转出:

根据笔者提出的简易方法, 会计分录可以调整为:

同时, 将原计入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转出:

这样处理简单明了地核算了出售所得, 更有助于理解账户之间的增减变动关系, 有助于会计核算的顺利进行。

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务处理的建议

笔者认为对存在跨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账户处理存在不妥。首先, 资产负债表日, 此项金融资产没有出售,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属于损益类科目, 期末应转入“本年利润”, 但是公允价值变动而发生的损益只是一笔持有待转的损益, 只有在出售时才能变为现实损益, 将未实现的损益计入本年利润, 会虚增或虚减企业利润, 同时, 这种处理方法也给企业人为的调整账面利润提供了可乘之机。其次,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已转入“本年利润”, 在出售时, 再将已转入“本年利润”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出, 计入“投资收益”, 既然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已经结平, 为什么在出售的时候又突然要结转呢, 这样处理令人费解。

价值变动 第10篇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会计处理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在资产负债表日, 企业应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余额的差额, 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一公允价值变动”科目, 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 (若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则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 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 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按其账面余额, 贷记“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 并将公允价值与初始入账金额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收益, 同时调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期末, 应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 结转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无余额。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与处置是否在同一个会计期间会影响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期末结转的会计处理。按照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和处置是否在同一个会计期间分二种情况, 分析如下:

(一)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确认与处置在同一年度

[例1]A公司于2010年5月1日从二级市场购入B公司股票10000股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每股10元, 共发生交易费用1000元;5月31日, 该股票的公允价值为110000元, A公司以每股12元的价格售出。账务处理如下:

2010年5月1日, 购入股票时:

2010年5月31日, 确认公允价值变动:

2010年5月31日

出售该股票时:

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结转本年利润

[例2]A公司于2010年5月1日从二级市场购入B公司股票10000股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每股10元, 共发生交易费用1000元;5月31日, 该股票的公允价值为110000元, 6月2日A公司以每股12元的价格售出。账务处理如下:

2010年5月1日

购入股票时:

2010年5月31日

确认公允价值变动:

2010年5月31日

结转本年利润

2010年6月2日,

出售该股票时:

冲回5月份未实现利润:

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投资收益:

2010年6月30日

结转本年利润:

该股票投资收益总额为20000-1000=19000 (元) 。

(二)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确认与处置在不同年度

[例3]A公司于2009年12月1日从二级市场购入B公司股票10000股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每股10元, 共发生交易费用1000元;12月31日, 该股票的公允价值为110000元, 2010年1月2日A公司以每股12元的价格售出。账务处理如下:

2009年12月1日

购入股票时:

2009年12月31日

确认公允价值变动:

2009年12月31日

结转本年利润:

2009年12月31日

结转本年利润余额:

此时, 本年利润账户无余额。

2010年1月2日

出售该股票时:

冲回09年12月份未实现利润:

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投资收益:

结转本年利润: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会计处理的改进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只有在处置后才成为已实现的损益, 在处置前是未实现的持有损益。而根据准则规定, 损益类账户的余额应在会计期末结转到“本年利润”账户, 结转后, 损益类账户没有余额。因此, 如果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的余额在每月月底进行结转的话, 企业将很难有效地区分未实现损益和已实现损益, 尤其是在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剧烈波动的时候, 如例题中B公司股价在A公司持有期间持续震荡波动, 那将导致A公司利润同样出现持续波动, 不利于公司稳健经营的管理。并且在利润表中不能直接看出已实现的损益和末实现的持有损益, 不利于报表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另一方面, 有些企业可利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来调节利润, 使其成为盈余管理的工具。

针对以上问题, 结合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实际存在的特殊性, 笔者建议设立“待确认投资收益”账户, 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因公允价值变动而形成的未实现持有损益的结转账户, 账户性质为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于资产负债表下单独列示。这样, 在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持有期间, 该资产发生的价值变化都计入本账户, 无需结转至“本年利润”, 到资产处置时再统一结转。承例3, 账务处理改为:

2009年12月1日

购入股票时:

2009年12月31日

确认公允价值变动:

2009年12月31日

结转未实现损益:

2009年12月31日

结转本年利润:

2010年1月2日

出售该股票时:

将“待确认投资收益”确认为投资收益:

结转本年利润:

通过上述修改, 不但有效地区分了未实现损益和已实现损益, 账务处理也更加简单清晰。同时改进后的处理方法, 更加符合国家对企业所得税的处理实际, 便于进行纳税管理。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7]80号) 的明确规定:“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以及投资性房地产等, 持有期间公允价值的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在实际处置或结算时, 处置取得的价款扣除其历史成本后的差额应计入处置或结算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在本例中, 企业2009年的待确认投资收益10000元作为一种暂时性差异而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纳税处理在2010年该资产实际处理, 确认收益后才进行。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企业所得税处理

(一) 购买交易性金融资产时的税务处理

根据现行税法的规定, 企业的各项资产都要以历史成本为计税基础。确认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计税基础时, 通过支付现金方式取得的投资资产, 其成本除了购买价款外, 还应包括相关交易费用。根据例3相关资料 (假设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3%, 不存在其他税务调整事项) , 则A公司购买股票的成本为101000元 (100000+1000) 。在会计处理上, 交易费用1000元应抵减当期利润, 但税法不允许这笔费用在税前列支;故应确认可抵扣暂时性差异1000元, 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为1000×33%=330 (元) 。从纳税申报看, 税法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有关的交易费用, 在待该股票转让时才可与其成本一并在企业所得税前列支。因此, 购买股票时, 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账务处理如下:

(二) 资产负债表日的税务处理

根据税法规定, 企业持有各项资产期间资产增值或者减值, 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可以确认损益外, 不得调整该资产的计税基础。因此,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在持有期间不改变其计税基础,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发生变动必定会影响当期损益, 但不会影响当期的所得税, 只是会产生暂时性差异。所以,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例3中由于股票公允价值上升, 因而, 只需确认价值变化的10000元所应承担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会计处理如下:

(三) 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税务处理

根据税法规定, 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在实际处置时, 处置取得的价款扣除其历史成本后的差额计入处置时的应纳税所得额。处置后,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都为零, 暂时性差异消失, 以前确认的递延所得税应予以转回。因此, 会计处理如下:应纳税所得额=120000-100000=20000 (元) , 应纳税额=20000×33%=6600 (元) 。

参考文献

价值变动 第11篇

(一) 盈余及盈余质量概述

美国著名会计学家利特尔顿在《会计理论结构》中谈到:盈余或利润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核心, 利润的确认和计量是会计工作的重心, 利润表是财务报表的中心, 因此报告盈余的质量决定了会计信息的质量。盈余质量是指财务报告使用者根据各种信息感知报告盈余与未来盈利预期的关联程度, Hawkins (1998) 认为盈余质量高的公司有以下特征:具有持续稳健的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 因为稳健的会计政策对公司财务状况和净收益的确认是谨慎的;收益主要由日常业务并与公司主营业务相关的交易所带来的;会计上反映的收益能迅速转化为现金;盈利水平和盈余的成长不依赖于税法的调整;企业的债务水平适当, 并且企业没有通过调整资本结构来进行盈余操纵;具有可预测的能够反映未来收益水平的趋势等。盈余是会计信息的一部分, 除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外, 还具有如下属性:

(1) 盈余属于应计利润的范畴。由于应计项目的可控性降低了盈余信息的相关性, 通常情况下越具有现金保障的应计利润质量越佳。经营性现金流量在衡量企业经营业绩方面优于净收益, 因为应计项目的确认期间常被企业管理人员人为地调整或者相同的交易或事项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来影响会计利润的大小。另外, 会计估计也常常在会计利润的计算过程中采用, 如对无形资产、固定资产的摊销期间的估计, 企业管理人员常利用会计估计项目来调整会计利润。

(2) 持续性。在进行盈余预测和质量分析时把盈余分为两类:第一类为持续性盈余, 是在未来期间长期持续发生的盈余;第二类是短暂性盈余, 是在本期发生, 在将来不会持续发生的盈余, 带有明显的偶然性, 如直接计入损益的利得和损失。持续性盈余在全部盈余中所占的比重与报告盈余的质量正相关, 实际上, 当前的利润表编制的多步法已经把利润分为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营业利润之前反映出的盈余多为持续性盈余, 营业利润之后反映的盈余多为短暂性盈余。当然营业利润之前反映出的盈余的持续性也有区别, 如,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投资收益相比, 前者的持续性明显弱于后者。

(3) 价值相关性。该属性源自于盈余应解释投资回报能力的观点, 解释力越强的盈余被认为质量越高。盈余质量与股票收益间应存在正相关关系, 盈余质量较好的公司向外传递公司健康发展的信息, 较高的盈余反映系数会带给股票价格正面的反映。

(4) 平稳性。波动越小的盈余越平稳。平稳的收益意味着盈余是高质量的, 因为管理者们运用他们对于未来收入的私人信息来平滑盈余短时间的波动, 相对来说报告了一个更为有用的信息。

(二) 盈余质量的会计影响因素分析

盈余质量的影响因素很多, 有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环境因素, 笔者仅从内部会计因素方面进行分析。会计因素是影响盈余质量的最直接因素, 主要包括:会计政策选择的自由度、会计估计的确定性程度、酌定性成本、税收报告等。

(1) 会计政策与盈余质量的关系。企业在具体会计核算时相同的交易和事项可以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如, 原材料按实际成本计价, 原材料发出的计价方法可以采用先进先出法, 也可以采用个别计价法、加权平均法等, 稳健的会计政策将会有利于产生高质量的盈余。反之, 如果企业对于有关费用和损失的确认不够谨慎、及时, 那么该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利润由于没有剔除潜在的风险损失或费用而降低了质量。

(2) 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与盈余质量的关系。对相同的交易和事项, 企业由原来的会计政策改用另一种会计政策的行为属于会计政策变更, 一般情况下会计政策变更的披露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如会计政策变更项目的分类不规范, 会计政策变更的累计影响数没有充分、集中的披露, 而是散落在报告的各部分之中,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 外部信息使用者不能判断是否属于盈余管理的行为;会计政策变更发生的时间披露不及时, 同时对于会计政策变更发生的背景没有进行详细的介绍。总之, 增加收益的会计政策变更给企业盈余质量带来了不利影响。如果企业会计估计所依据的基础发生了变化, 或者是取得了新的信息, 积累了更多的经验以及后来的发展变化, 需要对会计估计进行修订必然涉及会计估计变更, 目前利用会计估计变动操纵盈余成为上市公司常用的盈余管理手段。

(3) 酌定性成本与盈余质量。定性成本是企业管理当局能够操纵的成本, 如会议费、广告费、宣传费、维修费等。酌定性成本的减少往往隐藏着管理当局当期需要减少成本费用来达到某种目的, 如满足盈利预测。酌定性成本与销售之比或酌定性成本与相关资产比率的下降, 意味着盈余金额虚增, 盈余质量下降。

(4) 利润构成与盈余质量。多步式利润表中有三个利润: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 营业利润的来源主要靠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这部分利润是企业日常活动的经营成果, 特别是主营业务利润有一定的持续性, 对以后年度的利润影响较大, 营业利润在净利润中占有领先地位, 说明企业利润的构成合理, 盈余质量健康稳定。此外, 营业外收支项目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盈余质量产生影响。由于许多营业外收入项目有很多偶然成分, 在本期发生, 在下期不一定能发生, 而营业外支出项目的发生一般与企业的管理水平有关联, 如果企业的营业外收支项目中有大量的罚款支出、固定资产的报废损失、固定资产的盘亏支出, 这隐含着企业管理中存在着许多失误环节, 盈余质量必然因此而下降, 同时这些失误环节还会在以后期间继续制约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

(5) 现金净流量与盈余质量。分析一个企业盈利能力时, 销售收入和净利润只是表面现象;将其与经营性现金净流量比较, 更能评价公司的盈利能力。若会计利润和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严重背离, 说明盈余质量在下降。有很多例子表明公司在破产前报告盈利, 但来自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却是负的。

(6) 税收收益与盈余质量。一般情况下, 应纳税所得比会计利润在确认时更加谨慎, 如果会计利润显著大于应纳税所得, 可能意味着对外报告的会计政策过于自由, 过于自由的会计政策导致较低的盈余质量。递延所得税贷项的存在表明会计收益大于应纳税所得, 因此该公司的盈余质量是低下的。递延所得税贷项的增长意味着公司朝着更加自由的会计政策变化, 因而可从递延所得税贷项的变化趋势了解会计政策的变化。

(7) 或有事项与盈余质量。或有负债是企业的潜在隐患, 如果存在可能性较大但管理当局未确认的或有负债, 或者具有价值低估的或有负债时, 将对盈余质量产生消极的影响。或有资产是企业的潜在资产, 由过去的交易和事项形成的, 其存在需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当企业具有价值低估或未记录的或有资产时, 表明该企业的融资能力或盈利能力在增强, 对盈余质量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盈余管理

(一)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内涵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指企业各种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由于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如, 投资性房地产在后续计量时, 期末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该项目, 该项目反映了资产在持有期间因公允价值变动而产生的损益。通过列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利润表全面反映了企业的收益情况, 既包括日常收益也包括利得和损失。决策者能了解企业因公允价值变动而形成的损益占企业全部收益的比重, 从而更好地进行分析和决策。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核算方法如下: (1) 金融资产中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及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和以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等在本科目核算。 (2) 本科目应当按照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负债等进行明细核算。 (3)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主要账务处理如表2所示。 (4) 期末, 同其他损益类科目一样将本科目转入“本年利润”科目, 结转后本科目无余额。

(二)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作为盈余管理工具的动因分析

(1)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持有损益而非实现收益。根据新会计准则规定, 收益=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投资者投入+向投资者分配, 资产负债表日由于公允价值的变动会影响期末净资产从而影响当期收益, 因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作为当期持有损益计入营业利润的, 这种处理原则在实质上体现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交易性金融资产或者投资性房地产在出售时,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为投资收益的处理, 虽然不影响利润总额, 但其目的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企业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或投资性房地产的讯息。但将未实现的损益计入当期利润, 容易给企业管理当局提供人为调整账面利润的可乘之机。

(2)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包含了盈余管理或舞弊的因素。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虽然在财务报告中能提供更具相关性的信息, 但在信息质量要求的可靠性上不能保证。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相比, 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更具客观性、确定性和可验证性,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带有主观性, 尤其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具有顺周期性的弊端, 违背了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和稳健性原则。按新会计准则规定,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然而实际情况是市场上总是存在信息不对称, 交易双方很难做到真正的公平和自愿, 导致公允价值信息难以取得。原因如下:第一, 我国的证券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资本市场还不够成熟, 同类或类似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的信息很难获得。第二, 没有同类或类似资产或负债的估计信息时, 可采用现值等估值技术来估计公允价值, 当前, 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的信息缺乏客观公正性, 需要管理层的职业判断, 因此采用估价技术估计公允价值时存在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大量主观判断因素和不确定性的存在, 提供了企业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或舞弊的机会。

(3) 资产分类的选择自由度可能影响可靠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管理当局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风险管理的要求将金融资产划分为四类。因此, 企业持有金融资产的意图和自身情况不同, 金融资产分类也就不同, 不同的分类所采用的计量基础不同, 这样企业管理当局就可以根据需要对任何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并且确认因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虽然我国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之间的重分类做出了诸多限制, 但企业仍可以通过操纵金融资产的分类, 从而人为调整其计量基础。在目前的会计环境下, 还缺乏有效的机制能保证公允价值可靠计量, 因此, 企业在计量金融工具时存在有选择公允价值的自由度, 另外对所采用的估价技术缺乏必要的监控, 这些情况都会严重影响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可靠性。

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盈余质量与信息干扰分析

根据会计盈余决策有用性确定的盈余质量的特征, 盈余质量应体现下列几个核心要素:盈余来源的持续稳定、与现金流量产生的关联程度、盈余成长的健康稳定、盈余信息的风险可控。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盈余质量:

(一) 盈余来源的持续稳定

Graham&Dodd (1934) 把盈余划分为永久性盈余和暂时性盈余。永久性盈余能够与过去类似地重复地发生, 暂时性盈余一般很少重复地类似地发生。盈余反应系数的决定因素之一是永久性盈余, 在资本市场上暂时性盈余相对于永久性盈余来说反应系数更低。Ashiq All&Paul Zarowin (1992) 进一步认为, 盈余既包含永久性成分也可能包含着一些短暂性的成分, 短暂性成分预期在将来不会重复发生, 因此报告出的信息是非常微弱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来源于公允价值的变动, 公允价值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较大, 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的价值不可能持续上升或持续下降, 因此, 从来源上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不具有持续稳定性, 或者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持续性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 因而在分析盈余质量时要结合外部环境。

(二) 与现金流量的关联程度

公允价值是持有收益, 并不直接等同于实现现金净流入, 一般在资产出售时, 把公允价值转到投资收益, 因此停留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阶段的收益是资产处置前的应计收益。应计收益与现金流量的关联程度较低, 从Sloan (1996) 研究中可知, 当期盈余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持续到未来取决于当期盈余中现金流项目与应计项目的相对大小, 因为当期盈余中现金流项目和应计项目的持续性是显著不同的, 但应计项目对未来盈余的低持续性并不是所有的报表阅读者能清晰理解的。一般阅读者只关注本期盈余总额, 并不清楚盈余中的应计项目对盈余信息的干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相对于投资收益而言与现金流量的关联程度低。

(三) 应计项目的可信性

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都纳入了企业的营业利润, 但投资收益的确认一般在销售或处置行为发生以后才确认, 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销售或处置行为无关。这就要求在利润分析时做出必要的调整。因为, 在收益中可信度大的应该是企业日常活动收益, 其次是投资收益, 再其次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这一点在新会计准则处理上也有区别, 在资产出售时, 往往把因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而引起的损益转变为投资收益, 这样处理, 并不改变营业利润总额, 仅仅从重要性上加以区别。Richardson等 (2005) 研究结果显示, 盈余中的现金流项目是对已经实现的收益进行确认与计量, 因此现金流项目的可信性较强, 较强的可信性带来较高的盈余持续性, 可信性较低的应计项目往往带来较低的盈余持续性, 而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不能完全预期可信性较低的应计项目对未来收益的低持续性, 以至于出现相当多的证券定价错误。

由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属于持有损益, 并不能为企业带来相应的现金流入或流出, 因此尽管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会大大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但同时也将导致企业当期业绩更大程度地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增加其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 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利润质量, 同时造成由于外界因素的加入使得信息接收者出现对信息的误读。

参考文献

[1]罗响:《投资收益的盈余质量和信息噪音研究》, 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2]胡先春:《新会计准则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当代经济》 (下半月) 2007年第2期。

上一篇:民办高校教务管理下一篇:系统主要控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