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咨询师

2024-06-14

学校心理咨询师(精选12篇)

学校心理咨询师 第1篇

学校心理咨询已不单是一种教育方法,也不只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一种权宜之计,它实际上是现代学校教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现代学校的标志,应将其纳入到学校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实施过程中,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它应该与传统的教育内容一样,伴随学生学校生涯的整个过程,关注他们的身心状况,支持和帮助他们适应各阶段的学校生活,指导他们完成各阶段的自我发展任务,包括指导他们学会面对和处理其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至于帮助他们最后圆满地完成学业。

学校心理咨询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概括起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学校心理咨询填补了学校教育的一个空白,使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走上了比较正常的轨道。

我们的教育历来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全面发展的标准而言,一个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知识技能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四个方面。可以说,前三个方面素质的培养在学校中都有相应的手段和途径,唯有心理素质的培养找不到相应的途径和方式,而许多学生的问题恰恰是由于心理问题引起的。如考试怯场、害怕发言、人际紧张、抑郁孤僻等等。而心理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成败。也就是说,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成正比。因为一个人情绪稳定、乐观,充满自信,善于与人相处、合作,就更容易成才和发展。现在的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由于他们在其成长过程中受到来自家庭以及社会的多方面不良影响,他们的心理素质问题就更为突出,提高他们心理素质的任务也就更加紧迫和繁重。

学校心理咨询,以系统的理论,完善而丰富的手段和方法,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问题。同时,学校心理咨询通过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开展心理卫生讲座,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工作,系统规范地、有针对性地指导不同发展时期的学生重视自己的发展任务和问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适应水平。这一点几乎可以从所有开展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学校中看到,学校心理咨询员已经成为学生们最欢迎、最信赖的良师益友。

第二,学校心理咨询促进了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使广大学生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

学校心理咨询最直接的一项成果就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使学生能够在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去学习各种知识,培养多方面的技能,从而有效地提高各种教育的成效。

心理健康是学生能够接受各种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学校心理咨询通过自己卓有成效的工作,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心理问题,消除心理障碍,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他们情绪稳定,状态积极,各个智力要素处于最佳水平,学习的效果自然会大大提高,实际上影响学生学习的恰恰是学习以外的诸多因素,比如情绪波动,难以自制;厌学倦怠,状态不佳;放纵自己,缺乏自律;学习无方,效率下降;畏缩自卑,信心不足等等。而许多家长,包括老师们,长期以来却习惯于一般的说教,往往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不得要领。心理咨询则注意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人的认识发展和转变规律,通过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各种训练强化手段,帮助学生解决不良因素的影响,创造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较好地完成各种学习和发展任务。特别是现在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负担重,而自身又处在一生中最充满矛盾困惑的时期,外在的升学压力和内在的矛盾使他们身心健康受到很大的影响。这就更需要学校心理咨询给他们提供及时而有效的帮助,并在促进他们身心健康、能够从容地完成学业的同时,指导和帮助他们塑造健康的、完整的人格,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心理咨询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学校心理咨询对学校的德育、智育、体育等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论文 第2篇

课 程: 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

学生姓名: 苏 芳 学号: 08030118

专 业: 对外汉语 年级: 08

任课教师: 李红梅

完成时间:

2011 年 6 月 1 日

成 绩(百分制):

对“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课程的心得体会

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 对外汉语 08030118 苏芳

人类的心理现象是指人类的心理活动及其表现形式。人们在生活实践中与周围环境、事物相互作用,必然有这样或那样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这就是人的心理活动,简称心理。人的心理现象由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组成。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也是人的心理活动表现的重要方面。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正逐步得到贯彻和落实。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正日益突显为教育的主导观念。由此而得到重视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在成为素质教育新的生长点。然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相对来说,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具体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目前教育者还面临着诸多问题。诸如心理健康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何种模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如何确定?这些问题的答案直接关系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能否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顺利发展,是在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在高校开设关于心理学的专业课程,培养一批合格的学校心理学家,为日后的教育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对“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这一课程开设的看法

“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课程主要是针对正常人,即一般心理问题来进行答疑解难。对所有学生,对他所处的各个成长阶段进行学习辅导,生涯辅导以及人格辅导。心理咨询就是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来访者自立自强的过程。而作为心理辅导老师主要工作就是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问题,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且对教师与家长进行咨询,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收集资料,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向学校领导提出教育改革的建设等。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这一课程的开设,使接受教育的未来教师们懂得了一定的专业的心理知识,日后工作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会发挥一定的作用。

以下仅为本人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对“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这一课程开设的一些看法。

(一)该课程的开设,旨在培养日后的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者,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近年来,人们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比较关注,为此国内的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调查研究。有关的调查表明:有4.5%的小学生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0.5%的中小学生有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据新华社最近报道:近年来,我国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目前35%的中小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从这些调查结果来看,似乎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十分令人担忧。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是以心理健康为前提条件的。心理健康作为提高心理素质的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学校教育本身的内涵。我们极有必要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新的生长点和制高点,作为加强和改善中小学德育工作,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一个具体举措。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的课程开设,使未来教师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心理咨询方面的教育,对未来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多多少少起到了一些引导作用。对中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和能力,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该课程的开设,是国内心理教育专业课程开设的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学校系统走出了相对封闭、僵化的模式。社会环境的复杂性、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人们思想文化观念的更新、市场经济下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对于思想观念

正在形成、发展中的儿童青少年产生了从未有过的冲击。学生的心理困惑、心理问题明显增多,教师、家长甚至学校领导的心理问题也在与日俱增。然而我国各级学校系统中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充当学校心理学工作者角色的工作人员主要是中小学各科教师、德育工作者、校医务工作者、教育学、心理学科研人员等。上述工作人员中即使是跟学校心理学工作联系最为紧密的接受心理学专业训练的心理学教师、科研人员也达不到国外学校心理学家的资格与训练要求。严格意义上讲我国目前还没有真正的学校心理学家,即使某些心理学家在学校心理学方面作些研究或服务,也不是专业的学校心理学家,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中原来只有心理学专业,这对于一百多门分支学科的心理科学来说,我们的心理学专业口径不算窄。1992年国家教委调整高校专业时将心理学列为理科的基础学科,只将心理学调整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两个专业。然而心理学100多个分支学科,除十几个是基础学科外,其余的全部为应用。究竟如何用?哪儿用?学校心理学就是一个方向,一个领域。该课程的开设就是一个很好的应用例子。

(三)该课程的开设设置突出应用性。

应用性即课程设置力求务实、用得着,着眼于现实教育情境中所涉及的心理学问题。学校心理学家的角色功能就决定了学校心理学家应有广博的知识,因此我们除了在高校开设心理学专业课程外还需要一些辅助课程,比如说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这样类似的课程进行辅助教育。这对于我们日后工作中对心理健康进行评估诊断提高了准确性,我们从事心理卫生工作,预防学生在校期间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学校为学生、家长、教师开展心理咨询,帮助其共同解决学生心理发展中的问题。对教育情境中的不良倾向和有碍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行为及时给以告诫和劝阻。对学生的不良品德、越轨行为进行矫治。进行诸如此类的工作,经过课程培训的我们再一定程度上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四)该课程的开设使接受教育的学生了解了一些专业知识,学会了一些心理治疗方法,提高了心理素质,还培养了交际沟通能力。

就我自己而言,在上这个课之前,没有接受专业的心理知识方面的教育,这样的课堂使我增长了很多的见识,了解了很多关于人类心理的知识。自己课外也去看一些关于心理学知识的书,尝试着去分析心理问题的标准,也去看一些心理咨询的案例,慢慢地了解我们在面对心理有问题的来访者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同时也观看了老师推荐的电影《心灵捕手》和《国王的演讲》,细致地观察里面的类似于心理咨询师的人物如何抓住来访者的心思,适时地去表露自己的观点,主动地参与谈话,使来访者产生依赖感和信任感,从而直击来访者的内心隐秘之处,找到症结所在进行引导。

我尝试过去和一些人沟通,并且试着采用立即性技术与对方沟通,做一个忠实的聆听着,并且换位思考,做到相互扶持。发现这样一来,起先彼此压抑的聊天会变得更加的轻松自在,还能明显地感觉到对方对自己的信任感。所以一个出色的心理咨询师需要有与人良好的沟通能力,才可以更好的在工作中施展你的才华,尽快的将你的顾客引入治疗状态。我也从此类实践中培养了自己的交际沟通能力。

我自己尝试着和同学们进行过一些简单的心理测量,比如症状自评量表、自我和谐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情绪类型测试、情商自测问卷、心理压力自我检查、心理承受能力的自我检测等,一方面更加了解自己,另一方面将知识学以致用。自己感觉心理健康程度为良好,在这个竞争压力异常激烈的社会,我们是需要去塑造一颗坚强的心,抵制各式各样的挫折和苦难。学习了这门课程,在成为出色的学校心理学家之前,也应该先把自己塑造一番,结果表明,效果

还是不错的。我觉得自己比以前更加的积极乐观,遇事也学会了冷静,不再毛毛躁躁,总之,我觉得对我们的心理素质提高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合理情绪疗法的应用

合理情绪疗法是20世纪50年代由艾利斯在美国创立,它是认知疗法的一种,因此采用了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故又被称之为认知行为疗法。艾利斯宣称: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这就成了ABC理论的基本观点。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自己的案例:今年大三,随着毕业的临近,内心越发的不安。是工作还是考研,很是迷茫。回顾自己的大学生活以及所取得的成果,越发的伤心和压抑,没有很突出的成绩,也没有很突出的工作能力,什么都是中等水平。考虑就业,怕竞争不过那些能力很强的同学,考研吧,又怕被优秀的学生淘汰,进退两难。两者兼顾吧,还担心自己没有多余的精力。没有目标的生活,除了迷茫还是迷茫。于是开始怀疑自己的一切,怀疑是否白白混了四年,怀疑自己是不是白痴笨蛋一个,什么都不突出,把自己批判得一无是处,心情越发的压抑和沉重。简直看不到未来。偶然的一次谈话,知道了很多同学和自己一样的迷茫,但是她们并没有很沮丧,看不到未来,而是继续在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我仿佛看到了希望,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是更加不能畏惧的,应当奋发向上。于是重新收拾心情,开始正视自己,鼓励自己,做自己的正事,为未知的未来继续打拼。我发现有时候我们换个思维方式看问题会更好,这样不容易走进死胡同。不管怎么样,凡事都可能是有利弊的,只是自己所处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事也就不同了。

三、结束语

职业学校学生心理特点及咨询 第3篇

交往困惑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有城乡两种不同的生活背景,在新的环境下,学生之间矛盾的增多成为交往的障碍,影响良好同学关系的建立;少数教师由于工作经验不足,教育方法失当,处理问题欠妥,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师生关系不良是造成师生交往困惑的主要原因;父母期望过高,家庭关系紧张,造成学生与父母的交往困难,甚至一触即发。同时由于青春年少、情窦初开、异性交往的困惑相应增多。

学习压力职业学校中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面对高校单招,心理压力大、考试焦虑,惧怕竞争的心理问题日渐增多;知识基础较差的学生,长期缺少成功体验,严重厌学,自暴自弃的心理随之而来。

情绪失调不少职业学校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长期受挫,心理处在无助和绝望状态。面对同学的冷嘲热讽,家长的粗暴态度,教师的训斥责备,对抗、愤怒或攻击成为这些学生宣泄压抑心理的方式。

自卑心理有些职业学校学生长期得不到教师及家长的肯定和表扬,“我不行”成了心理定势,一些学生自卑心理较重,自我评价较低,不能自我接纳。

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咨询

学校心理咨询师 第4篇

何永军:我自己觉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孩子从家庭逐渐走入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 是人类社会化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条路。在这个过程中, 孩子逐渐地学会遵守不同的社会规则, 不断地实现着对不同人群和文化习惯的适应, 这是“在家上学”不太容易做到的方面。根据我掌握的情况, “在家上学”主要有三种:一是孩子确实属于某方面有专长, 而社会却很难充分提供给孩子发展的空间, 特别是一些天才型的儿童;二是孩子出现了一些问题, 比如学校恐惧或者多动症等, 被迫在家学习;三是对当前教育进行反思, 感觉到学校教育不能满足家长对孩子发展的需要, 同时家长有比较强的教育方面的能力或资源。总的来说, 我觉得“在家上学”作为特例是可以的, 但是却不宜提倡。

《中国教师》:因为美国“在家上学”的孩子个人素质与分析知识的能力普遍都比在校学生高出一些, 专家认为在家上学者有着“高水平的独立思考能力”。对此, 您怎么看待?这种教育方式对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否有帮助?

何永军:其实在美国, “在家上学”仍是少数, 普通教育才是美国的教育主体, 在中国我觉得也是如此。“在家上学”作为对普通教育的补充, 是有益的, 作为某种特殊情况下的选择, 是可以的, 也为孩子能更好地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途径, 特别是青少年在高中和大学阶段的学习。“在家上学”对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进行更主动的有意识的安排, 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某些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进行深入的思考, 是很有帮助的。而且现在是信息社会, 有很方便的沟通和信息搜集条件。但是假如一个孩子从小开始“在家上学”, 而没有任何的学校经历, 我觉得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这些不利方面包括孩子的合作意识发展、社会规则意识发展、道德观的形成, 以及孩子与他人建立不同层次的人际关系的能力、培养竞争意识、对社会本身的了解程度和适应能力等。一个人毕竟不是鲁滨逊, 是需要与其他人在一起的, 在一起的过程, 也是彰显出个人价值的过程。

素质教育是这几年一直在提倡的。虽然我国的教育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 是在比较统一的标准下进行的精英教育, 确实存在着忽视人的个性和多方面发展的现象, 但我也看到很多的学校从初中开始, 增加了选修课等, 高考也在进行着不断的改革, 这都是在向素质教育进行靠拢, 也可以说从社会的角度在向个性化教育靠拢。同时, 教育领域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是当下我们国家教育改革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这些都在说明我国的教育事业是在向前发展的。

《中国教师》:那您觉得“在家上学”是否有碍国家义务教育体制的普及?

何永军:我不觉得会妨碍国家义务教育的普及, 反而是对国家义务教育所不能解决的一些特殊情况的有益补充。比如我咨询的一些孩子中, 有走进学校或教室就呕吐的, 有因为感觉到老师和家长给予的压力过大把自己关在房间中一年不出来的, 有到了学校里一旦发脾气会动手打老师或者同学的, 也有总是敏感到关注同学的反应而感觉到被他人伤害或者笑话的……这些孩子已经不能在学校里坚持学习了, 他们需要回到家中来疗伤, 这时在家上学, 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我正在咨询的一个初中孩子, 从去年8月份到现在, 还没有重新走入学校, 他曾把自己关在房间里, 有三个月和父母以及其他的亲人不接触, 直到现在他才可以和亲人进行比较好的交流, 也可以去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程班。这个孩子内心中惊恐比较多, 用他自己的话说, “在教室中, 面对老师要一个角色, 面对不同的同学要不同的角色, 太紧张, 太累”。他目前还不适于走入学校, 于是我要求家长为他请了家庭教师, 开始了一些学习。其实我和他父母所做的事情, 最终目的是要促进他重新走入学校。因为人际交往的恐惧, 还是要在逐渐的与人交往中才能得以解决, 但这种状况放在学校里却是很难得到解决的。

《中国教师》:“在家上学”能否成为中国未来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和新模式呢?

何永军:现在我们的教育确实很多方面不如人意, 存在着许多问题, 但是, “在家上学”要成为未来教育改革的方向, 在某个阶段的教育中我觉得还有些可能, 比如大学教育中, 自学考试等也可以称为“在家上学”。但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却是很难的。因为社会化的过程是人发展所必须的, 而学校为青少年, 特别是小孩子提供了社会化的必要途径, 从学校里走出来的孩子能锻炼很多方面的素质, 比如忍耐力、集体意识等等。社会是由不同的人组成的, 每个人的需要不同, 能尽量多地提供适合大多数人的教育, 我觉得这是政府的责任。另外“在家上学”, 从目前来说, 是不现实的, 我们需要多少位既懂孩子的心理, 又对各科知识都比较擅长的家长或者教师呢?

传统的教育模式类似于工厂化的教育, 我个人觉得有改变的必要, 所以支持能够充分发挥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教育, 但是我觉得这样的教育不等同“在家上学”这样一个简单的概念, 所以, 还是需要辩证地看“在家上学”。

《中国教师》:您觉得如果实施“在家上学”的教育模式, 是需要在高中或大学阶段吗?

何永军:我觉得“在家上学”在哪个年龄段都有可能出现, 要根据孩子的情况确定。但是要是从一个教育模式来看, 我觉得孩子更大一些的时候是一个选择。小孩子, 即便是短期性质的“在家上学”, 我们的目的也是要促进他走入学校里去的, 等到他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化的素质之后, “在家上学”可能会对孩子的专业能力发展有帮助。不过这要看孩子的学习方式, 也要看家庭能够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教育服务。

《中国教师》:每周抽出一两天时间让孩子们集中在一起学习或运动, 是否可以培养“在家上学”的孩子的社交能力、团结和集体意识呢?

何永军:孩子确实需要和很多同龄人在一起学习, 不过安排的时间只有一两天, 从深度和广度说, 可能还是不够的。我不好判断, 这个事情最好去问孩子, 问问孩子自己的感受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是从集体生活中走出来的人, 如果仔细地去想, 会发现所接触的每个人都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 可以让人去学习和发现。

《中国教师》:根据目前教育的发展, 多样化似乎更符合人们对教育的需求, 教育部门是否需要在政策上予以支持, 以求更好、更全面地促进教育的发展?

何永军:这点我倒是同意。“在家上学”还是需要回归学校的, 这点倒确实需要政策支持, 不然家长可能要多掏很多钱都无法解决了, 希望教育部门能够鼓励和支持办学的多样化和接受教育的多样化吧。我也看到教育部门在这个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工作, 比如建立的一些用于个人在家学习的网站等, 只是和大众的期望相比, 还相差很大。

有人需要和别人在一起学习, 有人需要单独的思考。小组学习。被证明是很好的学习方式, 在很多学校里都在推行, 在美国也是学校教育中的一部分。法国有种生意是新兴的, 而且生意还不错, 就是为在家上班的人提供办公场所, 大家集合到这里, 有休闲, 有讨论, 有独立的工作时间。这说明人确实是向群的, 人需要个性, 也一样需要共性, 可以说人本身是需要和大家在一起的。

《中国教师》:是否需要立法支持“在家上学”这一模式的发展呢?

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总结 第5篇

一、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由于我国教育中长期忽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当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相当严重。如20xx年,xxx市对11所职校1012名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达28%,主要表现为怯懦、自卑、妒忌、抑郁、孤僻、对立等。

而职业中学,学生的心理问题尤其突出。大多数难以管教的学生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类问题:一是家庭问题。单亲家庭、组合家庭、留守家庭为其中主要的三大类 ;二是遭遇歧视。既有来自家庭的性别歧视,又有来自老师的差生歧视。内在的,他们的心灵缺乏关爱,而社会外在的诱惑又无处不在,无孔不入,而他们又正处在不能明辨是非,不能自我约束的年龄段,所以出现早恋、上网、抽烟喝酒打架这些事情也就理所当然的了。

法律是用来惩罚罪犯的,而教育是应该预防犯罪的。与其在学生犯错以后,动脑筋想办法怎样处理惩罚,怎样杀一儆百,不如在学生未犯错以前动脑筋想办法,怎样犯患于未燃。与其事后围追堵截,不如事前展开心理疏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应该引起班主任的高度重视。

二、心理辅导的原则和技巧

(一)心理辅导的原则

1、来访者自愿原则

每一次心理辅导都是以学生愿意以使自己有所改变为前提的,中职班主任不能以任何形式强迫学生接受心理辅导。这一原则被专业人员称为“来者不拒,去者不追”,也就是说班主任不主动。

如果学生也不主动呢?怎么办?我的办法是向学生公布自己的手机和QQ号,学生可以以短信或QQ的方式进行咨询,对于自愿来咨询的学生,如果对方不主动自报家门的话,我也从来不问他是哪个班的叫什么名字,以维护咨询者的心理安全。

2、尊重理解原则

班主任对于前来咨询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热情地关心学生,耐心地帮助学生,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即使有时学生的选择是错误的,也应试允许他们在受到教训以后进行重新选择。班主任可以帮助学生分析,提出建议和要求,但最后的决定应当由学生自己做出。对学生内心的痛苦和困惑要有感同身受的理解,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训斥学生。要理解学生就不能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评判学生的问题行为。只有理解学生了,学生才会打开心灵的窗户,与班主任作坦诚的交流。

3、保密性原则

中职班主任必须对前来寻求帮助的学生资料和谈话内容严格保密。不能在班会课上作为案例公开,更不能作为社交闲谈的话题。这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的心理基础,同时也是对来访学生人格和隐私权的最大尊重。

(二)心理辅导的技巧

1、倾听

倾听是尊重、接纳的化身,不仅用耳朵,还要用心去听。倾听不是消极、被动的活动,而是主动积极的活动。要全神贯注地听前来咨询的学生所谈的内容,并给予适当而简短的回应,让来访学生感受到他所说的每句话都受到了老师的充分重视。

下面是一则我在阳光聊天室的咨询实例:

学生:“我的父母根本不了解我,我也没有让他们知道这件事。”

老师:“嗯!”(积极回应)

学生:“但是我想这事瞒不过他们,如果他们知道我这次考试成绩这么差,他们一定会骂我。”

老师:“你的意思是说你父母会责备你这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简单重复)

学生:“那当然了!他们只知道骂我,自己却在屋里打麻将,吵得我哪能静下心来看书……”

老师:“嗯,在那种环境下是很难静下心来读书。”(表示赞同)……

在这个案例中,我用“嗯”、“你的意思是说……”等语言进行简短回应,及时鼓励学生说下去,透露更多细节。不轻易用自己的价值观对学生所说之事进行判断和评估。

2、观察

在心理辅导过程中,班主任除了要倾听来访学生的谈话之外,还要注意观察来访学生的非语言行为,如手势、表情、神态、身体动作及声调的抑扬顿挫和语气语速等,以协助了解对方的情绪、情感和内心的真实思想。具体有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和声音特征的观察等。

班主任要重视来访学生的每一个身体动作,有时候这些动作似乎是不经意的,但却反映了来访者无意识的内心活动。比如,某来访者开始可能以某种自然的姿势坐在椅子上,但是没有任何明显的原因他就改变了姿势:双手交叉在腑下,向后靠在椅子上,或跷起一条腿等。有时这些看似无关的变动可以反应了对方内心的冲突和斗争,此时,他嘴上说的和他心里想的往往不是一回事。

3、引导

班主任在给来访学生做心理辅导的时候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语引导学生的思维,而不是将自己现成的经难做法直接硬塞给学生。举例来说,提问比只发出“嗯”的声音更有影响力。而在提问时,尽量使用开放性提问,如“对这件事你是怎么看的?”、“什么样的情景让你最紧张?”、“为什么你说别人都看不起你?”……像这类带有“怎么”、“什么样”、“为什么”等词在内的语句提问,能够引导来访者讲出更多相关的情况、想法、情绪等。尽量少用“你现在的心情很沉重,是吗?”、“我理解得,对吗?”之一类闭锁性问题,因为这类问题让来访者只能选择“对”或“不对”、“是”或“不是”来回答,缩小了信息透露范围。

当然,以上所例举的只有心理辅导当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些技巧,还有诸如角色扮演、放松训练、暗示技术、自我暴露、终止技术等很多专业心理咨询技术,有赖于班主任自己不断学习,提高水平了。

三、班主任做好学生心理辅导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班主任的自我完善,心理健康是前提。

一个好的班主任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深厚的人文素养之外,还需要建立良好的心理结构。如班主任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对教育理想和价值的认识,有没有摆脱狭隘的功利主义等问题。很难想象一个满脑子都是金钱的班主任如何能教给学生崇高的理想。

(二)、加强心理培训,提高理论水平是关键

班主任毕竟不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在咨询实践中常常会感觉到自身理论和实践水平的不足,迫切需要加强心理学方面的学习和培训。可以通过自学、派出去培训、请专家来做讲座、开设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研修班、案例研讨等方式来提高中职班主任的心理辅导水平,也可以向学校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寻求技术支持。

(三)、开展朋辈辅导,构建预防网络是保障

班主任还要进行专业课教学,一个人时间、精力有限,不可能全面了解、动态跟踪全班五六十人的心理变化。所以,可以在班上物色三四名同学,让她们经过培训后成为班级的“心灵使者”,在平时不经意的聊天闲谈中,把心理知识传播给周围的同伴。同时,及时反馈给老师。真正建立起班级“心灵使者”、班主任、专业心理咨询老师心理预防三级网络,确保校园平安、和谐。

使学校心理咨询走向规范的三个细节 第6篇

细节一:“预约”的设置

我曾经在一个学校的心理咨询室里看到一张预约记录单,上面整整齐齐地列有三项:学生的姓名、班级与咨询的预约时间。咨询教师很自豪地介绍:“有时来咨询的人很多,所以我们只能采取预约制。”

预约的目的是什么?学生预约的时候需要做些什么?咨询教师对这些问题往往没有认真思考,他们只是觉得这样做,可以合理安排时间,避免咨询时出现学生“排队”、“撞车”或找不到老师的现象,为求助者创造安静、舒适的咨询环境。

事实上“预约”并非这么简单。心理咨询预约,是求助者与咨询教师在正式咨询前的交流。一方面固然是为了合理安排咨询时间,另一方面它还有更重要的意义,即通过这种交流可以促使来访者对自身情况加以认识与思考,增加对心理咨询及心理咨询教师的了解,消除顾虑,为接受咨询作好心理上的充分准备,同时也有利于咨询教师确定来访者的问题是否属于心理咨询或辅导的范围,并对咨询的问题有所了解,作好专业知识和咨询技能上的准备,为来访者制定最佳的咨询步聚和方案,从而提高心理咨询的效率。

因而“预约”的作用不容小视。“预约”的设置,也是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中应该重视的一个环节。“预约记录单”涉及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1)来访者个人情况简介,包括姓名(可使用化名)、性别、年龄、班级、联系方式等。(2)咨询的具体问题,包括问题的类型、主要表现、个人感受与体验、持续时间、发生频率、对学习、生活、社交的影响程度,以前采取过哪些解决办法,效果如何。(3)此次求助的目的,对心理咨询服务的期望和要求。(4)选择的咨询方式及接受咨询的具体时间。

细节二:个案咨询记录

有一次,一位中学心理咨询教师很沮丧地对我说:“给学生做了两年咨询,兴奋劲头过去后,成就感一点都没有,反倒产生了对自身价值的怀疑,真不知道怎样才能提高咨询的效果。”我问:“来咨询的人多吗?”她点点头:“有时多,有时没有。有的时候,一次坐班连续接待好几个,忙得连记录都没时间写。”“不写记录,隔了几天学生下次来访,你还记得咨询事情进展的情况?”我有些担忧。她不好意思的回答:“老实说不怎么记得,我只能让对方回顾和介绍了。”

我突然明白她为什么没有成就感了。

心理咨询是一种特殊的契约关系,在实施这一关系的专业性会谈中,咨询记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记录越详尽,对后面的咨询越有利。在每一次咨询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来咨询者的心理发展。通过咨询记录,我们可以了解来访者的信息,对其仔细研究,找到问题的实质,从而把握关键问题,准确制定和修正咨询方案,促进心理咨询的顺利开展。即使记录的是失败了的咨询案例,也可以从中学习到不少东西。因此我们要养成每次咨询及时记录,并反思咨询策略的良好习惯。不能因为忙,就将学生的几次来访情况合在一起记录,或是改天想到再补记。

细节三:对心理咨询教师的“督导”

心理咨询教师陈老师接待一名来访的学生,学生断断续续地前来咨询了好几次。这名学生时而感觉良好,觉得咨询让他明白了很多事理,也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时而又觉得自己的情况比咨询之前更糟糕了。久而久之,陈老师对他产生了反感,每当想到要接待他时,内心就觉得莫名其妙的烦躁……当他取消预约时,陈老师感到轻松、愉快。

心理咨询界有个说法,你自己能走多远,你才能引领你的咨客(求助者、来访者)走多远。因此,咨询教师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很重要的。心理咨询教师是人不是神,他也有自己的心理问题,也有个人成长和专业成长的困惑,在理论认识、实践操作以及个人修养上也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和局限性。比如:棘手的个案不知该如何处理;心理咨询理论和专业技术需要提高,缺乏指导;个人成长中未曾解决的问题,影响到咨询;经常处身在来访者的痛苦、悲伤的负性情绪下或者工作压力大,出现了职业枯竭等等。如果这些问题不及时解决,往往会对咨询教师自己的身心健康和心理咨询工作产生消极的影响。然而,由于他“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往往很难把握自身状况,所以每一位心理咨询教师也需要专业的“心理督导”。

境外学校心理咨询中的伦理问题探讨 第7篇

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的助人活动, 开展学校心理咨询是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心理困扰, 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在国外, 学校心理咨询 (School Counseling) 是学校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而国外的学校心理学普遍以5~18岁的青少年即中小学生为主要的服务与研究对象, 只有极少数国家将大学生、研究生也纳入学校心理学范围。学校心理学家大部分在中小学校工作, 因此学校心理咨询是指以中小学为工作环境, 以学生、家长、教师为工作对象的心理咨询服务。[1,2,3]

目前在不同的国家与地区, 学校心理咨询从业者的执业资格、培训教育、从属机构、职务内容等都有所不同。在美国, 学校心理咨询服务 (School Counseling Service) 与学校心理学服务 (School Psychological Service) 共同组成学校心理服务系统, 从事学校心理咨询的既有学校心理咨询师 (School Counselor) , 亦有学校心理学家 (School Psychologist) 。[4]香港和台湾地区将负责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称为学校心理辅导教师 (School Counseling Teachers) [5], 在日本则称为学校心理士。[6]这些人员所负责的具体职务虽然有所差异, 但是均从事学校心理咨询的工作, 因此本文所引文献对此不加区分, 为行文方便, 皆以“学校心理咨询师”称之。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心理咨询的普及、推广, 其伦理道德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相关的伦理道德规范将成为确保来访者利益的关键。伦理学也称为道德哲学或道德学, 是对人类道德生活进行系统思考和研究的学科, 它的目的是建构一种指导行为的法则体系。心理咨询师恪守的最基本伦理原则包括:善行、责任、诚信、公正和尊重。[7]虽然这些原则看起来很简单, 但真正践行这些原则却并不容易。在实践中, 心理咨询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形成规范的专业行为, 具备较高的伦理敏感性以及对事件进行分析的能力, 还要摒除个人价值观念的影响, 才能做出有利于来访者的判断和处理, 否则都有可能出现伦理问题。学校心理咨询以中小学为工作环境使其具有与私人心理咨询机构、医院心理咨询、高校心理咨询不同的特点, 例如, 学校心理咨询师的多重关系 (对学校、家长、学生) 、未成年人的不完全民事权利、父母的知情权等等。所以有必要对学校心理咨询中的伦理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与讨论, 以便为特定环境下的专业人员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伦理指导。

二、学校心理咨询的主要伦理问题

1.多重关系——与其他教职员的关系

心理咨询师的角色与一般教育者存在差异, 教师与行政人员对咨询师的职责与工作内容常常并不是很清楚, 对咨询师赋予多重角色, 咨询师既被他们看做是咨询师, 也被看做是教育者与行政人员。[8]研究表明, 当各种人员对咨询师存在各种角色期待, 不清楚咨询师的职务特点时, 容易导致伦理问题。[9]例如, 不清楚咨询师工作性质的教职员要求咨询师透露某学生的咨询内容。然而, 咨询师并不能回避与同事的交往, 因为学校其他职员与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咨询工作关系密切, 心理咨询师常常依赖教师对学生的直接观察来了解学生信息。[10]在处理某些具体问题时, 咨询师也需要教师与行政人员的帮助。研究显示, 咨询师与学校其他同事建立专业关系可令咨询师提供质量更好的咨询服务。[11]美国学校心理学伦理守则规定, 学校心理咨询师必须与其他教师、行政人员建立与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相互理解, 这是学校心理咨询师的伦理责任之一。[12]而同事对咨询师的角色期待与咨询师本身的职责存在错位, 正是咨询师与同事建立良好关系的主要障碍。因此, 咨询师应当在适当场合澄清自己的职责与工作内容, 促进同事对咨询师角色的了解, 避免伦理问题发生。

2.未成年人父母知情同意权

在法律上, 父母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信息具有知情同意的权利, 因此, 咨询师与学生父母保持良好关系, 在学生咨询前获得父母同意, 并向父母反映心理咨询的重要内容与进程是咨询师应尽的责任。[12]然而向父母透露信息存在破坏咨访信任关系的风险, 可能会令咨询脱落, 使学生得不到帮助。因此, 向父母透露咨询信息的内容与方式应该仔细斟酌, 咨询师在正式透露信息前最好先与学生商谈, 而且在每个学生刚开始咨询时就应该告知学生其父母对咨询有知情的权利。[13]

随着离婚率与单亲家庭的增加, 监护权出现变化, 父母的权利与义务也相应改变, 没有监护权的父母是否有权利了解学生的教育信息, 咨询师与没有监护权的父母应该保持何种关系?学校心理咨询师越来越多地遇到这些问题。在法律上, 只有监护权父母可以对子女行使决策权, 但知情权则非监护父母与监护父母均有。[14]美国学校心理咨询师伦理标准规定, 学校心理咨询师应该对学生家庭的变化保持敏感, 根据法律, 无论有没有监护权, 所有父母对其孩子的利益都负有权利与责任。[12]可见, 学生的父母均对学生的咨询信息有知情权。一些离异的父母通过协议, 子女跟其中一方长期住在一起, 咨询师有时候会因为学生跟父母的某一方住在一起而误会另一方没有监护权, 从而忽略了他们的法律权利。因此咨询师应该对父母离异学生或单亲学生的监护权保持敏感, 清楚监护权协议的内容, 避免伦理问题发生。

3.保密原则

(1) 成瘾物质使用学生的保密原则。

当咨询师发现学生使用成瘾物质时有义务主动告知家长与学校, 然而, 很多咨询师为了维持咨访关系, 依然会对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权衡是否打破保密原则。例如, 大部分的咨询师对抽烟的中学生并不会打破保密原则, 而对吸食大麻的中学生则会;如果抽烟的是小学生, 则大部分的咨询师都会向父母及学校透露该信息。因此所使用物质的成瘾风险、学生年龄都会影响咨询师的决策。[13]考虑物质成瘾风险是因为这是情况危险程度的判断依据, 考虑学生年龄则一方面是因为与小学生相比, 中学生比小学生成熟, 更有能力做出正确决定, 中学生的隐私权也更为受重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小学咨询师扮演的角色更为复杂, 与父母及其他教师的联系也更为紧密。[13]

(2) 司法情境下的保密原则。

在司法情境中, 保密原则还需要考虑相关的法律与政策规定。例如, 当咨询师接到法庭传唤, 被要求出席听证会时, 咨询师可能需要透露咨询内容。[15]在此情境中, 咨询师应该保护来访者隐私还是应该履行公民义务, 这两种选择都可能存在一系列伦理、法律和道德问题。在考虑是否透露保密信息时, 咨询师首先需要考虑法律有关“特权沟通 (Privileged Communication) ”的规定, “特权沟通”是指在法庭上可以不公开私人信息的权利。[9]咨询师可以根据所在地区“特权沟通”的法律决定是否透露咨询内容。然而, 还有很多的地区没有这一法律, 而司法人员与律师等对心理咨询保密原则的重要性及其影响并不是非常清楚, 因此咨询师如何既能保障来访者利益又不违背法律, 是一个比较难以处理的伦理问题。

(3) 危机干预的保密原则——咨询自伤风险学生。

当咨询师发现某个学生有自伤风险时, 咨询师首先需要判断该自伤行为是一次性的还是有威胁性的, 而后才决定是否向第三者透露信息。然而该判断并不容易, 因此, 咨询师面临潜在的伦理问题。Janet (2004) 建议咨询师鼓励学生与父母交流, 让学生了解与父母沟通的潜在好处。父母对学生自伤行为的了解能够减轻咨询师身上的伦理和法律责任。[16]然而当学生坚持拒绝向家长和学校透露信息时, 咨询师面临更大的困境, Lawrence等 (2000) 建议咨询师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自我保护:在能力范围内行事、熟悉所在地区的法律、澄清保密原则与保密例外的内容、保留准确客观的记录、购买责任险、与同事商讨。[17]

4.评估的伦理问题——评估有暴力风险的学生

在评估有暴力风险的学生上, 学校心理咨询师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评估不当则会出现伦理和法律问题, 因为评估结果往往牵涉学生、学生家庭、校方、社会工作者等多方人员。因此咨询师对有暴力风险的学生进行评估时需要特别慎重, 必须选择可靠有效的评估方法。避免使用单一工具进行评估即做出结论, 而应采用多方面的评估, 例如既从学生档案获取有关信息, 又从问题行为、学校经历等方面进行评估;[18]对评估结果的解释也必须考虑学生自身的特点与其所处的情境;在分享评估结果时, 咨询师有义务说明评估结果并不一定完全准确。假如咨询师在评估暴力行为方面缺乏训练, 则应该寻找更有经验的同事帮助。假如咨询师想让学生填写与家庭或个人隐私有关的问卷, 必须先得到学生父母书面的知情同意。在法律上, 未经适当程序, 学校不能给学生贴上任何标签, 所以, 若学生在早期评估中被辨别为有暴力可能, 最好的处理方法是通知家长, 告知其孩子需要专业人员进一步的评估。[18]

5.朋辈互助心理咨询的伦理问题

朋辈互助咨询起源于朋辈辅导而且多用于学生的发展性问题。但是目前却有数据显示, 该项目也被用于应对学生自杀问题, 将朋辈互助咨询用于自杀问题是考虑到儿童与青少年更愿意将自杀的想法告诉同龄人而非成年人。[19]Herring (1990) 建议培训初中朋辈干预小组, 向有自杀意念的、自杀幸存或处于高风险的学生提供咨询服务;[20]而Morey 等人 (1989) 则怀疑这是否是让既不成熟又没有足够准备的朋辈成员去提供超出他们能力的服务。[21]分配给朋辈成员这样的任务有可能非但不能阻止有自杀风险学生的自杀, 反而可能会有促进作用, 这是需要慎重考虑的伦理问题。

朋辈项目的另一个伦理问题是非专业人员的督导。Lewis (1996) 的调查显示, 在151所有朋辈项目的学校里, 48个学校由非专业人员 (教师或行政人员) 督导, 非专业督导人员占所有朋辈项目督导的三分之一。[19]教师与行政人员虽然有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 但是与专业咨询师相比, 他们还是缺乏专业知识与伦理知识, 例如保密原则、双重关系、建立适当的界线、风险评估、清楚能力范围等。由这些人员领导更没有经验的学生去实行朋辈项目, 这不仅容易导致伦理问题, 这种督导本身是否有伦理问题也值得讨论。

三、展望

近30年国外学校心理咨询伦理的研究已经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学校心理咨询师面临的常见伦理问题, 并探究了这些伦理问题的本质, 亦对各种伦理问题的解决方法提出建议。这些研究与讨论使咨询师对潜在的伦理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提高了咨询师处理伦理问题的能力。从研究方法来看, 这些研究大部分是研究者根据个人经验进行的思辨论述, 实证研究比较少, 因此, 目前的研究结论基本上是在理论层面了解伦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其可能的影响。

学校心理咨询师 第8篇

关键词:心理咨询,育人工程,心理健康教育

甘肃省卫生学校自1998年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以来, 一直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为学校育人工程的主要环节, 尤其是心理咨询室的建立使一大批心理偏常的学生得到了有效的咨询服务, 在学校育人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笔者对2012年甘肃省卫生学校心理咨询室开展的学生个体和团体心理咨询工作情况进行统计回顾, 分析工作概况、存在问题及改进思路, 为进一步做好心理咨询工作提供参考。

1 统计回顾

1.1 咨询教师专业背景

2012年共有19名教师在我校心理咨询室“好心情驿站”为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服务, 每星期一至五下午4:30~6:00轮流值班。其中17名教师持有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证书, 2名教师持有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证书。

1.2 咨询人次

2012年共接待咨询62次, 其中个体咨询53次, 团体咨询9次;共咨询学生90人次, 其中女生89人次, 男生1人次。

1.3 咨询问题归类及出现频率 (见表1)

1.3.1 问题归类

表1中所列20类关于心理发展、心理健康及校园生活等的一般性问题中, 来访者所呈现的问题除师生矛盾、挫折、危机和咨询4类未涉及外, 其余16类均有涉及。

1.3.2 问题出现频率

从高往低排序依次为: (1) 同伴交往矛盾:28人次, 占45.16%; (2) 情绪问题:18人次, 占29.03%; (3) 青春期的苦恼:14人次, 占22.58%; (4) 自我概念:8人次, 占12.90%; (5) 亲子矛盾、学习压力、学习苦恼、升学择业、其他:均为5人次, 各占8.06%; (6) 班干部的苦恼、学习动力:均为4人次, 各占6.45%; (7) 个性缺陷、不良行为:均为3人次, 各占4.84%; (8) 考试焦虑、学习习惯:均为2人次, 各占3.23%; (9) 休闲消费:1人次, 占1.61%。

1.3.3 问题性质

属于单一问题的29次, 占46.77%;属于复合问题的33次, 占53.23%。

1.4 咨询效果 (见表2)

1.5 咨询教师建议

(1) 改变个别学生对朋友私有化倾向, 做团体辅导进行纠正或素质拓展训练予以改善。

(2) 加强毕业前升学与就业指导或开设相关课程。

(3) 提高农村学生自我认同感, 增强其自信心, 从而悦纳自己。

(4) 在班会上正确引导学生适当参与学校社团活动。

(5) 加强对学生亲情、友情、爱情界定的辅导。

(6) 提高咨询教师对学生创伤问题的处理能力。

2 存在问题

2.1 资源利用率不高

2012年甘肃省卫生学校东校区在校学生2 229人, 其中女生2 107人, 男生122人, 而前来寻求帮助的学生仅90人次, 占总数的4.04%, 其中女生89人次, 占女生总数的4.22%, 男生1人次, 占男生总数的0.82%。调查显示, 我校学生心理异常率为26.3%, 超过国内同级学生7.3%;三年级学生异常率高于一年级学生, 符合学生心理问题随年级升高递增的趋势[1]。2012年咨询教师轮流值班共安排170人次, 有效值班158人次, 开展咨询62次, 咨询率仅为39.24%。

2.2 宣传和引导不够

东校区共有37个教学班级, 各班均设有心理委员, 而我校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心理委员的宣传引导作用, 致使学生有心理问题不好意思或不知如何寻求帮助, 这也是我校心理咨询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的原因之一。

2.3 咨询教师实战经验不足

参与心理咨询的19名教师虽然考取了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或三级证书, 在考取证书前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前培训和系统学习, 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询知识, 但是缺乏咨询能力和实践经验, 咨询工作未能规范地按照咨询程序开展, 不能恰当进行来访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诊断, 也没能很好地应用科学咨询技术和程序制定咨询目标和方案有效实施指导与帮助, 更多的是凭借自己多年生活和工作经验来说服和教育学生。

2.4 咨询效果评估不够可靠

咨询效果一般是依据咨询目标来进行评估的, 包括来访者的自我评估、来访者社会功能恢复情况、来访者周围人士评定、来访者咨询前后心理测量结果比较、来访者症状改善程度以及咨询师的观察和评定6个维度。要巩固咨询效果, 咨询师就要进行跟踪调查和访问他人, 而记录中显示的咨询效果仅仅是咨询师的观察和评定, 缺乏可靠性。

3 改进创新

3.1 建立完备的学校心理咨询室

选好地点, 布置好环境, 采购一定的心理咨询设备和资料, 如心理学图书、电影、图画、宣泄室、沙盘器具等对个体心理咨询很有帮助, 也能提高学生寻求咨询服务的兴趣。

3.2 发挥团体咨询的高效性

我校心理咨询资源利用率不高的原因, 一是学生受传统观念及社会对心理咨询的误解影响, 认为只有精神不正常的人才需要心理咨询, 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勇气接受面对面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据一项对4所高校学生进行的随机问卷调查显示, 96.2%的学生知道本校有心理咨询室, 但没人愿意去, 当遇到心理问题自己无法解决时, 选择去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只占7%, 而不去的原因前3位依次是:不想给陌生人讲自己的事、难为情、怕别人知道[2]。二是专业心理咨询人员严重不足。心理咨询工作对咨询人员的专业要求很高, 而我校参与心理咨询工作的教师, 均为兼职人员, 且是跨专业人员, 只经过短期培训, 专业化程度较低, 开展个体咨询效果很难达到来访者的预期。

鉴于上述原因, 建议我校在开展个体咨询工作的同时, 能够针对学生的共同困惑和成长需要组织开展团体咨询或小组咨询, 尤其是针对学生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同伴交往矛盾、情绪问题、自我概念等。一方面, 团体咨询可以让学生在团体情境中共同探讨, 相互支持和影响, 进行多向交流, 并在交往中相互观察、学习、体验和受感染, 重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 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形成良好心态和行为方式, 激发潜能, 克服孤独、孤僻、害羞等社会性障碍。另一方面, 开展团体咨询可以解决咨询教师不足的问题, 提高咨询效率。可以将咨询教师分成不同的专题小组, 并将班级心理委员和学生阳光心理社成员也分成不同的专题小组, 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助教的方式开展团体咨询, 使教师和学生在开展团体咨询的工作中共同学习和成长。此外, 这种活动方式消除了对心理咨询有误解的学生的顾虑, 使更多学生参与进来, 节省人力、物力, 有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3.3 加强培训交流

针对心理咨询教师专业化程度低, 实战能力差的状况, 有计划地对咨询教师进行培训, 以提高其职业道德素养、心理素质及心理咨询专业技能和矫治心理问题技能。根据教师的工作实际及其精力和时间分批培训, 参加培训的教师接受培训后要将所学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咨询组其他教师, 共同提高。同时咨询组教师定期开展不同主题的沙龙活动, 吸纳有兴趣的班级心理委员和学生阳光心理社成员, 加强教师和学生在实战中的学习、交流。

3.4 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

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需求, 利用第二课堂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如针对一年级新生重点开展如何适应新环境、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等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二年级学生重点开展如何顺利渡过青春期、激发学习动力、管理时间、培养专业兴趣等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即将进入实习的三年级学生开展如何正确面对升学与就业、规划未来, 如何走向职场、提高情商等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邀请专家、优秀毕业生代表来校演讲, 也可以安排学校教师讲授, 这样比以往第二课堂系统教学更能满足学生需求, 引导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

3.5 开展朋辈心理辅导

针对学生朋辈 (同伴) 之间易于沟通、敢于暴露自我、相互间易于接受等特点, 发挥班级心理委员和阳光心理社成员的骨干作用, 指导他们在学生中定期开展朋辈心理辅导。

参考文献

[1]狄海英, 史廷荣.中专卫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 2004, 22 (4) :86-87.

学校心理咨询师 第9篇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心理行为障碍率约为16%—25.4%, 并且有上升趋势。据可掌握的资料显示, 我国大学生心理障碍人数已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学生总数的23%, 增长到了90年代学生总数的25%, 近来更是上升到了学生总数的30%以上。此外, 李荔 (2012) 在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事件预防研究整理中发现:2007年至2011年期间, 网络媒体报道的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事件共167例, 涉及169人, 其中伤人或杀人事件15例, 自杀事件152例。

(一) 大学生心理危机近况

大学生作为青年人中最具活力的代表, 既是祖国的栋梁之才, 又是国家民族的希望。然而在高校中, 大学生心理危机造成的突发恶性事件却呈多发态势。从近两年的甘肃大学生频发情杀、跳楼、出走等不良事件, 华东政法大学的“考研女热水泼老师”以及南京某高校女大学生跳楼自杀, 其父母起诉女儿同学等事件可以看出,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 高校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情况与大学生群体的数量呈同步增长趋势。

(二)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概念与主要危机来源

1954年, 心理危机干预的鼻祖卡普兰 (G.coplan) 首次提出心理危机的概念。大学生心理危机主要指在大学不同的阶段, 大学生由于受到各种外部环境和自身心理的变化, 个体心理应对机制未能及时起效, 从而产生认知、情感或行为方面的困扰, 最终导致其在心理上出现失衡或反常的状态。如:大一阶段, 面临的是适应大学新生活带来的危机;大二、大三阶段, 面临的是情感、交往、学习等方面带来的危机;大四阶段, 面临的是就业、择业以及适应社会等方面带来的危机。由此可知, 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主要来自适应大学生活、人际交往、学习压力、恋爱情感以及就业压力等方面。

(三) 大学生群体的重要性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 不仅对其自身、家庭很重要, 而且还关系着国家的未来与发展。“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大学生作为承载社会、学校、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 更应该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 只有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才能为祖国、为人民服务。

(四) 心理危机的严重后果

或许某个大学生的极端心理危机事件相对于大学生整个群体来说比例较小, 但是其带给其他大学生的心理冲击和不良的社会影响却是巨大的。在高压下, 许多学生因无法正确排解或释放压抑情绪, 从而引发打架斗殴、酗酒、伤人、自杀等危机事件。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调节, 极易成为高校学生自伤或伤害他人事件的导火索, 不但会严重伤害大学生的家庭, 而且会扰乱正常的学校教学秩序, 同时也会造成国家人才资源的损失。另外, 心理状态也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 心理健康的学生易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而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在情感、认知和行为等方面会出现功能失调。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误区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 发现我国高校建立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大部分都具有预防危机、处理危机两大职能和心理危机预防、心理危机预警、心理危机应急处置、心理危机后期跟踪四大体系。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 在开展过程中仍存在着误区。

(一) 主要依赖高校的力量来肩负危机干预的重任

当学生产生心理危机时, 大家普遍的错误反应是, 学校应全权负起危机干预的责任, 而与其他资源无关。殊不知, 很多高校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健全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他们还停留在尝试、完善的阶段。由于高校在机构建设、人员配备与培训、经费投入等方面的不完善, 想单单依靠少数的在校咨询师和朋辈心理咨询模式来开展危机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 是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

(二) 轻视了家庭在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的作用

目前, 一些高校教育管理人员、教师 (包括心理咨询师) 在学生们遇到适应、学业、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扰时, 并不能及时得到大学生家庭教育力量的配合。他们只看到大学生在大学校园中面临的各种问题的表象, 却忽视了大学生家庭教育缺失方面造成的心理问题。而且, 往往是在学生发生重大的意外情况后家庭因素才被重视或被动参与进来, 等问题一旦解决, 家庭因素的重要性往往又被抛之脑后。

三、家庭、心理咨询师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角色分析

安少华、陈道明等认为,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是由于个体家庭教育环境与后天社会成长环境存在不和谐, 甚至冲突而产生的。当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生时, 来自学生家庭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咨询师的干预, 都能很好地对危机起到缓解甚至化解作用。

(一) 家庭的角色分析

众多调查显示, 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直接受家庭因素影响的。即大学生部分心理问题与他们原生家庭的家庭结构、家庭氛围、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经济状况有密切关系。因此, 家庭因素在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其一, 家庭是学生心理状况最真实的反馈者。由于特殊的血缘关系和长期共同生活的经历, 家长成为最了解和熟知学生的群体。从实践中可以知道, 大学生在学校发生问题, 有许多是在其早期成长过程中就埋下了种子, 这些问题可以从他们的家庭里找到根源。所以, 大学生在入学前以及假期在家的表现, 都可以成为解决学生问题的重要参考。

其二, 家庭是心理危机干预者中最有效的缓解者。家庭是个体心理归属的地方, 即使是学生遇到心理危机时, 家庭也会带来心理的安定感, 可以有心理上的缓冲。良好的家庭环境会为学生不良心理情绪提供一个合适的发泄口, 并给学生提供积极乐观的动力源泉。这对心理危机的化解有着非同一般的作用。

其三, 家庭是学生心理和情感上最坚实的支持者。对于处于青年初期的大学生而言, 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是开展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坚强后盾。温馨的家庭氛围能够为身陷心理危机的学生提供强有力的心理支持, 帮助其树立信心去面对危机, 并最终战胜危机。

其四, 家庭是高校学生工作的支持者和辅助者。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顺利开展, 是离不开学生家长的积极配合的。当孩子有异常行为和心理时, 家长与学校双方应尽早取得联系, 共同探讨孩子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以便将不良影响降到最小。此外, 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很容易出现意外情况, 一旦出现危机事件, 在危机干预的很多环节如转介、愈后陪护等方面, 都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

(二) 高校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分析

相对于高校其他工作者而言, 心理咨询师在与学生进行交流时的投入程度、思维方式、权威性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都有很大不同。作为以学生心理健康为己任的专职人员, 高校心理咨询师在有效的控制和处理学生心理危机工作中担当着不可取代的角色。

其一, 高校心理咨询师是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工作的主导者。高校的心理危机体系多是以心理健康中心的咨询师为核心的, 他们在融合各方资源的基础上发展了心理委员、辅导员等心理咨询小助手模式。在高校心理危机预防上, 咨询师开展了新生心理普查、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和了解预警对象的信息变化等工作。在处理危机方面, 咨询师开通了24小时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如此, 通过班级、年级、校级三级全方位的联动, 可以进一步发挥高校咨询师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其二, 高校心理咨询师是家庭对心理危机学生进行干预的指导者。当异地求学的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时, 校方在采取相应解决策略的同时会调动学生的家庭社会支持资源, 即将学生转交给家长监护。由于家长缺乏相关经验, 高校心理咨询师提供的建议指导就显得非常重要。咨询师们在结合相关信息与学生家长共同探讨初步解决方案后, 便可从专业的角度来指导家长做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和预后工作。

其三, 高校心理咨询师是加强高校与家长沟通的促进者。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不仅是高校的主体而且又是家长的心头肉。因此, 来自高校与学生家长双方的有效沟通可以很好地保障学生健康成长。高校心理咨询师凭借自身的特殊优势, 会比家长有更多的渠道来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情绪状态以及生活困扰。一旦察觉学生有心理异常趋势时, 咨询师便可通过辅导员或校领导将学生的具体情况反馈给学生家长。这一方面可以加深家校双方的沟通, 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下一步家校合作开展工作作好铺垫。

摘要: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一直是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文章阐述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严重性, 指出我国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误区, 并分析高校、家庭和心理咨询师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角色。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咨询师,心理危机,干预

参考文献

[1]胡嘉洋.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事件案例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3.

[2]柏祝玲, 刘梅, 钟小要.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核心力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 2012 (7) .

[3]安少华.试论转型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 2005 (5) .

[4]余洁.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及家校联动机制的建立[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 .

探秘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历程 第10篇

嗜血成“魔”的矫正

张某, 25岁, 汉族, 河南人。2006年4月的一天, 张某携带水果刀等工具, 在江苏省苏州新区某银行柜员机前, 与同犯一起持刀威胁正在取款的被害人, 劫得人民币后逃离, 后又以同样的手段, 抢劫了另一被害人, 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 到江苏省句容监狱服刑。入监后, 张某很少讲话, 整天阴沉着脸, 脾气相当暴躁。一天, 相邻劳动岗位的犯人不慎被钢针划破手流血时, 张某在众目睽睽下舔了留在机位上的点滴血液, 一名服刑人员李某稍稍斜视了他一眼, 张某认为李某是在鄙视他, 一拳打过去, 李某还击, 致张某鼻子大出血, 别人都很紧张, 而张某却好象很兴奋的样子, 不断舔食鼻血。

事件过后, 监区服刑人员向民警报告, 张某最近一段时间一直情绪低落、心情压抑, 经常独自站在窗口或躺在床上黯然神伤, 还好几次悄悄地用缝纫针把自己的手臂划破, 偷偷地吸吮自己的血。监区民警仔细分析了张某的异常行为, 认为张某可能存在严重的变态心理, 有可能危及监管安全, 随即与监狱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联系, 安排心理咨询。

“魔”成有因。咨询师接触张某初期, 张某很抵触, 认为自己很正常, 不需要心理咨询, 咨询师反复向他说明心理咨询是出于真诚帮助的目的, 并再三向张某说明了保密原则, 取得张某的信任, 张某慢慢道出了嗜血成因及自己目前的情绪状态。

张某出生时体质虚弱, 当地是穷山村, 存在“以血驱污、以血壮体”的习俗, 认为血是最补之物, 所以从小父母就开始给他生吸多种动物的血液:邻居杀猪了, 父亲带他喝上一碗猪血;自家杀鸡了, 母亲给他留一碗鸡血;村子里宰牛了, 父母为他要上一碗牛血……总之, 从小到大, 不知喝了多少动物血。到了后来, 零打碎敲喝动物血已不能满足他的吸血欲望, 于是开始产生吸食人血的冲动, 有一次与别人发生肢体冲突, 他总有咬住别人的脖子吸血的想法。20岁那年因感冒发热住院, 曾两眼看着正在输血病人的血浆发呆, 竟迫不及待地抢下输血结束的血浆袋吸食剩液!结婚后, 或是诱骗或是强行多次划破老婆的手腕, 吸老婆的血液……

投入监狱服刑后, 他控制不住对血腥的渴望, 在习艺车间参加劳动时, 他注意力不能集中, 总希望有鲜红的血液出现, 总想着其他服刑人员能出血, 劳动任务经常不能完成, 晚上经常失眠或者早醒, 其他服刑人员对他的怪异行为也很厌恶, 把他当成怪物, 个个离他远远的, 不愿接近他, 因此, 张某非常孤独, 内心很苦恼, 严重影响改造。

初识“魔”影。监狱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咨询师在对张某咨询的同时, 积极寻求外援, 向中科院特聘心理专家、中科院心理所江苏分校副校长、江苏省心理咨询志愿者总队总队长杨宪生请教并特邀他来监共同对张某进行心理矫治。

咨询初期, 张某很紧张, 也不配合, 倚墙坐着, 双手不停地搓动。专家从教学深呼吸入手引导张某做放松活动, 但仍不能完全使他放松下来。专家建议张某用发泄的方法排解压力, 在专家的提示下, 张某用尽全身力气握紧双手, 脸胀得通红, “啊”地大声吼出第一声, 专家问询此时的感觉, 张某表示稍稍感觉轻松了点。专家让他比第一次更用力地吼, 这一吼惊动了咨询室门外的警戒人员, 以为发生了什么异常情况, 张某感觉压力又缓解了许多。在专家指引下, 张某又大声吼了三次, 自己感觉浑身轻松了许多。专家首次出手, 张某体会了放松, 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良好的咨询关系建立了起来。

面谈后, 专家与监狱咨询师共同分析了张某的致病原因。在此基础上, 监狱和专家商定了咨询具体目标:要改善其情绪状态, 适应监狱生活;要改变其不良认知模式, 消除喝血能强身健体的愚昧信念, 摆脱喝血行为;要进行逆向训练, 反习惯化, 防反复发作, 彻底治疗嗜血症。

咨询最终目标: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促进心理成长, 进一步完善人格, 能更好地与他人交往, 适应社会生活。

按照矫治方案, 在咨询前期, 监狱咨询师从改变认知出发, 向张某解释:由于生长环境不一样, 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也就不尽相同, 就比如对血, 南方人与北方人截然不同, 大多南方人见到血就会产生害怕、恐惧的心理, 同时生理上会产生惊叫、甚至晕血等行为现象。而北方人见到血则会产生兴奋的心理, 生理上则产生战胜对方的信念。

张某因为从小吸食动物血液, 造成心理、生理上对血的依赖, 这不足为怪。但张某的这种行为是不为正常社会所包容的行为, 况且还存在伤害别人的可能性。张某的高度恐惧状态, 也是吸血欲望的满足与社会道德的不认可的矛盾心理的反映。可喜的是, 张某已经意识到这一点, 而且也在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魔”影追踪。咨询中期, 咨询师从改变认知出发, 给他阐述了血液成分、血液的作用、血液卫生状况、极少数地区喝血强身健体的传统习惯、常人对喝血的看法等知识, 逐步让张某明白喝血强身健体并无科学道理, 他的嗜血行为, 是幼时生活环境形成的习惯化行为, 需要通过反习惯化的训练来进行治疗。接着, 咨询师重点运用意象技术进入张某的意识深处, 用意念带他吸食了血液, 强调情绪困扰和行为不良都来源于张某的不合理信念, 让张某明白其强烈的嗜血欲望只是在心理上得到了满足, 但其生理并没有得到满足, 其对血的恐惧与渴望的矛盾心理, 是一个很正常的过程, 就象婴儿断奶一样, 要有一个过程, 要有很强的意志力。

张某的情绪有了改善。咨询师的热情、真诚, 使张某非常配合咨询工作, 连续多次的咨询活动对他了解自己的行为和症状有了较大的帮助, 喝血的渴望逐渐减少, 张某自己对战胜这种怪毛病也增强了信心。

挣脱“魔掌”。咨询后期, 咨询师主要运用厌恶疗法, 进行逆向训练, 反习惯化, 进一步巩固疗效, 防反复发作。由于张某身处监狱这一特殊环境, 咨询师决定采用想象刺激。首先, 给他看一些由于输入不健康血液后感染了艾滋、肝炎病毒的人的生不如死的惨状图片。然后, 咨询师引导张某全身放松, 闭上双眼, 随着他的指令进入想象, 指令是:想象你面前有一杯鲜血, 你打算拿起杯子, 你想到血里可能有艾滋或肝炎病毒, 你会感觉到胃有些奇怪的感觉。呵, 那是恶心, 胃里的食物渣已渐渐冒出来了, 到了咽部, 要呕吐了。当你把杯子放到嘴边时, 食物渣也涌到嘴里。你必须紧紧闭嘴, 不然食物渣就会喷洒一地。你坚持喝血, 全部呕吐物都喷出来了, 你看着那些呕吐物, 你禁不住又呕吐起来, 无论如何也停不住, 你把杯子推开, 不再喝血, 一切恢复如常。

如此反复, 咨询师用语言提示张某进入想象, 在想象中将不适行为和厌恶反应联系起来, 让张某对血产生了强烈的厌恶感, 让张某了解到血中可能存在艾滋病毒、肝炎病毒等, 不仅不能给身体带来好处, 可能还会严重影响健康。有时, 在咨询中, 张某感到吸血可怕时, 会捂住口鼻, 表示腹内如翻江倒海, 只想呕吐, 再不想吸血了, 嗜血欲望逐渐减弱, 直至消失。

通过十多次咨询矫治, 张某基本戒除了嗜血欲望, 吃饭、睡眠都正常, 笑口也常开了, 与他犯也能正常相处, 顽症的逐步去除, 情结的日益好转, 人际关系的明显改善, 有力地促进了张某的服刑改造, 终于在兔年春节前减刑回家。

心理咨询师的成功经验

处于经济转型期的当代社会, 人们的压力逐渐增多, 患有各种心理障碍以及疾病的人的比率明显上升, 往往导致自杀、行凶等恶性事件的高发。监狱服刑人员更是一类特殊的人群, 他们中有一些人往往是由于自身存在心理问题, 导致认知、情感等出现偏差, 走上犯罪道路, 如果不能较好地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服刑过程中会导致自杀、脱逃、暴力等狱内恶性事件发生, 严重危及监狱安全稳定, 出狱后也会是和谐社会中的不安定因素。因而现代监狱的日常管理中, 除了充分发挥“人防”“技防”的作用, 也特别注重发挥“心防”的作用。

在成功驱除服刑人员张某“嗜血”心魔的咨询案例中, 监狱咨询师们的成功经验主要有:

一要保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监狱是国家刑罚执行机关, 关押的是或多或少存在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的特殊群体, 承担着保一方平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使命。如何及时发现服刑人员的异常行为, 有效甄别分析, 防患 (下接第16页) (上接第18页) 于未然, 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监狱要建立心理信息网络, 通过强化培训提高管教民警、耳目信息员识别问题的能力, 要从入监到出监全程评估服刑人员的心理状态。周密观察, 善于从服刑人员的蛛丝马迹中发现异常心理。

二要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服刑人员在服刑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投机改造、功利欺骗心理, 他们往往倾向掩盖自己的内心世界, 对心理咨询存在较大抵触情绪, 咨访关系不容易建立, 咨询师的保密、信任、真诚帮助是建立有效咨访关系的关键。咨访关系建立不好, 要改变错误认知, 调适扭曲心理就无从谈起。

三要着力提升心理矫治水平。成功的咨询、矫治案例是对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指导工作的最佳宣传, 监狱加大培训力度, 不断提高民警咨询师的工作能力, 充分发挥专业技能, 适时利用专家外援, 也是必由之路。

学校心理咨询师 第11篇

〔关键词〕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 被动来访; 学校心理咨询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3-012-03

一、SFBT的基本观点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以下简称SFBT)因其正向、积极的思考观点及其省时省力的优点,近年来在心理咨询界得到迅速的推广,并越来越受欢迎,广泛应用于有时间限制的咨询情境中。

SFBT提供了一种正向、积极的思考观点,引导我们面对问题时把注意力放在探讨问题“不发生时”,放在探讨如何“解决”问题上,而不是放在探讨问题的“原因”上。这个模式还强调每个人都是自己问题的专家,在每个人的真实生活经验里都有着没有问题的时候,那就是“例外”,强调这样的正向例外可以创造改变,而小的改变会带出大的改变。

二、SFBT在学校被动心理咨询中的具体运用

运用SFBT模式接待被动来访者,首先要明确咨询目标。当咨询目标成为来访者想要的、认同的目标时,被动咨询即转变为主动咨询。遇到被动咨询,应当尽快了解来访者的访因(即:是谁要你来的?)和转介目的(即:什么事让某某认为你必须来这儿?某某希望你来这儿后会有怎样的变化?)

下面就一学生在课堂中与班主任发生冲突为例,分类说明SFBT的具体实操。

1.背景

高中男生,课堂中与班主任发生口角冲突,希望退学,被德育处转介到咨询室。

2.咨询开场

咨询员:你好啊,什么风把你吹来了?

来访者:(沉默,手插裤袋,嘴巴鼓鼓,斜眼旁观)

咨:你这么生气,还能来这里找我,很不容易吧!你是怎么过来的?

访:我才不想来。还不是那个白痴班主任,一天到晚看我不顺眼,从头到脚挑我毛病,谁受得了她!我看她一出生就更年期了。

咨:嗯,看来这件事很让你生气!

访:岂止生气,她那么偏心眼,一天到晚只会骂人,我干脆不读了,交钱受这窝囊气,我受不起。不会教学生,只会打电话给家长投诉,要么就扔到德育处,德育处又扔到这里,全是小人!

咨:嗯。你想退学,德育处让你来这里,令你很不高兴。你愿不愿意告诉我,假如你退学之后,和现在有什么不同呢?

3.被动来访不同类型的咨询

(1)顺水推舟型

这种来访者经过咨询员的目标澄清,能探索而了解到原本诉求的背后,具有符合其内在需要的高层目标,进而愿意寻求能满足此目标的其他解决方法。处理此种个案,重在与来访者取得共同目标,并获得其最大的合作,以找到更多达成目标的解决方法。

(接咨询开场下划线部分)

咨:假如你退学之后,和现在有什么不同呢?

访:那我就可以不用看班主任的脸色了,不用一天到晚和她斗气,还可以自己赚钱,爱怎么花就怎么花。

咨:你是想早点赚钱自立!你觉得现在出去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吗?

访:这我也想过,没有高中文凭,很难找工作,就算找到也是很辛苦,而且钱很少!

咨:看来你还是想拿到文凭再赚钱的!要想拿文凭,退学就不可取了。那我们一起想一想怎样才能顺利完成学业呢?

访:哎呀,有什么办法啊,一想起要看那个母老虎的脸色,我就头疼,我就不想读书。

咨:看来你一和她生气就无法专心念书了?

访:一看到她就想掉头走。

咨:以前,你有没有过什么时候和她相处比较不会生气的?

访:太难了!

咨:我是说比较起来嘛,想一想,她比较不惹你生气的时候……

访:除非,她不找我茬,不骂我的时候。

咨:哦。那个时候,你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让她不骂你?

访:就是我不出声,不惹她,做自己事的时候。

咨:你是怎么让自己做到这一点的?

访:感到和她斗气很无聊,不值得,就懒得理她了。

咨:当你这样想的时候,情况有什么不同?

访:她就不会时刻针对我啦,我也可以专心做自己的事,甚至专心听课。

咨:为了不和她发生冲突,你选择专心做自己的事,这种情况应该是你想要的吧?

访:可惜这种情况太少了!

咨:可是你还是做到了,真是不容易啊!怎样可以使你继续下去呢?

访:就是不理她,做自己的事。想着顺利拿到毕业证,忍耐吧!

咨:所以你会忍耐,尽量忍耐!我很高兴你有这样的决心,可不可以告诉我待会儿你回到课堂上会怎么做呢?如果你做到了,或许就不用再来这里了。

访:我就想着早点毕业,为了再不用受她的气,我就忍了。

咨:下周我们再见一次面,那时候你告诉我你做了些什么让你在班上专心上课,好吗?

咨:我希望这个问题能解决,不用再来了。

(2)盲目孤行型

这种来访者常出现的回答是“不知道”,不知道转介者的期望,不知道为什么被转介,不知道自己的目标,不想改变自己,只想改变环境,只盲目地向改变环境这一目标孤行。处理这种个案,通常请学生回去了解转介者的期望,咨询员要与转介者联系,让转介者了解咨询员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习为自己负责,并了解现实环境的困难,由不负责的推卸,转为负责任的解决,同时,还可以增加学生的求助动机。

(接咨询开场下划线部分)

咨:假如你退学之后,和现在有什么不同呢?

访:不知道,反正我就是不想读了。

咨:那你知道德育处主任为什么要你来找我吗?

访:鬼才知道,我说要退学,主任就叫我来这里,有鬼用!

咨:那你愿不愿意回去再问问他,看他要你来这里做什么?

访:问了也白问,你也想把我当皮球踢回去,是不是?

咨:哦,当然不是。不过,既然你这么希望退学,这又涉及到德育处管理的学籍问题,你最好去问一问吧,或许对退学有一点帮助。

访:……他会回答吗?

咨:当然,这是他的本职工作嘛。而且我希望你问了之后回来告诉我,他到底让你来这里做什么。

访:好吧。

咨:那你打算什么时候问?

访:明天吧。

咨:你打算怎么问呢?

访:我就告诉他是你叫我去问的啊!

咨:问什么?

访:问如何退学啊!

咨:还有呢?

访:对了,问为什么叫我来咨询室见你,什么意思!

咨:很好,你在努力解决问题。不过,你可以再想一想,怎么个问法,他才会比较乐意帮你。

访:嗯(思考状)……

咨:今天晚上你回去想一想,明天再来告诉我,好吗?

访:好吧,明天一早到学校我就来告诉你。

咨:我也想知道你问的结果,你打算什么时候告诉我你问的结果?

访:明天我问完他之后就可以啦!

咨:好吧,明天中午咨询时间你来告诉我结果。

访:嗯。

第一次咨询后,咨询员要告诉德育处主任已交代学生的作业,请他说明退学的手续和限制,以及退学后无文凭难以在社会立足的情况。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明白退学的困难和弊端,当学生回到咨询室时,则可讨论另一目标。

(3)异中求同型

此种来访者知道转介者的目的,但不能接受,可经咨询员的澄清后,让他再去具体了解转介者的期望能否与学生的目标结合,而成为主动来访者。

(接“盲目孤行型”下划线部分)

咨:那你知道德育处主任为什么要你来找我吗?

访:用脚趾也能想到,他就是不让我退学呗。

咨:那你觉得他的意见怎么样?

访:我才不要继续留在班上,一想到班主任我就想呕,再留在班上我要疯掉!

咨:你觉得主任为什么要你留在班上?

访:他说了一大通大道理,什么退学手续比较繁琐,需要教育局审核同意啦,什么没文凭出去找不到工作啦,什么我会令父母失望啦,一套一套的,烦死了!

咨:主任希望你能继续读书,你觉得他的意见怎么样?

访:我也知道读书确实很重要,我也不想当苦力,但一想起要面对班主任,我就想干脆不读。

咨:你还是想读书的!那我们来想一想,如果你还是要留在这个班上,怎样才可以让你比较安心读书呢?

访:……想不出来……

咨:假设有一天早上,你还在现在的班上,而且你正专心地读书,你想那是因为什么?

访:因为班主任不在,我读自己的书。

咨:哦,有没有曾经她在教室里,你也能安心读书的时候?

访:就是她不骂我的时候。

咨:你是做了什么,让她不骂你?

访:就当她是透明的,鄙视她,漠视她。

咨:也就是说,当你专心做自己的事的时候,你就会忽略她的存在,她也可能会少来烦你?

访:好像是这样的!

咨:我们再来想一想,在班主任在场的情况下,怎样做有助于你能专心做事?

访:就是忍着她,当她不存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咨:比如呢?

访:比如看漫画,听歌。可是这些事让她知道了,还是要骂的,唉,烦!

咨:还有什么事情是你不一定感兴趣但也会专心做的?

访:嗯……觉得重要的事吧。比如考试近了,我还是要硬着头皮听课的。

咨:其实你也很在意学业的!如果你学业进步了,觉得班主任会骂你吗?

访:应该不会吧。那时候她就要做“收声唐僧”了,呵呵!

咨:看来搞好成绩是让老师不烦你的方法哦,你也挺在意能顺利毕业嘛。真好!现在让我们再想想有什么办法能提高成绩的?

访:上课认真一点咯。

咨:嗯,很好,还有呢?

访:可以去请教一下同学吧。

咨:不错的做法。要提高成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你至少想开始了,真好!你可不可以回去好好想想怎样帮自己做到这些,像专心上课、请教同学等?

访:嗯,好的。

咨:我希望下一次你来的时候,告诉我你做了哪些具体的尝试和努力,使你的成绩一点点进步,好吗?

访:嗯!

咨:今天就到这儿吧,再见!

访:再见!

(4)强硬不从型

此类来访者知道转介者的目的,但不能接受。由咨询员澄清后,仍坚持自己的目标。咨询员可以与来访者讨论他的期望的可行性,让他寻求合乎现实的解决办法。必要时咨询员可以请来访者与家长或转介者讨论其解决方法,以此争取来访者的会谈意愿,并自我负责。

(接异中求同型下划线部分)

咨:你还是想读书的!那我们来想一想,如果你还是要留在这个班上,怎样才可以让你安心读书呢?

访:算了,我只要看到班主任,我就不想读书。

咨:那现在你打算怎样让自己安心一点读书呢?

访:我都说算了,不读了。

咨:可能这也是一种办法。假如你退学之后,会是怎样的状况呢?

访:我就不用看到她了啊!

咨:但正如主任所说的,没有文凭,很难在社会立足,这点你怎样考虑?

访:总比来这里受气好!

咨:那你打算如何退学?

访:……(沉默)我估计爸妈也不同意……

咨:所以退学也不那么容易,至少要先和父母商量,要不你回去先和父母讨论一下你的想法,再来告诉我讨论的结果,好吗?

访:(无奈地)好吧!

咨:你打算什么时候问父母?

访:今天晚上吧。

咨:那明天早上来告诉我好吗?

访:好吧。

咨询员要联系学生的父母,说明情况,让学生和父母做好沟通,调整目标。提醒其父母让学生自己做决定,学会自我负责。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是目前因应时代所需而产生的短期心理咨询中相当盛行的一种。SFBT不探讨事件发生的原因,也不积极催化当事人情绪的宣泄,以免当事人深陷困境或扩大悲伤的胶着痛苦感。面对被动来访者,SFBT是扭转来访者抗拒心态的捷径,使来访者很快地提取过去的成功经验中的要素与信心,学习以建设性的新眼光来重新诠释生活的困境、失落或创伤,并且建立具体可行的正向目标,配合立即可为的行动,以催化当事人开启心理的动力,重新创造生命新的成功经验,走出生命的幽谷。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陈登职业技术学校)

心理咨询师之自我成长分析 第12篇

(一) 成长背景

我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个普通家庭, 父母长年务农, 一辈子干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事业。虽然父母没见过大世面, 但却都有一颗热情、善良的心, 为人正直, 豁达, 坚强。父母有三个子女, 家庭经济情况并不乐观, 他们一直秉持着“宁愿累自己, 也不能苦孩子”的心态, 坚持供我们每个人上完大学。在父母的爱护和坚持下, 我们姊妹仨都是在健康平静幸福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21世纪初, 通过努力, 我成功地通过高考, 进入大学的校门, 踏入应用心理学专业的门槛儿, 这是我向理想跨出的第一步。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工作者, 进入大学校门后, 我对自己的各方面要求并没有放松。大学第一学期我顺利通过英语了四级考试, 并通过国国家计算机二级C语言考试。在大学四年时间里, 除了努力攻读心理学专业课外, 大部门时间我都泡在学校图书馆里涉猎其他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

(二) 成长记忆

回首我的成长之路, 有过很多次成功与挫折, 在我的人生记忆里, 印象深刻的是刚进入初中开始的第一次寄宿生活。

开学初, 父母带着行李和兴高采烈的我去镇第一中学报到, 当时的我以为这样就可以完全摆脱父母的监控了。漫长的一个礼拜过后, 当父母再次站在我面前时, 我竟然控制不住疯涌的泪水。首次离开父母独自生活、不熟悉的同学群体、初次接触英语学科的咿呀懵懂, 再加上自己性格上的些许孤僻, 我既迷茫又无措。随着时间的推移, 有了热心同学的主动友好, 同时又得到了她们在英语学习上的主动帮助, 我对寄宿生活的不适状况逐渐得到了改善。因为有了同学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 在学习上, 我不但克服了困难, 而且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在生活上, 我也慢慢掌握了许多独立生活的技能。通过我的努力, 慢慢的, 我从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转换成了主动给予者的角色。角色的转换, 让我内心感受到, 不同于接受者的感激心理, 主动给予带给我的是更大的内心快乐和满足。这让我体会到——“付出比收获更快乐”。

进入大学之后, 我不再面临高考的压力, 摆脱了填鸭式的应试教育, 除了学习之外, 我拥有更多的时间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这也意味着我拥有更多的时间去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做贡献。我和同学们经常去义务服务的场所, 除了老人院、儿童村外, 还有与专业相连的精神病院等, 贡献着自己的微薄之力, 收获着内心更大的充实感和价值感。套用某名人的话说, “忙并快乐着”。

记得我在图书馆看到过一则小故事, 名为“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意思是一件很平凡微小的事情, 哪怕如同赠人一支玫瑰般微不足道, 但它带来的温馨都会在赠花人和受花人的心底慢慢升腾、弥漫、覆盖。的确, 收获是在自己心中播下快乐的种子, 而付出就是把快乐的种子播向四方。“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让我明白付出了给予自己也会有快乐。如果只懂得收获, 就会失去快乐,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况, 方便了别人的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方便。在生活中, 我们都应这样。

(三) 性格分析

通过自我总结和别人的评价我认为我最好的五个品质是:善良热情、助人协作、做事负责、乐观积极、团结创新, 我认为这应该是从事任何工作都应具有的品质特点, 特别是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 我也很注重这方面的培养。尤其是对待那些个性比较自卑内向的人, 我主张要善于帮助他/她发现自身的优点, 发现他/她的长处, 增强他/她的个人认同感, 以正确的认知来认识世界。另外, 我在幽默感、理性、易受暗示、适应性和稳定性这五个方面还需要增强。

(四) 内心至高的崇拜——特蕾沙修女

特蕾莎修女 (Mother Teresa) 就是这个世界爱的化名词。

1901年Mother Teresa出生于前南斯拉夫, 从12岁起, 直到87岁因心脏病发作在印度加尔各答逝世, 她留下了4000个修会的修女, 超过10万以上的义工, 还有在123个国家中的610个慈善工作……她把一切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她从来不为自己、而只为受苦受难的人活着。她一生的奉献体现大爱精神的伟大, 尽自己所能帮助困苦中的人, 赢得世界的尊重。这种精神超越了国界, 超越了政治, 弥补了战争、贫穷、疾病带给人的伤害。

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 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我们必须在爱之中成长, 为此我们必须不停地去爱, 去给予。

(五) 我的人生观

我的基本人生观是:真诚面对, 勇于挑战, 做个简单快乐的人, 并把简单与快乐带给身边的人。

在我看来, 压力过大, 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害处, 但适当的压力会对我们的学习成长非常有利。我喜欢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之外, 给自己一些压力, 包括生活技能的提高、学历层次的提升以及人际关系的扩展等。大部分时间, 我的心态是平和的, 喜欢稳中求进。但要自我反省的是, 我有追求完美的倾向, 想在学业、生活、工作上都有所成就, 希望各个方面都尽善尽美, 所以有时因此就会感到焦虑和压抑, 需要寻求一些专业方面的疏通。

一些简单的心理测试显示, 我的气质类型偏于多血质, 胆汁质与粘液质共存。在朋友眼中, 我是个朝气蓬勃的人, 活泼爱交际、热情、富有同情心, 但有时的决定也变化无常、缺乏一贯性等缺点。我一直相信自己是个善于创新自省的人, 在不断的经历与成长历程中, 不断前行, 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

二、职业行为分析

一个人的幸福, 不单靠富足的物质生活, 更重要的是精神世界的充实,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足以验证这句话。在现代社会, 虽然人的欲望更直接表现于金钱和权力, 但拥有这些并不会带来别人由衷的敬意, 只有人的精神世界的崇高, 才会受到大家内心的尊敬。心理咨询师, 是一个助人自助的职业, 在助人的过程, 也实现了自我成长。因为我知道帮助别人, 其实就是帮助自己……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张日昇教授的《咨询心理学》一书中列出了作为一名优秀心理咨询者, 需具备的素质特征。

除需要严格遵守心理咨询师职业道德外, 还需要达到以下几点要求:

(一) 对心理反应的敏感度

心理咨询是咨询者与来访者双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这就要求心理咨询师具备对人际关系的敏感度。不管是言语的或是非言语的 (如动作、表情、衣着、口误、眼神等) 都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 能够敏感地捕捉到他人的心理活动。同时, 还要对自己的心理活动也时刻保持敏感度。也就是讲, 咨询者应从咨询活动整体上予以观察并做出敏感的反应。

(二) 认真倾听

“认真倾听”并非看起来的这么简单, 不但做起来难, 倾听的技术也是需要一点一滴学习的。倾听对方, 本身就是对来访者的无条件关注, 以来访者为中心, 认真倾听他人所遭遇的疑惑、烦恼及情绪。同时, 还要学会适当地给予回应。咨询师对来访者问题的理解、澄清及确认, 都有利于帮助来访者理出问题事件的因果关系来, 以此达成双方解决问题的共识, 共同协助来访者解决问题。

(三) 人格要求

良好的人格品质也是心理咨询师必须具备的。其中包括:

1. 咨询师的情绪稳定性和正确的人生观。

咨询者应该具有稳定的情绪, 亲切、和蔼、平易近人, 并能很好地自我接纳、自我认同和自我调节, 避免过多的自我防卫机制。同时, 咨询者无论遇到什么困难, 都要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观。只有这样, 咨询者才能承担起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的责任。

2. 协作配合、沟通, 不断地完善自我。

咨询者应善于与他人协作配合, 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这不仅是咨询过程的基本要求, 而且也是咨询活动顺利开展必不可缺的能力。同时, 咨询者应该时刻保持自省, 了解自己所擅长的地方和仍需要不断改进的地方, 不断地提高、完善自我。

心理咨询师行业信奉这样一句话:“心理咨询师能走多远就能带来访者走多远”。因此我希望在心理咨询的事业上能够不断地进取, 用我的力量来帮助来访者走出心灵的困境, 使他们的内心世界趋于完善, 重新找到自我, 充分施展才能, 追求成功精彩的人生。

摘要:本文是关于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分析和自我分析报告, 通过自我成长分析和对心理咨询师这一职业要求分析, 概括评述了心理咨询师自身的学习成长历程、基本的人生观、性格类型, 职业期望等, 同时表达了希望通过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在从事心理咨询事业的历程中有所作为, 进而通过心理咨询师这一职业, 能够尽心尽力地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助人自助, 帮来访者解开内心的症结。

关键词:助人,善良,敏感,真诚,协作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年出版.

[2]张日昇.咨询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出版.

[3] (美) 克鲁卡斯 (著) , 刘智序 (译) .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M].工人出版社, 2009年出版.

[4]钱铭怡.心理咨询[M].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9年出版.

[5]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年出版.

[6]钟友彬著.现代心理咨询[M].科学出版社, 1993年出版.

上一篇:大学护生下一篇:高中化学课改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