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音乐感

2024-07-16

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精选12篇)

培养学生的音乐感 第1篇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在兴趣的推动下,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来。传统小学音乐教学以儿歌学习为主,而当前学生接触的多是流行歌曲,教师要投其所好,适当选择流行歌曲进行音乐教学。硬件设施较好的学校,教师可以带学生到专门的音乐教室演奏乐器,让学生感受不同乐器的不同音色,引起学生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乐感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教学过程,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兴趣为导向,帮助学生培养源源不竭的学习动力,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音乐课堂中来。

二、培养学生听觉能力

音乐是听觉艺术,乐感的提升离不开听觉能力提升。教师可以利用钢琴、吉他、笛子等乐器进行演奏,让学生感受音色、音调的变化,训练学生对音调的感知,提高学生听觉能力。教师在训练之前,可以播放舒缓的轻音乐帮助学生放松心情,促使学生专心进行听觉感知。

三、因材施教

很多时候,不得不承认天赋是很重要的,乐感同样如此。有的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天生要比他人强,同样,有的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较为迟钝,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正视这种差异。针对不同天赋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对于乐感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专业化、系统化的教学方式。比如通过教师弹或唱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其中节奏、调性等,通过重点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要耐心引导乐感欠缺的学生,给予学生鼓励与信心,通过灵活的教学手段使其达到相应的学习目标。比如,在训练学生节拍或节奏感时,可以采取打拍子的方式。可以播放一段马在奔跑时的音频,教师拍打桌子模拟其节奏,让学生跟着模仿,以此训练学生节奏感。

四、乐感培养与音乐欣赏相结合

如果说良好的听觉分辨能力是乐感培养的基础,那么多接触、多欣赏音乐作品则是培养学生乐感的关键。在欣赏作品之前,教师先要介绍作品内容以引起学生兴趣。在欣赏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凡是学生可以自己“悟”出来的,都应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鼓励学生参与到知识发现、知识发展的过程中来。教师在讲解音乐作品时,对于乐曲典型的、精髓的部分,要让学生反复听,加深理解与感知程度;对于节奏感较强的乐曲,教师可以采用打节拍的方式,培养学生稳定而准确的节奏感。例如《大海啊,故乡》歌曲旋律舒展,格调高雅,节奏严谨,具有极高的音乐鉴赏价值。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处于歌曲中的情境,感受歌曲中的意境,再感知歌曲是几拍子,有什么强弱规律。书中给出了一个节奏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个节奏进行即兴表演,进一步培养乐感,实现拓展提升。

五、乐感培养与表现过程相结合

乐感不仅可以通过乐曲欣赏获得,还能通过歌唱或乐器训练来实现。许多学生歌唱、演奏技巧非常熟练,但表现出来的作品却往往缺乏一种灵动的魅力,不够动人。究其根本,是学生把音乐学习过程看成一个机械的过程,重技巧而轻乐感,导致学生在音乐表现过程中总是不尽如人意。因此,教师在练习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乐感,使学生展现的音乐作品拥有灵魂。例如学唱《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让学生辨识声音或情绪,注意力度大小,观察歌曲演唱过程中力度是怎样变化的。通过学生自主感受、教师引导,培养学生力速感、音准感、想象感等乐感。

六、适当交流

恰当的交流,是提高音乐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没有最好的学习方法,只有最合适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交换学习心得,往往能使其他学生获得灵感,从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乐感培养方式。同时,通过教师与学生交流,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学习成果及教学方式中存在的不足,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音乐教学效率。

七、结束语

乐感是音乐的灵魂,直接影响学生今后在音乐道路上的发展。传统音乐教学以“教师带唱、学生跟唱”的方式为主,未能体现学生乐感及音乐知识的系统培养。文章根据多年教学实践,提出六点关于乐感培养的建议。学生乐感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长期教学中耐心引导,不断探索,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推动音乐教学发展。

摘要:乐感是开启音乐大门的钥匙。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及新课标要求,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听觉能力,因材施教,乐感培养与音乐欣赏相结合,乐感培养与表现过程相结合,适当交流等六个方面研究如何培养学生乐感。

关键词:乐感,音乐教学,审美能力,音乐艺术

参考文献

[1]阿布力米提江·买买提.怎样培养小学生对音乐的兴趣[J].音乐大观,2014(12).

[2]高庆华.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乐感的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2012(33).

[3]齐雪婷.浅探音乐教育中的乐感培养[J].蚌埠学院学报,2012(04).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第2篇

一、根据儿童心理特点,营造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环境

小学生天生好玩、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他们总是喜欢通过肢体的动作和语言来表现对音乐的感受。教师应该培养孩子们自由表达的能力与胆量,让他们大胆的“说起来”、“动起来”、“跳起来”。把他们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也动脑,愉快的迈进音乐的殿堂,营造一个轻松而愉快的学习乐园,让孩子们不仅学到音乐知识、技能,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例如:在小学二年级的《大鹿》这一课中,我把学生分为四个大组,根据歌词情景再现,模仿小兔、猎人、大鹿的形象,有学生扮演大鹿的房子,茂密的大树,盛开的花朵,利用老师准备好的道具,鼓励孩子们大胆的进行创编和表演。这个环节使全体学生在充满兴趣而愉快轻松的状态下,主动去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体验到快乐。所以创造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这是引导孩子喜欢音乐课、对音乐课感兴趣的环境基础。

二、抓住学生好奇心,创设感兴趣的音乐意境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都知道好奇心是儿童十分宝贵的内在素质,他们天生就有对动听、悦耳音响的好奇心,成人司空见惯的现象,对儿童来说很可能完全是新鲜的。我们教师要通过良好的身体语言,动作语言、神态语言等创设好学生感兴趣的音乐情景,在音乐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发挥他们对音乐的美感与兴趣,让他们自然的参与体验,使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形成良好的兴趣品质。例如:《新疆好》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我穿着新疆服迎接学生,学生都好奇的看着老师:“老师穿的是什么衣服啊?好漂亮。”有同学就迫不及待的说“我知道,是新疆服。”播放背景音乐《新疆好》。老师:“同学们想不想到新疆去玩呢?老师先就带同学们去哪个美丽的地方,去看看那里的风土人情,地域文化。”然后出示课件。同学们热心沸腾,议论着“他们的服装真漂亮;舞蹈真好看;帽子和辫子真美;他们爱吃羊肉、抓饭、奶茶„„”采用这些方法,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三、激趣导课,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愿望

导课,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通向学习新歌的桥梁,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好的导课设计,可以更好的引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故事导入法,猜谜导入法,游戏导入法,提问导入法,看图导入法,意境导入法等,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小蜜蜂》的教学中,以猜谜导入新课。“一生勤劳忙,专飞百花中,回来献一物,香甜盛过糖。”经启发学生一致认为是蜜蜂。

再如:欣赏课《美丽的春姐姐》的教学中,我运用了提问、看图、意境、故事四种导入法。师:“有一个可爱的小花籽在找春天姐姐,可是春天姐姐到那里去了呢?一会请把你们看到的、听到的告诉老师。”多媒体图片各种图片展示。(冰雪融化、小河流水、万物苏醒„„)生:“我听到了流水和小鸟的声音;我听到了冰雪融化的声音;我听到了泉水丁冬的声音;我看到了万物苏醒,春天来了„„”

四、选择吸引学生入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堂好的音乐课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应有创作这件艺术品的灵感与愿望,要把整堂课思路清晰地完整地串成一条线,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投入到富于创新精神的音乐意境之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音乐课的质量,我们还得把音乐与“视、听、唱、奏、动、写、记、创”等要素结合起来。如:游戏、舞蹈、美术、文学、自然等等。让学生当起小小音乐家,画的画、奏的奏、跳的跳、演的演,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拥有愉快的情绪。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和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为活泼有趣的游戏、舞蹈,使之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如:《金孔雀轻轻跳》的教学中,我就融入了舞蹈的元素,使学生感受傣族音乐和舞蹈的柔美。在《小青蛙找家》的教学中,我把音乐与游戏结合,都收到不错的效果。把美术、音乐、文学融为一体,以达到活跃气氛、愉悦身心、陶冶情趣、诱发灵感、开发智力的教学目的。比如:在课外郊游时,树叶沙沙作响,小溪欢快地流淌,鸟儿放声歌唱,这不就是大自然演奏出的美妙乐曲吗?在不知不觉中,同学们都随着这美妙的自然音响哼唱起来,曲调清新、自然、淳朴,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感受到了音乐的存在,生活的美好。当然,我们不仅要选择吸引学生入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还要占有大量的音响资料、录像资料、文字资料、图片资料等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另外、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拉近师生的距离,做到感情融洽、气氛和谐,善于走进学生的感情世界,把学生当作朋友,用心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让美的音乐去感染他们的心弦,与孩子的心灵靠近。教师的教态应自然、亲切、有亲和力、吸引力,教学应充满激情、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课堂要丰富多彩。除重视教师的音乐教学基本功外,尤其是教师的人格、态度、方法、知识结构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都能够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何培养学生的乐感 第3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音乐教育;乐感

中图分类号:G633.951

乐感对于学习音乐的重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坚持进行“听音”训练,对乐感的培养至关重要。音乐体系中的各音级各有高低,要想使学生喜欢音乐,首先应该让他们掌握音高概念。其次,通过对乐谱上的各种记号以及对作品背景的挖掘,进一步提高对作品全面的了解。最终使学生们的音乐素质和音乐鉴赏力得到提高,从而开发他们的音乐感觉。

我们常看到,当播放一曲美妙动听、活泼愉快的音乐时,学生们有不同的反应。有的学生高兴得手舞足蹈,摇头晃脑。这就表现出他们体验到了音乐所反映的情绪和思想感情,对音乐有较强的感受力,并与之产生共鸣。那么到底什么是乐感呢?所谓乐感,从专业的角度讲,是指人们对音乐各种要素的综合感知能力,包括对声音高低的判断、节奏的感受,节拍的不同律动、音量的对比、音乐进行的快慢、音色的明暗与冷暖、和声与和弦的构成、调式调性的判断、音乐结构形式的感受以及对音乐风格、音乐形象等要素的综合感受。先天的乐感只能说对音乐的各种要素有比较敏感的感受,但不能对音乐的各种要素加以描述或进行专业方面的评价。经过后天培养后,人们就能准确将自己的音乐感觉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或通过自己的演奏演唱体现出自己的丰富乐感来。因此说后天的培养更为重要更系统。

一、乐感的重要性

学生们一起学习音乐时,有的学生接受能力极强,而有的学生却不是很敏感。学习同一部作品时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要比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进度快得多,其实这就是乐感。

有人认为音乐感是天赋,即:有人生来音乐感就好,天生就是学音乐的料;也有的人生来就不是学音乐的,是不具备培养的可能。我认为,每个人的先天素质确有很大差异,这一点毋容置疑,但是后天有意识的培养,有目的地引导,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教师,应该能把一些在音乐方面天赋一般的学生引进音乐之门,使他们逐步提高对的音乐理解和音乐表现能力,进而逐步提高音乐感。

有的学生反应比较迟钝,他们不能掌握正确乐曲的旋律与节奏,情绪上也没有什么变化,如果我们对他在后天的培养中加以引导,再加上他的勤奋也一定会有所成就的,先天素质较好的学生也不能放弃后天乐感的培养,因为没有哪一个环节是不努力而学会的,成果永远伴随着刻苦不懈的努力。音乐感觉必须刻意去培养、挖掘、造就,放任自流,即使是天才也会被埋没。

二、培养乐感的基本方法

1、掌握基本的音乐规律

掌握基本的音乐规律,首先要掌握基本的节拍规律,学习中一般应按照节拍的基本规律去处理作品,这一做法虽然略显呆板,但不会破坏作品的基本韵律。节拍规律掌握了,对音乐的基本规律就有所认识。其次是理解拍号,无论是单一拍子或是混合拍子、交错拍子,任何作品都有固定的拍号,拍号表示节拍记号,而节拍则表示强拍与弱拍以一定的次序循环重复。因此,要使用打拍同时念出节奏强弱的方法来训练学生们对拍号的理解。

2、音乐感受与听音训练

(1)发展学生的听觉能力

音乐是一种声音艺术,培养学生的乐感,听觉是关键。家长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安静、舒适的音乐艺术环境,给学生精心选择一段乐曲(不是流行曲),每天早、中、晚坚持播放,并且坚持播放一段时间,欣赏同一个乐曲,也就是说需反复欣赏,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受到熏陶。随着年龄的增长,可选择莫扎特、舒伯特等名作曲家的曲子,这样收效良好。

(2)培养学生对歌曲和乐曲的理解能力

学生年龄小,对一些复杂的情感不能理解,但对他们能感受诸如欢快的情绪,安静的气氛等。他们学唱了这样的歌曲或听到这样的音乐,经过启发,都能自然流露出自己的感情。教学生学唱和谐、明快、有一定教育意义的歌,对学生理解音乐情绪有一定的帮助。如《一分钱》、《学做解放军》、《爱护小树苗》等,随着那和谐、明快、动听的旋律直接渗入学生的心扉,他们的情绪不知不觉地受到鼓舞。

3、节奏训练

(1)良好的节奏感。在学习歌曲或器乐曲时,先进行节奏练习。这里以一首《我们的祖国是花园》为例,这首歌每句起头的节奏都出现了后十六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连接,我们先进行节奏的训练。一方面解决了难点,一方面又加强了节奏感。

(2)培养学生对节奏的感受力。节奏是音乐的骨架,节奏就在我们生活之中,这就要靠我们去引导学生感受它。例如学生们喜欢的一首儿歌:《小白兔》歌词里就有一定的节奏。对应如下:

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受吃萝卜和青菜。

只有把握节奏,才能更好地表现音乐作品。

4、音乐符号的正确使用

为使音乐作品能够表达完善,一首完整的曲子会有许多提示,如速度、力度变化、强弱变化等等。因此在音乐作品的处理方面,让学生根据所标示的符号,先对作品进行处理。比如:在一首作品中,三条同样的旋律,音调逐步提高、上移,力度也逐步加强。学生演唱时,一般没有突出这一特点,使歌曲平淡无力,不具有号召性。这种情况,就要提示学生正确使用符号,然后再根据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明白音乐符号的正确使用能使音乐作品得到完善的表现。这样,不但加深了对歌曲的印象,同时获得了良好的“音乐感觉”。

乐感的培养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长时期的积累,要靠平时的潜移默化。倾听,不是一般意义的听,而是昕的最高境界——聚精会神地听。把自己的内心,把自己的注意力完全贯注在听上,这样,才会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才能有效地提高自身的乐感。当前正在大力开展以创新的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培养音乐素质、开发“音乐感觉”的教学新观念、新思想也渐渐成为一种趋势。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感 第4篇

我们这里所指的音乐感是一种复杂的、特定的心理活动, 它是在欣赏音乐、回忆和想象音乐, 或者在音乐表演和涉及到音乐的活动中显露出来的。那么, 我们应当怎样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呢?

一、有表情性的练习, 使情感融入艺术

如果学生能够在钢琴上弹出某条简单的旋律, 必须设法使这个最初的“表演”成为表情, 也就是说, 使表演的特点和该旋律的特点 (内容) 完全吻合。为了要做到这一点, 我特别建议采用民间旋律, 因为其中的情感和意境比那些即使是专为学生而写得最好的教材也要鲜明得多。除了练习乐曲外, 音节、练习曲也可以带着某种表情来练习。如音阶, 用有力度断奏来表达一种威严、愤怒;用较慢的连奏表示一种忧伤;用快速轻巧的指头弹出一种随心所欲的情绪等等。这些都是训练学生带着表情弹奏, 展示自己表现才能的好办法, 应当尽早要求学生把自己的艺术表现意图非常鲜明地表达出来。

二、夸张性的演奏, 激发学习热情

夸张性的演奏和练习首先在它的情感状态上就迥然不同, 和弹奏“有用的”枯燥的练习曲相比, 情绪要饱满的多 (而这是练琴时的决定性因素) 。其次, 这更有利于教师的启发, 因为他本人的理解力将配合这种启发——就是应当用怎样的“弹奏法”来表演这首作品, 使得它清楚、有意义而且有表情。学生们练习艺术性乐曲 (亦即研究艺术形象并用钢琴的声音来把它体现出来) 的工作正如成熟钢琴艺术家练习时的那种富于变化的、有目的性和方法精确而且多样化的练琴工作的萌芽形式一样。因此, 对于乐谱上的标记, 家长应在练习中仔细地进行检查和要求。凡是有对比的地方, 都让学生大胆去做, 哪怕是过火一些, 也比不去做更好。

三、听看结合, 创造良好环境

欣赏音乐是提高音乐感不可缺少的一环。家长在为孩子选择欣赏曲目时, 应听取教师的意见, 选用适合孩子特点的乐曲, 如:能有计划地、由浅入深地欣赏, 就能起到增进孩子音乐感的作用。有条件的话经常让孩子参加音乐会, 音乐会的实际效果是录音、电视都无法做到的。并且不要只限于听钢琴音乐会, 乐队作品、歌剧选曲、独奏、独唱都可以听。听完后, 最好能问孩子几个问题: (1) 喜不喜欢?为什么? (2) 音乐的基本情绪是什么?是活泼轻快, 还是抒情优美? (3) 听音乐时想了什么?感到了什么? (4) 能记起自己最喜欢的一段音乐吗? (5) 能在琴上弹几个音吗?

要鼓励孩子表演。有的孩子会在琴上弹自己喜欢的歌曲, 或者在琴上胡乱地弹一气。家长不要对这些行为横加指责, 因为这些都是孩子性格、感情的自然流露, 应加以保护和引导。如果孩子的小伙伴到家里来玩, 更应该让孩子“表演”一番。如果家长也学琴, 这种“交流”就更容易。孩子经常当“演员”, 经常当“观众”, 对学习很有帮助。有条件的还可以搞重奏、联弹。家长在这些方面要努力给孩子创造条件。

四、重视基础学习, 奠定稳固基石

首先要重视姿势。学生在练习中注意力要集中在很多事情上, 不指出姿势有毛病, 学生自己是不易察觉的。另外, 有的姿势上的毛病要通过一个或几个阶段的练习才能改正, 家长可根据教师的要求来进行辅导。其次要重视音乐上的完整、连贯。音乐的进行就好像钟摆的摆动, 一旦启动, 就连续进行, 不能随意中断。如果音乐不连贯, 可以教学生多弹几遍中断的地方, 以查找出问题。第三要重视拍子的正确性。学生在拍子上的错误往往是把某些音弹长或弹短造成的, 家长可以借助节拍机或自己打拍子 (稳定的) 来检查孩子是否在拍子上有问题。每一小节第一拍应该是一个重音, 把这一拍打重一点, 看是否能同孩子的弹奏合上。第四要重视音位准确, 指法正确。家长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检查:一是听声音是否顺耳, 弹奏错音或者碰响了另外的音是极明显的;二是根据乐谱, 看声音位置、指法和左右手分工对不对。第五要重视速度稳定、合理。速度稳定是指从头到尾保持一个速度, 应与音乐所要求范围大体相同。如果一个慢速的乐曲弹快了或一个快速的练习曲弹慢了都会很不舒服, 同时也起不到练习的作用。第六要重视视唱、视奏和练耳。视唱视奏和练耳可以缩短内心听觉和实际音响的距离, 提高感知音乐的能力。

五、综合学习音乐理论, 培养全面感知

乐曲的学习是对学生的音乐、技术能力综合性的培养, 也是对学生演奏能力的检验。在乐曲的练习中不能认为只把音符弹对了就是完成任务了, 这只是最基本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对音乐的理解与表达, 以及由此而来的对声音的控制、音色的变化、强弱的对比、音量的平衡、节奏的统一、乐曲的层次安排及完整性, 还有踏板的运用等等。所以, 当学生学习一首乐曲时, 不单要把音符弹对, 还应对谱中的各种表情标记、强弱符号、踏板记号以及指法、奏法等都进行仔细的研究, 体会音乐的进行, 并用自己的手指表现出来。在练习中要做到手脑并用, 提高练琴的效率。同时, 乐理、和声、曲式、历史知识都要随时注意给学生灌输。久而久之, 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便会发展起来。

六、重视姊妹艺术学习, 多元化感知音乐

文学、戏剧、美术、舞蹈等都是音乐的姊妹艺术, 应有意识地让学生汲取这方面的“营养”。学生如有某项艺术的爱好, 应加以支持, 切不可用“练琴”来排斥一切。音乐艺术的发展在很多程度上受到其他艺术的影响, 了解、熟悉其他的姊妹艺术有着极大益处, 不可轻视。

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的鉴赏能力 第5篇

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的鉴赏能力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牙克石市塔尔气镇小学 范婷婷

新课标中“指出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到德智体美劳均衡”.艺术教育是其中的重要方面,音乐是一门课程,更是一门艺术。音乐有启迪智慧,促进智力发展的特殊功能。研究表明:常听音乐能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思维。俄国的著名音乐家柴可夫斯基说过, “我们注重音乐的教育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是要培养一个合格的听众”.由此可见,音乐的作用不仅仅是培养学生走上音乐这条道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音乐赏析是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大支柱。

那么学生的鉴赏能力应该如何去培养呢?本人作为一名小学的音乐教师,结合平时教学的经验总结出如下几个方面,供各位同行参考,也希望各位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在课上多播放或演奏古典音乐

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做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唱书本上所写的歌曲,还要让学生们多欣赏其他曲目类型,特别是一些古典的音乐。

古典音乐是指西洋古典音乐,那些从西方中世纪开始至今的、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音乐,主要因其复杂多样的创作技术和所能承载的厚重内涵而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特别是一些名家的作品,如贝多芬的《英雄》(第三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第六交响曲),肖邦的降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降D大调圆舞曲“小狗圆舞曲”,升c小调圆舞曲,降A大调圆舞曲“离别圆舞曲”,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等等。

古典音乐,已经是一个文化范畴的概念。是西方并逐步意味着全球的主流音乐的一部分。确实如此,时至今日,西方古典音乐如同摩天大厦,而它周边的是大片没有影响力的小房子。前后的差距使西方古典音乐已经可以用全球主流音乐,乃至为主流文化的代名词了。()古典两字已经不代表时间或者历史性,而是一个文化概念。由此可见古典音乐在音乐这一领域有着多么重要的地位。多听古典音乐对提高音乐鉴赏能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把流行音乐引入课堂

多年来,在音乐课的课堂上,教师讲的从来都是书本上的歌曲或者是其中推荐的曲目。而对于流行音乐却避而不谈,在当今的华语乐坛上的经典之作很少进入课堂之中。

流行音乐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和烙印,如Beyond的《海阔天空》《光辉岁月》等等,它已成为了一个象征,象征着那个时代的.流行符号,是华语乐坛经久不衰的神话。又如小虎队的《爱》《青苹果乐园》等,都是经典之作。如果在课堂上避开这些不谈是不能够培养全面的音乐鉴赏能力的,所以流行音乐引进课堂非常之必要。

三、了解相关音乐历史背景,体会音乐的内涵

每一段音乐都有它的创作背景,都是对于当时时代的一种侧面的反应。如贝多芬等人的音乐就充满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色彩,Beyond乐队是当时香港乐坛的象征,是90年代的流行符号。

在学生欣赏这些音乐时,听到的仅仅是旋律和歌词是远远不够的,音乐的真正含义除了词和曲,还有它所代表的时代背景。只有了解了这些藏在音乐深处的东西,才能真正读懂音乐,才能体会到音乐打动人的地方。

四、帮助学生赏析音乐

小学生的欣赏能力有限,一些古典、高雅的音乐,他们还无法完全理解和欣赏,如莫扎特等人的作品,都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在学生们无法领悟的时候,教师就要帮助他们来欣赏。

比如,在音乐播放的时候告诉学生们哪部分的旋律是特别的,哪里有什么深刻的寓意,指出的部分让学生们着重的去聆听。在播放音乐结束以后,让学生们写出对这段音乐的看法和理解,字数不限,这样可使学生们更好地去思考音乐中的艺术成就和表达的情感,还有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写出自己的感想能使学生加深对所听过音乐的印象,可以防止课下的遗忘,从而达到提高鉴赏音乐能力的目的。

五、布置赏析作业

在听完下次赏析音乐之前,教师要将同学几个人分成一个组,然后布置任务。预先告知他们下次要赏析的曲目是什么,然后几名同学作为一个团队,去了解这首曲子的作者、时代背景等信息,做到对下次赏析的曲子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这样以来在下次上课的时候就不会显得很仓促,不能很好地欣赏音乐。

教师还可以要求在下次上课的时候,某一个小组的同学给全班的同学介绍这首曲子的背景和思想感情。介绍的小组每次轮换,让大家都可以上台介绍。这样不仅可以让上台的小组准备的更加充分,也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所介绍的音乐,既能提高学生们对音乐的理解,又能促进团队之间的协作。对音乐鉴赏的能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综上五个方面是我对于如何提高学生音乐鉴赏水平的看法,相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在欣赏音乐的教学中,对学生的音乐欣赏进行了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能力。通过音乐欣赏丰富了学生的听觉感知,扩大了他们的音乐视野,积累音乐语汇,发展音乐思维,从而达到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也大大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

音乐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第6篇

众所周知,学生的音乐能力有巨大差异,其音乐兴趣、音乐潜能、音乐生活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几乎每个班级都有几个音乐能力较差的学生,为让他们在音乐课上学有所得,笔者在对歌曲进行分析处理时让他们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歌曲的运作创编活动中,鼓励他们发挥特长,通过提示让他们在课堂上即兴表演一段。例如:小学第五册课本第一单元《摇啊摇》这首歌曲,“摇”就是整首歌的关键词。在教学这一课时,笔者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摇”字,让学生用体态律动来说说是什么字(学生编创各种体态律动);然后请学生听《摇啊摇》的旋律来做各种花样的“摇”(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合作),让学生熟悉歌曲旋律,同时通过动作来感受音乐所表现的风格特点;再请乐感强的学生来唱歌曲,擅长表演的学生来伴舞(各种“摇”的场景),还让学生用自己制作的乐器(小手机铃、沙槌等)为歌曲伴奏。整个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音乐学习中体验成功,享受快乐。面对众多个性差异的学生,我们将选择音乐学习方式的权利交给每一个学生,将参与音乐活动,表现个人情智的权利赋予学生。

同时,完善学生的个性是音乐教育的目标。音乐本身的非语义性及音乐艺术的自由性和多样性给接受者对音乐的多解性和个性化的演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就是说一切音乐教学活动都不强求一致,应该允许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允许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允许学生有个人的独立见解。在音乐欣赏课《动物狂欢节》中,笔者要求学生利用各种道具来模仿各种动物,大部分学生都去寻找周围的打击乐器,这时有一名男生在装呼噜声,笔者问该生:“你模仿的是什么动物?”那名同学回答说:“一头打瞌睡的狮子。”他说:“狮子一大早来参加狂欢节,兴奋得一夜没睡好,现在它困了。”笔者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在这名同学的影响下,班内其他学生的思路也开阔了,不仅借助道具,还能从动作、神态、音乐等各方面来模仿动物。这堂课成了学生情感抒发和个性张扬的场所,营造出了有利于学生个性解放、情感交融、想象力与创造力自由驰骋的园地。

在学习歌曲《丰收之歌》时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形。笔者让学生用打击乐器锣、钹、鼓为歌曲伴奏,当学生进行到“全体跟着一起来”时,教室后面传过来一阵咚咚声,原来一名同学坐在地上用手拍着自己的凳子。原来,因为乐器少,笔者只请了几个节奏感较强的学生用乐器伴奏。他敲得非常好,笔者表扬了他,还要求同学们向他学习。接下来,一部分孩子使用乐器,另一部分使用自制的“鼓”,敲得不亦乐乎。

以学生发展为本,还要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始终。以前的音乐课往往单纯从音乐到音乐,很少从文化的角度去思考。我们通过学习,认识到作为中小学音乐教育,应以普及艺术教育为内容,把单纯的音乐拓展为音乐文化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强调音乐与人、音乐与社会、音乐与民歌、音乐与大自然的联系等,把音乐置身于大文化背景之中,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的美,增添课堂乐趣。在学会歌曲《小红帽》后,笔者让学生自编自演了一出音乐剧。剧中角色分别由戴着自制头饰的学生担任。讲台上丰富的想象,精巧的头饰,形象的表演,让表演者和观众感受到了音乐、美术、手工、语言、舞蹈、表演等多元艺术所具有的综合艺术美,丰富了他们的艺术想象力和创新表现力,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

叶澜说:“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程改革提出:课程的功能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音乐教学应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运用他们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重在发挥他们的个性,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音乐学习方式,提高他们的音乐能力。

论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 第7篇

关键词:音乐能力,音乐兴趣,美育

所谓音乐能力即对音乐的感知、理解、表现与创作能力,这四方面能力的培养要按照顺序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又要相互渗透,这些能力一部分来自于先天所具备,而更多的则靠后天的学习所获得。作为小学音乐教师,我们所要做的是在了解学生们先天音乐能力的平均水平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对其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

对于我们乡镇学生来说,平时接触音乐相较城市学生途径较少,范围也比较狭窄,大多数音乐能力都需要在学校培养所获得,这让我更加注重对孩子们音乐兴趣的调动,及音乐能力的培养,希望给学生们一个良好的,全面的学习音乐的环境,经过我多年的课堂教学,及其平时的潜心学习与研究,现总结出一些在培养小学生音乐能力方面的实践经验,望与广大同仁一起研究进步。

首先,想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先要调动学生们对音乐的积极性,让学生们从主观上接受音乐,热爱音乐,这样学生才更愿意学习音乐,了解各种音乐。因而达到培养学生们良好音乐能力的效果。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除了要教授课本上所示的歌曲与乐理知识外,还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其生活的环境来选取一些与其息息相关的音乐进行讲授。例如,我们天德乡附属于舒兰市,有一首歌曲名叫《美丽的舒兰市我可爱的家乡》,歌曲内容描述了孩子们每天生活成长的地方,所以学生们学起来格外的感兴趣。然后根据歌曲的难易程度选择教学方式及方法,这首歌曲在节奏、旋律上,对小学生来讲属于中等偏难的歌曲,所以我会对低年级的孩子以欣赏课的形式进行教学,对高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唱练习。有了音乐兴趣,学生们的音乐能力的培养才能更好的进行。

在音乐能力的这几方面中,感知能力是其他方面能力建立的基础,让学生们对音乐有一种正确的认知,让他们学会欣赏和分辨各种类型的音乐,才能使学生音乐表现及创作能力更好的发挥。在我们的音乐教材中,每一单元都会有相对应的欣赏课,有的音乐教师往往忽视其重要性,而只关注教唱歌曲,我觉得这点是不可取的。在我的教学中,欣赏歌曲与学唱歌曲同等重要,二者相辅相成,学生的欣赏水平提高,对歌曲旋律及节奏的辨别能力加强,自然学唱起歌曲更加容易。除了教材中的歌曲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们提供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音乐供学生们欣赏,让学生们了解各种音乐的节奏及旋律特点,加强学生们的音乐感知和理解能力。就我国的音乐而言,我国的音乐文化博大精深,56个民族的音乐各有特点,在我们舒兰市就居住了很多朝鲜族的人们,学生们自然也有很多事朝鲜族。所以我在给学生们欣赏音乐时会更多的寻找一些有关于朝鲜族的音乐,例如,《金达莱》《阿里郎》《小白船》等歌曲,让学生在欣赏中了解朝鲜族的音乐特点。朝鲜族音乐的特点主要是:节拍形式属三拍系统,这种鲜明的以三拍为基础的节奏形式与朝鲜族语言直接相关。三拍子是使节奏既有长和短的区别,又使长与短的对比不失之过分,所以朝鲜族的音乐往往柔和自然,符合朝鲜族语言的自然美。

在学生的理解与表现能力方面的培养,要注重让学生充分参与到音乐教学内容当中,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举个实例,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材有一首学唱歌曲《四季童趣》,描写了孩子们在一年四季中嬉戏玩耍的欢乐情景,歌词中生动的语言充分体现出孩子们天真活泼的天性。在学唱这首歌曲的时候可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将节奏与旋律分开教学。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以节奏为基础,用身体语言来表达所听到的不同长短的节奏,例如前段音乐节奏有快有慢,可以形容成是“小朋友在路边玩耍,走走停停”。后段的节奏比较紧凑,可形容成是“遇到着急的事情,快速向前走”等等跟歌曲节奏感受相关联的场景,让学生们分组表演,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们在课堂上的积极性,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锻炼学生们的音乐表现力,让学生们参与其中,在表演和互动的同时,就可以牢牢记住这些节奏的特点。之后在学唱歌曲就会容易、准确的多。

最后一项能力也是对学生前几项音乐能力是否掌握的最好检验,即学生音乐创作能力。所谓音乐创作能力,就是在学生现有的音乐知识基础上,发挥其想象力,思维潜能,创造出新的音乐旋律及节奏,对于小学生而言,让其创造出完整的歌曲不太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我的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体现主要是让学生能将所学的歌曲的旋律或节奏用不同的方式加以改编并表达出来即可。例如,在教学中,我会让学生将所学的歌曲通过节奏的改编来表达出不同的感情,可将原本较慢偏抒情的乐曲,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改变其速度,和节奏类型,变成活泼欢快,或忧伤的曲调。

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第8篇

一、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 让学生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在良好的音乐环境中, 学生不但能感受到音乐的美好, 还能陶冶情操、愉悦身心, 久而久之会对音乐产生兴趣。良好的音乐环境, 既包括课堂环境, 也包括课外环境。例如, 可在课间、课余时间播放一些优秀歌曲、世界名曲;可以定期开展一些音乐欣赏活动;还可以多举行一些集体文艺比赛、歌咏比赛等。在良好的音乐环境中, 学生由于受到熏陶, 会逐渐对音乐产生喜爱之情, 长此以往则会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 音乐教师则应注重营造民主的气氛, 并做到动静结合。所谓“动”, 是指课堂活动应做到有秩序、有规律, 使学生保持高涨的情绪, 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营造活跃、自在的学习氛围。所谓“静”, 是指注意力高度集中, 思维活跃。动静有机结合, 既保持了教学的严谨, 又体现了学生的活泼, 这样的学习环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在音乐教育中, 教师应打破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 对音乐课堂进行重组, 让音乐课变得活泼、生动, 并与学生的心理特点相符。同时, 教师应学会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及审美要求, 灵活变换教学方式, 使课堂及教学内容变得更丰富多彩, 以吸引学生对音乐的喜爱。比如, 在《青春舞曲》的教学中如果单单讲维吾尔民歌怎么优美, 怎么好听, 那是远远不够的, 还应注重引导学生听、唱、体会歌曲情感等。课堂呆板不能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情绪, 如果编配打击乐伴奏, 加上舞蹈动作, 将会是另外一种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保持学习音乐的兴趣

无论是学习什么, 如果学生缺乏自信, 将不利于其学习能力的提高。如果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 则更容易培养其兴趣及学习能力。实践表明, 学生的音乐基础如果较好, 其接受能力也会较强, 则学习兴趣也会较浓, 反之则不然。因此, 学校或教师应适时开展一些技能培训, 以提高学生的自信, 进而使其保持学习音乐的兴趣。

四、拓展教学内容, 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及水平

教师应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起来, 为学生搭建更好的音乐舞台, 发展学生学习的音乐兴趣。如讲授《小小少年》时, 首先设问:你是否有烦恼?都有哪些烦恼?随着年岁由小变大你的烦恼是否增加了?让生互相交流, 就可引入到歌曲当中来。再如教授《大海啊, 故乡》这首歌曲时, 让学生用拍手的方式练习打3—4拍的节奏 (强、弱、弱) , 随后让学生边闭着眼睛边打拍子, 感受拍子的强弱, 想象大海中波浪起伏的场景。

法国的大作家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钥匙有三把, 分别是数学、文学及音符。”可见, 音符对于激发及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的重要性。因此, 作为一名音乐教育者, 应充分利用各种有效方法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 使其进入音乐世界, 并爱上音乐。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第9篇

一、运用多种教学形式, 激发审美兴趣

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带给人美的感受, 而这种感受是学生在对音乐作品产生兴趣之后, 通过感觉直觉到达理性内涵的审美体验。因此, 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熟悉音乐教材, 面向全体学生, 制定好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把握住每一个教学环节, 充分挖掘教材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以教师动情的演唱演奏, 生动有趣的讲解结合使用直观形象的教具, 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教学中尝试过多种方法。如 (1) 故事导入, 引起兴趣。教一首新歌时, 以故事导入, 很能吸引小学生。有些歌曲可以编成童话故事、历史故事, 还可以把有些歌曲的创作背景作为故事讲给学生听。如教《卖报歌》前, 就可讲述聂耳在上海街头碰到贫苦报童的故事。 (2) 生动范唱, 激发兴趣。范唱应该吐字清晰, 声情并茂, 形象鲜明, 风格突出。如《嘀哩嘀哩》这首歌生动地表现了小朋友们寻找春天的喜悦心情, 学生一听就喜爱上了这首歌。 (3) 音像结合, 增加兴趣。在音乐教学中运用插图及自备的有关美术作品, 有助于学生形象化理解歌曲、乐曲, 从而增加兴趣。如在欣赏钢琴独奏《牧童短笛》时, 我准备了一组图片, 图片上牛角朝着朝霞, 村姑提着竹篮, 走向村外, 提示着清晨离家放牧的景象。

二、通过多种途径, 拓展学生的审美兴趣

一个人喜爱什么音乐, 不喜爱什么音乐是因人而异的, 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们都有相同的爱好。相反的, 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兴趣和爱好,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放弃了引导和教育。因为低年级儿童受年龄、文化、生活经验的局限, 审美兴趣是狭窄的, 教师有责任通过音乐教学活动让他们的审美兴趣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扩展。教师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兴趣, 还可以利用课外音乐教学活动, 让学生更多地了解音乐, 热爱音乐。如在学校的艺术节中, 让有文艺特长的学生演唱演奏, 让他们在实践中去感受音乐作品的美感, 同时通过表现作品获得成功的喜悦, 并对音乐产生强大的兴趣。还可以在校园课余组织集体舞,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身心娱乐, 去感受音乐, 表现音乐。还可以在班级的班队活动中, 通过自己组织的小品、音乐短剧、小节目去发展学生的音乐爱好等等。

三、提高审美认识, 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音乐的审美活动是高尚的, 它值得我们爱之、好之、乐之。音乐又是一门很特殊的艺术, 一方面它很抽象, 一方面它却又能最深刻、最细腻、最准确地反映人的情感!欣赏者从这门特殊的艺术中感受歌曲的丰富情感和思想内涵, 从中获取精神力量, 使思想得到升华, 这就是音乐的社会功能。许多哲学家和音乐大师对音乐的这一功能作用都作出了充分的估量, 给予高度评价。或曰:“浸润心灵”, 或曰:“净化灵魂”, 或曰“改善德行”。

初中音乐对学生素养的培养 第10篇

一、音乐教学促进学生审美意识提高

审美情趣的高低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素养高低,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 教师注重利用音乐对学生审美意识的提升。例如, 在教授学生学习一首新的乐曲前, 要引导学生对该乐曲进行欣赏分析, 最大限度充分理解乐曲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情感, 然后让学生进行学习和练习。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更深刻理解一首乐曲, 并能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乐曲的美, 不论是旋律美还是表达的情感美, 都能够很好的愉悦学生的身心, 使学生从听奏中获得美的享受,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另外, 在音乐教学中进行乐器的练习, 应当教授学生完整的练习技巧和知识。要注意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结合, 如笛子演奏教学, 要结合乐器的外形美与演奏的音乐美,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音乐教学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是每个学生都应当学习的, 也是个人素养的体现, 特别是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与工作中, 合作意识必不可少。初中音乐教学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效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当注重利用多种教学方式, 充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例如,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大合唱, 这是体现一个合作能力的最有效方式, 在大合唱中, 分为男低音、男高音、女低音以及女高音区, 每个学生都是其中的一份子, 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就要求每个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 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 从而才能保证大合唱的成功。再如, 教学中进行分组讨论学习, 对一首乐曲进行分析, 3-5人一个小组, 每个学生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并最终形成小组观点, 这是合作学习的一种体现, 也是学生素养的表现。

三、音乐教学能够充分陶冶学生的情操

音乐课程在陶冶学生情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 在初中课程设置中, 音乐课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在经过音乐的熏陶之后, 其性情、精神、气质以及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乃至生活方式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会形成一种心理定势, 具有牢固的稳定性, 能让其一生获得健康的心理、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初中音乐课程学习中, 有很多优美的乐曲。例如著名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 这是中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 (阿炳) 的代表作, 全曲将主题进行时而沉静, 时而躁动的变奏, 使得整首曲子时而深沉, 时而激扬, 同时随着音乐本身娓娓道来的陈述、引申和展开, 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通过对这首乐曲的欣赏学习, 能够使学生从精神上体会阿炳一生的辛酸苦痛, 不平与怨愤, 以及对生命的深刻体验。与作者一起体会其中的情感变化, 并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能够很好的陶冶学生的情操, 使学生学会正确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音乐对学生情操的陶冶和洗涤, 是其他科目不能替代的, 也是音乐魅力所在。

四、音乐教学对学生个性意识的塑造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 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地位, 重视对学生个性意识的塑造和培养, 避免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个性意识的培养, 能够促使他们看到自己的优点, 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充满自信, 让他们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活动, 如乐器演奏比赛, 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 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乐器演奏技巧, 另一方面也能够促使学生认识到自我, 以及对音乐充满兴趣和热情。另外,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扩大视野, 也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交际能力。同时, 音乐对学生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激发也有很好的效果, 音乐可以带给学生无限美好的遐想, 促进学生想象力的拓展, 并利用音乐想象力发掘自身的创新能力, 如演奏等, 对学生个性意识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作用。应当说, 使学生们的专长和个性得到更好地发展, 开展音乐教学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纽带。

五、结语

总之, 在初中课程设置中, 音乐课是非常必要的。音乐教学促进学生审美意识提高, 音乐教学能够充分陶冶学生的情操, 同时初中音乐教学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意识的塑造是非常有效的。音乐教学对学生素养的培养, 能够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江.浅析音乐教育对学生素质的培养[J].都市家教月刊.2009年第10期.

[2]赵磊.浅谈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素养的作用[J].才智.2014年16期.

[3]徐项.浅谈音乐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作用[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培养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 第11篇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情感

黑格尔说:“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重视情感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孩子们的情感是丰富的,容易把对教师的情感转移到学科学习上去,因此教师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比如,老师一进课堂呈现给学生的微笑,讲课中语言的精练、幽默,语气的温和,时不时走下讲台与学生一起互动、游戏,用一颗童心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这些都会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依赖、充满期待,从而“亲其师,信其道”,喜欢上音乐课。

二、呈现丰富的教学内容

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能够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课程的安排必须合理,课堂操作要灵活多变,重点、难点要合理搭配,有所侧重地安排好教学内容,激活音乐课堂。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做:一是让教学内容有新鲜感。从当今的教学现状来看,音乐课大部分都变成了唱歌课,老师在讲台上唱一句,学生在下面学一句,一堂课40分钟,多次机械重复相同的内容,学生学得乏味,老师教得疲惫。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灵活多变。如这一节以唱歌为主,下一节以舞蹈为主,再一节以学习器乐为主……即使是一节课中也应讲求变化,动静结合:时而听、时而唱、时而跳、时而画,用多种形式表达音乐。二是突出高潮乐段,有个精彩的结尾。三是设计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方案,吸引学生学习。教学方案是教师智慧的结晶,我们要本着以万变之中求不变的宗旨,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全方位地表达教学主题。针对低年级学生,要设计活泼多动、形象卡通的教学方案;针对中高年级学生,就要多加入一些理性思考,引导学生用声音、形体、线条、颜色等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相对于低年级来说,中高年级的教学方案就显得成熟一些、稳重一些。但无论活泼型的教学方案,还是稳重型的教学方案,都不是绝对的,教师要视情况而定。

三、创设情境

学生的情感取向是与周围的环境相联系的,处在活泼的音乐氛围中,孩子就会身心愉悦、兴趣盎然;处在单调呆板的环境中,孩子就易精神疲惫、产生厌倦。作为老师,我们要善于创设适合学生心理特征、切合教学实际的教学情境。具体又可分为以下几类: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喜欢小动物、卡通形象等,而多媒体强烈的音画效果能够牢牢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充分调动起他们的情感动力,使其情不自禁地参与其中,从而主动地完成学习目标。如《小青蛙找家》一课,我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个可爱的动物王国场景,当学生流连其中时,突如其来的一场暴风雨给动物王国带来了一场灾难,小青蛙们奋力与暴风雨作斗争,可是有几只小青蛙却因此迷路了,它们找不到家了!这时,我看到孩子们焦急的神情,有的眼中甚至迸出了泪花。我连忙说:“别着急,孩子们,有一首歌曲能帮助迷路的小青蛙们找到家。” “快教我们唱吧,老师!”这时我出示课题——《小青蛙找家》。这节课在充满激情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教学效果极好。

2.创设生活情境

高年级学生心理发展较低年级成熟了一些,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把现实生活引入课堂,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实际出发,在不知不觉中获得音乐的情感体验,加深对生活的认识。如教学《爱劳动》这一内容,我先是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边唱歌、边洗手绢的接力赛,让学生亲身感受生活、总结经验,使音乐与情感体验相结合,然后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歌词创编。学生在音乐中亲身体验情感,以情感体验来学习、感知、掌握歌曲,无形中提高了音乐素养。

3.创设游戏情境

游戏是儿童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符合小学生好说、好动、天真活泼的年龄特点。在音乐课中适当穿插小游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如:在听歌曲范唱时,学生会有一搭没一搭地跟唱,这样既没效果,又影响课堂纪律。于是我采用了演双簧的方法:老师范唱,学生对口型或表演动作,学生的注意力就被牢牢地吸引到了音乐上。再如:歌曲练习时,学生容易厌倦,我便采用接龙比赛(一组一句)或拉歌等形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激发了出来。

培养学生的音乐感 第12篇

1.音乐鉴赏能力的含义和作用

1.1音乐鉴赏能力的内涵。

音乐鉴赏能力是人们对音乐艺术作品的鉴别、 欣赏的能力。 鉴赏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 其中知觉能力、想象能力、领悟能力、回味能力等在鉴赏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需要在鉴赏中着力培养。

1.2提升音乐鉴赏能力的作用。

1.2.1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音乐对于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 首先需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包括听觉敏锐度、辨析能力、感知能力、现实与虚幻的融会贯通等, 从最基础部分开始训练和培养, 让学生在不断的知识积累和感悟加深的情况下不断提升自身的音乐领悟能力, 提高鉴赏水平。 因此, 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能够促进学生在潜移默化和长期积累中提升综合素养, 实现全面综合发展。

1.2.2培养性情, 陶冶情操。

音乐作为一种独具风格和充满美感的艺术, 是文化中较有影响力的艺术, 对于人的发展和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1]。 音乐是一种精神力量, 能够激发人的斗志、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性情, 懂得欣赏音乐的人一般艺术品位高, 具有高雅的气质, 这是很多音乐人才和明星气质出众、气场十足的原因之一。

2.影响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几点因素

2.1教学内容单一, 理论与实际差距大。

根据音乐教学更注重实践的传统, 多数学校的音乐教学以实践教学为主, 理论教学比重不足。 重实践轻理论是目前我国很多学校音乐教学的通病, 他们认为只要在技能上有所突破就是音乐教学的成功所在, 但是他们忽视缺乏理论的教学, 学生在取得成功的路上就要多绕弯子, 付出更多汗水和努力, 而且缺乏理论指导的音乐学习难以取得突破, 在本身的基础上更难以上升前进, 学生得不到灵感和创造力的激发, 难以实现各方面素养的全面提高和音乐鉴赏能力的有效提升。

2.2音乐教师自身水平限制。

正如音乐专业的学生数量较少一样, 对应的音乐专业的教职人员相对短缺, 尤其是既有丰富的表演经验又有成套的理论涵养的音乐教育人才更是稀缺。 人才的缺乏使得学校在音乐课程的教育上对于教师的人员配置不足, 没有专业的教练指导。 目前, 除了很少一部分的音乐表演院校配备了专业的音乐教师外, 其他高中学校的音乐教师中的一部分是从其他专业转行过来的, 他们对于音乐的认识不足, 没有专业的音乐表现能力和理论知识, 这导致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很难得到有效提高, 音乐鉴赏的方法和思路难以发挥有效指导作用。

2.3音乐教学设施建设有待完善。

音乐教学涉及的范围和内容较多, 尤其是声乐和器乐教学, 需要很多配套的基础设施, 目前我国很多学校的音乐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薄弱, 即使是专业的音乐教育学校, 其音乐基础设施建设也很有限, 难以实现学生对于音乐的多样化选择需求。 基础设施不完善, 学生就得不到充分锻炼, 缺乏音乐鉴赏的有利环境, 要提高音乐鉴赏能力更是难上加难。

3.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3.1理论联系实际, 改革教学内容。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 要培养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 必须区别对待。 对于低年级学生, 应该主要培养他们对于音乐课程的理解和基础的听辨能力, 让他们熟悉简单的音谱。 在教学形式改革上, 应该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在理论和实践平衡的情况下, 引导学生接触音乐, 品味音乐, 在音乐鉴赏方法掌握的情况下进行鉴赏能力培养[2]。

3.2培养高素质音乐教学人才, 给予学生有效引导。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高素质的音乐教学人才能够给学生实时适当的引导,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上具有创新思维, 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 因此, 要培养好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首先要配备专业的高素质的音乐教师, 在教师任职要求上严格把关, 争取将最佳的师资队伍资源带给学生。

3.3树立学科地位,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大部分学校不重视音乐教学的情况, 相关教育部分应该引起重视, 重新确立好音乐学科的重要地位, 让学校和学生及家长都能重新看待音乐。 此外, 政府应加大对于音乐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资, 加强音乐进出设施建设,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

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 对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等都具有积极影响。 对于当前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相关部门应引起重视,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摘要:作为一种能够跨越国境、跨越民族和语言的艺术, 音乐的发展和演变不断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音乐的核心素养和教学目标就是培养人的审美情趣, 给予人发现美、感受美及创造美的能力。在当今社会背景下, 音乐教学如何实现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有效培养, 是音乐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和努力方向。本文在概述音乐鉴赏能力的内涵和积极作用的基础上, 主要分析了我国现阶段音乐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问题, 并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音乐教学,鉴赏能力,培养途径

参考文献

[1]任安莉.初中音乐教学中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 2013, S2:196.

上一篇:路基防护中施工技术下一篇:影响中药疗效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