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结合范文

2024-06-18

临床结合范文(精选12篇)

临床结合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2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204例脊柱结核患者, 68例还伴有布氏杆菌, 其中男47例, 女21例, 年龄最小者35岁, 年龄最大者72岁, 所有的患者都经过了CT、X线的影像学检查、血清以及结核菌素试验[2], 根据临床及实验确诊, 临床主要表现为腰痛、关节肌肉疼痛、乏力和发热, 还有部分患者食欲下降、盗汗。54例患者出现了血沉加快现象, 21例合并结核性胸膜炎和肺结核以及其它部位的结核;8例脊柱X线无明显异常, 仅在MRI中显示椎体发生炎性改变, 32例出现椎间隙缩窄, 38例椎体中央或前缘型骨被破坏, 但对脊柱的稳定性未产生影响, 18例合并椎旁小范围脓肿。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一般应用抗结核药物再加多西环素, 多用口服的方法, 抗结核药物一般包括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将0.2g多西环素顿服或早晚口服, 0.1g/次, 6周为1个疗程。观察组患者在运用上述西药治疗的同时, 外加中药煎服, 中药主要包括茯苓、党参、杜仲、牛膝、香附、地龙、五灵脂、川芎、当归。根据具体症状进行酌量增减, 如虚火旺盛、心烦失眠者加生牡蛎、银柴胡、夏枯草;气血两虚者加熟地、白术、黄芪;腰腿痛者加生乳香、丹参[3]。200m L/剂, 早晚各100m L口服, 1个疗程为10天, 中间休息1个疗程, 而后再进行下一疗程, 一般要治疗2~3个疗程。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具体疗效分析, 两组患者存在的差异性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5) , 经过治疗后8个月至2年的回访, 共有59例患者接受随访, 中途失访者9例。依据骨结核病的病灶治愈标准, 还有布氏杆菌病血清免疫学的检测指标, 观察组患者的治愈时间为3~12个月, 平均8个月;对照组患者的治愈时间为5~16个月, 平均12个月。具体治疗效果见表1、表2。

(n)

(n)

3 讨论

脊柱结核是一种类型比较特殊的骨关节结核病, 主要是由血行转移造成, 在腰椎比较常见[4], 其次是胸椎, 可能与腰椎负重较多, 劳损大, 血液运行也比较差有关。病变会造成椎体破坏, 形成脓肿, 脊柱所固有的稳定性丧失, 造成后凸畸形, 脊髓受到压迫导致瘫痪。脊柱结核是全身结核的一个重要部分, 炎症感染的过程相对比较缓慢, 病史相对较长, 因颅内压不会明显增高, 所以疼痛的症状也相对较轻, 只要卧床休息就会使病情得到缓解, 在发病早期及时诊断和治疗, 大多数患者都可以治愈[5]。对于药物疗效比较差的患者可以进行清除病灶的手术, 将疗程明显缩短, 使疗效进一步提高, 有利于愈合, 在运用抗结核药物治疗时应遵循全程、规律、适量、联合、早期原则, 在治疗期间应对肝肾功能、X线及血沉进行定期复查。

布氏杆菌病又被称为波浪热, 主要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可一同患病的一种自然源性传染病[6]。临床主要表现为腰部以及全身肌肉、关节疼痛、发热, 农村的发病率要比城市高, 临床主要是根据症状、血清的免疫学检查和病源的聚集地来进行诊断。本组患者中, 56例患者有过与牛羊接触史, 这对病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在具体的治疗中, 一般会推荐每天600~900mg的利福平加上200mg的多西环素, 疗程都应在6周以上, 痊愈的标准为血清检查连续2~3次呈阴性, 多次行血培养均为阴性, 临床主要症状消失[7]。布氏杆菌病尽管在发病机制上与脊柱结核不同, 但两者都是慢性炎症的发病过程, 会引起腰腿疼痛、乏力和低热现象。这两种疾病在同一种机体中发生, 在症状上要比单一发病严重得多。西医常规药物治疗, 再加上中药治疗, 就可以在慢性疾病中发挥出非常独特的疗效[8]。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 可以使患者的免疫水平得到有效缓解, 使机体的抗病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病变转归得到进一步促进。脊柱结核和布氏杆菌病在发病原因上虽然不同, 但病情的本质是相类似的, 均为气机不畅造成脉络受阻, 在中医上讲究痛则不通, 所以治疗的关键就是通经活络和调整阴阳。具体应结合患者的虚实, 虚者应注重壮腰补肾再加上调节血气, 实者应注重通络祛邪, 通经散寒、除湿活血[9]。通过辨证的方法对患者用药, 根据实际情况加减药量, 通过具体疗效分析, 两组患者存在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5) , 也证明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脊柱结核伴有布氏杆菌病的疗效确切, 治愈时间也可明显缩短, 这样既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还可以节省一大笔治疗开支[10], 特别是针对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农村患者, 实用价值非常明显。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运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脊柱结核并伴有布氏杆菌的临床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将204例脊柱结核患者 (68例伴有布氏杆菌)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34例运用中西医结合法进行治疗;对照组运用传统的西医方法进行治疗, 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共有59例患者随访, 中途失访者有9例, 依据骨结核病的病灶治愈标准, 还有布氏杆菌病血清免疫学的检测指标, 观察组患者治愈时间为312个月, 平均为8个月;对照组为516个月, 平均12个月。结论:运用中西医结合法, 可以使疗程进一步缩短, 进一步促进愈合, 而且这种方法比较安全、有效、简便, 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关键词:脊柱结核,布氏杆菌,中西医结合

参考文献

[1]刘宗兴, 朱辉, 康乐乐.中西医结合治疗脊柱结核伴布氏杆菌病临床研究[J].临床医药实践, 2011, 20 (2) :96-98.

[2]刘海峰, 张福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脊柱结核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 (31) :164-165.

[3]左应才, 赵凯, 程力.中西医结合治疗脊柱结核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 3 (15) :66-67.

[4]邱利忠.中西医结合治疗脊柱结核66例[J].广西中医药, 2009, 27 (6) :23-24.

[5]王忠远, 宋镇星, 胡晓峰, 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脊柱结核并截瘫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 2010, 33 (8) :992-993.

[6]成志荣.中西医结合治疗脊柱结核19例[J].中国中医药杂志, 2009, 4 (10) :373-374.

[7]孙洪林, 李树伟.中西医结合治疗脊柱结核26例[J].中医研究, 2009, 20 (9) :46-47.

[8]帖泰, 汪利合, 李沛.中西医结合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分析[J].中医正骨, 2009, 20 (10) :32-33.

[9]李初勤, 冯修森.中西医结合治疗脊柱结核形成的寒性脓肿102例临床体会[J].中医药研究, 2009, 10 (5) :23-24.

临床结合 第2篇

王望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同学们,知道我是谁吗?是你们的老师,对。教什么课的老师,还记得吗?对,教组织学和胚胎学,教医学生物学,教医学遗传学。

大家好!今天是个喜庆的日子,同学们经过五年的拼搏已圆满地完成了学业,就要离开母校奔赴新的工作岗位,开始了人生又一个征程。在此,请让我代表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全体老师,向即将离开母校的09届中西医结合专业全体毕业生---表示热烈的祝贺!

你们是安中的骄子。你们是毛泽东诗词所说的一群“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热血青年。

五年弹指一挥间,你们与安徽中医学院这美丽的校园已经融为一体,五年的成长历程,安中留下了你们一串串深深的足迹,你们经历了安中建校以来,教育部对安中的首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并取得了优良的成绩,这一优良的成绩有你们留下的辛勤汗水,你们是安中经过系统理论和技能培训的,并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优秀毕业生,是我们安中最优秀的一届毕业生之一。

你们就要离开这个曾经留下无数汗水与梦幻的校园,离开曾经仁爱甚至诅咒过的这片安中的土地,走向世俗而喧闹的社会,走向充满挑战的人生的新征途。

正如普希金所言“那过去的事情,都会变成甜蜜的回忆”。但最美好的回忆终究是回忆,在大家离开母校之前我给大家三句毕业赠言:做人做事要始终抱有谦虚和真诚的态度,在工作中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团队协作精神。2 勤奋工作,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实力。

实力是什么?实力包括关系、文凭和能力。“关系是易碎的瓷饭碗,文凭是会生锈的铁饭碗,能力才是可以增值的金饭碗。”

你们要持续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要永不言败、勇往直前!救死扶伤不分贫穷富贵,维护自己声誉,坚守职业道德。

同学们,我是你们的老师,也是你们的朋友,希望我们师生常联系,有一句诗词叫什么来着?(唱)“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不能回母校的也可以发个电子邮件告诉老师,你们的近况,附上你们近期的电子照片。

同学们,最后祝“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唱):

老朋友怎能忘记掉过去的好时光,老朋友怎能忘记掉过去的好时光。

友谊万岁,朋友友谊万岁,举杯痛饮,同声歌颂友谊地久天长!

崩漏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治略论 第3篇

中医之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它类似西医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多年来,笔者中西医结合诊治崩漏31例皆愈,现结合临床小结讨论,以利再效。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均因阴道异常出血就医。年龄14岁~50岁,平均33.2岁。与职业关系不大。1.2 检查项目:B超检查31人,未发现子宫及附件异常。性激素检验6人,雌激素偏低2人,孕激素偏低1人,泌乳素偏高1人。血常规检验均有不同程度的血色素偏低,最低的60g/L。1.3 症状分型:以崩中漏下为主证,结合临床检验、舌象脉象及兼证,31例中属肾虚肝郁、血热伤络的11例,肾亏气虚、冲任不固的15例、肝肾阴虚、兼夹瘀热的5例。2 诊断依据

主证是月经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难净,或崩中漏下,或崩漏互见;B超检查生殖器官无异常;性激素检验结果正常或异常。3 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暴则急止、漏则调摄为原则。以胶艾四物汤加味主之。临证加减施药。如止血用药:补气止血用黄芪、党参、白术,补血止血用阿胶、龙眼肉,温经止血用艾叶、炮姜、鹿角霜,清热止血用白茅根、生栀子、大蓟,凉血止血用地榆炭、侧柏炭、苎麻根,养阴止血用旱莲草、女贞子、龟板胶,固涩止血用仙鹤草、五倍子、赤石脂,祛瘀止血用田七粉、生蒲黄、炒茜草。每诊宜3~5剂。

西医治疗:酌用激素止血、人工周期、促排卵、手术(诊断性刮宫)等。4 治疗结果

就诊1次14人,就诊2次7人,就诊3~4次7人,5次以上3人。坚持血止后调周治疗2人。31例全部临床治愈。5 典型病例

蒋某,女,45岁,2011年5月25日由妇科转诊:自述近半年月经迟后两、三月才来,量多,逾期半月不净。这次5月9日行经,开始日换卫生巾7~8次,血块多,服黄体酮胶囊未能止血,5月23日行刮宫术后经量减少,但仍淋沥不尽。纳眠尚可,大便正常,尿多而清。有高血压病,在服降压药。舌淡红、唇薄白、脉细数。B超妇科常规检查无异常,检验性激素正常,血色素略低。

诊断:崩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肝肾阴虚、兼夹瘀热之证。

治疗:固气止血、清热化瘀为治则,拟胶艾四物汤加减:当归10g、川芎10 g、白芍30 g、艾叶6 g、阿胶(烊化兑服)10 g、黄芪30 g、田七粉(冲服)4 g、地榆炭10 g、侧柏炭10 g、仙鹤草15 g、栀子炭10 g、白茅根30 g、炙甘草10 g,2剂,每日水煎服一剂。

二诊(5月27日):经量明显减少,乏力,便溏,尿清,纳眠尚好,血压149/98mmHg,脉博98次/分,舌淡红,齿印、苔薄白、脈数。上方药去地榆炭、侧柏炭、黄芪,加党参20g、杜仲15g,3剂,每日水煎服一剂。硝苯地平缓释片1盒,10mg/次,每日2次。

三诊(5月30日):昨日月经已干净,现乏力,舌淡红微胖,齿印,苔白腻、脉数滑。拟八珍汤加阿胶(烊化兑服)10 g、山药15 g、莬丝子15 g、补骨脂10 g,4剂,每日水煎服一剂,以益气养血、温补肝肾,巩固疗效。

四诊(6月20日):6月18日行经,色量可,血块少,舌红、苔白、脉细数。拟服胶艾四物汤加黄芪、党参、炙甘草4剂,药完经止。6 讨论

结合本单位实际 开展临床药学工作 第4篇

1 深入临床了解药物应用情况

熟悉药物特性, 直接参与临床药物治工作, 协助临床医师做好药物鉴别遴选, 与临床医师共同探讨药物治疗方案。

例1.患者, 男, 34岁。入院日期:2011-07-28, 出院日期:2011-09-07。主要诊断: (1) AIDS; (2) 口腔真菌感染、口腔溃疡、急性咽炎; (3) 低钾血症。该患者曾于2011年6月11日到我院就诊, 经检测为HIV阳性, 经省疾控确认, 诊断为艾滋病。7月初开始服用拉米夫定, 奈韦拉平, 司他夫定抗病毒治疗。本次因反复发热近2个月, 再发2d入院。入院后行抗感染及支持治疗, 原抗病毒治疗不变。本次病程中患者自感咽痛, 医师检查见其舌体、牙龈、软腭均有溃疡, 咽部充血, 口腔咽拭子培养示白色念珠菌生长, 考虑咽部真菌感染并可能波及食管, 拟使用两性霉素B。参与临床查房时药师认为, 两性霉素B的毒性明显, 主要用于诊断已确立的深部真菌感染且病情危重呈进行性发展者, 对临床真菌感染征象不明显, 仅皮肤或血清试验阳性的患者不宜选用, 故推荐使用卡泊芬净。卡泊芬净是广谱抗真菌药, 适用于对其他药物不敏感或耐受的食管念珠菌病、侵袭性曲霉菌感染、侵袭性念珠菌血症、深部念珠菌感染 (腹膜炎、胸膜炎和腹腔内感染) 以及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的治疗。但因该药价格昂贵, 故征求患者本人意见, 患者因经济原因拒绝使用。

药师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后建议使用价格较低的伊曲康唑, 伊曲康唑是一种高效、广谱的口服三唑类抗真菌药物, 对深部真菌和浅表真菌均有抗菌作用, 临床主要应用于深部真菌所引起的感染。医师听取药师意见并与患者沟通后, 决定使用该方案。患者于8月10日起服用伊曲康唑, 8月22日溃疡面咽拭子真菌涂片及培养均为阴性, 抗真菌治疗有效, 继续服用巩固治疗后于8月28日停药。对于患者口腔内溃疡药师建议补充维生素B2, 并用锡类散甘油涂溃疡面, 碳酸氢钠漱口, 其余抗感染支持治疗不变。患者9月7日出院时, 溃疡已开始愈合。

2 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

药师通过参加查房、会诊、体内药物浓度监测等, 依据病情、病理生理学、药理药效学、病原学以及生化检验资料数据等, 对典型病例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 并协助方案的执行、修改与评价。

例2.患者, 女, 64岁。入院日期:2011-12-19, 出院日期:2012-01-05。主要诊断: (1) 病毒性肝炎 (未分型) 急性黄疸型; (2) 晚期血吸虫肝病; (3) 电解质紊乱; (4) 自身免疫性肝病; (5) 贫血。患者1年前在我院确诊为晚期血吸虫肝病, 予保肝退黄治疗后好转, 后病情反复发作, 曾先后2次因消化道出血住院, 并行止血输血治疗。2个月前无诱因下再发乏力, 食欲下降, 阵发性腰背部疼痛, 患者未予重视, 近日症状日趋加重, 入我院进一步治疗。患者12月19日入院时电解质检查示低钙低钾, 医嘱给予补钾治疗, 12月27日医嘱予螺内酯40mg每天2次, 口服, 当日电解质检查结果显示血钾偏高。

药师查房时指出, 螺内酯为保钾利尿药, 可使血钾升高, 补钾时应及时监测患者电解质, 并调整补钾量。医师听取药师意见, 当天中午停螺内酯改用呋塞米20mg每天3次, 口服。并于28日上、下午及29日3次检查患者电解质水平。28日上午检查结果血钾偏高, 28日下午及29日检查示患者血钾水平正常。

3 药师参与临床科室的抢救会诊

根据科室会诊邀请, 参与各科室的会诊, 对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讨论。提供抢救治疗用药方案, 并参加危重病例和死亡病例讨论。

例3.患者, 男, 36岁。入院日期:2008-07-14, 出院日期:2008-07-15。主要诊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反复肝功能异常4年, 有乙肝病史4年, 曾在我院住院及治疗。本次入院查肝功能TBIL 42.3pmol/L, ALT 101U/L等异常, 予丹参、苦参素护肝及干扰素抗病毒治疗, 患者于入院后第2天突然出现心跳骤停, 经抢救无效死亡。

药师参与死亡病例讨论时认为, 该患者用药符合诊断, 抢救药使用及时, 患者出现心跳骤停可能与干扰素的不良反应有关。临床医师认为患者猝死与干扰素使用无关, 但药师认为虽在时间上并不相符, 但是不能排除是干扰素所导致的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本着可疑必报, 死亡必报原则, 将其形成ADR报告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报告编号:321101-1-3779-2008-00028) 。

4 了解与收集有关ADR情况, 协助临床预防ADR病例, 全力参与救治处置

对收集到的ADR报告进行因果评定分析, 整理统计入档后按时向ADR监察中心报告, 并及时向临床反馈ADR的有关信息, 及时、有效控制药品风险, 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例4.患者, 女, 59岁。入院日期:2012-08-09, 出院日期:2012-08-27。主要诊断: (1) 戊型病毒性肝炎急性黄疸型; (2) 药物性肝炎; (3) 高血压; (4) 2型糖尿病。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全身乏力症状, 于外院就诊, 检查肝功能异常, ALT 1218U/L, AST645U/L, 就诊于我院, 门诊拟“肝损待查”收住入院。患者有高血压病史5年, 目前长期服用珍菊降压片, 血压控制尚可;患者近3个月自测末梢血糖偏高, 未定期检测, 未重视, 未诊治;患者有降血脂药服用史2个月, 1周前停药, 具体药物不详, 不排除药物性肝损可能。8月11日医师将该病例确诊为“药物性肝炎”, 患者经保肝降酶治疗后, 症状明显改善, 并于8月27日出院。

药师参与临床查房时发现该病例并予以重视, 调查其服药情况, 并嘱患者家属将其所服药物带来。调查发现患者除长期服用珍菊降压片外, 近期又因高血脂服用蒲参胶囊2个月随即出现肝功能异常。药师查阅相关资料, 排除珍菊降压片导致肝损的可能, 调查发现蒲参胶囊中的何首乌成分很可能是引起此次肝损的原因。该事件导致患者住院, 故我院不良反应监测小组立即以“新的严重”向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上报该事件 (报告编码:321101-1-027994-2012-00041) 。

5 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专项治理

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技术支持, 监督检查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情况, 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指标。根据卫生部颁发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并结合药品说明书及相关文献等资料定期对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进行分析和评价。

例5.患者, 女, 56岁。入院日期:2010-11-08, 出院日期:2010-12-01。主要诊断: (1) 慢性胆囊炎, 胆囊结石; (2) 丙肝肝硬化。患者因右上腹隐痛不适3个月入院, 入院后诊断为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 行胆囊切除术, 术后静脉滴注头孢呋辛, 甲硝唑预防感染。术后患者状况良好, 血常规、体温均正常。甲硝唑使用5d后停药, 头孢呋辛使用至出院共计10d。

药师点评该病历时认为:头孢呋辛为2代头孢, 大部分在肾脏代谢, 在尿液中有较高的浓度, 胆道手术预防用药不应为首选, 且预防用药长达10d, 时间过长。疗程过长不仅造成药源浪费, 而且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临床药学室将点评结果上报医务科。

6 适应医改, 指导安全合理使用药物

药师走进临床使药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 并利用药物经济学理论研究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适应全面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促进医药有机结合, 安全、有效、经济的合理使用药物。

例6.患者, 女, 43岁。入院日期:2011-12-06, 出院日期:2012-01-07。主要诊断: (1) 药物性肝损; (2) 乙型病毒性肝炎, 慢性; (3) 右肺腺癌伴全身广泛性转移。患者2011年6月在外院被确诊为右肺腺癌, 曾先后化疗5次, 化疗期间有输注血小板史, 11月28日准备第6次化疗时查肝功能轻度异常, 予甘草酸二铵, 还原型谷胱甘肽, 参麦保肝降酶治疗, 复查肝功能异常较前加重, 故转入我院。入院诊断为药物性肝损, 予甘草酸二铵, 苦黄, 还原型谷胱甘肽, 水飞蓟宾葡甲胺保肝降酶退黄治疗, 并在12月14日根据乙肝病毒定性及定量结果诊断为“病毒性肝炎, 乙型, 慢性”, 予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12月17日, 医师因患者要求换较贵的药降酶治疗, 停甘草酸二铵, 改为异甘草酸镁。

药师参与临床查房时提出, 甘草酸二铵具有较强的抗炎、保护肝细胞膜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 异甘草酸镁作用与其类似, 患者使用甘草酸二铵并无不良反应, 仅以“患者要求换用价格更高的降酶药物”作为换药的依据并不合理。与医师交流后医师表示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并要求临床药师在查房时常进行对患者的用药教育。另外患者在12月15日、12月24日及1月13日的血常规检查均显示白细胞偏低, 药师建议适当给予升白细胞的药物。

7 定期开展处方分析和病历、医嘱点评工作

对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并及时将收集的资料反馈有关部门。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保证临床用药安全与有效, 并及时将收集的资料整理反馈有关部门。

例7.患者, 女, 3岁。入院日期:2012-01-13, 出院日期:2012-01-22。主要诊断:支气管肺炎。该患儿因发热, 咳嗽, 咯痰2d入院, X线胸片示左侧肺炎, 诊断为支气管肺炎, 患儿入院后用药情况如下:

2012-01-13:10%葡萄糖+青霉素320万U, 每天1次, 静脉滴注0.9%氯化钠+头孢曲松1.5g, 每天1次, 静脉滴注 (病程记录中无描述) 。

01-13到01-15:10%葡萄糖+青霉素320万U, 每天1次, 静脉滴注;0.9%氯化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1.2g, 每天1次, 静脉滴注。

01-15到01-19:10%葡萄糖+阿奇霉素0.125g, 每天1次, 静脉滴注 (支原体抗体阳性) 。

01-16到01-22:0.9%氯化钠+头孢噻肟1.5g, 每天1次, 静脉滴注。

01-20到01-22:10%葡萄糖+利巴韦林0.2g, 每天1次, 静脉滴注 (病程记录中无描述) 。

药师点评该病历时认为, 该医嘱存在以下问题: (1) 青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噻肟均为时间依赖性药物, 分为2~4次给药可充分发挥疗效, 故该病例每天1次给药均属给药频次不当; (2) 医嘱和病程描述不一致, 患者初入院时予头孢曲松, 病程中无描述, 在病程后期又加用抗病毒药利巴韦林, 病程中也无描述; (3) 患者入院时予头孢曲松当天下午改为青霉素, 次日改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支原体检查阳性后又改用阿奇霉素和头孢噻肟, 换药过为频繁, 使用药物品种过多, 易造成耐药性等不良后果; (4) 青霉素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属同类药物, 联用不合理。

临床药学室将点评结果上报医院医务科, 由医务科酌情作出整改、处罚决定。

8 注意收集整理有关药物治疗方面的信息资料

为医师、护士、患者提供及时、准确、完整的用药信息及咨询服务, 开展合理用药教育, 宣传用药知识, 指导患者安全用药。

综上所述, 临床药师是临床医疗治疗团队成员之一, 应与临床医师一样, 坚持通过临床实践, 发挥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在药物治疗过程中的作用, 在临床用药实践中发现、解决、预防潜在的或实际存在的用药问题, 促进药物合理使用。通过在临床药学室的工作, 笔者认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临床药师, 不仅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 还应掌握各种疾病的诊断、治疗知识, 同时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我们今后的临床药学工作还需向以下方向努力:重视临床药师的继续教育和培养, 提高临床药师的综合素质, 注重知识的更新, 加强与医、护、患各方面的交流沟通。

关键词:临床药学,药师

参考文献

[1] 杨世民.医院药事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04.

临床结合 第5篇

论文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胆汁反流性胃炎

胆汁返流性胃炎是胃炎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也称碱性反流性胃炎,多因原发或继发性幽门功能紊乱或胃切除术后引起胆汁和碱性肠液倒流入胃所致。由于返流液中的胆盐等物质反复刺激胃粘膜,破坏了胃粘膜屏障碍,使胃粘膜充血水肿糜烂而形成炎症,且病情迁延,久治不愈,临床疗效不理想。我科自8月~8月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本病42例,并与单用西药治疗42例作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将门诊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25~60岁,平均35岁;病程2个月~5个月,平均1年;对照组42例,男26例,女16例;年龄24~61岁,平均34.5岁;病程3个月~4.8年,平均11个月。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腹部灼痛或胀痛,胃烷灼热感,空腹时加重;恶心、呕吐酸苦水、嗳气,呃逆或纳差,嘈杂。经胃镜检查,均表现为粘液池呈黄绿色浑浊,幽门口见有黄绿色胆汁返流入胃,胃粘膜充血水肿,散在糜烂面或红白相间,以红为主。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无显著性差异性,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口服西药奥美拉唑,每日2次,每次20mg,吗丁啉,每日3次,饭前15min口服,每次10mg。中药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随症加减,方药组成:柴胡10g、白芍10g、川芎10g、枳壳10g、香附10g、佛手10g、苏梗10g、甘草6g、黄芩15g、黄连6g、代赭石20g、陈皮12g,水煎服,日一剂。

2.2对照组只用上述西药,用法用量同治疗组两组均以四周为一疗程,一疗程后评定疗效。

3 结果

3.1疗效标准治愈:自觉症状消失、胃镜复查未见胆汁返流,炎症明显减轻或消失。显效:自觉症状基本消失,胃镜复查胆汁返流明显减少,炎症减轻。有效:自觉症状改善,胃镜复查胆汁返流减少,炎症无明显变化。无效:自觉症状无改善,胃镜检查无变化[1]中国学术期刊网。

3.2临床疗效治疗组:治愈29例(69%)胆汁反流性胃炎,显效11例(26.2%),有效2例(4.7%),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19例(45.2%),显效10例(23.8%),有效5例(11.9%),无效8例(19.1%),总有效率80.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3.3远期疗效随访0.5年,治疗组复发5例(11.9%),对照组复发18例(42.9%),两组复发率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4 讨论

胆汁返流性胃炎的发病机理目前认为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功能性幽门功能不全、胃排空能力低下以及十二指肠压力增高而引起肠液返流。返流的肠液(含胆汁、胰液)主要是胆盐和其他胰酶可破坏胃粘膜,使胃粘膜水肿、充血糜烂而形成炎症。返流的胆盐还刺激胃窦部的G细胞释放过多的胃泌素,形成高胃泌素血症,高胃泌素抑制胆囊素和胰腺素对幽门括约肌的调节,导致幽门功能紊乱,又加重返流形成恶性循环。吗丁啉作为一种胃动力药来治疗本病,并加上奥美拉唑的抑制胃酸分泌来保护胃粘膜,有一定效果,但疗效不持久,停药后易复发。祖国医学认为此病多由于饮食不节、损伤胃气;或情志不畅,肝气犯胃;或胆系痼疾迁延日久,胆火犯胃,上述诸因可致胃气不降胃失和降,脾胃枢机不利则中气不运,气滞湿阻,郁而化热,湿热内蕴、脉络痹阻而成重症,故其根本病机为中焦失和,肝失调达为其重要病因。治疗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疏肝和胃、利胆降逆、清热开郁为大法[2],参考现代医学理论,从柴胡舒肝散入手,随症加减。柴胡舒肝散具有疏肝胆、理气和胃之功,从而达到“治肝可以安胃”的目的,方中再配佛手苏梗加强和胃降逆,代赭石有重镇降逆、胆气下行之功效,黄连黄芩具有抗炎、保护胃粘膜之效。全方具有肝脾调和之效、肝顺胃降,则胆汁下流,泛苦得止,诸症可除。西药吗丁啉能促进胃肠蠕动,加快排空,减少返流,奥美拉唑抑制胃酸分泌,中西药合用能迅速缓解症状,见效快。故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较对照组明显提高。中西医结合标本同治,弥补了西药的不足,展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的广阔前景。

参考文献

1刘铭珍,于金源.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46例疗效观察.中国中医药科技,,3:34.

中西医结合治疗痛经临床疗效观察 第6篇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89例痛经患者,分为西药治疗组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分别采用单纯西药和中西医药物治疗,观察其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结果:西药治疗组40例患者,治愈19例,显效1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2.50%,中西医结合治疗组49例患者,治愈30例,显效1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96%。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原发性痛经

【中图分类号】R271.1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029-01

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是妇科临床的常见病之一,多发生于16~23岁的年轻女性。指生殖器官没有器质性病变,在行经前后或在行经期出现腹痛、腰酸、下腹坠胀或其他不适,一般在初潮开始就会发生,并随月经周期而发作的疾病[1]。中医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是月经期受到致病因素影响,导致冲任瘀阻或寒凝经脉,使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碍,以致不通则痛;或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西医认为原发性痛经的病理机制与子宫内膜的前列腺素(PG)关系密切。笔者近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原发性痛经,并与单纯西药治疗相对照,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并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89例病例均来自2006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门诊病人。年龄最小15岁,最大27岁,平均22.5岁。初中文化52例,高中以上文化28例。全部病例为原发性痛经,排除继发性痛经的病因、子宫内膜异位症、急慢性盆腔炎或子宫颈狭窄阻塞等。按照就诊顺序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49例、西药治疗组40例,两组病例在年龄、病程及病情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诊断标准[2]所有病例须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①经妇科及B超检查,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多发生于月经初潮后2~3年的青春期少女或未生育的年轻妇女。②主要症状:行经前后和经期小腹冷痛坠胀。③伴随症状:经血量少色暗有块,乳房胀痛,形寒肢冷,带下量多色白。④全身不适:腰部酸痛,肛门坠胀,恶心呕吐,头晕乏力,严重时出现面色发白出汗,甚至休克等全身不适症状。上述①、②项必备,③、④至少有一项即可诊断。

1.3治疗方法西药治疗组选择服用布洛芬(300mg,3次/日)或双氯酚酸(25mg,3次/日),维生素E100mg,1次/日,B族维生素200mg。疼痛剧烈者可选择心痛定20~40mg或阿托品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方法在西药治疗组基础上,另给祛瘀通经,临床选用当归,泽兰,益母草,川芎,桃仁,红花,柴胡,金铃子等中草药和针刺主穴位为气海、合谷、三阴交,配穴:关元、子宫、足三里。

1.4疗效标准按照《中药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疗效标准判定疗效。①治愈:服药后,腹痛及其他症状消失,停药后3 个月无复发。②显效:腹痛明显减轻,余症消失或减轻,治疗后疼痛程度评分降至治疗前1/3 以下。③无效:腹痛及其他症状无明显改善。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数据用χ2检验判定显著性,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结果

结果发现,西药治疗组40例患者,治愈19例,显效1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2.50%,中西医结合治疗组49例患者,治愈30例,显效1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96%。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痛经是妇女常见病之一,尤以青壮年妇女为多见。痛经发生时往往伴随有其他全身症状,如乳房胀痛、恶心呕吐、腰酸,严重者剧痛难忍,并出现面色苍白、冷汗淋漓、手足厥冷、昏厥。具体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种,原发性痛经指的是从月经初潮时即有痛经,以后每次来潮均出现反复腹痛。痛经原因不明,无盆腔器质性病变,即功能性痛经。本文主要探讨原发性痛经的治疗,首先对痛经患者解释月经生理,尤其是青春期少女,帮助其找出可能引起痛经的原因。原发性痛经患者月经来潮时子宫收缩的形态与正常妇女的不同,正常无痛经妇女的子宫张力<10mmHg,原发性痛经者子宫基础张力增高,压力超过120~150mmHg,收缩频率加快,不协调与节律紊乱造成子宫的血流量下降,以至缺血缺氧,引起痛经。

中医认为痛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临床上以血瘀寒凝为多见,古人称之为“不通则痛”。人之气血周流经脉环形,以畅流通顺为用,不可阻滞不通;血喜热而恶寒《内经》云“血得热则行,遇寒则涩而不行”,人之伤于寒或因饮食贪凉或外感寒邪及阴血,损及冲任之脉,不通则痛。《傅青主女科》说“夫寒湿乃邪气也,妇人有冲任之脉居于下焦……”,原发性痛经多实少虚,并且常为气滞、血瘀、寒凝相挟为病,互为因果[3]。其病位在冲任胞宫,变化在气血,表现为痛证。痛经发病因情志所伤、起居不慎或六淫为害,并与素体及经期、经期前后特殊的生理环境有关。其发病机理主要因这个期间受到致病因素的影响加上素体因素的影响,导致冲任瘀阻或寒凝经脉,使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以致“不通则痛”。未婚少女多有起居不慎、不注意风、寒、湿、冷或精神因素,如学习紧张、忧虑,对月经有恐惧紧张情绪,加上经期有剧烈活动致气血运行不畅,使经水凝滞不畅,不通则痛。

西医学认为其发病机制为子宫收缩异常,前列腺素或白三烯合成或释放过度,血管加压素及催产素的作用,其他因素包括精神因素、宫颈狭窄、其他肽类及自主神经系统、免疫系统[1]。研究表明,排卵后孕酮能促进子宫内膜合成前列腺素,分泌期子宫内膜合成前列腺F2α( PGF2α) 的量高于PGE2。子宫内膜及血中的前列腺素PGF2α含量增高是造成痛经的决定性因素[4],造成子宫收缩异常,缺血、缺氧,从而出现痛经。西医治疗以对症止痛为主,多用非甾体抗炎药,抑制PG合成,使子宫张力和收缩力下降,达到治疗痛经的止痛效果,起效快,不良反应少,但远期效果不理想,停药后易复发。

本组病例选用布洛芬或双氯酚酸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使子宫张力和收缩性下降。心痛定干扰钙离子透过细胞膜,并阻止钙离子由细胞内库存中释出从而松弛平滑肌,解除子宫痉挛性收缩,扩张血管,改善子宫供血。阿托品可解痉镇静。维生素E能促进生殖器官发育成熟,维生素B能促进镁离子透过细胞膜,增加细胞内镁离子浓度,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从而缓解痛经。祖国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辨证施治,气滞血瘀者给以活血化瘀,疏肝理气;寒凝瘀滞者给以温经散寒,理气逐瘀;气血不足者给以益气养血,补肝益脾。针刺达到通经活络作用,缓解痛经。方中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益母草活血祛瘀;牛膝引血下行;金铃子、玄胡索疏肝理气止痛;柴胡、枳壳一升一降,二者配伍,疏和解结,以除胸胁痞闷;香附调气消胀,以加强止痛作用;甘草和中止痛。诸药配伍具有行气活血,祛瘀止痛之效。

本研究发现西药治疗组40例患者,总有效率为82.50%,中西医结合治疗组49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7.96%。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纯采用西药治疗和选择中西医结合治疗痛经其疗效不同,西药治疗组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相比有明显差异,其疗效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优于西药治疗组。这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建立良好的周身血液循环与重新调整静态血液分配的条件反射,有效减轻月经期子宫充血程度和缩短子宫收缩的时间,解除与缓解痛经症状。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1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

[3]薛玉荣,保留,鲍连凤.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研究进展[J].山东中医杂志,2004,38(10):7435

[4]丰有吉. 妇产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30

中西医结合治疗哮喘的临床体会 第7篇

1 病理特征

哮喘的病理特征为支气管阻塞,主要是由于支气管痉挛所致,其次是气管内非特异性炎症。由于支气管阻塞使黏膜肿胀及腔内充满大量黏液,因此应迅速解除支气管痉挛,以期改善通气,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的潴留,使哮喘逐渐缓解。再者是控制气道内非特异性炎症,因为单纯使用支气管解痉剂,仅有对症治疗而无消炎作用,甚至可能加重潜在的气道炎症,同时支气管舒张后会有更多的致敏源进入支气管深部,而加重非特异性炎症。

2 西医治疗

2.1 解除痉挛,改善通气

茶碱类是目前治疗哮喘的首选药物。氨茶碱具有解痉强、效果好的优点,其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阻止后者对环腺苷酸 (CAMP) 的解除、破坏,使细胞内CAMP水平升高,达到舒张支气管平滑肌而止喘的作用;其还能促进支气管内黏液的清除,扩张肺动脉。首剂用量氨茶碱0.25 g加2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缓推,半小时之后再以0.6 mg/kg体重进行静脉维持,总量每日小于1~1.5 g。由于氨茶碱的治疗量与中毒量很接近,而且个体差异较大,因此有条件者应测氨茶的血浆深度 (10~20 mg/L) 。对有心血管疾患的老年人要慎用或以喘定代替,并随时密切观察。

2.2 清除气管内非特异性炎症

激素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其能提高小血管张力,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以减轻充血、渗出,稳定溶酶体膜,减少水解酶的释放,防止血浆和组织蛋白质的分解产物5-羟色胺、缓激肽等致炎物质的产生,免除对细胞和组织的损伤。还可提高β-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兴奋性,激发腺苷酸酸环化酶活性,降低磷酸二酯酶的活性,增加细胞内CAMP的蓄积,抑制Ⅲ型变态反应所诱导的哮喘等作用。首剂琥珀酸氢化考的松100~200 mg加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静脉点滴,以后以3~5 mg/kg体重进行静脉维持,直至临床症状改善为止。

2.3 纠正脱水、积极控制感染

哮喘发作时,患者张口呼吸,大汗淋漓,不思饮食,导致大量水分丢失,造成严重脱水。由于脱水造成痰液黏稠不易咯出,使痰液潴留,而使支气管阻塞症状加重,哮喘不易缓解。因此积极补充水分是非常重要。每日补液量在2000~3000 ml左右,一般盐和糖各一半。有心血管疾患的老年人应慢滴,同时在补充水分时要积极控制感染,选用强有力的抗生素,一般用7~14 d为宜。

3 中医治疗

3.1 发作期的治疗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发作时痰气相激,哮鸣有声,经过化痰治疗或黏痰一经咯出病即缓解。可分两型, (1) 寒型:畏寒无发热,痰清稀,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或弦紧。治疗以温肺散寒、化痰平喘为主,可用三拗汤或小青龙汤加减; (2) 热型:咳喘发热,痰黏稠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疗以清肺化痰平喘为主,可用麻杏甘汤合二陈汤加减,或定喘汤加减。

3.2 缓解期的治疗

中医学认为肾为气之根,主纳气。喘咳迁延,必损及肾,肾气不化则饮邪上泛,痰多咳喘;肾不纳气则呼吸困难,动则喘甚。故补肾培本改善患者体质,是治本之举。一般用《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等。

中医学还认为慢性咳喘症多由于气、血、痰相互转化为疾。肺的临床症状与肺微循环有关,“肺朝百脉,助心行血”。因而在防治上十分重视活血化瘀。治疗应以清肺化痰为主,用活血化瘀止咳汤,重用桃仁、丹参等。

4 讨论

4.1 哮喘是一个顽疾,易反复发作,而且每发作一次,对患者肺功能损害加重一次,久而发展为阻塞性肺气肿,乃至肺心病。因此积极预防哮喘发作是至关重要的。预防上感,避免有害气体的刺激,稳定情绪,注意过敏源等均是极为重要的。

4.2 在哮喘发作时的治疗,一定要做到彻底,在用茶碱类药物及激素时,一定要早用、足量。因为激素起效慢,一般用药6 h后症状才开始缓解。但量不一定很大,一般不超过30mg/d (地塞米松) 。有文章报道“哮喘濒死的实质在于严重的窒息。哮喘致死病例增多应归咎于治疗不够而非治疗过分”。

4.3 中医学认为久喘多伤及肺、脾、肾,只是临床表现强弱不一。缓解期补虚治本可兼顾三脏虚损,综合健脾补肾之力,发挥各法调节机体的特长,提高机体潜能,抗病防喘。

中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临床观察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3年10月收治的50例眼底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排除肝肾功能严重障碍、药物过敏、妊娠期、原发性视力异常及精神异常等患者。其中男性32例, 女性18例, 单眼发病36例, 双眼发病14例;年龄19~70岁, 平均年龄 (58.1±13.6) 岁, 病程2~52天, 平均病程 (21.3±2.3) 天。眼底出血类型:视网膜静脉阻塞15例, 糖尿病引发眼底出血8例, 视网膜钝挫伤14例, 高血压引发眼底出血8例,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5例。按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5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发病原因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治疗前均行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检查, 了解眼底出血原因及严重程度等。对照组患者采取抗凝剂、血管扩张剂、维生素E、维生素A加D、降血压等治疗, 根据患者眼底出血症状、严重程度等进行原发病及合并疾病针对性治疗。

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中医辨证治疗, 主要分为早期、中期及后期。具体而言, 早期 (即眼底出血时间为1个星期内) 治疗以清热、止血、凉血为主, 采取本院自拟的蒲黄止血汤, 方剂组成:栀子炭15g、生地15g、荆芥炭10g、生蒲黄15g、白茅根15g、旱莲草15g、郁金15g等, 冲服。中期 (眼底出血2个星期左右) 治疗以凉血、止血、活血为主, 采用桃红四物汤, 方剂成分:当归9g、红花10g、川芎10g、药用桃仁10g、生地12g等,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适当增减药物成分或剂量。晚期 (患者病程在1个月以上) 治疗以补肾、软坚化瘀等为主, 采用杞菊地黄汤, 方剂成分:龙骨15g、菊花12g、三棱10g、枸杞子12g、牡蛎15g、川芎10g、昆布10g等,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适当增减药物成分或剂量, 文火煎熬30min, 1剂/d。7天为1个疗程, 两组患者均治疗1~3个疗程, 治疗期间观察比较患者反应。

1.3 疗效评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视力恢复程度及不良反应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其中治疗效果可分为四个等级:治愈、显效、好转及无效。

治愈:眼底出血完全吸收, 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视力恢复到病前水平;显效:眼底出血完全吸收, 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视力提高3行以上;好转:眼底出血部分吸收, 患者临床症状有所好转, 视力提高1至2行;无效:患者临床症状、眼底出血吸收及视力无变化或加重。

总有效率为治愈率、显效率与好转率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记录数据采取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组患者治愈13例, 显效8例, 好转2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患者治愈9例, 显效5例, 好转5例, 无效6例, 总有效率为76.0%。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变化情况

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平均视力为 (0.21±0.11) , 治疗后平均视力为 (0.65±0.22)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平均视力为 (0.22±0.10) , 治疗后平均视力为 (0.46±0.08) 。治疗前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视力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n (%)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2例 (8.0%) , 对照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5例 (20.0%)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结论

眼底出血在临床上比较常见, 其发病原因较多, 主要有糖尿病、高血压、肾病和妊娠中毒性等视网膜病变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全身病变及视网膜血管瘤、视网膜血管炎、高度近视眼底等局部病变[3]。目前临床上治疗眼底出血的常用方法主要有抗血小板聚集剂、降血糖或血压、止血剂等, 但临床效果并不很理想[4]。相关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 通过调节五脏六腑、通气化瘀、活血、凉血等, 不仅可以有效治疗眼底出血, 而且可以有效控制血糖、血压等原发病, 标本兼治[5]。

中医理论认为眼底出血属“血灌瞳神”范畴, 多数由气血不足、肝郁气滞、上火、外伤等引起。在传统西医止血、扩张血管等基础上采取中医辨证治疗, 早期以蒲黄止血汤达到清热、止血、凉血的功效, 中期以桃红四物汤起到凉血、止血、活血的功效, 后期以杞菊地黄汤达到补肾、软坚化瘀的目的。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照组低。此外,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视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中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具有安全有效、促进患者视力恢复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马冰松, 张兵, 马雪松.中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50例[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9 (S1) :37-38.

[2]崔庆霞.中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40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18) :108-109.

[3]梅玲.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眼底出血42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 2012 (12) :40-42.

[4]何早生, 罗兴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C].//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江西省中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一次全省中、西医眼科学术交流会学术论文集, 2012:1.

结合临床使用探讨心电监护仪的管理 第9篇

心电监护仪的高效利用是评估医院管理的重要标准, 尤其是大型综合性医院, 往往由于心电监护仪的不足, 使得很多急诊或者重症患者无法及时心电监护的情况发生, 造成医护人员的医疗风险增加, 以及延误患者治疗的最佳时机的后果[1]。本研究结合我院监护仪的实际使用情况, 从监护仪品牌、心电监护的导联方式、耗材管理、维护管理4个方面探讨监护仪的管理。

1 监护仪品牌选购

目前心电监护仪的设计技术已经很成熟, 国际之间的技术和质量差异性也将越来越小。国内用得较多的进口监护设备主要有GE、飞利浦、惠普、日本光电、西门子、美国太空等。飞利浦和太空等进口监护仪设计节奏、抗干扰能力强、监测结果准确, 但非中文的操作系统给护理人员带来操作上和使用上的困难, 更重要的是维修费用高、耗材贵。这些进口设备主要用于ICU、麻醉科等重症监护科室。

国产监护仪主要以迈瑞、金科威为代表。迈瑞公司是中国领先的高科技医疗设备研发制造厂商, 同时也是全球医疗设备的创新领导者之一, 公司致力于面向临床医疗设备的研发和制造, 将性能与价格完美平衡的医疗电子产品带到世界每一角落。时至今日, 迈瑞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销售已扩展至19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监护仪的性价比和市场占有率极高。金科威专注于生产可靠性好、低成本、操作简单、软件功能配置灵活、外形美观的医疗设备。加入飞利浦医疗保健系统后, 金科威将借助飞利浦强大的品牌优势和技术力量, 继续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为更多顾客提供满足其需要的可靠且可负担的医疗器械。

2 ECG导联方式选择

临床上常用的心电导联有:双极导联 (标准肢体导联) Ⅰ、Ⅱ、Ⅲ单极导联V1~V6, 及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 VR、a VL、a VF。在心脏外科手术中, 为了能显示清晰的心电图波形, 导联的选择很重要, 双极导联主要观察心律的变化, 一般选择Ⅱ导联。肢导虽可了解心肌供血情况, 但临床价值不高。而单极胸导V4、V5, 尤其是CM5导联, 可检查80%以上ST段和T波变化, CM5导联探测ST变化, 比其他导联的波形敏感度都高, 是左室疾患如缺血性心脏病最好的监测导联。正确选择心脏导联不仅能精确了解心律变化和心肌供血情况, 也是采取和估计改善心律及心肌供血措施的良好指标[2]。

对于病房心电监护仪, 使用心电监护主要用于实时观察患者心律的变化和减少医疗风险, 而要了解更多关于患者的心脏活动情况及与心脏有关的疾病, 就需用专门的心电图机来分析。三导联完全能满足临床心电监护的需求, 三导联中用的最多的导联方式是Ⅱ。同时与五导联相比, 三导联使用方便, 只需要与患者连接三个电极, 这样每台监护仪就可以节省两个一次性电极片。其次, 使用三导联线少, 不容易缠绕、折坏, 方便护理人员保养。

3 耗材管理

心电导联线不管是原装的配件还是兼容的配件时间用长了都容易脱皮, 心电导联线和血氧探头都容易折断, 坏了一般更换, 少数可以维修。所以从成本控制理论的角度考虑, 心电导联线和血氧探头用兼容耗材划算。

监护仪的血压测量使用的是振荡法原理, 首先把袖带捆在手臂上, 对袖带自动充气, 到一定压力后停止加压, 再放气, 然后得到一组高压值和低压值。血压袖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测量结果的准确度。好的血压袖带在打气时充气均匀, 波动系数小, 放气速度均匀, 从而减少了测量误差和血压测量电路模块的故障, 所以建议血压袖带的配件尽量购买原装的。

设备管理部门应重视监护仪耗材的管理, 购买物美价廉的耗材, 备足不同品牌的耗材, 保障临床一线工作的顺利开展。

4 维护管理

目前我院的病房监护仪采取使用时再提到床头柜上, 不用时放在储物柜里的管理模式。虽然操作简单, 方便医护人员观察患者生理情况, 但影响患者生活物品和药品的存放, 也给患者带来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适感。有些医院在病床上方安装一个支架用于专门摆放监护仪, 既不占用患者的使用空间, 同时监护仪处于高处, 监护仪外围的线不存在堆积和折叠的地方, 从而减小监护仪耗材的故障率, 值得其他医院学习和借鉴。

要做好监护设备的维护管理, 首先要加强护理人员的规范操作和平时保养。护理人员作为监护仪的直接使用者和管理者, 直接关系着监护仪的使用是否高效、寿命是否延长。护理人员应交待好患者不要拉扯、睡压监护仪外围的连线, 设备空闲时保持连线干净, 理顺后环形缠绕在设备手柄边上;其次, 设备管理部门应根据临床科室的需求, 动态储备一定数量的监护仪外围耗材, 同时应设置专门的设备维修人员对监护仪进行定期保养;另外, 心电导联线和血氧探头尽量使用分体式的, 与一体式相比前期更换成本较高, 但后期维护成本较低。血压袖带容易老化和袖带黏力减弱而致使血压测量误差, 建议每年定期更换一次。

5 总结

心电监护仪作为医院临床科室的常规设备, 数量多、使用频率高、连续使用时间长, 不好管理也不易管理。使用好这些设备, 能及时指导医生做出合理的诊断和调整治疗方案, 能减少医疗风险;维护好这些设备, 能够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为医院节省大量的维修成本。

加强心电监护仪的管理, 应从设备的采购、使用、维护3个方面进行质量控制。把好采购关, 购买质量好、市场占有率高、售后服务体系健全和性价比高的监护设备;把好使用关, 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使用培训力度;把好维护关, 充分发挥设备管理部门的后勤保障作用, 提高设备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 实现耗材的动态管理。

参考文献

[1]戴骏, 李峻涛, 杜涛, 等.医院床位合理安排模型的研究及实证分析[J].医疗卫生装备, 2009, 30 (11) :22-26.

临床结合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92例肛瘘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试验组, 每组46例。其中对照组中, 有20例男性患者, 26例女性患者, 其年龄为20~71岁, 平均为 (41.2±2.1) 岁;病程为25 d~13年, 平均为 (7.4±1.8) 年。而试验组中, 有22例男性患者, 24例女性患者, 其年龄为22~72岁, 平均为 (41.6±2.2) 岁;病程为22 d~12年, 平均为 (7.5±1.6) 年。2组患者的年龄、病程及性别等基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备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手术方法治疗,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患者保持侧卧位, 采取碘伏对患者肛部位实施常规消毒, 再实施骶管麻醉, 完成麻醉后采取探针顺着肛门内包块做内部探查, 再将探针穿过肛管直肠环, 并通过探针远端在内口部位穿出, 且顺着探针行走方向将肛瘘齿线下部管壁切开, 其切口为V字形, 最后在修剪完切口后将管壁部位的腐败组织剔除[2]。而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前提下给予中医挂线方法治疗,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先采取常规肠道准备, 实施腰麻处理, 依据患者肛瘘位置合理的选择体位, 主要包含截石位、左侧卧及右侧卧等, 通过美蓝染色法或者探针探查确定肛瘘内口, 并在肛瘘内口位置选择放射状切口。此外, 用手进肛管法触诊, 在外口置入探针后沿着内口探出, 再切开探针下面的组织及皮肤, 且剔除腐烂组织。然后绕过肛肠直肠环部位瘘道通过穿钳穿过且探入到瘘管顶部, 且钝性穿破直肠黏膜, 采取双股橡皮筋实施挂线处理, 在内口处实施直肠黏膜包扎处理, 待止血以后放置消炎栓, 最终进行加压包扎处理。

1.3 评价标准:

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后, 对2组肛瘘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 一般分成3个等级。其中, 患者疼痛、瘙痒及流脓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且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完全恢复正常为治愈;患者疼痛、瘙痒及流脓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且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基本恢复正常为有效;患者疼痛、瘙痒及流脓等临床症状无变化或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 (痊愈患者人数+有效患者人数) /治疗患者总数×100.0%。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组中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其中选择统计学SPSS15.0实施分析, 计量资料通过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通过百分比 (%) 表示, 采用卡方检验, 若P<0.05, 则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对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 其中对照组中, 有20例 (43.48%) 获得痊愈, 14例 (30.43%) 获得有效, 12例 (26.09%) 获得无效, 其临床总有效率为73.91%;而试验组中, 有24例 (52.17%) 获得痊愈, 19例 (41.31%) 获得有效, 3例 (6.52%) 获得无效, 其临床总有效率为93.48%, 试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的比对照组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比较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对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 试验组有3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 其中包含2例肛门轻度水肿, 1例疼痛明显, 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52%;而对照组有8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 其中包含4例肛门轻度水肿, 3例疼痛明显, 1例肛门失禁, 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39%, 试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的比对照组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肛瘘还可以被称之为肛门直肠瘘, 是一种临床中常见与多发的肛肠科病灶, 此疾病具备着较高的发病率。现阶段, 肛瘘的临床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人体性激素过度旺盛分泌, 加之肛门排泄不畅而导致发生的感染, 还可以说肛瘘是肛周脓肿后遗症, 脓肿在不断愈合期间形成迂曲腔道, 因为长时间没有愈合而在腔道内出现瘢痕组织, 从而形成肛瘘。在临床中, 肛瘘的形式主要包含括约肌外肛瘘、括约肌上肛瘘、括约肌间肛瘘及经括约肌间肛瘘等, 其中最为常见的是括约肌间肛瘘, 其临床表现主要是局部疼痛、反复流脓以及瘙痒等, 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影响[3]。因此, 临床中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治疗肛瘘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 中医挂线疗法是缓慢切开患者瘘管的手术方法, 其主要是通过橡皮筋产生的机械作用, 促使患者结扎部位组织发生血运障碍, 此外, 医用橡皮筋还具有瘘管引流物的作用, 确保患者瘘道内渗液可以顺利排出, 由此有效避免发生感染。相关研究证实, 手术与中医方法联合应用在肛瘘患者治疗中, 可显著改善患者肛门失禁的情况,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及临床疗效, 确保患者尽早恢复健康。

此次临床研究的结果显示: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有效率为73.91%, 试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48%, 试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的比对照组高 (P<0.05) ;试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52%, 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39%, 试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的比对照组低 (P<0.05) 。

综上所述, 手术与中医方法联合应用在肛瘘患者治疗中, 可显著改善患者肛门失禁的情况,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及临床疗效, 确保患者尽早恢复健康, 值得临床重视并推广。

摘要:目的 探究手术与中医方法联合应用在肛瘘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92例肛瘘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试验组, 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手术方法治疗, 试验组给予手术结合中医方法治疗。结果 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3.91%, 试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48%, 试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的比对照组高 (P<0.05) ;试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52%, 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39%, 试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的比对照组低 (P<0.05) 。结论 手术与中医方法联合应用在肛瘘患者治疗中, 可显著改善患者肛门失禁的情况,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及临床疗效, 确保患者尽早恢复健康, 值得临床重视并推广。

关键词:手术,中医,肛瘘,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峨.高位肛瘘多种手术方式及辅助治疗的探讨[A].中医肛肠理论与实践--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大会暨二零一零年中医肛肠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15, 15 (11) :60-62.

[2]宋炳文, 杨凌洪, 凌光烈.肛管癌的研究现况[A].首届国际中西医结合大肠肛门病学术论坛暨第十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大肠肛门病学术会议论文集萃[C].2014, 12 (11) :102-104.

[3]韩丽君, 任建国, 董岩平, 等.切开、挂线、开窗疗法结合中药“三联”治疗高位肛瘘239例临床观察[A].中国肛肠病研究心得集[C].2011, 5 (2) :68-69.

[4]张桂茹.肛瘘的诊治体会[A].中国肛肠病研究心得集[C].2011, 4 (11) 89-91.

临床结合 第11篇

【中图分类号】R217.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684-01

牙病引起的牙痛,既可做为一种单独疾病,也可看做为一种症状,对此论述颇多。祖国医学在治疗牙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而当今医学则运用口腔科机器治疗牙疾病,中西医各有特色。作者用中西医结合,西医两种方法治疗牙痛136例,经对比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临床136例牙痛患者,男性58例、女性78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68例,采取自愿的原则,分别用现代医学、中西医结合两种方法治疗,其中年龄最大者69岁,最小者5岁。

2 治疗方法

2.1西医组:按照口腔内科引起牙痛的几种常见疾病,采用了不同的治疗方法。

2.1.1牙体疾病:由于炎症刺激,诱发髓腔内压力增高而疼痛。深龋用口腔科综合治疗机祛除腐质,然后用氧化锌、丁香油粘固粉安扶垫底,数日后充填治愈;急慢性牙髓炎先露髓后,用失活、取髓、暂封、充填等治疗方法,以彻底消除根尖炎症;牙齿敏感症选用棉球蘸氟化钠甘油反复在病牙上摩擦,脱敏后充填治疗。

2.1.2牙周疾病:牙周病由牙石、牙菌斑引起牙周炎、牙龈炎,用洁治机祛牙石,行牙周洁治术;如牙周脓肿、牙周袋较深,则应开放引流,牙周刮治,手术切除等方法治疗,并反复换药抗炎,促进牙周组织生长;若牙齿阻生所致智齿冠周炎,宜先局部消炎,待炎症控制后再决定是否拔出阻生齿。

2.2中西医结合组:按照牙痛病因的不同辩证论治。以最常见的风热牙痛、胃火牙痛、肾虚牙痛为分型。风热牙痛,治宜疏风清热,银翘散主之,方用双花20g、连翘20g、桔梗15g、薄荷15g、竹叶10g、荆芥15g、牛蒡子10甘草12g、淡豆豉9g,水煎服,以二周为一疗程,每日一剂,服一疗程后统计疗效;胃火牙痛,治则:清胃散热,凉血止痛,用清胃散加减,方用生地黄20g、当归20g、牡丹皮25g、黄连20g、天麻20g、服一疗程后统计疗效;肾虚牙痛,治则:滋肾健齿,玉女煎加减,组方:石膏30g、熟地30g、麦冬20g、知母15g、牛膝15g,服一疗程后统计疗效。同时,结合上述西医口腔内科治疗方法辅助治疗。

3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痊愈:症状完全消失、无牙痛、叩诊(一);有效:牙痛明显减轻,基本消失,叩诊(±);无效:牙痛症状不消失,叩诊(+)--(++++)。

3.2结果:西医治疗组:痊愈40例、有效2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1%。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痊愈49例、有效1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

4 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面部痤疮临床分析 第12篇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面部痤疮,临床分析

痤疮俗称青春痘或粉刺,为毛囊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人群为年龄介于12—25岁的青少年, 多数人青春期结束后可自愈或减轻[1]。但反复发作, 久治不愈的痤疮,给青少年的身体和心理都带来了很大的创伤,甚至影响到患者的工作和学习[2]。近年来, 我院开展了有关中西医结合治疗面部痤疮的相关研究。 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4年12月接诊并收治的368例面部痤疮患者,根据临床和术后随访资料, 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疗效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 料 与 方 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我院共接诊并收治面部痤疮患者578例,随机选取其中368例患者, 依据患者自身情况和意愿,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并根据患者病情轻重采用Pillsbury分类将痤疮皮损分为Ⅰ-Ⅳ级。观察组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 对照组仅采取西医的治疗方法。每组患者至少治疗2— 3个疗程治疗 ,(每个疗程二周)。观察组188例,其中 , 男105例,女83例,患者年龄介于12 ~ 41岁,平均 (24.6±2.4) 岁,病程20天~ 10年,平均(5.4±0.5) 年,其中Ⅰ级(轻度)18例,Ⅱ级(中度)30例,Ⅲ 级(重度)55例,Ⅳ级(重度 - 集簇性)85例。对照组180例,其中男100例,女80例,患者年龄介于12 ~ 40岁,平均 (23.9±3.4) 岁,病程18天~ 11年, 平均(5.3±0.6)年,其中Ⅰ级(轻度)16例,Ⅱ级 (中度)27例,Ⅲ级(重度)59例,Ⅳ级(重度 - 簇集性)78例。两组患者病程、性别、年龄上无明显差别, 无统计学意义,即p>0.05。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被确诊为面部痤疮,且参加此次疗效分析的患者均为自愿, 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1)对照组治疗方法:常规护理。脓疱过大者, 可行排脓术。仅采取西医治疗,给予患者口服罗红霉素胶囊(抗生素还可采用其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头孢类抗生素,四环素族抗生素类等,但是四环素类抗生素忌与维A酸类药物合用),维胺酯胶囊,严重者服用异维A胶囊。可采用激素类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 雌激素制等。还可考虑行物理疗法,如光动力疗法或激光治疗。外用夫西地酸乳膏和0.025% 维A酸乳膏, 过氧化苯甲酰凝胶等。

(2)观察组的治疗方法: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根据中医“辩证施治”原理,对患者进行治疗: (一)、肺经风热证予丹参酮胶囊1g tid口服,方用枇杷清肺饮(枇杷叶12g,桑白皮10g,地骨皮10g, 黄芩12g, 黄连6g, 金银花15g, 野菊花15g, 栀子10g, 连翘12g, 生甘草6g)二周为一疗程,至少行2— 3个疗程,给予患者玫芦消痤膏外用。(二)、胃肠雍热证方用黄连解毒汤合茵陈蒿汤加减(黄连10g,黄芩12g, 栀子12g, 茵陈蒿15g, 白花蛇舌草12g, 野菊花12g, 蒲公英12g,赤芍12g,牡丹皮10g,生甘草6g) 治疗2—3个疗程。给予患者外用玫芦消痤膏。(三)、 淤热痰结证方用桃仁二陈汤加减(桃仁10g、制半夏10g、丹参15g、象贝母9g,牡丹皮12g,郁金12g, 玄参、夏枯草15g,生地15g, 山楂15g,红花3g,甘草3g),此分型较难治疗,至少行4—5个疗程,予患者外用玫芦消痤膏。(四)、 冲任不调证方用柴胡疏肝汤和消痤汤加减(柴胡15g,郁金15g,白芍15g, 女贞子20g, 旱莲草20g, 鱼腥草15g,蒲公英15g,丹参15g,山楂20g, 甘草6g)至少行2—3个疗程,给予患者外用玫芦消痤膏。

1.3 统计学方法

两组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处理,计数资料用 % 表示,采用 χ2检验,结果P < 0.05为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观察组患者的疗效及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详见表1。

3 讨 论

痤疮好发于面、背部,特别是严重的面部痤疮, 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心理成长和社会交往。轻度的痤疮又分为闭合性的白头粉刺和开放性的黑头粉刺,康复后通常不会残留疤痕或色素沉着[3]。轻度痤疮如未及时控制,极易发展为中重度痤疮,主要表现为多发性脓疱、炎症性丘疹、结节性或囊肿性炎症。由于中重度痤疮常引起较重的炎症反应,所以其造成的皮肤损伤也是比较严重的,常会遗留瘢痕、凹痕或黑色素沉着等。严重影响了青少年身体和心理的健康[4]。

肺经风热证:病程较短,可见与毛囊一致的红色丘疹,黑头粉刺,或微痒、微痛,多见于寻常型痤疮。 口干,尿黄。舌红,苔薄黄,脉象浮数。宜:宣肺清热, 散风,用枇杷清肺饮。胃肠雍热证:丘疹红肿,疼痛或有脓疱,颜面潮红,甚有自觉局部皮肤灼热,多见于脓疱型痤疮。口臭口苦,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 脉滑数。宜:清热解毒,化湿腑。方用黄连解毒汤合茵陈蒿汤加减。淤热痰结证:丘疹、结节、囊肿,挤破溢脓,偶流血水,触之稍硬,凹凸不平,点状萎缩, 斑条状瘢痕,多见于囊肿型痤疮,舌紫苔厚,脉象弦滑。 宜清热和营,化痰散结。方用桃仁二陈汤加减。 冲任不调证:本证见于女子,面部痤疮皮损的发生和轻重与月经周期有明显关系,粉刺散发,颜色暗红,月经前面部皮疹明显增多加重,月经后皮疹减少减轻。或伴有月经不调,月经量少,经前心烦易怒,乳房胀痛不止,常见于经期型痤疮。舌红苔腻,脉象浮数。宜养血调经,活血散淤,调理任冲。

上一篇:卫生工作下一篇:设施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