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2024-06-05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精选12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第1篇

一、以情诱导,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 学生对知识、对学习的态度,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师的态度。“亲其师, 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 能产生“爱屋及乌”的效应, 学生对教师的情感会迁移到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上。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创造平等、宽松的民主教学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使师生关系融洽, 营造一种教也愉快、学也愉快的教学情境。

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应该注意教师的课堂教学用语。教师的课堂教学用语, 不仅要讲究规范、科学、形象、生动, 更要体现出尊重、信任、温暖、体谅和鼓励。例如:当学生回答问题说了一部分就说不下去时, 我鼓励学生说:“老师知道你已经学会了, 刚才说得不错, 别紧张, 再想一想。”学生得到鼓励后, 增强了自信, 于是调整了思路又顺利地说了下去;当基础较差的学生读课文不流利时, 我鼓励学生说:“没关系, 再练练就好了。”这样, 学生以后还会积极举手表现自己;有时, 学生会在课堂上对某个问题提出疑问, 如果学生的质疑有道理, 我就表扬他说:“这位同学很有自己的思想, 今后我们大家要向他学习。”于是, 提出疑问的学生上课更加专心, 希望自己还有表现的机会。教师这样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加以鼓励, 充分肯定学生的长处, 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尊、自强等独立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 师生关系会更加密切。善于表现是学生的天性, 良好的教学氛围会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大胆放手, 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阅读课只有扫清了字词障碍, 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教学目标才能有效达成。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 语文课中的字词知识基本上能够自学掌握, 作为教师应该大胆放手, 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主人。那么, 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这些基础知识的独立性, 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呢?

每学习一篇课文时, 首先, 让学生做好预习, 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其次, 小组内交流, 交流自己的疑惑之处, 交流中遇到分歧时, 可以讨论解决, 或者请求教师帮助。最后, 考查词语的运用, 教师会根据每篇课文的字词选取一些易错的, 给学生提供字词环境来指导学生的运用。每学完一课在全班进行检测展示, 让学生评价哪些小组学得好, 哪些个人学得好, 给予表扬和鼓励。我还常常让学得好的学生介绍学习方法, 他们有时比教师想得还多, 还周全。如:学到“或”字时, 就应联想到“戒、载、栽”等一类“戈”部的字;归类记忆“工作努力就是‘功’”“‘裕’就是丰衣足食”“‘劣’就是下的工夫比别人少”......学生的兴趣很高, 自信心很强, 而且检测结果表明, 他们对字词掌握的程度和效果, 都比原来教师教的时候好, 这激发了他们极大的学习热情, 真正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充分读文, 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 自己领悟。”因此, 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读书思考, 并适时地点拨, 引导, 努力做到读书中理解课文内容, 在读书中体会思想感情, 提高学生的自读自悟能力。

如在《孔子学琴》这篇文章的教学中, 我让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朗读课文, 完成填空: () 的孔子, 并让学生学会从文中找依据。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填, 也可以自己想, 可以填一点, 也可以填几点, 此时学生有的大声朗读, 有的轻声连读, 有的默读......都在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边研读边找依据。这样开放的填空, 给了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 开放的要求, 激起了学生读的兴趣和欲望。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 大大丰富了读的内涵和方式, 提高了读的效果, 从而学生对孔子的谦逊好学, 做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品质有了更深的感悟。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还必须做到朗读形式多, 层面广, 使学生百读不厌, 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通过科学的、有计划、长期的阅读训练, 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 不但为下一步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而且在自读自悟的沃土上, 培植了学生创新意识的芽, 孕育了学生创新意识的花。

四、敢于尝试, 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小学语文课堂识字教学策略 第2篇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有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识字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读记笔画法:在学生刚掌握一些基本笔画、部首时,可采用“读笔法”,即独体字、合体字的难易部件按书写笔画顺序边“书空”边读出每个笔画的名称。如:“方“字的笔画顺序为:点—横—横折钩—撇。

二、部件分解法:以字的结构、掌握的部件和独体字读出每一部件名称的方法,称为“部件分解法”。如:听=口+斤;池=氵+ 也。

三、字形分析法:教给学生分析字形的一般步骤,让学生知道如何对有关结构单位分合加减,从而逐步建立识字的思维模式。如:全包围的字:国、圆…;半包围结构的字:远、运…;上下结构的字:草、落。

四、比较法:汉字中有许多字在字音、字形方面都很相像,字义却相差甚远,怎样来识记区别这些字呢?可以用比较法学习,即把这些字写出来如:青、蜻、清、请、晴、睛,进行字音、字形、字义上的比较,再组词,就较易记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第3篇

关键词:关系、点拨、合作、延伸

G623.2

如果教师能够较好的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对于学生升学和未来人生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下面简要的谈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一、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始终把自己的地位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始终高高在上,那么会和学生之间产生距离,那样对于教师能否正常进行课堂教学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亲切的抚摸,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二、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

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不能够都要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点拨和引导,让学生有效的获取新知。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于是教师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点拨教学,优化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点拨是一把火,促使学生的思维放出火花。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不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这样做意义很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艺术化点拨,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而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充分调动学生装的主体情感受,让他们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性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并达到发展。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因此我们说点拨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必须有效的进行,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才会更有特色,更有实效。

三、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于简单的问题教师可以直接提问学生回答,对于稍有难度的问题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完成,而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应该让学生首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再去合作探究交流,因为这样学生才能够在交流的过程中有话说,因此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几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可以看到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讨论时气氛热烈,却没解决实际问题。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四、教学范围要拓展延伸。

小学语文教师不能够只教书本知识,要注意适当地进行延伸,这样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要走向生活社会。如果就语文课本学习语文是永远无法学习好的,我们精彩的课堂只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很小的一部分,只是能应付考试,而学生的能力和实践是无法真正得到锻炼和提高的。学生的语文最终是要在社会中去检验的,所以必须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尤其是新教材,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个性思考,不在要求统一答案,所以这就是说老师一定要把思维的空间真正还给学生,这样才真正有助于学生的提高。要让学生更多的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去积累生活,去品位生活。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才能真正的积极的去学习语文。

小学语文教师肩负着学生未来发展的光荣使命,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在潜心钻研课堂教学方法与策略,我相信未来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必定会百花齐放,定会枝繁叶茂。

小学语文的教学策略 第4篇

1.创设情境, 让学生主动写字

例如, “替”字的教学。 “替”字笔画较多, 结构较复杂, 写起来十分不易。 由于不能很好地掌握字的结构, 学生写出来的“替”字, 上下分离, 两个 “夫”字左右 “分家”, 不紧凑, 不端正。我引导学生观察电脑画面, 让学生听故事:“小夫、 大夫玩累了, 找个凳子坐下来, 可是凳子小, 怎么办呢? ”学生立刻七嘴八舌, 有的说:“让凳子变扁一些。 ”有的说:“让小夫和大夫靠近一些。”还有的说:“让小夫的脚往里缩一缩。 ”随着学生的发言, 我借机在电脑上操作让字形发生变化, 学生有了生动的视觉感受, “替” 这个字的结构在学生的心中已经不再抽象而变得生动可感起来。 学生按捺不住, 自己尝试写起来。

2.利用电子白板改变传统备课方式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决定课堂教学效果。 传统的备课由于缺少丰富的教学资源, 教师在教学方式和方法的设计上受到很大的限制, 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潜能的开发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过于强调课堂的预设, 然后按照预定好的教学过程, 教师在课堂上讲, 学生在座位上听, 严重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 电子白板有强大的无所不能的功能, 因此, 教师在备课时应尽可能摆脱以前的束缚, 放开手脚, 大胆创新, 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更多地为学生着想, 为学生的主体地位开辟道路。 电子白板资源丰富, 教师可以配合这种资源对文本进行深度挖掘, 使之更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和多维度思考。 电子白板本身的互动功能, 让教师的设计思路更放开, 更能激发学生无穷的想象力。 比如《詹天佑》这篇课文, 传统的备课资料不能让学生体会“人”字形铁路设计的妙处, 现在教师在准备教学资料时应利用电子白板中储备的视频资料, 在课堂上形象、直观地播放给学生, 学生看了视频之后对詹天佑的设计非常叹服。

3.关于习作指导

3.1再现情景。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 但他们的观察偏向无意注意, 观察中往往缺少细致和耐心, 缺少深入思考, 在头脑中留下的表象并不深刻。 习作时学生虽然捕捉到习作素材, 但往往遗忘事物的具体细节, 以至于出现回忆链中断的现象。 此时教师除了可借助多媒体手段再现情景外, 还可引导学生通过抓住要点 (如出示几个动词、提示事物的先后顺序等方法) 帮助学生把事情的经过联系起来, 让学生在头脑中进行“真实回放”, 再现当时的情景。

3.2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 学生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为此, 在习作指导中教师可借助实物图像、电教媒体、小品表演等方法创设情境, 让直观的形象、鲜明的色彩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 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在具体环境、事物、气氛的感染中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4.巧用信息技术, 提高教学效率, 拓宽视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些课文内容或年代久远, 或涉及域外风情, 小学生存在认知缺陷, 难以理解。 教师如果利用网络资源, 帮助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 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 让学生看视频“火烧圆明园”, 使其深切体会到中国所蒙受的耻辱, 与此同时激起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正是由于网络资源的运用, 学生的情感得到真正的解放和升华, 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 小学生虽然知识积累很少, 但对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欲, 而仅靠课本的内容是无法满足的。 因此, 运用信息技术资源搜索与学习文本相关的资料, 可极大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拓宽他们的视野。 例如, 在学完《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 学生想知道更多的有关大自然的知识, 笔者利用网络搜索到不少与大自然有关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介绍, 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丰富了知识, 又深化了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使其对大自然有了更深的感悟。

5.拓展课堂, 在语言积淀中散发语文味

语文课程的神圣使命在于传承祖国的汉语言文化, 这就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充当好民族文化积淀者的角色。 对小学语文教育而言, 这种汉语言文化的积淀更多地体现为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只是开展语文教学的一个个例子而已, 教师必须坚持“基于教材而超越教材、源于教材而回归教材”的思想指导教学, 在课堂上注重合理地拓展和延伸, 在扎实而有效的语言积淀中让课堂散发出语文味, 从而回归语文教育的本色。

6.让学生有阅读的成就感

让学生有阅读的成就感, 有成就感就会有动力。 不定期地让学生在学习组中、全班中进行采集本的交流和分享;或者开展读书报告会, 在报告会上让学生感到有成就感, 这样更能提高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 在班上慢慢形成一股课外阅读风气。 现在我带的这个班是从小学一年级带起的, 由于我从低年级就开始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课外阅读, 学生慢慢养成爱看课外书的好习惯。 全班每个学生都有一个采集本, 就连班上成绩最差的那个学生也在别人的影响下准备了一个。 虽然本子没有其他学生的那么精美漂亮, 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作业本, 上面摘的东西也没有其他学生的那么有条理, 但是他去做了, 证明他是爱看课外书的。 低年级时, 他是不爱看书的。 当别人在看课外书时, 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不是目光呆滞看着一个地方, 就是在玩他的东西, 遇到要求造句、写一段话的时候, 他总是束手无策。 后来他发现周围的学生都在看书, 他开始看一些图画书, 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当我发现他像其他学生一样开始摘抄好词好句后, 我惊奇地发现, 他终于肯动手写话。他的第一篇习作虽然不通顺, 但是我在班上还是特地表扬他。从他高兴的表情中, 我感到阅读带给他的喜悦。 到了四年级, 他已经能写350字以上的作文, 而且句子比较通顺。 我知道这是阅读给他带来的进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论文 第5篇

1根据新时代的教学要求,作出自身的改变

根据教育部对于我国语言学科的要求,教学不仅需要根据我国语言教学特色,更需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完善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或许这样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作为一名教师而言,采取适当的模式和方法仍然是非常必要的,以小学语文一年级为例,在进行有关古诗词的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让学生把握古诗的中心思想。在许多专家和学者看来,中心思想的把握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以及想表达的情感。因此,中心思想的教学仍然是非常必要的,对于一名学生而言,只有把握住了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才能够使他们在阅读的过程当中不会迷茫,不会不知道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通过培养学生对于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还有利于提高他们自身的语言表达情感,使得一些学生在写作的过程当中不会毫无头绪,就算写了也不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把握中心思想以外,根据一些教育文件要求,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写作习惯以及阅读习惯也是非常必要的。语言学科的特点是在于长期的训练和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基础,因此,学生只有不断的将自身的语言信托点融入到生活当中,才有利于自身价值以及语言学科性的提高。

2创新教学方法

根据新时代的语言学科的教学要求,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才有利于适当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语言学科的基础呢?笔者让学生进行适当的写作练习和阅读练习,然后教师再进行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一味地让学生进行练习,却缺乏教师的指导,那么无疑就会使得学生陷入于,题海战术当中,不知道自己练的是什么,不知道怎样把握一种方法,只有让学生适当地进行写作练习,教师进行合理的评价,以及对于犯错误的地方进行合理的引导,才利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2.1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多读一些优美的文章是非常必要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因此,让学生多读一些非常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古诗词,可以培养他们的情感,更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除此之外,还需要让学生理解自己为什么要多读一些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文章,就让学生明白教师的良苦用心,才能够学的学生真正地热爱阅读。教师之所以要注重有关阅读方面的要求,不仅仅是因为阅读是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关键,其对于学生相关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科素养的提高也将有帮助的。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那并不是简单的一件事情,作为一名教师而言,不仅需要安排学生进行大量的写作练习以及阅读练习,同时要求学生在阅读到相关比较好的文章的时候作好读书笔记,这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当然这样的过程因为繁琐会遭到许多学生的抵触,因此,教师有必要监督学生进行相关阅读量的练习,学生就拥有了大量的阅读量,帮助他们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2.2引导学生多写。进行适当的写作练习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学生进行了适当的写作练习,才有利于提高他们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否则一味地停留在阅读的阶段,就会使得学生依赖阅读,却缺乏自身对于事物的看法的表达。因此,教师应该适当给学生安排一些阅读练习和写作练习,这是非常必要的,对于一名学生而言,小学语文学科的学习不仅在于背诵许多优美的古诗文,更在于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学生而言,能够持之以恒地进行阅读练习,并且持之以恒地进行写作练习,对于其自身的语文学科素养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3结语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探析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83-02

语文课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他们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在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仍存在教学内容泛化、学生学习兴趣渐失、学习能力低下、主动精神与创造力缺乏、教师实际付出与实际收效不对等等现象。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积极探索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采取如下策略。

一、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力求做到让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鲜活可感,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合理使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联系生活中的相关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生识字、词时,可以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挂图、多媒体课件等建立起新字、词语与实物之间的联系,将学生带入相关生活情境中,激起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这样,抽象可转变成具体、静止可转变成活动、枯燥可转变成生动,既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情境,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引导—发现,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同时要阅读中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任务。笔者认为,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应该以教师为引导,以学习为主体进行。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点拨学生的思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努力主动获取知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使用引导—发现教学策略,一般教学流程为:读中初探—探后初议—议中点拨—再读深究—交流评判—集中归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设计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在阅读中去寻找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点拔,并让学生相互、交流,围绕课文内容深入探究,得到一致认同。最后教师就整个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发现方法给予指导和评定。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主动的“发现”中得到阅读能力的提高,并实现了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多方并重,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习作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多方并重,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引导学生拓宽写作信息渠道。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引导他们走进生活、观察生活和感受生活。小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要对周围的环境、事物留心细致的观察,必然会有所感悟,把对这些生活信息的感受和感悟记下来,写出来,就是一篇好的作文。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如观察人物,可从肖像、衣着、神态和言谈举止等方面进行观察;观察植物,可通过形状、颜色、姿态、气味等方面进行观察。有了正确的观察,学生对事物的了解和感悟会更加深刻、细致,写出的作文也更贴近生活。其次,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从各种媒体上去获得写作素材。学生对所有的事物不可能都去观察,教师可通过拍摄或通过网络查找资料图片让学生反复观察,然后让学生写作。

2.强化练笔,因材施教。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必须把强化练笔贯穿教学始终,形式要因材而异,灵活多样。对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把想说的话写在本子上,同学之间定期进行交流、展示;对中年级的学生,教师要指导学生记日记,把在生活中的观察和感悟都记下来,并注重平时的积累与交流,这样既积累了习作素材,又锻炼了学生观察、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对高年级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写随笔,随时记下观察中的发现、思维中的火花、读书中的感受、生活中的体验。这样长期坚持下来,对学生的习作、语文学习乃至终生学习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创设情境,加强口语训练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语文教师应培养学生在各种交际活动中能顺利倾听、表达与交流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能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首先,教师要在口语表达课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口语表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创设民主、平等、融洽的课堂氛围,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发言的主动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能够大胆地走到台前,用流畅的语言表现自己。其次,口语交际与生活密不可分,教师要注重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让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口语交际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总之,语文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运用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聪明才智,让语文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主动起来,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积极思考,充满自信,个性飞扬!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第7篇

关键词:导入技巧,学习主体性,发散性思维,多媒体教学

一精心设计导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课堂要精心设计导入, 要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情绪安定下来, 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的新知识上。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 优美动人的导入能扣住学生的心灵, 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让学生跃跃欲试, 期待进入新知的学习中, 达到师生情绪的“共振”境界。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定式是一种预备性的顺应或准备, 它使人倾向于以特殊方式进行认知反应, 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导入与教学相关的心理定式之中, 随之产生的思维活动便是主动的、高效的。如我在教学《螳螂捕蝉》时这样导入:春秋时期, 诸侯之间战争连连, 为了争做中原霸主, 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 但遭到大臣们的反对, 可吴王听不进劝告, 说:“敢有谏者, 死!”怎么办?这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 众大臣焦急万分, 却无计可施。王宫里有一位青年侍卫官想出一个好办法, 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是什么办法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没等我说完, 学生便迫不及待地进入了本文的学习中。通过这样具有启发性、故事性的导入, 让学生的精神为之一振, 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精心设计导入, 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游戏、小品等方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在这些情境的刺激下发现问题, 引发对问题的思考, 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并且将兴趣转为动力。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 强调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 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要有标准的坐姿、整齐划一的动作。这也是传统的教学中评价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方面。这样的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输送, 追求知识的大而全。学生的学习只能紧跟在教师的后面, 毫无自主性, 更谈不上创新学习。长此以往, 培养的学生只能是应付考试的“机器”。为了改变这种低效的教学方式, 笔者成立了课改小组, 作为小组成员, 我从课改中受到了启发,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改变原来的“填鸭式”教学,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 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如在教学《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 我事先要求学生去了解课文, 用表演的方式去再现“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至于表演的细节方面任由学生去发挥。于是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后, 确定了几位学生分别去扮演渔夫、老太婆、金鱼。经过学生的几次排练、修改, 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后, 在正式表演时, 学生不但将课本的内容以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 还加入了许多学生自己的创意元素。老太婆的贪婪、渔夫的软弱无能、金鱼由报恩逐步到强烈的不满, 通过学生淋漓尽致的表演与发挥, 课堂的气氛达到了沸点。这样的学习方式比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更有效果, 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课堂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有效地改变了以应试为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 开启了充满生机的现代课堂教学新局面。

三注重培养发散性思维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一些学习经验,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这些经验、实践, 经过再加工、应用, 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从成功的学习中总结出规律, 有利于今后自觉地运用这些规律去探索。如在《书的故事》中, 描写青年工人到书店买书, 学生通过自学, 了解到青年从“漫不经心”地翻书到“认真看起来”, 在这一变化中体会到青年十分喜欢鲁迅先生的书。这时, 我指导学生联系本文, 谈谈对青年有何看法。有些学生就能联系到当时敌人查封进步书籍的这一历史背景, 体会到青年渴望进步的思想感情。于是, 我再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 找出规律。举一反三, 以达到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效果。这样在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 在实践中领悟学习方法。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多媒体利用声、光、电等手段制成画面, 它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展示古今中外的客观事实, 以及书本教材上无法涉及的领域,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使学生集中多种感觉器官进行学习, 使枯燥的课堂加入了新鲜的事物。如在教学《鸟的天堂》时, 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个美妙的片段:清脆的鸟叫声, 五颜六色的鸟, 有的展翅飞翔, 有的玩耍嬉戏……学生很快就被吸引住了, 从而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迫不及待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中, 学生全身心地进入课文内所描述的情境中, 投入到阅读课文和欣赏情境中去,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第8篇

一、习惯养成——朗读教学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在低年级阶段就提出关于如何诵读的要求, 一年级就要强化朗读能力的基础训练, 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然而, 对于刚刚跨入小学开始正规学习的孩子, 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未形成朗读并非一件简单的事。由于年龄小经验少, 一年级新生的朗读存在的问题很多, 主要有:拖腔拖调, 在朗读时常遇拦路虎, 读起来结结巴巴, 很不自然;怪腔怪调, 轻音不轻, 特别是遇到“的”、“着”、“了”等字时, 有的声调上扬, 收音不及时;不会停顿, 经常读破句子;音量不适, 声音走调, 有的轻如蚊子叫, 谁也听不清, 有的大声喊叫, 破坏了文章的美感。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朗读笑话, 引起大家的哄笑, 久而久之他们的兴趣就减退, 不愿意再读了。

学生朗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朗读效果和阅读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应循序渐进。一方面要训练学生正确的朗读姿势。读, 一般是坐着的, 要求学生两手稍曲拿书, 人坐端正, 两肩放平;听读后书再轻轻放下, 可以让读得好的同学站起来或到讲台前读以便培养学生大声朗读的习惯。一些性格内向、文静的学生往往说话、读书声音很轻, 一经形成定势, 纠正是很难的。因此, 课堂上应指名让这部分学生站起来朗读, 要求做到举止大方、声音响亮, 让全班同学都能听清楚, 一旦有了进步, 及时给予表扬。久而久之, 学生不但能树立信心, 养成大声朗读的习惯, 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 锻炼他们自我表现的胆量。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我在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 着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在读准课文的基础上要学会思考, 明确要求朗读课文不仅要口到, 还要眼到、心到。不少学生朗读中的错误与他们看书马虎、不动脑筋有关。于是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准备一本字典。在上新课之前, 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预习, 看准字形, 查找字音, 先“读”为快。宋代的朱熹指出:“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牵强暗记, 要多读数遍, 自然上口, 久远不忘。”因此, 我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 朗读过程中, 不添减字, 不颠倒重复字词, 反复诵读, 达到文畅气顺的地步, 养成预习的习惯。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也顺应了部分学生好动、多动的生理习惯。在第一课时充分读课文要求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赛读、分角色的朗读活动, 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能力。

二、兴趣培养——朗读的内驱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习的前提, 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源于内心驱动力的支配。小学生常以形象思维为主, 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普遍较弱, 他们的学习活动往往靠兴趣来支持, 应该让学生在兴趣这一巨大内驱力的作用下处于“愤悱的境界, 把读好书变成一种内在需要、一种自觉行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而情又是语文教学之根, 教师应想方设法以情激趣, 俗话说“打铁还要榔头硬”, 教师入情地朗读, 才能正确指导点拨学生, 让学生主观有“想读”、“试读”、“敢读”的意向。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差、领悟能力低, 但模仿能力强。根据这一特点, 在教课文朗读时, 我先让学生听录音, 把语音读准, 把重音、停顿读好, 然后再做好范读, 让学生把重点句子读好。如在教《我坐上了飞船》第2自然段朗读时, 老师指导学生看课件后, 范读:“啊!我看见了中国, 有长江, 有黄河, 还有万里长城。”读出作者在太空中看到中国的喜悦、激动的心情。然后, 学生看着课件画面, 情不自禁也模仿老师读起来了。此时, 作为课堂的引领者, 教师应适时作好评价, 如:“你读得太好了, 老师也比不上你!谁再来试试, 像他那样读。”没等教师把话讲完, 学生已经朗读起来。可见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我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 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这样, 学生才会不知不觉地对朗读产生兴趣

三、升华情感——朗读之血肉

要读好课文, 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打好朗读基本功, 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其次朗读教学还需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领会课文内容发展思维、丰富语言、锻炼记忆、陶冶情操, 培养起学生良好的情感感受力和语言表达力。因此,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绝非易事, 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而诵读美文佳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苏教版和人教版都做了精心的排版, 这些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 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正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朗读可将语言文字深邃的意境美展示出来, 叶圣陶先生就曾经把这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 文章从读得正确到读得流利, 再到读得有感情。教学中, 要充分给予学生读书的时间, 读来的东西感受最深、掌握最牢。在语文教学中, 对于每一篇文质兼美且能让学生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文章, 我觉得都应指导学生反复地读, 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进而带着对文章的情感读文, 让自己的情感在读书声中流淌。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文时, 为了使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领会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境界, 有美的享受, 教师可让学生配乐朗读, 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在脑海中浮现出文中所叙述的优美意境, 有如身临其境、走进画卷的感受。可见随着年级的变更, 语文能力的提高, 对有感情的朗读要求随之提高, 要“能初步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朗读要达到能表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的程度, 首先必须很好地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这就促使孩子读懂课文, 而通过这样的朗读又可以使孩子进一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由此可知, 让孩子朗读出课文的思想感情, 是为了促使孩子去深刻地理解课文, 而不是表演给别人听。可见在文中读准句逗、读出不同的语调、且注意轻重缓急、感情自然贴切都是个人朗读能力提高的表现。如学习第五册第九课《爬天都峰》时, 课文讲天都峰笔陡, 铁链仿佛从空中挂下来似的。教师可以从爬陡坡去引导学生想象天都峰的险以及小女孩和老爷爷爬天都峰的艰难, 领悟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勇往直前, 这样就收到了特别的朗读效果。同时,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 孩子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中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还可激发想象, 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四、发展个性——朗读之潜能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这一项中还是把“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放在了首位。在实施建议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 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更是在反复的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中练出来的, 这虽有赖于教师的指导, 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过程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由情感产生思考, 从而受到品德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并且又强调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 无论是早读课还是课堂上, 我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让学生充分地朗读每一篇课文。描写人物的作品可以帮助我们练习朗读, 培养思维, 发展个性。苏东坡说:“三分诗, 七分读”。朗读, 不仅是感悟课文的重要手段, 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其中诠释人物形象是让学生在充分朗读之后通过自己的个性思维培养个人语感的有效阅读手段, 不仅有利于很好地体会出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而且也有利于掌握语气的轻重缓急。请看一则课堂实录:

师:哪些地方告诉我们华山比所有山都高?

生1: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师:是啊!其他山都没有华山高。除了蓝天, 就只有这华山高高在上了。哪位同学能通过自己的朗读, 把华山的高高在上读出来呢?

生2:朗读, 将重音放在了突出了“远远近近的山”的矮小上。

课件展示:除了蓝天, 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师:听了你的朗读, 我好像站在了高高的华山顶上。

师:你读得这么快, 我们好像还没爬上去啊, 重读一遍, 好吗?

生3:再读, 还是那样读。

师:还是太快了。听老师读, 爬山很难的、很慢。

师范读, 读得很慢很慢。

学生再读, 读得也很慢了。

我认为授课老师在“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 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这句话朗读的处理环节上, 只是从自己的课堂需要出发, 来强迫孩子接受自己对于文本表层现象的解读, 教师只通过朗读文本的速度快慢来作为衡量优劣的标准, 并以此标准来生硬地否认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 忽视学生所陈述的“刚劲有力, 能突出山的高大”的见解, 显然存在着以教师的个性化理解来扼杀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因此, 学生个性化的解读完全在教师的“快与慢”的解读中被淹没了。学生失去了自己解读文本的权利, 而教师自以为是的“统一的、正确的文本解读方式”。要知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后, 学生会因情而自得, 按“得”去朗读。可见, 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 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语气语调的把握, 更多地在于读者的“意会”, 在于借助个性化的语气语调来表达出个性化的理解。

总之, 读的过程就是一个咀嚼、体味、消化的过程。当看到孩子们双手拿书、姿势正确、津津有味地读书时, 我真的感受到了初为启蒙老师的莫大幸福。以后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读, 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读, 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体会感情;读, 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只有不断加强朗读训练, 才能加深理解文章内容, 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因此重视朗读, 既充分激活了学生的内心世界, 引发个性张扬, 又使学生享受到了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 使“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得到了不断地积淀与升华, 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富有灵性跳动。

参考文献

[1]浦漫汀.儿童文学教程[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1991.

[2]叶蜚声.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第9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游戏

一、偏旁拆解,古今变化

小学语文的学习可以通过拆解汉字的方法来提高学习效率。汉字的构成十分有意思,研究汉字构成,有利于加深孩子对汉字的记忆和理解。经过研究我们发现,每个汉字的构成部分都是有存在意义的,有的表示字形,有的表示字音,汉字的偏旁部首的变化都会影响整个汉字的意义。因此,如果我们能够让学生掌握偏旁部首学习汉字的方法,学生能够实现汉字学习的举一反三的效果,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识记了很多相似的汉字了。这种拓展式教学符合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小学生都活泼好动,很容易对新鲜的事物产生兴趣,语文教学活动应该把握这个特点。例如在学习“胡”这个汉字的时候,可以通过加偏旁来识记更多的字,如“葫”“湖”以及“糊”等。将这一类的词进行一个分类,其字音字形都有很多共通之处,这种相似可以帮助小学生快速掌握汉字规律,做到触类旁通。

汉字是我国的艺术,体现了我国深厚的文化积淀,偏旁部首也能体现一个字的含义,比如“梅、树、枝”等等都是有关树木。联想和引申能够让学生更方便归类汉字,提高汉字学习能力。

二、游戏识字,寓教于乐

小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更能够投入精力,因此如果语文教学能够从小学生的兴趣入手,学生就能够在快乐的玩耍中掌握知识。游戏是加强学生交流互动的一个过程,也能开发小学生的智力。融入游戏的教学方式丰富有趣,加上孩子超强的模仿能力。

以学习汉字为例。第一,猜谜语,识汉字。猜谜语是一种广受小学生欢迎的一种游戏,因此,我们可以巧妙设置游戏环节,将汉字的学习融入猜谜游戏中。把汉字拆开,让学生来猜汉字,还鼓励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以“拿”字为例,这个字体可以用一个谜语来形容,即一人一张口,口下长只手。猜谜能够提升孩子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孩子学习动力,让孩子发现学习的乐趣。

第二,做游戏,习生字。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较短,那么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这有限的学习时间,让孩子全身心投入学习中。游戏是让孩子学习的最直接的方式。比如玩“找朋友”的游戏,让孩子制作汉字卡片,然后在课堂上根据老师的提示展开汉字组合游戏。在游戏中适当给予奖励能够让教学效果更佳。在游戏中,孩子们学会了如何沟通交流,也进行了知识的完善补充,思维能力也得到很大的加强。

三、先入为主,情境感染

我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小学语文老师要保持严谨的态度去钻研教材中的各种学习因素,把握情境,将这种情境引入到课堂中去激发学生的共鸣,从而感染学生的语文学习情感。教学的新课导入是比较关键的一个环节,首先必须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熟知文章的背景知识,将深厚的文化背景尽可能深入浅出地教授给小学生。教师要将晦涩难懂的课文直观清晰地教授给学生,最好是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经验、爱好等方面紧密联系,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理解文章以及全身心投入学习。新课导入可以采用生活情境导入的方法,快速而直接的方式可以迅速建立起学生的思维方式,真实的情境还能起到鼓励学生的作用,慢慢会形成学生追求知识的内在驱动力。教学中教师要实施开放性教学,让小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疑问中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回归生活,抒发作者真情实感

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作文的教学。作文是一种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载体,但是目前的小学生普遍比较排斥写作文。这是因为他们缺乏写作的内容,缺乏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的词汇积累。因此,要让小学生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美好,要鼓励学生去思考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这种来源于生活,经过深思熟虑的作文对于小学生的性格培养、健全人格的建立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感受生活,学会倾吐

生活需要我们去亲自感受,去体悟,每个人对生活的感知是不同的。鼓励小学生主动积极思考自己身边所发生的每一件事,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当然,这种对生活的思考能力也是他们获取幸福的一种方式。生活的丰富多彩一旦倾注笔下,学生的认知也会得到一个层次和境界的提升,在看待某一个问题时就会更加理性客观。

(二)阅读为本,实践体验

写作的内容来源于两个主要的方面,一是来源于阅读,二是实践。小学生的经历体验毕竟是有限的,因此他们主要还是要通过阅读经典作品来拓展自己的视野。小学语文教学要多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让学生爱上阅读,积累丰富的文学体验。在阅读之余,学生要学会走出去接触这个社会,多参与有意义的社会实践,在生活中主动去了解社会、观察社会。长期坚持和积累将会有利于学生的写作,学生再也不会感觉无从下笔或者是遇到写作难以深入的问题。小学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去设计一些实践活动,比如植树节的时候让学生参与植树活动等。这些经历使得学生的写作变得有血有肉,学生也学会热爱生活,并养成从生活中学习的良好习惯。

五、解除束缚,自主探究

随着教学的改革,小学语文教学也逐渐摆脱过去枯燥呆板的教学方式,我们更加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这种方式给了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和自由,更加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教育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比语文知识更多的能力,让他们更加了解自己并主动去探索挖掘自身的潜力。这种唤醒式教学方法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必然趋势。例如在学习一些唐诗宋词时,单纯的背诵是不可取的,要让学生学会领略这种诗词的美好意境,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展开想象的翅膀沉浸在另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这才是教育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郑聪.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6.

[2]叶珍.农村小学语文教研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4.

小学语文写字教学策略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字教学,策略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小学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识字更是学习的重点, 而识字学习的过程却是枯燥乏味的。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 整体识别、感知比较模糊, 不能做到精确记忆。机械的抄写不仅加大课业负担, 也无法高质量地完成识字任务。因此, 我反思和总结自己多年来的识字教学经验, 具体梳理出以下几条富有成效的识字教学策略。

一、强化学生兴趣

练好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必须有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 勤练是写好字的保证, 同时也是强化兴趣的唯一途径。只有引导学生通过勤练, 才能使学生逐步把字写端正、美观, 才能使学生逐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使学生对自己的练字信心与日俱增。为做到强化学生的练字兴趣, 我校安排了每日一练活动, 每天下午两节课后全校统一规定10 分钟的练字时间, 并体现在课程表上;每周开展一次班内小组评比活动, 选出好的作品张贴在班内写字栏中;每月开展一次年级写字评比活动, 各班推选出最佳作品张贴在年级壁报栏中;每学期举办两次校级书写大赛, 由学校统一发奖。各层面练字活动的持久开展, 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习字环境, 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保持积极的写字兴趣, 提供了保障。

二、规范指导, 掌握书写要领

写字教学中, 教师的示范作用很重要。写字指导要到位, 要加强板书示范, 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小学生特别善于模仿, 不少学生的字和教师的字相似。所以, 教师首先要练就一手规范的字。能用钢笔、铅笔、毛笔、粉笔等进行范写。不管是课堂板书还是批改作业, 都要做到字迹清楚、正确、工整。只有这样, 才能起到示范作用。

在重视示范作用的同时, 还要重视指导的作用。如果说学生认字可以充分发挥其积极性, 有时可以“无师自通”, 而小学生写字, 尤其是初入学儿童一定要“有师指导”。要结合范字, 讲清要领指导学生掌握每一个字的笔画、笔顺和间架结构以及字的各个组成部分。对于写字的姿势、执笔的方法、运笔的要领、书写的格式、每个部件的高矮肥瘦, 部件、笔画之间的穿插挪让等都要交代清楚。写字是小学, 特别是低年级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对于低年级学生, 每一笔都要讲清要领, 边讲边示范。范字写大一点、动作慢一点, 让所有学生都能看清楚, 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要进行个别指导。

三、依据汉字的造字规律进行识字教学

汉字有它独特的造字方法, 许慎在《说文解字》里总结所谓的“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 在小学阶段出现最多的是象形、会意、形声这三类。特别是会意字, 几乎每一个字就是一把隐藏着某个小秘密的钥匙, 解开了它产生的缘由, 也就掌握了这个字的形与义。因此,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类字的时候, 大可以引导学生放飞想象, 让学生看着字形猜测, 这个字大概会是什么意思, 或者来演示这个字的意思。简单的比如“尖”:看, 上面小下面大就是尖, 或者让学生拿出一支铅笔来看看笔尖就知道尖字是怎么来的。再比如“从”, 可以让学生来示范一下, 一个人跟着另一个人就是“从”。还有用手放在眼睛上来表示“看”, 把物体放在火上来“灭”火等等, 这许多类似的字, 在学生在充满趣味的想象、理解、演示中, 就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产生了紧密联系, 许多字也就很容易内化成为学生的知识积累。

当然除了会意字,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更大的识字范围内展开丰富的想象, 以达到认字辨字的效果, 或者还可以编许多有趣的话或者小故事来记住一个字或者几个字。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 既能培养识字兴趣, 又能提高识字效率。有了现代的教育技术就能轻松实现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识字。如在PPT课件中制作诸如“摘苹果”“夺红旗”“开火车”“青蛙跳荷叶”“小猴上树”“小兔过河”等游戏, 能有效地扩大学生的参与面, 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

四、自学法让学生提高识字

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方法, 运用方法, 自己学习知识。在平常的识字课里, 注意渗透一些识字的基本方法, 如熟字换部首法、加减部首法、形声字学习法、查字典识字法等。让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后, 对一些简单的生字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学。形式上可先让四人小组自学, 要求是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分析含义。然后小组汇报, 说说要注意哪些字的读音, 怎样记住字形, 字的意思是什么等, 汇报后再有其他小组补充纠正。这样让学生自学, 学生可以有更多机会自由发挥, 兴趣较浓, 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 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重视教师的批改作用

以前我改学生的写字作业, 往往是打上一个大红勾, 而忽略了字的间架结构, 笔画神韵等是不是符合要求。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学生写字水平的提高。因此, 要关注细节。关注细节指的是教师在指导学生书写时, 要注意精批细改, 把学生书写中存在的问题逐一检查出来加以改正。这样有助于学生进步。我对学生的写字就实行了当面改。学生在课堂练习时, 我通过面改, 从运笔、结体布局的角度, 当场示范, 系统地纠正学生练习中地诸多病笔。这种批改方法, 不仅效果好, 学生也欢迎。

六、激励评价, 作品展览

激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 激励性评价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需要和动机, 以鼓励学生自觉主动提高自身全面素质为目的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心理学家詹姆斯曾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 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我在写字教学活动中, 以亲和、信任和期待的态度对待学生, 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 寻找学生在习字过程中的闪光点, 从而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激发练习书法的兴趣。 我在教室的墙壁上开设了“作业园地”, 将所有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从上硬笔课的第一天开始, 就让学生上完写字课后每天写一页挂在“作业园地”, 第二次上课前排成队到“园地”前欣赏自己和他人的作品, 并请学生进行评价, 学习别人的优点, 弥补自己的不足。

总之, 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但教师只要在双向互动的实践中, 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就可以提高孩子的识字、写字能力。

参考文献

[1]汤其虎, 秦昌扬, 写字教学的育人功能.

[2]楼祖民.写好字走好路做好人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227-01

口头为语,书而为文,作文作为学生书而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不仅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教师教学方法及策略的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养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写作水平。下面就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谈几点个人的体会和方法。

一、作文命题生活化、科学化

所谓作文命题生活化、科学化,是指教师在进行作文拟题时,要使命题充分体现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小学生的心理机制和写作需求,要使小学生能够驾驭。传统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学校没有安排专门的作文课程,语文教师也没有对学生进行专门的作文辅导。小学生通常会在规定时间内毫无心理准备地就被要求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任务。更有甚者,教师会要求学生在期末专门抽时间背诵作文书籍的优秀作文,用以应付作文考试,提高学生的作文成绩和语文成绩。久而久之,语文作文教学就变成了一种教学形式,变成了学生的心理包袱,在小学生的潜在意识中,己经将作文从语文学科中孤立出来,变成和语文平等、对立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语文课程标准》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对学生作文写作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低年级侧重激发兴趣、培植自信、乐于写话,中年级侧重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自由表达,高年级侧重多读书、广见闻、善思考、有个性的表达。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我们要在止确解读《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语文作文教学策略。我们可以借助教材的讲解和学校、班级组织的一些基木活动以及学生的课间游戏活动等,比如在学校或班级组织春游的时候,或者降雪之后,学生们即兴玩耍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学生余兴未尽的时候,因势利导,启发小学生将勃勃兴致和兴奋之情用文字表达出来。因为这些活动是每一位学生亲身经历的,是学生的现实生活,所以,这些命题也是小学生能够驾驭的,因为是真心实感,因为是“我手写我口”,所以,学生的作文自然是精彩的、优秀的,不会雷同和做作,不会将作文当做一种任务和累赘。

二、教师要推荐学生阅读书目,使之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语文是一门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综合学科。语文的综合性既体现在语文中无论从主题、年代、国籍,还是选材的语高和文体、题材等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又体现在语文中的阅读、作文、基础知识等互为影响和补充。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基础,写作是目的,两者之间密不可分,互相带动、互相促进、相得益彰。高尔基说:“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学生在写作前,必须要多积累一些好词、好句、好段,这样在写作时,就可以不费吹灰而信手拈来。多读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读书有益,既是读者思想中的一次旅行,又能怡情、博彩、长才。所以,语文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多推荐学生阅读一些书籍、名著导读等,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和阅读习惯。

语文教师在推荐学生阅读书目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阅读水平,既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又要贴近小学生的心理机制。除了基本的古诗推荐和故事书、经典童话之外,教师还要适当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国内外名高名著,挑选学生适合阅读的书目。诸如像《少年维特之烦恼》等一些外国名著等,教师就要先把几种译本和出版社拿来比较,找到质量优良的一种推荐学生,而像《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沉思录》等偏理性、重哲理的文字,因为小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尽管名气很大,但我们也不提倡学生拿来阅读的。

三、教师要培养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的习惯和能力

鲁迅说过:“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犹如雕塑大师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让学生写最喜爱的水果时,我让学生对水果进行看看、闻闻、尝尝等活动。写自然物时,就带学生出校门,与自然界进行亲密地接触。写社会现象时,让学生用细心的眼光观看,用发现的角度学会思考。止如福楼拜所说:“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地去观察它,以便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和没有写过的特点。”如写《我是环保小卫士》一文时,就让学生首先了解什么是环保?环保有哪些重要性?环保可以怎样做?我怎样为环保出一份力?然后,让学生成立环保小组,如有的是收集废旧电池小组,有的是保护绿化小组,有的是节约水源小组,有的是减少噪音污染小组……学生首先是从我做起,以自己促他人,然后,出谋划策动员家人及周围的邻居甚至小区的居民和学校的校友,一起来支持这项活动,参与这项活动。最后,在大家持之以恒的努力下,环保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也是学生事后所津津乐道的。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第12篇

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语文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语文学习不能脱离实际生活, 只有以生活为背景, 才能形成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因此, 我们要联系生活实际, 增强课堂的生活化气息, 将文字还原成为客观的事物, 增强学生理解感悟。小学语文教材十分贴近学生生活,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需求。例如, 小学一年级教材中的《冰花》《蒲公英》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 再配合几幅生动的图画, 学生会更容易接受, 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 更对学生生活具有积极的影响。例如, 我们可以借助秋天之际, 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走进田间寻找植物的种子, 帮助学生了解种子的传播方式。在活动中, 学生们常常会为了不知名植物的发现而欢呼雀跃, 争论不已, 久而久之, 在学生心底就会埋下一颗求知探索的种子。另外, 为了将课内课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走进生活, 留心观察身边的广告语和招牌标语, 也可以鼓励学生编写春联或自制黑板报和手抄报, 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充实。

二、采用各种心理暗示,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心理暗示,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表情、语言、态度、动作等方面的暗示, 都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消除学生对语文的畏难情绪。学习较差的学生, 大都不善于发言, 这就需要教师给予他们专门的指导, 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 组织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学习活动,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乐于学习、爱上学习。那么, 究竟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心理暗示, 以促使学生发生转化呢?例如, 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的《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这篇文章时, 某班级中一位学生觉得好玩, 就模仿了几声蝈蝈的叫声, 引来全班学生一阵欢笑。作为语文教师, 要充分利用这一课堂生成资源, 将“笑声”转化为有利的教学资源, 于是, 教师可以对这位模仿蝈蝈叫声的学生提出表扬, 并鼓励大家都来做一只快乐的蝈蝈, 让盲婆婆充分感受到更多的关爱, 这样一来, 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多投入的情感也更加丰富了。

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让学生们学会创新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 语文教学既要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 又要提高他们的想象和自主创造能力, 培养他们实事求是、追求真知的学习态度, 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要引导学生自主开展探究性学习, 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和运用语文。以苏教版五年级《推敲》这篇课文为例, 课文主要讲述了贾岛如何进行诗句推敲的故事。在研究教材时笔者发现, 文章中有一些前后矛盾的地方。如文章开头部分有一句“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 明确选择了“敲”字。接下来, 贾岛却对使用“推”还是“敲”很难抉择, 冥思苦想, 纠结不已。虽然韩愈也提出了三条使用“敲”字好的理由, 但故事发展到现在出现了两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问题一是关于写真和如何做人。既然就是敲门这个动作, 直接写进诗里就行, 为什么还要考虑该不该用“推”字呢?相比于礼貌待人, 诚实守信应该更有魅力吧。问题二是逻辑判断和选择问题。“推”和“敲”这两个动作截然不同。课文在第二段中提到了“敲门声”却没有“推门”这一动作的描述。那这样的话, 后面就应该根本不存在是用“推”还是“敲”的选择问题了。既然发现了问题, 那我们应该如何开展这种课文的教学呢?笔者认为, 我们可以对课文采用“同课异构”的教学策略:一要教导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问题, 如何进行批判性阅读, 启发他们自己去解剖和否定课文;二要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学以致用, 利用推敲的精神去阅读和修改《推敲》。比较两种策略, 很明显, 后者读写结合, 创新性更高, 能够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更多自主创造的机会和空间, 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和学以致用。

总之,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成就精彩的语文课堂需要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和体会, 坚持不懈地创新, 把目光放在长期和长远的教学上, 只有坚持教学实践, 才能最终实现语文教学的不断优化, 让小学语文教学变得更加精彩。

摘要:新课标中明确要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 注重更新教学方法和策略, 追求高效的课堂效率, 顺应语文教育发展要求。本文通过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 就成就精彩课堂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策略,探究

参考文献

[1]林伟涛.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行为的有效性[J].教育科研论坛, 2010 (10) .

[2]齐艳.浅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新课程学习 (基础教育) , 2009 (05) .

[3]陈文姝.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中华活页文选, 2009 (12) .

[4]郭小红.如何构建和谐语文课堂[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1 (14) .

上一篇:学术性教师论文下一篇: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