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的公益形象塑造

2024-07-24

主持人的公益形象塑造(精选10篇)

主持人的公益形象塑造 第1篇

一、塑造主持人公益形象的作用

电视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 功能多重, “娱乐”也好“严肃”也罢, 一旦缺失了人文素养, 行之不远。而主持人作为电视对外展示的窗口, 因为其在媒体上的频频亮相, 成为社会公众瞩目的对象, 作为公众人物, 他们的一举一动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塑造主持人的公益形象, 增强主持人的公信度, 能使节目更具有可信度和知名度。

一般而言, 公益形象良好的主持人是一“具有道德典范意义的媒介形象”, 既对社会大众产生积极的示范作用, 又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很好的推进作用。例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期间, 各大电视台主持人大都做出表率, 去年5月12号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发生后, 举国沉浸在巨大悲痛之中, 在深圳, 笔者作为电视媒体的代表符号利用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联系众多企业第一时间发起爱心义举, 5月16号, 在深圳慈善会捐助活动中, 数十家企业闻讯而来, 一个上午的活动, 2000多万的爱心支票交到四川驻深办事处负责人的手上, 这成为地震发生后, 全国慈善会组织中, 捐助最及时数目最大的一笔爱心款。而海南台主持人赵宇瑛则通过爱心拍卖的形式, 拍卖了自己的奥运火炬, 把70余万的爱心款及时送往灾区。所有这些行动都是主持人利用名人效应和社会影响力, 投身公益事业的有效尝试。

二、如何塑造主持人的公益形象

1. 打造社会公信力

应天常教授也曾在《试论主持人的社会知觉》一文中指出:“现在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 社会心理语境十分复杂。也许是虚假的东西多了, 随着‘自我意识’、‘民主意识’的觉醒, 受众产生这样一种精神现象或心理状态, 即他们希望看到一个真诚的‘我’, 一个活生生的‘我’, 一个可信赖的‘我’。”个人因素对节目的渗透, 丰富了信息传播的内容和情趣, 它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外在的形象信息, 还有丰富的态度信息、情感信息, 包含着独特的生命体验与个人感受。而这一切, 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参与、影响着社会生活。

作为节目的名片———主持人, 在节目中展示的真实的“个人身份”和特有的人性魅力、人格力量才可能使受众感到大千世界还有一位“值得信赖的人”可以倾诉。当我们与社会现实生活有了这样一种“如胶似漆”的依存关系时, 受众的信赖感自然陡然增加。而这种信赖与被信赖的关系一旦建立, 就自然把主持人推到了“具有道德典范意义的媒介形象”这一公共性位置上来。这就是主持人的社会公信力。

2. 美好人性的塑造

人性化塑造是指主持人人性道德的价值取向, 主要包括真诚、执著、平等、克己等人格的塑造。它既在节目之中, 更在节目之外, 它是主持人这一公众人物最具人格魅力的关键要素, 也是关系节目成败的根本所在。多年的一线实践, 笔者以为, 同样的节目, 同样的话题, 若换上一位缺乏人文关怀、缺乏情感体验的主持人则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业界经常强调主持人的技巧和驾驭能力, 其实在现场, 有真情不做作“大巧若拙”的主持人才是真正的现场驾驭者, 而“真情”则是这一切的根基所在。

5·12汶川地震之后, 敬一丹回访灾区采访“敬礼男孩”郎铮, 她思考再三用了这样一种交流方式:郎铮在现场保持距离地看着她们, 而敬一丹没有理会他, 开始和同行的人玩“石头剪子布”!郎铮边看着她们玩边凑了上来, 接着开始加入这个游戏, 这样真实温馨的一幕被完整的记录下来。后来当地宣传部长说, 自己八次带记者采访郎铮, 这是他最好的一次, 以前他会打镜头, 推摄像机, 尤其拒绝别人让他在镜头前敬礼!

如果说以前去现场采访郎铮的同行呆板的完成了任务, 那么敬一丹则通过一次采访的机会在抚慰伤者的心灵, 这正是主持人完美人性的最生动体现。“人性美是人对真善美的一种亲和力, 一种在节目的举手投足、言谈话语中让受众所感受到的正义感, 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感, 对弱者的同情和对他人的友善。”这些只有自然流露才是真实的, 才能打动受众, 这种闪光, 是人内心世界的基石, 它蛰伏于人的心灵深处, 通过适当的时机, 让人们感受到主持人作为一个善良的“人”的灵魂和人格。节目也因为他人格线条而提升品质和内涵。

三、主持人公益形象的维护

1. 保持媒介内外清醒的角色自觉

节目主持人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但却又都是普普通通的社会人。他们在节目中总是精心选择最美好的“曝光面”, 电视媒介也千方百计进行“提升性包装”, 这就使节目主持人很难以“普通人”的面貌在媒体中出现, 而且精心的“包装”也把主持人推到“具有道德典范意义的媒介形象”的公共性位置。必须牢牢记住, 一个品牌的建立要花费巨大的心血, 但却可以在瞬间毁灭。避免这类情况发生, 当然首要的还是主持人要严于自律, 不能自毁长城。

2. 珍惜话语权, 谨慎说话

兰洽会城市形象公益宣传口号 第2篇

(供窗口行业单位,新闻媒体,广告用语等参考使用)

一、省委省政府总体工作思路和发展战略及创先争优宣传口号

1、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

2、发展抓项目,改革抓创新,和谐抓民生,保证抓党建

3、贯彻国扶甘肃47条,促进又好又快发展

4、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西部大开发

5、落实十二五规划,推动跨越式发展

6、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7、壮大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文化旅游大省

8、创先争优作先锋,加强党建促发展

9、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

二、兰洽会宣传口号

1、开放,开发,合作,发展

2、热烈欢迎参加第十七届兰洽会的海内外来宾!

3、开放的甘肃欢迎您!

4、开放的兰州欢迎您!

5、缘聚兰州,诚赢天下

6、塑造城市形象,迎接兰洽盛会

7、弘扬丝路文化,共享经济繁荣

8、笑迎四方嘉宾,诚招五洲客商

9、改善发展环境,塑造诚信兰州

10、当好东道主,喜迎八方客

11、让世界了解兰州,让兰州走向世界

12、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兰州大发展

13、聚兰州精品,凝文化底蕴,展陇原风采

14、文明风,丝路韵,黄河情

15、丝路重镇,山水名城,黄河之都——中国兰州

16、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

17、扩大交流,增进友谊;携手发展,互利共赢

18、相约兰洽会,携手共发展

19、游丝路风光,览黄河美景,尽在多彩甘肃

20、打造西部品牌展会,搭建合作交流平台

三、市委、市政府整体发展思路

1、全面落实“1355”总体发展思路,推动兰州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率先发展

2、两轮驱动,三足鼎立,再造兰州,跨越发展

3、贯彻省委区域发展战略着力推进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

4、认真实施省委区域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中心带动作用

5、解放思想,创新实干,加快建设西部区域性现代中心城市

6、培育多元支柱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7、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8、一产抓特色,二产抓延伸,三产抓转型,整体抓提升

四、兰州精神、兰州荣誉

1、河汇百流,九曲不回,创新创业,和谐共进

2、中国兰州国家创新型城市

3、中国兰州全国首批创业型试点城市

4、中国兰州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

5、中国兰州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6、中国兰州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7、中国兰州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

五、创建文明城市

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市民行为规范 :管好自己的嘴,不随地吐痰、不讲粗话脏话、不在公共场所吸烟;管好自己的手,不乱扔乱倒垃圾、不乱泼乱倒污水、不乱贴乱画乱挂、不损害公共设施;管好自己的腿,不乱穿马路闯红灯、不践踏花木草地。

3、市民社会公德: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

环境、遵纪守法

4、积极行动,全民参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5、文明城市让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秀、人更美

6、做文明市民,创文明单位,建文明城市

六、开展行政效能建设年活动

1、开展“行政效能建设年”活动,增强政府的创新力、执行力、公信力、约束力

2、热情服务,规范服务,高效服务,廉洁服务

3、人人讲效率,处处抓效率,事事高效率

户外公益广告与城市形象建设 第3篇

摘 要:一个城市的形象好坏直接关系到这个城市的发展前景。优秀的户外公益广告作为城市里的一种景观,不仅能够美化市容,还能提升市民的道德素质,反映城市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户外公益广告;城市形象;环境;设计

城市形象,简单的说就是社会公众对于一个城市所形成的整体印象。城市和人一样,形象也分为外表和内在,外在形象是城市最直接的反映,包含城市规模、布局、经济实力、人居环境、自然景观等,内在形象包含城市理念、城市文化、市民素质等内容,内在形象才能真正体现一个城市精神和气质。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越来越繁荣,城市形象建设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个良好的城市形象可以提升这个城市的美誉度和知名度,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每个城市都在努力塑造独特的城市品牌和更加文明、时尚,充满活力的城市形象。近年来,由于商品经济和广告业的繁荣,城市里的户外广告铺天盖地而来,只要是人视力所及的地方几乎都已被户外广告占据,令人目不暇接,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可谓见缝插针。白天随处可见的路牌、墙体广告、公共交通系统广告、电子屏幕墙、运动场馆广告、楼宇建筑广告、实物模型雕塑广告等,形成了城市的一道风景,每当夜幕降临,各种闪烁的霓虹灯、灯柱灯箱则映衬出了城市的繁华,户外广告成了一个城市经济发展和繁荣程度的体现,是城市文明和社会进步的象征。在这喧闹之中,公益广告所占的比例少之又少,而公益广告对城市形象建设的影响是巨大的,这说明公益广告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主要论述的是户外公益广告对于提升城市形象和文化的重要作用。

一、户外公益广告与城市形象的关系

公益广告,即不以盈利为目的,向社会公众传播一些有益的价值观念的广告。其主要内容包含有政治宣传、法律法规、社会教育、公平与正义、公共道德、美德修养、交通安全、卫生健康、生态环境保护、慈善捐助活动、生活常识、公共服务等,户外公益广告主要是政府公务部门进行宣传发布或者由信誉度高、公众形象好的企业冠名,设置在户外与室内等一切公共空间的媒体上,所谓环境即媒介,那么整座城市的公共空间都可以成为户外公益广告的发布载体,而户外公益广告则是城市环境和人文景观的一部分,既影响着城市的外表——市容市貌,也体现出城市的内在——精神文化内涵。公益广告同时也担负着神圣的社会责任和使命,能够引导着人们树立爱国、爱家、爱生活、爱工作、爱学习等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对于本地市民来说,长期生活其中,精神世界必将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影响其生活方式,规范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传递社会的正能量,提升市民的社会道德素质和修养,而且有利于建立更好的社会公共秩序,对于外地游客来说,户外公益广告展示了城市的精神风貌,体现了城市文化底蕴,会给他们留下文明的城市印象,有利于城市品牌的建立。因此户外公益广告与城市形象建设是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户外公益广告的传播效果

Asia Poster公司的CEO Small Wood曾说过“户外广告才是真正的大众传媒。不是所有的人都看电视、读报纸或上网冲浪,但是任何人只要他离开家,就会看到户外广告。”说明户外媒体有很多的优势,首先形式很多,可以分为绘制类、光源类、电子类、交通工具类、空中广告等,设计的自由度也很大,静止的或动态的,平面的或立体的,有传统的造型也有别出心裁的设计,例如某城市在公共场所做了这样一个广告,用冰雕刻成一只形态逼真的北极熊,旁边放了一个小牌子,上面的文案写道:“如果全球变暖的状况得不到改善,2100年它们就会灭绝,支持可再生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才能拯救它和我们自己”,当随着气温的升高,北极熊慢慢融化,直观地再现了广告创意。其次户外媒体的注目率比较高,特别是设置在人流量比较大的街道,公交地铁交通枢纽位置,比较繁华的商业中心,商圈,中心广场等,公益信息能够被更多的市民看到,受到关注,一些不停运动的广告媒体比如公交车,出租车等对于广告信息的传播更是流动性的,提高了广告的覆盖率,是其他广告媒体形式的有力补充。另外户外媒体由于尺寸和灯光的影响,视觉冲击力较强,画面醒目,容易使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户外公益广告的制作上,首要应该明确其主题,由于公益广告主要是传播对社会有益的信息,体现公共利益,因此要避免陈词滥调,千篇一律,人们常常对教化性的语言充满反感,大道理一大堆,空洞无物,枯燥无味,缺乏说服力,要注意从普通人的心态出发,以关爱的语气,亲切的态度来和市民说话,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以饱含感情的文案来劝诫和说服,往往可以取得比较好的传播效果,但是要注意的是,不能因为是公益目的就可以随意设计,比如在某地地铁有这样一则广告:你吃掉的忠于职守的保安?做健康吃货,请拒吃猫狗!本来主题的出发点是良好的,希望广大市民不要吃来源不明的食物,它们可能是流浪的猫狗或偷盗而来,但这则广告在文案中将保安比作猫狗,保安也是城市里必不可少的群体,他们为整个城市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把人比作狗是非常不妥的,不止保安群体,很多其他市民也觉得广告做的非常不恰当。因此在制作时要斟酌视觉语言的应用,深入受众的内心,充分考虑到受众的情绪情感,文化背景和接受程度,切忌一些低俗、不文明、哗众取宠、易使人产生歧义的语言和画面,给市民生活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除此之外,户外公益广告还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独特的视觉表现、和谐的色彩,运用各种材料和高科技手段增加广告的视觉冲击力。有句广告语说得好,只要是美的,人人都喜欢!美可以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慰藉,得到享受与愉悦,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以充满艺术感染力的视觉画面来打动人心,在展现社会和人性的真善美的同时提升广大市民的艺术品位和审美趣味。另外,市民是城市生活的中心,重要的是市民是不是接受、喜欢。因此公益广告的设计和发布可以激发每个市民的参与热情,向社会公开征集公益广告主题和设计,仔细倾听市民意见并及时调整方案。

三、户外公益广告的设置

户外公益广告制作要严谨,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技术,要环保节能,拒绝视觉污染,粗制滥造,宁缺毋滥。户外公益广告的设置要注意与环境的契合,与城市整体的和谐统一,遵守城市规划设计要求,不能盲目随意,杂乱无章,高低不一,参差不齐。城市空间总是有限,无所节制的广告泛滥使得原本就匆忙,浮躁的城市生活更添加了一份压抑,因此有些国家专门制定法律法规限制一个城市里的户外广告牌的数量,例如美国洛杉矶于2002年出台了禁止设置新的户外广告牌的规定,在有限的户外广告中提升公益广告的投放率,对媒体资源进行优化合理的配置。武汉市2013年3月发布了关于在武汉市广泛开展公益广告宣传的通知,其中规定投影式广告媒介和电子显示屏广告媒介每天用于发布公益广告的时间不少于当天发布商业广告时间的3%;宾馆、酒店、商场、广场、候车亭、公交车、出租车、路牌、楼宇、电梯、轨道交通等电子显示屏和语音系统常年按不少于商业广告发布总量20%的比例发布公益广告。设置在主要公共场所的户外广告设施年度公益广告发布数量不得少于同年商业广告发布总量的20%;充分说明对于公益广告的重视。户外公益广告还要注意后期维护,比如电气安全、材料安全、交通安全等,是否影响了公共设施的使用和市民的日常生活,不能成为隐患。有关部门要加强管理,及时处理残破、过时、不规范、有碍城市形象的户外广告。

城市是每个市民共同的家,现代城市生活中,虽然物质文明在高速发展,但糟糕的生态环境,巨大的生活压力,紧张的生活节奏,使人们渐渐的麻木、冷漠,人与人之间起码的尊重和信任反而成了最昂贵的奢饰品,市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参差不齐,然而市民素质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只有合理利用城市公共资源,创造人性化的居住环境,利用报纸期刊、广播电视、手机、互联网、户外和其他各种社会媒介对公益观念和活动进行更多的普及宣传,使市民受到道德的感化和人性的关怀,唤醒社会良知,进而改善市民的态度、行为和价值观,缓解社会矛盾,才能让城市的生活更加幸福,才能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

参考文献:

[1]罗静松.论现代公益广告的审美价值[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11).

[2]谭利.户外广告与城市协调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

[3]孙茂军.户外广告对城市形象的影响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08).

[4]王洪亮,吴颖,戴璐.视觉传达与媒体应用[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5]张明新.公益广告的奥秘[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

主持人的公益形象塑造 第4篇

一、主持人公益形象的作用

(一) 有利于所属栏目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公益形象是媒体重要的无形资产、是媒介扩大市场份额的基础之一。主持人良好的公益形象不仅会给个人及其所属栏目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也可以在公众心里树立起对主持人个人的良好口碑, 为该栏目积累良好的文化资本。

(二) 有利于树立并提升栏目形象

良好的形象是媒体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 媒体良好形象的树立离不开主持人个人形象的支撑。主持人的公益形象, 常作为节目的名片, 主持人在节目中展示真实的个人身份和独特的个人魅力, 能使受众感受到其人格的力量, 受众会对主持人产生很强的信赖感, 这种信赖和被信赖的关系一旦建立起来, 主持人就具备了一定的公信力, 主持人良好形象的树立是栏目形象提升的基础。

(三) 引导公众树立美学观

良好的栏目形象可以有效担当起观众与传播媒介之前建立情感沟通的桥梁, 引导观众树立美学观。主持人公益形象是提升栏目形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也是引导观众树立美学观的必要条件, 主持人人性道德价值取向良好有利于观众美好人性的塑造, 提升观众的品位。

二、主持人公益形象的塑造

(一) 加强宣传力度和培养力度

首先, 主持人公益形象的塑造要建立在培养其高度的敬业精神之上。因为一个人只有长时间的热爱一份工作, 才可能会为了这份工作尽心尽责, 更何况主持人在传播公益形象的过程中所担负的责任更重要的还是公益事业的责任, 没有高度的敬业精神, 实难维持。其次, 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在传播公益形象的过程中, 主持人必须要具备优秀的专业素质, 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不能被突发事件轻易影响, 才能更好地传播公益形象, 影响和带动更多人。以董卿为例, 在2007年的《欢乐中国行》元旦特别节目中, 如果其没有具备优秀的专业素质, 就难以造就“金色三分钟”的主持奇迹。

(二) 提升所主持栏目中的公益内容的质量

很多主持人其所主持的节目并不是单纯的公益节目, 而是将传播公益的行为贯穿在主持过程中, 在这种情况下, 主持人要想通过非公益节目传播公益形象, 就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 丰富栏目的内容, 增添公益环节。主持人在塑造公益形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其次, 要提高节目内容的质量。主持人在塑造公益形象的过程中, 应当注重对所主持的节目的质量的提升, 要把节目内容的“量”和“质”并重, 更突出“质”, 既要有理性的思考, 也要有感性的共鸣, 如此才可能感染观众。

三、主持人公益形象的维护

(一) 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

具有道德典范媒介意义的主持人是节目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节目品牌的建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 这就要求主持人要积极主动进行进修和学习, 对自己的主持形象进行塑造和改进,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董卿为例, 作为一个具有极高水准的主持人, 其在播报2007年特奥会入场式时, 也曾经出现过搞错人名的失误。而同样是献身公益, 其在2013年“粉红丝带”行动中的全裸就引起了巨大争议, 因为作为频繁主持春晚的代表央视形象的主持人, 观众对其的要求比一般的娱乐明星高得多。

(二) 慎言慎行

当今的语言环境呈现出相对宽松的状态, 主持人也具有相对独立、相对自由的话语权, 但是主持人语言也具有严格的规范, 主持人的知名度越高, 应具备的社会责任感也应更强, 要使用符合国家规范的话语权。网络的发达催生出了一大堆新的网络词汇, 网友们在网络上调侃人生, 调侃社会, 使得当前的语言环境较以往宽松许多, 主持人也相应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 但是在这种大环境下, 反而更加要求主持人慎言慎行, 对观众负责, 对社会负责。

随着电视行业竞争的加剧, 怎样正确定位主持人的角色, 培养高素质的主持人成为理论界和电视业内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呼吁应将主持人公益形象的塑造作为重要的因素加以考量, 因为主持人的个人公益形象可以充分代表媒体的形象, 而媒体节目所传播公益形象又可以引导更多人的行为, 唤醒集体的公益意识, 为促进社会和谐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于丹:《形象品牌竞争力——电视包装实战攻略》[M], 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6版

[2]林毅:《电视节目主持人形象传播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009年4月

主持人的公益形象塑造 第5篇

慧聪网 2005年8月15日10时34分 信息来源:《市场报》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公益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赞助公益活动已经成为“活广告”,而且在赞助公益事业的同时,可以为企业树立一个负责、积极的社会公民形象,是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的主要途径。这种方法通过将企业的一部分利润用明确的方式返还给社会从而在受众心目中树立起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公民”的形象以达到增强企业品牌美誉度的目的。

可口可乐公司在全球有一个明确的长期承诺:就是让每个可口可乐的业务单位都成为当地模范企业公民,让可口可乐业务所及的每一个人都能受益。通过这种社会责任,可口可乐不断扩大品牌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对社会的回报赢得更多消费者的认可,使公司一百多年来长盛不衰。

赞助公益是做“活广告”

如果仔细翻看可口可乐成功的案例不难发现,无论是产品营销还是品牌推广,社会公益活动都是可口可乐重要的途径之一。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公益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赞助公益活动已经成为“活广告”,而且在赞助公益事业的同时,可以为企业树立一个负责、积极的社会公民形象,是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的主要途径。这种方法通过将企业的一部分利润用明确的方式返还给社会从而在受众心目中树立起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公民”的形象以达到增强企业品牌美誉度的目的。

为了塑造“企业公民”的积极形象,可口可乐对公益活动的投入可谓不遗余力。在中国,从1993年开始,可口可乐加入了赞助“希望工程”的行列,而且11年来始终如一。迄今为止,可口可乐公司已在中国捐建了52所希望小学,100多个希望书库,使6万多名儿童重返校园;此外,可口可乐还捐助成立两个江西可口可乐希望之星高中班,并捐赠800万元支持家庭贫困的第一代农村大学生。

2004年可口可乐又启动爱心助学计划,用来帮助广东省各城市的困难家庭儿童重返校园:活动计划是从“爽白酷儿爱心助学基金”中,拨出10万元,独立设置账户,专项用于爱心档案中贫困少儿助学。诚如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唐韩生在首届光明公益奖颁奖会上所讲,可口可乐将公益事业视为企业整体战略的一部分。企业不仅仅是出钱而且出心,形成了完善的公益事业体系。

通过赞助公益事业,可口可乐成功地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认真、积极、负责”的企业形象,让自己成为社会中的一员,减少受众对外来品牌可能产生的防御心理,也使企业品牌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在不断赞助公益的过程中,可口可乐也进一步在企业内部宣传了自己的企业文化。其实,每个企业都有一套在基本的社会道德和法律框架之下的自己的价值观和原则,它们决定什么行为可以接受,什么行为不可以接受。这一承诺通常被描述为“正直的品质”和“做该做的事”。

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奇伟认为,一个好的公司文化不仅是写出来,更要做出来。通过不断的进行公益事业,好的企业文化在可口可乐内部才会生根发芽。事实也证明,良好的企业文化会带来高绩效。根据2003年由中央电视台央视调查数据中心通过全国消费城市调查报告,可口可乐在中国同类产品再一次高居榜首。

离开企业利益就难有社会公益

很多企业在谈到公益事业的时候总希望与企业经营分开来谈,希望公益活动高雅化,其实这种说法根本就讲不通。

没有一家企业会乱花一分钱,即使在公益事业上,如果企业只有付出没有回报,这种事情一定不会长久。

在推动体育运动方面,可口可乐公司一直不余遗力,并且是全球的典范,从1992年起他们一直支持奥运会,70多年来也一直支持世界杯,同时广泛赞助了40多项娱乐活动。在中国还支持了2004年在北京举行的奥运火炬接力以及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一些推广宣传活动等等。可口可乐公司的产品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也逐渐深入人心。

另一个方面,可口可乐也看到了公益事业对企业品牌的推广起到了广告、促销等形式所不能代替的作用。陈奇伟表示,可口可乐虽然销量很大,但是在西部、在边远山区,知道的人就很少了。“但是在那些地区,只要有可口可乐希望小学,当地的老乡和孩子就都知道可口可乐,可能他们都没喝过,但都知道,这样影响就很大了。”陈奇伟认为,这种品牌宣传带来的价值是可口可乐坚持公益活动的动力之一。

投资公益的四种利益

在中国现有的国情下,公司投资公益的背后到底可以获得一些怎样的收益呢?

第一,树立公司良好形象,为开拓市场打下良好基础。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与一个组织相关联的个人或群体,其无论是间接相关还是直接相关,其行为和利益与相关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第二,造就公司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凝聚力。优秀的现代企业都十分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企业道德建设、企业形象建设。因为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奋发向上、蓬勃发展的源动力,而社会公益事业十分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再造。

第三,获得媒体宣传、政府关系资源的开发等增值效应。研究表明:投资公益带来的附带宣传比单纯的广告宣传更能获得社会认同,更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公益活动中的媒体宣传增值效应。

主持人的公益形象塑造 第6篇

关键词播音员主持人波音形象塑造

一、深入生活、丰富情感,探索贴近生活的播音路子

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电视媒体技术日趋先进。那么,如何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优势,在播音方面把握基调、突出主旋律的前提下完成多种风格的电视播音,已成为摆在电视播音员、主持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认识生活,积累知识,提高贴近生活的播音技能

播音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这个再创造主要是指播音员对稿件内容透彻理解之后,在头脑中展开丰富的想象,然后通过有声语言,把稿件内容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出来。

节目主持人是广播电视播音员中的一部分,是由传统的、普通的广播员发展演变而来的。他们是广播电视节目在演播阶段的组织者、指挥者,也是节目的代言人。一个播音员、主持人要塑造出群众喜爱的播音形象,必须努力加强自身的修养,不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因为,理论修养关系到播音员对稿件内容理解的深或浅。艺术欣赏能力则可以从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表现力中体现出来,心理修养则与播音员、主持人在话筒前、镜头前的状态、情绪把握密切相关。然而,这些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播音员、主持人具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将其综合起来,然后融汇到播音中去。这就要求电视播音员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够迅速、敏捷地抓住稿件的主题思想,并准确鲜明地将其表达出来,在语言处理上,能做到浓淡相宜,这样才能在播音中表现出既有生活的真实感,又有艺术的感染力,从而真正塑造出观众喜爱的电视播音形象来。

三、灵活运用有声语言结合画面艺术有助于表现生活,塑造群众喜爱的电视播音形象

随着电视的普及和电视传媒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的电视已经走出了较“封闭”、较落后的态势。从电视节目主持人出现后,电视播音的内涵也随之增多,同时也赋予了电视人格化鲜活的生命力,改变了电视与观众之间的关系。那么面对众多的观众的需求,电视播音员该如何正确把握“情感投入”使之播音(主持)的节目更深入人心,并塑造出独具特色的播音形象呢?心理学指出:“情感是同人的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高级情感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并表明作为社会实体的人对生活各方面和各种现象的态度。”作为一个播音员或节目主持人, 在他主持节目的全过程中,始终都是由高级感情的内容指向性,即世界观、道德行为的准则和科学评价决定的,始终都是以某种态度来对待的。这就说明主持人要想赢得观众的心,必须善于向观众敞开自己的胸怀,付之以真情实感。电视播音员、主持人所投入的感情色彩,就是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的统一,这是塑造电视播音形象的前提。

播音员、节目主持人作为一个党的宣传工作者,就必须胸怀祖国、热爱祖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关系,这本身就是道德感的一种体现。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应当富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应当从观众的实际利益出发,关心、爱护自己的观众,善于为他们排忧解难,帮助他们摆脱工作、学习与生活中的困难。这些品德虽不直接表现为节目本身,似乎还远离了节目的性质,但却表现出播音员、主持人的职业道德侵透在节目中并使观众感受到它的存在,观众才有可能把心灵深处的情感流露给你,主持人与观众的情感交流才可能开始在节目以外的往复回流之中延伸,进而出现共鸣的心理效应。

除了道德感以外,美感属于人的最高精神感。它是播音员、主持人对审美对象的一种主观态度,是审美对象是否满足主体美的需要和关系的反映。播音员、主持人的美感如何,反映着审美兴趣、情调、口味、风格诸方面性质及其水平之高低、深浅之区别,也是受众最充分地判断播音员、主持人品味高低、审美能力强弱的必要条件。

理智感是同播音员、主持人的智力活动和认识活动相联系的,并且经常是同这种活动同时发生的。播音员、主持人的认识活动越深刻,求知欲越强,对观众的理智感就越深厚。同时理智感也是播音员、主持人的一种求新感,是创新的先导。它有助于播音员与观众生动形象地交流思想并丰富主持人的情感体验。只有具备了这种情感,才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法,对社会上的事物的观察判断就会有自己的视角,对观众的一般心理就会有特殊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与观众的求新心理相契合,适应不断变化和更新的观众期待的水准,使电视同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思想脉搏合拍。

在设计电视播音员的播音形象时,我主张采用交谈式的播音语调,尽力贴近生活,播音时细心体会日常谈话的自然状态, 确切地说,就是要努力找到自己日常生活中说话的感受,使播音和主持在把握规范的普通话的基础上,符合日常生活中自然语调的规律。用含蓄并不失热情的语气去表达节目的内容,这样,在播音艺术的创造中就有条件达到一种新的境界,创造自己独有的电视播音及主持人风格,真正塑出群众喜爱的美的电视播音员及主持人形象来。

参考文献:

[1]石语:《播音 朗诵 演播》

[2]任远《屏幕前的探索》

公益节目的创新与塑造 第7篇

一、公益节目的理念创新

(一) 形式创新

1943 年,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 人的需要从低到高的层次可以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 《创业者说》 实现了自我实现需求。2015年最热的词汇是“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从中央到地方, 提倡大众创业、搭建创业平台、改善创业环境, 成为大众经济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报道“双创”时, 力争最短的时间里刻画出创业者的人物精髓, 我们选在早间的黄金时段播出他们的故事, 这是符合广播宣传规律的做法。然而, 每个创业者身上的闪光点和他们不同凡响的创业经历, 又是二三分钟的时间里难以全景展现的。于是, 做出了超常规的节目设置。在早间新闻版块节目中, 播出3分钟以内的人物专题, 力求在最黄金的时间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 同时, 在中午12:30-13:00 开辟同名访谈节目, 将创业典型请进直播间, 让他们讲述自己的创业经历。这样的节目编排确实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形象展示更丰满、人物挖掘更深入, 节目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到目前, 共播出 《创业者说》 新闻专题45 篇, 人物访谈39 位。 在节目采访制作的过程中, 创业者们的创业创新精神也在不断激励着每一位编采播人。

(二) 融合创新

为“双创”打造的节目《创业者说》确立之初, 建立了“创业者说”微信群。每一位记者在完成采访任务的同时, 还要与采访对象成为微友, 并将采访对象拉进 “创业者说”微信群, 这样, 播出内容、节目音频、图文资料等都可以第一时间在群中传递和共享, 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和与创业者之间的粘着性。同时, 充分利用生活广播微信订阅号, 将专题音频、图文资料在订阅号中播发, 有效形成二次传播。手机终端的高效便捷使宣传范围更广泛, 效果更显著。关于创业者的新闻专题转载量最多, 阅读量也不断刷新记录。 如何将相对大段的访谈节目推向互联网, 着实费了一番苦心。沈阳广播电视台官网正在进行升级改造, 借此契机, 我们在网站的新功能新页面上做了最先尝试, 终于将访谈内容推到了手机终端。这样, 每一次的节目内容便实现了广播播出、微信发布、网络呈现等多种传播手段和途径, 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完美结合, 使宣传效果实现了最大化。这种做法得到了这些本身就富有创新激情的创业者们的高度认同。生活广播在积极践行“互联网+”的过程中也体会到了创造和创新带来的巨大收获。这些积极的探索给我们在未来的传统媒体转型升级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三) 模仿创新

模仿是公益节目的一种模式, 《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中国最强音》这些选秀节目为众多百姓搭建了实现梦想的舞台, FM103.4生活广播2014年推出的《好声音总动员》也是一种全民选秀节目, 这档节目在为百姓搭建梦想舞台的同时办出了自己的特色。首先定位完全符合生活广播的听众群——门槛低、平民化, 他们来自各行各业, 既有公司白领, 也有农民兄弟;既有在校学生, 也有退休人员;既有天真孩童、也有耄耋老人。参赛选手, 最小的年龄4岁, 最大的80岁。其次易参与、高普及, 展播内容涉及独唱, 重唱、合唱、朗诵、曲艺、戏曲、模仿秀等。《好声音总动员》 全民选秀活动能够为普通人搭建一个电波舞台, 将自己的作品在广播中展播, 吸引了众多百姓声音高手, 除了月赛、季赛、年赛的丰厚奖金之外, 生活广播也为众多选手不断创造机会。每场季赛, 生活广播都会邀请部分优秀选手参与节目主题歌的录制;连续推荐选手参与《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星光大道》等全国知名节目的城市海选;邀请选手参加沈阳市委宣传部主办的2015 年 《艺术惠民网络百姓春晚》 和生活广播中秋歌会、情人节歌会等大型演出, 节目与选手的互动始终没有停止, 黏着度非常高。根据统计, 经过FM103.4生活广播的推荐, 共有3名选手入围央视《星光大道》第二轮选拔;1 位选手参与到 《中国好声音》 城市培训;2 位选手被选入《雷锋组歌》大型演出;1位选手被推荐参与沈阳军区文艺团队招收选拔。通过这档全民选秀活动, 一些选手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 他们获得了新的机遇、新的舞台, 生活广播见证了选手们的汗水、喜悦和成长。

二、公益节目的社会塑造

(一) 增加公益元素

健康养生类是众多媒体的节目内容之一, 《健康来了》是生活广播重点打造的一档让全民知健康、懂养生的纯公益健康养生类节目, 每晚19:00--19:30 黄金时段365 天播出。节目当中设置两个环节 “我是名医”、“健康我做主”。“健康我做主”环节, 主要向听众介绍养生常识、治病偏方。而“我是名医”环节, 针对时下百姓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防病治病知识, 请到三甲级以上医院名医进行直接解答, 使听众不需花钱就能了解疾病、学会养生、解决当今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 真正地架起百姓通往健康之路的桥梁。品牌活动:“对话名医, 健康公益大讲堂”。每月一次, 主题不同。邀请医学界知名专家和听友面对面交流。不拘泥于专家讲、听友听的古板讲座形式, 主持人以患者的角度向专家发问, 互动性强。给听友预留提问时间, 解决个体化疾病困扰, 让到场听友真正感受到如同与医院就诊一样的免费、贴心服务。每逢“三伏三九”“春分秋分”等一些节点上都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辽宁中医携手为听友奉献“免费贴敷”活动, 就是在一些小细节中体现公益元素。向人们传递实用、权威、新颖的医疗知识, 凸显预防疾病、保持健康、延年益寿的健康生活理念。

(二) 拓宽渠道

做看得见的广播, 节目之外搞各种活动是与日常节目相辅相成, 同时也是践行媒体的社会责任。合唱这一艺术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 对社会稳定和谐及城市文明提升均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 我市共有1082 支合唱团队, 参与合唱的人数不低于五万人, 这些市民用歌声践行着对生活的热爱。新闻媒体肩负着多重社会角色, 既是历史的忠实记录者, 也是现实的客观见证者和未来的敏锐瞭望者。作为地方媒体的职责更为广泛, 走近群众、贴近群众, 媒体可以大有作为。媒体与合唱的相遇并非巧合, 多年来沈阳广播电视台不断地推出各类群众活动, 将活动办到听众的心坎里, 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我的合唱我的团》 群众性合唱大赛的举办迅速得到听众的积极响应, 连续三年报名团队均达到80 支的规模, 每个赛季直接参赛人数均超过5000人, 这创造了辽沈合唱史上的一个新纪录, 也使合唱的普及与广播的影响力大大提升, 其积极意义和社会影响不可估量。

摘要:公益、文化、原创是2014年广播电视节目的三个关键词, 跨入2015年以至于今后相当长的时间, 公益节目, 节目中的公益元素, 传递公益理念都将是常态和主旋律, 从而实现多方共赢的社会效益。

关键词:公益节目,创新塑造,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马晓荔, 张健康;公益传播现状及发展前景[J];当代传播;2005年03期

[2]冯晓莲;探讨公益节目的提升空间[J];当代电视;2009年01期

[3]叶晖;电视媒体公益传播的运作策略[J];新闻界;2009年01期

主持人的公益形象塑造 第8篇

公益营销是一种常见的营销方法, 是指企业通过参与或赞助公益事业以吸引媒体和公众的关注, 与目标消费者沟通交流, 从而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

现代公益营销发端于19世纪。当时欧美的一些企业开始联合公益慈善机构, 开展公益营销活动。可是, 直至上世纪80年代初, 因美国运通公司资助修复自由女神像等公益营销活动大获成功, 产生了巨大反响, 公益营销才真正流行起来。80年代后期, 宝洁、麦当劳等跨国公司将公益营销带入中国, 一些先行的中国企业通过公益营销来创建品牌, 取得了成功。2007年前后, 借进行企业社会责任认证之机, 中国企业界掀起了一波公益营销热潮。例如, 在2008年的汶川赈灾中, 中国企业的公益热情高涨, 不少企业凭借公益营销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然而, 自那以后, 国内的公益营销开始走下坡路。在汶川大地震之后, 某些企业不适当的宣传行为被曝光, 使得公众对企业的公益营销目的产生了质疑;一些擅长运用公益营销的食品饮料企业发生了重大产品质量事故, 令公众对那些公益色彩浓厚的品牌产生了不信任;有些大型公益组织又陆续爆出丑闻, 其公信力一落千丈, 也把提供赞助的企业推到了尴尬的境地。总之, 一系列事件使得公益营销在国内趋于沉寂。

无论如何, 从全球范围看,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公益营销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重要的形式之一, 绝不可能为中国企业界所放弃。在当前国内公益营销陷于低迷之时, 企业应静下心来, 探索公益营销的规律, 为未来的发展积蓄能量。“咖啡直达” (Cafédirect) 是全球最成功的“公益”企业之一, 它的公益营销策略可为国内企业带来一些启示。

确立宗旨, 采用公平贸易模式

“咖啡直达”现为英国最大的、以公平贸易方式运作的饮料公司, 经营范围是咖啡、茶和可可。在国际上, “咖啡直达”因极力倡导公平贸易而闻名, 是第一个获得公平贸易认证的英国咖啡品牌。

“咖啡直达”创立之前, 国际咖啡市场几近崩溃。1989年, “国际咖啡协定”解体, 咖啡豆的价格暴跌, 全球数百万咖啡种植户陷入困境。当时, 英国的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大量报道, 引起了英国民众的广泛关注。一些公益组织开始援助贫穷地区的种植户和种植社, 利用教堂、慈善商店、社区活动等渠道, 帮助他们推销咖啡产品。但是, 这些零散的公益活动只能发挥极有限的作用。此后两年间, 国际咖啡市场上, 咖啡价格持续走低, 使得广大种植户的境况更趋恶化,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小型种植户和种植社濒临破产。

在这种形势下, 1991年, 英国乐施会 (Oxfam) 、Traidcraft、公平交换 (Equal Exchange) 和双子贸易 (Twin Trading) 联合创建了“咖啡直达”。“咖啡直达”自诞生之日起, 就确立了其扶助小型种植户的宗旨, 并采用符合公平贸易原则的运营模式———绕过中间商, 直接从贫困地区的小型种植户手中以公平合理的价格收购咖啡豆, 节省了中间环节的成本;不管国际咖啡市场的咖啡产品价格如何低迷, 保证按高于生产成本的价格采购, 不让小型种植户亏本。

“咖啡直达”在农产品市场价格低于生产成本时, 以高于生产成本的公平贸易价格收购;在农产品市场价格处于合理区间时, 按照市场价格收购。此外, “咖啡直达”还提供公平贸易津贴, 将公司的部分利润反馈给生产者, 用以扶持咖啡种植户和当地社区的发展。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 “咖啡直达”刚一“出场”就赢得了满堂喝彩, The Times等英国主流媒体对此大肆宣扬, 给它打了不少免费的广告。

重装上阵, 巧妙设计治理结构

2004年, “咖啡直达”迎来了企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关键点。公平贸易正逐渐成为英国社会的一大主流观念, 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这个细分市场, 符合公平贸易原则的产品也越来越多,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咖啡直达”亟需资金拓展业务, 以应对新的市场形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于是选择上市融资。然而, “咖啡直达”的上市方案也受到一些人的质疑。虽说公司的创立者皆为公益组织, 但公司一旦上市将会改变这种状况。有人担心, 随着普通投资者进入和股权分散, “咖啡直达”的核心价值和经营模式都可能发生改变。为了迎合新的投资人的要求, “咖啡直达”会不会变成一架冷冰冰的赚钱机器?

为此, “咖啡直达”在治理结构上动了一番脑筋, 设计了一套巧妙的保障机制:第一, 采取限制性股权所有制形式, 不允许除四家始创机构以外的任何一个投资方持有超过15%的股份, 这就意味着没有人能够通过大规模控股而改变公司的运营方向;第二, 四家始创机构联手成立了一家“卫股有限公司”, 该公司虽然仅持有一股, 但是任何修改公司基本政策的决议在生效之前, 都必须征得这家公司的批准;第三, 公司规定了董事会的构成, 确保每一届董事会中至少有两名生产者代表和一名普通公众代表。做好这些安排之后, 公司正式发行股票, 几个月内成功融资500万英镑。

治理结构是企业最高的管控体系, 也是一套协调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关系的机制。“咖啡直达”从治理结构上入手, 彰显了其坚持走公平贸易之路的决心, 也令投资者和消费者更加放心。在这一关键点上, 公司通过巧妙的安排, 将一场隐含信任危机的融资事件转变成重申公司公益宗旨的公关活动, 既保护了品牌形象, 巩固了产品的市场地位, 又显示了深厚的公益营销功力。

兼顾环保, 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保护环境是“咖啡直达”多年来倾情参与的一项公益活动。“咖啡直达”宣称, 不注重环境保护的公平贸易是无意义的。通过与咖啡种植户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及保持紧密的联系, 公司引导咖啡种植户采取“环境友好”的种植方式, 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此外, 公司还从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入手, 实施一系列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措施, 努力降低生产经营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例如, 减轻包装袋的重量, 使用可降解材料制作包装材料和茶杯, 减少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碳排放, 号召消费者使用可再生能源烹煮饮料;制定详细的环保计划, 每年进行核查并向外界公布执行情况。

“咖啡直达”的这些举措并不是无的放矢。在英国, 购买公平贸易产品的中坚力量 (消费者) 通常被称为“道德消费者”, 他们除了关注公平贸易问题外, 还关注环境保护、劳工福利、动物福利等相关问题。“咖啡直达”以公平贸易为核心, 将公益营销的触角延伸到环保等领域, 不仅扩大了履行社会责任的范围, 而且还抓住了消费者的心。

保证品质, 全力奉献优质产品

“咖啡直达”强调企业和产品的公益性, 关注种植户的利益, 但也不漠视消费者的利益。在宣告“消费者要为公平贸易模式多付出一点儿”的同时, 还重视产品质量, 力求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咖啡和独特的消费体验, 让他们觉得物有所值。

“咖啡直达”坚持从小型种植户那里收购农产品, 这曾被视为公司的“短板”———有人担心, 小规模种植和收购方式将无法保障农产品的质量。而“咖啡直达”却通过不懈的努力, 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提高农产品质量;另一方面, 大力宣传公平贸易模式对农产品质量的正面影响, 转变了人们的认识。“咖啡直达”向市场传递的信息是:第一, 由于收购价格公道合理, 小型种植户能够依靠种植咖啡豆来维持生计, 所以他们就会安心地、全心全意地培育优良的农产品;第二, 由于小型种植户无法采用大规模种植或密集种植方式, 他们将会付出更多的劳动来精耕细作, 减少甚至杜绝使用化肥和杀虫剂, 所以这样培育出来的农产品更“天然”更“有机”, 也更加有利于消费者的健康;第三, 由于公司持续地将一定比例的利润投入对种植户的培训, 所以种植户的种植技术不断提高, 农产品的品质也就得到了保障。“咖啡直达”采用的这些公平贸易模式, 可从种植户那里收购到高品质的农产品, 消费者也就能买到高品质的产品。

“咖啡直达”从公益行动中推导出产品具有的功能性利益, 使产品获得了“高品质”、“纯手工摘取”、“来自偏远而无污染地区”等特性, 不仅巩固了传统市场, 而且说服了一大批单纯追求高品质产品的消费者。令人称道的是, 这些产品特性与“咖啡直达”的公益行为直接相关, 极易为公众所接受。因此, “咖啡直达”的公益营销就可顺势而为。

精确制导, 建立多种沟通渠道

因信息不对称, 有些企业会打着公益的幌子招摇撞骗, 发现上当受骗的消费者常常会对公益营销产生警惕甚至反感, 而那些真正将公益活动落到实处的企业就会无辜受牵连。为了防范这种风险, “咖啡直达”极为重视与消费者的沟通, 通过建立消费者、种植户、公司之间的沟通渠道, 增强消费者对公司参与公益活动的信心。

在“咖啡直达”的产品包装、公司的网站和年报上, 种植户的信息占据了重要位置。尤其是小型种植户和当地农业社区的情况, 是最常见的内容。例如, 在公司的网站上, “连接种植户”是一个核心版块———在一张世界地图上标出分布于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13个国家的种植社;在“博客”中, 发布大量通俗易懂、没有明显利益动机的有关种植户的故事。“咖啡直达”还利用Facebook、Flickr、Twitter、Youtube等社交网站, 与消费者进行频繁的沟通交流。如果消费者想知道自己手中拿着的产品到底是谁种植出来的, 他的购买决策会对哪个人或家庭的生存状况产生影响, 那么他就可以查看产品包装, 上面不仅介绍产品来源地和种植者, 而且还印着种植者的相片。

“咖啡直达”建立的多种沟通渠道, 缩短了消费者与其之间的距离, 使得公益性消费行为的正面效果更加直观和明显, 提高了公益品牌的真实感。这种做法有助于消除公众的疑虑, 鼓励更多的人购买产品。

参与公益, 谨慎选择广告方式

对于产品的宣传推广, “咖啡直达”可谓慎之又慎。虽然它偶尔会在The Sunday Times、The Telegraph、The Observer等主流媒体上打广告, 但是仍然注重公共关系营销和公益事件营销。多年来, “咖啡直达”不断地发起公益营销活动, 用较低的成本吸引了公众的“眼球”。

“咖啡直达”与公益事业相伴而生, 公益性成了“咖啡直达”的固有特性。对“咖啡直达”来说, 公益事业不是附加的、可有可无的, 而是企业运营的基石, 也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

近几年来, “咖啡直达”发起了一系列颇具影响的公益活动。2009年创立了一个独立的慈善基金———“咖啡直达”生产者基金 (CPF) , 公司每年将三分之一以上的利润捐给这个基金, 用以提高种植户的收入、推进农村社区发展。一些英国媒体对这项基金的运作进行了跟踪报道。“咖啡直达”发起的“可可直达”活动成效显著, 通过帮助圣多美的小型种植户通过公平贸易认证, 使他们的年收入增加了五倍。The Times、The Economist、The Independent、BBC World Service等媒体都予以专题报道。2010年, “咖啡直达”发起了“自己播种” (Sow Your Own) 活动, 以鼓励消费者在自家庭院种植农作物, 亲身体验耕种的艰辛和乐趣。这项活动得到了TheSundayTelegraph、Daily Mail等媒体的特别关注。2011年, “咖啡直达”赞助英国一项咖啡糕点制作比赛, 为公众娱乐活动筹集资金, 这项举措也在英国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

主持人的公益形象塑造 第9篇

户外公益广告在国外起源较早, 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刻在方尖塔上指引行人的象形文字, 这是人类有史以来使用的第一种广告媒介。如今高楼大厦的外表依然是公益广告的展示平台。迷幻的霓虹灯和LED显示屏已经成为纽约时代广场的象征, 这些建筑表皮提供给公众更多的公共信息。影片《迷失东京》的拍摄地日本东京涩谷区亦是如此。这里的广告牌为寻常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 通过变换楼宇外观的颜色来提醒过敏体质的人, 或反映城市的污染程度[1]。

现在国外的户外公益广告大多是由国家政府部门以及一些国际性或全国性组织、机构发布。其内容多是展现社会当前的一些宣传号召和公益活动, 目的是唤起受众社会意识, 或规诫受众行为, 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例如, 位于以色列最繁忙的交通要道旁, 矗立着一个20米高的巨型酒瓶状广告。它使用80辆车祸后报废的汽车焊接而成, 重达15吨。条幅上的字是“Don’t drink and drive”。提醒人们酒驾危险绝不是一句空话。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也发布过大量公益广告, 其中一则关注污水问题的户外广告, 上面写到“Bad water kills more children than war.”污水杀死的儿童比战争更多, “水枪”也会如此可怕。再如, 巴西为了减少一次性纸巾对南美大陆热带雨林造成的恶劣影响, 在公共厕所里的纸巾盒上印着一个南美大陆的图形, 盒内的绿色纸巾代表南美洲的热带雨林。当盒内的纸巾被慢慢的抽出时, 人们将看到绿色部分在南美大陆的图形上慢慢减少。

公益广告的影响长远且全面, 因而也越来越为政府和企业所关注。一些企业敏锐地看到在公益广告上的进行署名, 是对企业最直接和最高效的回报方式。企业发布公益广告能够塑造其自身形象, 赋予其社会责任感, 从而树立品牌效应, 赢得公众的情感支持, 最终促成对企业产品的购买行为。但企业发布户外公益广告也要遵守户外广告设置规划和管理规定, 否则只会适得其反。例如, 世界电脑巨擘IBM公司曾经特邀专业广告公司为其精心设计了一个名为“和平、爱心与Linux”的企业公益广告宣传, 并在美国芝加哥和旧金山的大街上将该广告“公之于众”, 但该广告还未引起公众的注意, 就被芝加哥和旧金山两市的市政部门指控IBM公司在公共场所乱涂乱画, 并对其进行了经济处罚。最后, IBM公司不得不停止广告的实施, 并雇人把已经画有企鹅、和平标志和心形图案的墙面清理干净[2]。这不仅浪费了资源, 也影响了企业形象。

二、构成城市景观的户外公益广告

户外广告既是城市视觉形象的组成部分, 也是开展城市形象宣传的重要载体。美国著名规划师凯文·林奇把道路、节点、区域、边界、标志物定位为城市景观形象的五大要素, 共同组成城市的“可读性”和“可意象性”。世界上比较有影响的城市, 为不断提升国际形象, 都在积极塑造“具有差别优势”的户外广告[3]。城市户外广告与城市形象的关联性, 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武汉“8+1城市圈”作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充分利用户外广告传播平台, 进行准确的城市圈品牌定位, 提出有效的城市传播策略来塑造城市形象就显得十分重要, “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是基于科学发展的战略部署。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 周边100多公里范围内的孝感、黄石、鄂州、黄冈、咸宁、仙桃、天门、潜江等九个城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 加上以观察员省份加入的荆州洪湖市、荆门京山县和随州的广水市, 正好构成了一个正圆形。面积只占到全省1/3的武汉城市圈, 集中了一半以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GDP总量, 形成长江中游最大、最密集的城市群, 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 也是湖北构筑中部战略支点的重要支撑[4]。旨在以倡导或警示等方式传播“两型社会”建设公益观念, 唤起社会意识的户外公益广告更是直接构成城市景观的一部分, 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元素和城市精神的重要标志, 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

户外公益广告设施包括立面三翻广告、公交站台电子站牌、路边电子显示屏、单立柱T型广告、跨线桥广告等方式。目前, 中国大多数户外公益广告与城市环境和城市形象并不协调。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专业户外广告制作起步较晚, 户外广告的创意、设计、制作都存在许多问题。户外广告设置应从城市具体实际出发, 维护城市环境的和谐统一, 并将户外广告作为点缀, 使之与城市建筑、道路、公共设施等元素组合成一个景观整体。

三、武汉城市圈户外公益广告的现状与对策

同国外大城市相比, 武汉城市圈户外公益广告的设置比例较低, 与国家中部战略布局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目前仅在港口码头、火车站、高速公路出入口设置有倡导“两型社会”建设的公益广告牌。在武汉城区, 以“绿色出行”为主题的免费自行车项目, 主推“两型社会”理念, 受到市民的欢迎, 但限于规模成本等因素并未在武汉城市圈其他城市全面推开。总体而言, 武汉城市圈的户外公益广告设置零乱分散, 规划缺乏统一, 内容和质量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要解决武汉城市圈户外公益广告制作、管理和发布中存在的问题, 可以采取以下四点对策。

1. 要规范户外公益广告的发布与管理, 加强广告内容制

作, 增强精品意识, 围绕武汉城市圈建设重大项目、惠民工程推进公益广告的发布, 加强公益广告的载体建设, 让公益广告提升城市品质, 塑造城市品牌新形象。因此, 政府主管部门应从责任化审批、标准化设计、市场化运作、常态化宣传等方面规范户外公益广告设置行为, 使之符合武汉城市圈规划要求, 规范设置, 安全美观, 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2. 户外公益广告要因地制宜, 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丰

富表现手段和形式, 重点要建设一批冲击力强、信息量大、到达率高的户外LED大屏、三面翻广告牌和单立柱T型牌。户外广告是情感媒体, 而不仅是信息媒体, 因此还要突出户外广告的视觉创意与创新。长江日报策划制作的《城市笑脸》大型户外公益广告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5]。低碳婚礼上新人们甜蜜的笑, 动物园里孩子们开心的笑, 东湖牡丹园里老人们幸福的笑……这些频频出现在武汉三镇主要街道的自行车亭广告牌上的《城市笑脸》大型公益广告, 让城市更贴近市民, 让市民更融入城市, 引来行人驻足热议, 宣传效果深入人心。

3. 要在以下两类区域建设户外公益广告:第一是所谓的

首要印象区, 即城市对外交通的火车站、机场、港口、码头、高速公路收费站, 旅游风景名胜区等。第二是光环效应区, 即能使社会公众的印象产生放大作用的区域, 包括城市中心商务区, 历史古城区, 游憩商务区等。注意通过城市“点”布局 (风景区, 城市门户地带, 城市重要节点) , “线”布局 (商业界城市干道, 城市界面区域) , “面”布局 (突出富有城市特色的城市夜景) , 形成富有特色的户外广告群景观和良好的夜景效果, 其中在显著位置最好还要有关于城市不同形象主题的宣传[6]。比如对于城市圈的中心城市武汉, 就可以在江滩、东湖等景点设置“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公益广告, 夜晚华灯璀璨的时候, 能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4. 举办重要活动期间, 在市区的主干道、主要景观带和交

通窗口等的户外广告牌由政府统一征用, 发布政府指定的广告内容。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以辛亥首义文化为主题的公益广告也越来越多地进入市民的眼帘。作为首义之城的武汉, 将横跨三镇的537路20余台公交车全部撤掉商业广告, 换上了展示辛亥百年风云的公益广告。该公交线路途经鄂军督都府 (红楼) 、首义广场等江城十多个风景名胜点和繁华商业中心, 日均载客6 000人左右, 受众面广、辐射力强[7]。

四、结语

户外广告是新媒体, 好的公益广告反映一个城市的品位。户外公益广告不仅有利于塑造城市的对外形象, 还可以对市民的文化道德修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因此,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迫切要求提高户外公益广告的覆盖率, 做好户外公益广告设置规划, 建立公益广告有效运行机制, 丰富户外公益广告的表现手段和形式, 通过公益广告宣传, 把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等活动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 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未来户外广告业的健康协调发展必将为武汉城市圈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作出特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牟慧玲.新媒体环境下公益广告的机遇及发展[N].中国工商报, 2008-01-08 (B03) .

[2]王琨.国外企业公益广告现状分析[J].现代企业文化, 2008, (6) :31-33.

[3][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60.

[4]肖安民.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发展 (2009—2010)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2-3.

[5]程思思.市民笑脸定格城市街头[N].长江日报, 2011-05-04 (24) .

[6]李怀亮, 任锦鸾.城市传媒形象与营销策略[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214.

主持人的公益形象塑造 第10篇

所谓“公益营销”就是指企业通过组织社会公益活动等社会行为来提升自身的形象及美誉度。这个名词是由我国营销行业专业人士把关联营销和公益营销概念的精彩演绎。简单来说,就是企业将经营发展与社会性的公益目的相结合,以公益组织为平台,进行捐赠、资助的同时,进一步达到提高产品销售额、提升企业的形象及美誉度、更好地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2 企业公益营销探究

20世纪80年代,国外某知名连锁巨头首先提出了“事业—关联营销”的理念,并把这一理念作为一项服务标志,向所在所在国家专利部门申请注册,加以保护。

2002年,农夫山泉推出了一项有现实意义的活动:每销售一瓶矿泉水,就可以代表消费者向受救助群体捐款0.1元。应该说,农夫山泉的“一分钱”活动是很高明的,企业不以个体的名义支持公益活动,而是代表消费者的利益和主张来支持公益活动,这是一个全新的营销思路。这其实就是现在说的“事业—关联营销”,也可以叫做公益营销。

我国的企业从事公益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一是履行公众义务,是社会责任心的体现;二是,通过社会公益活动承载企业形象传播,更好地寻求与社会公众的情感共鸣,树立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为产品进入细分市场所展开的最好的公关活动。良好的企业形象既是一个企业立足于社会的前提条件,也是促使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总体来说,组织企业公益活动在企业营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加深对企业和产品的信任程度;影响目标人群;能够增强员工的荣誉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提高企业品牌的力量,因此企业组织公益活动的意义十分重大。

3 企业公益营销关键点与策略

要抓住公益营销的关键点。关键点集中表现在企业不能“为了公益而公益”,也不能“为了经营而公益”,经营和公益必须是相辅相成的。公益活动既是表现企业社会责任的最佳办法,也是得到社会认同、造就企业形象、美誉度的有力途径。而专业的商业化运营则使得公益捐助变成一种企业有利、社会受益的双赢行为,并使企业有能力、有动力,源源不断进行持续投入。

做公益营销要有针对性策略。公益营销是一个有机循环的整体,可以贯穿到企业营销各个环节。做好公益营销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要有针对性策略,必要时要整合企业的各种资源,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要策划好公益营销事件,通过一系列具有创意性和吸引力的活动,使之成为社会大众关心的信息,逐步成为具有新闻价值的大事件,吸引广大新闻媒体争相报道,在这个过程中引导顾客积极参与其中,事件得到迅速传播,从而提升企业形象及美誉度,促成销售,达到营销的目的。

4 企业公益模式的创新

企业寻觅经济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企业公益活动的不竭动力,才会进一步促使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长期机制持续有效。

“商业+公益=公益营销”。把商业和公益有机结合,企业愿意在经营过程中肩负更多企业社会责任,使公益成为企业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企业的社会责任被越来越得到重视,成为社会一大关注点,更多的企业意识到在制定企业战略和发展规划时应该把公益融入其中。

结束语

企业参与社会公益行动使企业获得了极高的热度和关注度,还可以借助关注度引入企业的品牌理念,从而可以建立积极的社会形象,提高企业的形象及美誉度。

企业要认清形势抓住重点,打好公益营销这张牌,将社会公益和企业发展充分融合,进一步促使更高、更持久、合作共赢的社会经济效益。高效有序经济效益提升将会促使企业的公益事业健康发展,把公益营销提升到本公司的战略高度上来,才能在企业的社会形象及美誉度的提升上添油助力!

参考文献

[1]张洪利.企业社会责任对消费者信任的影响[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23).

[2]苗泽华.制药企业生态工程综合评价与激励机制研究——基于社会责任视角[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

上一篇:应用型汽车工程师人才下一篇:小学诗歌朗诵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