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教育范文

2024-07-27

亲情教育范文(精选12篇)

亲情教育 第1篇

一、亲情教育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俗话说, 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 孩子的不幸就是一个家庭的不幸, 一个孩子教育的失败往往是一个家庭的失败。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可见父母对孩子的亲情教育至关重要。父母对孩子关心体贴, 孩子也必然会体贴父母, 体谅父母的辛苦, 关心父母, 尊重父母, 真正懂得亲情的重要性, 孩子的一生都会懂得感恩, 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而悲剧往往发生在不幸之中, 如果一个家庭中缺乏亲情, 那么这个孩子时刻有着沉重的心理负担, 可能始终以仇视的眼光看待每一件事, 久而久之, 就会养成不健康的心理, 最终可能因为某个因素造成悲剧的发生。为此要重视亲情教育, 让孩子懂得亲情, 学会感恩。

二、学校和家庭都要重视亲情教育

给孩子更多的关心, 关心孩子的成长, 关心孩子的冷暖, 关心孩子的心理发展, 家长和老师都应重视亲情教育。那么如何抓好孩子的亲情教育?其一, 在平时的教学管理中, 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从成绩的提高, 从平时的活动, 从生活中的许多细节处, 好的要给予亲情鼓励, 而对于不正确的也要耐心地讲道理, 批评指正。其二, 鼓励家长重视对孩子的亲情教育。可能很多家长都以工作忙、不知如何教育为借口, 忽视对孩子的亲情教育, 而把一切责任都推给老师, 给老师增加负担。为此我们要多与家长沟通, 提醒家长多与孩子交流、谈心, 以诚信对待孩子, 鼓励孩子的进步, 特别在一些家庭活动中, 更要注重亲情的培养。其三, 鼓励家长经常走入学校与老师沟通。当家长走入学校, 当孩子听到老师与家长的共同赞扬时, 孩子的心里一定会很高兴, 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而对于一个始终对自己不闻不问的家长, 孩子会产生失落感, 产生消极的心态, 久而久之则会缺乏自强自立的心态, 就会产生腻烦的心理、失落的心理, 缺乏自信心, 就会对周围环境、身边事件等产生不良看法, 甚至持冷漠态度, 也许会因为一件小事而导致悲剧的发生。其四, 要正确对待亲情教育。亲情教育绝不是一味地迁就, 正面的鼓励固然重要, 但犯了错误也要给予批评指正, 要耐心地讲道理, 让其明白人生的价值观、社会责任感、道德观,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 都必须遵守纪律, 相互尊重, 社会才能和谐健康地发展。

三、要善于创造亲情交流的机会

对于一个孩子的教育, 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生活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创造一些机会, 对孩子进行教育, 也许平时的一句话、一个细微的眼神、一个细小的关怀动作等, 对家长来说可能微不足道, 但对于孩子来说可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可能会有很大的感悟。比如在一次家长会上, 我让学生和家长都到讲台上, 家长对孩子说几句鼓励的话, 孩子说几句感激父母的话。孩子站到讲台上, 几句话还没说完, 当家长的已经是泪流满面。学生由此已从心里深深地感悟到父母的关爱, 对父母的愧疚, 自己平时对父母的不尊重态度等。这样的机会又何其多。其实机会只要你愿意找, 总会有的, 办法总比困难多, 可千万不能只找借口啊!

四、家长要重视学生对亲情的感悟

当前许多独生子与家长缺乏沟通, 冷漠, 不能理解家长的关心, 不能理解家长劳苦奔波为了什么, 更不能理解家长到学校与老师沟通或过问自己学习成绩的用意, 甚至用冷漠来对待父母, 对抗父母, 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社会现象。作为老师, 我们要培养学生成才, 但要先培养其成人, 在班级这个大家庭中注重培养学生之间互相关心, 互相团结, 互相尊重, 互相理解, 增强班级荣誉感。而作为家长, 要让孩子感悟亲情, 关爱、理解父母, 有一颗对自己负责和善良的心;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只是基本的保证, 孩子更需要家长的理解, 更需要交流。人都有亲情, 情到真处自然会感悟。同时也要给家长提供倾诉心声的机会, 让孩子明白父母的辛苦、期望, 感悟父母为了一个家劳苦奔波的价值和意义。不论是父母还是孩子, 亲情的交流都会让对方有所感悟。

亲情教育主题班会设计方案 第2篇

班会地点:多媒体教室

参加人员:三(1)班全体学生

主持人:赵文康李林静

班会主题:孝敬父母,学会感恩

主题缘起: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然而,现今的年轻一代对于父母的了解却是少之又少的,对于亲情的感悟也有所欠缺。一项调查就显示,某班54名学生中,知道父母生日的只占9%,会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的只占6%,经常与父母沟通谈心的只占2%,在节日时向父母送礼物以示祝贺的也只占2%……这些数字都说明,学生的亲请意识是较为谈薄的,只知享受,不懂感恩。因此,需要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

班会目的:

1.使学生了解亲情,感悟亲情,理解亲情,懂得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2.激发学生从小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情感

3.使学生懂得怎样用实际行动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班会流程:

一、主持人开场白,宣布主题班会开始(合):同学们,你们好!

甲:今天,我们很高兴能够和大家在一起开展这个主题班会,我们的主题是“孝敬父母,学会感恩”。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大家能学有所获,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乙:总的来说,我们的班会主要分为四大部分(展示课件)。第一部分是观看短剧,走进亲情;第二部分是讨论如何做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第三部分是有奖问答“了解父母有多少”;最后一部分则是制作感恩卡,表达对父母的爱。(合):下面就让我们来开始我们的主题班会!

二、观看短剧,走进亲情

1.让学生们观看短剧《孝敬父母》,在短剧中感受亲情,理解亲情。

2.让学生说说,他们在短剧中看到了什么。

三、如何做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我们怎么报答父母呢?(孝敬父母)

2.我们应该怎么孝敬父母呢?以下这些同学的行为是孝敬父母吗?

片段一:小李在走廊追逐,一不小心滑了一跤,腿受伤了,要上医院。父母从各个地方跑到医院,非常担心。你觉得这是孝敬父母吗?(不是,没有照顾好自己,让父母担心。)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敬父母的开始。

讨论:照顾好自己还包括哪些方面呢?(自己东西收拾好;学习认真,不要父母过分操心;注意安全,不要父母担心;)

3.照顾好自己,让父母少操心,是孝敬父母的表现。

4、帮爸爸妈妈做家务,减轻爸爸妈妈的负担,也是孝敬父母的一种表现。

四、比一比:“了解父母有多少” 本部分将以比赛的形式,提出一些与父母有关的问题,让同学们根据实际情况举手回答,答对的同学奖励一份小礼品。这些问题有:

1.爸爸妈妈的生日分别是几月几日?

2.爸爸妈妈平时最喜欢吃什么?

3.爸爸妈妈最喜欢什么体育活动?

4.爸爸妈妈最喜欢什么颜色?

5.爸爸妈妈最喜欢看什么电影(电视剧)?

6.爸爸妈妈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话?

7.爸爸妈妈早上几点起床?晚上几点下班?

五、制作感恩卡

乙:同学们,刚才我们已观看了相关的短片,并且经过讨论与比赛环节,也对孝敬父母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相信大家一定懂得了如何去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现在就把你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或者最想为他们做的事写在已经准备好的桃心纸上。然后回去把这些告诉自己的爸爸妈妈,并把这些事完成。

甲:下面我们请一些同学来读一下他的感恩卡。(请四位同学来读一读他们的感恩宣言)

总结:

同学们,通过本次主题班会,我们认识到了认真学习,关心父母,照顾好自己,注意安全等,都是孝敬爸爸妈妈的体现。但只是知道是不够的,它还需要我们拿出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所以我们应当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把爸爸妈妈放在心上,真正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做文明小学生》主题班会设计方案

一、教育目的:

1、让学生认识讲文明、懂礼貌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良好习惯。

二、班会准备:

1、会前布置学生围绕主题广收材料,如:儿歌、小品等。

2、指导学生根据材料编排。文明达标章若干个,光荣花若干个。

三、班会背景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部分小学生讲文明、懂礼貌的意识淡薄,为此很有必要对小学生加强文明礼仪教育。

四、活动步骤

(一)学生共同演唱《咱们从小讲礼貌》

师:这首好听的歌唱的是什么内容?

生:告诉我们从小讲礼貌。

师:大家说得真好,这首歌就是告诉我们从小要做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文明是一种美德,是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文明是一块金子,拥有的人,一生都会闪闪发光。今天班队会的主题是:做文明小学生

(二)师:要想成为一名文明的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生:不打架,不骂人,不乱扔垃圾,不随便吐痰,讲话用文明语言,尊敬老师,孝敬父母等。

师:是的,要想成为文明小学生,必须做到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同时,我们不光在家做文明孩子,在学校做文明学

生,还要在社会上做文明小公民,这样才是一名名副其实的文明小学生。

(三)小品表演:

师:下面请看小品,小品中的同学那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好?我们应该怎样帮助他们?

1、小品《乱扔垃圾》

情景:一个小学生随手把垃圾扔在地上,后面追上开一个小学生,帮他捡起来,并批评了他。

是:这两位同学谁做得好?谁做得不好?做得好的我们给他一朵红花,做得不好的我们帮帮他。

生:前面的同学做得不好,他破坏环境卫生,他的行为不文明。

师:是啊!地球是我们的家,美化靠大家,我们都是这个家的小主人,我们都应该爱这个家。对吗?

2、小品《见到老师不打招呼》

情景:老师在前面走,两个学生低头跑过去,假装没看见。

师:这两位同学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生:这两个同学的做法不对,老师每天给我们上课,关心我们,我们应该尊敬老师,见到老师主动打招呼,这才是文明的行

为。

(四)学生讲故事:《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程门立雪》等

古人为我们做了榜样,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怎能落后呢?下面老师看看,关于文明礼仪方面,你们知道多少。

(五)发奖

规范的遵守要大家参与,我们要想成为文明小学生,就要用规范这面镜子.时时刻刻约束自己,从举手投足的小事做起,我班有很

多同学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下面我们来夸夸他们,老师这里有奖品,我们发给他们.(发奖)

五、活动结束(希望寄语)

师:我们每个同学都应该以文明言行严格要求自己,养成道德好习惯。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创美好的明天!结束语:同学们,其实文明就在我们身边,就像广告中说的那样,有时候离我们只有一步之遥,有时候只有一张纸的厚度,让我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人人争做文明小学生,最后,让我们共唱《咱们从小将礼貌》,用歌声结束今天的班队

会。

六、活动延伸:课下收集讲文明懂礼貌的典型人物,下周班会汇报。

《讲文明重礼仪我先行》主题班会设计方案

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德育活动课,使学生对文明礼貌用语有一个认识和了解,同时体会文明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会正确运用礼貌用语,培养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从—点一滴做起,努力提高自己的文明修养,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

活动准备:收集礼貌用语和平时这方面做得好的典型事例。排练相声《说话》、小品。布置教室、小道具等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男主持:朝霞托着红日,徐徐从东方升起。

女主持:一个灿烂的日子,撒满大地。

男主持:春风吹,阳光照,语言美,行为美,女主持:尊师长,爱同学。

合:让我们从小讲文明,讲礼貌,初二(3)班“讲文明,重礼仪,我先行”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男主持:亲爱的同学们,当我们第一天背上书包,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的时候,老师就教育我们要做个爱学习、讲卫生、守纪律的好学生,更应做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那语言美是文明的重要表现,我们班有这样的同学,大家看看他们是怎样使用礼貌用语的?他们这样用对不对?

(一)小品1,王华中午在教室做作业,小红从他身边走过,不小心把王华的铅笔盒弄到地上,钢笔摔坏了,小红连忙向他道歉并声称过后买把钢笔赔他,王华看到此情境,强压在心理即将爆发的气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并说“没关系,修理一下就好了”,于是又恢复了往常的平静。

小品2,„„小红并不向王华道歉,并说起了风凉话,“是你不把笔盒放好,我走我的路„„”这样王华强忍着的心中怒火终于点燃了,他追上去,就是“一拳定音”这样两人就打起架来,引来了围观者,这时上课铃声终于响了„„男主持:刚才同学说的真是热闹,我们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我们从小要 “学礼仪,用礼仪、要重言,更重行”让文明之花处处开放。

(二)请欣赏相声《说话》

甲、乙:嗨,好久不见,您好!

甲:哎!你说我会说话吗

乙:你怎么不会说话

甲:我„„我不是哑巴吧

乙:谁说你是哑巴啦

甲:可有人说我呀!

乙:谁呀!

甲:咱们邻居赵爷爷。

乙:他怎么说的呀

甲:挺机灵的孩子不会说话。

乙:你怎么不会说话,去问问赵爷爷呀。

甲:哎!你聋了,我说的一不是古文,二不是英文,都是话哩!噢,我明白了,你邻居是老外吧,外国赵老头儿!乙:你是不会说话。

甲:怎么不会说话

乙:你说的话都是横着出来的。

甲:横着出来的我的嗓眼就这么细溜,横着出来有那么大的地方吗?不信,你看!

乙:行啦,行啦!人家赵爷爷是个比喻。

甲:比喻

乙:对!人家赵爷爷说你不会用文明礼貌用语。

甲:那我应该怎么说呀

乙:对长辈要称您,要叫赵爷爷。

甲:赵爷爷,您好!您吃饭了吗?有事就叫我一声,别客气啦!

乙:哼!是个有礼貌的孩子。

甲:赵爷爷您别生气,这孩子呀,的确不会说话哩!

乙:你说谁呢

女主持:听了相声之后,我们见到长辈的时候应该怎么样做?(学生交流意见)

男主持:今天我们和这么多老师在这里开展活动,大家可高兴啦,那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礼貌拍手歌。

(三)现场采访

小记者:我是扬州时报的小记者我姓*,名**。听说你们在这里开展文明礼仪的活动,我特地来采访一下。大家:好,欢迎欢迎!

小记者:

(场景一)请问这位同学,当你想向同学借笔用时,你该怎么说,怎样做呢?

(场景二)老师到你家,你会怎么招呼老师呢?

(场景三)来到书店,你想买本书,应该怎样跟营业员阿姨说呢?

(场景四)如果你和爸爸妈妈游玩时,你走失了,你该怎样向民警叔叔求得帮助呢?

(场景五)

1、如果你没有记清家庭作业,你怎样向班主任老师打电话询问呢?

女主持:通过小记者的采访,你都知道了那些文明用语。(学生交流)

男主持:讲文明,懂礼貌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文明素质,作为中学生,理应从小养成举止文明,谈吐优雅、品德高尚,讲究公德、遵守秩序的良好习惯。

(四)朗诵《十个文明形象》。

①升降国旗,奏唱国歌时肃立行礼

②与人相处,语言文明,友善宽容,明礼诚信

③公共场合,轻声交谈,举止文雅,着装得体

④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乐于助人

⑤乘车购物,不拥不挤,座位让给有困难的人

⑥行车走路,遵守交通规则

⑦保护环境,垃圾废物不乱扔,绿地草坪不践踏

⑧爱护公用设施,节约公用资源,遵守公共秩序

⑨社会交往、热情、友好、大方

⑩情趣健康,远离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场所。

女主持:文明礼仪的内容很多,包括个人礼仪和公共礼仪,文明行为、文明用语、文明上网……都是日常生活,日常学习的小事,但真正做起来并不容易,希望同学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别不良行为,做一个文明的中学生。

(五)活动总结:

女主持: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很多礼仪方面的知识,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要做到:

男主持:遇到师长、来宾,主动敬礼问好;

女主持:上下楼梯,人多拥挤,注意谦让,靠右行走,保障畅通;

男主持:讲究卫生,不乱扔果皮,见到纸屑随时捡; 女主持:爱护公共财物,不乱写乱划,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探究学校内如何开展亲情教育 第3篇

关键词:学校教育;亲情教育;教育策略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难念的经”正是各家的“小皇帝”、“小公主”们,他们的言谈举止直接影响到一家人的喜怒哀乐。由于家长对独生子女的宽容、低要求及溺爱,使他们思想行为出现一些不良想象。如:缺乏自制力。冲动、任性、不善于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缺乏爱心。只有唯我独尊的思想,对他人漠不关心。而要求家长、老师爱护自己,他们自己却没有想到、或也不知道如何去爱护关心他人。缺乏沟通。缺乏与父母之间、师生之间的的正常交流和信任,尤其是对于父母的训导和忠告置罔若闻。因此,加强中小学生“亲情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加强亲情教育的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要培养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与亲情观相关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他们怎样“做人”,懂得“仁义”、“孝敬”、“真情”、“善恶”、“关爱”、“诚信”等亲情范畴,增强他们的“亲情意识”,对营造和谐的家庭和社会是至关重要的。

二、采取多种活动,做好亲情教育工作

“亲情教育”是一种感知的实践活动。一是学校通过举办亲情系列教育专题讲座、演讲会等形式,大力弘扬我国传统美德和文化精髓,进行深层次的广泛的文化教育,使教师、家长和学生在“亲情教育”中精神得到升华和提炼并在日常生活中能体现出来,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二是建议学校以留假期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走进社区,要他们做到动手、动口,以达到动脑、动心。亲身搜集亲情教育的鲜活教材。如“尊老爱幼”、“赡养残疾父母”等真人真事的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事迹肯定不少,同时,也不乏“儿女不孝”、“父子相残”等反面教材。通过学生耳濡目染、身临其境教育,会对“亲情教育”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要将“亲情教育”渗透到学科领域

严格地讲,任何学科教育都是文化知识的教育和学生道德培养教育的有机结合,在各学科教学中列举古今中外、名人轶事或自身感悟,渗透亲情教育,是教师应尽之责,同时也切实可行。特别是应有针对性地把“亲情教育”纳入有关教学计划,使教师能将激情带进课堂,以饱满、高昂的激情和良好的心境上好每一堂课,以自己的激情去激励学生的情感;把微笑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课堂,使师生间形成良好的亲情氛围,更富有人情味。

四、要表彰先进,树立榜样

这是推动“亲情教育”的必要手段,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校、社区开展各项活动的基础上,每年可表彰一些先进个人和集体,建立“亲情教育”基地或“亲情教育示范校”。通过经常性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必将会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发展,因为中小学生是我市城市发展的未來。

五、感恩教育注重以活动为载体,让青少年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恩,在生活中实践感恩

近几年来,我校一直十分注重开展感恩渗透教育,利用各种渠道,运用多种方式开展感恩教育,如我们在行规教育中一直坚持的“五心”教育,特别突出“把孝心献给父母,把忠心献给祖国,把爱心献给他人”等方面的教育;每逢教师节、母亲节时,教导他们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向师长表达感恩之情;寒暑假期中,各学校分发《致家长信》,要求学生积极分担父母的家务负担,感念父母的辛劳之情;开展“感恩教育”系列国旗下的讲话、诗歌吟诵、组织观看亲情感恩教育影片等。

六、亲情感恩教育活动常抓不懈,注重教育面的拓展,促进每位学生的积极参与

我校曾开展了全校“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校园书信大赛活动; “共建和谐家园”读书活动和 “知荣辱、树新风”教育活动,都能利用演讲赛、征文比赛等活动方式,重点突出了对广大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在这些教育活动中,我们还引导学生感恩社会的关爱,使他们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体会到社会对他们的关爱,激发和增强学生“报答社会、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深厚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回报父母养育之恩,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情;培养学生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全面开展向老师献真情活动。

七、积极开展包含“亲情教育”的中小学生道德实践活动

1、在家庭,开展“孝敬父母、体验亲情”活动。内容包括:提倡未成年人主动分担家务,帮助父母洗碗、做饭、洗衣、叠被、扫地、浇花,培养自理、自立能力;引导未成年人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向父母道一声辛苦、为父母捶捶背洗洗脚,制作一个小礼物送给父母、给父母过生日、关心父母身体健康,理解父母、感谢父母,培养孝心,学会感恩;鼓励未成年人不挑吃穿,不乱花钱,不盲目攀比,养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2、在学校,开展“和谐校园”活动。内容包括:引导中小学生尊敬师长,见面行礼、主动问好,推行校园文明礼貌用语,做到知礼仪、重礼节;倡导同学之间结对互助,通过交流谈心、节日联欢、补习功课、赠送学习用品等形式,互帮互助、互学互爱,养成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德;组织中小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爱护公物,关心集体,强化集体观念,增强合作意识。

3、在社会,开展“爱心奉献”活动。内容包括:组织学生走进敬老院、福利院、老年公寓、老龄家庭,为孤寡患病老人、残疾人和军烈属提供服务,帮助他们洗衣做饭、打扫卫生,陪他们聊天谈心、读书读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困难,做“爱心小天使”;动员学生积极投身社区建设,参与社区清洁卫生、环境保护、植绿护绿、公益宣传和文化活动,做“社区小义工”;引导学生广泛参与“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学习宣传礼仪知识,文明出行、文明活动、文明上网,礼貌待人接物,做“文明小使者”。

亲情教育 第4篇

一、情境设置, 亲情导入

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领悟和体验到课文折射出来的亲情的魅力, 还要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现实生活完善自己的心灵世界。所以, 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与父母的情感, 通过学生与父母之间温暖的、感人的或伤心的情境, 触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之弦, 让学生带着对亲情的认知来感受课文中作者的情感, 让这两份情感在学生的内心交融、共鸣或碰撞, 从而引起学生对课文的思考, 对自己的反思, 为后面成功地进入课文的学习和对情感把握奠定良好的基础。

比如在学习《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时, 我让学生聆听了《我的好妈妈》这首歌曲, 勾起了学生与妈妈在一起的快乐情境。看到他们愉快的表情, 我随即询问学生听到这首歌想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学生纷纷开始表述对妈妈的爱, 说听到这首歌就想到了妈妈平时十分辛苦, 每天忙进忙出的身影历历在目。顺利地过渡到课文的阅读上之后, 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感来感受作者的愧疚, 领悟“无数次”“担子”“年复一年”的深刻含义, 体会妈妈承受了太多生活的重担。每个学生的感受不同, 心情也不同, 我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朗读课文, 释放自己, 并体会主人公是怎么回报妈妈的。通过品读课文和结合自身体验, 学生们明白了主人公是因为想起小时候妈妈那“无数次”的拥抱, 从而产生“我也要还妈妈一个拥抱”的强烈愿望, 用实际行动报答妈妈的决心, 从而学会感恩。通过这样利用学生对家庭的熟悉建立亲情情境, 学生不再是冷峻呆板的接受体, 而是具有丰满情感的“主人公”, 在朗读、理解中体验到课文中的亲情, 使自己受到感染, 流露出回报亲情的情感, 从而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就转换到自己对父母的亲情上来, 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亲情教育。

二、载体挖掘, 功能延伸

课文是传达情感最好的载体, 也是亲情教育中最好的典范。小学语文课本中那一篇篇包含着浓浓的亲情的课文, 包含着正确的亲情观和爱的巧妙表达。所以, 教师在深入挖掘课文亲情的基础上, 可以结合学生的亲身经历, 启发学生回顾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喜、怒、哀、乐, 与课文中的亲情相对比, 优化学生对亲情的观点, 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逐步延伸到学生对自己父母的感恩和回报, 建立良好的亲情观。

比如在学习《花瓣飘香》时, 课文虽然选择了一件生活中的小事, 却展示了小女孩那金子般的心灵。整篇文章围绕“人性的美、人情的美”娓娓道来, 那片花瓣就如对妈妈的一片真情, 沁人心脾。打动学生心灵的就是这片“真情”, 是文章的灵魂所在, 学生在文本的引领下, 慢慢走进了小女孩的内心。我顺势组织学生讨论思考:小女孩送给妈妈的只是一片花瓣吗?多次进行审题阅读, 感受小女孩送给母亲的是一片孝心!我还让学生们体会“飘香”的象征意义, 进而提出延伸的问题:如果你是那位小女孩, 还会为妈妈做什么事情让她高兴呢?在浓浓深情的感召下, 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学生们就自然地流露出自己对母亲的爱。最后我深情地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了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爱周围的每一个人, 让亲情再一次升华, 让学生们的这份爱心像花瓣一样芬芳周围的每一个人。

三、情感回顾, 人性反思

大语文观的学习应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将语文的学习与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操统一地结合在一起, 让语文中的情感融入学生的情感生活当中, 从而激起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提高道德和品质的欲望。在教学中, 要结合课文的特点, 增加贴近学生生活的亲情素材, 用心思考课文中的人物、语言、情绪变化、动作等, 通过对文中主人公的亲情历程进行反思回顾, 让学生感受到浓浓亲情的朴实、自然和真挚, 从而引导学生对人性进行反思, 学会珍惜亲情、懂得感恩。

比如在学习《月光启蒙》时, 让学生在浓郁的母子情深中, 感悟月光、母亲、启蒙之间的关系, 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敬爱和深沉的怀念之情。课文首先通过歌谣来打开学生的想象, 在充满乡土气息的课堂情境中, 学生们体会到了母亲教育的智慧;在对课文的深读中, 体会到了母亲那甜甜的嗓音, 像小溪的流水缓缓流入学生的心田;伴随着童年的月光, 品味到了母亲对“我”的启迪。学生心中建立起了一个聪颖美丽的母亲形象, 将“我”的情感转接到自己的心灵之中, 从而联想到自己的生活, 激起内心的亲情。再开展“我对妈妈说”的讨论主题, 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地理解文中“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激起学生对人性的反思, 从内心升腾起对母亲的爱与珍惜, 从而延伸到关爱他人、学会感恩, 将整个课文阅读推向高潮。

十八湾煤矿亲情教育办法 第5篇

煤矿的安全教育工作,一直是搞好安全生产的重要载体,它的作用是任何一项机制所无法替代和达成的。整个安全教育过程,可以说是一个“金字塔”式不断攀升的过程。通过不断创新和探索,安全教育方式方法从起初枯乏的批评、单一的说教、硬性的制约,改进到现在人本安全教育亲情化上。亲情化教育像一朵盛开在职工安全心田的水莲花,馨香四溢,使煤矿安全生产犹如春天景美无限,写满了矿山人平安的笑脸。但是,随着社会和企业对安全日益提升的欲求,安全发展愿景的攀升,安全亲情教育载体日益苛求新、活、实、美,这就要求在亲情化教育上既要注重形式的美,更要力求好的安全效果,使安全亲情教育取得更加丰硕果实。

“三亲”安全活动法

利用元旦、春节、三八节、五一节、中秋节、国庆节等喜庆节日,组织安全亲母活动、安全亲夫活动、儿女亲父活动。借助企业、家庭强强联手的力量:让企盼安全的母亲,谈谈关切儿子安全的心情;让柔爱安全的妻子,叙说夫妻安全团聚的喜悦;让天真可爱的儿女,表述有父爱呵护的生活甜美。通过母爱的安全心、妻子的安全情、儿女的安全愿,打动职工永远安全的心扉,当好本质安全放心人。

“三项”亲情感化机制法

一是亲情帮教感化。管理人员在生产过程中对违章职工严查、深究其思想和行为违章基础上,要和风细雨讲明违章条款、危害,善做安全师傅、诚做违章职工挚友,真情描述安全操作流程,使违章职工在亲情氛围里受到安全教育,在平和状态下自觉接受违章处罚,努力成为本质安全职工。二是亲情回访感化。对受到违章处理的职工,政工部门要在第一时间到区队看望问候,了解违章职工心情,做好解惑释疑工作,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联系有关部门纠偏。在此基础上,注重因人、因违章性质、因家庭境况实际,到职工家庭、宿舍、区队班前会进行亲情回访,感化职工提高安全认识,自觉搞好安全。三是亲情罚金减缴感化。违章职工罚金凡家属陪同缴纳的,能正确认识到违章危害,落实家庭联动保安要求,可以减半缴纳罚金、甚至免缴罚金,把安全管理底线留给违章职工家庭。

“三项”亲情宣传法

一是组织安全文艺宣传。把企业出台的安全举措,矿井先进的安全管理经验,职工创造的安全成果、涌现的最能感召人的安全故事,提炼整合、创作排练后,以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展示出来。让职工在浓浓的安全亲情氛围里愉悦身心,豁达心境,激励自我安全的信心和勇气。

二是组织好亲情造势宣传。重点组织好签定“夫妻安全责任书”、“亲情话安全演讲”、“向亲人安全立誓”、“千名职工家属‘安内助’签名”、“亲情教育互通卡”等富有感召力、震撼力的宣传活动,全力打造积极向上的安全声势。

三是组织好女工安全义工宣传。每季度突出一个“绣送安全鞋垫、平安巾”等宣传主题;每月一次到井口“送安全果、平安水、祝福语、安全歌”;每星期一回进职工宿舍清卫生,拆洗被禄、床单、提水、安全访谈。通过女工细腻语言、温情关爱、贴切服务,使职工感受到只有安全才是幸福、才是最大的人格、最好的自我尊重。

谈班主任加强亲情教育的策略 第6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A-0055-01

亲情对于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校很多学生存在不关心家人、不会报答父母、与亲人关系不融洽等情况。去年,我对我校七年级各个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发现,与父母交往沟通无障碍的学生仅占5.82%,反感父母的占68.74%,而心里常想着父母的只占8.74%。在亲情方面的缺失与不足对学生的成长十分不利。因此,班主任要意识到抓好亲情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开展亲情教育使学生学会处理与亲人之间的关系,充分感受到亲人之间的爱与温暖,并具备回报亲人的能力。下面我结合工作实践谈谈班主任加强亲情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亲情观

我校每周都安排有班会课和散学课,我经常利用班会课和散学课对学生进行敬亲、孝亲教育,向学生渗透这样的亲情观:天底下与我们最亲的人是父母,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是天然的无法改变的血缘关系,与父母的亲情是天然的无法割舍的感情,父母含辛茹苦地抚养我们,我们没有理由看不起他们、嫌弃他们。首先,我们要了解父母的优点,了解父母为家庭作出的贡献,燃起对父母的敬爱之情。其次,我们要学会孝敬父母,孝敬不一定体现在大事上,日常的点滴小事都能体现,我们要心里牵挂父母,理解关心父母,以实际行动为他们分忧,在学习上积极上进,让他们高兴。再次,我们要学会与父母交流,对父母的态度要温和,即使父母错了,也不采取偏激的语言和行动。最后,我们要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但也不能忽视与父母沟通,有独立性能让父母放心,会沟通表现出你的成熟。通过这样的亲情观渗透,让学生明白怎样做一个孝顺的孩子。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亲情

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亲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我常邀请父母来校参加亲情教育活动,以激发与加深学生与父母间的感情。

每学期,我都邀请家长与学生共同参加以亲情为主题的班会,让家长现身说法,引起亲子共鸣。班会上,家长们在讲他们的故事,孩子们在耐心安静地听。家长们讲完之后,我请学生代表谈感受。有一次,一名学生感慨地说:“今天听了妈妈的一席话,我知道父母所做的都是为我们好,我很感谢我的父母,也很理解他们,以后我会做得更好。”

我还利用学校举办的德育活动,邀请部分家长参加。2013年秋季学期学校召开感恩教育大会,我邀请了部分家长参加。到了最后一个亲子互动的环节,要求学生向父母倾诉,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我班有部分学生走上舞台,当着全校师生的面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大声说出以后应如何孝敬父母,在学习、生活上应怎么做。学生的一席话让坐在下面的父母也深受感动,有些家长快步走上舞台跟自己的子女拥抱在一起,有些还放声大哭了……显然,这样的德育活动触动了学生与家长的心灵。

三、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

亲情教育最重要的是要能触动学生的内心,让孝亲敬亲变成学生的内在情感与自觉行动。我常常利用晨读课或班会课对学生进行熏陶。其一,讲亲情故事,如“亲尝汤药”“卧冰求鲤”等故事。其二,诵读与亲情相关的美文、诗文,如《散步》《回忆我的母亲》等,通过诵读美文并布置学生写读后感,让学生感受博大如海的母爱、深沉如山的父爱,让学生被作者独特的亲情体验所感染。其三,播放与亲情相关的歌曲,并让学生知道这些歌曲蕴含着的意义。

四、鼓励学生表达情感

我常教育学生不要吝啬对亲人进行爱的表达,让学生利用或创造机会向亲人表达自己的尊重与关切之情。从学生刚进入初一开始,每个星期我都会布置一次“亲情作业”,要求学生周末回家完成,并要求学生写下在完成“亲情作业”过程中的点滴体会和感受,学生可以自选作业内容:如洗衣服、做饭、拖地板,与父母(或祖父母)一起到地里参加劳动,帮家人买东西,同父母一起收割稻谷等。在父亲节、母亲节、三八妇女节、父母的生日和其他特殊的日子,我还要求学生给父母做贺卡或做其他事表达自己的心意,以增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感情,升华亲情。有一名在外地打工的家长反馈:“孩子进入初中后,我们收到孩子不少问候的短信。我感到孩子懂事了,也能在这里安安心心地工作了。”

父母涓涓情,赤子拳拳心。亲情教育是永恒的教育课题,班主任要关注与重视亲情教育,让学生拥抱亲情、关爱家人。学生有了对父母、对家庭的小爱,才会有对社会、对国家的大爱。有了家庭的和谐,才会有社会、国家的和谐。

亲情教育 第7篇

我校是一所乡镇初级中学, 据统计, 目前全校留守学生的人数接近400人, 约占初中学生总数的38%。学生的成长需要关爱, 父母的亲情是任何情感也不能替代的, 他们需要增进了解, 联络亲情, 沟通情感。家长远离孩子, 应该经常与学校、孩子保持联系, 了解孩子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 及时采取措施, 最大限度地减少因自己不在孩子身边导致孩子出现的诸多问题。[2]因此, 根据学校留守学生的现状, 学校应努力建设校园信息化环境, 利用网络视频, 开展主题活动, 借助网络资源, 建立网络空间, 以加强对留守学生的管理与疏导, 以此弥补留守学生因缺乏亲情而带来的方方面面的不足, 促进留守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一、利用视频对话, 搭建即时互动桥梁

“沟通”是连接情感的桥梁, 能拉近人与人的距离。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 人与人的沟通交流方式也变得多样化, 如通过写信、打电话、发电子邮件和视频聊天等进行交流。现在外出务工者很多从事工厂流水线、房屋或桥梁建筑、基础设施建设、做小生意等, 这些工作流动性很强, 一般不方便写信。同时, 现在务工人员多为70、80后, 文化程度较前些年的要高一些, 相当多的家长会使用电脑, 这些父母与孩子之间就不再满足于电话仅有的语音交流, 而更喜欢使用QQ视频, 既能和对方讲话, 又能看到对方的模样, 还比打电话更经济实惠。通过QQ聊天, 孩子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都会及时有效地传递给家长。家长了解了孩子的表现和学习现状, 解决了家长与子女见面难、“面对面”交流难的问题, 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家长与子女“视通千里, 情接万里”的目标。

由于现在农村家用电脑没有普及, 而且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为此, 学校专门设立了留守学生工作站, 安装了亲情电话, 配置了电脑, 学生可以事先通过在班主任办公室登录班级QQ群与父母留言约定, 再到工作站预约, 这样就可以开开心心地通过QQ视频看见父母, 和父母讲讲心里话。今年“六·一”儿童节, 我班的刘萱同学和她的妈妈用视频对上话后, 在电脑前彼此不停地诉说着自己的心里话。那份父母对孩子的牵挂, 孩子对父母的依恋, 因在网络视频里能看到对方清晰的容貌, 听到彼此亲切的话语而大大缓解, 取而代之的是欣慰和开心。网络视频跨越了几千里, 将亲情紧紧联系在一起, 使我们的孩子对父母的样子不再模糊, 父母也能看到孩子一天天长大。遗憾的是, 目前用QQ视频让留守学生与家长联系的方式还不能普及, 主要是在外务工的家长们很难具备这个条件, 家长和孩子休息时间难以取得一致。所以, 视频对话虽好, 我们还在期待更多留守学生家长的参与。在现在有限的条件下, 如何为家长和学生提供更方便、实惠的亲情平台, 应该是政府有关部门及学校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利用资源分享, 促进情感的交融

留守学生大部分是随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 而老人的生活观念、生活习惯与少年儿童不同, 加上老人往往文化程度不高, 就使老人与孩子之间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代沟, 老人只能管孩子的吃穿, 却难以如同父母一样进行情感交流。因此, 留守学生更愿意在同伴中寻找生活的快乐。基于这种情况, 学校采用活动转移法, 就是采用主题班会或趣味游戏的方式, 让留守学生在与同学一起玩乐、交往的过程中, 感受亲情、感受快乐, 减少学生的孤独感。同时, 我们还把主题班会和趣味活动制作成影像、图文资料, 通过网络发给家长, 放到班级网络学习空间里, 让家长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 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体会亲情的温暖。

每次举行主题班会或趣味活动时, 我们都会借助多媒体的影像、声音, 来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在2011年母亲节前夕, 我在本班举办了一次“祝福母亲”的主题班会, 班会上我借助多媒体课件, 让学生观看了让人感动且洗礼心灵的伟大母亲的故事, 学生借助音乐电视, 一起表演了《感恩的心》的舞蹈。屋顶悬着彩色气球, 学生举着点燃的蜡烛, 在歌声中、祝福声中将班会推向高潮。正是因为营造了这样的气氛, 学生们对母亲的感恩和祝福更加发自肺腑, 因而更加理解了父母远离孩子、漂泊在外的艰难与无奈。借助多媒体开展的趣味活动, 更是使留守学生们感受到了快乐。在2012年“喜迎元旦”趣味活动中, 学生们热情洋溢地唱起了卡拉OK, 借助幻灯片抢答、竞猜, 绘声绘色的朗诵表演, 让活动气氛异常活跃。那一张张灿烂的笑脸, 让孩子们在远离父母的生活中, 感受到了与同学们在一起的快乐。正是因为有了多媒体, 我们的活动才能有声有色, 内容才更丰富, 更添快乐色彩。

三、利用视频鉴赏, 培养学生优良品格

孩子需要亲情, 但初中生已不再是幼稚天真的孩童, 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 能判断是非功过, 并且开始学会自己做主。同时, 现在的孩子由于在家都普遍是倍加呵护, 是家里的宝贝, 普遍有“娇骄”二气。尤其是留守孩子, 父母为了弥补不在身边的亏欠, 在物质上总是尽量予以满足, 而祖辈对孩子更是溺爱, 将孩子生活照管得非常周到, 而很少去关注孩子的秉性养成, 特别是留守孩子应当具备的独立、自律、坚强与敢于担当的品格, 这样导致一部分留守学生生活依赖性强, 而且不去想自己的理想前途, 过着浑浑噩噩的日子。

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的品格, 激励学生的自信, 让学生有更高更远的追求, 我们借助网络资源, 多次组织学生观看励志报告视频, 观看很多留守学生自己在家独立、自律、坚强与担当的视频, 让他们感觉到虽然父母不在身边, 但自己依旧可以通过努力培养优良的品格。组织留守学生观看邹越的《让世界充满爱》的励志报告视频, 学生听得全神贯注, 邹教授讲到一些震撼人心的故事时, 很多学生都深深感动了。他们由此知道了一个人要学会感恩, 要有远大的理想, 不要做井底之蛙, 要通过努力学习去改变自己的人生。组织留守学生观看湖南经视播放的《心得乐》第15场, 特别是凤凰县米良乡田寨小学9岁男孩吴仙金的成长经历深深教育着我们的学生, 他的父亲摔断了腰椎骨, 不能干活, 母亲又低智, 他家的竹片和牛粪糊成的房子到处透风漏雨。14岁的姐姐被迫辍学外出打工, 年幼的他下田犁地、插秧, 课余打零工赚钱给家里买油、盐。利用网络资源, 观看励志故事, 这样的教育方式, 比老师平时在教室单纯的说教, 效果明显。

孩子的成长不能缺少关爱, 当他们的父母为了给家庭谋求更好的生活, 背上行囊背井离乡, 奔波在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时, 他们的心中必定也深深牵挂着自己的孩子。而留守在家的孩子, 在生活中感到迷惑或遇到困难时, 父母回家更是他们深深的渴望, 然而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是难以随人意愿而改变的。[3]我们的学校是孩子心灵成长的温暖港湾, 借助信息技术, 为我们的留守学生搭建起联络亲情的平台, 创造和谐交流的空间, 给他们的生活增添一些快乐, 让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更美好的憧憬, 形成更完美更健康的人格, 这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的愿望与责任。

摘要: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 加大对留守学生的关注, 帮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应努力建设校园信息化环境, 利用网络视频开展主题活动, 借助网络资源加强对留守学生的管理与疏导, 以此弥补留守学生因缺乏亲情而带来的方方面面的不足, 促进留守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留守学生,亲情教育

参考文献

[1]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2008-2-27.

[2]叶敬忠, 杨照著.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与对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刍议小学语文教材中亲情教育的策略 第8篇

一、重视亲情教育类课文的要点赏析,引起学生的共鸣

经过严格审定与编写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不仅可以教会学生相关的基础语文知识理论,同时其中有关亲情教育方面的课文可以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从而达到引起他们心中共鸣的目的。亲情教育之所以需要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因为我国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熏陶的产物。古往今来,关于亲情的典故不胜枚举,如卧冰求鲤、乌鸦反哺等。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重视亲情教育类课文的要点赏析,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课文内容,从而有利于他们自身基础语文水平的提高;同时在另一方面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亲情教育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幸福指数,从而在班级中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要求学生通读亲情教育类课文,然后挑选出其中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进行着重的讲解,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其中有用的道理。学生在这种日积月累的亲情文化熏陶下引起自身的共鸣,有利于他们自身思想与身心的健康发展。例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奶奶的白发》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对其中重要的故事情节进行要点赏析。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阅读这些部分:“这白发一半是你爸爸给的,一半是你给的”以及“奶奶,要是我不再让你操心,这白发还会变黑吗?”然后教师教导学生:“同学们,奶奶是你们大家各自最亲近的人之一,所以你们以后需要像文章中的主人公那样听话,从而不让自己的奶奶为你们继续操心。”学生通过理解教师所教授的亲情教育知识并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成为一个人见人爱的好孩童。

二、提倡书写有关亲情主题的作文,增强学生的亲情意识

教师在小学语文阶段的教学不仅需要加强学生自身的基础语文知识积累,同时还需要提高学生的基础写作能力。教师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达到有效提升学生语文学习幸福指数的目的,可以采用要求学生书写有关亲情教育主题作文的形式。这种形式的作文教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写作中回忆起自身的经历,唤醒内心深处对自己家人的感恩,从而达到增强学生亲情意识与语文幸福指数的目的;同时在另一方面,这种形式新颖、主体明确的作文练习方式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自身的作文水平,为他们以后更高层次的写作打好扎实的基础。例如,在学习了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之后,教师为了增强学生的亲情意识,可以要求学生在作文课上写一篇关于描述父爱或者母爱的作文。教师在学生开始写作之前需要首先教授他们相关的写作技巧,提醒他们联想自己的父亲或者母亲的事迹,并在写作过程中带入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才能够使得所写作文语言生动形象,感情充沛。其次在学生完成作文之后,教师需要对他们所写的作文进行认真的批阅,并选出其中的几篇优秀作文在下一堂作文课开始前让班级上的其他学生进行传阅与学习,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全班学生平均作文水平的目的。

三、开展有关亲情教育的课外活动,实践中体现亲情教育

教师所开展的小学语文课堂亲情教育不仅需要重视学生课堂内的学习情况,并且对于学生的课外活动也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同时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继续开展亲情教育教学以及提高学生的小学语文课堂幸福指数,可以在课堂外开展相关的亲情教育活动。为了帮助教师的课外亲情教育活动顺利进行,学生的家长也需要参与其中,并承担起应有的责任。这是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同时也是学生在课外的实际监护负责人。教师开展的小学语文课外亲情教育活动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在实际的课堂外亲情教育活动中提高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从而达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水平的目的;同时在另一方面,这种形式新颖的课堂外亲情教育活动还可以有效拉近学生与自己父母的亲密关系,使得他们的家庭生活变得更加和谐。例如,在学习了三年级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之后,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亲情教育,可以要求每个学生回到家中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可以是为他们洗一次脚,可以是为他们做一次饭,还可以是为他们收拾一次床铺。无论这些事情的难易程度如何,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在这种形式的课堂外亲情教育活动中学会感恩父母,真正理解教师开展的小学语文亲情教育的深层含义。

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展的亲情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课文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小学语文课堂的幸福指数,使得他们的课堂学习效率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同时为了进一步发挥小学语文课堂亲情教育的有效性,教师可以采用课文要点赏析、书写亲情作文以及课外亲情教育活动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策略,最终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语文知识与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唐正顺.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有效渗透亲情教育[J].科普童话,2015(35).

[2]王铁英.发挥班级教育优势注重实施亲情教育[J].宁夏教育科研,2005(03).

大学生的亲情教育现状与对策 第9篇

一、大学生亲情观现状观察

当代大学生的亲情观现状是怎样的?有关部门曾为此专门进行了一次“大学生亲情观现状调查”, 主要围绕大学生与父母相处得怎样, 多久和父母联系一次, 在家里给父母做家务吗, 多长时间会回家见一面等等类似问题展开深入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 80%的学生通过电话与父母联系, 60%的大学生与父母每周仅仅联系一次, 40%的大学生很长一段时间才和父母联系一次, 而且仅限于电话;60%的学生记不得父母的生日, 80%的学生有时向父母撒谎。特别是在爱情的问题上, 仅仅有30%的学生向父母倾诉。可以说, 大多数大学生比较重视亲情, 但表达方式单一, 情感有趋于淡漠的趋势。

事实上, 现在的很多大学生与父母的联系方式也就仅仅是一部手机, 他们不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与自己的亲生父母团聚, 当然, 现在的大学生经济紧张, 学习任务也非常繁重, 但除了这些原因外, 其实大学生更多的是利用这些时间上网, 即与陌生异性聊天, 谈情说爱, 玩网络游戏, 与朋友和同学聚会等等。

同时, 还有一些大学生与父母形成了较大的代沟, 在情感上、心理上、生活方式上、处理问题的手段上, 逐步形成不一致的思维, 他们之间的感情已经不再是小时候那么的亲近。有一份调查研究表明, 现在约有65%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 有44%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年龄, 74%的学生从未给父母祝贺过生日。相反, 父母给孩子过生日的却高达95%。

二、产生问题之原因探析

1. 在家庭教育方面, 缺乏对孩子感恩观念培养。

当前的高校大学生中, 绝大部分出生于八十年代中后期, 有的已经是九零后。他们从小受到了家长的溺爱, 过着舒适安逸的生活, 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 他们拥有着优越的物质条件, 但他们的精神却很迷茫, 他们不知道这富足的生活是怎么来的, 家人更是忽略了如何用良好的家庭环境去造就孩子们美好的心灵, 一个一个的大学生从小就养成了“我在家里是老大”的心理, 不知道向父母、家庭去回报爱, 不知道感恩, 亲情观念自然也就越来越淡漠。

2. 在学校教育方面, 应试教育的体制忽视了亲情感恩教育。

在我国, 教育模式仍属于“重智育、轻德育”的应试性教育, 近年来, 我国教育部门已经开始重视这种体制的逐步转变, 但目前仍然呈现德育失衡的状况。绝大多数学校包括绝大多数家庭都将目光聚焦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 学习分数是第一的。就算在学生进入大学之后, 大学教育也是重教学、重研究、重实践, 而对情感培养、感恩培养也很少顾及。在学生的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 从小学, 到初中, 高中, 再到大学, 几乎没有什么亲情教育, 仅有的思想品德课也被学校拿走。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 孩子们只知受恩, 不知报恩, 认为父母理所应当地辛勤付出, 而且照单全收, 而这正是我国当今教育制度的根本缺陷导致的严重后果。

3. 在社会环境上, 不良风气导致学生淡忘亲情观。

当前, 由于这样那样复杂的社会原因, 社会风气不良。特别是进入大学后, 爱慕虚荣, 追求时髦, 谈情说爱, 互相攀比的不良风气影射在大学校园, 这使得很多大学生自我感觉没面子, 或者抱怨父母没能耐, 从而与父母的交流和沟通越来越少。

三、改善亲情教育之对策

1. 大力倡导孝道, 改变大学生的亲情观。

首先要使大学树立正确的亲情观。亲情观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底, 一个人没有好的亲情观, 不知道感恩, 不懂得亲情, 很难会有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也很难有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必须正确引导大学生养成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的观念, 让大学生充分地理解亲情, 让他们懂得感恩和爱护自己的父母。要在高等学府大力倡导孝道, 不孝之人谈不上忠, 不忠之人何以可用?因此, 我们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必须作出思考, 并为之作出努力和改善。

在高校亲情观教育上, 我们有很多方式可以实现上述目标。一是可以通过生动的图片资料、录像电影播放、教授讲座、亲情故事真实再现等, 来让大学生们深刻认识家庭的重要性, 以及父母的神圣性, 让他们充分认识父母的伟大、家庭的温暖、温饱的来之不易。第二, 要把亲情教育完全纳入到高等学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 并列入综合考核范围, 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真实可信的案例来教育和感染大学生。第三, 高等学校要设置一套平常合理的系统评价和考核系统, 比如设立亲情奖学金, 设置相应的鼓励性精神性奖励, 支持和激励他们学习好的榜样, 改变和增进亲情观念。

2. 建立学校、家庭多方联动平台, 共同推进大学生亲情教育。

应当尽快建立学校、家庭多方联动互动系统和平台, 以此充分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精神变化, 并为实现大学生的良性和健康成长铺平道路。首先, 学校要将亲情教育纳入整体学校生活中, 并为此开展相应的活动, 使得大学生从这些活动中深刻体会到亲情的重要和必要。同时, 老师要及时发现大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地纠正和教育, 并对其好的做法和想法给予表扬和鼓励。此外, 家长作为一个重要平台, 要给予及时的反馈和交流, 让学校及时掌握孩子的思想状态和生活状态, 并与大学共同推进大学生的亲情教育, 完成提升他们品质思想的重任。

3. 努力营造推进亲情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

一是需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重视亲情、感恩亲情的氛围。社会舆论特别是各大新闻媒体要积极宣传亲情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对生活中、社会上的的正面典型及时进行深入生动的报道和宣传, 具体可以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来宣传亲情的可贵和重要, 特别是要对一些反面典型进行法律和道德的批评。二是政府相关机构要制定相应的措施, 用制度来推进对大学生的社会化教育, 用制度来鼓励企业在吸收和利用人才时将亲情观作为一个评价和使用标准。社会和企业要让大学生感受到珍爱真情、关爱他人、施爱社会、奉献大众、孝敬父母是最基本的品质和能力, 不能一味地学习。要让大学生深切地理解和懂得, 要多和家长沟通, 交流, 要切实地理解和懂得家长为自己的付出。

亲情教育 第10篇

1. 造成部分当代大学生亲情观念淡漠的原因分析

1.1 家庭亲情教育的缺失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一代, 他们从小就是“小皇帝”“小公主”, 受到了来自于父母长辈的溺爱, 但父母抚养子女的重点往往只放在了生活层面。同时又由于目前中国的教育还处于应试教育的阶段, 学习成绩是根本决定因素, 父母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 所以从小到大就只侧重于对孩子学习方面的培养, 认为学习成绩好就是好孩子, 就是好学生, 其他人格心理方面的缺陷和瑕疵就显得无关紧要了, 这就造成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从小只知道从父母那里索取爱, 但不知道回报爱, 最终导致亲情观念的淡漠, 不懂得感恩和回报。

1.2 社会环境因素的负面影响

首先, 在经济基础多元化的今天, 道德的价值取向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多元化的局面, 亲情淡化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当前我国正进入政治转型、经济转轨的历史时期, 社会整体的思想和风气难免会有一些不和谐的成分, 一些大学生在同外界接触时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和环境的影响, 形成盲目攀比、爱慕虚荣的心态和习气, 最终导致他们对家长的亲情越来越淡薄。其次,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一些凶杀游戏、暴力影视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不可低估, 孩子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大, 而心灵的空间却越来越小, 一些孩子慢慢养成了淡漠、冷酷甚至是残忍的病态心理。

1.3 学校亲情教育的缺失

现在的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 考试是他们学习生活的主要内容。学校, 甚至整个社会都将关注的眼光聚焦在学生的成绩上, 而淡化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使学生对外界人和事的情感越来越淡漠, 出现了许多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 其中也包括已经成人的大学生。大学生在接受现代科学知识的同时, 却缺失了许多传统的人文美德。这种现象很可怕, 也暴露了当今教育制度的缺陷。教育的基本理念是教会孩子怎样做人, 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怎样做一个有益于自己、他人、社会的人。然而, 受“教育工具论”的影响, 学校往往把培养高分的学生当成了提高学校声誉、获得生源的主要手段。多年来, 高考的指挥棒使得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沦为升学的工具, 学校教育更多地关注升学率, 教学成绩成了学校的唯一追求, 甚至主宰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1]。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影响下, 育人变得更加微不足道。学生在考入大学后, 就业又成为高等教育的指挥棒, 学校将重心放在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上, 关心最多的是就业问题。一些高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 而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学生自私自利、缺乏修养、情感冷漠, 这与德育工作落实不到位有关, 应加强感恩教育、诚信教育, 为责任意识教育做好铺垫, 而这些铺垫在中学、大学校园中被忽略甚至被遗忘了, 这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为“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 是一种品德, 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 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爱己才能爱人, 爱父母才会爱国家、爱社会。感恩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走出“迷失”的怪圈, 更好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 用行动来回报父母, 报效国家, 从而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而诚信则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 是真善美的具体体现。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要建构完善的诚信教育体系, 营造诚实守信的校园氛围, 建立监督机制, 强化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规则意识, 使学生认识到讲究诚信的重要性, 并逐渐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2. 加强亲情教育的对策

2.1 家庭亲情教育是基础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深远,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他们对孩子的亲情感恩意识的形成负有首要责任。父母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的亲情感恩意识, 一方面父母的行为举止无形中都会影响到孩子, 如父母对长辈的孝敬关心, 以及对晚辈的爱护关心等类似的行为, 孩子从小都会看在眼里, 有意无意地去模仿, 长大后就会懂得感恩, 懂得去回报父母, 回报关心他的人, 回报社会。但当今社会由于家庭教育方法的不当, 导致出现一些不懂感恩, 不知道回报父母的“不孝儿”。因此当代大学生亲情教育首先要从家庭做起, 在家庭大环境的熏陶下, 从小培养孩子的亲情意识, 进行初步的感恩教育。

2.2 学校亲情教育是关键

我国一直以来的应试教育状态导致从小学到中学阶段亲情感恩教育的空白, 这就要求在大学阶段, 大学教师, 尤其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担负起加强大学生亲情感恩教育的重任[2]。首先, 要了解学生。我们要对学生的家庭状况、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业务技能、生活习惯等了如指掌, 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 善于与学生沟通思想, 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理解学生之所急、所想、所愿。其次, 要尊重学生。我们要用一颗平等的心对学生, 不居高临下, 靠威信而不是靠权利来进行管理, 宽厚待人, 不恶语伤人, 不讽刺挖苦, 不拿人短或揭人隐私, 作风民主, 善于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最后, 要关心学生, 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要善于换位思考, 把决策的出发点放在有利于广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上;善于倾听学生的心里话, 让他们敢于并愿意向我们诉说忧愁、埋怨或牢骚, 从而获取信任感;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要及时伸出关爱之手, 帮助他们出主意、想办法, 渡过难关。

此外可以通过图片资料展示、观看录像电影、讲座、讲亲情故事等形式来让大学生们认识家庭这一社会最小组织的作用, 认识父母的伟大、家庭的温暖, 使得学生在心中牢牢树立家庭意识[3]。学校还可以设立亲情奖学金之类的奖励机制, 对那些讲亲情、重亲情的大学生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 树立典型, 对其事迹在学校积极宣传, 使其成为广大学生学习的榜样。

2.3 社会亲情教育是根本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的教育方法是否正确最终还要靠社会实践来检验, 所以也就有了“学校教育一年不如社会影响一天”的夸张说法。亲情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 如果亲情教育的内容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氛围相脱节甚至相抵触, 教育的效果就会被弱化。首先, 社会要为当代大学生的亲情教育营造一个讲亲情、重孝道的良好氛围, 加强社会宣传和指导, 树立亲情教育的楷模, 为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亲情观, 提高亲情意识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作用, 对生活中的正面典型及时报道给予肯定和赞赏;对一些反面典型要进行法律和道德的双重鞭挞[4]。其次, 在全社会建立亲情教育的长效机制, 使亲情教育长期化制度化。只有长期有效的亲情教育才能够使每个人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会拉近, 社会才会变得更加和谐, 大学生的亲情教育才能够更加有效。

虽然目前部分大学生亲情感恩意识薄弱甚至欠缺, 但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 大都积极向上, 善于接受新事物。只要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把亲情教育工作做得再细一点, 把感恩教育工作的形式搞得更让学生容易接受一点, 相信用不了很久时间, 部分大学生亲情感恩意识薄弱的情况就一定会有所改变。

参考文献

[1]袁艳红.大学生亲情教育:本义、困境与优化策略.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23) :60-62.

[2]张立改, 陈运普.当代大学生亲情教育探析.湖北社会科学, 2010, (6) :185-187.

[3]姚明.谈当代大学生亲情教育.工会论坛, 2006, 12, (5) :73-74.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亲情教育 第11篇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美的情感必然会使学生获得相应的体验,并对其心理能力产生协调作用,从而激发精神力量,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可见,情感是教学艺术之魂,课堂中以情激情尤其重要。

上课时,我先动情地叙说汶川地震中发生的一个故事:“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一对年轻的父母脸对脸、胳膊搭着胳膊,用自己的身体搭成一个拱形,以血肉之躯挡住倒塌下来的沉重墙体,为自己的孩子构筑了一道‘生命的围墙。三岁的女儿获救了,而这对年轻父母却永远走了。在生死的瞬间,父母想到的并不是自己,而是孩子,这就是父母之爱。也许有的同学会说,我们的生活平平淡淡,没有这些惊心动魄的壮举。平淡琐细不是爱吗?朱自清的《背影》就是从平淡、琐细之中体现父子情深的。”深情动人的导语把学生带人了对父母之爱的感动之中,浓浓的情感氛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收到思想教育和陶冶情操的双重效果。

二、品味文本。阅读父爱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领悟、品味课文,这是最有效的阅读。朱自清在文中表现的亲子之情是通过父亲的背影集中体现出来的。为了让学生理解作品,体会朴实语言蕴涵的深厚感情,我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后设计两个问题:1文中深深感动你的是哪些情节或句子?2文中的“我”流了几次泪,为什么?

由于导语在感情和情境上做了充分的铺垫,阅读时,学生较准确地把握了作者的情感,大家都指出文中最生动最感人的细节是父亲爬上月台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特别是“蹒跚、探、穿、爬、攀、缩、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几个词语准确传神地表现了父亲无私伟大的爱。通过对这些词句的分析,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得更深刻的印象;而“我”流的四次泪,学生都能理解这泪蕴涵了作者对父亲的愧疚、怜惜、理解、感激。课堂上,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阐述中,可看出他们是用心去品读父亲的,感受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地关心呵护,体会儿子对父亲的痛悔、自责、怜爱,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洗礼。

三、走进生活,解读父母心

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从中学生可以观察精彩的世界、感悟人生的真谛。

《背影》中朱自清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谱写了一曲亲情赞歌。其实每一位父母都在以不同的方式,用同样深厚的爱心来关爱自己的儿女。在学生已被文中父子情深所感动后,我让学生回忆家里亲人关心自己的动人细微之事。一个学生则说:“我的父母是农民,我总觉得他们文化水平不高,穿着打扮土气,不喜欢他们来学校看我。而每周我回家后,父母总是为我忙前忙后,有时还默默忍受我的无端指责。现在回想起来我真后悔,这样太伤他们的心了。我以后要好好孝敬父母,报答他们的恩情。”学生说到后面已泣不成声,别的同学静静地听着,许多人还偷偷地抹眼泪。从学生动情的发言、感动愧疚的泪光中,我感受到学生在霎那间懂事了,懂得设身处地为父母着想了。

四、抒写亲情。心心相通

让学生把生活中感受到的亲情写成作文,可以让学生认真审视自己,加深对亲情的理解。《背影》中父对子的爱的形式是不厌其烦的嘱咐,是一袋橘子,是一封来信。生活中父母对儿女深情往往也是凝聚在琐事之中,让学生用手中的笔捕捉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而又感人的小事,可以加深对亲情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懂得感恩回报。而让家长阅读自己子女的习作写感言,是父母与子女沟通的一个平台。

这是一个前几天还跟父母冷战的学生写的作文:

我一直把父母对孩子的爱看成像是《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样伟大。其实我错了,父母的爱是从一点一滴的生活琐碎中堆积起来的。

这时,妈妈艰难地俯下身,半跪在我脚边,一边用手使劲拉着,一边用牙齿咬着。此时,我的心咯噔地跳了一下,我突然明白那种异样的感觉是什么了。是爱、一种无语的爱,是一种父母对孩子本能的简单的爱。

下面是家长看了自己女儿作文后的感言:

“孩子,妈妈为你解鞋带这么细小的事,你的感受却如此深刻。你真的长大了,妈妈为你感到高兴!”

通过这样的交流,学生心中一定充盈着对父母的理解、感恩之情,要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之爱的决心在学生的心田里悄然萌发。

其实,能够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的文章在课文中俯拾皆是,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把课文与生活联结起来,拨动学生心中的情弦,就能让学生带着丰富的情感体验走进生活,感受理解父母之爱,学会理解关爱他人。

亲情教育 第12篇

一、合理利用教材,开展亲情教育

现行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涉及家庭生活的文章不少。像一年级下册的“父母的爱”这个单元,可以把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作为亲情教育的重点。例如,《棉鞋里的阳光》《月亮的心愿》中,把妈妈给奶奶晒棉被,小峰给奶奶晒棉鞋孝顺奶奶,兰兰照顾妈妈的事作为亲情教育的一个典范。在亲情教育时,还可以利用古今中外的事例,拓展学生的亲情教育内容。给学生讲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端药端饭伺候生病的老母亲,近代伟人朱德孝敬父母的故事。在亲情教育中,我让学生从身边的人和事做起,重在行为、重在实践,让学生付诸行动,在父母、长辈之间培养亲情,养成良好的亲情习惯,建立健康的情感,在亲身实践中实现自我教育和思想道德的升华。

比如,我班有一个男孩王×,开学时我就发现他情绪低落,显得心事重重。找他谈话,一问他眼眶湿润了,眼泪几乎要掉下来,但又拼命忍住。原来他母亲走了,只有他和父亲,现在父亲又患重病了。在校既担心家里,生怕爸爸也会离他而去,又害怕同学们知道后嘲讽他,精神压力很大。我就给他分析:生活中总会有不如意之事,父亲生病更是普通的事,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况且同学们都是那么友好,只会更加同情你、关心你,你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在语文课上,我就表扬他孝敬老人的亲情事迹,讲述他在家里是如何照顾生病的父亲,班里的孩子们都把眼光投向他,王×看到同学们的眼光里没有丝毫的嘲笑与讽刺,只有同情与敬佩,笑了。我借机鼓励孩子们向他学习,在家多做关心长辈、孝顺父母的事。一段时间后,居然有家长向我反映孩子近期懂事了,会体贴人了,听到这些,我由衷地高兴。

二、结合传统美德,感化亲情教育

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每一个亲情教育的素材,给学生讲亲情的理论知识。最起码让学生熟悉做人的基本道理,父母养育了他们,给了他们良好的生活条件,给了他们受教育的机会,在他们的身上花费了巨大的心血,付出了代价,“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鸦有反哺之恩,羊有跪乳之义,鸟兽都能如此,何况人呢?父母的养育之恩当涌泉相报。我国古代所强调的传统美德“孝”其实就是亲情的体现,所以我们进行亲情教育就应以传统文化为载体,要求学生平时不那么淘气,学习用功些,在学校听老师的教导,考出好成绩,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对父母就是一种“孝”。同时希望学生体谅父母的难处,经常站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当父母辛苦一天回家时,给他们端上一杯热茶,送上一份温暖的关切,说几句关心的话,给他们揉揉酸痛的腰腿;当父母遇到难题时,鼓励他们不要忧愁,困难总会过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结合《语文园地》中的“谈谈爸爸妈妈对我的爱”以及“展示台”,我组织学生进行亲情实践活动:学生对父母说一句感谢的话,为父母分担一项家务劳动,为父母做一顿饭菜,为父母洗一次脚,与父母谈一次心,为父母制作一件礼物,既可以促进孩子与长辈之间的亲情交流,同时使孩子们从为父母洗脚、洗衣中理解到父母的艰辛和苦心,领悟到来自父母慷慨无私的爱,学会以感恩之心对待父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实这样的感恩教育,就是要让孩子们学会感恩,学会思索。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收获最大的就是让他们体会到了父母的艰辛,让他们学会了感恩、报恩。

组织这样的活动,教师应积极参与其中,因为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合作者,建立师生间平等、和谐、融洽的关系是亲情教育目标之一,尤其是与学生共进营养餐效果更佳,师生有说有笑,亲如一家。二是教师该对学生生活上关爱备至,如学生生病送医院,下雨学生忘记带伞,把自己的伞给学生,送给学生学习用品等,让学生感到班级大家庭和老师的温暖,便于老师寻找出最佳的教育方法。

三、关注学生心灵,理解骨肉亲情

当面临班上大半寄宿学生时,体会他们远离父母的悲痛,刚开学时,常常因为想家而无心上课。教师只能放慢教学进度,把课文当故事讲给他们听。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多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让他们享受亲情,想方设法为寄宿生与父母的情感交流搭建平台,促进孩子与父母的亲子接触,使他们能更多地听到父母的声音,更多地与父母进行心灵沟通,感悟亲情,享受亲情。

李×住校第一周,就特别想家,每到晚上就大哭,要求回家和父母一起,经过生活指导老师细致耐心地劝说才能安静下来。老师还发现李×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下课后也不和同学一起玩,我感觉到李×比较恋家,就主动与他谈心,了解到李×自小一直都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现在突然离开父母住校生活,和同学又很陌生,所以老是想家。我与李×父亲联系,谈及李×的恋家情结,小李×父亲也很无奈,说孩子就这样,在家睡觉都是和他妈妈一张床,从没分开过。李×的哭声还会引起其他和他一样想家的小朋友的哭声。我与小李×父母反复地做李×的思想工作,并且让李×的父母每周到校看望他一至两次,帮助他慢慢适应寄宿生活。同时我还开展多样活动帮助李×转移思家情绪,消除孤独感。如号召同学们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有的学生在家里生活上一切依靠父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住在宿舍中,不会叠被子、叠衣服,抽屉里的物品不会整理,手帕、袜子等小物件不能主动洗干净。我就指导他们做一点从来没有做过的事,还经常开展竞赛,表现好的发给小贴画、棒棒糖。孩子们感到很新鲜,也很乐意去做。这样既开展了活动,又锻炼了孩子们的自理能力。再比如,在下午晚饭后组织听听音乐、讲讲故事、跳跳绳等来丰富他们的校园生活。我和生活指导老师还引导李×和其他小朋友建立起兄弟姐妹的感情,让李×在学校里不感到孤独无助,还召开亲情教育主题班会等。在两方的疏导下,李×恋家情结逐渐松动,慢慢地适应了寄宿生活。

我还告诉其他外出打工的父母,要多给孩子打电话,可打在我手机上转给孩子接,让孩子随时能听到父母的声音,犹如父母就在身边,打电话的内容也不要只问孩子的吃穿和学习成绩,要在电话里安慰、鼓励孩子,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指导孩子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帮助孩子解决遇到的困难,排除孩子的孤独感;孩子放假后,父母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孩子在假期与自己相聚,这不仅可以促进亲子双方的融洽和了解,更有利于孩子充分理解父母的辛劳,懂得关爱父母。

四、以亲情为主题,描绘亲情画卷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文章的灵魂和生命,作者只有在文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打动读者的心灵,学生的习作也应是如此。教学生用一颗细腻的心去感受亲情,才能让他们用心写出情感真挚的文章。我特意要求他们用心去感受父母为他们付出的一点一滴。

例如,学习《妈妈的账单》一课时,在读了彼得妈妈列的账单后,我及时要求学生花一定的时间用心感受父母给予他们的爱,认真发现父母对子女的爱,做生活的有心人,如:天天早晨的催床、自己生病时的呵护、下雨时的送衣送伞、自己失败时的鼓励等无不体现父母的爱。父母饱经风霜的脸,日益增多的白发,渐变粗糙的双手,不再挺拔的身躯,无不是为子女付出的见证。让学生仔细查看这些,并要求记下来,也列出一个账单。后来,在作文课上开展“父母的爱”专题作文训练,学生都在自己的作文中,流露他们对亲人的感情。很多学生都能写出了他们心中的父母是如何的好,他们又是要如何好好学习,报答父母。

我班一名学生,平时学习吃力,作文不怎么样,这次他的作文让我为之一惊,文中能表达出对患病母亲的那种真挚而细腻的情感,当我把他的作文在班上念后,很多同学都眼睛湿润了,并向他投去敬佩的目光。由此可看出,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给学生创造一个充满爱心的环境,一个充满亲情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情感,引起他们感情的共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把亲情渗透于教学中,以教师的情感为中心,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让学生从关爱亲人做起,进而爱他人,爱家乡,爱祖国,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摘要:当今社会,许多孩子对于亲情的感悟有所欠缺,学生的亲请意识较为谈薄,只知享受,不懂感恩。因此,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涉及的领域。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从“合理利用教材,开展亲情教育;结合传统美德感化亲情教育;关注心灵成长,理解骨肉亲情;以“亲情”为主题描绘亲情画卷几个方面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育,亲情教育,心灵成长

参考文献

[1]卢芝兰.浅谈班主任评语改革[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4).

[2]乐以城.发挥评语的教育功效[J].江西教育,2004(Z3).

上一篇:先天性心脏病胎儿下一篇:骨关节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