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没有边界范文

2024-09-19

想象没有边界范文(精选5篇)

想象没有边界 第1篇

关键词:童诗,想象,思维表达,素质教育

童诗是儿童诗歌的简称, 是指以儿童为主体接受对象, 适合儿童吟诵阅读的诗歌。这类诗歌既可以是儿童所写, 也可以是大人为更好地融入儿童的想象世界中去, 以儿童的思维角度所写。无论何种诞生模式, 其鉴赏方式都是大同小异的。传统诗歌的鉴赏分为三个阶段:感知感触、鉴赏评价、总结表达, 儿童诗歌的鉴赏思路大致一样, 但若想要进一步挖掘儿童思维活动天马行空那一部分的艺术效果, 还要从言语措辞、立意表达、内容实质上去切割评析。

一、措词表达

初唐诗人骆宾王7 岁作五言律诗《咏鹅》,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从词汇表达上来看, 7 岁的骆宾王识字数量有限, 在鹅啼叫拟声词的选择上相对单一, 由三个“鹅”字叠加, 既描绘出“向天歌”的画面, 又反复强调了自己对鹅的喜爱之情, 体现了儿童相对简单的思维模式和用语习惯:喜欢一种事物便反复强调渲染。“雪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 红色的脚掌划着清波, 像划船一样。”诗文通俗易懂, 措辞简单明了, 在立意表达上, 只是说明自己对鹅的喜爱, 然后用文字勾勒出一幅鹅在水面歌唱游玩的画面。毛泽东于1906 年秋写了平生第一首诗《赞井》, 诗曰:“天井四四方, 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 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 永远养不长。”那时候的他年仅13 岁, 诗歌在措辞表达上依然显得简单明了, 但在情感立意上相比同龄人要早熟得多。十几岁的少年就在思考上突破现实生活, 去感受外面不一样的世界, 不随遇而安, 也不随波逐流。仿佛在诉说着这样的话题:梦想还是要有的, 万一实现了呢。《咏鹅》和《赞井》一古一今, 都是儿童诗歌的代表作, 尽管相距一千多年, 但在措辞表达上依然表现出同样的特征———简单明了, 叙事表意。因此在童诗鉴赏层面, 首先要把握的就是儿童诗歌的措辞选择, 由于知识储备 (文字储备) 上“量”的限制, 致使他们在表达自身情感的时候, 可供选择的词汇相对贫乏, 从而直接导致他们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出现词汇选择的瓶颈。这种限制对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考验也是显而易见的, 同样知识储备的中小学生, 掌握基本相同的词汇, 能够在创作中展现出更多层次的情感表达, 那么我们就称这一学生在语言文字表达上有较高的天赋。

二、立意思维

前面提到过, 儿童诗歌在文字选择上的限制导致其在立意表达上的局限, 这种局限也是相对于语言天赋一般的学生而言的。对于“天赋异禀”的“神童”, 用红绿蓝三原色, 他们能通过颜色的叠加再造, 勾勒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彩虹。文辞选择上可以有限制, 但在立意表达上是没有边界的。

《咏鹅》和《赞井》都是儿童创作的儿童诗歌, 那么《小儿垂钓》就和前两首诗有着不一样的韵味和表达了。“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这是一首描写小儿垂钓的诗篇, 从字面意思上不难看出, 诗歌所刻画的是儿童怡然自得、全神贯注垂钓的画面, 即幼儿在河畔草丛中侧坐垂钓, 路人问路, 儿童招招手要求路人保持安静, 不要惊动了河里的鱼儿。整首诗歌童真童趣盎然, 对儿童神态、行为的刻画十分到位, 堪称童诗中的佳作。在措辞表达上不难看出, 成人在诗歌创作上的词汇选择比儿童要丰富得多, 如“蓬头稚子”“侧坐莓苔”等, 这些词汇对儿童来说, 都是很难运用自如的。但是这首诗歌在立意思维上却和儿童所作诗歌有着几乎一样的创作模式, 画面简单明了, 表情达意浅显易懂, 因此被定格为童诗范畴。“云像一个忙碌的画家, 在天空中画出一幅又一幅的图画;云像一个贪玩的小捣蛋, 常常忘了回家。”《云》这首现代儿童诗通俗易懂, 朗朗上口, 在立意思维上与《小儿垂钓》相比又增加了不一样的东西, 那就是“想象”。这种天马行空的想象除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李白能够运用自如, 大概只有白纸一张的孩童才能在无主动意识的支配下淋漓尽致地展现。

儿童在创造性思维领域独特的造诣, 使得儿童诗歌作品在思维发散上是没有边际的。天上的云朵是画家, 画出不同形状的图案;地上的儿童是想象家, 能想象出各种不同魅力的美丽物件。把握和理解儿童诗的字面含义并不困难, 难的是以何种方式去探究儿童所感受到的那个陌生世界, 以何种姿态去发掘儿童想象空间里不一样的美。

三、实质含义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16 岁时创作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前半部分, 诗人送别友人的“情谊”像野草一般, 每年春天都会再次生长。这是一首当时的应考习作, 算是命题作文, 寥寥数笔就能展现白居易细腻的情感体验。按唐朝时候的年龄划分来说, 已经不能算是“儿童诗歌”了, 但其简易通俗的文笔勾勒, 又贴合了童诗在语言措辞上的基本特征。尤其是在含义表现上, 对“野草”顽强生命力的歌颂, 和骆宾王对“鹅”极富张力的喜爱, 以及当代儿童诗歌《云》的作者对云朵变幻莫测习性的喜爱, 都有十分相近的情感体验。

实质含义是诗歌的灵魂, 把握住作品的灵魂, 才能摸清楚作品的躯干, 从骨子里理解作品的内涵。金波的童诗作品《如果我是一片雪花》:“如果我是一片雪花, 我飘落什么地方去呢?飘到小河里, 变成一滴水, 和小鱼小虾游戏?飘到广场上, 去堆雪人, 望着你笑眯眯。亲亲她, 然后就快乐地融化。”这是一首通俗易懂的抒情诗, 如果我是一片雪花, 飘入河里同鱼虾玩耍, 飘去广场堆起雪人亲亲她……对雪花的赞美和喜爱溢于言表, 童真童趣的思维模式尽收眼底。儿童对社会的认识, 相对于成年人而言是比较浅显直白的, 不会有过多的城府和晦涩, 就如同儿童想吃别人手上的东西, 就会张口去要;又如同儿童喜欢某个姐姐, 会对那个姐姐说“我很喜欢你”, 而讨厌某个叔叔会对旁人说“那个胡子叔叔是个大坏蛋。”在语言表达上浅显易懂, 在思想层面上也同样如此。儿童诗歌在实质含义上的浅层次表达, 其实是很好把握的, 人的基本情绪分为“喜怒哀惧”四种, 儿童在习得复杂情感表达方式之前, 对于这四种基本情感的表达是能够自由驾驭的。喜欢就高兴、开心或者大笑, 生气了就埋怨、发脾气或者哭闹, 伤心了就难过、流泪或者闷闷不乐, 害怕了就惊恐、忧伤或者无助流泪。这些基本的情绪穿插于儿童诗歌的作品本质当中, 通常都较容易被挖掘和把握。

想象力作为一副针线, 穿插于童诗的措词表达、立意思维和实质含义当中, 从表层的文字意思参透出底层的思维和思想, 这样才能全面深刻地把握儿童诗歌的内涵和精华。鉴赏一首诗歌, 是在试图通过表面文字浅层次的含义, 去挖掘诗歌更深层次的思想。儿童诗歌也不例外, 但相较于成人诗歌, 其表达的感情含义相对要简单质朴得多。这是由孩子所经历和接触的事物性质所决定的, 文学储备和生活阅历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他们的情感表达。

四、童诗鉴赏中想象力的进一步延伸

童诗是在不断进步和发展的, 对童诗的探究也要根据时代的推移去动态化地把握。如:网络上一个10 岁孩子写给其母亲的“情诗”如下:还记得5 岁时, 我和你都还小。你是我的唯一, 可你都不理我, 身边有别人陪。这首简单明了的现代诗从字面意思上看, 是孩子对母亲强烈依恋和爱慕的表达。但事后孩子却并不这么认为, 他让读者将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合在一起, 然后从后往前念出来, 就是“陪我一小时”。此时, 读者恍然大悟, 母亲也是泪流满面。10岁儿童除了会作诗, 还能通过“藏尾”的方式来表达自己不一样的感情诉求, 这种对语言文字运用自如的能力令读者惊叹。

想象没有边界, 但思想是有外延的, 儿童诗歌无论到达怎样的高度也无法脱离童诗的本质特征, 他们通过想象来扩大自我对外界认识的看法, 从而使童诗在形式上和内容表达上展现出更多、更灵活的变化特征, 而我们只需要透过他们的文字来赏析他们披着想象外衣的思想, 就可以把握住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方向。对于儿童诗歌鉴赏, 还是原来的配方, 还是熟悉的味道, 把握住想象力这条主线, 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 透过文字内容抓住实质含义, 做到这三点, 儿童的思想就都在鉴赏者的可控范围内了。

参考文献

[1]许其汉.古典诗歌的鉴赏与表达[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5 (10) .

[2]李丽霞.感人心者莫先乎情[D].华中师范大学, 2007.

哈佛没有边界 第2篇

哈佛大学有许多图书馆,但绝大多数都在晚上10点就闭馆了,有的甚至下午4点就关门了,只有一个图书馆全天24小时开放,而那个图书馆没有网上流传照片里那样的厅。出于好奇,我在深夜去了一个有着华美大厅的哈佛图书馆。这个图书馆像宫殿般辉煌,但里面没什么人。我数了一下,能坐几百人的大厅一共只有11个人,其中有一对小情侣在角落里打情骂俏,有两个同学戴着耳机在看电影,剩下的倒是在认认真真地学习。

哈佛的学生很有意思,他们不太喜欢在图书馆里看书。在我走出图书馆的时候,台阶上倒坐着几十个人,各自捧着电脑或书本在做研究。也就是说,图书馆外面学习的人比里面的还多。哈佛学子除了分散在不同的图书馆看书之外,很多人都喜欢在常人想不到的地方不受干扰地学习。又因为学校有特别多的公共空间,甚至宿舍每层楼里都有小图书馆和自修室,大家都是就近找可以学习的地方,很少有人会专程跑到那个24小时开门的图书馆去自习。

在我眼里,哈佛是一个没有条条框框,不在乎边界,不受拘束的地方,哈佛的学子们也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气质。跟他们接触多了,你也许才会真正领悟到什么样的人才能走入这片校园。

有一次,一伙哈佛的朋友请我去参加他们的派对。平常美国大学里的派对都是喝喝酒,玩一些比较热闹又不大费脑的游戏。不过到了派对现场,发现跟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大家被要求轮流讲述自己的一个故事、一段经历,而这种讲述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资源的共享,感动的传递。那天在场的人有一个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基本上都在某个毫不起眼的发展中国家工作、生活过,有的是专门去做环保项目,有的跑去非洲给当地人治病(自己还得了疟疾)……有一个朋友在读哈佛之前就一直在肯尼亚做志愿者,在哈佛肯尼迪学院获得学位之后,立马又回到非洲去做她想做的事情。这样动人的故事,大家却觉得很寻常,没有把自己的过往渲染成惊涛骇浪、绚丽多彩的样子。常人都是大学毕业之后,找份工作开始有自己的事业和家庭,而绝大多数哈佛学子毕业之后都在继续追随自己的信念和梦想,他们关注儿童妇女问题、关注环境、关注公平与正义,尤其关注我们这个星球的未来。

哈佛在招生的时候,特别欣赏少年时期就有非同寻常经历的人。我有一个孟加拉国的朋友,小时候所在的村子战火纷飞,他亲眼看到小伙伴被子弹射杀,从此立志要先走出这个村子去实现自我,然后再回来贡献他的一切。他考进哈佛之后非常勤勉,几年下来积攒了将近6万美金。他的父母希望他能够赶紧娶妻生子,他却出人意料地把所有积蓄拿出来,在孟加拉国离自己出生地不远的地方建了一所小学。他的父母都极力反对,说他傻。但也许正是这种精神、这种执着感动了哈佛。今年秋天,他正式在哈佛教育学院攻读博士了。

其实很多人能来哈佛上学,靠的就是勇气和对世俗制约的挑战。我有一个朋友生在中国农村,家里除了她还有兄弟姐妹好几个。当年她参加中考,获得了地方第一的成绩,可是父母却极力反对她上高中,说女孩子家的读什么书,好好嫁个人才是幸福。父母甚至希望她作假,把这个可以上重点高中的机会让给弟弟。我想,也许有不少农村的“姐姐”会屈服于家庭的压力把机会让给别人,而自己却默默地奉献一生。可是这个朋友没有答应,她坚持自己打工攒学费,读了高中,考上了大学,最终被哈佛录取了。

当然,不是所有上哈佛的学子都有这样悲情的经历,有时候,我们需要突破的只是自己内心的边界。我有一个好朋友在哈佛念公共卫生专业,最近跟我说她打算暂停专业课一年,一边在波士顿的儿童医院实习做研究,一边修些诸如拉丁语之类的非专业课程。我的另一个朋友也同样打算休学一年,去西班牙体验不一样的人生。对她们来说,人生不一定要按部就班,因为青春只有一回。

开头提到的凌晨4点半哈佛学子在图书馆埋头苦学的场景,其实也有一些真实之处,比如绝大多数我认识的哈佛学子都有一种不知疲惫,为了心中的信念勇于付出的精神。这信念有可能是儿时理想、学业事业,也有可能是爱情。我有一个朋友在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读书,他的太太硕士毕业之后就去了加利福尼亚工作。大家知道,哈佛大学在美国东岸的波士顿,到加利福尼亚光坐飞机单趟就要5个多小时。我们发现经常周末就找不到这个朋友,后来才知道,他几乎每个周末都会打“飞的”去看太太(算上其他的交通时间,真正相聚的时间并不多)。金钱、时间这些普通人算计最多的东西,在很多哈佛学子眼里,并不算什么重要的制约条件。

为什么哈佛学生能特立独行,看看哈佛的教授们也许你能找到答案。裴宜理(Elizabeth Perry)教授是中国研究的专家,她曾经对我说:“你们中国人来美国都是说英语的,凭什么美国人到了中国就不说中文呢?我们也要入乡随俗。”她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几年前在南京大学开一个国际学术会议,她致开幕词的时候用相当地道的中文(不夹杂任何英文单词)一气呵成。正是在裴宜理这样的教授的影响下,哈佛学子都特别的国际化,跑到撒哈拉这样的地区去当志愿者,绝不是什么个案。

哈佛这种没有边界的独立精神,是有历史传承的。有一位犹太老教授,小时候曾经跟父母一起逃离了纳粹德国的集中营,从此一直把维护人权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在上世纪60年代,他成为了哈佛的本科生,上大三的时候,因为对密西西比州的劳工维权运动感兴趣,干脆放弃了学业,直接投身其中,从此一直没有回来完成学业,却在基层帮助了许许多多的劳工,使他们获得了应有的权益。老教授常常跟我们开玩笑说:“我又不是唯一一个从哈佛辍学的人,好像西雅图那边也有一个嘛(指比尔·盖茨)。”当他那一届哈佛同学25年后回校聚会的时候,同学们把他也找来了,系主任找到他,问他是否愿意回校念完本科,同时打趣说:“不好意思,学费好像比以前涨了不少。”所以,这位老教授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本科毕业,又接连读了硕士、博士,最终留在哈佛教书,教的不光是理论,更是他几十年基层实践积累下来的人生经验 。可能一个用30年时间才读完本科的人,大家都会觉得他很傻,但正是有着这种“傻劲”,才会谱写一段又一段的传奇故事。

虽然经历五花八门,但是我所认识的哈佛教授和同学都非常友好,非常平易近人。因为我在哈佛商学院的创新实验室做一个项目,所以认识了很多哈佛教授。有一个教授在奥巴马每年都会去度假的玛莎葡萄岛有一个小别墅,教授经常问我:“你什么时候去那岛上提前跟我说,我把家里钥匙给你。”这种忘年交,这种很纯粹的友谊,在哈佛是一种常态。

很多人都觉得,哈佛这样的世界名校极难进。其实,这要看你怎样理解了。首先,哈佛的校园任何人都可以随意进出,哈佛的很多设施也都对公众开放,而且只要得到授课老师的同意,你可以去旁听他的课程。我就知道有一个朋友去年旁听了一年的哈佛课程,收获很多,今年她正式申请了肯尼迪学院且被录取。哈佛很多的学生社团也都向周边学校的学生开放,有时候一个哈佛的学生社团,会出现绝大多数成员都不是哈佛本校学生的情况。要被哈佛录取,要拿到哈佛的文凭,确实不易。但如果你仅仅想寻求知识,挑战自己,甚至想有与哈佛学子差不多的经历,只要你来到这片校园,你就可以拥有。我和同行在哈佛的费正清研究中心办了一个研讨班,研讨班上会提供食物,上星期还有一个流浪汉闻香进来,打了一些可口的饭菜,然后和同学们一起听讲座、研讨。

哪怕你不在波士顿,你也可以通过很多哈佛提供的网络资源,亲眼一睹哈佛教授的授课和讲座(http://www.extension.harvard.edu/open-learning-initiative)。世界已经越来越平,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哈佛和你之间,其实只是一个url地址的距离,触网可及。

哈佛的校徽上写着“Veritas”,是拉丁文“真理”的意思。身边的哈佛学子,各个都在寻找自己内心的真理,探求世界的真谛。他们可以为了真理,不在乎边界,不在乎制度与各种世俗条条框框的约束。每到假期,哈佛的校园里也经常会出现国内中学生旅游团的身影。在我看来很有意思的是,孩子们被灌输的,也许是要好好学习,好好考托福,将来才能考上哈佛,却不知道哈佛的学子们恰恰是因为摆脱了这些桎梏,坚持走自己的路,才感染了招生官,来到这里学习,才能在走出这片校园之后,继续走自己的路。

教师课堂言论不能没有边界 第3篇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肩负着塑造人类思想灵魂的重任, 因此, 教师也是令人尊敬的群体, 除必须有很高的思想理论水平和强烈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外, 还必须要讲党性、讲政治、讲立场、讲纪律, 特别是在课堂上必须遵守政治纪律和宣传纪律, 所言所讲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站稳政治立场。

然而, 一段时间以来, 一些教师尤其是少数高校教师以言论自由为幌子, 将历史中的一些旁枝末节作为“盘外招”, 拼凑以零碎的所谓“政治理论”作支撑, 借课堂兜售想象的“政治”形态, 搞自我标榜, 或夹带个人私怨, 讲一些不当言论。殊不知, 学生是最容易群情激昂的群体, 是最容易被挑唆撩拨的群体, 他们涉世未深, 对于国内外形势缺乏了解, 教师的言论一旦被“居心不良”者利用, 很容易误导学生们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在这个方面, 殷鉴不远, 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纵观中外, 每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也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挫折。新中国成立至今尚67载, 改革开放也不过38年, 我们既要用开放的姿态来迎接世界潮流, 也要用包容的心态来反思自身缺憾。对此, 发牢骚、讲怪话可以有, 党和政府既有容纳尖锐批评的气度, 更有接纳不同意见的胸襟。但是我们每个人在发牢骚、讲怪话的时候, 重要的不是说什么, 而是以什么身份、在什么场合、以什么形式来说。作为一个普通公民, 大学教师有言论自由的权利, 但作为一个为人师者, 也必须有基本的职业涵养。因为在私下里, 只代表个人观点, 但在课堂上, 所代表的就是整个学科领域的价值取向, 就是整个学校教书育人的立场。

教师课堂言论不能没有边界。我们既不愿意看到大学教师成为给中国肆意“泼墨”的偏激者, 也不愿意看到大学教师沦为“沉默的羔羊”, 相反, 我们期待大学教师更充分、更理性、更自由地发声。高校教师“言论自由”有度, 高等教育才能培养出国家建设的栋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的思想意识对学生的“社会认知”“国家认知”“群体认知”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可以说, 教师如同园丁, 他灌溉、养护“花朵”的“知识之泉”如同染色剂一样, 会在学生身上留下明显的烙印, 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言论一旦肆意传播, “暴力”的种子会在学生群体中生根发芽。为此, 教师课堂言论必须要有底线, 要套上“紧箍咒”, 加把“安全锁”。

宇宙究竟有没有边界? 第4篇

1、宇宙的尺度

我们并非居于宇宙的中心,但是我们确实居于可观测宇宙的中心。这个宇宙是一个直径约为930亿光年的球体,这个星球上没有人知道其究竟有多大。它或许是无限的,也或许它确实拥有某种边界,也就是说如果你旅行的时间足够长,最终将回到你出发的地方,就像在地球上那样,类似在一个球体的表面旅行。

科学家们对于宇宙具体的形状和大小数据存在分歧,但是至少对于一点他们可以进行非常精确的计算,那就是我们可以看得多远。真空中的光速是一个定值,那么由于宇宙自诞生以来大约经历了137亿年,这是否就意味着我们最远只能看到137亿光年远的地方呢?

答案是错误的。这个宇宙的最奇特性质之一便是:它是不断膨胀的,并且这种膨胀几乎可以以任何速度进行——甚至超过光速。这就意味着我们所能观测到的最远的天体事实上远比它们实际来的近。随着时间流逝,由于宇宙的整体膨胀,所有的星系将离我们越来越远,直到最终留给我们一片空寂的空间。

奇异的是,这样的结果使我们的观测能力被“强化”了,事实上我们所能观察到最遥远的星系与我们之间的距离达到了460亿光年。我们并非居于宇宙的中心,但是我们确实居于可观测宇宙的中心,这是一个直径约为930亿光年的球体。

2、充斥着星系

这张照片是美国宇航局哈勃空间望远镜获得的最深邃的影像之一。科学家们让哈勃望远镜对准天空中的一小块区域进行长时间的曝光——长达数月,尽可能地捕获每一个暗弱的光点。图中包含有1万个星系,从局部放大图中,还可以看到一些星系的细节。当你看着这些遥远的星系,你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遥望遥远的过去,你所看到的这些星系都是它们在130亿年前的样子,那几乎是时间的尽头。如果你更喜欢空间的描述,那么这些星系离开我们的距离是300亿光年。

宇宙处于不断的膨胀之中,但与此同时科学家们对于宇宙尺度的测量精度也在不断提高。他们很快找到了一种绝佳的描述宇宙中遥远天体距离的方法。由于宇宙在膨胀,在宇宙中传播的光线的波长将被拉伸,就像橡皮筋被拉长一样。光是一种电磁波,对于它而言,波长变长意味着向波谱中的红光波段靠近。于是天文学家们使用“红移”一词来描述天体的距离,简单地说,就是描述光束从天体发出之后在空间中经历了多大程度的膨胀拉伸。

一个天体的距离越远,它在传播的过程中波长被拉伸的幅度越大,光线也就越红。如果使用这种描述方法,那么你可以说这些遥远的星系的距离大约是红移值Z=7.9,天文学家们立刻就会明白你所说的距离尺度。

3、最遥远的天体

这张图像中间部位那个不太显眼的红色模糊光点事实上是一个星系,这是人类迄今所观测到的最遥远天体。美国宇航局哈勃空间望远镜拍摄了这张照片,这一星系存在的时期距离宇宙大爆炸仅有4.8亿年。

这一星系的红移值约为10,这相当于距离地球315亿光年。看起来这一星系似乎非常孤单,在它的周围没有发现与它同时期的星系存在。这和大爆炸之后大约6.5亿年时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在那一时期,天文学家们已经找到大约60个星系。

4、最遥远的距离

天文学家能够观测到的最遥远的光线名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这是抵达地球的最古老的光子,它们几乎诞生于宇宙大爆炸发生的时刻。在大爆炸发生后的短时间内,宇宙非常小,因此相当拥挤,物质太过稠密,以至于光线无法长距离传播。但在宇宙诞生之后大约38万年之后,宇宙已经变得足够大,光线第一次可以自由地传播。

这时发出的光是我们今天所能观测到的最古老的光线,是宇宙的第一缕曙光,它存在于宇宙的每一个方向,无论你把望远镜指向哪个方向,都可以观测到它的存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就像一堵墙,我们最远也只能看到墙这一侧的风景,却绝无办法穿墙而过。

5、星系蝴蝶图

天文学家们向宇宙张望,他们注意到宇宙中的星系分布并非呈现随机状态,由于引力的作用,星系倾向于相互接近,从而形成规模巨大的聚合体,如星系团,超星系团,大尺度片状结构乃至所谓的巨壁。天文学家们开始着手记录这些星系在三维空间中的位置,他们很快成功地制作出较近距离范围内星系的三维分布图,这是一项令人惊叹的成就。

6、邻近的超星系团

在距离地球比较近的空间内,天文学家们的了解相对而言就会多一些。我们现在知道在距离地球约10亿光年的距离内存在一个超星系团的海洋。这些是被引力作用聚集在一起的大量成员星系。我们的银河系本身是室女座超星系团的成员,这个超星系团正位于这张图像中央位置。在这个巨大的超星系团结构中,我们的银河系毫无特别之处,它只是位于一隅之地的普通成员星系而已。在这一宏伟结构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是室女座星系团,这是一个由超过1300个成员星系组成的庞大集团,其直径超过5400万光年。

7、暗物质和暗能量

宇宙中另一个令人吃惊的事实是:占据宇宙大部分的成分我们却完全看不到。暗物质是一种神秘的存在,科学家们认为它们遍布宇宙各处,但是我们却看不到也摸不着。它们和光以及任何种类的电磁波都不发生作用,而这正是人类赖以探测宇宙的基础工具。不过它会产生引力,通过它对周遭空间施加的引力效应,科学家们能够感受到它们的存在。

8、宇宙之网

星系巡天的结果显示我们的宇宙似乎呈一种“泡沫网状”结构。几乎所有的星系都分布在狭窄的“纤维带”上,而在它们的中间则是巨大的空洞,天文学上称为“巨洞”。这些巨洞的体积巨大,有些直径可达3亿光年,其中几乎空无一物。但是这样说并不正确,因为尽管我们看上去那里确实是什么也没有,但实际上这里充斥着暗物质。

这里这张图是计算机模拟的结果,它显示我们的宇宙呈现一种纤维网状结构,其中分布着节点、纤维带和层。这种复杂结构的起源来自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中微小的涟漪,这是其中密度微小变化的体现。随着宇宙膨胀,这些微小的高密度区逐渐吸引更多的物质向其聚集,这种效应持续上百亿年,其结果是惊人的——它造就了我们今天所见的宇宙。

这些现象就是我们目前探索出来的成果,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宇宙的边界、宇宙的大小。但是这也并不能明确地说明宇宙究竟有多大,所以探索还在继续。

资料来源:知乎网

肯尼亚,没有边界的野生动物园 第5篇

这里的一切好像跟世俗无关,人跟动物和平相处,安静地生活。你可以看到最真实的人类以及动物们最原始的生活方式,坐在吉普车上,看着动物从身边走过,这样的经历你不会不想拥有吧?

热气球之旅

肯尼亚拥有数量众多的珍禽异兽,多姿多彩的赤道自然景观和风土民情,是非洲著名的旅游国家。历史、人文、自然美景在这里完美融合。

在肯尼亚西南部与坦桑尼亚接壤的地区,两国共同建立了野生动物保护区,致力于保护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片保护区的肯尼亚部分称为马赛马拉,是世界上最大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之一。你来到这里也许会有似曾相识之感,因为我们所熟知的Discovery节目很多是在这片草原上拍摄的,而迪士尼经典动画片《狮子王》所讲述的也是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乘坐热气球游览马赛马拉动物保护区是一次令人难忘的经历。清晨,有专车来到酒店,把人接至热气球升空地,看工作人员准备升空的热气球。工作人员先用大风扇把气球吹起,等到球体基本展开后,再用火加热。随着太阳从地平线上徐徐升起,难忘的热气球之旅开始了。热气球在太阳前形成美丽的剪影,大地在脚下一点点变小,草原被染成了金黄色。各种动物和热气球在非洲草原上组成一幅壮美的油画。随后热气球降落在草原上,来到草原上的早餐营地,享用厨师精心准备的美味早餐、香槟酒等。成功完成热气球之旅的游客,还能拿到一张证书作为纪念。

和动物面对面

马赛马拉国家公园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野生动物保护区,这座动物天堂由1672平方公里开阔的平原、林地和河岸森林组成。马赛马拉国家公园建于1961年,是最引人入胜的野生哺乳动物家园,拥有95种哺乳动物和450种鸟类。

走进马赛马拉,人们最渴望看到的便是“百兽之王”——狮子,狮子以家族的方式聚集在一起,每个家族以一只或两只公狮做家长,其余全是母狮或小狮。母狮承担了家族全部的家务,包括捕猎,狮群们甚至能集体捕猎到彪悍的野牛。

马拉河将马赛马拉的原野一分为二,它是鳄鱼和河马的家园,也是其他野生动物的生命线,众多的支流滋润着这片广袤的土地。马拉河发源于多雨的山区,即使干旱时期,它也从不断流,在雨季中,河水会陡然上涨。

每年秋季,这里就会出现世界上最壮观的野生动物大迁徙,食草动物强渡马拉河和鳄鱼的阻击是最艰难而壮观的一幕,这被称为“天国之渡”。

一匹滑倒的角马被鳄鱼拖走,发出惨烈的叫声。而同伴们不为所动,因为河对岸高地上还有更多焦急等待的同伴们。这是一种集体的决心和力量,可以给个体以信心,抛却恐惧,置之死地而后生。过了河就有丰美的青草,不过河只能饿死。吼叫、践踏、奋勇向前,它们在滚滚不息中维持着强者生存的原则。

在马赛马拉国家公园内乘坐改装的吉普车游猎没有固定的游览线路,全凭有经验的司机寻找动物,包括通过对讲机互相传送信息,甚至路的痕迹也不是很明显。当然,相信这些经验丰富的司机不会出现迷路的情况。公园门票是40美元,开放时间为6:00-18:00。

另一家著名的察沃国家公园建立于1948年,总面积2万多平方公里,是肯尼亚最大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东察沃是一望无际的平坦草原,加拉纳河横穿东察沃,是野生动物的生命之水;西察沃以众多的火山丘和山脉为主,地形更为复杂多变,火山泉缔造了一个个生长着棕榈树的湿地,吸引着大批的水鸟和河马。

察沃国家公园还是世界上最大的野象集中地,共有大象2万余只。由于经常在红色的泥土中嬉戏,大象的皮肤也被染上了鲜艳的红色。

除了看野生动物外,寻访马赛人部落也是旅途中的亮点。在旅游车上,如果你问导游将看到哪些动物,幽默的当地导游会笑着说:马赛人、狮子、野象、长颈鹿、羚羊、斑马、角马……等等,你没有听错,马赛人就是最凶猛的动物!

在东非200多个部族中,居住在肯尼亚和坦桑尼亚边境的马赛人是最为著名的一支部落。马赛人的英勇早已在东非草原上闻名,甚至连狮子都会惧怕他们,不论男女,终年穿着红色的鲜艳服装,带着漂亮的大耳环和项链,很有“黑非洲”的味道。

马赛族妇女不仅喜欢穿着鲜艳的长斗篷,她们的颈、臂和小腿上的彩色珠链更令人眼花缭乱,这些饰品随着结婚年头的增加不断加码,且戴上就不准摘除,昼夜与之为伴。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她们的耳朵,马赛女孩出生后就扎耳眼儿,塞上一个小饰物,随着她的长大不断用木塞扩充洞孔,附之以牛油软化耳轮加强可塑性,并陆续加大饰物重量使耳廓越拉越长,直到两耳垂肩,露出一对巨大的耳洞。

内罗毕的英式情怀

内罗毕是肯尼亚的首都,位于肯尼亚中南部的高原地区。如果你光顾着欣赏野生动物而忘记血拼,那么在内罗毕可以满足你的购物欲。市区内的集市,不仅特产的品种丰富,而且价格要比热门旅游点的便宜很多。

肯尼亚的红茶、咖啡一向是世界市场的抢手货,以质优、味纯、品质上乘享誉世界。此外,坚果、木瓜酒、芒果酒等各类葡萄酒制品,也是其土特产品。

在肯尼亚,可以买到不同档次的工艺品,尤以木雕、石雕、手工编织品及各类绘画最为突出。除名家专卖店外,还有星期二市场、乡村市场、城市市场等著名市场。市场内均为个体商贩,价格公道,不过也别忘了讨价还价,一般要还到1/4。

当然,在内罗毕值得一去的地方还有在当地久负盛名的古老酒店。自1904 年开业以来,Fairmont The Norfolk酒店就是内罗毕的地标,周边的现代化建筑基本上是围绕着它发展起来的。虽然其间经历了火灾和爆炸,酒店仍在修葺之后保留了纯正的英式风格,裙楼环抱着一个中心大花园,种植着参天的古木和修剪整齐的英式花园,在花园边的雕花铁艺桌子享受一顿英式下午茶,仍是百年来游客和许多当地殖民者后裔最爱做的事。

不过,值得提醒的是,非洲国家的治安状况普遍让人担忧,上街尽量结伴而行,夜间最好不要出门。贵重物品应寄存在酒店前台,去市场购买纪念品时不要携带大量现金。

非洲的水清沙幼

不要以为非洲只有一望无际的沙漠和草原,这里也有美丽海滩和水清沙幼!

接下来,要隆重出场的就是肯尼亚的第二大城市蒙巴萨,它是滨海省省会,位于东南沿海,临印度洋。你第一眼看到非洲海滩的时候,不会觉得蒙巴萨细白海滩上的高大椰子树跟随处可见的那些有什么分别,天涯海角、苏梅、普吉,哪里不是这样的蓝天、碧海呢。不同的或许只是这里的沙滩是格外细腻的纯白,在夜里仿佛无数碎落的钻石屑铺在月光下,跟只有非洲才能看见的清冽无比、垂进海水中的巨大银河交相辉映。在印度洋海天相接的地方骑着沙漠之舟散步,算得上别有一番风味;更有意思的是骑完骆驼之后坐着玻璃底船出海去看海鱼,在南面的海岸附近游泳,据说那里可以看见海豚;或者顺便学学驾驶风帆船,这一带海面风平浪静,初学者也完全不必担心。

白天的蒙巴萨以天气燠热出名,傍晚下过雨之后清凉的天气却正适合在阳台上吃烤肉,微微出汗时再加杯新鲜的椰子汁。晚上睡觉的时候,屋顶上可能会有可疑的轻巧脚步声,当地人会告诉你,那是贪吃的猴子从树林里出来找东西吃。

肆意奔跑的动物、色彩艳丽的服饰、热辣强劲的音乐……在肯尼亚感受黑非洲最狂野的心跳,这种感觉注定跟以往的每一次旅行都不一样。

上一篇:脸谱化下一篇:家电零售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