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课程化的实施

2024-07-07

教研活动课程化的实施(精选7篇)

教研活动课程化的实施 第1篇

江苏省从全面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角度出发,设立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课程游戏化是什么? 大家可能有疑问。因为过去对这个问题没怎么提过,或者过去课程和游戏是分开提的,当它们组合在一起,大家会有一些不同想法。站在质量的高度,站在儿童获得完整经验的角度, 站在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角度,我们应该对课程游戏化作出一个回答。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推进,最终目的是促进幼儿发展,同时提升教师课程建设的水平,提升课程实践的水平。我们通过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和课程实践水平, 来提高幼儿园整体教育质量。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的过程就是教师成长的过程,尤其是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课程意识、教师的专业水平、专业能力提升的过程。因此,我认为此项目是一个从小的切入点去推动整体幼儿园课程建设的过程。

我把课程游戏化看成一个质量工程, 抓课程游戏化这件事不是为了项目本身, 而是教育质量的抓手和切入点,这也是当前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的突破口。抓课程游戏化最核心的是能让我们的幼儿园课程更加贴近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贴近幼儿的学习特点,更加贴近幼儿的生活,更加贴近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因此,不是说幼儿园课程贴一个游戏化的标签, 或者游戏活动多一点就是游戏化了。从整体上提升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水平,提高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水平,提升教育质量,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最根本的任务。所以理解课程游戏化要从提升教育质量的高度来理解, 要从儿童发展上来理解。

高质量的教育有赖于科学的实践, 游戏化是科学实践的基本路径和指导思想之一。当我们不能很好地理解幼儿园课程游戏化, 我们的科学的教育理念就没有真正确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 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就没有充分地落实。这个课程实践的基本前提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对《纲要》和《指南》的认识,把里面的观念统一到、融入到当前的实践中。所以,我认为课程游戏化也是贯彻落实《指南》的抓手。如何贯彻落实《指南》? 可以通过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这个项目去引领。所以说,课程游戏化不是在《指南》和《纲要》之外另外给大家增加要求,它本身就是《指南》和《纲要》的精神本质之一。此项目推进的过程就是落实《指南》和《纲要》精神的过程。

课程游戏化不是课程改革的唯一路径。课程改革的路径有很多。例如,有些地方提课程生活化,有些地方提课程经验化,有些地方提课程过程化,有些地方提课程情境化。这些提法有相似之处。江苏选择的是课程游戏化, 这一切入点比较适合当前幼儿园教师认知水平,较容易与实践靠近,这也反映当前课程实践中基本的问题和焦点。江苏从课程游戏化切入,跟其他省份选择从课程生活化切入, 或课程经验化切入等是异曲同工的。从这一意义讲,课程改革的切入点很多。

既然生活化就一定要游戏化,既然课程是游戏的,也必然有情境。游戏是一个过程,既然是一个过程就包含经验, 这是相通的, 只不过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而已,外延稍有差异。如何理解课程游戏化? 游戏化的核心是关注质量,关注实践过程。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推进不是比文章写得多不多,而是教育过程是否有效,幼儿是否得到了发展,幼儿园课程水准是否提高。因此,游戏化的推进最终标准是实际水平的衡量。当然,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不断地提升经验,总结经验。经验总结出来,并继续辐射下去,深入下去,就形成江苏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阶段性成果,它能体现江苏的基本水准。这是引领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性问题。

二、课程游戏化的实质

课程游戏化不是用游戏去替代其他课程实施活动。课程实施的途径有很多,所谓课程游戏化不是把幼儿园所有活动都变为游戏, 而是确保基本的游戏活动时间,同时又可以把游戏的理念、游戏的精神渗透到课程实施的各类活动中。也就是说,专门的游戏活动时间要确保。确保是指幼儿每天有自选活动的机会,能自选游戏,自由游戏时间应得到保证。2014年是《儿童权利公约》颁布25周年,世界各地开展了很多纪念活动,其中有很多研究报告讲到确保儿童的游戏权。儿童游戏权首先表现在对儿童自由游戏机会的保证。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把游戏理念及精神渗透到课程实施的各类活动中去。这其中包括一日生活、区域活动、集体教学活动等。

课程游戏化即让幼儿园课程更加适合幼儿, 更生动、丰富、有趣。游戏为何要适合幼儿?因为幼儿的内心是游戏的,幼儿的心灵有游戏的种子,幼儿的内心更贴近游戏。我们应让幼儿园的课程更加适合幼儿,让幼儿园游戏更加生动,更加丰富,更加有趣,更加有效,从而让他们获得更多新的经验。课程游戏化一定要更加有利于幼儿成长。课程既然应该是适合幼儿的,即意味着不是小学化的、成人化的。幼儿园课程应更加生动,不可死板;更加丰富,不可机械。活动室中的环境材料应是丰富多样的,更加生动有趣。幼儿园课程应能够吸引孩子专注地投入活动,激发和提升他们的兴趣,满足他们的需要,使活动更加有效,使幼儿获得更多的经验。

课程游戏化与《规程》《纲要》中提到的“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是什么关系? 我认为,两者的精神是完全统一的。《规程》提出“游戏是幼儿园的是基本活动”,所谓基本活动,意味着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我认为基本活动内涵有三:一是幼儿园课程应游戏化,充满游戏精神。所谓游戏精神应是自由的、自主的、创造的、愉悦的。不是个别环节要有游戏,而是一日生活都要充满这种游戏精神,将这种游戏精神,融入到一日生活中去。二是自由游戏时间要保证。儿童应有自由游戏时间,这种游戏时间不能被“教学”及其他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所替代。三是其他活动环节,尤其像集体教学活动环节尽可能采用游戏方式。所以有个词叫“教学活动游戏化”。一节课中某一环节就是游戏,或整节课本身就设计成游戏。集体活动不只是获得经验和能力的,也是充满愉悦感受的。因此,游戏的基本活动可以从这三个层面进行理解。

所以, 课程游戏化不是把幼儿园所有活动都改为游戏活动,而是在自由游戏保证的情况下,让游戏精神落实到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去。如果幼儿在幼儿园中是被控制的,那么他就不可能是自由的、创造的。有人会问:自由自主的游戏需要纪律吗? 需要的。有纪律才会有自由,没有纪律是不会有自由的。纪律和自由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自由的孩子才会有好的习惯,没有好习惯的孩子经常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

三、游戏化是幼儿园课程的特性

游戏化是课程的一个基本特征。其实幼儿园课程本来就应该游戏化,幼儿园教育本来就具有游戏特征。现在小学教育改革开始讲课程游戏化、情景化问题。幼儿园更应关注。

对幼儿园来讲,游戏是幼儿园的存在方式,也是生活内容。没有游戏的生活就是小学化的、成人化的。

幼儿园要形成何种课程文化? 第一,幼儿园要鼓励游戏。幼儿游戏的过程需要我们去欣赏。游戏不是幼稚的,游戏中有很多亮点,有很多值得我们关注的要素。第二,要服务游戏。我们要努力为幼儿提供游戏环境、游戏材料。第三,学会观察游戏。第四,合理指导游戏。为何要提“合理”指导游戏? 因为教师指导过头了,指导就成了“导演”,孩子游戏中的自由自主就会失去,创造就会失去,因此要合理指导游戏,形成这种课程文化。

我希望幼儿园的学习最终能够有趣、有效一点。而做到这一条, 要求我们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 要去研究幼儿。要努力使幼儿园的活动游戏化、趣味化。教学活动可游戏化、趣味化,区域活动也可以做到,生活活动亦如此。趣味化的活动才能使儿童积极、投入和专注,才能使幼儿面对新挑战,获得新经验。

有效的学习一定意味着孩子获得新经验。要获得新经验就要让幼儿面临问题和挑战。有些幼儿园区域活动数量惊人。但是,幼儿玩一会就走了。所以教师抱怨现在的孩子不会玩。幼儿之所以不会持久玩下去,其根源在于教师。因为活动区里的材料教师不曾更新。有些活动一名幼儿是玩不起来的, 需要两三名幼儿一起玩,有些需要特定的材料,有些需要适宜的指导,总之我们需要深入反思自己做得是否到位、是否越位。教师需要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幼儿认真听教师讲,这不是全部学习。幼儿的学习要动用多种感官,尤其是手的动用非常重要,这在《指南》中多次强调,而且“活动”一词在其中提到80多次,这并非偶然。

教师需要让幼儿进行经验的积累和重组。这意味着教师需要与幼儿进行交流,包括师幼之间的谈话。让幼儿主动活动,教师不等于不说话,教师说话是有意义的。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谈话是引导孩子进行经验的提升和重组。有些活动,教师通过和幼儿讨论,把幼儿当前经验与已有经验进行整合, 幼儿就能得到提高。因此,有些时候教师与幼儿的谈话很重要。但是,我们不主张教师在一节活动中从开始一直讲到结束。我再次强调幼儿园教师的备课写的不是讲稿,是行动方案。教师写的是幼儿做什么、在哪里做、用什么做及如何做的方案,而不是自己要讲的话。

幼儿有效学习与教师体力消耗不成正比。并不是说教师讲得越多,幼儿发展得越好。幼儿有效学习与教师的脑力消耗成正比。教师也需要创造性的劳动,无需多讲就可以把幼儿调动起来, 幼儿就可以有效获得经验。有些教师既讲解又演示,非常忙乱,最后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这不能说明教师投入了,创造了,这个活动就有效了。恰恰相反,这个活动中教师剥夺了幼儿的自主探索、表达的机会。

四、课程游戏化的主要内容

课程游戏化不是重新设计一套游戏化课程。将过去的课程全盘抛弃, 重新建立一套游戏化课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幼儿园所做的课程都是有价值的,其中包含了成功、失败,包含了创新和教训,不能轻言放弃。

课程游戏化要尊重幼儿园课程传统, 珍视幼儿园课程建设的经验。幼儿园经常推翻自己的做法是不恰当的。但幼儿园必须反思课程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幼儿园所建设和采用的课程应与《指南》进行对照,找出差距和缺陷。我们需特别关注幼儿园课程是否体现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 幼儿园课程有没有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有没有给幼儿创造丰富多样的游戏环境?有没有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学习?有没有让幼儿动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 有没有让幼儿不断获得新经验?

因此,课程游戏化是对现有课程的提升、改造和完善,其方向是《指南》和《纲要》。让幼儿园课程更加完善尤其是更加体现游戏精神,是我们应努力的方向。推进课程游戏化项目的目的, 是提升幼儿园课程建设水平和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轻易扔掉自己现实成果的幼儿园不会有大的进步。成为经典的幼儿园课程都是能够坚守自己的核心的东西,但不可固步自封,要找到差距及自身的问题,要把《指南》中的核心理念与当前实际进行对照,找到自身的不足。因此,找差距、找不足、找缺陷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这也意味此项目的推进要从对自身的诊断开始。

游戏化不是改改教案就可以, 不是增加一些游戏活动时间,不是在教案里加几个游戏环节。游戏化是一个系统工程, 从理念开始, 到诊断目前的课程建设水平,然后完善活动,挖掘资源,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确立评价的立场。大家的课程理念已在更新,但只是改变理念是不够的,要从内容、资源、活动形式等多方面整体考虑,并努力融入科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 从本园实际出发真正实现课程游戏化。

游戏化要避免一些误解。如:强化各类游戏的预定性目的; 强化教师的直接指导; 在计划中增加所谓的“游戏课”;在所有活动中硬加游戏环节 ;进行专门游戏设计和组织比赛;细化并检查游戏计划,等等,这些都是对游戏化的误解,也会带来对教育和儿童的危害。

五、课程游戏化的思路和途径

课程游戏化基本思路首先是领会游戏内涵和精神。在落实《指南》的过程中思考课程游戏化。因此,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应以《指南》作为总体背景,理解生活、游戏、活动、经验之间的关系。

幼儿园课程要聚焦儿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只有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调动,儿童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体。儿童是主体就必须是积极的、主动的和创造的。课程要聚焦儿童的多感官参与,多样性的活动。

关注幼儿园现实的条件和资源。课程资源具有区域化特点,要充分挖掘幼儿园周围的课程资源。浙江省安吉县做得很好, 它的最大特点是在科学理念的指导下,地方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没有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孩子在教室拿着本子完成书本上的任务是不可能游戏化的。游戏化要求我们关注周围鲜活的、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在活动组织形式上要不断鼓励创新,注重活动形式的多样化。

要努力让幼儿的思想看得见, 让幼儿的学习看得见,让幼儿的经验看得见,让幼儿的愿望看得见。要真正以经验论水平,以过程论质量,以适宜性论效果,以生活性论专业。课程游戏化的关键在教师, 焦点在幼儿,幼儿行为折射教师的思想和作为。要从实际出发,从蓝本(幼儿园现有的课程方案)出发,从生活出发,从改造出发,走向创新和发展。课程游戏化的最后结果是过程和习惯,是幼儿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新经验,不只是文本。

教师的专业化是确保课程游戏化顺利推进的关键。课程游戏化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意识、专业能力直接影响幼儿园课程的品质,幼儿园课程要远离“小学化”,幼儿教师就必须专业化。课程游戏化是一个课程建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专业能力将起关键的作用。因此,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实施过程, 也应该是教师专业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教师专业能力缺失一直是困扰幼儿园课程建设的重大问题。

日本幼教专家高杉自子提出了推进幼儿园教育的三个论点:一是使幼儿能够情绪安定,充分发挥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二是实施以幼儿自发游戏为中心的综合性指导; 三是根据幼儿个性发展的差异进行相应的指导。高杉自子认为“这也是今后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指标”。高杉自子的这个观点告诉我们,教师专业化最终是通过有效促进幼儿发展体现出来的,促进幼儿发展是教师专业化的根本目的。然而,教师的专业化也是非常艰巨的过程, 这要求教师不断反思自我,改变自我,挑战自我。卡罗尔·格斯特维奇在《发展适宜性实践———早期教育课程与发展》一书中指出,对幼儿园教师来说,转变是艰难的。放弃原有的行为方式、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变化中出现的焦虑、个人时间的耗费、承受新的压力、处理新的关系等一系列由转变带来的问题,都会影响转变是否能真正实现。为了避免幼儿承受教育和个人失败的风险, 教师的改变是不可避免的。教师拒绝改变就是教师让幼儿接受风险,就是教师甘于低质量教育。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的研究实施 第2篇

寻找“动点”

“科学、人文”的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点”。“科学、人文”的学习氛围即民主、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自我实现的条件是主体发展的前提。让学生享受到学习快乐,从而激发学生主体积极性,激发学生“动点”。如在探究《人的反应速度》时,我首先在前面表演了抛接硬币,一个、两个、三个,其中我有成功、也偶尔有失败。成功时,同学们为我鼓掌,失败为我叹息。此时,师生的关系已经拉近,在不知不觉中已激发了学生“动点”,当我刚停下,许多同学争着“试一试”。当即请两位同学上台比赛。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此时自然引出课题,再顺势启发:反应速度还与哪些因素有关?你想探究反应速度在哪方面的问题?学生:“反应速度与人的性别有没有关?”“反应速度与人的高矮有没有关?”“反应速度与人的注意力有关吗?”“反应速度与心理素质有关?”“反应速度与手指长短有没有关?”等等,全班一下提出了39个不同的问题。人文、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放飞学生心灵,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极大发展。紧接着我鼓励大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选定探究课题,设计实验方案,开展探究实验。整节课大家在快乐活动中学习。

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动点”。学生的生活与经验是接受教育、学习理解的基础,所以,要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经验来学习,使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生活中的科学。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学会生活。如在讲《鸟与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特点》时,折纸飞机是大家从小就玩的游戏,但要折得好,飞得远也不容易,有一定技巧。课堂上通过折纸飞机比赛,看谁的纸飞机飞的最高最远,研究分析飞得高远的原因:纸材质轻还是重;纸大小;飞机翅膀大或小;机头折法……最后引导得出纸飞机要飞得远,必须解决“三个力”:重力、阻力、动力。那“鸟是怎样解决空中飞行的这三个力?”引导大家分析讨论课本中资料,总结得出鸟适于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水到渠成。又如许多同学家养有宠物,如何解决宠物随地大小便?同学们根据经验,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法,促进了对条件反射的理解。此外,利用学生关注和社会正发生的热点问题,学习相关的知识,也是调动学生学习兴奋性、激发“动点”的有效方法。如2003年我国非典的流行为我们在讲初中生物传染病和免疫提供活生生的情景和材料。总之,现实生活为生物课堂教学提供了最丰富的活动内容。只要留心,你就会发现无处不有丰富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创设生动的教学活动情景,激发“动点”。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能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多着笔墨,多动脑筋,使创设的教学活动情景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活动中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每节课,我会更改电脑桌面背景,将生物科技成果与生物科学家作为桌面,通过猜一猜、听一听、讲一讲,动一动活动,极大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发很多疑问,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也真正活起来。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媒体资源,教师课前收集大量科技录象片:如基因、克隆人、病毒、试管婴儿、中,也为生物活动教学开展、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实现教

学目标,提供了条件。

设计“动法”

初中生物课堂活动教学旨在让学生生动活泼、愉快学习,德、智、体协调发展。根据初中生物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及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主要设计以下几类活动:

游戏类:们对喜欢的东西学得最快。学生对于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游戏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其思维和情感需求得到和谐发展,在游戏中,学生快乐学习,快乐发展。教学中我们常采用拼图游戏、竞猜游戏、填字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等。如我们采用人体骨骼拼图,消化系统拼图;编制食物网和“一个也不能少”,跟我做生态球,猫和老鼠、听声音比赛,神经调节系列活动等等。通过各种活动,变具体为抽象,寓知识于游戏中,极大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欲望,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人人动手、个个动脑,个个动起来。每次教师走进教室,学生就会上前追问,今天做什么活动?如在介绍《生态系统》一节时,我们设计两个学生参与活动:《编制食物链和食物网》,《一个也不能少》。如讲到生态平衡时我们设计了活动《一个也不能少》。事先编制好一个网,请10位同学出来分别代表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其中一个代表人类。让人坐在网中间,其他同学将他抬起来代表生态系统中其他成员支撑着人。当人类破坏某一环境因素如使水污染,同学分析水污染会导致其他相继污染。当说到某因素污染,代表相应的成分的同学就离开,同学一个一个离开,坐在中间的人受到的威胁越来越大,也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害怕自己掉下来。通过学生自己体会,让他们真

正感受到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员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人类如果不遵照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破坏环境,最终会遭到环境的报复影响人类自己的生存;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一个也不能少,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又如:在初一《营养物质》的教学中,我们设计了《医生与病人》的游戏活动,“医生”背对黑板,“病人”面向黑板。当教师投影出某种营养物质缺乏的疾病名称,“病人”说出该病的主要症状,请“医生”诊断,并提出合理建议。课堂气氛非常好,同学们踊跃参加。通过医生与病人的扮演活动,同学们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所学知识。制作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俗话说:心灵手巧。训练手就是训练脑,“十指连心”手巧才会促进心灵。在课堂上,我们设计许多制作活动,如:细胞模型、人体骨骼模型、耳模型、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调作用的模型制作,环境污染课件、手抄报等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同时也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如在学习生态系统时,我们设计《跟我做生态球》的活动,目的在使学生在制作“生态球”及观察中认识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真正含义。通过实验和观察提高学生学习生态环境知识的兴趣,培养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树立环境观念,提高环境意识。首先,老师通过展示各种各样的生态球图片和自制生态球,吸引学生兴趣,再利用FLASH 动画引导学生分析瓶中生态系统组成成分,通过讨论、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制做生态球,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直接体验与感悟,是难以充分发挥活动教学的特殊功能与价值的

探究实验类。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种子结构和成分的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探究、探测脉搏与运动关系,探究反应速度……。如在探究鱼鳍作用、观察鱼呼吸时,我们没有完全照搬教材,在实验材料、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根据实际作了相应改变。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空间,教师只适当介绍实验内容、目的,实验器材、提出纪律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所给材料自己设计方案,自己开展实验。实验时,因为当时季节问题,鲫鱼比较少,价格较贵,所以我们选用小金鱼,实验时发现金鱼比鲫鱼灵活很多,在观察红墨水从口入从鳃出的时候,按照教材方法将红墨水滴在鱼嘴前方时,整杯水马上变红,无法观察水进出的方向。怎么办?当时教师做了适当引导:“你们可以抓住鱼直接滴在口中观察,也可以尝试在不伤害小鱼生命情况下采用其他方法”。最后每个小组都找到相应方法观察到红墨水从口入从鳃出现象。方法一:“让鱼在染了红墨水的烧杯里游一会,再放回清水。”;方法二:“将鱼放在桌上蜡盘,因为蜡盘面积大,水浅 ”;方法三:“用手挡住鱼不让游动”;方法四:“用桌上绑鱼鳍的塑料片拦住鱼”;方法五:“用手抓住鱼,直接往鱼口滴墨水”;方法六:“减少水,使鱼游速减慢”。并且对老师介绍的方法提出建议,认为直接滴墨水方法太粗鲁,容易伤害小鱼。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开放性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力培养提供自由空间。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积极观察、思考能力、合作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珍惜生命的良好品德以及不盲

从,敢于向老师、权威挑战的科学探究的精神。

设计与创作类:我们开展了生物园设计、宠物条件反射建立设计,新的动物运动方式设计与制作、动物通讯方式探究方案设计、营养食谱设计此外还有调查、分析讨论等等。

以上的各种活动过程需经历亲身实践,记录数据,分析归纳,得出

结论等综合过程,眼、脑、手、全身并用才能完成。其中动手实践是个核心环节,体现了活动的本质特点,离开这一环节即失去了活动的特点。

幼儿园实施课程游戏化的研究 第3篇

一、课程游戏化的主要内容

1.在传统课程的基础上完善。课程游戏化是一项全新的教育理念,但并不是说就把以前旧的内容全盘否定,这种否定过去而重建一套游戏化课程的做法是走了极端路线。课程游戏化是在幼儿园传统课程的基础上,对现行的教育进行改革与完善,充分利用幼儿园课程建设的经验,使课程游戏化更科学有效。但是,既然是改革,幼儿园就一定要分析以前教学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课程应与《指南》进行对比照,找出不足之外,我们的课程建设是不是体现了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是不是以幼儿的学习为主要出发点,体现了幼儿的学习主体性?幼儿在游戏中学到了什么样的知识?学到了多少等等。

2.从整体上推动课程游戏化。游戏化并不是简单地把教案改一改就可以了,也不是多做一些游戏就可以了。而是应该把课程游戏化看成是一个系统工程,先从理念的更新入手,准确地审视目前的课程建设水平,再多挖掘资源,研究游戏化组织的多种组织形式等,从多方面考虑,整体上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幼儿园课程游戏化。

3.消除一些误解。很多老师认为课程游戏化就是游戏的设计有预定性目的,强调老师的指导作用,在课程表上写上游戏课,在活动中硬加游戏环节,进行专门的游戏比赛,对老师的游戏教学进行检查等,这些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的,要从幼儿的身心发展考虑,让课程游戏化成为一种育人的游戏活动,真正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二、课程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实施

1.运用游戏化课程帮助幼儿适应环境。大班的孩子经常接触绘本,他们能仔细观察图片,解读图片内容,大胆想象猜测故事情节,并愿意积极表达,但是孩子们对九宫格形式的绘本很少接触。大班的孩子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他们就要升入小学,进入新的环境,认识新的老师、新的同学,适应新的生活,很多幼儿对小学生活向往,也有些孩子有些畏惧,他们不知道如何去适应新的环境。我们可以运用游戏化的活动帮助幼儿很快适应生活环境。比如,《奥古斯汀》是一则绘本故事,它的文字非常少,用简短的文字构筑出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因为爸爸有了新的工作,喜欢画画的小企鹅奥古斯汀跟着爸爸妈妈搬家去北极,在那里他转进了新的学校、新的班级,认识了新的老师和同学,很快,奥古斯汀用自己的方式适应了新的生活。本次活动将绘本内容以九宫格的形式呈现,引导幼儿根据九宫格提供的关联图片信息进行分析和解读,并能积极表达,同时通过九宫格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懂得面对未知的环境要有积极的心态,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2.运用游戏化课程帮助幼儿形成丰富的语言。大班的孩子非常喜欢阅读绘本故事,故事中生动有趣的情节以及形象的画面能引起孩子们阅读与讲述的兴趣,他们能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故事线索能较快地理解并讲述故事内容。同时大班的孩子对动物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对一般人都比较害怕的蛇类有着独特的好奇。故事中的活动中大部分孩子能尝试用清楚的语句进行讲述,但是有的讲述不够完整,词汇量不够丰富。比如,举行一次绘本《克里克塔》的活动来丰富幼儿的词汇量,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绘本《克里克塔》,故事主要描述的是一条友善、聪明、可爱的蛇与一位老太太温馨地生活在一起,老太太像爱孩子一样爱着这条蛇,蛇也像亲人一样和人们友好相处的故事。故事充满温情又不乏幽默,充满智慧又不乏想象。本次活动主要通过自主阅读和游戏感受蛇的聪明及与波特太太和小朋友的友好相处,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3.运用游戏化课程帮助幼儿学会社会交往。大班孩子喜欢绘本阅读,具有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在老师情境渲染下,能体会出绘本中角色的矛盾心理,并能结合生活经验自发产生帮助他人的意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由于缺乏自控能力往往不能很快改正,这时朋友的相伴和智慧帮助就显得尤为重要,孩子们在智慧帮助朋友方面缺乏经验。比如,《怎样才能不吃掉我的朋友》是一本能一下抓住读者的眼球,勾起读者阅读兴趣的绘本。绘本中的主角是一只孤独、寂寞,且有着随时会吃掉朋友坏习惯的小恐龙,“怎么才能不吃掉我的朋友?”这是小恐龙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尽管每次他都想忍住不去吃掉朋友,可这个坏习惯却总是改不掉。直到一只个子小小、灵活聪明的小老鼠莫罗出现,它用了一个聪明的小计策教会了小恐龙做蛋糕。小恐龙在朋友莫罗的相伴和帮助下,改掉了吃朋友这个坏习惯。本次活动以绘本情景为载体,以“九宫格”游戏为推手,引导幼儿在倾听和观察中理解小恐龙“吃与不吃”的矛盾心理,懂得思辨,产生想帮助小恐龙这个朋友的意愿。最后孩子们在感受到“一个人做事有点难,有了朋友的帮忙就简单”的基础上,用画笔画下自己的帮助之法,进一步体验朋友相伴的重要。

【参考文献】

[1]虞永平.课程游戏化的意义和实施路径[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5(3)

[2]范晓丽.浅析幼儿园游戏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亚太教育. 2016(10)

[3]徐仲武.读《幼稚园教材研究》,随想“课程游戏化”[J].幼儿100(教师版) 2016(03)

教研活动课程化的实施 第4篇

园艺技术专业是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工程任务是园艺技术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进步, 社会竞争日益激烈, 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现代社会要求学生具有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施工程项目的能力。但是, 以往的教学方法以理论教学为主, 实践教学为辅, 对于人才的培养存在诸多问题。

(一) 学校、社会对实践教学关注少

随着近些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 学生人数越来越多, 学校的办学面积相对狭窄, 学校办学经费紧缺, 实践教学基础设施投入少。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企业忙于抢占市场, 也不愿意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因此, 导致教学大纲安排的实习、实践课程无法保质保量完成, 影响了学生的实习积极性, 也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二) 重理论教育, 轻实践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 实践教学为辅, 很多学校、教师和学生对实践教学没有足够的重视。教师根据课程知识点的结构进行讲授, 覆盖面广、信息量大, 却又与实践脱节。教师对教材的依赖性大, 现在的教材质量良莠不齐, 跟不上当今科技的发展。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内容枯燥乏味, 提不起兴趣。

(三) 实践教育环节计划不完善

园艺技术专业教学计划都是按照课程体系进行安排, 而农学专业与实践联系紧密, 受季节性因素影响, 以往的教学安排无法让学生观察到植物生长、发育、成熟的整个生命周期。学生没有深入到生产第一线, 对植物缺乏全面的了解, 而且在实践过程中应该具有的理论基础而没有具备, 刚刚学过的理论在实践当中没有体现, 学生掌握的是抽象的理论和零散的操作技能, 使得实践教学与教材脱节。

(四) 教学目标不明确

以往的大学毕业生都是从事研究工作, 随着高校的扩招, 现在的毕业生基本上都是从事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工作, 因此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就要有扎实的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创新能力, 能够独立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学校现在培养的毕业生偏离了社会需要, 因此出现了就业难的局面。

(五) 学生积极性低

学校和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和办学条件的影响, 对生产实践认识不足, 很多实习、实践都是参观, 学生只是看热闹、走过场, 根本不能学到专业的精髓。

因此, 学生不具备完成工程任务的能力, 学校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应变能力、创新精神。

二、工程任务课程化的实施

黑龙江张磊

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工作, 让他们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知道园艺技术专业的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应该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为今后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打下牢固的基础。

(一) 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

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是影响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因素,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指导者、领路人, 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 使自己紧跟科技的脚步, 时刻关注专业技术发展动态, 才能指导学生有效的实施工程项目。教师的能力影响着学生将来实施工程项目的质量。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 在师资队伍中采取“导师带新师”制

让专业中责任心强、经验丰富、业务素质过硬的老教师担任项目负责人, 带领青年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实施工程项目,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既让青年教师学到了经验, 熟悉了生产作业流程, 掌握了专业前沿, 又可以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2. 聘请工程师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

积极邀请企业中表达能力强、理论基础好、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 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 指导学生实施工程项目。学校的青年教师可以作为助手, 在协助兼职教师完成工作的同时逐渐积累经验, 提高自身素质。

3. 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培训

除了以上两种方式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之外, 还可以鼓励教师在寒暑假参加各种培训与进修, 以及去其他学校和企业参观、考察、实习, 为教师提供技术服务和学术咨询, 开阔教师的眼界。

(二) 以具体的工程任务为模块, 重新整合知识

园艺技术的专业课知识比较枯燥, 学生对课程往往没有学习兴趣。所以,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能否顺利完成该专业教学目标的关键。在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 要按照园艺技术专业的特点安排课程。

例如, 在园艺技术专业学生第二学期安排土壤肥料学、设施园艺、作物栽培学等课程。3、4月份正是耕地、播种、栽培的季节, 这样可以将具体的工程项目与课程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进行课程一体化教学。

土壤肥料学是园艺技术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 学生在学习此课程时结合学校的实习基地, 在播种之前了解土壤组成、土壤酸碱性、土壤肥力, 在播种之后根据植物的不同生长阶段, 结合土壤的特性有效施肥。

设施园艺是园艺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 由于北方3月份气温比较低, 蔬菜和花卉需要在温室育苗, 学生在学习设施园艺课程的同时, 进行育苗, 及时掌握设施内温、光、湿、气及土壤条件的综合调控;在大田栽种后, 进行设施喷灌, 确保蔬菜、花卉、果树的优质高产。

作物栽培学是园艺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 学生在栽培蔬菜、花卉、果树时, 通过学习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内容, 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

通过这种方式, 在整个工程任务实施过程中, 边做边学, 改变以往单纯灌输式教学方法, 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更提高了学生实施工程项目的能力。教师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专业培养目标。

(三) 开办专业公司, 变消耗性实习为生产性实习

园艺技术专业的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不断的进行专业实践。学校可以拨给专业一定的土地, 并为其借垫启动资金, 派负责人进行监督, 由学生自主完成从生产计划、生产资料的购买、栽培管理、产品销售和经营核算全过程, 给学生提供产供销全面实践的机会, 每一个环节学生都亲自实践。学生为了使专业公司盈利, 在这一过程中会不怕苦、不怕累, 不断的学习理论知识, 增强动手能力。通过开办专业公司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自我管理意识和质量意识,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产学结合,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生产与专业相关的产品, 并转化为资本, 既为学校节约了资金, 又可以将其转化为科研经费, 促进专业公司的发展壮大, 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 改革考核方式

在实施“工程任务课程化”的同时, 要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 采用笔试、口试、实习总结、学习日记、学生互评, 或者由产业工程师进行考核等多种方式, 必须要做到客观、公正、有效, 这样才能全面的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通过采用“工程任务课程化”的方式进行教学,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增加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参与实施工程项目的积极性, 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蒋锋, 刘鹏飞, 王晓明.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J].农技服务, 2010 (10) :63.

[2]陈宏涛, 曹丽颖, 吴锡冬.关于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咨讯, 2010 (3) :48-5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化的四个关键点 第5篇

一、寻找一个支撑点——课时落实是前提

将综合实践活动视为语文、数学、英语一样的课程,体现在课程表上,落实到课时上,是確保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支撑点。

【案例1】

某校某班的一张课程表中,除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社会、体育、信息、劳技等课程外,还设了“语综”“趣数”“探究”等课程。“语综”“趣数”“探究”到底为何物?细问学生,才知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数学趣味拓展”“科学探究性学习”。看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似乎已在课程表里得以展示、落实。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这些课程的教学往往由其他学科的教学兼任,而学科教师很容易将其侵占、挪用,变相地自己原来的学科增加课时。一旦学校监管不力,那课程表上的综合实践活动仍旧只是一个摆设,一纸空文而已。

浙江省教育厅于2015年4月1日发布的《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乌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周课时:一、二年级不少于4课时,三至六年级不少于5课时,七至九年级不少于6课时。因此,笔者认为,学校应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纳入学校整体规划,并在课程表中凸显出来,或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整合实施,同时积极探索长短课、大小课,跨年级、多学期实施等课时安排方式,进行落实。

二、抓住一个突破点——课程开发是核心

有了课时的保障,但仅凭教师组织几次主题活动,也是不足以支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常态化。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了单一的学科界线,必须在“综合”中得以生存。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教材,没有教参,这就要求教师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挖掘课程资源,开发适合学生实际的课程。

【案例2】

在《中国石拱桥》《桥之美》的教学之后,教师鉴于学生对“桥”兴趣浓厚,引导学生进行了“桥之韵”系列子课题研究,课题名称和研究内容如下:

古诗词“桥”文化探微:古代诗歌中“桥”意象解读、归类。

神奇的纸桥:纸桥的承重如何?怎样设计才能过飞车?

木结构承重桥梁设计与研制:木结构桥梁怎样设计才能承受最重?

校园“桥”文化之探究:我区校园里的桥有何特点?体现了哪些文化?

有关桥的对联撰写:对联如何撰写?有关峰江的桥的对联原创作品展。

桥壁画设计与涂鸦:峰江的桥的壁画有何特点?涂鸦时注意什么?

峰江危桥隐患之调查:峰江有哪些危桥?如何避免安全隐患?

两篇课文,可以引发如此多的研究主题。“古诗词‘桥’文化探微”“有关桥的对联撰写”是对语文教学中有关桥的知识的拓展加深,“神奇的纸桥”“木结构承重桥梁的设计与研制”涉及自然科学中力学的原理和数学三角形稳定性之特点,“桥壁画设计与涂鸦”则关于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这些知识、能力不是在单一的语文学科中能获得的。因此,笔者认为,如果单靠一两个教师从事综合实践活动专职辅导,研究性学习活动很难普遍实施,更不可能常态化实施。如果发动学科教师积极参与,利用学科本身的优势,加强各类课程、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组织跨学科教学和主题教育活动,那么就能充分利用学科资源,统筹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有效推动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化实施。

三、激起一个兴奋点——建章立制是根本

从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成果看,每年都是固定的几做学校在参与,每年就是那么几个指导教师在辅导。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综合实践活动其实就是少数学校里的少数班级中的少数学生在参与。为何不能全面普及实施?主要是学校以升学率为衡量标准,缺乏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给予认可和肯定,缺乏对综合实践活动参与的学生进行客观评价,这无疑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陷入可有可无的边缘境地。

【案例3】

某校在《教师学年度考核量化表》中规定:指导学生第二课堂或兴趣小组的活动,至少记2分;活动正常,至少记3分;有较好成绩或影响,记4~5分。同时,学校还制定了相应的细则,如:指导研究性学习获省级一等奖,第一负责人记5分,第二负责人记3分,第三负责人记2分;获省级二、三等奖或市级一等奖,第一负责人记4分,第二负责人记2分,第三负责人记1.5分。经调查,该中学是路桥区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最火热、最有成就的一所中学。究其原因,这项奖励制度功不可没。

显然,对综合性学习活动而言,制度保障是根本,有了制度保障才能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然,但是,我们还得进一步思考:该校的评价制度科学吗?事实上,它只注重对辅导教师进行肯定、鼓励,却没有制定激励学生的评价制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应该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上级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二是学校对教师、学生的评价。所以,教育行政部门须制定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各项政策,如研制和出台地方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案,制定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政策。学校也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施制度和措施,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全校的课程整体规划中,整体研究,协同指导。

四、解决一个难点——师资建设是关键。

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化实施,最终都要落实在教师身上。“成也教师,败也教师”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新、观念新、内容新,没有一支庞大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是无法胜任的。学校要从实际出发,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稳定的教师队伍,并通过校本培训,促使教师在自主研究、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下,不断总结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不断提高课程研究、课程开发和课程指导的能力。

【案例4】

每一个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引路人的辅导和指引。台州市路桥区自成立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指导组以来,多次开展区教研会议以增进教师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解,多次组织磨课、推选选手参加市级、省级优质课、说导比赛,多次组织课题研究、论文写作、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力求形成良好的教师发展氛围,促使综合实践活动兼职教师向专业教师转变。以下是台州市路桥区近年来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相关的若干事件:(1)2010年10月,浙江省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比赛在金华举行,台州市选派路桥区选手参赛;(2)2012年4月,浙江省综合实践活动年会在嘉兴举行,教师论文《学科研究性学习,让综合实践活动飞入寻常百姓家》在会上交流;(3)2013年12月13日,台州市路桥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研会在峰江中学召开,活动围绕“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如何指导”而展开;(4)2014年12月11日,为推选参加市级比赛的选手,路桥区综合实践活动“说导”比赛在春晖小学举行。

对当前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言,教师队伍的建设的确是关键。教育行政部门应统筹进行管理培训,力求形成“培训一批,成就一批;引领一批,指导一批”的良性循环!

对德育活动课程化的一些思考 第6篇

关键词:德育活动,课程

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政治态度、思想观点、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以及与之相应的价值判断和自我教育能力。课程规定着以什么内容来培养学生, 包括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等的内容。在学校教育活动中, 课程是培养一定规格人才、实现一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保证, 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和准绳。学校德育活动课程化是提升德育实效性的重要手段。

由于课程是一种以“课”的形式出现的教学规格, 即表现为课程计划、教材等, 因此, 把学校德育活动进行课程化可以使德育教育有依据、有准绳, 更好地把握基准点, 带动知情意行的转化, 因而是提升德育实效性的重要手段。

一、德育活动的课程化

1. 德育活动是可以课程化的

学校德育活动有丰富的教学内容, 与其他学科相比, 德育活动更多地反映了一定社会的社会关系。美国教育家杜威就认为:德育是对个人进行“社会化”方面的教育。

由于与社会相联系, 因此德育活动的教学内容一定更为宽泛。包括: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他人的关系;人在社会中的生存与适应的能力等。德育活动课程化强调更加优化德育模式, 寻求“点位”突破, 搭建德育平台, 载体立体化, 从而细化德育活动, 由点到线到面到体, 能够做到德育活动的系列化、课程化。

2. 德育活动课程化的几个特点

(1) 把准德育工作的基本点——德育常规;

(2) 瞄准德育工作的核心点:心育;

(3) 扣准德育工作的生长点:德育创新。

二、德育活动课程化的生成

例如我区正在进行的新课改将“让课程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课改的总目标, 并明确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 同时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将极大地推动德育课程开发的深入开展。

1. 德育活动课程化开发的内涵

学校设计开发新的德育活动课程, 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 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 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 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德育活动课程。例如在我区可多开展热爱祖国、民族团结、尊亲重教等一系列德育活动, 既符合我区区情, 也能通过活动锻炼学生能力, 提高学生素质。德育活动是因学生而异的。德育活动课程的实施, 就是课程化的过程。能够把德育活动课程化, 充分说明学校对课程的领导力, 也是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内涵发展的体现。

2. 德育活动课程化开发的目的

(1) 确保学生得到充分、有效的发展;

(2) 在课程化开发中引导教师专业发展;

(3) 促进学校特色的发展;

(4) 恢复学生善良的本性, 激发他们向上的激情, 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规范。

三、德育活动课程化的原则

新课改提出, 学校的课程实施应当满足每一位学生发展的需要, 即学校的课程建设和实施不仅应满足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需求, 还应当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和人格健全、潜能开发和认知发展、艺术修养和体育健身、社会实践和动手操作”等方面的机会;学校的德育课程建设和实施不仅要满足学生共性发展的需求, 还应当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和社会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1. 多样性原则

这一点是基于学生发展的差异, 以及人类所积累的知识的浩瀚而提出的。在德育活动课程设置上,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 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选择, 以适应学生不同的爱好、不同的发展水平和不同的个性需求, 要扬长避短, 培养特长, 以满足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需要。

2. 开放性原则

这一点强调学习与生活及社会发展的联系, 注重课堂教学的开放, 强调知识系统的开放性、知识形成过程的开放性、知识来源的开放性。在可能的条件下, 力求德育活动课程内容的包容, 充分利用德育资源, 多主体参与, 以提高德育活动课程质量。

3. 参与性原则

德育活动最重要的原则是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 每一个孩子都发展。重视科学性和人文性的融合, 注重态度、方法和价值观的整合, 注重创新和发展, 给学生以更多的发展空间。

四、德育活动课程化的价值思考

1. 德育活动课程开发与价值取向

德育活动课程化开发使学校拥有了一定程度的德育活动课程自主权, 扩大了学校对德育活动课程的管理权力, 更为重要的是为学生的充分发展创设了重要的外部条件, 但如果不能真正找到价值取向的平衡点, 德育活动课程开发便会偏离正确的轨道。

德育活动课程价值取向存在着社会本位和学生本位的平衡, 而学校德育课程则倾向于更多地给学生留出一点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时间, 体现出学生本位的课程价值取向。

2. 德育活动课程化开发与教师主体

德育活动课程化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开发的课程, 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教师的素养和特长仍然是学校开发德育课程的首要资源。参加德育活动课程化开发的教师要有一定的资质, 如成熟期的合格教师, 掌握相关的教育理论和有一定的德育工作经验。要建立以教师为主体的开发小组, 同时要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特点进行德育活动课程开发。

德育活动课程化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德育活动课程化应立足于学生、学校与社区的需要。

五、德育活动课程化的思考基点与提高方法

1. 立足于“以学生发展为本”考虑学生需求

现代教育的理念应该是“鱼和熊掌兼得”, 既要培养尖子学生, 还要照顾到其他学生,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合理的、充分的、可能的发展。考虑学生的需求, 摸清学生们希望学习的内容, 教师要结合自身的特长和课程资源状况, 提出课程开发的设想计划。如陶冶道德情操类、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类、身心健康类、人文和多元文化类等。

2. 考虑学生个性差异

学生的个性有差异, 智力也不问, 在开设德育课程的过程中, 要始终考虑如何适应各类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不仅在内容上多样化, 而且在活动类型上也做到多样化, 努力做到小单元的微型课程结构。

3. 德育活动应注意或避免的问题

有时教师试图在一节课中解决太多的问题, 这有点像写论文, 论点太多, 论证过程必然单薄。比如, 老师试图用一场辩论解决来自父母的烦恼, 用一首诗朗诵解决来自友谊的烦恼等。虽然活动的每个环节都“演练”了, 但都在走过场、图热闹。而德育活动的主题, 不是为了热闹才办的, 尤其像这样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活动, 实实在在为学生解决问题, 才最关键。有些德育活动课程具有很强的人为痕迹, 是人为设定的目标, 德育与智育不同, 德育重要的是返璞归真, 过分的人造, 只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4. 提高的方法

一是观摩、研讨、交流, 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和德育工作者组织活动的水平在不知不觉中就有了提高。

二是多准备, 有时为一个主题甚至要准备几天或几周的时间, 包括前期的调查、问卷等;后面的素材、图片、制作;活动现场的布置等等。

三是多设计活动环节, 活动环节要紧凑、连贯、丰富、有趣, 内容应充实、注重细节。德育活动是锻炼学生能力, 融洽集体氛围的最好手段, 要给每个学生发展提供新的成长可能。

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的思考 第7篇

一、认识不足是阻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主要因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状况, 反映了学校与教师的教育理念, 折射出学校与教师全面落实新课程的状况, 同时也折射出社会及家庭对新课程改革的关心、重视及支持程度。[2]

部分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不足以及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不够, 制约了课程的常态化实施。

某些教育行政部门认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学校自已的事, 对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监督、管理和支持不够。

有的学校没有及时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相关制度及措施, 无法通过制度措施的保障, 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有的学校不能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设置安排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课时被学科课程挤占的现象严重。

一些教师目光短浅, 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不入流的“副科”, 实施起来费时耗力, 对提高升学考试成绩作用不大, 甚至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这种看法的产生固然有考试成绩决定一切的应试教育还占有很大市场的客观现实原因, 但也反映了教师教学观念落伍, 课程意识差,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认识不足。

此外, 课程评价与学校办学效益、教师教学业绩考核、学生学业成绩评定脱节, 使课程实施缺乏驱动力。评价机制缺席直接对课程实施产生负面效应:一是学校管理者认为这门课程实施与否、效果如何无损学校办学声誉, 花大力气做好了对增加学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也无多大作用, 因而不愿投入时间和精力。二是教师们认为实施这门课程是在做额外的工作, 做与不做、做好做坏都一样, 所以积极性不高, 实施出现疲软。三是学生和家长认为综合实践课表现再好也只是花拳绣腿, 比不上学科成绩好光荣、实惠, 因而参与热情不高。[3]

二、树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 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性课程,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它打破了学科课程长期一统天下的局面, 是对学科课程结构的新突破, 是素质教育的真正回归。

为了规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国家拟订了《国家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总则》, 并要求自2005年秋季学期起, 原则上全国各中小学都要实施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内的新课程。也就是说, 国家已规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普遍实施的一门必修课, 其常态实施就是对国家课程的全面、具体落实。

常态化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落实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是深化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 始终把握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质, 树立课程常态化实施的理念。教师也应该站在更高的起点迎接新课改的挑战, 坚定信念, 勇于探索,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中实现自我提高, 获得自我发展。

三、正确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 我们必须有正确的认识。2005年, 在福州“常态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研讨会”上, 陈树杰教授首次提出其基本特征是“课程必修, 普遍实施;教师能教, 便于操作;学生爱学, 积极投入;效果实在, 确有收获”。[4]在课程制度建设方面, 有专家提出了如下标准: (1) 区域大面积普遍实施;地方有规划和方案, 并完成制度保证。 (2) 学校有实施方案, 有全员参与的教师指导团队, 综合实践活动进入学校发展策略。 (3) 纳入课程表, 可持续实施。 (4) 有多样化的课程资源、相对稳定的经典实施主题。 (5) 每学期3~6年级、7~9年级每个学生每个学期至少完整地经历一个活动主题的全部过程;有比较详细的活动过程记录、活动报告等结果性文本。 (6) 指导教师对每个学生有学期综合实践活动的评语和等级评定的结果。[5]国内有学者认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应当具备以下要素:有健全的课程制度作为保障;有相对稳定的课程内容 (主题系列活动) ;有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课程普遍规范实施, 有实实在在的效果。[6]

四、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 其常态化实施已经形成共识, 学校通过认真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彰显特色, 一些区域通过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形成了一校一特色的可喜局面。

学校领导必须进一步提高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 树立正确的新课改理念, 切实转变办学思想。学校要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规划工作, 完善制度保证, 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 统筹安排指导教师, 落实课时。大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教研, 提升教师落实课程计划的能力,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依托地域特点和社区优势, 提高课程设计能力, 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形成比较稳定的课程资源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基地, 拓宽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渠道, 丰富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内容, 深化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 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 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效, 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 并将其打造升华成为学校优势传统, 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行政部门要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对学校的办学理念的提升、常规管理工作指导结合起来, 与对教师的管理、督导和评价结合起来, 为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创造条件, 积极促进区域性的、校际的合作交流, 指导学校切实有效地、创造性地贯彻课程计划中的有关要求, 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Z]2006.

[2]马笑岩.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09, (1) .95-96.

[3]苏洁梅, 罗显克等.崇左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调研报告[J].南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7, (4) .

[4]邹开煌.试谈“常态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基本策略[J].网络科技杂志·研究性学习, 2005. (9) :4-7.

[5]郭元祥.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解决好两大问题[DB/OL].http://ipac.cersp.com/LLDH/KCZC/200602/457.html新思考网.

上一篇:民间手工艺下一篇: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实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