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资金审计范文

2024-06-26

专项资金审计范文(精选12篇)

专项资金审计 第1篇

专项资金有其显著特点:一是专用性。专项资金由上级财政部门做出明确具体的使用规定, 下级用款部门必须按照上级财政部门规定的用途和金额管理和使用专项资金, 不得随意做出改变。二是及时性。上级财政部门下拨专项资金后, 下级财政部门应保证将专项资金及时拨付到位。

一、专项资金审计的一般方法

专项资金审计的范围较广, 如近两年来的教育危房改造专项资金审计、“两免一补”专项资金审计、农村公路改造专项资金审计等。在审计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资金来源审计。对上级拨款部分, 主要依据项目计划从财政或其他主管部门查其资金的拨款、到位情况。主要查上级下达的指标文件 (或拨款追加单) 、与上级往来账、指标账、年度结算表等资料;对地方筹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基金、群众“一事一议”资金, 应当按照相关政策规定检查, 防止多收、少收、乱收费和违背群众意愿搞不切实际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2. 对于上级财政要求本级财政进行资金配套的专项资金, 本级财政是否按规定安排了配套资金, 以及资金金额及入账情况。

3. 通过查阅有关明细账, 审查需要安排到项目或单位的专项资金和需要继续转拨的专项资金, 是否及时拨付;有无长期挂账结转不用, 造成专项资金拨付不及时, 影响项目单位或下级的资金使用等情况。

4. 专项资金使用情况。通过查阅有关总账、明细账, 检查专项资金是否按上级拨款单位的要求管理, 是否足额使用, 专项资金是否有结余, 是否存在滞留、挪用。

二、专项资金审计中常见的问题

1. 会计核算混乱。相当一部分单位的专项资金核算看不出“专项”。有的专项资金没有按有关文件规定进行管理, 实行收支两条线, 如某专项补助资金在其他应付款科目核算;有的与机关经费混合核算;有的虽然划分了专项资金科目, 但未具体到“项目”或者“什么项目”;有的单位项目资金由于项目时间长, 年末结转时未转入专项结余。

2. 配套资金不足, 影响资金使用效果。部分项目在立项和申报过程中, 只有财政资金到位, 配套资金不落实, 资金缺口大, 项目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还有的地方财力紧张, 为争取投资, 冒着违反纪律的风险搞虚假配套, 甚至伪造项目, 套取财政资金。有的只下达配套资金空头预算指标而不拨款;有的把本级配套资金拨付给财政专户, 又以预算代扣的形式从基层调回;还有的利用下年度的专项资金偿还上年度的配套资金, 掩盖本级虚假配套的事实。由于配套资金不足, 造成一些项目投资标准过低, 影响了投入的整体效益。

3. 一些工程项目管理尤其是小金额项目管理不规范。专项资金实施的项目, 应当与其他工程项目一样, 实行严格的工程管理规范, 如科学论证制、民主决策制、招投标制、质量监理制、预算决算制等制度。但是, 实施中一些项目缺少相应的程序和手续。如审计中发现小金额项目的造价预算 (估算) 书未保留, 工程结账发票不规范。

4. 单位领导法律意识淡薄, 导致挪用专项资金现象时有发生。在审计中有个别用款单位将以此名义争取的专项资金用于彼项目。

5. 在日常审计调查中, 我们发现有的专项资金在拨付时, 相关文件跟不上, 导致用款单位处理与专项资金有关的事项时发生错误。例如:某专项资金拨付时没有相关文件精神, 导致用款单位发生乱收费现象。

6. 由于上级财政拨付专款时间过晚, 不仅导致资金不得不结转下年, 而且还影响了专项资金的及时使用。

三、如何搞好专项资金审计

1. 在专项资金审计中, 按资金流向一环扣一环扎实开展专项审计调查, 具体工作中重点调查与延伸调查相结合。在专项审计调查过程中, 对一级单位全面调查, 突出重点, 对二、三级单位及其他调查对象, 从调查事项资金线索入手进行延伸调查。在做好审前调查的基础上, 围绕调查目标、范围、内容、时间和人员分工等制订审计实施方案, 调查步骤和调查方法应详细制订, 使审计实施方案真正做到切实可行。另外搞好审前培训。参审人员要提高对专项资金审计的认识, 熟悉被审计单位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 了解有关政策、法规, 在全面掌握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深对专项审计的理解, 积极争取被审计单位的配合和支持。

2. 科学运用审计方法。专项资金审计与财务收支等审计截然不同, 必须跳出财务收支等审计的圈子, 在审计方法上不但要使用传统的审计方法, 还要使用一些先进的辅助方法, 坚持账面审计和外围调查相结合, 注意对非会计资料的审计。采取多种形式, 广开视听门路开展审计工作。

3. 各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管理, 实行专户存储, 单独核算, 保证专项资金使用的规范性, 按文件要求实行收支两条线。这样既便于了解专项资金的去向, 又有利于检查监督。

4. 强化专项资金的监督机制。财政、审计部门从项目开始到资金拨付及使用情况整个过程, 要进行跟踪审查, 发现问题及时严肃处理。加强资金的监督检查, 防止资金被闲置或挪用。

5. 各级财政和主管部门应加快专款拨付进度, 尽可能减少资金拨付环节和资金拨付天数, 缩短链条, 使专款当年拨付项目当年见效。拨付专项资金时, 应及时将与此专项资金有关的文件一起下发, 使下级用款单位随时掌握文件精神, 避免出现错误, 保证国家宏观政策的顺利执行。

6. 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要列入政府主要领导和项目单位“一把手”目标责任制。签订责任状, 制定专项资金考核量化指标, 有计划地连续性考核, 不达标的要追究其责任;应实行专项资金公示制, 包括立项时的公示、工程完工时的公示、征求所在单位及所在地群众意见的满意度公示, 增加透明度。

专项扶贫资金审计方法 第2篇

一、审计方法

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

1.资金分配依据、分配方案

2.经审核批准的资金预算文件

3.资金来源结构表

4.单个项目档案资料(项目立项、设计、施工、采购、验收等)

5.决算报告

6.审计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二)审计内容重点

1.分配环节

(1)审查资金分配是否坚持重点使用的原则,有无平均分配和“撒胡椒面”的现象;

(2)专项贴息贷款的发放是否符合贷款条件,手续是否齐全,利息计算是否正确,贷款是否跟着项目走;

(3)是否坚持资金有偿和无偿使用的原则 2.使用环节

(1)扶贫资金使用过程中真实、合法性情况:

一是审查各种扶贫资金的使用是否符合规定的使用范围,有无用扶贫资金弥补企业亏损、财政赤字或用于收购农副产品的周转金,有无用于修建楼堂馆所或用于大中型基本建设投资;

二是审查各种贷款是否能按期收回,不能收回的原因何在;

三是审查是否按上级批准和媒体公示的项目计划执行,有无擅自改变项目计划或不按上级批准的要求执行的问题,有无挤占挪用、虚列支出、虚报冒领等问题;

四是审查扶贫贷款的投放情况,看贷款计划是否落实,有无改变贷款投向,用新贷还旧贷以及擅自提高利率等问题;

五是审查工程决算情况,看施工单位编报的工程决算是否真实、准确、合规、有无偷工减料、高估冒算、虚报冒领等问题,项目建设单位有无故意多付工程款,然后再由施工单位返还,套取国家资金、私设“小金库”等问题。

(2)扶贫资金使用的效果、效率情况

一是审查扶贫资金拨付到位率,中央、省、市安排的专项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是否及时、足额拨付到位,有无截留、挤占和挪用问题;

二是审查真正用于扶贫项目资金比率。通过审查得出真正用于扶贫的比例和结构是否合理,针对当前扶贫资金使用范围偏宽倾向,反映到底有多大比例的资金发挥了经济效益,还有多少资金没有发挥扶贫效益,甚至被挤占挪用; 3.管理环节

一是检查评价扶贫领导小组组织机构,工作制度是否健全,各级扶贫办、财政、发改委、农行之间的分工是否合理,工作中有无推诿和“扯皮”现象。如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中有偿资金收回后,是否建立了专项发展资金进行单独设账核算;银行部门对扶贫资金是否按规定设立专户进行核算,利息计算是否正确;各种扶贫资金是否做到专款专用、有无截留、挤占、挪用和损失浪费的问题;资金投放是否及时,结转下年的资金是否继续使用;

二是检查扶贫管理制度的健全和有效性。主要审查扶贫资金项目法人负责制、咨询论证制、招投标、工程监理、竣工验收、决算审计、公告公示制等制度执行情况;检查项目申报审批过程中有无重复申报、多头虚假申报,有关部门项目论证不规范,概算批复内容不详细,项目单位概算调整与执行不符合国家规定,有无擅自提高或降低建设标准、扩大或缩小建设规模和变更建设内容,施工企业有无违规分包或层层转包,竣工决算验收手续不完备等;

三是针对当前实行的扶贫资金报账制,重点检查内控制度是否健全、完善,执行控制是否严密,有无虚列支出,利用假发票套取资金等现象。

四、审计经验

1.扶贫资金效益审计要以扶贫项目为载体,专项资金流向为主线,全面核实扶贫项目和资金计划执行,充分掌握审计范围内的资金到位、下拨、管理和使用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突出对重点项目的审计。按规定,对重点项目的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等资金必达到当地全部投量计划的80%以上,将其资金作为审计重点。

2.专项资金收支审计与项目计划管理审计相结合。沿着资金流向跟踪审核资金的到位、拨付、使用、报账情况,审计查处影响资金使用效益的违纪违规问题。对各级财政专账审计时,有目的的关注和掌握重点或规模较大扶贫项目资金的预拨及其报账资料,对重点扶贫、产业扶贫或已预拨资金尚在建设中的项目等,以重点项目为单位按一定比例抽查或延伸审计,亲临实地勘查核对,观察核实项目工程建设情况及其效果;再如,对有疑点的报账资料,要深入项目实地核实项目建设材料实物与报账票据内容是否一致,或有目的的对重点项目报账领款名册签章人员随机抽查核对,防止利用报账制进行虚假报账,套取资金。

专项资金审计 第3篇

关键词: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

社会审计在我国虽发展已久,但其所涉及的效益审计却刚刚起步,其审计的范围主要包括到了财政资金的专项资金使用,尤其是在我国财政政策不断强化的情况下,其政府在不断的拨入专项资金到各个项目之中,而投入专项资金的力度不断加大,那么进行专项资金的效益审计强化,就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下文主要针对我国社会审计中所涉及到的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思路进行了全面详细的探讨。

一、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基本内容

所谓效益是对社会活动的高层次的综合反映,任何经济行为其着眼点无一不是围绕着效益,因此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是效益审计的基本内容,这一点在理论界已经达成共识。这里主要结合专项资金的使用,阐述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具体内容。

经济性是对一些活动,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将其资源消耗量降低到最低水平。对于专项资金的经济性审计,以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专项资金为例,就是要检查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项目,在立项前是否进行了项目可行性的论证,立项时是否有小项目套大项目、假立项或相同项目重复立项问题。

效率性是产品、服务或其他形式的活动与其消耗资源的关系。一项有效益的活动应该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以一定的投入实现最大的产出,或实现一定的产出使用最少的投入。对于专项资金的效率性审计就是要检查被审计单位是否根据专项资金的重点和对宏观经济调控发挥作用为依据对项目进行立项,资金分配和安排是否向这些专项资金项目倾斜,从而发挥专项资金的资助作用。

效果性是项目、计划或其他活动的预期结果和实际效果之间的关系,即产品、服务和其他形式的活动在多大程度上达到既定的政策目标、经营目标及其他预期效果。对于专项资金的效果性审计就是要审核专项资金支持的目的是否达到,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差异多大。由于专项资金投入的政策性强,主要作用是有助于宏观经济的调控,项目本身投入的效益相对低,考核和评价的指标相对复杂,是实践中的难点。

二、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途径

专项资金所涉列的是一项极为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投资额度较大,可变因素也较多。而如果对其投资行为进行切实有效的规范性管理和监督,保证国家所划拨的资金能够得到科学合理的分配,为经济体系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产生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也就成为了专项资金效益审计所必须要加以深入研究的课题。

1.尽快建立和完善与效益审计相关的规范

作为专项资金所具有的效益审计与以往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工作相比较而言,其中所存在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审计工作的提前化,也就是从立项之前的项目论证开始,一直到整个项目完成,其中的事前、事中、事后都需要进行相应的审计监督,并且整个流程都要以法律来作为事实依据。

2.正确选择效益审计的主题

在发达国家之中,任何能够对是政府公共管理水平进行提高的内容,都可以将其划入到能够进行效益审计的范围之内。但是这其中涉及到了审计项目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其相关的审计人员无法将所有的活动都纳入到效益审计之中,必须要对审计的项目进行选题。例如国外某些国家在审计署的绩效审计手册中就明确的提出:效益审计的选题,极有可能是值得对其进行独立评估的新目标,也有可能是一个效益过低而导致大量关注的项目。将这一政策与我国的审计工作相结合,那么,则应当考虑以下的项目选题:财政投入大的政府部门和投资项目;对促进被审计单位提高管理水平和资源利用水平是否有重要影响,主要包括公众关注而受到举报或者媒体有负面报道的事项,在较长时间内没有审计过的事项,容易引起社会或政治争论的事项;是否隐含着潜在的重大社会风险、财务风险或者环境风险的事项等。

3.建立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有效机制

政府审计可以借助社会审计人员和科技力量。社会审计组织用人机制灵活,可以根据效益审计的需要随时聘请所需的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职业团体、专家机构的经济分析师、律师、工程师、电子计算机专家等专业人才。多元化的审计人员机构具有明显的优势,这是对政府审计机关审计力量的有益补充,借助他们的力量可以弥补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的资料不足、力量不够的缺陷。同时,在政府审计机关的统一组织、监督和指导下,社会审计组织借助政府审计的权威,按政府审计五统一(统一计划、统一方案、统一实施、统一报告、统一处理)的要求实施审计,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和人员的优势来提高自身的工作质量。

三、结语

总之,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获得相应的结论和建议,并且确保其评定的结果能够为政府的相关工作起到督促作用。所以,对于涉及到专项资金的效益审计工作,必须要有专门的管理部门来参与到其中,例如发改委和财政部门等,不同企业则涉及到不同的领域机构,只有与这些利益相关的主体参与到审计工作之后,才能够使得政府的管理部门更好的完成相应的改进工作。

参考文献:

[1]邢俊芳 陈 华 邹传华:最新国外绩效审计[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外事司.國外效益审计简介[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

财政专项资金审计问题探索 第4篇

每年年报披露之际, 我们都会发现大量上市公司依靠政府补贴实现咸鱼翻身, 2012年年报显示, 超过九成已披露年报的上市公司获得政府补贴, 其中七成的补贴被国有企业领走。可见政府补贴在国企收入中的重要性。

什么是政府补贴?政府补贴的形式有哪些?政府补贴是企业的一种收入形式, 是由政府补助形成的。政府补贴主要有:财政贴息、研究开发补贴、政策性补贴。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 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政府补助的主要形式有:财政拨款、财政贴息、税收返还、无偿划拨非货币性。对于国家企业而言, 比如:新网工程、农资下乡属于财政拨款, 淡储补贴属于政策性补贴。

国家的钱不是白用的, 纳税人的钱也不是乱花的。财政资金各级管理部门都有权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譬如财政部、审计署等。作为化肥业务的龙头企业, 我们既要在市场上打拼, 又要兼顾国家的政治任务, 肯定会申请并得到各种形式的政府补助。如何管理好、使用好财政资金, 避免重大问题发生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 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风险控制点。内审部门在这方面应该做好严把关、求规范, 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开展事中、事后审计, 实现财政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

二、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思路

财政专项资金要求申报真实、使用合规、效果显著。结合以往财政资金审计的实践经验, 审计主线应该是申报———使用———考评, 因此可以从两个方面开展审计, 即文件资料和资产成果。一是文件资料:指通过审阅文件资料, 评价申报手续是否真实, 使用程序是否合法, 财务核算是否合规, 专项验收是否完备。二是资产成果:指通过实地勘验, 对财政资金形成的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劳务或者工作成果进行核实, 对其形成、展示及确权进行检查。

三、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程序

(一) 确立审计标准。

审计标准是判断审计事项的准绳, 是提出审计意见、作出审计评价的依据。因此, 开展财政资金专项审计, 首先要查找各级部门下达的关于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 取得项目申报资料, 特别是申报书、预算支出计划等资料, 参考业务规范、技术标准, 通过审计分析, 确立审计标准。

在“新网工程”审计项目实施中, 由于财政资金为财政转移支付, 通过上级单位下拨给公司, 故审计人员取得了财政部关于“新网工程”财政资金的有关规定以及集团公司关于财政资金的相关管理办法, 获得了项目申报书、支出预算明细, 确定了以集团公司规定及项目申报计划为审计标准。

(二) 制定审计方案。

审计方案是督促现场审计按计划进行, 掌握工作进展情况的一种工具, 是对现场审计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的依据。根据审计目的, 制定审计方案, 将审计方案转化为审计表格。通过对审计表格的填制, 实现对审计证据的收集整理, 为撰写审计报告提供资料。

笔者认为审计表格的编制是审计工作的灵魂, 审计报告就是对审计表格的归纳提炼。只有将审计目的吃透, 才能编制出质量较高的审计表格。只有将有关规范理解到位, 才能够编制出具有操作性的审计表格。在“新网工程”审计项目实施中, 审计人员根据审计标准设计了3个审计附表, 包含项目资料文件、整体进展、详细支出等情况。基本实现了对财政资金项目的文件资料和实物资产的收集分析。其中:表1对财政资金立项、申报、实施、验收全过程的文件资料进行了梳理审查, 申报是否真实、资料是否完备、程序是否合规, 通过填表一目了然。表2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了总体概况, 全局情况尽收眼底。表3对项目支出、进展、管理进行了详细检查, 涵盖了手续、程序、核算、管理等各个方面, 对项目进行了全面体检, 无一遗漏。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财政资金专户管理情况, 专户管理要重点查阅银行对账单, 审查财政资金的流向。可以有效地追踪财政资金支出痕迹, 捕捉疑点。

(三) 实施审计程序。

根据审计方案, 实施审计程序, 运用审计方法, 收集审计证据。需要特别提出来的是座谈了解及实地勘验的良好运用, 有助于问题的发现。

1. 座谈询问。

找项目承担单位负责人、项目管理人员座谈了解, 通过询问, 了解他们对财政资金项目的理解及管理情况, 掌握他们对财政项目的管理措施, 以及对一些特殊情况的解释。这样有利于审计人员抓重点、难点、疑点, 提高审计效率。

2. 实地勘验。

基于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审计人员一定要关注项目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率、效果。通过实地勘验项目进展情况, 对项目资金形成的资产、成果进行核实, 能够有效地发现财政资金是否存在支出缓慢、闲置浪费、效果不显著的情况。

在“新网工程”审计项目实施中, 审计人员在运用常规审计方法的同时, 充分开展座谈工作, 迅速了解到被审计单位财政资金财务核算未按照集团公司要求执行、项目进展逾期等情况;同时经过实地勘察, 发现已竣工使用工程决算资料不齐、未按计划征地等问题。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够有所斩获。

(四) 撰写审计报告。

撰写审计报告是对所取得的审计证据整理归纳的过程, 提炼审计成果、出具审计意见, 给报告阅读者叙述财政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因此, 审计报告内容要清晰明确。在“新网工程”审计项目实施中, 由于审计附表设计的针对性较强, 审计证据获取的比较充分, 给审计报告撰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审计报告内容从项目概况、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审计评价及建议等方面, 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资金项目使用管理情况进行了完整的叙述。

四、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经验

审计就是查错纠弊, 就是要查出问题。罗列以下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 违反规定公款私存或办理定期储蓄。

项目单位为了便于随意支配资金, 逃避有效监管, 进行公款私存活动。定性依据:《商业银行法》第四十八条第二款:“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单位的资金以个人名义开立账户存储。”或《人民币单位存款管理办法》 (银发[1997]485号) 第七条:“财政拨款、预算内资金及银行贷款不得作为单位定期存款存入金融机构”。

(二) 执行财政专项后形成的国有资产未按有关规定管理。

如:购置固定资产未实行政府采购、固定资产未入账、固定资产转拨未办理拨付手续等。

(三) 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专项资金审计实施方案 第5篇

一、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审计程序组织实施审计、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明确审计责任。

1、审前准备阶段

接受委托,组建审前调查小组,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情况进行调查和初步核实。编制审前调查记录或撰写审前调查报告。

调查期间收集有针对性的、由有关行政部门颁发且与被审计项目内部控制管理情况有关的法律及行政法规。

2、审计实施阶段

实施前先对审计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准备)。

召开有被审计单位的主要领导及其主要部门负责人参加审计进点会议,主要有三个议程:

被审计单位负责人介绍项目情况,项目组负责人介绍审计目的、程序、内容、方式,就审计配合问题向被审计单位提出具体要求或作出具体安排。

审计人员采用规定的方式、方法并结合财务审计项目的特点收集审计证据并形成相应的审计工作底稿。

审计过程中遇到疑难和重大问题时可追溯或延伸至有关。

3、审计报告阶段

审计工作完成后,及时撰写项目组的审计报告,并履行本公司三级复核程序。项目组及时报送项目组的审计报告及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配合主审所的工作。

4、总结、归档阶段

及时整理审计工作底稿、基础资料、核对取证记录,形成完整的审计资料。对审计数据、资料进行信息化处理,形成必要的电子文档。撰写工作总结,登记归档。

二、审计实施原则

1、严格遵守《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的要求,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参与审计工作。

2、一旦中标,一切以完成审计任务为重,不以收费多少作为完成业务工作质量的标准;

3、按照委托单位的要求,在保证业务质量的前提下按时完成审计任务。

4、如果委托审计的项目要求超出了本事务所执业人员的力量和专业胜任能力,应实事求是向委托单位表达无法接受委托;在实际审计工作中,项目负责人或相关人员不适应或不胜任所委托的审计工作,要及时调换或加强力量,决不做力所不能及的工作。

三、具体审计实施细则

1、与委托单位先进行沟通,弄清楚委托单位的审计要求;

2、对参与审计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所有参与人员均应明确审计目标、审计重点及审计标准;

3、审计项目负责人制定审计计划并与委托单位进行沟通,充分了解委托单位对审计项目的审计目的和要求;

4、与被审计单位治理层及管理层进行座谈,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进行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

5、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实地和外部环境的了解和考察,走访相关人员,从中获取对审计有用的信息;

6、按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实质性审计测试;

7、对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随时与委托单位联系和沟通,在此基础上按委托单位的规范完成审计工作底稿;

8、向委托单位提供统一出具审计报告所要求的审计资料。

四、审计内容 1.资金来源审计:

(1).审查资金筹集依据是否合规合法,看征收主体、客体是否合规合法;资金征收单位是否按筹集目的、要求做到及时足额筹集,有无欠收、多收的问题。

(2).审查专项资金筹集到位率,看有无地方应筹集、应配套的资金没有及时筹集配套到位,以及虚假筹集、虚假配套的问题。

(3).审查项目中报立项的真实性,看是否存在虚假概算、虚假立项,相同项目重复立项的问题,有无随意、盲目申报立项、选项不当的问题。

(4).审查项目概预算的经济合理性。看预算编制是否体现、可行和节约的原则,是否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涉及工程建设的还应审查工程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编制是否合规、正确。

2.资金分配使用审计

(1).通过对某地区、某部门在一个周期内分配使用专项资金取得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分析,看资金的分配和安排是否合理,是否向重点项目倾斜。

(2).审查上级安排的专项资金是否按规定及时拨付到用款单位或项目,项目资格有无实际到位,有无影响到项目工程进度。在资金下拨过程中,财政部门是否按照预算、用款计划和项目进度将资金及时拨付到用款单位;主管部门在分配拨付环节有无截留、占压资金以及擅自计提或擅自提高标准收取项目前期费用、咨询费和管理费等各项问题。

(3).审查有关部门和项目实施单位是否按批准的项目和规定用途使用专项资金,有无擅自改变投向、将生产性资金用于非生产性项目的问题;有无虚列支出、违规转移资金、挤占挪用以及贪污私分等问题,评价专项资金使用的有效性。

(4).检查专项资金是否专款专用。一是从账证及票据等原始凭证入手,检查使用程序是否合规,各项支出有无严密的审批手续;票据是否合法,资金投放是否符合政策,支出内容是否真实,用途是否符合要求。二是使用过程是否体现合理、节约原则。检查各项支出是否精打细算,是否按期编制计划和办理申请报告。三是专项资金是否按照项目进度使用,有无因付款不及时而影响项目实施、错过最佳工期的情况,工程资金结算是否履行了必要的审计或审核手续。四是重视和加强对财政报表核算的审计。

(5).审查资金使用是否按政策规定执行,有无违反规定擅自将无偿资金转为有偿使用,扩大有偿资金范围;有无违反规定收取或提高标准收取资金占用费问题,评价专项资金政策执行的合规性。

3.资金管理审计

(1).审查专项资金各项内控是否建立健全,对资金的管理是否规范,监督是否及时有效,有无因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规范造成专项资金的损失浪费,或因管理办法或规章制度落后导致项目资金使用效益低下。

(2).审查专项资金管理工作机制是否健全,内部机构设臵是否科学合理,传递是否及时,工作运转是否畅通、高效。

(3).审查工程项目是否按照四制管理的要求实施,即是否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切实专项资金的投资效益。

4.资金使用效果审计

(1).审查项目建设是否达到预期经济、社会效益,看有无项目闲臵、工程停工下马、工程质量低劣、项目失败、效益低下,以及损失浪费的问题。

(2).审查项目是否按计划要求时间完成,比较实际完成工作量占计划工作量的比重,看是否达到了设计规模,有无因工程进度迟缓、工程质量差等造成项目未完工、未投产运行就成为废弃项目的问题。(3).审查项目是否进行了竣工决算验收,项目的实际投资于预算之间的差额,有无擅自扩大项目规模或缩小项目规模,造成项目投产后经济效益低下。

五、对参与审计人员的要求

1、项目负责人必须具有注册会计师资格并独立执行过多项审计业务,具有较丰富的审计工作经验。对于较大的审计项目,须配备两名以上注册会计师;

2、所有参与审计的人员要严格保持形式上和实质上的独立。执行审计业务相关人员如与客户存在可能损害独立性的利害关系,应主动实行回避;

3、所有参与审计业务的人员除业务素质的要求外,均应正直、诚实并能独立完成项目负责人交给的任务。

六、具体实施审计业务中应关注的问题

1、将独立、客观、公正的执业原则贯穿整个审计过程,如因审计中的重大问题与委托单位产生看法分歧,沟通的原则以审计准则为准;

2、一切审计结论均应以证据为准,在获取审计证据中,坚持外部证据重于内部证据,书面证据重于口头证据,实物证据重于询问证据,外部环境和相关行业平均水平与被审计单位实际水平比较有差异的证据则要加以特别关注;

3、按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审计中要有重点,有步骤,抓大放小,把握审计中的重要性原则;

4、在实质性测试工作中,所有实物资产,只要有可能,均应适度实施盘点程序,对应确认产权归属的,均应取得产权依据;所有往来账目,应尽可能实施询证程序;对累计折旧、应缴税费、无形资产的形成和摊销、长期待摊费用的形成和摊销、财务费用中利息的计提等,均应进行测试;

5、特别关注关联方交易,会计估计,持续经营和期后事项;

6、所有审计结论,均要作出明确界定,不能含糊和产生歧义;

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方法研究 第6篇

关键词: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审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06.045

1引言

目前,我国正处于绩效审计全面推进阶段,经过前一段时期的探索,对绩效审计的国际惯例和中国特色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从2012年以后,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必须进行绩效审计,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审计署对于全面推进绩效审计的决心。我国大力发展基础教育的同时,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尤为重视。

大学是国家高等教育的学府,我们应该对其进行必要的审计,而绩效审计是一个对资源的利用效率,经济、管理的有效性和创新程度综合性进行的分析评价,所以我们可以说,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必定成为高校审计的发展趋势。很多高校的绩效审计手段非常落后,审计方法也很单一。据了解,在广西地区的22所大学,在使用审计软件使用的大学只有不到10%,而且大多数大学的审计人员思想很落后,他们依然保留着传统的审计方法和思路,甚至出现在一些人中,审计的目标仍然是在审计手工操作下进行查账找错。关于审计软件和在线服务,在线管理,网上办公,网上教学等信息整合的“数字校园”还处在似懂非懂的阶段,就更别说与审计有关的数据收集、内控评估、管理规定、数据库巡检报告等先进技术了。传统的手工审计将影响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这些不足恰是目前绩效审计和本课题亟待研究解决的基本任务与研究问题。

绩效审计的定义并不是固定的,在世界上的多个国际组织中或者在绩效审计方面比较发达的国家中都对绩效审计作了不同的定义。本文认为,绩效审计是一种技术性的工具,审计人员先经过采集、分析、评估审计证据,分析审计对象在经济、效率和效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审核结果将提交相关部门,并提出进行审查控制。进行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可以对高校有关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估,然后可以为负责监督或采取纠正措施的有关各方提供建议,从而促进学校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增强自己的竞争力,也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从而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目前,许多高校都正在开展绩效审计的探索,一些院校收获很明显的效果,但也有许多地方高校由于缺乏对绩效审计的认识而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

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是绩效审计内容中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审计人员需监督并评估高校某项资金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还要考虑到专项资金投入的项目对利益相关者的公平性以及环保性,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专项资金专款专用、改善管理、提高效益。而要想完成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目标,审计方法的采取十分重要。本文基于对我国高校绩效审计工作情况的调查研究,又对高校专项资金审计的几种方法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如何加强高校绩效审计效果的一些建议,并对我国高校专项资金审计方法提出建议和做出展望。

2高校专项资金的定义、内容及存在问题

2.1高校专项资金的定义及内容

高校专项资金是高校年度预算计划除基本支出之外的指定项目和用途的专项资金,主要包括基本建设资金,大规模建设和采购资金,科技三项费用(设备购置费、能源材料费、试验外协费、资料印刷费、租赁费、差旅费、鉴定验收费、管理费和其他费用)和三重建设成本(重点科研项目,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项目,课程建设费用和后勤专项资金等。高校专项资金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其中有政府拨款,上级拨款,自筹资金,社会各种捐赠款等。

2.2高校专项资金中存在的问题

因为专项资金来源的多元性和运用的广泛性再加上专项资金具备投入量大,占用时间长的特征从而致使专项资金的管理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容易出现许多的问题,主要有:

(1)专项资金的管理缺乏总体规划。从目前来看,我国国内的许多高校对于科学有效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经费合理使用的详细规则是普遍缺乏的,并且对于本校专项资金的使用上也缺乏系统性和条理性,从而导致了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出现了随机性。

(2)专项资金的构成不合理。有些高校为了体现拨款效益,只注重专项经费的安排,忽略正常维持经费的安排。如果这样就比较容易出现公用经费被专项经费所挤占的现象,进而导致学校公用经费更加紧张。

(3)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现象会经常发生。一些高校用财政拨款不足,成本超支作为借口,对办公经费和专项资金的某一部分进行挤占和挪用;或将一些支出直接拨付专项资金,严重的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顺利进展和结项验收,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造成了不良的后果。

(4)重复建设和严重浪费的现象会在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主要原因是因为专项资金在使用时缺乏与其对应的绩效评价,没有根据,所以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盲目的现象,比如说扩大支出,重复购买等。

(5)绩效评价系统是不完美的,不能有效发挥监督机制的作用。在专项资金的管理中,不能只考虑到审计监督,应该还有财务监督。如果财务高校部门只把审计专项资金支出票据合理合法作为目标,而对资金使用的真实性或业务本身的真实性却无法判别,某些资金的使用者借此机会占小便宜,把不是该项目的,自己使用的合法票据纳入该项目进行报销,这种现象就叫隐形挪用挤占专款。此外,绩效评价机制和监督机制的缺失和校内审计部门不求甚解的例行审计,也都会造成专项资金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大大降低。

3审计方法的定义及种类

广义上的审计方法,是指审计人员为了完成任务,达成审计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方式、方法、手段和技术的总称。狭义的审计方法,一般就是指负责审计的人员在收集审计证据过程中而运用的所有技术和手段。审计方法的运用不只是在某个审计阶段中,从审计人员制定审计的计划开始,最后出具审计意见书并且要依据法律法规做出最后的审计决定,然后还要建立审计档案,在这一过程中都需要用到审计方法。

审计绩效可以通过采用新的审计方法来提高,所有的审计理论研究人员和实践工作人员都应致力于研究探索和创新应用新的审计方法,才能使审计的作用不断增强。审计方法多种多样,本文主要分析探讨4种审计方法,以供各高校的审计工作人员作为参考。

3.1平衡记分卡

“无法形容,就无法评估;无法评估,就无法管理。”从美国哈佛大学诺兰诺顿研究所执行长戴维诺顿研究的“未来组织绩效衡量方法”绩效评价体系中而来,平衡计分卡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集团战略管理工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战略规划和公司管理等方面。平衡计分卡的目的是要保证企业的战略能够有效地执行。人们把平衡计分卡叫做企业战略管理和执行的最有效工具,我们把平衡计分卡可以应用到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中来。

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3.2 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又可称为态势分析法或优劣势分析法,主要是为了确定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strength)、竞争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从而能够将组织的战略与组织内部资源、组织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SWOT分析法在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中的运用如表1。

(1)通过运用各种审计调查方法,分析出高校内部和外部的环境因素。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机会因素和威胁因素,科教兴国战略、高等教育普及政策以及国家支持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等政策都属机会因素,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从而影响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属威胁因素。它们会直接影响高校的发展和专项资金绩效,这些都属于外部环境中的客观因素。在这些因素中又可分为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比如说,国家划拨财政资金来支持高校基础设施和教育平台建设,这就属于有利因素。内部环境因素属于主观因素,包括优势因素和劣势因素。在对这些因素进行审计分析之前,要把控制和风险分析作为出发点,分析每个指标的优劣度,促进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形成高校专项资金项目所使用的最优方案。

(2)构建SWOT矩阵,需要依据各种因素的急迫程度或者对项目的影响程度按照大小进行排序。为了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更好的评估高校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需要优先排列那些对高校发展有重要的、紧急的、直接的影响因素,以实现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率的最大化。

(3)在高校绩效审计中运用SWOT分析法有如下作用:一是绩效评价信息更加清晰简明。从目前来看,高校正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投资环境和公共需求。通过SWOT分析法,制定资金资源的使用规划,并列出高校当前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使原本复杂的信息清晰明了,从而提高决策的正确性。二是资金的投向更加科学合理。以SWOT分析法构建SWOT矩阵,有利于对项目高校目前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分析研究。

3.3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简称AHP)就是把与做出决策息息相关的各种因素分解成为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再此基础上再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这种方法就叫做决策分析法。AHP方法在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中的应用如下:

(1)首先设计出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层级和权重,然后建立起层次结构模型和指标体系。专项资金从投入使用到最后产出,是一项复杂的过程。因此我们需要利用层次分析法把复杂问题尽量简单化,把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多个因素,利用少量的定量信息尽可能的量化决策的思维过程,再根据这些因素的隶属关系进行进一步的分解,按照各因素的重要性程度来排序,建立一个由总目标、子目标、明细指标构建的层次结构模型。

(2)测试评分。从项目专项资金投入到项目实施到项目产出再到项目结果,按照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这一路线来采用案卷研究、复核法、询问法、比较法等审计证据法,对专项资金投向的项目实施内容、目标、资金管理、项目效益等因素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等指标作出评价。

(3)综合评价。根据测试的得分情况,对专项资金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及时发现资金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审计意见和针对性的建议,促进高校专项资金绩效达到预期目标。

3.4数据包络分析法

简称DEA,该方法是一种专门为了进行效益评价而建构的决策模型,主要针对单输入,单输出下工程效率概念应用到多输入、多输出的相对效率评价中,拥有无需设置权重,不需要设定输入与输出函数关系,评价结果是独立的丰富的透明的等优点,所以该方法被广泛采用。

(1)明确专项资金的投入/产出指标。DEA分析指的是在内容复杂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中寻求具有价值的指标,然后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并且监督评价其效率、效益和效果。因此,评价指标尤其为关键。就高校专项资金而言,投入指标较单一,主要是用于改善高校基础设施条件或提高教学水平或师资队伍建设的专项资金。产出的指标相对较多,并且受高校类型或者专项资金项目类型的影响,就比如说人才培养、科研成果、社会服务等产出指标。

(2)对专项资金投入/产出指标进行细分和优化。根据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的目标,对于设计的多个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对各指标进行DEA分析。

4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方法的选择及运用

4.1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方法的选择

审计对象、审计类型、审计内容与审计目标不同,其审计方法也不同。但应注意的是,审计的各种方法之间基本没有排他性,没有排他性的意思就是审计人员可以按照审计的对象、审计的类型、审计内容和审计目标的需要,因地制宜地灵活选择与结合多种审计方法。

4.2高校绩效审计方法的运用

在运用审计方法进行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过程中,应该要注意以下几点:

(1)每个高校有每个高校各自的运行规律,所以不可能存在适合于每个高校的审计方法,运用审计方法也不一定就会带来正面的效果。这就要求审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使用任何该组织的方法和技术,采取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2)在运用传统的审计方法时获得的基础信息和资料是高校开展绩效审计的前提和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说,在进行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时,在运用各种新兴的审计方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传统审计方法的作用。

(3)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再者每个高校的办学特点又各不相同,审计人员在进行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时就应注意不能仅仅局限于现有的审计方法,还得学习综合运用各种技术,包括管理学、计算机系统分析技术、工程项目管理、统计学、经济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等在内的必要知识。高校内进行绩效审计既可以提升高校的办学水平和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育投入不足和高教资源短缺这一矛盾。因此,高校绩效审计的发展,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5结束语

支农资金专项审计调查思考 第7篇

一、支农资金专项审计调查的特点

(一) 覆盖面广

往往一个项目涉及中央、省、市、县、项目区等各级资金的投入, 项目内容涉及农业、林业、水利、项目开发等。这一特点, 决定了支农资金专项审计调查要求审计工作者必须深入群众、深入项目, 细而又细、严而又严。

(二) 政策性强

近年来, 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出台了许多惠农政策。财政拿出数百亿元的资金支持各项农业建设, 这些都要求专款专用, 兑现到位。开展支农资金专项审计调查, 不仅能够检查中央及各级惠农政策的执行和落实情况, 而且能够严肃查处损害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 维护政策法规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三) 宏观性强

通过大量的审计调查, 充分反映支农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效益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对发现的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 要从宏观的角度去思考分析, 并为制定完善农业宏观政策提供依据。

二、支农资金专项审计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一) 项目点多面广, 资金严重分散, 未能有效统筹和整合, 难以集中财力解决突出问题, 影响支农资金效益的发挥

审计署2008年公布了对50个县中央支农专项资金审计的调查结果。抽查的50个县中, 中央投入的按项目管理的支农专项资金总额为23.87亿元, 分散投向了4.55万个实施项目。如2006年, 黑龙江省桦川县收到中央支农专项资金1.02亿元, 其中按项目管理的专项资金5045万元, 实际上用于该县灌溉区的仅为815万元, 其余按项目管理的资金分散到2148个具体项目, 每个项目平均只有1.97万元, 最少的只有1200元。

我局2007年对我市支农资金效益进行审计中发现:2006年上级拨入14个乡镇引水工程补助款100万元, 涉及30个村, 每村平均补助3万余元, 最少的村补助资金仅1万元。

(二) 项目执行和资金拨付滞后, 影响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

审计署2008年公布的对50个县中央支农专项资金审计的调查结果:抽查50个县申报的4万多个项目, 从项目申报到批复时间在6个月以上的占总项目数39%;从项目批复到资金到位时间在6个月以上的占总项目数32%。从资金拨付情况看, 50个县第四季度收到的专款占支农专款总额的44%。

我局2007年对我市支农资金效益进行审计中发现:2006年财政结余支农资金937万元, 减去12月20日以后拨入来不及支付的支农资金366万元, 仍滞留571万元。由于项目下达和批复不及时、资金拨付迟缓、项目建设滞后, 影响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

(三) 一些主管部门受利益驱动或缺乏责任心, 在支农项目实施过程中, 存在变相增加农民负担、损害农民利益的问题

一是项目配套资金落实不到位。审计署2008年公布的对50个县中央支农专项资金审计的调查结果显示, 50个县中有16个县 (市) 存在此类问题。二是挤占挪用支农专项资金。审计署2008年公布的对50个县中央支农专项资金审计的调查结果显示, 抽审的50个县2006年共挤占挪用中央支农专项资金1.25亿元, 用于平衡预算、弥补行政经费不足和发放补贴等。

我局近几年对支农资金专项审计调查中, 也发现类似问题, 由于各级政府财力有限或者其它原因, 配套资金迟迟不到位, 或者利用虚假发票套取专项资金用于其他与项目无关的开支等。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 对支农专项资金进行整合

可以有重点、有计划地安排使用支农专项资金, 在资金一定的情况下, 集中力量办好几件事, 避免“撒胡椒面”现象的发生。对支农专项资金进行清理、归类和整合, 优化支农专项资金使用结构, 逐步形成分类科学、分工明确、管理规范、运转有序的资金使用管理机制, 有效发挥支农专项资金的政策效用。

(二) 对支农资金专项审计调查结果实行跟踪问责

一是审计调查中发现被调查单位有重大的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 可以依法作出审计处理、处罚决定。二是充分利用审计部门、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案件线索移送和联合办案制度、联席会议制度, 凡是支农专项资金审计中发现的案件线索都要及时移送。三是支农资金审计调查结果要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 把审计结果作为干部奖惩、任用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对挤占、挪用、贪污、私分支农专项资金负有直接责任的领导干部, 对在支农资金管理使用上有重大决策失误的领导干部, 对明知故犯、隐瞒事实, 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领导干部, 一定要追究其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 使支农专项资金政策法规不折不扣地执行成为一条“高压线”。

审计推动规范农业专项资金 第8篇

1 农业专项资金审计面临的问题

1.1 盲目立项, 财政资金未能产生效益

立项单位以争取资金为直接目的, 不全面分析当地自然条件、实际情况和具体项目未来效益, 随意申报农业项目。项目资金到位后或者闲置, 或者被迫仓促上马, 不能发挥财政资金应有的效益, 造成资金的损失浪费。

1.2 农业资金使用、管理不规范

一是项目计划下达后, 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承诺的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无法保证, 无力配套。特别是一些亟需财政资金大力支持的贫困和欠发达地区, 自身财力不足, 无法落实配套资金, 导致项目实施无法完成。二是农业专项资金管理环节过多, 分散的资金受各部门各项规范制度的约束, 使用单位难以集中财力统筹使用。三是专项资金到达项目终端后, 个别单位领导缺乏管理意识, 挤占挪用等违规使用专项资金, 财政资金无法发挥效益。四是基层财务人员专业水平较低, 基础工作不扎实, 资金使用和管理普遍不规范。

1.3 审计现有能力有限

农业项目点多面广, 往往涉及到村、户, 必须深入到项目终端, 入村入户, 而审计部门受人力、时间等因素限制, 无法把握审计的深度和广度。同时, 审计手段局限性大, 无法核实和处理突出问题。多年审计的实践证明, 审计年年揭露的问题, 屡查屡犯的现象不断发生。

2 合理使用审计方式方法, 规范农业专项资金使用

2.1 将审计和审计调查结合使用

审计调查作为审计的补充方式, 调查的事项范围广、涉及面宽, 配合展开必要的延伸调查, 能够较全面的把握情况, 掌握审计对象范围更具共性和普遍性的问题。现有安排的农业项目资金量小、涉及面广, 按照监督的要求, 需要保证合法的调查范围和比例。实践中, 应广泛开展审计调查, 在调查的基础上, 选择性进行深入解剖, 开展具体的审计项目。有效地结合审计和审计调查的优势, 有利于提高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的效果。

2.2 配合使用多种审计方法

目前的审计过程常常集中在农业专项资金的财务核算过程, 通过审计财政和农业主管部门的账、表、证, 摸清农业专项资金投入的总规模, 掌握农业专项资金支出的具体结构、内容。在此基础上更需要采用多种审计的方式方法, 如实地调查法、抽样调查法等, 沿着财政资金全程流向, 深入农业项目终端乡村、农户及项目实施地进行调查, 才能真正发挥专项资金审计的效益。

2.3 农业项目按照基建项目程序要求开展审计

目前, 农业项目多以建设项目进行立项、管理, 实施的形式也存在土建工程、水利工程、道路工程等多种形式。农业多数项目均具备严格基本建设项目程序的要求进行审查的条件。审计可通过工程决算审计的方式方法, 监督检查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审计以农业专项资金流向为主线, 沿着资金运用的轨迹来进行监督, 全面客观地揭露和反映项目的建设过程存在的问题。同时, 加强对农业项目建设情况的审计, 首先审计有关项目建设支出账, 审查项目支出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其次延伸农业项目建设现场, 对项目质量、标准等进行实地检查, 对照项目立项计划中的建设内容审核其完成情况, 看其是否符合计划要求, 有无违反工程管理方面等的问题, 有无虚假立项套取国家专项资金等违规问题。

2.4 全程跟踪农业专项资金分配全过程, 改事后审计方式为事前审计、事中审计

各级审计部门要把专项资金跟踪审计当作一项长期性、经常性的工作来抓, 要细化工作流程、量化工作标准、严格工作程序、制定工作纪律, 真正使专项资金跟踪审计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总之, 农业专项资金审计要以查深查透为原则, 在确定审计项目时要以国家政策方向为指向, 将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审计重点。在审计实践中要加强对重点部门、重点资金、重点项目深入开展审计, 只有这样才能查出深层次的问题, 确保农业专项资金能够真正的到达使用单位或农民手中, 提高审计质量达到审计目的。

摘要:随着国家加大农业投入和补贴力度, 各级财政持续加大了用于“三农”的支出。农业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 成为审计部门的重要职责部分。审计发现, 农业专项资金的管理、分配、使用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本文从农业专项资金审计面临的问题入手, 提出合理使用审计方式方法规范农业专项资金使用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专项资金,农业,审计

参考文献

[1]山东省加强农业专项资金审计[J].审计月刊, 2012 (03) .

[2]杨羚.浅议农业专项资金的审计[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1 (02) .

如何搞好三农资金专项审计调查 第9篇

关键词:三农资金,专项审计,调查

一、统筹规划,把握审计项目计划安排

科学制定审计项目计划,是搞好“三农”资金审计的基础。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统筹城乡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为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但是,目前各级政府部门在涉农资金的管理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项目繁杂,多头管理,分散使用,重复安排,部分支农资金存在被截留、挪用、侵占、克扣现象,涉农资金整合力度不够,使用效益低下。因此,加强农业专项资金审计,摸清资金投入的基本情况、项目实施情况、以及制度建立、政策执行、资金收支管理和资金使用绩效情况,揭示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宏观建设性意见,对促进涉农专项资金有效使用意义重大。

二、创新方式,科学组织审计项目实施

科学组织项目实施,是搞好三农资金审计的重点。对于涉及三农资金的审计,应该合理的配置审计的资源,要明确目标,科学合理的安全审计任务,采用专门的计算机软件,对数据进行统一处理,发挥计算机的作用,降低人工作业量,同时提高审计数据的准确性,充分发挥审计资源的整合力。地方审计机关侧重于微观审计“跟进”,实现资源共享,地方审计机关审计发现的突出问题可作为上级审计机关审计的重点,同样,上级审计机关审计发现的问题也可作为地方审计机关关注的核心。如此上下步调一致,扩大审计覆盖面,从而达到审计项目所揭示和反映的问题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更具说服力,提高涉农资金审计的总体效果。具体可采取三种方式方法。一是审计和审计调查相结合;二是积极探索跟踪审计的方式方法;三是将涉农资金审计与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投资审计有机结合。

三、围绕目标,把握三农资金审计重点

围绕目标,把握三农资金审计重点,是搞好三农资金审计的关键。在审计过程中,重点关注“三农”资金的管理使用是否符合国家政策规定,项目建设总体效益和资金管理与使用情况是否符合要求。“三农”资金是否真正发挥效益,受益于百姓。

一是改变传统的审计方法,以项目为主线进项审计。深入了解农业项目的实施过程,跳出传统的账面审计,结合项目申报时的拟概算指标,将发生的费用与拟概算时的各项指标相核对,发生的费用与设计是否一致,有无这部分支出的预算,分析资金支出的合理性。深入现场对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分析资金支出的真实性。例如在氮磷拦截工程中,通过现场苗木栽种的检查与账面购买的苗木数量、品种进行比对,通过水域的面积来估算需要培植的水生植物与账面购买的水生植物的数量进行比对,通过数据的比对分析资金支出的真实性,有时需要请专业人员的技术支持,利用专业人员的工程决算审计来判断资金支出的合理性。农业专项资金的真正实施涉及到村村户户,涉及面广,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仅仅是账面资金的审计,而要承担起社会监督的责任,深入基层,融入到整个农业项目的实施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审计已不在是传统的账面总结式的一时审计,而是贯川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

二是加强农村教育、卫生等专项资金的审计和审计调查工作,构建完善的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改善了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推行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在加快农村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审计机关要通过审计监督,推进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尽快建立与完善。

三是树立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的理念。农业专项资金的审计是一种特殊的审计,由于资金来源的特殊性,农业专项资金的审计不仅仅是财务审计,同时也涉及到各资金流转环节的管理领域。农业专项资金大部分用于农业主管部门承办的项目,资金由财政拨付给主管部门,由主管部门按项目计划拨付给有关单位。农业专项资金的审计很多情况下也有农业主管部门委托会计事务所进行。农业主管部门需配合中介机构的审计,对审计中提出的改进和纠正建议要及时落实检查。加快传统农业审计向现代农业专项审计的转型,各相关部门都要认识到农业专项审计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做好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责任感,不断将农业专项资金审计工作推向深入。

四、完善机制,努力提升审计工作成效

一是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在审计过程中,要关注资金的收支情况,关注项目建设各个环节的合规、合法性和经济、社会效益情况。注重审查项目实施单位是否存在擅自调整建设项目的行为,关注是否有重投资,轻效益;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以及有关部门是否存在财务核算不规范,资金支出和使用随意性大、杂乱无章等情况。通过审计,督促财政部门对“三农”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尽可能地将资金直接拨付到项目,减少资金运行的中间环节。

二是健全统一规范的财务管理机制,提高“三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审计部门在查处违法违规问题的同时,要正确评价资金使用效果,准确把握政策界限,认真检查和纠正政策执行中的各种偏差。帮助乡、村两级加强经济核算,建立健全乡、村财务管理制度、完善严格的会计核算体系,规范财务管理。

三是建立高效有序的工作协调机制。结合对“三农”资金的审计,对体制、机制、制度上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在审计与审计调查中发现,“三农”资金的运行体系,有时与当地的实际情况并不一定完全相符,在资金运行、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各方面相互挚肘现象,影响“三农”资金效益的发挥。要针对当地农业、农村、农民的实际情况,对“三农”资金的管理与使用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促进各有关部门建立领导有力、措施有效、监督到位的“三农”资金管理协调工作机制。

四是建立激励机制。协同资金主管部门,对拨付的资金要跟踪问效。重点审计是否存在盲目申报建设项目。项目资金到位后盲目上马,建成后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益,造成资金的损失浪费。是否存在因不正确的政绩观影响而实施的短期行为,而使农民的长远利益受到侵害。对于管理混乱造成损失浪费和贪污挪用资金的单位,要依纪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夏雪.“三农”资金审计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2.

浅析如何做好高校专项资金审计 第10篇

一、完善管理制度, 掌握相关规定, 切实做好内审工作

首先, 应完善相应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与办法, 对各类专项资金的申报和立项程序、专项资金立项后的审批和使用、专项资金的监督机制以及绩效考评原则和办法等方面内容, 尽可能作出详尽的规定, 使专项资金从申请到使用直至使用后产生效益的评价, 有章可循, 有规可依。同时, 内审部门也要加强内审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内审人员应熟悉并掌握各类专项资金相关规定、管理办法及使用要求, 以过硬的基本功来开展专项资金内审工作, 提高内审工作质量, 确保内审工作不走过场。

二、改进审计方法和审计手段, 发挥内审的过程控制功能

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法和审计手段是有效发挥内审功能的必要保证。在高校内审资源匮乏的情况下, 开展好专项资金审计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 选准项目。每所高校每年获批的专项资金项目少则几十项, 多则几百项, 内审人员要充分考虑现有审计资源条件、审计人员经验和能力、审计成本等因素, 选准项目。审计选项时, 要权衡利弊, 统筹兼顾, 突出重点。一定要与财务部门沟通, 重点选择一些政策性强、易受学校师生关注、项目内容相似、年年申报、容易出现问题、简单可行、易于操作和评价的重点财政专项资金。这样, 不仅能节省审计资源, 也能及时发现问题, 尽早整改,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广泛使用审计调查手段。审计调查可极大地节约审计资源, 提高审计效率, 增加审计可信度。 (3) 采取多重结合法。专项资金审计要与专项调查、财务收支、经济责任审计或其他审计项目有机结合, 以便从多角度、多层次发现、跟踪线索, 查证事项。

三、充分发挥内审特点和优势, 科学定位内审职能

尽管独立性较差、权威性不够, 严重制约了审计工作的深层次发展, 但高校内审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是外部审计无法替代的。内审机构作为本单位的职能部门, 熟悉本单位经济活动和管理情况, 能及时发现专项资金中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内审工作具有时间上的及时性和经常性, 既可进行事后审计, 也可进行事前、事中和跟踪审计;内审可以把多重审计和审计调查结合起来, 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内审具有审计范围的广泛性及内向服务性特点, 有利于推动学校建立并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高校内审人员就是要充分利用内审特点和优势, 找准定位, 有目的地开展专项资金审计, 紧紧围绕“从制度上和管理上揭露分析问题, 维护专项资金的安全完整, 促进建立专项资金支出预算, 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的审计目标, 把追踪资金使用效益和相关交易作为审计重点。

四、进行风险导向审计, 充分发挥内审预防功能

所谓风险导向审计, 即根据被审计专项所存在的风险因素、可能发生的风险事故和风险损失, 来确定审计方向和审计重点。例如, 支出信息的不实、资产的缺失、违反预算开支等, 都可能成为引导审计开展的动因。当然, 这并不意味着只有风险出现时才去审计, 而是要事先根据各种风险分析和预测或某些征兆来计划和实施审计, 是有针对性的防止重大风险发生的预防型、增值型审计, 有利于帮助项目负责人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 通过强管理、防风险、促发展来确保专项合规、合法、有效。此外, 导向审计使专项资金的审计切入点由财务账表提高到了宏观和全局层面。通过分析与风险有关的各项可审活动, 通过优先排序, 确定具体的专项资金开支审计内容。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风险主要分布在项目申报、预算编制、支出内容和范围以及支出标准等方面, 内审人员应对这些方面给予更多关注。

总之, 规范高校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 提高高校专项资金支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而做好高校专项资金审计工作, 对于提高高校专项资金支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加强专项资金审计监督的几点思考 第11篇

一要加强对专项资金分配的公正性和客观性的审计监督。专项资金分配是专项资金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将有限的专项资金分配到最需要使用的地方或单位是实现专项资金效果最优的前提。但在审计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专项资金在分配过程中未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和实际情况进行“人情”分配,甚至脱离实际,编制虚假项目,安排和下拨专项资金,使专项资金在分配时就唱“空城计”,挂羊头卖狗肉,一副空皮囊,造成需要资金的地方或单位未得到或少得到,而不需要资金的地方或单位却得到了,甚至是多得,从而形成了需要专项资金的地方或单位因资金不足而导致项目无法实施或全面、及时实施和完成,而不需要专项资金的地方或单位因无项目实施而导致专项资金闲置,甚至被挪用、挤占等。这种不公正、不客观分配专项资金行为在分配时就注定了专项资金使用效果较低或无效果的结局。因此,我们在对专项资金进行审计监督时,必须密切关注专项资金分配部门在分配专项资金时是否客观公正,是否符合上级有关文件规定,受款单位是否具备规定的条件或资格,分配金额是否符合规定标准,是否存在“人情”分配专项资金,是否存在受款单位提供资料不真实套取或骗取专项资金的行为等,特别是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专项资金分配,审计机关应事前介入,关口前移,实行适时监督。

二要加强对地方配套资金到位性的审计监督。当前,很多专项资金来源都是由中央财政或上级部门作部分安排,地方财政配套补充,但由于地方财政财力紧张,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常常难以到位。有的是根本不配套,中央财政或上级部门给多少钱就办多少事,有的是通过缩小专项资金实施项目规模来减少配套资金额度,致使专项资金项目在实施中往往是中央财政或上级部门安排的专项资金唱“独角戏”,造成有些项目在实施中因资金不足而出现规模打折扣,偷工减料,甚至是走过场,摆花架子,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为此,我们在对专项资金进行审计监督时,必须密切关注地方配套资金是否到位,是否及时,是否影响了专项资金项目的实施。

三要加强对专项资金安全性的审计监督。顾名思义,专项资金必须专款专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使用专项资金的地方或单位对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的规定认识不够,特别是对中央财政或上级部门安排的专项资金,认为天高皇帝远,监管难以到位,于是就千方百计,采用各种手段来揩专项资金的“油水”,严重影响了专项资金的专用性和安全性。为此,我们在对专项资金进行审计监督时,必须密切关注专项资金的安全性,这是我们审计监督的重点,也是对专项资金进行审计监督的明确要求。一是要密切关注专项资金使用的真实性,查看是否存在有不真实的支出套取资金的现象;二是要密切关注专项资金使用的关联性,查看是否存在扩大开支范围挤占资金的现象;三是要密切关注专项资金使用的合规性,查看是否存在提高开支标准违规使用资金的现象;四是要密切关注专项资金的专用性,查看是否存在改变资金使用用途挪用资金的现象;五是要密切关注结余资金的真实性和使用去向,是否存在有意压缩和减小专项资金项目规模造成专项资金结余,形成名正言顺侵占专项资金之实。

四要加强对专项资金使用效果的审计监督。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主要体现在经济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是专项资金成果体现,也是安排专项资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有许多地方或单位对专项资金的争取和安排有着很高的兴趣,但对专项资金的效果评估很少主动而为之,形成虎头蛇尾之局面,甚至有的专项资金投入下去似石沉大海毫无效果可言,造成严重的损失浪费和不良的社会影响。为此,我们在对专项资金进行审计监督时,必须密切关注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这是我们审计工作发展的要求,也是促进专项资金提高使用效果的有效手段。一是要求我们在对专项资金审计时,要对照期初设定目标,查看专项资金目标任务是否完成;二是要求我们在对专项资金审计时,进行实地察看,是否有缩“水”现象,是否达到了理想效果;三是走进专项资金直接惠及的群众之中,听听群众的评价和意见。

五要加强对专项资金管理的规范性进行监督。有效的管理制度是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的有效保证,也是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果有效手段。为此,我们在对专项资金进行审计监督时,要密切关注与专项资金管理与使用相关的地方或单位是否建立健全了专项资金内部控制度,执行是否到位有效,出台的措施是否切实可行等等。

涉农专项资金财务审计初探 第12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不仅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同时提出了具体新农村建设要求, 为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指明了具体的努力方向。这一重大举措体现了我们党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下, 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农业综合开发的涉农专项资金支出逐年加大。然而, 涉农专项资金投入点多、面广、线长, 且资金拨付及管理使用缺乏严格的制度约束, 所以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的投向以及管理使用存在很大的监督上的难度。据有关政府审计调查得出的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来源及投向情况表明, 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来源及投向的制度执行情况, 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审计报表的不完全统计, 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管理问题日趋严重, 全国每年违法违规使用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财政资金高达数百亿元, 其中产生的违规使用问题比较隐蔽, 从表面数据都难以察觉, 主要包括政府部门擅自变更项目计划、地方配套财政资金难以及时到位、财政部门滞留挪用资金、财政占用、虚假配套、虚列支出、虚报冒领等。因此, 积极加强对重点财政专项资金的财务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 揭露挤占挪用、损失浪费等影响资金管理和使用效益的问题, 促进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 才能真正发挥涉农专项资金解决“三农”问题的作用,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添砖加瓦。

二、涉农专项资金的财务审计的理论和现实必要性

(一) 经济人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对涉农专项资金财务审计必要性的解释

在经济人假设的前提下, 人是理性的经济人, 有着为自身谋取更好经济利益的行为倾向, 对于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资金管理部门及其公职人员而言, 经济人属性是同样适用的, 在资金拨付及使用管理的过程中, 他们手握人民赋予的决定涉农专项资金投向及管理的权利, 当专项资金管理部门的监督不足时, 如何行使专项资金的投向和管理的权利成为纯粹的个人行为, 追求个人政绩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行为倾向就极可能占主导地位, 那么极有可能出现有关涉农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结合委托代理理论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理论的相关内容考虑, 由于存在信息劣势, 作为社会公众需要了解知悉监督涉农重点专项资金监督资金投向、拨付及使用的真实合规性, 有无违规违纪问题, 并且指出相关部门财务管理的不当之处, 审计部门保障专项资金管理真实合规, 查处资金违法违规使用的公共受托经济责任不可推卸, 只有通过财务审计才能解决涉农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的监督和评价问题。

(二) 财务审计是涉农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基础, 同时也是相关经济责任审计的必然手段

涉农重点专项资金财务审计主要审计内容是监督资金投向、拨付及使用有无违规违纪问题, 使各环节的资金运营达到真实、合规, 并且指出相关部门财务管理不当之处, 给以相应意见并督促其整改, 提高资金使用效果。众所周知, 每一项涉农专项资金的投向及使用情况都是需要进行效益审计和其他相关的责任审计评价, 涉农专项资金相关的财务资料的真实、合规性为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提供保证;只有在此前提下, 才能谈资金的效益问题, 才能对农业专项资金投入项目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价, 才有可能探索资金的效益审计,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提高农业专项资金各项目效益的方法、措施和途径。因此, 涉农专项资金财务审计是对其效益审计的基础工作, 要实现效益审计目标, 必须先实现其财务审计目标。

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审计在审计对象, 具体内容, 审计目标上, 侧重点有所不同, 但二者存在必然的联系。通过对财务审计所获得的财务数据和资料, 审计部门能借以了解受托责任人应当履行的职责, 通过对受托责任人履责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和财务信息的真实合规性的审核, 可以评价受托责任人履行受托责任的合法合规性。因此, 涉农专项资金的经济责任审计是以被审计责任人任职期间内所在部门资金财务审计为基础和主线的, 即涉农专项资金的财务审计是其相关经济责任审计的必然手段。

三、涉农专项资金财务审计现状分析

(一) 涉农专项资金财务审计方式, 审计方法效率低

对于涉农专项资金的财务审计, 各县相关审计机关普遍采取“同级审”的方式, 由于县、市级审计机关审计人员准入机制不严格, 审计人员思想的倦怠、政策水平与业务素质整体不高、综合分析能力不强, 导致涉农专项资金审计效率差;虽然有调查显示, 大部分县赞成“上审下”和“交叉审”, 这两种方法弥补了同级审的不足, 但是涉农专项资金来源渠道多, 使用范围广, 若依靠“上审下”全方位了解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 一方面, 会造成审计资源配置不合理, 财务审计大多进行事后审计, 与专项资金的投入使用能够具有阶段性的特点相脱节;另一方面, 这种审计方式可能造成一种下级对上级的抵触感, 直接导致审计监督受限, 也使得审计效率低。

(二) 涉农专项资金财务审计结果公开程度低

目前的审计结果公告还远没有达到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 审计结果公告工作尽管在思想上逐渐受到各级审计部门的重视, 也有的地区的确做了一些工作, 但仍然没有达到理想水平。披露审计结果是审计机关的“法律权力”, 而不是“法律义务”, 从而使审计结果的披露带有很强的任意性。在考虑社会稳定、政绩和面子等因素的推动下, 管理涉农专项资金的本级政府可能不允许对外如实报告和披露其财务审计中不太理想的结果。因此, 审计公告是不全面的, 不准确的, 不能真正实现社会舆论对涉农专项资金的监督作用。

(三) 财务审计对违法违规行为督促整改及惩处缺乏力度, 审计独立性低

我国涉农专项资金财务审计属于行政型审计体制, 这一审计体制严重制约了审计部门独立行使监督职权;在本级政府的干预下, 县级审计机关不具备权威性, 不能独立地审查县级财政部门及管理部门在专项资金的拨付及使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即使查出了问题, 也不能严格遵照资金违规违纪行为处理条例予以惩处。

据有关研究调查显示, 三成以上的县审计机关对相关部门就审计意见作出整改的监督工作不到位, 审计机关对审计整改情况的书面答复不要求附加书面证据, 也不深入到管理部门当地开展真实性复核的审计回访, 并且审计机关也没有严肃惩处未及时整改的违规违纪行为, 督促整改工作大多只流于形式。审计部门权威性降低, 形同虚设, 没有发挥实质作用, 导致涉农专项资金管理违规违纪情况年年查, 年年有;涉农专项资金管理问题年年提建议, 年年低效率的恶性循环怪圈。

四、改善涉农重点专项资金财务审计现状的对策研究

(一) 推行财务审计项目负责人委派制

在上级审计指令的引导下制定审计小组工作计划, 规划和确定涉农资金重点财务审计项目, 配置审计人员, 指导和管理审计工作, 组织审计小组监管工作, 制定考核与激励机制, 确保审计小组审计项目质量并对其负责, 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同级审”、“上审下”和“交叉审”的不足, 克服了“同级审”县级审计机关权力受限和审计能力不足的现实问题, 而且弥补了“上审下”审计全面性不足、成本过高, 以及“交叉审”高成本等, 总体提升了审计小组业务素质与审计工作质量, 提高了审计的权威与独立性。另外在推行财务审计项目负责人委派制时,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实现该种审计方式预期效果的关键所在是负责人与审计成员小组的有机融合, 审计项目负责人应与下级审计机关, 审计小组成员积极互动, 从制度和政策上进行创新, 不断提高资金审计效率。

(二) 实行事前审计, 事中审计, 事后审计相结合的全程审计

为了加大资金审计力度, 县级审计机关应当采取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的全程审计的方法。落实和加强涉农专项资金全程审计及其审计调查方法, 与专项资金的投入使用能够具有阶段性的特点相匹配, 是增强审计机关查处问题的能力和力度的重要手段, 可以实时提高涉农专项资金财务审计的评价监督的作用。

事前审计在立项方面, 审计部门应协助县级涉农专项资金使用管理部门, 对项目预算、可行性、科学性、真实性进行审计审核;在资金方面, 加强对资金投入的审计, 主要审核资金投向是否符合资金目标, 投入的总体规模及投向结构是否合理, 同时也要注意加强审查资金是否按照项目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足额拨付给使用单位, 有无滞留、占用情况;事中审计应当依据资金的走向, 派专人随工程进度参与工程项目建设, 跟踪审计调查, 确保资金专款专用, 各级相关部门报账票据、账簿的真实合规性;无虚假报表、无虚开发票、无虚列支出, 积极做好资金拨付使用管理各环节的事中审计。事后审计时审计机关应结合事前、事中审计的数据和情况, 开展项目竣工决算审计, 通过查阅账、证、表, 以及现场查证, 重点审查项目的完成情况和资金计划的实现情况, 审查项目是否全面推行项目负责人委派制, 确保全程审计财务数据的真实合理性, 全面改善涉农专项资金审计效果, 规范涉农专项资金的使用与管理。

(三) 加强财务审计的独立性, 加大违法违规行为督促整改及惩处力度

我国须改革当前涉农专项资金财务审计体制, 改革行政型审计模式为立法型审计模式, 从根本上提高审计独立性, 提升审计部门的权力和地位。为保证整改工作真实有效, 审计机关要求资金管理部门实事求是地写出审计整改情况书面答复, 同时审计部门必须深入落实审计回访工作, 实地考察, 审核被审单位的整改情况, 确保整改情况的真实性;政府应制定和完善财务审计督促整改及惩处制度, 并落实相关涉农专项资金管理违纪违规处罚制度的执行情况, 落实管护主体, 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责、权、利”相统一的管护机制。

(四) 进一步完善政府审计公告制度, 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公告各部门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审计结果, 积极稳妥地推进审计公告制度, 使社会全面、客观、及时地认识所审计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现状, 使广大人民群众能亲自参与专项资金的监督, 消除可能存在的疑虑和片面认识;同时, 通过对资金管理当中违纪违规问题的曝光, 使社会舆论更好地发挥作用, 有利于督促资金管理部门增强责任意识, 加大整改力度, 完善涉农专项资金的财务管理制度, 管好资金资源, 使得涉农专项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文章主要采用规范研究方法, 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 结合经济人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 分析并阐述涉农专项资金财务审计的必要性, 同时本文就涉农专项资金财务审计的现实问题, 提出几点改善提高财务审计的效率效果的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涉农专项资金,财务审计,全程审计,独立性

参考文献

[1]范晓勇.审计倾情九亿——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综述[J].中国审计, 2006 (15) .

[2]付代红.对政府审计结果披露制度的探讨[J].陕西审计, 2005 (06) .

[3]和军.委托代理理论视角中的济责任审计分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4 (06) .

[4]金丽萍.农业专项审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福建农业, 2005 (11) .

[5]李增毅, 曹圣斌, 姚永西.农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审计, 2005 (06) .

[6]李长文.公务员“经济人”角色及自利行为调控分析[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5 (13) .

[7]刘萍.审计应重视“审计整改提高”的落实[J].陕西审计, 2005 (16) .

[8]王涛.提高审计整改效果的几点建议[J].审计月刊, 2006 (11) .

[9]闫光武.专项资金效益审计的内容和方法[J].审计月刊, 2006 (02) .

上一篇:容灾系统下一篇:感受法国人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