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与施工质量

2024-09-02

工艺与施工质量(精选12篇)

工艺与施工质量 第1篇

土石坝是一种由土料与石料共同组成的大坝, 其具有结构简单、施工便利、成本低等优势, 得到了施工单位的大力推广与应用。近年来,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 大量机械化设备也被应用于土石坝施工中, 不仅提升了施工效率, 缩短了施工工期, 还可进一步优化坝体防渗结构, 从而确保土石坝施工质量。针对此, 为了从整体上确保大坝施工质量, 提升其运行可靠性, 必须不断提升土石坝施工技术水平, 这就需要对其进行不断深入的研究, 及时解决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促进我国建筑业的良好发展。

2 土石坝概述

就当前情况来看, 土石坝在近年来的坝工建设中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 土石坝主要是指采用碾压与抛填等方式, 选取当地的土料、石料与混合料堆筑而成的挡水坝, 其对坝基地质的条件要求较低。目前, 土石坝是世界大坝工程建设中应用最为广泛和发展最快的一种坝型, 在我国所占的比例已高于90%。土石坝技术可以充分利用挖掘出的土料和石料, 大大减少了对其他建筑材料的使用, 有效地节约了资源, 从而大幅降低施工的成本。同时, 在工程施工中, 通过土石坝技术的应用, 由于其施工较便捷, 可以有效提高施工速度。此外, 土石坝施工技术操作较简单, 施工人员在进行操作的过程中也更加方便, 能够有效保证施工质量。在施工完成之后, 后期的养护和维修也较为方便。图1为当前使用较为广泛的土石坝类型示意图。

3 碾压土石坝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

3.1 坝基处理

3.1.1 一般要求

(1) 具备充足的强度, 以承受坝体的压力。 (2) 具备充足的整体性与均匀性, 以更好的满足坝基抗滑稳定要求, 并且减少不均匀沉陷问题发生几率。 (3) 具备充足的抗渗性能, 以达到渗透稳定性要求。 (4) 具备充足的耐久性能, 以避免岩体性质在水的长期作用下发生恶化的情况。 (5) 确保静力与动力的稳定性, 以确保坝体运行安全与经济效益。

3.1.2 坝基处理

坝基处理通常包括开挖、加固与坝基面处理三方面内容。由于坝基处理对渗流控制、稳定性与变形等方面的要求, 对于不同的地基地质情况, 应采取适宜的侧重点。针对砂砾石坝基, 应当先对砂砾石的平面分布与空间分布的实际情况, 以及渗透系数等物理指标进行详细的了解, 如果项目处于地震区域, 还应当掌握标准贯入击数、剪切波速等指标。

3.2 坝体施工

土石坝填筑施工一般包括土石料的开采、运输、上坝压实等工作, 坝体填筑一般涉及卸料铺土、平土、洒水、压实和质检等工序。碾压是土石坝施工中最为关键的一道工序, 只有通过压实操作, 还能够使得松散合格的土石料满足设计干容重的要求, 并形成密实的坝体, 使得土料的力学、渗透性指标等均能够满足项目设计要求, 以发挥防渗挡水的效果。坝体的铺土压实操作不仅需要依据土料的性质选用正确的压实机具, 还需要通过碾压试验明确合理的土料的含水量、铺土厚度、碾压遍数等参数。

3.2.1 压实标准

土石坝的压实标准主要依据工程设计要求通过试验提出, 对于黏性土, 在工程施工现场中, 应当以干容重为压实指标, 对填方质量进行相应的控制;而对于非黏性土, 则应当以相对密度为压实指标进行严格的控制。

3.2.2 碾压试验

工程建设现场的碾压试验操作是土石坝施工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措施, 一般根据已经选定的压实机械确定实际铺土厚度、碾压遍数与含水量, 当料场出现一定的变化时, 应当重新试验, 然后再明确相关参数。碾压试验通常采用淘汰法进行, 在具体试验过程中, 每次变动一个参数, 固定其他参数, 通过试验, 能够明确该参数的适宜值。在完成各项参数的选择之后, 应当采用选定的参数进行复核试验。此外, 还需要根据试验结果, 确定土料的选择、铺土的厚度与压实遍数。

3.2.3 卸料与铺料

卸料与铺料操作可通过进占法、后退法与综合法进行, 在实际施工中, 一般采用进占法。进占法铺料层厚, 容易控制, 表面容易平整, 压实设备工作条件较好。此外, 铺料作业通常采用推土机进行, 土石料随卸随铺, 为确保设计的铺料厚度, 应当沿着平行坝轴线的方向进行。

3.2.4 洒水

当黏性土料的含水量相对较低时, 应当在料场添加适量的水, 如果需要在坝面处加水, 应当尽量做到“少、勤、匀”, 以确保压实效果。对于非黏性土料, 为了避免其运输过程中出现脱水过量的现象, 加水应尽量在坝面进行。

3.2.5 压实

(1) 压实机械:在进行压实机械的选用时, 应当对设计压实指标、施工强度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可选用羊角碾、气胎碾、振动碾等。 (2) 压实方法:在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 通过碾压法的应用, 可避免或是减少欠压或超压, 通常采用进退错距法、圈转套压法进行。对于碾压具体遍数与碾压的速度, 应当依据工程施工现场碾压试验的结果确定。当前多采用进退错距法, 但为了避免漏压, 应当在碾压带的两侧先往复压够遍数, 再进行错距碾压, 错距宽度b (m) 可按照以下公式计算:

式中:B-碾滚净宽, m;n-设计碾压遍数。

3.3 碾压式土石坝施工质量控制

3.3.1 技术交底

通常情况下, 技术交底是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方案的具体化体现, 施工技术交底的内容必须具备可行性与操作性特征, 是最基层的技术与管理交底活动。作业交底的内容包括作业范围、施工依据、作业程序、技术标准和技术要领、质量目标等, 以保证基层施工作业人员熟悉技术交底的内容, 做到责任清楚、岗位清楚。

3.3.2 铺土整平

运土车将土料卸至指定位置后, 采用推土机进行摊铺。按碾压试验结果确定的厚度铺料、整平是保证压实质量的关键。铺土前对作业面进行拉毛处理, 拉毛深度控制在, 以利于层间结合, 铺土采用平行坝轴线进行, 铺土厚度要均匀, 对超出厚度的部分要进行处理。超径不合格的料块应打碎, 剔除杂物。铺土采用进占法施工, 避免在已压实土层上行驶, 造成超压, 引起剪力破坏。铺土时保证上坝土料的均匀性, 上坝的土料与标准击实土样物理性能一致是保证压实质量的前提, 否则将会出现压实度检测结果大于或小于设计要求的现象发生。

3.3.3 压实度检测

设计最大干密度应当由标准击实最大干密度×压实度求得。坝体压实检查次数必须严格按照《碾压式土石坝施工规范》进行, 坝体压实抽样检査内容如下: (1) 检测位置的选择:通长坝段内均匀分布, 个别点位选择在与岸坡、建筑物相接部位, 适当可选择增加点数要求。 (2) 检测点的要求:密度检测时, 若采用环刀, 应取压实层的下部;若采用挖坑灌砂或灌水法, 试坑应挖至层间接合面, 试坑直径应满足规范要求。取样过程中严格按照试验规程进行, 严格控制人的行为因素。取样点应具有代表性, 否则检測结果将不具有真实性、准确性, 不能真实反映实体质量。

4 结语

综上所述, 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 土石坝因其施工便捷、速度快等优势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为了确保土石坝工程项目建设质量与水平, 相关工作人员应当依据水利水电工程的具体情况确定土石坝运用的必要性, 然后依据实际施工环境, 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法, 采取合理的施工技术, 保证土石坝施工满足工程设计与标准要求, 从而提升水利水电工程整体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沈明, 郭演昭, 曾涛涛.水利水电施工中筑坝工程的关键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5 (05) :90~92.

[2]张世伟.水利水电工程中土石坝技术施工弊端及控制方法[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12 (10) :107.

工艺与施工质量 第2篇

【摘 要】在框架结构中,节点作为联系整个结构体系的枢纽,既是承受梁、柱、板等各种荷载的受力点,也是模板、钢筋、混凝土工程等多种交汇施工的重要部位,在实际施工中存着各种隐患。所以在施工中应该提高对抗震节点重要性的认识,严格管理,采取合理的施工措施,确保施工质量能达到设计及规范的要求,不留隐患。现对框架结构梁柱节点施工的具体方法进行讨论、总结,为同行业者提供一个参考。

【关键词】框架结构;梁柱节点;施工;模板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柱节点也称节点核芯区,是主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框架结构的震害大多发生在柱和梁柱节点核芯区,节点破坏主要是剪切破坏和钢筋锚固破坏,严重时会引起整个框架的倒毁。我国新、老规范均强调了“强节点”的设计要求,对节点的箍筋和砼强度做了比较严格的规定。但是,在工程实践中却往往对节点的施工重视不够,节点施工质量控制不严。下面谈谈节点施工的一些问题,探讨如何保证节点区的施工质量。1 节点区的钢筋绑扎

梁柱节点的钢筋主要应注意两点: 1.1箍筋的间距。1.2纵筋的锚固。

设计上一般是按照规范要求取节点区箍筋与箍筋加密区相同,包括箍筋的规格、直径和间距等;纵筋锚固也要求满足规范规定,包括伸入支座的直段及弯钩长度。实际施工中常常出现的问题是:节点区箍筋缺少绑扎、数量不足、间距不分,或者几个箍筋全堆在一起,或者空空的一长段没有箍筋;而纵筋则可能会因弯钩被烧短烧断导致锚固长度不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部分施工管理、监理人员素质较低,对节点区的重要性缺乏认识,质量意识比较淡薄;另一方面则是施工所采取的工艺流程限制,使得要做到节点区钢筋(尤其是箍筋)完全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十分困难,甚至是根本不可能。工程实践中最常见的框架梁柱施工做法有两种:一种是将每层柱包括柱身、加密区和节点区的箍筋一次全部按要求绑扎好,然后装柱模板、在梁底下5~10cm处留施工缝浇灌柱砼,柱侧模拆除后接着装柱头节点模板和梁底模(或者包括梁一边侧模),然后绑扎框架梁钢筋。这种做法节点箍筋影响了柱砼的浇灌作业,砼工往往不得不解开扎丝,从侧面敲打已绑好的节点箍筋以打开一个大口子让砼比较顺利地流入柱内。这样一来,节点区的箍筋就被打乱了,要恢复原状很不容易,而且要多费工时。在浇灌柱砼时部分钢筋还会被水泥浆污染,影响与砼的粘结。此外,节点区箍筋绑扎好后再穿梁底筋将会很麻烦,尤其是穿带弯钩(如在边支座)的底筋十分困难。这时是钢筋工不得不敲打已绑好的节点箍筋,甚至会擅自烧断弯钩造成纵筋的锚固不够。

另一种是用所谓“沉梁法”绑扎框架梁钢筋,即在绑扎柱箍时留下节点区箍筋不绑,等木工将节点模板、梁模板和楼板底模都安装好后,再在楼面上绑扎梁钢筋,绑完后拆除临时支架将梁钢筋骨架落到梁模内。这种做法很容易漏掉节点区的柱箍筋,就是放了也往往是无法绑扎、数量不足、间距不分又难以调整。实践中,也有些项目提出采取改进的办法在箍筋四个角设导筋,将节点区箍筋按要求间距绑在导筋上固定成短钢筋笼,然后再随梁骨架沉入模板内;或者采用两个“U”形开口箍套叠,再焊成封闭箍。实际上,只要是先把模板都安装好了再沉梁,无论是使用导筋还是“U”形开口箍,都难以很好地解决问题,尤其是高层建筑当柱比较大采用的是比较复杂的复合箍筋时,就根本不可能做到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实践中常见的情况是:在验收梁、板钢筋时,有关方面才发现和提出节点区箍筋问题要求施工班组整改。但是,此时往往模板都已安装完毕,如果不拆除节点区模板,根本是不可能整改到符合规范要求的。遗憾的是:实际上不少工程最后都是在“尽可能整改”中马虎过去。

实践证明:只有细分工艺流程,合理安排工作顺序,木工和钢筋工紧密配合,才可能保证节点区钢筋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做法是将柱的箍筋分段绑扎:首先先将柱箍绑至梁底下;其次在穿好框架梁底筋后绑扎节点区箍筋;最后在绑完框架梁钢筋后再在梁面上加一道节点(定位)箍筋。

具体的施工流程:绑扎框架梁以下柱箍安装柱模浇灌柱砼(顶层边柱要注意留够梁筋的锚固位置)拆除柱模安装框架梁底模安放框架梁底筋绑扎节点箍筋绑扎框架梁钢筋梁面处加节点(定位)箍筋一道安装节点区模板安装框架梁侧模及楼板底模。这样的安排可能要增加绑扎框架梁钢筋使用的操作架,这时可以用工具式脚手架来解决。如果楼板底模是用钢管做顶撑,也可以先搭顶撑架,利用它来做绑扎梁钢筋的操作架。2 节点区的模板安装

梁柱节点支模一般都比较麻烦,工效底。施工实践中最常见的是采用现场临时散装的做法,容易出现尺寸偏差过大、拼缝不严密、表面平整度及接驳垂直度较差等通病,要拆除再重装往往十分麻烦,不便于进行节点内的杂物清理和节点箍筋的调整处理。结合节点箍筋的绑扎顺序,在装梁底模、穿梁底筋再绑扎节点箍筋后才安装节点模板,可以采取框架梁宽度范围以外(框架梁端头梁底以下的节点模板作为梁底模的支承在装梁底模时已一起安装)的节点模板采用工具式定制模板的改进做法。其具体要点如下:

2.1在弄清每个节点处的梁柱、楼板的几何尺寸及相互位置关系后,对节点进行分类编号。

2.2根据各个编号节点的相关几何数据确定节点模板的制作方案。矩形节点框架梁宽度范围以外的模板一般由四个侧面的各一至两片矩形板组成,模板下部与柱的搭接长度取40cm便于固定。结合节点模板的组合方式确定每片模板的具体尺寸并编号后,绘制出各节点的模板制作图。

2.3安排熟练木工根据各节点的模板制作图预制节点工具式模板,并做好相应的标识。模板可用18mm厚夹板制作,用40mm×50mm(柱截面大于1000mm时可用50mm×100mm)木枋做背楞,背楞间距不超过300mm。装模专用的夹具也预先加工好,矩形柱采用钢管夹具,圆形柱采用扁铁圆箍夹具,紧固对拉螺栓采用Ф12圆钢。

2.4随施工进度,现场安装节点模板。先用铁钉将相应的模板在柱身初步固定,检查安装标高及垂直度,调整合适后安装夹具并初步收紧螺栓,再复查无误后用力收紧螺栓完成安装。另外,视情况可将节点模板与梁板模连结加固。

采用工具式定制节点模板体系,节点模板一般可以周转使用10次左右,可节省人工和材料;提前制作,又可节省现场作业时间,加快进度。3 节点区的砼浇灌 框架梁柱节点作为梁的支座本身属于柱的一部分,所以节点砼强度等级应与柱相同。在工程实践中,多层框架设计上一般都取梁板砼与柱砼强度等级相同;若原设计图纸上标明的柱与梁板砼强度仅相差5MPa,一般也会在图纸会审时将梁板砼强度等级改为与柱相同。这种情况的节点区砼施工只需与梁板一起浇筑并注意振捣密实即可。

而在高层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中,为了满足框架柱的轴压比要求又避免柱子截面尺寸过大,往往需要取框架柱的砼强度等级比梁板砼高出2个或2个以上的5MPa。这种情况,施工时就要采取特别措施保证节点砼的质量。比较成熟有效的做法是:在梁柱节点附近离开柱边≥500mm,且≥1/2梁高处,沿45°斜面从梁顶面到梁底面用5mm网眼的密目铁丝网分隔(做为高低等级砼的分界),先浇高标号砼后浇低标号砼,即先浇节点区砼后浇节点区以外的梁板砼。应注意的是: 3.1节点区砼与梁板砼应连续浇筑,不得将高低强度等级砼交界处留成施工缝或出现冷缝。

3.2应确定合理的砼配合比,严格控制施工配料,并在现场测控砼坍落度,加强对砼的养护,以防梁端高低等级砼交界附近出现砼收缩裂缝。节点区高强度等级的砼宜采用坍落度比较小的非泵送砼配合比,使用塔吊运输,可减少水泥用量和用水量,降低砂率,从而减小砼的收缩量。节点和梁的砼浇筑宜采用二次振捣法,以增强砼的密实性,减少收缩。

高层建筑的框架结构节点处,经常会出现柱混凝土强度等级比同一层梁板高的情况,通常的施工方法是先浇节点处混凝土强度等级高的核心部分,然后于初凝前再浇梁板混凝土。只要采取的针对性措施到位,并精心施工,梁柱节点高低强度等级混凝土交界处附近的裂缝完全可以得到避免。

参考文献:

[1]李泉 保证框架结构梁柱节点施工质量的措施 建筑技术1994年第12期 [2]刘进涛 高层建筑框架结构梁柱节点施工技术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年第28期

工艺与施工质量 第3篇

1、预制桩的质量控制要点

预制桩是建筑工程深基础工程常用桩型之一,由于具有承载力高、机具设备定型、施工操作不太复杂、可事先预制、施工速度快和造价相对不高等优点,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但预制桩的施工机具设备类型、工艺方法种类繁多,质量控制要求严格,怎样正确地选用施工机具、工艺方法和控制工程质量,对确保工程进度和降低工程成本,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工艺选择

预制桩常用的沉桩施工工艺方法、特点及适用范围见表1

由表1可知,各种预制桩施工机具设备及工艺方法都有特点和适用场合。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地质水文条件、工程对象千差万别,因此,应根据现场条件,选择使用不同的沉桩机具设备和工艺方法,以收到较佳的技术和经济效果。

一般而言,落锤设备(桩架和钢锤)可以自制,适用于缺乏机具设备、打桩数量不多的情况下应用。但劳动强度较大,噪声大,移动不便,安全装置不够完备,目前应用较少。

柴油锤类型多,功能大,机架轻便,打桩迅速,桩的吊立定位,可利用桩架本身卷扬机进行,移动方便,是当前应用较广泛的设备之一。

蒸汽锤是一种较古老的打桩设备,锤重3~15t。它的冲击力大,工作效率高,每分可达100~135次。同时,桩锤的冲击力可以通过调整供汽压力来加以调节,一般工程都能用上,适用于各种土层,可打各种尺寸桩。但设备较笨重,移动不便,目前只在具有这种设备的少数地区还在应用。

振动沉桩是靠振动打桩机引起的纵向振动和振动力使预制桩沉入土中的方法。打桩机通过一钢支座紧固于桩头上,不设桩垫。当其产生纵向振动时,强迫桩作同样的振动,使土阻力减小,加以向下的振动力及打桩机和桩等的重力作用,桩就会较快地沉入土中。

表1  预制桩常用的沉桩设备工艺方法及适用范围

3、质量控制

静力压桩机有机械式和液压式两种。机械式由桩架、卷扬机、加压钢丝绳、滑轮组和活动压梁等部件组成,施压部分在桩顶端面,施加静压力为600kN~1200kN。这种桩机设备高大、笨重,行走移动不便,压桩速度较慢,但装配费用较低,少数地区有这种设备的单位还在应用。液压式由压拔装置、行走机构及起吊装置等组成。型号有WJY型和YZY型系列,压桩力为900kN~2400kN,本法采用液压操作,自动化程度高;设备结构紧凑,行走方便快速,运转灵活;桩位定点精确;施工无噪声、无震动、无污染。沉桩采用全液压夹持桩身侧面向下施加压力,不损坏桩头,故可适当降低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或减少桩头配筋。适合于在软土、填土及一般粘性土层中应用,特别适合于居民稠密及危房附近、环保要求严格的地区沉桩施工。但不宜用于地下有孤石、障碍物或有4m以上硬土夹层的情况。

沉桩质量控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产品控制

施工用桩要求外形截面尺寸准确,桩中钢筋应严格保证位置正确。桩顶平面与桩纵轴线倾斜不应大于3mm。强度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采用蒸汽养护的桩在自然养护1个月后方可使用。

桩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的70%后方可起吊,达到100%后方可搬运和施打。吊点位置应符合设计规定,起吊应避免撞击和震动。堆放支承点应在吊点附近。

(2)施工过程控制

打桩前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试打,以合理组织使用合适长度的预制桩。

打桩时应放置适合桩头尺寸的桩帽和弹性垫层,以缓和冲击力。桩身、桩架、桩锤必须保持垂直,桩帽与桩身应在同一直线上,以免产生偏移。

打桩顺序应根据地基土质情况、桩基平面布置、尺寸、桩的密集程度、深度、方便桩架移动以及场地条件等因素确定。当基坑不大时,打桩应逐排施打或从中间开始分头向周边或四边进行。对于密集桩群,宜自中间向两个方向或向四周对称施打。当一侧毗邻建筑物时,由毗邻建筑物处向另一方向施打。当基坑较大时,应将基坑分为数段,然后在各段范围内,从中间向周边进行,以避免中间土体被挤密后桩难打入,或打入后使邻桩侧移或上冒。

对基础标高不一的桩,宜先深后浅。对不同规格的桩,宜先大后小,先长后短,这样可使土层挤密均匀,以防止位移或偏斜。在粉质黏土或黏土地区,应避免按照一个方向进行,使土向一边挤压,造成入土深度不一,土体挤密程度不均,导致不均匀沉降。

打桩至接近设计标高时,应进行观测,一般以设计要求最后三锤的平均贯入度或入土标高为控制指标。

(3)检测

检测数量应满足设计要求,通常不应少于同一条件下桩基分项工程总桩数的1%,且不少于3根;

4、结语

预制桩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在桩基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标准规范进行施工,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强化质量控制,确保施工质量满足使用要求。

参考文献:

[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木质门窗油漆施工工艺与质量问题 第4篇

1 关于油漆工程

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进促使油漆的种类不断增多, 当前使用比较广泛的油漆有清漆、调和漆、厚漆以及磁漆这几种。不同种类的油漆都有自身的优点和不足, 因此我们在选用的时候要结合实际情况, 综合多种因素进行考虑, 一旦选定油漆之后, 就需要选用油漆的涂刷方法, 目前常见的油漆涂刷方法有喷涂法、刷涂法以及擦涂法这三种。这三种方法各自都有着优点和不足, 在选用的时候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在整个油漆工程的施工过程中, 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主要有:油漆、油漆刷、毛笔、排笔、棉纱、石膏粉、颜料、厚漆、清油、漆片、松香水、腻子刀以及刀片等。

2 木质门窗油漆工程的施工工艺分析

在油漆工程施工中, 当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油漆施工工艺有清漆磨退施工以及混色油漆施工这两种。

2.1 清漆磨退施工工艺

该种施工工艺可以充分的将高档木材的纹理显露出来, 同时可以作为其他油漆的罩面处理, 该种施工工艺所形成的漆膜具有美观、坚硬、耐久以及手感好等优点作为一种高级装修方式在装修工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 表面清理→漂白→打磨→刷封底漆→局部修色→擦色→刷漆→磨退→养护→打蜡。下面将按照施工工艺顺序对个工艺环节的技术要点进行简单的分析。首先应清理门窗表面的油污一会灰尘等, 应确保其表面干净, 若有钉子以及毛刺应将其拔出, 然后使用沙纸将这些位置打磨光滑并清理干净;为了使得色素可以分解确保木材表面颜色的一致性, 需要进行漂白。通常情况下, 可以按照氨水 (25%) :双氧水 (30%) =体积 (1:10) 的比例进行混合之后, 在门窗表面使用排刷和笔刷涂刷一到两次, 在色素充分得到分解之后使用稀盐酸或者是肥皂水进行清洗, 然后使用清水冲刷数次并晾干。为了比较给木材的表面造成破坏, 应合理控制漂白的次数。最后需要说明的是, 如果想追求木材的天然效果, 该工序可以省略;接下来应进行打磨和刷封底漆, 在这个环节, 可以使用0号砂纸打磨门窗使其光滑并清理干净, 随后刷上稀释的清油两次封底并晾干;局部修色主要是针对门窗表面的钉眼、裂缝以及孔洞等瑕疵位置进行的, 可使用油腻子将这些地方刮密实, 等到干透之后进行打磨;擦色是为了实现对木材表面棕眼的填塞进而使其平整光滑。通过加入适量的颜料可以使得木材的纹理更加美观清晰。通常情况下, 润粉分为油粉和水粉两种。油粉是按照大白粉:松香水:清油:厚漆=24:16:2:少量的比例配制;水粉是按照大白粉:水:骨胶:上黄或其他颜料=14:18:1:适量的比例配制。在完成配置之后用布团蘸润粉用力在门窗表面来回擦拭, 将木材的棕眼填塞密实。待润粉稍干以后用棉纱、刀片等将多余的润粉清除干净;润粉完全干燥后, 用砂纸打磨, 保证门窗表面平整、光滑;最后进行养护打蜡。

2.2 混色油漆施工工艺分析

混色油漆具有施工简单方便、遮盖力强、品种以及颜色丰富等优点在日常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运用。混色油漆的施工工艺流程为基层处理→刷封底漆→局部修补点漆片→满刮腻子并打磨→涂刷厚漆并打磨→表面处理。下面将按照施工工艺顺序对个工艺环节的技术要点进行简单的分析。首先是进行基层处理, 处理的方法和清漆磨退施工工艺的该工序环节的处理方法基本上相同;在刷封底漆的时候, 将大约两倍的松香水加入到清油中并拌和均匀, 然后在门窗表面涂刷一到两次, 避免木材由于受潮而出现变形;接下来是局部修补点漆片, 待底漆干透后, 按石膏粉:清油:松香水:水=16:5:1:5的比例调成油腻子, 批刮在门窗表面的裂缝、接缝、钉眼、孔洞等部位;局部修补完后, 用油腻子在门窗表面满刮一遍, 干燥后用砂纸打磨、清理, 以保证门窗表面平整、光滑;接下来涂刷厚漆及打磨;最后进行表面处理。

3 施工中的常见质量问题及处理措施

在木质门窗油漆施工过程中, 常见的质量问题有:第一, 脱皮, 预防措施:购买品质有保障的品牌油漆;应将基层的油污、灰尘等清理干净;合理调配油漆, 并等基层或头遍油漆彻底干透后再涂刷下一遍;在旧漆面上刷油漆前应将原有的松动基层铲除干净, 然后满刷清油封闭后再进行涂刷;第二, 流坠, 预防措施:更换刷毛长短、软硬适中的油漆刷, 并且做到“少蘸、多刷”;合理调配油漆, 保证提起油漆刷后油漆成线流淌;第三, 皱纹, 预防措施:保证施工环境的稳定, 油漆在未干燥之前注意养护;油漆涂刷应“少蘸、多刷”, 保证漆膜均匀一致;严禁不同种类的油漆混用, 并且最后一遍油漆不要加入过多的催干剂。除了这些常见的质量问题之外, 还裂纹以及粉化等问题, 无论出现哪种质量问题, 都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处理, 以保证施工的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木质门窗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油漆工程质量的影响, 加上油漆工程施工所具有的特点, 我们在油漆工程的施工中, 应严格按照每一道施工工序的要求进行, 保证每一个施工工序的质量, 进而保证油漆工程的质量, 从根本上保证木质门窗的质量。

摘要:首先对油漆工程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 然后对木质门窗的油漆施工工艺进行了分析, 最后指出了在施工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以保证木质门窗油漆施工的质量, 可供参考。

关键词:木质门窗,油漆工程,施工工艺,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复生.木质门窗油漆施工工艺与质量问题[J].科技致富向导, 2012 (4) .[1]王复生.木质门窗油漆施工工艺与质量问题[J].科技致富向导, 2012 (4) .

[2]舒大双, 孙敏.木质门窗油漆工程的质量控制[J].门窗, 2008 (6) .[2]舒大双, 孙敏.木质门窗油漆工程的质量控制[J].门窗, 2008 (6) .

[3]王党孟.木制品高级油漆施工中的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J].工程质量, 2003 (8) .[3]王党孟.木制品高级油漆施工中的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J].工程质量, 2003 (8) .

[4]程凯, 孙敏.对木门窗、油漆工程装饰监理的浅见[J].建设监理, 2007 (5) .[4]程凯, 孙敏.对木门窗、油漆工程装饰监理的浅见[J].建设监理, 2007 (5) .

工艺与施工质量 第5篇

册数规格全四卷+1CD 16开精装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 优惠价450元 定价998元

建筑防水工程施工新工艺新技术与质量验收标准规范及设计施工图集 建筑防水工程施工新工艺新技术与质量验收标准规范及设计施工图集 详细目录: 第一篇 建筑防水工程综述

第一章 建筑防水工程的概念与分类 第二章 建筑防水工程的内容及要求

第三章 建筑防水工程防水等级和设防要求 第四章 我国建筑防水工程的现状和发展 第五章 建筑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介绍

第二篇 建筑防水屋面工程施工新工艺新技术与质量控制验收 第一章 卷材防水屋面工程施工新工艺新技术与质量控制验收 第二章 涂膜防水屋面工程施工新工艺新技术与质量控制验收 第三章 刚性防水屋面工程施工新工艺新技术与质量控制验收 第四章 屋面接缝密封防水工程施工新工艺新技术与质量控制验收 第五章 瓦材防水屋面工程施工新工艺新技术与质量控制验收 第六章 屋面细部构造防水工程施工新工艺新技术与质量控制验收

第三篇 建筑工程外墙防水施工新工艺新技术与质量控制验收 第一章 建筑工程外墙防水概述 第二章 外墙防水施工新工艺新技术 第三章 墙体渗漏维修

第四章 工程质量控制手段与措施

第四篇 建筑工程厨房、厕浴间防水施工新工艺新技术与质量控制验收 第一章 厨房、厕浴间防水概述

第二章 节点构造与防水施工新工艺新技术 第三章 地面防水层施工新工艺新技术 第四章 厕浴间渗漏维修

第五章 工程质量控制手段与措施

第五篇 地下防水工程施工新工艺新技术与质量控制验收

第一章 地下工程混凝土结构防水施工新工艺新技术与质量控制验收 第二章 地下工程水泥砂浆防水施工新工艺新技术与质量控制验收 第三章 地下工程卷材防水施工新工艺新技术与质量控制验收 第四章 地下工程涂膜防水施工新工艺新技术与质量控制验收 第五章 地下结构塑料板防水施工新工艺新技术与质量控制验收 第六章 地下结构金属板防水施工新工艺新技术与质量控制验收 第七章 特殊施工法防水新工艺新技术与质量控制验收

第八章 地下工程混凝土结构细部构造防水施工新工艺新技术与质量控制验收 第九章 排水工程施工新工艺新技术与质量控制验收 第十章 注浆防水施工新工艺新技术与质量控制验收 第十一章 地下工程渗漏水治理

第六篇 建筑防水工程施工禁忌 第一章 屋面防水工程施工禁忌

第二章 厨房、厕浴间防水工程施工禁忌 第三章 外墙防水工程施工禁忌 第四章 地下防水工程施工禁忌

第七篇 建筑防水工程工料计算 第一章 工程量计算规则 第二章 项目工料定额

第三章 防水工程工料计算步骤及实例

第八篇 建筑防水工程施工图集 第一章 房屋建筑与防水构造图 第二章 防水工程材料图 第三章 防水工程设计图

第四章 防水工程常用施工机具图 第五章 卷材防水屋面施工图 第六章 涂膜防水屋面施工图 第七章 刚性防水屋面施工图 第八章 密封材料施工图 第九章 保温隔热屋面施工图 第十章 地下工程防水施工图 第十一章 厕浴间防水施工图 第十二章 墙体防水施工图 第十三章 构筑物防水施工图 第十四章 建筑防水堵漏施工图

工艺与施工质量 第6篇

【关键字】市政道路;桥梁;质量

如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交通日益发达,市政道路与桥梁建设也迅速发展壮大。城市道路与桥梁越多,其意外事故和交通事故也会随之增多,为能够减少意外事故和交通事故的发生,在道路建设和桥梁施工时,相关人员就应该对施工工艺的质量问题加以重视,并构建严谨的质量监控机制,加大监控力度。

一、我国市政道路与桥梁建设质量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我国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城市交通也随着经济的发展日益发达,城市中的道路和桥梁建设项目明显增多,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在道路建设的速度上也明显加快步伐,由此,那些施工单位从中获取的利益也就增多。但是,越是在追逐最大利润的情况下建设的道路和桥梁,其质量问题越得不到保障,这就使得我国目前的道路建设和桥梁施工中存在相当大的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

(一)桥梁裂缝问题

我国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为了追求施工进度,却严重忽略施工的质量问题。道路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没有准确地测定温度对混泥土内部质变的反应程度,在预应力管道施工中,由于没有强有力的预应能力,在设计位置和实际位置的测度中出现明显的偏差,会导致桥梁裂缝现象的出现。而裂缝作为桥梁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不仅对桥梁建设的外观产生不良影响,对桥梁和道路的正常使用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裂缝过于严重时,会导致桥梁的坍塌,从而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问题。[1]

(二)钢筋锈蚀现象

一般而言,道路和桥梁承载量非常之大,在道路和桥梁建设施工之前,国家会预算充足的资金采购性价比较高的材料,在道路和桥梁施工中采用质量优良的材料,注意施工的规范操作,钢筋锈蚀现象在短时间内是不会出现的。但是,一些施工单位为了从工程建设中捞取原本不属于自己的财富,采购质量较差的建筑材料,加之,在实际施工中不注意施工的规范操作,也不关注周围环境对施工效果的影响,只是一味的追赶进度,从而导致严重的钢筋锈蚀现象。而钢筋一旦锈蚀就会严重影响钢筋寿命,甚至危及桥梁的安全。

(三)碱蚀问题较为严重

碱蚀是一种化学反应而导致损害桥梁质量问题的因素,在市政道路桥梁的建设和使用中,碱蚀是一种常见的桥梁质量问题。在市政道路桥梁建设过程中,由于混泥土中的酸钙遇水后会发生水化反应,生成其他形式的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经过长时间的质变就会逐渐发展成为碱蚀。由于我国目前采用的建造材料依然是以钢筋和混泥土为主,在施工过程中基于材料本身的缺陷,加之环境的影响,会使得碱蚀现象经常发生。为此,施工人员应加强对碱蚀问题的预防力度。

二、增加市政道路与桥梁施工工艺的质量控制应遵循的原则

市政道路与桥梁建设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虽然这些问题无法避免,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或控制。这就需要在施工过程中构建有效的监控机制和拟定必要遵循的原则。

(一)遵守项目要求的原则

在市政道路桥梁施工过程中,为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施工质量,应该对施工工艺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即在构建和完善监控机制的基础上,加大对施工人员的监督,监督施工人员严格遵守项目要求的各项要求。

(二)遵守文明施工原则

市政道路桥梁建设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在其建设过程中,若电力和材料使用使用不合理、施工现场规划不当,也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或损害人民的利益。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监督施工人员遵守文明施工的原则,尽量做到节约用水,防止水土流失;合理使用材料,避免环境污染;合理布置施工现场和安排施工便道,以人为本,从维护人民利益出发。

(三)遵守安全第一原则

在道路桥梁施工中,要做好安全保障措施,提前预测施工中影响安全施工的因素,以能够做好预防工作,并制定保障安全的规章制度,监督施工人员严格遵守。

三、完善监控机制,有效处理施工质量问题

(一)处理施工质量问题的具体要求

由于市政道路与桥梁工程建设的施工项目较多,工程量也较大,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遇到的质量问题較多、较复杂。这就需要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对施工过程进行全面监控,在监控过程中,不仅要对已经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还应及时预测可能遇到的质量问题,并对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以能够准确、快速的找到解决质量问题的处理方法。

首先,要全面处理好已经存在的质量问题。对于已经存在的质量问题,要在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上,研究出避免新问题的出现的方法和措施,例如,当道路或桥梁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承载力不足问题,施工人员可以采取补强、卸荷、改变结构等方法解决问题,同时还应加强对道路和桥梁的承载力度,增强测量的准确度,以避免出现同样的质量问题。[2]

其次,要认真分析导致质量问题出现的原因。在施工过程中,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还应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只有找到原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有效避免问题再次出现,才能减少施工过程中因一种质量问题而引起的其他质量问题。

最后,要选择合适的处理质量问题的方法和方式。当遇到质量问题时,能够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可能有多种,这时候就应该全面考虑,根据工程实施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最佳的解决办法,当面临有些质量问题只有一种解决方法时,还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改善解决方法与方式,使问题能够快速、有效的解决。

(二)加强道路与桥梁工程设计的质量控制

为了避免或减少市政道路与桥梁施工过程中的桥梁裂缝、钢筋锈蚀和碱蚀问题,不仅要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要求,还需要对工程实施过程建立一个完善的质量监控机制。在道路和桥梁施工过程中遇到的质量问题,大多都来源于施工人员的工作态度的严谨性以及认真负责程度的高低。因此,要想提高市政道路与桥梁工程的质量,必须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职业操守,加强对技术人员的考核与培训,培养施工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及专业文化素质,创建一个文明优质的建设工程。此外,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机制也是解决质量问题、提高工程质量的关键,质量监控机制的建立,不仅可以监督整个工程施工阶段的具体情况,对于工程竣工的质量检测也起到了重要的监督作用。[3]

总之,市政道路与桥梁工程建设质量的优化,不仅影响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对经济的发展也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为此,各工程施工单位都应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积极探索有效解决施工质量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同时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机制,以减少或避免工程施工过程中因质量问题带来的经济损失和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陈清江.浅谈道路桥梁施工常见问题分析[J].华章,2011(26):4-5

2、杨胜成.道路桥梁施工过程中混泥土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4):62-63

工艺与施工质量 第7篇

沿线自然地理概况:习水县县城至桐梓县新站二级公路, 地处大娄山西支脉所覆盖, 区内海拔高度为800-1500米, 最低481.7 (K76+100处) 米, 最高1523.8 (K108+400处) 米, 年平均降雨量为1100毫米左右。路面设计为0-20厘米填碎石底基层, 31厘米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面层为4厘米AC-16I沥青混凝土上面层+6厘米AC-20II沥青混凝土下面层。沥青采用改性沥青, 以道路专用石油沥青AH-90作为基质沥青, 热塑性丁苯橡胶s Bs作为改性剂。习水县平原至桐梓县新站段, 沥青混凝土路面基层为20厘米填碎石底基层, 29厘米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面层为4厘米AK-13A沥青混凝土上面层为5厘米AC-16II沥青混凝土下面层。水泥稳定碎石是一种半刚性基层, 具有整体性强、承载力高、刚度大、水稳性好而且较经济的特点, 被广泛用于高级、次高级路面的底基层、基层。

1 原材料

1.1 水泥水泥作为稳定剂, 基质量至关重要。

进场过程中每批次或者每500t检测一个样品, 进行水泥强度、初凝时间、终凝时间、安定性和细度指标的检验。

1.2 碎石石料最大料径不得超过31.

5m m, 同时集料压碎值不得大于30%;石料颗粒中针片状颗粒含量不超过15%, 并不得掺有软质的破碎物或其他杂质;石料按粒径可分为小于0~5mm及5~31.5m m两级, 工地试验室确定各级石料及砂的掺配比例。

2 施工前测量

测量放样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关健, 本工程项目在具体施工时, 每个摊铺队必须配制一个测量组, 以保证施工放样及时, 平面位置、标高随时得到控制。放样时, 首先是在已铺筑的底基层恢复中线, 直线段每10m设一桩, 曲线段加密至5m一桩, 并在两侧边缘外0.3~0.5m设指示桩;然后进行水平测量, 在两侧指示桩上方根据设计标高及试验段确定的松铺厚度设置摊铺机水平传感导线。导线采用直径3mm钢丝, 用紧线器强紧, 张紧力不小于600N, 架设长度不大于200m, 并用白灰设置方向导线, 应在每次摊铺前和摊铺过程中对导线和指导庄进行复核测量, 确保施工的准确性。

3 配合比设计

基层设计抗压强度不小于4MPa。为控制各结构层的合成级配, 业主规定了石料采用分级备料。拌和场生产时, 可根据工地实验室配置的基层的配合比设计情况, 大致控制生产数量。

4 拌和

采用厂拌法施工。拌和站场地应宽阔, 交通便利。碎石分类分仓堆放, 并做好标示。在正式生产混合料之前, 先调试好所用的设备, 使混合料的颗粒组成和含水量都达到规定的要求, 原集料的颗粒组成发生变化时, 则重新调试设备。拌和时应做到配料准确, 拌和均匀。拌和含水量比最佳含水量大约多0.5%~1%, 以补偿施工过程中水分蒸发的损失, 并根据集料含水量的大小、气候及气温变化的实际情况 (如早、中、晚不同) 以及运输和运距情况及时调整加水量、确保施工时处于最佳含水量。实际施工中采用的水泥剂量比现场室内试验确定的剂量多0.5%, 并根据拌和混合料水泥剂量的稳定情况, 适量增加水泥用量, 以保证混合料的质量。从拌和机内加水拌和到完成压实工作的时间一般不超过2h, 严禁超过初凝时间, 为了防止装料过程中集料的离析现象, 采取严格控制推料高度的措施, 一般情况控制在4~6m高度以下, 并且分层堆放。

5 摊铺

基层采用摊铺机进行梯队摊铺, 摊铺前对已铺筑的底基层适当洒水湿润。摊铺机摊铺时, 通过传感器来控制高度, 采取半幅全断面一次摊铺成型的方法, 以减少接头并方便施工。摊铺时配置4个工人对松铺层边缘进行修整, 并对摊铺机摊铺不到, 但摊铺不均匀的地方进行人工补料, 确保基层平整度。摊铺时采用2台摊铺机一前一后相隔5~10m同步向前把混合料按松铺厚度、设计宽度和设计横坡均匀摊铺, 一起进行碾压, 以避免纵向接缝。摊铺过程兼顾了拌和机出料的速度, 适当调整摊铺速度, 尽量减少停机待料的情况。摊铺机应设专人消除粗集料离析等现象, 铲除任何离析、太湿等不合格的混合料, 并在碾压前采用合格的拌和料添补。

6 碾压

碾压遵循先轻后重、由低位到高位、由边到中的原则, 碾压时应控制混合料的含水量处于最佳值。先用180型单钢轮压路机及时并连续地在全宽范围内进行一遍初压 (静压) , 碾压均与路中心线平行, 直线段由边到中、超高段由内侧到外侧依次连续均匀地进行碾压, 相邻碾压轮迹重叠1/3轮宽。然后用220型重型振动压路机继续碾压, 并检测压实度, 直到全宽范围都均匀地达到规范的压实要求为止, 一般碾压8~12遍。最后用180型压路机进行光面, 以确保路面的平整度及消除轮迹。另外。当实际含水量接近最佳含水量, 碾压时容易出现“弹簧”;当实际含水量小于最佳含水量时, 压实度就会达不到要求。所以, 在施工中气温也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要现场及时检测, 为了给压实提供质量保证, 自检组紧跟工作组后面, 对形成的路面基层及时检测, 包括厚度、宽度、压实度、含水量、平整度以及集料的级配等, 需要调整时, 立即通知工地负责人进行调整。压实后的基层表面应达到平整、无轮迹和隆起现象。压实度达到98%以上, 使其满足《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JTGF80/1-2004) 的要求。碾压结束后按照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接头处理。

7 养生

每一段碾压完成且自检压实度合格后, 立即进行养生, 不能延误。养生采用土工布覆盖养生, 在覆盖前, 先对自检合格的基层洒满足量水养生, 然后铺设土工布。土工布经济、实惠、成本低且保湿度高, 覆盖薄膜时纵、横向压砂或废料, 确保铺设到位, 防止干燥或忽湿, 及时洒水, 确保整个养生期间基层表面始终保持潮湿状态。

8 质量控制要点

(1) 只有质量合格的原材料才能进场使用, 应检测石屑的液限和塑性指数, 必须符合有关要求。 (2) 施工过程中, 当集料含水量的大小发生改变或出现气温变化等情况时应及时调整用水量, 确保施工时混合料处于最佳含水量。混合料摊铺时尽量减少集料离析现象。上基层表面应保证粗糙, 以便与下面层粘结。 (3) 碾压及时到位, 保证达到压实度。 (4) 施工结束后, 及时采用土工布覆盖并洒水养生。

9 结束语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的关健是人员、材料、设备的合理配置。在施工过程中要善于总结, 克服不良的人为因素, 注重引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对整个施工过程实施有效的动态管理, 严格控制各种试验及检测。施工过程中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 只有加强管理, 精心组织施工, 才能创造出精品工程。

参考文献

[1]胡长顺, 黄辉华.高等级公路路基路面施工技术.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206~213.

[2]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年9月.

工艺与施工质量 第8篇

由甘肃五环公司承建的G212线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LGSG6合同段起点位于东峪口, 终点位于马泉, 路线全长28.408Km, 桩号为K585+000-K613+000, 按二级公路等级设计。设计车速为40Km/h, 设计车辆荷载为公路-Ⅰ级, 全线除文县县城路段路基宽度为7-16m外, 其余路段路基宽度为8.5m。路面基层设计为20cm水泥稳定天然砂砾底基层, 20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面层设计为改性沥青稀浆封层厚0.6cm, 热拌沥青碎石AM-20厚5cm,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C厚3cm。沥青采用改性沥青, 以道路专用石油沥青AH-90作为基质沥青, 热塑性丁苯橡胶SBS作为改性剂。

本合同段主要工程量有:新建中桥99.98m/3座, 新建小桥87.62m/5座, 渡槽20.04m/1座, 新建涵洞49道, 改造利用52道, 路基填筑土石方121024m3, 挖土石方65433 m3, 浆砌片石挡土墙115720.38 m3, 浆砌片石内护墙5787.9 m3, 砂砾垫层103810 m2, 水泥稳定砂砾土底基层254749 m2,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222167 m2, 现浇混泥土边沟21650m, 细粒式沥青砼上面层132075m2, 热拌沥青碎石下面层131498 m2。

2 原材料控制

水泥碎石稳定基层结构属于半刚性结构, 对原材料要求比较严, 严把材料质量关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和重要环节。水泥稳定碎石路面基层的原材料主要有水泥、粗集料、细集料、矿粉。

2.1 水泥

水泥作为稳定剂, 是控制水泥碎石稳定基层质量的关键所在。水泥选用初凝时间3h以上和终凝时间较长的低标号水泥, 各项技术指标必须满足技术规范的要求, 同时水泥初终凝时间是确定水泥稳定碎石的施工控制时间的重要依据。在施工过程中, 为了保证水泥的质量, 我们对进场水泥每批次都进行水泥强度、初凝时间、终凝时间、安定性和细度指标的检验。

2.2 碎石

粗集料的质量控制指标主要是根据结构层性能确定出碎石的强度和级配。细集料主要是控制好石屑的颗粒组成和掺加量, 保证级配连续。为了把好原材料质量关, 工地试验室加强对各类原材料的料源进行提前确定和检查, 在使用过程中按规定频率抽样检验, 不合格的材料不能用于工程中, 并应及时清除出场。

3 施工前测量

测量放样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关健, 本工程项目在具体施工时, 每个工作面必须配制一个测量组, 以保证施工放样及时, 平面位置、标高随时得到控制。放样时, 首先是在已铺筑的底基层恢复中线, 然后进行水平测量, 在两侧指示桩上方根据设计标高及试验段确定的松铺厚度设置摊铺机水平传感导线。导线采用直径3mm钢丝, 用紧线器强紧, 并用白灰设置方向导线, 在每次摊铺前和摊铺过程中对导线和指导庄进行复核测量, 确保施工的准确性。

4 配合比设计

配料准确是保证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内在质量的关键环节。通过对工程实际应用的矿料分别进行筛分试验和测定其相对密度, 根据各种矿料的颗粒级配和计算用量比调配出合理的级配曲线。根据不同设计强度的要求, 确定水泥用量, 确定各种混和料的最佳含水量、最大干密度。同时我们在施工中考虑各地材料性能不同而引起的差异, 注重混和料的强度应能满足7天钻芯取样检测完整的要求。为了保证配合设计能科学指导施工, 我们在施工现场对配合设计进行了以下几方面控制:

(1) 取工地实际使用的集料, 分别进行筛分, 按颗粒组成进行计算, 确定各种集料的组成比例, 关键是对4.75mm, 0.075mm的通过量进行控制。

(2) 取工地使用的水泥, 水泥剂量按4%, 4.5%, 5%, 5.5%四种比例进行试验。制备不同比例的混合料, 用重型击实法确定各组混合料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

(3) 为减少基层裂缝, 我们在施工现场做到了三个限制:在满足设计强度的基础上限制水泥用量;在减少含泥量的同时, 限制细集料、粉料用量;根据施工时气候限制含水量。

(4) 根据确定的最佳含水量, 拌制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 按要求压实度制备混合料试件, 在标准条件下养护6天, 浸水1天后取出, 做无侧限抗压强度。

(5) 严格控制水泥稳定碎石试件的养护条件, 基层设计无侧限抗抗压强度不小于4MPa.取符合强度要求的最佳配合比作为水泥稳定碎石的施工配合比, 用重型击实法求得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 报监理工程师批准, 以指导施工。

5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工艺

路面基层是沥青结构的主要承重层。在路面基层的施工中, 必须层层把关, 严格要求, 进一步优化施工工艺, 将路面基层的施工质量提高到新的水平。在施工中要防止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中出现原材料质量不合格、配合比不准确、拌和不均匀、摊铺不平整、粗集料离析、碾压不密实、接缝不平整等质量问题, 避免形成起皮、松散、裂缝、翻浆、强度不合格等质量缺陷, 确保路面基层的工程质量。

5.1 混合料的拌和

在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拌和过程中, 均匀性是影响水泥稳定碎石结构强度的关键因素。基层水泥稳定碎石必须采用集中厂拌混和料, 混合料的拌制可从以下方面控制。

5.1.1 厂拌设备的选择

选用带有电子计量装置的高性能稳定土拌和机, 以保证混合料的级配符合配合比要求, 保证拌和料的稳定性。

5.1.2 水泥剂量控制

考虑施工时各种损耗, 工地实际采用的水泥剂量应比室内试验确定的剂量增加0~0.5%, 以确保水泥稳定基层的质量, 但应控制不超过6%, 以减少混和料的收缩性。

5.1.3 含水量控制

施工过程中我们根据气温情况及运输距离及时调整含水量的大小, 根据规范、经验及现场摊铺碾压的效果确定。拌和时做到配料准确, 拌和均匀。拌和含水量比最佳含水量大约多0.5%~1%, 以补偿施工过程中水分蒸发的损失, 并根据集料含水量的大小、气候及气温变化的实际情况 (如早、中、晚不同) 以及运输和运距情况及时调整加水量、确保施工时处于最佳含水量。实际施工中采用的水泥剂量比现场室内试验确定的剂量多0.5%, 并根据拌和混合料水泥剂量的稳定情况, 适量增加水泥用量, 以保证混合料的质量。从拌和机内加水拌和到完成压实工作的时间一般不超过2h, 严禁超过初凝时间, 为了防止装料过程中集料的离析现象, 采取严格控制推料高度的措施, 一般情况控制在4~6m高度以下, 并且分层堆放。

5.2 混和料的运输和摊铺

长距离运输, 混合料含水量轻易损失, 产生离析, 造成摊铺碾压后, 基层局部平整度差, 长距离运输, 应通过试验, 采取措施, 及时摊铺, 在水泥的终凝时间内, 完成运输、摊铺、碾压、整平。

5.2.1 摊铺现场的预备工作

摊铺前必须清除垫层上的浮土、杂物清理干净, 以免产生松散、起皮现象。开始摊铺时, 要在垫层上洒水使其表面湿润。

准确施工放样。在全线路面施工前, 要对全线的导线点、水准点进行复测。为了避免由于基准钢丝绳的垂度影响摊铺的平整度, 其钢立柱纵向间距不宜过大, 直线宜为10m, 曲线宜为5m, 并用紧线绳拉紧。

由于水泥稳定土受摊铺时间的限制, 在摊铺前必须认真检查摊铺及碾压设备, 确保其完好状态, 以免由于机械故障造成中途停机, 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同时要加强摊铺现场与拌和厂之间的联系, 以应付紧急情况。

摊铺设备的选型。公路的基层宜采用摊铺机摊铺混和料。应选择摊铺性能好的全自动找平摊铺机, 尽可能整幅一次摊铺, 可很好地控制摊铺厚度和表面平整度。摊铺机的摊铺效果必须满足摊铺料不离析、级配良好、稳定、平整度、横坡度均符合规范要求。

5.2.2 混和料的摊铺

拌和好的成品料运至现场应及时按确定的松铺厚度均匀、匀速的摊铺, 摊铺过程中尽可能少收料斗。为确保摊铺机行走方向的准确性, 可在路槽或底基层上洒白灰线, 以控制摊铺机行走方向, 摊铺机要保持适当的速度均匀行驶, 不宜间断, 以避免出现 (下转157页) (上接152页) “波浪”和减少施工缝, 在摊铺机后面设专人消除局部细集料离析现象。用点补的方法掺撒新混合料或铲除局部粗集料搭窝之处, 用新拌混合料填补。

5.2.3 混和料的压实

用振动压路机配合重型轮胎压路机紧跟混合料的摊铺面进行碾压。开始用振动压路机不挂振进行碾压1~2遍, 然后挂振碾压。直线段由两侧路边向路中心或自横坡度低的一侧向高的一侧碾压, 碾压范围应较基层边缘宽出10cm, 碾压时重叠1/2轮宽, 碾压速度1.5~1.7km/h。用振动压路机在前轮胎压路机在后配合继续碾压。碾压速度2.0~2.5km/h。碾压顺序同前, 碾压至要求的压实度为止。碾压过程中如气温高或风天基层表面易风干, 可利用轮胎压路机自动喷水装置边喷水边碾压。在操作中应做到三快, 即快运输、快摊铺、快碾压。以确保从向拌和机内加水拌和到碾压终了延迟时间不超过两小时。

5.2.4 养生

碾压完成并经压实度检测合格后, 应立即开始养生, 养生期不宜少于7天, 并应封闭交通, 除洒水车辆外, 严禁其他车辆通行, 保湿养生至下一层施工前。合理的养生既是保证水泥稳定碎石强度的需要, 又是减少和避免干缩裂缝的措施。新铺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随着混合料水分的减少产生干缩应力, 水分减少的越快, 产生的干缩应力越大, 水分减少的越慢, 干缩应力缓慢产生逐渐增大, 由于材料的松驰应力和温度随龄期增大, 抗应变能力增强。铺筑后养生不及时或忽干忽湿, 导致水分散失较快, 干缩应力急剧增大而抗应变能力还较低, 易产生干缩裂缝, 并随时间增长裂缝增加。

6 结束语

水泥稳定基层有诸多优点, 但也不能忽视它的缺陷, 这种结构假如操作不好, 容易出现裂纹, 影响整体强度。实践证实只要严格执行《技术规范》要求, 抓住关键环节, 加强控制, 组织治理到位, 就能够确保工程质量。

摘要:结合G212线临罐段公路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施工, 简述了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特点, 从原材料、施工前测量、配合比设计、拌和、摊铺、碾压、养生等方面探讨了水泥稳定碎石路面基层结构的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 提出了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从而为提高路面的施工质量奠定基础。

关键词: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工艺,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TG D30-200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TG D50-2006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6.

浅谈SMA路面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 第9篇

1 SMA路面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在开始施工前, 需要先做好一定的准备工作, 包括对材料的质量把关, 对施工机械的调试以及施工组织方案的落实。其中由于SMA路面施工所使用的路面材料与常规沥青混合料存在一定差异, 因此在材料进场前需要对材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具体的准备工作主要如下所示:

1.1 加大材料的抽查力度。

在施工前, 要保证所有进场材料都具备相应的合格证书, 并加强对材料的抽查力度。一旦发现有质量不合格的材料, 则严禁其使用在工程中。另外, 堆放施工材料的场地要保持地面为硬化状态, 以免有其他土料混入材料中, 影响材料的配合比。堆料时应根据标识说明正确堆料, 防止施工中用错材料, 影响施工质量。只有规格、级配、粒径、含水量、含泥量以及风化石含量等多种质量检测指标都符合要求的碎石才能作为SMA路面的施工材料。

1.2 木质素纤维的质量检验。

木质素纤维作为SMA混合料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基本原材料, 其质量也必须要得进行严格检查。并在料场合理堆放。一般木质素纤维应当储放在室内, 并架空放置, 以免受潮。

1.3 改性沥青的运输温度控制。

在施工中所使用的改性沥青应当满足一定的温度要求, 一般要求其温度不得低于140℃, 因此在运输过程中其温度至少要保持在150℃。另外, 沥青运送至现场之后要尽快使用, 不得长期存放。在现场加工改性沥青时还要注意避免产生离析现象, 并严格控制改性沥青发育温度和发育时间, 保证改性沥青充分发育。改性沥青配制完成后要进行质量检测, 检测合格方可用于SMA混合料的拌合中。

2 SMA混合料的拌合

由于SMA为间断级配, 粗集料用量多, 细集料用量少, 矿粉用量多, 因此, 在冷热料仓配置上数量应匹配。为保证细集料配料数量准确, 其不能露天堆放, 宜加盖棚布, 保持干燥、清洁。适当增加干拌和湿拌的时间, 保证混合料的拌和均匀性。SMA混合料必须在较高的温度下拌和, 出厂温度宜控制在175~180℃范围内。SMA拌和料不宜长存, 当天拌和的, 必须当天使用完毕。

3 SMA混合料的运输与摊铺

SMA混合料的粘性较大, 在运料车厢及底板要涂刷较多的防粘结剂, 并应加盖苫布。SMA混合料的摊铺温度不应低于160℃。摊铺应做到缓慢、匀速、连续, 摊铺速度一般不超过2m/min-3m/min。

4 SMA混合料的碾压

碾压应遵循“紧跟、慢压、高频 (率) 、低振 (幅) ”的八字方针。禁止使用轮胎压路机, 因为一是SMA混合料粘性大, 易粘轮, 二是轮胎搓揉碾压, 会使玛蹄脂上浮, 造成构造深度降低, 甚至泛油。碾压应纵向进行, 并由摊铺路幅的低边向高边低速行进碾压, 相邻碾压重叠至少50cm:碾压时始终让驱动轮在前, 避免由于温度高轮前易留下波浪, 影响平整度;终压用光轮压路机以消除轮迹。碾压应均衡地进行, 压路机不得在未碾压成型路段上中途停留、加水加油、调头转向或急刹车。压路机加水加油时可停在附近桥涵上。当压路机来回交替碾压时, 前后两次停留地点应相距10m以上, 并应驶出压实起始线3m以外。在当天成型的路面上, 不得停放各种机械设备或车辆, 不得散落矿料、油料等杂物。碾压速度不超过5km/h, 终压温度不低于120℃。防止过度碾压。过度碾压会出现弹簧现象, 混合料无法稳定, 当发现构造深度减小, 玛蹄脂若有上浮现象时, 应立即停止。

5 横向接缝的处理

沥青路面的施工必须接缝紧密、连接平顺, 不得产生明显的接缝离析。相邻两幅及上下层的横向接缝均应错位lm以上, 采用垂直的平接缝。每次都要在接缝处涂上一层粘层油后再进行混合料的摊铺。摊铺机正式摊铺前, 加热熨平板, 预热已压实的路面使其软化, 再对混合料加热, 以加强新旧混合料的粘结。当接缝处用人工修整合格后, 立即进行碾压, 用三米直尺每隔2米检查一处, 处处都必须达到平整度的要求标准。确保接缝处的平整度符合要求。

6 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在SMA路面施工中, 最关键的施工质量影响因素就是SMA混合料的质量和压实度。为此, 在施工中应重点对SMA混合料的质量进行严格监督管理, 确保其拌合后的性能参数满足技术设计要求, 并且在施工中加大对碾压施工的质量监管, 确保碾压施工质量。

6.1 SMA混合料的质量控制

6.1.1 拌和温度:对于改性沥青的原材料和成品的温度、集料烘干加热温度、混合料拌和及出厂温度。应及时检查, 作好记录。

6.1.2 矿料级配:应每天每台拌和机取混合料进行两次取样, 其与标准配合比的容许差应符合规范要求, 木质纤维的质量误差不应超过要求数量的±5%。

6.1.3 沥青用量:每天每台拌和机取样进行抽提及筛分试验不少于一次, 油石比误差不能超过±0.3%。

6.1.4 马歇尔试验:其目的是检测混合料试件的密度和空隙率, WMA、VCA、VFA等四大体积指标, 同时检查马歇尔稳定值和流值。

6.2 施工现场的压实度控制

一般在施工现场进行的质量检查工作包括压实度、厚度、平整度、宽度、面层构造深度和摩擦系数等个参数。另外, 在施工过程中要重点注意对压实度进行控制。主要质量控制措施如下所示:

6.2.1 碾压温度的控制。

首先在摊铺前就要求SMA混合料的温度达到设计要求, 继而在摊铺完成后就立即进行碾压, 以尽量减少热量在碾压前的散失。一般来讲, SMA混合料的温度越高, 所碾压的效果就越好。为此无论是在拌合、运输或是在摊铺、碾压中, 都要尽量避免热量散失。

6.2.2 加强对压实度的检测与控制。

SMA路面对混合料的压实度要求较高, 一般相对于马歇尔标准试件来讲, 至少需要达到98%以上的压实度。因此在施工中需要极大对压实度的检测, 采用现场钻孔等方式, 来检验其压实度是否符合要求。

结束语

SMA路面表面粗糙, 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和耐久性好, 可避免早期损坏、减少维修养护费用, 且能延长使用寿命。尽管初期投资有所增加, 对施工工艺要求较高, 但总体上仍将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SMA混合料的材料、设计和施工技术已较成熟, 用以改善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切实可行。

参考文献

[1]孔科.SMA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 (05) .

[2]赵冬梅.SMA路面的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J].黑龙江交通科技, 2009 (07) .

桥梁预应力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 第10篇

关键词:预应力,混凝土,桥梁

1 预应力施工工艺

1.1 锚固端部横梁与跨中转向横肋、墩顶导向槽的施工

这三部分确定了钢绞线的空间位置, 由该索形及张拉应力决定了等效荷载的大小。跨中转向横肋、墩顶导向槽钢绞线存在偏折。承受局部挤压应力, 这就要求锚固端横梁处锚垫板预埋位置及方向要准确。转向横肋、墩顶导向槽的制作应严格按照图纸要求进行, 既要保证弯折处的曲率半径, 又要打磨端部, 使之平滑, 防止张拉时端部对钢绞线的挤压和卡滑。

1.2 钢绞线下料与穿束

在桥梁加固中, 由于张拉完毕后, 锚垫板与钢管中要灌浆, 形成有粘结段, 所以在下料时就应将粘结段的钢绞线的PE层及油脂清洗干净, 控制该段的长度和位置是很难的, 因为既要预先考虑到穿束过程中钢绞线下垂的影响, 保证PE保护层预先进入密封罩, 又要考虑张拉伸长的影响, 保证两端伸长部分要一致, 以确保两粘结段粘结力大致相等。在穿束过程中, 由于钢绞线的长度在150m以上, 中间要通过多个墩顶导向槽及跨中转向装置, 无法在箱梁内进行l2根钢绞线的整束穿索, 因此采用单根穿索的方法。钢绞线的缠绕将会影响有效预应力的建立, 所以必须保证钢绞线在全桥长范围内不缠绕, 在实际施工中, 预先将钢绞线、工作锚板孔、密封盖小孔分别编号, 每束l2根钢绞线采用单根穿索, 每隔一段就用与密封罩小孔对应的橡胶垫限制钢绞线的位置, 在张拉完毕后发现, 采用该方法使得每束钢绞线顺直且无缠绕现象。

1.3 钢绞线张拉

桥梁加固采用两箱对称单根两端同时张拉, 张拉过程分两部分:预紧和高应力张拉。

1.3.1 预紧

为了达到钢绞线从松散状态到张拉完成后顺直不缠绕, 正式张拉前先要进行预紧张拉, 预紧的质量决定了整个加固效果的好坏。首先, 钢绞线在松散状态下, 即使采用了必要的措施, 但是由于钢绞线很长, 下垂量还是较大, 所以, 为保证两端粘结段长度大致相等, 预紧要两端对称进行;其次, 预紧力的大小既要保证在预紧过程中, 钢绞线绷紧且不缠绕, 又要保证在高应力张拉时钢绞线不错位, 预紧力过大或过小都达不到预紧的目的。在加固施工中, 预紧张拉力采用l5%设计张拉力。

1.3.2 高应力张拉

由于桥梁加固采用通长环氧涂层钢绞线, 在张拉中需多行程连续张拉, 工作夹片要进行多次锚固, 在工作夹片进行临时锚固时, 环氧涂层保护膜形成的碎屑将附着在夹片的齿间。随着工作夹片的反复多次夹持钢绞线, 齿间环氧涂层碎屑增多, 将引起滑丝现象, 从而影响工作夹片的锚固效果。针对这一情况, 研制出一种临时锚固装置, 在中间行程中, 由临时锚固装置的工具夹片夹持钢绞线, 避免了工作夹片的中间临时锚圃, 确保锚固效果。

1.4 压浆

体外索锚固横梁采用局部有粘结形式, 为了达到设计者和业主对于局部有粘结段钢绞线粘结力的要求, 张拉完成后局部有粘结段的压浆工作是一道很重要的工序:施工前进行了1:1的模型试验, 在保证压浆密实饱满的情况下, 局部有粘结段的粘结力可达到设计张拉力的108%, 满足锚固要求:工程中, 压浆施工在张拉完成后24h内进行。压浆采用手动压浆机, 保证压浆过程的均匀稳定和压浆压力的要求。

2 施工质量控制

2.1 预应力材料的质量控制

严把材料质量关, 采用信誉好质量好的厂家产品。产品要有出厂合格证, 质量检测报告, 对到场材料进行检验, 其强度、刚度、严密性及螺旋压接缝咬合牢度等各项指标均达到质量标准方可使用。加强对波纹管的保护减少对其损伤。减少电焊作业。在普通钢筋骨架成型后再铺设波纹管, 用振捣棒振捣混凝土时, 要避开波纹管, 波纹管接头。用大一号规格的波纹管作套管, 套管长20-30cm.管道接头在套管内要对口、居中。两端的环向缝隙用胶带封闭严密。

2.2 预应力张拉前的准备工作

对力筋施加预应力之前, 应对构件进行检验, 外观尺寸应符合质量标准要求。张拉时, 构件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 不应低于设计强度等级值的75%。当块体拼装构件的竖缝采用砂浆接缝时, 砂浆强度不低于15Mpa。对预留孔道应用通孔器或压气、压水等方法进行检查。端部预埋铁板与锚具和垫板接触的焊渣、毛刺、混凝土残渣等应清除干净。应采用先穿束的方法时用压气、压水较好。钢筋穿束前, 螺丝端杆的丝扣部分应用水泥袋纸等包缠2-3层, 并用细铁丝扎牢;钢丝束、钢绞线束、钢筋束等穿束前, 将一端找齐平, 顺序编号。对于较长束, 应套上穿束器, 由引线及牵引设备从另一端拉出。对于夹片式锚具, 上好的夹片应齐平, 在张拉前并用钢管捣实。预应力筋的张拉顺序应符合设计要求。

2.3 施工控制影响因素

桥梁施工控制的主要目的是使施工实际状态最大限度地与理想设计状态 (线性和受力) 相吻合。要实现上述目的, 就必须全面了解可能使施工状态偏离理论设计状态的因素, 以便施工实际有的放矢的有效控制。

(1) 结构参数。

结构参数是控制中结构施工模拟分析的基本资料, 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结构参数主要包括:结构构件截面尺寸、结构材料弹性模量、材料容重、材料热膨胀系数、施工荷载和预应力或索力。

(2) 施工工艺。

施工控制是为施工服务的, 反过来, 施工的好坏又直接影响控制目标的实现。除要求施工工艺必须符合控制要求外, 在施工控制中必须计入施工条件非理想化而带来的结构制作、安装等方面的误差, 使施工状态保持在控制之中。

(3) 施工监测。

检测是桥梁施工监控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检测包括应力检测、变形监测。因测量仪器、仪器安装, 测量方法数据采集、环境情况等存在误差、所以, 结构监测总是存在误差。

3 结束语

预应力张拉工艺是桥梁预应力构件施工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张拉应力及伸长量的控制, 会直接影响预应力结构使用寿命, 因此在预应力施工中, 要充分做好张拉前的准备工作, 在张拉过程中不要盲目追求数量, 一定要按技术规范操作, 以确保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工艺与施工质量 第11篇

关键词:沥青路面;基层;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U416.2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6-0032-02

沥青路面就地冷再生基层(底基层)技术是指把旧沥青路面面层、基层掺入一定数量、符合标准要求的水泥(或稳定剂、集料),按照设定的厚度,用冷再生机进行破碎拌和处理后,整形、碾压,并经后期养生,使其达到设计路面基层或底基层技术指标要求的施工工艺。该工艺具有施工简便快速、充分利用旧路面层材料、保护环境、质量可靠、施工进度快、经济效益好等优点。笔者曾根据路网改造项目的实际情况,通过细致的观察、研究,对其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进行了探索。为此对冷再生施工主要工艺和质量控制要点归纳如下。

1施工准备

1.1人员配置

除冷再生机组人员外,需另配试验检测人员2人,技术负责人1人,工人10~15人。

1.2机械配置

冷拌再生机1台,洒水车3~4台,50t振动压路机1台,18t~21 t光轮压路机2台,平路机1台。

1.3再生机组开工前准备

对再生机及其配套的所有机械设备进行全面检查,检查再生机械操作人员是否已掌握所有与再生施工有关的数据,所有再生施工开始程序是否均已清楚。

1.4旧路面缺陷修复

对于局部翻浆地段进行换填砂砾进行夯实碾压,对于路肩下沉、路面偏拱及旧路坑槽处理,均采用填补砂砾修整。

1.5旧路面混合料分析

通过对旧路结构的现场调查,对旧路结构层厚度不足路段,应加铺砂砾以保证再生层厚度。冷再生机现场破碎未掺加水泥的旧路面,由试验人员就地均衡取料,通过对拌和料的筛分及多次击实试验,确定粒料的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量。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确定掺加的水泥剂量。

1.6水泥摊铺在纵向每隔10m放出施工控制线

钉上钢筋桩并挂线,利于冷再生机边线控制,经室内试验确定冷再生底基层水泥用量为4%,施工过程中按5%控制。摊铺水泥前按路线前进方向每10m为一格,计算出每一格水泥用量,然后人工按每格摊铺几袋水泥,将水泥均匀布满方格,确保水泥布撒均匀、一致、等厚。原有路缘石待路面冷再生碾压成型后再拆除。

2旧路面再生破碎拌和

冷再生段采用等厚法施工,按全路宽12 m计算,考虑到半幅施工的搭接问题,所以在第一次半幅施工时,加宽50 cm进行施工,利于另半幅冷再生的搭接施工。冷再生机一次破碎宽度为2.5 m,半幅路面以行进3次完成。工作时,冷再生机需一辆洒水车紧跟作业,其余2~3辆洒水车配合保证拌和用水,拌和过程中按试验的最佳含水量控制加水,拌和行进速度7m/min~10m/min。

考虑到水泥的初凝时间,以及各道工序的衔接问题,以100m实施工长度为限,当冷再生机单幅破碎100m后,返回准备第二幅进行的当中,对刚完成的100m进行稳压,然后平地机进行刮平,501振动压路面进行振动压实,直至达到规定的压实度,平整度按规范要求控制。

3再生层整形

半幅路段拌和完毕后,先用50 t振动压路机稳压2~3遍后。用平地机初步整平,测量人员根据设计纵断高程和横坡度,每10m为一断面分左中右3个点测出高程,按1.05-1.1的松铺系数,人工找出基准点,高程不足时及时调节富裕路段材料,高出段及时用平地机刮平。通过旧路整形达到“调坡”、“调拱”的目的,且保证平整度满足设计要求。要求整平精度要高。确保平整度和纵断面高程、横坡度符合设计。施工中。按“宁刮勿补”的原则,严禁“薄层找补”。若找补厚度过薄,找补前先将稳压后的局部低洼处用齿耙将表层5 cm耙松,再行找补。确保碾压成型一致,不起皮、不松散、无离析现象。

4再生层碾压

再生层整形完成及时碾压,检测含水量必须等于或略大于最佳含量。整形后检测各项标高符合设计要求,碾压顺序为用振动压路机振压3遍,18 t~21 t光轮压路机静压1~2遍,表面要保证平整、湿润。碾压后外观平整,无明显轮迹,检测压实度达到规范要求。

使用50 t双幅/双频振动压路机的时,要确保:初压时使用高幅,低频振动模式,这将保证整个深度内具有良好的压实。复压采用低幅/高频,这将保证对铺层上部的良好压实。

5再生层养生

碾压检测合格后及时洒水养生,养生期内中断所有交通,杜绝洒水车以外的任何车辆进入,养生期不少于7 t,要使冷再生基层表面始终保持湿润,做到每天及时洒水,专人看管,确保再生层不因洒水养生不当产生损坏。

6质量控制要点

再生处理旧路面宽12 m,外掺32.5缓凝水泥剂量为4%;冷再生底基层再生拌和厚度20 cm,其中5 cm为整平层,整平压实后保证冷再生底基层再生厚度1 cm~5 cm的设计要求,水稳砂砾底基层强度应达到1.5 MPa以上,压实度及平整度必须达到二级公路底基层要求。

总之,采用沥青路面就地冷再生技术进行基层、底基层施工实践,从工期效益、综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方面,都具明显的优点与显著的推广应用价值。

(1)它不仅可以节约能源和资源,降低材料费、人工费,节省运输费,几乎可以不受阴湿或低温季节影响,可以适应严冬以外各种施工季节,改善了施工条件、减少了环境污染、有益于环境保护,大大加快施工进度而缩短工期。

(2)采用就地冷再生技术进行基层或底基层施工。通过拌和、整形、碾压后,可以解决旧路偏拱,还可对纵坡进行微调。

(3)减少了基层材料用量,这对于天然砂砾级配不达设计标准地区尤为重要。

(4)施工质量有保证,人为因素影响少,特别是对路基原有强度保持良好,与开挖比较,减少了扰动。

工艺与施工质量 第12篇

关键词:二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工艺,质量控制

1 工程概况

四川省大渡河瀑布沟水电站库区公路复建工程G108线汉源县唐家至石棉县工程施工LM1标段为山岭重丘二级公路, 计算行车速度为40 km/h, 路基宽度为8.5 m。路面结构层设计为4 cm AC-13C密级配细粒式沥青混凝土上面层+5cm AC-20F密级配中粒式沥青混凝土下面层+18 cm5%水泥稳定碎石上基层+17 cm 4%水泥稳定碎石下基层+20 cm级配砂砾垫层。设计荷载为公路二级, 路面BZZ—100。路面顶面允许湾沉值:29.1 (1/100 mm) 。

本合同段路面结构层为:4cm AC-13C密级配细粒式沥青混凝土上面层+5 cm AC-20F密级配中粒式沥青混凝土下面层+18 cm 5%水泥稳定碎石上基层+17 cm 4%水泥稳定碎石下基层+20 cm级配砂砾垫层。

2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1) 将矿料场地选择好, 并对场地地面进行硬化; (2) 合理设计配合比, 并对材料的性能进行检测; (3) 对检验合格的基层上回恢复中线, 并将边线画好; (4) 准备下承层, 进行沥青混凝土施工之前要根据要求的技术指标检测下承层, 处理达不到规定要求的位置, 达标后才可以验收; (5) 使用压力空气清扫下承层, 人工将浮土和杂物清除干净[1]; (6) 铺设下层时, 由测量人员将路面边线放出, 以控制摊铺机沿边线铺筑保证路面宽度及线型。

3 沥青路面关键施工工艺

3.1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的确定

检测原材料并在达到设计要求的基础上, 设计各层沥青混凝土的配合比。并从目标配合比设计阶段、生产配合比设计阶段、生产配合比验证阶段设计配合比, 最后将生产使用的标准配合比确定出来, 并将其作为混合料质量检验和生产控制的标准。

3.2 材料的要求

(1) 碎石的最大粒径不能超过15 cm, 压碎值不能大于35%, 碎石中不允许含有植物、黏土块等杂质, 针片颗粒含量要低于20%; (2) 砂砾采用级配砂砾, 砂砾的压碎值不大于35%且通过0.075筛孔的颗粒含量不应大于5%。

3.3 铺筑试验路段

在施工前铺筑试验路段主要是用来检测材料质量的稳定性, 分析施工设备的工作效率和作业质量是否可以达到设计要求, 保证施工组织工艺的适应性和合理性。本工程设计铺筑200 m长的试验路段, 铺筑前应先将铺筑方案上报给监理工程师进行审核, 方案中要包含施工工艺、施工流程、机械设备、路段压实方法等。确定出施工需要使用的压实机械类型、压实系数、碾压厚度、碾压次数、最佳含水量等数据, 并将这些数据作为以后施工现场控制的理论依据。

3.4 沥青路面施工技术

3.4.1 洒透层沥青

(1) 透层沥青使用T-2级煤沥青, 在沥青层正式铺筑之前, 要将表面的松散颗粒和污染物彻底清除干净, 将洒布量控制在0.8~1.2 kg/m2; (2) 粘层沥青选用PC-3快裂的洒布型阳离子乳化沥青, 其基质沥青采用同面层型号一样的A-70沥青。先将表面的松散颗粒和污染物清理干净, 进行洒布时, 将洒布量控制在0.3~0.5 kg/m2; (3) 沥青洒布的过程中不允许出现花白的现象, 为了防止油层被破坏, 不允许人员和车辆进入。

3.4.2 拌合

在对混合料进行拌合之前, 要先进行试拌, 检测样品的相关指标达到要求后即可进行正式拌合。达不到要求的混合料不允许使用。当原材料变化时, 要充分检测混合料的指标, 达不到质量要求的要重新设计配合比。混合料拌合好以后要均匀一致, 应无成块结团、粗细粒料离析、花白的情况, 如果出现了上述情况不允许作为摊铺材料[2]。最佳的温度控制范围为:沥青温度150~170℃, 矿料温度160~180℃, 混合料出厂温度150~160℃。

3.4.3 摊铺

(1) 使用走线法进行上、下面层施工, 使用拖杠法进行上面层的施工; (2) 摊铺时, 根据拌合站的产量确定摊铺机的行驶速度, 尽量不要中断, 不随意改变行走速度; (3) 结合气候情况调整沥青混凝土摊铺温度, 低温不低于110~130℃, 高温不高于165℃, 摊铺过程中做好检查记录工作; (4) 开始摊铺之前要先加热摊铺机的熨平板, 使其温度在65℃以上; (5) 在使用三机或双机进行梯进式施工时, 要将两台设备的前后距离保持在10~20 m, 轮辐重叠5~10cm; (6) 摊铺过程中要对摊铺厚度和高程进行检查, 并安排人工摊铺摊铺机无法摊到的地方。在摊铺时, 人工将路幅两边的沥青混凝土边缘夯实。

3.4.4 压实

选用2~3台15t以上的胶轮压路机和2~3台双轮双震压路机进行碾压施工。 (1) 初压:先使用双轮双振压路机静压1~2次, 温度保持在110℃以上。复压:使用胶轮压路机和双轮双振压路机混合碾压5~6次。将碾压温度控制住85~100℃。终压:先使用双轮双振压路机进行2次静压, 碾压温度不能低于65℃, 压路机碾压不到的地方, 选用小型压路机施工; (2) 在进行碾压时, 要从低边到高边均匀碾压, 相邻碾压重叠宽度要大于30 cm; (3) 为了防止碾压过程中混合料粘轮, 使用雾状喷水的方法进行辅助施工; (4) 压路机碾压过程中不能转向、制动或停留, 并且每一次折回位置阶梯形要随着摊铺机向前进行推进, 确保折回位置不在同一个断面上[3]。对曲线段进行碾压时, 要先对内侧进行碾压再对外侧进行碾压。相邻碾压带重叠1/2~1/3的后轮宽度。没有碾压好的路段, 为了防止混合料推移出现弯曲轮迹, 不允许随意改变碾压方向。压路机或者其他机械设备不可以在没有冷却或者碾压成型的路面上停留。

3.4.5 接缝处理

(1) 使用热接缝的方法进行梯队作业, 保留20~30 cm的部分暂不碾压, 后续摊铺时以此为基准进行碾压。完成后续部分的摊铺工作后, 骑缝碾压, 将接缝消除; (2) 对于无法使用热接缝的半幅, 由人工进行刨缝。在对另外的半幅进行施工时, 要将边缘部分清扫干净, 并喷洒适量的粘层沥青。摊铺工作完成后, 清理干净混合料。进行碾压时, 机械设备要先在压实的路面上行走, 将新铺层碾压10~15cm后, 才可以进行新铺层的压实施工。为了保证接缝的紧密性, 进行新铺层的压实时, 要伸到压实路面11~15 cm; (3) 横向接缝的处理措施。对于端部平整度不能满足设计要求的路面, 要垂直路面进行清理, 在其端部摊铺粘层沥青, 然后进行摊铺。进行摊铺时要调整好预留高度。接缝处的摊铺施工完成后, 使用长度为3 m的直尺对平整度进行检查。在对横向接缝进行处理时, 先利用双轮双振压路机进行横压。压路机要从已经压实的路面上延伸到新铺层15cm, 并在每次碾压工作完成后依次向新铺混合料移动15~20 cm, 碾压工作全部完成后改为纵向碾压; (4) 纵向冷接缝下层和上层要错开15 cm, 横向接缝要错开1 m, 沥青混凝土下层和上层的横向施工缝要错开1 m以上, 上层使用平接缝, 下层横向施工缝使用斜接缝。切割平接缝时一定要直, 将切缝清理干净并吹干。为了保证新老混凝土的粘结性, 要使用适量的粘层沥青涂刷在旧混凝土上。

4 控制施工质量

(1) 严格按照技术要求进行施工, 做好施工温度、原材料、压实度、矿料级配等试验工作; (2) 施工过程中, 注意检查铺筑厚度、平整度、宽度、横坡度等; (3) 上报检验结果资料给监理工程师进行审批; (4) 在施工过程中, 施工机械和检测数据达到规定要求后才可以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需要挖除不合格的路段并重新碾压成型, 保证其达到规范要求; (5) 不允许车辆在没有冷却的沥青混凝土路面上停放, 也不能在沥青路面上进行机具清洗。不允许车辆在没有冷却的路段上行驶。当沥青混凝土表面温度下降至50℃以下时, 才开放交通。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 需要根据工程建设内容使用合理的质量控制措施, 做好各个环节的施工质量控制, 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为了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 合理地设计配合比, 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摊铺、碾压和接缝处理工作。提高施工材料和混合料的质量, 做好施工质量检测工作, 对于施工中遇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处理, 保证工程可以顺利完成。本文以实际案例对公路沥青路面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措施进行了探讨, 工程施工后取得了良好的施工效果, 营造了舒适、安全的行车环境, 值得类似工程借鉴引用。

参考文献

[1]张冰颖.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J].黑龙江科学, 2014, 5 (1) :97.

[2]王文聪.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J].中华建设:工程技术, 2014, 20 (5) :164-165.

上一篇:花生高产栽培技术分析下一篇:沟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