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角膜炎范文

2024-06-06

病毒性角膜炎范文(精选9篇)

病毒性角膜炎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98例 (110眼) 均为我院确诊病例, 男58例 (65眼) , 女40例 (45眼) ;年龄最小16岁, 最大64岁, 平均 (40.52±15.65) 岁;病程最短3d, 最长5个月, 最多复发5次。98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 (67眼) , 其中树枝状角膜炎16例 (18眼) , 地图状角膜炎21例 (23眼) , 盘状角膜炎20例 (23眼) , 基质坏死型角膜炎3例 (3眼) , 平均年龄 (40.17±13.35) 岁;对照组38例 (43眼) , 其中树枝状角膜炎10例 (11眼) , 地图状角膜炎14例 (17眼) , 盘状角膜炎12例 (13眼) , 基质坏死型角膜炎2例 (2眼) , 平均年龄 (40.02±14.83) 岁, 两组在平均年龄、病程及病情上差异无显著性,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与分型[1]

(1) 有感冒、发热或特定的发病诱因, 反复发作; (2) 角膜知觉减退, 结膜充血; (3) 角膜混浊, 呈树枝状、地图状或盘状改变; (4) 荧光素角膜染色 (+) 。根据角膜病变形态分为浅层型:病变呈树枝状, 地图状;深层型:病变呈盘状;基质坏死型。

1.3 复发标准

出现畏光、流泪、眼痛, 角膜上皮缺损, 呈点状、树枝状或地图状, 角膜基质水肿、混浊、荧光素染色阳性、角膜知觉减退等, 并排除细菌性角膜炎、真菌性角膜炎等其他感染性角膜炎即诊断为HSK复发。

1.4 方法

1.4.1 治疗组

(1) 鱼腥草滴眼液滴眼, 每次1滴, 每日6次;0.1%阿昔洛韦滴眼液滴眼, 每小时1次, 睡前停药; (2) 鱼腥草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 阿昔洛韦针0.5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 每日1次, 连用7~14d, 根据病情可继续滴用。

1.4.2 对照组

(1) 0.1%阿昔洛韦滴眼液滴眼, 每小时1次, 睡前停药; (2) 阿昔洛韦针0.5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 每日1次, 连用7~14d。

1.4.3 疗程

以上两组都给予口服抗生素, 维生素B120mg, 维生素C0.2g, 每日3次, 对深层型的盘状角膜炎加用地塞米松滴眼液滴眼, 每日3次。以上两组治疗14d为1个疗程, 根据病情, 痊愈的患者停止静脉滴注, 未愈的患者间隔3d再进行下1个疗程, 共治疗2个疗程, 一旦复发各组治疗方法同上。

1.5 观察指数

治疗过程中或再次复发, 测视力、眼部刺激症状及角膜炎症情况, 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角膜溃疡、水肿浸润以及房水闪辉、荧光染色等炎症、体征消退情况。所有患者随访1年, 观察其复发情况。

1.6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 选择t检验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1) 治愈:眼部刺激症状消失, 充血消退, 溃疡愈合, 荧光素染色阴性, 角膜基质无水肿、浸润, 后弹力层皱褶消退, KP吸收, 房水闪辉 (-) ; (2) 有效:症状减轻, 角膜基质轻度增厚, 残留少量KP; (3) 无效:症状、体征无变化或加重。

2.2 疗效

治疗组:治愈59眼, 占88.06%, 有效6眼, 占8.96%, 无效2眼 (深层型) , 占2.99%, 治疗天数平均19d;对照组:治愈25眼, 占58.14%, 有效12眼, 占27.91%, 无效6眼, 占13.95%, 治疗天数平均31d;治疗组各种类型平均治愈天数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1526和3.9097, P<0.01) , 对浅层HSK的治疗, 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9.1619, P<0.01) , 而对深层型HSK, 虽然治愈率高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7603, P>0.05) 。

2.3 随访结果

随访1年, 治疗组54眼有5眼复发, 复发率为9.26%;对照组23眼7眼复发, 复发率为30.43%。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006, P<0.01) 。

3 讨论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是所有病毒性角膜炎中危险性最大的病毒感染性眼病, 发病率占角膜疾病的首位, 其特点是多类型, 易复发, 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手段, 治疗一般采用抗病毒药物、激素和免疫调节剂, 但均不能有效控制复发。本病主要因HSV-1感染引起, HSV-1具有三叉神经轴浆运输至角膜而发生复发感染, 病毒可触及角膜各层, 且相互转化。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 一旦遇到劳累、感冒、情感刺激或应用皮质类固醇药物等情况容易复发。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且疗效好, 复发率小, 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鱼腥草主要成分为癸酰乙醛 (即鱼腥草素) ,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鱼腥草具有抗病毒、抗炎、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2], 能直接抑制HSV-1活性[3], 免疫药理学研究表明, 鱼腥草可以增强动物或人的白细胞的吞噬功能, 提高血清备解素水平, 以增强机体特异免疫力[4]。动物实验表明, 合成鱼腥草素能明显增强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 增强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 通过实验验证了鱼腥草滴眼液对腺病毒和HSV-1均有抑制作用。鱼腥草与阿昔洛韦联合应用, 一方面可抑制病毒的复制, 另一方面可提高局部免疫力, 能提高疗效, 缩短病程, 减少HSK复发。

参考文献

[1]李凤鸣.眼科全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1380.

[2]李仪奎, 姜名瑛.中华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2:68.

[3]梅全喜, 毕焕新.现代中药药理手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8:127.

病毒性角膜炎 第2篇

【摘要】运用三仁汤加减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效果明显。现总结出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重在宣畅气机、清热利湿临证验案二则,为三仁汤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三仁汤;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聚星障

【中图分类号】R772.21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1-0047-01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x keratitis,HSK)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所导致的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眼病,是目前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大约25%的患者在2年内复发一次,若反复发作,会严重危害视功能[1]。中医中的“聚星障”是因外感风邪,挟热化火,致黑睛上始生细小星翳,或为串珠、树枝、地图样,同时伴有涩疼、畏光、流泪、视力下降的眼病,与西医学HSK相类似[2]。目前西药最常用的是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和细胞因子,然而在抗HSK复发方面并没有有效药物。近年来,传统中医药在治疗顽固性HSK表现出一定的优势,目前用于治疗的中药方剂主要有解毒明目方、清热解毒汤、玉屏风散等,通过提高机体抗病毒能力来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3]。但根据《中医眼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黑睛星翳,反复发作,缠绵不愈”等症状属于聚星障湿热蕴蒸的范畴,理应化湿清热。

笔者临床治疗此病也常从湿热入手,多用三仁汤加减,效果颇佳,现摘取笔者临床诊治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案例两则,以飱读者。

1 验案举隅

案例一:王某,男,45岁,主诉左眼红痛,视物模糊反复发作5年,于2014年3月7日初诊,患者5年来左眼反复红痛,视物不清,曾在多家医院诊断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给予0.25%氯霉素滴眼液、1%阿托品、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理疗等治疗效果差,病情反复,遂求治于余,症见:面色萎黄,头重,溲黄便溏,口粘,舌暗红,苔黄腻,脉濡,查视力右眼0.8,左眼0.1,右眼(-),左眼睫状充血、角膜树枝状混浊、KP(+)、房闪(++),余窥不清。西医诊断:角膜炎;中医诊断:聚星障(风湿夹热),治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退翳,方用三仁汤加减。处方杏仁、白蔻仁、半夏、淡竹叶各10g,桃仁、红花、肿节风、蜂房、橘红各15g,薏苡仁20g。每日一剂,水煎服。二诊:服7剂后病情好转,左眼充血明显减轻,刺激症状基本消失,舌淡、苔薄白,脉缓,故在原方基础上加青葙子、密蒙花各15g,又服7剂,眼部充血症状及刺激症状彻底消失,视力恢复良好。随访半年无复发。

按:湿热蕴蒸,邪毒留恋于黑睛而致聚星障。前人尝以“如油入面,难分难解”来形容湿热蕴蒸症候之复杂和顽固性,认为湿邪非燥之不能化,热邪非清之不能解,故治疗当以三仁汤清热化湿。本方中,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开上宣中利下,芳香化浊,淡竹叶、薏苡仁淡渗利湿,半夏、橘红健脾燥湿,桃仁、红花活血化瘀,肿节风、蜂房祛风除湿,后期加入青葙子、密蒙花以加强清热退翳明目之功。

案例二:刘某,女,62岁,2015年3月7日来诊,右眼球结膜反复发红,黑睛生白翳。在外院诊为角膜炎,先后以抗病毒药液及激素类药物滴眼治疗,红赤未消,仍有涩痛,畏光流泪而须带眼罩。来诊症见神疲身重,右眼红肿不适,分泌物较多,口苦,小便黄,大便溏,舌红苔黄腻,脉濡,查视力:右0.4,左1.2。右眼球结膜睫状充血(++),中度刺激症状,角膜中下方有点状及片状灰白色混浊,荧光素染色(+)。西医诊断:右眼单纯疱疹性角膜炎。中医诊断:聚星障(湿热蕴结),治以清热利湿,明目退翳,处方为三仁汤加减,具体方药为:杏仁、白蔻仁、厚朴、法夏、滑石各10g,枸杞、蒺藜、密蒙花、蜂房、蝉蜕各15g,薏苡仁20g,合欢花30g。每日一剂,10剂水煎服。二诊:服10剂后,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好转,刺激症状消失,睫状充血轻度,角膜萤光素染色浅,右眼视力恢复至0.8。为防眼病复发,守原方再服10剂以巩固疗效。后随访一年半未见复发。

按:本案患者感受湿热邪毒蕴积风轮,病程反复,胶着难愈,而见黑睛受腐生出细小星翳,伴神疲身重,口苦便溏,脉滑等症,故以三仁汤化湿清热、通利三焦为主,加以合欢花、蒺藜、密蒙花清热退翳,枸杞、蜂房、蝉蜕退翳明目。诸药配合,可使三焦宣畅、湿热得泄、白翳得除,诸症获愈。

2 讨论

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由“杏仁五钱,飞滑石二钱,白通草二钱,白蔻仁二钱,竹叶二钱,厚朴二钱,生薏苡仁六钱,半夏五钱”组成。现代名医秦伯未先生对三仁汤理解颇妙,其认为方中杏仁辛宣肺气,以开其上;蔻仁、厚朴、半夏苦辛温通,以降其中;苡仁、通草、滑石淡渗湿热,以利其下,共奏“宣上、畅中、渗下”之功,以化湿清热、通利三焦,是治疗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的常用方剂[4]。三仁汤用于治疗眼科疾病的经验较少,然而笔者却常用此方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效果颇佳。笔者认为其临床辨证“眼目”为:“眼睛沙涩疼痛,畏光流泪,抱轮红赤或红赤不显;黑睛骤起翳障,如针尖或称星大小,色灰白或微黄,伴有口苦,头重,便溏,便后不爽,大便黏腻,舌苔黄腻。”如具上述诸症,确为湿热阻滞之证型,投以三仁汤加减,确能取得良好疗效。

参考文献

[1]刘祖国.眼表疾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10.

[2]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眼科常见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90.

[3]张晓英,李凌.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研究新进展[J].国际眼科杂志,2011,11(3):439-441.

[4]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98.

病毒性角膜炎 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7年6月-2011年2月确诊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52例 (98只眼) , 其中男性28例53眼, 女性24例45眼。年龄15~67岁, 平均年龄 (40.7±3.8) 岁。临床分型:浅层型 (点状、树枝状和地图状角膜炎) 77眼, 深层型21眼。

1.2 治疗方法

给予阿昔洛韦滴眼液, 1次/2h, 口服阿昔洛韦片200mg, 5次/d, 可乐必妥滴眼液点眼, 4次/d。深层型:口服阿昔洛韦片400mg, 5次/d, 维持2周后减为200mg, 5次/d, 维持2周后减为100mg, 3次/d, 持续3~6个月, 预防复发。深层型经治疗后角膜染色阴性后或上皮病变明显好转后给予氟美童滴眼液2次/d治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眼部刺激症状消失, 角膜荧光染色阴性, 角膜后弹力层及实质层浸润水肿消退, 光切面厚度正常。无效:角膜刺激症状加重, 炎症未控制, 病变继续扩大, 溃疡灶加深, 角膜穿孔。

2结果

浅层型77眼全部治愈, 平均治愈时间12.8d, 深层型治愈19眼, 平均治愈时间21.3d, 无效2眼。

3讨论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HSK) 是由单纯疱疹病毒 (HSV) 引起的角膜感染, 是我国主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 占角膜病盲的首位[2]。常在非特异性刺激 (感冒、发热、感情刺激、月经、日晒、应用皮质类固醇及外伤等) 下可诱发[3]。该病一般沿三叉神经发病, 病变部位侵犯较深, 当机体抵抗力下降, 潜伏的病毒活化后, 经轴浆运输到达角膜导致复发感染。大约25%的患者在2年内复发1次;若反复发作, 会严重危害视功能[4]。对于浅层型HSK, 主要是病毒对角膜组织的破坏, 治疗原则为采用有效的抗病毒药物, 减少病毒感染所致的溶细胞病变及减少病毒感染的免疫反应所造成的角膜损害, 防止病毒扩展到基质深层, 同时预防并发细菌感染。本组统计数据中发病患者均采用阿昔洛韦滴眼液及阿昔洛韦片剂治疗, 浅层型77眼全部治愈。这些药物可选择性地作用于HSV, 竞争性抑制病毒DSA合成而阻碍病毒生长、繁殖[5]。浅层性患者禁用皮质类固醇激素, 因其能激活病毒和胶原酶火星, 促进病毒繁殖, 使病变向深层发展, 还能抑制上皮再生, 甚至造成溃疡穿孔。对于深层型HSK, 认为是抗原抗体高敏反应, 基质和内皮损害、疤痕组织及深部新生血管会严重破坏视功能。激素可有效抑制基质内抗原抗体反应及抑制组胺和毒性溶解酶释放, 减少这些破坏。故对于深层无溃疡型的治疗可在抗病毒治疗的同时局部加用微量皮质类固醇激素, 减轻病毒抗原的免疫反应造成的角膜损害。在本组数据中深层型21眼中治愈19眼, 无效2眼。其中1例就诊时溃疡面较深, 就诊4d后出现穿孔。另1例患者合并糖尿病, 机体抵抗力较差, 治疗效果差, 病变扩大, 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

总之, 在HSK临床治疗过程中, 应该根据具体临床分型来选择合理药物, 且对患者进行宣教, 提高患者自身机体免疫力, 防止病情加重、复发, 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治疗的体会。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6月-2011年2月确诊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52例 (98只眼) , 其中男性28例53眼, 女性24例45眼。年龄15~67岁, 平均年龄 (40.7±3.8) 岁。临床分型:浅层型 (点状、树枝状和地图状角膜炎) 77眼, 深层型21眼。给予阿昔洛韦滴眼液、阿昔洛韦片及可乐必妥滴眼液等治疗后观察疗效。结果:浅层型77眼全部治愈, 平均治愈时间12.8d, 深层型治愈19眼, 平均治愈时间21.3d, 无效2眼。结论:在HSK临床治疗过程中, 应该规范治疗方案, 根据具体临床分型来合理选择药物, 提高治愈率, 减少复发率, 从而达到降低致盲率。

关键词: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治疗

参考文献

[1]Polcicova K, Biswas PS, et al.Herpes kerafitis inthe absence ofanterograde transport of virus from sensory ganglia to the cor-nea (J) .Proc Nail Acad Sci Usa, 2005, 102:11462.

[2]陈家祺.角膜眼表疾病临床诊治的进展 (M) .北京:中华医学会继续医学教育教材 (眼科学新进展) , 2004:18-30.

[3]李凤鸣.眼科全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1379-1383.

[4]刘祖国.眼表疾病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410.

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表现与治疗研究 第4篇

角膜炎的种类很多, 其命名及分类也比较复杂, 以病因学分类的方法分为病毒性角膜炎、细菌性角膜炎、真菌性角膜炎、过敏性角膜炎、外伤及营养性角膜炎以及病因不明的角膜炎。

1.1 病毒性角膜炎的分类及临床表现

医学临床上常见的病毒性角膜炎有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牛痘性角膜炎、带状疱疹性角膜炎等。

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是最常见的, 它引起的角膜病变可侵及角膜各层, 且相互转化, 形成树枝状、地图状、盘状等, 给患者造成极大痛苦。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角膜创伤、发热以及免疫功能低下; (2) 患眼有刺激症状及视力障碍; (3) 重症病例可出现灰白色稀淡积脓, 严重疼痛。此类疾病是反复发作的病例, 常有新、旧病灶并存。牛痘性角膜炎是由牛痘苗感染引起的, 多由牛痘苗溅入眼内, 或经污染痘疹脓液的手指带入眼内而诱发疾病。潜伏期一般为3d, 发病后以表层角膜炎及浅层角膜溃疡为主, 基质层及盘状角膜炎为少。随着天花的消灭, 今后本病也将绝迹。带状疱疹性角膜炎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犯三叉神经眼支所致, 患者有剧烈神经痛。它与水痘病毒属同一种病毒, 为潜伏性病毒感染疾病, 所以又称V-2病毒。此种角膜炎多表现为点状、钱状、树枝状及基质层角膜炎、盘状角膜炎等。具体来说, 有以下临床表现: (1) 患者一般为40岁以上的成人, 有一定的复发率; (2) 多在眼部出现沿二叉神经分布的皮肤带状疱疹以后或同时发病; (3) 病初为上皮性点状角膜炎, 部分病例发展为分枝短、末端不膨胀的树枝状角膜炎, 随后进一步发展形成盘状角膜炎或富于血管的角膜基质炎。

1.2 病毒性角膜炎的病因及临床诊断

不同的病毒性角膜炎类型发病原因不同, 主要是单纯疱疹病毒, 带状疱疹病毒次之, 还有极少部分是在接种牛痘疫苗中牛痘病毒意外感染角膜所致。当身体抵抗力减退时, 如感冒或高热是该病的诱发因素。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沿三叉神经末梢颞支分布, 是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 常出现在感冒或高热中, 一般有口角或鼻翼部出现单纯疱疹。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诊断较为复杂, 医生可询问患者是否有感染病史, 可有感冒发热、过劳、饮酒等诱因。然后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做出诊断, 但这只是初步诊断。如有条件可进行实验室检查, 通过细胞病毒分析或分子生物学方法, 帮助进行病原学诊断。带状疱疹角膜炎的诊断相对较为简单, 医生可根据患者眼部带状疱疹皮肤损害后出现的上皮性点状、树枝状角膜炎或角膜基质炎等临床表现, 进行分析诊断。

2 病毒性角膜炎的治疗手段

中医学者以该病病变部位的深浅来辨证立方, 浅层以疏风清热, 中层以清热解毒化湿, 病变累及瞳神则清肝胃之火治之。目前国际通行的是西医治疗, 如药物手术等, 西医对该病治疗常用抗病毒眼药水, 配合抗菌素眼药水, 以防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有虹膜反应时, 则加扩瞳药。如果出现全身衰落者或易感冒者, 常辅以提高免役的药物。

2.1 更昔洛韦、干扰素联合中药治疗法

更昔洛韦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抗病毒药, 具有疗效确切、毒性低、不良反应小等优点, 对病毒性角膜炎的抑制作用比阿昔洛韦强60倍, 是目前临床治疗疱疹病毒感染的首选药物之一。干扰素注射剂中的有效成分具有抗病毒活性, 能激活产生高活性抗病毒蛋白有效杀灭致病病毒, 并能同时抑制病变细胞增殖, 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从而彻底清除病毒、保护未受感染的细胞, 达到治愈疾病、提高视力、改善角膜病灶的临床效果。将更昔洛韦与干扰素注射剂结合在一起使用, 根据病患的自身疗程特点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法, 对于综合治疗病毒性角膜炎效果显著, 具有提高疗效、缩短疗程、降低复发的作用。

2.2 银蒲汤雾化治疗法

病毒性角膜炎在中医方面治疗历史悠久, 属中医聚星障范畴, 是一个眼科临床治疗中较为棘手的疾病之一, 占角膜致盲的63.2%, 近年来, 还有继续上升趋势。中医认为黑睛直接与外界接触, 易感六淫之邪, 以风热多见。

中药熏洗疗法是中医传统外治法, 直接作用于眼部, 对症下药, 反应迅速。银蒲汤雾化治疗法即是由此衍生来的。超声雾化疗法先破坏药液表面张力和惯性, 使液体在气相中分散, 从而将药液变成雾状颗粒, 直接作用于病灶局部。近年来, 医学技术进步, 能在常温下把水溶性药物分裂成细小雾滴, 雾量大, 雾滴小而均匀, 汝窑集中又提高了局部抵抗力。银蒲汤雾化治疗缩短了疗程、提高了治愈率, 有效地降低复发率, 在临床使用过程中未发现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 可安全的应用于糖尿病患者、老人、儿童, 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摘要:病毒性角膜炎是眼科常见病, 具有起病急、病程长、易反复、对视力损害大等特点, 是临床常见的致盲性眼病, 其复发率与致盲率均居角膜病之首位。本文先详细叙述了角膜炎的定义、病因及不同分类, 由此引出病毒性角膜炎这一最常见的类型, 然后对病毒性角膜炎的致病因素、各时期症状进行阐述分析, 重点论述了采用干扰素滴眼液、银蒲汤雾化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角膜炎的治疗手段和方法, 期望为临床治疗提供第一手资料。

关键词:病毒性角膜炎,临床表现,病因,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陈祖基.实用眼科药理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175.

[2]李传课.中医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480.

病毒性角膜炎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患者160例 (197只眼) 中单眼患者123例, 双眼患者37例;男98例 (113只眼) , 女62例 (84只眼) , 年龄12~60岁。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 (96只眼) 和对照组80例 (101只眼) 。

1.2 病例选择标准

患者年龄12~60岁, 有明显的眼部症状与体征;眼部轻度刺激症状, 眼睑痉挛, 额部反射性疼痛、畏光、流泪及异物感或眼部刺激症状较轻, 但视力明显障碍;检查常有眼睑或睑缘的疱疹性皮损, 伴有无痛性耳前淋巴结肿大, 结膜呈急性滤泡性结膜炎改变, 角膜可出现典型的树枝状或其他形式 (点状、地图状、盘状等) 损害及角膜知觉减退[2]。

1.3 排除标准

(1) 不符合上述病例纳入标准者; (2) 有严重心、肝、肾及造血系统损害者; (3) 有药物或食物过敏者; (4) 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 (5) 不配合治疗者。

1.4 方法

(1) 治疗组:成人给予清开灵注射液 (石家庄神威药业) 40 ml加病毒唑0.3 g, 儿童 (15周岁) 给予清开灵注射液20 ml加病毒唑0.1 g稀释于5%葡萄糖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 静脉点滴, 1次/d, 连用5 d为1疗程; (2) 对照组:成人给予青霉素800万U加病毒唑0.3 g, 儿童 (15周岁) 给予青霉素20万U/kg加病毒唑0.1稀释于5%葡萄糖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点滴, 1次/d, 连用5 d为1疗程; (3) 两组局部用药相同:氧氟沙星眼液、无环鸟苷眼液每2 h点眼1次。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

痊愈:症状消失, 角膜溃疡愈合, 角膜实质层浸润、水肿及KP消失, 荧光染色阴性;好转:眼部有轻微刺激症状, 荧光素染色阴性;无效:眼部炎症无明显变化。

2.2 疗效

治疗后清开灵加病毒唑组视力恢复到1.0以上67只眼 (69%) , 而对照组仅有45只眼 (44%) 视力恢复到1.0以上,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治疗组96只眼中疗效在5 d以内者70只眼, 5~10 d14只, 10~15 d 12只眼, 治疗后痊愈80只眼 (83.33%) , 好转14只眼 (14.58%) , 无效2只眼 (2.08%) ;对照组101只眼中, 疗效在5 d以内者40只眼, 5~10 d 56只眼, 10~15 d 5只眼, 治疗后痊愈52只眼 (51.49%) , 好转40只眼 (39.60%) , 无效9只眼 (8.91%) ;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1) 。

3 讨论

病毒性角膜炎在中医学上属黑眼睛疾病, 中医:聚星障, 花翳白陷, 《证治准绳·七窍门》关于“乌珠上有细颗, 或白色, 或微黄。微黄者急而变重, 或联缀, 或团聚, 或散漫, 或一同生起, 或先后逐渐一而二, 二而三, 三而四, 四而六七八十数余。如此生起者, 初起者易治, 生定者退迟。能大者有变, 团聚生大而作一块者, 有凝脂之变;联缀四散, 傍风轮白际而起, 变大而接连者, 花翳白陷也”的记载。论述了本病的临床特征、变化、及预后等。中医黑眼睛疾病属于风轮疾病, 风轮内应肝胆, 故本病的形成多于肝胆相关。凡外感风热 (风寒) 毒邪, 内因肝火炽盛, 风火热毒相搏, 上攻于目;或脾胃蕴积湿热, 熏蒸黑睛;或肝肾阴虚, 虚火上炎, 均可引起此病。无论临床辨证为何证, 都有共同的致病因素;邪毒内侵, 这为中西医药联合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清开灵注射液是由牛黄、水牛黄、黄芩、金银花、栀子等组成的中药复方制剂, 从温病条辨[1]安宫牛黄丸演化而来, 系“芳香化浊而利诸窍, 咸寒保肾而安心体, 若寒通火腑而泻心”, 方中牛黄“通心主之神”, 水牛角主治百毒, 珍珠母通神明, 配合水牛角补水救火, 栀子“泻心与三焦之火”黄芩泻胆肺之火起到苦寒直折温病解毒邪火作用[2]。由于制剂中增加了金银花、板兰根之类的清热解毒、菌毒并治药物, 提高了疗效。临床观察与病毒唑联合应用, 抗病毒效果极佳, 明显缩短了治疗时间, 同时避免了长期大剂量应用病毒唑造成骨髓抑制等副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鞠通.温病条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26.

病毒性角膜炎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玉溪市人民医院2006年7月至2009年3月眼科收治的100例角膜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性60例, 女性40例, 年龄12~70岁, 平均年龄 (44.5±12.1) 岁, 初发75例, 复发25例,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眼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 结膜充血, 角膜表面呈树枝状、圆盘状不规则病灶, 基质层有浸润、水肿, 角膜荧光素染色阳性, 知觉减退。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 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30例) 和观察组 (70例) ,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临床症状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比较, 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口服消炎药和抗病毒药。对照组:给予阿昔洛韦滴眼液滴眼6次/d, 每次1滴。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滴眼4次/d, 每次1滴。以3周为一个疗程, 两组患者均完成一个疗程, 并进行观察。

1.3 观察指标

1.3.1 临床症状评分

以患者治疗前后观察眼痛、流泪、畏光、异物感、视物模糊、睫状充血、角膜水肿、角膜浸润、角膜知觉等临床症状进行评分, 以满分100分为标准。

1.3.2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眼部不良症状消失, 角膜浸润水肿、浸润、后弹力层褶皱消失, 角膜溃疡面愈合, 荧光素染色阴性, 角膜透明, 视力提高2行以上。有效:眼部不良症状改善, 角膜浸润水肿、浸润、喉弹力层褶皱减少, 角膜溃疡面部分愈合, 视力提高1行。无效:眼部不良症状无改善, 甚至加重, 角膜浸润水肿、浸润、喉弹力层褶皱集中, 视力无提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0建立数据库通过t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 P<0.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的比较, 见表1。

2.2 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见表2。

3 讨论

单纯性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是一种自限性眼部病变, 90%以上由于单纯性疱疹病毒Ⅰ型引起的, 同时患者眼部免疫功能低下也与角膜炎的发病有关[2]。患者常有睫状充血、角膜水肿、角膜浸润、角膜知觉减退等体征, 患者有眼痛、流泪、畏光、异物感、视力减退等临床症状。临床治疗主要是通过抗病毒药物减少病毒感染引起的溶细胞病变和角膜浸润带来的损害, 同时应用角膜修复药物。阿昔洛韦作为脱氧嘌呤核苷的衍生物, 特异性活化后, 使单纯性疱疹病毒磷酸化, 选择性的抑制疱疹病毒复制。但是阿昔洛韦的水溶性和稳定性较差。更昔洛韦作为一种脱氧鸟嘌呤核苷酸的类似物, 可以被磷脂化为单磷酸盐, 细胞激酶的进一步磷酸化呈三磷酸盐, 使得可以竞争性抑制病毒DNA聚合酶, 或共同进入病毒DNA内, 导致病毒DNA延长终止。更昔洛韦在病毒感染细胞内作用速度较快、时间较长[3]。本研究通过对玉溪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单纯性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分别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均明显提高, 其中观察组临床症状评分改善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通过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阿昔洛韦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单纯性疱疹病毒性角膜炎临床症状改善明显, 治疗疗效较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100单纯性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分析玉溪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单纯性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临床症状评分和临床疗效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昔洛韦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单纯性疱疹病毒性角膜炎临床症状改善明显, 治疗疗效较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单纯性疱疹病毒性角膜炎,阿昔洛韦,更昔洛韦

参考文献

[1]王淑玲, 许曼.更昔洛韦眼用凝胶与阿昔洛韦眼液治疗病毒性角膜炎疗效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17) :53.

[2]刘莉, 王丽强.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09, 6 (1) :1-3.

病毒性角膜炎 第7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3月-2008年4月我院门诊诊治的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患者59例。

1.2 治疗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成2组, 治疗组30例, 对照组29例, 治疗组用0.1%无环鸟苷滴眼液点眼, 6次/d, 同时用干扰素注射液配成100万U/ml, 球结膜下注射0.3 ml, 余下配成3.5 ml干扰素滴眼液点眼, 6次/d (100万U/5ml, 参照安徽安科生物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重组干扰素2b滴眼液, 尽量冷藏保存) , 每3 d复诊。对照组用0.1%无环鸟苷滴眼液点眼, 6次/d。2组均点氧氟沙星滴眼液, 4次/d, 预防感染。

1.3 疗效标准

(1) 痊愈:角膜刺激症状消失, 基质浸润和水肿消退, 角膜后沉淀物 (-) 。 (2) 好转:自觉症状减轻, 角膜基质浸润减少, 角膜水肿部分吸收, 溃疡基本修复。 (3) 无效:角膜病变无变化或加重, 角膜基质浸润存在或加重, 后弹力层皱褶明显, 房水浑浊, 角膜后沉着物 (KP) 存在。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 组疗效比较见表1。

χ2=4.58, P<0.05, 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3 讨论

单纯疱疹病毒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群中的病毒, 由其感染而引起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常反复发作, 严重影响角膜透明度。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复发的根源为单纯疱疹病毒在三叉神经节中潜伏感染, 在感冒、发热等因素诱发下, 病毒活化、复制, 沿三叉神经至角膜引起各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故治疗原则应是用抗病毒药物来阻断病毒复制, 提高机体免疫防御能力。近年来病毒性角膜炎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 临床上无有效控制复发的药物, 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重要致盲原因。

干扰素是一种可能防止或减少单纯疱疹病毒慢性复发的抗病毒的防御系统, 它能干扰信使RNA, 使病毒的繁殖受限, 它是一种可容性蛋白, 具有广谱抗病毒能力[1], 局部应用干扰素的效果取决于药物的浓度, 而不是所用干扰素的总量。采用球结膜下注射干扰素, 通过角膜缘淋巴网的单纯扩散作用而进入眼内, 因而房水中的药物浓度大为增加, 同时也避免了局部滴眼药水时药物浓度下降, 且无明显眼局部及全身性毒副作用, 病程短[2]。

大多资料和杂志都报道了无环鸟苷眼药水和干扰素眼药水联合点眼治疗病毒性角膜炎, 效果满意, 但我院由于一些原因, 一直未引进干扰素眼药水,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采用现有的α干扰素注射剂100万U/支, 配成100 U/ml, 球结膜下注射0.3 ml/d, 余下的配成眼药水点眼, 每3 d复诊。在传统单用无环鸟苷滴眼液基础上加用干扰素, 不仅有协同作用, 干扰素球结膜下注射, 保持了药物的有效浓度, 同时余下的药物配成眼药水点眼, 节省了费用, 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可有效控制角膜炎及复发, 治愈率高, 病程缩短, 局部用药作用迅速而持久, 无毒副作用, 药物来源方便, 价格合理, 患者易接受。因此, 我们认为在医院无干扰素滴眼液的情况下, 采用干扰素注射液, 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可被采用。

参考文献

[1]刘家琦, 李凤鸣.实用眼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326

病毒性角膜炎 第8篇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不典型化脓性脑膜炎;儿童;鉴别诊断

【中图分类号】R725.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2-0057-02

儿童病毒性脑炎主要属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其发病时期无明显规律,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虫媒病毒、腺病毒、巨细胞病毒、传染性病毒等病毒均可引发该病的发生[1]。小儿病毒性脑炎与不典型化脓性脑膜炎均为颅脑感染的常见临床类型,两种疾病均对儿童身体健康与生长发育存在严重影响,临床治疗时需确保其及时性与准确性,但常规脑脊液检查对上述疾病诊断缺乏典型鉴别依据,存在较高的误诊几率,进而增加了患儿临床风险程度。本研究通过比较两种疾病患儿的多项检验指标,分析其典型鉴别诊断依据,从而为合理诊治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2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6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不典型化脓性脑膜炎患儿60例作为对照组。纳入标准:①对照组:影像学检查中无硬膜下积液、脑部脓肿及脱髓鞘病变;具有典型脑膜刺激征表现[2];单一抗生素用药治疗欠佳,且相关症状反复发作;排除颅内寄生虫感染、真菌性脑膜炎等。②观察组:脑电图检查中存在节律减慢表现;具有典型中枢神经相关症状[3];发病前存在其他系统感染情况;排除非病毒性感染者。观察组患儿中男33例,女27例,平均年龄(5.9±1.7)岁;对照组患儿中男31例,女29例,平均年龄(6.1±1.5)岁。两组患儿治疗前其家长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两组患儿一般资料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空腹状态下采集小儿静脉血,选用雅培C8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以阻抗法开展白细胞计数检验,免疫比浊法检测C反應蛋白,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降钙素原测定。评估标准中白细胞计数为4×109/L~10×109/L为正常;C反应蛋白在8mg/L或以上者为正常;降钙素原在0.5μg/L或以上者为正常。

1.3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均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应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间检测结果比较 两组患儿的白细胞计数与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儿的降钙素原为(0.3±0.1)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间检测异常率比较 两组患儿的白细胞计数异常率与C反应蛋白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儿降钙素原异常率为65.0%,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儿童病毒性脑炎与不典型化脓性脑膜炎均为颅内感染的常见病症,发病患儿多存在中枢神经相关症状以及脑膜刺激征表现,疾病发生后不但会严重阻碍小儿正常脑发育情况,严重者甚至直接引发死亡事件,具有较高的临床危害风险[4-5]。目前,针对两种疾病均主张采取早期诊治措施,通过迅速缓解相关病症以避免严重颅脑危害的发生。但由于脑脊液检查等方式常缺乏典型特征,易导致误诊而延误小儿有效治疗时间,本研究主要对两种疾病患儿进行多项临床指标的检测,通过分析检验结果为其鉴别及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两组小儿经临床检验后,其白细胞计数与C反应蛋白的检测结果及异常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病毒性脑炎患儿的降钙素原水平为(0.3±0.1)μg/L,异常率为65.0%,均显著低于不典型化脓性脑膜炎患儿,提示降钙素原水平表现可辅助用于两种疾病的临床鉴别。降钙素原主要为甲状腺C细胞所分泌的炎症性蛋白质,在细菌感染与器官功能衰竭等情况影响下会显著升高,但病毒感染发生时往往并无明显变化,进而在上述两种疾病鉴别诊断中采用该指标检测具有确切的临床可行性。

综上所述,临床检测血清降钙素原对儿童病毒性脑炎与不典型化脓性脑膜炎的鉴别诊断具有指导作用,可为后期治疗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吴水新,陈前进,曹春远,等.龙岩市764例儿童病毒性脑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4,23(4):9-10.

[2]闫虹.新生儿不典型化脓性脑膜炎24例临床特点回顾性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2,4(3):278-279.

[3]郭辉.神经节苷脂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疗效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J].2014,23(6):58-59.

[4]郑勋,周飞.人血免疫球蛋白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效果观察[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4,32(3):355-356.

[5]张保霞,徐瑞.婴幼儿不典型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23):42-43.

病毒性角膜炎 第9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5月至2008年5月我院门诊收治的单疱病毒性角膜炎48例54眼, 男30例, 女18例;年龄5~15岁;其中单眼42例, 双眼6例;初发病例39例43眼, 复发病例9例11眼。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诊断:如眼痛、畏光、流泪, 视力下降, 无明显分泌物等典型表现。裂隙灯检查所见:结膜混合充血, 角膜荧光素染色 (+) , 角膜表面呈树枝状、圆盘状或卫星样等不规则病灶, 均有不同程度的基质层浸润、水肿、病灶周围角膜增厚, 角膜知觉减退。临床病史如近期有感冒、发热、劳累或长期使用激素等诱发因素, 既往曾有复发病史。

1.2 治疗方法

滴宁眼液滴眼, 4~6次/d, 同时应用无环鸟苷注射液250~500 mg, 静脉输液1次/d, 无环鸟苷眼液及泰利必妥 (氧氟沙星) 眼液交替滴眼, 4~5次/d, 7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治疗后眼痛、畏光、流泪等症状缓解, 视力提高, 结膜充血消退, 角膜混浊减轻或消失, 荧光素染色阴性。滴眼液继续用药1~3周, 以巩固疗效, 防止复发。

1.3 疗效评价标准

①治愈:荧光素染色阴性, 眼痛、畏光、流泪消失, 视力恢复正常, 结膜充血消退, 角膜透明或残留部分角膜薄翳;②显效:眼痛、畏光、流泪明显减轻, 视力明显提高, 结膜充血明显消退, 角膜病变基本修复, 荧光素染色阴性;③无效:刺激症状未减轻, 结膜充血, 角膜混浊。

2结果

本组48例54眼, 治愈37例42眼, 显效8例9眼, 无效3例3眼, 治愈时间为7~18 d, 有效率为94.4%。笔者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5个月, 仅有2例复发。

3讨论

单疱病毒性角膜炎, 90%以上是由单疱病毒Ⅰ型引起的。除和病毒感染有关外, 也和自身及眼部免疫功能低下有关。原发感染后, 病毒可以长期潜伏在角膜基质细胞中, 使患眼成为终生病毒携带者, 在某些诱因或免疫力低下时临床复发。单疱病毒引起的角膜病变可侵及各层, 并相互转化, 抗生素治疗无效。无环鸟苷为最新最有效的抗病毒药物, 特别是对疱疹病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可选择性抑制疱疹病毒特异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激酶, 无环鸟苷在细胞内转变为具有抗病毒活性的三磷酸无环鸟苷 (ACV-TP) , 后者具有强烈的抑制病毒多聚酶和终止DNA链延伸的作用, 广谱抗病毒作用强, 其优点是对角膜的毒性作用小, 局部用药时对眼的正常上皮有很强的穿透力, 能在房水中达到一定的治疗浓度, 为目前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最有效的药物之一。滴宁具有广泛的抗病毒及免疫调节功能。干扰素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 诱导细胞产生多种抗病毒蛋白, 从而抑制病毒在细胞内复制, 可通过调节免疫功能增强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对靶细胞的特异细胞毒作用, 有效地遏制病毒侵袭和感染的发生, 本药局部直接作用于患处, 能增强疗效, 副作用少, 效果快。

参考文献

上一篇:J2EE软件架构下一篇:国际青年旅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