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创新范文

2024-06-22

成果创新范文(精选12篇)

成果创新 第1篇

《科技创新与应用》创刊以来, 始终坚持创新性、原则性、学术性、探索性、应用性及时代性的办刊方针;以科技引领时代、创新成就未来、应用铸就辉煌为指导思想;以研究科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重点,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为目标。刊发具有一定学术创新和应用价值的反映各学科、各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新方法及解析创新理念、推广创新成果及科技成果转化生产力等方面的论述文章。欢達踊跃投稿!投稿信箱:K]cxyyy@163.com投稿热线:0451-82613427

创新成果范例 第2篇

革新成果研究报告

制作皮带扣过程中使用机械式扣机代替锤砸

式扣机研究报告

贵州永润煤业有限公司安顺煤矿

安顺煤矿第二季度创新成果

制作皮带扣过程中使用机械式扣机代替锤砸式扣机

研究报告

随着井下地区衔接任务的加重,特别是我单位对皮带运输的依赖更加突出,在生产过程中皮带运输事故是影响正常生产的重要原因。在我单位实行了定人定岗,每人专职。严格控制定员的情况下,一旦出现皮带扣磨损严重,急需重新钉扣维护而又不影响班组正常流程的情况下,特别提出了“使用机械式扣机制作皮带扣的方法”。

我队原来做皮带扣的皮带扣机是锤砸式皮带扣机:

锤砸式扣机的操作步骤:锤砸式重量和体积小,携带十分方便,其特殊的结构和防锈处理,决定了其适用于严酷的环境和免维护的特点,仅靠一套冲模和一把锤子就可以一次完成带扣的装订。锤砸式钉扣机选择,仅选择下冲模长度即可。

锤砸式扣机施工步骤见下图:

1、调整带扣长度,使之比输送带窄5公分(CM)左右,按图示把带扣放置定位在下模板上,并穿好定位

2、将输送带嵌进带扣,至输送带前断面全部碰到底的位置,并注意带扣和输送带相对左右对称

3、钉扣时首先钉好中心位置的一个带扣,然后再钉好靠近输送带两边缘位置的带扣,以使输送带定位,然后再从中间位置向左右装订。装订每个带扣时,确保手持的上冲模底面接触到扣体的上表面,先轻敲冲头,使扣板接触到输送带,然后用力敲冲头,钉入扣钉,扣钉穿透输送带后会

自动弯曲。装订完毕即将穿销抽出。

安顺煤矿第二季度创新成果

使用机械式扣机施工步骤如下:

机械式订扣机

1、准备胶带,胶带切口平直,且垂直于胶带的纵向中心线,(否则将引起胶带的跑偏和影响胶带接头的寿命),两端切去20-30mm斜角。当胶带上盖胶过厚时,最好沿胶带宽度方向距端部25-40mm内割去盖胶,以方便订扣,并能保护皮带和接头不受清扫装置及滚筒的磨损。

2、根据胶带的厚度、强度选用适应的皮带扣,把皮带扣沿导模板插入,胶带夹持在皮带扣的合适位置。

3、调节机头的带厚调节柄,以适应所选用的胶带厚度,保证扣订紧密地订在胶带上,拧紧锁紧螺母。

4、左手上推左手柄,同时右手下拉右手柄,此时左手柄上移,右手柄处于锁定状态,机头移位、压扣;左手柄到位后不动,右手柄下移至最低位,完成一个订扣动作。左、右手柄同时反向用力,右手柄先抬起至初始位后,左手柄将下移至初始位。重复以上操作,直到完成全长接头的订制。

安顺煤矿第二季度创新成果

5、根据手柄操作的用力情况,调节手柄长度,将使您的工作更为轻松有效。

(仅限KJ2000、KJ1250机型)

6、松开压带手柄,取出已订好的胶带接头。

7、使两操作手柄处在初始位,即左手柄最低位,右手柄最高位。左手拉下移位棘爪,右手向左推移机头,使机头移至机架左端,即可做下副接头的订制。

8、用皮带穿条连接两副已订好的胶带接头。

结果对两种施工皮带扣机的方式进行对比,使用机械式扣机的好处有如下几点:

1、皮带输送机使用机械式扣机后,皮带做一道扣由原来的一小时需三四人共同配合,提高为二人20分钟至半小时。极大的提高了皮带的运输效率。压缩了检修维护时间,特别是保障了生产班的生产流程的正常运行。

2、避免了制作皮带扣过程中使用大锤施工的不安全因素,避免锤头锤头脱落和大锤伤手的情况发生。

安顺煤矿第二季度创新成果

“接地气”创新成果显著 第3篇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助理、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杨世滨,中国纺织机械协会副会长李毅,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刘家强,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会长谢明等多位行业领导出席了此次活动。杨世滨简要介绍了针织行业的发展现状并表示,针织行业的未来发展,还会持续对设备的稳定性、智能化以及性价比等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励企业加大创新力度。李毅表示,此次五洋纺机鉴定的产品,既有“高大上”的自主创新技术,又很“接地气”,使设备在加工速度和适用范围上得到了兼顾,符合市场需求。刘家强则表示,五洋纺机此次鉴定产品对于毛纺行业企业而言是非常好的产品,希望五洋纺机能够“跳出纺机看纺机”,把产品、技术做得更好。

“五洋纺机的创新并非一味地高端化,而是很好地反映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价值。就此次鉴定的GE2885数控绒类双针床经编机来说,江苏常熟地区此类绒毯企业集聚,设备的应用将能帮助这些企业在更大程度上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同时该机更广泛的适用范围也会提高用户自身的接单能力,客户必然乐见这样的产品。”作为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会长,谢明在出席活动时感触颇多。五洋纺机董事长王敏其也表示,目前,五洋纺机在该地区的绒毯类织机产品已达该市场份额的90%,是地区企业十分信赖和喜欢的品牌,此次鉴定的产品已经在一些用户中得到应用,客户评价很高。

作为一家科技型企业,五洋纺机多年来一直注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每年都会有多个新产品、新技术推出。此次鉴定的产品,从设备和软件系统的应用表现来看,十分契合当下行业大力倡导的“两化融合”及“互联网+”发展思维。两款经编设备均借助经编智能生产管理系统的优势,实现了设备的远程操控、维护、设备状态显示、GPRS实时监测、条码管理等功能。

据悉,在2015上海国际纺织工业展览会上,五洋纺机还会有8款新产品同期推出。王敏其表示,做百年企业,必然要稳步推进产品技术,五洋纺机通过智能化工厂的建设将在更大程度上提升企业产品的综合性能和竞争力,也必将更好地服务用户。

(袁春妹)

成果创新 第4篇

一、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内容

该研究的终极指向是学术运行系统的变革与创设, 最初的定位是以“创新型大学”作为研究对象与核心概念,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 考虑到国内学者对“创新型大学”这一概念的内涵认识并不一致, 使用这一指称容易产生困扰, 且不能清晰地传达研究的意图, 而从课题设计本意上, 课题组对创新型大学的理解切近于伯顿·克拉克所称的创业型大学。为此, 该研究最终选择了以“创业型大学”代替“创新型大学”。

建设创业型大学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样化的必然要求, 也是对创新型国家战略的主动回应。当大学组织的发展战略做出调整时, 组织的结构与运行必须相应调整以适应新的战略, 这一基本要求同样适用于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大学组织。创业型大学的成功主要取决于雄厚的学术资本, 学术资本由学术资源转化而来, 学术资源的丰富取决于大学学术系统的生产能力。因此, 大学学术系统的运行效率是创业型大学建设中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如何“激活学术的心脏地带”, 建立高效的学术运行体系, 以促进知识资源转化为学术资本, 实现学术创业。这是该课题试图解释的主要任务。

该课题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背景, 结合创业型大学的定位目标, 针对当前中国大学学术运行机制中存在的不利于创新活动开展的制度性缺陷, 吸收国际高水平大学的相关经验, 紧扣学科、任务、平台这三个大学内部开展创新活动的基本要素, 探索与创业型大学的理念相适应的大学学术运行机制, 并完成基于学科、任务、平台的创新型大学学术运行系统的模型构建。

(二) 研究方法

该课题研究过程中, 主要涉及以下研究方法。

1. 案例研究法

该课题选择了若干所大学学术运行机制改革较为成功或较有特色的国外大学, 重点对沃里克大学等国际高水平大学进行个案研究, 考察其学术运行系统的特色及其对大学创新能力的作用。

2. 专家访谈法

该课题选择部分高等教育管理专家以及大学学科带头人进行访谈, 访谈内容围绕现行大学学术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解决途径。

3. 比较研究法

该课题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 对国内外大学学术运行机制进行比较, 分析我国现行大学学术运行机制存在的主要缺陷, 完善创业型大学学术运行的“综艺模式”。

二、研究结论与对策

(一) 创业型大学的内涵与价值

1. 知识资本化是创业型大学发展模式的根本特征

创业型大学以创业精神重构自身的组织结构与文化, 通过强调大学知识发现与知识传递活动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实现大学知识资源向知识资本的转化, 从而为大学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创业型大学从本质上可理解为大学通过知识资本化进行学术创业, 以实现大学的自身发展。学术发展并资本化是创业型大学建设的关键, 创业型大学的建设必须以学术能力的建设与学术资本的积累为基础。创业型大学的资源获取从对政府的依赖为主转向以市场为主, 应高度关注市场对大学的需求。政府、市场、学术三者的关系将随之出现根本性的变化。

2. 创业型大学是大学转型中的一种类型定位

创业型大学是类型概念, 而不是层次概念。创业型大学的定位与传统的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型大学的分类并不冲突。创业型大学是以知识的探究、整合与应用为基础的, 是在教学研究型或研究型大学基础上实现的。创业型大学的科学研究更强调解决现实问题, 强调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创业型大学建设既是大学发展的路径, 也是大学发展的目标;既可以是研究型大学的战略选择, 也可以是其他类型学校的追赶策略。只不过他们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原始学术资本积累数量、转型所需时间和策略存在差异。从国际高等教育范围来看, 各类大学都有向创业型大学成功转型的典范。

3. 创业型大学的价值取向反映其办学理念

创业型大学是一所大学的整体定位, 涵盖大学的理念、战略、制度、组织与文化等方方面面, 局部的创业不等同于创业型大学的建设。创业型大学价值选择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第一, 在学校办学精神上, 注重经世致用的创新与创业文化的培育;第二, 在学校组织与管理上, 强调组织对外部关系的反应性、适应性, 注重办学经费来源的多元化, 强调知识生产的效率, 注重办学资源配置的效益;第三, 在人才培养上, 强调构建以社会需要为导向、学生发展为目标的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第四, 在科学研究上, 强调科学研究的现实问题导向, 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第五, 在社会服务上, 强调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注重以社会服务带动学术发展。

(二) 国内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制约因素与变革方向

1.“单位化”的组织制度环境抑制大学的创新活力

单位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大学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 使得大学的知识创新活动也存有“单位”的痕迹和烙印。单位制度抑制大学创新活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大学组织职能泛化, 知识创新活动效率降低;第二, 纵向科层制的组织结构削弱了大学组织的学术活力;第三, 组织依附性抑制了大学成员的创新活力;第四, 单位化的院系组织分割形成学科壁垒, 增加了协同创新的交易成本。

2.“个体化”的知识生产方式压缩大学的创新空间

知识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与纷繁性都表明了跨学校、跨学科的学者在知识创新活动中开展协同创新的重要性。建设创业型大学也表明了松散的学科成员在学科组织使命的感召下进行学科组织化的紧迫性。然而, 我国大学学者, 尤其是人文社科类学者的生产方式以满足自给自足为主, 对学科的集体生产表现出无意识状态;自然科学类学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虽然存在, 但其研究领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够, 也只能满足短时的市场要求。知识创新劳动需要学者们改变其知识生产方式, 进行学科组织化集约生产。

3. 变革的基本方向在于激活大学学术心脏地带

上述内部制约因素反映出我国大学学术运行机制不顺, 进而阻碍了大学学术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 建设创业型大学重在提升大学的学术创业能力, 而学术创业能力取决于大学学术资本积累的厚度与广度。一所大学积累、拓展学术资本的能力受制于其学术运行机制, 包括大学的基层学术组织制度、学术资源配置方式、学术生产的组织方式等, 正是这些环节共同构成了大学的“学术心脏地带”。创业型大学积累学术资本的关键在于激活“学术心脏”, 也就是要理顺学术运行机制, 激发学术创造的活力, 提升学术运行的效率。因此, 建设创业型大学的关键在于变革大学学术运行机制, 以学术人员的组织方式、学术任务的产生方式、学术资源的配置方式为突破口, 重构大学学术运行系统。

(三) 创业型大学学术运行系统的要素重组

1. 学术任务选择的归因化

必须建立理性的学术任务选择机制, 围绕大学战略和学科组织使命, 通过学科、学院、学校的共同治理, 实现学术任务选择的归因化。实现大学学术任务选择的归因化, 首要的是针对学术任务选择过程中的各方冲突及其消极影响, 建立基于治理精神的现代大学学术任务选择机制, 这是重构现代大学学术运行系统的重要前提。对此, 首先, 大学学术任务的选择应当基于大学自身定位、使命与战略规划, 学校层面必须从学校整体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 综合考虑大学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 将其转化为学校意志的形式来影响学者们的选择。其次, 大学在选择自身的学术任务时会面临多种矛盾和诱惑, 这需要大学既保持学术第一的原则, 也要具备灵活性。最后, 学校层面主要通过利益牵引机制, 影响学术人员任务选择的偏好。学校可以在学术资源共享平台提供、配套激励政策推出、学术梯队完善等方面, 找到着力点, 牵引学者在承接学术任务的决策过程中兼顾学校的整体战略规划。

2. 学科的组织化

学术任务的完成离不开一支精干有力的学术队伍, 而大学学科组织化则为学术任务的实现提供了组织保障。大学学科组织化是指在大学组织中按照知识分类的体系在二级学科上建立知识劳动组织——学科组织。它是以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为使命, 以学者为主体, 以知识信息和各类学术资源为支撑, 按照知识的具体分类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的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提高大学学科组织化程度就是指学科组织的使命与战略目标的具体化、明晰化, 学科组织在大学组织中的建制化、实体化, 学科建设参与者 (政府、学校、市场、学者) 关系的模式化、规范化。大学学科组织化是开展组织化知识劳动并提高其运行效率的有效制度。

3. 学术资源的集约化

大学学术运行系统的构建必须遵循效率最大化原则, 这就要求学术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 使学术资源的边际产出最大化, 而学术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可以有效实现这一目标。可以说, 学术资源共享平台是实现学术任务的综合条件保障, 为承接跨学科复杂任务创造了条件, 同时也降低了实现学术任务的成本。学术资源共享平台有利于基于学术任务的跨学科组织的生成与运转, 并推动基于学术任务的跨学科组织由个别、零散走向常态化。

(四) 创业型大学学术系统的运行与管理

1. 创业型大学学术运行系统的构成

创业型大学学术运行系统包括学术生产系统和学术管理系统两个子系统, 这两个子系统围绕大学组织的使命, 分工协作。学术生产系统直接从事学术知识的生产, 并以学术知识生产的最大化为主要目的。学科组织是学术生产系统中的基层建制, 学术任务是联结不同学科的纽带, 面向任务的学科群团队则是学术运行系统中的基本生产单元。学术资源平台的使用取决于学术任务的需要, 任务完成即退出相应平台。学术管理系统包含学校、学院与学科多个层次, 面向大学中一切学术性事务和活动, 承担各项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的职能, 它以实现学术管理效率最大化为自身目标。

2. 学术运行系统的整体运行方式

创业型大学的学术运行机制由横向、纵向两个维度构成。首先, 学校—学院—学科所构成的纵向层级安排应当成为创业型大学学术运行的基础架构, 创业型大学内部的行政流即依附于这一条主线, 并基于此落实战略管理、组织协调等一系列学术管理职能。其次, 创业型大学的知识生产主要在研究、教学与社会服务三大平台上开展, 其中社会服务平台又依托于科研与教学平台。这里的平台主要体现为学术资源与人力资源的整合, 并以学科组织为基点, 以跨学科团队为载体, 这一横向结构涵盖了创业型大学知识发现、传播与应用的全过程, 体现了创业型大学内部的知识流。

上述二维架构中, 纵向架构与横向架构的关系表现为, 学校—学院—学科这一纵向架构为“体”, 它决定创业型大学的方向、目标与战术, 在组织结构上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在内部运行上带有科层化特征。由教学、研究平台所联结起来的横向架构为“用”, 它具体承担创业型大学的学术生产任务, 在组织结构上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在内部运行上遵循学术的逻辑。“体”与“用”之间边界清晰, 定位明确, 两者以学科组织为交叉点, 行政流止于学科, 知识流汇于学科。

3. 教学活动的组织运行

创业型大学的教学运行以学校—学院—学科为主线, 进行分层管理。首先, 学校依据社会发展的需求, 进行专业设置, 并为各学院提供必要的教育资源、公共平台以及必要的技术和生活后勤服务。其次, 学院承担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教风和学风建设、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的制定以及教学组织等具体工作, 按照专业设置的需要提供相应的课程组合, 并将具体的课程安排落实到各个学科。学院是创业型大学教学管理的实体, 也是学校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的支撑点, 承担着教学过程管理的主要职责。最后, 各个学科根据学院下达的指令, 负责提供一门门具体课程。由学科组织具体负责课程教学, 一方面有利于打通教学与科研, 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加课程设置的灵活性。概括起来, 创业型大学的教学运行过程中, 学校、学院与学科各司其职, 学校根据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并提供教学公共服务, 学院负责整体专业建设并承担教学过程管理职责, 学科负责具体课程教学并保证课程质量。

4. 科研活动的组织运行

党的创新理论成果 第5篇

从我们党对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的评价中可以知道,所谓“历史地位”,其含义有二:一是它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实质是它与老祖宗的关系问题;二是它在党的全部思想和工作中的地位,实质是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问题。对于“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也可以从这两方面加以理解。

关于“三个代表”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明确指出:“‘三个代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这是从第一重含义上讲“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说的是“三个代表”与老祖宗的关系。对此,我们必须把握两个要点:

首先,“三个代表”与老祖宗“一脉相承”。任何一个科学的革命的思想和理论,都是在前人创造的思想资料和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三个代表”思想不是离开老祖宗而“另起炉灶”,相反,它的最深厚的思想理论渊源,寓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中。例如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推动一切社会向前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观点;关于工人阶级始终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是社会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的观点;关于人类社会是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交互作用和协调发展中不断进步的观点;关于任何社会都是一定的经济基础与一定的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的内在统一,只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有机结合、相互协调,才能全面发展和进步的观点;关于工人阶级的利益与广大人民的利益完全一致,它的先锋队共产党除了这种利益之外没有任何自己特殊利益的观点;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的主人、历史发展的动力,共产党必须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观点,等等。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确立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坚持和继承这些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是提出“三个代表”的思想前提和理论基础。所以说,“三个代表”与老祖宗一脉相承。从本质上说,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学说和理论。

其次,“三个代表”反映了形势发展变化提出的“新要求”。这是指明“三个代表”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创造精神。“三个代表”对于老祖宗不光是坚持、继承,更重要的是发展、创新。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次作出“三个代表”的高度概括,把“三个代表”作为完整的整体而提出。“三个代表”的有关思想,虽然早已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也是我们党长期以来努力实践的目标,但是,把它们提炼、概括为“三个代表”,深刻透彻地阐明其内在辩证关系,从而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并把它确定为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尚属首创。这类似于提出四项基本原则。有关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想我们党早已有之,并见诸于实践。

但是,1979年邓小平同志首次把它提炼、概括为“四项基本原则”,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而提出,并被确立为立国之本,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邓小平同志指出,四项基本原则虽然都不是什么新问题,“但是这些原则在目前的形势下却都有新的意义,都需要根据新的丰富的事实作出新的有充分说服力的论证”。与此同理,“三个代表”也是在世纪之交的重大历史关头,根据党所面临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作出了新的有充分说服力的论证。江泽民同志的有关一系列讲话,就是作了这样的论证。

从“一个代表”推进到“三个代表”,扩展了党的先进性的内涵。共产党代表什么?这个问题直接涉及到党的性质和先进性。我们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对此说法不一,但基本精神一致,都是在党与阶级和人民的关系上,在党的阶级性与群众性的关系上,认识、界定党的性质和先进性,宣布党代表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也就是“一个代表”。这个基本精神没有错。但是,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一个代表”的认识和界定需要深化,提法和表述需要完善,于是就有了“三个代表”。从“一个代表”到“三个代表”,不仅是提法和表述上的完善,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党的先进性的内涵,拓宽了研究党的先进性的思路,提高了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标准。

进一步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实质,升华了党的先进性的要求。关于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毛泽东和邓小平同志都曾有过很多精辟的论述,提出过不少深刻的观点。“三个代表”则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问题提到坚持党的性质的高度,把它们作为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前提和衡量、检验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标准,这也是理论上的一个提升。

打造创新“双核” 促进成果转化 第6篇

“这是北京市落实自主创新国家战略、实施‘科技北京’行动计划、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进应用基础研究增加科技成果有效供给、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进一步完善首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又一重要举措。”北京市科委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处处长杨仁全表示。

加速推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为提高我国基础研究水平,探索适合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的新体制,上世纪80年代,由原国家计委牵头,科技部、国家教育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共同组织实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科技部于2002年出台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2006年出台了《关于依托转制院所和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指导意见》,2008年进一步修订出台《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

据初步统计,目前北京地区已有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63家,占全国总数的28.6%,依托企业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23家,占总数的24.5%。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以教育部和中科院为主管部门的占79%,在学科布局上充分体现了北京市的重大需求和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是目前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较多的两个领域,分别占全市国家重点实验室的29%和20%。地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速度较快,截至目前共在该领域建设了1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

这些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针对学科发展前沿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的重要科技领域和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成为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科研装备先进的重要基地:对解决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培养人才队伍、促进企业创新等方面起到巨大作用。

科技部于1999年出台了《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暂行管理办法》。截至2009年,科技部共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5家,其中建在本市的有57家,占全国总数的24.3%。在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组成上,早期以科研院所居多,近年来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不断增加,2009年新批准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企业建设的约占50%。

这些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开发本行业领域重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加强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中间环节,促进科技产业化;面向企业规模生产的需要,推动集成、配套的工程化成果向相关行业辐射、转移与扩散,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促进产学研联合,培养一流的工程技术人才,建设一流的工程化实验条件,形成我国科研开发、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基地。

为适应科技需求,北京市于1986年开始启动高技术实验室建设,并于1990年出台了《北京市高技术实验室管理规定》。1984年到1999年,北京高技术实验室快速发展,共成立了39个依托高校、研究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的高技术实验室。这些高技术实验室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指导思想,以“创新、育种、树人”为宗旨,主要分布在包括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态环境等重点发展产业领域,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技动力。

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北京市科委从1990年开始筹建科研中试基地,截至1999年,先后成立了52家中试基地。中试基地以高技术实验室、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研成果为主要创新来源,通过中试,加速科研成果向规模生产的转化,是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环节。

杨仁全表示,建设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及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主要目的是引领北京市的创新升级,此外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接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提升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综合实力。

培育国家级创新团队

据了解,国家重点实验室采取先立项建设、再验收挂牌的原则。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需要在地方先期运行和对外开放两年以上,组建期为两年。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采取先组建、再验收的方式。申报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需要先期在地方运行1年以上,组建期为3年。地方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是进入“国家队”的后备军。

北京市科委近两年来积极组织高校、科研院所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先后推荐了北京工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等单位进入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行列;积极推动转制院所和企业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先后推荐北京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并积极组织开展实验室主任招聘、建设计划任务书编制、组织专家进行建设计划可行性论证等工作。与此同时北京市还大力培育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9年以来先后促成了“国家蛋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北京,加快推动新技术的工程化、产业化进程,扎扎实实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杨仁全表示,北京市科委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通过建设一批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围绕国家和北京市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战略,提升北京市科技攻关能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重大科技成果在京转化和产业化。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培育、提升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的创新能力,使之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有益补充和后备军,着力培育一大批国家级重点研发和成果转化平台,并早日跻身国家队行列。通过引导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有效对接,努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着力研发和转化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充分发挥创新源头作用,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孵化和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市场认可度高的创新创业企业,为首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解读北京市科委出台《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与《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时,杨仁全说:“科技政策的导向性、时代性和实效性必须突出。目

前,北京正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谋求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原有的高技术实验室和中试基地也需要与时俱进;此次出台的这两个办法,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承载起历史的使命,加速推进首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另外,我们也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成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这种形式申请的,我们将优先认定。”支持鼓励以企业为主体建设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抓住了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这次同时出台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个管理办法,它们各有侧重和定位,又互相关联。

“在这过程中,我们特别鼓励产学研结合,以创新联盟的组织形式来申报。”

“对于北京市已有的高技术实验室及中试基地,满足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报条件的,可以走绿色通道,优先申请。”

此次出台的两个办法明确了先行先试的优惠政策,突破了国家及大部分地方实行的先组建再挂牌、专项经费建设的思路,“我们是对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的已有能力进行认定,重点关注未来的发展,且采取政策‘普惠’的措施,比如被认定单位享受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的政策等”。

两个办法具体规定,支持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其依托单位开展体制机制创新,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科技重大专项列支间接费用试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股权投资、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股权激励、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各项先行先试政策优先在符合条件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其依托单位推广落实。对其在职科技人员符合“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条件的,市科委将择优资助,进一步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

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研究 第7篇

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是通信技术创新体系的关键环节。就目前从中国科技成果网收集的资料来看,我国通信类科技成果转化比率低于我国科技成果总体转化率,也远低于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有很多因素导致我国的通信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但根本的原因在于缺乏良好的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如何创新我国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以提高成果转化率,加速通信业发展呢?

1 国外通信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及启示

1.1 国外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成效显著,其模式如表1所示。

美、德、日三国的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有很多共性,即:科研导向市场化,科研经费来源主要是企业,其次才是政府;科研主体是企业,或者企业和科研部门合作;政府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制定公平、公正的法律规则保护通信科研成果,引导科研部门与企业合作共同完成通信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

1.2 国外通信科技成果转化的启示

国外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成功对我国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有很大的启示。

第一,应建立完善的法律、税收、金融保障体系,培育科技创新企业,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无论是在人才培养方面、提供信息服务方面,还是税收政策、资金资助等方面都对中小企业予以支持;引导风险投资基金积极参与科技创新,从而提升我国通信产业链的整体科技实力,加快通信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第二,通信科研成果转化应以企业为主体、官产学研相互合作,合理配置科研资源,加速通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通信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

第三,通信科技成果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具有正的外部性效应, 从事研发活动或研发成果转化的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效益,将会抑制科研主体的积极性, 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建立完善的专利制度来保障科研主体的利益。

第四,健全完善的专业通信科技成果代理中介机构、行业协会有助于提高通信科技成果转化率。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开创性活动,受到政治、经济、技术、人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周期长等不确定性特点,因此需要权威的中介机构、行业协会向企业传递通信科技成果未来前景的信息,引导通信科技成果的发展方向,以降低技术交易的不确定性程度。

2 基于通信科技成果分类的成果转换模式

2.1 通信技术成果分类

以技术的排他性和竞争性为尺度可将通信科技成果划分为公益性通信技术成果、共性技术类通信科技成果和专有技术类通信科技成果。

基础公益性通信技术成果指不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服务于全部公众利益的技术成果。共性技术类通信科技成果指在通信领域内已经或未来可能被广泛采用,其研发成果可共享并对通信产业和企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类技术,具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和竞争性。专有技术类通信科技成果指私人产品领域的通信技术,完全为公司或企业专属,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私人专利技术、企业技术秘密等,具有完全的排他性和竞争性。这种分类方法具有很好的经济学理论支撑,有助于理清政府的职责,明晰不同通信技术成果的不同转化模式。

根据福利经济学原理,基础公益性通信技术成果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具有正的外部性效应,从事研发活动或研发成果转化的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效益会抑制科研主体的积极性,其成果转化往往存在“市场失灵”,因此,政府在这方面应起主导作用,作为主要投资人以纠正“市场失灵”。共性技术类通信科技成果对行业影响深远,需要行业内主要企业以产业联盟的方式进行合作研发并转化应用,成果转化的利益在产业联盟内部共享。对于专有技术类通信科技成果,可以在市场的选择下自行转化。

2.2 通信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

第一,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时效性要求高。

目前,信息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很快,国际上成熟的技术很多,如不及时将我们的科技成果转化,将错失开发市场的良机。如3G技术,国外成熟的技术就很多,到2005年8月,世界上已有71个国家发放159个3G牌照。

第二,在通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关键技术领域需要政府引导。

由于通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也关系国家安全,信息技术事关民族科技进步,对其他技术进步具有带动作用,其社会经济效应显著,因此,在重大专项技术和前沿技术方面与其他产业相比更需要国家的引导。

第三,通信科技成果转化在产业链内合作要求高。

围绕市场建立完善的产业内互动合作关系是提高产业整体科技水平的重要因素,也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提高通信产业整体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此,通信产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需要产业链各利益主体积极合作与互动。

2.3 基础公益性通信技术成果转化模式

根据经济学原理,政府应在市场失灵时积极介入,纠正因市场失灵引起的资源配置问题。对于公益性通信技术成果的转化,政府应承担主导者的角色,通过设立国家重大专项等方式,以资金投入的方式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承担科研任务和成果转化任务(如图1)。

在此模式下,首先应建立起评判标准以识别出通信公益性技术,针对通信公益性技术研究进行立项;其次是改变以往的项目评估方法,建立起以成果转化为导向的通信公益性技术成果分阶段评估机制,通过转化潜力测评的重大项目要继续给予大量资金支持,保证中试资金和后续转化资金不断链。

2.4 共性技术类和专有技术类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对于基础公益性通信技术成果,政府应承担主导责任,原因是这种成果的转化存在市场失灵。那么,对于共性技术类和专有技术类通信科技成果的转化,谁应作为主导者呢?

在我国通信产业链各构成主体中,通信运营商作为网络拥有者提供信息传递的通道以及平台,位于产业链的中端,在整个产业链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在整合资源、规范化管理及技术应用等方面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种市场状况决定商业性通信技术成果转化必然应以运营商为主导。如图2所示,由运营商根据市场需求提出技术创新理念,然后通过中介或自己将创新理念传递给制造商、高校及科研机构,再由通信产业链上的主体独立或联合完成研发和实验,最终由运营商采用此技术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对行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可在供应商主导下采用产业联盟的方式进行研发和技术成果转化。

根据博弈论原理,在科研和科研成果的转化过程中,各主体具有有限理性,且是在不完全信息的条件下做出决策的,这与在完全信息下理性决策有一定差距,起信息传递作用的中介至关重要。而目前中介未能有效发挥其作用,使得高校与科研机构参与度不够。根据成长上限系统基模原理,政府应协助清除此障碍,以更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建设信息服务平台和改变高校与科研机构考核办法可以作为途径之一。

3 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

3.1 技术创新诱导机制创新

目前国家通信重大专项技术创新及高校通信技术创新主要沿用我国最早提出的技术推动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国家通信重大专项技术创新及高校通信技术创新存在严重脱节的问题。

研究表明,就数量来说,60%~80%的创新是由市场需求引发的,只有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成果才能被真正意义上商业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创新诱导机制符合新时期通信业特征,更能体现科技研究的合理性。因此,通信科技成果转化应以市场为导向,创立以运营商为主导、政府为支撑的双重技术创新诱导机制。在这样的机制下,有三种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一是由运营商根据市场需求提出技术改进理念,然后由其供应商完成研发和实验,运营商择优选择产品和网络。二是高校及科研机构以市场需求或者以运营商的技术理念为导向进行科研,然后将其成果进行转化应用。三是设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国家重大专项,由高校及科研机构承担科研任务,最后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应用。

其中,以运营商为主导的市场需求拉动模式因为其需求明确、企业研发动力强大,已成为目前主要的技术创新来源,而其它两条途径的成果转化率较低,主要原因在于科研未能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

因此,在此机制下应重点要做好国家重大专项和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研究与市场需求结合工作。首先,要制定以市场导向为标准的成果评价体系。其次,要为高校研究人员创建企业提供便利。允许研究人员参与企业的创建,他们可以毫无风险地以协作者、经营者和领导者的身份进入新企业,在企业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可以自由选择回到公共部门或留在企业;同时,要加强研究人员与企业的接触,向所有愿意为企业服务但希望保留科研人员身份的研究人员提供帮助。研究人员在公共部门工作期间,可以向开发其成果的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也可参股。最后,科研主体也应主动与企业接洽,获得市场需求信息,在科研选择上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3.2 动力机制创新

通信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机制是指市场经济的不同行为主体为追求经济利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对通信科技成果转化产生强烈需求,从而驱动社会资源向有利于成果转化的方向积聚,促进成果转化的作用过程。

目前我国通信科技成果的供应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动力主要来自职称评定制度和业绩考核制度中所规定的科研数量和质量,而通信科技成果的需求方——企业的成果转化动力来自于对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追求。

由于职称评定制度和考核制度以及通信科技成果评价体系与市场需求有不同程度的脱节,导致大量通信科技成果根本不具备商业化的基础,从而导致通信科技成果本身的供应质量不高,大大增加企业投资风险。同时,由于企业普遍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注重眼前利益,其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明显的短期行为,并且企业承担风险能力较弱,使得企业对通信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不强烈。供需双方科技成果转化动力的不足难以通过双方自发解决,因此必须借助政府的力量,通过激励措施,克服通信科技成果需求方的短期行为和供应方的道德风险,为供需双方提供充足的动力,从供需两个方面推动通信科技成果从研究成果向商业运用转化的进程。

对于供应方,相关部门应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职称晋升制度及通信科技成果评价制度,加大对转化成功的通信科技成果的奖励,调动转化的积极性,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对于需求方,政府相关部门应在风险防范、银行信贷与融资及成果转化奖励方面制定扶持引导政策,刺激企业消除短视行为,提高风险承担能力。必要时政府应参照美国做法,承担一部分风险,对部分成果转化以股份形式投资。

总之,只有科研机构和企业都具有较强的通信科技成果转化动力,动力机制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3 信息传递机制创新

根据通信科技成果转化理论,信息传递机制是科研活动与成果转化活动的纽带,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一重要个环节。在通信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流通渠道环节,中介组织是联系成果供给方和需求方的重要渠道和纽带,技术市场中介组织的服务状况会影响技术市场交易状况,进而影响着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

针对目前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存在的问题,除了继续支持盈利和非盈利的中介机构外,工信部应部分地承担起中介的作用,投资建立专门的通信科技成果信息平台,以工信部的资源和权威为通信科技成果转化双方架起沟通的桥梁,推动通信科技成果信息的深层次交流,特别是要公布所有科技立项与结题信息,并选择与市场需求贴近的通信科技成果重点推荐给企业。

3.4 质量监控机制创新

通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通信科技成果本身的质量及不具有可操作性。为了提高通信科技成果质量,必须建立起有效的通信科技成果质量监控机制,监管通信科技成果诞生的全过程。

首先应对以往的评价指标进行创新性的建设。统一以往混乱的评价指标,围绕通信科技成果转化成功概率指标建立以成果转化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其次,应建立动态专家库,保障“裁判”的公正和权威。应依据专家在一定时期内评价行为及通信科技成果最终转化的反馈,对专家进行评级,淘汰能力差的专家。最后,要在立项审批、中期检查和结题环节进行严格的转化成功概率的评估,择优进行后续资助。对转化成功概率较高的结题课题予以公示,在中试和应用环节上争取社会资金的投入,同时跟进资金支持,资金投入可以1.5倍或2倍股份的形式体现在未来成功进行商业化的公司上。

参考文献

[1]李孔岳.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比较及其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6(1):88-91

[2]叶琳.国外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与启示[J].发展研究,2004(8):76-77

[3]何婷婷,刘志迎.有关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理论综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35(4):180-182

二次创新成果的保护研究 第8篇

二次创新产生技术创新成果

二次创新就是模仿创新者在对原有技术的学习、消化和吸收的基础上,沿着既定的技术范式和技术轨迹继续进行探索和研究,从而产生对原有技术的改进、扩展和提高的过程。显然,二次创新是一种渐进型的技术创新,它的主要特点是不打破原有产品和工艺的原理和方法,而是有效地提高了原产品的性能、原工艺的水平,因而二次创新带来的技术变化是一种量变。然而,从技术创新的历史可以看出,每一次大的根本性技术变革以后,必然伴随着大量的渐进性的改进型创新,而且正是这种渐进性的技术创新成果使得新的技术更加成熟和完善,也使得新技术能够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要求。因此,二次创新是一个技术创新的过程,二次创新的成果对加速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贡献。

二次创新是一个技术创新的过程

与率先创新相比,二次创新的资源投入力度是比较小的,二次创新的成果也不会带来技术的根本性变革。但是二次创新客观上也是一个技术创新的过程,也遵循了技术创新的基本规律,特别是科技开发和产业化规律等等。这种过程的特殊性表现为在一般的技术创新过程之前,先经过了一个学习、消化和吸收先进技术的过程,见图1。

对新技术的反求与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类的任何创造都具有个人性和社会性特点。每一件成果的诞生,都离不开创造者个人的努力和智力的投入。但同时,每一个成果的诞生又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任何一件成果都不是从天上掉下,都是在继承前人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加以扬弃和发挥的结果。在二次创新过程中,模仿创新者开展技术创新最佳的可借鉴的成果,当然是率先创新者的成果。模仿创新者通过合法的途径获得率先创新者的新技术,成为二次创新的起点和基础。

反向工程的第一步就是对新技术的反求过程,也就是学习、消化、吸收新技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行为人必然要投入必要的资金,组织相当的研究与科研队伍,建立相应的组织体系,以保证能够真正掌握新技术的设计原理、思想,新产品的功能和结构,以及材料选择与工艺方法,并力求探索新技术关键技术、关键部件和工艺诀窍等。我们不能把这种学习的过程模糊地认为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更不能认为它就是违法行为。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果是一切技术创新的开端和基础,只不过率先创新者的创新主要依靠自身的知识和技术能力积累,而模仿创新者的创新需要借鉴他人的技术成果而已。

进入技术创新过程。模仿创新者在充分学习和借鉴率先创新者的新技术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和技术变化的支持,以原技术设计原理为基础,进入技术创新过程,即二次创新过程。二次创新的过程与一般技术创新的过程相同,表现为在市场需求拉动和技术变化的支持作用下,模仿创新者不断进行研究和开发以寻找改进和拓宽原技术的途径,从而形成更为合理和科学的再设计方案。再设计方案是对原设计方案的改进,主要内容大致上包括:为促进产品性能更趋稳定的改进,为拓宽产品性能和针对细分市场个性化需求的改进;为降低产品价格的改进、工艺与材料改进以及管理方法改进等。再设计方案形成并经过各种试验而定型后,既投入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环节。二次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完整的技术创新过程,它是在原有技术范式和技术轨道上改进,因而面临的风险也较小。

二次创新的技术成果是有价值的成果

二次创新一般是围绕一项或少数几项根本性的技术创新展开的。当一项根本性的技术创新出现以后,必然伴随着大量的与之相关的渐进性创新,而这些渐进性创新表现为这个基本技术的衍生技术,主要包括对根本性技术的改进、变型、应用技术,以及根本技术实施时所需的设备工具、制造工艺等支持技术。由基本技术引发的二次创新可以借用法国学者杜兰德的技术树来表示,见图2。基本技术象大树之根,树干表示由基本技术的出现导致的渐进性技术创新过程,树冠表示在渐进性技术创新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同的技术分支。在这里笔者用A表示基于基本技术的改进、变型技术,如增加了新的功能、实现新的外观设计等;B表示基于基本技术的应用技术,如新产品的用途工艺,新工艺引入其他产品生产等。C表示基于基本技术的相关支持技术,如新产品或新工艺的配套耗材和专用设备或部件等。

与基本技术相比,二次创新形成的衍生技术的价值是比较低的。但是,它仍然具有重要性。有了基本技术之后,没有改进型创新,就不能快速有效优化基本技术,实现技术的成熟;而没有变型技术就不能丰富技术,使技术更好地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没有支持技术就不能在实践中真正实现基本技术的价值,没有应用技术就不能有效地增强基本技术的使用范围[1]。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由于二次创新更侧重于对新产品、生产工艺的改进,使技术模仿创新者的产品功能更趋稳定和完善;产品结构更能迎合市场的需求,从而为技术模仿创新者带来了市场竞争优势。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企业正是将主要技术力量和资金投入到工艺改进、产品性能完善等二次创新过程,使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壮大,在汽车、电子等领域获得了巨大的竞争优势。

二次创新成果与知识产权保护

当模仿创新者成功地实现了二次创新,形成具有一定价值的技术成果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如何用知识产权法律来保护这些技术成果,以获得创新投资的回报。一般来讲,具有一定价值的技术成果一般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形式加以保护:一是申请专利,获得专利权;二是实施保密措施形成商业秘密权。企业可以根据国内外技术发展的趋势以及知识保护制度的状况决定采取何种形式来进行保护。一般来讲,企业把重要的技术成果作为技术秘密保护起来,而把一般性的技术性成果申请为专利。

二次创新成果形成专利

专利申请

专利申请的条件。它是技术成果取得专利所必须具备的实质条件。专利授权的主要条件是指专利申请内容要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就是所谓的“专利三性”。我国《专利法》第22条明确提出了申请专利的3个条件及具体标准。模仿创新者要申请并被确认为专利,获得专利权,必须满足上述的3个基本条件[2]。

专利申请的形式。模仿创新者在申请专利时还需要根据技术成果的特点在专利的3种类型(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中进行选择。从渐进性创新的特点以及日本、韩国在追赶发达国家过程中所申报的专利类型来看,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占更大比重。

处分专利权的相关问题

二次创新是对原专利技术的改进,那么二次创新成果获得专利权后,这种专利技术的必要技术特征覆盖了前一项有效专利(原专利技术)的必要技术特征,它的实施必然会落入前一项专利的保护范围,因而它的实施也必然有赖于前一项专利技术的实施。这就是《专利法》第50条提到的一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即一项专利的实施“有赖于前一发明或实用新型的实施”,人们称该专利是前一专利的从属专利。在这种情况下,从属专利与在先专利之间在技术上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那么二次创新的行为人在处分自己的专利权的时候,必然要涉及在先专利权人的专利权。从属专利的实施和处分,如果未获得在先专利的许可,就构成对在先专利的侵权。因此,二次创新的行为人在行使自己的专利权时必须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在实施自己的专利权时,必须要求在先专利权人的实施许可。如果在先专利权人不予实施许可,则从属专利权人可以请求国家专利行政部门对在先专利实施强制许可。我国《专利法》第48条规定:“具备实施条件的单位以合理的条件请求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权人许可实施其专利,而未能在合理长的时间内获得这种许可时,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根据该单位的申请,可以给予实施给发明专利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的强制许可。”这一规定有效地防止了在先专利权人滥用专利权,妨碍技术进步的问题。

二次创新成果所有人在把相关专利技术转让和实施许可给第三人时,已经是一种分许可。根据技术转让法,二次创新专利权人向第三方转让技术所得的收益,要与原转让方进行分成。否则,同样必须承担知识产权侵权责任。

目前,跨国公司在我国专利领域“攻城略地”,专利竞赛日趋激烈。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从属专利的特点,在专利竞赛中争取主动。一方面,我国企业要充分利用技术模仿创新,在国外的专利技术基础上进行改进和提高,并积极把二次创新的成果申请和确认为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形成在先专利的从属专利。另一方面,如果大量的企业围绕一项或几项外国专利技术开展技术模仿创新,用最大努力开发这一技术的衍生技术,并积极申请专利,就能够对在先专利形成包围,致使拥有在先专利的先行者也无法独立地实施其专利。

二次创新成果形成商业秘密

对于二次创新成果中有价值的技术成果来讲,如果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形成专利权,那么模仿创新者就必须考虑对其采取保密措施加以保护,使他人无法通过正常的途径和方式获得该技术信息。对这些有价值的技术信息采取保密措施是形成商业秘密权的重要条件之一。同时,技术信息具有价值性等要求也是确认为商业秘密的必要条件。

商业秘密权的形成

对技术成果采取保密措施。模仿创新者对技术信息所采取的保密措施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自然保密,即用保密手段进行保护;二是合同保护,即与知悉秘密的人签订保密合同,以防泄密。

商业秘密权形成的其他因素。商业秘密是非公开信息,但非公开信息并不等同于商业秘密。在司法认定中,满足下述条件之一的非公开信息,就不可能构成商业秘密:该信息不属于生产经营信息;该信息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并可在实践中予以应用的方案;该信息的存在并不能使权利人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当然这种领先地位可能给权利人带来的是经济利益,也可能是竞争优势,并且其表现形式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该信息对于竞业中的公众来说,已经处于公开状态;权利人对其信息所采取的保密措施属于不合理范围。因此,在二次创新中出现的技术成果有可能成为不具备商业秘密条件的非公开信息。近年来我国商业秘密侵权诉讼案数量大幅度上升,但同时原告因商业秘密不成立而败诉案件的比例也相当大,其原因就在于很多人混淆了非公开信息与商业秘密的概念[3]。

商业秘密权与知识产权保护

由于商业秘密不具有完全的排他性,所以由二次创新形成的商业秘密具有合法性。模仿创新者在处分商业秘密时不必要考虑是否与率先创新企业之间的冲突。而重点是考虑如何进行积极的防范和保密。一条最重要的措施是针对不同的可能侵犯商业秘密的主体采取不同的防范措施。从实施侵害行为的主体来看,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主体有合同当事人、雇员和第三人三种类型[4]。

对合同当事人泄密的防范。合同当事人主要是指负有共同保密义务的商业秘密受让人、商业秘密的共同研制方和共同使用人。这些人可能背弃保密条款而把商业秘密泄露出去,因而对所有人的商业秘密权形成威胁。对于这种威胁,所有人必须在合同中签订保密条款,并收取较大额度的诚信保证金。同时,在生产和经营中所有人要对知悉人员进行经常性的监督和检查。

对雇员泄密的防范。因为研制、使用、管理等原因使企业内部部分雇员了解和掌握了商业秘密。这些雇员可能违反保密义务而将商业秘密泄露出去,对所有人的商业秘密权形成威胁。对于这种威胁,所有人应该尽可能地缩小知悉人的数量,尽量减少知悉人的流动,并在雇员中开展持续的保密教育,严密监视和规范知悉人的行为,并与知悉者签订竞业禁止协议。

对第三人非法获取商业秘密的防范。虽然通过正常的渠道不能获取商业秘密,但第三人可能采用不正当的手段,如贿赂、盗窃或胁迫等手段非法获取商业秘密,因而也对商业秘密构成威胁。对于这种威胁,所有人要积极利用反不正当竞争法,及早发现,及早制止。

摘要:以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为背景,探讨了基于反向工程的二次创新的过程和途径,进而分析了二次创新成果的保护,旨在推进发展中国家的自主创新进程。

关键词:反向工程,二次创新,专利,商业秘密

参考文献

[1]洪允楣.技术创新专利申请策划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4-21.

[2]陈昌柏.知识产权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67-91.

[3]张玉瑞.商业秘密法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151.

成果创新 第9篇

随着全球知识经济和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发展理念和转型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创新已成为现代城市转型发展的动力源泉。

2011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在上海张江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上海张江成为继北京中关村、湖北武汉东湖后第三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示范区里所汇聚形成的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方法、创新成果,对城市的创新发展和公众的未来生活产生着重大影响。

2012年2月,张江高新区成立20周年之际,为展示上海张江高新区“一区多园”的创新成果,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全面落实“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经上海市政府批准,在上海科技馆设立常设展览——“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成果展”(以下简称为“张江创新成果展”)。通过设立“张江创新成果展”,公众可以走进示范区,从中了解城市创新的最新动态,引发新的思考,进而达到增强示范区的社会辐射效应,促进科技知识普及的目的。研究“张江创新成果展”的创新实践,对于提升城市公众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2 城市创新的动力

2.1 创新型城市的内涵

创新型城市是指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对其它区域具有高端辐射与引领作用[1]。从国内外城市创新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创新型城市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其本质特征为创新性、系统性、内生性、可持续性、集聚性和开放性,具有自我复制创新能力,创新能量来源于上一次的创新成果,创新动力源源不断地推动城市进步,并形成全民创新的观念认同[2]。当前,自主创新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核心动力,但自主创新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它是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转型挑战的特定背景下提出来的,是相对依赖而言,更强调提高内生发展程度的一个概念。自主创新的前提是自主,创新能力是核心,它具有独创性、领先性、知识性及综合性特征。

2.2 城市创新的动力要素

城市创新需要源源不断的动力。创新总是源于问题或需求,当遇到问题需要解决或者是有需求解决时,才会引发创新。构成城市动力机制的要素有富有创意的人、意志与领导力,人的多样性与智慧获取,开放的组织文化,对本地身份的强烈的正面认同感,城市空间与设施和上网机会[3]。创新动力是指那些促进和推动创新的力量,可以分为外部和内部动力。外部动力主要包括技术发展的推动力、市场需求的拉动力、市场竞争的压力和政策鼓励的拉引力;内部的创新动力包括有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和信息动力。在具体的创新过程中,需要尽可能把外部因素转化为内在力量,进而追求创新过程中的涌现[4]。

2.3 提升公众创新能力的途径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背景下,促进创新全面转型的关键在于激发城市内部个体和机构的创新能力[5]。一方面,创新型城市要求公众共同参与城市的整体创新;另一方面,创新也是公众适应未来生活、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主要体现在创新意识、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等方面。激发公众创新的途径有激发好奇心、培养兴趣、鼓励质疑及勇于探索等。好奇心是创新的起点,兴趣是创新最原始的内在动机,质疑是以事实为根据挑战过去,探索就是探寻求索,可以说,任何重大的创新都是经过长时间艰苦的探索。

3 “张江创新成果展”应成为城市创新的新平台

城市的创新离不开公众的理解与参与,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下,最基础也最关键的就是要提升公众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我国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科技工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6]。通过“张江创新成果展”来浓缩展示上海城市发展的未来、现代生活的未来和世界发展的未来,诠释城市创新与未来的关系,具有很强的创新引领和辐射作用。

3.1 增强城市自主创新的使命感

目前,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先行区,共聚集了12 000余家企业,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近4 000家,世界500强的企业达到222家,注册的800家研发机构中有300多家是外资研发机构。以2011年为例,示范区内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到上海市的60%,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数量占全市55%,发明专利授权数量约占全市的四分之一。当前,科技发展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速度加快,各国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从而在更深、更广的维度影响社会和每个人的生活[7]。通过“示范区”的创新成果,可以让公众更全面地了解当前城市创新的状况,既能看到城市创新所取得的成就,又能了解与世界发达城市间所存在的差距,从而加深公众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理解,增强公众追求科技进步的责任意识。

3.2 激发城市发展的新动力

科技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所作的一种应激反应[8]。上海城市面临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四个率先”和加速建设“四个中心”、参与全球竞争的重任,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全面提升城市创新能力是上海城市发展阶段变化的必然需求。示范区作为城市创新的先导,其今天所创造的最新成果将开启城市创新的明天。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文化创意、航空航天、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产业的创新成果与公众未来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当公众走进这浓缩版的示范区,就能身临其境地感受未来生活,让公众直接了解和理解城市未来的发展趋势,帮助公众形成对待科学技术的理性态度,提高公众对各种学说理论的辨别能力[9]。

3.3 引发城市转型新的求知欲

创新是人类的本能,由此产生的求知、求新、求变欲望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需要获取满足的渠道,从而需要从直观形象的载体中得到启发启示,从而成为求知的新起点。创新思想和创新成果既可以来自内部研究开发,也可以来自外部知识(成果)的监视、跟踪和购买[10],诸如云技术、物联网等高新技术带来的种种便利,以及新产品、新体验等都在创新成果展中成为现实。通过切身体验、操作新设备,从而达到引发公众掌握新技术、了解新知识的欲望。公众对创新了解得越多、理解愈深刻,创新技术与公众的工作、生活结合得越紧密,高科技成果转化为全社会财富和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就越快。

4 “张江创新成果展”的创新实践

“张江创新成果展”的主题为“创意与未来”,展览占地面积约为4 250平方米,分为“一区十二园”,展览目的是展示上海城市的创新成果,传播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战略意图,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4.1 通过兼容性结构承载城市的创新成果

“张江创新成果展”采用“一区多园”布展结构,具有突出的兼容性特点,展现了“上善若水、海纳百川、物竞天择、舍我其谁”的理念,表达了示范区奉献豁达的精神、宽厚包容的胸襟、改革创新的意志及勇于担当的精神。将上海十二个分园纳入各自园区,形成整体兼容个体、个体诠释整体的布局,并对各分园同构化的产业项目进行分类,实现了在整体中索引导读、在个体局部中展示不同侧面;在设计上也强调在整体风格下保持各园区特色各异,以展示多元化形态和多地域特点。整个展览述说的是城市创新的故事,展示的是科技创新的成果,采取的是科技创新的技术,弘扬的是科技创新的精神,传播的是科技创新的知识,让不同的园区呈现不同的主题,如:青浦园区以“科技绿城,创新未来”为主题,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引领,展示了青浦园的水乡风貌和未来规划;徐汇园区则以“智·汇·未来”为主题,展示徐汇的历史底蕴、院士风采、高等院校等资源并勾勒出徐汇滨江的未来蓝图;张江核心园演绎“创新创业、汇聚集成”主题内容,展示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文化创意、低碳技术、智慧城市;嘉定园则以“产业统和的上海科技城”为主题;等等。这些不同的主题、多样的特色,充分体现了高新区的汇聚性特点和城市创新成果的多元化特点。

4.2 结合科学性内涵突显科普教育功能

“张江创新成果展”将科技元素构成的内涵融入展陈的各个细节之中,在展示内容、展项设计、艺术造型等各方面营造浓厚的科技氛围,使公众直接感受创新成果的科技魅力,寓科普教育于特定环境。为满足不同层次的科普教育需求,在展示内容方面进行大跨度设计,根据对象的不同提供相应的科普知识。如设计有小朋友喜欢的“摩尔庄园”,让小朋友可以过把瘾充当“小小设计师”设计一下自己未来的汽车等,提供了既好看、又好玩的展品;又如,在紫竹园区,展项“蒲公英的约定”展示了我国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的领先成果,青少年可以模拟体验不同功率风机所需的风力,了解一些容易误解的科学理解,知晓不是想象中的那样风越大发电越多;也有深为小朋友喜爱的最新“xbox360人机互动系统”,通过体验操作进而了解国外kinect技术的最新运用及其未来将在医疗康复、健康、日常生活等领域的拓展。对于成年群体则通过讲解介绍或体验新知识、新观点,最大限度地发挥展览的科普作用,如在漕河泾园区内,设置了一间模拟手术室,参观者可以亲自操作体验柯惠腔镜模拟训练器,使参观者对腹腔镜手术中的缝合复杂伤口过程有了更感性的了解。

此外,一些较难理解的新技术,如在向公众传播云观念时,采用了八屏长轴式的三维特效影片《云中漫步》来讲述什么是云以及云计算和云应用等最新的云科技,影片不单单对云的定义进行定义性阐述,而且通过不同的公众人物从它的功能、硬件设备及运用推广等方面,从多维度来全面地讲解云;当走入园区的“云端企业BI中心”,还可以了解中小企业运用云端服务的情况,由于运用了云计算技术和体感技术,公众通过肢体操纵可以直接获取企业数据并作分析,便捷地掌控最新的信息服务。

4.3 运用文化与互动的渗透提升展示效果

创新文化对城市创新具有持续的推动作用,通过文化与实践互动间的渗透,让展览始终充盈着奋发的精神、求知探索的气氛,以体现着创新独有的价值理念,用这种物质本身的价值作为一种文化因素植入到探索知识与真理、追求创新与创造的过程中,在不知不觉中让公众与创新文化产生一种密切的联系。如园区入口成列了一个极具震撼力的展项——“智慧涌泉”,环绕表面的蓝色LED显示飘带代表涌动的水,从高处俯瞰,就像似一个旋涡,既代表智慧汇聚于此,又代表创新潮流;而在其内部设置有新型影院,采用120度弧幕和全景地幕视觉相配合,融合现代声光电手段及触摸互动技术手段,全面介绍张江高科技园区及其他十二个分园的概况与主导产业。利用丰富的创意和震撼的画面,让公众领略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厚积薄发的建设历程、智慧积聚的现状规划和美好辉煌的未来愿景。

在互动设计方面,主要采用情感互动、体验互动、信息互动方式。情感互动即把展览内容故事化,通过虚拟人物或卡通动漫等演示创新生活,用故事营造情感交流的场景,如“高新区的故事”让我们了解到高新区的未来发展与每一个家庭都息息相关。体验互动即向公众提供可以直接动手操作的展项,这些互动往往都融入了创新产品,通过增加多个兴趣点和互动点来实现,例如轨道交通驾驶舱互动模拟演示系统使用了网络化CBTC列车的自动控制系统,它拥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完整信号解决方案,借助高科技设备营造了在舱内感受高速运行的直接体验。信息互动即把单向信息导入变为公众与设备的双向导入,以满足不同参观者的需要,如有些园区在电子展板上介绍创新成果的各种图表、数据时设计卡通动漫,并用各种戏剧化动作在屏幕上制图、写字,通过与科技卡通的双向互动吸引公众。

5 启示

“张江创新成果展”把集聚在城市示范区的最先进、最能代表未来的科技创新理念、成果、方式、文化等内容传播给广大公众,既是惠及公众的实际举措,也是各级政府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责任之一。展览改变了以往“实物+讲解”的专业展览模式,通过直观形象的创新载体,集中介绍城市创新发展的形态和创新创业的新成就,科学地传播了新兴产业、学科、技术和产品的创新知识,激发起公众尊重创新、追求知识及崇尚创新的热情。

5.1 打造一个及时传播创新知识的新平台

随着科技创新迅猛发展,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在使用各种新式电脑、手机的人群中,仍有不少人是并不知道三网融合技术的应用,也不了解所持最新产品对于未来生活的改变情况;而以往那些仅被科学家、专业技术人员、专门管理人员才关注的问题,诸如对科技发展的基本走向、对科技创新的地位作用、对创新成果带来的生活影响、对科技改变生活的思维方式等等,将在这里被公众了解和理解。所以,打造这样一个及时传播创新知识的平台是十分必要的。

此外,通过不断更换展品和软件等信息,让展示内容不断翻新,使展览成为真正的“活展览”。

5.2 构建城市创新教育的新基地

城市创新教育的重点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张江创新成果展”为公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通过开展观摩、研讨、专题讲座、座谈交流等,为创新教育活动提供阵地。展览在开放短短的数月里,前来预约参观的团体达300多批,约7 000余人,包括各级领导、研究所人员、高校师生以及有关社区团体和国外科技政策管理调研团等,受到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目前,上海科技馆与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市科技干部管理学院、浦东干部学院及部分区教育局等签订合作协议,将科技馆的“张江创新成果展”作为上海市现场创新教育培训的新基地。

5.3 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新拓展

产学研合作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优势互补高效的技术创新模式,其合作内容会随着创新与拓展而不断地丰富。创新成果的实现只完成了创新活动的第一步,通过展览的信息展示平台,可以收集同行及现场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从而进一步了解社会需求,改善现有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同时也为各类最新政策发布及新产品提供了新途径,因此,在这更为聚集的范围内提供合作机会,使产学研合作跟上区域一体化、全球化的经济科技潮流。如在生物医药方面,六大生物医药产业园区都在这里汇聚,各园区间可以进行直接交流与对话,进而促成技术合作,成果共享。

5.4 开创成果展运行管理的新模式

传统的成果展在建成后,往往会存在展品更新不及时、参观人数逐年减少、后续资金不足、委托管理不专业和不到位等问题。“张江创新成果展”创新地采用专业化运行管理的新模式,将运行管理及更新改造划分为不同模块,由不同的专业团队进行跟进并开展后续实施。运行管理及科普教育方面由具有相关经验的大型科普场馆承担;在资金方面,将建设费纳入张江专项资金的支持范围,后期更新改造费用由各园区共同承担,运行经费则纳入科普场馆内部的年度预算。这样为展览建设后的运行管理及更新改造提供了更有效的运营和资金保障,进一步提高了财政资金的投入效能。

6 结语

城市创新需要依赖公众去理解、掌握和支持创新,通过学习创新知识、了解创新过程,提高创新素养,进而增强公众适应新环境、迎接新挑战的能力。“张江创新成果展”打造了一个浓缩版、精华版、科普版的示范区,使示范区自主创新的成果展示与科技传播相结合并过渡到创新教育的功能定位,使之成为创新成果的最新展示平台、创新知识的最佳传播窗口、创新交流最直接的互动基地。

参考文献

[1]刘红光,刘科伟,张继飞.国外推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模式及其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启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27(11):16

[2]汪斌锋.中国创新城市建设报告[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12

[3]CHARLES I ANDRY.The creative city: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M].London:Earthscan Ltd.,2000:35-38

[4]连冬花.从“科学革命的结构”看创新——对创新的一般性规律探索[J].科技管理研究,2011,31(15):7

[5]周振华.崛起中的全球城市:理论框架及中国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70

[6]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全国科学素质行动发展报告(2006—2010年)[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1:221

[7]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比较研究组.中国与美日德法英五国科技的比较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60

[8]王春法.科技全球化与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525

[9]任福君,翟杰全.科技传播与普及概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58

中国移动主推4大创新成果 第10篇

Ophone手机掀起终端革命

3 G时代终端向媒体化、金融化、娱乐化发展的趋势已日益显现, 由中国移动主导研发的智能移动终端软件平台Ophone, 更成为其展示热点。

Ophone是基于中国移动OMS系统的定制的手机。OMS操作系统是中国移动为了突破TD终端瓶颈, 促进终端与网络及应用服务进行无缝对接, 和播思通讯在谷歌Android操作系统基础上主导开发的。该系统直接内置了中国移动的服务菜单、音乐随身听、手机导航、号簿管家、139邮箱、飞信、快讯和移动梦网等特色业务。Ophone平台是基于Linux面向移动互联网的终端基础软件及系统解决方案, 是由运营商主导开发的第一个面向移动互联网的智能移动终端软件平台。

现在Ophone支持GSM和TD网络。Ophone基于开放的操作系统, 手机厂商可在免费的平台上开发各种应用, 软件开发者也可开发应用程序, 现在已有众多开发者针对Ophone手机进行程序开发。Ophone Web API是Ophone向开发者开放的编程接口, 开发者可以利用其开发出各种web或桌面应用程序, 这些应用程序给Ophone用户带来了更多实用性和娱乐性的新体验。

移动widget独领风骚

作为移动互联网战略的关键一环, 中国移动用于发展TD技术的移动widget平台也成为展会的重要展示点。Widget技术最早由雅虎公司推出, 使用XHTML、CSS、Javascript等标准的Web技术开发, 它是一种基于JavaScript的应用程序平台, 同时也是一种轻量级的Web应用程序, 为使用者提供一键式的服务。中国移动在今年初举行的全球移动大会上率先展示了widget技平台。

3 G时代, 用户希望通过移动互联网浏览到个性化的页面, 无需为大量的无用信息付费。借助Widget, 用户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上网方式, 享受更加个性化的移动互联网服务。用户可以通过小型应用软件, 把喜欢的应用放于桌面, 从而不用登陆某些网站就可以方便地查看天气、新闻、股票行情等。用户还可以把从某个网站上搜集的数据放入另一个网页, 创建个性化的网络界面。这种个性化的服务无疑会提升移动互联网对用户的吸引力。

移动Widget的自身属性可以和手机很好地结合, 它是中国移动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由于良好的便利性和开放性, 它可以吸引很多的开发者, 尤其是网页开发者, 使人人都可以变成Widget的开发者。运营商能够基于Widget的特性, 方便地构建一个生态系统, 把Widget的开发者吸引进来, 为用户以及整个产业链创造更多的内容。

手机钱包开启支付新时代

在3G时代众多的数据业务中, 移动支付正成为一种新的盈利方式进入运营商的视野, 浙江移动更已成为移动支付试点的先行军, 本届展会上“手机钱包”业务成为中国移动重点展示的业务之一。

“手机钱包”是通过短信、WAP或IVR通信方式, 以二维码、RFID、USSD等方法购买商品、查询账户信息, 实现移动电子商务支付的个人金融信息服务。“手机钱包”业务的支付账户包括话费账户和银行卡账户。话费支付是通过手机话费进行支付性操作;银行卡支付指将手机号码与银行卡或存折账户进行绑定后, 通过银行卡账户进行支付性操作。

中国移动自2004年“手机钱包”业务试商用以来, 目前在试商用地区已分别开通了基于银行卡支付方式的“手机钱包”业务, 实现了利用银行卡缴纳话费、公共事业费 (水、电、煤气等) 、购买保险、网上购物等多种功能。手机钱包目前在试点地区的业务范围为:邮箱、软件、游戏数字点卡、电子杂志和保险五大类。

TD-LTE率先体验

2010年, 中国移动将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创建全球第一个TD-LTE示范网, 运用射频识别等新技术, 开展世博手机票、手机支付、无线视频监控等世博移动信息化综合应用。而本届展会上, 中国移动也向业界展示了TD-LTE应用。与3G相比, TD-LTE的主要特性体现在高数据速率、分组传送、灵活带宽和向下兼容。

据悉, 上海移动今年将投资36亿元人民币完善网络, 加快TD网络建设, 使总站点数达到4500个左右。其中在世博园区内投资10亿元, 建成1 3 个宏基站, 完成250幢单位楼宇覆盖, 满足每天80万峰值人流量的通话需求。通过创建TD-LTE网络及综合应用示范点, 运用射频识别等新技术, 让游客实现“一部手机畅游世博园区”的梦想。为确保世博会期间TD网络安全运行, 上海移动已加强TD网络及终端推进无线城市、金融证券、警务通、应急视频监控等信息化应用在世博期间的普及推广。

借助本届展会契机, 观众可以先行一步, 在世博会TD-LTE网络和业务推出之前即可一睹为快、率先体验。

12项创新成果惠泽针织 第11篇

创新成果再创新高

“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评选今年已进入第四年,经过四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完整的审核程序。记者从组委会了解到,此次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从今年3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征集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项目,以全国针织科技大会作为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的初评平台,共收到41个项目,比2012年增加了10项,其中5项是获得2013年全国针织科技大会重点优秀论文奖项目,申报单位由2012年的27家增加到2013年的37家,项目参与企业达到60家。

据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专家技术委员会秘书长赵齐表示,2013中国针织工业协会秘书处按照评审要求,对申报材料进行了汇总、形式审查、分类、补充,最终确定40个项目符合评审要求。其中,校企合作项目5个、院企合作项目1个、企业独立完成项目34个,项目涉及新型针织用纱、新型针织内衣面料、内衣部件及针织设备、针织和染整新工艺、设计软件、教学等。

其中,内衣针织设备和教学是首次申报。经专家评审,获得“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的12个项目,其科技含量和创新点深度比往年都有所提高,其中包含自主发明专利16个,是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评选以来有发明专利最多的一年,评选的获奖项目集中代表了针织内衣行业在内衣部件设计、新原料应用、针织织造及染整技术、功能性面料开发、基础性研究等方面的创新成果。

经编技术工艺新突破

作为针织行业的一个重要分支,经编已成为纺织工业中发展最快和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针对这一巨大的市场空间,迅速崛起了一批特色经编企业,在与高校和科研单位产学研合作下,呈现出起点高、产品结构合理、规模效益明显等特点。

获得此次“纺织之光”2013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的“经编棉蕾丝面料生产技术及创新设计”和“一种横直弹性一致的经编面料”研发项目成为行业内关注的焦点。其中,横直弹性一致的经编面料融合了纬编和经编的工艺设计及织造技术,组合各种不同类别和粗细的锦纶(尼龙)或涤纶(聚酯)长丝纤维纱,加上不同粗细的弹性氨纶丝,采用新式提花结构。这种横向与直向高弹性(延伸率和弹性模量)的产品突破了通常经编布在经向和纬向的弹性(回弹率和弹性模数)存在很大差异的局限性,拓宽了经编布使用范围。并成功解决了经编布勾纱和高温热定型或加硬浆来改善面料卷边的问题。

另外,“经编棉蕾丝面料生产技术及创新设计”研发项目是依托江南大学经编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为研发平台、以常州申达经编有限公司为产业化基地,将产品研发与经编机械、自动控制技术和艺术设计相结合,对棉蕾丝面料生产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

该项目通过对棉梳送经方式及运动规律的研究,并结合空气动力学原理,研究棉纱毛羽自动清除技术,研发棉纱毛羽自动清除装置,有效保证成圈区域的清洁和提高垫纱的可靠性;对经编棉蕾丝面料主体花型、过渡元素及纹样、贾卡组织设计和图案排列方式进行系统研究,首次形成了较完善的经编棉蕾丝面料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为经编棉蕾丝面料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理论指导。

据了解,该研究成果已经在常州申达经编有限公司、丰航针纺(福建)有限公司、福建省长乐市欣美针纺有限公司等生产企业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针织面料创新多功能化

新型针织内衣功能面料的研发是此次创新贡献奖的重头戏,在12项获奖项目中,针织面料创新研发项目就占了6个。赵齐表示,针织面料作为针织整个产业链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的创新科技成果能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针织产品的调整升级和行业的技术进步。

在这6项针织面料研发中,上海嘉麟杰纺织品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铜牛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即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已连续获得多次创新贡献奖。其中,嘉麟杰的超轻薄高档运动内衣针织面料再获新突破,其通过原料的优选,用细针距圆纬机编织,使其重量减轻了15%~52%之多,其手感细腻柔滑,面料高档。即发的一种单向导湿兼具凉爽功能双面织物是针对功能性运动服装研发的,织物内层采用绿色环保节能纤维“凉爽尼龙FLYCOOL”,织物外层用常见服用性纤维,染整工艺采用自主发明专利,工艺路线设计精简,可节省水、电、汽,织物呈现“单向导湿”功能兼具凉爽功能,即对凉爽尼龙FLYCOOL进行“纤维功能性升级”,仅使FLYCOOL纤维新增适度的拒水功能,而织物外层纤维仍保持优良的亲水性。

宁波大千纺织品有限公司开发的“多功能针织内衣面料”优选咖啡炭中空纤维、Modal纤维、Rayon纤维、弹性纤维为原料。通过采用双面圆纬机对针的添纱织造工艺,开发一种轻薄、舒适、弹性优良的新型面料结构,不仅克服了咖啡炭纤维制品色系少的技术难题,使咖啡炭纤维制品呈现多彩的功能性,而且节省大量的电力及染液等成本、节约企业的运营成本,同时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而宝鸡金健数码针纺有限责任公司、西安工程大学的“softwarm发热功能性面料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和宁波大千纺织品有限公司一种多功能针织内衣面料的研发项目都为首次获奖。据softwarm发热功能性面料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项目负责人之一孟家光表示,该项目从纤维结构、纤维与面料的相应性研发开始,采用超细旦Sofrwarm发热纤维与粘胶纤维混纺,设计合理的混纺比例和纺纱工艺参数;并通过对混纺纱线的性能研究,设计适宜的编织组织结构及染整工艺使面料充分发挥了Sofrwarm发热纤维的特点,面料经检测30min平均升温值可以达到3.6℃,高于吸湿发热针织内衣行业标准,并在具有发热功能的同时,保持了柔软的手感、优良的悬垂性和吸湿排汗、耐穿耐洗等性能,满足了消费者对发热功能性服装面料的追求,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产品创新立足消費者

创新是品牌的“活力源泉”,在此次创新贡献奖中,能明显看出越来越多的终端产品创新围绕消费者展开,进一步提高品牌、技术创新的成功率,如安莉芳申报的低心位内衣心位立体支撑架项目,义乌市莎维亚袜业有限公司申报的莎维亚治疗型静脉曲张袜项目和浙江俏尔婷婷服饰有限公司的自由开口不漏针无缝针织内衣等。

赵齐表示,安莉芳的低心位内衣心位立体支撑架项目拥有自主发明专利,解决了女性在穿着低领口外衣时,内衣心位暴露在外的困扰,展露女性优美线条;而义乌市莎维亚袜业有限公司申报的莎维亚治疗型静脉曲张袜项目,通过对压力袜使用的原料、组织结构、密度、织物的压力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生产出了与人体腿部压力自下而上的原理相吻合的循序递减压力袜并取得了医疗许可证。

赵齐告诉记者,这12个获奖项目水平相当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三等奖水平,个别项目达到二等奖的水平,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对针织内衣行业的自主开发创新技术起到了示范和导向作用,鼓舞和激励广大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与科学技术奖中的针织项目一样,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针织产品的调整升级和行业的技术进步。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助理、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杨世滨表示,对于2014年的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组委会将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企业和科研院所参与进来,申报及评审工作将继续围绕针织行业“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技术改造、产品开发、技术创新重点进行,着力推广节能减排、低碳技术,加工精细化、产品功能化和高档化项目,鼓励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走自主研发,科技创新之路。?

国网湖南计量中心:设备创新出成果 第12篇

在新基地建设过程, 国网湖南计量中心群策群力, 认真研究, 积极攻关, 科研成果硕果累累, 获得创新14项, 创新点31个, 申请专利20多项。目前牵头国网公司科研项目智能微断的研制和微断检测技术研究等。

1 高效率全自动穿梭车研究设计

为满足各自动检定线大量的计量器具运送需求, 对计量器具运输配送过程中专用的各种器具及仓储关键设备进行创新。设计全自动三工位穿梭车和货叉穿梭车, 效率较原来提升了3倍, 满足了四线计量器具运转的需求, 灵活可靠, 扩展性强。此2项设计应用为国内首创。

2 新型智能开箱设备及配套设施研究设计

为实现仓储过程中的全自动化操作, 完成了整套新型智能开箱机及配套纸箱的研究。设计的开箱机采用吸盘式, 能将纸箱盖自动吸取, 具备不破坏纸箱、对现场环境没有任何污染、纸箱可以进行多次利用、节约纸箱成本的优点, 且满足电能表存储环境的防尘要求。自动开箱机的动作为10秒, 而人工平均开箱动作则需要15秒, 效率提升了30%。本设计目前在申请专利。

3 自适应柔性机械手研究设计

对机械手的功能进行了创新。通过设计, 机械手能把纸箱里的单相表及三相表自动抓取到周转箱中, 在国内属于首创, 创新后的机械手能进行自动抓取, 每次可抓取3块单相表进行装箱, 抓取及装箱的动作时间为15秒。人工平均装箱动作需要50秒, 提高了拆包装箱工作效率及准确性, 同时能减少人工装箱可能造成的漏装、混装或者无意的机械性损坏。

4 周转箱高效运输研究设计

为了实现电能计量器具 (周转箱) 的集中配送, 与智能化仓储及自动化检定进行无缝衔接, 有效提高配送质量和效率, 设计了周转箱小推车配合在物流与运输中使用。按照每天检定量为25000只单相表计算, 人员需搬运2083个周转箱, 约35吨的重量, 周转箱小推车的设计大大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 节省了人力成本。

5 低压互感器检定流水线多任务智能并行

对低压互感器检定流水线进行流程设计和信息优化处理, 在结构上采用U型设计, 增加了双任务周瞒转箱下转缓存区, 实现了系统智能无缝处理多任务衔接, 灵活机动, 满足批次多、批量小等工作任务要求, 提高了系统整体检定效率。

6 计量生产调度平台功能优化

上一篇:NET框架下一篇:效率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