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双语教师范文

2024-08-27

学前双语教师范文(精选12篇)

学前双语教师 第1篇

一、新疆学前双语教师职业准入制度出台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末,国际教师队伍出现了一个新趋向,即随着社会和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职业逐渐由专门化走向专业化,我国《幼儿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颁布实施,将幼儿教师资格考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加以确立,其目的是建立幼儿教师职业准入制度。所以,这是我国幼儿教师教育制度改革与建设过程中的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也使中国幼儿教师职业专业化进程向前大大迈进一步。

1. 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书》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对教师专业化进行了明确说明,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就是经过严格、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能。”教师资格制度作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推行的一项针对教师行业的职业准入制度,是衡量教师的质量、素质及数量供需调节的重要指标,它对于规范教师任用标准,加强教师职业专业化,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

2. 加快建设学前双语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

事实上,新疆通过师资定向培养和招聘、实习支教与工资保障等多项政策措施,已初步形成了学前“双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管理体系,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双语师资队伍数量不足问题,但教师质量无法满足新疆学前双语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当前师资队伍建设中更加突出的问题。而提高学前双语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把好教师职业的“入口关”,因而实行学前双语教师职业准入制度就成为一种必然。

二、新疆学前双语教师职业准入制度实施的意义

1. 幼儿教师职业准入制度是国家依法治教,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

教师准入制度,最早源于1782年美国的佛蒙特州,主要包括师资培养制度和教师资格制度,[2]而我国从2001年开始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的实施,体现出教师职业准入的公正、公平和开放,是我国为保障教师具备基本的从业素质而对教师的资格进行审核许可的制度。由此可以看出,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建设是国家依法治教、依法管理,促进教师聘用逐步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就是教师职业准入制度的实施与完善。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与社会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我国很多行业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已经建立了与之相匹配的职业准入制度。目前,我国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幼儿教师的发展水平,促使幼儿教师逐步走上专业化道路。然而,在申办幼儿教师资格中,没有与中小学教师严格区分,把好幼儿教师“入口关”,忽略幼儿教师的专业特殊性;同时,《教师资格条例》中规定可以向下兼容的政策导向,降低了幼儿教师资格证的专业含金量,无法保障幼儿教师专业地位和社会地位不受到侵害。因此,加强实施幼儿教师职业准入制度,是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关键环节。

2. 幼儿园实施职业准入制度是形成开放式幼儿教师培养体系和优化教师队伍的制度保障。

长期以来,我国幼儿教师队伍的补充主要来源于各级各类师范院校毕业生,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发展,我们需要更多高质量的具有广博思想知识和现代教育专业技能的教师,尤其是在老、少、边、穷地区,合格教师数量供给不足,亟待补充,一些中小学的“转岗教师”也加入到幼教队伍中。所以,多渠道培养和招聘教师,面向全社会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幼教,鼓励各类高等院校共同参与师资培养,形成师资培养的竞争机制,以适应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同时在教师队伍补充过程中,因准入制度的不完善,幼儿教师队伍鱼目混珠,人员混杂。因此,实施幼儿教师职业准入制度是拓宽幼儿教师来源渠道,培养和聘用教师的重要环节和制度保障,通过资格考试,可以从社会上招聘有志于从事幼教的人员任教,有利于幼儿园择优聘任教师,从而优化教师队伍。

3. 实行学前双语教师职业准入制度,是新疆学前双语教育质量的必然保障,是学前双语教师职业地方性的必然要求。

学前双语教师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前双语教育的质量。但是应该看到,新疆自推行学前双语教育以来,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的限制,没有专门的统一的基本标准来规范和保障学前双语教师队伍的发展和进步,如何借鉴国内外的教师专业准入制的先进经验,研制适合新疆本土的学前双语教师职业准入制度,稳定、持续地发展幼儿园双语教师队伍建设,亦是摆在各级政府机构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由学前双语教师的招聘条件和相关双语教育政策法规所形成的学前双语教师职业准入制度,直接影响着学前双语教师的培养质量标准和队伍建设,也关系到将来能否建设成一支适应新疆各族人民群众需要的高规格的双语教师队伍。

三、新疆学前双语教师职业准入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 学前双语教师数量缺口大,专业水平不高,培训质量有待提高。

新疆各类学校自2006年开始招收首批学前双语教师;新疆自治区从2011年起实施“四免政策”的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积极培养学前双语教师;新疆自治区建立了各种幼儿教师补充和培训机制来充实幼儿双语教师队伍;新疆南北疆各地州也为缓解学前双语师资数量不足的问题,积极探寻不同的路径,比如,除了确保各级各类师范毕业生到幼儿园工作外,中小学教师转岗、幼教志愿者、师范生实习支教等措施都在积极执行,但据资料显示,南疆三地州尤其是边远的农牧团场,还需要大量合格的学前双语师资。在访谈中,访谈对象也多次提到“新疆的学前双语教师缺口还很大,在职的教师多身兼数职”。随着国家、自治区对农村学前双语幼儿园项目的大力实施,幼儿园双语教师的需求量也在剧增,学前双语师资队伍建设已成为新疆各地州和教育行政部门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在当前普及任务重、学前双语师资急缺的状况下,因量的满足往往会被置于第一位而不得不降低学历、专业的标准,这就势必会影响到幼儿园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质量问题。因新疆地域关系,幼儿园双语教师来源鱼龙混杂,他们民族来源或有不同,专业背景或有区别,语言掌握水平或有差别,大致是以下几种:第一种是师范院校专门培养的新教师,多以理论灌输为主,培养中很难将其与具体教学实践结合,如南疆北疆、城市农村,而这些地区对学前双语教师的要求并不相同,培养过程中注重考勤、考试成绩,部分准教师主要目的是HSK过级,汉语实际掌握能力并没有提高;第二种是在编在岗的中小学“富裕”教师,在幼儿园教师要求上并未达标,但是可以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为了帮助他们提高汉语授课的能力,就让他们参加很多的汉语培训工作;第三种是教授舞蹈、音乐等专业技能课的教师,他们仅仅只是因为汉语表达水平较高而被吸收进教师队伍,这些教师完全不懂学前教育的相关知识,在课堂中“小学化”和“生活化”两种倾向严重,不利于幼儿发展。访谈中很多园长提到“只要汉语口语水平过关,不管是学什么的,都有可能被纳入到学前双语教师的队伍中”。

2. 学前双语教师资格标准笼统,没有真正发挥其“门槛”作用。

2006年自治区在《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教师聘用管理办法(试行)》中指出:幼儿教师应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在业务知识和教学能力方面能达到相应岗位职责要求,汉语水平应达到普通话水平测试二乙及以上或HSK等级标准达到8级以上,若口语流利的可以放宽条件。[3]从中可以发现文件仅对双语教师掌握的汉语水平有所要求,而对本民族语言和汉语之间的自由转化能力未提出明确的考查标准和评价指标。另外,那些原本使用本民族语言授课的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因学历太低或者教育观念的落后,已不符合时代对学前双语教师的要求,因而为紧跟教育发展的步伐,他们不得不通过在职学习来提高自身学历。所以,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幼儿双语教师的学历符合幼儿教师资格要求,但获取的途径并非通过正规的严格的师范教育,只是通过接受各种补偿性的学历教育而获得。

由于我国的少数民族是历史形成的,因此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着厚重的文化承载,有着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4]新疆作为多民族地区,其学前双语新师资的培养要正确把握好主流文化与地方民族文化的关系,既要学习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也要对所处民族的历史文化有一定的认识。然而,在目前学前双语教师任职资格招聘管理办法中,还未提出任职者对不同民族文化的认知考核,这可能与当前各培养院校在课程设置中开设地方民族传统文化课程不足有较大关系,进而影响了培养职前双语教师的跨文化能力。

关于教师资格证书的时效性,我国还未有统一的规范。由于新疆学前双语师资队伍紧缺,急于补充的教师队伍来源复杂,有些属于无证上岗的,有些是以培训合格来代替幼儿教师资格证,而幼师生获取教师资格证书具有很大的形式主义,只要提出申请就可以获取资格证书。因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仅仅凭借入职前的教师资格认证很难保证申请者的资质,若没有后续的考查和再认证,就很难将不具备基本入职条件的教师调整出教师队伍[5]。

四、完善新疆学前双语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的建议

1. 加强培养院校的学前双语师资培养。

首先,为保证培养与民族地区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学前双语新师资,各地方院校应该重新建构学前双语教师人才培养体系。比如在扩大学前双语师资培养规模时,应由高等学校来承担多数学前双语教师的培养任务,办好五年一贯制的专科学校,减少职业中专或高中幼师班的招生计划。另外,为保障录取学生的生源质量,可以在招生方式上进行改革,实行学前教育专业提前单独录取,鼓励优秀生源报考学前教育院校和专业[6]。

其次,各培养院校对学前双语教师教育质量的关注是双语教师师资培养的关键与着力点。过去的十年里,国家、自治区和兵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各个培养院校从规模上缓解了双语幼儿园师资的严重短缺与不足,但其所开设的教师教育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并未对教师教育的质量给予充分的关注。为此,各培养院校必须要改革教师教育的课程,特别要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增添学前双语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时间和加强对学生实习环节的指导力度,还要突出学前双语教师教育课程的本土化,而不仅仅是语言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同时,为保证各院校培养出的师资质量,相关教育部门或学校要根据国家颁布的相关幼儿教师教育标准,进行学前双语师资的测评和技能考核工作,可以提升学前双语教师队伍准入的整体素质。

最后,各个层次培养院校尤其是高等学校要做好教育服务,加强与实践基地幼儿园的合作与交流。各级培养院校应与当地政府合作,带动当地学前双语教育的发展,并为招生和就业打好基础。同时,高校教师通过进入双语幼儿园,亲身接触幼儿园双语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为制定出学前双语师资培养课程提供实践支持,可以培养出真正适应新疆本土需要的学前双语教师。

2. 尽快完善学前双语师资标准,提高专业准入资格。

首先,实施学前双语教师资格认定制度,以保障学前双语师资来源的质量。学前双语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幼儿园双语师资队伍的建设,而幼儿园双语教师亦是提升学前双语教育质量的核心因素,为确保学前双语教师师资来源的质量,唯有从源头甄别与选拔合格的双语教师。目前,我国还未制定出关于双语教师资格认定条例的制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中已明确提出建设一支数量和质量满足双语教育要求的双语教师队伍,研究制定双语教师标准,严格实行教师资格制度[7]。可见,实施双语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才能为双语幼儿园吸纳合格的双语教师。

其次,学前双语教师资格考核内容和方式需要进一步细化或扩展,以确保幼儿园教师队伍“入口关”的质量。完善学前双语教师资格考核内容,增强学前双语教师跨文化的理解力和鉴赏力,借鉴国外幼儿教师资格认证的做法,既能凸显报考者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意识,又能关注教师的品质,体现专业伦理,为选拔能否胜任幼儿园双语教育教学工作而做出准确判断。同时,新疆作为多民族地区,地域辽阔,人口分布不均,地区经济发展呈现多样性,自治区政府和兵团党委在制定政策时,应当关注本地区的社会多样性特征,尽量满足各个社会阶层的需求,要重视少数民族特有的知识和经验,尊重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所以,在完善学前双语教师职业准入条件时,也要充分尊重和发扬少数民族本土的优秀文化精神,传递具有民族特色价值取向的幼儿教师职业准入标准。

最后,规定学前双语教师资格的有效年限,增强教师资格认证的时效性。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今天,教师资格证“终身制”势必要取消,从国外经验中可以看到,新疆学前双语教师资格可以尝试设置实习教师资格证和短、中、长期教师资格证,规格不同、标准不同、期限也不同,与教师的在职教育、职称评定挂钩,不断激发学前双语教师专业学习、成长和发展的动机。

参考文献

[1]辜药芳.关于教师资格制度的几点思考:培训与研究[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3,(20).

[2]汪明帅,谢赛.基于教师入职标准的教师准入制度:国外的经验与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1,(8).

[3]关于印发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教师聘用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Z].新教人[2006]23号.

[4]程良宏.文化理解型反思性实践者:双语教师的角色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3,(10).

[5]俞启定.教师资格再认证问题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6,(6).

[6]江全.民族化双语化专业化合作化——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新师资培养导向[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1):139-141.

学前班双语教师培训心得体会11 第2篇

我们于2013年12月12。13号到章风教科中心进行学前班双语教师培训。虽然培训了仅仅2天。但是在这两天的培训中我学到了很多。感谢领导给了我这次机会,让我接受了一次系统全新的培训。我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对自己的职业也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教育学前班上很多地方不知道怎么做。比如玩游戏,没有新意和神秘感的游戏怕小孩没有积极性,有创意的又怕太难了,听了老师培训之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游戏也可以玩的那么有创意而又不难理解。游戏与歌曲相结合,这是我以前从来没有用过的方法。边唱边玩,让小孩觉得既有趣又容易记住所学知识。

第一天早上对双语有了一些了解。简单的少数民族语言通过老师的介绍,有所了解。我觉得在教学中会一些基本的少数民族语言很有必要。下午学习了汉语拼音的基础知识。发声部位及平翘舌音的区分。还讨论了如何让小朋友更好的记住容易混淆的拼音。真的很有意思。整体认读音节,及拼音的格式通过培训更加加深了记忆及记准了。能够更准确的教给学生,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到了更多的知识。

第二天早上学习了音乐和舞蹈教育。老师也从中学到了音乐和舞蹈。也能在教学中教给学生简单易学的歌曲和舞蹈。有傣族舞,小黄鸭减肥舞等都很可爱简单易学。而且对小朋友也有很大的锻炼,强身健体。其中简单的打击乐也可以教教孩子。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我们要在不磨灭孩子天性的同时教于他们知识。下午进行了画画,剪纸和折纸的培训。看似破废的东西都可以加以利用啊。制造出来更美的东西。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利用废旧物挖掘孩子的创新性。在其中老师也能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再一次感谢给我这个机会。我会把培训内容好好整理并不时翻看,督促自己好好努力,多像其他老师学习。让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长。成为更优秀的一名老师。

关于学前双语教育的思考 第3篇

一、学前双语教育的现状

1.家庭教育薄弱,与学前教育脱节

家庭教育薄弱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大部分父母的文化程度较低,加之忙于工作和农活,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家长对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愿望不够迫切。

2.“小学化”倾向严重

目前,我团没有独立设置的幼儿园,幼儿园附属在四十七团中学内,学校没有专门的幼儿教师、保育员,作息制度基本上按照小学的做法。这一做法,在严重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不利于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同时,也阻碍着幼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3.管理水平低

幼儿园附属在四十七团中学内,由于观念、时间、任务等众多因素影响,从领导层到执行层,都没能对学前教育引起足够重视。

4.教师专业素质差,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低

我校的两位双语学前教师是从社会上招聘进来的,不是专业的幼儿教师,没有受过正规的专业培训。与此同时,目前这些教师没有纳入到绩效工资范围,工资低,同时他们的职称不能正常晋升,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

二、学前双语教育事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1.建立家长学校,改变少数民族家长观念

要提高幼儿的素质,首要任务就是要改变少数民族家长的观念,让他们重视幼儿教育。开设家长学校,是专门优先解决0~6岁幼儿家长所面临的问题,以共同促进少数民族幼教事业的健康发展。

2.加强学前教育的管理,增加经费投入

首先,团场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管理,建立规模适当、布局合理、层次结构、师生比例合理的学前教育体系,以加强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合理利用。其次,应增加经费投入,以改善学前教育条件。

3.加强学前教师资培训,提高学前教师待遇

在学前教育中,通过各种形式,培养和造就一支稳定而合格的热爱幼教事业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学前质量,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的前提。

对于目前学前双语教师的待遇,团场或教育主管部门应着力解决,一是制订出具有科学的学前双语教师的待遇保障制度;二是解决学前双语教师的职称晋升机制;三是完善学前双语教师的福利制度。

4.重视学前双语教学研究,探索学前双语课程改革

改革完善当前学前双语教育的课程体系,改变当前学前双语教育“小学化”的倾向,是提高学前双语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

一是加大学前双语教学模式的研究,探索适合于学前双语教学模式;二是逐步形成具有兵团特色的双语课程体系。

有一位名人说过,在我们社会的每个家庭里,都成长着未来的公民、未来的建设者、未来的战士。如果教育不好子女,由此所得的苦痛,不仅是一个家庭的,而是整个国家的。学前教育是大家的,通过国家、社会、家庭和学校的通力合作,齐抓共管,上下一心,我校的学前双语教育事业一定会蓬勃地发展。

(作者单位 新疆兵团农十四師四十七团中学)

学前双语教师 第4篇

为贯彻落实新疆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指示精神, 提高自治区财政扶持临时聘用学前双语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自治区依托新疆师范大学、新疆教育学院、新疆幼儿师范学校, 分批实施“自治区临时聘用学前双语教师培训计划”。自治区教育厅提出的培训目标是:通过一年全脱产系统培训, 提升临聘少数民族教师汉语水平, 提高参训学员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 使其具备学前双语教育的能力。

通过对已经结束培训重返工作岗位的学员和目前正在接受培训的学前双语教师学员 (下称学员) 调查表明, 他们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仍然欠缺, 难以用汉语进行正常表达与交际, 汉语口语考试对相当一部分学员来说是难以逾越的一道坎, 这已经成为制约学员实现汉语授课和专业发展的瓶颈。汉语口语课承担着培养和提高学员汉语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的任务, 如何通过汉语口语课的教学, 在短期内通过强化口语教学提高学员汉语口头表达和交际能力, 已经成为目前学前双语教师培训中汉语口语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笔者选择在新疆师范大学接受培训的一批学员 (共100名) 为研究对象, 通过访谈、观察, 了解学员汉语口语学习的状况, 分析影响因素, 提出提升口语教学效果的有效建议, 以期为今后的培训提供借鉴。

一、学前双语教师培训汉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培训时间短, 目标要求高, 学习任务重。

在一年的培训中 (教学活动仅为36周左右) , 学员要学习《汉语精读》、《模拟课堂训练》、《音乐》、《美术》等多种课程。待培训期满, 学员需参加教育厅组织的汉语授课能力考核和培训院校组织的其它考核, MHK成绩一般要达到三级乙等以上水平, 这是比较困难的。

2. 缺乏学习汉语口语的动力, 学习观念不正确。

部分学员认为回原单位工作后说汉语的机会少, 日常生活中基本不用汉语交流, 学汉语对今后的工作、生活不重要, 来参加培训仅仅是为了能够通过考核, 完成单位委派的任务, 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员的学习观念急需转变。

3. 汉语基础普遍较差, 学习干扰因素较多。

学员大多来自南北疆七地州偏远乡村幼儿园, 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使用母语, 汉语听说读写能力基本不具备。学员年龄普遍在25~35岁, 已经过了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 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差, 学习相对吃力。加之培训期间学习任务繁重, 有些学员产生了较为严重的畏难情绪, 导致丧失信心, 有的甚至破罐子破摔, 放弃学习。同时学员多为女性, 作为家庭的重要成员, 会因家人的牵绊而影响学习;又扮演多种社会角色, 常常为应对各种社会关系而干扰学习。

4. 缺乏专门性的汉语口语教材。

在“培训使用的汉语口语教材的满意情况”的调查中, 选择满意的占40.5%, 选择“基本满意”的占36.33%, 选择“不满意”的占21.2%。这说明我们的教材存在一些问题, 不太适合学员的实际情况。目前, 全自治区还没有针对少数民族双语师资培训的统一教材, 更没有适合一年制的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师培训的教材。新疆师范大学使用的口语教材是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的《发展汉语中级口语教程》新疆版。“该教材主要是为学习汉语的外国人编写的, 新疆版的《发展汉语中级口语教程》虽然作了一些修改, 但还是存在针对性不强等问题, 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说的兴趣。”因此, 双语培训专用教材的问题应该尽快解决。

二、学前双语教师培训汉语口语教学的对策

1. 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首先要使学员正确认识学习汉语的重要性。在“学习汉语的目的”的调查中, 75%的学员选择“为了更好的和人交流”;63%的学员选择“为今后的工作做准备”;11%的学员选择“为拿到结业证”。从中不难看出, 有些学员的学习动机是非常局限、不能持久的。因此, 我们要想办法让学员认识到汉语学习的重要意义, 培养学员产生自觉学习和掌握汉语的强烈欲望。其次是要引导学员合理利用语言环境。汉语口语水平要真正提高, 依赖课堂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 课外还须下大功夫。在“课余时间与同学交流时使用语言情况”的调查中, 选择“使用汉语”的学员仅占15%;在“观看汉语电视频道、收听汉语广播情况”的调查中, 选择“看汉语频道、听汉语广播”的占57%。这说明, 学员在家或者在学校交流主要还是使用母语, 接触汉语只是在课堂上, 而课堂上练习口语的时间又非常有限。

所以, 我们要努力创设良好的汉语环境, 促使学员有机会尽可能多的使用汉语交流。比如, 要求学员坚持课外训练, 在课余生活中大胆练讲普通话;组织形式多样的汉语活动, 如“教唱汉语歌曲, 用汉语做游戏, 讲汉语故事, 开展各种汉语竞赛活动等”, 给学员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

2. 将压力转化为动力, 增强学员学习兴趣和动力。

学员学习的压力很大, 一方面是由于学员认识到了学习汉语的紧迫性;另一方面来自工作单位。很多单位都对受训教师提出了严格要求, 甚至培训成绩决定着返回后能否上岗。因此学员思想负担重, 想学好汉语, 又担心达不到要求, 产生紧张和畏难情绪。我们应该让学员明白, 语言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日积月累, 只要勤奋努力, 在一学年中提高MHK两个等级是能够做到的。我们要引导学员将压力转化为动力, 促使学员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目标明确的优势, 增强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3. 口语课堂以学员为主, 结合普通话测试多练习、多实践。

目前的汉语口语课堂教学基本上是学生听、老师讲, 灌输式的教学, 没有互动, 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语言实践。吕叔湘先生认为“讲解和练习都是为了教好学好语文, 很难分主次, 如果要追问两者的关系, 恐怕只能是讲为练服务, 不能说是练为讲服务”。因此, 应该让学生提前预习, 课堂上教师的讲解要少而精, 侧重讲解重点难点, 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大量的口语练习, 尽量让学生多开口。此外我们可以利用普通话测试题型进行训练。普通话测试第一部分是“读单字、词”, 它要求发音准确, 吐字清楚, 每个字词的声韵调准确无误。进行这项练习, 可以减少母语发音的影响, 减少语音偏误。普通话测试和MHK考试都包含“短文朗读”和“话题表达”内容。我们可以下载普通话考试朗读录音, 给学员播放, 让学员跟读。指导学员“利用复读机、录音机等工具跟读录音材料并录下自己的朗读声音, 不断反思, 找出问题”, 纠正自己的读音。我们还可以设计出实用性强的话题表达题目让学员进行大量练习。

4.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改善教学环境。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普及, “将多媒体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引入教学, 更重要的是把不可见的课程内容变成了可见的, 静态的变成了动态的, 枯燥的变成了有趣的, 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能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习兴趣, 促进口语课堂教学质量提高。

5. 将口语测试、MHK考试与口语课程考试相结合。

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师培训结业时必须通过MHK三级乙等和结业考试中的口语测试。MHK每一级别都包含口试。虽然不能仅仅以这两种测试作为标准和目标, 但教学中必须穿插与考试相关的内容。在“是否参加过MHK口语考试”的调查中看出, 84%的学员从未参加过MHK口语考试。学员培训中第一次参加考试非常紧张, 对“人机对话”形式考察口语了解不详细, 出现很多问题:如耳机、话筒调整不好, 输入准考证号不正确, 甚至忘记将考试的文件打包保存, 规定时间内不能朗读完规定内容, 朗读完了却记不住文章内容等等。我们除了要让学生熟悉考试流程和“人机对话”, 避免由于技术性的不适应造成考试失分, 还要针对MHK口语测试题型进行大量练习。

在“学习汉语口语是否需要考试”的调查中, 85%的学员认为“通过考试可以测出学生的水平、有了考试才能更努力学习”。因此, 在培训中, 每个学期除了期中、期末考试, 平时也要定期对学员的口语能力进行测评, 采用人机测试结合人人测试, 更多地了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指导教师教学。对试卷和口试录音进行分析, 并向学员反馈测试结果, 提出学习建议, 可以使学员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重点和主攻方向。

6. 制定教学大纲, 编写高质量教材。

当前新疆学前双语教师培训汉语口语教学缺乏专门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使教学无所依据, 脱离实际。为了培养出能为新疆的双语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少数民族专业人才, 学前双语师资培训意义重大。因此, 自治区教育部门应该高度重视, 加大投入, 加强研究, 编写出具有新疆本土特色、符合学前双语教师培训实际情况的高质量的口语教材。“如果不及早考虑解决双语培训专用教材的问题, 积重难返, 势必会影响双语培训的质量。”

“教材的编制或选择时, 应考虑到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 收录部分与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相关的日常对话, 适应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背景。”同时还要收录现实生活中常用的口语表达, 设计出话题新颖、丰富有趣、能引起学习兴趣的课下练习等。

三、结语

新疆学前双语2 第5篇

在国家的支持下,新疆近些年来双语教学的力度不断加大。广大少数民族群众也已经愈来愈认识到双语教育的重要性,学习汉语普通话的积极性持续高涨。当前,新疆的教育硬件不差,差的是软件,即师资的数量和质量,尤其是在边远的农村和牧区。

从幼儿园到中学,各阶段都开设有双语实验班,但是最佳的办学场所应该是民汉合校

新疆喀什地区各县学前双语班的招生名额和聘请教师数目都需要上报自治区批准实施,原因是需要由自治区财政下拨学生的伙食补贴和教师工资。比如,疏附县2006年学前双语班招收2182名5岁幼童,自治区每名学生每年补助教材费20元,每人每天伙食补助1.5元(县里用地方经费增加到2元);自治区规定每40名学前幼童配备1名教师,由自治区发放工资(目前实发工资400元/月)。南疆许多县都是国家级贫困县,地方政府财政赤字很大,没有自治区的专项经费支持,基层的双语教育完全无法开展。

由于喀什地区汉族人口仅占总人口的8.5%,而且集中在喀什市区,有的县(如疏附县、伽师县、英吉沙县)汉族人口不到2%并集中在县镇,基层村落如疏附县和英吉沙县的乡一级人口中汉族人口仅为0.3到0.5%,完全没有汉语语言环境,因此,教师的汉语水平也就成为保证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一个条件。但是由于相关人才的缺乏,许多基层双语幼儿园很难聘到合格教师。疏附县采取的一个临时性的办法就是安排县直属机构和乡镇机关干部分别到乡镇中心和村级双语幼儿园“支教”,一期4个月。此外,利用小学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在小学附设学前双语班,也是当地普遍采用的一个方法。

学前双语班的学制为两年。2007年,疏附县3至6周岁儿童中有29.3%的人接受了学前双语教育。其中,6岁儿童接受学前双语教育的占43.1%。这在南疆地区应当说是很大的覆盖率,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笔者所接触的几名学前班维吾尔族儿童,已经可以和我们进行简单汉语对话。

疏附县的小学教育自2005年开始采用3种模式:(1)“民考汉”模式:县第二小学(汉校)招收的民族学生,全部用汉语授课;(2)城镇和城郊民语系小学:一年级开始用汉语讲授理科课程,其余用母语授课,逐步过渡到除母语文之外其他课程全部用汉语授课;(3)农村民语系小学:从三年级开始用汉语讲授理科课程,其余用母语授课。疏附县政府制定了2005年至2012年期间各实施双语教学规划表。县教育局的计划是2011年乡镇小学三年级学生全部实行双语教学,2012年各乡镇中学初一年级全部实行双语教学。从2007年开始,疏附县小学教育中的汉校“民考汉”模式不变,但城镇、农村小学的教育模式有所调整,进一步加强了小学一二年级的汉语教学。

疏附县乃至全新疆的双语教育最初是从中学做起的,直接动机是由于少数民族大学和大专毕业生因汉语水平低而普遍就业困难,政府希望通过提高少数民族中学生的汉语能力,促进他们在大学用汉语进行专业学习,改善就业状况。后来在实践中发现,如果学生在小学阶段汉语水平很差,进入中学的双语班就没有基础,所以2000年在双语实验学校名单中增加了小学。后来又发现,如果从学前幼儿园阶段即开始推行双语,教学效果更好。从2005年开始,自治区特别为双语学前教育下达文件,并给予专项经费支持。

疏附县在2006年开始在农村中学按照20%的比例建双语班,与此同时,按照自治区的倡导推进民汉合校工作。这样,汉校的教师可以给双语班的汉语课授课,解决民族教师汉语水平偏低的问题,同时,双语班的维吾尔族学生有机会在同一校园里和汉族学生进行更广泛深入的交流,有利于促进他们的汉语能力。自治区政府推动“民汉合校”,也就是希望能给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一个听说汉语的校园环境。

由于县城里的学校条件、师资素质与乡村学校存在明显差别,疏附县中学的双语班办学模式也和小学双语班一样分为两类:(1)县城3所中学:理科(数理化、生物、信息技术)、汉语、英语共7门用汉语授课,其他科目用维吾尔语授课;(2)农村中学:理科(数理化、生物、信息技术)、汉语共6门用汉语授课,其他科目用维吾尔语授课。差别仅在于农村中学的英语课采用母语讲授。但据笔者了解,农村中学这6门规定用汉语讲授的课程,由于缺乏合格师资,事实上还是主要用母语在讲授。

笔者在喀什第一中学(民校)进行访谈时,该校的教师们根据自己的实践对在中学使用汉语讲授理科课程有自己的观点。他们认为,汉族教师不懂维吾尔语,而维吾尔族学生的汉语水平普遍很低,师生之间的交流确实难度很大,特别是在理科术语和公式的讲解方面,学生问不明白,老师解释不清,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考试成绩自然就很低。他们认为效果较好的办法,就是送维吾尔语好、专业基础好的“民考汉”维吾尔族教师去接受汉语教学培训,课程使用汉文课本,主要用汉语讲授,但课上课下辅之以母语的讲解,这样学生的数理化成绩反而能明显提高。

由于汉校的汉语教学师资力量强,有汉语语言环境,所以在汉校开办双语班,在提高学生汉语水平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在民校开办双语班,教师通晓民语,对于帮助汉语基础差的民族学生理解理科学习内容方面,也有明显的优势。综合而言,可能最佳的双语班办学场所是民汉合校。但是在汉族人口很少的南疆地区,只有在县城才有汉校,绝大多数农村中学不存在这一条件。

双语实验班如何发展:顺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民众的愿望,多种模式一齐发展

在对学生家访过程中笔者始终感到,基层维吾尔族普通民众对学习汉语的积极性非常高。在疏附县,笔者访问了该县的一个维吾尔族中年农民,家住在离县城9公里以外的乡村,但他坚持送孩子到县城的双语实验中学(第四中学)上学。最初,他每天用摩托车送孩子。2002年他在学校旁边租了房子,全家搬到那里住,自己回去照顾农田,农闲时在镇上打零工。他的两个大女儿都在初中双语班读书并先后在2006年和2007年考上“内高班”,两个小女儿分别在双语班的小学和初中读书,他对此非常自豪。而据四中的教师介绍,该校有许多在学校附近租房让孩子上双语班的家长。

应当看到,当前基层广大维吾尔族普通民众中出现的积极送孩子进汉校、进双语班学习汉语的热情,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也是在新疆加强族际交流和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历史契机。政府决心大,财政支持力度大,但是在各个地区具体实施时还必须坚持科学态度,实事求是,及时总结经验,调整办学方法。

发展双语班一定要具备基本条件,不能搞“政绩工程”。条件之一是有一定数量、掌握两种语言并熟悉双语教育规律和技能的合格教师;条件之二是招收的学生(根据年级)必须具有听课和与教师交流的基本汉语能力。除此之外,还需要校舍、图书、设备、运行经费等其他办学条件。

双语班教学语言的使用要实事求是,讲究实效。在多数学生汉语能力较低、合格的双语师资条件还不具备的条件下,应当允许授课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使用母语来对专业术语和知识进行讲解。随着双语教学的全面推广与发展,今后将逐步建立一个学生从学前双语班毕业进入小学双语班,再进入初中和高中双语班的学习系列。学生从小就打下一个较好的语言基础,双语班的教学效果可得到明显提高。目前,政府大力推动在各级学校同时起步建班,并把民语系低年级学生直接转入高年级双语班的做法,只能是在过渡阶段所采取的临时特殊措施。小学双语班的民语教学需要重视。发展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民汉兼通”,如果在实践中削弱了母语教学,那与这一政策的初衷也是不相符的。

双语教师的培训,是建设好现有双语实验班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喀什许多学校反映,在开办双语班后,初一年级的课程还可以找到老师教,到了高年级,老师的数量和能力都无法满足需要,办学难度加大。比如,疏附县民族教师中,只有9.6%参加过双语培训。喀什的双语教师被选派到乌鲁木齐市或地区首府参加培训一年,培训费由政府支付,教师自己负担路费。有些教师反映,在培训时要交保证金,教师们感到压力很大。笔者理解,这是政府促进教师积极参与培训并取得好成绩的措施,但是如果考核的标准脱离实际,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笔者在与喀什市和疏附县的学校教师座谈时,他们多次反映目前的双语教师培训效果不理想。主要问题和建议有:目前的培训一般都是汉语较差的维吾尔族教师集中起来学习,平时仍讲维吾尔语,没有学习和练习汉语的语言环境;建议把被培训教师派到地市级的重点汉语中学、汉语小学听一年课,对汉语教学进行实习,可能效果更好。有些培训班讲课的方法,完全是汉语文应试教育,并不重视培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汉语讲课、答疑、组织讨论的能力,因此,教学方法要有所创新。双语教学在教育学里是一门专门的学问,有自己特殊的技能和教学方法,汉族教师需要通过培训来学习如何面对母语非汉语的民族学生进行教学,维吾尔族老师则需要通过培训来提高汉语,并掌握如何使用汉语教材来讲授数理化知识。

从全新疆广大民语系学校的发展前景看,发展双语教育以提高汉语能力和专业水平是大方向,没有人会否认这一点。但是与此同时,对于少数民族群众送孩子到汉校学习的积极性也应当予以支持。据介绍,有90%的“双语”班学生在高考时会报“民考汉”即以汉语参加考试,原因是招收“民考汉”考生的学校比招“民考民”的要多,专业选择范围宽,而且可以报考内地大学,并会加分。现在普遍反映,“民考汉”或“汉考民”毕业生比较适合担任双语班教师,即使从未来在新疆普遍发展双语班教育的考虑,也应该增加开办汉语系学校,积极发展“民考汉”,对于“汉考民”更应当采取优惠政策,大力鼓励。

新疆的民族教育可以顺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民众的愿望,多种模式一齐发展。“民考民”、“民考汉”和双语教育完全可以同时发展。

新疆学前双语教育发展的对策研究 第6篇

近年来,新疆学前双语教育在管理体制政策上加大对农村双语幼儿园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从2008年起,国家用5年时间投入20.95亿元陆续新建和改扩建2237所农村双语幼儿园。新疆计划到2012年基本普及学前两年双语教育,学前双语在园幼儿增加到43.82万人,学前双语教师增加到1.46万人。新疆学前双语教育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改善了办园条件,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总之,新疆学前双语教育基本处在一个探索性的发展阶段,需要尽快进入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由于新疆地域广袤,民族成分较多,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较大,学前双语教育在迅速发展过程中派生出的新问题也较多,这就需要因地制宜地去完善政策,有的放矢地去解决问题。

一、新疆加快学前双语教育的关键是双语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学前双语教师严重不足、质量不高是影响新疆学前双语教育加快健康发展的瓶颈。

二、完善学前双语教育政策体系

目前,新疆学前双语教育政策体系相对于民族教育政策体系以及双语政策体系来说是不完整的。因此,新疆学前双语教育政策应借鉴民族宗教政策、民族文化政策、民族教育政策等政策体系,全方位、多角度地引导学前双语教育的发展。

三、制定具有区域性的地方性政策

新疆应根据各地州差异,制定出台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能够解决学前双语教育发展中特殊问题的政策。

四、建立健全学前双语教育工作人员的培训制度

发展新疆学前双语教育需要对不同级别的政策执行人员和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五、创造学前双语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

新疆应创造条件形成稳定的经费保障体制发展学前双语教育。运用援疆方式,扶持学前双语教育发展。

六、提高学前双语教师专业素质

对学前双语教师实行动态管理,使招聘和运用的双语教师政治素质过硬,队伍稳定。

七、强化学前双语教育管理,使自身稳步发展

新疆学前双语教育要在政府的宏观管理下,自觉维护社会形象,强化内部管理,使内部管理逐渐科学化、规范化,使自身稳步发展。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学前双语教育探究 第7篇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直接的意思就是: “ TwoLanguages” (两种语言) , 是指在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有两个 (或两个以上) 民族同时存在, 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历史背景条件下, 可能或必须运用两种语言进行交流的情景。这两种语言中, 通常有一种是母语或本族语, 而另一种语言往往是后天习得的第二种语言或者是外国语。

二、学前双语教育的可行性

幼儿具有外语学习的生理、心理优势。6岁前儿童具有外语学习的生理优势已得到大量科学研究证实。《试论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 一文中介绍了1996年美国康奈大学的研究机构在1996年第一期 《自然》 杂志上发表的论文, 该文指出幼儿在学习外语时, 大脑将其储存在“布洛卡区” (即与母语相同的部位) , 而成年人在学习外语时大脑已无法将外语储存在该区, 只能在大脑的另一部位重新建立记忆结构。因此, 成年人学外语的速度慢, 掌握得远没有幼儿牢固, 也较难形成基于“布洛卡区”的语感。??幼儿具有外语学习的心理优势表现在:儿童的集体认同感较成人弱, 他们敢于在集体面前大胆进行语言交流。

幼儿双语学习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 对幼儿的语言、认知发展无疑起到促进作用。一方面, 孩子接受学前的“双语”教育, 给孩子展示出来的是另一套与母语完全不同的语言符号系统, 孩子的天性是富有好奇心的, 对于不同于母语的语言会特别感兴趣,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更加有热情地学习外语, 而且可以促进儿童对语言多样性的理解, 丰富儿童的多种语言经验, 学习外语的本身, 就增加了幼儿掌握语言的总量。另一方面, 通过接受双语的学习可以使儿童对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产生敏感, 其直接结果是儿童开始将语言看作他们头脑中已经拥有的诸多系统中的一个特殊系统, 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语言操作能力和交往能力, 对于发散幼儿的思维能力的提高起促进作用。

在幼儿英语的学习中, 是紧贴实际的自然习得, 教师通过设计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 学英语结合到说唱表演, 课堂充满稚气的欢笑声;学英语还渗透到日常生活, 课间喝水都英语对答;学英语融入到幼儿阅读, 英语幼儿读物每周可以借回家里看;学英语扩展到家庭环境里, 每天到家都放原版卡通DVD, 家长尽管去做你自己的事, 荧屏英语自然对孩子耳濡目染。让幼儿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积极愉快地学习口语, 形成初步的语感, 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为幼儿进入小学、初中认读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国内学前双语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在学前双语教学实践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教材和教学模式上。关于学前英语教材的建设方面, 目前市场通用的教材有“幼儿英语”、“快乐儿童英语”、“洪恩英语”、“幼儿园英语主题教育活动”、“剑桥少儿英语”、“阶梯英语”、“迪斯尼神奇英语”、“马宏英语”、“新概念英语”、“维克多英语”、“浸入式英语”、“TPR英语教材”目前学前英汉活动的整合存在三种典型模式:一是以英语活动材料为基础相互整合, 从该英语材料中挖掘对幼儿发展有价值并符合幼儿兴趣的英语活动和汉语活动;二是用英语组织活动, 借鉴主题—领域活动设计的思路, 以主题—领域目标的实现为基础设计和组织活动, 并用英语来组织和实施部分领域活动;三是以主题整合英汉活动, 按照主题活动的设计思路, 以主题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活动内容的设计主要取决于主题发展的需要, 使用英语还是汉语并不在设计活动时考虑, 而在活动实施阶段考虑。

四、怎样开展学前双语教育

对于开展学前双语教育, 每个幼儿园的方式都有不同, 有的是每天集中一次进行教学, 有的是每周安排一到两次集中教学, 有的是采取随机的方式, 有的是将双语教育贯穿于幼儿每天生活的各项活动之中。双语幼儿园提供幼儿一个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英语交流的机会, 英语教学不仅仅是每周一次的兴趣活动, 而真正做到实用英语, 让幼儿能学到对自己今后的英语学习有用的教育。英语教学的目的应服从于幼儿教育的总目标, 即提高幼儿语言方面的交往水平, 为培养一个全球人打下基础。这是由于对于双语教育理解的不同而造成的差异。针对这种现状, 有几个做法是值得借鉴的:

首先, 改变教师观念。教师在双语教育过程中有重大教育意义。在师资的培养建设方面, 教师除了要有基本的幼儿教师的素养之外, 还要了解语言学中语言习得的一些理论和教学法, 同时教师在汉语和第二语言方面的造诣也要比较高, 尤其是第二语言方面, 要具有能流利地使用英语教学。教师要有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基础, 能够针对幼儿的心理和特点, 采取针对性地采取方法进行双语教学。教师要积极地创设双语环境和氛围, 在轻松有趣的状态中幼儿可以轻松习得双语。

学前双语教育问题探析 第8篇

问题一:对双语教育理解的偏差

有些幼儿园仅仅开设了英语兴趣班, 或强化了英语教学, 就冠名为“双语”幼儿园。这是对“双语教学”定义的理解模糊不清造成的。那么, “双语教学”的定义是什么呢?《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对“双语”和“双语教学”的界定是:“将儿童的外语或第二语言, 通过教学和环境, 经过若干阶段的训练, 使之能代替或接近母语的表达水平。”[2]

因此, 学前双语教育不是为了简单地教授几个单词、几句短语, 也不仅仅是每周集中一次或两次来专门地学习英语, 它不是一种学科教学, 也不是全英语教育, 更不是汉语和英语的简单相加。

1. 合格双语师资匮乏

合格的幼儿英语教师应具备两个方面的基本能力:一是熟知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 能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状况制订教育计划, 选择教育内容, 能采用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组织活动, 并通过双语教育活动促进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二是有较为扎实的英语基础, 能运用规范的语音进行正确示范, 掌握丰富的词汇并能随机灵活运用。

目前幼儿园主要的三种双语师资 (即本园教师、外聘英语教师、外籍教师) 都存在明显的不足。本园教师中大多幼儿教师用双语进行教学的能力有限, 虽然她们注重对儿童的全面发展教育, 她们设计的教育方法和形式受到孩子们的广泛喜爱, 但却很难体现双语教育自身的特点。而外聘的中小学英语教师和外籍教师, 虽然他们的英语基础扎实, 语音比较规范, 但他们普遍不了解幼儿教育的规律和特点。

2. 教师的观念有误

在儿童的英语教学中, 很多教师认为开展幼儿英语教育的唯一目标是让幼儿能说英语, 并且说标准的、完整的英语。这个目标的设置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地强调儿童能输出的语言的量以及语言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以至于不断地逼迫儿童说英语, 同时不断地为儿童纠错, 并严格地要求儿童说完整的句子。这样做的结果是严重伤害儿童的积极性, 最终导致学习兴趣的丧失。在儿童的英语教学中, 我们应该把情感目标作为其最重要的目标, 让儿童在快乐的体验中学英语, 并且还要考虑到幼儿的身心成长特点, 循序渐进, 不可急于求成。

3. 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语言习得的第一条件是需要大量听的机会, 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创造充分的听的机会, 为幼儿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是促使儿童学好语言的最有效途径。[3]就我国幼儿英语教学状况来说, 目前的教师英语输入有这样两个问题: (1) 教师的英语输入数量不足。其中部分的原因是受教师英语水平的限制, 另外也有教学观念和方法问题造成的英语输入问题。 (2) 教师的英语输入质量不高。一些中文式英语, 目前在我们的幼儿英语学习中大量存在。幼儿主要是通过模仿大人的语音、语调来习得语言。在目前幼儿园的英语教学中, 很多教师的语音语调不合格, 致使其所教的学生上学后发音不准又难于纠正, 甚至还不如未学过英语的孩子好教, 这无疑给以后的英语教学带来极大困难, 更阻碍了学生日后的英语学习。

4. 教师的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1) 全盘拒绝母语。许多英语教师从一开始就强调不能说母语, 教师自己不说母语, 也不许孩子说母语, 而事实上是很难办到的。教师应该对幼儿使用母语或混用语采取宽容的态度。当然, 教师应尽可能用更简单的英语或联想的方法来解释, 或者利用非语言行为, 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儿童理解教学内容。在这一切都不能奏效的情况下, 适当地利用母语来达到目的, 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言学研究认为, 拥有两种语言的儿童其实只有一个上位的概念系统 (儿童对外界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概括和建构) , 但有两个语言加工系统, 这三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因此。在选择幼儿园英语教育内容时, 不仅应当考虑前后活动在英语语言点上的联系, 而且应当考虑英语活动内容和汉语活动内容与幼儿当时的生活发生必要的联系。

(2) 教师没有为幼儿创设充分的英语语言环境。大部分幼儿英语教师只注重课堂教学, 而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一种交流工具和手段, 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能获得与他人用这种语言交流的能力。因此, 要学会一门外语, 创设合适的语言环境就显得特别重要。大量的英语教育实践成功的经验证明:只有让幼儿在运用英语的环境中学习, 才能真正地掌握和运用这门语言。因此, 要在语言学习中并用艺术、戏剧、音乐和舞蹈等符号手段, 这样不仅有利于儿童语言的认知学习, 而且有利于其他相关领域内容的学习。总之, 双语课程要有利于幼儿对母语和第二语言的掌握, 同时能够促进他们认知、表达、情感、交际等方面的发展。早期教育机构要为幼儿提供学习语言的各种机会和资源。

问题二:学前双语教材鱼龙混杂

目前幼儿园使用的双语教材相当繁杂, 教材不仅多样化, 而且参差不齐。许多教材的编写并没有很好地照顾到儿童心理的发展, 常常是由几个相互联系不大的单元组成, 这样的教材浅显, 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这种繁多而欠统一、各具特色而缺乏高度权威性的状况, 使双语教育刚刚起步、尚未成熟的许多幼儿园感到困惑 (家长亦同样困惑) , 许多幼儿园在教材使用上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跟风现象。同时, 短期的培训也很难完全把握教材的整个体系, 所以即便选择了一套好的教材, 也不能保证它的正确和规范使用。好的教材一定会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编排具体的教学内容, 并在教学内容中体现一定的教学理念, 同时幼儿英语教材应配有相应的磁带和以动画形式为主的VCD, 这样才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4]

综上所述, 虽然学前儿童具有学习第二语言的潜能,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顺利地学好第二语言, 这需要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社会全方位的努力, 发挥教育合力, 才能解决双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还孩子们一个优良的教育环境, 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第二语言, 在学习第二语言中享受到快乐。

参考文献

[1]Gleason J B.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M].5th ed.Boston:Allyn Bacon, 2000.

[2]颜晓芳.学前儿童英语启蒙教育的误区[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4 (4) :132-135.

[3]赵寄石.赵寄石学前教育论稿[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570-576.

学前英汉双语欢乐教育探究 第9篇

一、英汉双语语言环境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

幼儿园英汉双语欢乐教育可充分渗透到一天十几个小时的生活活动、活动区活动、教学活动、户外体育活动等幼儿一日活动之中, 整个幼儿园之内到处充满学、说英汉双语的气氛,幼儿耳濡目染,在这种气氛中自然进行初步日常英汉双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养成良好的礼貌、行为习惯,促使幼儿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教师与幼儿一起运用英汉双语进行探究、游戏、学习、娱乐等活动,使幼儿潜移默化地在欢乐教育中受到影响,轻松自然地习得英汉双语两种语言。

二、运用电化教育手段,为幼儿营造真实的英汉双语语言环境

电化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手段,能克服时空限制,为幼儿创设更真实的语言情境,生动的画面、丰富的色彩、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悦耳的音乐等无一不对幼儿产生强烈的吸引力,符合幼儿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水平。

三、营造英汉双语语言环境,激发幼儿的自主学习情趣

幼儿英汉双语语言的习得, 除了来自师幼间的听说训练、幼儿间的交往以外,良好空间环境的创设对幼儿的语言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和阶段性学习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营造幼儿园空间环境,精心设计各种英语场景,创设知识再现、复现的机会,投放活动所需的道具和操作材料,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学习英语的环境氛围,让他们在观察、探究、游戏中提高英汉双语表达和运用能力。

四、英汉双语欢乐教育活动设计要科学、合理、规范

幼儿园的英汉双语欢乐教育活动设计应尊重幼儿注意力时间短,喜欢重复,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差等特定的年龄特点,穿插3个以上的互动游戏, 遵循静—动—静—动相结合的教育原则,从幼儿生活和学习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欢乐教育活动。

五、英汉双语欢乐童谣的表演,开启了幼儿的愉悦学习之旅

在英汉双语欢乐教育中,通过吟唱、律动、童谣表演等符合幼儿爱动及爱玩的心理特点的教学形式 , 让幼儿在 动口的同时动手,增强语言多样化和新鲜感,给幼儿营造活泼欢快的语言学习环境,吸引幼儿的注意,轻松有效地提高幼儿的学习兴 趣 ,强化记忆 效果 ,进一步提 高学习效率,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幼儿轻松自然地掌握英汉双语知识。

六、掌握英汉双语欢乐游戏的创编技巧,轻松驾驭课堂教学

游戏化教学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最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教师在创编幼儿游戏时,应注意游戏具备明确的目的性和可操作性,游戏设计要以幼儿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调动全体幼儿积极参与,有利于幼儿学习英汉双语知识,发展和提高幼儿运用英汉双语语言的能力。

七、提高教师素质,轻松有效地开展英汉双语欢乐教育活动

英汉双语欢乐教育活动的成功开展, 需要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使用标准、活泼、生动、流畅的英汉双语语言,发挥说、唱、跳、演等综合基本功,高效运用律动、说唱、表演、游戏等教学方法,增强幼儿学习趣味性和积极主动性,保障幼儿学习效果,培养幼儿知识迁移能力,让幼儿体验到学习带来的轻松、愉悦、开心和快乐。

学前英汉双语欢乐教育活动能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良好文明行为规范的培养和身体全面和谐发展, 提高幼儿各种能力,如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创造力等。在社会交往方面,帮助幼儿形成乐于与人交往的性格,对今后社会性发展大有裨益。

摘要:学前英汉双语欢乐教育活动,采用电化教育手段,营造英汉双语语言环境,通过吟唱、律动、童谣表演等符合幼儿爱动及爱玩心理特点的教学形式,贯穿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能够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良好文明行为规范的培养和身体全面和谐发展,提高幼儿各种能力,帮助幼儿形成乐于与人交往的性格,对今后社会性发展大有裨益。

学前双语教师 第10篇

一、学前藏汉双语教育专业美术手工课概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教育部和国家民委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报告》, 四川省下发了《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决定》, 对大力发展四川藏区双语教育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2010年11月, 四川省印发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 ( 2011—2020年) , 明确把发展学前藏汉双语教育纳入十年计划, 学前藏汉双语教育迎来了历史机遇, 为加大汉语教学力度, 大力推进学前双语教育工作, 全面加强藏族同胞的汉语启蒙教育, 为藏区培养大批合格的学前藏汉双语教育师资, 已成为四川藏区社会发展、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技能包含一般教育技能、基本教育技能和综合教育技能三个部分, 无论普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 还是学前藏汉双语教育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其中一般教育技能是指教师指导幼儿活动所必备的弹、唱、跳、画、说、写、算、操练、观察、护理 ( 对幼儿常见及意外事故的急救与处理) 和制作能力等。而制作能力就是指学前学生在美术手工课中所培育起来的动手能力, 因此美术手工课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地位毋庸置疑。

手工课不仅具有培养专业技能的功能, 还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手工活动课在幼儿园作为常规课程, 基本上是必须开设的, 幼儿园的手工活动对于帮助幼儿养成良好习惯、进行训练思维、提升审美能力和观察力有积极作用, 是提高幼儿制作技能、提升动手动脑能力的重要途径。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需要充分调动眼、手、脑的协调合作, 激发大脑形象思维能力, 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目前各国基本上都把手工课作为学前基础美术教育的主干课程。因此, 在学前藏汉双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 作为学前藏汉双语教育专业的核心技能课, 手工课普遍受到重视, 以不低于周学时4学时的较大课时量得以开设, 为藏区幼儿园培养艺术教育人才, 为藏区幼儿在文化艺术发展、潜能开发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前藏汉双语教育专业手工课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较普通学前教育专业而言都大同小异, 这种同质化的教学虽带有普遍性, 也是职业技能所需, 但很难有特色, 导致手工课所学内容与藏区实际生活脱节, 学生往往在走上工作岗位后, 出现学无所用的现象。因此, 突出学前藏汉双语教育专业手工课教学内容的传统性、民族性、时代性和特色性, 是培育适应藏区幼教事业合格师资的必然要求。

二、目前学前藏汉双语教育美术手工课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学前藏汉双语教育专业的手工课, 无论在课时设置, 还是课堂内容上都遵循了普通学前教育专业的模式, 当然这在保证学前藏汉双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向普通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看齐上无可厚非。但是学前藏汉双语教育专业的学生, 有着特殊的民族文化、风俗, 甚至是艺术背景, 其毕业后也将回归藏区, 推动本地区本民族的幼教事业发展, 这使得我们在美术手工课趋同化教学的同时, 也应该考虑特色鲜明、针对性强地进行教学。而目前学前藏汉双语教育专业的手工课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不足。

1. 注重技能培养, 忽视基础知识教育

就普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手工课教学情况而言, 十分强调和注重学生手工制作技能的学习和训练, 这也是大多数举办学前教育专业院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可行的做法, 效果也不错。但如果在学前藏汉双语教育专业的学生中也参照执行, 就有点照抄照搬的意味。因材施教的道理告诉我们, 手工课的实施一定要遵循教育规律, 不能千篇一律。学前藏汉双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基础教育阶段较普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存在基础不够的现实。由于民族地区师资、教学水平等多种因素导致教育整体质量不高, 所以大多数学前藏汉双语教育专业学生缺乏美术基础知识, 对美术的色彩、构图以及艺术造型等美术基本知识缺乏了解和认识, 有的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美术, 接触手工制作。如果一开始接触美术手工课程, 就直接进行技能学习, 虽然也可以达到学会制作的目的, 但他们作为未来服务藏区幼教工作的幼儿教师, 知其然还远远不够, 必须要知道其所以然, 还要完成对手工制作过程的自主探究、自主思考和不断创新, 而这必须要有一定的美术基础才可能实现。因此, 手工课中还要注重弥补他们美术基础知识的不足。

2. 注重民间艺术形式的学习, 忽视本民族艺术的传承

美术手工课所学习和教授的内容主要是我国民间优秀的手工艺术形式, 我国民间手工艺术发展到今天, 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艺术形式, 民间手工艺术具有浓郁的艺术风格和很强的创造力, 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 学前教育手工课教学内容大多是讲授、学习优秀的常见民间手工艺术形式, 比如: 剪纸、泥塑、编织、刺绣以及民间手工艺等, 也有与现代化建设相关的, 比如模型、玩具等。这对继承和发扬民族民间手工艺术无可厚非, 但如果在学前藏汉双语教育专业学生的手工学习中仅限于此, 就显得很不够, 毕竟藏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还得靠他们去实现。

丰富的民间手工艺术资源是手工课教学中取之不尽的宝藏, 同时也是教育学生学习和传承本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的渠道, 从而培养他们提高审美能力, 激发学生自觉担负振兴民族艺术的责任, 为民族古老的艺术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而不懈努力。因此, 在学习常见的优秀民族民间手工艺术形式时, 不能忽视他们本民族优秀手工艺术形式的学习。

3. 注重教师教的主体作用, 忽视学生在学中的能动性

目前, 学前手工教学大多是以教师为课堂的主要教授者, 即使课堂中贯穿了学生的互动, 只是一种点缀而已。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和人们对教学效果评价的原因, 导致手工教师的课堂学习制作技能的目的性很强, 教师作为课堂主体演示制作过程, 演示中会反复强调应该如何制作, 然后要求学生记住每个环节, 按部就班地复制这个过程, 这种复制是被动的, 学生很难有独立思考、自我探究和自主创新的机会。这种教师为主体, 学生被动学习的课堂关系本就不利于手工课的学习。学前藏汉双语教育专业学生虽然美术基础知识缺乏, 但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非常高, 对美术手工课堂的学习有很强的创造性欲望。因此, 在有针对性组织教学中, 不仅要有藏民族特色的手工内容, 还需要有调动他们学习、探究、思考和创新的能动性的时间和空间。

三、学前藏汉双语教育美术手工课特色化思考

学前藏汉双语教育专业是服务藏区, 提高藏区幼儿启蒙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 而启蒙教育往往对人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所以在培养藏区幼教事业工作者时, 就应该着手长远地对藏民族文化教育进行思考。手工课虽然只是其人才培养中的一个内容、一个环节, 但如果我们从小处着手, 在各个细微环节注重内涵, 必将对藏区未来幼教事业的发展, 对推进藏区社会文化教育进步起到巨大作用。因此, 学前藏汉双语教育专业手工课应把专业特点和民族特色相结合进行教学, 开发校本教材, 从而培育集传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于一体的藏区幼教师资。

1. 传承民族艺术文化, 构建特色课堂

藏民族有着丰富的手工艺术资源, 丰富的民间手工艺术资源是手工课教学中取之不尽的宝藏, 同时也是教育学生学习和传承本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的渠道。教学内容有两个重点: 一是常见的大众手工形式, 如: 纸艺、布艺等手工种类; 二是本民族、本校特色的手工形式, 如: 藏族传统面具、“祥巴”版画 (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发的藏族版画品种) 等种类。这两个内容的突出, 可以强化学生对常见手工形式的了解和对具有地方特色手工形式的熟悉, 使藏汉双语教育专业的学生认识到本民族也有非常优秀的手工艺术形式, 从而对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积极的作用。

因此, 在手工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入藏民族民间手工艺术形式, 把具有藏民族特点的手工品种、制作形式以及包含藏文化元素的东西融入手工教学, 这样的学习对学前藏汉双语教育专业学生来说, 更具有实用性和适应性。今天的人才培养, 特色是关键, 实用性的特色人才是社会的需求。在手工课堂中引入藏民族手工艺术元素和形式, 不仅能形成课堂教学特色, 关键是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大有帮助。

2. 夯实美术基础知识, 促进艺术创新

仅仅具备藏族文化特色的手工艺术还不够, 学生在从事幼儿教育的实践中, 往往还需要把技能与本民族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因子相结合, 这样的幼儿手工才能反映生活, 才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而只有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之后, 手工学习才能做到举一反三, 由技能向意识转化, 由复制性学习走向创造性教学。

通过相关美术课堂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 如果学前藏汉双语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美术课程不够, 就必须在手工课堂完成这个任务。把技能学习同基础弥补结合, 把技能的知其然学习, 同知其所以然的基础知识学习融合。这样的教学可能短时间制作效果不明显, 但对学生后续发展有利, 对他们把本民族文化艺术与手工技能结合, 进行艺术创新大有帮助。

基于学前藏汉双语教育专业学生美术基本功底差, 缺乏相关基础知识的情况, 必须在课堂中予以相应的弥补, 否则学生学习手工后再观察、思考和创新等方面仍难有长进。

3. 课堂教学与幼儿园教学结合, 形成手工教学特色

手工课的教与学必须走出课堂, 走进幼儿园, 同幼儿学习相结合, 这样的教与学才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学前藏汉双语教育专业的手工课也是如此, 必须走出课堂同未来的工作环境结合。因此, 要求我们的老师和学生要了解藏区幼儿园的教学情况, 认识藏区幼儿的学习兴趣, 把具有时代性、传统性和民族性的手工艺术形式、内容等融入幼儿园教学。这种工作反过来促使我们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调整手工课的课堂教学, 在反复之中逐渐形成有特色的手工教学。

参考文献

[1]姚建军.内地西藏中职学前藏汉双语教育师资培养体系构建[J].科教导刊, 2013, (10下) .

[2]郭剑鑫.关于高校学前手工课教学的思考[J].大众文艺:学术版, 2013, (11) .

学前双语手工课程的改革创新研究① 第11篇

摘 要:学前双语教育在我国已经普及,但因为缺乏科学的理论基础,幼儿教师和家长对如何正确引导学前儿童进行双语学习活动非常困难。因此,人们对双语教育的理解有着不同的看法,为了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学前双语教育,该文调查研究了学前双语教育的现状,总结出学前双语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将幼儿语言、美术、游戏、音乐、手工等活动中与双语课程相结合的创新课程模式,给学前儿童创造一个双语学习环境,使幼儿在快乐的环境中逐渐得到第二语言方面的熏陶,更好地掌握母语及第二语言。

关键词:学前双语教育 双语课程 第二语言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5(b)-0095-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双语教育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我国大部分幼儿园己经开始双语教育。3~6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敏感时期,在此阶段,幼儿可以无需通过课堂学习而自然地掌握某种语言进行交流,许多语言学家认为:第二语言的学习是自然的学习过程。然后,我国学前双语教育的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实践的需要,致使相当一部分人将幼儿双语教育等同于教幼儿学习一门外语。事实上,幼儿双语教育是在同一教育机构中,幼儿同时学习和使用两种语言。目前,我国在幼儿第二语言习得方面的文章较少,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

1 学前双语教育现状

尽管“学前双语教育”在各大城市的幼儿园已经得到了普及,但在双语教育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第一,许多幼儿园教师毕业于幼儿师范学校,英语水平较低,对双语课程的设置并不了解;虽然有些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招聘了一些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但在双语教学中,缺乏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因此学前双语教育的现状是懂英语的不懂学前教育,懂学前教育的不懂英语。第二,学前双语教师缺乏双语教育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我国大部分的师范院校对“学前双语教育”专业课程的开设较晚,学生对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较少,同时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因此导致当前双语师资队伍严重匮乏。

2 学前双语课程现状

2.1 对双语教育理解的偏差

我国学前双语教育的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实践的需要,相当一部分人将幼儿双语教育等同于教幼儿学习一门外语。单方面地侧重讲授英语知识、讲单词和练句型,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下,幼儿只是被动地接受,这不仅加重了幼儿的学习负担、使幼儿失去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同时,更不能将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学前双语教育应该采用自然习得的原则,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语言学习规律,创设一种轻松、快乐的双语学习氛围,培养幼儿对第二语言的兴趣,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学前双语教材和课程选择无序

目前学前双语教材繁杂,每种教材都有自己的理论和教学模式,例如有些教材需要长时间的“浸泡”才能完成。有些教材配有教师用书和儿童用书,有的安排了游戏活动等,这种繁多而缺乏权威性的标准,使许多幼儿园感到困惑,因此出现了盲目跟风的现象。

2.3 合格双语师资严重匮乏

目前幼儿园的双语师资都存在明显的匮乏,该园的教师大部分是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大部分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英语教育,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外聘和外籍教师语音比较规范,英语基础扎实,但他们普遍不了解学前儿童教育的规律和特点,而是把英语当作一门学科来教,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儿童学习适宜程度的把握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当。双语教师应该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能够根据儿童发展状况制定教育计划、促进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能够运用规范的语音进行正确示范、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习俗和传统等。

3 学前双语课程的创新改革

3.1 加强双语师资培训

在学前教育中,通过各种形式,培养一支稳定合格的热爱幼教事业的教师队伍。对培养学前教育的高、中等师范院校,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将学前双语教育设置为独立的专业;在培训内容上要重视应用性的内容,强化英语口语训练、语音和语调的训练。

3.2 创设良好的双语学习环境

双语环境是幼儿学习双语的关键,儿童的语言习得需要不断地听、说、读等多种信息的刺激。幼儿园应该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制定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鼓励幼儿通过探究式、任务驱动式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将双语渗透于日常生活中。要尽可能地为幼儿创造一个完全开放的双语环境中,训练幼儿用双语交谈、用双语思考。例如将传统手工制作与双语课程相结合,更有助于幼儿的双语学习。第一,手工制作穿插双语教学可以练习幼儿的手、脑协调能力,符合这个阶段幼儿活泼好动的心理特点,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让幼儿在没有负担的环境中快乐地学习英语;第二,中国传统手工艺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是世界的,需要传承和发扬,幼儿在学习的同时既可以传承又可以传播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家庭也是促进幼儿学好第二语言的关键,家长应该多与幼儿接触、通过不同的方式为幼儿创设学习第二语言的情景;在玩中自然渗透英语的学习内容;通过日常生活不断地沟通,有助于幼儿潜移默化地自然习得第二语言。

3.3 科学地设置课程和选用教材

学前双语课程既是一种整合性的课程又是一种活动性的课程。双语教育要渗透到每天的各项活动中,如游戏、表演、音乐等环节中。按照儿童习得语言的规律可以采用完全浸没式课程;双语课程既要有利于幼儿对母语和第二语言的学习和掌握,又要促进幼儿的认知、情交际等方面发展。

在双语教材的选择上,教育研究部门要加强对各类教材的分析研究和评价,帮助幼儿园把握教材的特点和适宜对象,减少盲目跟风现象。同时,对优秀的教材要大力推广,要根据该园的基础条件、师资等相关因素,选用适合的教材。最后,要重视教材的可操作性和可拓展性。如果教材既有完整的体系,又能提供多样化的扩展空间,这样的教材就极具选择和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严晓芳.学前儿童英语启蒙教育的误区[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4):132-135.

[2]赵寄石.学前教育论稿[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70-576.

[3]宋艳红.如何抓好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3(28):41.

学前英汉双语音乐律动游戏的探究 第12篇

1.英汉双语唱歌游戏。英汉双语唱歌游戏是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享受唱歌乐趣的活动形式,常见的唱歌游戏有幼儿英汉双语对歌游戏、幼儿英汉双语赛歌游戏、幼儿英汉双语歌曲接龙游戏、幼儿英汉双语夺标唱歌游戏、幼儿英汉双语情境表演唱游戏五种。

(1)幼儿英汉双语对歌游戏。英汉双语对歌游戏是通过一问一答的固定旋律和歌词结构进行唱歌的游戏。问答双方可以是师幼对歌、亲子对歌和男女宝宝对歌等。

(2)幼儿英汉双语赛歌游戏。英汉双语赛歌游戏是两组幼儿进行歌唱比赛,一组唱一首完整的歌曲或只唱其中的一句,另一组也是如此,不能重复,直到哪一组没有歌唱,则为负方,另一方为胜方。

(3)幼儿英汉双语歌曲接龙游戏。英汉双语歌曲接龙游戏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不同的小朋友一人一句接龙完成同一首歌,这种游戏又叫“开火车”唱歌;另一种是歌词顶针(可以音同字不同或发音接近即可的歌词顶针)不同歌曲联唱的唱歌游戏。

(4)幼儿英汉双语夺标唱歌游戏。英汉双语夺标游戏(抢夺麦克风游戏),这是一种有趣的唱歌游戏,对抗比赛的双方只需要听到歌曲的前奏就想到这是什么歌,可以马上跑到指定的放有麦克风的夺标区,快速拿起麦克风唱歌。这种游戏不仅考验幼儿记忆中有关英汉双语幼儿歌曲声音表象的储备量,还考验幼儿身体反应的速度和敏捷性,以及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是一种很有趣的音乐律动游戏。

(5)幼儿英汉双语情境表演唱游戏。英汉双语情境表演唱游戏是一种幼儿在歌曲的情境里边唱歌边表演的游戏,它是幼儿自主游戏时常有的唱歌游戏形式,也可以是由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游戏。

2.幼儿英汉双语节奏游戏。节奏在音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节奏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它与旋律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成为音乐美感最重要的来源。节奏感无法从任何符号学习中获得,必须通过肌肉反应与身体高度协调的动作来感知。幼儿英汉双语节奏游戏就是幼儿通过拍打身体、敲击弹奏乐器或击打生活物品进行节奏练习的游戏。它是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感受音乐美、调动学习节奏知识、练习节奏技能的积极性的有效的途径,幼儿英汉双语节奏游戏是培养幼儿音乐感觉和情感的金钥匙,无论是让幼儿说、唱儿歌的同时拍打身体部位的节奏游戏,还是在音乐伴随下的节奏练习游戏,都强调身体动作的节奏体验。依据幼儿英汉双语节奏游戏作用的不同可以将幼儿英汉双语节奏游戏分为英汉双语问候游戏、英汉双语调节律动、英汉双语配对游戏、英汉双语结束游戏四种。幼儿英汉双语节奏游戏可以使幼儿体验音乐的情感和流动,使幼儿的听觉、心脑、身体肌肉协调发展,逐步培养幼儿从身心两方面去感受音乐,使幼儿有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完成节奏活动的时间、空间与动作的体验和探索,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各种节奏。

3.幼儿英汉双语舞蹈游戏。幼儿英汉双语舞蹈游戏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形式和内容的游戏,这种游戏使幼儿在获得游戏快乐的同时,使肢体动作更加协调优美舒展。幼儿英汉双语舞蹈游戏的种类。按照游戏的内容可将幼儿英汉双语舞蹈游戏分为英汉双语律动游戏、英汉双语歌舞表演游戏、英汉双语集体舞游戏和英汉双语专门的舞蹈游戏四种。

(1)英汉双语律动游戏。英汉双语律动游戏是幼儿在音乐或节奏的伴奏下,表情和谐、身体协调舞动的游戏。根据音乐的性质、节拍、速度做有规律的动作,律动中常用的舞蹈动作有拍手、翻腕、点头、倾头、插腰、踏步等。这种游戏最适合年龄较小的托小班幼儿。

(2)英汉双语歌舞表演游戏。英汉双语歌舞表演游戏主要是一人或一人以上、七人以下成组进行的载歌载舞的表演性游戏,它是以歌为主、动作为辅的幼儿游戏形式。

(3)英汉双语集体舞游戏。英汉双语集体舞游戏是一种集体娱乐的舞蹈形式,参加的人数不限,一般选用短小歌曲或在欢快活泼的音乐伴奏下进行。

(4)英汉双语专门的舞蹈游戏。英汉双语专门的舞蹈游戏它是以发展幼儿舞蹈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游戏,它对幼儿的舞蹈水平要求较高,适合经过兴趣班培养的中大班幼儿进行。

二、学前英汉双语音乐律动游戏的设计和组织

1.幼儿英汉双语唱歌游戏中歌曲的选择应注意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应节奏简单,篇幅短小为宜。

2.幼儿英汉双语唱歌游戏设计可以和其他艺术形式或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相结合,以增强游戏的趣味性。

3.幼儿英汉双语唱歌游戏在组织之前,应先让幼儿对游戏中所用的歌曲的旋律、歌词进行准确性练习,练熟了歌曲再游戏,幼儿才会真正感受到游戏的乐趣。

4 . 幼儿英汉双语唱歌游戏的组织过程中应淡化音高音准,重在让幼儿感受唱歌的乐趣,喜爱唱歌。

5.幼儿英汉双语唱歌游戏的组织过程中应提醒幼儿用中等音量唱歌,“大声”、“洪亮”会使幼儿的声带造成损害。

6.幼儿英汉双语唱歌游戏组织时应注意时间,一般情况下,小班幼儿连续唱歌时间不能超过5分钟,大班幼儿连续唱歌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

摘要:学前英汉双语音乐律动游戏是指通过游戏化、节奏化、律动化、舞蹈化地方式说唱英汉双语歌曲,配合、辅助教学,带给幼儿一种轻松、愉悦、开心地情感体验。学前英汉双语音乐律动游戏有幼儿英汉双语对歌游戏、幼儿英汉双语赛歌游戏、幼儿英汉双语歌曲接龙游戏、幼儿英汉双语夺标唱歌游戏、幼儿英汉双语情境表演唱游戏、幼儿英汉双语节奏游戏、幼儿英汉双语舞蹈游戏等种类。

上一篇:长钢轨运输下一篇:硫代硫酸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