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空间范文

2024-07-26

阅读空间范文(精选12篇)

阅读空间 第1篇

对于书房的使用者而言, 安静是首要的环境需求, 因此应选择较为僻静的房间, 房间朝向尽量选择远离外部环境吵闹的方向。在书房中, 人们多于用脑、用眼, 在方位的选择上应保证达到光线充足、空气新鲜、气氛安宁, 而书桌的设置, 以人的背部不靠窗、不靠门等虚空为要。

书房要保持安静的环境和适宜的温度, 因此在装修书房时要选用隔音吸音效果较好的装饰材料。例如地面最好选用地毯, 除了具有吸音效果之外, 还有利于营造一个相对柔和的环境。书房的墙面比较适合亚光涂料, 墙壁装饰可采用PVC吸音板或软包装饰布等, 壁纸、墙布也是不错的选择, 既可以增加静音效果, 还可以避免眩光, 让情绪少受环境的影响。

由于书房多配有电脑、打印机、扫描仪以及一些网络设备, 因而书房对温度也有一定的要求, 应该安装空调, 同时还要注意, 不要将电脑等设备放置在空调的风口下、阳光直射的窗口旁以及暖气片或取暖器的旁边。同时, 对于大量储书的书房, 湿度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过高或过低的湿度都会影响书籍的保存。

书房中的空间往往分为储藏区、阅读区、工作区、休息区等。现代书房的储书功能因人而异, 拥有大量书籍的书房应考虑书籍储存的要求。各地气候不同, 可考虑设置不同种类的书柜或书架, 书的储存要考虑拿取容易, 易于规整。现代书房大多面积不大, 一般为8~15平方米, 因此大型书柜的设计往往会贴最长线墙壁设置。若书籍量较少, 则可考虑选用设计新颖的异形书柜, 以增加书房的艺术感。

阅读区和工作区都需要较好的光线, 书房对光线的要求是均匀、稳定, 亮度适中, 因此, 书桌适宜放置在光线充足但不被阳光直射的地方。书房内最好要设有台灯和书柜用射灯, 便于主人阅读和查找书籍, 而台灯的光线要均匀地照射在读书写字的地方, 不宜离人太近, 以免强光刺眼, 例如长臂台灯, 就最适合书房照明。

同时光还可以营造各种风格、品味的情调。在装饰书房时, 一定要考虑光的局部照明功能这个特点, 才能使书房的特性显现出来。任何别出心裁的照明, 和多余、累赘的辅助光, 都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

书房设计应考虑色彩的搭配, 不同的色彩能够引起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应。过分鲜艳的颜色往往会使人产生视觉和心理的疲倦感, 过分深沉的颜色则会影响人的情绪, 使人感到沉重。

空间观念与阅读教学 第2篇

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能促进其想像力的发展,促使他们对课文的感知和理解更全面更深刻,同时也使个人的思维更活跃更创新。若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方位等关系开始阅读训练

从一年级小学生学习语文开始,就渗透了不少有关空间观念的内容。这些内容大都有的是从大小、长短、高低的关系方面安排的,如《骆驼和羊》;有的是从方向位置上安排的,如《三味书屋》等;还有的是从事物间的各部分关系安排的。例如《冀中的地道战》中的:“大洞四壁又挖了许多小洞,有的住人,有的拴牲口,有的搁东西,有的做厕所。”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有针对性的运用图片感知和操作实践直观活动,启发引导学生从阅读分析理解语言文字本身的意义开始,进而研究分析语言叙述的方位顺序及其他相互关系,促使学生从语言的阅读理解过程中形成与语言描绘的内容相一致的空间知觉意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之目的。在阅读学习《祖国多么广大》时,我先让学生对照中国地图和三幅插图感知理解“鲜花盛开”、“柳树发芽”、“雪花飘舞”的含义,再从季节的不同特点上思考这三个词语的内在联系,并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同一季节里出现的三种景象上,了解和赞美自己祖国是多么广大,然后诱导学生进行幅员辽阔、海阔天空的联想。从“鲜花盛开”想到海南岛,从“柳树发芽”想到长江两岸,从“雪花飘舞”想到大兴安岭,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较好的培养。

二.从事物间的联系开始阅读训练

从此物联系到彼物,从而引发出事与事、物与物的相互联系,这类教学内容在小学语文教材里相当普遍。不少从仿生学的方面编排的,如“大象卷起一根木材,起重机可以吊起一堆钢材”;通过青娃的眼睛特点制成“电子娃眼”等。一要教师注意引导小学生认真阅读感知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中各事物之间的联系,努力使他们从中感受到空间想像的启迪,例如在阅读学习《称象》时,通过阅读感知课文,学生就会把石头、水、船、象四者是如何联系起来的抽象分析弄清楚关系,诱导学生从多种事物的相互联系中通过探索研究,可以寻找相关联的事物来。二要教师从教学实际内容介绍的事物间的相互联系为切入点,诱导启发学生一定要联系实际生活,从各种互不相关的事物中探求出能够联系在一起的事实,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

三.从观察图画阅开始阅读训练

学生的观察能力的提高是形成空间观念的重要基础条件之一,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画面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精心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认读插图画面,一方面要学生注意观察的顺序,是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是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还要教会学生会用表示方位关系的词语表示自己的感知和理解。例如在课文《虹》的插图中,既要指导学生如何去观察,还要引导学生能说出:天上有一条彩虹,远处有宏伟的大山,地上近处有茂密的花草树木。这样既能使学生感受到了表达观察结果的准确性,也同时渗透了空间观念的培养。同时,既要重视正面观察,也要注意到侧面观察;既要让学生抬头向上观察,也要让学生低头向下观察;既要让学生坐着观察,也要让学生站着观察;这样不同形式和方位的观察,更能较好的提高学生空间观念能力。

四.从课文的空白处开始阅读训练

教材课文都是以简洁精辟的形式反映作者所认识的生活实际,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研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物,在认真阅读的同时去审视和思考,这是作者认识的广泛事物中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努力寻求作者留下的空白处,并能通过自己的想像和思维去填补和充实。例如五年级《丰碑》,课文是这样结尾的: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阅读中抓住这句话诱导启发学生从各方面进行想像思维和联想,用以训练其空间想像能力。教师可以利用课文内容的空白处激发诱导学生的想像和思考,充分使学生已有的表象,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想像,在空白处进行合情合理的填补和充实,用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还可以从理解词语的广义和建立正确的表象等方法上进行。总之,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要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到阅读教学的全部过程之中,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才能达到最佳的实际效果。

阅读空间 第3篇

一、巧设桥梁,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学生有了课外阅读的兴趣,自然就如花香引来了蜜蜂一样,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中得到信息、得到启迪、得到感悟、得到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1. 借助听故事,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对于少读书或不愿读书的孩子来说,听故事是没有负担的,反而能从讲者的声情并茂中了解情节,认识人物的个性,明辨事物的善恶,开阔知识的视野,拓展想象的空间,对所听的故事常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未解的故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有再听的欲望。这时,教师应及时告诉他们,要想知道故事的结局就接着本书看。如此,学生被兴趣所推动,并没有强迫性的要求,由“听”到“看”,自然水到渠成。

2. 创设浓郁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可帮助学生尽快驶上读书的快车道。一是创设读书的大环境:首先,在教室中,设立图书角,挂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报刊书籍,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建议家长在家庭里营造读书的气氛,有条件的要为孩子提供一个清静、舒适的书房,家里要有报刊、杂志、书籍。当孩子有零散、短暂的时间,可要求他们随手拿一张报纸;当他们有完整的时间时,可要求他们端起一本书静静地翻阅。父母有时间也可和孩子看同一本书,这样可以和孩子一起交流书的内容,培养孩子读书的成就感。二是开展有关活动,如举办书籍交流会,让学生拿出自己心爱的书籍,推荐给对方,同时也从对方那里找到自己喜爱阅读的书籍,从而扩大阅读面。

3. 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的今天,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语文教师,我常有意识、有系统地课内外结合,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如:学完课文《草船借箭》,我就向学生推荐长篇小说《三国演义》,要求学生将整本书读完,使学生感受到整本书的故事情节更完美更精彩;学完三年级下册的《争吵》一文,我带领学生阅读原著《爱的教育》,感受着这部历经八年呕心沥血写成的名作所带来的激动以及无法抗拒的魅力。

二、传授方法,引发学生的阅读激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之以“渔”。同样,阅读也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愉悦地读、快乐地读,从中感悟作者的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融,产生共鸣。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成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三、体验成功,培养学生的阅读恒心

小学生的兴趣总是会缺乏持久力,怎样为学生的阅读兴趣保鲜?

1. 交流展示。当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以后,为了稳定和保持这种兴趣,并且也为了获取他们课外阅读效果的信息,我们可以采用交流展示的方法,比如“一人一条新闻”“一人一个故事”“一人一篇演讲”等,让学生将课外阅读中所见的大事要闻、奇事怪物、民情风俗、自然风光等说出来。

2. 评比激励。搞评比激励,给予学生以适度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刺激”,一是有利于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在稳定的基础上更加强化,二是有利于了解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以便采取一些分类指导的策略。评比激励从两个层面进行:一个层面是评“作品”,即开展读书笔记、“采蜜集”等书面作品征集评比和“新闻发布会”“故事演讲”等口头作品比赛活动,选出优秀的“作品”,分别颁发不同等次的证书和奖品;另一个层面是,在期末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表现进行综合考察,评比出不同星级的课外阅读活动积极分子。这样,既可以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又可以激励其他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空间观念与阅读教学 第4篇

一.从方位等关系开始阅读训练

从一年级小学生学习语文开始, 就渗透了不少有关空间观念的内容。这些内容大都有的是从大小、长短、高低的关系方面安排的, 如《骆驼和羊》;有的是从方向位置上安排的, 如《三味书屋》等;还有的是从事物间的各部分关系安排的。例如《冀中的地道战》中的:“大洞四壁又挖了许多小洞, 有的住人, 有的拴牲口, 有的搁东西, 有的做厕所。”

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有针对性的运用图片感知和操作实践直观活动, 启发引导学生从阅读分析理解语言文字本身的意义开始, 进而研究分析语言叙述的方位顺序及其他相互关系, 促使学生从语言的阅读理解过程中形成与语言描绘的内容相一致的空间知觉意识,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之目的。在阅读学习《祖国多么广大》时, 我先让学生对照中国地图和三幅插图感知理解“鲜花盛开”、“柳树发芽”、“雪花飘舞”的含义, 再从季节的不同特点上思考这三个词语的内在联系, 并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同一季节里出现的三种景象上, 了解和赞美自己祖国是多么广大, 然后诱导学生进行幅员辽阔、海阔天空的联想。从“鲜花盛开”想到海南岛, 从“柳树发芽”想到长江两岸, 从“雪花飘舞”想到大兴安岭, 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较好的培养。

二.从事物间的联系开始阅读训练

从此物联系到彼物, 从而引发出事与事、物与物的相互联系, 这类教学内容在小学语文教材里相当普遍。不少从仿生学的方面编排的, 如“大象卷起一根木材, 起重机可以吊起一堆钢材”;通过青娃的眼睛特点制成“电子娃眼”等。一要教师注意引导小学生认真阅读感知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中各事物之间的联系, 努力使他们从中感受到空间想像的启迪, 例如在阅读学习《称象》时, 通过阅读感知课文, 学生就会把石头、水、船、象四者是如何联系起来的抽象分析弄清楚关系, 诱导学生从多种事物的相互联系中通过探索研究, 可以寻找相关联的事物来。二要教师从教学实际内容介绍的事物间的相互联系为切入点, 诱导启发学生一定要联系实际生活, 从各种互不相关的事物中探求出能够联系在一起的事实, 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

三.从观察图画阅开始阅读训练

学生的观察能力的提高是形成空间观念的重要基础条件之一,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画面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精心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认读插图画面, 一方面要学生注意观察的顺序, 是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 是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 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还要教会学生会用表示方位关系的词语表示自己的感知和理解。例如在课文《虹》的插图中, 既要指导学生如何去观察, 还要引导学生能说出:天上有一条彩虹, 远处有宏伟的大山, 地上近处有茂密的花草树木。这样既能使学生感受到了表达观察结果的准确性, 也同时渗透了空间观念的培养。同时, 既要重视正面观察, 也要注意到侧面观察;既要让学生抬头向上观察, 也要让学生低头向下观察;既要让学生坐着观察, 也要让学生站着观察;这样不同形式和方位的观察, 更能较好的提高学生空间观念能力。

四.从课文的空白处开始阅读训练

教材课文都是以简洁精辟的形式反映作者所认识的生活实际, 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研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物, 在认真阅读的同时去审视和思考, 这是作者认识的广泛事物中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 努力寻求作者留下的空白处, 并能通过自己的想像和思维去填补和充实。例如五年级《丰碑》, 课文是这样结尾的: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 还会属于谁呢?阅读中抓住这句话诱导启发学生从各方面进行想像思维和联想, 用以训练其空间想像能力。教师可以利用课文内容的空白处激发诱导学生的想像和思考, 充分使学生已有的表象,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想像, 在空白处进行合情合理的填补和充实, 用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空间 阅读理解附答案 第5篇

走在树影婆娑的小路上,耳中鸟啼虫鸣,满眼苍翠的绿色,我的心情越发明亮起来。这就是柳镇,我此行的终点。

在柳镇我受到了盛大的欢迎,校长、老师、学生、村民,几百人聚集在柳镇中学,像接待国家元首一样站在8月的骄阳里,迎接历史上第一位来柳镇教书的大学本科生。

校长很器重我,给了我学校最好的班级。柳镇人也给了我无言的关爱,在我的窗前经常会出现野鸡、野兔和鸡蛋,我的材垛水缸成了聚宝盆,永远不会枯竭。为了回报大家的厚爱,我发誓要把我的青春和热血都奉献给柳镇的孩子、柳镇的教育事业。

印象中的柳镇贫穷,民风质朴,崇尚教育。这一印象来源于我的父母,他们曾是柳镇的下乡知青。现实中的柳镇依然贫穷。这里的学生学习非常刻苦,老师也非常敬业。但是不久,我还是发现了很多问题。除了频繁的考试外,学校常年不组织任何活动。学校没有正式的体育、音乐、美术老师,也不开美术课,学生的生活太枯燥,每天都在为考试努力,几乎不参加课间活动。家长为了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也不让他们参加劳动。很难想象,一个出身贫寒成绩优异的农家女孩,竟然不会缝纽扣,他们甚至不知道香港已经回归。与很多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的地区相比,这里更像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组织成立了书法、写作、绘画等兴趣小组,并每周抽出两节自习课作为第二课堂和思想品德课时间。在第二课堂上我开始教学生们一些家电维修、果树栽培以及畜禽养殖等知识;在思想品德课上我教育学生关心政治,培养爱心,树立责任感。在我的带领下,学生们有了很大变化。他们开始关心起国家大事,关心父母疾苦。一些学生还学会了勤工俭学,以减轻父母的压力。他们的学习兴趣也高涨起来。学生张山的小发明无尘黑板擦还获得了省优秀小发明奖。这些小小的成绩,竟然让我高兴得失眠。

我的做法在封闭的柳镇,无疑是一种叛逆。在短短的一个月内我得到了校长的两次警告。但事情远没有警告那么简单,乡亲们开始疏远我,在他们眼里,一个能教学生不务正业的老师自然也是一位不务正业的老师。我的餐桌上再也找不到山珍野味的影子,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我接到了38位家长的投诉,而唯一没有家长投诉的学生是个孤儿。13名学生的家长以孩子退学为威胁坚决要求调离我的班级。

在校长办公室,我拿出省优秀小发明奖证书,恳求校长给我一年的时间,我只要求一年的时间。校长不屑一顾地说,张山没得奖前,学习成绩全年级第二,得了奖后成绩却是全年级第八。很简单,我的班级分崩离析了,而我由班主任变成了科任,只负责两个班级的物理和体育课。自习的时候,这两个班级的班主任都会呆在教室里,我知道他们不止是在关心学生,很大的程度上是在防备我,在他们的目光中我总能找到作贼的感觉。

看着学生们被当作学习的机器,每天沉浸在枯燥的学习当中,为了应试而学习,我的心很难受。我忘记了我还在接受改造,那天体育课,我带同学们去登山,顺便教他们摄影。孩子们一路上欢声笑语,像一群冲出笼子的小鸟。事件发生在回校的路上,一个学生为了拍摄一只美丽的蝴蝶,不小心摔下了山坡,手臂骨折了。为了教育和挽救我这个不思悔改的异类,学校决定调我去总务处,工作就是负责敲钟,同时,为了学生们的前途,学校还取消了体育课和音乐课。

我在半年的钟声里彻底颓废了,最后我选择了离开。和学生们告别的时候,我只说了一句话:我本来想给你们更为广阔的空间,但是我却剥夺了你们仅有的一点空间。

我是在一个微雨的清晨离开柳镇的,我清楚地记得,我走时,有一声鸟啼穿过雨雾,婉转而湿漉。

五年以后,我开着自己的汽车,路过柳镇。在加油站我看到了我的学生栓柱,就是当年那个孤儿。他告诉我我带过的班级有7名考上了高中,后来他们中的6名考上了大学。问起大多数学生的现状,他说种地,除了种地还能做什么?看来,那些没有考上的学生,只有栓住勉强小康了。

发动汽车的时候,我的心被尖锐的酸楚和疼痛充斥着,栓柱的`一声老师,让我想起了尘封多年的往事,我曾经是一位神圣的教师,可是我却做了耻辱的逃兵。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我实现了爸妈的心愿终于当上了一名乡村老师,从而使我成为了一个幸运的人,在乡村受到了至高无上的待遇,我很幸福,决心大干一场。

B.我带着梦想很负责任地以学生为主进行个性化的创新教学,不遵守学校的一些陈规陋习。我被学校视为异类,渐渐失去了我的优势而郁郁不得志。

C.小说在塑造我这个主人公的时候运用了侧面描写,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突出我从教命运的一波三折,从踌躇满志到心灰意冷离去。

D.小说的情节先扬后抑,由得宠到失宠、失望、绝望,最后逃离,是因为我看着学生被当作学习的机器心里难受,对这种应试教育无能为力。

E.我对五年前的往事的回忆,是揭示小说主题的点睛之笔,一个热血青年的神圣的老师走向了其他的岗位,呼唤教育的改革春天早日到来。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

【答案和解析】答案:(1)C、D、B

解析:说明:A项错在原文并未提及我的父母心愿是当一名乡村教、师;B项不明确在原文并未说我不遵守学校的一些陈规陋习。但如果选B项,给1分;;E项错在本文我对五年前的往事的回忆,是揭示小说主题的点睛之笔。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①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②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③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在具体评价时,社会时代背景、作家生平思想、作品创作实际,都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另外,对古典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还要从社会历史的实际出发,而不能用今天的观点去强求古人和外国作家。

(2)作品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人?请简要分析。(6分)

【知识点】考查考生筛选文章信息,鉴赏作品的形象能力,能力层次为C、D级(理解鉴赏)。

【答案和解析】答案:(2)①有教育梦想,强烈的责任心(2分);②敢于冲破传统,有创新思想(2分);③又有在巨大的压力面前退缩、逃避的懦弱一面(2分)

解析:1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答此题,要重点抓住小说中张大保的言行和心理活动去分析。

【思路点拨】人物是小说艺术的表现中心。小说家总是把自己的艺术视觉和艺术重心放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鉴赏小说,离不开对人物形象的鉴赏。那么如何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呢?首先,要借助联想与想象,让作品中的人物在自己的头脑里活起来;其次,要以情节与环境为依托,分析、综合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最后,在全面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分析形象的艺术性和社会意义。

(3)作品结尾写五年后我遇到拴柱的情景及感受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知识点】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

【答案和解析】答案:(3)①从情节上看,是故事的尾声,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2分);②从人物形象上看,交代了我的学生五年后的状况以及我的感受反思,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具代表意义(2分);③从主题上看,深化了小说主题,使作品的意蕴更加深刻,增强了作品的反思内涵(2分)。

(4)作品为什么以空间为题,我们都需要空间,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8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关键词语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4)角度提示:①小说中学生缺乏怎样的空间,老师给了学生什么空间了;②学生获得了哪些空间;③生活中我们需要那些空间。

解析:表明观点,结合文本(4分);联系实际(4分),共8分。

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 第6篇

学生语文知识的获取和语文能力的形成,不仅得法于课堂的教学活动,更得益于课外阅读。鉴于学生兴趣爱好的广泛性、学科负担较重和中考的压力,要想让学生花大量的时间阅读大量的文学名著、科普读物等,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把加强学法指导、提高语文阅读质量作为一项重要课题来探讨。那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使用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地感到:学习语文,必须是让学生在课内学习好教科书的基础上,加强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为此笔者想就《语文读本》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一、《语文读本》与教科书、课外读物的联系与区别

《语文读本》有别于一般的课外读物,是语文教科书的延伸,是按照新的初中课程计划而编写的,有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应与教科书同步使用,但又基本上是在课外进行。这就必须要了解此书的特点,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益。

《语文读本》的选文与一般的课外读物不同,其选文有些是与教科书内容相关的延伸性的文章,有些是与教科书同类内容的拓展,有些是富有文采或鉴赏性的。有些是指导写作或学习方法的知识性的文章。因此,它比一般课外读物有更明确的方向性和目的性,也更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利于老师指导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和语文学习的效率。

此外,《语文读本》的编排也与教科书一样,打破了传统的教科书按文体编排的方式,将阅读和写作分成各自独立而又相辅相成的体例,按照能力训练的要求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编排,体现了语文学习的螺旋式进展的特点。每篇阅读文章前配有简短文字,或对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或提出学习重点,或指导阅读方法和思路,或提出思考的问题,这样就方便了学生自学。

二、《语文读本》是对教科书的必要补充

学习语文,首要的是在课内学习教科书。但课时有限,课文数量不能多,只凭一套教科书培养语文能力,显然是难以奏效的。因此,还必须加强课外学习,扩大视野,增加积累。《语文读本》正是适应这种需要编写的。它是对教科书内容的必要补充,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涵盖广,可以大大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如初中第一册教材仅收录了30篇课文,虽然这些课文很精美、很典范,但对急需吸取丰富营养的中学生来说,阅读量实在是太少了,而《语文读本》第一册共收进了60多篇文章,其内容涉及阅读和写作。阅读部分包括延伸性的、鉴赏性的和知识性的文章,既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帮助同学们丰富底蕴、提高文学素养,而且对学生充实语文知识、增强读写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写作部分有作家创作经验和学生优秀作文,有助于学生借鉴学习,提高写作能力。所以教师要很好地利用它,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多读有益的文章,又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品质,起到丰富知识、加强语感的作用。

三、将《语文读本》与教材内容进行比较阅读

《语文读本》的课文往往与教材有密切联系,如果我们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再适当补充或扩展相关的内容,把《语文读本》与教材内容进行比较阅读,将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两篇作者相同或写作对象一样的文章放在一起让学生对比阅读,老师适当地加以点拨,这样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教师决不能视《语文读本》为后娘养的孩子,将它拒之门外,而应该根据学校、学生和教师本人实际,弥合“课本”与“读本”之间的鸿沟,打通两者的壁垒,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胆提升读本选文到课堂内“任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较全面地掌握某方面的知识,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语文读本》的重视程度。

四、利用《语文读本》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写作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特别强凋,要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而在教材内容的教学中,虽然近几年素质教育的口号喊得挺响,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不敢完全放开,让学生热烈讨论、发言,最终还是老师说了算,因为考试的标准答案只有一个。而《语文读本》就全然不同了,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指导学生在读完几篇文章之后,精心组织课堂讨论,交流读书心得,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只是偶尔地点拨、引导,不再是强求学生非这样理解不可。营造了一个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大胆地说,热烈地辩论,在这样的语文学习中学生自然会积极思考。长期坚持,学生的思维品质就得到了锻炼,头脑更加灵活,反应更加敏捷。这样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学生必须认真地读作品,否则就会无话可说。同时还应很好地利用《语文读本》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对具有哲理性、现实性又很强的作品可鼓励学生写作读后感;对文学性强的作品,在阅读的同时引导学生写出鉴赏评价性的文章,即使学生文章中发表的见解比较幼稚,老师也要加以肯定,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还可以模仿其中的范文联系自己的生活进行习作,借助它们的构思,学习它们的语言风格。尤其是选入的一些学生习作,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启发性更强,可以让学生仔细领悟其中的特点,反复推敲,学以致用。

五、利用《语文读本》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要强调课内外的沟通”。《语文读本》本身就是从课堂内向外延伸,如果教师重视对《语文读本》的指导,势必在学生心中留下这么一个概念:课外阅读与教科书的学习同等重要,两者相得益彰。一旦学生形成了这样一种认识,课外阅读就会形成一种自觉行动,学生会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到丰富的营养,获得巨大的享受。如果能够长期坚持指导学生阅读《语文读本》,学生的知识积累将会迅速丰富,语感将会逐步形成,文学素养将会稳步提高,最终实现新教材编写《语文读本》的目的——从整体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语文读本[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拓宽阅读空间促进自主学习 第7篇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阅读的主体根据自身需要自主选择阅读的方式, 在阅读过程中, 自主选择方法, 自主吸收、加工信息, 获得阅读的主体感受。小学高年级学生, 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 如何引导学生多读书, 读好书, 培养学生阅读的自主性, 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一、自主营造读书的良好氛围

阅读必须有一定的物质保障, 让学生自主营造读书氛围, 会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1. 自主动手开辟“班级图书角”

(1) 让学生人人参与, 共建精神宝库, 符合学生的心理。为了使自己的书成为大家喜欢的书籍, 他们尽其力所能, 有的精心地到书店购买, 有的从家里认真挑选适合大家“口味”的书, 有的让爸妈购买指定的书籍……捐的过程, 就是一个爱书的过程。

(2) 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管理。民主选举班级图书管理员, 共同探讨图书管理制度, 形成一套借书、还书记载、护书公约等规范管理制度.自主管理的模式激发了学生读书热情, 也充分发挥了同学们的创造性.

2. 自己动手设计“小书屋”

家庭良好的读书环境对于学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鼓励学生在家里创建自己的小书房, 为自己营造一个“读书小天地”。根据自己的爱好, 布置自己的书房, 如在墙壁上自己亲手制作的小玩意儿, 订上一份自己喜爱的读物, 买些自己感兴趣的书籍, 自己动手给书籍编号……让孩子们在亲手设计的小天地里享受读书的无穷乐趣。

3. 自主设计课外阅读栏目

在班级的黑板报开设“好书介绍”“读书心得”, 在年级橱窗增设“读书乐园”“好书伴我行”……在校广播台设置“读书乐”“向学生推荐一本好书”等栏目, 形成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

二、自主选择课外阅读的方式

(1)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阅读的内容。学生是课外阅读的主体, 必须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阅读需求, 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审美经验、个性特点及认知水平, 使课外阅读成为个体的需要。平时的阅读, 放手让学生去选择, 让童话故事、科普小说、民间故事、寓言故事走进学生的生活。在指定性的课外阅读上留有选择余地, 如学过了《赤壁之战》一课, 要求学生讲一个三国故事。

(2) 课外阅读的笔记不统一格式, 让学生自主确定读书笔记的项目。一般来说, 说完一本书做读书笔记可以写主要内容, 摘抄好词佳句, 写下主要收获、读后感想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来定笔记的项目, 其理由一是书的内容本身具不确定性, 二是学生个体有差异性, 对读物的感受有差异, 所谓“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避免用统一的读书笔记格式来套住学生, 否则将会导致笔记的流于形式。

(3) 在阅读的方法上, 教师予以适当指导, 学生可根据阅读需要, 自主选择。如阅读一份报纸, 教师可指导同学采用“快速浏览———捕捉感兴趣的文章———精读”的方法;查找资料, 则可采取用“目标———搜索———泛读———精读”的筛选式的阅读方法。还可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方法, 举行“读书方法交流会”, 博采众长, 借他山之石, 为我所用。

此外, 课外阅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它不但包括一些报刊书籍的阅读, 也包括网上浏览, 阅读电子报刊, 听广播、看电视等, 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课外阅读, 做到动静搭配, 劳逸结合, 多种方式的阅读交互运用, 有效地扩大阅读面, 提高阅读效果。

三、自主选择展示成果的方式

定期举行阅读成果交流是激发学生积极阅读的不竭动力。课外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 由于学生读书的内容、方式不一样, 对阅读对象的感悟也不一样, 因而交流成果的方式也就不尽相同, 积极鼓励学生采用不同方式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 符合学生阅读个体差异, 因而使学生自主性大大提高, 常见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 读书心得交流; (2) 读书故事会; (3) 编文章选集; (4) 办手抄报; (5) 表演。

此外, 还可以通过读书笔记展览, 写读后感等方式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 由于展示的形式多样,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阅读感受自主选择。这样注重学生的层次差异, 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展示方式, 体会课外阅读的乐趣, 从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引导课外阅读,拓展教学空间 第8篇

一、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贯彻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我十分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课外阅读的内容安排、组织形式等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使学生乐读、爱读,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我根据小学生爱看电视的特点,鼓励他们看动画故事、儿童节目,并利用早读、语文活动课让学生听故事录音,还经常让学生上台讲故事。那生动的语言、曲折的情节、声情并茂的诵读都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我告诉学生,这些故事书里都有,只要自己看书,则书中的故事无穷无尽。学生开始自觉阅读一本本课外读物,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不同的阅读方式是使学生对阅读感兴趣的关键之一。在组织课外阅读活动时,我不仅采用了指名读、互读、分角色读等多种读的形式,还采用了游戏、表演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了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从而提高了阅读的兴趣。

二、推荐材料

1.学生合适的课外书 。

学生读喜欢读的书时,会读得津津有味,完全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和书里的人物同喜同悲。当学生读自己不喜欢读的书时,会感到枯燥无味,不知所云。因此,学生阅读的兴趣被激发后,就要适时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书,让学生有好书可读。推荐时课外书要考虑以下几点:

(1)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

比如《金色童年》、《校园趣事》、《假日行动》等,这些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文章的语言很容易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建立联系。学生读这类文章,感到十分亲切。因为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起来没有困难。更重要的是,已有的经验积累能帮助学生找到更准确的表达语言,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当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有重要的活动或不良的思想倾向时,我就找些相关书籍进行思想教育动员。例如:广播操比赛快到了,结合集体训练,选择《长征故事》这样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学生便全身心投入。学校举行“献爱心”活动、参加大队委竞选等,适时选择一些动人篇章让学生阅读,学生就会热情高涨。如果说当一篇文章能使阅读者全身投入的话,文章对人的影响将会是持久而深远的, 不仅内容可能终身难忘,而且有关语言可能永远难忘。

(2)要与学生的心灵世界息息相通。

小孩子天生爱幻想, 这就决定了他们爱读带有幻想的故事。童话故事具有幻想性,故事里面的人物是虚构的,环境是假设的,情节、事件不是生活中实有的,但幻想中却往往寄托了孩子们的希望和理想, 折射出了他们内心的精神追求,因此,对于孩子们来说具有很大的魅力。科幻小说不仅具有幻想性,而且带有一定的科学性,是人们美好愿望的一种体现,和童话比起来,更具有现实意义。人们想战胜死亡,渴望生存,古往今来的童话里便出现了不老的仙人、不灭的生灵;而科幻小说里则出现了神奇的新药,发明了新的医疗器械。这一切都是孩子们所希望的,他们喜欢读科幻故事。好奇是孩子们的又一天性。孩子们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总想问个“为什么”。他们喜欢读一些探险和科幻的书籍, 就是因为好奇心的驱使。像《太空历险记》、《阿童木》、《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鲁滨孙漂流记》等作品都能引起他们的极大兴趣,值得推荐。

另外,儿童诗反映了孩子们纯洁的童心和天真的童趣,语言精练形象,读起来音韵和谐、节奏明快、朗朗上口,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也是孩子们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

(3)读物的语言水平要略高于学生。

结合学校开展的“读千古美文、做当代君子”活动,让学生广泛涉猎千古传诵的经典范文,此类文章文辞优美,能直通学生的精神世界。学生读这样的文章,语言和精神的修养都会得到提高。如:“名家名句”、“唐诗宋词”等,要让学生多读。

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较高的使用频率。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些诗句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心灵世界很接近,容易产生共鸣,应多选一些含有这些语言的文章让学生阅读。

2.结合语文课本开展拓展阅读。

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往往以有限的文字反映出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有复杂的背景。如果没有足够的背景资料,要理解课文就有难度。所以,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开展拓展阅读,加大学生的阅读量。

学写人的文章,可以选择与这个人相关的其他文章读,从而对这个人有更深更广的了解。也可以选择与这个人物相似的其他写人的文章来读,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获得更多的语言,获得对人物更深更广的认识。如:学习《钱学森》这篇课文课前,我组织学生查阅和钱学森生平相关的文章。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前,发动学生广泛阅读《西游记》中的故事。这些拓展性阅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心灵空间,为学生理解课文的语句、领悟内容提供了经验支撑。

学写景的文章,可以选择其他写景的文章来读。如:学习《黄果树瀑布》时 ,可以选择朱自清的《梅雨潭》来读 ,也可以选择《玉苍山》、《碗窑三折瀑》等文章,使学生的认识空间不断扩大,探索的欲望和能力不断增强。同时,这样的阅读,由课文这个“点”扩散成一个较大的“面”,学生的语言积累不断增加,领悟力不断提高。

3.拓展课外阅读的渠道。

当今世界已进入了信息时代, 应让学生明白通过各种媒介接受大量信息,课外阅读不能限于书本。除了班级图书角里的书籍和学生订阅的杂志以外, 还可以学会用各种途径广泛阅读。虽然没有上网阅读的条件,但电视中一些优秀的栏目等也是获取知识的好渠道。

三、指导方法

学生要进行大量课外阅读, 离不开科学的阅读方法。因此,我们要利用课堂,把阅读方法的指导寓于课堂教学之中,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如:精读法、略读法、浏览法、做读书笔记等。这样学生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加以实践应用,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四、开展评比

小学生情趣不稳定。为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获得成功的喜悦。

我利用早读课、语文活动课、班会课,开展“介绍一本好书”、“诗文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读后感》交流会”、“《小作家》擂主大比拼”等活动 。这些交流不仅反馈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教室一角设置作品栏,展出学生摘录的笔记、读后感和手抄报等作品,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保持兴趣。

开辟自主空间,提高阅读教学实效 第9篇

一、课前预习, 学会自主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不教学生预习, 他们经历不到在学习上很有价值的几种心理过程。”这说明了预习的重要性。在阅读教学中, 重视预习环节, 强化指导训练, 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措施。

1. 明确学习意义, 让学生有较明确的主动学习方向。

预习是学习一篇文章的第一步, 是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的重要环节, 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发挥学习潜能, 激发起学生预习的兴趣和自觉性, 让学生有较明确的主动学习方向。

2. 制定预习提纲, 使预习任务具体化、目标化。

例如, 预习《手指》一文, 制定如下预习提纲: (1) 拼读生字新词; (2) 通读课文; (3) 思考问题:课文写了手指的什么特点和作用?用了什么手法来写的?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样的预习提纲, 使预习任务具体化、目标化。

3. 选择预习形式, 发挥学生自学潜能。

在预习指导中, 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提供多种预习方式,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指导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方式作出自主选择。如, 教《手指》一文, 给学生提出三种预习形式: (1) 基础型:能正确读准字音, 正确读课文, 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 (2) 作业型:能按思考、练习的要求, 带着问题自学; (3) 自能型:能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 在自读中质疑问难。这三种预习形式, 体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有利于发挥学生自学潜能。

4. 检查预习效果, 紧密联系课前预习与课中学习。

教师要重视预习检查, 每教一篇新课文的第一课时, 应安排适当的时间进行检查, 让学生说说预习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 这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使学生学习更有针对性、更有效。

指导预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教师有意识渗透目标, 展示策略, 指导自主策略, 方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二、质疑问难, 学会自主问答

在阅读教学中,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起点, 是思维训练的重要途径, 它有利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变被动式接受为主体性探索。

1. 创设质疑氛围。

“学贵有思, 思贵有疑”。凡是有撞击学生智慧火花之处, 教师都要想方设法提供其闪光的机会,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会质疑。教师要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 鼓励学生在教师提供的新知背景中, 积极思维, 以激起学生寻根问底的心理趋向, 久而久之, 就会形成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

2. 把握质疑时机。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学生“愤”“悱”之际, 正是引导学生质疑之时。学生初读课文时, 会遇到很多的问题, 由于他们有着个别的差异, 提问水准会参差不齐。这时, 他们的心理状态是希望自己提出的问题得到大家的重视, 希望自己的问题得到解决。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梳理, 从而发现学习的重点、难点, 进而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 解决问题。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质疑, 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作为一种“自我需要”, 形成良好的质疑问难的氛围, 使教学的重难点在学生主动参与中得以解决。当学生学完课文后, 通常还会产生新的疑问, 这就要求教师重视指导课外延伸活动, 使学生的疑问迎刃而解。如学完《手指》一文后, 学生对自己的手指产生了极大的好奇, 渴求对它有更多的了解。此时将此问题向课外延伸, 引导他们查找有关资料、阅读课外读物, 自己寻求答案, 通过课外活动, 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培养。

3. 教给质疑方法。

学生不但要敢于质疑, 而且要善于质疑。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提问题的方法, 引导学生从课题、中心词语、重点句、标点符号、矛盾处提问题。例如《手指》一文, 可从课题提问:课文的题目告诉我们是写手指的, 那么到底是写有关手指的什么内容呢?手指之间各有什么联系?此外, 还可引导学生抓住具体的语句来提问:如为什么说中指养尊处优?等等。

4. 鼓励独立释疑。

质疑是手段, 释疑才是目的。我们要不断地分析学生质疑的质量, 掌握学生对问题理解的程度, 再把问题交给学生去思考, 仅作适时指导, 得出正确结论, 这样学生不仅能知其然, 而且能知其所以然。如《手指》的教学, 当学生提问“为什么说一个手指的力量小, 而五个手指的力量大?”时, 我不急于回答, 而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认真独立思考, 再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看法。这样, 学生由表及里, 逐渐学会释疑, 提高了质疑水平。

三、课堂学习, 开辟自主空间

1. 小调查导入, 让学生动起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 导语设计和运用得好, 不仅能使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 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使学生迅速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和教学重点, 甚至在导入的过程中就能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从而创造出融洽的课堂氛围, 有利于教师下一步教学活动的开展。如在教《手指》一文时, 我就设计了一个小调查, 首先我让学生伸出自己的手, 认识各手指的名称, 并让学生说说最喜欢哪一根手指。喜欢同一根手指的学生聚集在一起, 并互相交流他们为何喜欢这根手指, 师生一看就知道同学们心中哪根手指最受欢迎, 与下文讲手指各有优点和缺点埋下伏笔。这样的小调查一下子使学生个个都动起来, 学生也觉得走进自主的空间, 人人都主动地说出自己喜欢哪根手指及原因, 学生的兴趣大增。

2. 合作学习解决重点, 让学生集起来。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合作”二字, 而小组学习是课堂合作的主要形式。为此, 我采用小组学习和班级学习相结合的方式, 让学生尝试达到学习目标或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小组的组成, 我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学生的座位组成四人小组;另一种是由学生自由组合的小组。小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主体, 学习的目标要明确, 时间和内容要适当安排。每节课应该有不小于10分钟的小组学习时间, 给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组织学生讨论要注重实际效果, 讨论不是任何内容都可采用讨论法, 要依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知识的前后联系等因素而定,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挖掘教材内容。如《手指》一文, 我了解到其教学重点是: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 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的道理。我就设计了这样的一道题目, 并请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这样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冲破了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禁锢, “放飞”了学生的思维, 在开放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 亲身体验, 培养了良好的探究意识、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在这个环节中, 学生在小组内敢于发表在老师面前不敢发表的见解, 敢于反驳平时在老师面前不敢反驳的观点。此时, 教师最好就是悄悄地听学生的见解, 并对各小组学生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学生有了敢说敢做的自主空间, 要有所创新当然就不难。

3. 演课本剧深化主题, 让学生活起来。

所谓的课本剧, 就是根据课文内容组织学生编排的角色表演。这种课堂活动以其生动活泼的特点深受学生喜爱。在语文课堂中开展课本剧表演, 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 主动地获取语文知识, 发展语文能力, 也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法宝。

如我教《手指》一文时, 在学生理解课文大意后, 让全班学生分成五人小组, 各小组的每个学生都饰演一个角色, 分别饰演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 我让学生以《五指争功》或《五指诉说……》为题, 也可以另外设计一个题目, 自导自演一个课本剧。学生的兴趣一下被调动起来了, 当时间足够让学生彩排了一次后, 我就请一个小组的学生走上讲台表演, 结果台上表演的学生很投入角色, 台下的学生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可谓一举两得。看了表演后, 我要学生评一评, 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力和表达能力。在教学中, 教师经常运用课本剧, 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优化教学效果, 让学生在愉悦的自主的气氛下点燃创新火花, 提高能力。

4. 小练笔击破难点, 让学生创起来。

在语文教学中, 听说读写都必不可少。课堂练笔是语文教学活动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有效措施。课堂随文小练笔, 内容紧扣课文, 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拓展。它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 激发学习兴趣。“小练笔”因其“小”而“活”, 因其借阅读课进行, 时间自然短而少, 所以要求出手要快, 收束也要快。阅读课上的“小练笔”, 虽然时间少, 篇幅小, 但起到的作用却不小。我教《手指》一文时, 在理解了课文的重点、难点之后, 为了更好地击破难点, 巩固文中的写作方法———拟人写法, 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请同学们用上黑板、粉笔、粉笔擦这三种物品, 用拟人的手法, 写出他们的特点。这小练笔我试验了, 效果不错。学生在理解课文, 懂得道理的基础上再创造, 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又获得了一个可以自由、自主创作的平台, 提高了写作水平。

小学语文教学应以促进学生自学能力、自主发展为宗旨, 以新课标为指导, 改革传统语文教学的方法, 变“以教师讲为主”为“以学生读为主”,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每个学生都渴望自己能在蔚蓝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教师一定要放开学生渴望飞翔的翅膀, 开辟一个蔚蓝的天空———自主的空间, 并利用好这个自主的空间, 让学生能够在这个自由的空间中, 展现自我, 学会生活, 学会学习, 学会做人, 点燃了创新火花。

参考文献

[1]王会有.运用新课程理念, 培养自主学习[J].民族教育研究, 2005.2.

[2]田运隆.试论“自主学习, 自主发展”课题的基本理念[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5.2.

[3]王琛.阅读中实施自主学习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 2003.9.

阅读的美丽空间学生的精神乐园 第10篇

在“首届全国未成年人阅读文化论坛”中, 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说:“我读书最不能忘怀的是中学时候。那时侯的读书使我产生了对母语的热爱。”“中学是做学问的上游, 大学是做学问的下游。上游清, 下游就流畅。”著名作家曹文轩也在报告会上说:“目前中小学生的阅读状态是混乱的, 不正常的。一些坏书造成思想、情绪和智力的伤害。中小学生的阅读要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进行, 要审视阅读的内容。”……全国文学界的声音是一致的:阅读很重要, 要引领未成年人读好书, 促其成长。

语文读写能力的获取, 最重要的途径是来自学生自己广泛的课外阅读, 通过广泛地阅读, 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 增强语言沉淀, 提高读书能力, 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只有这样, 语文的学习才能出现“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课内打基础, 课外出成果”的良性循环。

课外阅读的质量在于课内教师的引导与指导, 看教师能否调动多种手法, 去拨动学生心头那根兴趣的弦, 弹奏出一曲曲优美的阅读之音。笔者从平时实践的“语文阅读课”中找到了一条语文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相得益彰的道路。笔者发现开设“语文阅读课”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一段时间的实践证明, 每周一节的阅读课确实是调动学生兴趣的舞台, 它给阅读带来一个美丽的空间, 它给学生创造了一片美好的精神天地。

一. 读中外文学名著, 拓宽阅读之路

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 文明的结晶。名著之所以经久不衰, 因为她是璀璨文明的载体。中国名著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外国名著精彩纷呈, 引人入胜。让学生尽情地遨游于优秀文化的海洋, 感受海浪的汹涌澎湃;展翅飞翔于灿烂的文化星空, 用心聆听历史的回响, 感受文豪们的心声, 那是多么惬意, 多么令人神往的事啊!阅读名著, 如同与大师们携手共游, 可以提升其人文素养, 丰富其文化底蕴, 使学生尽快成为一个善于品味生活、感悟人生的“有心人”。

《语文课程标准》加强了对名著阅读的要求, 人教版语文新课标教材中, 最后都附有名著导读, 与此同时还对这些作品进行了概述, 并提供阅读建议、精彩片段及其点评、探究思考等内容。

如何开展名著阅读呢?我常常借鉴电视综艺节目《开心辞典》、《幸运52》中的有些形式来组织各个环节。如阅读《水浒》, 在阅读课我开展一个“大话《水浒》”的综合性活动:“在我的描述中抢答”, 让学生在主持人的描述中答出那是《水浒》中的哪个人物;“我说xxx”, 让学生评说对小说中某个人物的看法;“超级模仿秀”, 由学生以口头、肢体语言相结合的方式来表演《水浒》中的某个场面……让一部名著在整个课堂中活起来, 从而在学生的心中活起来。这对不熟悉它的同学来说, 就会产生一种想去解读它的欲望;而对于熟悉这部作品的同学来说, 更有了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 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 语言得到了演练, 思维得到了发展, 精神得到了提升;更重要的, 也许从此会在学生心中播下一棵爱读名著的种子, 另外, 也许他们会捧起《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二. 赏电视散文, 打开阅读之门

电视散文, 其精美画面的切换、娓娓道来的画外音、感人的独白以及音乐的烘托, 散发着那儒雅的书香, 可以使人既享受美感, 又接受熏陶。电视散文这朵奇葩一产生就体现出不同于书面散文的勃勃生机和活力。由于电视载体的优越性, 使电视散文能用画面拓展意境, 以音乐烘托主题, 渲染气氛, 加上优美的语言解说, 变文笔美为音画美, 使作者的生花妙笔落地有声, 使斐然的文字与旖旎的风光在电视中变成绚丽斑斓的动感画面。

教师不妨利用几堂阅读课来播放一些录制的“电视散文”, 试着让学生从看散文走到读散文。相信, 当电视画面上出现蓝天碧海, 出现茫茫大漠, 出现小巷古井, 出现小桥流水……当画面外再传出深沉浑厚的男低音或甜润柔美的女中音时, 学生一定会被这种有形的美和无形的美所陶醉, 甚至画面结束还意犹未尽, 会闭上眼睛去与遥隔千载的先人们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让自己的心灵之翼自由自在地在另一个想象的世界里翱翔……渐渐地, 他们会喜欢上散文, 喜欢上书本, 然后会把视线从电视荧屏转向书本, 轻轻地捧起, 细细地品读, 如入无我之境。中央电视文化频道“电视散文”栏目, 其中有大量制作精美的电视散文, 它应该是我们语文老师的首选:

(1) 中央电视“电视散文”

http://www.cctv.com/program/d ssgsw/01/index.shtml

(2) 纪云梅音画空间

http://www.zhyww.cn/zhuanti/jym/index.asp

三. 吟百家诗词美文, 品尝阅读之味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其中不乏有精美的诗词美文, 这些诗文意境深远, 韵味十足, 语言隽永, 读起来如饮醇酒, 如啜芳茗。南宋大教育家朱熹指出“读书须成诵”, 通过“诵读”, 才能进入文章的洞天福地, 领略到语言文字的奇妙之处, 咂出文章的“个中三味”。所谓“诵读”, 就是要求学习者读出声音, 读出语调, 进而读出情感, 读出韵味。所以教师可以利用阅读课来指导学生吟诵一些优美的诗歌、散文。材料可由教师确定题材之后由学生自行搜集, 然后可领读、访读、齐读、轮读、分角色读、配乐读。教师应随机进行朗读技巧指导, 如情感的酝酿, 表情的展示, 音色的调整, 节奏的安排。这样, 让“观文者”通过激情洋溢的吟诵, 深入“缀文者”的精神世界, 从而获得作品的思想精髓和语言的深层感染。例如:教师可以利用阅读课开展一个以“祖国颂歌”为题材的诗文朗诵会, 一定会营造出感人的氛围, 激发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一定会让学生更热爱我们的祖国。我向老师们推荐两个绝好的声音网站:

1、http://www.5d5y.com

2、http://www.ltyz.gx.cn/yuwen/bb s/list.asp?boardid=61

四. 搜网络畅销作品, 激阅读之趣

传统的书籍阅读, 由于家庭藏书、订阅报刊、书籍更新等条件的限制, 普遍存在学生的阅读面窄、量小的情况, 因而造成学生阅读兴趣不高、阅读能力差, 阅读效率低等。网络的连接, 信息的共享, 使“网络阅读”这一构想成为现实。网络阅读以其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时效性强、形式多样活泼, 可以说应有尽有、无所不有, 可以满足不同学生不同的阅读需求, 使学生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有一定的自主性, 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因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笔者经常到网络中下载作品, 打印, 在教室张贴, 供学生阅读。

(附:常用网址)

1、声音BBS。 (http://www.ltyz.gx.cn/yuwen/bbs/list.asp?boardid=61)

2、新浪主页>读书频道>阅读社区。该频道主要是最近出版并受出版社授权下载的文学读物。 (http://book.sina.com.cn/nzt/p_2003/index.shtml)

3、博客书屋。 (http:/www.bookchina.org/book.htm)

可以下载一些经典的读物, 古今中外, 武侠小说、现代小说、记实文学、外国文学、古典文学、科幻小说等。

4、明河书社。 (http://www.mh2003.com/wgwx/wgwx.HTM)

古典、现代、武侠、侦探、科幻、历史、名家、港台、外国、纪实、报告、军事、儿童、幽默、连环画等等。

五. 摘精美文句, 感受阅读之功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既希求读有所得, 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 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 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我就定期对他们的阅读情况加以检查评定, 展示学生阅读成果, 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进一步巩固阅读的兴趣。

1、欣赏阅读记录。

每个同学都有一本“语林撷英”, 学生以各种形式, 如“摘录”、“写体会”等写下自己课外阅读的收获。每周可以利用阅读课让学生们拿出自己的阅读摘记, 先谈谈自己所写的阅读心得, 然后小组互评, 组内朗读自己满意的阅读体会。交流结束, 就把“语林撷英”收上来, 根据情况为每个同学写下激励性的评语。

2、开展交流活动:为了使学生课外阅读不走马观花、囫囵吞枣, 阅读课应让学生进行阅读交流。课上, 学生或联系课文内容 (节选) 介绍自己阅读的原著, 或介绍自己阅读的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 或介绍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读物, 或是对课外读物的中心思想、人物精神、表现手法等进行文学欣赏品评和是非优劣的评判。经常举行这样的读书交流会, 情感蕴涵其中, 方法渗透其中, 读书的氛围也因此形成, 同时阅读交流课也成了学生之间相互推荐新书、好书的时机。

3、写读后感:读后感应是阅读者经过心灵的体验、感悟、升华, 从而有所发现并独创的精神产品。在学生读过一篇优秀文章或一本好书后, 我鼓励他们写点感想, 鼓励学生放开地想, 大胆地议, 可以是赞同、怀疑、也可以是批判, 哪怕只一、两句话。如上面说的美文推荐点评即是其中的一种。为了鼓励学生动笔, 我常在班上朗读他们日记或周记中的读后感, 或把学生优秀的读后感作品张贴在班级“习作展示台”, 以写促读, 效果不错。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 有兴趣就会入迷, 入迷就会钻得进去, 学习就会有成效。” (于漪) 兴趣可以促成习惯, 渐渐地, 积少成多, 自然会丰富学生的内涵, 打下坚实的文化积淀。持之以恒地这样做, 学生的语文素养会大大提高。

还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 第11篇

而今《春》依然以它独特的魅力在教材中占有一席之地,如何使学生真正深入到《春》中,感受清新朴实的语言所创造出来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境界呢?通过教学实践,我觉得关键是要还学生的主体地位,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萨特说:“阅读就是自由的梦。”人们正是在自由愉快的阅读中享受着精神的生活,因此阅读教学就不能靠机械训练来实现。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对作品的阅读不能替代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应该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否则,师生之间只会是一种居高临下与被动接受的关系,而不是平等的对话关系。

于是,我在课堂上先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方法,而后用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自由阅读,品味语言,体会感情。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中,不仅对课文内容有了真切的感受,而且驰骋想象,调动知识储存和生活经验,产生了精彩的看法。我让他们把感受和体会写下来,并在全班交流。在此略举几例:

“初读《春》,让我感觉到词藻好华丽呀,再读,感觉就不一样了,其实语言很朴实,但很美,不仅外在美,也有内在美。如,‘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使句子不凡,我仿佛看到太阳像害羞的姑娘露出了笑脸。”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花儿在作者的笔下也有了精神,它们害怕最后开放,都争先恐后,不甘示弱。”

“读‘春风图,那湿湿的带着泥土气息青草味儿的风飘进了我的鼻子,进入了我的体内,让我舒心百倍。我有一种奢望,有一天,我也可以写出这样精彩的文章。”

“春雨是很平常的,作者却能把它描写成牛毛、绣花针、细丝,体现出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全文写春景,无一处用感叹号,而将深情融于亲切朴实的语言中,句中有景,景中有情。”

这些语言,质朴而又充满活力,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学习中,真正享受到了快乐,这是一种通过劳动有所收获的快乐。快乐是兴趣产生的源泉,快乐常在,兴趣就会持久。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就会不断地吸收新知识,并把这些新知识转化为能力。

学生自主阅读也是一个探索与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实际上也是一种探究,有关专家认为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探究需要,作为教师,应该相信学生具有探究的潜在能力和热情。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可以说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开始。有些学生不是不想提问,而是长期的依赖心理造成他们思维方面的弱点,以至于提不出问题,更不用说提有质量的问题了,发现问题的能力也是有一个培养过程的。作为教师,关键要积极引导,引导学生由字词扩展到句段,由语言文字深入到思想情感,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并与自己的生活实践相结合,等等。另外,还需设置氛围,激励学生大胆提问,发表看法。学生升入初中后,我注重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他们积极探究。学生在自主阅读《春》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问题,现列举如下:

1.“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可以想象为“太阳的脸像小姑娘害羞似地红起来了”,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这样说呢?

2.“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句话中“像眼睛,像星星”意义是否重复?

3.“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中的“卖弄”是贬义词,这样用合适吗?

4.“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中的“人家”是否多余?

5.“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中的“走着”改为“跑着”或“跳着”不是更显春天的活泼可爱吗?

这些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认识的冲动性、思维的活跃性和学习的强烈愿望。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积极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引导学生调动知识储存和生活经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对问题要分清主、次、轻、重,巧妙安排教学顺序,避免因教学的不确定性而造成的紊乱。

《语文课程标准》在对阅读的地位确定中提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实现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前提。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才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这样的阅读实际上是一个自我创造的过程,充满活力和灵气。对于作品,师生都是读者,平等的关系才能真正产生心灵上的沟通与理解。尽管会有争论,但大家互相尊重对方的意见,气氛依然是和谐的。对话过程是一个互相启发、互相切磋、促进学习的过程,表现在师生关系上,即实现了教学相长。例如,上述第4个问题激发了我对“距离产生美”的审美思考,并就这个思考和学生进行交流。教师的知识积累、思维方法、探究能力、审美情趣等,都直接影响对话能否在更广或更深的层面上展开。所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勤奋”起来,教师在课外首先就要“勤奋”起来。

打开阅读教学的异度空间 第12篇

一、激发情感, 让学生趣味地阅读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忽视知识的教学是失掉基础的教学, 没有情感的教学, 是不完整的教学。因此,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情感。而情感的激发必须靠创设情境来实现, 因为学生只有置身于具体的情境之中, 才会受到感染, 产生情感的共鸣。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文本、声音、视频和动画多种形式的信息内容, 非常有利于创设一种引人入胜, 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以景触情, 以情促趣、以趣促思, 情境教学在多媒体的支持下魅力彰显。如《再见了, 亲人》一文, 字字皆情, 而文中描绘的生活情景, 离学生生活很远, 学生很难入情入境。我在课始以录像形式呈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硝烟弥漫的战场;课中以录像的形式呈现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景;最后, 以朝鲜人民与志愿军的临别赠言结课。这样, 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持续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学生在审美的乐趣中感知教学内容, 在参与创造过程中拓展审美情趣, 达到“设境激情”的目的。

在课堂中营造一种愉悦、宽松、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 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运用多媒体技术, 强化学生的视听感觉, 充分发挥多种感官作用, 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中去, 引发兴趣激发情感, 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中满怀激情地学习, 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强化感悟, 让学生轻松地阅读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学内容常常涉及一些抽象的事物或现象, 此时, 仅凭学生透过文字语言的理解, 感触会不太深。那么, 最好的方法是借助多媒体“化理性为感性, 化静止抽象为生动形象”这一特殊功能, 从而化难为易, 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等方面的困难。

如《蝙蝠和雷达》一文, 学生理解蝙蝠与雷达飞行探路的复杂过程及其二者的关系, 是相当有难度的。为帮助学生理解, 强化阅读感受, 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现蝙蝠和雷达的飞行动画:夜空中, 一只蝙蝠边飞嘴里边发出声音, 用“﹚﹚﹚﹚”代表声音, “﹚﹚﹚﹚”碰上一棵大树, “﹙﹙﹙﹙”反射回到蝙蝠的耳朵, 蝙蝠巧妙地避开大树, 安全飞去。在此基础上, 转换画面, 蝙蝠变为飞机上的雷达, 蝙蝠嘴变成天线, 耳朵变成荧光屏, 大树变成一座高山, 飞机依靠雷达安全飞过高山。学生在饶有兴致地观察画面中, 轻轻松松地了解了蝙蝠与雷达飞行探路的复杂过程, 而且体会到雷达正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发。再如《火烧云》这一课主要是通过对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不同变化的描写, 让学生对火烧云有进一步的认识。由于小学生平时观察到火烧云的机会很少, 有的即使有机会观察, 时机也是稍纵即逝, 来不及细致观察, 若单凭文字语言理解, 学生思维就受到了局限。我先以录像形式呈现了火烧云的过程, 并适时定格画面引导学生观察、想象, 学生看后, 视野开阔了, 思维也就灵活了, 再让学生学习文本中的内容, 也就水到渠成了。

可见, 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思维训练, 能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大大地缩短认识进程, 起到呈现事实、创设情境、动作示范等作用, 轻松地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灵动思维, 让学生创意地阅读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发现、研究、探索的需求很强烈, 而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 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这样, 学生在阅读中才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 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 甚至创造想象, 使阅读成为一种“被引导的创造”。也只有这样, 创造性的理解和表达才能成为现实。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 就必须要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的同时, 利用多媒体技术, 巧妙搭建交流平台, 不断优化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激发学生独特的个性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进行创造性阅读的理解和表达的基础是对每一个个体的尊重。从心理学的角度讲, 每个人都有一种心理需求, 即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只有这样, 他在自己所从事的活动中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上一篇:培训需求“信息表”下一篇:幼儿园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