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统筹范文

2024-06-08

系统统筹范文(精选12篇)

系统统筹 第1篇

实施普通门诊统筹后, 由于普通门诊具有“病种复杂多变、服务对象心态多样、就医频率高发、医疗质量监控不连贯”等特点, 使得医保门诊统筹管理面临“待遇支付难、费用控制难、就医管理难”的问题。为此, 我们充分利用广州市先进的信息系统及较成熟的管理体系, 建立起“以社保卡为就医凭证, 以信息系统记账为支付方式, 以人头付费为结算方法, 以系统控制为监管体系”的综合管理手段, 着力把握即时结算与有效监管的平衡点, 形成了待遇支付实时化、结算管理科学化、就医管理规范化的门诊统筹管理模式。门诊统筹实施以来, 已办理参保人享受普通门诊统筹待遇830万人次, 参保人切实得到实惠, 基金使用效能提高, 定点医疗机构运作良好, 初步形成了保、医、患三赢局面。

一、“三个即时”同步推进, 参保人就医方便快捷

根据医疗消费水平、人群特点及基金可承受能力等实际情况, 广州市确定了两大类普通门诊统筹待遇水平:一类是居民医保参保人每月可享受100元 (老年人及非从业居民) 或300元 (未成年人) 的门诊药费待遇;另一类是职工医保参保人每月可享受300元的药费及治疗费待遇。各类人群在选定的社区医疗机构及其他医疗机构就医分别按70%-55%、50%-40%的比例来支付。

要实现这种高频率、有差异、有限额的待遇支付, 必须有方便的支付方式及业务办理方式, 才能提高普通门诊统筹的可及性。为此, 我们实施了3个“即时”。

(一) 全面推广社保卡多功能即时应用

自2005年起。广州市已逐步开展了社保卡发放工作。门诊统筹实施后, 我们加快开展了社保卡医保功能改造, 实现了医保信息及个人账户信息的即时存储、即时查阅及使用, 同时增设了诊疗卡功能及老年人优待证等配套社会保障功能, 实现“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社会福利”多项功能的即时同步应用, 并实施与珠海等城市的社保卡互通, 从而推动了社保卡的发放, 为方便参保人就医及实现实时结算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二) 全面实现待遇即时结算

我们在原医保信息系统上专门开发了普通门诊统筹记账系统。参保人到门诊就医时, 只需出示社保卡即可在医院收费处办理记账手续, 费用明细实时上传至医保系统。属于医保基金支付的部分由系统直接结算, 参保人只需支付个人自付的部分。这就最大程度地缩短了费用支付时限, 大大减轻了参保人的医疗费用负担。

(三) 全面推进业务即时办理

为减少参保人往返申办选择就医点手续, 广州医保成功搭建起方便、快捷的就医管理信息平台, 将服务平台前移至各定点医疗机构。参保人持社保卡到拟选的医疗机构就医时, 即可一并办理初次选定及年度改选的门诊定点医疗机构, 并在医保信息系统自动生成记录, 做到即时办理, 即时就医, 无需专程提前选点或专程前往医保经办服务窗口办理选点, 极大地方便了参保人门诊就医。由于避免了参保人来回跑腿, 又实现了即时办理、即时就医, 受到了参保人和定点医疗机构的一致好评, 称赞这种做法体现了以人为本、便民利民的经办服务理念。

二、按人头付费与竞争性首诊双管齐下, 门诊统筹费用支付科学合理

医疗费用结算问题是医疗保险管理的难题。而由于门诊的特殊性, 使得如何采取合理的结算方式, 实现待遇支付与有效监管之间的协调平衡成为难中之难。广州市综合考虑基金风险、管理难度、便民程度等各种因素, 采取了按人头限额结算方式, 并与竞争性首诊相结合, 促使定点医疗机构主动在提供普通门诊服务的“度”上谋求平衡, 既解决了医疗费用控制难的问题, 又保证了参保人所获得医疗服务的水平。

(一) 人头限额结算促进定点医疗机构自我控制费用

医疗浪费是普通门诊制度健康运行的最大隐忧, 而人头限额结算方式明确限定了医疗机构每个参保人门诊医疗费用的控制标准, 通过费用压力促使定点医疗机构采取自我管理控制过度消费行为。在操作中, 我们月度时按诊疗服务项目与定点医疗机构结算, 即按医院申报已选本院的定点人数实际发生医疗费结算, 年终时以社区卫生医疗机构及指定医疗机构400元/年、其他医疗机构600元/年为标准, 按定点人数人均限额清算。这种方式既避免了按项目结算的高浪费风险, 也避免了总额预付制下定点医疗机构推诿就医损害参保人利益的现象。从实施两年的情况看, 目前绝大部分医院没有出现超限额的情况, 基本符合广州市门诊医疗消费平均水平。

(二) 竞争性首诊机制促进定点医疗机构自主提升服务

广州市规定, 普通门诊参保人可在本市社会保险定点医疗机构中自主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或指定基层医疗机构) 及其他医疗机构各1家 (居民医保老年人、非从业人员只可选择1家社区医疗机构) 作为其普通门诊就医的定点医疗机构。选点有效期为1年, 1年后参保人可自主改选其他医疗机构。

这样, 就促使定点医疗机构尤其是社区定点医疗机构与一、二级医疗机构通过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争取参保人选点, 使参保人获得更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两年来, 参保人在一、二级医疗机构及社区医疗机构就诊的比例上升至50%, 初步构建了“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的就医方式, 对医保基金和医疗资源的合理使用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三、事前监督与事中、事后监督全面开展, 实现门诊统筹就医的全程管理

除结算方式外, 到位的就医管理也是普通门诊统筹制度可持续健康运行的必要保证。为此, 广州市坚持将事前的预防机制与事中、事后的监管机制两手一起抓。

(一) 巧用方法, 强化事前监督

1. 建立专门凭证, 规范凭证管理。

一方面, 我们充分利用社保卡的照片功能强化参保人的身份核定;另一方面, 在卫生部门规定的全市统一病历上加贴《广州市社会医疗保险参保人门诊待遇登记卡》, 登记、确认参保人选定定点医疗机构名称, 通过系统信息与纸质资料相互校核, 加强对参保人身份的确认管理, 有效规避冒领待遇等基金支付风险。

2. 实行目录对应, 规范范围管理。

广州市医保制度实施以来, 建立健全了医疗保险“三个目录”基准库结算支付规范, 并实施医保目录与医院目录的系统在线审核对应, 利用目录对医疗机构上传医疗费记账信息的系统自动核对把关。为保证医保普通门诊统筹合理规范操作, 我们又在“三个目录”的基础上建立了普通门诊药品目录、诊疗项目支付目录, 合理控制基本保障支付范围。

(二) 加强审核, 强化事中、事后监督

针对普通门诊统筹实施后的监管工作量急剧增加、复杂性进一步提高的特点, 我们进一步完善了事中、事后的监督管理措施。建立了完善的监督机制, 实施了对普通门诊医疗费用的月度审核、年度综合病例考评、日常重点突击抽查考核的审核机制, 使普通门诊的监督管理常规化。

形成了专业的监督检查方式。编写了《监督检查手册》, 详细规范了监督检查的方式、程序及文书标准;建立了监督检查档案以及局内全员责任包干的监督检查制度, 使监督检查工作更专业化、规范化。

推动监督管理信息化。2008年起开发了广州市医疗保险定点医药机构医保业务管理监测考评信息系统, 对定点医疗机构的就医数据进行了科学整理、细化分析和即时展现, 从而实现了对定点医疗机构的医保业务管理行为、医疗服务行为、就医行为的实时监测。

四、不断完善门诊统筹的几点体会

实施门诊统筹是当前医保经办管理的一个新难点、新课题。在实施过程中, 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 注重信息系统风险应急防范

门诊统筹的实施加大了医保信息系统的运转压力和风险, 为避免因信息系统故障原因影响参保人待遇实施, 我们进一步强化了系统风险的应急防范工作:制订了应急管理预案, 建立了系统故障手工结算的应急处理流程、表格;组织就医量大的医院对本院HIS系统进行了改造, 实现医保系统故障下的院内系统应急结算功能;组织定点医疗机构开展了专项应急演练, 使其熟悉应急操作要求。由于应急措施准备充分, 目前已成功解决了多起因网络维护、系统升级、主机扩容等原因导致医保系统不能运作的情况下, 参保人门诊统筹待遇的即时记账结算问题。

(二) 注重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为保证医保基金安全, 在管理中, 我们要实施一系列的管理要求。为平衡和规范医保管理与参保人便捷就医、医院管理压力之间的关系, 我们注重灵活地采取配套措施。在对定点医疗机构实行结算限额管理的同时, 我们配套实施了监督检查制度以及清算补偿制度, 从而既保护定点医疗机构的积极性, 又保证基金安全;在对参保人实施普通门诊定点就医管理控制的同时, 又规定参保人在指定的专科医疗机构进行相应专科门诊就医不受选点限制, 从而保障了参保人的就医需求不受影响。

(三) 注意保、医的充分合作

系统统筹 第2篇

1月3日,青岛市医保城乡统筹“三险合一”信息系统正式上线运行,标志着我市原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三险合一”整合工作全面完成,医保城乡统筹“三险合一”制度正式启动实施,全市800多万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险实现了统一信息网络、统一经办服务。

自2015年1月1日起,青岛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三项医保制度整合为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两项,参保人统一按照“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大病医疗救助”三层保障享受社会医疗保险待遇。

据了解,为配合新办法落地实施,市人社局联合各级人社部门、卫计部门、民政部门、定点医疗机构,调整组织机构,整合业务流程,建设了全市统一的医保联网实时结算平台,实现了医疗保险服务人群全覆盖、功能全覆盖、网络全覆盖。医保城乡统筹“三险合一”信息系统一端连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一端连着全市5500多家定点医疗机构,是《青岛市社会医疗保险办法》实施的基础平台,是广大参保患者持卡就医结算的根本保障,广大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将享受到各项医保政策带来的实际利好。

系统统筹 第3篇

摘要:在建设中,县、乡、村各自的内部是使用内联网(Intranet),县、乡、村之间是使用外联网(Extranet),县、乡、村与服务对象之间是使用互联网(Internet)。总体主要实现网上信息公布、部门内部办公自动化、网上交互式办公等功能。

关键词:统筹城乡发展 县乡村 电子政务系统

1 深刻认识推动统筹城乡发展要求下的“县乡村”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1.1 在信息社会,网络时代,我们应充分合理地利用科学技术的成果,服务于统筹城乡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国际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营造了一个覆盖面最广,沟通交流也最方便的网络媒介和信息平台。利用互联网人们可以不受时空因素的限制把信息在几秒钟内发送到世界的任一个角落,同时还可以把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和视频合在一起,构成巨大的信息集合,用户可以利用浏览器就能方便快捷的阅读和检索,获取到大量的信息。

由于互联网所具有的特性,伴随着它的发展和日趋成熟,互联网对于人们社会生活的渗透和影响也在不断深入。它为人们提供了学习、工作和娱乐等行为活动的基本平台。计算机与互联网发展的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同时,不断面世的应用软件也在朝着智能化、可视化、便捷化和多媒体化的方向发展。

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自2000年至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2002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正式发布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20多年来,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应用取得了很大进步,电子政务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解决了人民群众的现实问题,得到了他们的充分认可。

1.2 统筹城乡发展要求下的“县乡村”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有利于推动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

1.2.1 从纵、横向看,信息的共享程度空前提高,有助于推动城乡统筹。在电子政务系统中的政府之间,可以实现资源的空间共享。县、乡、村可以通过外联网(Extranet)的渠道实现信息的交流,在时间上会大大缩短,而且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较好地实现政府之间的信息交流。

1.2.2 从政府内部看,促进政府各部门的交流,使其精简高效化,推动统筹城乡的发展。有些政府部门之间由于地域限制,交流较少,且机构庞杂,分工不明确,通过电子政务的实施,可以精简机构,并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交流,提高效率,节约经费开支,服务于统筹城乡的发展。

1.2.3 以人民为中心,有助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服务于统筹城乡的发展。经过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实践,要真正为用户服务,就必须以用户为中心,按照用户的意向去构建电子政务系统。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庆,也应构建以人民群众为中心,致力于建设透明、高效、公平和具有服务意识的县、乡、村电子政府,尤其是对于那些弱势群体,生活在低保线以下的人们,使得他们可以通过更多的渠道反应自己的问题,这有利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维护和实现,服务于统筹城乡的发展。

1.2.4 有助于推动各级政府的政务公开和民主决策,推动统筹城乡发展的民主进程。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中,电子政务使得各个政府放在人民的面前,将政府决策过程和办公过程透明化、公开化,这大大减少了暗箱操作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了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传统的金字塔式的行政体制,只有处于塔尖的人才有决策权,但是经过层层过滤之后的信息又有多少是有价值的,是领导想真正看到的,这将直接影响到决策,而电子政务则会避免。通过实施电子政务,实现决策层与信息源的相通,避免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失真,真正实现民主的决策。这些在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民主化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1.2.5 促进党政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服务于统筹城乡的发展 在信息时代,作为党和国家的干部,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掌握一定的技能。通过实施电子政务,可以显著提高党政干部的计算机技能,同时也促使他们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 构建统筹城乡发展要求下的“县乡村”电子政务系统的总体设计

2.1 统筹城乡发展要求下的“县乡村”电子政务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为了便于县乡村的办公交流,促进统筹城乡工作的更好开展,在设计时我们充分考虑到整个系统的可扩充性、动态性和以及实用性。在县、乡、村各自的内部是使用内联网(Intranet),它是一种基于Internet的TCP/IP,使用www工具,采用防止外界侵入的安全措施,为政府内部服务并连接Internet功能的内联网络。在县、乡、村之间是使用外联网(Extranet),它指一个使用公共通讯设施和Internet技术的私有网。县、乡、村与服务对象之间是使用互联网(Internet)。

2.2 统筹城乡发展要求下的“县乡村”电子政务系统的功能设计。在各级电子政务子系统的设计中按照信息纵横畅通的原则,构建向企业和公众提供较好的服务平台,实现各部门的协同工作,并为政府的决策提供一定帮助的目的,达到高效执政为民的理念。统筹城乡发展要求下的电子政务系统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办公管理和服务,促进统筹城乡的发展,服务于城乡统筹。通过实施电子政务系统,总体主要实现网上信息公布、部门内部办公自动化、网上交互式办公等功能。

通过参考国内外的做法,总结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经验,结合重庆统筹城乡发展的实际,为达到预实现的功能,在县、乡、村之间应包括电子法规政策系统、电子公文系统、电子司法档案系统、电子办公系统等。由于县乡之间政务较多,则在县、乡政府的内部之间包括电子法规政策系统、电子公文系统、电子司法档案系统、电子财政管理系统、电子管理系统、电子办公系统、电子培训系统、业绩评价系统等。政府通过政务外网给企业主要提供的服务包括电子采购与招标、电子税务、电子执照办理、信息咨询服务等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服务。同时,对于公众电子政务应为其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教育和培训服务、就业服务、电子医疗服务、社会保险网络服务、交通管理服务等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服务。

3 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统筹城乡发展要求下的“县乡村”电子政务系统的不断完善

网络时代,电子政务的作用日益明显,政府信息化的程度直接影响经济信息化与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体现着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政府通过政务系统,一方面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政府向社会提供信息,尤其是信息服务,增强了人们使用和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提高了国民的素质。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利用科学技术的成果,结合统筹城乡的实际,不断完善统筹城乡发展要求下的电子政务系统,服务于城乡统筹。

参考文献:

[1]刘菡.电子政务的规划与实践[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8.

[2]深圳市国家税务局课题组.电子政务建设方法与案例解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

关于深井供电系统“五统筹”的探讨 第4篇

随着科技的发展, 煤矿现代化技术越来越高, 许多深埋地下的矿产资源得以具备条件开采, 随着深井开采项目逐渐增多, 相应的深井供电技术也需亟待跟进。本文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 就如何提高深井供电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以及推进深井供电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几点看法。

1深井供电系统现状分析

由于千米深井开采是近几年来才开始达到的技术水平, 所以很多矿建单位:一是, 借鉴国外经验搞建设, 二是, 摸着石头过河, 边建边积累经验, 这就造成了很多千米深井在供电系统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 影响着煤矿的安全稳定可持续发展。

1.1矿井供电系统规划与建设存在缺陷

部分矿井在规划建设之初, 对于深井供电考虑不足, 存在诸如井上下各变电所、配电点系统结构和运行方式规划不合理, 电缆线路较长、载流量低, 变压器容量不足等问题, 严重影响着供电的安全稳定。例如, 随着开采年限增多, 井下负荷容量远远大于供电系统原设计容量, 从而造成主变压器长期运行在低效运行工况条件下, 不仅降低了供电系统可靠性和供电质量水平, 同时系统长期运行在过负荷条件下, 很容易导致变压器出现过热、绝缘老化等问题。

1.2供电安全可靠性与经济性不统一

节支降耗是目前国家大力倡导的经济运行方式, 但在煤矿这种粗放型的生产企业中, 节支降耗观念普遍较差, 有的矿井为了保障供电的安全稳定性, 不考虑合理性投入, 比如平时选用配电变压器时, 为了保证负荷容量, 一味的选择大容量变压器, 于是就会形成“大马拉小车”的现象。这不仅增加了设备投资, 而且还会使变压器长期处于空载状态, 使无功损失增加。还有的矿井为了追求经济性, 节省成本使用劣质或非防爆设备、煤矿淘汰设备, 给矿井安全生产带来了隐患。供电可靠性与经济性相互协调问题急需解决。

1.3很多深井供电系统高低压电网等级设置不合理

目前井下存在多种电压等级, 作为动力电源的主要电压等级有660V、1140V、3300V等几种。如果电压等级设置不合理不但造成供电不稳定还存在浪费电能现象。有的煤矿井下动力电源电压等级比较混乱, 不便于设备的日常维护及更新换代。

1.4存在供电系统与其他四大系统不协调的情况

供电可靠性与否直接影响着矿井提升、排水、压风、通风等其他四大系统的稳定运行, 所以统筹好供电与其他四大系统的关系直接影响着煤矿的安全生产。

1.5人在供电系统中得能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在所有的安全生产因素中, 人的作用至关重要, 人的能动性的发挥直接关乎着矿井的安全生产与经济运行, 目前很多煤矿自动化程度不高, 集中控制、自动控制、远程监控操作还没有完全实行或实行范围较小, 工人的劳动量、操作程序依然比较复杂, 必然存在生产隐患。

2深井供电系统“五统筹”研究探讨

2.1统筹矿井供电系统规划与建设相互协调

2.1.1对于用电负荷较大的煤矿企业, 一般采用母子变压器供电方式, 其中一台 (母变压器) 按最大负荷配置, 另一台 (子变压器) 按低负荷状态选择, 就可以大大提高配电变压器利用率, 降低配电变压器的空载损耗。在负荷变化较大时, 根据电能损耗最低的原则, 投入不同容量的变压器。

2.1.2选用先进动态无功补偿及消谐装置。通过设备无功和有功容量间的自调节, 不仅可以提高矿井低压供电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和供电综合质量水平, 为井下各电气设备提供功率因数和供电质量均优越的电能资源, 同时还可以有效抑制井下低压供电系统中各机电设备运行时产生的高次谐波分量, 降低谐波对供配电网的冲击, 保证各煤矿开采机电设备高效稳定运行, 提高其综合使用寿命。

2.2统筹供电系统可靠性与经济性相互协调

深井供电的安全稳定与经济运行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 供电系统的安全稳定是实现经济运行的基本保障, 经济运行是供电安全稳定的自然延伸。矿井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前提下, 必须保障供电安全, 而只有保证了供电安全才有可能实现经济运行。

2.2.1对于井下配电点的变压器, 本着“小容量, 密布点”的原则, 配电变压器应尽量位于负荷中心, 供电半径不超过0.5千米。配电变压器的负载率在0.5~0.6之间效率最高, 此时变压器的容量称为经济容量。如果负载比较稳定, 连续生产的情况可按经济容量选择变压器容量。

2.2.2大型设备的启动采用先进的双向可控碴软启动器或者变频启动器, 既要减小直接启动对电网和设备的冲击而造成的损坏, 也可从中省去设备中的调速器、减速器, 还可省去大量的油脂消耗, 更能省去其中大量的人工维护和损坏检修费用。

2.3统筹井下高、低压电网相互协调

2.3.1构筑完善井下低压供电继电保护系统。在低压供电系统继电保护设计和技术改造时, 应充分结合分级闭锁和选择性断电控制技术, 保证井下各机电设备高效稳定、节能经济运行, 为矿井低压供电系统安全可靠供电提供重要支持。在低压供电系统中按照分级闭锁和选择性断电原则, 构筑完善的继电保护系统, 可以有效杜绝井下工人的人为误操作事故发生, 从而有效提高矿井供电系统防火防爆综合安全性能。

2.3.2深井供电存在电压压降较大的缺陷, 为此深井供电一般在井下设置中央变电所, 电压等级10KV为宜, 各采区变电所所需电源均引自中央变电所两回路, 然后由移动变电站降压为相应等级的电压, 确保可靠供电。

2.3.3井下低压动力电源要综合各种因素科学规划, 既考虑供电稳定性又要注重经济性, 对于矿井开采初期, 负荷较小供电线路较短的情况, 可以采取低压660V供电, 这样既能保障稳定供电也能减少设备投资 (目前电压等级低的防爆设备价格有优势) , 随着开采周期延长, 采掘面向里纵深, 如果再采用较低电压等级, 电压压降较大, 线路电流升高, 造成设备动力不足, 线路老化严重, 不利于安全生产。可以考虑提高电压等级, 降低设备启动电流和线路载流量, 提高线路供电稳定性。对于开采年限较长, 开采距离较远的矿井, 中远期规划, 建议采用1140V或3300V动力电源, 以提高供电可靠性。

2.4统筹供电系统与煤矿其他系统相互协调

煤矿五大系统中, 供电作为基础的能量提供系统, 为通风、排水、提升、压风提供动力基础, 反过来, 其余四大系统的可靠运行也关乎着供电系统的稳定运行, 两者是密不可分的。

2.4.1其他四大系统都必须具备可靠的双回路供电系统, 而且当一回路发生故障停止供电时, 另一回路能担负起全部负荷, 必须满足通风、排水、提升、压风的要求。

2.4.2通风、排水、压风、提升四大系统必须采取可靠的运行方式, 保证不影响电网的整体供电, 功率较大的转动设备适当采取变频、软起等方式, 降低启动电流, 减少对电网的冲击, 保证整体供电的稳定可靠。

2.5统筹人与供电系统相互协调

煤矿矿井不仅操作范围较小, 同时还是一个多工种同时作业环境, 条件复杂, 程序繁杂, 既造成工人劳动量大, 也容易发生误操作现象。

2.5.1对于供电系统中存在的高隐患非安全型或高耗能型设备应予淘汰并重新规划选型, 既便于操作, 又稳定可靠。

2.5.2配置先进的供电安全实时在线监测系统、远程控制系统、集控系统等, 实现装备现代化, 控制自动化, 管理信息化。

2.5.3逐步提升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 适应现代化装备的升级换代速度, 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消除人的不安全因素, 提高供电系统的稳定性和经济运行水平。

3结论

煤矿井下供电系统运行在一个复杂环境中, 提高其运行安全可靠性是一项系统、长期持久的工作, 必须结合煤矿井下开采的实际情况, 将人力、物力、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有机结合起来, 整体协调配合, 进行充分考虑设计, 制定完善的深井井下安全供电措施方案, 有效提高煤矿深井供电系统供电可靠性, 保障井下煤矿开采安全稳定、节能经济的高效进行。“五统筹”又统一于构建现代化矿井的规划之中, 使得煤矿安全发展、科学发展, 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立.黄民翔配电网经济性和可靠性的综合评估[J].能源工程.2007, 3:16-19.

[2]陈文高.配电系统可靠性实用基础[M].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1998:100-126.

系统统筹 第5篇

88分

一、单选(共 10 小题,总分: 40 分)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一个大系统。”这是谁提出的? B

A.江泽民 B.胡锦涛 C.温家宝 D.邓小平

2.“有人说我们党的哲学叫斗争哲学”。这句话是谁说的? A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D.蒋介石

3.党的()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D

A.十四大 B.十五大 C.十六大 D.十七大

4.矛盾分析着眼于()。B

A.统筹兼顾 B.共赢共存 C.共存共生 D.和谐发展

5.“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要发挥两个积极性。”是谁提出的? A A.江泽民 B.胡锦涛 C.温家宝 D.邓小平

6.蒋介石搞祭孔的目的是? D

A.崇拜孔子 B.个人信仰 C.讨好共产党 D.维护反动统治

7.“取守不同术”是谁提出的? D

A.秦始皇 B.赵匡义 C.刘秀 D.贾谊

8.“30年来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必须实行开放政策。”是谁提出的? D

A.江泽民 B.胡锦涛 C.温家宝 D.邓小平

9.和谐哲学的方法论原则是()。C

A.共存 B.统筹兼顾 C.共存共荣 D.共建共享

10.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D

A.以人为本 B.可协调发展 C.发展 D.二元经济

二、多选(共 5 小题,总分: 20 分)1.“四位一体”是指()。ABC

A.经济建设 B.政治建设 C.文化建设 D.社会建设

2.对于系统把握的问题需要关注的有哪几点? ABCD

A.整体性 B.结构性 C.层次性 D.开放性

3.2003年,胡锦涛提出三个文明()。ABC

A.物质文明 B.政治文明 C.精神文明 D.传统文明

4.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两个侧面()。AB

A.既讲质变,又讲量变 B.比较侧重于革命和质变 C.既讲整体,又讲局部 D.比较侧重量的变化

5.社会主义时期,社会基本矛盾是()。BD

A.人民内部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D.生产和生产力

三、判断(共 10 小题,总分: 40 分)1.“和”的道理是一个生成事物的道理,是一个建设的道理,是一个成事的道理 √

正确 错误

2.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正确 错误

3.社会主义时期,社会基本矛盾依然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正确 错误

4.从理解上看,斗争哲学有其特定的含义,不能把它泛化,尤其不能把斗争都归为斗争哲学。√

正确 错误

5.所谓斗争哲学,实际上是关于事物质变的道理,是关于事物质变的哲学,在质变的阶段事物的发展有什么规律,我们如何来驾驭。√

正确 错误

6.十五大报告当中提出,长期都需要贯彻的一个原则就是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正确 错误

7.和谐哲学的方法论最起码的底线是共存,就是在一个共同体当中共同存在。√

正确 错误

8.和谐哲学就是执政党或者执政者的一个哲学,一个道理。要执政,就必须搞和谐哲学。√

正确 错误

9.我们国家长期处于农业社会,是一个高度稳定的社会。╳

正确 错误

10.所谓和谐哲学,实际上是事物在量变的阶段,在相对稳定阶段的道理。√

城乡统筹 整体推进 第6篇

麒麟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示范县建设工作,在各级发改委、水利部门的关心指导下,认真贯彻《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示范县建设管理办法》,按照“城乡统筹、整体推进、规划先行、辐射带动、注重实效”的工作思路。全面完成麒麟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示范县建设任务,累计完成投资10022万元,其中:中央投资4874万元,省级投资638万元,市级投资407万元,区级配套280万元,自筹资金1223万元,融资2600万元。群众投工投劳610万个,建成各类供水工程81处,其中:集中供水工程25处,单村供水工程56处。上级下达计划224个村,完成273个村,占计划的122%,解决了25.89万人的集中供水问题,占计划的161%,其中:规划人口13.81万,辐射带动人口11.44万,全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0%。

提高认识,科学定位

麒麟区紧紧抓住“示范县建设”这一机遇,牢固树立三个理念:树立城乡统筹的理念,坚持整体推进,在城镇和坝区采取集中式供水模式,在山区采取单村供水模式;树立高标准建设的理念,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管理,统一验收;树立机制创新的理念,坚持集中供水工程市场化管理,企业化经营,坚持单村供水工程产权改革,明确主体。

高位推进,强化责任

麒麟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始终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示范县建设摆在优先地位,成立了以麒麟区人民政府区长为组长,分管副区长、水务局局长任副组长,区政府办、发改、财政、审计、环保、卫生等部门以及乡(镇)、街道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协调领导小组。麒麟区区委、区政府做到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要物给物,建立了区、乡、村、组四级领导机构,推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层层签订责任书,实行风险抵押和绩效考核,做到任务明确、责任落实,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示范县建设有坚强队伍抓、有专业人员管、有广大群众干。

营造氛围,达成共识

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简报等多种形式,对示范县建设的政策、措施、管理以及成效等进行宣传报道,着重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示范县建设过程中的政策法规、领导批示、调研报告、工作动态、工作亮点、节约用水常识、水源地保护等进行宣传,共编发信息20期,在区级媒体播出示范县建设专题5期,在《曲靖日报》刊登5篇报道,通过宣传,为示范县建设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科学规划,城乡统筹

紧扣示范县建设目标,按照科学规划、创新设计、技术可行、水源稳定、水质达标、设备完善、管理落实的要求,对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工程设计、工程管理、水源和水质、投资效益、用水价格等问题科学论证、综合分析、为建设高质量工程提供保障。一是早规划,制定了麒麟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示范县建设规划;二是严规划,坚持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做到工程布局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水源保护与水质净化相结合,标准化建设与创新管理机制相结合;三是守规划,在项目建设上实行“三不批”,即无规划设计的不批,无施工方案的不批,无建后运行管理办法的不批。

转变方式,市场经营

成立麒麟区水利水电开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麒麟区麒麟源供水有限公司,麒麟区建辉供水有限公司,公司资产达1.5亿元,实现年经营收入1200万元以上,利税500万元以上。通过市经营,盘活了全区水利国有资产,做到了农村供水城市化、企业化、市场化。

健全机制,强化管理

(一)严格制度,强化监督。麒麟区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实行“九制”管理,即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规划建卡制、社会公示制、资金报账制、物资采购制、工程审计制、管护责任制。同步监管工程质量和进度,对建设资金,严把关口,专款专用,定期督查,一项一审,确保了资金使用效益。

(二)建章立制,规范管理。麒麟区政府出台了《麒麟区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招投标管理办法》、《麒麟区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资金管理办法》、《麒麟区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办法》、《麒麟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办法》。

(三)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按照明晰产权,主体明确的思路,麒麟区对农村饮水集中供水工程实行市场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做到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对单村供水工程,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明确管理主体,做到产权有其主,主体有其责,责权有其利。推进水价改革,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节约用水”的原则,《关于农村饮水安全项目供水价格的批复》(麒区发改价格〔2011〕2号)文件,对全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核定了水价,做到“抄表到户,按方收费”。

(四)保护水源,确保安全。建立水源地保护制度,编制了饮水水源地保护规划,划定了水源地保护范围,强化水质监测,确保饮水安全。

农村饮水,惠及百姓

(一)农村面貌明显改善。告别了过去找水、挑水、拉水、背水的历史,通过农村饮水安全的实施,解决了273个村的饮水安全,使农村劳动力从过去的饮水困难中解放出来,据调查,每年可节省87.2万个工日。

(二)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告别了长期饮用不安全水的历史。由于长期饮用不达标的水,造成疾病发生,导致了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通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农民用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改善了群众生活条件,提高了健康水平,减少了疾病发生。

(三)群众生活方式明显改善。告别了过去不能使用洗衣机、太阳能的传统生活方式,通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项目区群众由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生活方式转变。据统计,54120户购买了洗衣机,43306户用上了太阳能,享受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四)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告别了农村产业单一的格局,通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促进了项目区农村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庭院经济的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据统计,项目区畜牧养殖1000头(只)以上的专业小区53个,农副产品加工专业户230户,农民人均增收达230元。

系统统筹 第7篇

景观是指在特定地域生态系统和土地利用方式影响的, 在平方公里尺度上的镶嵌体。景观生态学简单的说就是把景观 (即镶嵌体) 作为研究对象的的生态学。

景观是由景观元素组成, 景观元素是地面上相对同质的生态要素或单元。组成景观的结构单位可以分为斑块、廊道和基质三种, 可以认为景观都是由这三种元素组成。斑块是一个在外观上与周围环境明显不同的非线性地表区域;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 它既可以呈隔离的条状, 也可以将其看作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同时也是联系各斑块的桥梁;基质是在景观中最广泛和最有连续性的元素类型对景观功能起着决定性作用。

2 景观生态学分析内涵

在城乡统筹的绿地系统规划, 区域部分的绿地系统规划更主要的是基于生态方面的规划与控制;而中心城区绿地的规划则必须更多的考虑居民使用和可操作性的问题, 在融入景观生态学的思考同时也必须对现有的所有相关规划作整理以确定可用用地。

2.1 绿地斑块

城区景观中一切非线性的绿地, 根据其类型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城区绿地斑块是城市绿地系统中最易接触到的类型, 其功能、规模、布局对整个城市绿地系统有最重要的影响。

2.2 绿地廊道

城区景观中线状或带状的绿地, 河流两侧自然林带、道路两侧绿化带等都可视作绿地廊道。

2.3 基质

城区景观中的基质是指城区中城市绿地以外的区域, 主要是人工的元素, 包括建筑、道路、广场等组成。

2.4 其它非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分析工作

中心城区绿地的规划必须更多的考虑居民使用和可操作性的问题, 在现状分析的时候应该同时对现有已编制的控规、地块征用批准情况、具备改造可能的地块、相关政策等各方面相关规划、计划进行全面仔细的分析, 分析出可能调整为绿地的“准绿地地块”, 为合理规划做好前期准备。

3 景观生态学在规划中的应用

3.1 优化整合现状斑块

3.1.1 扩大斑块面积

一般来说, 斑块中能量和矿物营养的总量与其面积成正比, 大斑块比小斑块拥有更多的动植物和更完整的食物链, 其生态价值也更高。在规划中, 应将相邻的各个小斑块尽量整合为较少数量的大斑块。

3.1.2 优化斑块边界形状

斑块的边界形状一般都不是平滑的, 而是弯曲凹凸的, 具有最小周长面积比的形状 (例如圆形) 不利于能量与物质的交换, 相反周长面积比越大越有利。在规划中, 应尽可能在满足使用功能前提下扩大周长面积比。

理论上, 最佳斑块形状应该具有多种生态学效益, 通常与“太空船”形态类似, 即具有一个近圆形的核心区, 弯曲边界和有利于物种传播的边缘指状突出。在规划中, 结合周边用地状况与地块划分, 在易于管理的前提下, 应该有意识的将规划绿地 (绿地斑块) 形状与最佳斑块形状靠拢, 即在核心区域外争加边界长度和边缘突出部分。

3.2 拓展和新建生态廊道

3.2.1 拓展廊道宽度

廊道宽度与其能够发挥的功能紧密相关, 根据研究, 12m是一个关键值, 廊道宽度在3m~12m时, 物种多样性较低;如果廊道宽度大于12m, 则有内部种开始出现, 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提高。根据研究, 廊道宽度在12m~600m宽度范围内, 其生态学意义可分4级定义 (如表1) 。

在规划中, 结合国家相关规范, 融入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提出以下规划思路。

(1) 城市绿地中沿道路景观绿地、绿地通廊等较窄的绿地廊道应尽量大于12m; (2) 沿重要交通设施廊道的绿地 (例如铁路、高速公路等防护林地) , 以及次级河流两侧防护林地、自然林地, 规划应不小于30m, 尽量大于60m, 使其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 (3) 重要河流 (如本规划中长江、乌江) 两侧防护

表1廊道宽度与生态学意义林地、自然林地, 以及主要山体廊道, 在非城市规划建成区部分应超过100m, 并尽可能的拓宽, 创造自然化、物种丰富的景观结构。

3.2.2 新建生态廊道与踏脚石原理的应用

踏脚石原理简单来说, 即是在斑块间没有廊道或难以靠廊道连接的地方, 加设一行踏脚石 (小斑块) 来增加景观连接度, 并可增加内部种在斑块间的运动。换而言之, 踏脚石原理就是通过连续的小斑块达成廊道的作用。

在旧城区中, 由于建设现状和改造难度的原因, 要想在绿地结构上形成联系各主要斑块的生态廊道往往非常困难, 这种情形下可以有意识将“踏脚石”以街头绿地、小游园的形式布置, 替代廊道的作用, 形成联系度较好的绿地网络结构。

4 结语

通过对景观生态学原理在涪陵区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分析, 可以总结出, 在城乡统筹的绿地系统规划中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 主要应用于三方面。

在规划目标上, 区域层次以区域绿地景观生态系统优化为目标, 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评价基础上, 建立优化的空间结构和模式;城区层次上, 通过优化或引入新的景观要素 (斑块、廊道) 而调整或构建良好的景观生态结构, 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在规划分析上, 应用“斑块—廊道—基质”的理论帮助分析, 区域层次的“斑块—廊道—基质”是较为宏观和大规模的生态因子, 城区层次的“斑块—廊道—基质”则是由我们平常所及的绿地、道路绿化等因子所组成。

系统统筹 第8篇

目前,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使用频度不高、资产闲置的现象较为普遍:医院、学校、青少年活动机构有多个功能相近的室内场馆, 数千套类型相同的专用器材, 但许多资产的使用频率不高, 有的一年都用不到几次, 有的甚至在其“生命”周期内被长期闲置;有些单位的公有房产闲置多年, 被本单位职工甚至外单位人员长期占用, 大部分不收房租, 有的甚至还倒贴水电费;部分单位即使将闲置房产对外进行出租, 却不考虑资产的市场价值, 出租收益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 个别单位甚至直接用资产有偿使用收益抵冲单位公用支出或福利支出;一些单位的车辆平时基本不用;一些单位没有在会议或重大活动结束后, 对专项购置的计算机、传真机、通讯工具等资产进行妥善保管, 许多资产时间不长就不知去向;有些单位的计算机、照相机、摄像机等高档物品没有及时入账, 长期公私合用;有些单位只重视打报告更新重置资产, 不及时办理废旧资产报废处置手续, 许多可用资产被堆放在临时库房内, 个别单位甚至将淘汰、更换尚未销账的笔记本电脑、家用电器、照相机、家具等资产转作私用。上述种种现象表明, 行政事业单位闲置和低频度使用的资产量十分巨大。这部分资产, 整合使用的空间较大, 只要合理引导, 完全实现行政事业单位之间资产资源的共享共用。可以说,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闲置和低频度使用已经为资产的统筹使用, 奠定了一个较好的物质基础。

2 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为资产的统筹使用构建了一个新的操作平台

交通状况的改善, 医疗、办学和青少年活动场所的集中整合, 为现存类型相同、功能相近资产的共享共用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 业内人士先后提出了多种切实可行的资源共享方案。但部门或单位间资产配置和使用管理的各自为政, 导致资产管理部门无法及时全面地掌握资产的存量和需求情况,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调剂使用工作一直无法落实到位。近几年来, 经过国家、省、市、县四级财政部门的努力,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建成, 部分地区已经实现了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和政府采购系统、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有效对接, 基本做到了资产存量、增减变化和分布及使用状况地适时、全面更新, 实现了资产入口到出口环节的动态管理。对这一系统的建设, 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 让各级财政部门发挥财政调配公共资源的职能, 引导行政事业单位共享共用现有资产, 实现存量资产的物择所需、物尽其用, 提升资产使用效益, 节约财政支出的设想不再是空中楼阁。因为它解决了资产存量和需求状况不清这一制约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共享共用的最大瓶颈, 为资产管理部门根据各单位资产使用需求统筹调剂使用现存资产提供了一个比较成熟的操作平台。

3 以核实资产存量信息为基础分步实施资产统筹使用的条件已基本具备

鉴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的现状, 可借助存量资产管理的信息化, 采取分步实施、无偿划拨和有偿使用相结合的方式, 逐步建立“存量资产统筹使用平台”, 实现市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统筹使用:

(1) 组织全面清查, 核实可用资产存量。由于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统计的资产存量信息为各单位账面反映的资产存量, 其中部分资产已不具使用价值, 有的甚至已经毁损流失。为确保资产统筹使用工作的有效开展, 必须对各单位的存量资产进行全面清查, 并根据清查结果, 按照规定的程序, 处置不具使用价值资产, 核销毁损流失资产, 让渡基本不用的闲置资产。建立一个资产拥有量与可用量相符、账面数与实存数相符、财务核算数与资产管理部门统计数相符的可用资产信息库, 丰富资产统筹使用的资源和渠道。

(2) 集中闲置资产, 无偿调剂使用。通过建立资产管理电子或实物“公物仓”, 集中收储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可用的闲置资产, 供资产配置预算核准新购、新建资产的行政事业单位选择, 以无偿划拨的方式, 直接调剂给有需求的单位使用, 将闲置资产转化为有效资源。

(3) 挂钩经济利益, 试行有偿共用。在结合不同部门配置和使用资产的特点, 认真分析存量资产信息的基础上, 运用行政管理和市场运营手段, 辅以一定的激励措施, 制定与单位经济利益挂钩的资产有偿共用办法, 鼓励相关单位提供同类资产, 特别质优价高, 一般单位无力配置也不宜重复配置的资产, 供系统内不同单位或外系统有相同使用需求的单位有偿使用, 在减少资产重复配置的同时, 提升存量资产的使用频度。

(4) 完善使用机制, 普及资源共享。在全面落实资产配置预算管理工作的同时, 不断完善资产无偿调剂、有偿共用的方式方法, 建立科学合理的资源共享机制, 运用行政手段, 采取调剂、联营、租赁等方式, 推动各行政事业单位转变资产配置和使用理念, 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资源共享共用的深度和广度, 加大资产统筹使用的力度, 最大限度地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摘要:近年来, 在各级各地财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在体制明确、制度建设、基础管理、机制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基本实现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日常监管工作的精细化、信息化和规范化。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闲置浪费较多, 使用效率不高依然是倍受关注的热点, 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资产管理水平地提升。目前, 如何管好用好存量资产, 提升资产使用效益已经成为众多资产管理人员研究和思考的新课题。笔者在苏北某市财政资产管理处室见习时, 深感这一氛围的浓烈。现结合一个多月的资产共享共用状况调研情况, 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统筹使用工作进行简单探析。

系统统筹 第9篇

1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景观是指在特定地域生态系统和土地利用方式影响的, 在平方公里尺度上的镶嵌体。景观生态学简单的说就是把景观 (即镶嵌体) 作为研究对象的的生态学。

景观是由景观元素组成, 景观元素是地面上相对同质的生态要素或单元。组成景观的结构单位可以分为斑块、廊道和基质三种, 可以认为景观都是由这三种元素组成。斑块是一个在外观上与周围环境明显不同的非线性地表区域;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 它既可以呈隔离的条状, 也可以将其看作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同时也是联系各斑块的桥梁;基质是在景观中最广泛和最有连续性的元素类型对景观功能起着决定性作用。

2 涪陵区绿地概况

2.1 城市概况

涪陵区居重庆市及三峡库区腹地, 地处四川盆地和盆边山地过渡地带, 境内地势以低山丘陵为主, 横跨长江南北、纵贯乌江东西幅员面积2941.46平方公里。区境自然环境复杂, 植物种类丰富, 类型多样, 据粗约统计, 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共有330余科1500余属4000多种。

2.2 基于景观生态学分析的区域绿地现状

如前所述, 该规划最大的特点在于第一次在绿地系统规划中提出了城乡统筹的概念, 将研究范围拓展到了整个行政辖区, 那么对于区域绿地的现状必须进行分析, 将景观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分析中, 可以将区域绿地现状析解为斑块—廊道—基质的系统。

区域中可以被视为斑块的几种主要类型有: (1) 大面积林地; (2) 水源保护区; (3) 风景名胜区; (4) 自然保护区; (5) 森林公园; (6) 水体与湿地保护区; (7) 中型以上水库。

廊道有: (1) 山体廊道; (2) 水系廊道; (3) 重要基础设施走廊。

在区域绿地分析中的基质, 是指斑块、廊道以外的其它部分, 主要是由耕地、山地以及建设用地 (包括城市、乡镇、农村) 组成。

通过以上“斑块—廊道—基质”的分析, 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理清整个区域内的绿地系统现状, 即由大面积林地、森林公园、风景区、自然保护区等因子组成的生态斑块, 由两江、两主要山脉组成的四条廊道, 以及由其它因子组成的基质。

2.3 基于景观生态学分析的城区绿地现状

在城乡统筹的绿地系统规划, 区域部分的绿地系统规划更主要的是基于生态方面的规划与控制;而中心城区绿地的规划则必须更多的考虑居民使用和可操作性的问题, 在融入景观生态学的思考同时也必须对现有的所有相关规划作整理以确定可用用地。

整个城区内的绿地系统结构主要是由城市公园、其它绿地 (郊野公园、城周边景区等) 组成的各大小斑块, 由长江、乌江形成的最主要的廊道和其它几条景观路形成的廊道 (虽然在生态上功能较弱, 但却是市民容易直观感受到的) , 以及主要由城市建成区构成的基质。

3 景观生态学在规划中的应用

3.1 优化整合现状斑块

3.1.1 扩大斑块面积

一般来说, 斑块中能量和矿物营养的总量与其面积成正比, 大斑块比小斑块拥有更多的动植物和更完整的食物链, 其生态价值也更高。在规划中, 应将相邻的各个小斑块尽量整合为较少数量的大斑块,

3.1.2 优化斑块边界形状

斑块的边界形状一般都不是平滑的而是弯曲凹凸的, 具有最小周长面积比的形状 (例如圆形) 不利于能量与物质的交换相反周长面积比越大越有利。

理论上, 最佳斑块形状应该具有多种生态学效益, 通常与“太空船”形态类似, 即具有一个近圆形的核心区, 弯曲边界和有利于物种传播的边缘指状突出。在规划中, 结合周边用地状况与地块划分, 在易于管理的前提下, 应该有意识的将规划绿地 (绿地斑块) 形状与最佳斑块形状靠拢, 即在核心区域外争加边界长度和边缘突出部分。

3.2 拓展和新建生态廊道

3.2.1 拓展廊道宽度

廊道宽度与其能够发挥的功能紧密相关, 根据研究, 12米是一个关键值, 廊道宽度在3~12米时, 物种多样性较低;如果廊道宽度大于12米, 则有内部种开始出现, 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提高。根据研究, 廊道宽度在12米~600米宽度范围内, 其生态学意义可分4级定义。

在规划中, 结合国家相关规范, 融入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提出以下规划思路:

(1) 城市绿地中沿道路景观绿地、绿地通廊等较窄的绿地廊道应尽量大于12米; (2) 沿重要交通设施廊道的绿地 (例如铁路、高速公路等防护林地) , 以及次级河流两侧防护林地、自然林地, 规划应不小于30米, 尽量大于60米, 使其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 (3) 重要河流 (如本规划中长江、乌江) 两侧防护林地、自然林地, 以及主要山体廊道, 在非城市规划建成区部分应超过100米, 并尽可能的拓宽, 创造自然化、物种丰富的景观结构。

3.2.2 新建生态廊道与踏脚石原理的应用

踏脚石原理简单来说, 即是在斑块间没有廊道或难以靠廊道连接的地方, 加设一行踏脚石 (小斑块) 来增加景观连接度, 并可增加内部种在斑块间的运动。换而言之, 踏脚石原理就是通过连续的小斑块达成廊道的作用。

在旧城区中, 由于建设现状和改造难度的原因, 要想在绿地结构上形成联系各主要斑块的生态廊道往往非常困难, 这种情形下可以有意识将“踏脚石”以街头绿地、小游园的形式布置, 替代廊道的作用, 形成联系度较好的绿地网络结构。

4 结语

通过对景观生态学原理在涪陵区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分析, 可以总结出, 在城乡统筹的绿地系统规划中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 主要应用于三方面。

(1) 在规划目标上, 区域层次以区域绿地景观生态系统优化为目标, 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评价基础上, 建立优化的空间结构和模式;城区层次上, 通过优化或引入新的景观要素 (斑块、廊道) 而调整或构建良好的景观生态结构, 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在规划分析上, 应用“斑块—廊道—基质”的理论帮助分析, 区域层次的“斑块—廊道—基质”是较为宏观和大规模的生态因子, 城区层次的“斑块—廊道—基质”则是由我们平常所及的绿地、道路绿化等因子所组成。

(3) 在规划手法上, 区域层次主要着眼于构建宏观的、结构上的景观生态系统;城区层次主要着手于绿地系统的构建和具体斑块、廊道的处理, 例如在绿地斑块、廊道控制上引入景观生态学的佳斑块形状理论、踏脚石原理等应用理论, 优化和创造良好的形态, 增加景观要素的生态价值。

摘要:城乡统筹考虑的绿地系统规划与传统绿地系统规划相比, 将规划的研究范围由城区规划建成区范围拓展到对行政辖区包括镇乡的全方位关注, 强调城乡绿化统筹发展。绿地系统规划应该突出主城区, 覆盖全行政辖区范围, 统一规划, 城乡绿化形成整体的系统, 将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大面积森林植被、山脉、河流水系等纳入整个绿地系统中, 从生态、景观等方面都提出控制要求。本文以涪陵区绿地系统规划为例, 探讨如何将景观生态学原理应用到城乡统筹的绿地系统规划中。

系统统筹 第10篇

20世纪90年代以来,IHDP、IPCC、IGBP等国际性科学计划与机构将脆弱性的研究作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点之一[6,7,8],现已发展成为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性科学研究的前沿与热点[9,10]。从研究内容来看,脆弱性的内涵最初只关注扰动事件影响的程度或可能性延伸到包含“风险”“敏感性”“适应性”“恢复力”等一系列相关概念在内的一个概念集合[11,12,13];而后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脆弱性逐步成为研究的热点,随着1999年“经济脆弱性”概念的提出,包含自然、社会、经济等综合因素及韧性机制的人地(海)关系系统脆弱性逐步受到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关注[14,15]。国外学者大多从危机管理的角度分析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突发公共事件等对经济系统的影响和冲击[16,17,18,19]。近年来,国内学者将视角集中于石油城市、煤炭城市、旅游城市、沿海城市等具有特殊资源类型的经济系统脆弱性研究[20,21,22],但相关专题的系统性研究成果并不多见,对于陆域经济与海洋经济交互作用的沿海地区经济系统脆弱性的研究还十分薄弱,实践经验和理论积淀都有待进一步拓展和完善。因此,本研究将在海陆统筹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提出沿海地区经济系统脆弱性的内涵,依据脆弱性相关理论及集对分析方法,对中国沿海地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11个省、市、自治区经济系统敏感性及其应对能力进行评价,通过分析中国沿海地区经济系统脆弱性的分异特征以及影响因素,为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参考。

1 沿海地区经济系统脆弱性的内涵与指标体系构建

1.1 沿海地区经济系统脆弱性内涵

沿海地区经济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陆海系统交互作用的大系统,其脆弱性是指区域经济在内外环境各要素的扰动下,由经济系统自身所具有的敏感性与应对力之间相互牵制所表现出的结构或功能易受到损害的一种系统属性。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 经济系统的运行具有不稳定性,这也是区域经济系统自身的一种内在属性;②区域经济系统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对外界干扰的敏感性与抵抗敏感性而具有的应对能力的可能性,经济系统本身应对外部影响的承受能力表现为经济系统脆弱程度[23]。

1.2 指标体系构建

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通过经济系统脆弱性的反向关联来体现,经济系统脆弱性越大经济发展越不安全[24]。中国沿海地区经济系统脆弱性的指标体系构建应当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实力、产业或经济自主控制力、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等方面。本文基于科学性、适用性、全面性等原则,根据沿海地区经济系统脆弱性综合评价的科学内涵以及陆海统筹与海洋强国的主体要求,选取了10个经济系统的敏感性指标(S1~S10)和10个经济系统应对性指标(R1~R10),从而初步构建中国沿海地区经济系统脆弱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含义和性质进行了详细说明(表1)。表1中的20个指标分别从正负两方面反映其对经济敏感性和应对性的影响:敏感性指标性质为正(+),说明指标值越大,经济敏感性越大,导致经济脆弱性越大,反之则相反;应对性指标性质为正(+),说明指标值越大,经济应对性越大,导致经济脆弱性越小,反之则相反。

注:①各指标性质的(+)、(-)判断是相对于经济系统脆弱性而定;②海洋经济增长弹性系数=海洋经济增加值年增长率/GDP年增长率;③产业结构多样化指数:H=ΣIiLn Ii,Ii为第i次产业产值占GDP比重,i=1,2,3;④沿海地区开放型经济指数评价见参考文献[25].

1.3 指标权重的确定与数据来源

不同的指标体系对沿海地区经济系统脆弱性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因此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也不同[20]。熵值法在测算权重时较为客观,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主观因素带来的偏差,因此本文选用熵值法确定权重(熵值法确定权重的过程已较为成熟,文章中不再列出[26])。沿海地区经济系统脆弱性的指标权重见表1。各项指标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2007-2012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EPS全球数据统计/分析平台,其中部分数据来源于各沿海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 研究方法

2.1 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估模型构建

赵克勤[27]在1989 年首次提出了集对分析方法。集对分析理论(Set Pair Analysis ,SPA)是一种从整体上和全局上用联系度对两个集合的确定性关系和不确定性关系以及这两类关系之间的关系和转换进行研究的分析方法。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看,集对是指具有一定联系的两个集合所组成的基本单位;系统内的任意两个组成部分,如评价标准与评价对象、现在与未来、线性与非线性或两个学生、两个方程等都可以视为集合。集对分析的核心思想就是首先承认系统是由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信息组成的,然后在选定的研究背景下,分析两个集合所具有的相同、相异和相反的特性,并对不确定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用数学表达式来描述两个集合的同异反联系度,最后利用这种数学工具对引起这种不确定性的各种原因和信息进行深入有效的分析和处理,揭示潜在的规律。

集对分析适用范围较为广泛,虽然集对理论从被首次提出至今仅有十几年的时间,但如今其已被应用在数学、物理、系统科学、信息研究、农业、医学、人工智能和网络规划等自然科学领域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由于社会经济系统本身就具有宏观复杂性,因此集对分析在社会经济系统中也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集对分析方法的具体原理以及分析在相关研究中已趋于成熟[25],具体公式可表示为:

式中:a、b、c分别称为集合A和集合B在问题W下的同一度、差异度和对立度,且满足a+b+c=1;i和j一方面是差异度和对立度的标记;另一方面表示差异度和对立度的系数,其中i取值于[-1,1],j规定其取值恒为-1。

对于多属性评价问题可记为Q={F,D,E,W },其中,评价方案集F={f1,f2,… fm},评价指标集D= {d1,d2,… dn},评价对象集E= {e1,e2,…ek},评价指标权重集W ={w1,w2,… wn}。在同一空间内进行对比确定各评价方案中的最优评价指标构成最优评价集U={u1,u2,…un},各评价指标中最劣评价指标构成最劣评价集V = {v1,v2,…vn},其中,un、vn分别为指标的最优值和最劣值。集对fm,U在U,V上的联系度为:

式中:apk和cpk分别为评价指标dpk与集合[up,vp]的同一度和对立度;wp为第p项指标的权重。当dpk对评价结果起正向作用时:

当dpk对评价结果起负向作用时:

方案fm与最优方案集U的相对贴近度rm可定义:

式中:rm反映被评方案fm与最优方案集U的关联程度;rm值越大表示被评价对象越接近最优方案。文章运用集对分析法,针对沿海地区经济系统脆弱性这一具体问题,把多个集合组合到一起,按照经济系统脆弱状况这一特性展开具体分析,可算出敏感性rs和应对能力rR,以敏感性和应对能力作为集合可计算出经济脆弱性值rv,rv值越大表示经济系统脆弱性程度越高,反之则相反。

2.2 经济系统脆弱性障碍度测量

降低系统脆弱性是促使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为了进一步揭示阻碍沿海各地区经济系统脆弱性降低的主要因素,引入了障碍度概念。借鉴相关研究[20],经济脆弱性障碍度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障碍度Ai表示第i项指标对经济系统脆弱性的影响程度;wi为第i项指标的权重值;di为第i项指标的标准化值。

3 评价结果与分析

3.1 中国沿海地区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式(1)至式(5),通过计算得出2011年沿海地区经济系统脆弱性程度及敏感性、应对能力指数(表2)。为了揭示沿海各地区经济系统脆弱性的空间差异,文章根据各地区海洋产业的脆弱性程度,参照相关分级标准,结合各指标取值范围,将2011年沿海地区经济系统脆弱性指数(表2)的平均值和标准差作为评价依据,按照评价标准(表3)将中国沿海地区经济系统脆弱性rm分成4类。

3.1.1 沿海整体经济系统空间分异特征

从表2来看,2011年中国沿海地区经济系统脆弱性等级普遍较高,且空间差异显著。各脆弱性类型空间分布整体分散、部分连片集中,空间分异明显,其中华南、东北沿海地区的经济脆弱性明显高于华东、华北沿海地区,呈现出较高脆弱与高脆弱特征,这说明东北、华南沿海地区经济系统承受各种不利风险的能力较差,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挑战。

3.1.2 沿海地区间经济系统空间差异分析

若0<rm< (M -Std),经济系统低脆弱性地区,这类地区的共同特征是具有低敏感性和高应对性,即经济发展良好、自身矛盾小、应对冲击的能力较强,因此经济脆弱性程度低。根据本文的测算,2011年中国沿海地区经济系统尚无地区落在经济系统低脆弱性地区行列,这表明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系统脆弱性普遍较高。沿海地区的经济、环境、生态、灾害和资源等问题相互叠加影响促使我国近海海域环境恶化趋势愈发明显。综合来看,由于中国沿海地区人口激增、产业集聚度攀升、资源消耗增大,加之科学技术相对落后以及开放性经济水平较低,节约、环保意识薄弱等原因,中国沿海地区经济系统脆弱性整体较高。

若(M-Std)<rm<M,经济系统中等脆弱性地区,按照脆弱性值从小到大依次有浙江、天津、山东、江苏、上海、广东。我国中等脆弱地区集中在京津、江浙和广东地区,这些区域综合经济实力雄厚,具有高应对性和高敏感性共存的特征。首先,这些地区拥有丰富的渔业、港口和油气资源,海洋产业效率高、能力强并且结构不断优化,区域经济持续增长,如广东省2003—2012年10年间出口总额由1 529.44亿美元增长至5 741.36 亿美元,增长近4倍,经济能力强带来区域较高稳定性,这些有助于区域经济系统提高应对能力、降低脆弱性。其次,高敏感性是带来脆弱性的主要原因,如浙江省经济系统脆弱性较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大量民营经济存在出口导向、产业低端、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广东省经济系统脆弱性较高的原因在于占经济主体的对外经济仍以来料加工为主,外向型经济依存度过高,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和国际市场萎缩,产业层次较低、企业规模偏小、资源消耗较大、劳动力红利消失等问题凸显;山东省经济系统脆弱性较高的原因在于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导致的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较低以及海洋生态资源承受的压力不断加大,海洋产业系统的结构性与承载力有待增强;江苏省经济系统脆弱性较高的原因在于海洋资源禀赋条件有限,海洋产业结构与技术效率有待优化等。

若M<rm<(M+Std),经济系统较高脆弱性地区,按照脆弱性值从小到大依次为河北、辽宁、福建,其中福建省敏感性观测值(0.583)高于应对性观测值(0.581),与辽宁、河北相比脆弱性较高。福建省经济系统脆弱性较高是由滨海旅游资源市场萎缩、外资市场萎靡而内需动力不足、海洋灾害频发等多重敏感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另外虽然福建的海洋资源也极为丰富,但由于科技开发跟不上,海洋高科技产业至今发展缓慢,福州、厦门两港由于受海洋港口自然资源条件的制约,发展规模有限,港口货运量严重不足。辽宁、河北两省经济系统脆弱性较高的原因在于存在敏感性和应对性双低现象,即具有较低的敏感性和应对性,具体表现为经济系统不活跃,河北省虽为沿海省份但外向型经济发展滞后,辽宁省地处东北老工业基地核心区域、大型国有企业亏损包袱沉重,河北和辽宁均面临开放型经济水平低和自身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的多重困境,从而引发经济系统的高脆弱性。

若(M+Std)<rm<1,经济系统高脆弱性地区,按照脆弱性值从小到大,依次有广西、海南。海南省成为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系统脆弱性最高的地区,原因在于海南属于岛屿经济,经济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偏小和产业结构过于单一,支柱产业主要是房地产和旅游业;以房地产业为例,2012年海南省房地产业税收占总量的35%以上,投资额比重占总量40%,建筑业税收占总量的15%以上,增加值已占第二产业比重达35%左右,房地产和建筑业对海南社会经济贡献率连续多年超过50%,然而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出台和全国经济形势的变化,房地产行业产生了较大的波动性,从而也给海南省经济系统带来一定的影响。广西壮族自治区成为经济系统高脆弱性地区,原因在于广西虽为沿海西部地区,较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仍滞后,广西壮族自治区2012年三大产业比重分别为16.7%、48.6%、34.7%,其中农业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1%、第三产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4.6%,敏感性较低,应对能力也较弱,因此具有高脆弱性。此外,广西和海南的经济系统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且应对能力不足导致脆弱性较高。

3.2 障碍性因素分析与降低脆弱性发展建议

降低经济脆弱性是经济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为了寻找阻碍经济脆弱性降低的主要指标,本文引进障碍性因素分析法来估算各敏感性和应对性指标对沿海地区经济脆弱性的影响。根据公式(6)计算中国沿海地区的障碍度值,分析各地区经济系统脆弱性的主要障碍因素(表4)。从表4可以看出,2011年中国沿海地区经济系统脆弱性的主要障碍因素各不相同,脆弱性程度不同的地区之间差异显著。

中等脆弱性地区:浙江、天津、山东、江苏、上海、广东。我国沿海经济系统中等脆弱性地区的障碍因素集中表现在城镇登记失业率(S7)、经济增长波动率(S3)、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占GDP比重(S8)、产业专利占全国的比重(R5)、海洋产业资本收益率(R2);由此,这些地区需要不断降低失业率、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加强金融信贷安全、提高产业科技创新水平、多措并举促进海洋产业的发展。具体分析得出:山东省与浙江省沿海经济系统脆弱性较高的主要问题在于海洋产业发展效率、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较低以及工业污染对海洋环境的承载力威胁较大,因此发展技术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的新兴海洋产业是其未来方向;上海市与广东省的外向型经济非常突出(S4、S5),这也导致沿海经济系统敏感性程度较高而应对能力不足;天津市与江苏省不仅要加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关键是要提高海洋产业的科技含量,走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的循环经济之路。

较高脆弱性地区:河北、辽宁、福建。我国沿海经济系统较高脆弱性地区的障碍因素集中表现在经济增长波动率(S3)、城镇登记失业率(S7)、工业固体废弃物总量(S9)、产业专利占全国的比重(R5)、港口货物吞吐量(R8)、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R10)等指标;由此降低经济系统脆弱性的方向是在加强生态资源环境保护、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具体分析得出:辽宁省、河北省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传统工业发展思路漠视海洋环境保护,沿海经济系统脆弱性较高的主要问题在于沿海开放程度落后、产业科技含量低,造成了大量的工业污染,给海洋生态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力度,创新和引进高科技含量产业,转变 “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思路;福建省应当以产业调整为主要方法提升整体经济竞争力,在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的同时,发展开放型经济,推进海洋经济长足发展。

高脆弱性地区:广西、海南。我国沿海经济系统高脆弱性地区的障碍因素集中表现在海洋经济增长弹性系数(S1)、经济增长波动率(S3)、第一产业/GDP比重(S6)、海洋灾害经济损失率(S10)、人均GDP(R1)、沿海地区开放性经济指数(R4)、产业专利占全国的比重(R5);由此要在继续发展经济的同时提高居民收入,优化产业结构,合理配置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产业比重,有效预防海洋灾害,充分认识海洋灾害对于沿海经济的破坏力度,减少海洋灾害对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要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和开放力度,避免对单一产业的过度依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具体分析得出:广西壮族自治区虽然是沿海地区但仍属于西部地区,沿海地区开放性(R4)不高,区域性贸易发展滞后,因此要调整产业结构,依托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北部湾经济圈发展机遇,进一步扩大开放力度,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海南省经济系统过于依赖房地产业和旅游业,旅游业季节性较强和房地产业波动性加大会带来经济增长波动(S3)剧烈,此外海南受海洋灾害影响严重、海洋灾害频发,因此必须不断丰富产业内容,充分认识海洋灾害对于沿海经济的破坏力度,加强海洋灾害监测与预警机制,持续不断地进行植被保护,将生态修复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完成。

4 结论与讨论

在陆海统筹背景下研究沿海地区经济系统脆弱性的空间分异可以识别经济系统脆弱性的热点地区及其形成机理,是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与以往研究相比,根据经济脆弱性的概念及其内涵,建立沿海地区陆海统筹背景下的经济系统脆弱性指标体系,同时结合集对分析法与障碍度评价公式对中国沿海地区经济系统脆弱性进行评价,较好地反映出沿海地区经济系统脆弱性的空间分异特征、程度及其影响因素;该组合方法对经济系统脆弱性的评价较为客观,对于其他领域的脆弱性研究也具有参考意义。

2011年中国沿海地区经济系统脆弱性的空间特征显著,具体体现在:①从整体分析,中国沿海地区经济系统脆弱性普遍较高,且类型空间分布整体分散、部分连片集中,空间分异明显,其中华南、东北沿海地区的经济脆弱性明显高于华东、华北沿海地区,呈现出较高脆弱与高脆弱特征。②从分区分析,中等脆弱地区集中在京津、江浙和广东等经济较为发达地区,该地区具有高敏感性与高应对性的特征;辽宁、河北、福建等地区的经济系统脆弱性较高,主要表现为高敏感性和较低的应对能力;广西和海南属于经济系统高脆弱地区,表现为高敏感性和低应对能力的特征。通过障碍度公式提取沿海地区经济系统脆弱性的主要障碍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沿海各地未来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与方向。

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和有待深入的地方:①由于经济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陆域经济与海洋经济相互交叉、发展复杂,加上海洋产业数据的获取性等问题,目前的经济系统脆弱性模型及其指标体系难以全面反映出沿海地区脆弱性的现状,还有制度政策等难以量化的问题,都需要在后续研究中加以解决;② 本研究尺度较宏观,而中观尺度及微观尺度下的沿海地区经济系统脆弱性影响因素研究更有意义,这将是未来拓展研究的主要方向。

摘要:脆弱性分析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从敏感性与应对能力两方面构建经济系统脆弱性指标体系,运用客观赋权、集对分析、障碍度评价公式等方法对2011年中国沿海地区经济系统的脆弱性空间分异特征、机理、障碍因素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从整体看,中国沿海地区经济系统脆弱性普遍较高且类型空间分布整体分散、部分连片集中,空间差异性显著,其中华南、东北沿海地区的经济脆弱性明显高于华东、华北沿海地区,呈现出较高脆弱与高脆弱特征。2从分区看,中等脆弱地区集中在京津、江浙和广东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该地区具有高敏感性与高应对性的特征;辽宁、河北、福建、广西和海南等地区的经济系统脆弱性较高,主要特征表现为高敏感性和较低的应对能力。3通过对沿海各地区经济系统脆弱性障碍因子的分析,提出中国沿海地区11省、市、自治区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建议。

主妇统筹学 第11篇

事实真相是,当了主妇、尤其是当了妈妈之后,时间变得像指间的沙子,越是紧握,越是飞速地溜走。

一日三餐营养合理,四季铺盖更新整理,百多平米日日清洁,全家衣物晾晒洗熨,双方父母定期探望,记账算账人情往来,从五花肉的选择到老公外套的搭配,从洗衣机说明书的研读到孩子班主任性情的熟悉……这些,都只是基本必备功。升级版的主妇还得来点理财投资、家装艺术、植物栽培、保健知识、少儿外语辅导之类的选修课,此外,切记切记,不得忘记自身形象打理,老公赚钱回来不想看见发如稻草、永着睡裙的黄脸婆,孩子需要一个精致文雅的妈妈在同学面前撑面子,否则很有可能拒绝你雨天去校园送伞。

你惊呼,家事和工作全都手到擒来,除非女超人哇!

幸好华罗庚爷爷在小学教材上就有教我们方法——统筹方法。

深刻记得那篇课文上的问题:需要洗杯子、洗壶、烧水、泡茶喝,你怎么办?最省时的法子是,洗了壶灌上水,放在炉上烧,等水开的当口去洗杯子搁茶叶,然后泡茶,而非其他顺序。例子是最小的事,但将背后的理论在生活的大课堂里运用得娴熟到位、游刃有余,就是门大学问了。

我同事宋妮是家务统筹高手,为了将自己解放出来,她舍不得买高级时装和首饰,却舍得花高价配置各类大小家电设备。大雨天,不便出门,用面条机自制面条,丢上几颗冰箱里的香菇虾米,豆浆机同时搅拌着泡了一夜的黄豆,带烘干设备波轮洗衣机一边兀自运转,孩子吃上营养早餐的同时,她已经把清香衣物挂进衣橱了。夜里,她一边在沙发上读畅销小说,一边顺带瞅着满屋跑的无线吸尘器,孩子则用点读机自学英语。“真的无法想象寒冬腊月也得手洗床单的那个年代啊!”宋妮感叹生逢其时,科技进步能最大化帮到擅长机械操作的主妇们。

所谓统筹,无非是时间的最优配置,擅长时间配置的人,往往是成功的人。朋友筱苑修习了——在我看来是更高级别的统筹学——培养一个顾家的老公和一个自立的儿子。“如果3个人的吃喝拉撒事,全揽在我一个身上,我不累不老才怪,要是3个人的事情3个人做,甚至3个人的事情主要由他俩做,那我不就轻松了。”筱苑笑得很诡秘。

成家之初,筱苑就借着甜蜜劲儿,和老公约法分工,洗刷缝补整理这一类的活儿归女方,拖地洗碗做饭这一类“体力活”归男方,“他那一类活得天天干,我这一类可以借助洗衣机,一月整理一次家足够了,一年也没什么太多要缝补的,呵呵,听起来平等分工,实际上我事少多了。不过你要经常甜言蜜语鼓励他,让老公有做下去的动力,日久成习惯,习惯成自然,现在他把拖地板当成每日的身体锻炼了。”

筱苑花更多的时间教儿子“学会”,而不是替他去做。她的孩子是全小区最早自己搭公车上下学的,“记下公车车牌号,孩子每天到点没去教室,老师会打电话来问,不用太担心,省去了每天接送上下学路上至少一个钟头的时间。”

儿子很早学会了自己洗澡、挑选衣物、整理玩具、选择课外班,甚至能自己去看牙医。“教育的目的可不就是让他尽早独立嘛。”筱苑不是个懒妈妈,是个更有智慧的妈妈。

老公和儿子的各就各位、各自安排,帮筱苑实现了时间的富余和心情的闲适。她认为幸福家庭里,主妇会统筹,这点很重要。亲爱的你,是不是也是一个统筹高手呢?快来修一修这门功課吧!

坚持统筹兼顾城乡统筹发展 第12篇

关键词:统筹兼顾,城乡统筹,城乡二元结构

引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科学发展观其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然而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一直存在着城乡经济发展不协调的情况, 城乡经济差距巨大,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 重城轻乡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及财政投入结构仍没有根本性改变。就目前来看, 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 工农及城乡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 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村的面貌得到明显的改善。当前必须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 着力破除城乡二元化的体制;加大农村投入, 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稳步推进城镇化, 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加强农民权益保障, 切实维护农民平等的公民权。

一、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现状

总体上说, 我国经济社会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

(一) 进入21世纪后, 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速度明显加快。据测算, 到2005年, 我国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已经达到50, 进入中期的后半阶段。 (二) 财政收入增加很快, 财政规模迅速扩大。财政支农资金快速增长, 规模扩大。国家开始对三农进行大规模投入, 对三农进行全面补偿国家对农民实行了种粮直补良种补贴购买农机具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此外, 国家还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的投资据财政部提供的资料。 (三) 全面取消了农业税。进入21世纪后, 随着工业化步伐的加快, 我国逐步由农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大国, 农业提供的财政收入比重大大降低, 农业税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已经从1950年的近40%降到2000年的3%左右。

二、现阶段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公共财政均等化问题。

近些年, 国家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 这是应该肯定的, 但是, 与对城市的投入比较, 差距还很大。同时, 这几年财政对“三农”投入的绝对额虽然在扩大, 但是增长率还低于财政的增长速度。

2. 户籍制度改革问题。

这始终是困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一大难题。由于城乡户口有严格区分, 农村户口的居民在教育、就业、工资待遇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 中央对户籍改革虽然也有一些要求, 但由于这是一个综合性问题, 仅靠某个部门地方的努力是很难推进的, 必须要有统一部署, 进行综合配套改革。

3. 土地制度改革问题。

法律上虽然规定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 并承包给农民长期经营使用, 但在实际工作中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很难落实。不少地方政府侵犯农民利益, 低价征用农村土地, 转手卖给开发商, 获得了大量的土地基金, 大部分用于大中城市的建设。

4. 城乡社会保障全覆盖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原有的社会保障体系解体了, 新的社会保障体系长期未建立起来。

5. 城乡劳动力统一市场形成问题。

由于户籍的限制, 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实际上是分割的, 形成了城市和农村两个劳动力市场, 就业结构很不合理。由于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 农民工很难获得城市户籍工人相同的待遇。

三、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建议

要实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必须创新体制政策, 采取“面、线、点”三结合的方针, 引领城乡统筹大局。

1. 面上“推”,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坚持“夯基础、抓培训、建平台”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针, 不断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进一步深化农村普九及普高义务教育, 让农民的子女享有与城市居民子女同样的学习机会与条件。

2. 线上“领”, 全力建设实力经济带。

倾力打造竞争力强的产业带。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建立农副产品加工区。积极发展农业现代设施, 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打捆投入农业项目。

3. 点上“试”, 努力打造示范城镇。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营造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在县城总体规划和住房建设规划的指导下, 加快城镇危旧房屋改造和廉租房建设, 满足中低收入居民和流动人口的基本居住需求。

结语

政府应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 带领农走致富之路, 注意到结合区域优势, 定位市场, 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建立现代农业。鼓励农民自主创业, 鼓励科技人才到农村去, 大力推进乡镇企业的发展, 建立以现代农业为依托的工业, 逐步升级产业链, 调整产业结构, 将农业推向市场。加强农民的精神文明建设, 推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李帆, 我国中东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2004

陈云芝, 论以为为本的发展理念, 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 200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系统统筹】相关文章:

交通安全统筹信息系统分析论文04-11

景观生态学在城乡统筹的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09-13

综合统筹05-16

统筹管理05-19

统筹战略05-23

有效统筹05-30

空间统筹07-09

统筹规划07-23

五大统筹06-12

医保统筹基金05-10

上一篇:集散型自动控制系统下一篇:同源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