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汉语范文

2024-07-13

英语汉语范文(精选12篇)

英语汉语 第1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张树华认为, 重视和学习英语只是一种手段, 是基于我们改革发展的需要, 一些教育部门和机构却本末倒置, 将它当做了唯一的目的。在以中文为母语的国家, 英语居然成了我们在社会生存的资格和门槛, 这显然是不正常的。当我们的学生在为学英语耗费大量精力的时候, 国外的学生却可以专注于自己的兴趣和专业, 只要自己不乐意就不用为学中文浪费哪怕一丁点精力。试问, 我们的教育质量还怎么去跟人家比?这个意义上, 学生因学习英语而荒废正常学业, 使整个中国的教育质量遭到毁灭性打击, 恐怕绝非虚言。

当然, 我们不是说现行教育体系要完全排除掉英语, 英语毕竟仍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但是, 的确大有必要降低英语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在低龄学生学好中文之前应该只是选修英语;在中考和高考中也该大幅降低英语的分值占比:而在大学以及考研中, 只要专业与英语无关, 就不应该拿英语来一刀切。

(选自《北京青年报》2013-3-13)

英语汉语 第2篇

能像汉语这样

产生出如此具有美感的文字来!

当英文撞上汉语,你就知道汉语有多美!

原文

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

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sun,

but you find a shadow spot when the sun shine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wind,

But you close your windows when wind blows...

This is why I am afraid;

You say that you love me too...

普通版

你说你喜欢雨,但是下雨的时候你却撑开了伞;

你说你喜欢阳光,但当阳光播撒的时候,你却躲在阴凉之地;

你说你喜欢风,但清风扑面的时候,你却关上了窗户。

我害怕你对我也是如此之爱。

文艺版

你说烟雨微芒,兰亭远望;

后来轻揽婆娑,深遮霓裳。

你说春光烂漫,绿袖红香;

后来内掩西楼,静立卿旁。

你说软风轻拂,醉卧思量;

后来紧掩门窗,漫帐成殇。

你说情丝柔肠,如何相忘;

我却眼波微转,兀自成霜。

诗经版

子言慕雨,启伞避之。

子言好阳,寻荫拒之。

子言喜风,阖户离之。

子言偕老,吾所畏之。

离骚版

君乐雨兮启伞枝,

君乐昼兮林蔽日,

君乐风兮栏帐起,

君乐吾兮吾心噬。

五言诗版

恋雨偏打伞,爱阳却遮凉。

风来掩窗扉,叶公惊龙王。

片言只语短,相思缱倦长。

郎君说爱我,不敢细思量。

七言绝句版

恋雨却怕绣衣湿,喜日偏向树下倚。

欲风总把绮窗关,叫奴如何心付伊。

吴语版

侬刚欢喜落雨,落雨了么搞布洋塞;

欢喜塔漾么又谱捏色;

欢喜西剥风么又要丫起来;

弄刚欢喜唔么,搓色唔霉头。

七律压轴版

江南三月雨微茫,罗伞叠烟湿幽香。

夏日微醺正可人,却傍佳木趁荫凉。

霜风清和更初霁,轻蹙蛾眉锁朱窗。

英语课堂汉语化浅议 第3篇

关键词:汉语 英语课堂教学

最近,我校高三年级英语教师进行了一轮复习备考听,评公开课教学活动。各任课教师精心准备,备建材、备学生、找方法、求突破。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是听完十几个教师的公开课之后,发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个共性的不良现象——英语课堂汉语教学,不禁让人深思。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和交流工具,语言教学离不开特定的语境,高中英语课堂要着重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达信息的能力以及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而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都忘了这点,他们用汉语津津有味的讲授着英语语言知识,尤其是词汇、语法,忽视了学生语言技能,特别是听、说能力的培养形成了英语课不像英语课、汉语课不像汉语课的怪现象:

在大多数英语新授课或者中老年教师的课堂上,汉语贯穿了一堂课的始终,英语变成了陪衬。即使老师用英语,他们也要将其翻译成汉语。看下面的课堂记录:

教师:Now please look at the blackboard (请看黑板)。Today we will study the grammar (今天我们学习语法)。I will give you some minutes and you must finish the exercises on the paper (给你们几分钟时间,你们必须完成这些练习)。Stop! (停)。这样做大可不必,难道高三的学生真的听不懂这些普通的日常教学用语吗?即使听不懂也是我们老师多年的“成就”。

在我们的英语复习课上45分钟的时间,老师们大多数时间在说汉语,只有当讲到要讲授的英语句子或词汇时才迫不得已讲英语,更有部分教师像这样上课: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看suggest这个单词,它的用法非常important,大家先把下面几个练习finish一下,然后我再讲一下......真让人不舒适!

这样的怪现象举不胜举,我认为,在今后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着眼。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练就流利口语

在汉语泛滥英语课堂之际,我们英语教师应责无旁贷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加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专业知识,尤其是口语水平,这关系到英语教师的知识魅力。知识魅力是一个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根本素质,没有它就难于立足讲台。英语教师应该把自己的学问钻的深,悟的透,有一口准确、流利、地道的英语口语能让英语课精彩无限,能让学生如沐春风,能让英语教学游刃有余、事半功倍。只有教师先说英语,多说英语,尽量不说或者少说汉语,充分挖掘和利用英语课堂和课外的一切资源,以身作则,大胆讲英语,才能为英语课堂注入新的活水,引进新的活力,让英语课堂真正名副其实。

二、改變观念,立足学生长远发展

英语教师必须有大局意识,立足学生的发展,身先士卒,勇挑重担,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帮助者和合作者,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探究,建立师生生生交流渠道,营造活泼、和谐英语教 学氛围:课堂上,英语教师可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的24个话题项目表和11个功能表的内容,安排学生课前准备,形成每日对话表演;或针对英语教材编排内容,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利用多媒体搜集整理有趣的对话和故事,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展示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能让学生动手、主动学习,课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英语兴趣小组——英语角,英文歌曲团等。这样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只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加强英语教学实践,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学生大量接触英语,并沉浸在使用英语的氛围中才是真正的英语教学。

三、走出去,请进来,增长见识

针对现状建议校领导应该创造机会让教师进行再培训,再学习,走出去到先进的学校听课或者把名师请进来,让师生增长见识,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有所提高,我们坚信,只要我们英语教师勇于创新,敢于挑战,再加上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大胆实践,以及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心。目前英语课堂中的不良现象一定能够改变,最终实现教师和学生双赢。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课堂标准(实验)[N].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M].中国和平出版社,2001

汉语与英语表达差异分析 第4篇

一、词汇运用的差异

汉语和英语不仅构成两种语言的语音和符号体系不同, 而且他们在词汇的涵义范围, 词性运用规律以及习惯用法的表达上都有显著差异。

1.词义上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词语意义上有一一对应的部分, 比如:人名、地名和食物名称等。但两种语言的词义存在着不完全对应和完全不对应的情况, 其中不完全对应最容易引起学习困难。相比较而言, 汉语词汇更丰富, 同义词, 近义词较多, 特别是动词, 要表示一个动作, 可以从多至几十个近义词中去选择。汉语词汇在使用时其所涵盖的意义范围较窄, 因而在使用时, 词汇对上下文的依赖性小。但是在英语中, 有大量的一词多种词性, 多种含义, 在使用的过程中, 词义随上下文灵活转化, 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极大。

2.词性上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中词汇都有词性的分别, 然而汉语的词性相对明朗, 人们往往根据其含义就能轻松判断其词性, 一词多种词性的情况也较英语少得多。英语中, 一词多种词性的情况却比比皆是, 有时一个单词甚至可以同时为名词, 代词, 形容词, 副词等。

3.习惯用法上的差异。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许多习惯用法, 而一些内涵想通的表达方式, 在选词上却使用的是不同的意向或单词。英语中说Love me, love my dog.而汉语说成“爱屋及乌”, 在语义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使用的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象征物。再者, 英语中的green eyed, 如果用字面含义来翻译说成“绿眼睛”就闹出了笑话, 这里的green eyed恰好是汉语中的习惯表达“红眼”, 诸如此类的英语习惯用法, 就不能简单的按照词义一一对应的翻译成中文了。

二、语法的差异

1.句子结构的差异。有人把汉语称为“意合”的语言, 是说汉语的句子在表达上, 注重更注重逻辑性, 一般说来只要语句在含义上说得通, 没有逻辑错误就可以组合成句, 不受到形式的限制。而英语恰恰相反, 它被称为“形合”的语言。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 英语的句子结构有非常严谨的主谓结构:主语必不可少 (祈使句除外) , 谓语是句子的灵魂, 不同句子成分由什么词性的单词或短语充当都有严格的规则。这也成为了很多中国学生的“噩梦”, 分不清句子的成分, 无法判断句子的结构, 总会受汉语的影响造出很多所谓的chinglish (中式英语) 的句子。中国学生经常会写出无主语的病句, 就是对英汉语言的差异不清楚, 按照汉语的句法习惯来思维所导致的。比如中国很多学生经常会写出这样的病句We can not live if no sun and air. (正确的句子应为We can not live if there is no sun and air.)

2.时态和主谓一致的差异。汉语中表达不同时间的概念是借助各种助词, 如:正在、已经、了、着、过等等, 并且不需要人称和性、数、格的统一。然而, 英语中谓语动词在句中不可或缺, 同时不同的时间概念, 不同的人称和数统统要通过动词的形式变化而体现出来, 带有强制性。因此, 对于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 时态的准确把握就成为了一个难点。

3.非谓语动词的问题。英语中非谓语动词——不定式, 动名词和分词被频繁使用, 其含义和动词相同, 用法却截然不同。动词在句中只能做谓语, 而非谓语动词变化多样, 能充当除谓语以外的任何句子成分。所以对于习惯使用“意合”的汉语的学习者来说, 错误使用非谓语动词的情况就会频繁发生。

三、标点符号的差异

为了规范英语学习, 标点符号的使用同样值得关注。总体说来, 英汉两种语言的标点在形式上差别不大。值得注意的是:句号、顿号和书名号。句号在汉语中是一个空心圆点 (。) , 而英语中的句号是一个实心小圆点 (.) , 在用法上英语的句号除了用在句末, 还可以用在一些缩略词后, 如:a.m.;Mr.。顿号 (、) 在汉语中用来分割并列的词或短语, 而英文里没有顿号, 一般使用逗号来分割单词, 短语或主从句。除此之外, 汉语中的书名、文章名、报刊名和歌曲电影名称等都被放在书名号 (《》) 内, 而英语里没有书名号, 在表达上述标题时, 英语使用双引号、斜体或者下划线。

四、结语

英语里有一句谚语叫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 (入乡随俗)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最主要的是广泛阅读, 努力模仿, 注重差异, 按照英语的语言规则和思维习惯来表达。

参考文献

[1]蔡基刚.汉英写作修辞比较[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150-161.

英语自我介绍汉语翻译 第5篇

I studied hard, outstanding, but I know good results is just one of my strengths, I caring so my classmates and I can get along; make me optimistic withstand setbacks; rich sense of justice make my legal people self-discipline. I lov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ports, love computer networks, love English and I also love thinking about life always full of fantasy. Admittedly, I also recognize that a clear, collective sense of honor that I have a little lacking, I also needed to strengthen the future. And I believe I will get better and better.

大家好,我的名字叫xx。

我学习认真,成绩优异,但是我知道成绩好只是我的优点之一,我关心他人使我和同学能够融洽相处;乐观向上使我经受得起挫折;富有正义感使我律人律己。

浅谈英语和汉语的未来 第6篇

摘   要:我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以及我们想要改变的都在影响着未来。从语言规划到课程设计,从方法到评估,从教师发展到学习者特征,一切都将应用于满足未来语言教育的需求。在这次陈述中,发言人首先基于文献分析、调查和访谈得到的最新数据,强调英语教育在过去几十年逐步形成的有效模式;其次,发言人基于自身在汉语教育的工作经历以及来自汉办的数据推测:尽管目前英语在世界上作为国际语言或通用语言依然盛行,但汉语在世界上已越来越受欢迎。

关键词:英语;汉语;全球语言

首先,我将提出一个关键问题:就如英语能作为公认的国际语言一样,在可预见的未来,汉语能获得像英语那样的地位吗?如果可以,什么时候能够实现,又如何实现?

在过去几十年,虽然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主要语言,一直保持着较高的使用频率,但仍有迹象表明英语的优势将会消退。主要原因在于复杂的国际化,经济、技术、文化等的变化也使英语在世界语言市场的主导地位开始降低。在经济全球化之前,跨国公司只是零星分布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西欧等国家和地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遍布全球,并逐步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纷繁芜杂的网络。

那么英语在全球的作用是什么呢?根据英语文化委员会的观点,英语对于一国成功地参与全球经济活动至关重要,它为个体提供了掌握核心知识、技能、就业机会的渠道,使组织能创造并保持国际性的技能。全球化使得全球1000强公司中非英语国家的百分比逐年上升,1996年仅占30%,2006年增加到50%,而2011年已经占70%。

英语和全球化的关系非常复杂。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英语的传播,英语的传播也促进了全球化。如此说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的影响越大,就越能促进汉语的传播,正如以前英语的使用和传播一样。麦肯锡(MaKinsey)预估中国的外语市场每年可创造21亿的财富。很多中国家长想把孩子送到国外学习,这为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创造了巨大的市场利润。此外,迪士尼英语、新东方英语也已遍布全中国。

21世纪,学习英语的人越来越多,10年或15年之后这一人数将会增加20亿左右,达到一个峰值。此后,学英语的人数将会下降。在接下来的10年,英语学习者的年龄和水平将会呈现更多复杂性和变化性。因此,英语学习需要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的不同需求。同时,像欧洲、北美和亚洲等非英语国家和地区提供的英语教学服务也给英语国家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未来10年,针对青少年和青年英语学习者的传统市场份额将会大幅减少。在主要英语国家学习的国际学生人数减少的趋势也不可逆转。单一学习英语的人将很难适应现实需求。其他语言将加入到资源竞争中,如普通话和西班牙语,将在争取教育资源和官方关注方面和英语进行激烈竞争。

随着英语变成一种近乎普遍的基本技能,其在经济方面的优势正逐渐消退。超越英语的愿望比保持其优势更加强烈。英语教学出现的一些变化是对学习者需求和市场条件变化的反映,它标志着英语作为外语范式的转化。因此,英语已经不再是一门简单的课程。相应的,专业英语老师也需要掌握其他技能。

如果说英语只是成为全球公民必备语言的一部分,那么什么才是全球公民急需的外语?那就是汉语或西班牙语!如果你不会说西班牙语,那么是时候学习汉语了!为什么要学习汉语呢?首先,基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学习汉语变得非常重要。其次,事实上,汉语已经在争取教育资源和政府关注度方面挑战英语的权威了。将汉语作为母语的人数全球最多。此外,汉语对全球学习者的吸引力正在增强,许多国家纷纷在学校推广汉语教育。

那么,汉语能成为全球语言吗?如果可以,什么时候能够实现呢?确定未来全球语言取决于使用人数。人口的变化是影响语言传播、语言转换和语言变化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尽管越来越多的移民首选一些历来优越的地方,全球化的移民势头将一路飙升。回顾历史,在19世纪之前,中国在世界上曾是超级大国。如今受益于经济的崛起,中国正在重现昔日的地位。随之,我们对于世界语言的相对重要性也将因此而改变。

汉语和英语中的“猫” 第7篇

猫的一些性格特点在汉英习语中得到体现。如体现猫懒惰、本性贪婪的:汉语里有“馋猫”、“懒猫”, 英语里有a cat nap (懒猫) , look like the cat that swallowed the canary, 以及look like the cat that stole the cream (形容人像“偷了腥的猫”似的得意和满足) ;体现猫狗互不相容如:lead a cat-and-dog life, fight like cat and dog;体现猫爱惹麻烦如:put the cat among the pigeons;体现猫不爱干净的如:look like something the ca dragged in。

中西方文化在对待猫的态度上颇有些相似之处。两种文化都把猫看作不祥之物:英美国家的人们认为看到黑猫就会倒霉;而中国自古就有“猫来穷, 狗来富”的说法。有时人们认为猫不太老实、不可靠, 所以英语中有“Honest as a cat when the cream is out of reach.”的说法, 汉语则干脆骂猫虚伪, 如“猫哭老鼠”。然而猫是一种命很硬的动物, 这一点也得到了公认, 于是有了“Cat has nine lives.”及汉语中的“猫有九条命”。

中国人对“猫”的看法一直以来都是既轻蔑又敬畏的。大致看来, 汉语里的“猫”大都含贬义, 如:“瞎猫遇到死耗子”、“猫哭老鼠”、“三脚猫”等, 很难在汉语中找到非贬义的含“猫”的习语。但是像“馋猫”、“懒猫”一类的词虽然本为贬义, 有时却可以用来显示谈话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而英语中的“cat”有的不带褒、贬意义, 例如在美国口语中, “cat”可用于指“人”、“家伙”和“小伙子”等。例如:

a swell cat漂亮的家伙, 棒小子

a barber’s cat面有病容饥色的人

Tom and another cat named Jack started to go on drugs.汤姆

和一个叫杰克的家伙开始吸起毒来。

a cat nap打盹

rain cats and dogs倾盆大雨

“cat”又可以指“心地恶毒、爱说别人坏话的长舌妇或碎嘴婆”, 例如:

Mary can be such a cat.玛丽真是个碎嘴婆。

有很多带有“cat”的习语都带贬义, 例如:

a copy cat盲目的模仿者

He called me the copy cat just because my shoes looks like

his.只因为我的鞋子像他的, 他就说我跟人学样。

a cat burglar沿墙壁或水管潜入屋内的小偷、飞贼

a queer cat怪人

a singed cat貌虽不扬、品质不坏的人

an old cat脾气坏的老太太

a cool cat做出孤傲冷漠样子的人

a fat cat有钱有势的人、大亨、阔佬

但是也有带褒义的, 例如:

land like a cat安然脱离困境

有的则要联系上下文来分辨其褒贬例如:

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露马脚

我们在汉语和英语中能接触到大量有关“猫”的习语, 由于文化背景、起源的不同, 它们的意义、用法也有很大的差别。但总的看来, 在两种语言中, 有关“猫”的习语都是通过三个方面产生的:

1.猫的特征, 如形态、心理、性格、行为、习惯。

2.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传统习俗和文化心理, 即神话、宗教、寓言、传统、历史、文学、艺术、地理等。

3.联想, 即把猫和其他事物联系起来。

这些有关“猫”的习语在两种语言中都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它们使得语言表达得更加丰富生动、幽默诙谐, 更使得我们深入地了解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作为语言学习者, 我们在学习语言表达的同时应该足够重视对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 如此才能避免犯望文生义的错误, 才能真正地、深入地掌握一门语言。

摘要:本文通过对汉语和英语中有关“猫”的习语的对比研究, 探讨了汉英两种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差异, 反映了两者丰富的语用意义和文化内涵, 表现了语言表达的多样性、生动性和联想性。

关键词:汉语,英语,猫

参考文献

[1]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2.

[2]何云亭.英语和汉语中有关“猫”和“狗”的习语比较[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6.

[3]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M].商务印书馆, 牛津大学出版社, 2002.

[4]平洪, 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5]王同亿主编.语言大典 (上册) [M].三环出版社出版, 1990, (12) .

[6]汪榕培等编著.实用英语词汇学[M].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3.

汉语和英语之谓语比较 第8篇

关键词:汉语,英语,语言差异,语言对比,谓语

语法对比的一个主要方面是句子成分对比。英汉语完形句的句子成分都包括主、谓、宾、定、状、补等主要成分, 但其句子构成的最基本成分都是主语和谓语。英汉语谓语部分从其用词到变化形式上, 既存在着相同之处也存在着较大差异, 对其进行对比研究有利于深刻地认识和掌握两种语言的规律。

一、英汉谓语相同之处

1.英汉语句 (完形句) 的谓语都大量使用动词性谓语, 其中动词主要是指实义动词、判断动词 (英语中又称系动词) 、助动词和情态动词。如:

汉语句子英语句子

火车开走了。Mary is a good student.

今年冬天是个暖冬。Do you know him?Yes, I do.

今年的庄稼长得很好。He usually gets up at seven o’clock.

你把头发剪得太短了。Has Mary finished her homework?No, she hasn’t.

2.英汉语言的谓语都有一一对应的不同时态、语态和语气现象。如:

She usually goes to school at 7:30. (一般现在时) 她通常7:30去上学。

David was my college classmate.We studied at the same college. (一般过去时)

大卫是我过去的同学。我们在同一所大学读的书。

When will you come to visit me? (一般将来时)

你打算什么时候来看我?

He was asked what he would come to visit her. (过去将来时)

他被问及什么时候回去看她?

Tom is studying math. (现在进行时)

汤姆正在学习数学。

When Mother came back, Tom was studying math a home. (过去进行时)

妈妈回来时, 汤姆当时正在家里学习数学。

Tom has finished his homework. (现在完成时)

汤姆已经完成作业了。

When I arrived at the station, my friend had already left by the train. (过去完成时)

当我赶到车站时, 我的朋友已经乘火车离开了。

Tom broke a glass yesterday. (主动语态)

汤姆昨天打碎了一个玻璃杯。

A glass was broken yesterday. (被动语态) (陈述语气)

昨天打碎了一个玻璃杯。

I wish I had a car of my own. (虚拟语气)

我真希望我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

Say it again please. (祈使语气)

请再说一遍。

二、英汉谓语不同之处

1.英语完形句的谓语只能使用动词作谓语, 否则就是病句。例如:

(误) I graduation from No.1 Middle School. (名词误作谓语)

(正) I graduated from No.1 Middle School.

(误) How can I success in English study? (名词误作谓语)

(正) How can I succeed in English study?

(误) He young, he has a promising future. (形容词误作谓语)

(正) He is young, he has a good future.

2.汉语完形句的谓语用词宽泛, 不只局限于动词能作谓语:拥有动词性谓语、形容词性谓语、名词性谓语和主谓性谓语。动词谓语句, 可参见上段中的例子, 其他例句如下:

名词谓语句:

这孩子8个月了。你们家几口人呀?我们家五口人。

今天星期几了?今天星期三。

这副眼镜多少钱?这副眼镜25元钱。

我今年35岁了。一只螃蟹八条腿。一条蜈蚣多少条腿?

形容词谓语句:

他的脾气真怪。我们学校可大了。

你太天真了。他的文章华而不实。

天气的变化真大。那本小说非常有趣。

主谓结构谓语句:

中国幅员辽阔。他年纪小, 经验不足。

这部小说情节生动。她文风犀利, 语言尖刻。

他字写得漂亮。火车速度快, 安全性高。

黄瓜一斤1.6元钱。听他那么一说, 我气不打一处来。

3.英语句子的谓语动词具有必需的、规律性很强的形态变化, 以体现不同的时态、语态和语气 (参见2.2中的例句) ;其具体的变化规则在此无须赘述。而汉语句子的谓语不具有形态变化:不借助形态变化来体现不同的时态、语态和语气, 而是通过添加时间状语 (现在、过去、将来) 、语态 (被动) 助词和语气结构 (祈使和虚拟) 来实现的。如:

昨天你去哪里了? (过去时) 你刚才在干什么? (过去进行时)

现在你还好吗? (现在时)

他正在看书。 (现在进行时)

明天我去上海出差。 (将来时)

明天这时候我就在家里看电视了。 (将来进形时)

我已经吃过饭了。 (现在完成时)

我来之前就已经吃过饭了。 (过去完成时)

我被 (给) 人骗了。 (被动语态)

换成是我, 我才不答应这条件呢。 (虚拟)

他挨母亲骂了。 (被动语态)

如果时间能倒流, 我愿重新选择。 (虚拟)

4.英语句子要求谓语与主语在数的方面保持一致: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时 (或第一人称单数时, 而谓语动词是be或be作助动词时) , 谓语动词要用单数形式。这是英语谓语有别于汉语谓语的特有要求。如:

Mary is a college student. (单数)

They (we) are college students.

I am a college student. (单数)

Are you college students? (复数)

She usually goes to school at 7:30. (单数)

I (we/they) usually go to school at 7:30

He has already finished his paper. (单数)

I have already finished my paper.

参考文献

[1]毛荣贵.新世纪大学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2.289-290.

[2]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182-183.

英语中汉语音译借词形态分析 第9篇

汉语注重外来词的规范, “意译占主导地位, 音译往往在初期发达, 随着时间的推移, 音译形式中的相当部分被意译形式所取代” (史有为, 2013:215) , 这是和汉语自身的稳定性及其使用者的相对保守的心理使然。英文是密码语言, 英语中猪肉 (pork) 、羊肉 (mutton) 、牛肉 (beef) 和猪 (pig) 、羊 (sheep) 、牛 (ox、cow) 以及肉 (meat) 并不像汉字词那样有很强的关联性, 每个单词都需要单独记忆。字母语言固然有这个缺点, 但因其符号本身没有意义, 可以自由地赋予它以意义, 创造新概念的能力更强。只要通过构造读音相似的英文对应词, 就可以将汉语中的词汇借入, 是为音译借词。随着中外文化交流从无到有, 特别是拼写方案的不断完善, 英语中汉语借词形态也发生着变化。了解英语中汉语借词的演变, 一是可以间接知道当时官话或方言的读音, 二是可以了解中外交流在哪些方面比较活跃, 三是由于现代汉语拼音方案是继承自利玛窦以来多位汉学家发明创造的拼音方法发展来的, 研究借词也可以帮助分析汉语词汇的语音学规律。

二、 不同时期汉语拼音方案对借词形态的影响

由于英语和汉语在形态上的差异, 直接将方块字组成的汉语词汇借入由字母组成的英语词汇是不可能完成的。文字虽如此迥异, 语音是借用的另一要素, 原汉语词汇的读音就成为借用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1.早期音译借词.明末意大利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于1605年用罗马字给汉字注音的4篇文章, 后被称为《西字奇迹》 (孙伟杰, 2009:13) 。法国传教士金尼阁进一步发展了用拉丁字母标注汉语。“1926年, 法国传教士金尼阁在利玛窦拼音体制的影响下, 对罗马字注音方案进一步完善, 写成了完整系统地记录明末官话的音系专注——《西儒耳目资》” (张志凌, 2013:15) , 其中的拼音方案被称“利—金方案”。据笔者统计, “利—金方案”产生后至威妥玛拼音产生前这段时间, 虽经历明清易代、清朝“闭关锁国”, 仍有一百多个汉语词汇被借入英语并流传了下来, 现收录于《牛津英语词典》和《韦氏新世界词典》等主流英美词典中。

1710年之后, 广东商人开始使用“英语”跟外国人交易, 而到了1740年之后, “主要是洋泾浜英语充当了中英沟通的语言媒介” (张振江, 2007:115) 。更早的中英接触主要通过第三国进行, 有记载的最早的英语中汉语借词是silk (888) 。根据《牛津英语词典》记载, silk是经丝绸之路通过拉丁语 (sēricus) 和希腊语 (σηρικ??) 进入英语的。同样, 词汇galingale (高良姜) 进入英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000年, 经由汉语及波斯语传入英语, 受到汉语发音“ko-liang-kang”的影响, 最初写作“gallengar”。到了1305年, 吟游诗“LandCokayne” (l.73) 首次将其记录为galingale。此后其词汇形态几经变化, 最终确定下来成为“galingale”。

本阶段除上述汉语借词外, 还有china (1634) 、typhoon (1699) 、sampan (1620) 、li (1588) ketchup (1711) 等。其中, china最初经由印度进入欧洲, 波斯语中广泛发作chīnī音, 拼写为chiney, chenea等形态, 在17世纪传入英国;ketchup来自厦门话k?echiap, 经过几次词形变化就稳定的以“ketchup”的形态出现, 现在已经成为许多英语国家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直接音译借词

(1) 威妥玛拼音法产生后的汉语借词。清末, 威妥玛式拼音法 (Wade-Giles Phonetic) 成为中国和国际上流行的中文拼音方案。英国人威妥玛在1867年以英文出版了第一本对外汉语课本——《语言自迩集》。 (孙伟杰, 2009:22) 作为对外汉语教材, 被英语使用者广泛接受, 英语借用汉语词汇终于有了统一的拉丁拼写格式。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笔者整理发现《牛津英语词典》收录的威妥玛拼音产生后的1867年至现代汉语拼音产生的1956年之间出现的来自汉语的借词有210个。这一时期英语中汉语借词很明显的缺少“b”、“d”以及“q”为首字母的词汇, 这是由于这时期汉语拼读方式即威妥玛拼音的特征所造成的。

威妥玛拼音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声母中没有单独的字母“b”、“d”、“q”或包含字母“b”、“d”、“q”的声母, 发音“波”在威妥玛拼音法中被标注为“p”, 而发音“得”被标注为“t”, 发音“期”被标注为“ch’”这深刻影响了此时期内英语中汉语借词的形态, 下面给出几个例子:

1 ) 汉语词汇“保甲”, 其英语借词形态为“p a o chia (1931) ”。汉字“保”的声母为“波”音, 对应威妥玛拼音拼读方式, 声母为“p”, 恰好写作“pao”。类似的还有包子pao-tzu (1944) 、白话pai-hua (1923) 等。更早的例子有北京Peking (1783) 、白菜pe-tsai (1759) 。

2) 汉语词汇“担”, 其英语借词形态为“tan (1886) ”。汉字“担”的声母为“得”音, 对应威妥玛拼音拼读方式, 声母为“t”, 恰好写作“tan”。汉语词汇“笛子”, “笛”的声母同为“得”, 依前例类推, 恰好写作“ti”。其英语借词形态为“ti-tzu (1874) ”。同样的有, 当铺的音译借词为tangpu (1941) , 大篆的音译借词为ta chuan (1894) 。

3 ) 汉语词汇“围棋”, 其英语借词形态为“w e ich’i (1871) ”。汉字“棋”的声母发音“期”, 韵母发音“衣”, 按照威妥玛拼音规则, 恰好写作“ch’i”。

此期间的借词还有一个有趣现象, 那就是声母发音为“哥”的汉字所对应的英语借词出现两种形态, 即字母为“g”和“k”两种。例如借词“kaoliang (高粱) 、kongsi (公司) 、Kuomintang (国民党) ”, 声母写作“k”, 而“gow (膏, 指鸦片) 、gung ho (工合, 指其心协力) ”, 声母写作“g”。这种词汇现象究其原因, 一方面, 第一类借词“k”作为单词首字母对应声母发音“哥”是威妥玛氏拼音的规则, 具有威妥玛拼音的拼读特色;另一方面, 第二类首字母为g开头, 虽然不符合当时最流行的威妥玛氏拼音规则, 但发音与源词汇发音更加相似, 很可能是出于英语发音的考虑。

3.现代汉语拼音借词。现代汉语拼音方案是1956年正式确定的。自此之后, 汉语有了通用的发音和拼读规则, 英语中汉语借词也逐渐转向直接套用该汉语词汇的拼音拼读方式。通过对语料库词汇的数量分析, 可以发现在1956年后至今英语中的汉语借词有超过50%完全符合现代汉语拼音的拼读方式, 例如qigong (1974) 、qinghaosu (1977) 、tui-na (1979) 、jiaozi (1978) 、pinyin (1963) 、Shaolin (1964) 、wushu (1973) 、guanxi (关系) 、fenqing (愤青) 、hukou (户口) 以及最近比较流行的tuhao (土豪) 、dama (大妈) 和no zuo no die (不作死就不会死) 。这些没有标注最初使用年代新词目前还没有被收入权威词典, 但可以看出, 这些新借词都是直接采用了现代汉语拼音的拼法。除此之外, 这一时期首次出现了一些音译意译结合的借词, 例如taikonaut (1998) Shanghainese (1964) 。部分音译和英语固定词缀相结合已成为借词构词的一种趋势, 这种方式极大程度上避免了纯汉语拼音借词在形态与表意上缺乏关联的缺陷。

三、 汉语方言对借词形态的影响

中国的地理环境特殊, 西北地区深入大陆内部, 东南部则面朝大洋。以商船为中介的中英交流主要围绕沿海省份——尤其是清政府官方许可通商点展开。与此同时, 许多英语国家的外交、传教人士进入首都北京交流。理所当然的, 在普通话并未诞生的清朝, 交流中英语所增加的许多汉语借词都受到了这些特定地区的方言影响。

在17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 中英交流规模较小, 通过对此期间英语中汉语借词的来源调查, 可以明显发现汉语借词主要受影响于三个地区的方言——厦门方言即闽南语、广东方言即粤语和北京方言。

其中, 源于闽南语的五个词汇中四个是与茶叶相关的, 它们分别是“tea (茶) ”“congou (功夫茶) ”、“oolong (乌龙茶) ”、“pekoe (白毫茶) ”。以“茶 (tea) ”为例, “茶”在闽南语的读音大约为ti?, 其中i?相当于英语元音/e/。闽南话的ti?最早由荷兰人从台湾 (一说是从马来西亚) 以thé这一形态传入欧洲。大约在1762年传入英语, 读音为[te?], 该读音后来逐渐发展成为[ti?], 拼作tea (17th c.) 。以“oolong (乌龙茶) ”为例, “乌”发音标注为“oo”, 是“以口元音收尾的韵母” (中华民国教育部, 1997:5) , 即闽南语中特殊的音节成分“零声母”。除去声母之外, 闽南语还有特殊的‘零声母’, “乌”在闽南语种是零声母发音, 意即忽略生母的发言, 因此“乌”发音取其韵母, 类似“oo”, 而乌龙茶的“龙”字在厦门方言中与普通话并无太大差别, 因此最终借词形态为“oolong”。

在此期间源于粤语的借词有10个, 这些词汇虽然不像源于厦门的汉语借词那样集中于茶类, 但大都是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的常见之物, “19世纪以后, 大批华人出国谋生, 主要从事饮食业, 其中有不少说粤方言的华侨将粤方言饮食等方面的词带入英语。” (朱少华, 1995) 整体来看, 这些借词中完全没有字母“r”的出现, 这与粤语的发音习惯是极为类似的。粤语的发声位置比普通话靠后, 在说粤语时喉部要张得比说普通话时更开一些。粤语比较少运用口腔前部唇舌的活动, 主要靠喉部张合来控制气流, 因此粤语都是平舌音, 而极少有翘舌音和卷舌音的出现。翘舌音与卷舌音发音与英语音标/?/ /r/ 类似, 音标/r/发音主要靠字母“r”实现, 因此粤语口语影响了借词的形态, 导致词汇中“r”的缺失。

四、 结语

纵观英语中汉语借词形态的变化, 主要可概括为: (1) 单词字母组成向多样化发展:年代越久远的借词越受当时拼音方案影响, 而古老的拼音方案大都强调使用尽量少的字母标示汉语读音, 因此造成了某些特定字母在词汇中的缺失; (2) 词汇形态向中国化发展:以往的借词多迎合英语的词汇组合规律和发音规律, 随着时代发展, 现在的借词由现代汉语拼音直接借用形成, 在形态上带有强烈的中国语言色彩, 又言之, 英语中汉语借词逐渐由归化向异化演进。

参考文献

[1]史有为.汉语外来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3:215.

[2]孙伟杰.“威妥玛式”拼音研究[D].吉林大学, 2009.

[3]张志凌.浅析《西儒耳目资》语料的语言学价值[J].现代语文 (语言研究版) , 2013, 02:15-16.

[4]张振江.早期中英接触沟通语言的变迁——从葡萄牙语基础语言到英语基础语言[J].语言研究, 2007, 01:115-122.

[5]国语推行委员会.台湾闽南语罗马字拼音方案使用手册[S].台北市:教育部.1997.

[6]朱少华.英语中汉语粤方言借词研究[J].现代外语, 1995, 04.语料来源

[1]John A.Simpson and Edmund C.S.Weiner.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OL]www.oed.com, 2014.

网络英语新词对汉语的影响 第10篇

一、英语新词的构成方式

(一)缩略法

简而言之指的是删除完整词中一个或多个字母形成一个新词但意思未变的一种构词法。一般分为三类。一为缩略原词中部分字母形成新词。如encl-enclosure随函附上,ad-advertisement广告。二为缩写词组首字母构成新词。多见于专业术语,如AP-Associated Press美联社;F.B.S.-fasting blood sugar空腹血糖。三为缩略词组或句子中的部分成分或保留每个单词最前一个字母。IOU-I owe you借据,ASAP(as soon as possible)等。

(二)合成法

指的是组合原词汇形成一个新词,一般而言,新词已不再是原词的意思,通过使用者的创造性赋予其语义的扩展和延伸,因词形构成的灵活性,因而在网络新词的构成法中所占比重颇重。细数下来分为两类,一是常见方法,合并两个词构成一个新词。如passport护照(由pass+port),proofread校对(proof+read);netspeak网络英语(net+speak)。二是合并两个或三个单词中的部分而形成。如Hiberdating由hibernation(冬眠)和dating(约会)合成,指一约会就忘记朋友,有异性没人性的状态;Youniverse由you和universe(宇宙)合成,指世界我老大,唯我独尊;Lunarnauty由lunar和astronaut组合,名为登月宇航员。

(三)拼缀法又称派生法

顾名思义就是在原词根上加上前缀后缀形成新词的一种方法,与众多构词法相比它使用频率更高。如添后缀-nese(人)shanghainese上海人,hubeinese湖北佬;加前缀trans-(转变)形成的新词,transform变形金刚,transport运输;部分添加-er的网络新词,scanner浏览器,前缀anti(反对),antiwar反战,antisocialism反社会言论等。

(四)旧词新意意为在单词原有意思的基础上再赋予其新义。它包括词义变迁和词性变迁两类

前者指的是一个词获得了新的词义范畴,使原来的表达形式(expression)分出一个新的词位(lexeme)[1]。如legging,它原指绑腿,护胫,现衍生为女孩流行穿的打底裤、裤袜;cookie原意饼干、甜品,网络给予一个新名,浏览器缓存;patch原为衣服上的补丁,现在也可以意为系统的漏洞;hawk和dove原意为老鹰和鸽子,后被媒体工作者采用指在政府工作和言论上态度、强硬,主张使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的派系或个人,称为“鹰派”;后者正好与之相反,指的是那些手段温和,推崇采用怀柔政策的个人或团体,被称为“鸽派”。而后者主要指的是词性发生改变,如由名词date变成动词,date me?约吗?,动词break变成名词霹雳舞。

(五)替代法

有趣的是,英语新词中大量加入数字,使用符号来替代词义的表达。如为寻求便捷而产生的2day(today),网络术语3W万维网(word wide web),网聊时便捷的表达n00b新手(newbie);符号的使用也值得玩味,“:(”伤心sad,“>:(”愤怒angry,“:-@”尖叫screaming,“^”竖大拇指thumbs-up等,他们的出现让隔着屏幕的语言表达显得更生动、诙谐,我们不得不感慨创造者的兰心蕙质,独具匠心。

二、英语新词的特点

因它独特的构词方式及追捧群体,使它广为传播。借助网络力量,它已然在语言世界里博得了一席之地,人们因它视野变得更开阔,但利弊兼而有之,正是因它的随意化,对那些英语初学者而言,其中有些词易混淆视听,起到消极的作用。

(一)简约性和随意性

比起口语表达的快速性,鼠标,键盘的操作会显得慢很多,要使网络聊天变得更加迅捷有趣,人们不由自主地、自然而然地选择灵活多样、简单可行的表达方式进行交流,当然因为它的网络特性,也常常在交流时忽略某些语法规则,因而更凸显网络用语的口语化,使其中一些用语走出网络,飞入万家百姓家,广为流传,成为一种趋势,而非短暂的时尚。

(二)个性化和多样性

网络语言的使用主体多半为年轻人,在彰显个性的年代,年轻的心通过网络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酣畅淋漓,他们使得网络语言更加丰富。如改编大家熟识的词汇,借助它隐喻性,赋予旧词以新意。合并两个词形成新词,或是缩略词组里的字母,使用数字和符号替代等形成一个个新词,这些构词法使得网络新词的语言结构更加多样化。

三、对汉语的影响

(一)大量网络英语新词被汉语直接引用

循着汉语新词发展的轨迹,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通过意译、音译或字母缩写等形式,把西方各国因时代发展而产生的大量英语新词纳入囊中,加以吸收和再创造,于是乎千年的汉字又添加了国际范儿,呈现给世人全新的汉语新词,这里也包括单纯谐音变成的新汉字,如克隆(Clone)、台风(typhoon)、榴莲(durian),耳熟能详的有秀(show),延伸出了脱口秀、时装秀、达人秀;最近年轻人热捧的跑酷(Parkour),指一种把整个城市当作一个大训练场,一切都能成为可以攀爬对象的运动。也有不加音译直接引用过来的,这包括大量的专业术语,如被广泛用于人类社会的聚氯乙烯PVC(Polyvinyl chloride);电脑术语中央处理器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也有日常生活用语AA制(Algebraic Average)等,这些都已经深入人心,被人们广为用之。

(二)网络英语新词的某些构成方式被汉语所采纳,再创出新的汉语和具有中国风的英语新词

语言是一面镜子,折射大千世界;语言是一种工具,管中窥豹社会结构的发展与变化。中国的语言学家认为汉语新词产生的方式主要有八类(高庆华,2008),而这八类与网络英语的构词方式神一般相似。如缩略语,形容女人容貌不老的冻龄(冻住的年龄);因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白奴(白领奴隶);电影中的裸替(裸戏替身)那些为艺人拉票、策划活动、形象的职粉(职业粉丝)等;也有数不胜数的派生词,如族字家族,放下已取得的功名,而毅然奔向他国开启新征程的飞鱼族;外表光鲜靓丽,只懂享乐,遇事抗压力差的草莓族。再如奴字一族,社会变化催生出的一系列现象,房奴、车奴、被行政垄断而被迫接受消费条款的消费者垄奴。还有旧瓶装新酒之词,如网上论坛常说的“我是来打酱油的,我是来做俯卧撑的”意为我只是过客,对此事不做评价;还有一起流行起来的躲猫猫,本是儿童游戏名称,因网络事件发酵后产生的新意,意为负责人为规避法律责任而选择的托词。

按照一定的规则,依据翻译法,本土化、富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英语新词也层出不穷。这里有陪伴我们一起走过青葱岁月的,也有我们正在经历的。如曾经火遍大江南北的蜗居(snail shell),未经过任何准备的裸考(naked exams),那些不用坐办公桌、在家就能完成工作的人open-collar worker,现代快节奏生活出现的速食爱情闪婚(flash marriage)。网络迅猛发展,伴随着大量的新词出现,域名抢注(cybersquatting),网络犯罪(cybercrime),E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e-commerce,网上招聘e-cruitment。国企整改,很多人面临的再就业re-employment,形容那些总是犯错误的人errorist(error+terrorist),那些拥有雄心壮志的人,立志表ambitichous(ambitious+bitch)等。这些英语新词既呈现了中国特色又折射了英美文化。

如明朝音韵学家陈第所说“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新词的产生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吸收新词进而创造新词也是语言进步的规律所在。大量网络新词的涌现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毫无疑问,这对于汉语的发展起着推波助澜之力。

摘要:互联网时代催生了大量的网络新词,作为影响世界的两大语言,英语和汉语,在新的时代也焕发出新的光彩。本文从网络英语新词的构成形式和特点出发,引出它对汉语新词及其汉译的影响。

关键词:英语,新词,特点,影响

参考文献

[1]汪榕培.英语词汇学:历史与现状[J].外语研究,2001(1):13-20.

[2]高庆华.以开放心态对待报纸“双言现象”[J].传媒观察,2008(2).

[3]韩庆果.英语新词及其汉译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1).

[4]郭遂红.网络英语新词的构成及语义特征探究[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2(10).

浅析汉语对英语语调的影响 第11篇

关键词:汉语 英语语调 重音 负迁移

一、引言

以前中国学生在朗读英语时主要侧重语音的练习,即主要练习元音和辅音的发音,局限在单个单词上。但是很多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都有的共同感受,即单个单词的发音标准了,并不代表朗读英语就地道了。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把关注的焦点转移到语调和重音等超音段现象的研究上来。音段结构和超音段结构相结合,构成了一个语言的实际语音系统。汉语不是纯语调语言[1](马秋武,2014)。汉语单词由声母、韵母和声调组成,每一个词都有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并且具有区分词义的功能。例如“我买(mǎi)了一匹马”,上声表示我付钱买了一匹马。而“我埋(mái)了一匹马”,阳平表示我将一匹马埋在了土里面。声调在汉语中也叫字调。在汉语语音中,字调是叠加在语调上的,它会因语调的抑扬而稍有变化,但是语调不能改变字调,因为汉语的字调有其字义[3](曹仁松,2008)。相对于汉语来说,英语是纯语调语言。英语单词由元音和辅音组成,单个单词无固定声调,不区分词义。英语句子的语调具有信息功能,通过句子语调,能体现出说话人的情绪。例如:“oh my god”如果用平调,会表现说话者輕描淡写的态度;如果说话者使用升降调发出“oh my god”情绪就强烈得多,有可能表示吃惊、气愤等强烈的情绪。正因为英汉两种语言体系存在着语调的差异,汉语的声调可能会对英语的语调产生负迁移。

二、语调的差异造成的影响

虽然汉语既有声调又有语调,但是汉语的语调一般只在句末的声调基础上稍作调整。汉语词的声调不会因为语调的变化而变化;而英语是纯语调语言,在英语音高变化及基频模式结构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语调,其次是重音[3](曹仁松,2008)。英国传统是将英语语调的结构分成4个部分,即:调冠、调头、调核和调尾。调群内最突出的音节就是调核,它是信息的焦点。OConnor和Arnold(1973)从方便外语教学出发,基于英国传统,区分了2种“调冠”(高调冠和低调冠)、7种“调头”(高调头、低调头、升调头、降调头、下滑调头、降阶调头和攀升调头)、7种“调核音调”(高降、低降、升降、高升、低升、降升和平调),之后又将英语本族语者日常口语中最常见的调型归纳成10种(Ten Tone Groups)[2](陈烨,2006)。很多中国学生在母语汉语这种非纯语调语言的影响下,对语调的敏感度不够高,导致中国学生在读英语时语调变化不如本族语者丰富,常表现出语调升降起伏不明显的现象。具体表现在:

1.中国学生由于对调核的概念不明确,对调核在英语中的作用不够了解。所以在朗读英语时经常找不准调核的位置。

例如:在陈述句“My husbands left me”中“left”是调核,而中国学生也许会出现将其他的词作为调核。比如图2的一名某大学研究生就误将“husband”作为了调核。(图1为英语本族语者的发音语图,而图2为一名英语专业的中国学生的发音图)

对于英语语调来说,英语中的调核通常在调群的最后一个重读音节上,后面若有非重读音节,则语调继续上升,但是其响度不能超过调核。而汉语母语者的学生习惯了汉语在句尾作调型变化的特点,受汉语句尾调型变化的负迁移作用,中国学生朗读英语时,也常常习惯在句尾作调型变化,而不管最后音节是重读音节还是非重读音节。例如:“Is he a language student?”中国学生常常误将“dent”进行重读。

2.调群划分的差异

英语是“形合”语言,句子的各个部分都是通过连接词紧密地连接在一起的。因此,朗读英语句子时,本族语者常会根据意群停顿。重读的音节音高较高,音强较大,朗读的时候花费的时长要长,非重读的音节一般会出现连读等现象。调群是英语语调的基本单位。一个调群可以是一个句子、从句、短语或者词组,甚至是一个词。英语调群的划分、调核的位置及调型的类型都影响了信息的传达和意义的表达。而汉语重意合,每个部分是由内在意义联系起来,表面形式不重要。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学生往往对英语调群的划分不是很敏感,常出现该停顿的地方不停顿,不该停顿的地方停顿的现象。

例如:“One Sunday morning my friend came around to visit me and you know we were just have a cup of coffee and then she said ‘my husband left me。” 在这句话中,本族语者将“and you know”作为一个调群连读起来,在“and you know”后进行短暂的停顿。而中国学生却会将“and”和“you know”分开进行停顿。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中国学生机械地以句法结构来划分语调,在一看到“and”后就立即进行停顿,而没有考虑到说话人的情绪表达和整个句子的整体语调。

3.声调的负迁移

“The reporter told me about it.” 在这一句话中“the”是非重读的,但是受汉语字调的影响,很多中国学生习惯于使每个英语都带上声调,并且英语单词的声调趋近于其表达汉语的字词的声调[3](曹仁松,2008)。因此会出现将“the reporter”读做“∨the∨reporter”的现象。这句话的中文读音是他告诉我这件事(tā gào sù wǒ zhè jiàn shì),整个句子基本上是上声和去声。有的中国学生就以汉语的声调代替英语句子的语调,一路降下来,将其说成了汉语腔调的英语。

二、重音的差异

英语是一种典型的重音语言,与声调在声调语言中的作用一样,重音在这类语言中具有区别词义的功能,同时它也是构成韵律音步的重要成分[1](马秋武,2014)。英语中的重音比汉语中的重音复杂得多,它不仅具有辨别词义、词性的功能,一个多音节的词往往还分为主重音和次重音,并且每个单词的重音位置是相对固定的。例如在ad,ministration中,“tra”重音级别最高,是主重音,“mi”次之,是次重音,其余的音节都是非重读音节。这样就形成了三个重音级别:主重音、次重音及非重读音节。 而汉语中各音节的輕重音差别不明显,且位置要求也不如英语的严格。轻音在汉语中反而比重音更具有凸显作用。例如:大意(主要意思)、大·意(疏忽,形容词), 实在(不虚假,形容词)、实·在(扎实,形容词)[3](曹仁松,2008)。重音具有标界的功能和信息传递的功能,而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由于受到母语的影响,对重音敏感度较低,所以在英语学习中常常因为抓不住重读,而导致语调凸显不对,句群划分不正确的现象。

1.在简单陈述句中,中国学习者的多重音模式较本族语者明显。

英语是重音节拍语(stress-timed),而汉语是音节节拍语(syllable-timed)。在语流中,英语重读音节单独或者与不同数量的轻音节组合成音步,而各音步具有大致等时的特点,所以弱读音节必须缩短时长,重读音节要相应地延长时长。因此整个英语语调听起来抑扬顿挫。中国学习者由于受母语的影响,对声调和音节对称性具有较强的心理预期,使其难以习得英语以重音为点、音步对称的节奏特点[5](袁咏,2013)。这种差异也就常常会导致中国学习者处理一个简单句时会出现多重音模式。比如之前举的一个例子:“the reporter told me about it”。中国学生会将非重读音节“the”重读。例如:“The life of a successful pop singer is not at all easy.”中国学生除了调核“easy”重读外,重读的可能还有“life、successful、pop、singer、和not at all”等多个词。这种多重音的模式就有可能是受到的汉语音节节拍的负迁移影响。

2.对句重音把握不准

由于汉语是通过声调的变化来表明词义的,所以在一个句子中,不同的声调组合能表示不同的语义,所以对语调及重音不太敏感。而与汉语相反,重音是英语中区别语义的重要手段,一般来说,英语的词重读是比较稳定的,但在特定语境中,英语的重读可能出现移位的现象。在英语句子中,句重音是与英语语调密切相关的。一般情况下,一个句子的重音总是落在单词的重读音节上,但是由于说话者的表达意图或者强调对象的改变,重音可能落在其他词上,甚至会落在非重读音节上。英语重音总是跟英语语调以及说话人的语气和态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所以,在朗读英语时,本族语者会习惯于把要强调的重点更加突出,而听者也把注意力集中于带有重读的音节上。这是因为句重音是这句话的“信息中心”,没有了句重音,听话者也就很难捉摸和理解说话者的意思[4](刘杨、习晓明,2010)。由于没有意识到句重音与语调以及信息传递的重要关系或者缺乏这种意识,导致很多中国学生在朗读英语句子时不是受母语的负迁移产生多重读现象,就是该重读的时候没有重读,语调平淡。对于一个句子——尤其是复杂句子,由于不确定句重音应该在哪里,哪里应该连读,会导致整个句子的重读和语调不地道。而且受到汉语的影响,很多英语初学者在听英语的时候也不是跟本族语一样听句重读音节,而是更倾向于听每个单词,在听到每个单词后确定句子的意思。除此之外,缺乏对英语的重音重要性的意识也是干扰英语语调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结语

英语为纯语调语言,语调和重音在英语句子朗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汉语是非纯语调语言,不仅有语调,而且有声调,并且声调不会因为语调的改变而改变。基于两种语言的不同,生活在汉语的中国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难免会受到母语的影响导致朗读的英语语调带有“中国腔”。 文章从语调和重音这两个切入点入手,对汉语对英语的语调负迁移进行了分析。虽然这种负迁移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通过了解英语语调和汉语语调的特点,进行有意识的区分,可以帮助我们避免不必要的负迁移。

注释:

[1]马秋武:《汉语语调音系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当代外语研究,2014年,第01期。

[2]陈桦:《中国学生朗读口语中的英语调型特点研究》,现代外语(季刊),2006年,第04期。

[3]曹仁松:《汉语声调特点对英语语调学习的负迁移》,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3期。

[4]刘杨,习晓明:《英语话语中“中国腔”现象的由来——基于英语语调学习中的汉语声调干扰现象研究》,贵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年,第02期。

[5]袁咏:《中美大学生英语重音节奏模式的对比研究》,滁州学院学报,2013年,第06期。

参考文献:

[1]朱静,丁志斌.汉语声调对英语语调学习的负迁移影响[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4,(01).

[2]林茂灿.汉语语调与声调[J].语言文字应用,2004,(03).

汉语对英语教学的帮助 第12篇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两者有诸多的不同。所以, 在国内人们普遍认为我们的母语——汉语对英语教学和学习的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在所谓的新概念英语教学方法的指导下, 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被鼓励尽量避免汉语的任何干扰, 这使得汉语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效果被忽视。对于学生而言, 他们听不懂老师在教什么, 甚至到最后完全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事实上, 只有使用汉语作为媒介, 才能使英语学习者在英语思维、经验的积累和与人交流方面获得发展。把汉语从课堂上完全剔除是不合适的。

本篇文章重点阐明汉语对英语教学的帮助以及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应用汉语, 其目地在于从语言学以及教学实践的角度回答为什么汉语会在英语课堂上发挥积极作用, 是否我们要在英语课堂采用汉语, 我们如何正确运用汉语于英语课堂来消除英语教学中人们对汉语的偏见等等。

二、汉语对英语教学的帮助

在这个部分, 笔者将重点阐述汉语对英语教学的帮助。下文提到的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使用的一种特殊的语言, 它在英语教学和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汉语的正迁移作用也在研究汉语对英语教学的帮助中占很大的比重。

(一) 英语学习中的中介语

乐眉云 (2002) 在《应用语言学》一书中指出, 中介语是第二语言习得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系统, 这种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和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学习者自己的第一语言, 也不同于目的语, 而是一种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靠拢的动态的语言系统。中介语的特点有:可渗透性;“化石化”现象;反复性。

1. 可渗透性。

这是指中介语可以受到来自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的规则或形式的渗透。可渗透性有消极作用, 也有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主要是由于母语干扰和目的语的规则过度泛化造成的, 使中介语得到强化, 产生偏误。积极作用也是明显的, 母语的正迁移作用是促使中介语接近目的语的一个因素。

2.“化石化”现象。

“化石化”是中介语稳定性的一个表现。一方面是指中介语在总体上总也达不到与目的语完全一样的水平。另一方面也指某些学习者在获得一定数量的第二语言句型之后, 中介语的发展有可能停滞下来, 这些句型牢牢地固定在学习者的头脑中, 以致于在相关的表达中, 他们都不由自主地反复使用这种句型。

3. 反复性。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 随着水平的提高, 中介语是在逐步地向规范的目的语运动的, 这种接近不是直线前进的。而是有反复、曲折的, 表现为某些已经得到的纠正的错误重又有规律地反复出现。这也是中介语区别于一般语言的又一特点。

虽然中介语会在英语学习中造成一定的错误, 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中介语与学习活动密切相关。随着学习者水平的提高, 低层次的中介语将不断消失, 而高层次的中介语将会出现。没有了中介语, 学习者就不能在学习过程中取得进步, 中介语是母语对二语习得产生积极作用的一个重要反映。

(二) 汉语在英语教学和学习中的正迁移作用

“迁移”这一概念来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学中, 迁移指的是人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发挥作用的心理过程。行为主义心理学者发现母语与目的语的不同会导致正迁移和负迁移的发生。两种语言的相似度越高, 母语的正迁移作用越大。

汉语作为学习者的母语, 对英语教学与学习也发挥正迁移作用。在这个部分, 笔者通过用对比的方法来论述汉语在英语学习的一些方面的正迁移作用, 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和写作这个几个方面。

1. 语音

汉语拼音的韵母和声母与英语音标的元音和辅音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许多学者都对这个方面进行过充分的阐述, 在这里笔者就不进行赘述了。学习者可以通过比较读音的异同, 掌握正确的读音。

2. 词汇

刘风山 (2004) 在《语法、元语言知识、母语与外语教学》中提到E.Macaro (2000) 转述了Kern的以下理论:母语有助于外语学习过程中的语义加工和巩固;有助于把外语词汇整合成语义群, 从而减少记忆的压力;利用母语进行信息输入, 还有助于增强学习者学习的信心, 降低单纯使用目标语教学的不良影响;学习者无意识的内心翻译有助于自己弄清目标语词汇在语篇中所起到的句法功能。

英语中的词汇大多能从汉语中找到相应的词来表达,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boy (男孩) 、eat (吃) 、print (蓝图)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披着羊皮的狼) 、in the same boat (同舟共济) 、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 (三思而后行) 等。又如ass在英汉中都被看作“愚蠢”、“笨”和“傻”的象征, 例如, You stupid ass! (你这头蠢驴!) 。鹦鹉被看作是专门模仿别人的动物, 因此有鹦鹉学舌之说, He just parrots what other people say. (他只会鹦鹉学舌。) 所以, 我们原来汉语的时间、地点、空间、文化的概念已经形成, 只需要教会一种新的符号、表达形式即可, 这样就能让英语学习者在目的语学习中从母语获得“正迁移”。

3. 语法

英汉两种语言虽属不同的语系, 但仍有不少相似之处。如在五大基本句型 (S+V、S+V+O、S+V+P、S+V+IO+DO、S+V+D+C) 、句子成分 (主语、表语、宾语、定语、状语等) 、句子分类 (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等) 和标点符号 (句号、逗号、问号、感叹号、引号等) 上, 汉语和英语十分相似, 英汉的陈述句的词序在总体上是相似的。比如学习者翻译这两个句子, 不会在词序上产生错误。 (1) 他不敢讲。He dared not speak. (2) 雨停了。The rainstopped.

4. 写作

国内外不少学者针对母语对外语写作的影响做了许多研究。刘东虹 (2002) 在《大一学生写作中的母语策略与母语迁移》中提到Lay (1982) 发现运用母语思维多的学生, 在作文内容、结构与细节上占有突出的优势。国内的王立菲 (2004) 和文秋芳 (2004) 在对180名大二英语专业本科生进行调查后也得出这样的结论:母语对二语写作产生积极影响。她们引用了王文宇 (2000) 的观点, 那就是母语在二语写作中主要作用于理解写作要求, 提取和综合概念和修辞信息, 诱导二语句子、结构和词汇, 这涉及写作过程的各个方面。

王立菲 (2004) 和文秋芳 (2004) 在讨论汉语写作能力的正迁移时还提到, Lay (1998) 认为母语写作能力在七个方面正迁移:1) 帮助选题和寻找论点;2) 提高构思复杂观点的能力;3) 有助于回忆过去的经验;4) 协助把握作文的谋篇布局;5) 促进自我表达;6) 增加词汇丰富度;7) 增加文化感悟性。

此外, 母语的词汇能力也在二语写作中起正迁移作用。首先, 汉语词汇能通过汉语语法中介影响英语写作;其次, 汉语词汇能通过汉语写作中介影响英语写作。再次, 汉语词汇能通过汉语语篇和汉语写作两个中介, 向英语写作迁移。所以, 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妨对母语采取宽容的态度。

三、英语教学中汉语的应用

既然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母语会产生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我们应该有效地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避免它的消极作用, 这样才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质量和效率。

(一) 英语教学中汉语的负迁移

行为主义者认为, 由于学习者自身母语的影响, 他们在学习英语时会产生许多错误。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中国学生会把母语习惯和经验不自觉地迁移到英语中来, 并造成一些语言错误。这就叫做汉语的负迁移。

刘东虹 (2002) 认为母语的负迁移的几个方面可以总结如下:1) 外语中存在的东西而母语中缺少, 这种欠缺会干扰外语学习;2) 外语中没有而母语中存在的东西对外语学习造成干扰;3) 英汉两种语言中汉语和定语的位置有相同点, 也有不同点, 这些也会让学习者疑惑不解。比如, 学习者在作文中多次出现这类错误:The woman always is busy and tired.Her all work is cleaning the house;4) 学习者每当理解和使用第二语言出现困难时, 便会保留第一语言或其他语言中的东西来对付困难。如学习者学会了melon (瓜) 这个单词, 便发明了west melon (西瓜) ”和“south melon (南瓜) ”之类的可笑词汇。

因此, 教师应在英语教学中避免汉语的负迁移。

(二) 在英语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外语

在向学生教授语音、词汇、语法和写作时, 教师避免母语的影响固然重要, 但让英语和母语在这些方面作出比较并使用一些母语成为交流的媒介同样重要。

以下是Luke Prodromou (2004) 对英语初学者、中等水平学习者、高等水平学习者三类人做的一个调查——教师使用母语是很有用的每当:

·解释新单词25 35 18

·解释语法31 70

(从结果看出在解释新词汇时, 更多学生希望使用母语。在初级阶段, 更多的学习者希望用母语来讲解语法。)

·解释母语和二语的规则的差异33 22 30

·解释应用母语和二语的规则的差异33 22 30

(从结果看出大约1/3的初学者以及1/5的中等和高等水平学习者认为使用母语进行“语篇对比”是可行的。)

鉴于此, 笔者认为教授英语的中国教师们应该使用母语资源来丰富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来决定母语的使用, 努力创设一个相对安全的、易于交流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在学习另外一种语言时取得进步。

四、结语

研究表明, 汉语母语在英语教学中具有高效、清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应盲目排斥母语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注重发挥汉语的作用, 适当运用汉语辅助英语教学, 不但不会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 反而会促使大部分学生在预期内较大幅度提高英语水平。与此同时, 我们也要注意, 英语教学中过多使用母语, 会对英语学习造成消极影响和干扰。因此, 盲目使用和完全排斥母语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如何科学、合理、适度地利用母语进行英语教学, 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乐眉云.应用语言学 (Applied Linguistics) [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曹冬月.母语正迁移与外语教学[J].教学与管理, 2010 (, 27) .

[3]刘风山.语法、元语言知识、母语与外语教学[J].外语论坛, 2004, (01) .

[4]刘东虹.大一学生写作中的母语策略与母语迁移[J].外语教学, 2002 (, 04) .

[5]王立菲, 文秋芳.母语水平对二语写作的迁移:跨语言的理据与路径[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4 (, 03) .

上一篇:循环服务器下一篇:机能实验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