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选择论文范文

2024-08-22

城市选择论文范文(精选12篇)

城市选择论文 第1篇

城市道路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中附属绿地中的内容, 包括城市的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公共广场与公共使用停车场的绿地。城市道路绿地内容有:行道树或行道树种植带、路侧绿带、分车带、红线内的街旁绿地等。

城市道路绿化主要功能是庇荫、滤尘、减弱噪声、改善道路沿线的环境质量和美化城市。而道路绿化的主要体现者是绿化植物, 尤其以木本植物为主, 木本植物中又以乔木为主, 做到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绿化植物的选择特别重要, 直接影响着绿化景观效果的突出和生态功能的发挥。适地适树, 进行人工植物群落配置, 形成多层次植物景观, 符合植物伴生的生态习性要求, 发挥其最佳防护效果、最好地面覆盖、丰富景观层次的功能作用。

一、呼和浩特市概况

呼和浩特市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我国北方沿边开放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呼和浩特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地理坐标E110°46′-112°18′, N39°35′-41°23′, 市区平均海拔1050米, 属于中温带大陆性气候, 其特点为冬季漫长而寒冷, 夏季短暂而温热, 春秋季较长, 光照充足, 温差较大, 降水少, 气候干燥。年平均气温6.2℃, 年平均降雨量401.6毫米, 多集中在夏季七八月份, 秋季雨水多于春季。

二、道路绿化树种应用现状与问题

呼和浩特市从2002年开始重视城市绿化, 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城市道路绿化建设, 并于近年步入了“国家森林城市”的行列, 现正向“国家园林城市”努力。每年在建设新道路绿地的同时, 改造绿化效果下降的旧道路绿地。2010年呼和浩特市对城市核心区二环路景观带、成吉思汗大街、乌兰察布东街等27条主干道实施增绿改造工程, 改造后的道路以乔木、亚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 形成多层次、立体化、布局合理, 植物多样, 特色鲜明的道路绿地系统。2013年市政府计划投入近2亿元对新建道路进行绿化及旧道路绿地的改造工程。

经调查, 呼和浩特市道路绿地当前应用的园林树木大约近40种, 见表1。其中, 常绿树8种 (针叶树7种, 阔叶树1种;乔木6种, 灌木2种) , 落叶树31种 (乔木15种, 灌木16种) , 常绿树与落叶树比例为1∶4。乔木21种, 灌木18种, 乔木与灌木比例为1.2∶1。

可以作行道树的有新疆杨、北京杨、旱柳、馒头柳、垂柳、榆、国槐、臭椿、洋白蜡、梓树等10种;观花树种有20种, 分别为山桃、国槐、丝棉木、梓树、连翘、辽东丁香、红丁香、小叶丁香、紫丁香、白丁香、锦带花、小叶女贞、紫叶小檗、珍珠梅、黄刺玫、玫瑰、榆叶梅、毛樱桃、紫穗槐、红瑞木等;观果树种有7种, 分别为火炬树、丝棉木、梓树、紫叶小檗、小叶女贞、红瑞木、毛樱桃等;色叶树种有4种, 其中常色叶的有金叶榆和紫叶小檗, 秋色叶的有洋白蜡和火炬树。乡土树种有14种, 分别为白杄、油松、侧柏、圆柏、杜松、旱柳、垂柳、榆、丝棉木、沙地柏、紫丁香、白丁香、紫穗槐、黄刺玫等。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 用于道路绿化的树木种类尚不够丰富, 无法形成植物多样性;乔灌比例有些失调, 绿地的生态功能不能很好地体现, 因为阔叶乔木是生态功能的重要体现者;行道树种类需扩充, 现有情况下无法塑造特色街景, 无法增加道路的识别性;乡土树种所占比例较小, 地区特点表现不够, 趋向于大众化;观果树种和色叶树种太少, 夏秋景观大打折扣, 道路景观质量下降。

三、道路绿化树种选择

根据以上分析及对呼和浩特市绿化树种资源的了解, 为更好地建设城市道路绿地, 使之突出植物多样性, 突出地方特色, 充分发挥道路绿地的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 对呼和浩特道路绿化的树种实行必要的选择。

1. 树种选择原则

⑴应选择适应道路环境条件、生长稳定、观赏价值高和环境效益好的植物种类。

⑵分车绿带、行道树绿带种植的乔木, 应以落叶树种为主。

⑶行道树应选择深根性、分枝点高、冠大荫浓、生长健壮、适应城市道路环境条件, 且落果对行人不会造成危害的树种。

⑷花灌木应选择花繁叶茂、花期长、生长健壮和便于管理的树种。

⑸绿篱植物和成片种植的灌木应选用萌芽力强、枝繁叶密、耐修剪的树种。

2. 树种选择

在现有的基础上, 根据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着重在树种种类、乡土树种、乔灌比例、行道树、观花观果树种等方面进行充实。

(1) 扩充行道树种类

行道树是有规律地种植在道路两侧形成浓荫的乔木树种, 行道树的多样是形成一路一景、增加道路识别性重要体现者。在现有的基础上, 可以增加核桃楸、辽东栎、桑、稠李、刺槐、五角枫、茶条槭、复叶槭、蒙椴、桂香柳、白蜡等, 其中辽东栎、稠李、茶条槭、蒙椴、桂香柳还是乡土树种, 能在道路体现地区特点。

(2) 增加乡土树种

为了突出地域特色, 形成鲜明的城市绿化特点, 应用地带性乡土树种进行道路绿化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在现有乡土树种的基础上, 可以发掘并应用的乡土树种有辽东栎、稠李、茶条槭、蒙椴、桂香柳、华北落叶松、白桦、辽东栎、蒙桑、灌木铁线莲、黄芦木、北五味子、东陵八仙花、小叶茶藨、东北茶藨、土庄绣线菊、蒙古绣线菊、水栒子、灰栒子、辽宁山楂、百花花楸、黄刺玫、金老梅、银老梅、紫穗槐、锦鸡儿、胡枝子、蒙椴、柽柳、沙棘、枸杞、黄花忍冬、接骨木、蒙古荚蒾、天目琼花等35种 (具体生长类型和观赏特点见表2) 。

注:此表为推荐充实的树种, 未列现已应用的树种。

(3) 充实乔木树种

现状道路绿地的乔木共21种, 还可以扩展乔木的种类, 因为乔木树种的种植可形成变化的天际线, 同周边建筑协调, 衬托建筑, 美化街道;同时乔木类的生态功能是灌木和地被无法比拟的。增加的种类有山楂、海棠果、西府海棠、山荆子、杜梨、黄波罗、文冠果、火炬树、白蜡、花曲柳、暴马丁香、小叶朴、桑、白皮松、华山松、华北落叶松等16种。

(4) 提升道路植物季相变化

城市道路景观的季相变化是由园林植物来实现的, 而园林树木是主要的构成内容, 如何做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景”, 在选择树种和合理进行配置上要多做考虑。落叶树木的冬夏一枯一荣是植物季相的表现;不同季节树木表现出来的形态、色彩、花开花落、果实累累等也是季相的变化。利用树木的这些特点, 把它们合理的组织起来, 形成一系列、不间断的景观季相变化, 对城市街道景观必定有较大的提升。

常绿树带给我们不变的色彩, 四季皆有观赏价值。

观花树木开花时间不同, 有春花、夏花和秋花之分;因颜色的差异又分为红色系、白色系、黄色系和兰色系。春花树木如:山桃、山杏、榆叶梅、连翘、紫丁香、白丁香;夏花树木如:黄刺玫、山楂、海棠果、西府海棠、杜梨、牡丹、玫瑰、锦带花、暴马丁香、土庄绣线菊、金银木、黄花忍冬、小叶女贞、刺槐、文冠果、百花花楸等;秋花树木有国槐、龙瓜槐、珍珠梅、花蓼。形成五彩斑澜色彩空间的色系, 红色系的如:山桃、山杏、榆叶梅、玫瑰、锦带花、牡丹等;白色系的如:白丁香、山楂、杜梨、暴马丁香、土庄绣线菊、小叶女贞、刺槐、文冠果、百花花楸、国槐、龙瓜槐、珍珠梅、花蓼等;黄色系的如::黄刺玫、连翘、金银木、黄花忍冬、金老梅等;兰色系的如:紫丁香、辽东丁香、小叶丁香、紫穗槐等。

观果类的树木带给人丰收季节的感觉, 有些果实宿存不落, 到冬季下雪仍高挂树枝, 如:丝棉木、金银木、小叶女贞、山丁子等。

人们喜好树叶的颜色变化, 在选择的树木中就有常色叶 (生长季为同一颜色) 的如:紫叶李 (紫色) 、金叶榆 (黄色) 、桂香柳 (银白) 、紫叶小檗 (紫色) 等;还有秋色叶树木如:白蜡 (黄色) 、华北落叶松 (黄色) 、白桦 (黄色) 、辽东栎 (黄色) 、柽柳 (黄色) 、天目琼花 (黄色) 、火炬树 (红色) 、百花花楸 (红色) 、五角枫 (红色) 、五叶地锦 (红色) 、爬山虎 (红色) 等。

(5) 丰富树种种类

丰富的树木类型构成的道路绿地在行进过程中才不觉得单调, 也才能构成稳定的植物多样性的人工群落, 构成不同的季相变化, 形成变化的天际线, 发挥最佳的生态效益。在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充实呼和浩特市城市道路绿地的树种名录, 见表2。

四、结语

进入21世纪以来, 生态文明对我们的生存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全球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城市环境更值得我们关注, 并通过各种手段来维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系统。而在城市生产、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城市道路环境的质量成为影响城市发展重要问题。通过对呼和浩特市道路绿化树种的现状调查, 分析其产生的作用, 结合生态、景观等方面要求, 扩充道路绿化的树种数量, 从过去的39种提高到109种, 实现道路绿地的植物多样性, 利用树木的生态和观赏价值, 实现道路绿地的多种效益, 建设生态型的现代都市。

参考文献

[1]陈有民.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3.

[2]白恒勤.再议呼和浩特市园林绿地建设中树种规划[J].科学管理研究, 2005.

[3]张剑峰.呼和浩特市建成区道路绿地树种现状分析及评价[D].2010.

[4]赵一之主编.大青山高等植物检索表[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5, 3.

城市管理学选择 第2篇

绪论选择题

1、具体分析,现代城市的涵义主要从(ACD)区别于农村地区。

A 人口数量B 人口构成C 产业构成D 行政管辖

2、城市出现在(D)。

A 原始社会B 奴隶社会 C 封建社会 D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3、严格来讲,城不同于城市,且城的出现早于城市,因为古代的城,缺少(D)职能这一特征。

A 军事B 社会C 政治D 经济

4、总体来看,古代城市的经济功能较弱,主要以(AC)功能为主。

A 军事B 社会C 政治D 文化

5、市政的特征是(ABCDE)。A政治性 B历史性 C动态性D系统性E综合性

6、(A)是最早面临“城市病”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探索市政管理理论的国家,同时,也是首创多种城市市政体制的国家。A 美国B 英国C 法国D 德国

7、市政经济的基本特征是(ABCDE)。A社会性B长期性C不可分性D政府性E公共性

一、选择题

1、在我国城市中,城市政治权力系统包括(ABCD)。

A市法院B中共市委C市检察院D市政府

2、(B)联系渠道是我国市民利益表达一种最为传统的表达方式。

A 代理人B 个人C 代表D集团参与

3、在我国城市中,(D)渠道是一种方兴未艾的市民利益表达渠道。

A代理人B 个人C 代表D集团参与

4、市人民代表大会主要有地方(ABCD)。A任免权 B监督权 C决定权 D 立法权

5、(A)是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城市国家行政机关。

A 市人民政府B市人民法院C市人民检察院D 市政协

6、在我国市人民团体特指(ABD)。A 市妇联B 市共青团C 市政协D市工会

7、在我国城市市政管理中,下列的(ABCD)是处于间接主体地位的政治和社会团体。

A市政治协商会议B市民主党派组织C市人民团体D非政府组织

8、居民委员会的特征可以总结为(ABCD)。

A基层性B社会性 C自治性D群众性

9、我国的八大民主党派是(A)。A参政党 B 执政党 C 在野党D 反对党

二、选择题

1、市政管理体制的内容包括(ABCD)。A 市行政管理体制B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C市政府构成体制D市建制体制

2、下列的市政职能中,(AD)属于传统职能范围。

A 消防B 城市规划 C环境保护 D治安管理

3、(C)是市政体制运转的制度基础。

A 市行政管理体制B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C市政府构成体制D市建制体制

4、在市政决策领导体系中,(D)在决策中处于核心地位。

A 市人大及其常委会B市政府C市政协D中共市委

5、我国目前的建制市包括(ABCD)。A副省级市 B 县级市 C地级市D直辖市

6、(A)是改革开放前中国设市的主要模式。A切块设市模式B市领导县的模式C整县改市模式D多中心组合模式

7、中共市委对城市国家政权机关,包括对(ABCD)起着领导作用,处于领导地位。A市人民政府B市人民法院C市人民检察院 D市人大

8、目前我国的直辖市包括(ABCD)。A 北京B重庆C天津D上海

9、市行政运行各环节相应的机制包括(ABCD)。

A执行机制B信息咨询机制C监督和反馈机制D决策机制

10、市政职能具有(ABCDE)的特点。A规范性B自主性C多样性 D服务性 E广泛性

三、选择题

1、城市发展战略通常由(ABCDE)组成。A 战略措施B战略反馈 C重点战略D战略愿景E战略依据

2、城市发展战略依据,主要通过(ABCD)获取。A 优劣机威分析方法 B 竞争—合作分析方法C政经社技分析方法 D历史分析方法

3、城市现代化目标体系,主要包括(ABCD)。A 生活质量指标B 态环境指标C社会进步指标D经济发展指标

4、城市营销的主要内容包括(ABCD)。A产品B城市营销主体C目标市场需求D目标市场

5、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理论支撑包括(ABCD)。A 范围经济B可持续发展理论C 规模经济D集聚经济

6、组织与各成员均善于学习的涵义是(ABCD)。A全过程学习B团体学习C全员学习D终身学习

四、选择题

1、根据国际经验,当城市化水平达到(B)以后,城市化将步入高速发展的阶段,直至达到70%以后才逐渐减速至平稳发展,我国正处在这样一个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区间之中。A 25%B 30%C 35%D 40%

2、现代城市成长管理从(A)萌生。A 美国B 英国C法国D 德国

3、(B)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不仅应事实清楚,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和范围内做出行政决定,而且要求这种决定符合立法目的。A 行政合法原则B行政合理原则C 行政统一原则D行政公开原则

4、土地利用规划一般应遵循(ABCD)。A动态原则B协调原则C市场调节与计划控制相结合原则D效益原则

5、我国土地储备的运行模式包括(ABCD)。A上海模式B杭州模式 C南通模式D武汉模式。

6、城市基础设施的特性是(ABCD)。A地方公共物品性与效益的外部性B运行的协调性与系统性C经营管理的垄断性与多样性D建设的同步性与超前性

五、选择题

1、城市经济的一般功能是指城市总体的共同性功能,主要是以(CD)为主导,为国民经济服务。A 第一产业B 第四产业 C第三产业D第二产业

2、在公共选择理论出现之前,对政府行为的假设有(ABC)。A慈善模式B民主模式C巨物模式D 专制模式

3、城市经济管理有(ABCD)特征。A综合性B两面性 C二重性 D区域性

4、城市经济管理的方法包括(ACD)。A行政方法B社会方法C法律方法D经济方法

5、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具有(ACD)特征。A以“间接性”为主 B以“直接性”为主C以“经济性”为主 D 具有“公共物品”属性

6、经济性规制主要针对(BD)。A外部不经济B 信息不对称问题C非价值物问题D自然垄断

7、经济性规制对象产业包括(ABCD)。A自来水B交通运输和金融C城市燃气D电力

8、社会性规制主要针对(AC)。A外部不经济B 信息不对称问题C非价值物问题D自然垄断

9、城市财政管理的内容包括(ABCD)。A预算管理B城市维护与建设资金的管理 C 税收管理D预算外资金管理

10、导致政府失灵的主要因素包括(ABCD)。A政府的低效率B政府赤字问题C政府的自我扩张倾向 D 政府的行为动机

六、选择题

1、一般情况下,把城市人口划分为(ABCD)。A中小学年龄B 老龄 C劳动年龄D托幼年龄

2、依据一座城市的人口年龄比例将城市划分为(ABD)。A稳定型B衰退型C 波动型D增长型

3、(D)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的比例小,幼年人口比例大。A 稳定型B衰退型C 波动型D增长型

4、(D)衰退型城市的人口年龄比例中,幼年比例小,老年人口多。A稳定型B增长型C 波动型D衰退型

5、从地域特征和管理角度考察,城市社区主要有(ABC)。A自然社区B 功能社区C 法定社区D居住型社区

6、从城市社区起源基础、产业和功能的不同出发,城市社区可以分为(AD)。A职业型社区B法定社区C自然社区D居住型社区

7、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组成包括(ABCD)。A社区成员B社团性组织C企事业组织D行政性组织

七、选择题

1、城市环境的特征是(ABCD)。A 脆弱性B 开放性C 人为性D复合性

2、目前我国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包括(ABCD)。A水污染B固体废弃物污染C 视觉污染D大气污染

3、城市环境保护的手段中(A)是根本保障。A法制手段B行政手段C技术手段D教育手段

4、城市环境保护的手段中(D)是长远基础 A法制手段B行政手段C技术手段D教育手段

5、城市环境保护的手段中(C)是优化条件。A法制手段B行政手段C技术手段D教育手段

6、城市环境保护的手段中(AC)是日常管理的必要条件。A 行政手段B法制手段C经济手段D教育手段

7、城市环境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A 治理方面的制度B监督方面的制度C排污检查制度D预防方面的制度

8、城市环境管理预防方面的制度包括(ABCD)。A 环境监测制度B环境影响评价制度C许可证制度D “三同时”制度

9、城市环境管理治理方面的制度包括(ABCD)。A谁污染谁治理制度B排污权交易制度C奖励制度D排污收费赔偿制度

10、一个理想的循环经济系统通常主要包括的行为者是(ABCD)。A处理者 B消费者 C废物处理者D资源开采者

八、选择题

1、(A)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A 英国 B 美国C 德国D 法国

2、一般认为,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包括(ABCD)。A人口的流动B总人口的增长C技术进步D经济增长

3、(C)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A 科技现代化B信息化C工业化D农业现代化

4、(B)是城市化的推动力。A科技现代化B农业现代化C信息化D工业化

5、(D)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A农业现代化B科技现代化C工业化D 信息化

6、各国城市化进程的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于(A),发展速度比较缓慢。A30%B 25%C35%D20%

7、各国城市化进程的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处于(B)左右,发展速度很快.A 25%~65%B30%~70%C20%~60%D35%~75%

8、各国城市化进程的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

高于(D),发展速度大为降低,进入平

稳阶段。

A60%B65%C75%D70%

9、根据中心城市对城市边缘区的作用程度,城市边缘区可以分为(ACD)。

A 外缘区B 郊区C 城市影响区 D内缘区

10、城中村产生的原因主要有(ABCD)。

A 投资主体回避农村居民点以减少建设成本

B 交通轴的效益衰变规律和灰色区的形成C 农民对被动快速城市化的回避

D村镇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控制土地

九、选择题

1、(ABCD)实行强调控模式。

A法国 B荷兰 C日本D希腊

2、复兴时期的大都市政府的构建突出

(ABCD),大都市政府产生的过程很长,不

像传统的大都市政府的组成过程那样短。

A合作B弹性C 自愿参与D谈判

3、折中型主要是实行“计划市场经济”的国

家采用如(ABCD)。

A法国B英国C 日本D匈牙利

4、根据区域协调问题的性质的差别,区域协

调可以分为(AD)。

A外部协调B 政府协调

C民间协调D内部协调

5、根据沟通和运行的渠道的不同,区域协调

问题可以分为(BC)。

A外部协调B 政府协调

C民间协调D内部协调

6、从问题的相互关系不同,区域协调问题可

以分为(AD)。

A纵向协调B 政府协调

C民间协调D横向协调

7、根据区域协调问题涉及和影响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BC)。

A外部协调B 局部协调

C整体协调D内部协调

8、根据协调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AD)。

A具体协调B 政府协调

C民间协调D规则的协调

9、总体而言,区域协调机构的组织方式与运

行机制可以分成(ABD)。

A 弱调控模式B多元调控

C一元调控D强调控模式

10、西方国家区域协调管理机构的设置,基本

上可以划分为(ABC)。

A强力健全型B 松散组合型

C 折中型D 内外结合型

十、选择题

1、对于突发事件而言,其涉及的内在结构体

系并非单纯的线性逻辑抑或平面关联,而是一

个包含(ABCD)的构架体系。

A 保障系统B 执行系统

C信息系统D决策系统

2、(D)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核心。

A 保障系统B 执行系统

C 信息系统D决策系统

3、(C)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各个系

统关联衔接的重要通道。

A 保障系统B 执行系统

C 信息系统D决策系统

4、(C)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中最直

观的表征。

A 保障系统B 信息系统

C 执行系统D决策系统

5、(C)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支撑。

A执行系统B 信息系统

C保障系统D决策系统

6、(C)是突发事件管理最为重要的功

能要求,是重中之重,也是各个国家突发事件

处理中最为关注的焦点。

A 准备 B 反应 C 预防D 恢复E 总结

7、(C)是处理突发事件的主要“舞台”。

A 准备 B 预防 C 反应 D 恢复E 总结

8、坚持快速反应,就必须把握(ABCD)。

A 齐B实C准D快

9、突发事件处理的一般程序包括(ABCD)。

A预警系统的建立 B危机应对

城市选择论文 第3篇

城市排水体制的选择是城市排水系统中十分关键的问题。它决定着排水系统的质量,对城市规划以及环境保护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以往的建设排水系统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城市内雨洪内涝、排出雨水以及污水,保护城市公共水域水质,确保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水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排水系统不仅应当满足排出雨水和污水,还应当做到污水资源化,以维持健康的水循环以及优良的水环境,保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我国城市排水系统概况

1.1我国城市排水体制情况。在以往,我国大多数城市都是运用直泄式合流制排水系统,之后有的城市逐渐改为分流制,有的城市改为截留式合流制排水系统。虽然城市排水管道中分为雨水管道以及污水管道,然而雨水管道中经常流入污水,污水管道中流入雨水,实际上形成了两条合流制管道。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应当建立截流管道,在排水管道中运用有关的方式,让污水在不下雨的情况下不进入天然的水中,而是流进处理厂展开处理。由于合流制系统改为分流制系统是十分困难的,我国大部分城市目前仍然保留了部分合流制。

1.2合流制排水系统。合流制排水系统是把城市中的污水、废水以及雨水都汇集在一个管道内进行处理与排放。污水与雨水不经过任何处理直接流入水体的是直排式合流制排水系统,我国老城区都是使用这种系统。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污水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必须对污水展开处理后才可以让它流入自然水体,减少污水对环境的污染,为此建立了截流式合流制。与直排式比较截流式是在沿河地段修建了截流支管,并在合适的位置建立溢流井,在截流主干管适当的位置建立污水处理厂。这个系统能够保证污水完全流入污水处理厂,在下雨的天气时,运用截流设施,可以将部分雨水流至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然而,当雨量过大时,雨水与污水的混合污水量超过了截流管的承载量,会导致部分溢流到河道,造成了对水体的污染。在雨量较小的地区可以运用完全合流制。把污水、废水以及雨水全部输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后排放。这样可以有效的改善污水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然而这对污水处理厂理污水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并且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1.3分流制排水系统。当污水、工业废水以及雨水用多个排水管道进行排出时,称为分流制排水系统。用来排除污水和废水的称为污水排水系统,排除雨水的称为雨水排水系统。采用完全分流制排水系统是分别建立污水管道以及雨水管道两个管道系统。污水管道系统汇集污水与废水输送至处理厂,经过处理后再排放。而雨水管道系统汇集雨水与部分比较洁净的工业废水,再就近输送至水体。初降雨水的污染也比较严重,应当对雨水也采用截流式分流制排水系统。

2.选择排水体质应当注意的问题

2.1截流式合流制排水效果。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可以把污水及废水输送至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够促进治理水体污染。然而在降雨时,合流管中水流速度比较大,沉淀在管底的废物被冲刷,使得水体受到污染。并且晴天与雨天截流管水质和水量的变化比较大,污水厂处理起来比较困难,并不是像人们想的那样,通过截流系统就能够完全避免水质污染。

2.2选择适当的截流倍数。在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中,截流管溢流过程中所截流的雨水量与污水量的比是截流倍数。截流倍数越大,降雨过程中溢出的混合污水就越少,对水体的污染就越小,然而由于截流管直径变大,污水处理厂投资增加,处理能力提高。截流倍数越小,情况则相反,因此应当选择适当的截流倍数。并且截流倍数并不是固定的,它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变化着。

2.3有效处理截流与防洪之间的问题。多雨时期河水水位上涨,合流排水管出口容易被淹没,倘若管理不适当,会出现河水经截流灌入污水处理厂的现象,大量无需处理的河水流进污水处理厂。为了避免这个现象,污水管理部门应当与防洪部门积极配合,商讨制定出防洪泵开启水位的方案,当多雨时期河水上升到一定高度时,启动防洪泵站。此外,还可以在截流井中安装启闭机,通过控制启闭机避免河水倒流以及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好近远期关系。在采用分流制地區,由于城市污水管网建设等因素的影响,近期很难实现全部分流。为了处理好近远期关系,应当在积极建立城市污水管网的同时,要求合流制地区应当实行雨水污水分流。对于已经建成的排水设施单位以及个人应当按照规定展开排水管网改造,实行雨水污水分流。对于暂时没有污水管地位,应当在其合流管口处进行截流。

3.影响排水体制选择的因素

3.1自然因素。降雨情况是选择排水体制时应当考虑的重要因素,我国北方地区雨量少,而且降雨天数也不多,一层不变的采用分流制排水系统,雨水管长年没有水流,或者水流量很小,会导致管道堵塞以及资源的浪费。并且长时间不下雨,地表聚集了很多污染物,初期雨水的污染度很高,倘若不做任何有效的雨水处理,会导致严重的水污染。我国南方地区则恰好相反,倘若都采用合流制,那么流进污水处理厂的污水量就很多,增加了污水处理厂的压力,合流管中容易溢出污水,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在选择排水体制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当地的降雨情况,依据不同的降雨强度来选择排水体制。此外,地形因素也是在选择城市排水体制时应当考虑的问题。山地城市道路纵坡大,道路断面较小,因此所产生的污水流量比较少,采用安全分流制,污水管内流水量比较少,会导致管道能力浪费。平原城市则整体地势平坦,水体与地面之间高度差不多,这时选择分流制排水系统不仅满足了雨水就近排放的原则,还不会由于管道输送距离远导致雨水无法排入水体。

3.2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对排水体质选择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初期雨水。初期雨水中有许多污染物、沉淀物等,其污染程度比较高。不同的城市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也是不一样的。工业城市雨水中污染物比较高,而农业城市环境优越,空气质量好,初期雨水的污染程度比较低。此外,经济因素也是在选择城市排水体制时应当考虑的问题。污水处理设施中的排水管网必须由当地政府承担。对于经济发达的城市可以采用完全分流制甚至截流式分流制排水系统。而对于经济较为落后的城市,当地政府投入经费不足,但如果采用一套排水管网,通过增加污水处理厂的方式,也能够较好的解决雨水排放以及污水收集处理的问题。

4.结束语

排水体制的选择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不论是那种影响因素,选择哪种排水体制,最终都应该满足城市排水的需求。在选择排水体制过程中,应该有效结合城市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达到保护水环境的目的,并且减少工程花费,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绿化如何选择果树 第4篇

一、城市绿化果树的选择

1. 地域性

选择植物的时候要把环境条件与植物的生态习性结合起来, 以便选择合适的品种, 提高成活率。如建筑物的南面和孤植树宜选用喜光树种, 而北面宜选用耐阴树种;在湖岸溪流两侧或土壤水分含量较多的低湿地可栽植喜湿耐涝树种, 在灌溉条件较差的干旱地区可栽植耐旱树种。温度对果树的生长、开花、结实影响很大, 选择时要注意树种的温度习性, 南方宜植喜温、耐热树种, 而北方要求树种能耐寒;不同的果树对土壤适应性也不同, 有的耐盐碱, 有的喜偏酸土壤。因此要先了解绿化地的环境条件, 再进行果树的选择。

2. 可行性

城市绿化地带与果园不同, 栽培管理条件一般不及果园。因此绿化区栽培的果树要求是适应强的树种, 或是能够为其提供良好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条件。另外, 污染较重的地段最好不要栽植果树, 一方面环境条件差对果树的生长发育不利;另一方面在污染环境中生产的果品质量不佳, 食用后还可能对人体有害。

3. 观赏性

用果树做绿化树在实现绿化美化功能的同时, 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但必须注意绿化美化功能应该放在首要位置, 不能本末倒置。所以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 而忽视它的根本功能。因此, 在选择果树的时候, 除了要考虑它本身的生态习性外, 还要考虑与绿化地段的配置情况。如行道树以提供绿荫为主, 要选择冠大荫浓、生长快的树种, 风景区可选择冠、叶、花或果实部分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种类等。

4. 多样性

用于绿化的果树不同于一般果树, 树种选择时应尽可能多一些, 使景观富于变化, 不单调, 以提高观赏价值。同时, 不同的果树可以在不同时期向人们提供不同种类的水果产品, 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一举两得。

二、常见的城市绿化果树分析

1. 苹果树

苹果树春天开白色略带红色的花, 秋有红果, 为观花观果树种, 也可做盆景, 用“平”之谐音, 寓意平安。喜光, 较耐寒, 喜干冷的温带气候, 忌湿热。可作为庭荫树孤植, 也可用作行道树, 还可以成片种植在郊区, 组成绿化带。目前我国栽培的主要品种有红星、金冠、国光、富士、粉红佳人、华夏等。

2. 梨树

梨花淡白色, 冰姿玉骨。身临梨园有种“花山花海花世界, 玉地玉天玉乾坤”的感觉。观花观果, 可作蜜源树种。梨树喜光, 较耐荫、耐寒, 喜湿润, 耐干旱、瘠薄和碱土。适宜于在大型园林或风景区内以及郊区成片种植, 也可以作为庭院绿化树种。目前我国栽培的主要品种有秋子梨系统的南果梨、京白梨等;白梨系统的鸭梨、雪花梨、秋白梨、苹果梨等;沙梨系统的丰水、黄冠、中梨1号、20世纪等。

3. 杏树

杏树是春天景色的代表。早春花先叶开放, “杏花枝头著春风, 十里烟村一色红”蔚为壮观。夏日果熟, 满枝珍珠玛瑙, 美丽耀眼。杏喜光, 适应性强, 耐寒与耐旱力强, 抗盐性较强, 但不耐涝。适宜配置水边、湖畔、庭前、墙隅, 在大型园林或风景区内可群植。目前我国栽培的主要品种有凯特、金太阳、李光杏、曹杏、崂山红杏、大红杏、山黄杏等。

4. 石榴树

石榴、桃、佛手是中国的三大吉祥果, 人们常把这3种果放在一起送人表示祝福多子多孙、多福多寿。石榴花期长、花色艳丽、花果繁多, 为花果俱美的著名园林绿化树种。石榴喜光和温暖气候, 适宜于石灰质碱性至黄红壤酸性土壤中生长, 有一定耐寒能力。宜植于庭院、道路、附属绿地及其园林景观中起配景作用, 可孤植、亦可丛植。目前我国栽培的主要品种有醉美人、墨石榴、一串铃、晚霞红、大红甜、峰红号等。

5. 桃树

桃花烂漫芳菲、色彩艳丽, 与柳树配在一起, 桃红柳绿相映成趣、春色明媚。桃为阳性树, 不耐荫, 耐旱忌涝, 耐高温, 较耐寒, 不耐碱和黏土。可植于庭院一角, 也可成片种植, 构成桃花园景观。它是绿化结合生产的优良树种之一, 在湖滨、溪流、道路两边以及公园草地、庭院等处都宜栽培。目前在我国大部份地区栽培的有普通桃、油桃和蟠桃3大类。

6. 山楂树

山楂枝叶繁茂, 树冠整齐, 花艳果红, 是观花观果树种。对有害气体具有较强的吸收功能。喜光, 稍耐荫, 耐寒、耐旱。可作庭荫树和园路树, 亦可作绿篱。目前我国栽培主要品种有西丰红、秋金星、大金星、艳果红、泽州红、金星、京短1号等。

7. 樱桃树

樱桃早春先花后叶, 花如彩霞, 新叶娇艳, 果若珊瑚, 秋叶丹红, 是观花观果树种。喜光, 喜肥, 耐寒、耐旱。宜作孤植、丛植, 配置在山坡、建筑物前及园路旁。目前我国栽培主要品种有早红宝石、极佳、大紫、龙冠、红灯、胜利、宇宙、相约、玛瑙等。

8. 枣树

枣树对多种有毒气体抗性强, 适用于工矿区绿化。老根枯干可作树桩盆景。喜干冷气候, 耐干旱瘠薄及寒冷, 也耐湿热。宜作庭荫树及行道树, 或丛植、群植于庭院、路边, 是绿化结合生产的良好树种之一。目前我国栽培的观赏品种主要有龙枣、茶壶枣、胎里红、葫芦枣、磨盘枣、鸣山大枣、冬枣、临泽小枣等。

9. 葡萄树

葡萄是一种藤本蔓生植物, 通过搭架人工引蔓可做到“占天不占地”。绿叶成荫、硕果晶莹, 适应性强, 寿命长, 是叶果俱佳、遮阴、观赏、经济效益并重的优良垂直绿化材料。喜光, 喜干燥及昼夜温差大的大陆性气候, 冬季需一定低温, 但要注意防寒。耐干旱, 怕涝。常应用于门庭、跨路长廊、花廊等处绿化。目前我国栽培的主要品种有巨峰、克瑞森、金星无核、京早晶、希姆劳特、蜜汁、红地球、圣诞玫瑰等。

1 0. 柿树

大学生如何选择就业城市 第5篇

大多数学生希望留在一线城市工作,但房价和生活、就业的压力会影响到他们的现实选择。

在对100位在校生的调查中,毕业后愿意选择在北京工作的达63.6%。关于愿意选择在北京工作的原因,依据5分制打分结果,“就业发展机会多”以4.13分居于首位。

而在对100位应届毕业生的调查中,由于面临更现实的选择,只有11位表示会留在北京工作。对于大多数不愿意留在北京工作的应届毕业生来说,房价太高成为首要原因,影响重要性分值达3.6分。同时,生活、就业压力大达到3.4分。

绝大多数已就业者选择国内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就业发展机会成为主要驱动因素,但仍有部分毕业生因生活安逸流向非一线城市,并有数量增多的趋势,

据调查,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已工作1到5年的受访者中,有72.6%的人选择在国内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工作,25.8%的毕业生在国内非一线城市工作;在国外工作的仅有2人。

调查中,被问及如果有机会重新选择时,58.2%的受访者表示愿意选择在国内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工作,比现状的72.6%低了 14.4%;27%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在国内非一线城市工作,比现状的25.8%高了1.2%;而愿意选择在国外工作的则由2人上升至15人,由1.6%提 高至12.3%。同时还有人打算先在一线城市工作一段时间再回到二线城市。

已就业的毕业生无论在一线城市还是非一线城市,工作压力大都是当下生活压力的最主要来源。在非一线城市工作的毕业生对当前工作环境的满意度略高。

已工作者的生活压力都从何而来?据调查,47.1%已工作的毕业生表示工作压力大是主要方面,45.7%的受访者表示薪酬不丰厚是生活压力来源的一 方面,22.9%感受到了生活环境不便,21.4%表示发展空间有限,9.3%表示处理不好人际关系。由此可见,无论是在国内一线城市还是非一线城市,工 作压力大都是生活压力的主要来源。同时,调查中还显示,身在国外的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明显。

从对工作环境满意度的平均分来看,以40分为满分,国内非一线城市以28.31分略微领先于国内一线城市的27.49分;国外却以22.5分远远落后于国内。

城市,面对新移民的选择 第6篇

当时,一连串农民工辛酸甚至惨烈的讨薪事件,成为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百姓的关注热点。

在提案中,王征建议在全国逐步推广“农民工工资专户”,即由开发企业与施工企业订立协议,开发企业承诺不让施工企业垫资,施工企业承诺按时足额支付农民工工资。

3月2日,已经向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报到的王征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在过去两年间,他的企业已经向“农民工工资专户”划入大约3000万元,每两个月将当期工程款的15%存入甲乙双方在银行开立的共管账户。

王征说,每次划拨资金,他都要求乙方出具工人花名册,双方共同签章发放工资,保证这笔钱能到农民工手里。“乙方开始觉得很麻烦,现在已经习惯了。”

集中了中国三分之一农民工的建筑行业,是欠薪现象的重灾区。一周前温家宝总理在一次会议上说,建设领域已清偿拖欠农民工工资333.7亿元。

王征说,他倡议设立“农民工工资专户”后,业界“跟上来的人不多”。他坦承,这不是觉悟的问题,要看生产力水平,而且“帮助农民工讨薪只是一方面,关键是如何把他们转化为产业工人”。

在确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进行新农村建设的今天,连通城乡血脉的两亿农民工的改头换面乃至落地生根,成为城市必须担起的责任。

2005年下半年,中央研拟制定系统解决农民工问题一揽子方案的消息传出。2006年1月中旬,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七项内容涉及解决农民工低工资、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等具体问题。

有关专家称,农民工问题已经成为全局性的问题,要拿出系统全面地解决方案并非易事。

农民工的转变

农业部办公厅主任刘维佳2005年夏天到四川和浙江就农民工问题作了专题调研,调查报告刊载在中共中央党校的《学习时报》上。

被刘维佳选作样本之一的四川,是中国农民工输出第一大省,每年输出量在1000万人以上。而浙江则占有全国跨省流动劳动力的近一成,农民工问题比较典型。

刘维佳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他认为,农民工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农民,他们正在迅速地从农民阶层中分离出来,顽强地融入产业工人阶层,并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部分。虽然农民工的“根”还在农村,但是他们已经“脱胎换骨”,成长为一个迫切需要社会认可的新兴阶层。

在200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农民工已经被称为是“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的四分之一个世纪,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中国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世界银行把这种贡献估计为16%,而中国经济学家的共识是21%。

统计数字显示,在四川,2004年举家外出务工的农户达到200万户,占全省农产的10%,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劳务收入达576亿元,大大超过了全省地方性财政收入。

而浙江省的抽样调查显示,在农民工中,技术人员占14.8%,中层管理人员占10.1%。“这个比例说明,除了出身和名分之外,农民工与‘农民’这个概念已经相去甚远了。”

据悉,目前全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7.6%,其中加工制造业占68%,建筑业占80%;全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2%;城市建筑、环保、家政、餐饮服务人员90%都是农民工。

今年春节,相当一部分农民工不回老家过年,一方面是因为交通、经济原因,另一方面,他们中很多人已经变成城市的新移民,“离乡也离土”。

也有专家认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农民工是一条“反哺”的捷径,疏通着城乡血脉。据估算,2004年全国农民工汇回农村家里的钱数约为1624亿元。

但是,农民工工资水平很低,同工不同酬成为普遍现象。据统计,2004年中国农民工年均收入8000元左右,而城镇工人年均收入15000元左右,相差近1倍。据四川有关部门问卷调查,35.15%的农民工认为按月取得工资有点难,18.87%的农民工则认为很难。

专家计算,劳动力市场的歧视使已经转移到城市的农村劳动力每年人均少收入2284元,以2004年全国有1.03亿名农民工计算,少收入的数额高达2343亿元。

刘维佳说,他在浙江一个拥有5000多名农民工的大型民营企业调研时发现,农民工每月只有一天休息,每天工作10个小时。由于实行计件工资,农民工要多挣钱就必须延长工作时间。浙江海盐一个制衣公司的农民工向信访部门投诉,他们一天要工作12小时,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也没有加班工资。平均月工作时间322小时,比有关规定超出155小时。

据四川有关部门调查,在县以上企业就业的农民工,仅有3.41%参加工伤保险,0.84%参加医疗保险,0.83%参加失业保险,2.99%参加养老保险。

刘维佳认为,城乡壁垒导致的就业体系区隔,是农民工难以逾越的障碍。

新中国成立之初,农民可以比较自由地进城务工,1954年至1956年,全国有7700万人口迁移,这是新中国历史上户口迁移最频繁的时期。到了1956年,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问题非常突出,为此中央政府一年中连续发布了九个限制农民进城的文件,堵截农民进城的措施步步加码,甚至搬运工、保姆都不许招农村人,并且在城市中设置收容所,集中遣返进城农民。之后,城乡壁垒全面形成。

有人将中国传统的“三农”问题加上“农民工”,变成“四农”。刘维佳说,只有把农民工从农民阶层中分离出来,“三农”问题才能有出路。

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学者姚洋看来,新农村建设实际上是刺激生产的一种手段,而注重农村公共环境提高的新农村建设,不可能阻止农民走进城市的步伐。

不过他认为,农民工转变为城市新产业工人,最大的阻力之一来自自身的素质——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技术性强的工种做不了。

王征从两年前开始着手一项研究,制定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标准的测算模型,并計划以此估算适度的劳动力价格水平,以评估农民工的工资标准。“如果劳动力价格过低,难以促进质量的提高:而价格过高,又会缺乏竞争力。”

他介绍说,第一阶段设计模型和在七个城市进行试点已经完成,受到国家统计部门的重视。第二阶段,将进一步确定适度的劳动力成本区间。“这个问题不能凭感觉,要言之有据,才能既保障农民工利益,又不伤害产业发展。”

从就业上破题

从消除“农民工”的称谓,到为农

民工夫妻开设“蜜月房”,从关心农民工的“性福”到为他们开办“夜校”——中国各地在针对农民工的“善治之策”上,各种尝试和讨论让人眼花缭乱,而其中不少在热闹一阵过后往往难以为继。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宋洪远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从2003年到现在,国家出台颁布的涉农政策和文件就有73条之多,现在关键的是如何落实和完善执行。

有研究者认为,农民工问题从政治角度讲是农民问题,但是没必要政治化。從操作的角度看,其核心就是就业问题,解决“四农”必须从这里破题。

刘维佳说,“十一五”规划中就业是十分吃重的一大项,但是主要还是规划了城镇就业,农民工就业问题反映不多。而各地政府的规划中,也鲜见把农民纳入就业规划的。“政府必须面对现实,抓住就业问题这个根本,而且需要跳出一时一地的框框来看待这个问题。”

这位长期研究农民工问题的官员,在他的调研报告中建议构建城乡一体化就业体系——树立就业优先原则,彻底改变重城镇、轻农村,重市民、轻农民的就业观念和相关政策,把农业内部、农村区域和农民进城就业一并纳入国家就业计划,分类实施。

着眼于权益保障的《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第一个解决的就是低工资的问题。专家认为,这是一种很务实的态度,一些地方行之有效的做法在这份意见中得到了体现,地方的土政策有了明确的规范,为农民工的就业维权提供了有力支持。

而一些地方性的法规,从劳动力输出地角度出发的考虑比较多,对于如何接受跨省流动的农民工,如何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较少考虑。“比如地方招商,着眼点不仅是GDP的提升,更要落实到就业岗位上,要把这个问题做实。”刘维佳说。

面向就业的农民工培训,成为关注的重点。据农业部提供的数据,2003年起实施的为期八年的“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2004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5亿元,地方安排培训资金5亿元,培训农村劳动力250万人,转移就业220万人,2005年中央投入4亿元,各省仅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就达5亿元以上,培训农村劳动力280万人,转移就业240万人,2006年中央投入提高到6亿元以上,计划培训350万人,转移率力争达到80%以上。

但是,也有官员称,2004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为2626亿元,其中直接安排的农民培训预算2.5亿元,还不足1%。农民工培训经费尚有很大不足。

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只占全部人数的28.2%,其中,通过政府组织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占10.7%,企业组织培训的农民工占30%,自己去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占59.3%。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说,国家和企业都投入不足,农民工主要还是靠自己花钱培训,而他们有限的收入不可能支付昂贵的培训费用,这是当前农民工培训遇到的首要问题。

有人称农民工问题的最后一道门槛是户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未来应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创造将农民工转化为稳定的城市产业工人和市民的制度环境,而放松户口限制不会造成城市人口膨胀。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副主任陈锡文一周前在一次有关新农村问题的发布会上说,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小城镇和小城市的户籍实际上早已敖开,省会城市如郑州,地级市如浙江湖州等,也已依据居住地、收入和就业的条件,可凭本人意愿迁入。

“关键是我们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在户籍制度上面附加了很多带有利益性的东西。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这些东西在慢慢地剥离,所以有些农民对城市户籍并不大感兴趣。”

也有专家认为,户籍改革要注意节奏和配套,不能操之过急或单独行动。农民工迫切需要的不是户口,而是相应的国民待遇,比如子女入学、住房等问题。

让新移民能在城市中安家

姚洋注意到,今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上,出现了一个以“打工子弟幼儿园”为主题的小品。“这是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号,以前被认为非法、要被取缔的,现在政府表示你办好了我给你支持。”

随农民工流动有2000多万儿童,其中10%的流动儿童失学。

肖女士不久前刚刚搬进北京城西一座均价9000多元每平方米的住宅小区,她发现,小区楼后一片简陋的平房里,住着不少外来打工者,开发廊的,开打字社的,摆摊修鞋的,卖小五金的。在家附近的超市,有时能够碰到他们;而小区里的健身器材区,也经常有农民工的孩子玩耍。

“他们是我的邻居,而不仅仅是为我们提供服务的‘隐身人’。”肖女士说。

上世纪80年代初,作家王安忆在一篇以真实事件为蓝本的小说中,描摹了一个青年农民闯入大上海后因为周围环境的突变而不堪压力跳楼自杀的故事,如今农民工常常会登上报纸社会版,被专家认为是“危及中国社会稳定的核心问题之一”。

一份调研报告提到,创造了大量社会财富却仍然身处城市边缘的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生活。尤其在就业环境差的地方和劳资矛盾尖锐的企业,农民工的逆反心理和苦闷情绪很强烈,高伤亡率、高犯罪率等社会问题突出。

不过,也有越来越多城市居民像肖女士那样,发现他们生活的缝隙已经被那些从乡村走进城市的人们所填满——来自河北的保安每天为你开门,来自安徽的小时工在周末替你打扫房间,操河南口音的小伙子给你送来报纸或者盒饭。

“城里人必须接受这个事实——农民工最终会变成和他们一起分享这个城市的新移民。”姚洋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在这个问题上,中央政府要下大决心,地方政府需要转变观念,把外来的新移民当作关注考量的对象。

浅析城市排水体制的选择 第7篇

1 城市排水体制概况

在城市和工业企业中通常有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城市排水系统就是将城镇的污水、废水和雨水有组织地排除与处理的工程设施, 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常由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组成。采用一个管网系统还是用两个、三个管网系统来排除污、废水和雨水径流, 构成了不同的排水方式, 称之为排水系统的体制。城市排水体制一般分为合流制和分流制两种类型[2]。

1.1 合流制排水系统

合流制排水系统是将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径流汇集入在一个管渠内予以输送、处理和排放。按照其产生的次序及对污水处理的程度不同, 合流制排水系统可分为直排式合流制、截流处理式合流制和全处理式合流制。

城市污水与雨水径流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附近水体的合流制称为直排式合流制排水系统。国内外老城区的合流制排水系统均属于此类。截流式合流制是在直排式合流制的基础上, 修建沿河截流干管, 并在适当的位置设置溢流井, 在截流主干管 (渠) 的末端修建污水处理厂。在雨量较小且对水体水质要求较高的地区, 可以采用全处理式合流制, 它是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降水径流全部送到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

1.2 分流制排水系统

当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排水管渠排除时, 称为分流制排水系统, 其中排除生活污水, 工业废水的系统称为污水排水系统, 排除雨水的系统称为雨水排水系统。根据排除雨水方式的不同, 又分为完全分流制、不完全分流制和截流式分流制。

完全分流制排水系统分设污水和雨水两个管渠系统, 前者汇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 送至处理厂, 经处理后排放或加以利用。后者通过各种排水设施汇集城市内的雨水和部分工业废水 (较洁净) , 就近排入水体。截流式分流制既有污水排水系统, 又有雨水排水系统, 与完全分流制的不同之处是在于它具有把初期雨水引入污水管道的特殊设施, 称雨水截流井。在小雨时, 雨水经初期雨水截流干管与污水一起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大雨时, 雨水跳跃截流干管经雨水出流干管排入水体[3]。不完全分流制只建污水排水系统, 未建雨水排水系统, 雨水沿着地面、道路边沟和明渠泄入水体, 或者在原有渠道排水能力不足之处修建部分雨水管道, 待城市进一步发展或有资金时再修建雨水排水系统。

2 国内外城市的实践分析

2.1 国内城市的实践分析

我国北京、上海、武汉、济南、厦门、杭州等城市在老城区基本上都保留原有合流体制, 近年来城区排水管道的改造也是在原有排水体制上进行截流系统改造。深圳市作为新建城市, 其排水体制的规划与建设完全采用分流制, 但据1990年深圳市排水管理部门对特区内开发较早的罗湖、上步两区约25%的雨水管道进行抽查, 发现有260余处较集中的污水排污口, 由此推断整个雨水系统有千余处被接入污水, 实际情况是两区的雨水、污水系统几乎已全部混流。

在排水体制的选择上,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存在着不切实际地选择分流制问题。分流制有很多优点, 但对于经济不发达城市的老城区来讲, 如道路不改造拓宽, 小区不改造, 尤其是国内等许多城市的住房阳台改成厨房或装上洗衣机, 其产生的污水排入雨水管道系统, 即使污水主干管已经建成, 那么也无法实施雨、污分流。其结果只能是:一方面污水总干管未能充分利用, 造成投资浪费;另一方面, 污水还是走雨水管道排河, 继续污染水体。

2.2 发达国家的实践和经验

西方国家的实践表明, 为了进一步改善受纳水体的水质, 将合流制改造为分流制, 其费用高昂而效果有限, 而在合流制系统中建造补充设施则较为经济而有效[4], 所以, 国外排水体制的构成中带有污水处理厂的合流制仍占相当高的比例。英、法等国家的大部分城市也仍保留了合流制体系, 以控制非点源污染并保证污水的处理率, 修建合流管渠截流干管, 即改造成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 结果莱茵河和泰晤士河的水体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5]。前西德1987年其合流制下水道长度占总长度的71.2%, 且该国专家认为通常应优先采用合流制, 分流制要建造两套完整的管网, 耗资大、困难多, 只在条件有利时才采用。至20世纪80年代末, 前西德建成的调节池已达计划容量的20%, 虽然其效果难以量化, 但是截送到处理厂的污水量增加了、河湖的水质有了显著的改善。德国鲁尔河协会 (Ruhrverband) , 其管辖流域的城市大都采用合流制排水系统和合流制污水处理厂, 其旱季处理流量为污水流量 (Q) , 而雨季处理流量则为两倍污水流量 (2Q) , 而且其剩余的雨水径流进入雨水处理系统———雨水塘和地表径流型人工湿地。2002年, 鲁尔河协会共运行96座污水处理厂, 而雨水处理厂则达297座。因此, 鲁尔河无论是旱季还是雨季, 其水质保持都非常好, 不仅具有良好的生态景观, 而且成为鲁尔工业区的主要供水水源[6,7]。

3 关于城市排水体制选择的思考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 排水系统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内外针对排水体制的研究表明, 建立理想的分流制或将合流制改为完全分流制的成功率很小, 且投资巨大, 管理困难。在排水体制的选择上应改变观念, 允许部分地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采用合流制截流体系, 并将工作重点放在提高污水处理率上, 这才是保护水体的根本方法。

我国城市多数存在老城区和新城区并存的情况, 因此对老城区和新城区应用统筹一致中长期规划, 相互区别实施方案。针对老城区, 由于道路改造、小区建设程度不够, 初期雨水径流污染严重, 直排合流制、完全分流制、不完全分流制都势必造成城市水体的污染。全处理式合流制虽能明显降低城市水体污染, 但势必造成污水厂处理能力不足。因此, 在相同污水处理能力的前题下, 截流式分流制或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是合理的选择。考虑到目前我国老城区已有排水系统多以合流制为主, 今后的改造过程中应逐渐向截流式分流制改造, 以加强对初期雨水的分流处理。对于新建城区, 则应在控制点源污染的基础上, 首先建立截流式合流制, 如今后污水处理能力进一步加强, 则可向全处理式合流制排水系统改造。当然, 新城区在建立截流式合流制时, 为了防止水体被污染, 雨季时污水截流井的截流倍数应根据各区域的污水流量和建设成本予以科学论证。

摘要:阐述了城市排水体制的分类, 通过对国内外城市排水体制的实践分析, 论述了我国城市排水体制在选择及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并对我国城市排水体制的选择提出了新的思考。

关键词:排水体制,合流制,分流制,截流式分流制

参考文献

[1]张杰, 李捷, 熊必永.城市排水系统新思维[J].给水排水, 2002, 28 (11) :24-26.

[2]孙慧修, 郝以琼, 龙腾跃.排水工程, 第四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3]徐承华.截流式分流制排水系统[J].中国给水排水, 1999, 15 (9) :44-45.

[4]车伍, 刘燕, 李俊奇.国内外城市雨水水质及污染控制[J].给水排水, 2003, 29 (10) :38-42.

[5]王宝贞, 王琳.水污染治理新技术-新概念、新理论、新工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6]唐建国, 曹飞, 全洪福等.德国排水管道介绍[J].给水排水, 2003, 25 (15) :3-5.

城市排水系统选择的探讨 第8篇

城市排水系统好比是城市的静脉, 既是城市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 也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一种尺度。它是将城市的污水和雨水有组织地排除与处理的工程设施, 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城市排水系统的体制

城市污水是采用一个管渠系统来排除, 或是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各自独立的管渠系统来排除, 污水的这种不同排除方式所形成的排水系统, 为排水系统的体制。一般分为合流制排水系统、分流制排水系统和混合制排水系统。

1.1 合流制排水系统

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汇集到同一个管渠内来输送和排除的系统, 为合流制排水系统。

1.2 分流制排水系统

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分别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各自独立的管渠来收集排除的排水系统, 为分流制排水系统。

1.3 混合制排水系统

在同一城市中, 既有分流制又有合流制的排水系统, 为混合制排水系统。

2 城市排水系统体制的选择

据统计:全国660个城市中, 目前有61.5%的城市没有污水处理厂, 年排污量约为350亿立方米, 大量的生活污水未经任何有效的收集处理, 直接排放到附近的水体, 使得原本具有泄洪和美化景观作用的河渠变成了天然污水渠, 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污染治理的任务相当大。合理地选择排水体制, 是城市排水系统规划设计中十分重要的问题, 涉及到城市的规划、环保的要求、地形、气候、水体的分布等条件。

合流制排水系统工程造价较低。在旧城区, 由于街道较窄, 地下设施较多, 有时采用合流制也是合理的, 但部分混合污水未将处理排入水体, 会造成污染。晴、雨天流入污水处理厂的污水量变化较大, 对水厂的运行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分流制排水系统起到回收城市污水和净化再生的作用, 是城市排水系统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城市水资源利用的核心。有利于环境保护, 便于管理, 但这种排水体制初期投资较大。新建城区, 由于排水系统和其它设施都是重新设计、重新施工, 多采用分流制排水系统。而旧城区的排水系统改造, 多采用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 即在临河岸边修建一条截流干管, 同时在截流干管处设置溢流井, 并设污水处理厂。将工作重点放在提高污水处理率上, 是保护水体的根本方法。

混合制排水系统一般是在具有合流制的城市排水系统改建或扩建后的出现。在城市情况较复杂时, 因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以及修建情况可能相差较大, 因地制宜地在同一城市的不同区域也可采用两种体制混合的排水系统。

排水系统体制的选择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应根据城镇及工业的规划与环境保护的要求, 污水利用情况, 原有的排水设施, 水质、水量、地形、气候和水体分布情况, 从全局出发, 在满足环境保护的前提下, 通过技术经济比较, 综合考虑确定。

3 排水系统体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 排水管网与污水处理厂同步建设, 减少水环境污染

不少城市和地区, 往往只把污水处理厂作为重点工程对待, 而放松与之相配套的污水管网的建设。常常是污水处理厂按计划建成投产, 而污水管网却只建了部分污水干管。造成一方面污水处理厂处理量不足, 另一方面污水仍直接排入河体污染环境的情况。因此, 排水管网的建设应提升到与污水处理厂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上, 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同步实施。在已有二级污水处理厂的合流制排水管网中, 适当的地点建造新型的调节、处理设施 (滞留池、沉淀渗滤池、塘和湿地等) 是进一步减轻城市水体污染的关键性补充措施。它能拦截暴雨初期“第一次冲刷”起的污染物送往污水厂处理, 减少混合污水溢流的次数、水量和改善溢流的水质, 以及均衡进入污水厂混合污水的水量和水质, 它也能对污染物含量较多的雨水作初步处理, 这是控制环境污染的有效手段。

3.2 合理选取截流倍数

无论是合流制还是分流制 (雨水管道) , 其排水干管都应采用截留式排水系统, 在其末端加设溢流井, 其顶端设置溢流堰, 排水干管采用适宜的截留倍数;其大小直接影响受纳水体的洁净与否, 过小会导致受纳水体遭受严重污染;过大则会造成浪费。故合理选取截流倍数是关键, 其取值应综合考虑受纳水体的水质要求、受纳水体的自净能力、城镇的文明程度、人口密度、降雨量、投资等各种因素。

3.3 加强排水管网的管理

加强管理对于排水管网建成后的成效至关重要。如果一条道路的排水系统已进行了雨、污分流, 若管理措施不到位, 沿线居民、单位私自乱接出户管, 将生活污水管道就近接入雨水管道, 就会造成政府花大量资金建成的雨、污分流系统失去作用, 污水由雨水管道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水体污染。因此, 城市排水系统能否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排水管网的管理, 从源头上做好雨、污水分流。

4 结语

现代化的城市需建立一整套工程设施, 以收集、输送、处理和利用污 (废) 水。城市排水系统的选择作为排水系统建设的必须前期环节, 保护着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地选择城市排水系统, 搞好城市排水的雨、污分流是先决条件, 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 既要搞好污水处理, 又要充分利用当地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 达到经济、高效处理污染的目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应结合当地不同排水区域的含污情况、城镇及工业企业的规划、水质、水量、地形、气候和水体等条件, 充分利用现状管网, 通过技术经济比较, 避免重复投资, 节约成本, 综合考虑确定, 坚持经济、科学、认真地进行, 长期、连续、逐步地实施。

摘要:人类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消耗掉的污 (废) 水, 若任意排入水体, 会使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更会给自然界带来长期的危害。城市排水系统就是将城镇的污水和雨水有组织地排除与处理的工程设施, 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排水系统体制的选择应因地制宜, 实行雨、污分流是减轻城市污水对受纳水体污染, 完善城市污水排放体系的有效途径之一。它是一项系统工程, 从设计到实施, 从决策层到工程技术人员, 都要坚持经济、科学、认真地进行, 长期、连续、逐步地实施。

关键词:城市排水系统体制,合流制,分流制,混合制,截流倍数

参考文献

[1]涂兆林.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现状与发展对策[J].市政技术, 1997, 2.

[2]赵京乾, 凌京蕾.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现状与发展之浅见[J].环境保护, 1997, 10.

[3]钱易, 张忠祥.城市可持续发展与水污染防治对策[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8, 6.

[4]沈光范.关于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的若干问题[J].中国给水排水, 2000, 3.

城市排水系统体制选择与分析 第9篇

本文简单叙述了排水体制的分类, 对不同分类进行了比较, 并对选择何种排水体制做出了简要的分析, 提出了几点建议。

1 排水体制的分类

现代排水系统是在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泄入排水管道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 其主要处理三种形式的排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城市排水体制一般分为合流制和分流制两种类型。

1.1 合流制排水系统

合流制排水系统按雨、污、废水产生的次序及处理程度的不同可分为直排式合流制、截流处理式合流制和全处理式合流制。

1.2 分流制排水系统

分流制排水系统分为污水排放系统和雨水排放系统。根据雨水排除方式的不同, 又分为完全分流制、截流式分流制和不完全分流制。完全分流制是将城市污水全部送到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入水体, 对环保卫生的要求较高, 但雨水完全没有经过处理而直接排入接收水体。截留式分流制是将全部污水及初期截留的雨水送往污水处理厂, 处理后排入接收水体。不完全分流制, 只建污水排水系统, 未建雨水排水系统, 雨水沿着地面、道路边沟和明渠泄入水体, 对于常年少雨、气候干燥的城市可采用这种排水体制。

2 排水体制的比较

2.1 环境保护角度

如果采用合流制将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全部送往污水厂进行处理, 然后再排放, 从控制和防止水体污染来看是好的, 但这样会使得主干管尺寸过大, 污水容积也增加很多, 建设和运营费用也相应大幅提高;采用截流式合流制时, 雨天有部分混合污水通过溢流井溢流排入水体, 水体仍然遭受污染;分流制是将城市污水全部送往污水厂进行处理, 但初降雨水径流之后未加处理的雨水直接排入水体, 对城市水体也会造成污染, 有时还很严重。理想的分流制的确有许多优点, 但在我国各地实施中大多数不理想, 管道系统中雨污水混流现象十分普遍, 即使在新建城市中亦然, 使工程效益降低。

2.2 造价角度

有些人认为合流制排水管道造价比完全分流制要低大约20%-40%, 可是合流制的泵站和污水厂却比分流制的造价要高。从总造价来看, 完全分流制比合流制造价可能要高些, 但不完全分流制因初期只建污水排水系统, 因而可节省初期投资费用, 还可缩短施工工期, 发挥工程效益相对比较快, 而合流制和完全分流制的初期投资均比不完全分流制要大。所以, 我国过去很多新建的工业基地和居住区均采用不完全分流制排水系统。

2.3 维护管理角度

晴天时污水在合流制管道中只是部分流, 雨天时才接近满管流, 因而晴天时合流制管内流速较低, 容易产生沉积, 待雨天暴雨水流可以将沉积冲走, 使合流管道的维护管理费用降低, 但晴天和雨天时流入污水厂的水量变化很大, 增加了合流制排水系统污水厂运营管理的复杂性。而分流制系统可以保持管内的流速, 不致发生沉淀, 流入污水厂的水量和水质变化比合流制小的多, 污水厂的运行更易于控制。

3 排水体制的选择

3.1 新建城区

(1) 对于新建城区, 当地形有利, 在发展初期, 可采用不完全分流制。从卫生角度上看, 虽然雨水沿着地面流动, 会带入一些污染物质进入水体, 但由于最肮脏的生活污水已用污水管渠收集并加以处理, 因此不致于对环境卫生产生很大影响;从经济上看, 由于只建污水管渠, 造价可大为降低, 这在发展初期具有很大的经济意义;从技术上看, 由于已预留雨水管渠的位置, 它可随城区发展逐步增设雨水管渠, 成为较理想的分流制排水体系。

(2) 对于建设水平要求较高且面积较大的地区, 应尽量采用分流制, 必要时考虑合流制, 要因地制宜, 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3.2 旧城改造和扩建

旧城排水系统的改造和扩建, 应在原有排水体制的基础上加以考虑。旧城排水系统, 一般均为没有污水处理厂的合流制排水系统, 污水就近排入水体, 没有预留埋设其他管线的地方。因此要将它改造为完全分流制, 这在经济上要花费一笔可观的费用, 在技术上也十分困难, 往往难以实现。且附近水体又缺乏足够的自净能力时, 可考虑改建成不完全分流体制。

4 建议

4.1 针对城市发展状况, 对于旧城区排水系统进行改造。

在排水改造工程中, 应该近期宜采用截流式合流制, 远期根据旧城改造需要, 逐步改造过渡为分流制。

4.2 针对城市雨污水混流现象, 应当做一次比较彻底的调查, 能够再分流的在适当的改造中一定要做到雨污水分流。

4.3 加快市区市政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建设统一起来, 作为一个整体, 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益。

4.4 为了提高环境效益, 应采用有一定截流倍数的污水截流设施

典型城市配送模式分析及选择 第10篇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使得现代物流业逐渐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然而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私家小汽车保有量的急剧上升,每个城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拥堵情况,社会物流体系在城市“最后一公里”遭遇瓶颈。一方面,城市经济水平和居民生活条件不断提升,城市的配送需求日益增加,电子商贸、网络购物等催生的末端配送需求也日益强烈;另一方面,城市交通拥堵问题限制了配送车辆的效率,部分城市对货运车辆的限制更加剧了配送的效率低下问题。城市配送问题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国内外典型城市配送模式

城市配送是指在城市范围内, 经营主体通过集货、分拣、配货、 配装、运输、信息服务等一系列物流活动,采用集成化和规模化的模式将货物送达目的地的物流活动。 本文将城市配送分为冷链物流、商贸物流、城市快递、医药物流四类进行分析。

冷链物流是指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人工制冷技术为手段,以生产流通为衔接,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安全,减少因为腐烂变质而引起的损耗,从而将易腐的生鲜产品在生产、储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的一项系统工程。

目前,冷链物流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核心的模式、以连锁超市为核心的模式、 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模式、以加工企业为核心的模式。

商贸物流即为商贸业服务的物流。按配送模式分类,商贸物流主要包括:供应商直接配送;利用自有配送中心;共有配送中心;第三方配送中心。

城市快递业主要有三种运营模式,即独立运营模式、联合运营模式和供应链运营模式。

医药物流的核心是提高订单处理能力,降低货物分拣差错,缩短库存及配送时间,减少流通成本, 提高服务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医药物流的重点是将供应商、物流中心、终端销售网络,进行合理的分工、整合。医药物流模式主要自营物流模式、快批模式、第三方医药物流模式。

吉林省城市配送模式的选择

近年来,吉林省物流运行总体趋势良好,社会物流需求增速虽有所回落但仍然保持着较快增长,物流业增加值稳步增长,为保证全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

吉林省无论是公路、铁路还是民航都在不断向前发展,由公路、 铁路、航空等运输方式组成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逐步形成。公路运输是吉林省主要的货物运输方式。 2013年,全省公路总里程9.42万公里,其中,等级公路总里程8.67万公里(高速公路2326公里),公路网密度50.27公里/百平方公里,比全国高5.6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货运量5.4亿吨,同比增长13.7%, 货物周转量1104.9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3.4%。本文将以长春市和吉林市为例进行配送模式选择。

长春市是吉林省省会、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是国务院批复的长吉图开放开发先导区的核心城市,也是第二批国家级城市配送试点城市之一。随着长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城市商业不断繁荣,目前长春城市配送物流需求旺盛,每天运进长春市的居民生活用品平均在7260吨, 往返车辆3.9万以上台次。全市城区物流仓储库总面积3 1 5万平方米,10万平方米以上大小物流园区及配送中心10余个。占地40万平的香江物流园区、占地35万平方米的亚奇物流园区均建成使用。

吉林市是吉林省第二大城市。 吉林市配送企业总体规模比较小、 服务内容单一、运营效率较低下, 配送企业发展缓慢,竞争力较弱。 近几年来,物流运输品种结构变化不大,主要集中在体积大、价值低、为工业服务的石化、建材、粮食和煤炭产品,约占全市货运总量的6 0 %以上。而在城市配送中体积小、重量低、价值高的电子通信类货物和日用商品的比重相对较小。

目前长春市大多数农产品生产商、批发商并不具备建设冷库、购置冷藏车的能力,而东北亚冷链物流、中冷物流等几家冷链物流企业具有- 6 0℃深冷功能变温型超低温冷库建设能力。所以可以考虑选择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核心的模式, 采用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对农产品、水产品等需要冷链运输的物品进行统一配送,这样既减少了企业对冷库和冷藏车等设备的投资,又提高了物流的运作效率,同时还提高了冷链物流的专业化和规模化, 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

而对于吉林市来说,目前并没有较为专业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冷链物流企业,而其对于冷链物流的需求量也并不是十分大,因此可采用以加工企业为核心模式与以批发市场为核心模式相结合的冷链物流模式。可以让加工企业、批发市场配备少量的专业冷链物流设备,从而完成农产品、 水产品的冷链配送。

目前长春市欧亚、亚泰、远方等连锁商业企业采用利用自有配送中心的商贸物流模式,积极应用现代化配送,构建了具有一定辐射力的物流配送网络,实现对超市、卖场、便利店、折扣店等多种业态的日常配送。从而产生规模效益、降低成本。对于采购量大、门店集中的连锁超市可以采用供应商直接配送的模式,这样既不会增加超市的运营费用,还使物流配送产生了一定的规模效益。由于长春市的第三方物流公司目前还不是十分发达, 所以采用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配送的模式,还不适用于长春市。

对于吉林市而言,由于其并不具有像长春市大量具有自有配送中心的大型连锁商贸企业,因此应采取以供应商直接配送为主、以利用自有配送中心为辅的配送模式。对于大部分不具备自有配送中心的企业采用供应商直接配送的模式,对于像沃尔玛这样的具有自有配送中心的企业则采用利用自有配送中心的模式。

长春市的城市快递应采用独立运营与联合运营相结合的模式。目前顺丰、申通、圆通、韵达、汇通等知名快递企业分别入驻长春各转运分拨中心,各快递公司均有较完善的经营活动的运营模式,民营快递企业市场化、网络化、品牌化程度不断提高。而对于新兴的快递企业可以采用联合运营模式,通过多家企业的合作,可以扩大快递的服务半径,共享快递资源,同时提高仓储管理水平和物流的信息化程度,进而提高服务质量。

吉林市的城市快递同样应采用独立运营与联合运营相结合的模式。 对于顺丰、申通、圆通、韵达、汇通这样较为成熟的快递企业,采用独立运营的模式;而对于新兴的快递企业增采用联合运营的模式。从而提高管理水平、服务质量。

目前长春市缺乏专业的医药第三方物流企业,而益和医药物流中心、永新医药物流中心设施完善, 所以长春市医药物流模式应以自营物流模式为主。益和医药和永新医药均属于连锁医药企业,所以采取自营物流模式有利于在行业中的竞争,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减少知识产权和商业机密泄露的风险。

而吉林市不仅缺乏专业的医药第三方物流企业,同时也缺乏大型医药连锁企业的物流中心。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应促进大型医药连锁企业建设专业的医药物流中心、配备专业配送设施,采用自营物流为主的模式进行医药配送。而对于不具备建设专业物流中心的小型医药企业,则采取快批模式进行配送。

武汉城市圈循环经济战略选择 第11篇

摘要:武汉城市圈作为国家试点的“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旨在为建立一个资源保护、环境友好的社会提供一个示范。而循环经济作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战略模式,正好吻合了“两型”社会的宗旨,应当成为武汉城市圈发展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循环经济;两型社会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18-0047-01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 周边黄石、鄂州等8个城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 它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生态赤字,不利于经济生态的平衡发展。“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建设为切入点,将经济与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运行过程结合起来,为武汉城市圈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中部崛起带来新的战略机遇。而循环经济作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战略模式, 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战略创新 ,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 、科学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

1循环经济——武汉作为中部重要城市发展的战

略机遇选择

①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种趋势。它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运用生态规律来指导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以生态学的理论为基础,把人类经济子系统看作为生态大系统的一部分,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循环经济作为发展战略的一种必然趋势,是基于大规模的生态赤字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传统的“大量开采→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工业化进程,维持的是“资源→产品→废弃”单向线性运行过程,其结果是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因此,就及需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来取代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样,一种新的“资源→产品→再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逐渐形成。

②发展循环经济是武汉城市圈的一种明智选择和超前战略。中国循环经济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各地区也还只是限制在建设一些生态工业园阶段。而且发展水平也很有限。只所以说武汉城市圈发展循环经济是它的一种明智选择,首先是因为武汉发展循环经济有一个大的政策支持环境,国家把武汉城市圈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强调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政策上的强大支持。其次武汉城市圈智力资源丰富, 教育事业发展较快。武汉是全国高校较多的城市之一,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智慧库和智囊团作用。另外,发展循环经济也是基于“今天的生态就是明天的经济”这样一种理念而发展的。所以发展循环经济是武汉城市圈建设的一种超前战略,它使低代价的赶超战略成为可能,符合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和要求。也应成为武汉城市圈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机遇选择。

2武汉城市圈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社会、个人的共同参与,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①完善法律和政策体系,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体系支持。建立环境导向,消费引导,政策激励的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体系。一是要建立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法规,通过法律法规确定循环经济在社会发展听地位,明确政府、企业、公众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权利和义务。二是要通过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收费、保险等政策调整,从影响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成本和收益入手,借助市场机制改变生产者和消费者原有的经济刺激模式,使企业和个人对环境保护的外部效益内部化,从而使得其生产和消费循着有利于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以达到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共赢。②充分发挥武汉城市大学智力支持,加快有关技术发展。科学技术是建设循环经济的决定性因素。是循环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技术的进步能节约能耗的物耗,能实现资源的高效重复利用和环境保护。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可以说如果没有先进技术的输入,循环经济将难以发展。武汉拥有大量的大学资源,因此,应充分利用,以发挥其巨大的大学智力支持。

3结 语

循环经济是伴随着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的认识过程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从“排放废物”到“净化废物”再到“利用废物”,从任意排放到末端治理再到循环利用的过程。热力学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质是不会消失的,只是在其利用的过程中物质形态发生了转变和转移。循环经济就是使资源物资的利用尽可能多地转变为产品,尽可能久地利用再利用,从而达到尽可能小的污染排放。发展循环经济要借助于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认识,特别是产业代谢的研究,把整个经济系统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特殊形式来看待,最终就是要建立理想的经济生态系统,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基于循环经济的重大利好理念和与两型社会宗旨的完美吻合,发展循环经济也就成了武汉城市圈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 徐云.循环经济国际趋势与中国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

城市道路绿化树种的选择原则 第12篇

1 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有机融合原则

由于全国各地的生态环境不同、气温不同、土壤不同, 在选择道路树种时应充分考虑树种的生长习性、观赏机制、配置方式、立地条件等因素。由于我国地大物博, 南北树种各不相同, 因此, 选择树种时应尽量选择具有较强的抗旱性、生长速度快、容易繁殖、成活率较高且苗木来源比较容易的本土树种[1]。但是, 如果在城市道路绿化中只选择当地的树种, 会给人一种非常单调的感觉, 因此, 还需适当地选择一些经过驯化的、品质优良的外来树种, 以实现城市道路树种植物的多样性发展, 使道路景观更加迷人、丰富多彩。

2 生态环境功能原则

现代城市建设城市森林的主要目的就是尽快改善城市环境, 使得城市森林能够实现净化空气的作用。随着近年来城市环境污染的加剧, 许多城市均出现了雾霾现象, 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居住环境, 更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城市森林的建设和道路绿化的实现能够吸收空气中分布的各种细菌、烟灰粉尘, 能够对大气中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质起到分解、稀释、吸收、固定的作用, 然后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形成有机物质。因此, 城市道路树种在选择的过程中一定要优先考虑生态功能这一首要目标。

3 体现景观价值原则

在城市森林的构建过程中, 应注意所选择的观赏植物需具备优美的姿态、迷人的芬芳、多姿多彩的叶色及多样化的生态功能, 这不仅能够为城市的建设带来生机和活力, 更能够充分体现出现代化城市的高雅品味和其中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

4 生物多样性原则

在城市森林的建设中, 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各种初级树木的数量与产量, 保持生态平衡与食物链平衡的同时, 为各种动物、鸟类、昆虫等提供生存与栖息的场所, 从而实现城市生物种类数量的增加、生物物种的增加, 并保持生态系统的新平衡。因此, 在城市道路树种的选择重, 主要以乔木为主, 并实现与灌木、藤木、草本、地被植物等的结合, 实现植物群路结构的多层次性[2]。只有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城市道路绿化, 才能实现生物的多样性发展。例如, 在城市道路绿化中种植乔木, 能够达到为行人遮阴蔽日、降低噪音、美化街边环境、不产生不良气味等目的。

总之, 随着近年来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 城市绿化建设步伐从未停息, 城市森林化建设与传统的林业建设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 为了更好地实现城市森林建设的发展进程, 在城市道路绿化树种的选择中, 不仅要注重树种生长的适应性, 还应更加注重生态功能与景观功能的体现, 使城市道路绿化为城市的进步与发展奠定基础。

摘要:城市道路就如同城市的经络, 大路绿化是城市森林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因此, 加强城市道路的绿化树种的选择与应用, 直接关系到城市景观的建设效果, 直接关系到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基于此, 以城市道路绿化中树种的选择为研究基础, 深入挖掘城市道路树种选择的最基本原则, 以期为我国城市道路绿化的发展、为城市景观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城市道路,树种,选择,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李树松.城市生态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07 (9) :88-89.

上一篇:针灸临床教学问题下一篇:手足口病就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