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2024-09-17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精选12篇)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第1篇

一、农村留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

1.农村留守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效率低下

在农村留守青少年中, 隔代监护是主要的监护方式。许多年轻的父母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便外出打工, 孩子的教育责任因此落在了爷爷奶奶的身上。隔代监护人由于年老体弱、文化程度低、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不当或者对孩子过于溺爱、思想沟通少等原因, 难以使留守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在留守青少年中, “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的“三缺儿童”相当普遍。父母以为孩子长大了, 只要给他们钱就万事大吉, 忽视对其子女的道德培养, 农村留守青少年极少能从父母身上得到良好的道德约束, 由此产生思想道德教育低效性的后果。此外, 我国大部分学校只注重文化教育, 忽视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造成了农村留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滞后。

2.农村留守青少年的道德意志薄弱, 道德认识与行为分离

大部分青少年对社会的一些不良现象能够表现出不满, 但却又做出与之道德意志相左的行为, 有些青少年明知吸烟、赌博、打架斗殴等行为的危害, 却因为自制能力差而沉迷其中无法自拔。此外, 农村留守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 对事物缺乏辨别能力, 受大众传播媒介和各种思潮的负面影响, 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正在逐步被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观点所取代, 一些青少年养成了奢侈浪费、爱慕虚荣、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而由于农村教育体制的落后, 部分农村家庭对教育存在功利性的价值取向, 一些农村留守青少年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打工赚钱成为了其主要的人生目标, 在留守青少年中甚至产生了“读书无用论”的错误思想。

3.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法制观念淡薄, 犯罪率逐年攀升

法律知识的缺失, 家庭和学校法制教育的薄弱, 使得农村青少年法制观念淡薄, 不知法、不懂法, 在处事时往往仅凭自己的一时冲动, 对行为缺乏正确的判断标准, 不清楚自己行为的性质和后果, 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触犯法律。据相关数据显示, 农村青少年的犯罪案件几乎占农村犯罪案件总数的一半, 占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总数的八成以上, 并且呈逐年递增趋势。[2]农村青少年犯罪中, 盗窃、抢劫犯罪比例较大。农村青少年犯罪年龄大多集中在15——19岁, 成人化、团伙化倾向严重, 手段残忍恶劣。农村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3]

4.农村留守青少年心理问题突出, 心理障碍较多

青少年的成长需要一个快乐、健康的家庭环境, 这样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康的个性和人格。农村留守青少年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关怀, 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出现了问题。据调查发现, 近65%的农村留守青少年存在心理问题, 60%的农村留守青少年不愿与代养人进行心灵沟通, 28%甚至很少与抚养人代养人交谈, 还有10%的留守青少年直言憎恨自己的父母。[4]这些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 (1) 冷漠、自私、懦弱、忧郁多疑、缺乏同情心和热情; (2) 性格内向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意识, 自卑、害怕与人交往; (3) 逆反心理严重、易冲动、具有攻击性、缺乏自控能力; (4) 不讲文明礼貌、缺乏集体荣誉感、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精神, 厌学情绪严重。在这些心理问题中, 年龄小的孩子表现突出, 女生比男生突出。[5]

二、加强农村留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建议

加强农村留守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努力。

1.重视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

家庭在青少年成长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们的行为对青少年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 农村青少年的家长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严于律己, 以身作则, 为青少年做出榜样。其次, 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要结合青少年成长的规律, 因材施教, 因势利导,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改变以往说教式的教育方式, 将思想道德教育寓于活动和实践当中。第三, 要优化家庭的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内化与外化相结合的过程, 家长和其他监护人应该杜绝家中出现暴力、色情的刊物或影像资料, 注重自身言行, 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健康、温馨的环境。同时, 外出的家长要与监护人和子女进行沟通, 了解青少年的情感需要和心理变化, 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

2.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作为农村留守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体, 首先要转变以往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观念, 将道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将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作为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校要改进道德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适应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实际情况, 注重实效性。同时, 学校和教师要对留守的青少年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鼓励, 减少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所产生的孤独感和寂寞感, 使其融入到集体的怀抱中。

3.营造农村良好的社会环境

农村留守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开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首先, 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 推动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各级政府应将道德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加大对农村道德教育的投入, 为农村青少年道德教育提供保障。要加强农村未成年人文化设施建设, 加大对大众传媒的管理, 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对青少年进行道德熏陶, 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其次, 要加大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 取缔违法经营的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场所。此外, 学校应对青少年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有关部门也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网络进行监管。

4.加强留守农村青少年的法制教育

法制与道德如鸟之双翼, 道德需要法律作为保障,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 二者联系紧密。目前我国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率的不断上升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法制意识淡薄, 不知法、不懂法, 最后导致不守法。加强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法制教育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指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负有直接责任。”农村留守青少年由于父母常年在外, 学校和社会在法制教育中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在农村中小学开设法制教育课程, 增强他们的法律观念, 提高守法意识, 清醒地认识到违法行为的法律后果。同时学校教育也要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 形成法制教育的大环境, 从而有效的预防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案件的发生。[6]

摘要:农民工特殊的生存状态以及城乡对立的二元教育制度使得大部分农民工不得不把子女留在农村, 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村留守青少年, 这一群体的年龄大约在4——16岁之间, 这一阶段, 正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学校、社会对道德教育的忽视, 使得部分农村留守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出现问题。为此, 应重视家庭教育;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法制教育。

关键词:农村留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现状,建议

参考文献

[1]段成荣, 杨舸.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 2008 (5) .

[2]唐自政.论当前我国农村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J].皖西学院学报, 2008, 24 (1) .

[3]操宏均.农村青少年犯罪分析及防控体系的构建[J].南方论刊, 2007 (4) .

[4]郑哲.农村留守青少年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6 (6) .

[5]邢金萍.农村留守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心理援助[J].青年探索, 2007 (3) .

浅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第2篇

多年来,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造成的新的环境,新的现实,使青少年思想产生了新的变化,新的特点。只有认识社会的新变化,才能正确地把握青少年思想的新特点,才能懂得青少年的心思。只有懂得青少年的心思,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理论联系实际,摆脱过时的空洞说教方式,增强说服力,真正做到把青少年的思想统一到社会主义主旋律上来。

一、影响青少年思想新变化的社会因素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从社会现象层面看主要是出现了六个“多样化”。这些社会变化,就是新的社会现实,就是分析青少年思想产生变化的基础和根据。

经济成分的多样化,主要表现为多种经济成分特别是私营经济出现并急剧发展起来。过去青少年教育依靠的思想和舆论的单一状况消失,青少年及其教育者必须学会在多种声音中判定是非。青少年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接受主旋律教育,遇到了严重的挑战。

组织形式多样化,活跃了我们的社会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城市的社会组织多种多样。农村基层党组织与群众的关系与过去不同了。人们头脑中“单位”的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就业方式多样化,改变了过去由政府包分配、包就业的做法,实行了自谋职业。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不一定找到合适的工作;一般化的学生甚至较差的学生,凭着家长的权势和熟人关系,很早就落实了优越的工作岗位。这个复杂的结局显然对学生教育工作不利。

利益关系多样化,这使得人们利益方向的不一致成为事实。各种不同阶层的社会地位和状况,引发了青少年追求方向的分离。为了不至于落到社会底层的状况,他们更加强调自身发展的利益,淡化了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不同利益的要求在青少年生活中和不同的工作领域中都会表现出来。

分配方式多样化,拉大了贫富差距,激发了一部分人发财致富的积极性,激活了人才流动,同时也激化了矛盾,引导了追求?物质利益的片面性。贫富分化趋势的出现,严重冲击了青少年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生活方式多样化,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闲暇时间和活动内容的增多,使人们享受到社会发展的带来的好处。某些模糊的生活方式领域的诱惑力也推动了享乐主义蔓延,社会丑恶现象腐蚀着人们的灵魂。

二、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采取的对策

1.加强读书指导入手,学习中华传统文化。

针对青少年阅读的误区,我们要在校里营造一个浓郁的读书氛围,让师生亲近经典书籍,在阅读中实现与老师对话,使阅读成为师生的生活,成为生活习惯,感受到读书的乐趣。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榜样是身体力行,在读书活动中作出榜样。在课程改革中,学校要编制阅读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中设置阅读课。要求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在其中,给青少年提供有益的阅读空间,宣传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进典型,在读书中激励青少年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从中吸取力量。积极推荐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强的书刊作品,提高阅读品位。使图书馆真正成为青少年学生的良师益友和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精神园地。

2.充分利用挖掘现有的教育资源。

对文化设施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电影公司、新华书店、广播电视台等,要积极向青少年推荐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做好面向青少年的优秀影片、戏剧、歌曲和图书民演、展播、展销,并组织他们剧评、影评、书评,使他们在学习娱乐中受先进思想文化的熏陶。成为青少年开拓眼界,提高素质的良师益友和陶冶情操,愉悦自己的精神园地。

3.网络管理和网络教育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紧密结合。

计算机互联网作为开放式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阵地。要加大网络管理和网络教育,加大传统文化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这就要求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积极引导,紧密结合,形成合力,构成网络教育网络

加强网络法制、网络教育,需要家长、学校、社会的配合和引导。首先,家长要加强网络知识并教育子女要自觉抵制网上有害信息。其次,学校要开网络安全防范教育课,加强网络和网络法制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自律自控,从根本上防止青少年的网络有害使用。学校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做好网络下载把关工作,预防不良网址进入校园网,给网络提供安全保证。第三,社会上有关单位及学校要建立“家长课堂”向家长培训网络知识、青少年心理知识及家教成功经验,使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教育积极有效。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探讨 第3篇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大量涌入的外来思想文化、正在转型时期的社会环境、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负面现象,这些负面现象给全面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一、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青少年在信念上的迷失

近半数的青少年对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缺乏认同感;20%左右的青少年表示不关心国家的政治和经济以及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情况;超过60%的青少年表现出较强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2.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明显增大

80%的青少年表示有“触网”经历;70%的青少年承认自己上网的唯一目的是玩游戏或聊天。

3.青少年缺乏正确的娱乐形式

95%的青少年表示除学校統一组织外,不会自发地前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约75%的青少年承认经常出入网吧、卡拉OK厅等娱乐场所。

4.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存在误区

70%的青少年认为家长比较注重自己的智力和文化方面的教育;80%的青少年认为学校的教学内容落后。

二、落实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方法

加强和改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社会工程,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教师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勇于开拓创新,讲究工作实效,切实把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1.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和主渠道的作用

教师应该针对青少年的特点,科学地设计教育内容,深入浅出地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循循善诱地强化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努力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入耳、入脑、入心。

2.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大力开展中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使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都体现道德教育的意义,建设价值导向鲜明的校风、班风、教风和学风,广泛地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出鲜明、自然、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引导青少年崇尚真善美,憎恶假恶丑,不断地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3.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

校外活动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实践课堂。教师要运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充分发挥各类教育资源的作用,改造和扩建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性的活动阵地和活动项目,积极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让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青少年的心中。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定期组织共青团员、少先队员到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和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集中参观和学习,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4.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只有通过各级教育部门的积极配合,才能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体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5.净化青少年的成长环境

首先,坚持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督,坚决查处传播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其次,严格审查面向青少年的游戏软件内容,加强对玩具、饰品制作和销售的监管,坚决查处危害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游戏软件产品;然后,加强网吧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的管理,认真落实未成年人不得进入营业性网吧的规定;最后,推广绿色上网软件,为家长监管青少年的上网行为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

教师要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积极应对挑战,努力开创青少年思想道德工作的新局面。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第4篇

改革开放以来, 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教育条件的普遍改善, 家庭生活质量的改观, 重视教育的价值观念的普及, 家长对教育的物质投入、情感投入都空前增加, 家庭教育在人的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尤其在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也日益显示出来。

一、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为子女的良好教育创造了条件

1. 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和自身素质普遍提高。

大量的事实和研究成果表明: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和自身的素质状况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此, 党和政府采取了相应的积极措施, 尤其是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扫除文盲的举措使众多的国民从中得到了好处。2004年9月28日, 新华网记者吕诺的文章《从“代写书信”到高等教育大众化》显示:1949年, 目不识丁的文盲和半文盲占我国人口的80%以上。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1.6年, 相当于日本明治维新前夕水平, 低于美国和英国1820年的水平。而在1999年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7.11年, 首次超过当时6.66年的世界平均水平。目前, 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9年, 在农村为6.9年, 在城镇已达到9.4年。教育的普及提高了国民的整体文化水平, 也自然提高了家长的自身素质和教育孩子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 越来越多的家长也在社会发展的大潮中不断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 并积极采取措施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育水平。在北京, 有一位年轻的妈妈在怀孕时, 就学习教养孩子的科学知识。从孩子生下来, 就开始写孩子的成长日记, 而且继续学习, 不断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 孩子健康成长, 她也不断增长知识, 提高教育孩子的能力。后来在她写的一篇文章中提出的“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观点得到了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会长陶西平先生的肯定和赞扬。于是“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被广大家长接受, 并成为一句家庭教育的名言。

2. 家长的教育观念逐渐好转。

随着社会的发展, 广大家长的教育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第一, 具有竞争意识、实力意识、平等意识、自主意识等特征的市场意识逐渐增强, 并且在家教实践中体现出来。第二, 转变了传统的的亲子观。更多的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坚持的是一种理智的、民主的教育态度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第三, 转变了传统的儿童观、教育观。越来越多的家长既把孩子当作独立的社会成员来平等对待, 又尊重孩子的人格, 承认孩子的权力和地位, 自觉地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年龄特点, 开展适度的家庭教育, 营造平等、民主、互助、友爱、真诚的家庭气氛。第四, 转变了传统的人才观, 越来越多的家长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更注重加强孩子在知识、智能、意识、观念、优秀品质和健康身心等方面的培养力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 更多的家长, 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农村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观念方面也有了质的改变, 这无疑是家庭教育的积极方面, 是社会进步的结果。

3. 良性家庭教育行为逐渐形成。

现代家庭教育虽然只是在近二十多年来才新兴起来的一门教育学分支学科, 但经过人们的不断努力和探索研究, 已经获得了显著的发展, 为家长们形成良性的家庭教育行为和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尤其是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 家庭教育的目标更加明确, 内容逐步深化和拓展, 这使家庭教育方式和家长的家庭教育行为都呈现出民主、科学的特点, 家长不再将孩子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来对待, 而是在良好家风的形成、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自尊心的形成、个性发展、父母与孩子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进一步密切与学校的联系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并逐渐克服了传统家庭教育中的落后观念和方式, 这比以前都有所改进, 整体效果也显著提高, 这一切都是值得积极肯定的。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和条件逐渐形成

1. 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融洽。

在现代社会中, 由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日益富足, 许多家长也十分重视教育子女的良好家庭教育环境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 家庭成员之间逐渐形成了一个感情融洽、关系和谐的人际感情关系。第二, 加强要求, 逐渐建立起一个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和行为常规。这不仅使全家人都能有秩序地生活, 而且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学会关心人、尊重人的良好品德的形成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第三, 共同努力, 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文化气氛, 并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这可以为孩子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 使孩子受到良好的品德熏陶和感染, 促进孩子健康地成长和发展。第四, 言传身教, 促使良好的家风逐渐形成。家长们追求理想、积极向上、团结、和睦、民主、平等、勤奋好学、勤劳节俭、爱好健美、讲究卫生等风气逐渐形成, 这对子女的家庭德育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效能。

2. 家庭经济状况好转, 家庭投入总量增加。

我国20多年的改革开放事业使更多的中国人获得了实惠, 越来越多的贫困家庭走出了困境, 使得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投资方面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从而为孩子的成长需要创造了条件。据天津市城调队对0至14岁儿童的家庭教育情况进行的专题调查显示, 天津市逾九成的家庭把教育投入排在未来消费第一位, 在家庭储蓄存款中, 专门用于孩子教育的钱占33.9%。有94.4%的家庭表示, 今后为孩子投入首选教育。这一数据表明, 天津市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子女教育。调查同时显示, 七成以上的家庭期望孩子获取高学历。其中, 44.7%的家长选择希望孩子在国内上大学;14.5%的家长希望孩子读研究生或博士, 以取得更高学历;11.2%的家长要送孩子出国上大学、读研究生或博士。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 截止2006年上半年, 中国城乡居民存款已有15.3万亿元, 子女教育已成为存款功能首选之一, 有不少家长还愿意为孩子的教育举债。家教咨询热、请“家教”热, 让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补课班、辅导班热, 出国留学热……方兴未艾。而越来越多的事实也证明, 一个孩子的成长乃至将来成功与否, 与家庭教育的质量关系十分密切。其中的原因主要是高文化素质群体的家庭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子女受教育的环境优势明显优于其他群体, 起到了示范作用。其次的原因就是家庭受预期效益的驱动, 投资教育不仅能产生满足现实的家庭精神生活或个人心理需求的效用, 还能在未来为家庭或个人带来物质上的效益。当然, 投资教育还可以帮助实现自我目标, 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选择教育这条相对公平的道路作为实现自我目标的途径。

三、家庭教育目的明确, 方法趋向理性化

1. 家庭教育目的明确, 人才标准正确。

中国人历来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尤其是在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中, 家长们都着眼于孩子的未来, 把家庭教育的目标放在孩子的生存与发展上, 普遍希望孩子成才。在成才的标准上, 许多家长已经认识到未来社会竞争对人才素质全面发展的需求。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东南沿海地区少年儿童品德问题与家庭教育问题及其对策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 选择“德智体全面发展”的, 在五个供选择的条目中占比例最高, 达到66.9%, 主张道德是做人之根本的排在第二位。同时在调查中也显现出一些值得肯定的观念, 比如:对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持客观的态度、主张建立两代人相互学习的亲子关系、家庭教育应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大力肯定家庭教育知识的重要性等。总体看来, 大多数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是科学的、现代化的, 并适合当今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趋势。在对青少年学会做人的教育、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对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对青少年学会学习的教育等方面所付出的努力, 不仅体现了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有明确的目的和正确的人才标准, 而且倡导了我国当前家庭教育的主流方向, 这是值得肯定和大力推广的。

2. 教育子女的方法趋向理性化。

在现代的社会条件下, 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法虽然多种多样, 但理性化趋势明显。家长通过报纸、电视、杂志和互联网等途径加强了对家庭教育理论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为科学、正确地教育孩子创造了条件, 进一步明确了父母的职责;更加重视对孩子优良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越来越多的家长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了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注意用自己良好的习惯和生活方式为子女树立榜样, 并且更加注重身教的作用, 从而引导孩子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辽宁省有个模范家长赵玉华, 家住岔沟农村, 是个贫困的单亲母亲, 靠种承包田和“年薪”100元的村会计的微薄经济收入, 20多年来省吃俭用订阅报刊读物, 自己充电。白天劳作, 晚上给孩子陪读、督学, 还重视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她苦心培育双胞胎儿子阿东、阿风, 从小学到大学到博士研究生, 终成“孪生博士”。阿东在国家海洋局, 阿风在中国社科院, 都从事科研工作, 工作都很出色。1999年两兄弟接母亲到北京过春节, 院、所领导专门宴请赵玉华, 钦佩她为国家培养了两个栋梁之子, 赞誉她是“来自中国农村的伟大母亲”。

3. 家庭教育内容丰富多彩。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 当前的家庭教育已经摆脱了旧时那种传统教育方式而有了全新的家教内容。一方面继承了历史上许多传统的、合理的、正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另一方面也包含了在新的形势下创新的部分, 因而使现代家庭教育的内容显得丰富多彩起来。其多样性主要是家长对子女进行教育的内容体现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 具体地讲主要有文明礼貌教育、公共道德教育、品德教育、诚实教育、友爱教育、同情心教育、纪律教育、勇敢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和幸福观教育等。尤其值得欣喜的事, 我国家庭教育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 也吸收和借鉴了其他国家一些成功的经验, 比如:礼仪教育、自立教育、挫折教育、创新教育、家务劳动教育、开辟第二课堂、青春期教育, 等等。丰富多彩的家庭教育内容使青少年健康地成长为具有综合能力和素质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可能。

二十一世纪是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 需要具有敢于竞争和挑战的素质良好的劳动者和科技人才。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需要有能够“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优秀接班人。家庭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三大支柱之一和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中的奠基工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以及人们经济生活的进一步改善, 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显现出来。但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中, 如何进一步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避免和克服其消极影响是广大家长朋友必须面临的重大问题。

希望不远的将来, 人们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越来越正确, 按家教规律办事、科学施教的家庭越来越多, 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将越来越大, 教育效果也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0:140.

[2]黄楠森, 夏甄陶, 陈至尚主编.人学辞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0:562.

[3]天津家庭消费教育投入排第一.中国信息报, 2004.6.

[4]马卡连柯全集 (第四卷)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7:16.

[5]杨宝忠.大教育视野中的家庭教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11.

[6]侯波.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宜注入的基本概念.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5, (12) .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总结 第5篇

-昌五中心小学根据公民思想道德教育领导小组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指导,进一步统一少先队员思想,提高了认识,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观念,增强做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现实紧迫感。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其活动的重要意义,结合我校工作实际,就开展其教育活动,总结如下:

一、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大力弘扬和培育了爱国精神。学校根据现有设备,组织学生观看了《奠基、教师节献礼》影片,以感人的故事熏陶学生,以高崇的主人公精神洗礼孩子们的心灵,从孩子们含泪的目光和发自肺腑的观后感中,我们感到了其活动的实效性。

二、以新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规范》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讲文明习惯养成驾御。学校计划安排要求各班进行一次以《中小学生守则》、《规范》为内容的主题班会,力求形式多样,不仅要停留在背诵的层面上,更要理解含义的点上,还要付之行动是质上。通过班主任的反馈交流和学生的整体表现,达到了预期目标。况且学校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展开了《学生礼仪教育》的专题课题研究。

三、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进一步加强青少年诚信教育。学校以创建诚信校园为目标,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以“诚信”为主体的手

抄报比赛,大受学生欢迎,学校内“诚信”之风蔚然。

四、针对青少年法制观念淡落的问题,切实抓好法制教育工作。学校按即或有条不紊地安排了“法制教育周”活动,安排了“法制教育课”和“校园廉洁教育课”,并确定了专人和固定时间、固定内容、课程进度等,把此项工作落到了实处,增强了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学校专题教育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建设健康向上是育人环境。深入开展了爱国主义歌曲传唱、爱国图书借阅、班级建立“图书角”,重视校园的硬化、美化、净化、绿化,开展形式多样的兴趣小组,加强校园“红领巾广播站”、橱窗、标语、墙壁画、名人画像、名言警句等校园文化载体建设。

六、进一步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网络,努力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落实了家长会和学校与家庭联系的互通。

总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按部就班、有条不紊的进行,德育工作成效明显。当然,我校会以此为起点,建立长效机制,使这项工作长久的进行下去。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第6篇

一、在青少年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紧迫性和意义

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给予他们正确的荣辱观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善恶、美丑观念,对于他们人生道路的选择全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青少年加强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的引导、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会同10省市青少年研究机构进行多次大样本调查显示,当代中国青少年的国家民族意识、社会责任感、对新知识科技的敏感、用奋斗改变自己和国家命运的自觉以及未来过上更加富裕生活的预期等,一直保持在较高的认同水平上,这与社会进步对青少年的期待是基本吻合的。但是,大量涌入的外来思想文化对青少年正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其中消极的一面导致了令人担扰的现象。由于生活的场景中充满市场的喧嚣和急功近利的浮躁,由于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复杂环境的选择困惑,由于对社会急剧变革的诸多不适应,也由于青少年本身不成熟并易受感染。由此,青少年的荣辱观方面出现了很多不足甚至是错误的表现。我把这归纳为三大类型:

第一,“荣辱颠倒”型。在个别青少年中,讲热爱祖国被视为“狭隘’、“保守”,而那些反祖国的民运分子、分裂主义分子,却被视为“民主斗士”;讲为人民服务,就被视为“做作”、“假正经”;讲崇尚科学就被视为“书呆子”,而个别公众人物知识匮乏,愚昧无知,却成了“时尚”;讲辛勤劳动,就被看作‘‘找累”、“自讨苦吃”, 讲遵纪守法就被视为“胆小”,而街头混混打架斗殴,违法乱纪,却成了“勇敢”;讲艰苦奋斗就被视为“不懂人生”,而铺张浪费,骄奢淫逸,却被看作“荣耀”。对许多“颠覆性”文化思潮的入侵,一部分青少年美丑荣辱,盲目地把“时髦”误读为“先进”,把“另类”误读为“时尚”,在模仿学习的过程中误入歧途,丧失国格人格,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第二,“大是小非”型。所谓“大是小非”,就是在国家民族意识、社会责任感等大的原则问题上,青少年有明确的正确判断的念度,但是在一些较具体的道德、礼貌要求上却表现一般,甚至不以为然。

第三,“学校社会脱节”型。有些青少年,主要是一些学生干部或者是在同学、老师心目中的“好苗子、骨干”,在学校时的行为表现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相吻合,学习努力刻苦,思想进步,但是他们在社会上或回到家庭中,却往往有相反的行为表现。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他们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关系着祖国的兴旺,民族的前途。掌握知识是服务社会的手段,学会做人则是立身之本。培养造就品学兼优的未来一代,必须把思想道德教育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从整体上精辟概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明确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因此,必须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学校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促使青少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认清历史使命,明确政治方向,明白做人道理,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对青少年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路径探讨

第一,把荣辱观教育作为学校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引入学生头脑。要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融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首先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强化有关荣辱观教育的内容。要针对中学生的特点,科学设计教育内容,深入浅出地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实际教育中,我所在的学校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要求进一步具体化校风、班风、学风的建设的八项要求:1.爱国爱校爱集体,勇敢肩负起当代青年建设国家的历史使命,不做有损于国家、学校和集体利益的事情。2.刻苦钻研,勤奋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崇尚科学,反对迷信。3.勇于攀登,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自强自立,反对好逸恶劳。4.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共建和谐校园,反对迟到、早退、缺课、违纪等现象。5.团结同学、尊敬师长,反对不文明行为。6.服务社会,服务同学,甘于奉献,乐于助人,反对自私自利。7.创建节约型校园,弘扬艰苦奋斗作风。以勤俭节约为荣、铺张浪费为耻。8.营造健康、文明、积极的校园文化。

第二,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教师对学生品德修养的高低、专业知识的深浅、求知精神的强弱起着关键作用。教师应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要求,树立现代德育理念,把构筑精神支柱、发掘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意志力、自信力以及独立人格作为德育的重要目标。

第三,注重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创新。在新形势下加强对青少年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需要注重内容创新。一是提高青少年的理论素质,使之在做到“三个自觉”上下功夫:做到理论自觉,自觉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自觉学习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把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作为立足点,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着眼于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他们形成现代公民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 第7篇

一.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大现实意义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无论从教育的本质来看, 还是从社会思想道德现状以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来看, 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通过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 通过在城乡不同范围的群众中制定和执行各种守则、公约,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 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基础工程。

(二)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促进公民道德建设的迫切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这为青少年开阔视野, 增长见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 经济快速发展中影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现实因素仍然存在。有人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表现为因循守旧、安于现状;有人取得一些成就便失去继续创业的勇气;有人利用自己劳动所创造的财富吃喝玩乐, 大肆挥霍等等。特别是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仍然严峻而复杂。为此, 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公民道德建设的迫切要求。

(三)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当代青少年健全人格发展的迫切需要。

青少年是未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状况直接影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青少年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 也是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时期, 同时也是人生启蒙与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因此, 切实加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是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也是保障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保证。

二. 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本身是一个涉及面广且非常复杂的社会活动。不难看到, 现在青少年的人生价值取向不再是单一化, 而是趋向多元化和个性化, 对他们思想道德教育的成败取决于多种社会因素。

(一) 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

有些学校没有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 片面追求升学率;有些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 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仍然存在, 实施素质教育的力度明显不足;有些学校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抱着“智育是硬指标、体育是软指标、德育是空指标”的态度;甚至还有一些学校对待德育工作是“说起来最重要, 干起来是次要, 忙起来可不要”。这种种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重要性认识的不足, 严重影响了对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 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的科学化程度不高。

从某种意义上说, 我们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脱离了他们的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一是空洞说教多, 感情触动少。很多情况下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 采取的是“我说你听”的说教式做法, 忽略了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思想感情交流。二是封闭式的思想道德教育多, 开放式的思想道德教育少, 忽视了理论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三是缺乏感动生命的体验性活动, 现有的活动一般化, 针对性不强, 趣味性不浓, 吸引力不足。

(三) 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近年来一方面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劳动观念、群众观念、集体主义的教育以及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有所放松, 特别是劳动教育以及社会实践的基本条件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 一些传统的道德规范已经失去约束力和吸引力, 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生活,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趋明显。

(四) 学校德育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尚未形成有机整体。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家庭与学校的密切协调配合。然而, 现实并非如此, 社会上存在着许多影响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不利因素。一是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 如贪污受贿、卖淫嫖娼、拜金主义等社会丑恶现象, 对青少年有极大的腐蚀性。二是一些影视作品、报刊杂志中色情、打斗、凶杀与暴力场面充斥, 使一些学生盲目模仿, 危害极大。三是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活动阵地相对缺乏, 许多青少年到成人歌舞厅、酒吧、咖啡馆、游戏厅、网吧等营业性场所参加娱乐活动, 不少青少年因此走上歧途。四是政府有关部门及社会有关方面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各自为阵, 特别是对学校周边环境、网吧等的治理整顿一阵紧, 一阵松, 缺乏强硬的手段和措施, 打击、处罚不力, 使一些侵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不良文化场所未得到有效的监管。五是贫富差距拉大, 失业、离婚率上升等社会问题, 使一些青少年产生价值观混乱和信仰危机。从家庭来看, 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如有的家长教育子女方法粗暴简单, 以打骂代替批评和约束;有的家长法律意识不强, 道德水平低下;有的家长重智轻德, 只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 忽视了对子女的思想教育;有的家长配合学校不够, 对子女溺爱或者给子女撑腰壮胆, 使学校不能对其子女严格管理。上述现象使得社会、家庭、学校教育形不成合力。

三.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 改进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方法, 加强学校与社会、家庭的沟通联系。

首先, 学校要通过高科技手段建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信息联系、反馈网络和工作配合制度。在暴露出来的一些学生的道德行为问题中, 有相当一部分是完全可以在事前化解的。因此加强信息沟通,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常规联系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联系机构。其次, 要将学校的德育教育与社会的“大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社会要净化文化出版市场, 优化学校周边环境, 从根本上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再次, 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弘扬社会正气, 为青少年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 适应当代青少年心理特点要求, 进一步发挥少先队、团组织的职能作用。

面对德育观念、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的青少年, 少先队、共青团组织只有更新观念、转变作风、改进方法, 才能增强对青少年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性。在思想教育的模式上, 要从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道德认知水平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出发, 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青少年的不同需求, 设计相应的教育载体, 实行分层指导、分类施教、分类管理, 避免“整齐划一”。在思想教育的方法上, 要潜下心去真正了解青少年, 贴近青少年, 因势利导地做好思想沟通和正面引导工作, 避免简单生硬。努力使团队干部成为青少年的良师益友, 团组织成为青少年喜爱的学生之家。

(三) 以活动为载体, 拓宽青少年素质教育渠道。

学校要给德育工作让出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留地”, 为德育工作提供良机, 切实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课余生活的指导。一是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载体, 开展心理健康辅导。邀请有关专家、学者、英雄模范人物开展专题讲座或心理咨询服务活动, 以他们个人的成长经历启迪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二是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 让青少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开阔视野, 磨炼意志, 增长才干。如“走好青春路, 迈入成人门”、“走进大自然, 融入大社会”等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通过活动, 组织青少年学生深入社会, 体验生活, 使他们在社会大课堂中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四) 丰富青少年文化生活。

一是要通过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来吸引青少年学生, 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使他们从小受到健康思想的熏陶。二是多为青少年提供符合年龄特征、心理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 以扩展青少年在文化领域的消费, 优化青少年学生的消费结构。三是以图书馆、阅览室、读者俱乐部为依托, 开展青少年读书活动, 丰富青少年精神文化生活, 积极营造读书氛围, 不断形成读书热潮。四是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扩大青少年志愿者行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五) 树立榜样, 学习楷模。

学校要引导中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成才观, 牢固树立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 增强以身立教的使命感。通过青年教师的言传身教, 强化宣传, 让青少年学生从身边敬重的人那里, 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第8篇

1 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的现状

当前,由于农村自身经济条件相对落后、政府对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政府在制定教育政策时重城轻农和教育人才往经济较发达的城里流动等原因,城乡教育二元化的结构依然十分明显,农村中小学的硬件条件、教学装备、师资队伍素质、学校内部管理水平等方面的总体情况比城镇学校差,这就导致农村中小学教学水平总体偏低。

目前,农村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存在许多问题,具有代表的问题主要如下:

1.1 容易自卑,理想弱化

自卑心理指的是个体在分析自身时容易夸大自身缺点而忽视优点,这样极容易导致个体在生活中害怕接受新鲜事物,而这些在部分农村青少年身上反映得极为明显。由于现在我国城乡经济、教育、文化、生活环境等各方面都具有极大的反差,农村青少年在走出农村时,由于自身有着人际交往单一化的障碍,很难迅速适应城里的生活,那么他们在如此大的悬殊下,极容易否定自己的能力,并开始接受现实的差距,引发“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因此,很多农村青少年没有崇高的理想,更注重现实的利益。

1.2 心理脆弱,思想偏激

从发生在农村青少年身上的犯罪案件来分析,农村青少年身上较为明显的特点是偏激化。通常很多农村的孩子在看待周围的人或者事物时,都会表现得较为偏激,他们想要摆脱贫困的愿望和对未来的渺茫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因而在遇到挫折时,他们往往表现出来的就是极为偏激的报复或是攻击,报复他人和社会。

1.3 法制观念淡薄,犯罪率上升

由于法律知识的缺乏,农村青少年往往法制观念淡薄,不知法、不懂法,遇事凭一时的冲动,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触犯法律,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据调查显示,农村青少年犯罪,几乎占农村犯罪案件总数的一半,已经成为社会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1.4 公德意识薄弱

农村青少年由于从小长期生活在较为闭塞的环境中,很多都是延续父母的生活习惯。因而,很多从小生活在农村的青少年即便进入了城市生活之后,很多人也会经常性地随地吐痰或是乱扔垃圾,很少有农村青年会自觉地过低碳生活,或者是自觉爱护环境,再加上前文分析中提到的农村青少年有害怕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因而在进行公德教育的过程中很难达到极为有效的效果。

1.5 传统美德缺失

农村青少年在受到当前市场经济的物欲化、利益化的冲击下,大部分农村青少年赡养父母的意识逐渐淡化,很多青少年开始出现一定的叛逆行为,不能正确听取父母的合理建议,或是放弃自己的学业而外出打工。据调查:现在农村青少年对父母经济上的供给和生活上的照顾正在逐年减少,不孝敬、不赡养父母的事件屡有发生,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缺失而导致的。

2 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社会环境失调

社会风气、社会环境对农村青少年影响很大。目前不良的社会风气、思想文化不利于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培养。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国家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投入较少,农村青少年享受不到健康向上的文学艺术节目。各种成年人活动的场所由于缺少监管,未成年人留恋期间,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村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

2.2 学校教育失当

虽然一直强调素质教育,但考试指挥棒一直影响着学校的教育,应试教育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说起来重要,真正做起来就不重要了。学校重智轻德的现象,也影响了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顺利推进。

2.3 家庭教育误区

家庭教育与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养成、健康心理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目前农村家庭教育的一些误区,不利于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有的家长认为只要学习好就行了,思想道德、心理品格不重要,溺爱小孩,使小孩好逸恶劳、自私自利、贪图享受。还有一些家长染上了社会恶习,不能对小孩言传身教。还有一些家庭,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出现了大量的农村留守青少年,他们由于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教育,难以形成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

3 加强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3.1 政府层面

3.1.1 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

当前,虽然政府对农村教育经费投入逐年递增,但由于基数较小,很多偏远的农村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仍得不到有效的改善,这样导致了这些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和教学设备的落后,从而影响其教学质量的提高,因而对于这些农村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更难有效的开展。首先,政府在农村教育经费上的投入不足导致教学上缺乏实验设备、教学仪器、多媒体教学设施以及图书资料等,这些基础设施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不利于学生较快的掌握道德知识。其次,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基础设施欠缺,缺乏思想道德教育的相关宣传栏、宣传橱窗等设施,这样农村青少年的道德知识来源极为有限。此外,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并没有意识到农村青少年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因而大幅度减少对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经费投入,更有甚者还将本该用于思想道德教育的经费另作他用。

3.1.2 举办道德楷模选举等活动。

对于已经辍学或是非在校的农村青少年,村里可以自行组织采取公评公议的形式开展青少年道德楷模的选举活动,每年可以在村里评选出几位农村青少年道德楷模,在评选过程中通过对村里青少年的孝道、生态伦理道德、闲暇道德以及社会公德等方面进行评议,最终得出评选结果,这样对于激励农村青少年学习道德知识、自觉赡养父母、遵守公德等具有积极的作用。

3.1.3 投入资金,利用宣传栏及学习园地等道德宣传阵地。

农村青少年只有在真正理解了正确的思想道德知识后,才会自觉地将这些知识内化,并开始践行。但是思想品德的相关知识必须借助宣传平台才能让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耳濡目染。政府要投入较为充足的资金,在农村人流聚集较多的地方设置宣传橱窗、学习园地等基础设施,充分利用宣传栏、宣传橱窗以及学习园地等道德宣传阵地。在这些宣传栏中进行先进道德模范事迹以及公共道德的宣传,将这些知识进入农村青少年的身边,让他们经过橱窗时就能够接受这些道德教育,让传统美德在农村得到广泛的发扬,这样,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才能在农村持续深入下去。

3.2 学校层面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村学校的德育教学条件虽然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由于部分教师的思想品德教学技能和自身素质的不足,容易引起农村孩子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缺乏兴趣而出现大量缺课和逃课等现象的出现,长此以往不利于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另外,现在部分农村学校的教师由于教学观念的落后,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商、轻德育,在教学过程中容易采取一些不恰当的教学方式,这样在孩子犯错时就会辱骂或者是体罚学生,严重损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影响了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导致农村孩子偏离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2.1 关注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面对农村青少年的自卑心理,德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更为贫困的地方慰问老弱病残者,在实践活动中培养感恩意识,让他们每每在生活中遇到不公的待遇时,能够乐观地想到还有比他们生活更艰辛的人,鼓励孩子们更为乐观向上。其次,对于农村青少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必须定期对他们进行心理咨询,如在班级中经常进行心理问卷调查、个别访谈或是简单的信箱联系,帮助他们及早地发现心理上的问题,做好预防工作,让农村青少年健康乐观地成长。3.2.2改进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应该是灵活多样的,教师应该意识到言传身教的重要性。由于农村青少年本身就存在很大的特殊性,因而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不能一味体罚或者辱骂,要从他们的心理问题抓起,尽量去鼓励他们好好学习,要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心态,在进行品德教育课时,也可以适当地放一些教育性、激励性的影片,培养他们的正确的理想与坚定的信仰。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3.3 家庭层面

父母要重视对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父母在外出务工前,要与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让父母对孩子的爱能在孩子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如果让孩子在祖父母或其他人的家庭里生活,则要有意识地带领孩子熟悉这个家庭的环境和人际关系,加深与监护人的关系,让孩子感受监护人的爱,增加孩子内心的安全感,避免因分隔两地而产生生疏感,冷淡了亲情,导致孩子心理问题的增多。

3.4 社会层面

从社会层面分析,要充分利用志愿者与社会工作者资源对农村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具体可以由县级政府来进行牵头,组织志愿者与社会工作者对农村青少年开展各项思想道德教育活动。譬如可以举办有关孝道知识的学习班,让农村青少年认识到“赡养父母”是自身的责任;再如,也可以开设思想道德教育相关的培训班,对农村青少年的父母或是其他监护人进行正确的教育,让他们从中学到教育孩子的方法与艺术,学会关心和帮助孩子,从而提高监护人的道德教育水平,促进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逐步走上科学化的轨道。

在城乡二元教育结构下,农村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几方面的共同努力,综合各类因素探索出一条加强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行之有效的道路。

摘要:农村青少年是我国未来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道德品质直接决定了将来农村的发展风气和精神面貌。加强农村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有利于提升其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深入进行。但是当前农村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不容乐观,必须从国家、学校、家庭和社会层面加强农村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

关键词: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对策

参考文献

[1]李淼.整合与超越:城乡二元结构下教育公平的制度革新路径探索[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1(13):62-67.

[2]何玲玲.新形势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27):15364-15366.

[3]王炳义.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政府作用[J].前沿,2010(22):61-63.

[4]曹忠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教育公平[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8(41):116-118.

[5]徐韶峰,霍良.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1):4-8.

[6]汪泽洪.浅谈新农村建设时期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J].甘肃农业,2006(8):24-25.

[7]刘日帮,钮秀渠.对加强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09(5):163-164.

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的研究 第9篇

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不仅是青少年的个人发展问题, 更关系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 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必须把它当做一个重要问题来思考, 应该是我们国家发展中不容忽视的大事。

(一)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着他们一生的发展

青少年时期是他们一生的重要时期,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正在形成, 而这个时候的思想政治教育, 往往影响着他们的一生。 青年时期往往是他们最天真最善良的时期, 这个时候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 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未来的人生走向和社会价值。

(二)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面对进入新世纪的国际国内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大背景,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弘扬民族传统, 继承中华民族优良美德,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是加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 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发展的精神动力, 青少年良好的精神面貌和精神状态, 决定着党和国家的长远发展。 和平年代的爱国主义教育, 新社会时期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 等等, 都是新时期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二、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

(一) 净化社会大环境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必须大力管理整治社会不良风气, 从以下方面为青少年创造和谐、美好、健康的社会大环境。

第一, 网络的管理。

网吧应该拒绝接纳未成年人, 这一方面必须加大管理的力度, 坚决抵制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行为。 加大网络管理力度, 杜绝利用网吧传输、 下载淫秽暴力等不良信息, 取缔黑网吧, 营造绿色的网络环境, 拒绝暴力色情的游戏, 多给网络传递有效信息、安全信息、健康信息的通道, 让网络环境带给人更多方便、快捷的信息的同时, 传递更多的正能量。

第二, 大众传媒的管理。

电视、 广播等应该播出更多对青少年有益的节目, 着力法制教育、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 拒绝不良节目和广告, 应该对大众传媒播出的信息进行严格管理, 营造电视广播等的绿色环境。 报纸杂志也要杜绝不良出版物, 不要在学校附近出售不良报纸杂志, 严格管理市场环境, 杜绝一切不良影响。

第三, 宣传社会正能量。

快节奏的生活、 开放的时代给了人们更多自由与更多选择, 成年人是青少年模仿和学习的对象。 这个时候成年人同样需要教育, 需要启迪。 我们要关注未成年人的教育, 却同样不能忽视对成年人的正确引导, 在宣传成年人辛勤工作的同时, 也应宣传如何陶冶情操, 如何缓解压力, 如何面对竞争, 如何做一个好榜样, 让更多成年人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重要性, 使自己更有责任心、爱心。 成年人对这个社会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工作上, 还有做人上, 真正意义上实现人生的价值, 为这个社会带来更多的正能量, 关注自己的一言一行, 就是营造和谐的社会。

(二) 重视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非常重要, 而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要知道, 很多事情可以重来, 但孩子的一生只有一次, 家长不要因为自己的不良教育方法把孩子送进监狱, 毁了孩子的一生。 要寻求科学的教育方法, 孩子的可塑性非常强, 只要好好教育孩子, 他们都会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为此, 笔者建议家长可以这样做。

第一, 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孩子最需要的是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父母之间相爱, 父母和孩子之间相爱, 这种爱会给他们安全感, 让他们觉得温暖、舒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孩子成长的第一课, 应该是父母教会他的爱, 只有让他学会了爱, 才能在以后的人生中学会爱别人和接受别人的爱。 如果父母整天吵架, 就会让孩子觉得恐惧, 没有安全感, 从而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第二, 注意自己的日常行为。

家长的行为会影响孩子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 家长应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样可以无形中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因为孩子从小和父母在一起,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的成长产生影响。

第三, 多与孩子沟通、赞赏孩子。

父母要多和孩子沟通, 了解孩子的想法, 努力消除和孩子的代沟, 充分理解孩子, 避免产生误会和争执, 对孩子做得不对的地方要积极引导, 关心孩子的成长。 日常生活中, 学会赞扬孩子, 这样可以让孩子更有自信, 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

第四, 不要溺爱孩子。

现在的青少年是独生子女, 很多家长每天忙于工作, 对孩子的关心很少, 于是在物质上大力满足孩子的需要, 这样的行为, 换来的并不是孩子的幸福, 只能让孩子越来越依赖物质的满足。 钱可以买到很多东西, 但未必能买到父母孩子之间真正的爱, 多陪陪孩子, 才是真正的关心, 物质的满足反正会丧失孩子的生存能力, 以及很多节俭的美德, 使孩子不适应将来的社会生活。

(三) 学校应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学校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 学校应该在日常教学环节中, 重视学生综合素质,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不能只重视智育轻德育, 应该本着负责任的心理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第一, 学校应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文化环境显示了一个学校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 学校本是一个诗书圣地, 应该重视起校园环境中的文化彰显, 例如板报的宣传, 班级文化栏, 走廊名人名言, 班级的班规, 班歌, 班风, 等等, 这些良好的熏陶有益学生的成长。加强学校的文明礼仪规范, 注重每周一次的班会总结, 传统节日的中华美德教育, 等等。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需要有学校的重视, 才有学生的重视, 才能真正让良好的品德教育深入人心。

第二, 加强心理教育。

青少年正处在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 对诱惑不能很好地抵制, 青春期的很多不良心理不能正确对待, 等等。这些可能的一时疏忽, 会改变孩子的一生。 而我们很多的学校教育中, 并不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 甚至有的边远学校没有心理教师, 没有开设心理辅导课。 许多事实证明, 在成长中的孩子需要积极正确的心理疏导, 否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很不利。

第三, 在课堂教育的同时, 加强实践教育。

中国的学生理论性强, 动手能力弱, 这一点也体现在学校的教育方面。 学校开设了思想品德课, 但是课堂一味地讲授理论, 并不容易被学生真正吸收和体会。 学校应该关注课后的实践环节, 比如讲到孝敬父母, 各种古代的例子听得学生都快背下来了, 可是他们并没有体会什么是孝敬父母, 不如留一个回家给父母洗脚的作业, 再听一听第二天学生的感触, 我们就会发现可能就是一个简单的行动, 让我们的孩子长大了。

(四) 教育工作者对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的创新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不容忽视, 尤其是学校中老师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方法的创新。在教学工作中,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 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 善于总结学生思想道德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在教学中予以讲解落实。 思想道德教育要贴近生活、 贴近实际, 并且结合实际, 让学生理解学习良好的品德情操。 例如, 现在青少年的犯罪比例上升,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渗透法律知识, 利用实例的讲解宣传法制教育, 让学生制作法律手抄报等, 亲自动手实践, 了解法律知识, 等等。

结语

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 关系着孩子们的人生, 也关系着祖国未来的命运, 也是一个国家, 一个社会发展的灵魂, 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社会在发展, 我们的教育方法也要发展, 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的现状是受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影响的, 学校教育为关键因素, 只有正确地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建设, 我们的国家才会有更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李瑞霞.浅析社会工作者如何应对青少年偏差行为[J].理论月刊, 2008 (4) .

[2]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3]鞠文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新问题与对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4]张维东, 徐仲安.道德教育——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探索[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第10篇

一、发现问题, 探索出路

学校德育教育存在不足;一些家长又“望子成龙”心切, 注重孩子学习, 忽视德育培养, 甚至不注意自己的言传身教, 以至于家长的一些不良行为, 完全可从孩子身上看到;社会不良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冲击, 在某种程度上有着不可阻挡的影响和渗透力, 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 给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 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 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 成为“电子海洛因”。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 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 有的社会未成年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传统、单一的“灌输式”的教育已经很难满足现今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需要。

二、以人为本, 突出主体

在德育工作中引入“以人为本”思想, 就是正确认识青少年的主体地位, 把青少年当作朋友来看待, 注重青少年的自我发展, 自我完善, 自我教育。“以人为本”思想的实质是以人的基本需求为出发点。应用到德育工作中就是:从人的发展需求出发, 制定德育内容, 设计、实施德育的方式。青少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他们不但应该具有从事生产建设的知识和技能, 更应该具有社会主义的理想、情操和道德。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德育工作, 首先要从根本上承认并确立青少年的主体地位, 在教育实践中实现青少年的主体地位。

1. 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需求相适应。

安排德育内容应从青少年发展需求出发, 贴近他们的实际生活, 符合其发展规律。青少年时期是人思想形成的关键期, 也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期, 思想的可塑性和变化都较大, 他们需要也希望有人能帮助和指导自己正确认识客观世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

2. 教育方式与教育对象要求相适应。

教育实效很大程度取决于实施教育的方式是否符合教育对象的特征和要求。如果是青少年乐意接受教育、主动接受教育, 教育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 教育难以深入人心, 无法唤起共鸣, 效果自然不好。少年时期是生理的成长期和心理的形成期, 对客观世界有了一定认识, 但很不全面。他们好奇、好动、充满欲望, 希望得到承认、把握自己。厌倦封闭式、死板的教育。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就要采取适合他们的开放式的、活泼的教育。

3. 建立正确的师生关系。

青少年是学校教育的主体, 只有建立一种平等、互助、合作的师生关系才能保证其主体地位得以实现。在这种师生关系基础上, 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是引导和帮助。教育者的教育过程不是对青少年的制造和加工过程, 青少年的学习过程也不是被动等待、“任人宰割”的过程。教育实践要紧密结合青少年的发展需求, 想其所想, 急其所急, 投其所好, 助其成材。只有这样, “青少年是教育的主体”才不是一句空话。

4. 尊重青少年不是教育者的恩惠, 而是青少年的权利。

青少年是教育的主体, 应该得到尊重, 无论是人格上的还是利益需求上的都是青少年应有的权利。但是, 尊重不等于放纵。尊重青少年的主体地位, 满足其个人发展需求, 不等于让青少年为所欲为、自由发展。“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社会上的人, 其发展方向和需求要符合社会规范。放纵其自由发展, 不但违背了“以人为本”思想的实质, 而且违反了教育规律, 极易造成教育偏差和教育失误。

三、转变观念, 注重参与

建立青少年主体参与的德育方式, 首要要转变观念。青少年是学校的教育对象, 更是学校的主体。忽视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将无法唤起其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甚至会使其对教育产生抵触。转变观念就是强化青少年的主体地位, 提高其主动接受教育的积极性, 增强学校德育实效。具体而言就是:正确把握教育方针, 全面实现教育价值, 建立以教育对象———青少年为主体, 适合教育对象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这是一个认识性问题。这个问题不澄清, 教育实践一定会出现偏差, 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作为一名教育者, 不但要深刻认识这个问题, 而且要把它全面落实到教育实践活动中。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第11篇

[关键词]后现代;网络;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4-0012-02

[作者简介]杜宜敏(1993—),女,湖北孝感人,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012级本科生。

后现代思潮是西方社会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后现代教育是后现代思潮在教育领域的影响产物,其主要体现之一是后现代道德教育观。基于后现代道德教育观,可以得到网络道德教育的一些启示。

一、网络道德教育简述

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它开拓了青少年的眼界,丰富了青少年的生活,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广泛的信息。但是,青少年的心理正处于发展阶段,对网络环境的复杂性缺乏足够的认识,确切地说,是缺乏足够的判断是非的能力,因此引发出许多道德问题。所以,应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

相比现实社会中的传统道德,网络道德教育具有哪些特殊性呢?网络形成了人的第二生存空间——网络社会,而网络社会明显不同于真实的现实社会。在这个虚拟社会中,网络超越时空,具有开放性、多元性特征,形成一个“人—机—人”相对封闭的环境。在这种几乎无人监管的环境下,人际交往具有明显的隐匿性特征。这就决定了网络道德不同于现实社会中的传统道德,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1)多元性。由于网络社会的开放性为人们的道德选择和判断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因此,也就使得网络道德具有多元性。(2)自律性。在网络社会中,行为主体之间不具有现实社会中的交往特征,人作为一种“符号”在活动,并可匿名进行。因此,网络道德具有自律性。

二、后现代道德教育观对网络道德教育的启示

(一)后现代道德教育目的对网络道德教育的启示

信息分布具有地域性特征,而信息传播却具有超地域性特征,在各种信息、观念、意识形态交流的网络平台中,青少年易受到来自不同文化与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冲击,而且互联网信息的无选择性更使得思想免疫力没有完全形成的青少年处于大量灰色信息之下。在虚拟的、不加调控的网络社会中,有些青少年心理脆弱、贪图享乐、避苦求乐。但是,青少年接触网络信息,是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实情况,采取硬性禁止的管理方法已不合时宜。

因为后现代主义者崇尚的是差异性、偶然性和多元性,所以后现代主义道德教育目的观也是多样化的。总体说来,“后现代主义道德教育目的主张异质性,强调宽容性和社会性。他们对现代性下许多看起来似乎不言自明的道德教育目的持质疑态度,认为道德教育目的并不在于追求共识和统一的标准,而是通过宽松的争论去发现悖论和错误,追求一种异质标准,引导学生了解他人对其选择的差异性所可能提供的各种良好理由,并学习接受道德的差异性”[1]P29。

基于此,在给予青少年观念、意识及知识、技术等方面的准备后,需教育青少年不要在垃圾信息上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要侧重寻求有用信息,学会在海量信息中辨别、分析。当面临冲突时,要让他们学会自我鉴别、自我判断及自我反思,并做出正确选择,远离网络陷阱,逐步让青少年养成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意识,在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关系的前提下,在隐匿、自由的网络社会中,明辨价值取向,不为一己之小利而失大义,避免在认知和行为上出现偏差。

(二)后现代道德教育方式对网络道德教育的启示

一方面,网络游戏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充满了新奇、刺激。另一方面,在网络社会中,人与人面对面直接交往的机会大为减少。同时,网络形成的虚拟的人际交往模式容易使人们获得虚假的成就感。这种虚拟的成就感使得一些青少年逃避现实的挫折,进而逃避现实社会,在虚拟社会中寻求自我满足。以上都导致青少年人际关系情感疏远、情感冷漠的原因。

后现代主义教育家对道德多元化有偏爱,他们认为任何方法都有局限性,因此,他们反对一成不变的做法,反对单一化的道德教育方式,主张从个体的差异性出发建立开放、多元的道德教育方式。后现代主义强调“道德教育方式应基于日常的人类情感和动机,以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能以不同方式,最大限度地接受道德教育。这种新的道德教育方式的基础是他异性和尊重他人,主张‘关怀伦理学’,即如何接受关心,付出关怀”[1]P29。也就是说,后现代道德教育反对说教,注重彼此的沟通对话,注重对他人的理解和关心,注重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设身处地了解他人的价值观。

由此得到的借鉴是,在培养青少年网络道德情感的方式上要注重参与性,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道德教育上的平等的双向互动。这样,一方面,增强教育者自身的人格建设,“行不言之教”,另一方面,提高受教育者的自觉意识。同时,教育的方式还需要注重时效性,寓教于乐。网络信息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它的表现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如果在网络道德教育中充分运用这些优势,则可使网络道德教育既生动活泼又易让青少年接受,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情感。

(三)后现代道德教育关系对网络道德教育的启示

网络虚拟社会在某种程度上使人们在思想上放松了道德责任,容易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而进入网络社会的青少年,又几乎处于无约束的自由状态,网上各种诱惑比比皆是,真假难分、是非难断。有些青少年往往经不住网络信息的诱惑,或出于新鲜、刺激,或出于好奇,或出于无聊,或出于发泄,冲动性地在网上发布不负责任的言论,传播流言蜚语,诽谤他人,侵犯他人隐私和损害他人利益,做出一些不合规范的行为。对于这些问题,有些教师和家长喜欢强制管教,态度粗暴,没有把青少年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进行教育,所以效果并不好,有的还引起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后现代主义教育家反对教育等级观念,提出平等原则,要求摒弃一切歧视,接收和接受一切差异,主张大众的道德教育,认为道德教育不能人为地把学生随意划等归类,采取二元逻辑来管理和施教。后现代主义道德教育强调的是民主化,强调的是道德宽容性,强调的是权威道德向人文道德的转化。”[1]30因此,在道德教育中,教师不应以优势方出现,不应以道德专家的角色出现,而应更多地基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学生的意见,尊重、理解他们,与学生一起学习道德,在讨论、对话中构建真诚的师生关系。其中,须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主体性意识。道德主体性是指个人的道德需要、能力、义务和权利。如前所述,网络社会中的交往是“人—机—人”的环境,但实际上,在网络社会中,我们仍然是与网络背后的一个个有思维、活生生的人交往,我们不应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应考虑到其他网络参与者的存在。我们有共同的需要,应共同建立网络道德规范,制止网络不道德行为,这才符合我们的共同利益和需要。青少年有了正确的网络道德主体性意识,就会有“恶小不为”的严格自律。在虚拟的、无人监管的网络社会里,人难免会在脑海中闪过一些小恶念。“恶小不为”的严格自律可使青少年去恶存善,防微杜渐,规范和约束自身网络行为,共建一个道德的、文明的网络社会。

总之,后现代道德教育观对网络道德教育的启示是如何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引导青少年看待文化差异和观念差异,这归根结底是网络道德教育的文化价值观和哲学价值观问题。

参考文献:

[1]崔景贵.后现代道德教育观述评[J].山东教育科研,2001(11):29-31.

[2]占江.后现代主义思想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影响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5(2):15-17.

[3]张玲,杜朝举.后现代主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综述[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76-78.

[4]冯永刚.网络文化时代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冲突与调适[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109-115.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第12篇

一、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生易受网络诱惑

当今社会是开放的社会,网络无处 不在,青少年拿 手机者占大多数。虽然学校三令五申,禁止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但真正做到的很少。有些学生带手机并不是为了通话联系的方便,而是为了看一些庸俗小说和垃圾信息,或者玩游戏。青少年猎奇心理很强,容易受到 网络的诱惑。一些网吧经营者并未按国家要求规范经营, 而是在利益的驱使下,对青少年学生进网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部分学生沉湎于网络游戏,对学习的兴趣必然降低。

2.学生娇生惯养

就家庭而言,独生子女居多,许多孩子 受到几位 老人的关爱,无形中成了家庭的中心,很容易养成唯我独尊、自私自利的心理。社会发展很快,孩子从来 不缺吃少穿,很难理解节衣缩食是什么道理。还有部分家长认为自己曾经受 了很多苦,无论如何 也不能让 孩子再受 苦。岂知适当让孩子受一点苦,对他们的教育和成长是非常有利的。

3.学校教育唯分数论

学校是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主阵地,而当今的学校素质教育提倡多年,高考指挥棒并无多大改变。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唯分数论、唯成绩论,于是教师几乎把全部的心血花在课本知识的教授上,有意无意地淡化思想道德的培养。而学生更是把全部精力用在学习数理化等自然学科知识上,对思想道德教育较为突出的文史哲科目则冷之又冷。这一现象在全国的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

4.社会良莠杂陈

青少年正处于快速成长时期,其身心可 塑性最强, 接受新鲜事物也最快,是培养高尚品德、形成正确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如今开放的社会良莠杂陈,许多人利令智昏,为钱而害人,而青少年学生的心灵较纯,模仿能力强,辨析能力差。一些人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将黑手有 意伸向青少年学生,这不利于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培养。

二、解决策略

首先,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文化教 育事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社 会地位, 让更多的人羡慕教育者的行业。同时对教育工作者加强管理,加强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从而为搞好教育、培养学生打好基础。学校考核教师时,应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不唯分数论,既注重学生成绩的考核, 也注重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等的考核。

其次,要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坚决取缔不良网站,查封学校周边的营业性网吧,让网络运作规范化,切实改变到处充斥游 戏与性的 网络现状。 谁出问题,一查到底,甚至严惩不贷,为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外围环境。教师要教育学生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和快捷、美好和快乐、知识和娱乐的同时,也存在诱惑和陷阱,因此必须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学习,勤于思考,把网络作为先进的工具,作为生活的一种补充,既不回避也不沉溺,恰当运用网络与网络交往,培养网络道德意识。

再次,学校要建立较为科学且完备的管理制度。古人云,不以规矩,难成方圆。学校应制定严明的 校纪校规,严格要求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课是教育青少年的主阵地,不仅要开好思想品德教育课,还要千方百计开辟第二课堂,尽量多地举行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给学生创造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这样就可 以增强学 生的自主 意识和自 信心,还能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教师要教导学生学会尊重与谅解、关爱与互助,如果学生课堂上有事做,课外活动也充实,那么他们就会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最后,建立相应的家校互动平台与 机制,将家庭教 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在家家长严格要求孩子,杜绝娇生惯养,经常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形成勤劳俭朴的品行;在学校教师严格管理,通过课堂教学,教给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优良的品格。家长言传身教,学校规范管理,家校共管,不留盲点,能及时发现并解决相关问题,从而让学生健康成长。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化博大 精深,但社会发 展日新月异,因此青少年思想道德的教育不仅要守住我们的传统,突出仁、义、礼、孝等传统 教育,更要放眼 四海、博采众长、积极进取,不断增强自身发展的能力。

摘要:青少年思想道德的教育不仅要守住传统,突出仁、义、礼、孝等传统教育,更要博采众长、积极进取,不断增强自身发展的能力。通过分析目前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上一篇:健康物联网下一篇:继续教育的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