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乳腺癌范文

2024-05-18

青年乳腺癌范文(精选6篇)

青年乳腺癌 第1篇

1 发病现状

1.1 发病率

近年来我国青年女性乳腺癌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 34岁以下妇女增加比例最大[5], 是青年妇女肿瘤死亡的首要原因。欧美国家人群的乳腺癌发病率基本没有变化, 亚洲发病率低于欧美国家, 但青年乳腺癌发病率高于欧美国家, 达到20%。

1.2 发病原因[6]

(1) 家族史: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遗传, 青年乳腺癌患者中近一半有乳腺癌或卵巢癌家族史。 (2) 种族:亚洲国家人群的乳腺癌发病率低于欧美人群, 非洲人种乳腺癌发病率低于高加索人种, 但中国青年乳腺癌患者明显高于欧美国家人群。 (3) 辐射史:受辐射后乳腺癌危险性明显增加, 接受胸部放疗患者乳腺癌发生率达29%, 而正常人群为3%。 (4) BRCA1/2突变:突变患者的乳腺癌发病年龄提早10年, 年轻乳腺癌患者中BRCA1/2突变较常见。 (5) 身心因素:与生理、心理、生育情况、精神因素有密切联系, 心理因素和良性乳腺疾病史是生物效应较强的主要危险因素, 人们工作环境与生活环境的辐射程度及污染状况与发生乳腺癌存在密切关系, 人们从事的职业及生活方式也有关联。而初潮年龄晚、产后哺乳则不易发生乳腺癌。 (6) 其他:如吸烟和肥胖等对青年乳腺癌可能是高危因素, 有待进一步研究。

2 病理学特点[7]

(1) 病理类型以浸润癌为主, 约70%为浸润性导管癌, 部分为多中心性乳腺癌; (2) 组织学分级高, 肿瘤体积大, 腋窝淋巴结转移率高, 脉管受侵更为常见; (3) 常见三阴性乳腺癌或基底样乳腺癌; (4) p53和Ki-67过度表达, ER、PR阳性率低, 肿瘤性质更恶劣[8]; (5) 骨髓微转移发生率高; (6) 肿瘤分期较晚, 侵袭性较强, 较中老年患者相同肿瘤分期预后较差。

3 误诊

3.1 误诊率:

就诊时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诊断失误[9], 误诊率的高低不与诊疗技术水平成正比, 误诊率偏高, 为52.7%。

3.2 误诊原因:

(1) 临床症状不典型, 以进行性增大的无痛性乳腺肿块为主要表现, 常伴腋窝淋巴结转移, 首诊考虑为乳腺小叶增生、乳腺纤维瘤、乳腺炎等乳腺良性病变, 未重视或者存在侥幸心理而延误诊断。 (2) 青年女性往往会有恐惧、害羞等心理, 或者因不影响生活而延误诊治。 (3) 青年女性乳腺腺体组织致密、发达, 妊娠、哺乳期乳房肿块不易早期发现, 易混淆乳腺炎或积乳, 担心流产不愿意行相关检查。 (4) 体检机会少, 更不会考虑接受钼靶X线检查。 (5) 临床医师忽视或误认为是良性病变。

4 诊断

4.1 超声

超声检查对肿块发现率高, 但对边缘微细结构的分辨率不如X线, 可联合钼靶检查、MRI以及活检等提高诊断率。

4.2 钼靶X线

是检查乳腺癌的首选方法, 但青年女性腺体致密, 乳腺密度较高, 影响钼靶X线的分辨率, 检出率较低, 低于50岁的检出率仅为58%, 超过50岁的检出率为82.7%[10]。全数字化乳腺X线检查提高了空间分辨率, 能够提高青年乳腺癌的检出率, 早期诊断直接决定着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

4.3 MRI检查

MRI动态增强技术能清晰显示增强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和病变的形态学特征, 具有高度敏感性和软组织分辨力, MRI典型征象为毛刺征, 对乳腺多中心病灶、隐匿性病灶、对侧病灶的检出具有重要价值, 评价手术范围也有明显优势, 相对于钼钯X线检查检出率高, 且患者的年龄、乳腺密度和月经情况等因素不影响检查效果, 是诊断青年乳腺癌的有效方法[11]。MRI检查也存在价格昂贵、高敏感性导致高估病变和过度诊疗等局限性, 形态学上及曲线类型中有重叠部分, 可结合钼靶X线、超声等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5 治疗

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分别给予保乳术、改良根治术、经典根治术治疗, 术后结合肿瘤大小、分子分型、淋巴结转移等病理检查结果及激素受体情况, 给予放疗、化疗及内分泌治疗。

5.1 保乳治疗

局部复发率较高, 需合理选择适合保乳人群, 术前化疗能够降低肿瘤分期, 可行保乳手术[12]。青年乳腺癌局部复发率高于年长患者, 术后接受规范的化疗、内分泌等全身治疗可显著降低局部复发率和对侧乳腺癌发生率, 术后进行全乳放疗, 并且瘤床加量放疗, 长期跟踪随访, 观察治疗状况。三苯氧胺是治疗激素受体阳性患者的最佳治疗措施, 联合卵巢去势内分泌治疗效果更好, 预后更佳。

5.2 全乳切除手术

由于青年乳腺癌通常肿瘤分期较晚、组织学分化差, 临床常见全乳切除手术[13], 对患者的预后同保乳术, 局部复发率也基本相同, 规范化的全身辅助治疗尤为重要。青年乳腺癌患者激素受体阳性采用三苯氧胺治疗, 联合卵巢去势治疗临床效果更确切。卵巢去势与CMF化疗治疗激素敏感的患者疗效突出, 联合三苯氧胺则可进一步提高疗效;三苯氧胺合并化疗治疗中加用药物卵巢去势可降低激素受体阳性患者的复发率和死亡率;戈舍瑞林均可显著降低低龄化疗患者乳腺癌死亡风险;绝经前有复发风险的患者采用卵巢去势内分泌治疗联合TAM辅助治疗。

5.3 妊娠期的治疗

分娩前避免CT、ECT和MRI检查, 早期手术流产率较高, 手术选择在妊娠中晚期的安全性较好, 妊娠中期宜采用全乳切除术, 妊娠晚期可采用保乳手术, 避免术后放疗影响胎儿。妊娠期可使用以蒽环类药物联合化疗, 不能使用烷化剂, 避免胎儿畸形或者流产[14]。

5.4 中药治疗

中药复方体现了中药配伍的整体性及用药规律, 在治疗乳腺癌骨转移方面显示出潜在的优势, 从不同分子机制、从多靶点发挥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侵袭, 缓解乳腺癌细胞引起的骨质破坏及癌性骨痛作用[15]。由于中药提取物含有多种活性成分, 补肾壮骨中药复方能够明显抑制癌细胞生长、迁移, 降低骨转移及改善骨转移引起的溶骨性损伤。不同比例的补骨脂-蛇床子配伍能抑制亲骨性癌细胞侵袭活性, 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成向成骨细胞转化, 减少破骨细胞分化, 从而阻止了骨转移的发展。李琼等[16]研究发现补骨脂、骨碎补、仙灵脾、女贞子和白花蛇舌草组成复方可延长小鼠的生存期, 延缓并减轻骨转移引起骨破坏。温薇等[17]提出冬凌草甲素能够促进乳腺癌细胞的凋亡, 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抗癌的作用良好, 是目前已临床采用的有效抗乳腺癌药物。李振华等[18]在研究中发现,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 (iPSC) 与胚胎干细胞一样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 具有个体特异性, 不受免疫排斥, 可以用于根治性治疗, 也可以检测新药对特定疾病的作用效果和毒性反应, 可以分化出各种类型的细胞用于治疗, 用来研究人体发育及这一复杂过程的诸多基因作用机制和信号通路, 干细胞治疗有利于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并改善了患者的预后。

6 预后

6.1 年龄是影响乳腺癌治疗预后的因素之一, 年龄越小预后越差[19]。青年女性雌激素水平高, 卵巢功能旺盛, 癌细胞增殖能力强, 肿瘤细胞多在细胞分裂的S期, 有丝分裂活性强, 异型性明显, 侵袭性强, 肿瘤分化差, 导致较早出现腋淋巴转移, 血液及骨髓微转移的可能性增大, 发展快, 预后差。淋巴结转移或远处复发是导致患者预后较差或死亡的主要原因。秦颖等[20]认为远处转移或复发率显著性高。

6.2 青年乳腺癌临床症状复杂, 病理类型多为浸润型导管癌, 肿瘤细胞病理分期较晚, 肿瘤细胞生长速度较快, 侵袭性强, 易转移或远处复发、恶性程度更高, 生物学性质更恶劣[21], 内分泌治疗差, 易复发和转移[22]。

6.3 人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23], 患者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率明显高于老年患者, 且肿瘤侵袭性和淋巴结转移能力更强, 预后更差[24]。

6.4 青年女性正处于生育期, 妊娠与哺乳都会使雌激素水平升高, 加速促进乳腺癌恶化, 检查时易疏忽, 故影响诊断和预后。

6.5 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表达也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青年乳腺癌患者ER阳性率较低, 而HER-2过表达, 并呈现出较低的无病生存率。雌激素受体表达和孕激素受体表达的阴性率越高, 则患者的治愈率越低, 复发率越高[25]。Ki-67蛋白是存在于细胞增殖期的非组核蛋白, 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以及转移有关, 表明青年乳腺癌患者的肿瘤细胞较之中老年患者具有更强的增殖活性[26], 是乳腺癌局部复发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黄冬凌[27]提出淋巴结的转移情况是判断乳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临床指标。

6.6 发生在妊娠期患者比哺乳期患者肿瘤直径更大, 梁艳等[28]认为妊娠哺乳期激素水平的改变能够明显促进肿瘤的生长发展, 早期诊断与对症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综上所述, 青年乳腺癌早期诊断率低, 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较多, 要加强青年女性健康教育, 提高健康意识, 定期体检和自我检查, 做到未病先防, 已病防变, 早发现、早治疗, 能够改善预后, 提高生命质量和生存期。

摘要:乳腺癌是临床中一种比较常见的乳腺腺上皮组织恶性肿瘤, 女性发生率为99%。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 心理压力增大, 乳腺癌发病率逐年增长, 并且有年轻化的趋势。青年乳腺癌相比于中老年患者, 侵袭性较强, 预后较差, 对患者的身心健康、生存质量及整个社会经济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本文就青年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现状、病理学特点、误诊原因、诊断方法、治疗措施及预后作一综述。

241例青年乳腺癌临床分析 第2篇

别。本组病例中,1例术前诊断为腺瘤,术后病理为黏稠胆团。

综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胆囊息肉样病变,根据病灶的部位、大小、数目、形态、内部回声、血流等情况,可初步判断病灶性质,不能初步判断病灶性质的病例,应CT、MR检查或随访,特别生长速度快的息肉样病变,宜早期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袁海霞.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超声诊断进展[J].中国临床医学,2006,13

[2]王琦.胆囊息肉样病变134例分析[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5,8(6)

但近年来我国乳腺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好发年龄为40~60岁。

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乳腺癌发病率在升高同时伴有年轻化趋势,青年期女性乳腺癌患者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患病群体,青年期乳腺癌较中老年乳腺癌患者有其自身的发病特点[2,3,4]。笔者对甘肃省五家医院发病统计1995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2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对甘肃省肿瘤医院、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甘肃省妇幼保健医院、武威肿瘤医院、天水市第一医院五家医院即

[3]郁传民.胆囊息肉样病变切除胆囊的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

[4]何婉媛,王文平,毛枫,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胆囊疾病的诊断价值[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3,19(8):610-613.

[5]韩晓玲,陈汉荣,郑树卿,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胆囊隆起病变的诊断价

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6,8(8):475-476.

[6]田华,陈力,刘桂杰,等.意外胆囊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J].中外外科杂

1995年1月~2004年12月收住的女性乳腺癌241例,其中,241例为<35岁乳腺癌占同期收治乳腺癌的9.91%(241/2431),年龄16~35岁,平均29.29岁。术前切取活检87例,病理证实为乳腺癌;术中冷冻切片病理检查154例,均为乳腺癌。

1.2 病理类型

对甘肃省内五家医院<35岁241例乳腺癌进行病理分型,病理分型依据《中国肿瘤病理分类》。结果如下:浸润性导管癌174例(72.20%)、髓样癌15例(6.22%)、黏液癌3例(1.25%)、浸润性导管癌合并浸润性小叶癌2例(0.83%)、浸润性导管癌合并黏液癌2例(0.83%)、浸润性导管癌合并硬癌2例(0.83%)、浸润性导管癌伴小灶鳞状化生1例(0.41%)、小细胞未分化型3例(1.25%)、浸润性小叶癌24例(9.96%)、浸润性筛状癌2例(0.83%)、导管内癌13例(5.39%)。

1.3 疾病临床分期统计

0期13例(5.39%),Ⅰ期14例(5.8%),Ⅱ期157例(65.15%),Ⅲ期45例(18.67%),Ⅳ期12例(4.98%)。

2 结果

通过5年的随访获得5年生存率,0期5年生存率为92.30%、Ⅰ期为74.07%,Ⅱ期为57.96%,Ⅲ期为17.78%,Ⅳ期为0。

3 讨论

根据本文对甘肃省五家医院的统计分析结果得出我省<35岁青年乳腺癌占同期收治乳腺癌的9.91%,年龄16~35岁,平均29.29岁。在本组青年乳腺癌中,浸润型肿瘤构成比例较高,占94.61%,5年生存率随着临床分期增高而生存率递减,0期5年生存率为92.30%、Ⅰ期为74.07%,Ⅱ期为57.96%,Ⅲ期为17.78%,Ⅳ期为0。这与1998年第6届国际乳腺癌辅助治疗会议上,首次确认患者年龄轻为不良预后因素的结论一致。

乳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有乳腺癌家族史、月经初潮较早(<13岁)、绝经较晚(>55岁)、初产年龄较大以及肥胖等;另外,乳腺吸收过多的放射线也会增加乳腺癌的风险。随着青年女性社会压力日趋增大,被认为是乳腺癌的高风险人群。一般认为,青年乳腺癌更具有侵袭性、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其原因:(1)青年女性卵巢功能旺盛,血液中内源性雌激素水平高,癌细胞增殖能力强,导致较早出现血液及骨髓微转移的可能性增大;(2)青年乳腺癌肿瘤细胞多处S分裂期,肿瘤细胞侵袭性强,发展快、预后差;(3)青年女性合并妊娠,哺乳促进乳腺癌恶化,且肿瘤不易及早被发现,影响预后;(4)中国青年女性乳房脂肪组织较少,腺体致密,且是纤维瘤等良性疾病的好发年龄,无痛性肿块易被医患双方忽略,故易误诊误治;(5)目前缺乏针对青年女性有效的早期诊断措施,青年女性不是接受钼钯X线检查适宜群,虽然全乳房超声影像检查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超声检查敏感性更高,但是仍难以区别良恶性肿瘤。

乳腺癌发病与城市生活方式和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所以显示出在城市和受教育程度较高女性人群中集中高发的态势。在我国大中城市乳腺癌已位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之首,严重危害女性健康[5]。

笔者近年一直关注的甘肃省高校群体青年女性每年体检中患病人数都在逐年增加,但因青年女性多患乳腺良性疾病较多且普遍,同时对乳房肿块重视不够,且普遍存在害羞心理不愿就医,以及对青年乳腺癌的认识不够,故而警惕性不高,大都未能作进一步检查,因此多有漏诊。即使部分就诊但临床医生没有很好与之沟通且临床诊断不能提供有效依据,比如对于<35岁的青年女性,临床上不宜运用X线钼靶摄影技术;同时由于青年女性乳腺体密度高,成像对比质量差,读片也有一定的难度和较高的误诊率,部分小叶原位癌可能并无X线的征象。B超对早期乳腺癌可发现密度增高的肿块,但难于鉴别良恶性;对≤0.5 cm的微小癌则显示不清[6]。目前乳腺钼靶摄影普查有助于早期发现乳腺癌,并已成共识[7],但是青年女性接受临床检查特别是适当的X线钼靶和B超检查的机会少,故易漏诊。同样目前认为乳腺癌的家族遗传性是最为肯定的危险因素[8]。故对有乳腺肿块及乳腺癌家族史的青年女性,应定期钼靶摄影和B超复查,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应尽早明确诊断,并尽早实施手术治疗。目前,乳腺癌保乳手术已成为欧美国家早期乳腺癌的首选术式,但我国乳腺癌保乳治疗的开展尚限于少数医院,且治疗方案不一致,疗效差异较大[9]。因青年乳腺癌术后复发率高,预后差,故各院根据实际医疗情况进行根治手术较多,保乳手术比例低,我们期待能出台统一治疗方案以规范青年乳腺癌的治疗。

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是多种遗传学改变的结果,涉及到多种基因的异常,包括癌基因、抑癌基因和肿瘤易感基因,这些基因在青年乳腺癌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针对<35岁的青年女性应提高对疾病的认知率,开展健康教育,并学会乳房的自检并每年定期体检和全乳房超声影像学检查,因为只有早期诊断才是提高青年女性生存率的唯一有效手段。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甘肃省五家医院241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按病理分型分析以浸润性导管癌174例(72.20%)为主。按TNM分期,Ⅱ、Ⅲ期病例占83.82%。5年生存率为57.96%、17.78%。其中12例Ⅳ期患者5年生存率为0,提示青年乳腺癌多数为浸润型癌,发展快、预后差。本研究旨在探讨青年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与预后的关系,并期待能为甘肃省青年女性提供如何早期诊断及预防的措施,为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临床依据。

关键词:乳腺癌,青年女性,生存率,预后

参考文献

[1]Boyle P,Maisonneuve P,Autier P.Update on cancer control in women[J].Int J Gynaecol Obstet,2000,70(2):263-303.

[2]孟洁,宁连胜.179例35岁以下女性乳腺癌生存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6,32(6):23-25.

[3]何辉,邹伟.BRCA1与乳腺癌的研究进展[J].科技信息,2009,(4):45-47.

[4]田振囡,胡杨.青年乳腺癌病理特点:附60例病例分析[J].实用肿瘤学杂志,2007,21(4):338-340.

[5]周涛,陈丽芬.30岁以下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生物学特点分析[J].国际肿瘤学杂志,2006,33(11):874-877.

[6]李留峥,于杰,洪志鹏.青年乳腺癌52例临床分析[J].云南医药,2006,27(4):371-372.

[7]吴唯,唐中华,易文君,等.C-erbB-2基因在青老年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3,12(5):377-379.

[8]于金明,徐忠法.肿瘤临床通鉴[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76-386.

青年乳腺癌 第3篇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

收集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2003年5月~2014年7月经手术切除及病理证实的青年浸润性乳腺癌182例的手术切除标本。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8~35岁,平均(28.5±0.1)岁,占同期乳腺癌的9.52%(182/1912), 双侧罹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侧∶右侧为1.05∶ 1.00,P > 0.05),与文献报道一致[5]。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研究通过, 所有患者均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制片所有手术切除标本均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固定时间为12~24 h,常规脱水、石蜡包埋, 4 μm连续切片,Leica(型号ST5020)全自动HE染色仪染色,Leica(型号CV5030)全自动封片机封片;同时,连续切取10张硅化白片备用。

1.2.2检测方法应用Bench MARK XT全自动免疫组化仪,采用Envision二步法检测肿瘤组织中ER、PR、 HER2及EGFR表达情况;ER(克隆号EP1)、PR(克隆号EP2)和EGFR(克隆号UMAB96)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HER2购自Ventana (克隆号4B5)。 所有组织均设阳性及阴性对照。

1.2.3结果判读ER和PR均定位于细胞核 , 评分标准采用ASCO/CAP发布的检测指南[6],以检测样本中至少1%的肿瘤细胞核阳性即判定为阳性。 HER2定位于细胞膜,判读标准按照《乳腺癌HER2检测指南 (2014版 )》[7],以>10%的浸润癌细胞呈现强而完整的细胞膜染色判读为阳性。 EGFR定位于细胞膜和细胞浆,应用双评分半定量法判断阳性细胞染色深度和阳性细胞百分率,具体标准[8]:细胞无着色计0分 ,轻度着色计1分,中度着色计2分,深度着色计3分;然后在高倍镜下随机选取10个高倍视野(400×)计数500个细胞中染色阳性的细胞,计算其占总细胞数的百分比, 根据阳性细胞的比例计分:0~5%细胞着色计0分 ,6%~25% 细胞着色计1分 ,26%~50% 细胞着色计2分,51%~75%细胞着色计3分,>75%细胞着色计4分。 以上两种计分标准之和≥4分者为阳性 ,<4分为阴性。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l7.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5.0对数据进行分析, 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检验。 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相对危险度。 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182例青年乳腺癌分子分型及各型EGFR阳性情况

依据分子表达特点,按照文献[9-10]标准,青年乳腺癌分为4个亚型,即Luminal A型(108例)、Luminal B型 (9例 )、HER2过表达型 (47例 )和Basal-like型 (26例)。 182例青年乳腺癌中EGFR阳性率为62.1% (113例 ), 其中为Luminal A型为43.5% (48例),Luminal B型为22.2%(2例),HER2过表达型为93.6%(44例),Basal-like型为73.1%(19例)。 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分子亚型青年乳腺癌中EGFR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5.154,P < 0.05); HER2过表达型EGFR阳性表达率最高 , 明显高于Basal-like型 (χ2=5.974,P < 0.05),Luminal B型 (χ2= 26.248,P < 0.05);但Luminal A型和Luminal B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76,P > 0.05)。

2.2 EGFR阳性不同分子亚型青年乳腺癌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EGFR阳性不同分子亚型青年乳腺癌与肿瘤大小和组织学分级无关(P > 0.05),但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数及是否有远处转移有关(P < 0.05)。 见表1。

2.3 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

结果显示:患者TNM分期和HER2表达是影响该组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且TNM分期对预后影响最大, 相对危险度为6.013(P < 0.05),其次为HER2表达, 相对危险度分别为2.612(P < 0.05)。

3讨论

乳腺癌越来越成为影响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呈现年轻化趋势。 文献报道认为青年乳腺癌具有较强的侵袭性,预后不良[8,9]。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迅猛发展,虽然乳腺癌的个体化治疗取得较大突破,但对于青年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及预后不能令人满意。 肿瘤分子分型最早在1999年由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提出,通过综合的分子分析技术使肿瘤的分类基础由形态学转向以分子特征为基础的新的肿瘤分类系统。 目前, 临床广泛应用的是Perou和Sorlie的分型方法[9,10]。 EGFR是表皮生长因子(EGF)受体,属于酪氨酸受体家族的一种,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的上皮细胞级胶质细胞, 与细胞的生长、增殖及分化密切相关。 EGFR在多种肿瘤中异常高表达,与肿瘤如乳腺癌、结直肠癌、胃癌和卵巢癌的不良预后有关[12,13,14,15]。 近来,针对EGFR过表达的靶向药物拉帕替尼已应用到临床,因青年乳腺癌中EGFR存在高表达,故筛选并检测乳腺癌EGFR对于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分析182例不同分子亚型青年乳腺患者EGFR表达情况,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分子亚型青年乳腺癌中EGFR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154,P < 0.05),其中HER2过表达型EGFR阳性表达率最高(93.6%),提示EGFR和HER2在青年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可能具有协同机制。

注:由于 Luminal B 型样本量太少,未纳入比较

本研究同时分析EGFR阳性不同分子亚型青年乳腺癌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显示:EGFR阳性不同分子亚型青年乳腺癌与肿瘤大小和组织学分级无关(P > 0.05),但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数及是否有远处转移有关(P < 0.05)。 研究结果表明肿瘤大小和组织学分级对于EGFR阳性不同分子亚型青年乳腺癌患者并不是目前的预后因素,而是和临床高分期呈正相关。 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患者TNM分期是影响该组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TNM分期对预后影响最大,相对危险度为6.013(P < 0.05), 其次为HER2,相对危险度分别为2.612(P < 0.05)。 因EGFR、HER2均属于I型跨膜酪氨酸激酶生长因子受体成员,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它们与配体结合后导致DNA合成增加,引起细胞的过度分裂与增殖, 同时对肿瘤的浸润转移有促进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EGFR阳性的肿瘤细胞更具有早期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的趋势,与文献报道一致[17]。

一般认为,肿瘤分级及分期越高,预后越差。 不同分子亚型青年乳腺癌中EGFR表达与临床分期呈明显正相关,提示该组患者预后差与其他亚型。 随着抗EGFR靶向药物拉帕替尼的应用 ,为该组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同时也为精准检测乳腺癌中EHFR表达情况提出挑战。 本研究基于免疫组化方法,由全自动免疫组化仪完成,结果相对可靠。

综上所述,不同分子亚型青年乳腺癌中EGFR阳性表达率不同,检测青年乳腺癌EGFR对于指导临床制订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及准确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分子亚型青年乳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 收集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2003年5月2014年7月经手术切除及病理证实的青年(年龄≤35岁)浸润性乳腺癌182例标本,应用Envision二步法检测肿瘤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及EGFR表达情况,分析EGFR在不同分子亚型青年乳腺癌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 182例青年乳腺癌中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和Basal-like型EGFR的阳性率分别为43.5%(48/108)、22.2%(2/9)、93.6%(44/47)和73.1%(19/26);不同分子亚型青年乳腺癌中EGFR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154,P<0.05),其中HER2过表达型EGFR阳性表达率最高。不同分子亚型青年乳腺癌的EGFR阳性表达与肿瘤大小和组织学分级等无关(P>0.05),但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数及远处转移有关(P<0.05)。患者TNM分期和HER2表达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相对危险度分别为6.013、2.612,P<0.05)。结论 不同分子亚型青年乳腺癌中EGFR阳性表达率不同,不同亚型青年乳腺癌EGFR阳性表达与TNM分期和HER2表达有关,且两者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青年乳腺癌 第4篇

关键词:青年,乳腺癌,VEGF,EGFR,Ki-67,病理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 乳腺癌为临床常见恶性肿瘤, 近几年的发病率有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曾有研究显示, 青年乳腺癌患者的生物学行为、临床病理类型以及预后等均与其他年龄组患者存在较大的不同[1]。本次研究中出于对青年乳腺癌VEGF、EGFR和Ki-67的表达以及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 对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按照年龄分组, 并对各组VEGF、EGFR、Ki-67表达阳性率和临床病理分期进行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乳腺癌临床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分成青年组43例、中年组31例和老年组24例。青年组中患者年龄17~35岁;中年组中患者年龄36~59岁;老年组患者年龄60~78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将以上统计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年龄分成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 而后对其展开VEGF、EGFR、Ki-67水平检测, 对比分析各组患者的VEGF、EGFR、Ki-67表达阳性率和临床病理分期。

1.2.2 检测方法

首先对所取乳腺癌组织行HE染色、VEGF, EGFR及Ki-67免疫组化染色, 而后对VEGF, EGFR及Ki-67表达阳性率进行统计。阳性标准为: (1) VEGF细胞浆内着色不足25%者视为阴性, 弱表达, 超过25%者视为 (+) ; (2) EGFR无阳性结果表达或者是非特异着色者视为阴性;超过10%的区域存在阳性表达者视为 (+) ; (3) Ki-67阳性癌细胞计数低于10%者视为阴性, >10%者视为 (+) [2]。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针对计数资料和组间对比分别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 在P<0.05时, 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病理分期

经统计, 在青年组中临床分期为Ⅰ期乳腺癌者7例 (16.28%) , Ⅱ期为25例 (58.14%) ;Ⅲ及Ⅳ期乳腺癌11例 (25.58%) :中老年组分别是3例 (5.45%) 、34例 (61.82%) 、18例 (32.73%) 。青年组Ⅰ期乳腺癌患者所占比例较中老年组高 (P<0.05) 。

2.2 VEGF、EGFR、Ki-67检测结果

青年组VEGF、EGFR、Ki-67表达阳性率较中、老年组发生显著升高 (P<0.05) 。详见附表。

注:#:与青年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3 讨论

本次研究中发现, 青年乳腺癌患者临床分期与中老年组存在较大的差异, 表现为青年组临床分期为Ⅰ期者较其他两组高;经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 青年组VEGF、EGFR、Ki-67表达阳性率较中、老年组发生显著升高。由此可知, 青年乳腺癌患者存在较为显著的侵袭性, 且进展快, 复发转移发生的时间早, 预后效果差等特点;在病理学上存在较为独特的表现, 经分析, 导致其侵袭性强, 预后差的可能原因为癌组织中VEGF、EGFR和Ki-67呈现显著的高表达有关;因此, 对乳腺癌组织中VEGF、EGFR和Ki-67的表达情况进行准确测定, 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关注[3]。

参考文献

[1]吕淑华, 牛昀.≤30岁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0, 11 (6) :506-512.

[2]王珂, 赵祥生, 秦建伟, 等.年轻乳腺癌患者和中老年乳腺癌患者疾病特征的对照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 24 (11) :1207-1208.

青年肺腺癌患者CT影像特点及病理 第5篇

关键词:胸部CT,肺腺癌,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0前言

肺腺癌是肺癌组织学分类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类型, 也是年青人群肺癌最常见的一种类型[1,2,3,4,5]。近年来肺腺癌患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3]。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中多将40或45岁以下的肺癌患者称为青年肺[6,7]。本研究的目的是选择40岁以下肺腺癌患者, 对其胸部CT表现特点及病理分化程度进行归纳分析, 为青年肺腺癌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2年1月~2013年6月, 经临床病理确诊为原发性肺腺癌的1679例患者中年龄<40岁的患者共57例, 其中男24例, 女33例。年龄25~40岁, 平均 (36±2) 岁。中央型肺癌4例, 周围型52例 (多原发肺癌2例, 肺内原发病灶各2个) , 弥漫型肺癌1例。可判断病理分化程度的共51例, 其中原位腺癌1例, 微浸润腺癌1例, 浸润性腺癌49例, 其中高分化腺癌4例, 中高分化2例, 中分化14例, 中低分化9例, 低分化20例。

1.2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西门子64排螺旋CT检查, 常规扫描采用层厚为5 mm, 薄层重建为1.25 mm或1.5 mm, 使用Lung及Std算法双窗技术 (肺窗WWl500, WL-600, 纵隔窗WW400, W L 4 0) ;增强扫描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 (碘普罗胺300 mg/m L) , 经高压注射器静脉注射, 流速为3.5 m L/s, 总量约80 m L。由1名主治医师分析临床病例记录, 并记录患者的病史。由2名具有15年以上影像诊断工作经验的医师进行阅片、分析及诊断, 并记录胸部CT表现。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57例40岁以下肺腺癌患者, 占肺腺癌患者总数的3.4% (57/1679) , 男女比例1:1.4。中低分化及低分化病例共29例, 占50.9%。临床分期以Ⅲ、Ⅳ为主, 共45例, 占82.4%, 见表1。57例患者中, 从出现症状到明确诊断平均时间为 (3.6±0.4) 个月, 最长历时2年。确诊前患者无临床症状者5例, 占8.8%;以胸痛为首发症状者27例, 占47.4%;咳嗽、咳痰为首发症状者16例, 占28.1%;4例表现为胸闷、气短, 占7.0%;1例醉酒后昏迷就诊, 占1.7%;4例以头痛、视物模糊及大腿疼痛等转移症状就诊, 占7.0%。在诊断过程中, 4例初诊时误诊为结核, 并进行抗结核治疗, 疗程1~7个月不等;7例误诊为肺炎, 抗感染治疗1周~3个月不等。5例影像学发现病灶后未进行积极诊疗。

2.2 肺癌原发灶的CT表现

肺内原发灶实性肿块24例, 其中2例为中央型, 21例为周围型, 1例为囊性肿块 (图1) , 最大直径约6.5 cm;直径≤3 cm的单个结节灶22例, 2例表现为纯磨玻璃结节, 其他为实性结节;2例为多中心肺癌, 肺内原发病灶各2个;肺内出现肺实变病例5例 (图2) , 1例为弥漫型肺癌, 另外4例为肺癌合并阻塞性肺炎形成;出现肺不张4例, 1例为中央型肺癌合并肺不张, 另3例为周围型合并胸腔积液形成。肺癌原发灶出现分叶征39例;毛刺征29例;胸膜凹陷征27例;界面征27例 (表2) 。肿块中可判断分化程度的为22例, 以中低、低分化腺癌为主, 结节最大径<1 cm的4例, 确诊时1例已发生转移。结节以密度较均匀实性结节为主。其中边缘清晰的磨玻璃结节2例, 1例为原位腺癌, 1例为微浸润腺癌。结节型中可判断分化程度23例, 也以中低、低分化腺癌为主, 共12例。

图1女, 38岁, 周围型低分化腺癌, 临床分期Ⅲ期。左肺下叶外基底段近胸膜处空腔影, 大小约4.5 cm×5.3 cm, 其内可见多发条索及不规则分叶结节影, 边缘显示毛刺及分叶。

图2男, 25岁, 周围型高分化腺癌, 临床分期Ⅳ期。确诊前抗感染治疗1月余;右肺门增大, 肺门周围见片状实变影, 内见支气管充气征, 小气道壁增厚, 内壁光滑, 界面征阳性;主动脉弓外侧及右肺门见肿大淋巴结。

2.3 转移

本组病例确诊时已发生多发转移44例, 胸部转移共38例, 其中淋巴结肿大33例, 癌性淋巴管炎12例, 肺内转移8例, 胸腔积液14例, 胸膜结节10例, 心包积液3例, 直接侵及肺动脉2例;脑转移6例;骨转移15例;视网膜转移2例;肝、脾转移1例;肾上腺转移1例;大腿软组织转移1例。

3 讨论

肺癌患者低龄化已成为共识, 25岁以下的肺癌患者相对罕见但有上升趋势。本组研究中最小年龄为25岁, <30岁的患者共6例, 这一比例与上海一组多中心大宗病例的研究相符[8]。肺癌患者以男性多见, 青年患者也以男性居多。以肺腺癌为研究对象的报道中, Kozielski等人认为患者男女比例未见明显差异, 女性患者比例有明显上升的趋势[1,2,9], 另有报道女性患者多于男性[5]。本组研究中肺腺癌男女比例为1:1.4, 与其他年龄人群相比, 女性比例更高, 这与本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腺癌有关, 同时也反应出女性肺癌发病率呈增长趋势。本组研究中患者首发症状多表现为胸痛, 其次为咳嗽、咳痰, 这与其他研究报道并无太大的差异, 在胸痛为首发症状的比例上略低于Kozielski等人的报道[1,9], 这可能与病例数有关。

青年肺癌的误诊率高, 易诊断为结核或肺炎[6,7], 是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组病例中11例曾在初诊时误诊, 其中7例确诊时已发生转移。1例在抗结核治疗7个月后经支气管镜活检病理证实为低分化肺腺癌, 确诊时已有多发脑、骨转移。Skari等人[3]报道从出现症状到明确诊断平均时间为6周左右, 本组病例平均时间为 (3.6±0.4) 个月, 半年以上为6例, 最长时间为2年。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取决于首诊医生及患者本人对青年肺癌的认识水平及重视程度, 这也是发生误诊与延误诊断的重要原因。

青年肺腺癌肺内原发灶的主要CT表现为肿块和结节, 这与其他年龄人群或其他病理类型肺癌的胸部CT表现并无差异[4]。病灶分布以周围型为主, 密度以较均匀实性结节为主。边缘多出现分叶征、毛刺征、界面征及胸膜牵拉, 这与其他年龄人群的肺癌患者影像表现并无差异。肺叶或肺段实变也是肺癌在胸部CT上的常见表现, 本组病例中出现肺实变4例, 其中1例为弥漫性肺癌, 初诊时均被误诊为肺炎。肺实变通常可由感染及肿瘤引起, 肿瘤引起的肺实变肺门侧密度增高, 边缘往往膨隆, 可有分叶, 这一征象可在本组病例中观察到。中央型肺癌常可引起支气管腔内结节或支气管壁增厚狭窄合并阻塞性肺不张或肺炎[10], 在本组病例中, 可观察到阻塞性改变共5例, 其中发生阻塞性肺不张的病例可观察到肺门侧有肿块突出于肺不张的边缘, 增强扫描后不张的肺内可见肿块轮廓, 其强化幅度低于不张的肺组织 (图3) 。值得注意的是初诊时有2例误诊为良性肿瘤 (图4) , 影像学诊断较为困难。误诊为结核的4例患者, 均为周围型肺癌, CT表现为肺内结节影。结核球平扫CT值一般偏高, 增强后瘤灶无明显强化, 但包膜多出现环形强化。有文献报道[11], MRI增强扫描部分结核球可呈薄壁环状强化, 这一强化方式可能具有特征性, 对与周围型肺癌鉴别具有一定意义。多原发及弥漫型肺癌在本组病例中较少, 与文献报道相符[10,12,13]。

图3女, 26岁, 周围型腺癌伴肺不张, 临床分期Ⅳ期。右肺内见多发片状、斑片状密度增高影, 其内支气管显示狭窄僵硬, 增强扫描见近肺门侧病灶明显强化, 远段不张组织强化更明显;右侧胸腔大量胸腔积液。

图4男, 39岁, 周围型低分化腺癌, 临床分期Ⅰ期。右肺上叶尖后段结节影, 大小约为1.7 cm×1.6 cm, 边缘光滑, 未见毛刺及分叶;纵隔内未见增大淋巴结。

青年肺癌常表现出恶性程度高、病变进展迅速、易直接侵犯邻近组织结构及发生远处转移、预后不良等显著特点[1,2,3,4,5,7,9,10,11,12,13,14]。肺腺癌在青年人群的转移率也高于其他年龄患者[2,6]。本组有45例确诊时临床分期为Ⅲ~Ⅳ期, 出现多处转移, 包括转移至双肺、胸膜、纵隔及骨性胸廓, 其中肺门和纵隔转移最常见, 表现为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及肺动脉受侵, 共33例, 这是由于肿瘤浸润性生长, 易侵犯肺门结构、侵入纵隔并直接侵及纵隔内大血管。其次为胸膜转移, 表现为胸腔积液及胸膜结节。癌性淋巴管12例, 表现为肿瘤肺门侧网格影、小结节及条索影。肺外转移以骨、脑为主, Gadgeel等人[9]提出肾上腺与肝脏转移比例约15%, 而本组肾上腺及肝脏转移各1例。本组2例患者发生视网膜转移, 这在年轻肺癌中较少见。本组中有4例以转移症状就诊, 2例表现为头痛、1例表现为视物模糊、1例表现为大腿疼痛。

青年乳腺癌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确诊并治疗乳腺癌的患者100例,全部为女性且无绝经症状;无糖尿病、高血压病、精神性疾病等病史;婚姻美满,患者和其配偶性生活正常;随机把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患者年龄为30~45岁;学历:初中及以下学历有19例,高中及以上学历31例;21例患者采取乳腺癌根治术,29例患者采取改良根治术。对照组患者年龄为32~46岁;学历:初中及以下学历有20例,高中及以上学历30例;23例患者采取乳腺癌根治术,27例患者采取改良根治术。手术后跟踪随访6个月,通过患者自身复诊或电话的途径,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年龄、手术方式以及学历等方面的资料进行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仅给予传统常规护理,只对于患者的疑问进行解答,并进行乳腺癌疾病的健康教育,并嘱咐患者定期的回院复查。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患者出院后通过回访和电话联系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第1个月1次/周,以后2周交流1次,持续干预6个月。

1.2.1 心理干预措施

患者在确诊为乳腺癌后,一般会出现“诊断休克”。此时应根据患者性格的不同给予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应该主动的倾听患者的倾诉,情况合适时同患者进行坦诚沟通,禁止随意的揭露患者的防卫措施。应当根据患者对其病情的认知程度,与其他医护人员以及患者家属的口径时刻保持一致。耐心的倾听患者的倾诉,给予患者的适当希望,并且时常的陪伴患者谈心,使患者信任医护人员并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安心的接受治疗。伴随着各种治疗措施的实施,患者的心理和情绪也随之改变,感觉不能坚持继续治疗。患者因为机体时刻经受着治疗后副作用的折磨,以及对于手术可能会使其第二性征消失产生了巨大的担心,患者的身心特别痛苦,会流露出气愤和激怒的情绪,向家属、医护人员等进行发泄。此时医护人员应当表示理解,对患者进行安慰和开导,同时仍然注意避免其自尊收到伤害。通过有关知识的讲解,使患者纠正对癌症的错误认知,使患者的安全感增加。护理人员要主动的对患者表示关心,诱导患者说出自己的感受,尊重患者,尽量满足患者的各种合理要求,实现患者的心愿,使患者更好的配合治疗。我们应对患者以及其家人进行心里指导,向他们说明现今治疗乳腺癌的首选的治疗措施就是进行手术切除,尽管可能使形体遭受破坏,但是当今的科学十分发展,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整形手术对形体进行调整。性生活其实并不会使乳腺癌复发,因此不必因此而影响性生活,完全是不必要的[1]。主动的帮助患者尽量的维持社会关系,没必要把她们与外界隔离,患者更需要其配偶能尽可能多的陪护自己,这样乳腺癌患者可以感觉到其社会价值和正常人相差无几,同时减少了患者的孤独与悲哀的心理。此外还应对患者性生活的环境加以调整,让环境能更有利于患者的性生活,明亮灯光容易使人的注意力过于集中,易产生紧张感,进而影响性生活。因此卧室内的的光线要暗些。此外灯光的颜色也可以影响人的心情,一般粉红色光能激发夫妇的性欲,另外卧室内要保持安静无噪杂声,还可以播放一些浪漫的有情调的音乐。两人要有安全感,卧室的门窗要关好,窗帘拉好。夫妇间在进行性生活之前,应该要延长交流的时间,一般通过重温恋情、甜言蜜语以及相互抚爱等使夫妻间的心灵得以相通。

1.2.2 使用国际通用女性性功能的评估量表,此表包括6个大方面以及48个小项。其中包括性欲、性唤起时间、性高潮、射精时间等。计分采用累积得分法,得分越高,说明夫妻间的性生活质量就越高。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χ—±s) 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通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干预,患者的负性情绪和性生活质量均得到了明显改善,心理干预前后患者的性生活质量和负性情绪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表2。

3 讨论

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可使患者战胜癌症的信心增加, 显著的提升患者的性生活能力。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相互依存, 心理健康的基础是生理健康, 生理健康的保证是心理健康[2]。对于女性来说, 乳房在形体的完整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除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之外, 它还代表着女性的象征, 因此在经过乳腺癌治疗手术后, 乳房的不完整给患者带来严重的打击。据国外的报道, 乳房切除后心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女性魅力的下降和性生活质量的下降[3]。心理因素对癌症的治疗有巨大的影响, 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可带来良好的预后起, 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患者的积极性, 积极配合, 使之最终战胜癌症, 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显著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霞, 陈红湛, 陈观华.乳腺癌患者术后性生活指导[J].中国临床康复, 2004, 8 (32) :7272.

[2]于洪鸾, 潘芳, 王梦欣.结构性心理干预对乳癌用手术期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 2005, 20 (8) :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青年乳腺癌】相关文章:

乳腺癌患者08-05

防治乳腺癌09-03

隐性乳腺癌07-20

早期发现乳腺癌07-06

中医治疗乳腺癌07-25

三阴乳腺癌08-26

乳腺癌患者外科护理05-05

乳腺癌与环境因素06-29

乳腺癌患者护理分析06-30

乳腺癌的危险因素07-07

上一篇:四习惯下一篇:稳态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