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法技术论文范文

2024-07-22

步法技术论文范文(精选12篇)

步法技术论文 第1篇

众所周知,煤与瓦斯突出矿井中,石门揭突出煤层时,突出危险性大,时间特别长,是矿井安全技术的重点和采掘部署的瓶颈工程。石门揭煤突出危险性大,其主要原因是预测突出危险的准确性不高,以及目前采用震动性放炮揭煤是一种诱导突出的方法。本文结合淮南矿区的特点,研究试验五步揭煤法,该揭煤技术采用多参数综合指标预测石门工作面突出危险,预测孔实行多重布置,采用循序渐进的常规掘进方式进行石门揭煤。

1 五步揭煤法防突设计工艺流程

揭煤过程采取分步实施,从石门工作面距煤层顶(底)板10 m垂距开始至石门工作面进入煤层底(顶)板2 m止,分5个步骤施工:(1)工作面距煤层顶板10 m垂距之前,施工二个地质探煤钻孔,并初步预测突出危险状况:煤的瓦斯放散初速度指标(△p)和煤的坚固性系数(f)。如果有突出危险性,施工排(抽)放钻孔进行排(抽)放瓦斯,一段时间后再进行效果检验直至有效。如果无突出危险,继续向前施工。(2)工作面施工至距煤层法向距离5 m以前,施工二个穿透煤层全厚的测压(预测)钻孔,测定煤层瓦斯压力(P)、煤的瓦斯放散初速度指标(△p)和煤的坚固性系数(f),预测煤层的突出危险性,如果有突出危险性,施工排(抽)放钻孔进行排(抽)放瓦斯,一段时间后再进行效果检验直至有效。如无突出危险,继续向前施工。(3)工作面施工至垂距3 m时,施工3个钻孔,采用钻孔法测定每个钻孔的最大钻屑量Smax和最大瓦斯涌出初速度qmax,预测煤层的突出危险性,如果有突出危险性,施工排(抽)放钻孔进行排(抽)放瓦斯,一段时间后再进行效果检验直至有效。如果无突出危险,继续向前施工。(4)工作面施工至垂距1.5 m时,再施工3个钻孔,采用钻孔法测定每个钻孔的最大钻屑量Smax和最大瓦斯涌出初速度qmax,预测煤层的突出危险性,如果有突出危险性,施工排(抽)放钻孔进行排(抽)放瓦斯,一段时间后再进行效果检验直至有效。如果无突出危险,继续向前施工。(5)1.5 m垂距无突出危险后按每循环进度不大于1.2 m的掘进方式正常循环进尺,减少装药量,揭开煤层后但尚未全断面揭穿煤层全厚,必须先施工5个顺层钻孔进行预测煤层的突出危险性。揭煤全过程不进行震动放炮,但采取远距离放炮等安全防护措施。

2 探煤及测压孔布置

2.1 地质探煤钻孔

为确切掌握煤层的层位、倾角、厚度、顶底板岩性、地质构造等情况,在工作面距煤层顶板10 m垂距之前,停止作业,施工地质探煤钻孔,并按下列要求执行:(1)地质探煤钻孔设计施工2个,钻孔直径为75 mm,每个钻孔都必须全取芯,并由地质人员验收,对不合格的必须重新补打;(2)地质探煤钻孔必须穿透煤层全厚进入煤层底板不小于0.5 m,施工时必须详细记录岩芯资料;(3)在施工地质探煤钻孔时,每米煤孔采取一个煤样,测定煤的坚固性系数(f);(4)将2个钻孔所得的坚固性系数最小值加以平均作为煤层软分层的平均坚固性系数;(5)将坚固性系数最小的两个煤样混合后,测定煤的瓦斯放散初速度指标(△p)。

2.2 测压(预测)钻孔

(1)当第一步地质探煤钻孔结束后,初步预测出煤层的突出危险性,并基本清楚煤层的层位、厚度、倾角、顶底板岩性以及地质构造等情况后,工作面继续施工至距煤层法向距离5 m位置前停止掘进,施工2个穿透煤层全厚的测压(预测)钻孔。为能够准确测定煤层原始瓦斯压力值,钻孔必须布置在岩层比较完整的地方,并按下列要求执行:(1)在工作面迎头向煤层施工2个全取芯测压(预测)钻孔,测定煤层瓦斯压力,钻孔采用直径42 mm钻杆,直径75 mm钻头施工,测压孔要打穿煤层全厚,并穿入底板不小于0.5 m;(2)在施工测压(预测)钻孔的过程中,每米煤孔采取一个块度为10 cm的煤样,测定煤的坚固性系数(f);(3)将2个钻孔所得的坚固性系数最小值加以平均作为煤层软分层的平均坚固性系数;(4)将坚固性系数最小的两个煤样混合后,测定煤的瓦斯放散初速度指标(△p);(5)按下列两个综合指标判断煤层的区域性突出危险性[1]:D=(0.0075H/f-3)(P-0.74),K=△p/f。式中,D为煤层的突出危险性综合指标;K为煤层的突出危险性综合指标;H为开采深度,m;P为煤层瓦斯压力,取两个测压钻孔实测瓦斯压力的最大值,MPa;Δp为软分层煤的瓦斯放散初速度指标;f灾软分层煤的坚固性系数。

(2)工作面施工至垂距3 m、1.5 m时,分别施工3个钻孔,采用钻孔瓦斯涌出初速度法(qmax)和钻孔钻屑指标法(Smax)预测煤层的突出危险性,并按下列要求执行:(1)岩石段钻孔采用岩石电钻或风动凿岩机打眼,钻孔孔径为42 mm。预计快到煤层时,施工人员通知有关单位,安排人员测定,只有等有关人员到达后方可开钻。钻孔见煤后,立即停止钻进,改用煤电钻用φ42 mm麻花钻杆继续打穿煤层全厚,煤层段孔径为42mm,打钻速度应控制在1.0 m/min左右。(2)钻孔控制范围:石门揭穿煤层部位的巷道断面前方及断面轮廓线不得小于2 m。(3)测试参数:煤孔段每钻进1.0 m测定一次钻孔瓦斯涌出初速度(q)、钻屑量(S),测试的准备时间限定在2 min以内。(4)工作指标:根据测定每个钻孔的最大钻屑量Smax和最大瓦斯涌出初速度qmax指标,若Smax<6 kg/m且qmax<4.5 L/min,则工作面无突出危险性;若两项指标中有一项超标,工作面视为有突出危险性[2]。

3 揭开煤层后的突出危险性预测

工作面揭开煤层后的掘进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采用钻屑指标法(Smax)和钻孔瓦斯涌出初速度法(qmax)进行预测,并按下列要求执行:(1)揭开煤层后但尚未全断面揭穿煤层全厚,必须先施工顺层钻孔预测煤层的突出危险性,并按下列要求执行:钻孔数量为5个,钻孔孔径为42 mm,孔深为10m;钻孔控制范围:巷道断面前方及其两侧轮廓线外不少于5 m;测试参数及判别指标采用钻孔瓦斯涌出初速度法和钻孔钻屑指标法进行。(2)揭开的煤层,经预测无突出危险时,才准继续掘进。(3)全断面揭开煤层后,采用钻孔瓦斯涌出初速度法和钻孔钻屑指标法进行对工作面的突出危险性进行预测,并按下列步骤进行:在煤巷掘进工作面打3个直径42 mm、孔深8~10 m的钻孔,钻孔布置在软分层中,一个钻孔位于巷道工作面中部,并平行于掘进方向,其它钻孔的终点位于巷道轮廓线外3 m处,煤孔打钻速度应控制在1.0 m/min左右;钻孔每打1 m,测定钻屑量一次,根据每个钻孔沿孔长每米的最大钻屑量Smax预测工作面的突出危险性;钻孔每打2 m测定一次钻孔瓦斯涌出初速度,根据实测钻孔瓦斯涌出初速度qm指标,预测工作面的突出危险性;当实测的任一指标Smax或qm值大于或等于临界值时,该工作面预测为突出危险性工作面,严格执行防治突出措施;采用钻屑指标法和钻孔瓦斯涌出初速度法预测煤巷掘进工作面的突出危险性,当预测为无突出危险性时,每预测循环应留有2 m的超前距。

4 防突措施

当每一次预测,若工作面有突出危险时,必须立即停止,施工排(抽)放瓦斯钻孔,来消除工作面的突出危险性;排放瓦斯钻孔孔径为91 mm,排放范围为巷道毛断面四周各外扩5 m。单孔排放半径按1.5 m设计,排放瓦斯钻孔具体参数根据工作面预测有突出危险时的具体位置进行设计。

5 效果检验措施

每一次防突措施执行后,均必须进行防突措施的效果检验措施,若各项指标在突出危险性临界值以下,认为防突措施有效,否则认为措施无效,说明煤层突出危险未消除,尚需采取补救措施,如补打排放孔或增加抽放时间等,直至突出危险消除。检验方法如下:(1)在措施孔之间布置2个检验钻孔,其中一个见煤后下套管取样送集团公司通风实验室测定,并封孔测压。只有在P、△p、f及K值等各项指标均在突出危险性临界值以下,证明措施有效。(2)在措施孔之间布置3个检验钻孔,当Smax<6 kg/m且qmax<4.5 L/min时,证明措施有效。

6 工业性试验

张集矿西一至西二采区回风斜巷石门,南与西翼胶带机大巷、北与西翼回风大巷相邻,西接西二13-1煤层回风上山。石门从下部起坡点算起至西二13-1煤层回风上山,全长253 m,上变坡点标高-587.855 m,下变坡点标高-630.116 m,施工巷道方位291°,坡度12°。其支护形式为锚梁网,断面形式为直墙半圆拱形,墙高1.6 m,净宽4.4 m,掘进断面15.87 m2,净断面14.63 m2,钢筋树脂锚杆全锚,间排距700 mm×700 mm,规格D16×1 800 mm,喷厚120 mm。施工顺序为从13-1煤层底板斜巷向上掘进,过石门进入13-1煤层施工与西二13-1煤层回风上山贯通。

采用五步揭煤法后进行防突措施效果检验,效果检验指标为钻屑解吸指标、钻孔瓦斯放散初速度,检验孔数为5,检验效果如表1所示。

同时,为了考察爆破前后煤的坚固系数的变化,从现场揭煤工作面取措施前后的煤样,进行煤的坚固系数测定,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上述检验结果,参照《防突细则》,所测指标均低于相应的突出危险性临界值,而且煤的坚固性系数相应增加,表明防突措施有效,即采取措施后揭煤突出危险性解除,可进行石门揭煤工作。

7 效果情况分析

震动放炮法揭煤,通常揭煤时间较长,震动放炮消耗炸药量大,巷道顶板不易控制,易造成冒顶事故,同时震动放炮易引发突出;通过采用五步揭煤法的快速揭煤技术,可以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缩短揭煤周期,通常只需1~3周的时间,揭煤炮用的炸药量只是常规掘进的用药量,揭煤过程中不易发生突出。

摘要:在煤与瓦斯突出矿井中,石门揭穿煤层比煤层平巷、上下山和采煤面具有最有利于突出的发生与发展的条件,介绍一种五步法石门揭煤工艺、措施、效果,并结合淮南张集矿揭石门的工业性试验,取得成功。

关键词:煤与瓦斯突出,石门揭煤,五步法

参考文献

[1]牛强.石门快速安全揭煤工艺[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5,(1).

步法技术论文 第2篇

一、步法的八种类型

技术全面型的步法(平稳型)

代表人物:孔令辉、普里莫拉茨

技术特点:正、反手均衡,技术全面,并步的使用率高。

优势:重心比较稳定,不易失位。正反手的连接协调。

不足:中路的空挡比较明显。

以正手为主型的步法(爆发型)

代表人物:金择珠、马林、马文革

技术特点:以正手为主要得分手段,反手有一定的漏洞。交叉步的使用率较高。

优势:上手快,跑动范围较大,正手的连续进攻有威胁。

不足:容易失位,体力消耗过大。

技术型的步法

代表人物:瓦尔得内尔、孔令辉、王涛

技术特点:打球聪明,具有提前意识,技、战术的套路清楚,可以根据不同的来球及时调整合理的步法。

优势:场上控制调节奏能力强,省力。

二、八种常见的步法组合1、推、测、扑

推、测、扑是一种常用的进攻步法。是用推挡、侧身加上一个交叉步法或并步扑到正手位组成的。使用这个步法的技巧在于,侧身这一板球要侧开,拉出质量(不能害怕正手位的空档而勉强侧身)然后扑正手使用交叉步或并步。

2、长、短

长、短步法的好坏是衡量球员水平档次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因为从接发球到下一板的衔接都要使用它。长、短步法是从前三板进入主动进攻和相持的重要连接步法。运用这种步法的关键在于上步要稳,回位要快。上步后重心落在与持板相同的腿上(主要是前脚掌上),回位时用力向后蹬地。

3、并步与交叉步

并步与交叉步是相持转进攻时所运用的一种步法。两种步法在运用时的技巧在于把握进攻的时机。在主动相持的时候,因为进攻的意识比较强,所以运用这种步法相对比较容易,步法的启动相对也比较快,侧身也比较容易。在中性相持和被动相持的时候,侧身后的交叉步是不太好掌握的,必须要先找好时机,就是说要转进攻时推挡侧身的时机最关键。然后还原要快,保护正手位的空档。

4、小碎步

小碎步是步法中尤其重要的一种,也是衡量一个人步法跑得是否合理、协调的一个重要因素。小碎步主要适用于步法的调节,在步法移动到一定的位置时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击球点,就要通过小碎步来作调整,争取更好的击球点。孔令辉、马林在比赛中使用这种步法相当成功,一些别人感觉位置很大的球好象是侧不开身了,不到位了,他们总能调节出位置来。小碎步其实就是一种小垫步,主要是保持重心的稳定,利于启动速度。

三、培养步法的八种意识

运用、掌握任何一项技术,都要首先培养意识。培养步法意识应从提前意识、找点意识、连续意识三方面入手。

提前意识:提前意识是指对来球的位置作出提前的预测,从而作出相应的步法提前进入击球位置。例如:你侧身位如果拉直线,对方一般会防你正手的空档,所以当你拉完第一板后提前往正手位移动一下,那么下一板球的难度会大大减少。又如,当你发完球之后,发现球出台了,马上往侧身位稍微移动一下准备反拉。提前意识运用得比较合理的选手有孔令辉、瓦尔德内尔、,看他们打球给人的感觉是,他们好象总是知道对方往什么地方打,所以 很轻易地就能跑到位置,很省力。培养提前意识的方法是,要不断的给运动员灌输球的意识,让运动员在每击一板球后都要准备着下一板球,以保证注意力不会停顿,随时作出反应。在一点是要注意根据自己出球的线路,判断对方大约会回球到什么位置。在平时的训练中加入这种意识的练习很关键。

找点意识:找点意识与提前意识有些相似的地方,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找球点,后者是找击球点,后者是找击球的位置。对找点意识的培养应从基本理论入手。每个来球的旋转不同,弧线有高有低,落点有长有短,击球时有上升前期、上升后期、高点期、下降期、下降后期、所以必须根据来球找出合理的击球点才能保证命中率。培养找点意识的方法是首先要让运动员清楚地认识、了解球的旋转、弧线、击球时间的基本理论知识,不同的来球应该用什么样的击球点去处理才能保证命中率。在具备这些基本理论的前提下,你才能知道步法如何运用,不至于盲目乱跑。

连续意识:连续意识主要是指在击球。连续意识的好坏将影响到连续进攻的质量。培养连续意识是要培养运动员的紧凑性和集中精力的能力,在训练时每分、每球比争,不轻易地失误。这种精神是培养连续性的关键一点。

专项身体素质的练习及方法

步法的好坏与身体素质(体能)分不开。步法所需要的主要专项素质是:

下肢力量:腿部的绝对力量,可以采用负重下蹲的方法。力量由轻到重,数量由少到多;腿部的爆发力,主要是小腿以及脚腕的力量。可以采用原地高跳、蛙跳、跳绳、短距离冲刺等方法。

灵敏性:灵敏性与快速启动分开。可采用踢球、原地启动、左右启动来练习。

柔韧性与调节性:柔韧性与调节性是在跑步法中所需要的基本身体素质。有些运动员先天条件稍微差一些,通过后天的培养也可以使他们有所提高。可以采用压韧带、做模仿练习等方法。

耐力:只具备一定的力量与爆发力是不够的,耐力的练习可以用专项练习(多球)和长跑的方法。

腰腹:腰腹的力量主要用于一些追身球的跑位上,需要腰的力量让位,也是很重要的一种素质。腰腹力量的加强也可以防止腰部的伤病。

不容忽视的技术——拳击步法 第3篇

良好的步法技巧与进攻、防守技术的有机结合,才使拳击技术更加完美,步法对运用与发挥技术、战术中通常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拳击的步法,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中习惯性的走动与跳跃,而是根据拳击活动的特点,配合与适应拳击技术要求的一种专门的脚步移动动作,是拳击运动技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拳击手必须掌握和具备的技术、技能。

拳击比赛的目的,就是要设法出拳击中对方并避开对方的进攻与击打。为了完成进攻与防守的行动,就必然要与对手保持应有的距离,这就需要运用快速、快捷的步法进行不停的移动和调整,尽一切努力使自己处于最有利的位置,并且要求在快速移动中始终保持身体完全的稳定,这就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正确步法,也就是专门的拳击步法。

步法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技术战术的运用与发挥,影响着进攻与防守的效果。比赛中,双方的距离不是固定的,为了进攻出拳击中对手和避开对方来拳必须不停的移动和变化着,这就迫使你随着双方之间距离、角度、位置的变化来利用步法进行调整,是进是退,是左是右,是大是小(指进退和移动的距离),才能抓住时机,有效地击中对方,同样为了躲避对方的进攻来拳,也必须运用快速的脚步移动来摆脱。

不难想象,如若步法掌握不好,该进的上不去,该退的也让不开,自然不可能击中对方,也不可能躲过对方的来拳,只能是被动挨打,其步法的作用及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讲一个拳手的力量,通常是指出拳击中对方的力度,力量的大小是由许多因素和条件决定的,其中与被击中目标之间的距离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发挥出最大的力量,产生最佳的击打效果,无疑必须具备有最恰当的击打距离。一切行动始于足下,恰当合适的距离,关键是通过脚步的移动来实现的,并且必须使出拳的动作与脚步的动作完全协调一致,才能保持最佳效果。无论进攻出拳、摆脱与防守动作的进行完成,都是从脚步动作开始的,关键在于脚下步法,没有良好的步法技巧都是难以完成的,掌握与运用好步法,是使技术、战术得以发挥,提高比赛效果不可或缺的因素。

在历来的比赛中,因步法技术欠佳,或不认真运用步法,或一时间隔步法失调而遭到重击,以致造成失败的例子与教训屡见不鲜的,不能不令人惋惜与沉痛。

早些时候,刘易斯首战拉曼过程中,战到第五回合,拉曼奇迹般的一拳击中刘易斯的右腮,刘易斯应声仰面倒地不起,从而结束了战斗。刘易斯所以挨中这一拳,其中固然有轻敌大意、警惕性不高的原因,但细看与其对拉曼来拳仅用上体有限的后仰闪躲而未能认真地运用步法来摆脱不无关系。

刘易斯在与泰森大战中,谨慎的刘易斯运用快速的进退步法,有效地控制和保持了同泰森的距离,使自己始终处于有利的位置。相反泰森却失去了以往那快速、迅疾的侧闪急进步而难以靠近对手,失去了出拳的机会。似乎已经痴呆的泰森没有利用快速的步法来调整同对手的距离,像是一辆没有车轮的坦克一样,完全丧失了昔日的威力,在利用良好的步法,忽远、忽近的刘易斯面前,只能以惨败告终。

再看罗伊·琼斯,他能充分利用拳台的空间,他在对手面前闪电般的进、退,快速的左、右侧闪,他那脚踏“风火轮”般的并步向前向后的移动,常常使对手看不清他的位置,始终不给对手出拳的机会。他之所以能造成这种局面,靠的就是他那脚下的工夫,就是娴熟的步法技巧。

回顾近期加拿大拳手阿图罗·加蒂同美国拳手有“怒火”之称的米基·沃德比赛场面,更显示了双方运用脚下工夫,步法的优劣所造成的不同结局,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在整场比赛中,加蒂运用自己的步法技巧。始终控制着对方的行动,掌握着与沃德的距离。

加蒂对出拳凶猛、但是步法沉重、仅是迈步向前直线进攻的沃德,采用了如“弹簧”般的前后滑步,灵巧提前移动,突出近身出拳袭击,迫使沃德还击出手,但待沃德出拳时已迅疾后撤,透使其向自己迈步前冲,令其挥拳击空,然后乘机用连击拳和连续拳进行反击,连连奏效,屡进屡遭反击的沃德越打越急躁,面对迅速移步的加蒂左顾右盼而找不准目标,只是迈步前冲,根本赶不上、打不着,出拳就击空,不出拳便遭打,几乎难以击中加蒂一拳,这种无奈与气恼的局面使沃德完全丧失了继续搏斗的信念,其原因就是灵活的步法,而加蒂取胜就胜在步法的灵活与快捷上。

有关因为步法技术的优劣与运用的好坏所出现与造成的情况还有许多,都可以生动地说明掌握与运用良好的步法是多么重要。

拳击的步法,细致区分的话有很多种,其中最基本的,最常用的几种是;向前、后滑步,向左、右滑步,向前冲刺步、向后急退步以及向左、右斜进斜退步和向左右的环绕步与侧闪步。

熟练地掌握与运用好这些步法,可以调整好与对手的距离,为出拳和有力地击中目标创造好条件,能使身体重心保持平衡,可以使对方进攻的距离失调,有效地避开对方的来拳,削弱对方的进攻实力。

网球步法及其移动技术的训练 第4篇

1 网球步法移动技术的相关分析

1.1 网球步法移动技术分类及要素。

1.1.1 基本步法:交叉步、前交叉步、后交叉步、并步、垫步、分腿垫步、调整步。

1.1.2 步法移动的要素:跑、跨步、交叉步、变向、跳停、侧踏步等各种动作组成。主要由判断力、反应能力、速度、力量、协调性等要素组成。

1.2 网球各种击球步法的特点分析。

1.2.1 正手击球的脚步特点:

(1) 东方式正手击球要充分利用身体重心的前后移动来打球, 因此一定要保持向前迈步击球的步法。一般采用关闭式步法, 侧身迎接来球。击球前重心在后脚, 击球时重心移至前脚。 (2) 西方式正手击球, 因为主要用转肩的力量来提拉上旋球, 所以击球时重心落在后脚上, 常采用开发式步法击球。

1.2.2 反手击球的步法特点:

(1) 单手反拍击球时, 右脚要跨过左脚, 基本保持背对来球, 击球时重心在前脚。 (2) 双手反拍击球, 基本有两种站姿。一种是侧对来球站立, 一种是双脚对球网开放式站立。

1.2.3 发球的步法特点:

发球时, 不论是在右区或在左区发球, 都要保持右脚的脚尖指向右网柱, 并且两脚尖的连线指向相应的发球区。有两种发球方法:第一种是开始挥拍前, 重心在前脚, 然后随向下向后的挥拍而同时将重心后移, 再随着上举球拍向前蹬腿, 利用重心前后移动的力量来增加发球速度。第二种是后脚靠近前脚的发球步法, 随着上举球拍的结束, 准备向上击球之前, 让后脚靠近前脚, 平稳地向前移动重心, 保持双脚同时向上发力击球。

1.2.4 截击球的步法特点:

正手截击球, 针对不同的情况有三种步法。第一种是恰好在正手位置的来球, 同正手击球步法一样, 向前跨出左脚, 身体侧对来球迎击;第二种是稍远离身体的来球, 采用左脚跨过右脚的步法迎击球;第三种是正对身体的来球, 要迅速后撤右脚, 接着制动住右脚, 重心前移来迎击球。反手截击球步法与正手截击球步法相同, 只是左右脚相反运动即可。

1.2.5 高压球的步法特点:

高压球时一定要保持身体侧对来球, 左脚尖指向右网柱, 右脚尖所指的方向与底线平行。常用的高压球步法有两种:一种是向后侧滑步, 一种是侧后交叉移动步法。

2 几种网球技术步法的特点

2.1 正手击球的步法特点。

东方式正手击球要充分利用身体重心的前后移动来打球, 因此一定要保持向前迈步击球的步法。一般常采用关闭式步法, 侧身迎接来球。击球前重心在后脚, 击球时重心移至前脚。

西方式正手击球, 因为主要用转肩的力量来提拉上旋球, 所以击球时重心落在后脚上, 常采用开放式步法击球。

2.2 反手击球的步法特点。

单手反拍击球时, 右脚要跨过左脚, 保持背对来球, 击球时重心在前脚。双手反拍击球, 基本有两种站姿。一种是侧对来球站立, 一种是双脚对球开放式站立。

2.3 发球的步法特点。

发球时, 不论是在右区或是左区发球, 都要保持右脚的指间指向右网柱, 并且两脚尖的连线指向相应的发球区。开始挥拍前, 重心在前脚, 然后随向下向后的挥拍而同时将重心后移, 再随着上举球拍向前蹬腿, 利用重心前后移动的力量来增加发球速度。

另一种是后脚靠近前脚的发球步法。随着上举球拍的结束, 准备向上击球之前, 让后脚靠近前脚, 平稳地向前移动重心, 保持双脚同时向上发力击球。

2.4 截击球的步法特点。

正手截击球, 针对三种不同情况的来球, 有三种步法。一种是恰好在正手击球位置的来球, 同正手击球步法一样, 向前跨出左脚, 侧对来球迎击;一种稍远离身体的来球, 采用左脚跨过右脚的步法击球;还有一种直接奔向身体的来球, 要迅速后撤右脚, 再顶住右脚用重心前移来挡击球。

反手截击球步法与正手截击球步法相同, 只是左右脚相反运动即可。

2.5 高压球的步法特点。

高压球时一定要保持侧对来球, 右脚与底线平行, 左脚尖稍向右网柱。常用的高压球步法有两种:一种是向后侧滑步法, 一种是侧后交叉移动步法。

2.6 场上击球前的移动步法特点。

在比赛中, 很少有球直接击到刚刚好不用调整的地方, 大多数情况下, 需要运动员不断的移动, 迅速站稳, 等待击球。因此场上的移动步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一般的跑动外, 常见的还有滑步法和左右交叉法。

3 网球的基本步法

3.1 滑步步法:

大多常用于前后移动不太远的正反手击球。这里, 请注意一点, 滑步的同时, 应提前引拍, 最好做到保持向后引拍的姿势移动。具体的步法要求是, 向前移动时, 蹬出右脚的同时, 向前跨出左脚, 连续向前即形成前滑步步法;向后移动时, 左脚后蹬的同时, 向后迈出右脚, 连续形成后滑步步法。

3.2 左右交叉步法:

大多常用在两侧边线附近的来球。向右移动时, 向右转体, 左脚先向右前方跨出, 交叉于右脚外侧前方, 再跨出右脚;继续跨出左脚于右脚外侧, 反复向右交叉移动, 就是右交叉步步法。向左移动, 方法与向右移动相同, 左右脚方向相反, 就是左交叉步步法。

3.3 碎步调整:

在挥拍击球前用小碎步调整可以帮助球员处于最佳的击球位置。看看一些顶级职业选手在挥拍击打落地球前, 都会通过碎步来调整到理想的击球位置。多数业余选手通常只满足于移动到击球位置的附近, 这样有时会导致需要弯腰, 或伸长胳膊去够球, 要不就只能拼命去做非常规的击球动作。提示:尽管你的击球可以过网, 但它未必能达到你所期望的效果。通过碎步来调整到最佳的击球位置, 将会大大提高球员击球的潜能。

3.4 跳步:

在每次击球前, 特别是进行网前截击的时候, 球员应该使用分隔步法。从准备状态开始, 当对手开始挥拍时, 膝盖弯曲, 做一个小跳跃 (高度不要超过5厘米) , 双脚的前脚掌着地 (略宽于肩) 。这样会保持一个适当的站位, 很容易向对手下一次击球的方向突然起动。这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但还有一种更好的步法。

对于网球步法的训练, 还可以采用一些体育游戏 (比如踩影子等) , 结合以后的对打, 也可以先用手互相抛接球, 再用球拍对击, 但要注意根据情况作一些限制, 比如对击的范围、距离、线路等等。步法起动的快慢与准备姿势有着密切的关系, 正确的准备姿势有利于步法的快速起动。

作文三步法 第5篇

一、作文三步法的提出

传统的作文教学和辅导,把字、词、句教学和语言训练放在首要位置的原因 , 就是他们对人类写作能力结构有着错位的理解它给人的错觉是 : 好作品就是由这些东西成就的 , 使我们忽略了藏在语言、词汇背后的更具核心意义的因素 : 作文能力结构。准确地说前者是末 , 后者是本 , 前者是登台亮相的 “ 皮影 ”, 后者是操纵 " 皮影的手。传统作文教学所走的路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 :舍本逐末。

作文三步法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建立作文能力结构,用尽可能短的时间 , 极俭省的力量协助学生构建作文能力结构。我们的研究证明 , 这一教学过程约需 72 学时左右 , 在专门人员指导下一年即可完成一个完整的培训周期 , 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即可使能力稳步提升。此项工作完成以后,学生作文障碍宣告解除。无论是写人、写景、写物,还是记事、议论、抒情;无论是写静物 , 还是写动物。都会自然顺畅 , 得体到位。

孩子之间的天然资质不同,有些可能写得精彩动人,有些写得平静直白 , 但有一点可以预见 : 所有的孩子都不再惧怕作文了。你会猛然发现 , 你的孩子面对作文题目不再如临大敌 , 如遇虎狼。

二、作文三步法的理论根基 : 作文能力结构论

(一)作文能力结构模式

1、基本构成

按名词理解 , 作文就是文章。按动词理解 , 作文就是做文章。这里 , 我们取后者。所谓作文能力,就是指学生按照一定的价值判断在思维和情感的支配下 , 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情达意活动的能力。

作文能力由三种基本要素构成 : 感觉能力、思维能力、情感。这三种要素是从诸种能力要素中提取出来的构成作文能力的最一般成份 , 是作文能力的“基本质” , 作文能力就是由它们合成的。三种要素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 表现出不同的发展水平和特点。从而又形成了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三个作文能力子结构。

第一层次 : 基本能力结构

包括 : 感觉能力、认知思维和原情感

这是人类在孩童时期即可形成的能力 , 最佳发展期为 6 岁-12 岁。只有这一结构形成 , 才有可能递进到更高层次的能力系统。有些大器晚成的作家跳过了这一阶段 , 但后期几乎都经历了痛苦的“补课”过程。

第二层次 : 深层能力结构

包括 : 感知能力、多维思维和再生情感

这是在基本能力结构基础上,随着一般智力水平,抽象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高而形成的能力。最佳发展期为12岁-25岁,它是向顶端能力过渡的必由之路。中学生、大学生能否通过作文关,关键要看这一能力结构是否形成。

第三层次 : 顶端能力结构

包括深度感受能力,语言——思维同步表现力和情感审美能力。这一能力结构是区分作家和一般作者的分水岭。

它的形成是在深层能力结构的基础上经过理性提升而形成的超然物外的审美态度 , 敏锐而丰富的感受性(对社会、对人类、对自然), 并且达到语言表达和思维同步 , 最终经过个人不懈的努力以及与社会的整合 , 推出优秀作品 , 造就作家。

这三个层次按先后顺序依次形成,从时间的角度它们分别对应于三个时期 :

基本作文能力结构——儿童时期(小学)

深层作文能力结构—— 青年时期(中学、大学)

顶端作文能力结构—— 成年时期(作家)、结构特点

(1)动态性

从构成成分来看,该结构是静态的,就其作用特点来看,是个动态结构。主要表现在阶段能力结构不是一成不变 ,而是双向发展。低层次可以向高层次演化,高层次也可能向低层次滑落。例如有些作家到了晚年,他的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全方位下降 , 而有些作家却人到暮年感觉益发敏锐 , 激情勃发。我们常看到一流作家和三流作家到了晚年相互位换。

(2)双向开放性

从宏观上看作文能力结构呈倒梯形,底窄顶宽。从微观上看,三个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的子结构也呈现倒梯形。各个结构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互为开放。底窄顶宽意味着子结构一旦形成,向上发展的概率比向下滑落的概率大 , 同时越往上放程度越高。

(3)不可逆性

逐级上升 , 依次提高 , 不可跳跃。

每一个子结构都是上一个子结构得以建立的基础。高层次结构是从低层次结构逻辑地演化而来的。各子

结构的位置相对固定,从而决定了它们的发展顺序具有不可逆性。

(二)作文能力结构模式的提出

该模式的提出,基于以下二项工作 :

首先 , 是对各国优秀文学作品的广泛研究。

潜藏在作品当中的能力诸要素被——摘取出来用心理学的方法进行分析、识别 , 再把它们放到各自的范畴当中去 , 反观其他文学作品 , 认证这些能力要素存在的广泛性和发生作用的重要性。具体做法是 :

1、从 36 部经典文学作品中寻找并列举反复出现的若干种能力要素 ,共计 41 种。

2、对 41 种能力要素在另外 36 部经典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次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有 8种能力要素排在了最前面:观察力、想象力、视昕分辨力、语言理解力、思维敏捷性、概括能力、情感审美能力、情绪洞察力。这 8种能力可归为三类:感觉能力、思维能力和情感能力。、随机选取36位世界知名作家,对其代表作进行多角度分析,发现在其作品中表现出具备上述 8 种能力要素的竟达 29 位!

为此 , 我所研究的作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俄罗斯文学:从沙皇时代到十月革命前后 , 直到苏联时期 , 共计 38篇优秀作品。欧洲文学 :英国、法国、意大利、丹麦、希腊等国的优秀文学作品共计51篇。中国文学:先秦诸子作品、明清时代作品、近代作品和现代作品共计 460篇 , 这些作品有力地支持了我。从字里行间 , 我找到了作者成就这些作品所需要的智力、个性、情感和审美能力。

其次 ,是对各国优秀作家的个案分析。

我收集并研究了 260 多位中外著名作家的传记和年谱。他们的作品风格迥然不同 , 但都为人类留下了不朽的传世之作。他们的成功经历更是不尽相同 , 但有一点却惊人的相似 :几乎一致的能力结构模式。我提出来的人类作文能力结构模式 , 特别是顶端部分 :作家能力系统实际上就是从他们身上剥

三)作文能力结构的工作机制

1、交互决定论

作文能力结构由三个基本原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而成 , 绝非随意排列 , 构成方式是由它们之间的关系决定的 , 反过来又决定着它们发挥作用的方式。研究这些 , 有助于从本质上把握作文能力结构的构成规律。目前有许多专家对作文能力的构成要素提出各自的看法 , 但对各要素内在的、本质的联系的认识还停留在浅层次上 , 还不够深入和全面尤其是对各要素的关系及工作机制的认识就更显得不够充分了。

在研究各家观点的基础上 , 本文提出一种新的认识 :交互决定论。把作文能力结构中三个基本要素 : 感觉、思维、情感看做是相互影响地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动态系统。就一般而言 , 这三者相互包涵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之中, 某一个因素起支配作用。

在这一交互决定的模式里,感觉、思维和情感都是作为相互交错的决定因素而起作用的, 而且这些决定因素双向地相互影响。交互性并不意味着这种影响的双边具有同等的强度,他们之间作用力度及表现方式会因不同写作对象、不同的写作背景、不同的写作时间以及不同的写作文体而不同。通常来讲三原素的相互关系是以下面的方式来表现的。

(1)感觉与情感

情感的经常状态叫心境特殊状态叫激情和应激。当处于特殊状态时,人的感觉常常遵从情感摆布,追随情感变幻,此时的感觉器官不一定能反映客观事物的真实面目。比如 , 人在心情灰暗时 ,会把太阳看成是灰色的,人在兴奋时,看到路边的鲜花也在微笑。此时感觉器官忽视了客体的真实却尊重了情感的真实。这也正是文学家、艺术家所追求的真实同科学家追求的真实的不同之处。

情感无论以何种方式表达 , 却始终是以感觉的原始积累为基础的 ,日积月累的感觉铺垫是情感赖以滋生并存在的土壤。比如我们在某些书上或电视里看到蓝天和绿草就会产生赏心悦目的情绪 ,那是因为生活当中它们曾给过我们旷达和清新的感觉刺激。情感偏离感觉仅仅是特殊状态下才发生的。情感来自于感觉,忠实于感觉。这是由情感产生的心理机制决定的,人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外界刺激,传入中枢,经过分析整合,产生行为或发生情感反应。前者是变化的根据后者则是变化本身。

(2)思维与感觉

一切思维形式始于感觉经验。感性认识是理论认识的基础,感觉材料的多寡决定着思维活动能否正常进行。思维的核心是概括,概括是对一定感觉材料的概括。扎扎实实 , 丰富有效的感觉经验是概括的最重要的依据。当然,感觉材料并非全部来自于亲感实受,有些是通过阅读或观察别人的感受而获得的这叫间接感受。它通常建立在一定的直接感受经验的基础上。在教学中学生总是通过教科书或课堂接受许多现成的价值判断、理性结论 , 它们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间接感受 ,另一方面却滋长了学生感受事物的惰性,淡化了思维对感觉的依赖。一切都可以从书上找到 ,何必去亲自感受呢?慢慢地书本成了他们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感受“器官”,其结果是学生只会贩卖别人的感觉成果,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判断力。

感觉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 , 思维的任务在于通过对感觉材料的科学抽象 , 把握事物的本质 ,换

言之 , 思维来源于感觉 , 统领感觉。在思维的指导下 , 感觉会更深入准确。它契合了哲学上的著名命题 :只有感觉到了的东西 , 才能真正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 ,才能更深刻地去感觉它。注意 , 我们这里所谓的“指导”或“统领”并不意味着思维能代替感觉或规范感觉应该是感觉服从于思维,思维服务于感觉。这一点上 , 文学艺术不同于科学研究 ,就文学艺术而言,表现感觉本身就是目的,而在科学研究当中 , 感性认识如果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 , 它的存在价值就要大打折扣。

(3)情感与思维

情感是思维的伴生物 , 它无力从根本上扭转或控制思维 , 但是可以极大地影响思维 ,这种影响常常表现为促进或阻滞。

而思维对情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程度上而且体现在质上。凭借思维对人或物做出价值判断由此产生好恶之情并在此基础上分化出其它形式多样的情感和情绪 , 这是在质上的影响。对喜欢的东西所包含的真善美的发现会加深这种喜欢 , 这是程度上的影响。当然 , 并非所有万事万物须思考过才会对其产生情感 , 我们常常体验到那种莫名其妙的不满和说不出理由的喜好。思维对情感可谓是“ 快又恨 ” ,时而牢牢地控制着它,时而又只能听任它,望情兴叹, 为情所困。当情感向思维发难时 ,体现在写作中所进行的概括、分析、抽象等活动都不免带着情感的印痕 , 甚至完全是围绕情感展开的。

当情感归顺思维时,思维往往能将情感带向理性的深处可惜这种“归顺”并不多见 , 这也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

(4)交互作用的类型

三种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咬合、相辅相成 , 缺一不可 , 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作文能力结构的整体功能、动力和工作状态它们之间的作用形式构成了四种互动类型。决定着作文质量。

契合型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 , 三种能力要素基本形成 , 三要素同步成长 , 同步激活 , 和谐渗透 , 联动共振。常常以一种能力为主导, 引发其他能力的互动 , 频繁的互动使各能力要素配合达到了默契的程度形成自觉联动这是三因素相互作用的理想境界。一流的作文就是在这样的境界中产生的。文学大师的作品无一例外都给人们展示着其敏锐细致准确入微的感觉,入情入理、有张有驰的思维和深厚勃发 , 跃然纸上的情感。三种特点不论哪一种出现时,都有其他两种作为支撑。就像一支高水平的足球队 , 相互之间的配合达到了自觉互动的程度, 带球队员的水平发挥建立在其他队员的跑动配合上,破门得分的机会,是在这种互动的配合中创造的。

传动型三要素同步成长,不同步激活。当三种能力要素同时具备时 , 面对写作对象 , 有的要素容易被激活 , 有些通过引导 , 启示或自我感悟才能够被激活。这一过程难度较大 , 一旦完成,被激活的能力要素与其他能力可以形成等同于契合型的合作方式。

二、三流的写作人多属此类,他们的作品产生速度、深度以及震撼力较之第一类作家略逊一筹。

畸合型三种要素正常发育,但相互独立,“ 各自为政”彼此间的壁垒没有打通 , 表面上和谐 , 实质上相克。这样的人下笔写作文并不困难 , 但常常表现为两种情况 :思维结果、情感体验与感觉印象不一致,相互不支持;感觉证明不了思维 , 或情感不接纳感觉 , 或思维不赞称情感。这时所抒发的常常不是真情感 , 连自己都打动不了;所表述的往往是假道理连自己都说服不了。

馈乏型三种要素部分或全部发育不良,彼此之间的互动关系乏力,甚至构不成真正意义上的互动。目前我国的中小学作文教学对三种能力培养的忽视,造成了严重的感觉能力馈乏症或思维能力馈乏症或情感馈乏症。大家知道这几种能力特别是感觉能力培养具有极强的时效性,最佳年龄段大体在 7 岁至 15 岁(小学)期间,同时,它又是其他能力的生长点。制约着思维和情感的发展倾向。儿童时期作文基本能力结构的形成制约着中高层作文能力结构的形成 , 进而又制约着顶端能力的形成。我们所见到的形形色色的作文障碍:兴趣障碍、能力障碍、情绪障碍,都来自于馈乏型的互动关系。

(四)作文能力形成的三个阶段

作文能力的形成遵循特定的规律 , 认识并把握这些规律是有效提高作文能力的必由之路。这里我们首先要摒弃两种认识 :一是 “ 决定论”,一是 “自然成熟论”。“决定论”认为 , 写作是高度复杂的创造性活动 , 作家在写作时 , 大脑里发生的一切,是一个不可探知的黑箱,作家本人都不得知。有着较高写作能力的人通常具有相应的遗言尊赋 ,他们的神经活动类型和认知模式都是由先天决定的,环境对其的影响只是起“唤醒”,或“强化”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转变它。“决定论”的另外一种主张就是:作家或作品完全是由时势造就的,特定的时代造就了作家和作品 ,人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甚至是无所作为的。

“成熟论”则认为: 随着人的自然成长通过传授知识增长阅历不断进行实践,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作文能力 , 他们信奉“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而没有意识到还有至关重要的中间环节这一过渡的完成还需要能动的、科学合理的方法。作文能力的形成需要相应的内外在条件。内在生理和心理因素为其提供必要的前提,知识积累、社会实践、生活感受、时代呼唤等都是重要的外在成因。科学辩证的作文理念,顺此训练方法,则是作文能力形成的重要凭籍。顺此规律实施操作,作文能力可由基本能力结构上升到深层能力结构直至顶端能力结构。如果对作文能力的形成过程进行系统的心理学分析不难发现其大体需要经历三个重要的阶段。

1、操作技能阶段

作文能力最初是以技能的形式来表现的:感觉技能、思维技能和情感技能。技能是经过反复多次熟练化的行为。心理学家认为技能形成的核心是掌握规则:感觉规则、思维规则、情感规则。在规则指导下对同一问题以同一方法多次重复练习, 当确定规则已经被掌握的情况下 , 接下来进行变式练习, 所谓变式练习就是对同一问题以不同题目进行训练。比方训练感觉物的能力 , 可以由感受小草 ,转到感受大树 , 老虎 , 白鼠等。感受对象变了 , 但距离原来的感受对象并不远 ,学生很快就可以适应。变式训练的结果是促进技能完全形成并得到巩固。用信息加工理论解释 , 这一过程就是信息输入和编码的过程 , 从发生认识论的观点看 , 就是旧图式对新图式进行同化的过程。如果变式训练获得理想结果 , 就证明技能已经形成。这一技能尽管 , 属于能力范畴的东西 , 但由于它有着较强的可操作性 , 故称为操作技能。

2、定势固化阶段

操作技能的形成并不能直接发展成为作文能力,中间还要经过定势固化过程。定势这一概念来源于心理学这里特指高度熟练化直至达到自动化程度的操作技能。它是写作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 , 影响或决定同类后续作文技能的趋势和形成。定势可以确保技能在写作对象面前以极其快捷、稳定的方式表现出来而不必经过长时间的回忆、调动。比如全方位感受人的基本技能 , 一旦形成定势 , 随便呈现一个人或物 , 写作人就会下意识地打开所有感觉器官同时朝向他(它),而元需做更多的提示。定势的形成 , 主要依靠不断重复的变式训练强化在这里起主化在一种熟练国自如的运衍轨道里 , 成为下意识的一部分 , 挥之即来 , 任凭差谴。

3、迁移变换阶段

将作文技能的使用由此对象转移到彼对象就叫迁移。例如由于学会感受小学生 ,从而也会感受一座水塔或高山。这种转移跨度较大(如果跨度小就叫变式),技能一旦发生了迁移、说明能力形成了。由此看来 , 作文能力形成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链 : 技能变式训练——定势——迁移训练能力。迁移在这里起着关键的作用。然而作文技能的迁移不能靠自发实现 , 不排除有些学生能举一反三 , 甚至“无师自通 ” , 绝大多数学生需要实施正确的迁移训练 :大跨度变换写作对象 , 增加变换的频次 , 这样反复若干次 , 再测查迁移是否形成 , 你会发现通常要经过数次反复 , 才能在一定比例内达成目标。根据我们的实验表明 , 在小学 4-5年级里 , 重复训练并配以指导 , 经过二次大跨度变换写作对象的测验,最后能够实现技能灵活迁移的人通常在 76%毛左右。也正是因为这样 , 迁移格外依赖定势。越是熟练的东西越容易发生迁移 , 只有迁移了的东西才更俱价值。

三、作文三步法的精神要义

(一)目标

在感觉支配下获取材料,包括生成词汇、语句;用思维梳理、编织材料:将情感附着于思维。

(二)基本思路

先建立感觉系统,而非词汇系统,用感觉去理解和诠释词汇,而不是用词汇去引导感觉。

先建立思维系统,而非语言系统,用思维去编织语言而不是用语言或语法规范思维。

先建立情感系统,而非主题系统,用情感去升华主题,而不是用主题定格情感。

这就是三步法的根本要义。这里要强调几点:

一、先建立感觉(思维、情感)系统并不意味着只建立感觉(思维、情感)系统,不顾及其他,相反,字词句教学、语言教学也要同时跟进,不可有所偏废。感觉、思维和情感的表达须臾离不开语言字词。这里所强调的是时间上、地位上熟先熟后、何者为重。以往的作文教学是建立在词汇系统。看重的是语言、字词等,感觉、思维、情感训练可有可无、时有时无,始终不能与字词句教学并驾齐驱,更谈不上先行发展。所以,学生只得用感觉去适应词汇,用思维去适应语言,用情感去适应主题。

其二、先建立感觉(思维、情感)系统,强调的是“系统”二字,让感觉能力、思维能力、情感训练与字词句、语言教学齐头并进,并行不悖。并不意味着两套“学统”能够同时形成,语词系统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而感觉系统、思维系统、情感系统的形成,一定要先期实现,不能滞后。否则,将制约作文能力的发展。以往的作文教学也是在感觉、思维和情感养成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涉及,但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主动性,显得零星琐碎,不成体系,因而没有形成感觉、思维和情感的能力系统,因而当学生完成高中学业时可能具备了相对完成的语词系统,却没有形成完备的作文能力结构。

(三)实施办法

内容上分三个阶段,程序上分三个步骤。

1.内容三阶段

第一阶段 : 感知能力训练

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对事物的整体特征进行全方位的感受 , 被称为感知。它包括 :

一、调动全部感觉

器官感受事物;

二、调动感觉器官对事物进行全方位感受;

三、对事物进行换时换位换情感受。

感觉能力是感知能力发展的初级阶段。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是对事物的感受都是全方位的。也都要协调各种感觉器官 , 但感觉常常停留在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内 , 在同一种情绪或情感状态下完成,而感知则是在全方感受的基础上通过换时换位换情对事物进行感受。这是一种更高形态的全方位、立体感受。中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为感知创造了前提。

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就是从感觉到感知的过渡。当然这种过渡绝不可能自发完成 ,需要有效得法的训练。我目睹过一代又一代中学生,由于缺乏这种训练而最终未能建立起感知能力,同时也使原本很薄弱的感觉能力逐渐丧失 , 致使作文能力最终没有形成 , 并演化成根深蒂固的作文障碍。

第二阶段 :多维思维训练

在感知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抽象意义上的思维加工,这一过程叫做多维思维。与认知思维相比它增加了完成思维的前提:感知,同时也增加了思维的维度:抽象,这一思维能力的最住培养期是中学和大学时期,年龄大约在 15-25 岁之间。多维思维常由以下几个环节构成。

(1)后分想

简单地讲就是分想加抽象 ,把自然界或生活中一种或若干种现象从背景当中分离出来,分别对其进行抽象,然后用中间特征或矛盾或关系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这一思维过程叫后分想。因其建立在分想的基础上,加入了抽象这样一种新的思维维度,最后完成概括,这一概括不再是分想阶段那种初级形态的简单概括,而是抽取出事情本质特性的一种高级形态的概括,较之分想有了质的跃进。据此,被定义为后分想。通常它由三个重要的环节构成:

①分离

首先,设定你要表达的背景。通常它比要表达的内容大一些,比方,你要写村庄里的一条河, 则可以整个村庄为背景;要写河里有一条鱼,可以河为背景;要写一个人,可以一群人为背景;要写一个人的童年,可以一个人的一生为背景。

接下来 , 从背景当中分离一种或若干种你认为有用的东西。由于背景成份复杂,有时从一种背景中分离略嫌单调则可以从几种背景中进行分离。从同一种背景当中进行分离叫同类分离从不同背景当中进行分离叫异类分离。比方,要写骏马,可以以人类生活为背景把骏马从这一背景下分离出来:拉车耕地的骏马?征战疆场的骏马,赛马场上的骏马这叫同类分离。在进行这一分离的同时,再把骏马从徐悲鸿的“八骏图”中分离出来后者就叫异类分离。

②抽象

这是一个容易使人望而生畏的概念,其实作文当中的抽象再简单不过了 ,就是通过一件事物的具体形态抽取藏在其背后的属性或特征。事物的内在属性,往往躲在其现象的背后,被大量表面化、形式化的东西所掩盖,而抽象则是要撇开这些具体的细节和掩盖物揭示其内在属性。比方:葡萄有太的有小的有红的有紫的,有新疆产的,有内蒙产的,所有这些皆为表面现象,它的本质是 “一种带水份可被人吃的果实”。桔子,由皮、肉、核、络等构成,清热下火,呈扁圆形状,所有这些都是外在特征其本质是“一种带水份可被人吃的果实”。这就是抽象。最后将抽象出来的诸种属性联结起来产生一个概念:“水果”,这就是概括。可见抽象是概括的基础,只有抽象过的事物,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概括。但是必须指出,文学抽象与科学抽象有着本质区别。文学抽象始终伴随着人性化的主观情感,甚至可以撇开科学逻辑,只做情感抽象。而科学抽象则要遵循严格的逻辑规律,得出的结论必须周严,要揭示的是本质属性而不仅仅停留在一般的内在属性。一件事物的内在属性可以有若干个,而本质属性只有二个。比如人,内在属性可以是“无羽毛的动物 ”、“会说话的动物”、“穿衣服的动物”、“善于学习,有创造性的动物”、“能不断地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的动物”等等。可本质属性只有一个:“会思维会制造劳动工具的动物,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有时文学抽象可以转化为科学抽象,这种转化往往是出于作品的需要,比方作家在写杂文,议论文或评价性的作品时,需要借助这种转化。大家常说鲁迅的杂文说理透彻,论证周严,入木三分。他是一位作家,有时更象学者、哲人。其实背后起作用的就是这种思维形式的转换。文学实践证明,中外历史上超一流的文学大师都是集作家学者为一身的人。探索这些人成功的心理学原委,就是二种思维形式的自我转换的顺利流畅。

③概括

将抽象过的几种事物用中间特征联系起来就叫概括。这种中间特征特指 :共同特点、矛盾、关系。中间特征是将事物联系起来的理由,这种理由越充分,概括就越恰当,作文的结构就越合理。世间万物都有联系,联系的方式不同。站在作文的角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让我们首先来看第一类:共同特点。即内在特点或外在特征的一致性。古诗《江畔独步寻花》中有四句:黄四娘家花满锣,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以黄四娘家门前的小路为背景把二样东西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娇莺”、“戏蝶”, 共同特征是:一个唱歌一个跳舞——都在搞 “文艺活动”。再看第二类:矛盾。唐人孟郊的一首诗《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日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以孟郊本人为背景,把两样东西分离出来,登科前的龌龊和登科后的得意构成一对矛盾,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故事”。有“故事” 就会曲折离奇,引人入胜。“文似看山不喜平”, 矛盾可以使作文“不平”。较为复杂的是第三类 : 关系。一般是指因果关系、递进关系、所属关系、并列关系。它是将材料联起来的逻辑纽带。以因果关系为例:唐人王昌龄的诗《出塞》里有四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以戍守边塞为背景,把二样东西分离出来:“龙城飞将”和“胡马”,再用因果关系将其联系起来:“龙城飞将”在(因),“胡马”就不会度阴山(果)。应该说明,这里均以诗为例,完全是因为它短小、凝练,便于借助书面形式加以剖析。放而大之,同样的道理在散文、小说、剧本中也是适用的。

(2)形象联想

人类在某种文化中生活下去 ,在对待事物的看法、想法上会逐步固定化。固定化一旦形成,当发生似乎是迄今所没有的新问题时,便不知所措,乃至为之而窒息。能够突破这种蒙蔽的人,是那种有孩子般丰富联想力的人。

把二个形象、性状接近的东西联系起来的能力 ,就叫形象联想,这种能力越强,学生的想象力就越丰富。这是一种初级想象,训练起来极其生动形象,比如把红色想象成“火”, 把白云想象成“棉花”, 把火车想象成“长蛇”, 把鲜花想象成“少女”, 把人流想象成“长河”……

这种能力锻炼可增强作文的感染力 ,使语言生动、有趣富有文学色彩和诗意。

(3)再生联想

通过丰富的联系 ,利用给定的一种或几种事物获得一种全新的事物,就是再生联想。

当代苏联心理学家哥洛万和斯塔林茨提议进行的实验表明,任何两个概念(语词)都可以经过四、五个阶段或步骤建立起联想的联系。

举例来说:“木头”和“皮球”是两个离得很远的概念 , 只要通过四步中间联想(每个联想都是很自然的)就可以从木头联想到皮球。

木头——树林 , 树林——田野 , 田野——足球场 , 足球场——皮球。

再如 ,“天空”和“ 茶”。天空——土地 , 土地——水 , 水——喝 , 喝——茶。这些词语是从词典中信手拈来的 , 用这样一对字词一共进行了几万次试验 , 为了从一个概念过渡到另一个概念 , 几乎每次都只要四个联想步骤就够了。换句话说,通过四步就可由一个事物联想出另一个崭新的事物。

第三阶段 : 再生情感训练

在多维思维和感知基础上 ,形成的具有社会和时代印记的情感叫再生情感。进入青少年时期, 随着认知水平的发展,在原情感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和伦理标准,形成价值判断,并由此产生情感体验。因为这种情感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打磨”而成 , 所以被称为再生情感。原情感真挚、直白,突出了纯度。再生情感丰富、厚重 , 突出了“深度”。原情感是自然生成,再生情感则是后天再造,原情感指向人和自然,再生情感则涵盖人、自然和社会。中学生的再生情感应当由原情感自然演化而来,这种情感应显示特有的纯度和深度。如果是外界强加或无限拨高, 那么情感发育就会畸变、扭曲,甚至表现为病态反应,在作文当中就会出现双重人格。即作文人格和真实人格并存的现象。假话作文和“故事作文”多发端于此。

再生情感训练包括爱自然、爱人类、爱社会等三方面的内容。爱是人类情感当中的母情感 ,教会爱就教会了恨,懂得了喜欢、快乐、满意,同时也就懂得了痛苦、忿恨、不满。有了对真理的追求,就有了对谬误的槟弃;有了对科学的向往,就有了对迷信的拒绝;有了对民主的热爱,就有了对专制的痛恨。赞扬真善美就会抨击假恶丑。热爱自然,就会仇视毁损。所有诸如此类的情感和情绪都源于母情感:爱。

爱自然 :自然界的可爱有二:一是美丽,一是实用。爱人类,人类的可爱有三:一是真,一是善,一是美。爱社会:社会的可爱有二:一是文明,一是进步。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与自然密不可分,但爱人类、爱自然、爱社会并不是一回事,社会是人类进步的产物。它所涵盖的内容有积极的、消极的、进步的、落后的、文明的、愚昧的。训练学生热爱社会中的两种东西:文明和进步。文明包括:物质、道德、宗教、哲学、文学艺术、民主、科学;进步包括:政治、文化、经济、生产。

2.程序三步骤

第一步 : 理论训练、从思维科学的角度把三种基本能力要素分解成若干项目 ,再以一定的逻辑方式将它们排序,然后以心理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这是一种抽象意义上的训练,这种训练的机理是:让学生明白规则(包括感觉规则、思维规则、情感规则),继而在大脑当中强化规则。理论训练所呈现给大家的首先是训练提纲,包括感知提纲,即感知能力训练提纲;多维思维提纲,即多维思维能力训练提纲;再生情感提纲,即再生情感训练提纲。这些提纲是本书中惟一要求大家强行记忆的东西。它好比初学行走时的拐杖,在你开始训练自己的感知能力,多维思维能力和再生情感时,可给你明确的线索和指导,在内容上也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当你牢牢记住它,频繁地使用若干次后,就可以撇开它,驾轻就熟地进行感觉、思维、表现情感了。此训练获得的是中学生能力体系中对提高作文能力至关重要的那部分。

第二步 : 操作训练

把理论训练的成果应用于作文剖析就叫操作训练。精选典型例文 , 按理论训练所给定的规则进行分步解剖,将学生的训练从抽象带到具体,将一般智力转化成作文智力。所选的例文极具代表性和典型意义分析例文时简明易懂,循序渐进,思路明确,自然顺畅,重在教会学生思维的方式, 而不在于例文本身。让学生在行云流水般的分析当中领悟感受事物的技法,组织材料、布局谋篇的经略,挥洒情感,点题、切题的要领,从而忽略了材料自身的存在。

第三步 : 成形训练

在事先约定的题目下,借助感受器官,把对事物的客观印象依照多维思维规律刻录下来 ,亮出好恶,这就是成形训练。这里强调三点:一是约定题目,二是亲身感受,三是思维和情感。这是训练的最后一个环节——形成文章,它是一个训练阶段的:终结。内容编排上为了训练方便,正页为空格栏目,附页为参考例文,并配有分数自才我测定,每个项目满分为5分,你可计算自己的分数,第五、六、七章:如果累计达到步76分, 该阶段训练过关,达到8分为良好,达到9分为卓越;第八章:如果累计达到12分,该阶段训练过关,达到16分为良好,达到18分为卓越。

三步训练如同医学院的学生进行专业实习:第一步理论训练好比在教室里利用挂图进行演示,第二步操作训练好比在解剖室进行观摩,第三步成形训练是在手术室里亲自操刀解剖。

作文三步法是中国教育学会毛继东教授在2004年针对作文教学现状联手勤志教育立项研发的。经过四年时间的学校授课试验,确定效果显著,由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出版,勤志教育发行。0

四:作文三步法理论要点综述:

1.先建立感觉系统,而非词汇系统,用感觉去理解诠释词汇,而不是用词汇去引导感觉。

2.先建立思维系统,而非语言系统,用思维去编织语言而不是用语言或语法规范思维。

3.先建立情感系统,而非主题系统,用情感去升华主题,而不是用主题定格情感

羽毛球上网步法及后退步法简析 第6篇

羽毛球的步法是羽毛球运动的基础。许多击球技术都是靠熟练、快速、准确的脚步移动来完成的。没有正确的步法,就会影响各种击球手法的学习和掌握,而在比赛中如没有正确有效的脚步移动,就会使手法失去应有的作用。主要的步法有:上网步法、后退步法、两侧移动步法和起跳腾空突击步法。这里我们简单的介绍一下上网步法和后退步法(以右手选手为例)。

一、上网步法包括:跨步上网、垫步或交叉步上网、蹬跳上网。

无论使用哪一种步法上网,其上网前的准备姿势和站位都是相同的。首先站位要采取中心站位,即站在自己半场的场地中心的位置。准备姿势,两脚左右开立,宽度略宽于肩或与肩同宽,上体稍前倾,重心前移,双膝微前屈,两脚前脚掌着地,后脚跟微着地或者微提起,单手持拍于体前,另一手放松自由下垂或者放于自己习惯的位置,双眼注视对方的来球。

1、跨步上网

首先判断对方来球路线,确定击球位置后,左脚前脚掌内侧用力蹬地并侧身面向来球方向迈出,右脚随后向前跨出一大步,脚跟先落地,再过渡到前脚掌,右膝关节弯曲形成弓箭步。紧接左脚自然的跟进,向右脚着地方向滑进上小半步。击球后,使用交叉步或并步等步法迅速退回到中心位置。

2、垫步或交叉步上网

判断对方来球后,右脚先向击球位置迈出一小步,左脚跟进一小步或在右脚后交叉迈出一小步,左脚着地后,前脚掌发力蹬地,右脚再向击球位置跨出一大步成弓箭步,身体重心落在右脚。击球后,右脚向后蹬地利用小步、交叉步或并步退回到中心位置。

3、蹬跳步上网

如果预判对方来球为网前球可采取蹬跳步上网,迅速扑向球网,以争取在球刚过网时立即进行拦截并还击。单打和双打中常用此步法进行上网扑球。蹬跳步上网的站位稍靠前,对方一有打网前球的意图后,单脚蹬地侧身扑向网前。击球后应立即退回中心位置。蹬跳步上网既要快,又要防止因前冲力过大而触网犯规。

二、后退步法可以根据场地的左右分为右后场区后退步法和左后场区后退步法。

右后场区后退步法主要是正手击球的后退步法;左后场区后退步法包括头顶击球后退步法和反手击球后退步法。但无论是哪种后退步法,其准备动作和站位都和上网步法一样。

1、正手击球后退步法

正手击球后退步法有交叉和并步法两种。在比赛中可根据场上情况以及个人特点使用相应的步法。

预判来球落点后,调整重心至右脚,然后右脚蹬地迅速向右后撤一小步,同时上体右转,左肩在前,右肩在后,左脚从右脚交叉后撤一步或用并步靠近右脚,右脚再向后移至相应位置。在移动的同时,还要完成挥拍击球前预备动作。击球后,身体重心随右脚向前移动快速回到场地中心位置。

2、头顶击球后退步法

头顶击球后退步法是针对对方来球落点为左后场区,使用头顶击球技术还击时所采用的后退步法。头顶后退步法可用并步或交叉步移动后退。

预判球落点后,右脚蹬地向左后方撤步,同时身体向右后方转动,转动的角度比正手后退要大,上体稍有后仰。左脚用并步或交叉步后撤,右脚再退至相应位置,用头顶击球技术击球。击球后身体重心前移,快速回到中心位置。

3、反手击球后退步法

判断好来球落点后,使用反手击球后退步法后退时,应根据身体距离球的远近来调整移动。

如离球较近,可采用两步后退步法。一种是左脚先向左后方迈出一步,接着上体左转背对网,右脚顺势向原左后方跨一步。另一种是右脚先向左脚并一步,然后,左脚向左或左后方跨出一步,同时上体左转,身体侧对网,反手击球。如离球较远,则要采取多步后退步法。以三步后退方法为例,三步后退时,右脚先向左脚并一步或在左脚后侧做小交叉步,左脚再向左或左后方撤一步,同时上体左转背对来球方向,右脚再向原左后方跨一步至适当位置反手击球。击球后身体顺势右转快速回到中心位置。

乒乓球步法对技术掌握的影响 第7篇

1 兵乓球步法的重要性

步法是指运动中选择合适击球位置而做出的移动。如果步法移动的合理、准确, 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击球位置的合理性、击球动作的正确性以及击球的准确性, 从而提高击球效果, 提高胜算率。

1.1 步法对击球效果的影响

简单来说, 所谓步法就是要做出正确的移动, 正确的移动位置、正确的移动速度。击球效果直接受步法移动距离影响, 对于原地正手击球来说, 步法移动影响不是很大, 然而在移动接球的过程中, 步法的快慢、大小对击球命中率有直接的影响。如果在实战中能够做出流畅、从容、及时的移动步法, 那么击球质量同样会非常高。反之, 步法移动不恰当, 移动速度缓慢, 击球质量也不会高, 当需要移动1m及以上来击球时, 步法移动越显重要。需要移动1m及以上来击球时, 出现失误基本都是因为所占位置不恰当、击球点不合理造成的。

1.2 步法移动对击球命中率的影响

在乒乓球训练中, 经常会在球台端线1/3画上一个直径在10cm左右的圆圈, 让运动员作为目标进行训练, 此种训练是检验运动员技术的最好方法。在针对所设定目标练习过程中可以看出, 运动员在0.5m左右的位置练习时, 命中率最高, 也就是说当站在这个位置上时, 球的回防率更高。反而, 当运动员在原地进行练习时, 发现命中率反而降了下来。从以上两种现象可以看出, 步法移动对击球命中率有直接的影响, 当运动员在原地不动时, 往往会因为简单而忽视降低重心、转腰等技术动作。当运动员在0.5m左右位置练习时, 会不断的调整位置, 位置发生移动, 身体重心也会随之降低、转移, 从而击球命中率就会提升。

2 常见的乒乓球步法问题

2.1 脚步动作速度缓慢

移动击球过程中, 对于脚步移动速度有非常高的要求。所谓脚步动作速度慢, 并不是说运动员的启动速度慢, 而是移动的步法慢, 没有在合适的时间, 达到合适、恰当的位置。在训练中可以发现, 启动慢的运动员很少, 由于没有掌握步法技巧而出现脚步动作速度缓慢的却不在少数。如果脚步动作速度缓慢, 那么在击球时身体重心以及平衡度就不够恰当, 击球点自然也就不够准确, 从而影响击中率。

2.2 回位意识不强

所谓的回位意识是指在乒乓球运动中, 通过移动击中一球之后, 要及时的回到原地, 准备回应下一个球。回位意识不强是运动员经常犯的错误, 一些运动员通过漂亮的移动, 很好地回应了对方的攻击, 然而没有良好的回位意识, 对下一个球很难做出有力的回击, 因为上一个球可能攻击的左侧, 下一个球对方及时调整了方向攻击了右侧, 从而出现击球效果不佳的现象。归根结底是脚步移动不灵活, 击球动作与脚步转换没有做良好的结合。

3 针对乒乓球运动员体能特征的几个训练对策

3.1 持续不断地进行爆发力的训练

在当前的乒乓球赛制下, 乒乓球运动员的爆发力依然是决定每一小节乒乓球比赛胜负的关键因素。以此为背景, 乒乓球运动的教练员应该持续不断地训练乒乓球运动员的爆发力, 尤其要重视对于运动员上肢爆发力的训练。具体而言, 应该采用有针对性的方法训练乒乓球运动员手臂的爆发力, 例如利用哑铃锻炼肌肉、用杠铃锻炼力量, 等等。同时在日常的饮食中, 应该帮助运动员摄入更多的含有蛋白质的食品, 以促进肌肉的生长和积累。

3.2 强调耐力的训练

耐力决定了一个乒乓球运动员能否在一场乒乓球比赛当中获得最终胜利的关键性因素。从乒乓球比赛的全局来看, 只有那些耐力惊人的运动员才能够在比赛的后半段当中一直保持相对比较高的水准, 也就更容易获得比赛的最终胜利。为了进行耐力训练, 教练可以在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中加入一些中长跑等强调耐力的训练项目, 目的就是为了帮助运动员增加肺活量、增加耐力。此外, 在日常的训练中, 教练员也应该重视训练节奏的把握, 不能因为过分强调训练运动员的爆发力而忽视耐力, 不能在训练中短时间内大量消耗运动员的体力, 导致他们的耐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和保持。要竭力避免采用“竭泽而渔”的方式来训练运动员, 不能因为追求某一次比赛的胜利而对运动员的身体潜力进行过度的开发, 从而对运动员的身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影响运动员的长远发展。

4 提高乒乓球步法质量的方法

4.1 从思想与技术两个层面入手

一方面, 在思想上一定要对步法重视起来, 克服侥幸与懒惰的心理。另一方面, 在技术上, 起初练习时就需要练习步法, 然后再练习手法, 具体包括:准备的步法姿势、移动步法、还原步法, 等等, 循序渐进、从易到难、从简到繁。

4.2 加强对身体素质的练习

身体素质是确保步法移动脚步动作速度快慢的关键。身体素质练习的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方面, 加强对下肢力量的训练以及脚下与速度的灵活性。另一方面, 加强对反应与判断力的训练, 判断力与反应是做出相应移动的前提与基础, 训练过程中保持注意力集中, 通过反反复复的练习, 判断力与反应会得到有效提升。

4.3 确保正确的移动

移动的位置足够准确, 再加上良好的重心调整与手法, 就可以收获良好的击球效果。在训练过程中, 每打一板球之后, 首先, 位置上要做出迅速的还原, 为下一个球做出准备。其次, 姿势上要做迅速的还原, 做出准备接球的姿势。要想达到高水平的技术, 步法绝不可忽视, 在乒乓球训练的启蒙阶段, 应该充分地将手法与步法训练结合起来, 做不同步法与击球动作的练习。

5 结语

在我国的体制下, 国家培养一名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需要倾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了解运动员的体能特征, 并且针对这些特征进行卓有成效的体能训练, 将会帮助乒乓球运动员在比赛当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同时也能保护运动员, 避免其在比赛训练中受到不必要的运动伤害, 影响今后的生活。在乒乓球的训练过程中, 应该将手法与步法两项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 这样才有助于整体技术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詹晓希.关于如何树立乒乓球步法意识的研究[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06) :172.

[2]尚志强.乒乓球规则的变化对乒乓球运动产生影响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5, (01) :159.

对网球技术中步法训练方法的研究 第8篇

网球运动中有句俗话:“网球是头部以上, 腰部以下的运动。”可见步法在网球运动中的重要性。好的步法不仅有利于是人和球之间的位置关系合适, 便于有效的挥拍, 达到最佳的击球效果, 而且还能在心理上占得先机, 以此来摧垮对手的意志。特别是在激烈的对抗中, 其指导思想是为了让对手不能有效地回击来球, 因此除加大了击球的速度和旋转外, 更是加大了击球的角度, 大多数情况下需要还击者大幅度地跑动, 并在跑动中完成各种击球动作。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围绕网球步法的概念和网球步法的训练以及网球移动步法的因素,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专业书籍

1.2 专家访谈法:

通过和专家的访谈了解网球步法训练的要点和方法

2 网球步法

2.1 网球步法

网球步法是在指网球比赛中, 运动员控制身体和改变位置、方向、速度所采用的各种动作方法的总称。它们是掌握和运用技术的基础, 是获得比赛胜利的重要因素。精准的步法是良好的网球技术的基础, 步法训练是网球基础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在训练中应该占相当的比例, 才能掌握快速灵巧的技术, 充分发挥技战术水平, 在比赛中争取主动, 适应比赛的需要。

2.1.2 网球移动的大致步法:

跑步、交叉步、侧滑步、分腿垫布、调整步法、后退步

2.1.3 步法移动的要素:

步法移动有跑步、跨步、交叉步、变向跑、侧滑步等

各种动作组成, 上肢加以协调配合。

2.2 影响网球移动步法的因素

2.2.1 反应速度

反应速度是指神经向肌肉传导信息的速度, 在网球比赛中对来球快速做出反应的能力。只有对来球做出快速反应后, 才能确定如何打这一球, 采用何种击球方式, 才能使步法移动到位, 打出准确合理的回击球。

2.2.2 观察力

观察力是指大脑对事物的观察能力, 也就是明确如何从信息中获得知识的能力, 在网球运动中也就是对来球的方向、速度、旋转和落点准确判断的能力以及迅速做出正确的跑动和击球。良好的观察力是打好网球的基础, 才能及时调整步法, 迅速移动到位。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观察力, 不能对来球的方向和速度进行准确地判断, 脚步移动不到位, 就不能很好地进行有力的回击。

2.2.3 灵敏性

灵敏性是指在运动员在各种突然变换的条件下, 能够迅速、准备、协调地完成动作的能力。球员击打同一位黄的球的时候, 步法并非完全相同, 球员要能够快速而高效地从一种步法模式转化到另一种模式才行。例如, 你会看到球员加速跑向来球, 然后减速, 击完球后又侧向滑步回位。这种步法模式的转化必须经过训练并使其变得协调。

2.2.4 身体调整能力

指在击球过程中保持身体平衡的能力。在网球比赛中每一个来球都是以不同的速度朝不同的方向飞去, 运动员要对来球的方向做出快速判断后, 击球前减速, 要以迅速合理的步法调整好击球的位置, 同时要克服人体的钟理和惯性力, 保证身体平衡的控制和转移, 只有这样才能打出高质量的回球。

3 网球移动步法的训练

3.1 无拍子移动训练

3.1.1 摸线训练

运动员站在单打线和中心发球线之间, 用侧滑步的移动步法, 要求每次用手触到目标物, 每30秒一组做摸线训练, 可以提高近距离内的移动速度。32—35为良好, 32次以下为差, 35以上为优。女子摸线训练标准可减少2—3次。

3.1.2 放开的训练

让一同伴用双臂、一条宽带、一条毛巾或者套具套住你往后拉, 让你向前冲刺5米, 然后松开让你跑出, 由于在辅助地向前冲刺跑的前提下, 要让自己向前猛冲并前倾超速5—10米, 同时可以适度控制阻力。做这种训练可以提高启动速度。

3.1.3 w行冲刺训练

在网球场上做w行冲刺训练时, 从左网柱开始, 向左半区底线中点全速跑。急停, 从左半区底线向中心网带冲刺。从中心网带右半区中点底线全速跑去, 急停。向右网柱冲刺。然后重复从右网柱至做网柱的w行训练动作, 从而提高变向跑的能力。

3.1.4 方格训练

在网球场上, 用网球放一个菱形的方格, 练习者可以从顺时针和逆时针两个方向做练习, 用小步伐做方格练习, 可以提高小面积区域的小步伐节奏, 更有利于击球的准确性。

3.2 持拍移动训练

3.2.1徒手或持拍做基本站立姿势和徒手或持拍做原地两脚不停跳动, 做分腿垫布。分腿垫布既是能流畅地调整身体和把各个技术动作连接起来的润滑油, 又起到快速启动的作用。

3.2.2持拍做前后左右的连续垫布、跨步挥拍练习。在移动中要保持引拍结束时的姿势, 等到位站稳后, 再向前挥拍练习。

3.2.3持拍围绕网球场用侧滑步做一正一反挥拍移动练习, 每滑动2米做一个徒手动作, 身体重心降低, 保持平衡, 动作做完整后, 紧接着滑步练习。

3.2.4持拍从底线开始向前的分腿垫步同时正手挥拍, 随后跟上一个向前的交叉步再同时做一个正手挥拍。然后后退步时挥拍回到底线。可以提高移动中击球的准确性。

3.2.5在网球场上, 从底线中点处开始, 练习发球挥拍, 人后迅速侧滑步到右后场处练习正手挥拍, 再小步跑到做后场处练习反手挥拍, 接着用侧滑步到右场网前做正手截击挥拍, 随后用调整步法到左网前处练习反手截击挥拍, 最后用后退步T点处练习高压球挥拍。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当代网球比赛中运动员击球的速度越来越快, 对运动员脚步的移动能力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同时步法是影响网球技术掌握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步法移动是完整技术动作的保证。人们常说:“三分手法, 七分步法。”由此可见网球步法在网球运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运动中没有灵活的网球移动步法, 就不可能抢占有利的击球位置, 并有效的回击来球。

4.2 建议

4.2.1 网球移动步法训练中, 最重要的是掌握时间和移动重心, 应先徒手、后持拍、再结合其他技术练习。

4.2.2 网球移动步法训练中, 徒手练习时要以起动、变向转体、移动速度为主, 为了发展腿部力量和提高移动击球位置的准确性。

4.2.3 持拍练习时要以身体改过各部位配合和衔接各项技术动作为主, 为了击球的主动性和连贯性。

4.2.4 练习过程中, 注意击球前不应该跨大步, 而是通过微调的步法快速的小碎步接近的落点, 增强移动击球的准确性。

4.2.5 练习步法移动时, 应采用多种训练手段, 多结合击球练习, 以提高练习的兴趣。

摘要:网球是用脚打球的, 随着网球运动的不断发展, 网球的各项技术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职业网球运动员的致胜武器由以往的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 这对选手的各项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快速灵活的脚步移动是掌握好其他技术和实施战术的基础, 因此受到职业运动员的高度重视。通过文献法和专家访谈法进行研究, 得出移动步法对网球技术和战术的影响, 并针对网球移动步法的训练提出一定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网球步法,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刘元海.网球初学者步法训练的分析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 第30卷.

[2]柯勇.浅谈步法移动对技术掌握的影响分析[J].科技文汇, 第10期.

[3]矫莉华.当代网球体能训练理念与方法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10 (6) .

跆拳道步法在技术训练中作用探讨 第9篇

1.1 步法的重要性

跆拳道步法有前后滑步、左右侧滑步、上步、撤步、前进步、后退步、交叉步、转身上步、转身撤步等等。

跆拳道运动技术主体是由脚法与步法组成, 两者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缺一不可。随着技术、战术的不断发展, 步法也越来越显示出它在比赛对抗中的重要性。从跆拳道入门开始, 就应该重视步法的训练。跆拳道步法技术, 是通过各种快速突然的脚步移动来化解对手的攻击目的, 其步法技术的关键在于随时控制身体重心的平衡与变化, 以便能及时、快速、敏捷、突然地改变身体的方向和位置。

跆拳道步法技术在比赛中进攻时的必要之处。在比赛中双方队员都处于对峙的状态, 并且彼此之间的距离也是保持着安全距离, 此时, 运动员必须以步法灵活、快速、敏捷、多变的移动来控制到自己所攻击范围的位置, 不断探视, 不断寻找更有利的, 更有效的进攻时机, 才能有效地击打对手, 从而达到得分的目的。所以说在跆拳道的比赛中进攻时步法技术是十分重要的。

1.2 跆拳道步法技术在比赛中防守、防守反击时的必要之处

在跆拳道比赛中, 必有一方是进攻的, 另一方是防守或防守反击的, 当一方以直接进攻的方式攻击时, 另一方必须以步法移动来靠近 (贴身) 对手或闪开对手所攻击的位置来做防守, 否则就会被对方击中, 以至失分。同样, 防守反击也是如此来运用步法的灵活、快速、多变的移动, 使对方的进攻落空, 同时自己抢占有利的攻击位置, 为反击创造了有利条件, 连接技术攻击对方, 从而达到得分的目的。

跆拳道的步法技术不仅可以运用在进攻、防守或防守反击的手段之中, 还可以用之作为假动作来调动对手, 虚中带实, 实中有虚, 以灵活、快速、敏捷、多变的步法去调动对手, 会使对手产生无所适从的感觉;或者运用步法移动到对手的攻击位置 (同时也是自己的有利位置) , 然后把对手的攻击技术骗出, 同时以快速、敏捷的步法撤出对手所攻击的位置, 连接技术攻击对手, 为战胜对手创造有利的条件。

1.3 步法对身体重心的影响

运动员在比赛中合理运用各种步法是控制身体重心、保持身体平衡的关键。跆拳道运动中每踢一腿或每做一个步法变化, 身体重心就要交换一次, 如果运动员不注意步法的练习, 对重心的控制不好都会影响各种技术的起动以及动作的速度。有时重心不稳还容易暴露出空隙, 影响移动的速度, 在技术训练中加强对步法的练习可以使运动员提高控制重心的能力。

1.4 步法对使用腿法以及连击技术的影响

跆拳道比赛中绝大部分的攻击是靠腿法来完成的, 而比赛中双方的距离不是固定的, 而是不停的在变化。通过使用步法来调整两人之间的距离达到得分的目的, 在训练中步法的练习要迅速准确。同样, 为了避开对方的进攻进行反击, 也必须迅速的移动到合理的位置。

步法对运动员连续击打能力也有很大的影响, 当时机成熟使用连续击打时, 步法是相当重要的。当一个腿法动作完成时, 两人之间的距离已经发生变化, 这时就需要通过步法来调整而继续使用下一种腿法来攻击对方, 如果步法调整不够合理时, 机会直接影响连续击打的效果, 不但不会对对手构成威胁反而会使自己处于危险的地步。

1.5 训练重点

在平时训练时前滑、后滑、跳换步相当重要。

滑步在跆拳道步法中是最基础的, 它也是比较使用的步法在实战中, 运用前滑步前腿横踢进攻, 这是一种最为普通而且极为实用的进攻技术, 但很多运动员在向前滑时, 前脚往往向前有拈转的转动, 而且后脚不是跟大就是跟小, 这样不但造成出腿速度慢, 而且影响了重心, 减小了腿踢击的力量, 使自己在恢复基本姿势时速度变慢, 露出较大的破绽。运用后滑步后腿横踢反击, 这也是一种极为实用的反击技术, 在实战中要注意步法移动的距离, 要根据对手进攻的长短调整后滑步移动的距离, 以调整好有利的击打位置, 由于后腿横踢速度快力量大, 所以不论击打腹部或背部对方都不好防守, 所以得分率是很高的。

跳换步在比赛中使用频率较高, 结合腿法使用的技术比率较低, 在得分方面有一定的成功率, 跳换步的技术动作并不复杂, 但它是技巧性较高的一种步法, 运动中比较灵活, 在实战中运用往往要加上向前向后与侧向的一些重心变化, 同时时机掌握得不好, 不但达不到自己原先预计的目的, 而且会给对方留出空档, 但是如果能运用的技术合理, 时机准确, 也是配合腿法技术进攻防守的有效手段之一。

2 建议与结论

2.1 结论

普通运动员和高水平运动员对步法的掌握与运用的灵活程度不同, 对运动员在场上使用步法加腿法得分能力有很大的影响。

步法结合腿法的使用成功率较高, 在平时训练中应加强步法技术与腿法技术组合的练习。

比赛中滑步与跳步使用频率较高, 占主要地位, 说明步法技术的应用也是比赛得分制胜的必要因素。

2.2 建议

步法移动的技术训练应注意动作节奏的变化, 加强队员对变化节奏在技术运用中的认识, 从思想上加以重视。步法训练必须强调一定的量。既要有时间、次数的规定, 又要有动作规定有质的要求, 即对身体各部位的动作要有具体的规定。教练员在训练中要正确引导运动员, 让他们明白只有熟练的运用快速灵活的步法才能掌握快速灵活的战术。

参考文献

羽毛球训练中的步法移动技术 第10篇

关键词:羽毛球,步法移动技术,优化

步法移动技术的训练, 可以说是羽毛球运动员的基本训练课程。掌握该技术之后, 运动员就能够准确无误的击中球, 并且保证击球手法正确。步法移动技术的关键性要点就是起动、移动、回动等, 因此该技术的训练要点也应该主要针对这几点, 以此达到有的放矢。

1 步法移动技术介绍

对于羽毛球的步法移动主要包括4个方面:起动、移动、击球和回位。第一, 起动。起动是指在准备状态下向来球做出快速反应, 并根据其方向对自身的方向进行有效调整, 达到人随球动的过程。起动的准备姿势包括两种:接发球姿势和比赛中接球前姿势。接发球姿势一般指左脚前右脚后, 重心靠前的姿态;比赛中接球前姿势一般指右脚前左脚后, 重心摇摆以便快速对来球做出反应的姿态。起动的主要目标是对来球方向进行有效判定, 继而选择合适的击球反应。因此, 反应敏捷和启动迅速是完成击球最有效的保障;第二, 移动。移动的快慢是决定学生在起动之后, 能否从中心位置到击球位置并对来球进行有效回击的基础。速度的快慢在步伐移动中具备极其重要的作用, 为了加快步法的移动可以进行相应的速度训练;第三, 击球。击球并不单单指上身运动挥拍击球, 下身的协作配合也非常重要。因为单纯的上肢发力具有局限性, 只有下肢配合发力, 才能满足从力角度出发的“快、准、狠”。击球是羽毛球步法中最重要的部分, 对动作的规范、准确、合理协调都有着极高的要求;第四, 回位。在羽毛球运动中完成了基本的击球动作, 身体需要快速回到原位, 以便更好地应对下一轮击球活动, 这个位置转移过程就称之为羽毛球步法运动中的回位。回位不及时会延误下一轮接球, 盲目回位更会让接球的局面陷入被动。因此, 根据场上变化的战术特点对回位做出判定, 选择最有利的回位路线和回位位置是一项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训练的技巧。

2 羽毛球训练中步法移动技术特点

一方面, 快。羽毛球训练中步法移动技术的应用价值, 就是能够提高运动员的速度, 经过大量的步法移动训练之后, 运动员无论是起动, 还是回动都会非常快, 以此能够快速应对对方的发球。但是需要指出的是, 这里提及的快, 并不是单纯的速度快, 而是符合人体以及羽毛球运动规律的快, 最为重要的就是步法起动、回动速度与击球速度要能够做到互相配合, 这样运动员自身速度就不会与球速产生矛盾。无论运动员在哪个位置击球, 都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返回到中心位置, 而返回中心位置的速度主要是由击球速度决定。总之, 羽毛球训练过程中, 教练人员需要抓住步法移动技术的特点进行教学, 以便能够让运动员灵活掌握该技术, 并且有效的应用在羽毛球比赛中。

另一方面, 活。步法移动最为显著的特点除了快之外, 就是活。所谓“活”就是指比赛过程中, 只要未能出现“死球”局面, 运动员身体就会始终处于活动状态。羽毛球运动员标准的活动姿势就是双脚前掌接触地面, 脚后跟脱离地面, 处于提起状态, 中心位置并不固定, 主要在两脚之间移动。运动员保持这样的活动状态, 就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起动接球。步法移动技术应用的关键性要点就是要求运动员能够做好步法的衔接, 按照现场情况, 以对方来球方向、速度、距离等为重点, 来进行步法的衔接, 以便能够顺利击到球。运动员切记不能有多余的动作, 以免扰乱步法衔接, 减慢击球速度。

3 羽毛球训练中的步法移动技术训练方法

羽毛球训练中的步法移动技术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基本步法技术, 该技术是深入学习步法移动技术的前提条件, 运动员只有学会了基本步法, 才能够对球迅速反应;另一种是综合连贯步法移动技术, 该技术与基本步法技术相比, 非常复杂, 这对要求运动员付出更多的精力进行训练。在此, 笔者将两种技术综合起来进行介绍, 来讲解移动技术训练方法。

第一, 单个步法训练。初学者, 教练人员首先要求羽毛球运动员进行单个步法训练, 比如进行垫步、并步、跨步等步骤的练习, 每个动作要领运动员都要掌握, 每个运动员的动作都要打到完全熟练的地步, 待到动作定型之后, 可以进行下一步的训练。

第二, 上网步法训练。羽毛球上网步骤为中心位置、右网位置、中心位置、左网位置、中心位置等。这一上网步法必须反复训练, 直到运动员能够流畅的完成所有的上网步法步骤, 再进行下一阶段的训练。

第三, 正手后退右后场步法训练。运动员起动之后, 右脚首先应该移向中右后侧, 而髋部位置则带动身体直接移动到右后场, 采用并步方式或者是交叉方式来进行步法的移动。当右脚处于起跳状态时, 左髋部会随之转移到左后方, 左脚随之退离地面, 最后落地, 缓冲结束之后, 身体保持平稳。如果右脚处于落地状态时, 运动员的身体就会呈现出前倾的状态, 此时身体重心在右脚上, 左脚来回转动, 最后返回到中心位置。这一过程, 运动员要反复练习, 直至完全熟练。

第四, 正手后退左后场步法练习:从起动开始, 右脚向左后方移动, 髋部带动身体转向左后方, 以并步或交叉步移动到位。右脚起跳, 随即左侧髋部迅速转向左后方, 带动左脚后摆到身后落地, 缓冲并支撑身体重心。当右脚落地时, 身体前倾, 重心移向右脚, 左脚开始回动, 回中心位置后再多次重复练习。

第五, 反手后退左后场步法练习:从起动开始, 左脚先向左后方移一小步, 然后以左脚为轴右侧髋部向左后方转动, 带动右脚步前交叉后向左后移动一步, 接着左脚向左后迈出一大步并支撑身体重心。当右脚向左后迈步时, 左脚用力一蹬, 使右脚跨大步在左后方落地, 右脚落地的同时, 挥臂击球。回动时, 身体重心先移向右脚, 迅速恢复准备姿势, 回到中心位置后再多次重复练习。

第六, 综合后退步法练习:将以上后退步法练习第三、第四、第五串连起来, 依次重复练习。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可知羽毛球作为竞技项目, 考验运动员的耐力, 也考验运动的灵活力、反应能力等。步法移动技术可以提高运动员击球的速度, 同时能够保证运动员始终处于活动状态, 对球作出迅速反击。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出步法移动技术的优化, 运动员必须勤加训练。

参考文献

[1]佟刚.大学生羽毛球运动中步法移动技术教学研究[J].科技视界, 2014 (31) .

[2]李秋实.浅析高校羽毛球教学中的步法训练[J].技术与市场, 2011 (4) .

[3]张劲松, 李国龙.高校羽毛球教学的实效性分析[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5) .

[4]权翠, 张青, 项立敏.徐州市高校羽毛球教学现状[J].湖北体育科技, 2009 (1) .

语病修改三步法 第11篇

【关键词】语法知识系统;语病修改;知识;方法;学生;笔记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学生进入高一就接触到了语病修改题型,在综合练习、月考测试中都会碰到,而学生在初中还没有学习名词、动词、形容词,也不知道主语、谓语、宾语,单句与复句等语法知识,因而高一学生刚接触语病题型就一脸茫然,不知从何处解答。对老师的讲解也大呼“听不懂”。语病题的难度系数本身就高,高一学生接触语病题,是绕不过去的坎。如何让高一学生听得懂老师对语病题的讲解?会做语病题呢?笔者通过与学生座谈讨论,在真实把握学生基础差、没接触的实际之上,采取搭建语法系统、简易化讲解、勤做笔记的三步法,让学生逐步熟悉解答语病修改题型。

一、搭建语法知识系统

现在初中都不讲语文的语法知识,而语病修改题型的讲解自然而然就会涉及主语、谓语、宾语等语法知识。怎样简易化讲解这些枯燥的语法知识?笔者认为首先明确告知学生部分语法知识是解答语病题的前提基础,其次系统化、要点化讲解。让学生一目了然,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对于暂不涉及的语法知识先“冷藏”着,今后涉及的时候再去讲解。

(一)动词、名词、形容词、介词及介宾短语的知识

这些都与提取句子主干、划分主谓宾、分析“搭配不当”的语病类型紧密相关。利用我校的初高中语文衔接教材,有所选择的针对性交接与联系。

(二)主、谓、宾及定、状、补的知识

训练学生提取句子主干的能力。提取主干就是要抓大放小,理解句子结构,从总体上把握句子。引导学生用简单的符号标记主干成分,例如主语用“==”,谓语用“—”,宾语用波浪线“~~~~~”,便于后面练习做笔记。

(三)单句与复句、复句的关联词的选用及句中位置、概念的分类等知识

这些内容多而杂,对高一初学者只要扎起来语法知识的框架,知道有这回事,能够理解就可以了。在今后病句修改训练中涉及“关联词位置不当”“包含关系不能并列”等再去展开。其实高一学生在数学中已经学了“集合”,掌握了“包含于和被包含”等概念,这就更省力了。

本人采用我校的校本教材——《初高中语文衔接教材》,对部分章节有所选择地讲解和练习,一共只花了两节课。

二、简易化讲解语病修改的知识与方法

高考《考试说明》规定考查的病句类型有六种,即: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杂糅)、语意不明、不合逻辑。

考虑教学讲解的方便,笔者将这六种语病的类型概括为:四个“不”—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表意不明、不合逻辑,以及残缺(赘余)、杂糅六种。要求学生记住这六种基本类型,每种类型的具体示例也不展开,只强调基本的简单的题型,处理练习题或考题的时候再具体展开。例如:“语序不当”只强调并列词语的排列顺序问题,而“不合逻辑”中类型繁杂,我只是点到为止,都是在具体练习中再作详细讲解的。

本人的这种处理,是针对学生基础薄弱,有所讲、有所不讲,不讲的是待学生基础达到一定程度后再做详细讲解。

三、指导学生勤做笔记

一张试卷、一套综合练习,学生要做笔记的地方很多,把笔记做简洁使之能够突出重点,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鉴于此,本人要求学生在语病修改题型中如此做笔记。

讲解练习时,笔者要求学生先默写六种语病类型,即残缺(或赘余)、杂糅和四个“不”;还要求学生把错误选项的语病类型,用简洁笔记写在ABCD选项的前面,例如成分残缺,就记笔记为“残缺”,语序不当就记笔记“语序”,句式杂糅就记笔记“杂糅”等等;最后要求学生对正确选项的主语、谓语、宾语用专门符号划分出来,从而养成提取句子主干的学习习惯。下面举一做笔记的具体实例。

《记念刘和珍君》的练习中的语病修改题,选出下列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搭配:

A.女歌手那独特的舞台风格以及天籁般空灵清透的歌声再次让她的歌迷们大饱耳福。

B.虽然美国当前的防务战略是遏制中国,但鉴于双方的高度相互依赖性,没有人希望发生新的冷战,在近期内似乎也不会出现冷战的局面。(正确选项)

逻辑:

C.青海的旅游产业不仅可以带来大量的新的社会经济文化理念,而且可以带来大量的(外汇)收入。

杂糅:

D.国庆期间,我市多家公园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游园节目深受市民欢迎。

针对高一学生基础薄弱的实际,采用搭建语法体系、简易化讲解、勤做笔记的三法处理语病修改题型,几个月的训练打磨,学生大多都会做此类题型,期中考试本班学生此题型得分率较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青少年羽毛球步法移动技术学习初探 第12篇

一、组合步法的学习

组合步法是指为了取得最佳的击球时机、位置而采用两种以上不同单一步法的组合, 对于组合步法的学习也是从易到难, 慢到快, 练正确, 反复练。比赛中采用的步法与手法相互对应, 比如垫步蹬转对应反手击球, 交叉蹬跨上网步法对应搓球、推球、勾球等手法。组合步法的灵活应用是步法学习的目的, 也是羽毛球学习的重点, 组合步法的学习有下列方法:

1、固定路线、节奏、方向的练习。

常规下, 场地按区域移动击球有前场步法、中场步法和后场步法。前场步法又分为一步击球、二步组合步击球、三步组合步。前场一步可以击到的球常用蹬跨步或蹬转步完成;前场二步可以击到的球常用垫步+蹬跨步或垫步+蹬转步的组合步完成;前场三步可以击到的球常用垫步+交叉步+垫步或者蹬转步+交叉步+垫步的组合步完成。中场步法又分为一步击球、二步组合步击球。中场一步可以击到的球常用蹬跨步或蹬转步完成;中场二步可以击到的球常用垫步+蹬跨步或垫步+蹬转步的组合步完成。后场步法又分为一步击球、二步组合步击球、三步组合步击球。后场一步可以击到的球常用蹬跨步或蹬转步完成;后场二步可以击到的球常用两次垫步或者垫步+蹬转步的组合步完成;后场三步可以击到的球常用垫步+交叉步+垫步或者蹬转步+交叉步+垫步的组合步完成。前后场如果用三步组合步击不到球, 中场二步组合步击不到球, 那么这个来球绝大多数是出界球。

2、应急步法的练习。

在比赛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 无法使用正规的步法来配合击球, 需要采用一些非常规的步法去进行配合回击。应急步法的使用可见个人在场应变能力的强弱。

3、无规律步法练习。

要求青少年击球落点无规律, 在路线变化中使用多种步法击球, 使步法与手法协调一致。

二、步法学习中常见的错误、纠正方法及影响步法的相关因素

1、步法常见的错误及纠正方法

(1) 反向移动球的落点在后场却往前场移动;球的落点在网前却往后退移动;来球在左 (右) 却向右 (左) 移动。纠正:只要是判断错误造成, 应多进行比赛实践。

(2) 反应慢, 移动慢。纠正:应保持良好的准备姿势, 全身协调, 多球练习及增强脚弓、踝关节和下肢力量

(3) 步法与击球动作配合不好, 不协调。纠正:需最后一步正确, 重心在前脚, 步幅宜大。

(4) 哪里打完球就在哪里停着, 缺乏回中心位置的习惯。纠正:需反复起动→回动练习。

2、提高步法与手法动作协调配合

手法的合理使用是以步法为基本前提, 任何击球动作中均含有步法的基本要素, 只有通过步法来抢占有利的位置, 才能够保证击球动作的正常发挥;击球技术好, 击球落点刁准, 就能调动对手, 扩大对手移动范围, 消耗对手体力, 增加对手击球难度, 反过来又使自己的移动范围减小, 以逸待劳。

3、提高影响步法的相关素质因素

构成步法的因素较多, 但主要是速度、协调性、灵敏性、平衡性等因素。速度使身体能够移动到位;协调性能充分发挥身体各部分在击球过程中的作用;灵敏性则保证身体重心处在相对的位置上;平衡性使身体保持合理的击球姿势。它们之间是密不可分的。由于在步法的到位与转换以及击球动作的配合、上一次击球与下一次击球及移动的过程中速度与灵敏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 必须把步法移动的迅速性与灵敏性作为重点训练。

三、小结

步法的训练对提高羽毛球运动员的基础水平、意志品质、作风及打法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纯熟的步法是通过长期的专项训练形成, 青少年正处于打技术基础阶段, 因此必须掌握规范、正确、合理的基本技术, 在训练中, 应贯穿步法与手法相结合的指导思想, 以单一步法学习为基础, 以组合步法学习为重点, 协调配合击球技术, 全面发展为主线, 从而促进羽毛球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锡让:《实用运动生理学》,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7年。

[2]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年。

[3]牟达雏:《青少年奥林匹克羽毛球基础知识及训练技巧》, 中国友谊出版社, 2001年。

上一篇:中学生德育缺失研究下一篇:旗舰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