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临床应用范文

2024-08-30

麻醉临床应用范文(精选12篇)

麻醉临床应用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 年1 月-2015 年2 月本院收治的120 例婴儿作为研究对象, 并排除合并严重心肺疾病、气道梗阻、喉肿等婴儿。其中, 实施并指分离术婴儿23 例、实施唇裂修补术婴儿18 例、实施胸部上下肢血管瘤切除术婴儿37 例、实施马蹄内翻足矫治术婴儿42 例。在所有婴儿家属均知情并同意的条件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婴儿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0 例。对照组男36 例, 女24 例, 年龄6 个月~1 岁, 平均 (8.79±1.24) 个月。试验组男33 例, 女27 例, 年龄8 个月~2 岁, 平均 (10.23±1.11) 个月。两组婴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婴儿均在手术前肌注2 mg/kg的苯巴比妥钠以及20 μg/kg的阿托品[2]。试验组给予喉罩麻醉, 具体措施为: (1) 麻醉诱导时采用100 μg/kg的咪唑安定以及2 mg/kg的氯胺酮[3]。 (2) 婴儿经面罩给予3%~6% 七氟醚, 氧气流量为4 L/min, 经过2 min后放置喉罩。 (3) 喉罩放置成功后, 婴儿维持吸入0.8%~3% 七氟醚, 氧气流量为2 L/min, 并在术中保持自主呼吸。对照组给予气管插管麻醉, 具体措施为: (1) 诱导时在试验组婴儿的基础上加用500 μg/kg的肌松药罗库溴铵。 (2) 给予婴儿气管插管, 再经机械通气给予1%~3% 七氟醚, 术中维持麻醉直到手术结束前1 min停药[4]。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婴儿麻醉插管后 (T1) 、手术结束时 (T2) 以及拔管后 (T3) 的平均动脉压 (MAP) 以及血流动力学 (HR) , 并在麻醉恢复过程中记录拔管时间、清醒时间[5]。

1.4统计学处理 研究结果数据均通过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 比较采用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婴儿术中MAP及HR变化情况的比较 试验组婴儿在T1时的MAP、H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试验组婴儿在T2、T3时间段的MAP低于对照组, 且HR慢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2.2 两组婴儿拔管时间及清醒时间的比较 试验组婴儿拔管时间及清醒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婴儿生理发育条件的限制导致自身应激能力比较差, 给予静脉麻醉时, 对婴儿的气道管理较困难, 容易导致其呼吸衰竭, 使婴儿手术麻醉具有高风险性以及复杂性[6]。因此, 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目前临床上最常使用的麻醉方式是喉罩麻醉以及气管插管麻醉[7]。气管插管术是一种将特制的气管导管, 通过鼻腔或者口腔经声门插入患者气管内的技术[8], 具有保持呼吸通畅, 易于清除气管支气管内的分泌物等优点。但是气管插管麻醉极易引发呼吸道损伤、呼吸道梗阻以及过度应激等并发症的发生[9]。而应用喉罩麻醉方式能够很好地避免气管插管麻醉方式的缺点。喉罩是一种介于面罩以及气管插管之间的通气工具[10]。喉罩是在普通气管导管的尖端连接一个桃形的扁平罩, 并在该罩周围镶一个充气囊, 从而借助气管导管与外界进行相通, 并达到隔开声门和周围组织的目的。喉罩麻醉是一种无创操作技术, 具有操作简单、对患者气道刺激较轻微、婴儿耐受性良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11,12]。但是喉罩麻醉也具有缺点, 若喉罩不能够完全将患儿的喉口封闭, 可能会造成患儿发生误吸和反流等并发症。因此, 麻醉医师必须根据婴儿的实际病情选择合适的喉罩, 并将气管插管的准备做好。

本次研究表明, 与对照组比较, 试验组婴儿在手术结束时以及拔管后的MAP更低, HR更慢, 且拔管时间以及清醒时间均更短 (P<0.05) 。因此, 在婴儿临床麻醉中应用喉罩麻醉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摘要:目的:研究婴儿临床麻醉中喉罩麻醉和气管插管麻醉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120例婴儿作为研究对象, 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60例婴儿给予气管插管麻醉, 试验组60例婴儿给予喉罩麻醉, 对比两组婴儿不同麻醉的临床效果。结果:试验组婴儿在T1时的MAP、H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在T2、T3时间段的MAP低于对照组, HR慢于对照组 (P<0.05) 。试验组婴儿的拔管时间及清醒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在婴儿临床麻醉中应用喉罩麻醉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临床麻醉学重点总结 第2篇

BMI(体重指数):BMI(kg/m2)=体重(kg)/身高(m)2。标准体重的男性的BMI约为22kg/m2,女性约为20 kg/m2

复合麻醉:指在同一次麻醉过程中同时或先后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麻醉药物 联合麻醉:指在同一次麻醉过程中同时或先后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麻醉技术

气管内插管:通过口腔或鼻孔经喉把特质的气管导管插入气管内,称为气管内插管

MAC:肺泡最小有效浓度,指挥发性麻醉药和纯氧同时吸入时在肺泡内能达到50%的病人对

手术刺激不会引起摇头、四肢运动等反应的浓度。

半紧闭式:用循环式麻醉机,对逸气活瓣保持一定程度的开放,在呼气时一部分呼出气体经此活瓣排出,一部分呼气通过CO2吸收器,再与新鲜气体混合后被重复吸入,故不易产生CO2蓄积。本法优点在于容易控制麻醉药浓度。

局部麻醉:指用局部麻醉药暂时地阻断某些周围神经的传导功能,使受这些神经支配的相应

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局麻药的毒性反应:血液中局麻药的浓度超过机体的耐受能力,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

系统出现各种兴奋或抑制的临床症状,称为局麻药的毒性反应。

高敏反应:用小量局麻药即出现毒性反应症状者称为高敏反应。

区域阻滞麻醉:围绕手术区四周和底部注射局麻药,阻滞进入手术区的神经纤维的传导,使

该手术区产生麻醉作用称为区域阻滞麻醉。

神经阻滞:将局麻药注射至神经干、神经丛或神经节旁,暂时地阻断该神经的传导功能,使

受该神经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称为神经阻滞。

术中控制性降压:指在全身麻醉下手术期间,在保证重要脏器氧供情况下,采用降压药物与技术等方法,人为地将平均动脉血压减低到50-65mmHg,使手术野出血量随血压的降低而相应减少,不致有重要器官的缺血缺氧性损害,终止降压后血压可迅速回复至正常水平,不产生永久性器官损害。

体温过低: 围术期体温低于36℃称为体温过低

反常呼吸:剖胸侧肺的膨胀与回缩动作与正常呼吸时完全相反,成为反常呼吸。

纵隔摆动:由于剖胸侧胸膜腔为无法改变的大气压,而健侧胸内压和肺内压均处于增高或降低的不断交替变化之中,此种双侧压力差的变化时纵隔随呼吸相的变动向健侧和剖胸侧来回摆动。吸气时健侧的负压增大,纵隔移向健侧;在呼气时健侧肺内压为正压,胸内压的负压值也减小,纵隔又推向剖胸侧。如此左右来回摆动称为纵膈摆动。

胆心反射:胆道手术病人术中因富有迷走神经分布的胆囊、胆道部位受手术刺激而出现的强烈的迷走神经反射。胆心反射导致血压骤降,心动过缓甚至心脏停博。

脑血管自动调节机制:当MAP波动于50-150mmHg之间时,脑血流量可由于脑血管的自动收缩与舒张而保持恒定称为脑血管自动调节机制。柯兴反射:当各种原因引起颅内压升高时,通过“柯兴反射”引起血压升高、心跳减速,以维持足够的脑血流量。

高血压危象:指收缩压高于250mmHg并持续1min以上的高血压状况。

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产妇在仰卧位时出现血压急骤下降,伴随头晕、恶心、呕吐、出冷汗、打哈欠、脉率增快、面色苍白等症状。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病情分级

I级

体格健康,发育营养良好,各器官功能正常 II级

除外科疾病外,有轻度并存病,功能代偿健全

III级

并存病较严重,体力活动受限,但尚能应付日常活动 IV级

并存病严重,丧失日常活动能力,经常面临生命威胁 V级

无论手术与否,生命难以维持24小时的濒死病人

* 麻醉前用药的目的:总目的是通过以下相应药使麻醉过程平稳

1、使病人情绪安定、合作、减少恐惧,解除焦虑,产生必要的遗忘。

2、减少某些麻醉药的副作用,如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局麻药的滴定作用等。

3、调整自主神经功能,消除或减弱一些不利的神经反射活动,特别是迷走神经反射。

4、缓解术前疼痛。

* 常用药物——镇静安定药作用

1、苯二氮卓类:1)这类药具有镇静、催眠、抗焦虑、抗惊厥及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有顺行性遗忘作用;2)对局麻药的毒性反应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效果;3)不具镇痛作用,但可增强麻醉性镇痛药或全身麻醉药的作用。

2、丁酰苯类:1)有较强的镇静、安定、解焦虑、和制吐作用;2)有轻度的a肾上腺素受体阻滞作用,静脉用药时可致轻度血压下降;3)可出现锥体外系症状。

3、吩噻嗪类:有较强镇静、抗吐作用和抗组胺作用。* 麻醉前准备的内容p26;麻醉设备检查p32 * 气管插管适应证:

1、保护气道;

2、防止误吸;

3、频繁进行气管内吸引的病人;

4、实施正压通气;

5、对一些不利于病人生理的手术体位,应用气管导管便于改善病人通气;

6、手术部位在头颈部或上呼吸道难以保持通畅;

7、使用面罩控制呼吸困难的病人,如无牙的病人;

8、保证影响呼吸道通畅疾病患者的呼吸道通畅。

* 气管插管禁忌症:

1、喉水肿;

2、急性喉炎;

3、喉头粘膜下水肿 * 确认导管进入气管的防法:

1、直视下导管进入声门;

2、压胸部时,导管口有气流;

3、人工通气时,可见双侧胸廓对称起伏听诊双肺可听到有清晰的肺泡呼吸音;

4、如用透明导管,吸气时管壁清亮,呼气时可见明显的“白雾”样变化;

5、病人如有自主呼吸,接麻醉机后可见呼吸囊随呼吸而张缩;

6、监测呼气末分压更易判断,呼气末分压有显示则可确认无误。*支气管插管适应证:

1、大咳血、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痰量过多或肺大泡有明显液面的湿肺病人,可避免大量血液、脓汁或分泌物淹没或污染健侧肺;

2、支气管胸膜瘘、气管食管瘘;

3、拟行肺叶或全肺切除术的病人;

4、外伤性支气管断裂及气管或支气管成形术时,可防止患侧漏气;

5、食管肿瘤切除或食管裂孔疝修补;

6、分侧肺功能试验或单肺灌洗治疗;

7、胸主动脉瘤切除术;

8、主动脉缩窄修复术;

9、动脉导管未闭关闭术等。优点:支气管插管的应用可显著改善开胸条件;双腔气管导管易于在单肺通气和双肺通气间相互转换,并在双肺隔离的同时具有多种形式的两肺分别通气功能。缺点:单肺通气易引起动脉低氧血症。

*拔管指征:

1、病人完全清醒,呼之能应;、2咽喉反射、吞咽反射、咳嗽反射已完全恢复;

3、潮气量和每分通气量恢复正常;

4、必要时,让病人呼吸空气20分钟后,测定血气指标达到正常值;

5、估计拔管后无引起呼吸道梗阻的因素存在。*气管插管并发症:

1、即时并发症:1)牙齿及口腔软组织损伤;2)高血压和心律失常;3)颅内压升高;

4)气管导管误入食管;5)误吸

2、留置气管内导管期间并发症:1)气管导管梗阻;2)导管拖出;

3)导管误入单侧支气管;4)呛咳动作麻醉过浅; 5)气道痉挛;6)吸痰操作不当

3、拔管和拔管后并发症:1)喉痉挛;2)拔管后误吸胃内容物或异物阻塞;

3)拔管后气管萎陷;4)咽喉痛;5)声带麻痹;

6)勺状软骨脱位;7)喉水肿;8)上颌窦炎;9)肺感染; 10)其他

全麻深浅的判断方法:

1食管下段肌肉收缩测定法;2脑电图;3双频谱指数;4体感诱发电位;5脑干听觉诱发电 临床麻醉深度判定标准和分期:

芬太尼适应证:

1、全身麻醉诱导;

2、全身麻醉维持;

3、大剂量芬太尼复合麻醉;

4、MAC(监测下麻醉管理或麻醉监测下的镇静和阵痛)丙泊酚适应证:

1、麻醉诱导;

2、麻醉维持;

3、区域麻醉的镇静;

4、门诊小手术和镇静 丙泊酚禁忌证:

1、对丙泊酚过敏者;

2、严重循环功能不全者;

3、妊娠与哺乳期的妇女;

4、高血脂患者;

5、有精神病、癫痫病病史者

氯胺酮适应证:

1、小儿麻醉;

2、配合使用肌肉松弛药实施气管内插管,适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有右向左分流;

3、支气管哮喘病人的麻醉;

4、各种短小手术、体表手术和诊断性检查。氯胺酮并发症:

1、循环系统的变化;

2、颅内压增高;

3、呼吸抑制;

4、精神神经症状(谵妄、躁狂、呻吟)

肌松药临床应用原则:

1、无镇静、麻醉、和镇痛作用,不能代替麻醉药和镇痛药;

2、不能在病人清醒时应用;

3、使用时注意气道管理,做辅助控制呼吸;

4、选择适当肌松药和最低有效剂量;

5、合理利用肌松药麻醉药的协同作用;

6、对肌松药的作用监测; 肌松药应用目的:

1用以在全麻诱导时便于作气管内插管和在术中保持良好肌松。2使用肌松药可避免深麻醉对人体的不良影响。

3肌松药还适应于消除危重病人机械通气时 的人体对抗 4用于痉挛性疾病的对症治疗。局麻药毒性反应的常见原因:

1、一次用量超过限量;

2、药物误入血管;

3、注射部位对局麻药的吸收过快;

4、个体差异致对局麻药的耐受力下降。

以上原因的最终结果是局麻药的血药浓度升高并超过引起毒性反应的阈值。局麻药毒性反应的处理原则:

1、立即停止给药;

2、面罩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内插管和人工呼吸;

3、轻度兴奋者,可静脉注射地西泮;

4、惊厥发生时应静脉注射硫喷妥钠;

5、出现循环抑制,应快速有效的补充血容量;

6、发生呼吸心跳骤停者,应立即进行心肺脑复苏。神经阻滞的适应证与禁忌症:

适应证:手术部位局限于某一或某一些神经干(丛)所支配的范围

禁忌症:穿刺部位有感染、肿瘤、严重畸形致解剖变异、凝血功能障碍者、对局麻药过敏者

颈丛神经阻滞的并发症:

1、药液误入硬膜外间隙或蛛网膜下隙;

2、局麻药的毒性反应;3膈神经阻滞;

4、喉返神经阻滞;

5、霍纳综合征;

6、椎动脉伤引起局部血肿 腋路臂丛阻滞成功的标志:

1、针随腋动脉搏动而摆动;

2、回抽无血;

3、注药后腋窝呈梭形扩散肿胀;

4、患者述说上肢发麻发软,前臂不能抬起;

5、皮肤表面血管出现扩张 臂丛神经阻滞的并发症:

1、气胸;

2、出血及血肿;

3、局麻药毒性反应;

4、膈神经麻痹;

5、喉返神经阻滞;

6、高位硬膜外阻滞或全脊麻;

7、霍纳综合征 臂丛神经阻滞的方法:

1、肌间沟阻滞法;

2、锁骨上阻滞法;

3、腋路阻滞法;

4、锁骨下血管旁阻滞法 蛛网膜下隙阻滞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证:

1、下腹及盆腔手术(阑尾切除术);

2、肛门及会阴部手术(痔切除术);

3、下肢手术(骨折或脱臼复位术)

禁忌证:

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2、全身性严重感染(穿刺部位有炎症或感染者);

3、高血压病人只要心脏代偿功能良好,高血压本身不构成脊麻禁忌,但如并存冠状动脉疾 病,则应禁用脊麻;

4、休克病人应绝对禁用;

5、慢性贫血病人只要血容量无明显减少,仍可施行低位脊麻,但禁用中位以上脊麻;

6、严重外伤或有严重腰背病史者;

7、老年人由于常并存心血管疾病,仅可选用低位脊麻;

8、腹内压明显增高者;

9、精神病、严重神经官能症以及小儿等不合作病人;

10、凝血功能障碍或接受抗凝治疗者 蛛网膜下隙阻滞的并发症:

1、头痛;

2、尿潴留;

3、神经并发症:1)脑神经受累;2)假性脑脊膜炎; 3)粘连性蛛网膜炎;4)马尾神经综合症;5)脊髓炎 硬膜外阻滞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主要适用于腹部手术。颈部、上肢及胸部手术也可应用

禁忌证:严重贫血、高血压病人及心脏代偿功能不良者慎用,严重休克病人、穿刺部位有感染灶者禁用。

硬膜外阻滞并发症:

1、穿破硬模;

2、穿刺针或导管误入血管;

3、空气栓塞;

4、穿破胸膜;

5、导管折断

6、全脊髓麻醉;

7、异常广泛阻滞;

8、脊神经根或脊髓硬伤;

9、硬膜外血肿;

10、感染 静吸复合麻醉的诱导方法:静脉诱导法,吸入诱导法、静吸复合诱导法

静吸复合麻醉的维持方法:吸入麻醉维持、静脉麻醉维持、静吸复合麻醉维持 常用控制性降压方法:吸入麻醉药降压、血管扩张药降压 控制性降压的适应证、禁忌证和并发症 适应证:

1、血供丰富区域的手术(头颈部);

2、血管手术(主动脉瘤);

3、创面较大且出血可能难以控制的手术(巨大脑膜瘤);

4、显微外科手术、区域狭小而要求术野清晰精细的手术;

5、麻醉期间血压、颅内压、和眼内压过度升高,可能引致严重不良后果者;

6、大量输血有困难或有输血禁忌证的病人;

7、因宗教信仰而拒绝输血的病人 禁忌证:

1、重要脏器实质性病变者、严重呼吸功能不全的病人、心功能、肾功能及肝功能不全;

2、血管病变者,脑血管病、严重高血压、动脉硬化;

3、低血容量或严重贫血;

4、麻醉医师对该技术不熟悉时应视为绝对禁忌;

5、对有明显机体、器官、组织氧运输降低的患者慎用

并发症:

1、脑栓塞与脑缺氧;

2、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甚至心跳骤停;

3、肾功能不全,无尿、少尿;

4、血管栓塞,可见于各部位血管栓塞;

5、降压后反应性出血,手术部位出血;

6、持续性低血压,休克;

7、嗜睡、苏醒延长等

*麻醉期间常见并发症产生的原因、临床表现及防治。呼吸道梗阻

临床表现:胸部腹部呼吸运动反常,不同程度的吸气性喘鸣,呼吸音低或无呼吸音,严重者出现胸骨上凹和锁骨下凹下陷,以及肋间间隙内陷的“三凹征”,病人呼吸困难,呼吸动作强烈,但无通气或通气量很低。

原因:

1、舌后坠;

2、分泌物、脓痰、血液、异物阻塞气道;

3、返流与误吸;

4、插管位置异常、管腔堵塞、麻醉机故障;

5、气管受压

6、口咽腔炎性病变、喉肿物及过敏性喉头水肿;

7、喉痉挛与支气管痉挛。呼吸抑制

临床表现:呼吸频率慢及潮气量减低、PaO2低下PaCO2升高。

病因:

1、中枢性呼吸抑制:如麻醉药、麻醉性镇痛药均可抑制呼吸中枢。防治:麻醉药所致,就减浅麻醉,如麻醉性镇痛药所致,可用纳洛酮拮抗。

2、外周性呼吸抑制:使用肌松药是外周性呼吸抵制的常见原因。防治:可用抗胆碱酯酶药拮抗

3、呼吸抵制时的呼吸管理:立即行有效人工通气。潮气量为8-12ml/kg。呼吸比保持在1:1.5或1:2 低血压病因:

1、麻醉因素:各种麻醉药、辅助麻醉药的心肌抑制与血管扩张作用,过度通气所致的低CO2 血症,排尿过多所致的低血容量与低血钾,缺氧所致的酸中毒,以及低体温等影响。

2、手术因素:术中失血过多而未能及时补充等

3、病人因素:术前有明显低血容量而未予以纠正等。防治:详见167页

高血压病因:疼痛,低氧,高碳酸血症,颅内压升高,高血压患者术前停药。处理:针对病因治疗,使用降压药。详见168页 麻醉手术期间体液改变的原因

1、每日正常基础生理需要量

2、麻醉术前禁食后液体缺少量

3、麻醉手术前病人存 在非正常的体液丢失 4麻醉手术期间体液在体内再分布 胸科手术麻醉的基本要求

1、消除或减轻纵隔摆动与反常呼吸

2、避免肺内物质的扩散

3、保持氧动脉分压与二氧化碳分压于基本正常水平

4、减轻循环障碍

5、保持体热 肺大泡的病人,麻醉处理应注意:

1、一般可选用气管内插管全麻,对大泡中己积液或感染者宜作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

2、如麻醉前肺大泡己破裂,应先作闭式引流后再开始麻醉诱导

3、进行麻醉诱导直至开胸前应警惕肺大泡可能破裂,作间歇正压必须用较低的压力,IPPV即是造成破裂的危险因素。

4、一旦大泡破裂即可能造成张力性气(水)胸,如未能及时引流而继续加压通气,可加重呼吸循环障碍,甚至发生心脏停搏。心脏病人麻醉实施时应注意:

1、避免心动过速;

2、避免心律失常;

3、维持循环稳定;

4、避免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

5、及时纠正内外环境紊乱;

6、加强监测

心脏病人用药的基本原则:麻醉过程平稳,循环状态稳定,通气适度,要保持心肌供氧与

需氧之间的平衡。麻醉深浅适度,既达到良好的镇痛又不抑制循环,能将应激反应控制在适当水平,术中不出现知晓。

脑组织三特征:

1、高血流量灌注;

2、高代谢;

3、氧和能量储备不足 颅内高压的典型症状:头痛,喷射性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

临床上颅内高压分为轻中重三个等级:15-20mmHg为轻度颅内高压,20-40mmHg为中度颅内高压,40mmHg以上为重度颅内高压

颅内高压常见原因:

1、颅内因素:1)颅内占位性病变;2)脑组织体积增加;3)脑脊循环障碍

2、颅外因素:1)颅腔狭小;2)动脉血压或静脉血压持续升高、恶性高热、输血输液过量等;3)胸、腹压长时间升高;4)医源性体位不当、缺氧、二氧化碳蓄积均可引起颅内压升高,某些能扩张脑血管种增加脑血流的药物如氯胺酮也可增加颅内压 颅内高压的处理基本原则:

1、对慢性颅内高压要明确发病原因,对因治疗;

2、对于威胁生命安全的严重颅内高压必须采取紧急措施处理,同时要维持循环系统稳定和呼吸道通畅,以确保脑组织灌流和充分氧供;

3、要注意掌握降低颅内压的时机 颅内高压的处理:

1、药物降低颅内压:1)渗透性脱水剂;2)袢利尿剂;3)肾上腺皮质激素;4)高张液体

2、生理性降颅内压措施:1)过度通气;2)低温疗法;3)脑室外引流;4)头高足低体位 全麻不插管的实施方法:

1)用强效吸入麻醉诱导者,在保留自主呼吸同时,辅以喉部局麻。

2)诱导后置细塑料管于隆突上方供氧,并静脉注射小量琥珀胆碱使呼吸暂停。耳鼻喉科手术的麻醉特点:

1)麻醉与手术医师共用同一气道;2)病变累及气道影像呼吸通畅;3)气管拔管; 4)诱发心律失常;5)压力改变

外伤患者在出现下列情况时做气管切开术:

1)口鼻咽部有活动性出血;2)声门显露受;3)上呼吸道梗阻;4)合并严重脊椎损伤; 5)合并严重颅脑损伤;6)伴有肺部损伤者作颌间结扎固定术,术后需长时间通气者; 7)全面部骨折;8)短期内需要后续手术治疗者。肝手术麻醉处理应注意:

1、麻醉要求镇痛完善,肌肉松弛满意;

2、麻醉期间充分给氧和防治低血压;

3、气管内全身麻醉选用对肝损害较小的药物,不使用使肝血流下降的氯胺酮和依托咪酯;

4、若需阻断肝门静脉,常温下阻断时间不超过20分钟。

甲亢病人的并发症与防治

1、甲亢危象:使用抗甲状腺药物及心得安,对症治疗。必要时用人工冬眠剂。

2、呼吸道梗阻:在病房备好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的急救器械。

3、双侧喉返神经麻痹:立即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嗜铬细胞瘤的麻醉监测管理

1、高血压危象的处理:术中密切监测血压、脉搏、心电图的变化。如有异常使用酚妥拉明、艾司洛尔等药物。

2、低血压的处理:使用去甲肾上腺素0.1-0.2推注或将1mg去甲肾上腺素溶于5%的葡萄糖250ml,静脉持续静点。

3、低血糖的处理:快速进行血糖滴定,如合并糖尿病则必须使用胰岛素。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

术前糖尿病的控制标准:无酮血症,尿酮阴性;空腹血糖小于8.4(最高11.2)mmol/L;

尿糖阴性或弱阳性

仰卧位低血压综合症的定义与防治

定义:产妇在仰卧位是出现血压急骤下降,伴随头晕、恶心、呕吐、出冷汗、打哈欠、脉率增快、面色苍白等症状。

防治:产妇进入手术室后尽量采用左倾35°体位,或垫高产妇臀部,使之左倾35°,以减轻子宫对腹膜后大血管的压迫,并常规开放上肢静脉进行预防性输液扩容。产妇的生理变化:暂无

麻醉药对母体与胎儿的影响P318

1、几乎所有的麻醉性镇痛药和镇静剂容易透过胎盘影响胎儿。

吗啡:用于术后镇痛。哌替啶:在胎儿娩出前1小时内或4小时以上使用为宜。纳洛酮与烯丙吗啡为该类药的拮抗药。

2、去极化肌松药和非去极化肌松药不宜透过胎盘,对胎儿影响不大。

3、非巴比妥类镇静安定药与非巴比妥类,产期应慎用。

4、局麻药罗派卡因较适用于产科麻醉。老年病人麻醉处理原则

1、做好术前评估,正确了解其重要器官的功能状态。

2、积极术前准备,最大限度改善疾病造成的生理改变。

3、在保证病人安全和满足手术需要的基础上,选择对其生理功能扰乱最小的麻醉方法。

4、选择对呼吸循环影像小的麻醉药物,药量应酌减,给药间隔延长。

5、诱导期注意血流动力学稳定,避免缺氧时间过长。

6、诱导期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稳定,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输液量。

7、苏醒期注意防止呼吸功能不全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老年病人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1、呼吸系统障碍:呼吸抑制、呼吸道梗阻、反流误吸、感染及呼吸衰竭

2、循环系统障碍:高血压、低血压、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

3、中枢神经系统障碍: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4、疼痛 严重创伤病人病情的估计与术前治疗 病情估计:呼吸、循环、伤残暴露。

术前治疗:

1、确保气道通畅及供氧;

2、确保静脉通路通畅及迅速补足血容量;

3、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4、解除病人疼痛;

5、监测

创伤病人麻醉过程监测项目

1)脉压与动脉压; 2)尿量;3)中心静脉压与肺毛细血管楔压; 4)体温监测; 5)血细胞比容;6)动脉乳酸盐;7)动脉血气 肾移植手术麻醉药的选择原则:

1、药物代谢和排泄不在肾脏或不主要依赖肾脏;

2、无肾毒性;

3、药物作用时间短 高原地区麻醉病人的特殊处理

1、禁食:高原地区人高脂饮食,胃排空时间延长。

2、保暖:手术室应有保暖设备,输入液体、血液应加温。

3、输血:高原地区血源困难,可采用自身储血和血液稀释节约用血。腹腔镜麻醉并发症及其处理

1、心血管系统并发症(血压波动、心律失常):密切监视循环情况,控制充气速度与压力

使用血管活性药,调节麻醉深度

2、低氧血症、高二氧化碳血症与酸中毒:术中加强呼吸管理,根据PETCO2的变化调节通气

量采用增加呼吸频率或同时减少潮气量去增加每分通气量,已达到过度通气的目的

3、二氧化碳栓塞:应立即停止手术,停止充气和解除气腹改用纯氧人工通气

4、返流与误吸:术前放置胃管可减少返流并能抽吸减压,全麻中采用带套囊气管插管能防止误吸

5、恶心呕吐:放置胃管减压,术前服用H2受体拮抗剂(西米替丁),术中使用氟哌利多兼有镇静与止吐作用。预防性使用恩丹司琼

麻醉护理在临床麻醉工作中的管理 第3篇

【关键词】 临床麻醉;麻醉护理;管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799-02

伴随国内临床医疗水平的持续发展,国内在麻醉科学方面已经取得了良好的进展,麻醉学科在提升与发展的进程中,麻醉护理的管理模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运用科学合理的麻醉护理模式,能够明显提升临床麻醉的品质,并且显著提升了麻醉工作的安全性,所以麻醉护理具有非常大的临床应用价值[1]。麻醉学科在不断发展的进程中,渐渐成为一门具有独立性与专业性的学科,其中包括麻醉复苏、疼痛治疗以及急救复苏等多个部分。当前在进行麻醉护理的管理进程中,提升麻醉护理人员的规范操作以及工作品质已经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麻醉护理管理进程中重要任务就是加强护理品质的管理措施。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管理临床麻醉护理工作,从而提升病人的临床疗效。笔者在文中对麻醉护理在临床麻醉工作中的管理实施讨论。

1 管理和构建麻醉恢复室

构建麻醉恢复室主要包含临监护仪、心脏除颤仪以及麻醉呼吸机等相关的临床护理设施。在临床麻醉管理进程中,护理人员通过对麻醉恢复期病人的情况实施仔细的观察,并且给予病人对应的护理措施,可以明显提升临床麻醉的品质,有效降低全身麻醉恢复期病人的麻醉风险,以此来帮助病人安全度过麻醉恢复期。

2 管理和维护麻醉仪器

根据临床护理的需求,麻醉科室可以适当购买必要的、先进的麻醉设施,并且要为科室中全部麻醉设施构建档案,包含记录各种设施设备的使用方式、品牌、价格以及入科时间等。要对科室中所有设施的相关数据进行详细的记录,并且将档案进行统一管理,也可以与医院的资产科进行共同管理。麻醉护理人员应当努力学习、积极探索,从而熟练掌握这些设施设备的特殊性能与使用方式以及各种设施的日常管理维护方法,强化这些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2]。倘若这些设施出现较大的故障无法正常使用的时候,护理人员应当第一时间与厂家或者技术人员取得联系,方便及时解除故障,保障这些设施的正常使用。此外,麻醉科室中全部的设施都必须贴上对应的标签,标注设施的名称与型号、分类号、生产日期、生产厂家、手术间号、资产价格以及安置地点等,并且由麻醉护士统一管理。

3 体外循环术中血气、电解质和ACT监测

在对体外循环手术病人进行手术麻醉的时候,麻醉师应当提前来到岗位对手术器械以及药品实施清点,在手术进程中护士要仔细记录与检测病人的电解质数据与血气,认真检查手术进程中激活促凝血时间,同时要帮助手术医生置管构建中心动脉穿刺与静脉穿刺。

4 一次性耗材和麻醉物品的管理

首先准备好体外循环的麻醉药品。比如在进行心脏手术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病人的性别、体重以及年龄等相关的资料,并且在进行手术的前一天就应该准备二腔中心静脉穿刺包以及三腔中心静脉穿刺包等物品,同时要准备好氧合器、体外过滤器、肛温所需的泡式或膜式灌注管道、鼻温、漂浮管道、动脉穿刺包、体外转机等。在进行临床麻醉的进程中,操作医生必須要做到得心应手,提升麻醉的品质,以防出现恐慌的情况;其次准备好特殊麻醉物品。在实施麻醉的进程中,整形手术、胸外科手术、脊柱手术以及神经外科手术等进行麻醉,都需要用到加强型钢丝气管插管、双腔支气管插管、支纤镜以及喉罩等相关物品;最后准备好普通的麻醉物品。以各个手术室的麻醉桌作为基本单位,根据医院手术室的具体情况,针对麻醉物品进行一个全面的检查,麻醉桌中应该包含电管导管、口咽通气道、牙垫、连接管、插管喉镜、听诊器、三通、麻醉常用处方以及心脏电极片等相关物品,每个麻醉桌都应当构建详细的桌内物品与药物清单。在手术完成后,要立即进行查对、清点、补充以及记录,要保障这些物品和药物的完整性,并且要对麻醉用品的管理做到心中有数[3]

5 精神类药品和毒麻药品的管理

毒麻药物主要包含瑞芬太尼、芬太尼、杜冷丁、舒芬太尼、力月西、麻黄素、以及吗啡等,针对这些药物要进行系统性的管理,并且针对专用的红处方要实施专门的记录与管理,由专人负责管理,从而提升这些药品使用的有效性与正确率。常用的麻醉药品主要包含肌松药、丙泊酚以及升压药等。针对这些药物,必须要做到在手术使用之后及时做好对应的清点工作,要仔细核查针对这些药物的处方,在保障数量以及种类没有出现错误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补充,方便以后使用[4]

6 小 结

麻醉学科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伴随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麻醉学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麻醉护理可以显著的降低麻醉师的工作压力,并且能够保障病人的安全,提升手术的成功率。而麻醉护理的管理工作属于一项具有较强系统性的工作,其所关系到的内容相应比较繁杂,覆盖的范围也比较广泛,不但要对麻醉药品以及物品进行管理,同时还要对关系到麻醉医生以及麻醉进程的相关事物进行管理,这就对麻醉科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在进行麻醉护理的进程中,必须要做到一丝不苟、严谨仔细,将麻醉风险降到最低,提升麻醉的品质。在临床麻醉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避免违反操作规范、不坚守工作岗位、不仔细查对物品问题的发生,切实提高麻醉医师的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的掌握效果,以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高度的责任感和高尚的医德面对麻醉护理工作,从而巩固手术治疗效果,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突发风险和危险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加速患者的术后康复。

参考文献

[1] 王长雷,金彪,刘岩,胡継元.麻醉护理在临床麻醉工作中的管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22).

[2] 马涛洪,郭志佳,刘保江.探索美国麻醉护理发展对我国麻醉护理教育的启示[J].护理研究,2010(30).

[3] 姚莉,邓妮惠.麻醉护理在临床麻醉工作中的管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14).

麻醉临床应用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该院乳腺癌手术的76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 将患者按照麻醉用药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有女性37例, 男性1例, 患者年龄在29~55岁, 平均年龄为 (39.4±1.4) 岁, 患者病程在1~6个月, 平均病程为 (3.5±2.4) 月;对照组中有女性37例, 女性2例, 年龄在19~35岁, 平均年龄为 (46.7±0.8) 岁, 患者病程在1.2~6.5个月, 平均病程为 (4.2±3.1) 月。患者来该院门诊后, 立即对患者进行相关检查, 患者得到确诊均符合乳腺癌诊断标准, 患者入院前都有使用抗癌药物史, 患者没有甲状腺等其他疾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麻醉方法

对照组进行吸入麻醉维持, 具体方法如下:麻醉诱导、呼吸机参数设置等同实验组, 维持吸入异氟烷 (国药准字H19980141) 1.5-3.0%, 根据需要追加维库溴铵 (国药准字H19991172) 和瑞芬太尼 (国药准字H20003688) [3]。

1.2.2 实验组麻醉方法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静脉复合麻醉, 具体方法如下:患者进入手术室后要立即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麻醉诱导采用1.5~2.5 mg/kg丙泊酚 (国药准字H20051842) , 0.2~0.5μg/kg舒芬太尼, 0.2~0.3 mg/kg顺式阿曲库铵 (国药准字H20040300) 静脉麻醉后, 成功气管内插管后, 持续吸入异氟烷 (国药准字H19980141) 1.0~2.0%, 持续静脉微注泵入丙泊酚复合液, 配方为:500 mg丙泊酚+500 ug瑞芬太尼, 调整输注速度, 以丙泊酚3~6 mg/ (kg·h) 的量为准[4]。

1.3 观察指标

实验中, 医护人员要认真记录患者手术后的出血量、镇痛起效时间等指标。麻醉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出血量及镇痛效果、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该次调研中, 实验组镇痛起效时间为 (7.4±1.6分) 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VAS评分在5 min时为 (7.2±2.1) 、90 min时为 (2.2±1.5) 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该调研中, 实验组有35例无疼痛, 2例轻微疼痛, 1例中度疼痛。对照组所有患者均存在疼痛症状, 7例轻微疼痛7例、25例中度疼痛、6例重度疼痛 (P<0.05) , 见表2。

该调研中, 实验组手术前心率为 (76.2±2.3) 、血氧饱和度为 (93.6±3.7) 、平均动脉压为 (64.6±7.1) 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手术后, 实验组麻醉后没有1例出现不良反应, 对照组有3例出现呕吐、恶心等不良反应患者 (P<0.05) 。

3 讨论

乳腺癌在我国临床并发率一直较高, 并且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死亡率也较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 我国医疗技术相对落后, 很多人在体检中发现;另一方面, 乳腺癌在临床上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 多数患者确诊时已经是中、晚期[4], 使得很多患者错过了手术治疗机会, 部分患者即使能够进行手术治疗, 但是患者手术过程中比较疼痛, 从而引发其他症状, 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因此, 临床上医护人员必须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降低患者手术痛苦, 消除对患者的不良影响[5]。

该次调研中, 实验组镇痛起效时间为 (7.4±1.6分) 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VAS评分在5 min时为 (7.2±2.1) 、90 min时为 (2.2±1.5) 高于对照组 (P<0.05) , 由此可以看出:两种麻醉方法都能够缓解患者手术中的疼痛, 但是, 采用吸入麻醉联合静脉复合麻醉效果更好, 患者手术前后的痛苦更小。此外, 根据许多实验结果显示[6]:采用吸入麻醉联合静脉复合麻醉其效果优于其他麻醉方式, 且患者麻醉后药物起效时间比较快, 麻醉时药物剂量也比较少[7]。另外, 吸入麻醉联合静脉复合麻醉效果还能够让患者肌肉完全松弛, 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能够保证医护人员手术视野比较清晰, 避免了对其他周围器官的损伤, 更加有利于患者手术后的愈合, 并且患者麻醉后不会对肝肾等功能产生影响[8]。该次调研中, 实验组手术前心率为 (76.2±2.3) 、血氧饱和度为 (93.6±3.7) 、平均动脉压为 (64.6±7.1) 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从该组研究的76例患者中可看出, 实验组患者用吸入麻醉联合静脉复合麻醉镇痛后, 其疼痛感大大降低, 且手术过程非常顺利。该次调研中, 实验组有35例无疼痛, 2例轻微疼痛, 1例中度疼痛。对照组所有患者均存在疼痛症状, 7例轻微疼痛7例、25例中度疼痛、6例重度疼痛 (P<0.05) , 这个结果和陈颖力等人[9]实验结果相同, 但是该次实验临床例数较少, 数据在统计过程中差异, 需要进一步研究。

此外, 采用吸入麻醉联合静脉复合麻醉能够减少麻醉药物的使用, 降低麻醉药物的不良反应, 患者手术过程中像睡觉一样而无任何痛感。并且这两种麻醉方法在麻醉后相对比较安全, 不良反应比较少[10]。该次调研中, 实验组没有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对照组有3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 主要表现为呕吐、恶心等症状, 发生率为7.9%。

综上所述, 在乳腺癌患者中采用吸入麻醉联合静脉复合麻醉效果较好, 能够缓解患者疼痛, 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吸入麻醉和全凭静脉麻醉在乳腺癌根治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对该院乳腺癌手术的76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 将患者按照麻醉用药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吸入麻醉,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静脉复合麻醉, 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 实验组镇痛起效时间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VAS评分在5 min时为 (7.2±2.1) 、90 min时为 (2.2±1.5) 和对照组 (对照组组VAS评分在5 min时为 (4.1±0.4) 、90 min时为 (1.7±0.3) ) 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手术前心率为、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等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麻醉后没有1例出现不良反应, 对照组有3例出现呕吐、恶心等不良反应 (P<0.05) 。结论 在乳腺癌患者中采用吸入麻醉联合静脉复合麻醉效果较好, 能够缓解患者疼痛, 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吸入麻醉,全凭静脉麻醉,乳腺癌根治手术,麻醉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忆薇, 陶国才, 孟庆友.胸科手术静吸复合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的临床观察[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1, 14 (6) :373.

[2]吴新民, 叶铁虎, 岳云, 等.国产注射用瑞芬太尼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评价[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12, 23 (4) :245-248.

[3]余淑珍, 刘保江.瑞芬太尼的药理学、临床研究和应用进展[J]. (国外医学) 麻醉学与复苏分册, 2010 (25) :356-358.

[4]吕改华, 许幸.氯胺酮和依托咪酯的BIS50及其对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2 (20) :204.

[5]张永谦, 岳云, 冯春生.单纯靶控输注雷米芬太尼对BIS和AEPI的影响[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2 (27) :29-32.

[6]高辉, 张如松, 于东颖.血浆内皮素、心钠素的检测在甲状腺机能亢进病中的应用价值[J].职业与健康, 2012, 18 (7) :37.

[7]刘凤梅, 魏桂良, 张忠.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临床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23) :68-69.

[8]程向阳, 顾尔伟.老年患者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和全身麻醉效果的比较[J].中华全科医学, 2010 (5) :547-548.

[9]陈颖力.全身麻醉加硬膜外麻醉在老年患者胸腹部手术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 2011, 32 (35) :7454-7455.

麻醉临床应用 第5篇

1、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只能用于本医院医疗需要。

2、开具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的医务人员应具有执业医师资格并经培训考核能正确使用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开具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应使用专用处方。

3、处方书写完整、字迹清楚,处方医师签全名。调剂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的药剂人员经考核合格后取得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调剂资格方可调配麻醉药品,严格审查处方并签字登记。药剂科应留存处方医师的签名式样备案。

4、为门(急)诊患者开具的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每张处方为一次常用量;控缓释制剂,每张处方不得超过7日常用量;其他剂型,每张处方不得超过3日常用量。哌醋甲酯用于治疗儿童多动症时,每张处方不得超过30日常用量。

5、为门(急)诊癌症疼痛患者和中、重度慢性疼痛患者需长期使用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首诊医师应当亲自诊查患者,建立相应的癌症疼痛患者病历。开具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每张处方不得超过3日常用量;控缓释制剂,每张处方不得超过15日常用量;其他剂型,每张处方不得超过7日常用量。

6、为住院患者开具的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应当逐日开具,每张处方为1日常用量。

7、对于需要特别加强管制的麻醉药品,盐酸二氢埃托啡处方为一次常用量,仅限于二级以上医院内使用;盐酸哌替啶处方为一次常用量,仅限于医疗机构内使用。

8、晚期癌症患者每日使用吗啡无极量限制,不提倡使用哌替啶,手术患者可用哌替啶,癌症患者因病情需要在开具缓(控)释制剂时,可同时使用即释麻醉药品。

9、使用非甾体镇痛药不能达到镇痛目的的严重慢性疼痛患者,可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和羟考酮缓释制剂镇痛,临床使用时应严格遵守《强阿片类药物治疗慢性非癌痛使用指南》中的各项规定。(对于患者使用麻醉、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或贴剂的,再次调配时须将原批号的空安瓿、废贴收回,并记录回收数量,定期销毁。

试析高龄患者临床麻醉 第6篇

【关键词】 高龄患者;临床麻醉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19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571-0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下是2006年2月到2009年5月200例老年患者麻醉手术治疗的资料。在这200例的老年患者中,其中男性老年患者有140例,女性老年患者60例。这些老年患者的年龄大致在64-84之间岁,平均年龄是75岁。在200例患者中,高血压心脏病有40例、糖尿病20例、冠心病20例、心电图异常60例、肺心病20例和慢支肺气肿20例。这些患者在接受手术之前,都有一个共性,就是所有患者均有1种以上的内科合并疾病。我们在对这些老年患者进行手术前,采取了两种麻醉方案。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对老年患者进行全身麻醉的有80例,其中急诊有24例。对老年患者进行椎管内麻醉的有120例子,其中急诊有30例。

1.2 主要方法 因为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疾病在老年患者合并症中最为常见,所以在对老年患者进行手术前,我们需要对各种合并症进行控制。并且在术前和术中,需要根据老年患者的实际身体的各项生命体征等情况进行灵活的麻醉用药。在手术进行中通过常规的检测仪器对老年患者的心率、呼吸和动脉血压等各种身体特征和情况进行检测。

在对老年患者进行手术之前,我们采取一些措施对合并症的老年患者进行控制:①根据以往的经验,术前继续使用降压药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进行降压。②必须纠正老年患者的低血蛋白症和贫血等症状。③对患有糖尿病的老年手术患者,在手术之前,我们对糖尿病老年患者的血糖進行控制,老年患者的血糖最高不能超过11.1mmol/L。一般的,术前我们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都控制在8.3mmol/L以下。④老年患者中伴有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在手术前感染必须得到控制,才能进行手术。⑤为了防止老年患者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尤其对急症老年患者,必须要对酸中毒和伴有水电解质失衡进行控制。

麻醉方法:手术之前,经过我们的综合讨论研究,决定对于老年患者采取两种麻醉方案。第一种麻醉方案是对老年患者进行椎管内麻醉,另一种方案是对老年患者进行全身麻醉。①椎管内麻醉:这些老年患者的年龄都比较大,身体器官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了衰减的状况。同时我们结合大多数老年患者椎管内麻醉的一些特殊的状况,灵活的减少了对脊神经的麻醉用药。手术之前,结合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我们在对老年患者麻醉时,药量较青壮年减少了很多,大约是青壮年的1/3左右。在对老年患者的麻醉期间,对老年患者进行常规吸氧。根据实际情况,对于7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患者,我们灵活的建立新的方案。减少对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的椎管内麻醉用药量,用药量减少至1/3-1/2。在手术中,根据老年患者的血压情况和阻滞平面确定追加用药量。②全身麻醉:对老年患者的全身麻醉,我们一般采用常规静吸附和麻醉。还是因为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不是太理想,我们对老年患者的用药量相对于青壮年也酌情减少了很多,一般的是青壮年的1/2左右。在对老年患者进行手术的时候,根据手术的情况,必要时可以选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这样便于进行呼吸管理,保证对老年患者的供氧。同时,还能有效的减少对老年患者进行手术产生的刺激所带来的一些不良反应。在对本组的老年患者,用药量要减少1/3-1/2左右,主要是根据老年患者的血浆清除率降低和药物表观分布容积增大等相关因素。

2 结果

通过实际手术操作,得到的结果是,本组老年患者的麻醉效果比较理想,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各项生命体征处于基本平稳的状态。在手术进行的过程中,我们对全部老年患者病例进行了合理的麻醉处理。通过运用硝苯地平对32例血压升高的患者进行控制性降压,本组围术期没有1例患者因为麻醉因素导致死亡。另外通过加快补液速度和使用阿托品麻黄素使48例在手术中血压下降超过20%的患者逐步恢复正常。

3 讨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和接受外科手术的老年患者增多,我们要更加重视在手术中麻醉方法的运用。根据大多数老年患者身体各器官功能的衰退现象和脏器疾病的增多,老年患者进行手术的风险变得更大。为了使高龄患者安全的度过围术期,我们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临床麻醉师必须了解老年患者的生理病理特点和麻醉的特殊性,在对老年患者进行麻醉时,灵活的用药。这样,才能减少手术麻醉的风险,确保老年患者的生命安全。

降低老年患者手术麻醉风险的关键是要做好术前准备,要求患者积极的对合并症进行治疗。在对老年患者进行手术前,我们一般采用对老年患者联合用药的方案。对老年患者手术的麻醉方案越简单越好,一定要注重麻醉方法的个体化。对于特殊的老年患者,我们一般采用器官插管静吸复合麻醉的办法对老年患者进行麻醉。

手术中和手术后,对老年患者的身体生命体征进行检测,要及时的发现病情变化,并且及时地、正确地处理问题,确保老年患者的生命安全。术中面对老年患者心律失常等危险状况,必须要及时停止手术,采取正确的措施确保老年患者的生命。

总之,在对老年患者进行临床麻醉时,一定要做好术前准备,术中和术后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确保老年患者的生命。

参考文献

[1] 杭燕南.当代麻醉与复苏[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312.

[2] 谭冠先,林成新,蒋宗滨.6%中分子羟乙基淀粉对犬急性等容血液稀释时血流动力学及血浆渗透压的影响[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18(5).

麻醉临床应用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本院2011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40例患儿的麻醉情况进行分析,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0例。其中女19例, 男21例;年龄0.5~6.0岁, 平均年龄 (2.5±1.4) 岁;体重6~30 kg, 平均体重 (18.7±5.1) kg。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儿术前均要禁水、禁食6 h, 术前30 min进行肌内注射0.01~0.02 mg/kg的阿托品[3]。观察组患儿麻醉操作如下:在螺纹管道中充满8%的七氟烷, 之后将面罩轻叩在患儿口鼻位置, 保持氧气流量为3 L/min, 让患儿深呼吸, 当患儿意识模糊的时候, 将其浓度减为5%, 进行静脉穿刺之后, 臂丛神经阻滞成功再给予0.10~0.15 mg/kg的咪达唑仑, 予以静脉注射;之后进行臂丛麻醉。对照组患儿麻醉操作如下:肌内注射4~6 mg/kg氯胺酮, 患儿无力抵抗时进行静脉穿刺、臂丛神经阻滞, 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 给予0.10~0.15 mg/kg的咪达唑仑。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诱导时间、术后苏醒时间及HR、Sp O2。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儿诱导时间为 (36.2±5.6) s, 术后苏醒时间为 (16.9±1.8) min, HR为 (130.0±24.9) bpm;对照组患儿诱导时间为 (178.7±5.8) s, 术后苏醒时间为 (44.7±2.9) min, HR为 (138.1±20.8) bpm, 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儿Sp O2为 (99.2±0.5) %, 对照组为 (99.3±0.6) %, 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小儿手术治疗中, 选择麻醉方式与药物时必须慎重, 在保证麻醉效果的同时, 尽可能降低麻醉药物对小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确保小儿身心的健康成长[4]。氯胺酮作为一种麻醉药剂, 作用快速但短暂, 可以选择性的抑制大脑及丘脑, 肌内注射后约3~4 min, 就能产生麻醉效果, 但植物神经反射并不受抑制;麻醉作用持续约12~25 min。在氯胺酮肌内注射时, 要求父母在场协助, 尽量减轻患儿的孤独恐惧感;注射前, 尽量让患儿放松, 并且鼓励患儿, 让患儿树立自信心, 保证注射的顺利进行;注射过程中, 尽量分散患儿的注意力, 提高患儿的疼痛承受力;注射后, 及时安抚患儿, 并且对患儿的表现予以肯定。在传统氯胺酮肌内注射麻醉中, 因为会给患儿及其家属带来一定的痛苦, 需要提出新的方法予以克服。而七氟烷作为一种新型麻醉药物, 在临床中应用效果较好。七氟烷为无色透明液体, 易挥发, 不易燃, 无刺激性气味, 使用更安全;并且几乎不参与体内代谢和生物转化, 绝大部分由肺清除, 少部分经肾脏排出;因为七氟烷的血液溶解度较低, 最小肺泡吸收浓度较高, 所以, 动物诱导、麻醉变深、苏醒的速度更快, 更有利于时间长和深度的手术。

从本研究结果可知, 观察组患儿诱导时间、术后苏醒时间、HR均要少于对照组 (P<0.05) , 说明七氟烷吸入麻醉具有很好的可调节性, 能够明显缩短诱导时间与术后苏醒时间, 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患儿康复[5]。

综上所述, 对小儿实施七氟烷吸入复合静脉麻醉的效果更好, 并且十分安全、可靠, 非常适合应用于不合作静脉穿刺的患儿, 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詹亚新.小儿静脉复合麻醉与七氟烷吸入复合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比较.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13 (27) :19.

[2]李聚禧.两种麻醉方式在小儿短小腹腔镜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比较.临床医学, 2012, 32 (8) :67-68.

[3]李军, 饶传华, 童珊珊, 等.七氟烷吸入复合骶管阻滞麻醉与静脉复合麻醉在小儿疝修补术中的应用比较.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2, 14 (2) :70-72.

[4]张琛, 邵雪泉.七氟烷吸入联合丙泊酚-芬太尼复合静脉麻醉用于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的麻醉效果观察.中国现代医生, 2013, 51 (36) :78-80.

麻醉临床应用 第8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2月~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252例外科手术患者, 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126例。观察组男71例, 女55例, 年龄最小17岁, 最大76岁;对照组男69例, 女57例, 年龄最小19岁, 最大7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均在术前0.5 h给予苯巴比妥钠0.1 g、阿托品0.5 mg肌内注射, 入室后连接心电监护仪, 选择常规监测患者血压、心率等指标。对照组患者使用静吸复合麻醉方法。观察组行硬膜外麻醉, 患者取侧卧位, 常规消毒, 实施穿刺, 成功后向上置入硬膜外导管3~4 cm, 调整为平卧位, 注入2%利多卡因3 ml, 确定无脊麻和局部麻醉药中毒反应后, 再次注入0.5%罗哌卡因4 ml, 若麻醉效果不佳, 在追加1次, 直至麻醉平面满意, 术中每隔2 h追加1次罗哌卡因;麻醉平面固定后行静吸复合麻醉, 1次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1 mg/kg、舒芬太尼1μg/kg、丙泊酚1 mg/kg、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15 mg/kg, 诱导插管后行机械通气, 氧流量为1.5 L/min, 麻醉维持:吸入2%七氟醚, 持续泵注芬太尼、丙泊酚, 并根据具体情况间断静脉注射顺苯磺酸阿曲库铵, 手术完毕前停止泵注舒芬太尼、丙泊酚, 停止吸入七氟醚, 并给予硬膜外腔推注吗啡2 mg, 氧流量调为3 L/min, 患者自主呼吸、意识及呛咳、吞咽等反射恢复后, 吸空气5 min, 血氧饱和度 (Sp O2) ≥95%时拔除气管导管。

1.3观察指标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中和拔管后的平均动脉压、心率指标;观察两组呼吸恢复时间、疼痛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

2结果

3讨论

目前手术麻醉有局部麻醉和全身麻醉两种, 全身麻醉是通过静脉滴注、肌内注射或灌肠的方式将麻醉药物送至患者体内, 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效果, 让患者暂时失去意识, 没有痛觉感受, 可是无法让患者的低级中枢传导完全被抑制, 所以患者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会提升, 其血流动力学变得不稳定[3]。静吸复合麻醉属于全身麻醉, 该麻醉过程对患者的麻醉深度控制难度大, 镇痛不完全, 手术过程容易出现应激反应, 且用药剂量大, 患儿代谢能力差, 很难将药物及时代谢干净, 术后的苏醒比较缓慢, 血浆水平上升, 容易出现全身中毒反应[4]。

局部麻醉是将麻醉药物在患者的局部注射, 对附近的神经末梢产生阻滞效果, 患者的意识清醒, 被注射部位附近会失去感觉, 硬膜外麻醉是最常用的局部麻醉方式, 硬膜外的脂肪组织、血管丛、淋巴管等数量多, 药液扩散容易, 所以麻醉的效果比较突出[5]。硬膜外麻醉会让患者的交感神经被阻断, 应激反应急剧下降, 有肌松和镇痛的效果, 术后的麻醉作用也比较突出, 患者的疼痛少。

综上所述, 临床使用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能够让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保持稳定, 术后恢复时间短, 拔管时间短, 躁动率低, 临床中推荐使用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进行麻醉治疗。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静吸复合麻醉和硬膜外麻醉联合使用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 252例外科手术患者,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126例。对照组使用静吸复合麻醉, 观察组使用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麻醉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切皮、手术过程以及拔管后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低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呼吸恢复时间低于对照组, 疼痛时间长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静吸复合麻醉和硬膜外麻醉联合使用能够让患者的血气动力学保持稳定, 患者术后的恢复时间短, 镇痛效果突出, 临床中可以推广使用。

关键词:静吸复合麻醉,硬膜外麻醉,血液动力学,镇痛

参考文献

[1]白全召, 刘清霞, 万树人.不同麻醉方法用于胸科手术患者的效果.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4, 20 (3) :21-22.

[2]林子波, 纪浩聪, 高晓枫.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冠心病上腹部手术患者的影响.临床医学, 2008, 28 (9) :10-11.

[3]罗晓琴.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与静吸复合麻醉应用于上腹部手术麻醉效果比较.医学信息, 2010, 12 (9) :2343-2344.

[4]李启, 郭掬华.静吸复合麻醉加持硬在上腹部手术中的研究应用.环球中医药, 2013, 6 (S2) :294.

麻醉临床应用 第9篇

1. 资料与方式

1.1 临床资料

从2014年8月~2016年4月众多于本院就诊且需行麻醉的婴幼儿中抽取80例,并在随机原则下将其分为两组(一般组与研究组),每组各40例。其中,一般组女婴幼儿有15例,男婴幼儿有25例;月龄7~37个月,平均月龄(25.73±5.28)个月;行唇裂修补术16例,行马蹄内翻足矫治术7例,行并指分离术17例。研究组女婴幼儿有14例,男婴幼儿有26例;月龄6~36个月,平均月龄(25.66±5.17)个月;行唇裂修补术17例,行马蹄内翻足矫治术5例,行并指分离术18例。就两组婴幼儿的临床资料(性别、月龄、所行手术)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者在该系列数据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式

一般组(气管插管麻醉[2]):利用阿曲库铵(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869;用法用量:按小儿体质量0.2mg/kg,可由医师酌情调节剂量)进行给药,待气管插管完成后对婴幼儿进行通气,并通过七氟醚(上海恒瑞医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0172)进行辅助麻醉,且应于手术结束前5min内停止用药。

观察组(喉罩麻醉[3])采用氯胺酮(福建古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5020148;用法用量:按小儿体质量4~5mg/kg,必要时可依实际情况遵医嘱酌量增减)和咪唑地西泮(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80070;用法用量:按小儿体质量0.1 mg/kg,可酌情使用)进行麻醉,并利用5%左右剂量的七氟醚(同上)经喉罩辅助麻醉,待婴幼儿吸氧5min后放置喉罩(1.5号),而后充入气体(婴幼儿咽喉处出现阻力感),封闭喉头且留置喉管,于手术即将结束前15min停止用药。

1.3 观察指标

由本院医护人员密切观察两组婴幼儿麻醉前后30min内的呼末二氧化碳分压、气道峰压情况,利用眼压计(非接触性)检测婴幼儿眼压(≥21mm Hg为上升);通过心电图检婴幼儿心率(≥100次/min为心率加快),采用颅内压监测仪监测婴幼儿颅内压情况(≥100cm H2O为上升)。

1.4 疗效评判标准

由本院工作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对两组婴幼儿各麻醉监控点的平均动脉压、血液流动情况进行进行监测(监控点:麻醉前、麻醉后、术后10min、完成手术),并记录好婴幼儿的清醒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相关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s表示计量资料,运用t进行检验,采用x2对比计数资料,若最终结果显示P<0.05,则说明其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婴幼儿经麻醉后,在气道峰压及呼末二氧化碳分压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中均存在统计学差异(研究组优于一般组,P<0.05),其中,一般组婴幼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50%,研究组婴幼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见表1、表2。

3. 讨论

气管插管麻醉法是一种当前婴幼儿手术中较为常用的麻醉方式,其主要以建立人工气道来维持婴幼儿呼吸[4]。虽然,其总体麻醉效果还算可观,但麻醉时的气管插管操作却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婴幼儿配合治疗的依从性,严重时会对其呼吸系统产生很大的不良影响,不仅使麻醉效果大打折扣,同时还会延长其治疗时间。而喉罩作为一种新型通气工具,与气管插管麻醉法相比,不仅有效减少了对婴幼儿呼吸道和血液流动的负面影响,且麻醉时喉管插入所引发的各类应激反应均较弱,更具安全有效性[5]。与此同时,喉罩麻醉法因具备操作简便、用时简短等诸多优势,可进一步将麻醉造成的呼吸障碍和呼吸系统损伤等不良现象的发生率逐渐降低。此外,有相关医学研究证明,采用喉罩麻醉法对婴幼儿进行麻醉,可在维持婴幼儿呼吸功能正常的同时保障其血液流动的稳定性。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经不同方式麻醉后,两组新生儿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气道峰压及呼末二氧化碳分压变化情况中的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优于一般组,P<0.05)。其中前组与后组婴幼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50%与37.50%。由此可知,对婴幼儿进行手术治疗时,采用喉罩麻醉的方式对其进行麻醉,可在保证麻醉效果的同时有效降低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借鉴。

摘要:目的:比较喉罩麻醉与气管插管麻醉应用于婴幼儿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80例本院于2014年8月~2016年4月接收且需行麻醉的婴幼儿作为本次试验对象,并严格遵照1:1的数学比例将其分为一般组和研究组。采用气管插管麻醉的方法对一般组婴幼儿进行麻醉,对研究组婴幼儿则利用喉罩麻醉的方式进行麻醉,而后研究并对比两组婴幼儿接受麻醉前后的气道峰压变化和呼末二氧化碳分压以及麻醉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经不同方式的麻醉后,研究组婴幼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一般组婴幼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50%,前者大于后者,且其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两组婴幼儿亦在接受不同麻醉后的呼末二氧化碳分压和气道峰压变化数据中存在统计学差异(前者优于后者,P<0.05)。结论:较之气管插管麻醉,采用喉罩麻醉对婴幼儿进行麻醉的效果和安全性更为显著。

关键词:喉罩麻醉,气管插管麻醉,婴幼儿麻醉

参考文献

[1]谢新春.喉罩麻醉与气管插管麻醉在婴幼儿麻醉中的应用[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11(5):1.

[2]梁锐枝.喉罩麻醉与气管插管麻醉在婴幼儿麻醉中的应用对比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3):200-202.

[3]李锐.气管插管麻醉与喉罩麻醉在婴儿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现代医院,2016,16(8):1161-1171.

[4]王丽丽.喉罩麻醉与气管插管麻醉在婴幼儿麻醉中的应用对比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9):170-171.

麻醉临床应用 第10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600例手术治疗患儿,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00例。观察组男165例, 女135例, 年龄最小3个月, 最大18个月, 平均年龄 (8.6±3.2) 个月;马蹄内翻足矫治症98例, 唇裂修补术75例, 并指分离术52例, 腹股沟疝修补术61例, 其余14例;对照组男162例, 女138例, 年龄最小4岁, 最大19岁, 平均年龄 (9.3±3.4) 个月;马蹄内翻足矫治症94例, 唇裂修补术74例, 并指分离术55例, 腹股沟疝修补术64例, 其余13例。纳入标准:患儿符合此次研究的指征, 且家属对研究知情且同意参与。排除标准:患儿无肝肾、心脏等器质性疾病, 无凝血障碍。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均使用2 mg/kg苯巴比妥钠及0.01 mg/kg东莨菪碱肌内注射。观察组行喉罩麻醉, 使用丙泊酚1.5 mg/kg及氯胺酮5 mg/kg进行肌内注射, 麻醉起效后, 使用6%七氟醚作面罩吸入, 睫毛反射消失后, 置入1.5号面罩, 以6%七氟醚作维持麻醉。对照组行气管插管麻醉, 0.4 mg/kg阿曲库铵为肌松药, 插管后, 使用6%七氟醚作维持吸入, 手术结束后停止给药。

1.3观察指标术前和术后1 min进行HR、MAP指标的监测, 并观察对比患儿出现的不良反应。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术前, 对照组患儿HR (120.5±5.3) 次/min, MAP为 (80.4±7.7) mm Hg (1 mm Hg=0.133 k Pa) ;观察组分别为 (124.1±8.1) 次/min、 (84.4±5.9) mm Hg,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 对照组HR (100.3±8.3) 次/min, MAP为 (67.4±5.7) mm Hg;观察组分别为 (110.5±4.9) 次/min、 (75.4±3.9) mm Hg,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67%, 观察组为7.33%,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婴儿因为处于生长状态, 免疫低下, 麻醉治疗的要求比成年人更加苛刻, 除了要求技术成熟, 还要求不良反应少, 对机体影响小[3]。婴儿麻醉的耐受力差, 麻醉精确度要求高, 所以应该使用安全性高, 效果突出的麻醉方案[4]。现在气管插管麻醉和喉罩麻醉是临床使用较多的麻醉方法。

很多研究者认为[5], 喉罩麻醉的安全性要高于气管插管麻醉, 使用更加简单, 患儿受到的刺激性小,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所以能够更加好的接受。此次研究表明, 观察组的HR和MAP指标在麻醉后的浮动情况小于对照组, 说明患儿接受喉罩麻醉后, 其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比气管插管麻醉药优秀, 所以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婴儿的解剖结构比较特别, 比成年人要复杂, 传统的麻醉是气管插管麻醉, 会给患儿带来创伤, 而且还会引起呼吸抑制。喉罩麻醉对患儿的创伤比较小, 患儿的呼吸状态稳定, 能够有效预防呼吸抑制。

研究表明, 喉罩麻醉的弊端就是会有误吸和反流发生, 所以有安全隐患存在, 因此, 临床治疗时, 需要对患儿的病情进行评估, 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 并且随时备好气管插播设备, 提供双重保障。在研究过程中,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低于对照组, 和国内外其他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单纯局部麻醉以及单一药物麻醉的效果并不理想, 手术效果差, 喉罩麻醉结合静脉注射联合麻醉的效果更加突出, 患儿的体征稳定, 刺激小, 安全可靠, 患儿接受度高, 对手术成功率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总之, 气管插管麻醉要比喉罩麻醉的安全性更加高, 治疗效果更加突出, 手术过程对呼吸道的损伤情况也更低, 安全可靠, 患儿的血流动力学受到的影响小, 有助于顺利的完成手术, 是非常优秀的患儿手术麻醉方式, 临床中可以进行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婴儿麻醉使用气管插管麻醉与喉罩麻醉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 600例手术治疗患儿,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00例。对照组使用气管插管麻醉, 观察组使用喉罩麻醉。对两组的临床麻醉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患儿麻醉治疗前心率 (HR) 、平均动脉压 (MAP) 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麻醉治疗后, 两组患儿的HR和MAP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显著变化, 且观察组的变化幅度低于对照组 (P<0.05)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67%, 观察组为7.33%,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喉罩麻醉和气管插管麻醉相比, 在患儿麻醉治疗中的安全性更高一些, 患儿的血流稳定性好, 临床可以使用。

关键词:气管插管麻醉,喉罩麻醉,婴儿麻醉

参考文献

[1]康伟, 雷蕾, 岑金燕, 等.不同剂量芬太尼对婴儿唇裂修复术中心率变化和麻醉效果的影响.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5, 26 (1) :77-78.

[2]杨红艳.七氟醚吸入麻醉和氯胺酮静脉麻醉在小儿手术麻醉中的效果分析.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5 (9) :1979-1980.

[3]后勤.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临床效果观察.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4) :775-776.

[4]王红伟, 任爱红.氯胺酮临床作用的研究进展.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9, 27 (3) :236-238.

麻醉临床应用 第11篇

资料与方法

2010年3月~2011年8月采用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辅助小儿骶管麻醉患儿110例,男90例,女20例,年龄1~9岁,平均6.3岁;手术病因:四肢骨折38例,阑尾炎39例,腹股沟斜疝22例,膝关节鞘膜积液11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麻醉方法:术前禁食6小时,禁饮4小时。术前用药:术前30分钟常规肌注阿托品0.02mg/kg,鲁米那钠4mg/kg。患儿入手术室后肌注氯胺酮5mg/kg基础麻醉后,开放静脉通路,并常规面罩供氧3L/分。观察组以丙泊酚2mg/(kg·小时)维持麻醉下行骶管麻醉。患儿取左侧卧位,先摸清两侧骶角,其联线的正中点即为其穿刺点。常规消毒后用10ml注射器接7号注射针头,于穿刺点垂直进针,突破骶尾韧带后与皮肤成30°~45°角向上再进2mm,感觉有阻力消失感后抽吸无血、无脑脊液后即可注入0.25%布比卡因0.8ml/kg(含1∶ 20万肾上腺素),测试平面符合手术要求后开始手术。对照组以氯胺酮4.0mg/(kg·小时)维持麻醉,个别病例麻醉转浅时给予氯胺酮1mg/kg静脉注射。两组病例术中输液均采用复方乳酸钠液10ml/(kg·小时)。如出现明显血压下降及心率减慢则给予快速输液治疗,效果不佳则加用麻黄碱及阿托品。

结果

两组镇痛效果比较:观察组优47例(85.5%),良8例(14.5%),优良率100.0%,对照组优25例(45.4%),良15例(27.3%),优良率72.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不良反应:观察组检查中发生肢动1例(1.8%);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16例(29.1%),其中出现呛咳4例(7.3%),肢动9例(16.4%),恶心3例(5.5%)。见表2。

观察组意识消失时间51.5±11.7秒,苏醒时间8.3±1.1分钟,对照组意识消失时间51.5±11.7秒,苏醒时间11.5±2.2分钟,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3。

讨论

丙泊酚其化学名为2,6-双异丙基苯酚,是目前临床上普遍用于麻醉诱导、麻醉维持、ICU危重患者镇静的一种新型快速、短效静脉麻醉药。它具有麻醉诱导起效快、苏醒迅速且功能恢复完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等优点。是一种奇效迅速、短效的全身麻醉药,通常是在麻醉中迅速复苏。丙泊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静脉麻醉药,作用迅速,诱导平稳,清除半衰期较短,代谢完全,反复用药无蓄积作用;苏醒迅速而安全,无兴奋现象,具有一定的镇吐功能,但其具有剂量相关性呼吸、循环抑制作用,丙泊酚诱导后通过抑制心肌和扩张外周血管且有效抑制交感神经活性,常使患儿心率、血压下降10%~25%,每搏量下降20%左右。氯胺酮具有镇痛作用强,加之有支气管扩张作用,临床剂量仅有轻微的呼吸抑制,具有兴奋交感神经,增加外周血管阻力,使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加重术中的应激反应作用,术后恶心、呕吐、躁动等不良反应,发生率高;本组患儿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心率、血压基本平稳。丙泊酚、氯胺酮对患儿呼吸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表现为呼吸暂停、频率减慢和潮气量减少,这与注药速度、剂量呈正相关。采用静脉持续给药,使用最小有效剂量逐渐达到稳定的血药浓度,对呼吸影响小,无明显的抑制作用,但由于患儿耐缺氧能力差,故仍需加强呼吸功能监测,并常规给予面罩供氧,同时做好气管插管和人工呼吸的准备。

采用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辅助小儿骶管麻醉,提高了围术期的安全性。提供了良好的术后硬膜外镇痛,因而清醒的质量较好。关于轻度的下肢运动阻滞造成的不适,经验是取得小儿家长的配合,对小儿耐心地做好解释。小儿骶管麻醉具有操作简单,局麻药用量小、不良反应小、对患儿影响小、止痛完善、肌松效果確切、肌松满意的优点,在临床被广泛应用。

麻醉临床应用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所收治的100例行胃镜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有12例女性, 88例男性, 所有患者的年龄为34~85岁, 平均年龄为68岁。利用随机抽签法将其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存在一定的差异, 具有可比性, 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

1.2 方法

观察组:对该组患者取仰卧位, 采用鼻导管来对患者进行吸氧处理, 将口器放入后, 对患者的呼吸 (R) 状况、血氧饱和度 (Sp O2) 、心率 (HR) 、基础血压 (BP) 进行监测。在15~20 s内将10~1.5μg/kg芬太尼静脉注入患者体内, 间隔1 min后对患者给予1.0~2.0 mg/kg丙泊酚缓慢推注, 在30~40 s内将其推注完毕。在对患者给药的过程中, 必须对患者的反应进行密切的观察, 待其安静入睡后方可进行插镜处理, 当胃镜到达幽门处时停止推药。如果患者出现躁动或需要活检, 就必须对其缓慢增加麻醉药物的剂量。在对患者进行胃镜检查的过程中, 必须对其持续给氧, 并准备适量的肾上腺素以及麻黄素备用, 诊疗结束后患者开始苏醒时, 将其移至苏醒区, 待患者完全清醒且休息30 min后方可离开。对照组:对该组患者给予1%地卡因喷喉处理, 在喷喉3次后开始对患者进行胃镜检查, 检查的方法与观察组一致。

1.3 麻醉效果判断

对患者的操作时间、血氧饱和度、呼吸、心率、血压进行观察, 并对患者的感受以及检查成功率进行比较。患者的麻醉效果按Ramsay分级来进行分级处理, 清醒为0级;困倦但反映较好为Ⅰ级;入睡易唤醒为Ⅱ级;入睡唤醒困难, 睫毛反射仍存在为Ⅲ级;入睡、睫毛反射消失。呼之能应或睁眼即为开始苏醒, 问答切题、思维清晰、步态稳健为完全清醒。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 计数资料的对比用χ2检验, 而计量资料的对比用t检验, 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暂停以及操作时间存在明显一定的差异, 具有可比性, 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的检查成功率存在明显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具体情况见表1。

3 讨论

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3], 在对患者进行胃镜检查的观过程中无痛、舒适的插管方式是最容易被患者接受的检查方式。此种检测方式不仅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检查效果, 而且还避免了非麻醉状态下的检查对患者造成的恐惧以及害怕心理。

此外, 还有学者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4], 无论是芬太尼还是丙泊酚, 均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呼吸抑制的情况。丙泊酚作为一种麻醉想过相对较短的药剂, 其半衰期较短, 因此, 在使用过程中, 其输注浓度与患者的血药浓度呈正比, 在对患者采用丙泊酚进行麻醉处理的过程中, 对麻醉的深浅易于调控, 同时它还具有起效快、苏醒时间短等优点。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 麻醉胃镜检查患者与非麻醉胃镜检查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暂停以及操作时间存在明显一定的差异, 具有可比性, 但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他们之间的的检查成功率存在明显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本研究的这一结果与某些学者在其研究报道中的结果基本一致[5]。由此可见, 在对患者进行胃镜检查的过程中, 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麻醉具有无痛苦、舒适、安全的特点, 不过在此类麻醉状态下对患者进行胃镜检查时, 必须要对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进行严密检测。

参考文献

[1]何健, 赵永锋, 税明煜, 等.胃镜检查麻醉与非麻醉临床对比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 2008, 37 (5) :588-591.

[2]朱海琴.胃镜检查麻醉与非麻醉临床对比分析[J].健康必读 (下旬刊) , 2012, 20 (8) :309.

[3]许丽.胃镜检查中麻醉与非麻醉的临床疗效对比[J].求医问药 (学术版) , 2012, 10 (4) :96.

[4]袁红.胃镜检查麻醉临床应用效果分析与研究[J].健康必读 (下旬刊) , 2012, 20 (3) :39-40.

上一篇:运用与意义论文下一篇:玻璃幕墙的发展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