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窃行为范文

2024-08-18

偷窃行为范文(精选7篇)

偷窃行为 第1篇

首先, 我从多方面了解孩子, 掌握孩子的基本情况。

我所了解的孩子的基本情况:王XX, 男, 10 岁, 小学三年级学生。父母离异, 现在和父亲一起生活, 但是由于父亲工作比较忙, 孩子长期和奶奶住一起。老师反映王XX平日性格开朗, 积极主动, 学习成绩优异, 最近一段时间老是喜欢拿别人的东西 (铅笔、零花钱、橡皮泥等) , 老师什么方法都用过了, 效果不佳。同学反映王XX很调皮, 学习成绩好, 喜欢偷别人的东西。家长反映孩子很懂事, 也很有主见, 但比较任性, 想要什么就必须买什么。但由于家庭经济条件限制, 大多数时候都不能满足他的需求。最近得知孩子有偷窃行为, 家长狠狠揍了他一顿。

其次, 我对孩子的情况进行了必要的分析。

王XX的父母离异后, 对孩子的关心和家庭教育可能比较缺乏, 导致孩子的行为习惯偏离了正常发展的方向;三年级以下的孩子自我意识还不够明确, 孩子的自制力不强, 思考问题又比较肤浅片面, 很容易受到物质的引诱;王XX已经有过多次“偷窃”行为, 他似乎尝到“偷窃”带来的“甜头”;班主任采取过多种方法, 但是效果都不是太明显。

再次, 采取可行性的措施帮助孩子矫正不良行为。

面对这样一个孩子, 我认为纯粹的理论教育可能很难达到教育目的了。我决定以“偷”治“偷”, 让孩子体验一下“被偷”的感受, 意识到偷窃行为给别人带来的伤害。我在征得班主任的同意和配合后, 在孩子吃饭时间, “偷”走了王XX的学习必需品———文具盒。然后, 回到办公室, 努力让自己的心情平静, 期待孩子的到来。

孩子吃完饭, 回到教室, 准备做作业。突然发现自己的铅笔盒不翼而飞, 非常着急。他在教室里大声质问:“是谁偷走了我的铅笔盒?真可恶!”找了许久, 他都未曾找到心爱的铅笔盒, 他站在那儿, 眼泪汪汪。这时, 班主任走到教室, 对同学们说, 请同学们赶快做作业, 待会儿还要单元测验呢。同学们都安静地做起了作业, 只有王XX在座位上焦灼不安。“王XX, 你怎么还不开始做啊?抓紧时间啊!”“老师, 我的铅笔盒不见了”。王XX终于忍不住伤心地大哭起来……后来, 班主任老师按照我们事先商量好的说辞, 让孩子来找我帮忙解决。

孩子眼泪汪汪地站在我的眼前。我突然感到有些心慌。我努力让自己平静!开始和他交谈。 (以下对话中, 我简称“汤”, 学生简称“王”)

汤:“怎么哭成这样了啊?发生什么事情了?”

王:“我的铅笔盒被人偷了。”孩子哽咽。

汤:“你确定是别人偷走了你的铅笔盒?”

王:“我很确定, 吃饭之前我把它收好放书包里的。”

汤:“哦, 你丢了心爱的铅笔盒, 你现在一定很难过……”

汤:“老师和你一样, 感到很难过。因为老师更喜欢看见你开心的样子。”

王:“这只铅笔盒是我妈妈买给我的, 我很珍惜的, 而且里面有很多的学习用品, 没有了它, 我没办法学习了!”

汤:“是啊,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爱的东西, 丢失了就会很难过的……如果偷你铅笔盒的人现在站在你的面前, 你会和他说什么呢?”

王:“我当然会很讨厌他 (她) , 我会骂他 (她) 是个可恶的家伙!”

汤:“为什么这么讨厌他 (她) ?”

王:“因为他偷了我的铅笔盒, 害我作业没法完成, 还让我难过了这么久。”

汤:“是啊, 别人的偷窃行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此时希望偷你铅笔盒的人应该怎么做呢?”

王:“我希望他赶快把铅笔盒还给我。”

汤:“你的意思是说, 你希望偷你铅笔盒的人马上把铅笔盒还给你, 然后你就可以正常学习, 你的难过程度就会降低甚至消失, 是吗?”

王:“是的。”

汤:“如果他 (她) 把铅笔盒还给你了, 你会原谅他 (她) 的行为吗?”

王:“这次我会原谅他的, 但是希望他 (她) 下次不要再这样做了。赶紧把文具盒还给我啊!” (说完又哭了起来)

汤:“很好。汤老师试试, 能否帮你实现愿望, 请你闭上眼睛, 数3 个数字, 然后睁开眼睛。”

当孩子睁开双眼, 看见了躺在办公桌上心爱的铅笔盒时, 他惊呆了, 大声质问, “是你拿了我的铅笔盒?”我说, “是的。”他接着问我为什么。我顺势把问题抛给他, “你这么聪明, 你一定会明白的。”他恍然大悟说, “我知道了, 以后我再也不干坏事了!请相信我!”我微笑着点点头, 轻轻将他揽入怀中。“老师相信你!生活中有很多东西是我们喜欢的, 只有通过正确的方法获取, 才会得到很多快乐, 非法获取的东西, 只会换来不安和别人的责备!”孩子微笑着对我说:“老师, 我懂了。”

偷窃行为学生的辅导个案 第2篇

一、一般资料

李思辰,男,10岁,小学四年级学生,两兄弟,长子。体态发育正常,但学习困难。8岁二年级时才和父母生活,之前一直由奶奶照顾生活起居,是半个留守儿童。居住环境与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家族无精神疾病史。

父亲性格暴躁、固执、偏激;只要孩子有错即责打,甚至暴打。母亲是打工人,溺爱孩子。该生顽皮好动,学习上较为困难,语言表达能力差,时常借同学的钱买东西。

二、观察与他人反映

同学反映:在班上同学反映李思辰偷同学的东西,如游戏卡片、牛奶卡、钱等。若不是当场捉到,或证据确凿,该生绝不承认,且说谎时神色自若,面不改色。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课后也难以完成作业,成绩差。

父亲反映:在李思辰就读三年级时,老师也反应其有透气行为。母亲反映:孩子出生半年就去工作,孩子由老人照顾。两兄弟经常打打闹闹,和母亲的交流、沟通良好,但兄弟两和父亲的交流少、沟通不畅。父亲曾经用刀割过李思辰的手,留下疤痕。

老师反映:这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因此对课上的知识掌握不牢,属于学习困难的学生。

三、分析与诊断

第一个阶段:有意识、有动机地进行偷窃,主要有以下方面动机:

1.为引起关注:小时候由于父母忙于工作,长期不在身边,使李思辰借偷窃等问题行为引起父母的关注及师长更多的关怀。

2.为报复:李思辰无所有权满足欲望。有错时,父亲则以责打管教,缺乏适当疏导。

3.为满足虚荣心:家庭对零用钱严格管制,当同伴间使用新奇物品时,自己也很想拥有,于是便加强李思辰的欲望,以致于偷窃。

4.为填补缺失的“爱”:对于父母的长期不在身边,李思辰一知半解,也正因为婴儿时缺乏母亲的爱抚和有效的亲子陪伴,再加上偷窃对班级上形成恶性影响,他不得不争取友谊来填补他所缺失的“爱”。

第二阶段:变成了强迫型偷窃行为,在潜意识下已形成偷窃—兴奋快感的心理条件反射。此阶段,个案对偷窃行为已难以有效控制。

四、辅导策略

根据以上的分析与诊断后,了解到李思辰的主要问题在于缺乏来自家庭的爱与关怀。为引起父亲及师长的注意,李思辰才出现偷窃偏差行为,于是跟李思辰监护人共同确定辅导策略:

1.个别谈话:定期约谈。

2.行为改变技术。

3.加强亲子教育:利用家庭访视、电话联系等方式,与其家庭联系,寻求共识以配合学校辅导措施,使李思辰能充分感受到家庭的爱。

五、与李思辰监护人共同拟定短期目标

去除偷窃行为;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放学后按时回家;改善李思辰当前的人际关系。

六、与李思辰监护人共同拟定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

了解自我的问题所在,完善其个性,增强道德感,增强其人际适应能力;增进道德意识,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达到自信、自控,健康有序地人生发展。

七、辅导过程

1.第一阶段:

(1)了解情况;

(2)与李思辰的奶奶个别谈话;

(3)与李思辰个别谈话;

(4)家庭约访建立共识。

2.第二阶段:

(1)了解情况:奶奶反映其撒谎、“拿”别人东西的情况还是会有。老师反映课堂注意力较之前集中,也会举手回答问题,但班上同学的人际关系尚紧张。

(2)运用认知疗法:李思辰认为只要送东西给同学就可获得友谊,心理老师运用产婆术跟其辩论。让其知道这是不合理的想法。

(3)运用厌恶疗法:向李思辰详细介绍厌恶疗法的操作方法和具体实施方法。给李思辰几根橡皮筋,套在自己的手腕上。当他有“拿”别人东西的冲动时,就拿这根橡皮筋狠狠地弹一下自己的手背。

3.第三阶段:

(1)让父亲以平常心对孩子的这种行为,和孩子多沟通、多陪伴,用不同的方式和孩子交流。

(2)强化厌恶疗法的效果:李思辰对于偷窃行为有愧疚感。

八、辅导反思

(1)本个案需跟踪。

(2)本案例中,李思辰要家庭配合下,当事人能配合,在心理老师运用厌恶治疗,配合认知行为治疗时。

(3)个案的辅导绝对需要团队的合作,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配合。在此个案中,不是单凭心理老师或社工就可以完全解决问题,合作期间适时的联系及检讨修正是必要的。

(4)本案中由于父亲与孩子缺少情感交流,在学校又被忽视和孤立,导致李思辰的快乐取向转向于不良行为,并被不断地强化,以致越陷越深。潜意识中以这种消极行为作为自我精神补偿。心理老师及学校多次向李思辰父亲提出建议要改变不良行为,家庭必须从陪伴开始,陪伴是用心陪伴而非流于形式,其实孩子更多的是需要静静倾听,以朋友对朋友的眼神交流。孩子从来都很清楚父母亲对他们的重视,但是重视比不上一次面对面的注视。

在班主任工作中,处理学生盗窃问题是非常棘手的。从个人意识层面讲,现在的班贼心理素质普遍很好,除非抓个现行,否则,他们不会轻易低头认错。从法律层面讲,盗窃是一种犯罪行为,应该交与司法机关处理,但由于嫌疑人是学生,班主任处理此类事件重在“治病救人”,并帮被盗的学生找回钱财,不能以公安机关的办案方式来解决。我们就要一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过程,才进行有效教育的关键。

小学生偷窃行为成因有多种多样,我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来,分析我们学校学生的一些偷盗案例。

主观原因:逆反心理、妒忌心理、捉弄心理、炫耀心理、攀比心理。

客观原因:家庭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学生接触社会的面越来越大,各种知识、文化激荡、充斥校园,学校难以脱离社会而成为一个真空场。学校教育的影响;学校思想教育不力,有的教师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对所谓的问题学生冷眼相看。

九、中学生偷窃行为对策

1.加强与家长的密切沟通。当学生出现偷窃行为时,应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

2.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学生出现偷窃行为,心理负担较重。担心被人发现暴露后又担心教师责骂、同学讽刺。

3.依托社会资源,共护心理健康长成。可以聘请校外辅导员,让他们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克服攀比心理,杜绝超前消费。

如何对待幼儿的偷窃行为 第3篇

一、要给孩子灌输正确的观念

有的父母把孩子的要求视若圣旨,一切都予以满足,使得孩子心中没有是非标准,想得到什么东西就毫无顾忌地去拿,而不知道私拿别人的东西是偷窃行为。孩子如果拿了别人的东西回家,我们要告诉他们:“那个丢了东西的小朋友一定很伤心,明天把东西还回去。”然后要孩子一定还回去,孩子做到了可以给他一个小小的奖励。

平时带孩子逛商店或超市的时候,孩子选了要买的东西,可以让他自己拿钱到柜台付账,让他知道需要的东西要用钱来交换。

做家长的要尊重孩子的所有权,容许孩子有自己的收藏品,如果家长要拿取,也应该先征得孩子的同意,这样才能培养孩子对物件所有权的概念。

二、及时正确地纠正偷窃行为

对于孩子的偷窃行为应及时进行教育。指出偷窃是损害别人利益的错误行为,提高孩子判断是非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要让孩子懂得,不能把别人的东西随意占为己有。如果孩子纯粹因为无知将东西拿回来,问题倒容易解决,但假如孩子存心偷东西,就非同小可了。有的孩子私拿别人东西并不是真正需要这件东西,而是想通过这种行为力求得到别人的关注。这种孩子往往是因为父母无暇照顾,使孩子在家里缺乏足够的情感关注,而通过这样的行为来引起家长的注意。对于这种情况,父母应静下心来和孩子谈一谈,并分配好自己的时间,对孩子多一些照顾和陪伴,一起来改善孩子的情绪并纠正偷窃行为。

另外一个原因是外界物质的引诱。孩子看到别人有令人眼花缭乱的新奇玩具,穿着漂亮的名牌服装,心里一定非常羡慕。对孩子的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家长要耐心解释与劝说,并明确指出,任何人不可能得到自己希望的一切东西。应当适当满足孩子的要求和希望,或固定给孩子少量的零用钱,教孩子自己管理和开支,让孩子感到温暖体贴。

文学井盖的偷窃者 第4篇

飞机比牛车方便了一百倍, 飞机的危险也增加了一百倍。为了减少这种危险, 人们制造了许多设备并且制定了许多规则, 身份证、保险单、登机检查、安全带、氧气罩、黑匣子, 等等。同样, 现代社会在处处增加了方便的同时也增加了危险, 公共交通、电力、煤气、信用卡、手机……在改善我们生活的同时, 也增加了陷阱。这些陷阱如同大街上的下水道井盖、自来水井盖、煤气井盖、电信井盖和热力井盖。不断增多的井盖表明给我们生活提供的便利更多了, 同时这些井盖一旦失窃和损坏, 就成了陷阱。

在现实生活中克服危险的方法就是规则:交通规则、用电规则、信用卡使用规则, 等等, 规则是让我们在取得生活质量的同时避开可能的陷阱。作为一个现代人, 他从小受到的教育之一, 就是许许多多的规则, 以至于规则成为生活习惯, 并且习惯成自然。当一个乡下人第一次走进现代都市的时候, 他会感到“处处是陷阱”, 因为他不知道规则;别人一眼会认出这个乡下人, 因为他不按规则在城市中行动。

规则消除了危险, 而对规则的熟视无睹, 也就遮蔽了危险。

艺术生产和消费, 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也变得更加方便了。人们为艺术生产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出版业、报刊业、稿酬制度、大众传媒、评奖与奖励制度、版权法、行业协会、网络……于是今天的作家, 比李白、杜甫更快出名, 无须三百年了, 完全可以一夜成名, 第二天的太阳就是自己。于是今天的艺术家也能成为巨富, 歌星一张嘴就有成千上万元的进帐。但是, 更加现代的文学艺术, 也有更多的“井盖”可能变成陷阱。有出版就有盗版, 有评奖就有贿选, 有传媒就有炒作, 有协会也有圈子、山头, 一句话, 现代的文学艺术更加像“名利场”了。

偷窃行为 第5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快发展,随之产生了种种不良因素,影响了小学生的道德品行的养成。小学生偷窃行为日益增多便是典型的现象,已日渐成为学校、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从该现象发生的原因、动机以及解决的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在实践中进行了探索。以期引起更多的学者、同仁探索防范小学生偷窃行为的良策,帮助我们一线教师更好地解决相关问题。

【关键词】小学生

偷窃行为

原因

对策

笔者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曾遇到过多起小学生偷窃事件,较为典型的有以下几例: 【案例一】

上午第三节课时,我发现王强同学不见了,急坏了的我让班长在校园找遍了也不见其踪影,我立即打电话通知家长来学校协助寻找,依然无果。就在放学铃声响后,班长给他整理书包时,发现里面有没吃完的零食及不明来源的高级玩具,另外还有50多元钱。后来下午找到之后,我便打电话约其家长谈话。原来,早上到校后,他仍然沉浸在昨晚打游戏机的刺激、快乐中无心上课。后来竟忍不住趁下课时,偷偷地溜出去进了游戏室。和家长的交谈,令我吃惊不小。家长说,赵波先后从家中偷走了近千元,全部和同学一起挥霍了。因为他是父母想要男孩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生的,故对其溺爱有加。对他的这种坏毛病,父母早有发现但屡教不改,无计可施。

【案例二】

张翔,男,10岁。父母离婚后,他跟着父亲生活。但父亲常年在外务工,根本没有时间管教他,平时都是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他在班上少言寡语,学习习惯差,成绩不好,家庭作业经常不做。有一次,其父找到学校说他偷了家里的钱还不承认,让我帮忙问问。经我再三开导,他终于说出了实情。原来,由于他胆小怕事,被校外一伙坏同学盯上了,经常逼着他要钱。他被迫无奈便偷了爷爷卖粮的几百元钱。并将这些钱陆续交给了勒索他的人。他在给我的检讨书中还承认:花掉这些钱后,他又偷了家里的几十元钱,还把他爷爷捡的废品偷拿去卖了,将钱全部花掉。

【案例三】

在给陈灿当班主任前,我对她印象很好。她长相甜美可爱,成绩优秀,是老师口中的优秀学生。每次在校园碰到,她都会笑眯眯的上前问声老师好。可后来当了她的班主任我才发现,她身上还有许多坏毛病,如心胸狭隘,被班干部记名时总是狡辩甚至哭闹或乱藏同学学习用品。同学们都不喜欢她,不愿跟她同座。一天,我中午值班时发现自己刚买的苹果手机的耳机“长翅膀飞了”,我灵机一动便问道:谁看到老师的耳机啦,我不知道放哪了,看谁先帮老师找到它,谢谢啦”。后来我刚到办公室坐下,她就兴冲冲地把耳机拿出来,声称在楼道里捡到的。我当时并没有放在心上,只感谢了她一下。再后来,便发生了,办公室老师的钱包先后被偷数百元钱,因为我所在的办公室的卫生工作是我负责的,所以我发誓不破此案誓不罢休。我先后私下找学生盘问,最近谁用钱大方,又到校园商店问,谁用过50、100等大面值的钞票,种种迹象和口供都指向了她,最后我将最大的嫌疑放在她身上。她姐弟四人,经济状况有点拮据,父母不可能给这么多钱供其挥霍的。我把她叫到办公室谈话,她一开始坚决不承认,后来我摸着张园的头,温柔地说:“家长都说没给过你那么多钱,你这些钱到底是从哪儿来的,你好好想一想。有错一定要承认,改了就是好孩子,老师依然会喜欢你的,并且老师保证只要你知错就改,改过不犯,老师一定帮你保守秘密的。”过了一会儿,她满含泪水向我承认了错误。

【案例四】

卢婷,女,13岁。父母都在外务工,收入不错,她从小一直是外婆照顾,她家里经济状况很好。她经常将数千元压在校园商店,课后买零食和玩具送给同学,还常请同学吃喝。有次甚至还带来了假币,经我盘查,父母并不会给这么多钱给她,她因为成绩不好,父母说成绩好就用钱来奖励,于是便出现了她偷家里的钱来拉拢成绩优异的同学的现象。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我认为小学生偷窃行为的发生与家庭、社会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大量的调查、取证、分析、研究,我总结出了小学生的“偷窃心理”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

1、家长溺爱、放纵或疏于管理是造成小学生偷窃行为形成的原因之一。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视其为掌上明珠,再加上爷爷奶奶的宠爱,使他们任性、自私、好逸恶劳、贪图享受。正是由于家长的溺爱,使有的孩子偷钱后觉得无所谓,心想:爸妈这么宠爱我,即使发现了也不会打我,拿就拿了呗。有的家长只忙于工作、生意等,无暇过问孩子在学校的一切表现,在家更谈不上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由于家长很少管教,给孩子的自由空间太大,促使孩子交上了一些不三不四的大朋友,沾染上了许多不良习气。有的家长即使发现孩子的偷窃行为,也认为是自己家里的钱,拿了无所谓,没什么大不了的,对此放任不管,或轻描淡写的批评几句了事。长此以往,致使孩子养成了偷窃的不良习惯。有的家长言行不检点,或在外贪图小便宜,给孩子行为造成一定的影响。有的孩子在外拿了别人的东西家长不但不制止,甚至认为自己的孩子有本事、能干,包庇、袒护自己的孩子。这些都助长了孩子偷窃行为的形成。

2、家长给孩子的零花钱太少或干脆不给也是导致小学生产生偷窃行为的根源之一。我们的家长在教育子女花钱的问题上有两种倾向:一种是给孩子的零花钱太多。这类家长觉得自己小时候家庭贫穷,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现在情况好了,决不让自己的孩子再受苦,就多给零花钱。看到孩子在别人面前大把花钱家长感到很自豪,有一种家庭优越感。还有一种是给孩子的零花钱太少。这类家长认为,给孩子零花钱会把他们惯坏,使孩子养成花钱大手大脚的坏毛病,或怕孩子搞不正当消费。有的家长因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就干脆不给孩子零花钱,导致一些手头缺钱花的孩子去偷窃。

3、家长管钱不当、放钱不慎给孩子造成偷窃的机会。如案例一中的王母在家中开大巴车,她每天将所收的车费全部带回家,存放在较低的衣柜中,并且未上锁。孩子多次拿钱她却毫无察觉,直到几天后对帐时才发现。案例二中的张某爷爷往抽屉放钱时发现其子偷看却并未在意。有的家长常将巨款放入衣兜,回家后将衣服随便乱放。有时孩子要钱时家长嫌烦,就让孩子自己取。这样,就给孩子偷窃提供了方便。

4、家长奖励失当。有些家长一心只要求孩子考高分,只要孩子考高分,他们就用数字较大的金钱来奖励孩子。到了高年级后,有些孩子成绩渐渐从优等生降成中等生,难以满足父母的期望,于是就相处歪点子,偷钱来抄来高分,蒙蔽家长,如案例四中的卢某。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应如何对症下药,尽快解除学生的这些心理障碍,使学生健康成长呢?根据处理类似情况总结的经验,我觉得主要应从这几方面入手:

一、家校合作,为孩子营造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

综观孩子的“偷窃”行为,与家庭的不良影响密切相关。许多孩子的心理偏差都是家庭教育的失当造成的。有的家长对孩子溺爱放纵,当孩子出现小偷小摸的行为时,没有严加管教,客观上纵容了孩子的“偷窃”行为;而有些家长粗暴地打骂孩子,或不关心子女,则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对抗情绪,以至于在错误中越陷越深。因此,我经常耐心的和家长一起分析问题,找出原因,统一看法,改变不良的家庭教育,既要对孩子严格要求,也要尊重、信任他们,保护和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愿意袒露自己的想法,这样才能真切地了解他们,有效的做好转化工作。

二、留心观察,防微杜渐

“勿轻小事,小隙沉舟。”孩子的自制力不强,思考问题又比较肤浅片面,很容易受到物质的引诱,出现一些小偷小摸,对此,教师千万不可忽视,因为一次得逞,便会使他们心存侥幸,逐步形成习惯。我是这样做的:平时,我要求孩子们学会保管自己的学习用品和零花钱,不丢三落四,养成细心品质。一旦发现有钱物丢失,应立即查找,或报告老师。在调查这类事上,时间是一个关键,越及时越有效。在排查过程中,应多运用心理战术,如:换位思考法,顺水推舟法,个别谈心法,反面教育法等。不管运用什么方法,其目的只有一个:动之以情,使他(她)自己露出破绽,承认错误,但不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如果事态的发展允许对他们的错误行为进行保密,那么,我一定会坚守诺言,否则就失去了再一次教育他们的机会,他们再也不会相信我。教师平时也应该多和孩子们接触,细心观察他们的言行,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一旦发现他们存在不良行为,就能及时指出,及时纠正,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三、创设情境,提高抵抗诱惑的能力

孩子的意志力薄弱,抗诱惑能力低。因此,在矫正初期,加强管理,切断不良因素的影响是必要的。如让孩子避开某些诱因(游戏房、社会、朋友等)。但这只是一种消极的方法,因为人们很难完全避开不良影响,即使避开了也很难保证不在新的诱因下再犯错误。因此,成功的教育应该使孩子在难以避免的环境和诱因下,具有抗拒诱惑、坚持正确行为的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除了从思想上耐心教育外,更重要的是要创设新的情境,锻炼其意志力,在锻炼过程中形成和巩固新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在对称××教育的过程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让她参与班队活动的准备工作,管理一部分活动经费,当好采购员。同学和老师对她的信任使她工作起来非常负责,也促使她制了金钱的诱惑,向诚实迈进了一步。

四、正确面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反复”

当我们尽了全力教育,学生在改正了一段时间后,老毛病又犯时,我们该怎么办?事实证明,要从孩子头脑里清除一种已经养成的坏习惯,形成一种正确的道德观念,这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出现“反复”是正常的,决不能当孩子出现反复,就认为他是一段不可雕塑的朽木,更不要翻老帐,损害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自暴自弃。我们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静下心来,总结一下前一阶段教育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再次审视眼前的学生,寻找更有效的办法,给他们转变的时间和持久的信任。

小学生偷窃行为心理分析及应对 第6篇

案例:我校3年级(1)班一男生,平时沉默寡言,不善于与其他同学沟通,也不喜欢与同学在一起玩,上课从不主动回答问题,被老师点名后回答问题声音也非常小,常常答非所问。在一学期里,笔者多次发现该男孩有偷窃行为,有时候偷家里钱财,有时偷同学的文具、书本,有时甚至去老师办公室偷窃。曾多次与家长沟通,但家长又忙于生意,疏于管教,导致这个小男孩现在已经成为老师和学生公认的“小偷”了。

一、小学生偷窃行为心理分析

小学生自我意识尚未完全形成,心智幼稚,其偷窃心理与成人有很大的区别:

1.占有心理

依据心理学理论,婴幼儿是没有自我意识的,常常会把自己喜欢的东西随意拿过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逐渐形成,在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家长如果不加注意,缺少必要的矫正,任其发展,久之就会出现盗窃行为。我们学校一个小女孩家长对其过分溺爱,拿别人东西的时候家长也不闻不问,甚至有时还会鼓励,久而久之这个小女孩拿同学东西就理所当然了,即使被现场捉住也不以为然。

2.捉弄别人、自我享受心理

我们学校4年级(2)班有一个男同学,家里条件优越,几乎想要什么家长就给买什么,但他有一个“爱好”:拿同学急需的东西,比如,下节课上美术课,课前他偷同学的美术课本。每次问他为什么,他说他不需要偷的这些东西,只是每次看到被偷的同学焦急地寻找被偷之物时,他就觉得特别开心。对于这个同学,偷窃成为他捉弄同学、朋友并寻找快乐的途径。

3.逆反心理

也就是俗话说的“你让我向东,我却偏向西”。逆反心理容易出现在小学生不被老师、同学注意或者受到不公正批评的时候。这种心理如果不加疏导,很容易导致行为异常,如偷窃等。出了问题后,他们就会以“这样很酷”来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辩解。

4.嫉妒心理

有句名言说嫉妒是心灵的肿瘤,其特征为把别人的优势视作对自己的威胁而采取贬低、诽谤甚至威胁等行为来求得心灵的“慰藉”。在嫉妒心理控制下的人常会做一些事后想起来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们班上有个小女孩经常丢东西,后来发现是另外一个小女孩做的,问其原因让人大跌眼镜:丢东西的小女孩长得漂亮、可爱,愿意和她一起玩的同学很多,而偷东西的小女孩就没有这么多玩伴。

5.“出人头地”心理

有些小学生受不良环境的影响,处处喜欢炫耀。小学生没有经济实力支撑着自己的“面子”,多数情况下只能依靠偷窃来解决。他们用偷窃的钱、物在别的同学面前大肆炫耀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理。

6.补偿心理

这种心理多发生在那些以前家里条件很优越的同学,他们几乎想要什么就会有什么,但一旦家庭发生变故,不能再支撑他(她)的这种需求的时候,偷窃行为就发生了。他们依靠偷窃继续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有“果”必有“因”,“因”又分为“内因”和“外因”,其中“内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小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失

这是“内因”。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家庭和睦、父母素质高的小孩素质通常也较高,而如果家庭不和、单亲或者问题家庭的小孩心理通常也不健康。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其言行对小孩来说影响很大。小孩就是一张白纸,以后他(她)发展怎样就要看父母如何规划了。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子女而缺乏必要的督导;有些家长教育简单粗暴,他们眼中的教育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一个字“打”。还有些家长只注重考试分数而缺乏最基本的做人教育;更有家长本身人品不正,对自己孩子不好的行为,如偷窃,不但不指责,还袒护和鼓励。

2.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各种观念、意识交织、碰撞形成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形态。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既有正义、真诚等充满“正能量”的东西,也有很多奢靡、浪费、浮躁等“负能量”的事物。小学生因其不成熟的固有特征造成其缺乏辨别能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小学生生活在一种满是负面、消极事物的环境中,其心理也是负面和消极的,进而造成其不良的行为,比如偷窃甚至抢劫。早就有媒体报道过部分学生因长期受港台或国外一些色情、暴力电影、电视剧的影响而发生偷窃、抢劫等行为。

小学生可塑性强,对于偷窃等不良行为如果及早发现、及早纠正就有可能把问题少年挽救回来。近期湖南卫视热播节目《变形记》上很多问题少年就是通过早期干预、早期正确的教育而蜕变成优秀少年的。

三、如何早期、正确地干预小学生的偷窃行为该

1.尊重、保护学生,获取学生的信任

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很多小学生的偷窃行为是偶然的,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偷窃行为的严重性,而是事后从同学、老师的议论中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这类同学常常存在心理问题,如果老师对他们处理、教育不当就很容易让他们走向歧路。对于他们,首先应该尊重、保护,而不能把他们标识为“问题少年”或“小偷”。然后要努力取得他们的信任,了解偷窃原因,发现心理问题症结所在,最后采取相应的应对方式。我的班上曾有一学生,因为偷窃行为,同学都疏远他,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为了改变他的状况,我积极对他进行引导:首先,我非常重视他的存在,也告诫其他同学不要看不起他,多与他玩。与他相遇时,我常会叫住他,询问他的近况怎么样……其次,我在课余时间经常找他聊天,告诉他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通过长期观察我发现他存在自卑心理(由于该同学有口吃,与同学沟通困难,常常遭同学取笑),自卑的心理造成他通过偷窃来获得内心的满足。以后只要他有一点点进步,我就会在班上表扬他,慢慢的,他的自信回来了,学习成绩也步步上升,更重要的是他改掉了偷窃的陋习。

2.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互动

小孩偷窃行为与家长管教方式的不正确密切相关。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而对小孩的任何要求都是听之任之,对小孩的错误也不加以纠正,更有甚者还包庇小孩的错误;而有些家长则是对小孩管教过严以致于正常的需求都难以得到满足,从而促使小孩通过偷窃来满足需求;更有家长是只顾忙自己的事,对孩子不闻不问,犯了小错误也不当回事,而当真正犯了大错误想管的时候只能亡羊补牢。对此,我们的做法是:(1)召开小型家长会:选择一些重视家庭教育并且取得较好成果的家长来做讲座,同时适当加以引导以促进部分家长对教育行为的反思;(2)通过书信、讲座等方式适时宣讲一些关于家庭教育、儿童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家长管教小孩的水平。通过上述方式,我们发现部分家长改变了对小孩的管教方式,相应的,小孩的偷窃发生率也有所降低。

3.从小事做起,从细微做起

中国有句古话,叫“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对于小孩的小偷小摸行为,如果老师、家长不尽早制止,那么如果小偷小摸成功,就会对孩子的行为形成一个“正反馈”。小孩偷窃的胆量会越来越大,手段越来越娴熟,而钱物的价值也会越来越大,最终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对于老师,如果日常班级管理生活中出现丢东西的事情一定要尽早查明,争取把错误扼杀在摇篮中。

偷窃,释放压力? 第7篇

这些“顺手牵羊者”中,有一少部分人,家境富足,甚至还颇有身份和地位。她们“拿”东西并不是为了其经济价值,也不是因为和店家有仇,只是觉得顺手牵羊偷东西的感觉很High,很有快感。在国外,这种情况下,通常法院不会把当事人交给监狱,而是交给心理治疗中心,因为这是一种冲动型人格障碍,一般俗称“偷窃癖”。

幼稚型偷窃癖

像电视剧《天若有情》里董洁扮演的展颜在得不到爱时就会偷窃以引起注意—样,这类偷窃癖—般在小时候,是父母家人重点保护和溺爱的对象,长大后,思维方式还停留在孩童般的幼稚阶段,希望愿望能得到及时满足。—般她们在处理情感问题上能力欠缺,希望对方无条件付出。如若感情失败,便会因为情感和心理上的压抑,通过偷窃来释放焦虑感和不安感。

案例链接

薇诺娜:千金货品“牵”入囊中

好莱坞女星薇诺娜在一家商店里顺手牵羊窃取数千美元物品后不久,再次发生买化妆品不付钱的事件,虽然最终薇诺娜幸免牢狱之苦,但贝弗利山的法官下令她必须接受心理咨询。

薇诺娜心理剖析

1.问题双亲过度溺爱

薇诺娜的父母是60年代的嬉皮士——热衷政治,热爱自由,反对主流文化,常常在家中吸毒嗑药,是一对典型的“问题父母”。但当薇诺娜·瑞德出生后,他们对她宠爱备至。幼年时,薇诺娜·瑞德对经典电影非常迷恋,决心要当一名演员,母亲就让她旷课看戏。根据临床心理学的研究,父母对孩子的溺爱是偷窃癖的成因之一。

如果在小时候受到过多溺爱,那么就容易产生自我心理上的自私和自我感,这类人会长期停留在“童年阶段”,心理年龄迟滞,成年后在社会中仍然比较任性,自以为是,容易做出不合乎社会规范的行为,而自己还不以为耻。

2.习惯了随时满足欲望

欲望的满足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当下就获得满足,比如肚子饿了,马上就开饭;另一种是延迟一段时间后再满足,例如还是肚子饿,但是先等一等,过一会儿再吃饭。如果父母过于在乎孩子,让儿童的需求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及时得到满足,很难有机会锻炼延时满足。当其成人后,面对琳琅满目的精美商品的诱惑,就很难克制住自己的冲动。时间一长,这种满足的快感会逐渐从商品上转向偷窃行为本身,也就是说,偷窃的目的不是为了商品,而是偷窃本身。

3.对得不到的情感进行报复

薇诺娜与强尼·德普谈恋爱时,强尼甚至在自己的手臂刺上薇诺娜的名字。这对金童玉女在当时可真说是郎才女貌,令人称羡。只可惜这段恋情没持续多久,由于强尼的花心,两人分手了。这段情感的不顺,使得薇诺娜·瑞德的心灵受到一定创伤,对于因此而产生的情感压抑,她一方面通过不断结交新男友来满足,另一方面,偷窃带来的快感也成为其释放情感压抑的途径之一。

生活现场回放:

李若晖是一家电视台的节目编导,她最喜欢在做完节目后到酒吧去放松一下,而每次到一家酒吧,她都会下意识地从酒吧顺走一点儿小物件而毫不为意。比如,一个开红酒瓶的启子、一块小绣花的桌巾、一把精美的咖啡勺。李若晖三个月前刚和交往了五年的男友分手,她以为自己已经从情感伤痛中走了过来,但她的举止,却透露了她的心。

自疗方案

远离冲动这魔鬼

用偷窃来抵抗情感压抑或者报复,这类女性一般情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容易成为被伤害者,对男性也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偷窃可能是她们治疗情伤、排遣压抑的方式,她们也由此获得某种焦虑感的释放满足。

学习延迟满足。当心里有—个需求念头产生时,先练习停止三分钟而不行动,此后逐渐延长需求满足的间隔时间。

离开刺激物,控制冲动。如果确实看见精致的小物件就有不告而取的冲动,那么请先调整呼吸,设法让自己的注意力从眼前的商品转移到商场的灯光装修或人群等其他事物上去,然后尽快离开刺激物。没有了刺激源,自然就不会发生偷窃行为。

认清因溺爱而带来的心理阴影,矫正性格。小时候被过度保护起来的女性容易心理脆弱,任性而为,心理上很难“断乳”。那么,她需要认识到自己的这种心理问题,加强性格的重塑,最关键的是培养独立性和对挫折的耐受力。

处理感情压力,避免依赖性。由于偷窃癖70%多为女性,女性面临的主要问题往往是感情压力,如果是因为失恋而患上偷窃癖,可以让自己旅游、结交新朋友,放弃自暴自弃的思想,训练自己会爱而又不依赖对方的能力。

压力型偷窃癖

大型超市里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有些看起来体面的顾客,却在超市里试图偷走一些并不值钱的货品。这一类型的偷窃癖患者,一般需要面对生活和工作双重的超负荷压力。她们给自己提出了过高的事业发展要求,但自身素质和经营水平都还没有达到这种高要求标准。这种强烈的落差,让她们在生活中不得不采取一些“超常”的方式引起别人的注意,而偷窃能帮助她们暂时释放生活压力,转移抑郁。

案例链接

白灵:顺走16美元货品

白灵曾因在洛杉矶国际机场的商店偷窃而被逮捕。这位37岁的影星,当时只是想企图偷窃价值16美元的杂志和电池。

白灵心理剖析

l.环境压力超负荷,偷窃成为“泄洪闸”

从白灵的经历来看,她小时候父母倒是没有溺爱过她,相反,母亲对白灵还比较苛刻,很小就让她做家务,后来父母离异。白灵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出国后,都相当能吃苦,在延迟满足这一方面应该没有任何问题。

然而,与章子怡、汤唯等后辈相比,白灵在美国的发展要辛苦得多。在好莱坞,白灵不得不从龙套、配角等做起。由于早期在好莱坞的角色定位,使得白灵很难拿到有分量的角色。本来在《星战前传3》中的戏份,也因为她给《花花公子》做裸模的缘故,被导演无情地剪得一秒不剩。在这种艰难的生存压力下,白灵需要不断保持公众对其的注意力,因此往往通过暴露的衣着等“表演性”方式,吸引公众的眼球,以期获得投资商的关注。

同样,在—个人面临很大压力的时候,偷窃东西也会成为释放压力的一个“泄洪闸”。因为这样一来,当事人就会认为压力是来自偷窃时的紧张和焦虑,而非艰难的日常生活,从而通过自己的这种解释,错误转移了压力的来源,使得自己面对真实生活时,不至于过分悲观。

2.情感不顺,暗生波折

此外,和薇诺娜·瑞德相似的是,白灵在“案发”前不久,也就是情人节前夜,刚刚和男友分手。根据白灵在法庭的自述,她是因为接男友的电话,心烦意乱,才忘记结账的。由于感情长期没有结果,因此她处于比较非正常的状态。情感上的波折也是导致这一“偷窃门”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

生活现场回放:

Linda,某外企高級白领,她在拜访完客户后,常常自己去到星巴克喝上—杯心爱的摩卡咖啡,而当她走出星巴克的时候,她似乎是无意识地捧走了星巴克的咖啡杯子。她究竟是为了什么端走杯子她也不知道,其实,她的工作看似风光,压力却也非常大,每年老板给她的工作任务令她焦虑而又紧张,而且因为工作太过忙碌不能照顾家庭,丈夫也一直和她有隔膜,通过偷窃一个小小的杯子,她会有一种获益感,让被盗者受到伤害,会令她对压力源有了一次隐性报复的机会。

自疗方案

学会平衡的技巧

寻找合适的减压方式。压力型偷窃癖的问题主要是源于事业和生活的压力,因此,最根本的方法是如何找到合适的减压方式,让自己重新振作起来。对白灵来说,最需要的,是找到一个优秀的经纪人,帮助她完成角色转型。对普通人来说,如果遇到工作及生活的压力,要采取静心调养、寻求社会支持等方式。

感情上做到宁缺毋滥,先让自己成为珍宝。感情上如果暂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不如暂停寻找,把精力投入到事业中,为自己的内在增加投资,而不是再靠一些出位的表演来博得注意。这样,首先懂得珍爱自己,全方位修炼提升自己,自然会吸引到好的男人。

偶尔降低要求,平衡工作与生活。人的能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对于和Linda相似的女人来说,不必要求自己方方面面都做到异常完美。如果一定不能做到完成老板的工作任务,稍微降低一下对自己的期待不是什么大事。有所取舍,这对一个女人来说非常重要。尽量在工作和自我以及家庭之间取得平衡感,这才是一个成熟女性的生活态度,否则,一定会越害怕越失去更多。

求助心理医生,深层次调整冲动心理。如果你经常会产生这种冲动,那么需要在心理治疗师的帮助下,重新梳理一下自己的情绪,检查一下深层心理原因在哪里,有什么需要一直得不到满足,对症处理。只要自己有求助的意愿,就一定能够治好。

电影链接

《贼美人》

美国喜剧片《贼美人》讲述一个嫁给银行家的美丽女郎有偷窃癖,她的丈夫由于工作而疏忽她,为了能得到丈夫的关注,她易容后去丈夫开的银行抢劫,造成了极大恐慌。直到最后,她告诉大家,抢劫银行的人就是她自己,并且用再一次抢劫银行来证明,这才令丈夫幡然醒悟,自己对妻子的关心太少了。

温馨提醒:

如果是你认识的人有“偷窃”情形,不要轻易就给人扣上“行为不良”、“道德败坏”等帽子,尽量不要公开处分或指责对方,而是首先表示理解和同情,并在非公开场合告知其行为的不当性,最好再让其接受专业心理人士的咨询和治疗。

上一篇:买空卖空下一篇:中学历史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