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改之点滴

2024-07-26

小学数学新课改之点滴(精选6篇)

小学数学新课改之点滴 第1篇

一、转变教师角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提高探索知识的能力,这是我时时思考的大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我利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每节课都是我先提出学习内容和要求,限定时间让学生自学教材,自做课本上的练习题,教师当堂布置作业,当堂检查。先学后教的“教”字,不是老师教,而是老师对学生做的练习题做出评价,个别不会做的由老师指导。满堂灌的方法,有学生根本听不懂,课下只能抄作业,结果学生疲劳厌学,老师疲劳厌教。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思想观念做了大胆创新。从上课到下课,学的全过程都是学生自己学习,教师由教授者变为组织者、指导者。

二、引导学生自学,使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学生自学更能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应该会学数学。什么才叫真正的会学数学呢?我认为老师没有讲到的问题,你领会到了,这才叫真正的会学数学。老师是学生的激发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与旧知识紧密相关,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自学这些知识,我大胆让学生去自学,只需在新知识的生长点给予关键性的点拨。例如:教学三角形中位线这一课,我提出三个问题给予导读导议:(1)什么是三角形的中位线?一个三角形有多少条中位线?它与三角形中线有何区别?(2)何谓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它的条件和结论各是什么?(3)如何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根据反馈,学生都能轻松地理解掌握前两个问题,但对课本中这个定理证明的思路和方法感到陌生,存在疑惑。我不急于向学生讲解,而是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针对要害给予点拨,让全班学生再思再议,发挥集体智慧,合作分析解决问题。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上好一堂数学课的关键所在。而数学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的解决,启迪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何成功教好一堂数学课,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的。

1. 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

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并指引一个正确的方向。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根据新旧知识间的不同关系,用演绎、归纳、类比的推理方法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

2.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贴近生活的初始问题是数学教学活动的起点,从本质上说,数学活动是一种思维活动。数学思想、思维方式与方法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工具,而且是学生学习的对象,是促进学生逐步学会探索和掌握新知识所必需的科学方法。因此,我认为,上好一堂数学课应当实现“数学化”“再创造”,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开始,沿着数学发现的活动轨迹,从生活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问题到抽象问题,从特殊到一般原则逐步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并把得到的抽象化的数学概念应用到新的现实问题中去,

小学数学课改教学的点滴体会 第2篇

发表日期:2006年10月17日 作者:左润红 【编辑录入:guidali】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发挥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靠教师激发起来的。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靠教师指导出来的,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靠教师培养出来的。因此教师只有去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认知规律,才能有针对性地启发各类学生的内在动力。进一步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活动。但是,学生在日复一日的学习过程中,由于他们心理的、生理的、外在环境的各种因素的作用,对学习形成了不完全相同的态度。

分析学生对待数学课的心态,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对数学没有兴趣。这些学生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对数学课缺乏兴趣或渐渐对数学课失去兴趣。他们不喜欢数学课,不去思考和回答问题,学习成绩较差,不但很少或没有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反而觉得是一种负担。他们是学生中的极少数,但应该说是数学教育的重点对象。二是对数学无所谓兴趣。这些学生对数学课没有很大的热情,也没有太大的反感,认为反正是老师来上课,我就听。老师说什么,就做什么,老老实实坐着,一言不发,机械地对待学习。虽然一般也能上好课,但要求不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对数学有兴趣,但不稳定。这些学生对数学课中的一些有趣情节能感兴趣,但不稳定,学习不刻苦,爱玩不太爱学,兴趣容易减退或转移,遇到困难或挫折往往就容易放弃学习。四是兴趣浓厚而稳定。这些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曾有过多次良好的体验,由此他们越来越喜爱数学课,学习刻苦、主动,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研究意识,学习方法灵活,效果好。由此看来,一个班的学生对待数学课的心理和态度是不一样的,但是教师又不可能对同一个班的同一节课做出不同的教学设计。这就需要在个性中抓共性,即每个儿童都具有潜在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备课时不仅要考虑如何教知识,还要思考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自觉、主动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之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是(试行)》提出要构建崭新的学习方式,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以这一精神为指导,《数学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其主体能力,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种自由和民主的氛围,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展现思想和方法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维,表露自己的情感,表明自己的观点,表现自己的欲望,使他们各自的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肤浅的体会。

一、调控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保证,唤起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它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的奥秘,使学生在良好的动机驱使下全神贯注积极思考, 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在教学中,老师如能注意一些细节,悉心捕捉学生的每一闪光点,给予及时表扬与鼓励,一个肯定的动作,一个慈祥的眼神,一个满意的笑容,一朵象征性的小红花,同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兴趣,从而以旺盛的求知欲投入到后继的学习中去。布卢姆也曾指出:情感并不一定伴随认识效果自然而然地产生和发展,它需要教育者专门的评价和培养。这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靠老师来培养。数学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⑴要创造和谐、怜悯的课堂气氛。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牲,创设求知情趣,激发学生爱学数学的内驱力。如在导入新课中以设疑提问、创设情境或有趣的故事、游戏等,在练习中竞赛、思辨、判断、展疑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求知欲,激发学生创造潜能。

⑵讲究课堂教学艺术。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科学,也同样是一门艺术,它是富有情感性、形象性、独创性的特殊艺术。教师要善于将数学教学中的教育性和科学性,用艺术化的形式“传”诸学生的感官,使之入耳、入脑、入心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⑶面向全体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教师要处理好“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尤其更应“偏爱”学困生。激励、鼓励正是教学艺术的真谛。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要采用激励性的评价。学生得到教师的鼓励,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会更进一步地去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的自尊心得到很好的保护,自信心在良好的氛围中得到不断培养。教师要帮助学困生克服心理障碍,使他们有信心学好,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要了解学生的情绪表现,及时地用手势、眼神、语言等手段交流情感,注意“捕捉”学困生在回答问题中的“合理因素”,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有计划地设置一些学困生能够回答的问题,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二、树立创新意识,培养探索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他们期望自己获得令人惊喜的成功,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我常对学生说:要勇于大胆地用不同寻常的眼光看问题,善于在别人看不到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并且能提出不同一般的独到见解,一句话――要说别人没说过的话,想别人没想过的问题,这就是创新精神。

三、引导自主学习,促进主动发展

面对新课程标准,我们应该改革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身角色定位学生的合作者、鼓励者、引导者。要摒弃将现成知识、结论灌输给学生的做法,充分考虑到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设计弹性化的、有一定间域和思维度的课堂问题,让学生自主感悟、比较、体验,教师只是“向导”、“路标”,只起“引路”、“架桥”的作用,只为学生在自学、讨论、答疑中当“顾问”和“参谋”,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最大拓展。

四、加强动手操作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儿童心理学表明:动手实践、操作参与,符合儿童好动的年龄特征,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当学生动手训练时,能使大脑皮质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从而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起促进作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实践,在实践中思考、探索,进而促进思维的创新与发展。例如:教学除法的意义时,先让学生通过摆学具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在自然的过渡到除法的意义,使学生对除法倍感熟悉和亲切。教学统计时,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调查日用品的、学习用品的价格,统计家庭成员的年龄、收入情况等,并制成统计图加以分析得出结论。很多同学感受到:父母的收入不高,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的花销大,我要珍惜父母的劳动,不乱花钱,不浪费。这样,既锻炼了能力,又受到了教育。

四、注重信息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之我见 第3篇

一、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会降低学生学习热情,扼制学生的个性与思维,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焰这是学习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枯燥而机械的灌输,而是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展现数学的魅力,营造愉悦氛围,以有效激发与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为此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导入环节,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学生注意力,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积极的探究热情。

如故事导入:故事生动有趣,备受学生的喜爱。以一个生动幽默的故事来导入新知的学习,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关注,从而将学生的思维与注意力无形之中转移到新知的学习上来。

游戏导入:活泼好动、喜爱玩耍,这是小学生的一大生理特点,将游戏与数学教学结合起来,寓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于趣味游戏之中,实现了寓教于乐,原本枯燥的教学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这样更能激起学生参与的热情,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二、确立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

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次要地位,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只是在机械而被动地接收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失去了思考与消化的机会,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缺失,并未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是教学低效的主要原因。有效教学是建立在学生主体参与、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主动构建的基础之上。为此我们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践行新课改所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确立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全程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教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学堂”。

首先,教师要在思想上认识到学生与教师的平等性。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并非成人的附属,而是与教师一样有着平等的权利与地位,并且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视学生为平等的学习主体,要信任学生,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权利,要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与勇气。

其次,教师要在行动上创造学生主体参与的机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单纯地表现在时间上,更为重要的是要空间上的主体权。也就是说,教师并不是让学生有参与的时间,而是要为学生创设丰富情境,引导学生展开独立思考与思维,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确立学生的学习地位。这就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成为教学的组织者与学习的指导者。

三、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我们要学会运用提问艺术,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在知识的重难点处、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让学生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成为探究的主人,在探究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在探究中增强问题意识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如在学习“面积单位”时,由于前面学生已经学过了“平方厘米”这一单位,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测量教材封面、课桌面以及黑板面的大小。这样学生通过亲自测量发现随着测量对象面的增大,测量的次数太多而造成测量结果不准确。这样就在学生的旧知与所要学的新知之间产生了矛盾。此时教师再加以相机诱导与启发,带领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经验来展开自主探究,进而顺利地引申出新的面积“平方分米”“平方米”。实践证明这样的问题情境,改变了以往的灌输式、填鸭式教法,而是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积极的互动探究,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在探究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

四、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1.学会阅读。许多教师认为数学是理科,认为学生只要能运用知识就可以,而忽视学生对教材的阅读。其实不然,数学学科同样需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学生只有学会阅读,才能读出概念中的重点,深刻理解;才能读懂题意,正确解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对数学课本的阅读,要为学生的阅读预留时间,并加强指导,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学会阅读,通过阅读来加深对基本概念、定理的理解与掌握。

2.学会反思。反思不仅可以让学生改错纠偏,而且还可以巩固所学,优化认知,提高学生自身的数学水平。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使学生的反思行为习惯化。但反思并不是简单的回顾与分析,而是要从新的角度、新的层次来发现学习的不足,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借助生活经验来反思,养成反思的良好习惯,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更加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之我见 第4篇

一、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兴趣的学习会降低学生学习热情, 扼制学生的个性与思维, 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焰这是学习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 是教学的重中之重, 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为此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要改变以往枯燥而机械的灌输, 而是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展现数学的魅力, 营造愉悦氛围, 以有效激发与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为此在教学中, 我精心设计导入环节, 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学生注意力, 激活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兴趣, 引发学生积极的探究热情。

如故事导入:故事生动有趣, 备受学生的喜爱。以一个生动幽默的故事来导入新知的学习, 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发学生的关注, 从而将学生的思维与注意力无形之中转移到新知的学习上来。

游戏导入:活泼好动、喜爱玩耍, 这是小学生的一大生理特点, 将游戏与数学教学结合起来, 寓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于趣味游戏之中, 实现了寓教于乐, 原本枯燥的教学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 这样更能激起学生参与的热情, 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二、确立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

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处于次要地位, 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 只是在机械而被动地接收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失去了思考与消化的机会,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缺失, 并未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这是教学低效的主要原因。有效教学是建立在学生主体参与、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主动构建的基础之上。为此我们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践行新课改所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确立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全程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让“教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学堂”。

首先, 教师要在思想上认识到学生与教师的平等性。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并非成人的附属, 而是与教师一样有着平等的权利与地位, 并且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 视学生为平等的学习主体, 要信任学生, 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权利, 要鼓励学生, 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与勇气。

其次, 教师要在行动上创造学生主体参与的机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单纯地表现在时间上, 更为重要的是要空间上的主体权。也就是说, 教师并不是让学生有参与的时间, 而是要为学生创设丰富情境, 引导学生展开独立思考与思维, 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 确立学生的学习地位。这就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成为教学的组织者与学习的指导者。

三、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我们要学会运用提问艺术, 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在知识的重难点处、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 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从而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让学生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 成为探究的主人, 在探究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 在探究中增强问题意识与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如在学习“面积单位”时, 由于前面学生已经学过了“平方厘米”这一单位, 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测量教材封面、课桌面以及黑板面的大小。这样学生通过亲自测量发现随着测量对象面的增大, 测量的次数太多而造成测量结果不准确。这样就在学生的旧知与所要学的新知之间产生了矛盾。此时教师再加以相机诱导与启发, 带领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经验来展开自主探究, 进而顺利地引申出新的面积“平方分米”“平方米”。实践证明这样的问题情境, 改变了以往的灌输式、填鸭式教法, 而是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积极的互动探究, 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 在探究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

四、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1. 学会阅读。

许多教师认为数学是理科, 认为学生只要能运用知识就可以, 而忽视学生对教材的阅读。其实不然, 数学学科同样需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学生只有学会阅读, 才能读出概念中的重点, 深刻理解;才能读懂题意, 正确解题。因此在教学中, 我们要重视学生对数学课本的阅读, 要为学生的阅读预留时间, 并加强指导, 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 学会阅读, 通过阅读来加深对基本概念、定理的理解与掌握。

2. 学会反思。

小学数学新课改之点滴 第5篇

有位伟大的教育家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愉快地学习。调动内在潜能,主动地克服学习上的种种困难,从而获得学习上的成功。因此,教师耍善于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一门思考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所学知识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方面,我觉得以下几点犹为重要:

一、教学语言要有效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沟通感情的桥梁小学数学老师的教学语言是上好数学课的基本保证,老师只有通过教学语言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情谊,才能使学生坚定学习的自信心。老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形象的语言,能将“死”知识变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活”知识,具有情感的语言。能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生动的语言,能吸引学生,振奋学生的精神,让学生听了便“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教材化难为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四十分钟,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主要是借助语言,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对提高教学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语言应该是能够让学生接受的语言,说话应该尽量做到清晰、大小适度、具有亲和力,切忌重复、罗嗦、带口头禅。教师的提问不要过大和笼统,否则,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根本无法找准切入点。所以教学语言应该是科学和严密的,有的教师教学语言不够科学,也不够严密。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这节课中,让学生回答他见过的人民币。当学生说见过十元人民币时,教师问:“十元人民币有多大呀?”这个问题的意思不明确,是说十元人民币面积有多大呢,还是十元钱有多大?当时孩子没有回答上来。教师又补充说明之后,学生才知道老师问的是十元人民币相对于其它面值的人民币的面积的大小所以说课堂教学语言的科学与严密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二、教学组织要有效

有效的课堂组织教学,是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构建有效的学习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首先,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我们常说,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可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在教学新课之前可以先让学生“碰碰壁”,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和矛盾来激发好奇心,为学习新知提供“心理需要”的准备。学生们皱眉凝思,积极思考,于是在急迫想知道“究竟”的心理下进入了探究学习阶段,求知欲望非常强烈。

其次,课堂结构的组织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要允许学生尝试、出差错,然后自行解决错误,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始终不发表自己的意见,放手让学生展开讨论、尝试,最后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可以说是一种创新思维的表现这就显示了自主学习的优点,如果教师加以因势利导,则必然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随时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引导学生集中到学习中来。

三、激发学生思维动机要有效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更是课堂有效教学的有力保障教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的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这一知识的目的:在平均分不合理的情况下,就产生了按比例分配这种新的分配方法。教学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车间把生产 个零件的任务交给了王师傅和李师傅,完成任务后要把5000 元的加工费分给他们。结果王师傅加工了1200 个零件,李师傅加工了800 个零件。这时把5000 元的加工费平均分给他们合理吗?这便引发了学生探求合理的.分配方法的思维动机。这样设计教学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理念,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之中。

四、多媒体课件运用和板书设计书写要有效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由于其直观性、能动性、交互性等在教学中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认知主体的发挥,在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辅助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更新了教学观念,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已逐渐地进入了数学课堂。好的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够为数学教学锦上添花。数学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对于学生学习数学起到了画龙点睛之举,实现了学生对数学知识从感性理解到理性理解的质的飞跃。

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点滴谈 第6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有效教学

引言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有效性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如何合理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让短短的45分钟课堂教学时间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呢?如何才能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呢?这都是广大的数学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

一、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新课程改革指出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这里的教学方法既体现出学生的学习方法,同时也也包含教师的教学方法。其中,学生的学习方法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的,教师的教学方法则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基于此,高中数学教师在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时,必须针对学生实践、探究、活动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加以考虑和了解,改变传统依照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的基本现状,更好的提高数学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与有效性。

比如,在讲“简单随机抽样”的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从班级内随机选择15位学生,然后再设置如下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如果从这15位学生中随机抽取1位学生的话,可能会出现几种结果呢?假如从这15位学生中随机抽取3位学生的话,可能会出现几种抽样值呢?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实际分配来得到结果。通过这种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既能够加深学生对抽样取值的理解,又能够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地去思考,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

二、改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新思路

在过去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会直接把较为完整的数学体系直接告诉学生,这样教学出来的结果只会让学生学会死记硬背,他们根本无法体会到数学“再创造”的美好过程。针对这种情况,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就需要提供一些条件或者是机会帮助学生体会到数学再创造的过程。在课堂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出一些具体的数学现实或实例,学生能够以此作为起点进行推理、观察以及实验,然后再鼓励学生提出个人的一些猜想,并且加以证实,接着,再根据个人得出的结论进行有效的分析,并且总结出各结论之间的关联,逐渐形成一套新的知识体系。

教师不仅可以在数学知识与性质等方面开展再创造教学,也可以对一些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比如,在探究“棱柱概念”的相关内容时,首先可以在上课时就为学生提供一些实例或者是棱柱,再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对比、观察、研究以及讨论分析,这样,也能够使得学生在此过程中了解并且掌握棱柱的一些性质。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从某一个性质推出其他的性质,学生既可以在此过程中了解棱柱的概念,还能够掌握定义某个数学概念的方法,他们的推理能力和实践能力等也都能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有所提高。再如,某一商店在端午节前开展了一次商品降价大酬宾的销售活动,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结合“均值不等式”的相关内容选择最佳的降价方案,这样的教学也能够有效地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够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能加强学生之间探究合作的能力和意识,既符合数学教学的特点,又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设置有效问题,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提问是质疑、探究知识的过程,更是一种课堂教学艺术。高效率的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有效的提问,提问也是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提问,既能够集中学生们的学习注意力,又能促使学生积极地进入到思考的状态当中,而且还能够解决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问题,这样的问题才更有价值,才真正有效。

有效提问还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思考热情,更重要的是有效提问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提出一些带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利于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而且还利于发挥他们的潜能,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更大的发展,激发他们探究知识的欲望与热情,促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解决这些问题,掌握相关内容的重难点。因此,可以这样说,只有有效的提问才能活跃数学课堂的气氛,才能使得学生的智力水平得到应有的发展,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探究数学“数列求和问题”的有关内容时,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几个较有层次的问题,也要依照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步靠近学生的思维最近发展区,延伸学生的思路,锻炼他们的思维,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和理解“数列的立项公式”的相关知识。这样,通过不断的深化拓展问题,也能很好地引导学生从简单模仿到积极探寻问题规律,而且还能够慢慢地掌握“数列的立项公式”,对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他们在紧张而又充满兴趣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认知结构,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

总之,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的建立,需要教师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而且这些教学策略还能够激活学生们的数学思维,促使他们的学习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为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奠定好基础。当然,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是多样的,只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探索、创新,就会找到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孙贤勇.数学教学有效性探究[J]. 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0(4).

[2]吴壮.浅谈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4(10) .

[3]贾蒙龙.提升高中数学习题课教学效率的实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4]邹凤玲.网络环境下数学教学的尝试和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7(12).

[5]奚竹青.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10.

[6]葛梅芳,《关于高中生数形结合思想理解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上一篇:取得经验下一篇:河南军事网络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