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治理项目范文

2024-07-17

生态治理项目范文(精选10篇)

生态治理项目 第1篇

葫芦岛市建昌县2014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大凌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分布在建昌县新开岭乡新开岭村、贺杖子乡碾房村、素珠营子乡梁杖子村。项目区包括3个乡,3个行政村,总人口49573,农业劳力28505个;项目区有土地面积42.9万亩,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为9.00亩。耕地面积6.42万亩,占土地面积14.97%,人均占有耕地1.00亩;果园用地面积0.69万亩,占土地面积1.62%;林业用地面积11.01万亩,占土地面积25.67%;水域面积0.85万亩,占土地面积1.99%;荒地面积14.86万亩,占土地面积34.64%;建设用地面积1.72万亩,占土地面积4.02%;其他未利用地面积7.32万亩,占土地面积17.08%。项目区土地利用不尽合理,农业、果园用地比例都较低,存在着荒地多,疏林地多,纯林少,经济林少,林业质量低,产值小等问题[1]。

2 水土流失及防治状况

项目区涉及3个乡总面积42.9万亩,水土流失面积19.04万亩,占总面积的44.4%。项目区土壤侵蚀类型大多产生在坡耕地上,以水力侵蚀为主,侵蚀强度为中度,是辽宁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2]。项目区均处于低山丘陵区,流域内沟壑纵横,以土石质“V”形沟壑为主,耕地支离破碎,不仅使土地面积减少,而且土地翻地与播种使用机械化程度极低,现代化机械播种不能使用。地表肥土在雨水来临季节被大量冲到低谷,致使土地肥沃程度不断下降。土壤的含水量和氮、磷、钾、有机质含量变小,容量增加,使农作物产量受到很大影响。由于陡坡开荒、生产建设等因素,使陡坡原有的植被遭到破坏,植被生长缓慢,植被密度很低。因而陡坡无存储保水保土能力,在少雨季节干草丛生,而在有雨的时候,极易产生山体滑坡及泥石流现象,从而破坏地表完整度[3]。水土流失使坡面的侵蚀沟不断扩展、加深和延长,不利于耕作,使土地利用面积不断减少。干旱年年发生,致使农田作物减产,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由于水土流失,河流中的悬移沉积物含量增加,特别是发生暴雨时,产生大量泥沙,淤积河道,抬高河床,从而影响了河道的行洪能力和水库的使用寿命。因此,应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加大经济林、草工程建设力度,调整土地利用格局,建立水土保持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4]。

3 项目建设内容

3.1 工程措施

a.项目区水源优越,农业基础设施情况较好,有小(2)型水库一座,塘坝1座,方塘4座,灌区1个,机电井382眼。为项目区安装变压器1台,高压线1.2km。经果林、生态林田整地,工程措施的实施可以加强农村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程新修经果林台田0.4万亩。栽植品种为榛子树、山杏树:榛子树0.2万亩,栽植密度400株/亩;山杏树0.2万亩,栽植密度149株/亩。水平沟整地适于15°~25°荒坡,整地规格:主槽长1.6~2.0m,槽宽0.6~0.8m,槽深0.5m,回土深度0.4m,槽间距0.4m,行距3.0m。附槽长1.6~2.0m,槽宽0.8~0.6m,槽深0.2~0.3m,将熟土回填,生土筑埂。拦水埂要整齐连续,起到拦水拦沙的作用。拦水埂高0.25m,埂宽0.25~0.30m。鱼鳞坑是一种水土保持造林整地的方式,在较陡的梁峁坡面和支离破碎的沟坡上沿等高线自上而下的挖半月型坑,呈品字形排列,形如鱼鳞,故称鱼鳞坑。鱼鳞坑具有一定蓄水能力,在坑内栽树,可保土保水保肥。一般坡度多在15°~25°之间或作为陡坡地(45°)栽植树木进行工程整地。鱼鳞坑整地规格:长径1.5m,短径1.0m,坑深0.6m,各坑在坡面上基本沿等高线布设,上下两行坑口呈“品”字错开排列。每坑内栽植一棵树。

b.作业路。作业路的修建应在工程措施施工前完成,作业路尽量布设在缓坡,陡坡处要环山等高布设。新建作业路要围绕工程区域和开发项目区域布设,并通过治理区的中心位置。新修作业路5.3km,宽度为3~4m,共动用土石方量2.2万m3。

3.2 科技措施

新生态林0.2万亩,栽植品种为刺槐树,栽植密度149株/亩。按照技术规范要求,刺槐初植密度定为667株/亩。要选好苗木,阔叶树种应选择1~2年生,株高1.5m以上,主根长30cm以上。生长健壮的苗木,要适度栽深,一般达到地表下40cm左右。建昌县地区由于冬季寒冷,冻土层在1.5m左右,阴坡地区还极易留有少量积雪,容易使刚种植的树苗被冻死,所以最好采用春季栽植。一般在早春4月中旬,土壤解冻达到50cm时栽植。栽植前要对苗木进行选择,选用健壮苗木,绝对不能用弱苗。要做到“三埋两踩一提苗”,有条件的要对坑内进行灌水,埋土要超过苗木根原土印2cm左右。榛子春秋季均可以定植栽培,也要选择壮苗,修剪根下须系,栽种时要选择根系强壮的,木质化根8~10条以上,根长15cm,具有较多须根、茎充实、芽饱满和苗高50cm以上的苗木。剔除弱小、伤口过多和质量很差的苗木。

4 项目效益分析

4.1 经济效益

大凌河2014年流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通过水利措施、农业措施、林业措施、科技措施建设,栽植经果林为榛子树、山杏树,亩纯效益336.00元、745.00元,净效益为216.20万元;生态林为刺槐,亩纯效益402.00元,净效益为80.40万元。小流域治理项目经济效益见表1。

4.2 生态效益分析

建昌县大凌河流域通过该项目治理,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明显得到改善,主要表现在改善地表水流经过的状况、改善土壤营养成分、改善区域内小气候变换、提高区域内植被成长程度几个方面[5]。

4.2.1 蓄存地表水和保护地表土壤效益分析

根据建昌县大凌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各项措施,项目区内各项工程治理措施全部发挥效益时,年增加蓄存地表水32万m3,保护地表土壤1.28万t,畜存保护土壤效益计算见表2。

4.2.2 环境改善效益分析

大凌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后使建设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平均土壤侵蚀模数控制在450t/(hm2·a),拦沙量1.02t/a,有利于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通过对项目区重点治理,雨水产生的径流得到拦截,既保水又保土,提高了土壤地力。通过对该项目区治理,流域内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在改善小气候、保护野生植物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这样将更加有力地提高本地区生态可持续发展及其建设,为当地经济腾飞发展和人民奔小康提供前期必备条件,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6]。

4.3 社会效益分析

大凌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后,提高了防洪减灾能力,改善了生态环境;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稳产高产,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和农村两个文明建设。随着项目区生态环境质量的飞速提高,一批原生态山村必将随着项目区的建设加速发展成旅游及观光生态为一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7]。

5 结语

通过对大凌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的水利措施、农业措施、林业措施、科技措施的实施,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地面植被覆盖度,同时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促进了农业稳产高产,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社会进步及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刘立权.辽宁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与防治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2015(2):6-9.

[2]高淑梅.建昌县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效益分析[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5(3):32-33.

[3]刘艳辉.敏西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及效益分析[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4(1):40-42.

[4]才庆欣.南票区沙金沟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分析[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4(1):42-44.

[5]李学森.凌河流域水资源现状及保护措施[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5(3):36-37.

[6]高素丽.辽阳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保护对策[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1(4):45-47.

生态治理项目 第2篇

建 议

xxx水域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项目是保护生态环境、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项目,项目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和很强的社会效益,建议此项目纳入2018年国家生态文明线型示范区建设范围。

一、项目实施在生态保护和精准扶贫方面具有明显示范效应优势。

xxx水域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项目地处湖南省xxxxxx生态经济开发区内,项目实施地地处湖南省武陵山区国家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主要区域,位于张家界至凤凰黄金旅游线路中间位置,是古丈乃至酉水画廊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块。

xxx生态经济开发区原来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70.46%,林木绿化率高达80.46%,区域内自然风光优美,小岛星罗棋布,岸线迂回曲折,气候温和,冬暖夏凉,是一个天然的观光休闲养生场所。但随着凤滩水电站库区近万移民迁入该地区后,土地过度开发利用,近4平方公里的xxx湖面横七竖八的布满了网箱,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没有实质提高,而xxx生态环境遭到破坏,xxx水质明显变差。

xxx水域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项目主要是结合旅游项目开发而开展的xxx水域生态环境整治、xxx湖水治理、河湖连通工程、xxx污水处理厂、xxx源头拦渣坝、xxx环湖绿化与植被修复、xxx区域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项目。

这些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推动xxx生态经济开发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利于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修复和增强生态功能,构建酉水流域绿色生态廊道,确保沅江流域乃至洞庭湖区生态安全,结合生态旅游项目开发,助推张家界xxx凤凰之间建设一条山·水·人文精品旅游线路,有利于居民的安置就业,帮助居民开创一条绿色产业致富的新门路。

二、项目实施条件具备

项目所在地xxx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xxx委、县政府严格执行“生态文明立县、特色产业富民、发展环境创优”发展战略,把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为来古丈经济社会发展的首选产业,制定了以xxx为核心的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规划。

xxx财政薄弱,在没有争取到中央、省级预算内资金、财政专项资金的的情况下,多方筹资,积极开展xxx水域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项目。今年3月,启动了“xxx水域生态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拆除内湖44口抬网,清空上岸近万口网箱,回购存鱼几十万斤;xxx河湖连通工程已完成规划设计;xxx污水处理厂已完成选址。由于整体项目投资资金量过大,其他项目目前暂未启动。

项目地百姓对xxx水域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项目积极支持。当地百姓田地少,增收的方式手段及其有限,居民普遍急切希望通过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改变现状。在“xxx水域生态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中,当地居民不仅积极支持政府拆除网箱,还主动参与到帮助政府回购、卖鱼的行动中。

生态治理项目 第3篇

(1.河北联合大学 管理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9;2.国家安监总局矿山医疗救护中心 培训基地,河北 唐山 063009)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产生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1年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MAB)”。现代生态城市观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指导城乡发展而建立的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环境整洁优美,生活安全舒适,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人与自然互惠共生的复合生态系统。[1]从概念上看,城市可以视为一个由经济、社会、自然复合共生的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和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协调关系。要实现“生态”的城市,就必须建立城市社会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协调机制,达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以确保城市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自生态城市理论创建以来,国际上城市生态的研究得到蓬勃发展,世界上许多城市开展了生态城市建设的积极探索,积累了很多国际经验,表现在:一是减物质化设计的运用;二是闭环制造的运用;三是向服务业转向的运用;四是向自然资本再投资的运用。[2]瑞典、美国、波兰等西方国家在以上的城市生态管理实践中均有不俗的表现。中国在推进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对生态城市的理解与实践也取得了重要成就,当前许多中国城市建设规划的生态模式主要有健康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文明城市、绿色城市、山水城市等。尽管取得了成绩,但中国城市生态还存在诸如环境、人口等许多现实问题。正如《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指出,到21世纪,如不合理控制,我国城市将不可避免地遭遇到环境与发展的巨大挑战,城市生态病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瓶颈制约。[2]

一、城市生态治理理论的提出

(一)城市治理

“治理”已经日益成为现代公共管理的核心概念。全球治理委员会认为:“治理是或公或私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这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3]治理理论对传统的以城市政府统治为主导的权力分配模式提出了挑战。城市权力分配模式由政府一元向社会多元的转变是对城市管理权力分配转型呼声的回应。源于“精英论和多元论”的城市管理模式争论,体现了现代城市治理内涵要求从行政统包的管理模式向多元主体合作促进的治理模式的转型。

在城市中,从统治到治理概念的转变往往被理解为资源分配、利益整合方式的转变,治理就是通过多个利益主体的对话、协调、合作以达到最大程度动员资源、实现利益关系双赢的利益调节机制和过程。[4]从广义角度讲,城市治理涉及到城市定位、城市规划、城市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主要是处理城市发展的各种因素。狭义上的城市治理主要涉及到治理主体的组织形式、利益冲突、利益整合,着眼于城市公共服务的提供。本文对城市治理的理解选择狭义视角,基于城市治理的权力体系构成。

在全球化经济结构转型和市场化推动下,城市政府的权力已经突破了行政区域,发生了各种转移,包括向上、向下、向外、平移等多维分解,趋向于形成一种多元的城市权力体系,并将导致城市权力的新运行方式。这种新的城市权力多维体系的建构就是城市治理理论的本质内涵。西方治理概念涉及的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权力多中心化,由此引发主体多元化、结构网络化、过程互动化和方式协调化。加拿大学者吉利斯帕奎特提出,“政府、工商界和市民社会之间的合作正成为民族国家竞争力和国家繁荣的基本构成要素”。[5]联合国人居署和一些学者对城市治理概念的界定都支持了这种观点。城市治理主体多元化最终形成了当前普遍认同的“三因素”基本结构,即城市政府、企业和市民组织。

1.城市政府。城市政府作为传统城市管理的主体,在现代城市治理机制体系中承担着主导责任。它通过提供制度规范来协调各利益主体间合作协同关系的建立,以此为不同利益方规划共同的发展战略,规避传统治理模式下的各主体间各自为政、行动不统一、目标不明确的不足。城市政府拥有法律天然赋予的行政权力,能够克服诸多城市治理过程中产生的利益外部性和市场失灵现象,从而使得政府在整个城市治理体系中拥有比其他利益主体更大的权力,也相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因此,城市政府成为治理体系形成的引导者和维护者,具有其他行为主体难以替代的核心作用。

2.企业。企业是城市的基本经济细胞,城市间的竞争更直接表现为城市企业之间的竞争,企业的快速发展能够提升城市品牌和竞争力。可以说,企业的活力决定着城市最终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企业是经济领域的主导者,在一定程度上企业的状况决定着地方发展的速度甚至决定城市的兴衰。城市中的私营企业参与城市治理,既是企业社会责任和伦理的要求,同时也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具体措施。现代城市中的大企业,尤其是跨国的大企业集团对城市治理的影响越来越大,跨国公司有时被看作是城市中的“私人政府”,城市治理既需要它们在经济方面的强劲推动,也需要它们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总之,城市企业作为现代城市治理的另一主体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市民组织政府与市场在经济领域中被认为是两种基本的资源配置手段和方式,城市治理理论认为解决政府与市场在利益分配中出现的各种机会主义行为、整合二者之间利益差异的基础工作是培育良好的城市市民组织。中国的城市化、现代化已经导致市民社会开始出现并在形成之中,由此而来的城市间竞争的加剧、利益主体的多元,对传统城市治理的政府一元模式提出了挑战。从根本上来讲,市民社会出现的意义在于社会组织和社会功能的进步,是现代化的一个必然进程。因此,有学者提出“社区自治是城市治理的基础”的观点不无道理。

城市治理的要素构成决定了政府、市场和市民组织是城市治理行为的主体。政府通过强大的组织体系、政治规则来调整冲突、分配资源、协调行动和团体,其中权威是行动的准则;市场通过价格组织供求来调节冲突、分配资源、协调行动和团体;市民组织则通过价值、标准、信念和信任来调解冲突、分配资源、协调行动和团体。在城市治理的过程中,三类组织已经成为资源分配的一个整体,它们之间相互依赖,无论哪一方均无法独立承担资源分配的任务,也无法独立解决问题,它们之间必须通过相互交换信息和资源,从而达到利益分配的融通,最终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满足。

(二)城市治理的生态机理与内容

生态学的原理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人们一般认为,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所共同遵循的生态学的原理包括胜汰原理、拓适原理、生克原理、反馈原理、乘补原理、瓶颈原理、循环原理、多样性/主导性原理、生态发展原理和机巧原理。其中,“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是贯穿于这些原理中的基本生态学思想。[6]运动与平衡的统一是生态系统及各因子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一种平衡被打破,经过运动后达到新的平衡,是每个生态系统的基本发展规律。

多元主体参与、多种机制运作,即“多元互动”是治理的本质特征,也是社会生态观的根本特征。这种机制特别强调治理主体用于分配权力、管理公共资源以及形成和执行政策的方法。城市的生态化形态本质地决定了对其治理手段的生态模式选择,城市生态治理机制强调城市政府、企业和市民组织这三种治理力相互交织联系,组成治理力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城市政府处于权力体系的主导地位,企业与市民组织对城市政府的权力起到乘补、分化、替代等作用。三者之间通过不断的力量博弈运动,打破一种平衡,又达到一种新的平衡状态,三者始终寻求在城市资源分配过程中的各自合适位置。对于城市的不同生态因子,生态治理系统的不同权力分别“对号入座”,自觉承担相应的治理责任,在适位施权的过程中,各利益主体之间也互相融合,互相补充,从而真正实现了生态城市目标下的治理生态机制的不断完善。

二、生态城市目标是城市生态治理的必然选择

现代城市是一个具有生产、流通、居住、交通、水源、行政、文化、教育、管理、信息等内容的系统,这些系统下又有各自的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现代城市已经形成了内部、外部各因素间的持续运动的庞大的生态系统。这里的生态是联系人、生物与环境的一种动态关系,是一种竞争、共生、再生和自生的生存发展机制。未来城市治理目标就是保障各因素、各子系统间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教育等各方面的协作关系,达到各种力量的均衡和各内容结构的稳定,最终实现整个城市系统的生态稳定与可持续性。

城市生态治理基于城市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和人文生态关系生态承载能力的要求,旨在将单一的生物环节、物理环节、经济环节和社会环节组装成一个有很强生命力的生态系统,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体制、规章等渠道来协调城市的物质、能量、信息等各类资源,最终达到公共利益的最优。总之,城市生态治理机制必须体现生态学的天人合一的系统观,道法天然的自然观,巧夺天工的经济观和以人为本的人文观。[7]

三、唐山市生态治理的实践

基于以上若干理论的探讨,本文选取了唐山市作为典型城市进行例证分析。唐山市是传统资源型城市,“十二五”伊始,被称为“钢城”、“煤都”的唐山,毅然选择了奋力突破发展过于依赖资源、能源的束缚,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之路。

(一)唐山城市生态治理的历史实践

唐山自改革开放以来主要采取了以下城市治理实践:[8]

1.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从经济“统治”走向经济“治理”。这一时期,唐山市经历了三个阶段的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形成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三级架构,即市政府作为市级国有资产管理者;大型企业、企业集团、控股公司或者投资公司、资产经营公司经授权后,作为国有资产营运机构;国有资产营运机构所投资的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微观主体。通过改革,1997年唐山市生产总值达到大幅提高,提前完成了在本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奋斗目标,为城市治理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改革财政管理体制,创新城市治理。1994年开始实行第四次税制改革,按照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即“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并成立了国家和地方两套税务机构以分设国税和地税。通过分税制,地方财政收入迅速增长,独立的地方利益开始形成,城市政府的博弈能力进一步增强。

3.引入市场机制,加强社会管理。社会的转型对单位制为主体的二元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构成了巨大挑战。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唐山市自1987年开始试行企业职工退休费社会统筹,1988年3月颁布了《唐山市企业城镇劳动者养老保险规定》,实施了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新机制。到1997年底,全市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覆盖面达到78.4%。同时,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在维护辖区社会治安、引导下岗工人再就业、落实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逐步形成城市社会管理的微观重心。

4.发挥城市社会中间组织作用,提升城市治理水平。1998年以来,进入城市管理的新阶段,这一阶段的开始,公众和企业作为微观主体开始参与城市管理,城市社会中间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受到重视。1998年,唐山市开展了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城市管理的权力进一步下放,确立了“两级政府(市、区)、三级管理(市、区、街)、四级网络(市、区、街、居)”的管理体制。

(二)唐山城市生态治理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生态治理实践,使得唐山在城市治理方面积累了重要经验:城市政府剥离、转化了大量不应由自己负担的职能,形成了“双肩挑”的治理格局,即城市政府既要完成规定的城市经济发展目标,又要承担大量的公共管理的职能;城市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分级分权管理的改革思路使得管理重心下沉,市级管理机构得到精简,管理效率不断提高,实际效果有所加强;城市治理的机制从主要以政府政策为主转向不断建立、健全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但在整体上仍是以政策为基础,完善的城市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形成;城市治理的手段日趋多元化,即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技术手段都在城市治理中加以实施,同时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效果,然而以行政手段为主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城市治理技术上因为具备了较先进的硬件,并采用了一定数量的软件,大大提高了城市治理的效率,但城市治理技术的整合有待提高;在对城市治理的投入方面正逐步增加。“十五”以后,唐山的城市管理投入比“九五”时期有所增加,但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上的投入相比,缺口仍很大,不能满足需要。

在总结经验的同时,也不能回避唐山城市治理改革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在:第一,城市经营中政府的利益定位不准。对城市经营的片面理解把城市政府定位为政府经营、政府受益,而忽略了市政府同时作为城市公共资源的代表和监督者。这样在缺乏对政府的有效约束条件下,城市经营必然对城市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市政府会将自己掌握的城市资源转化为经营资源,以谋求城市发展甚至是政府自身利益的满足。第二,城市经营容易诱发城市政府中的腐败现象。城市政府作为公共权力执掌者,一旦像企业那样从事经营活动,由于不具备企业那种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会存在更高的道德风险和机会成本。如一些政府机构为了本部门的利益在城市经营中人为设租,从而导致各种寻租和腐败现象的发生,使政府违背了自身公共利益代表者的角色定位,出现“执政道德”方面的问题。第三,城市经营过程中其他利益主体参与的缺失。强调城市管理主体多元化正是基于城市管理面临的新挑战。从唐山城市管理体制上来看,存在明确的二级政府(市政府、区政府)三级管理(市、区、街道)四级网络(市、区、街道、社区)体制与各级责任都不很清晰的矛盾。所有这些问题的根源是管理主体的缺位。

(三)唐山生态城市的目标与生态治理机制的完善

在有效实施“十一五”规划,取得辉煌成就,并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唐山市政府编制了《唐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该纲要规划了“十二五”时期唐山市努力创建生态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主要内容包括: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科技创新实现突破;资源环境明显改善;社会建设全面加强。[9]随着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确立,与之对应的城市生态治理机制模式也正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制度变革和创新。这些变革表现在:第一,改革政府行为。唐山市政府作为城市治理的核心,改变过去的行为方式,权力有了很大回缩,为城市其他利益主体参与城市治理提供了空间和可能。第二,加强企业地位。唐山市通过加强各种企业地位、提升企业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各种所有制企业在城市治理中地位的差别逐渐缩小。第三,发挥城市社会中间组织作用。城市社会中间组织的官办特征明显,实力较弱,缺乏统一的管理,在城市治理中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亟待加强。

[1]陶飞.沈阳市建设生态城市指标及对策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04,(12):62.

[2]高峰.生态城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EB/OL]http://www.chinacity.org.cn/csfz/fzzl/52634.html, 2011-12-18.

[3]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8.

[4]王佃利.城市管理转型与城市治理分析框架[J].中国行政管理,2006,(12).

[5]【加拿大】吉利斯帕奎特.通过社会学习的治理[M].奥特瓦:奥特瓦大学出版社,1999:214.

[6]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1.

[7]王如松,李峰.论城市生态管理[J].中国城市林业,2006,(4).

[8]王胜本.利益分析视角下的城市治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159-161.

[9]段彩芹,等.矿产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接替主导产业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4).

生态治理项目 第4篇

1 工程所处湟水河河段水位情况

根据湟水河实际河道比降,该工程所在位置河道比降取0.37%。根据规定的防洪标准及设计洪水计算成果,确定湟水河互助县西湾村河段设计洪水标准和相应的洪峰流量为:P=10%,Q=640m3/s;P=5%,Q=783m3/s。因糙率随河段及水位的不同而变化,故确定河道天然糙率为0.030~0.035。

2 管线布置

按项目区地块分布、整地方向等条件,确定灌溉管道系统按干管、支管、分支管三级固定管道和一级移动支管(软管)布置,干管大致沿山脊或山坡布置;支管、分支管均顺坡垂直等高线布置,双向控制灌溉;由于沟、穴灌为人工灌溉,考虑操作要求,移动支管不宜过长,经布置确定每条移动支管长30~60m,固定支管间距100~150m。支管及分支管每50m设一给水拴,矩形组合,控制整个绿化区。配套管路总长18.64km。其中干支管道长12.800km(其中干管长2.642km,支管长3.258km,斗管长6.900km),配水管长5.84km,移动管长1.26km。管材均选用聚氯乙烯管,管路系统设各类阀门井、分水井、检查井等。

3 灌溉方式

该项目工程总控制灌溉面积133.3hm2。灌水定额为975m3/hm2,每次灌水延续天数30d,每天灌溉时间为10h,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95,一次灌溉用水量为5.8万立方米。

4 泵站电气部分

根据泵站设计需水量、净扬程及水泵产品目录,选用IS型单级单吸清水离心泵,型号为IS125-100-315;IS100-65-315B。项目区有10KV架空线穿过,可作为基本电源供给抽水泵站,其输电容量满足工程负荷要求。

5 水量平衡分析与蓄水池容积确定

一级泵站设计控制面积73.3hm2,有效灌溉面积为32.5hm2,灌水延续时间30d,每天灌溉时间为10h,一级站灌区一次灌溉用水为3.34万立方米,平均日灌水量为1 112.98m3,时灌水量为111.3m3,拟建50t蓄水池作为一级泵站出水池(兼二级泵站的进水池)。二级泵站设计控制面积为60hm2,有效灌溉面积为24hm2,灌水延续时间30d,每天灌溉时间为10h,二级站灌区一次灌溉用水为2.46万立方米,平均日灌水量为821.05m3,时灌水量为82.11m3,拟建50t蓄水池作为二级泵站出水池。综合考虑水泵正常工作与效率,管路系统供水稳定要求,水泵间断抽水到蓄水池,灌溉采用连续灌溉。先由一级泵站抽水到1#蓄水池,同时由二级泵站抽水至2#蓄水池,一、二级泵站同时进行灌溉,每天抽水时间为10h。

6 灌区规模确定

该灌溉工程控制面积为133.3hm2,设计灌溉面积为123.2hm2,计划兴建苗圃5.33hm2,种植沙棘613.3hm2,植树56.5hm2。采用干管、支管同时供水,斗管轮灌的工作制度。斗管同时工作,出水口个数根据单个出水口流量、林地单位面积灌溉水量及灌水时间确定,配置几条移动管同时工作。灌水定额经计算采用975m3/hm2;灌水周期为每年冬、春各灌1次水,夏季根据干旱情况灌溉,全年灌溉3~4次,每次灌水延续天数30d,水泵每天间断性工作时间为10h。灌溉用水量1级泵为5.80万立方米,2级泵为2.46万立方米,设计灌溉流量1级泵为194.4m3/h, 2级泵为82.8m3/h,设计扬程1级泵为96.06m, 2级泵为92.77m。

7 机电设备选型及压力管道管径确定

7.1 机电设备

机组选型根据设计灌溉流量和设计扬程,对不同型号的水泵以及配套电动机性能、适用工作范围等进行方案比较,经查水泵产品目录,该设计选用IS型单级单吸离心泵,型号IS125-100-315、IS100-65-315B;配电盘选择:低压铁柜式配电盘靠墙布置,与墙间预留0.6m间距,与水泵间预留2.0m间距,配电盘尺寸为:高×宽×厚=190cm×80cm×60cm。配电盘为2套;电动机启动方式的选择:电动机由静止状态到转动起来,是一个突变过程,启动电流可达电动机额定工作电流的4~7倍。如果负荷过重,就会使启动时间加长或根本转不起来,甚至烧毁电机,为保证电动机安全运行,必须设法降低启动电流,即采用降压启动。

7.2 压力管道管径

当压力水管的管长和流量一定时,管径越小,水头损失越大,耗用的电费就大,因此水管直径选择是一个技术经济比较的问题。由于经济比较的计算比较繁琐,该工程管径确定采用经验公式估算吸水管及压力水管的经济直径。经计算,吸水管管径一级泵站为225mm、二级站为180mm;压力管道管径二级泵站为180mm、二级站为150mm;吸水管管壁厚度按刚度要求确定为一、二级泵站吸水管管壁厚度都取5mm。

7.3 压力管水锤压力计算

为保证工程安全运行,对工程压力管水锤压力进行计算是极其必要的。经计算得直接水锤压力为5.6MPa。根据计算结果,压力管闸阀及逆止阀均采用工作压力为6.0MPa的压力阀。

参考文献

[1]成艳峰.大禹渡电灌站沉沙地工程地质评价分析[J].山西建筑, 2003 (1) :57-59.

[2]刘金山.新生电灌站进水涵闸工程中砼的冬季施工[J].吉林水利, 2004 (5) :31-32.

[3]张墨, 陈宝石.锡佰屯电灌站施工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措施[J].吉林水利, 2007 (5) :51, 53.

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 修复治理工艺 第5篇

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修复治理工艺

摘要

本发明涉及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修复治理工艺。以水生态物滤装置作为水体中有益微生物生长的良好载体,使水体中的微生物得以聚集,快速挂膜,修复低等生物群腐食食物链;同时对水体曝气增氧,将高效生态修复剂投入污染水体,生态修复剂中活性微生物在充氧的环境中,可去除杂草、水藻;辅以基底修复技术,采用专有填料产品,使水体中土著微生物快速增长繁殖,形成优势种群,可有效地将底泥中内源性污染有机物质分解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稳定物质,使水体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修复治理;同时辅以水生动植物(生态浮岛等技术),延长水体环境的食物链,形成完整的生态链,彻底消除恶臭,恢复水体持续自净功能。它在地表水治理尤其是城市河湖的治理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地表水的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由生态坝组成的源头生物生态拦截系统、生物挂膜和曝气充氧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循环系统为核心的水体生物修复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强化处理系统融合生态坝拦截及生物滤池技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生态物滤装置是在水域中直接设置微生物载体,大量培养土著微生物形成生物膜,利用生物膜截流和捕食藻类并综合降解污染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曝气增氧装置可以是雾化曝气软管、或是水处理行业常用的曝气设备如鼓风曝气装置、表面机械曝气装置、射流曝气装置、喷水式曝气装置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曝气增氧装置结合了水流营造装置,使水体流动,同时实现水流营造和曝气充氧两种功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生态修复剂是包含:芽孢杆菌、巨大芽胞杆菌、低温有机矿化菌、硝化菌、反硝化菌光合菌等。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表水内部还可以直接种植水生植物,水生植物可以种在水下、岸边或是无土种植在漂浮于水面的浮岛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表水内部还直接放养鱼类、贝类等水生动物。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底修复是指用特殊的生物填料,使水体中土著微生物快速增长繁殖,形成优势种群,可有效地将底泥中内源性污染有机物质分解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稳定物质,使水体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修复治理。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经过上述的处理工艺流程,地表水能够形成持续自净功能的生态系统,从而恢复水体水质。

说明书

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修复治理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保行业中对河流、湖泊、水库、海洋港湾、人工河流、人工湖、池塘等地表水域的水质进行处理净化的一种方法。

背景技术

河流、湖泊、水库、海洋港湾、人工河流、人工湖、池塘等地表水域存在着较严重的污染。污染源主要来自于工业污水、生活污水、雨水径流所携带的面源污水、风沙扬尘携污等。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外源污染,及污水的汇入、大气沉降等外部因素;另一类是内源污染,即由于污染物在水体内的停留、沉积而形成的底泥,这些底泥还有大量的污染物质,并不断往水体内释放氮、磷以及有机质。

我国目前对天然的河流、湖泊、水库等地表水域的治理措施基本是依靠市政工程手段,即截污、驳岸、清淤加换水,这些方法对地表水域的水质净化很有好处,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也存在投资极其巨大、建设周期长的致命弱点,一条小河的治理资金往往需要几十亿元,而且配套管网建设、配套污水处理厂建设极其繁杂,需要数年的工期;同时还存在以下不足:

1、驳岸及清淤的工程量大,成本高,清理出的污泥处理不当易引起二次污染;

2、无法做到完全截污,由于河、湖是开放式系统,类似大气沉降这样的污染源无法做到完全截除;

3、治标不治本,清淤后换水的水质无法保持,由于地表水的微生态系统随着底泥的清除被破坏,河道、湖泊的自净能力下降,一旦遇到外源污染水体将再度恶化;

4、很多地表水域属于封闭性半封闭性水域,如湖泊、水库、海港、大湖湖汊、死河汊、城市死水河道等,由于水体封闭、流动缓慢、与外部交换不畅,呈死水状态,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极度低下,即便是较少量的污染源进入水体,由于得不到及时分解净化,日积月累也会使水质逐渐富营养化,进而导致发臭,形成恶性循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公开一种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修复治理工艺,已解决恶化的地表水体水质及生态恢复的问题,改善人居环境。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修复治理工艺,包括以由生态坝、生物滤池组成的源头生物生态拦截强化处理系统、生物挂膜和曝气充氧生物链重建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循环系统为核心的水体生物修复系统。

源头生物生态拦截强化处理系统由生物滤池及生态坝系统组成。其中生物滤池用于点源污染(污水经排污口进入水体)的控制,在排污口附近设置生物滤池,污水通过生物滤池的作用,可去除大部分邮寄污染物及悬浮物,削减污染负荷。经沉淀后的上清液进入河道旁的生态拦截系统。而生态坝系统用于面源污染(雨污水形成地表径流进入水体)的控制。生物滤池出水及收集的地表径流进入生态坝拦截系统,污水经处理后排入水体,可有效控制进入表面水体的负荷。该系统只需利用河湖的边坡建设,无需额外占地。

生物挂膜和曝气充氧生物链重建系统通过直接在地表水体内部设置微生物附着载体,即水生态物滤装置,促使水域中原有土著微生物在微生物附着载体上大量繁殖,形成生物膜,最终依靠生物膜上的大量微生物分解净化水体中的污染物,实现水质的直接净化。

并同时直接在地表水体内部设置曝气充氧装置进行曝气充氧,提高水体中溶解氧含量;所述的曝气充氧装置是雾化曝气软管,直接敷设在所述地表水体中,并与设置在岸边的压力气源相连接;所述的微生物附着载体设置在所述的雾化曝气软管的上方或附近。

在所述地表水体内部直接设置水流营造装置,使水体充分流动,并使所述曝气充氧装置所充入的溶解氧随水流流向所述的微生物附着载体。

通过投加筛选的生物复合酶及微生物来改善水体的微生态系统,加快恢复水体低等生物腐食食物生物链的建立。所述的生物修复剂:芽孢杆菌、巨大芽胞杆菌、低温有机矿化菌、硝化菌、反硝化菌光合菌等。

生物多样性生态循环系统通过在地表水体内部还直接种植水生植物,水生植物可以种植在水下、岸边,或是无土种植在漂浮在水面的浮岛上。

在所述地表水体内部还直接放养鱼类、贝类等水生动物。

本所述地表水基底修复技术是指在水体底部投加特殊填料,激活土著微生物迅速繁殖,而被激活的数量庞大的微生物菌群及后期投加的微生物群可逐渐分解底泥,进而恢复河道、湖泊的自净能力,从而使水体水质得以改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源头生物处理与生态拦截强化处理系统不仅可以控制进入水体的污染负荷,而且可以美化河道、湖泊护岸,无需额外占地。而生物挂膜和曝气充氧生物链重建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循环系统可以改善水体微生物系统,恢复水体生物多样性,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有效改善水体水质。整个工艺不需要清淤,不会引起二次污染。与传统的治理方法相比,可短时间内消除河道、湖泊的黑臭、富营养化等水质恶化现象,恢复河道、湖泊的自净能力。

附图说明

1、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修复治理工艺流程图 图

2、生物滤池剖面示意图 图

3、生物滤池工作示意图

4、生态物滤装置、基底填料安装方式 图

5、曝气充氧装置工作方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是一种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修复治理工艺,如图所示,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1)源头生物生态拦截强化处理系统

在河道或湖泊岸边的排污口处设置生物滤池,生物滤池包括高效滤料、曝气系统、反冲洗系统、沉淀系统组成。可根据处理量分为钢筋混凝土式(水量大)和玻璃钢一体式(水量小),高效滤料选择适合用于低氮磷浓度的湖水的处理,吸附处理容量大,运行费用低的“F.F”吸附过滤材料;同时具有物理截留(过滤)的作用,过滤水中藻类及悬浮物,提高水体透明度。由上部进水,采用多孔管布水系统,出水经过沉淀池沉淀后排入生态坝拦截系统。

工艺中生态坝拦截系统,包括布水系统,填料床,排水系统,植被等。布水系统为PVC穿孔管布水。填料可由砾石、粗砂、土壤组成。排水系统为设置在填料床底部的PVC穿孔管收集后排水。表面植被可选用挺水植物等。

该系统从源头上控制进入水体的污染源。(2)生物挂膜和曝气充氧生物链重建系统

生物挂膜和曝气充氧生物链重建系统通过直接在地表水体内部设置微生物附着载体,即水生态物滤装置,促使水域中原有土著微生物在微生物附着载体上大量繁殖,形成生物膜。

生物膜由生态基等生物填料组成,主要由编织层和泡沫层组成,在水流中保持漂浮状态,根据水体深度决定生态基的安装深度。

曝气充氧装置由水流营造装置与曝气充氧装置相结合的一体式造流曝气机,由造流曝气机同时实现水流营造和曝气充氧两种功能。

连续曝气10天后,水体溶解氧逐步上升至2mg/L以上时,生态基上已经附着部分微生物,水体逐步改善,产生适合微生物生存的环境,随后开始投加微生物,水体会在50天发生明显变化,逐步构建起适合水生动植物生存的环境。

(3)生物多样性生态循环系统

在河道或湖泊岸边种植水生植物,根据水深不同,分为挺水植物区、浮水植物区、沉水植物区;

挺水植物区:在湖岸周围水深0.5米以内的种植挺水植物。主要种植荷花、香蒲、鸢尾、千屈菜、花叶芦竹、芦苇、再力花、水葱、伞草等植物。

浮水植物区:在湖岸周围水深0.5~1.0米以内的种植浮叶植物。主要种植品种为菱角、睡莲、萍蓬草。

沉水植物区:在湖岸周围水深1.0~1.5米以内的种植沉水植物。主要有沉水植物主要有穗状狐尾藻、轮叶黑藻、篦齿眼子菜、马来眼子菜、五刺金鱼藻、苦草。

鱼类种群、大型无脊椎动物构建。适当放养一定密度的鲢、鳙鱼等,抑制藻类生长,控制蓝绿藻水华发生,为水生植被的全面恢复重建创造条件。大型水生动物是水体自净生态系统生物链中重要的“消费者”,它们吞食水中微小生物或其他生物排泄物和有机残屑,从而在水体净化中发挥作用。为减少底泥中的有机碎屑,进一步改善水质,放养能摄食有机碎屑、腐屑的底栖动物铜锈环纹螺、田螺等。

同时投放专有基底填料,是微生物在基底大量繁殖,对基底底泥起到一定的分解作用,去除湖底内源污染物。

经过上述工艺步骤,水体将会恢复为正常的浅绿色,水体的各项水质指标将逐步提高至地表V类水以上标准;而河道、湖泊的底泥会逐步降解、含水率会大大降低、底泥减少,底泥颜色也逐步由黑色恢复为浅黄色,最终,河道、湖泊的生态系统将得到稳定,持续自净能力恢复。

说明书附图 图

1、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修复治理工艺流程图

2、生物滤池剖面示意图

3、生物滤池工作示意图

4、生态物滤装置、基底填料安装方式

岩溶山区石漠化生态治理的生态效应 第6篇

丘北县地处滇东南岩溶山原区, 境内主要发育沉积岩类, 以三叠系地层分布为主, 占全县3/4以上面积, 还分布有泥盆系、石灰系、二叠系、寒武系等地层。境内占主导地位的构造为东西向构造, 其次为弧形构造和北东向构造。云贵高原东南斜坡地带整个地势从西南向东北呈阶梯状倾斜, 地形起伏变化大, 地貌类型复杂。地处云南高原东南低纬度季风区, 水气来源充足, 形成冬无严寒、夏无酷署、雨量充沛、干湿季分明、立体气候明显的气候特征。同时全县共有大小河流166条, 河流众多且密集。森林土壤主要有褐红壤、黄红壤、红壤、黄棕壤、棕壤和非地带性土壤红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等。

1 石漠化生态治理的生态效应

防治荒漠化生态土壤物理性质的生态效应。各样地同级石漠化的土壤物理性质变异系数值降低, 意味着研究区土壤经治理后, 各物理性质指标的空间变异程度减小。土壤样品的总孔隙度呈小幅下降趋势, 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土壤腐蚀, 耐冲击, 有利于土壤养分的保持。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显著增加, 毛管孔隙度大幅下降, 土地结构的变化更符合常规, 水持土壤能力好, 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透水性能力。土壤的保水能力和质量较高, 除显著增加田间持水量外, 还增加了土壤最高含水量的比重, 更有利于作物生长。毛管容量显著下降, 毛管孔隙率变化减少, 毛管持水量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减少, 但地面上平均容量的大约30%仍然能够为作物增长提供足够的水分条件[1]。

目前, 丘北县石漠化的治理现状是, 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的严峻形势, 已引起县委、县政府和全县民众的高度关注, 现已被列为2011年石漠化治理县, 实施封山育林1961 hm2, 人工造林720hm2, 项目于2012年底完成。

2 土壤营养元素提高的生态效应

任何有机物小的变化, 潜在的、轻度的石漠化土壤总体呈有机质含量下降、岩石有机质含量增多的趋势。土壤全磷含量在治理后呈显著上升趋势, 总氮含量的平均值增幅达到18%, 全磷含量增幅约20%, 其中钾的总含量有降低趋势, 平均下降约43.5%。全氮和全磷这些营养元素含量的增加, 有效改善了土壤结构和性质。

3 植被石漠化生态治理的生态效应

土壤p H值、全盐含量、水分含量和有机质往往决定了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格局分布。各样地植物高度、地径、冠幅、均匀度等特点显示出显著的增长趋势, 植物生物量有明显提高的潜力, 生态效应明显[2]。不同级别植物群落变化的生态效应与土壤质量生态效应变化必须有良好的一致性。县林业局成立了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监测工作领导小组, 同时从全县林业系统抽调26名专业技术员, 组成监测技术队伍, 开展了第2次石漠化监测工作。通过本次监测调查表明, 丘北县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都是人为原因造成的, 毁林开垦, 对森林资源的过度樵采和长期以来岩溶地区群众主要以薪柴为能源, 使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导致水土流失不断加剧、土层逐年变簿、岩石裸露、生态环境日趋恶劣、土地严重石漠化。

4 结语

综合分析表明, 加快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应紧紧抓住国家已经把石漠化治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12个5年计划的契机, 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 进一步加大石漠化的治理力度。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的原则, 切实加强岩溶地区非石漠化土地的开发管理, 防止产生新的石漠化土地。采取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措施尽快恢复和增加石漠化地区森林植被, 不断改善和提高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质量, 减少水土流失。建立全县石漠化动态监测体系, 为全县石漠化治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摘要:以丘北县为例, 探讨了岩溶山区石漠化生态治理的生态效应。

关键词:岩溶山区,石漠化,生态治理,生态效应

参考文献

[1]熊平生, 袁道先, 谢世友等.我国南方岩溶山区石漠化基本问题研究进展[J].中国岩溶, 2010 (4)

浅谈河流生态治理 第7篇

在传统的河道治理工程中, 对河道治理主要是强调其防洪功效, 一般是采取顺直河道、加大河宽、疏挖河床、修建护岸工程等措施, 以提高防洪排涝的标准。其结果是:河道硬化使动植物减少、断面形状的单一化使河塘及浅滩消失、河道平直而缺少变化, 使景观单一等。

生态治理采用工程措施把曾经人工裁弯取直的河道恢复在保留一定自然弯曲形态的河道, 采用新型的透气透水材料护岸、护坡。生态治理既是人与自然相和谐、人水和谐的组成部分, 也是循环水务的主要内容之一。

1 传统河道治理型式

传统的河道治理型式主要有河道人工裁弯取直, 清淤开挖拓宽河道, 采用硬性材料护坡, 两岸加高堤防等几种治理型式。这些型式的工程造价都相对比较高, 而且仅仅注重了河道本身基本的功能, 如行洪、排涝等, 对环境、生态的影响几乎不作考虑。传统治理型式在稳定河道、行洪排涝等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 但其在对保护水的自然清洁和维持人与水环境的和谐方面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传统的治理方式采取的是封闭型式, 河道断面硬化, 两岸加高堤防, 使整个河道渠道化。生物和微生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条件, 河道的自净能力遭到了破坏。同时各种水生植物也难以在坚硬的结构坡面上生长, 各种水生动物也因此失去生存空间, 整个生态系统的生物链被断开, 生态失去了平衡。

1.2 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在天然河道中修筑人工材料防汛建筑物不仅代价昂贵, 而且破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是对天然河道的水质和水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 而且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影响。在这种结构保护下人们远离了自然的河道, 失去了娱乐、休闲和亲水的绝佳场所, 河流也因之失去了灵气和精神, 成为一滩死水。

1.3 对景观环境的影响

现代河道断面整齐划一、走向笔直, 固然是一种景观, 但是它与现代人们追求的回归自然不相一致, 它违背了现代人们追求的回归自然、反璞归真的需要。河道里不长一草一木, 水中动物稀少, 到处是灰白色一片, 缺乏生机, 极大的影响了环境美观。

2 生态治理研究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传统的河道治理理念逐渐向新型生态理念发展, 而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们生态河道提供有力的支持。在国内和国外相继出现了一批用于生态方面的材料和技术, 如植草、水力喷播植草技术、土工材料绿化网、植被型生态混凝土等等。虽然它们起源时不一定用于河道治理方面, 但在河道治理使用上可以借鉴和参考。

2.1 修复河道形态

修复河道形态, 即采用工程措施把曾经人工裁弯取直的河道修复成保留一定自然弯曲形态的河道, 重新营造出接近自然的流路和有着不同流速带的水流, 恢复河流低水槽 (在平水期、枯水期使水流经过) 的蜿蜒形态, 使河流既有浅滩, 又有深潭造成水体多样性, 以利于生物多样性。

2.2 采用生态护坡

2.2.1 植物护坡

采用发达根系植物进行护坡固土, 既可以达到固土保沙, 防止水土流失, 又可以满足生态环境的需要, 还可以进行景观造景, 在城市河道护坡方面可以借鉴。近年来, 一些发达国家, 利用水力喷播的方法在人们常规方法难以施工的坡面上植草坪。使用种子喷射机将种子、肥料以及保护料等一齐喷上边坡。与传统植草方法比, 有可全天候施工, 速度快, 工期短的优势;成坪快, 减少养护费用;不受土壤条件差、气象环境恶劣等影响。

2.2.2 抛石、铺石护坡

抛石护坡是将石块或卵石抛到水边而成的最简单的工程, 洪水时可以用其天然石所具有的抵抗力来保护河岸。另外抛石本身含有很多孔隙, 可以成为鱼类以及其他水生生物的栖息场所。铺石则是将天然石铺于坡面, 令石块互相咬合以保护坡面。一般用于急流处, 但是缓流处若洪水时间较长时也可以用铺石护岸。石块和石块之间不用水泥填缝, 其水下部分成为水生生物的栖息所, 陆地土砂堆积也成为昆虫和植物的生育场所。这种护坡型式在北京转河得到了充分利用, 不仅有利于安全, 有利于两栖动物的出行, 更加有利于冬季防冰。结合水生植物种植, 凸显自然生态感。

2.2.3 新素材新工法在生态护坡中的应用

袋装脱水法:将施工时产生的河底淤泥淤土, 装入大型袋子里, 在现场脱水、固化然后整袋不动地用作回填土或护岸。袋子材料要用植物扎根时可通过的, 以期成为植物的生长基土。袋装卵石法:将卵石或现场产出的混凝土弃渣, 装入用特殊网制成的袋中。由于具有多孔性, 故其水下部分作为鱼类之居栖之所。这些泥土或混凝土弃渣, 一般都是作为废弃物处理的, 此时作为新型材料加以应用, 不仅美化了自然环境, 而且减轻了环境负担。

3 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的质量, 人们渴望闲暇时光能尽可能的接近大自然, 因此要恢复河道生态, 重视河道的生物多样性, 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河道综合治理中以生态保护为第一要素, 充分发挥河流的娱乐、休闲、景观、环境改善等多项功能, 更好地促进人水和谐,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卫明.城市水环境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上海水务, 2001, 1.

[2]季永兴, 等.城市河道整治中生态护坡结构探讨[J].上海水务, 2001, 2.

生态治理项目 第8篇

1、定义

整体性治理理论是目前在西方最为推行和前沿的治理理论,希克斯在其著作《迈向整体性治理》(2002)中将整体性治理理论定义为政府机构之间在充分沟通与合作的条件下,达到有效的协调与整合,使得彼此的政策目标能够连续一致,政策的执行手段能够相互配合,创造相互强化的效果,达到没有间隙的合作治理。波利特在其发表的《联合性政府》一文中认为整体性治理是一种通过横向和纵向协调的思想与行动来实现预期利益的政府治理范式。简言之,整体性治理理论是以政府内部各层级机构、部门的整体性运行为出发点,强调预防、公民需求和结果导向,充分重视信息技术在治理当中的重大作用,通过在政策、规章、服务和监督四个方面的层级整合、功能整合、公私部门整合,达到整体性的治理效果,为公民提供一站式无缝隙的单一窗口服务的新兴治理理论。

2、问题指向

碎片化与棘手性是整体性治理理论所面临和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希克斯认为,以往根据功能将政府划分成了各个部门,部门之间呈现高度分化的状态,以至于难以有效地解决越来越复杂的民生问题,整体性治理则是要解决这一问题。他认为,整体性治理所指的碎片化是“专家之间因为缺乏协调所导致的结果”;“碎片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有无数种问题的来源,必须在完善设计的整体性治理当中才能准确的知道它的由来”。韩保中则认为“碎片化是指不同功能及专业的机关间,缺乏沟通、合作与团结,导致各自为政的局面,无法有效处理共同的跨界议题,造成政府机关个别或整体政策目标执行时的失败”。棘手性是整体性治理的一个挑战方向。希克斯指出“人民有许多联合性的难题 (Joined-up problems)……,这些难题并不是按照专业、功能或机构的边界发生的”,“解决跨部门边界(Boundries)的复杂难题,需要新的途径”,“棘手性是指许多民生问题跨越了数个部门的边界,导致很难以单独的某个部门独自解决的情形”。按照他的理解,棘手性的问题是跨越部门边界的、是具有联合性质的不能以单一部门的力量解决的,因而整体性治理需要以此来作为努力的方向,找到解决这些棘手性问题的对策。

3、核心概念

(1)目标与手段相互增强。希克斯认为单纯的跨界合作并不能构成整体性治理,要分辨一个政府的管理形态是否为整体性政府需要从目标和手段两个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程度来判断。他以组织机构的政策目标和手段是否相互增益将政府的治理形态分为渐进式政府、领主式政府、 整体性政府、碎片化政府和协同型政府五种,而整体性政府要求的则是达到目标与手段相互增强的效果(见图1)。

(2)信任与责任。希克斯认为在政府组织之间建立信任是整体性治理所需要的关键性整合,没有信任的相互合作和协调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即使成为现实也是不会长久的。因此,建立信任的相互关系对于构建整体性治理战略非常关键。同时,希克斯认为责任感是整体性治理当中最重要的,这里的责任感包括了诚实、效率以及有效性(或项目责任)三个方面的内容。诚实主要是指在涉及公款使用的时候应当遵守规矩;效率主要涉及在提供公共服务时,政策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有效性(或项目责任)指的是行政人员应对其行政行为负责。

(3)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整体性治理理论的重要治理工具,也是整体性治理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其快速发展为整体性治理的实现奠定了基础。邓利维认为,数字时代的治理核心在于强调服务的重新整合,整体的、协同的决策方式以及电子行政运作广泛的数字化。因此,整体性治理理论把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作为治理的手段,整合不同的网络支撑技术、网络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简化基础性的网络程度和步骤,从整体性目的出发,力求建立一个统一、标准的信息平台,简化政府治理的程序,实现轻松快捷、资源共享的在线治理模式。

(4)协调整合。希克斯将整体性治理中的整合分为两个维度进行了阐释,一个是政府的组织构架与形态,一个是政府运作。在政府的组织构架与形态上的整合包含治理层级的整合、治理功能的整合以及公私部门的整合三个方面,治理层级的整合是指国际与国家层级的整合、中央与地方层级的整合等阶梯式的整合;治理功能的整合是指将具有不同功能的各部门进行整合;公私部门整合是指将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非营利性组织进行整合。在政府运作层面则包含了政策、规章、服务和监督四个方面的整合,政策整合主要包括政策制定、政策内容、政策评估以及政策过程的整合;规章整合是指有关个人的规章制度与公共部门的规章制度、私人部门的规章制度中的内容的整合;服务整合是指将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公共产品、供给方式以及产生的影响进行整合;监督整合则是对政策整合、 规章整合、服务整合三方面的科学评估。

二、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现状

1、整体性治理视角下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1)存在政府部门之间合作不足的现象。政府部门之间合作不足主要是由于各部门、各层级之间的条块分割所导致的。部门间条块分割导致的合作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行政职能上的重叠,导致资源浪费;二是行政行为上的互相推诿,导致治理效率低下。行政职能上的重叠主要表现在各部门分别对自己所辖范围内的行政事务负责,这样就容易出现因为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不足导致政出多门的情况;同时,不同的部门彼此之间可能目标冲突、 数据不一致、标准不一,多重管理和执法最终导致人力、财力资源的双重浪费。行政行为上的相互推诿在那些职能重叠、边界模糊的行政问题上屡见不鲜,“遇到好管的事,都争着管;遇到有财政资金分配支持的事,都抢着要”,遇到难管的事则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最终导致行政效率低、信任度缺失。

(2)存在公众及其他治理主体参与不足的现象。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主体包括政府、公民、企业、环境NGO等, 但是由于各种体制内和体制外因素的影响,公民、企业、环境NGO等民间治理主体在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参与程度不高、作用不明显。我国获得环境标志认证的企业数量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企业基数来说偏少,参与渠道受限、专业人员不足、活动经费有限等才是我国环保NGO在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中作用受限的主要因素,公民的“搭便车”思想也限制了其作为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主体的积极性。

(3)存在信息闭塞的现象。我国在城市生态环境治理问题上,信息不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导致的信息闭塞;二是电子政府服务系统建立不够完善导致的信息闭塞。“环境中污染物成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检测设备的技术要求愈来愈高,而多数环保部门现有的监理仪器装备严重匮乏、陈旧落后、档次低、品种少。基层环保部门情况更糟,以至于不能及时出数据;有些需要监测的项目,无能力监测,只好放弃”。网络技术的运用在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上面也显得非常欠缺,2013年环境统计年报数据显示,我国环保系统机构总数达14257个,其中国家级机构45个,省级400个,地市级2252个, 县级环保机构8866个,乡镇环保机构2694个,但是这些机构多数都没有自己独立的网站,有独立网站的也很少更新。

2、整体性治理视角下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政府的自利性特征。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理论学派将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员的行为纳入了“经济人” 的假设,认为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员具有自利性的取向,他们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当公共利益与他们自身的利益相冲突时,他们更多选择的是自身利益。我国目前官员考核选拔的重要衡量标准是GDP,即使还有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考核指标,但GDP在其中还是占据着主要位置,这就容易导致地方政府、官员为了促进本辖区的经济增长,不惜以破坏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降低环境准入的标准,把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引进来,对他们的污染破坏行为睁只眼闭只眼,甚至干扰环境部门执法。

(2)制度建设滞后。在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中,制度建设的落后可以简单概括为法律法规制定的滞后性和模糊性以及组织管理模式的不合理两个方面。首先,我国在环境治理上的研究起步较晚,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和完善,法律数量和所涉及的范围相较于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所面临问题的难度和宽度还是有所不足,导致一些环保问题无法可依、模棱两可。其次,我国现行环保法律法规对于跨地域性的生态问题规定多个治理主体,但是没有细化主体之间的职责和义务,导致在执法的过程中无所适从, 自由裁量。同时,我国目前实行的政府直控式的管理模式使环保部门工作的开展受限,成为制约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3)社会环保意识不高。从整体性治理视角而言,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与义务,企业、公众、非营利组织更是践行环保政策、环保行为的直接主体。 但是目前的状况是全民无法做到共同参与、共同治理,无论是民众、企业还是非营利组织环保意识不足,参与度不够。公众虽然重视环保,但是落到实处的行动还是非常有限;企业追求利益,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环保NGO很多挂靠在行政机构之下,行政色彩浓厚,在资金、人员等方面缺乏独立性,大多数心有余而力不足。

(4)技术支撑不足。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是一个从顶层设计到具体执行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支持才能高效运行的系统,掌握信息、处理信息对这个系统的正常运转有着很大的作用。首先,环境信息的获取需要更为先进的监测装备和更多的专业知识,但是我国目前在监测装备上的先进程度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距离,由于购买装备的费用过高,很多政府部门都不愿自己掏腰包去完善监测系统。其次,有很多的政府网站缺乏有关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通报,即使是专门的环保部门网站数据也没有及时更新,网络技术的运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我国城市生态环境的整体性治理策略

1、构建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中政府组织与形态的整合策略

(1)加强治理功能的整合。整体性治理所强调的治理功能的整合主要是指“机关内功能之整合,如行政院之各部委,或功能性机关间的整合,如健保与社福功能之整合”。 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功能的整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入手:首先,强化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目标,大力宣传 “生态城市”的理念,严格执行绿色GDP制度,将城市生态环境的治理转变为每一个部门、每一位公务人员的切身责任。其次,构建区域环境综合管理体系,目前在我国实行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大部门治理方式(即大部制)还不具备成熟的条件,因此构建我国“区域环境综合管理体系”,将区域内各相关政府部门和机构协调整合起来,就有可能成为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突破口。最后,建立协调议事机构,由于涉及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政府部门有很多且同属于一个级别,因此设立一个较高级别的协调议事机构对于推动全国城市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加强治理层级的整合。行政层级的整合意味着减少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中的治理层级,创建扁平化的行政组织结构模式,扁平化的组织机构有利于增强信息共享、加强各部门各层级的横向联系、缩短决策层与执行层之间的距离,在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加强治理层级的整合可以通过“省部合作”、“市区共治”、“市县共治”、“友好城市”来实现。“部省合作”是近年来不断见诸报道的跨越层级鸿沟、实现互不隶属的政府部门之间直接衔接向等级间协商转变的很好体现。因此,在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方面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模式,实现治理层级的整合。发展“市县共治”、“市区共治”有利于减小市级行政部门的压力,调动县一级和社区等相关部门治理环境问题的积极性,市级政府运用政策引导、财政补贴、先进奖励、大力宣传等工具,运用经济杠杆与分级统筹、合作参与的形式,推动县级和社区积极参与城市生态环境的治理和建设。“友好城市”是促进国际间城市交流的重要方式,目前其主要涉及文化、经贸、教育等方面,若将其扩展到城市生态环境治理领域,将是拓宽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合作渠道的重要途径,也是打破国际与国内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层级的重要方式。

(3)加强与私营部门及非营利组织的合作。由于城市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和公共部门作为治理主体存在的各种缺陷,公私合作在城市生态环境治理问题上就显得尤为重要。公私合作不仅要求在公私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机制和顺畅的参与机制,还要求在私人参与治理城市生态环境时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法律和政策以及资金的支持,在城市生态环境治理问题上的公私合作可以从实行合同能源管理、 采用美国E.S萨瓦斯提出的BOT与TOT模式、大力推广清洁发展机制(CDM)等与私营产业合作的整合策略出发, 大力培育环保NGO,拓宽其参与治理城市生态环境的渠道,走出一条“政产学研联盟”一体化的城市生态环境治理道路。

2、构建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中政府运作层面的整合策略

(1)加强政策的整合。政策的整合是希克斯关于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关键活动之一,为了实现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政策上的整合目标,我们要保持有关环保政策的连续性和一贯性,以高效的管理和执行,提供给国民更好服务质量的治理,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的效果。在我国的具体实践当中,我们要在环境管理政策、环境经济政策、环境技术政策和环境保护产业政策四个方面下工夫,以生态城市建设为中心,把握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经济发展好与快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等。

(2)加强规章的整合。规章可以分为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国务院组成部门以部长令形式发布的是国务院部门规章,地方政府以政令形式发布的是地方政府规章。要将以上类似的规章制度形成一股治理城市生态环境的合力,就必须要对其进行整合,构建一个整体性的规章制度框架。首先,在国家层面上理清各部委的相关职责, 以免出现规章重复、多头执法的现象。其次,在地方层面必须严格按照中央的要求制定本地方相应的规章制度,与中央层面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以公共利益为目标,规避地方政府自利性的特质。再次,建立和健全监督机制,进一步强化现有的区域环境保护督查机构,增强其协调处理跨行政区域污染防治的职能。

(3)加强服务的整合。整体性治理理论中服务的整合, 指的是对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的内容、供给方式以及其产生影响的整合,在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提供和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相结合的积极作用,鼓励市场主体参与到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中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活跃、非营利组织积极参与的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公共服务和产品提供模式,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4)加强监督的整合。首先,构建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在政府方面,以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科技进步、资源消耗和利用以及生态环境治理作为考核指标,建立起一个 “政绩指标”和“绿色指标”相统一的绩效考核体系;在市场方面,提高行业进入门槛,加大环境污染的惩罚力度,以企业污染物排放量和是否破坏城市生态环境作为考核标准, 决定是否强行关闭该企业;在公民个人方面,可以建立环保奖惩机制,促使公民在日常行为中自觉遵守环保政策。其次,完善环境监督体制。加大环境信息公开的力度,通过立法构建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的方式,构建多元主体的环境治理监督体制。

3、构建一体化的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信息系统

(1)改造和整合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信息资源系统。制定《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信息集中报送管理办法》,在政府网站上设立当地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专栏,按照分类、及时、双向、集中的原则采集和反馈有关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的政策、制度、节能、排污等实时情报。

(2)建立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信息公开、共建和共享机制。制定相关法律制度,及时公开相关企业的能耗与排污情况、污染布局以及环境评价的相关信息,促进信息共享, 形成环境治理的数据信息网络。

治理白色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第9篇

关键词:塑料,环境,白色污染,治理

塑料制品诞生于1907年, 具有质轻、防水、耐用、生产技术成熟、成本低的优点, 在全世界被广泛应用且呈逐年增长趋势。塑料包装材料在世界市场中的增长率高于其它包装材料, 1990-1995年塑料包装材料的年平均增长率为8.9%。在我国,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 塑料袋、塑料瓶、一次性塑料饭盒、塑料地膜等塑料制品被广泛应用。但是, 塑料制品在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 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 包装用的塑料大部分以废旧薄膜、塑料袋和泡沫塑料餐具的形式, 被丢弃在环境中。在街头、田间、铁路沿线、风景名胜地, 随处可见人们乱扔或随风而来的塑料垃圾, 垃圾场周围的树上更是挂满了花花绿绿的塑料袋, 不仅影响景观, 而且因其难以降解对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危害。

一、塑料袋的成分

现在人们普遍使用的塑料袋多由两种材料制成, 一种是聚乙烯吹塑薄膜制成, 外观光滑透明, 无异味、无毒, 物理延展性好, 符合国家相关卫生标准。另一种, 就是目前市场上广泛使用的黑、红、绿、蓝等深色塑料袋, 多数为再生塑料制品, 且大多为小作坊生产的聚氯乙烯塑料袋, 未经任何消毒处理, 含有严重超标的病菌和致癌物, 同时加工过程中添加了增塑剂、颜料等辅助材料, 也含有硬腊酸铅等毒性, 严重影响着使用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白色污染的危害

所谓"白色污染"是指由农用薄膜、包装用塑料膜、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 (以下统称塑料包装物) 的丢弃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由于废旧塑料包装物大多呈白色, 因此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白色污染"。“白色污染”的主要危害在于“视觉污染”, 和“潜在危害”:

1、视觉污染

在城市、旅游区、水体和道路旁散落的废旧塑料包装物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 影响城市、风景点的整体美感, 破坏市容、景观, 由此造成”视觉污染“。

2、潜在危害

废旧塑料包装物进入环境后, 由于其很难降解, 造成长期的、深层次的生态环境问题。首先, 塑料制品难以降解, 一般需要200多年才能腐烂, 填埋入土壤后, 会造成土壤板结, 盐碱化, 导致农作物减产;第二, 塑料制品里的添加成分, 时间长了, 有毒物质会释放出来, 污染大气。如果将白色垃圾焚烧, 由于目前尚无好的烟气处理技术, 会产生大量有毒气体, 直接影响大气质量, 加重环境污染;第三, 抛弃在陆地或水体中的废旧塑料包装物, 被动物误当作食物吞入腹中, 会伤及健康, 甚至会因其绞在消化道中无法消化而活活饿死;第四, 火灾隐患。白色垃圾几乎都是可燃物, 在天然堆放过程中会产生甲烷等可燃气, 遇明火或自燃易引起的火灾事故不断发生, 时常造成重大损失。第五, 白色垃圾可能成为有害生物的巢穴, 它们能为老鼠、鸟类及蚊蝇提供食物、栖息和繁殖的场所, 而其中的残留物也常常是传染疾病的根源。

三、减少白色污染的措施

总结国内外防治“白色污染”的实践经验, 结合目前“白色污染”现状及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防治“白色污染”应遵循“以宣传教育为先导, 以完善立法为根本, 以强化管理为核心, 以开发替代产品为主要手段”的原则。

1、加强教育

防治“白色污染”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各部门、各行业的共同努力, 需要全社会和全体公民的积极参与。要大力开展宣传教育, 提高人们对“白色污染”危害的认识, 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 教育人们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愤, 买菜提上篮子, 买饭带上餐具, 进商场带上布袋, 自觉抵制白色污染。

2、完善立法

尽管我国自2008年6月1日起开始限塑, 商场超市购物塑料袋要有偿使用, 但实行一年来, 效果并不令人乐观。虽然在正规商场超市塑料袋的使用平均减少了2/3, 但是在农贸市场、个体小店、路边小摊等地, 塑料袋仍被大量使用。因此, 有必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全国性法规, 明文规定企业或个人对自己生产、经营、消费活动中产生的废旧塑料包装物进行回收利用;对随意抛弃、堆放废旧塑料包装物的行为进行处罚等。

3、强化管理

对生产厂家使用塑料包装的情况进行严格监管, 避免过度包装, 尽量使用纸质包装;对大量产生废旧塑料包装物的行业, 要通过强化管理, 改变无人负责、无序堆放、随意抛弃的现象;对农贸市场、个体商店使用塑料包装物的有偿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4、开发替代产品

加强替代包装产品的开发、研究, 只有当这种替代产品性能比塑料袋好、价格差别不大且更能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时候, 塑料袋才会淡出历史舞台。

参考文献

[1]周炳炎、王琪:“白色污染”的防治对策研究.污染防治技术.1999.03

[2]范杵兰:浅议“白色污染”与废塑料的回收利用.太原科技.2007.10

[3]李士峰:浅议废塑料处理技术.再生资源研究.2007.04

基于河道治理的河流生态修复 第10篇

河流在组成生物环境、河岸群落中起着巨大作用, 它能对围绕河流所产生的生态系统起到很好的保护和修复作用。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的推移, 城市化脚步不断加快, 人类的生活生产对河流造成了很大影响, 使得河流系统的功能逐渐衰弱退化, 河流生态修复刻不容缓。人类的河道治理对河流生态系统而言又是一次人工改造, 不合自然规律, 是对河流生态系统又一次打击, 河流生态是修复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 涉及不同学科原则。而每一项学科原则, 又侧重不同重点。为了还能对河流生态系统, 让河流生态继续造福人类子孙后代。文章从多个角度, 对河流生态系统所的不同角度进行探讨。

一、河道治理面临的巨大挑战

1. 破坏生物多样性

河道蜿蜒曲折的自然形态、高低不一的河床断面以及沿岸的植被组成, 构造出一个流动而又丰富的立体空间, 对生物生存繁衍起着巨大的帮助。河流生态系统本来就有着自我修复的能力, 人为的干扰很可能适得其反。河道开展整治整治, 其中必定引起河流的流量、含沙量和水质以及相关植被的变化, 河流生态环境也会因此发生变化, 许多对河流生态环境依赖和质量量要求很高的生物很可能面临迁徙、死亡, 甚至是灭亡的危险。

2. 城市防洪防涝系统发生变化

在河道治理中, 常见的是河流被截断、变弯、加深、修直或束窄, 这使得河道萎缩、硬化覆盖范围缩减和河床内不透水面增加, 阻断城市地下水的调运补给。原本自然蜿蜒的河道可以有效的储蓄洪水、降低洪水运行速度、削弱洪水的破坏力, 但被钢筋混凝土加固后, 水体得不到自然交换, 大大增加了洪灾内涝发生概率和泄洪难度。所以, 河床坡降的选择要考虑其对河流冲淤的影响。河道渠化治理应根据河势, 因势利导规划治导线。尽可能保留天然河流自然弯曲的轮廓, 不宜盲目裁弯取直。

3. 文化旅游经济发展受阻

河道治理过程中, 沿岸许多美丽的植物会被破坏, 沿岸的饰物也有可能暂时或长久的消失。以人文风景为旅游经济的城市将受到直接影响, 城市经济的脚步也因此而缓慢。假如处理不当, 极有可能造成恶性循环。

二、河流生态修复的方法和目的

1. 河道形态修复的方法和目的

目前, 人为的对河道形态修复的方法主要有: (1) 将废旧的拦河坝、拦河堰拆除掉, 将控制河床变化的跌水以缓坡或低坡改造, 增加辅助流水的通道, 目的是尽可能的恢复河道的连续性; (2) 往河底埋入巨石石包袋, 以造成浅滩或者沟壑, 修建坝道, 为的是能够让水的流动多样性得到重现; (3) 为河流创造更多空间, 如河道修改堤线, 改变滩地的高低, 增加或减少河岸护坡, 以便能够提高河流的调蓄和泄洪能力。

2. 关于河床断面的修复方法

目前, 修复河床断面的原理是:将原来河道护岸和护坡进行改造。方法有: (1) 建造出生态型的护岸, 八原先河床上铺设的硬质材料拆除掉, 根据具体实际情况选择性的埋入石头或设置鱼巢; (2) 采用复式断面法, 把河道的不同径流分成数个等级, 根据级别而对河道进行拓宽; (3) 根据过流频率高低, 可以对河床的上部平台和上部护坡进行改造; (4) 在裸露时间长的河床, 可以改造护岸, 建设生态河堤, 种植低矮乔木或者草, 为水生生物重建生息地环境, 使城市河流集防洪、生态功能于一体。大大增强了城市景致, 为城市的广大居民创造出优美丰富的亲水空间。

3. 修复河流质方法

河流水质修复可以使用的方法有多钟, 如生态浮床技术、外流引水稀释冲刷、底泥疏浚、河道曝气等。外流引水稀释冲刷的方法虽然能够在较短时间之内将污染负荷减小, 降低影响污染物的沉积率。但是由于外流的引入, 原有水质会受到干扰影响。因此, 这一办法不是十分有效。生态浮床技术利用物种的共生关系, 以水生植物为主体, 建立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 降低河流污染负荷。河道曝气能够将溶解氧浓度升高, 提高水内有关好氧物的活性, 使水体自净能力提高。底泥疏浚的方法可以清除地表内有毒和有害物质。在修复河流水质时, 要控制生活和工业农业废水污水以及其他污染源排入河流, 完善修复治理的管理制度, 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修复效果。此外, 建立人工快速渗滤池的生物滤池原理也能够加快净化水质, 在处理效果也同样明显。

4. 适于河流生态修复的材料和植物

芦苇具有分布性广、适应力和抗逆性强的特点, 在江河湖海岸等都能够很容易生长。其实, 芦苇也具有防止水土流失和净化水质的特效。水陆生态系统中的代表性群落就是芦苇所衍生的群落, 芦苇群落构成了许多动植物、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在欧美和日本等国家, 芦苇已经应用在修复河岸生态系统方面。

生物相容型混凝土材料适于生物生存的生态修复材料, 主要是研究动植物及微生物能够和谐共存的生物相容型混凝土。多孔型混凝土还有着透气、透水等性能, 能够为植物所需营养提供渗透, 非常适宜用来种植乔木、灌木草等植被, 对恢复河岸植物群落特性有着巨大帮助。更重要的是, 生物相容型混凝土的外表面可以对各种微生物的进行吸附, 再通过生物层的作用间接降水净化。

三、结语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一直以来被人们当作“防洪除涝”、“供水”、“灌溉”、“发电”等工程效益的代名词。人类利用科学技术自然界的很好地控制和利用水资源, 同时获得了是相对丰厚的利益。只是在人们越来越多的享受丰富物质生活时, 人类的生存环境质量的正日益下降。河道污染破坏容易, 但治理很难。现如今, 河流的生态修复在日本及欧美等过已经相当完善, 它是今后环境治理的趋势。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在河流生态修复方面的科研工作和科研成果较少。一些城市在近几年来进行过不少的试验性工程, 工程主要围绕于河床断面的生态修复, 确实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科学反响。但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河流生态修复, 我广大水利工作者和相关部门还需要更进一步的钻研。

参考文献

[1]王建仁, 张福林.基坑稳定的人工神经网络预测[J].建筑技术开发, 2001.

[2]蒋刚.浅谈河道治理中的河流生态修复[J].中华民居, 2013.

[3]刘伟, 金涛, 杨晓娟.浅议大坝基础灌浆设计思想[J].水利科技与经济, 2005.

[4]冯兆祥.大型桥梁地基基础稳定性数值分析方法及监测系统设计理论的研究[D].河海大学, 2002.

上一篇:战略性架构下一篇:不良生活方式与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