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研究国内研究

2024-07-07

国外研究国内研究(精选12篇)

国外研究国内研究 第1篇

一、国外关于课堂环境的研究历程及其线索

有学者将国外课堂环境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自20世纪2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研究,偏重于从教师行为分类角度研究课堂环境,研究方法上以观察法为主;第二阶段是自60年代中期至今的课堂环境研究,在研究内容上关注到课堂中社会心理方面的各因素,并较全面地考察学生对课堂环境的知觉与其学习之间的关系,此阶段由学生回答的课堂环境问卷成为测量课堂环境的最具优势的方法。

国外学者们并不是很重视课堂环境的概念化工作,而注意力放在其结构的分析和测量上。研究者们认为课堂环境是一个多维度的结构,但在到底由哪几个维度构成的问题上,看法并不完全一致。穆斯及其合作者(1979)提出,不同的社会环境都可以用相同或相似的三个维度来描述:关系维度、个人发展或目标定向维度、系统维持与变化维度。[1]穆斯的分析较为全面,而且三个维度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因而为更多的研究者所接受。20世纪60年代以来,因美国的“哈佛物理学项目”(Harvard Project Physics)研究计划的需要,研究者们发展出了一系列课堂环境量表。对这些量表进行因素分析找出结构后发现,大多与穆斯提出的三维度相一致。[1](如表)

中学阶段的量表有LEI、CES、ICEQ、CIES、SLEI等,小学阶段的有MCI,高等院校的有CUCEI。研究者通过设计与运用以上课堂环境量表并结合观察法、访谈法、个案法等研究方法,作了很多实证研究,获得了一系列富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将其梳理主要包括课堂心理环境与课堂物理环境两大类。

二、国外课堂环境的研究现状

(一)课堂心理环境

学者从课堂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发展、社会性发展及创造力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良好的课堂环境对学生学习产生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影响学生认知、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和效率等方面。

课堂环境与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是研究得最多的领域。高斯威齐瓦(Goh.Swee Chiew, 1995)、弗雷泽(Fraser, 1983)、布鲁克弗和麦克狄尔(Brookover&Mc Mil)的研究从不同研究角度表明课堂环境与学生学业成绩有密切的关系。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Rosenthal&Jacobson)关于教师期望及300多个同类的后继研究表明,教师期望确实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洛扎诺夫(G.Lozanov)的暗示教学实验,就是全面考虑了整个教学环境系统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而提出的。[4]

在课堂环境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方面,安格拉(Angela F L, 1997)等人的研究表明,团结合作、问题开放、积极卷入的课堂环境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科学探索及运用的态度。弗雷泽和麦克罗贝(Fraser&Mcrobbie)的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与课堂环境有关。研究者(Walberg&Haerte, 1981;Fraser, Walberg&Hattie 1987;Fraser, 1994)的研究表明:学习环境与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5]

研究者Goree (1996)和Fleith (2000)从不同角度研究了课堂教学环境中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因素。Rosenthal研究发现,教师的期望会影响学生的创造力。Anderson (1945)开始研究教师的课堂行为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学者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教师态度、教师期望、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师的课堂行为及教学活动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二)课堂物理环境

国外学者对课堂物理环境的研究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和温度环境、光线和照明、噪音、教室的设计与布置、座位的排列方式等方面。沃尔特(W.G.Walter)的研究发现,教室内过强或闪烁频率过度的光线会给学生的脑发育带来极大危害。吉利兰(J.W.Gilliland)的实验表明,最适宜学生智力活动的教室温度是20—25℃。教室的颜色和课堂中的声音对学生的智力活动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浅绿色和浅蓝色使人平静,易于清除大脑疲劳,提高用脑效率;若学生经常处在70分贝以上的声音环境中,思维就会发生混乱。

亚当和比德尔(Adan&Biddle, 1970)的研究发现,学生的就座位置与参与活动有很大的影响。施魏佰(A.Schevebel)的实验证实,学生的课堂行为受他们在课堂里座位的影响。[7]魏道尔等人(Whedalletal 1981)和阿克赛尔德(Axelrodetal 1979)研究发现,按行就坐的小学生比按组围桌就坐的学生表现出更好的学习行为。[8]

三、对我国课堂环境研究的启示

综上可以看出,国外关于课堂环境的系统研究起步较早,研究方法也比较成熟,并且形成了较合理的研究脉络。国外研究者能够综合运用观察、访谈、个案及问卷等方法,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设计了一系列课堂环境量表,作了很多实证研究,得出了一些富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一些研究成果已经应用于教育实践,如国外已经把课堂环境研究的结论用于教师的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把课堂环境评价作为教师评价的一个方面等。这些方面都是值得我国相关学者借鉴的。然而,国外研究者对课堂环境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不仅如此,他们对课堂环境的决定因素也缺少研究。从方法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倾向是有其局限的;从实践研究层面来看,这无益于我们加深对课堂环境本身的认识,从而也就不利于我们对课堂环境进行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从国外研究现状来深入思考我国相关研究,我国关于课堂环境及其相关研究已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但这方面的研究还不丰富、不成熟,也存在一些不足:第一,课堂环境中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而国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常常顾此失彼,提出的应对措施也缺乏整体性。在课堂教学环境建设上,应注重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追求各种课堂环境因素的动态平衡,建立课堂环境的良性循环。第二,长期以来我国课堂教学环境的研究要么是介绍、评价国外的研究成果,要么是对相关教学环境理论的生搬硬套,空泛而不明确。我国课堂环境的研究应深入课堂进行实证研究,构建本土化的系统理论并指导实践。第三,课堂环境研究缺乏多元化的研究方法。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国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是一种书斋式研究,多用思辨的方法,我们对课堂教学环境的研究应注重综合运用质和量的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田友谊.国外课堂环境研究新进展[J].理论经纬, 2003, (12) :13-14.

[2]张引.西方课堂气氛研究评述[J].外国教育研究, 1999, (1) .

[3]江光荣.班级环境及其与教师风格和学生发展之关系[D].2000.

[4]片冈德雄著.吴康宁译.班级社会学探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1995, (3) .

[5]劭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6]柴亚军.甘肃临夏民族地区小学课堂物质环境建设的研究[D].2005:8-9.

[7]田慧生.教学环境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6:5-6.

国内国外的诗歌 第2篇

国内国外,相距很远

跨海洋,越高山

让白昼永驻天空

一直把太阳追赶

我们已经进入梦乡

和你们相见

你们才刚刚把太阳送下山

正遥望那月亮上的船。

我们正迎接朝霞

你们在梦中把家乡思念

一次跨国旅游

让我们的心,也随着你们的足迹

遍游欧洲五国的大好河川

国内国外,相距很远

一部手机,却把我们拉得很近很近

仿佛从未分离

仿佛你们一直就在我们身边

你们的吃喝拉撒

你们的人身安全

我们比你们还操心

叮嘱的话儿一遍又一遍

你们的音容笑貌

你们的风采展现

我们尽收眼底

永远定格成不变的`瞬间。

谁说我们相隔万里

这一张张照片包涵有多么丰富的内涵

谁说我们没有和你们一道同行

这一张张照片

我们的分享,几乎和你们是同一时间

就让我们继续和你们一道同行

同欣赏,同沉醉,同惊叹

同快乐,同幸福,心相连

直到你们平安归来

让异国的风土人情,锦绣山川

成为我们永远的话题

国内—国外钟表资讯 第3篇

4月12日,天王表轮时代系列新品上市发布会在长春欧亚卖场9号门会展中心隆重举行。“不老男神”林志颖,亲临活动现场,演绎优雅英伦新贵族风范,分享关于时间和梦想的精彩故事。林志颖逆生长的高颜值,以及他让人震惊的个人简历,总让人感叹,时间对林志颖实在太过优待。但正如林志颖所言:不是时间对我太宽容,只是我对时间有耐心。和男神近距离接触,聆听林志颖对时间的见解,对梦想的激情诠释。看天王表轮时代新品荣耀升级。

“海鸥60周年”回购同心表

2015年3月24日,迎来了“中国首表”诞生60年纪念日,天津渤海轻工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发行、天津渤海轻工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工会监制、天津海鸥(集团)制造的建国60周年纪念腕表“同心表”第六次抽奖仪式在海鸥工业园职工之家在南开区公证处的严格监督下,经过几轮抽取,共产生幸运奖64名、三等奖20名、二等奖10名、一等奖5名和特等奖1名。其中,特等奖奖品为海鸥表购表券1万元;另于今年海鸥表60周年大庆之际,特增设600名“回购奖”,即海鸥集团以五倍于当年售价的千元价格回购“同心表”,藏表人可持“同心表”换取表券1000元用于购买目前市售海鸥表。持有“同心表”的消费者近日可登录海鸥表官方网站www.seagullwatch.com、渤海轻工官方网站,以及集团刊物查询中奖信息。

依波光环系列蝶恋花女士腕表

蝶与花,就像纷飞在这个季节里的诗,依波特别推出的集极致美感和精密技术为一体的光环系列蝶恋花女士腕表,就可满足女性对于春季,对于美的所有期待。它精雕细琢的“花飞蝶舞”立体盘面,堪比3D画面。镂空造型的花与蝶精致玲珑,伴随着机心运作的律动恍如在蹁跹起舞。除了精美的外观,精细的工艺与选材也令人叹为观止。表圈处严丝合缝地镶嵌着严苛筛选的360度切割的方形炫石;表盘选取拥有彩虹色泽的天然贝母,每一枚蝶恋花腕表都犹如拥有不同的指纹,无一雷同。除此之外,本款腕表还搭载了精准的进口镂空自动机械机心,动力储存达42小时。并享有依波“双倍保障”增值服务,真诚为佩戴者解决后顾之忧。此外,本款腕表还拥有多种材质实现个性化匹配与多样化选择。

沛纳海全球最大专卖店坐落香港

意大利高级腕表品牌沛纳海香港专卖店扩充后,于2月26日隆重重新揭幕。这间沛纳海全球最大的专卖店位于广东道2号,属于香港九龙半岛最繁华的地段之一。作为全球五家全新概念专卖店之一,沛纳海香港专卖店与品牌佛罗伦萨历史专卖店、巴黎、迈阿密和纽约的专卖店沿袭一脉,同样都由出生于西班牙,在意大利读书与工作的著名设计师Patricia Urauiola倾心设计。设计以沛纳海的隽永设计为本,完美融合现代与传统,演绎品牌的经典美学和技术工艺,于点滴间展现品牌与海洋世界的渊源。

巩俐优雅演绎伯爵Traditional椭圆形腕表

PIAGET伯爵的无穷创意与其大胆无畏的标志性美学,屡屡与品牌全球代言人巩俐的独特魅力擦出耀目火花。由巩俐倾情演绎的PIAGET伯爵Traditional椭圆形腕表,以其复古造型和精致入微的工艺,致敬20世纪的黄金时代。不同寻常的造型,鲜明的色彩,以及珍稀的材质:PIAGET伯爵以天马行空的创意诠释了那段岁月呈现出的自由而无拘无束的时代精神。对新奇材质的运用,对腕表崭新佩戴方式的探索贯穿了那段不羁的岁月。

卡罗尔·谢尔比授权公司与名士表宣

布签订时计新品全球协议

2015年3月06日,隶属于卡罗尔·谢尔比国际总公司的卡罗尔·谢尔比授权公司与历峰集团旗下著名瑞士奢华腕表品牌名士表(Baume & Mercler)将联合推出高级时计系列,共同庆贺前者荣获FIA世界锦标赛冠军五十周年纪念。两家企业宣布达成合作协议,名士将于今年晚些时候揭晓独一无二的限量版腕表作品。

HUBLOT宇舶表正式宣布国际超模

芭尔·莱法利成为全新女性形象大使

国外研究国内研究 第4篇

关键词: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比较

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是现代公共支出管理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对政府公共支出管理提出的必然要求。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在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 已基本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而我国公共支出绩效评价起步较晚,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不论从评价理念还是评价方法上都存在不小的差距。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系统梳理目前国内外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比来揭示我国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发展与国外的差距, 并探索进一步发展方向, 对于我国公共支出管理制度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国外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理论研究现状

一次完整的公共绩效评价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评价内容是什么;如何测量评价指标;如何对所得数据进行解释;如何汇报评估的结果 (Karen Fryer et al., 2009) 。国外众多学者对于公共绩效评价问题的研究, 也基本是围绕着这四个方面展开的。

(一) 有关评价内容的研究

公共绩效评价内容的确定是对评价理念的反映, 主要是通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来实现的。西方国家的评价理念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 20世纪初, 以效率为核心的政府支出绩效评价开始出现 (Bruere, 1906) ;20年代到40年代, 开始有学者关注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绩效评估问题 (Ridley, 1927、1938) ;40年代到70年代, “效率至上”的价值观念深刻影响着这一时期政府绩效评价的价值取向 (Rayne Scrutiny Programme, 1979) ;80年代后, 新公共管理运动对政府绩效评价理念产生了巨大冲击, 其更加注重公共服务质量和公众满意程度, 坚持公众导向和结果导向 (戴维·奥斯本, 1992) , 这种评价理念也一直延续至今。伴随评价理念发展, 早期绩效评价指标主要是财务方面指标, 后来指标逐步扩展到质量、效果等领域, 这使评价指标范围出现了快速膨胀过程 (Modell, 2004) 。但Lonti et al. (2007) 认为这并不意味着评价指标质量的提高。正如Zineldin (2006) 所说, 发现一个恰当评价指标是非常困难的。Kennerley et al. (2002) 认为正是由于评价指标的选择没有做好, 导致大量与评价无关指标被选入评价系统。Johnson (2005) 建议应对每个评价指标都做成本收益分析, 那些具有决定意义的指标才可入选。

针对评价指标的分类问题, Stevens et al. (2006) 认为有四类指标:产出型指标、福利型指标、绩效型指标以及整合其它三种类型的综合指标。而Macpherson (2001) 则把指标分成了三个等级:一是生活现实情况指标;二是计划、预测和预算数量指标;三是数字化目标指标。Zigan etal. (2008) 则指出, 一些对绩效有影响但是很难评判的指标没有被考虑进入评价体系。

在评价模型框架的构建方面, Kaplan and Norton (1996) 提出了平衡计分卡方法, Neely et al. (2001) 提出了绩效棱镜法, Martin Cole et al. (2003) 提出了公共服务价值模型等等。Rouse et al. (2003) 对这些模型框架进行了评述, 并提出一个多维度, 能够反映参与者变化的模型框架。但Pun and White (2005) 认为没有一个通用的框架可以适合所有公共组织绩效评估。

(二) 评价指标的测量

在决定了绩效评价应该通过哪些指标测评组织的哪些方面内容后, 接下来就是如何准确地区性测量这些指标。Tarr (2004) 认为要想使指标真实有效, 必须重视如下一些事项: (1) 相关指标的基本假设以及测量它的基本原因; (2) 测量的准确程度; (3) 代理变量与实际变量的一致性; (4) 有没有更加适宜的测量值; (5) 是否需要一个柔性或是刚性的测量。

与怎样测量紧密相连的是何时测量。Allio (2006) 认为通常的指标都侧重于短期结果, 这会妨碍组织在长期中的创新动力。Thomas (2004) 认为当数据被收集、分析、汇报时, 已经变得陈旧。Macpherson (2001) 认为数据应该通过前瞻性和动态性的分析和使用, 而不是仅仅对历史进行一个描述。

(三) 解释结果

Vakkuri et al. (2003) 指出在绩效管理中存在的两个主要的问题, 一是数据收集问题;二是如何将绩效结果转化成有助于决策的有用信息。Brown (2005) , 认为即便是好的评价指标, 如果它们没有用于预测需求和成本, 那么它们的用途也是有限的。相似的, Jacobs et al. (2007) 认为, 绩效排名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公共部门, 但是对于这些排名的变化却没有相应的奖励措施。Johnson (2005) 认为公共组织有一个特别的问题, 它们常常很稳定, 缺乏重组。他们不愿进行纵向的绩效分析, 不愿在一个推测的好的水平上进行有益的尝试。

(四) 汇报结果

有关绩效评价的文献很多, 但是关于绩效汇报的好的文献却很少。SAS研究会 (2005) 注意到指标的可分析性和易于理解性是非常重要的。通常, 绩效指标作为年度汇报的一部分已经被公布出来, 但是对于这些指标却鲜有解释和比较, 这使得参与者很难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Feit (2003) 建议在结果汇报中使用“仪表板”方法。Pidd (2005) 则建议使用赋权法来综合各个绩效指标。Wisniewska et al. (2004) 指出应建立“绩效信息文件夹”。Karen Fryer et al. (2009) 提出在绩效汇报工作中应注意提供数据所花费时间与数据时效性之间的权衡。

二、国内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理论研究现状

我国的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开展较晚, 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应该是从改革开放后开始的, 这使得我国的理论研究主要是从逐步学习国外经验开始。

(一) 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内涵和层次

陆庆平 (2003) 认为绩效实际上是一项活动实施的结果, 这种结果既包括实施这项活动所投入的资源与获得效果的对比关系, 也包括投入资源的合理性和结果的有效性。朱志刚 (2003) 认为, 绩效不仅仅是对结果的衡量, 还包括对过程的衡量, 甚至包括对提供方主观努力程度和接受方满足程度的衡量。丛树海等 (2005) 提出绩效是效益、效率和有效性的统称, 它包括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 它又包括产出与投入相比是否有效率, 行为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以及产生的中长期影响。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具有多层次性, 陈文学 (2004) 、卢静 (2005) 、丛树海等 (2005) 认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包括4个层次:一是综合绩效评价;二是部门绩效评价;三是单位绩效评价;四是项目绩效评价。徐一心等 (2003) 认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包括3个层次, 即总体绩效评价、分类绩效评价、项目绩效评价。

(二) 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是在对绩效内涵理解的基础上, 根据公共支出的实际过程构建起来的。目前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从财政支出规模、结构及效果来设立指标体系;二是从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来设立指标体系;三是从支出的全过程即投入、运作、产出、结果四个阶段来设立指标;四是将上面三种形式综合起来设立指标体系。

郭亚军 (2003) 从财政支出规模类、结构类、效果类三个方面构建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吕炜等 (2007) 以绩效内涵和教育支出过程特性为两个构建依据, 以内部过程绩效和外部结果绩效为基础上构建了公共教育支出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张清廉等 (2009) 根据结果和过程相结合的原则, 设定了包括经济、收入分配、居民生活等9类24个评价指标的地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武辉、郑华 (2010) 根据财政收入、支出、结构三类指标构建了地方政府公共支出评价指标体系。

(三) 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方法

目前国内文献对评价方法分类存在一定分歧, 主要有三种分类方法。第一种分类法认为评价方法主要包括: (1) 成本—效益分析法, 即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与总效益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方法。 (2) 综合评价法, 即在多种指标计算的基础上, 根据一定的权数计算出一个综合评价值, 依据综合评价值对公共支出项目进行考评。 (3) 因素分析法, 将影响投入 (财政支出) 和产出 (效益) 的各项因素罗列出来, 分析所有影响收益及成本的内外因素, 计算投入产出比, 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的一种方法。 (4) 模糊数学法, 采用模糊数学建立模型, 对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 (5) 目标评价法, 将当期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水平与其预定目标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 (王克强等, 2006;丛树海, 2007;)

第二种分类法以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涉及的方法为主, 主要包括: (1) 3E/4E方法, 指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公平性。 (2) 标杆管理法, 指以比较组织本身与标杆组织之间的绩效差距来达到改善绩效的目的。 (3) 平衡计分卡方法, 强调从顾客、财务、内部业务和内部创新之间适度的平衡来管理绩效。 (4) 绩效棱柱模型方法, 用棱柱的五个方面分别代表组织绩效存在内在因果关系的五个关键要素。 (5) 关键绩效指标法, 对政府组织内部运作过程中关键成功要素进行提炼和归纳并对其进行评估。 (张小玲, 2006;安秀梅等, 2007)

第三种分类方法主要是把以上两种分类中所包含的方法混为一体, 同时又增加了一些新的技术方法如层次分析法 (AHP) 、数据包络法 (DEA) 、因子分析法等作为一种分类, 例如郭亚军等 (2010) 所提出的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方法分类。

三、对国内外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理论研究现状的比较评述及未来展望

(一) 对理论研究现状的比较评述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考察可以发现, 我国学者对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理论的研究与国外学者有着较大的不同, 存在着较大差距。首先, 从发展时间来看, 国外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已有上百年发展历史, 而我国从改革开放后算起只有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其次, 从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评价理念来看, 伴随着西方评价的百年发展历史, 评价理念也从最初的单一投入效率评价逐步发展到投入与产出并重的“效率至上”理念, 再到目前的注重公共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的绩效评价理念;而我国的绩效评价理念则没有这样复杂的发展历程, 它的确定主要是针对政府支出中的实际问题借鉴西方国家的评价理念而形成的。第三, 从研究范围来看, 国外的研究比较完整, 对绩效评价所涉及的四个方面均有学者在研究;而我国的研究范围相对来说比较狭窄, 基本上处于“评价内容”的研究范围中, 对于“如何测量评价指标, 如何对所得数据进行解释, 以及如何汇报评估的结果”这三个方面则鲜有涉猎。第四, 从绩效评价的运用角度来看, 西方各国的公共支出绩效评估已经发展成为公共绩效管理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经进入到战略应用阶段;而我国的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发展仍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中, 与政府支出管理的其他方面结合并不紧密, 没有实现绩效评估的有效运用。

(二) 我国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发展的未来展望

我国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开展较晚, 现在仍处于起步阶段, 整体上处于对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的学习借鉴过程。一方面要学习国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方向, 及时掌握国外的先进经验和工作方法, 另一方面我们应该考虑到各国的国情, 在借鉴、学习国外先进理论和经验时要考虑到在我国的适用性, 不能盲目照搬。通过上文的比较分析, 笔者认为我国未来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应该从两个大的方面进行拓展, 一是要从评价理念上进行拓展, 改变目前我国注重对现实描述的, 以“效率”和“效益”为核心的评价理念, 转而发展建立具有对我国整体发展具有战略指引意义的评价理念, 这是运用绩效评价结果的一种有效的方式;二是要从绩效评价理论研究的范围上进行拓展, 改变我国理论研究范围狭窄的特征, 从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所涉及的四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研究, 只有这样才能让理论研究更加有效的服务于实践。

参考文献

[1]Behn, Robert.Why Measure Performance?Different Purposes Require Different Measures.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2003, 63 (5) .

[2]DallW.Forsy.TheManaging Performance inAmerican Government.The Rockefeller Institute Press.2001.

[3]安秀梅, 邵世才.政府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方法的国际比较与我国评价方法的选择[J].财政监督, 2007, (03) .

[4]丛树海, 周炜, 于宁.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财贸经济, 2005 (.03) .

华为国内国外业务发展情形 第5篇

2013年业务回顾

整体解析:2013年,华为构筑的全球化均衡布局使公司在运营商网络、企业业务和消费者领域均获得了稳定健康的发展,全年实现销售收入人民币239,000百万元,同比增长8%。其中,运营商网络业务仍保持了小幅增长(4%),企业(32%)和消费者(17.8%)业务获得快速增长;中国市场实现销售收入人民币84,017百万元,同比增长14.2%,欧洲中东非洲片区(EMEA),受益于基础网络、专业服务以及智能手机的增长,实现销售收入人民币84,000百万元,同比增长9% ;亚太地区受益于东南亚新兴市场的发展,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实现销售收入人民币39,000百万元,同比增长4% ;在美洲,拉美国家基础网络增长强劲,消费者业务持续增长,但受北美市场下滑的影响,实现销售收入人民币31,000百万元

具体业务模块介绍: 运营商网络业务

2013年,在整体战略上,华为持续聚焦在信息的传送、处理、存储和呈现上,为运营商提供综合的产品、服务和商业解决方案,帮助运营商打造最佳体验网络。

持续的技术和架构创新是最佳体验网络的关键。华为积极投资SoftCOM战略,推动SDN及NFV的发展,帮助运营商构建以数据中心为基础的网络架构 ;持续投入5G研究,不断提升无线网络能力,促进产业发展 ;通过多维度协同实现更高带宽和更佳体验,促进LTE持续演进 ;继续坚持铜线挖潜和光纤接入并行战略,促进固定宽带产业健康发展 ;构建IP和波分太平洋管道,支撑流量增长。

在内容和应用的整合上,华为构建企业云服务平台,与运营商共同探索和发展云机会 ;打造以视频为核心的多媒体服务平台,帮助运营商发展家庭业务 ;与运营商一起共同面向消费者、家庭和企业提供服务,将其运营支撑系统变革为基于互联网架构的商业使能系统。

在敏捷高效的商业运营上,华为打造移动互联网业务平台,帮助运营商实现个人消费业务转型 ;并通过HUAWEI SmartCare® CEM服务解决方案,帮助运营商实现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运维转型。

得益于聚焦战略及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商业及服务解决方案策略,华为正成为运营商最可信赖的商业战略合作伙伴。2013年,华为运营商网络业务实现销售收入人民币166,512百万元,同比增长4% ;而稳健的财务表现,也使得我们能够继续加大在技术、产品、商业及服务解决方案方面的创新,为运营商转型及发展提供持续的战略支撑。无线网络

2013年,华为无线网络设备实现销售收入人民币52,503百万元。固定网络

2013年,固定网络设备销售收入达到人民币45,085百万元。全球服务

2013年,华为全球服务销售收入达到人民币52,047百万元。电信软件与核心网

2013年,华为电信软件与核心网销售收入达到人民币16,877百万元。网络能源

华为网络能源产品线聚焦于LTE、数据中心、节能减排的大发展机会,供电方案主动融入主设备解决方案,围绕“高效、安全可靠、匹配演进”的核心理念,通过提供通信能源、数据中心能源两大领域解决方案,全面满足ICT供电场景应用需求。企业业务

2013年,秉承“聚焦”和“被集成”战略,华为企业业务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销售收入达人民币15,263百万元,同比增长约32%,在产品竞争力和市场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全球经济复苏和挑战并存的大环境下,华为企业业务抓住机遇,实现中国区销售收入的快速增长,同时在海外市场的发达区域(如西欧等)和新兴市场(如俄罗斯、东南非、拉美等)通过资源的进一步聚焦,也取得了较快的增长,实现了行业客户和渠道的规模销售。消费者业务

凭借在4G LTE端到端的核心领先优势,华为手机将以消费者体验为核心,持续推出精品,通过“硬件+应用+服务”的整合体验不断提升消费者满意度,致力成为全球领先的智能终端品牌。

2013年,消费者业务持续有效增长,销售收入达人民币56,986百万元,同比增长约18%,全年整体发货量1.28亿台。其中智能手机业务实现历史性突破,进入全球TOP3 ;持续聚焦精品战略,推出了华为Ascend P6、Ascend Mate等精品旗舰机型,其中Ascend P6在全球超过100多个国家上市,实现了品牌利润双赢。此外Emotion UI用户体验提升,花粉运营初见成效,移动宽带LTE份额进一步提升,车载领域取得格局性突破,家庭接入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平板销售增长超过200%。

过去一年,华为智能手机发货量达到5,200万台,同比增长超过60%,同时智能手机在华为手机中的整体比例超过87% ;渠道收入方面,在夯实运营商渠道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非运营商渠道,公开实体渠道收入占比45%,电商渠道占比5%。同时1,500元以上的中高档机型发货量占比大幅提升至12%,精品化战略初见成效。

移动宽带终端2013年全球发货4,450万台,持续六年保持全球市场份额领先。持续优化整体产品格局。LTE产品全球发货量近800万台,同比增长103% ;积极实践渠道多元化战略,2013年MBB产品公开渠道发货超过400万台,并培育了沙特、印度、德国、菲律宾等海外渠道规模市场,同时通过在中国区电商市场的互联网营销尝试取得成效。车载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前装模块与多家国际顶级汽车制造商展开紧密合作,并与多个自主汽车品牌 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家庭终端利润稳步增长。固定接入份额由14%增长至21%,固定台市场份额继续占据全球领先地位 ;STB市场上与众多TOP级电信运营商和MSO达成合作 ;平板电脑形成高中低端的产品布局,并实现超过200%销量增长。华为专注打造的情感化用户界面Emotion UI的用户体验大幅提升,云服务用户数突破千万,活跃用户数超过百万。在用户经营方面,通过“明日合伙人”等一系列创新营销模式,取得一定效果,超过600万花粉注册。

根据益普索调研报告,2013年华为手机品牌全球知名度达到52%,同比增长110% ;中国区知名度达到68%,同比增长113%。与此同时,欧洲、南美及东南非地区,华为手机的品牌知名度提升显著,其中德国、意大利、英国、西班牙品牌知名度较上年分别增长230%、213%、200%、140%。

2013年,华为在渠道建设方面取得突破,公开渠道收入同比增长98%。在中国、俄罗斯、意大利、英国、沙特、菲律宾、南非等零售集中度比较高的公开市场,华为智能手机增长80%以上。与此同时,华为与中国、西欧、中东、东南亚等各地市场的TOP分销商、零售商建立战略合作,并取得规模销售效应。在电商渠道建设方面,2013年电商销售取得初步成效,先后推出华为Ascend Mate、荣耀3 Outdoor、华为秘盒、荣耀3C和荣耀3X等产品并在线上持续热销,其中荣耀3C用户预约超千万,创华为手机销售成绩的历史纪录。

2014年业务发展:

2014年,华为构筑的全球化均衡布局使公司在运营商业务、企业业务和消费者业务领域均获得了稳定健康的发展,全年实现销售收入人民币288,197百万元,同比增长20.6%。

中国市场实现销售收入人民币108,881百万元,同比增长31.5%,运营商业务受益于TDD网络建设,收入同比增长22%,企业和消费者业务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收入增长均超过35%欧洲中东非洲地区(EMEA)受益于基础网络、专业

服务以及智能手机的增长,实现销售收入人民币100,990百万元,同比增长20.2% ;亚太地区受益于韩国、泰国、印度等市场的发展,保 持 了 良 好 的 增 长 势 头,实 现 销 售 收 入 人 民 币42,424百万元,同比增长9.6% ;在美洲,拉美国家基础网络增长强劲,消费者业务持续增长,但受北美市场的下滑影响,美洲地区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1%,为人民币30,852百万元。未来3~5年,公司销售收入年复合增长率预计为10%左右。消费者业务

2014弯道超车过百亿美元,持续打造核心产品竞争力2014年消费者业务销售收入达人民币75,100百万元,同比增长约32.6%,盈利能力持续提升,超额完成利润目标。其中,52%销售收入来自海外,11个重点国家手机市场份额超过5%。全年整体发货量1.38亿台,同比增长7.8%,其中智能手机出货量7,500万部,同比增长45%。经过三年成长,华为消费者业务实现里程碑式的历史超越。自2011年起,华为消费者业务坚决放弃白牌、低端定制的业务模式,走上华为自有品牌中高端之路 ;2012年,实现品牌、产品、渠道三大转变,并坚定实施精品策略,推出D、P系列精品旗舰手机 ;2013年,在全球市场初步构建起公开市场能力 ;2014年,伴随着4G LTE的迅速发展,凭借着在4G LTE领域的核心专利优势,华为消费者业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实现了收入和利润的双丰收。此外,用户经营和渠道建设成绩显著。2014年华为大力拓展公开渠道,加强零售终端建设,公开渠道(含电商)销售收入占比大幅提升,达到41%。截至2014年年底,华为消费者业务在全球共建立630个品牌形象店,大大提升了品牌零售体验。花粉社区持续进行用户经营,Emotion UI 3.0明显提升了易用性和一致性。

2014年,华为消费者业务麾下的互联网手机品牌“荣耀”成立仅一年,已成为弯道超车新引擎。荣耀系列产品出货量超2,000万部,其中,荣耀3C超过800万部,荣耀3X系列超过400万部,荣耀6超过300万部。截至2014年年底,荣耀品牌已经进入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5年重点投入海外,多头并进创建大格局

2015年,华为消费者业务将目光重点放在海外市场,夯实在中高端智能手机市场的地位,并冲击出货量1亿部的目标。在产品上,华为品牌将聚焦旗舰机营销,通过高端产品树立创新、高品质的品牌印象 ;荣耀品牌则将聚焦互联网,复制国内模式到海外,激活海外线上营销,建立样板市场。

其他补充资料

由于中国运营商对开支加以控制,使得华为的电信设备业务面临压力。他说:“华为的核心网络设备业务正在经历大幅放缓。由于拥有一定的基础,发展智能手机就成了必然之举。”

尽管华为可以从实力较弱的竞争对手那里抢夺份额,但要追赶三星却并非易事。虽然二者的智能手机都采用Android系统,但由于三星可以自主生产屏幕、芯片等零部件,因此具备成本优势。三星还凭借面部识别和动作感应等高端功能加强了品牌形象。

低价战略

三星6月25日宣布,其最新款旗舰手机GalaxySIII将帮助该公司的移动业务刷新第一季度创下的盈利记录。这款5月上市的手机有望在7月底实现超过1000万部的销量。

德迪乌认为,虽然体量巨大,且掌握着全球智能手机30%的销量,但由于不像苹果、谷歌和微软那样拥有平台控制权,因此三星并非坚不可摧。这也限制了三星产品的独特性,使之难以锁定用户,尤其是在面临低价竞争对手的挑战时。

由于劳动力和营销成本较低,加之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蓬勃发展,华为仍然可以实现盈利。而诺基亚和RIM则因为要投资维护品牌,并吸引应用开发者而出现亏损。

改善管理支撑2C转型,把能力构建在组织和流程上,15年是管理变革年

我们正处在高速转型期,各项管理能力对业务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管理短板不能被业务成绩掩盖。2015年,我们必须狠抓后端管理,加速变革支撑业务2C转型。首先,各级业务主管要重视、并身体力行地参与到流程IT建设中去。加强GTM业务变革,提升整体操盘能力;建立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产品和服务的敏捷开发模式;建设面向不同类型客户的分秒级交易平台,加快面向用户经营的流程IT建设,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在供应管理体系,我们看到,通过蓝海变革项目,过去一年已基本建立了适合“小单快跑”的ATO、STO供应模式,全球三大区域Hub的投入使用,有效支撑了公开市场的转型交付。但由于消费市场的不确定性,我们的ITO库存周转管理仍存在较大问题,未来必须严控库存风险,切实缩短Leadtime,提高柔性供应能力;同时有效衔接产品开发、上市和供应的流程运作,构建提升体系化能力。

践行“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组织文化

2015年,我们将继续通过“销售站店、服务站店、互联网站店” 等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实践活动,促进“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组织文化践行。各级干部需深刻理解“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战略意图,并快速转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加强示范作用。为追求给消费者带来更愉悦的体验,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将发自内心的真诚、热爱倾注到对产品的精雕细琢,落实到每一个日常工作细节。

2013年12月3日,华为欧洲物流中心正式投入运营,其仓储面积达3万平方米,主要业务包括物料收发、存储、分拣、包装、配送。预计今年进出口货物金额将达到15亿美元,物流吞吐量预计达50万立方米,辐射欧洲、中亚、中东非洲国家。

1.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华为手机追赶三星、苹果 今年中高端要增长10倍

华为消费者业务C E O余承东昨日接受南都采访时强调,华为终端并没有完全走出风险期,“2015年对华为而言,相当于解放战争中的辽沈战役,打赢这一仗,华为品牌才算真正崛起。”余承东预计,2015年,华为智能手机出货量将从2014年的7500万部增长到1亿部,终端业务销售收入增长30%至160亿美元。

余承东说,“2015年,华为2000元以上中高端手机的销量要从18%左右的占比增长到30%”。

国外调查公司G artner最新发布数据显示,去年第三季度,华为全球售出1590万部智能手机,市场份额为5.3%,同比提高0.6%。出货量仅次于苹果和三星。小米紧随其后,于去年第三季度卖出了将近1580万部,同比猛增近3.4倍,市场份额为5.2%,而前年同期只有1.5%。

华为的竞争对手是三星和苹果,一是品牌影响力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二是营销和渠道建设上亟须更大提升。余承东称,今年华为中高端产品在中国市场上要有“10倍的增长”。

消费者业务

为了推出有冲击力的产品,华为终端内部已经做出了极大变革。要从以电信运营商贴牌为主,追求大规模和低成本的运营模式,变为追求性能和用户体验的精品战略,需要让整个公司的供应链、运营思路、组织结构甚至企业文化都要切换到完全不同的轨道上来。余承东的思路是:“第一个可以实现超越的是产品,这个最容易,一年就可以见效;其次则是渠道,需要两年努力;第三件事,就是品牌,至少要三年或者更长,因为影响人大脑、改变人的思想难度最大”。

分享经济:国内国外的联动 第6篇

所以国内的视频网站,以56网为代表,进行了视频社交化的开拓。56依托人人网,并与新浪微博、西祠胡同、凯迪社区等主流社交网站进行合作,打通视频的上传通道,56网的原创视频可以在第一时间内被社交网站的用户看到和分享。

而这种分享的模式正在走出线上,走到线下。在国外出现了Airbnb这样的旅行房屋租赁社区,将社会上一些空置的房屋资源利用起来,通过互联网为用户提供短期房屋租赁服务。由于提供的服务“物美价廉”,获得了大量的用户。有数据显示,Airbnb 的业务已经扩散到 192 个国家的19000 个城市中,该公司一晚上要处理一千万个房间预订需求。

在国内也出现了类似的创业网站,比较知名的如小猪短租和蚂蚁短租。近期这两家网站分别获得了风投的投资,小猪短租披露已于2012年第四季度完成近千万美元的A轮融资,而蚂蚁短也宣布于近期获得由优点资本领投、蓝驰创投、红杉资本跟投的近千万美元的联合投资。类Airbnb创业概念正在国内走红。

在小猪短租网联合创始人陈驰看来,类Airbnb创业概念走红体现出的是分享经济的优势。“分享经济中的交易一般不再依靠传统的营销渠道,甚至是多层级的渠道(比如说旅行预定服务商等中介),而是依赖一些创新的平台,做到端到端的直接交易,这些平台不承担传统渠道的中介作用,而只是一个信息展示和在线交易平台,理论上成本更低,不仅利于创业,同时也利于用户获得更具性价比的服务。”

分享经济的内涵

互联网意义上的分享经济与传统的学术概念还不一样,更多的是体现出一种互联网向传统经济渗透的趋势。陈驰认为,互联网解决了长尾对长尾、降低交易成本、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生态系统等分享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在此基础上,分享经济才得以出现并逐步前进。

Airbnb初步成功后,分享经济已经渗透到租车、顺风车、办公场地、自行车以及车位等很多领域,很多团队在用这种模式进行探索,陈驰对这些模仿者进行总结发现,其创业项目一般要具备五项前提条件:1、存在闲置资源;2、供给和需求在中长期的场景中,能形成长尾对长尾的局面,一头大,一头小的格局都不可能发展成真正的分享经济;3、这个领域的传统产业链条中的供给方或者渠道中介机构有着很高的经营管理成本;4、交易的成本不能太高,这和IT技术的发展有关;5、信任机制建立的门槛不应过高。

要准确理解分享经济,陈驰认为有必要抓住三个关键词:“协作”、“消费”、“去工业化”。“协作指的是将闲置资源的利用,这就像家里来客人了,住不下,邻里互相借用空房住宿一样;而消费是指闲置资源的利用要扩大到一个更大的地理尺度时,需要用付费的方式来解决协作的互惠问题。所以分享要变成一种经济现象,甚至是一种新经济,既要有协作,也要有消费。这个概念放在短租这个行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原来那种免费的沙发客模式虽然很早就兴起,但是一直不成规模,而Airbnb这种协作加消费的模式就能变成一种大规模的全球性业务。分享经济还具有去工业化的特征,其出现正好是将过去200多年的工业化、标准化的过程逆转,形成长尾对长尾的态势。”

陈驰认为,分享经济能降低某项物品或服务的使用成本,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分享经济供给产生的方式和传统的商业完全不一样。分享经济中供给是一种闲置资源的社会化利用的体现,不是传统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性活动,因此分享经济看待成本的方式和传统经营是有区别的。比如酒店的客房定价时,会把租赁、装修、人员培训、设备折旧等费用和人员工资等累加在一起作为成本;而一个闲置的房源如果从理论上已经是沉没成本时,极端情况下租出去的价格即使1块钱,对于房东也是赚钱的。其次,分享经济的主体是个人或者小型的经营组织,极大的降低了大型经营性组织的管理成本,很多情况下,规模大并不意味着成本低,这在一些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中已经有很多的体现。因此去工业化,去中心化是分享经济另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其供给成本更低的重要潜在因素。

问题与创新

新的产业增长点往往是由于出现了观念上、技术上或者模式上的创新。陈驰对记者说,小猪短租的模式主要有三点突破,第一个突破是将P2P的租房从长租发展到了旅行住宿和过渡性住宿领域,这挑战的传统理念是认为没有人愿意将闲置的房间拿来短期出租给一个陌生人,尽管这种现象在长租市场已经是司空见惯;第二个突破是引入在线预付模式,将交易做成了一个闭环,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这改变了原来分类信息只解决信息层面,而不介入交易的局面,让短租业务变成一个真正垂直的业务,保证了信息的真实性和服务的可追溯性;同时在旅行住宿领域也在挑战艺龙、携程前台现付的酒店预订模式。第三个是扩展了分享经济的概念,将供给的经营者从个人做了适当的延伸,将小B纳入了进来,希望他们的经营能够盘活更大体量的闲置房。严格意义上这不算突破了传统,因为P2P本身有一定调适度,并且淘宝的模式也早已证明了这一点。

同时分享经济还面临诸多问题,需要通过创新来解决。总结起来有:最早期的一批供给怎么获取以及最早期的用户从哪里来?如何尽可能的促进出租方管理好库存,以保证库存的准确性?服务规范如何制定?服务一致性的标准在那个高度上制定?租方的交易决策不仅仅依赖于网站结构化的部分,可能还更依赖一些非结构化的信息,这些对产品深入了解用户需求和运营体系都是巨大的挑战;信任机制是永远的难题,这还不仅仅是网站内部的信用体系建设,还涉及到整个社会是否有健全的信用闭环;安全上的隐患和政府监管政策也是必须面对的问题。

中国的互联网创业经常模仿国外的模式,小猪短租就效仿了Airbnb,不过中国的互联网创业必须解决本土化的问题。随着分享经济的走红,国内外出现了联动效果,对于国内创业者来说,把握好本土化的创新至关重要。

相对于Airbnb,小猪短租重点在房源供给上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陈驰表示:“小猪短租在现阶段还是和Airbnb做了适当的切割,我们不完全把房源定位在个人房东直接租赁的房间,而是主动纳入了一些小型规模的短租经营者进入小猪短租的平台,因为他们也是分享经济的参与者,他们也需要盘活存量的闲置房源。如果概括小猪短租对供给的定位,就是‘小而美’,能和传统住宿市场的供给能形成强烈的区隔是我们的主要目标。基于此,我们在产品的表现上,还更加突出了‘人’在短租中的存在感。”

警惕国内种子企业被国外资本掌控 第7篇

据隆平高科披露, 公司日前与神农大丰、丰乐种业、荃银高科3家上市公司以及中种集团、湖北种业、金色农华等其他8家非上市公司签署了关于共同组建杂交水稻分子育种平台的框架协议, 各方将共同投资3亿元。其中, 隆平高科的出资比例最高, 为育种平台的大股东, 股权占比为43%, 神农大丰、丰乐种业、荃银高科的股权占比分别为20%、15%与3%。

近日, 隆平高科发布公告说, 公司与VilmorinHongKongLimited签署了设立合资合同的框架性协议, 双方将共同投资两亿元人民币在中国境内设立合资公司。

这一新闻事件使人联想到, 海外种业巨头拥有优良的种子, 通过与国内种业公司合作, 有可能逐步挤占国内原有种业公司的市场份额。业内人士担忧, 如果国产种业不能加快研发, 掌握合资公司的实际控制权, 任由目前的态势发展, 未来中国的种业有可能受海外种业巨头的控制。

国以民为本, 民以食为天, 食以种为先。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 反过来讲, 一粒种子也可以击垮一个企业、一个产业, 甚至危及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

据统计, 中国种子市场份额已由2001年的200亿元增长到目前的500亿元左右, 成为世界第二大种业市场, 未来10年增长潜力更为显著, 必将吸引更多的种业集团进入中国市场。目前全国已有49家持有效证照的外资企业, 杜邦、孟山都、先锋、拜耳等国际种业巨头纷纷涉足国内市场。

从具体作物看, 自2000年至今, 外资企业在中国共审定玉米品种84个, 占3.05%, 尽管总体份额不大, 但一些品种推广速度很快。在蔬菜种子市场中, 洋品牌占据新、奇、特品种市场, 控制了50%左右的市场份额。

在种业竞争格局中出现的国际种业巨头身影引人瞩目。根据相关规定, 国际种业在国内生产销售粮种需要与国内种子企业组建合资公司, 并由中方控股合资子公司。但分析人士担忧, 随着国际种业巨头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对我国农业生产的控制力也将逐步增加, 进而威胁到我国粮食生产安全。

进入21世纪, 跨国种业巨头进入中国的速度明显加快, 虽然我国通过立法限制外资控股主要农作物种子经营领域, 但外资正以各种手段积极参与中国市场的抢夺。一些企业与国外企业合资后, 名义上是中方控股, 但核心技术、高层管理人员等都掌握在外资手中, 合资企业实际由外资操控。

种业安全事关我国粮食安全命脉, 针对外资绕开政策监管控股国内种子企业、加速向国内种业全面渗透的苗头, 有关专家认为, 既要合理利用外资加速我国种业的发展, 又要避免外资对种子产业形成实际控制的局面。建议一方面切实加强对外资进入种业的监管, 消除监管真空;另一方面从多角度探索建立产业安全审查机制, 避免技术及资源流失。

国外研究国内研究 第8篇

从未像今天这样, 人们如此关注商业模式创新。2008年12月《哈弗商业评论》的研究报告指出, 上世纪后1/4的时间, 世界财富500强新入围的27家企业中, 有11家是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来实现的[1]。从2006至2009年, IBM开展的一项关于商业模式创新的调查表明, 70%的CEO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面临的主要任务, 甚至高达98%的CEO正在对各自的商业模式进行程度不等的修正。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说过, 企业之间的竞争, 不是产品与服务之间的竞争, 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2]。甚至有人认为, 商业模式是企业竞争的最高形态。商业模式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实际上, 国内企业也一直在关注和审视各自的商业模式, 也在对各自的商业模式的进行创新。但从有关文献和案例来看, 国内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成功的案例乏善可陈, 这与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状态极不相称。相比之下, 国外有关商业模式创新的成功经验和经典案例则层出不穷。这其中既有来自发达国家, 如苹果i Pod、瑞安航空Ryanair、日本游戏机生产商任天堂的Wii;也有来自发展中国家如印度的Ta Ta。

这些企业是如何是实现商业模式创新的?通过分析这些成功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历程, 总结隐藏在商业模式创新背后共同的逻辑, 提炼企业在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时所共同遵循逻辑法则, 对国内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二、国际巨头商业模式创新之路

1. Apple的“i Tunes+i Pod”。

2003年, 苹果推出了“i Tunes音乐商店+i Pod”的商业模式。这种商业模式可以让用户轻松方便地搜索、购买、下载和享受音乐体验。它通过硬件与软件i Tune的完美结合, 使用户可以将音乐及其它内容从i Pod同步到电脑中。同时, i Tune还提供了与苹果在线商店的无缝链接, 用户可以从这个商店里购买和下载需要的内容[3]。这种商业模式, 本质上把“音乐版权商”和听众直接联系起来。这使得苹果公司跃升为当今全球最大在线音乐零售商, 其销售额从2003年的10亿美元提高到2007年的1500亿美元。

2. Ryanair航空。

上世纪90年代, 美国航空运输也竞争异常激烈, 航空巨头为抢夺中高端客户不惜一切, 但疏于对低端客户的开发。为了在竞争激烈的航空运输领域生存, 90年代初期, Ryanair航空开始其商业模式的转型:从传统商业模式向低成本商业模式的转变。它降低成本手段非常多, 如取消一切不必要的服务, 对所有非必需服务收费, 聚焦目标于价格敏感的客户, 不提供免费饮食, 大幅缩减中途休息时间, 载客飞机统一使用波音737, 尽可能使用非工会雇员, 精简公司指挥部人员等等。通过这些花样繁多的手段和措施, Ryanair航空的机票价格降至闻所未闻、竞争对手难以招架的地步。正是依靠这种商业模式的创新, Ryanair不仅牢牢地锁住了那些对价格敏感的中低端客户群, 也不断蚕食着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 其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逐年快速增长, 成为行业领头羊[4]。

3. 印度Ta Ta。

印度人口很多, 交通设施不发达, 很多家庭的交通和代步工具是一种可以同时承载多人的脚踏车, 汽车仅是上层社会特权人物的炫耀品。为此, Ta Ta的创始人Ranta决定开发一种新型交通工具, 来满足印度巨大的尚未满足的市场需求。于是他开发了一种名叫Nano的微型汽车, 这种汽车不但安全, 适合于任何气候条件;而且价格低廉, 多数家庭可以负担得起。凭借对市场空白的敏锐观察, Tata借助Nano这种新型交通工具, 成为印度最大的私人企业[5]。

4. 任天堂Wii。

在游戏机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 微软、索尼和任天堂三分天下。索尼和微软的竞争代价昂贵, 专利性和最新型的技术都以游戏发烧友为目标, 赞助游戏机的同时希望赢得市场细分市场份额;但是游戏发烧友市场容量是很小的。

任天堂则另辟蹊径, 专注于另一个对技术性能远不敏感的市场细分群体, 也就是那些数量庞大的休闲游戏玩家, 而不是很小的传统游戏发烧友市场。任天堂通过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很好地满足了市场需求。它以动作控制游戏的“趣味因素”吸引客户, 通过给相对便宜的游戏机配备一个专门遥控器, 让玩家可以通过身体的姿势控制方向。任天堂Wii的成功在于其通过产品 (运动控制) 的低成本差异化来满足市场需求。

三、商业模式创新成功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上述案例表明, 商业模式创新之所以能够成功, 关键在于对于市场需求与机会的深刻理解、挖掘和准确把握;而不在于对高新技术和雄厚资本的追逐。

实际上, 在i Pod问世之前, Diamond和Best Data两家公司在数字音与市场早已声名远扬, 两家分别控制着该行业的硬件和软件, 但是二者之间一直缺少沟通, 这给i Pod后来的成功提供了绝好的市场机会。i Pod所做的仅仅是通过整合一个外形时尚的音乐数字设备i Pod与音乐交流平台i Tune, 将音乐爱好者和版权所有者联系起来, 这极大地满足了音乐爱好者更容易和便捷地下载、购买和体验音乐。正是基于对市场空白或机会的敏锐观察, Apple成为行业第一。Ryanair、印度Ta Ta及任天堂Wii, 都是基于对市场空白的敏锐观察, 以新的商业模式极大地满足了市场需求, 并没有凭借高新技术或雄厚资本。

相反, 我国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 似乎走了一条完全相反的路子。国内企业在商业模式创新时, 对高新技术和资本注入的关注程度, 远远超过对市场需求与机会的关注。当“狭小”的国内市场“不能”满足胃口时, 国内企业最近痴迷于海外兼并扩张这种新商业模式, 但成功者寥寥无几。联想收购IBM的个人电脑, 吉利收购瑞典的沃尔沃, TCL收购法国的阿尔卡特, 其结局都非常糟糕。这些商业模式创新失败个案之根本原因在于, 过分关注于高新技术与资本注入, 而忽视市场机会与客户需求。

商业模式的创新的起点和终点, 是通过对市场的深刻理解和深度挖掘, 发现未被开发和满足的顾客需求;而不是过分依赖高新技术的引进、资本的注入或其它。国外商业模式创新成功案例背后所隐藏的这些理念或逻辑, 很值得国内企业深思和借鉴。在这方面, 国内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摘要:国外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成功的经验, 给我国企业什么启示?通过对国外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历程的分析和总结, 提炼出隐藏在商业模式创新背后共同的逻辑。商业模式创新的起点和终点, 是基于对市场的深刻理解和深度挖掘, 以发现未被开发和满足的顾客需求;而不是基于对高新技术引进、资本注入的过度依赖。

关键词:商业模式创新,创新起点,顾客需求

参考文献

(1) Mark W.Johnson et al.Reinventing Your Business Model[J].Harvard Business R eview, 2008 (12) :51-4.

[2]Deruker.P.F.The coming of the new organization[J].Harvard Business R eview, 1998 (9) :88-105.

[3]亚历山大.奥斯特瓦尔德.商业模式新生代[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37.

[4]Ramon et al.How to Design A Winning Business Model[J].Harvard Business R eview, 2011 (1-2) :101-7.

从国外生态城市看国内生态城市建设 第9篇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建设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 人类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注日盛一日, 从而引发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热潮。建设“生态城市” (Eco-city) 正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全球性共识, 无论在东方或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许多城市都在积极探索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生态城市这一概念, 最早源于霍华德“田园城市”的规划思想, 经过不断地实践和摸索, 逐渐形成城市建设的一种理想模式。生态城市强调的是城市发展要充分融合自然、社会、文化和经济等因素, 实现城市生态的良性循环和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 这正好用以应对已出现的生态环境恶化、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

一、生态城市概念及特征

1、概念解析

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呢?自20世纪70年代生态城市概念提出以来, 许多国家的学者都提出了不同的理解和认识。19 87年, 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O.Yanitsky认为生态城市是一个理想城市模式, 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 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管理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物质财富、能量、信息高效利用, 生态良性循环;在1992年的第二届国际生态城市会议上.组织者澳大利亚的唐顿则认为生态城市不仅要在人与自然之间实现生态上的平衡, 还包括道德伦理和人们对城市进行生态修复的一系列计划;我国城市规划专家黄光宇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 综合研究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并应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而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 居民满意、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本文沿用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O.Yanitsky对生态城市的定义。

2、生态城市的特征

不同的生态城市呈现不同的特色, 有学者对这些城市特色进行了分析总结, 这里沿用其中一位学者提出的生态城市主要特征: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

和谐性:生态城市的和谐性, 即古语所说的“天人合一”, 这里的天人合一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 同时也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高效性:其实就是人力、物力、财力等达到一个高效运转、循环利用的状态, 整个城市呈现出健康、有序、高效的发展态势。

持续性:生态城市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 兼顾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 将发展局限于保护生态这个原则之中, 保证城市发展的健康、持续和协调性。

整体性:整体即是包括城市这个大团体中的每个元素, 环境、社会和人。生态城市的建设要体现这些所有元素的利益, 并寻求整体的协调统一发展。

区域性:生态城市与所在的区域之间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 城市既可以为区域起到良性带动作用, 区域也能为城市提供发展的良好基础。

二、国外生态城市案例解析及经验总结

目前, 不少国外城市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发展, 在建设生态城市上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以下选取较具代表性的几个城市进行解析:

1、美国Cleveland——内外兼修的绿色城

美国Cleveland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城市内部改造与区域整合相结合的、全面的生态城市议程, 构建了一套城市内部环境建设与区域协调联动, 政策法规制定与实施管理相配套的、全面的生态城市建设理论和实践体系。其生态城市建设包括空气质量、气候改良、能源、绿色建筑、绿色空间、基础设施、政府领导、邻里特色构建、公共卫生、文明增长、区域主义、可持续发展相关工作、交通选择、水质保持以及滨水区建设等多个层面。具体举措有:关注耗能的降低及废弃物的减少;对拥有更健康室内环境的绿色住宅的推广;重视生产生活的节能和太阳能/燃料电池等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利用;倡导城市居民积极改变生活习惯, 以便于生态城市观念的落实;政府加强规划, 不断制定法规、完善措施, 从资金和管理上为生态建设提供保障。克里夫兰市特别强调, 建设生态城市需要从统筹整个大湖地区的环境建设行动的角度进行考虑, 生态城市的建设规划应当与邻近郡、所在州乃至联邦等各级有关规划相协调。而今, 克里夫兰已经成为美国最宜居的城市之一。

2、日本千叶——自上而下的规划新城

千叶市位于日本千叶县中部, 面临东京湾, 是千叶县最大的城市。自千叶被确定为日本25个生态工业园区之一后, 开始全面推行自上而下的生态城市建设措施。千叶新城从规划开始, 就以建立生态型城市为追求, 以尊重自然地貌为前提, 对河流、山地森林等加以精心规划, 通过画龙点睛式的景观设计, 在市区范围内形成十几个大小不等、分布较为均匀, 风格各异, 特色鲜明, 人与自然交融的开放式公园, 尽可能地促进自然环境与市民交流。在产业发展中, 突出对循环经济的重视和投入。在加强农政中心 (农业研究中心) 建设, 继续保持和发挥农、水产品加工的传统特色的同时, 按照生态原则对新兴的以钢铁、电力、石油和化学为中心的重工业和化学工业等企业进行改造, 并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 加大对将废弃物转换为再生资源的企业的扶持力度, 提升循环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 努力将城市建设成为日本国家生态城市建设中的重要节点。经过近30年的建设实施, 千叶新城已成为一座商务活动、居住休闲、教育科研, 以及生态保护等多种功能相互调和, 以“职、住、学、游”为特色的复合型生态城市。

3、芬兰Vuores——结构和功能与自然紧密和谐的生态城市

Vuores是芬兰Tampere市与Lemp.l市交界处的一片新城市地区, 也是21世纪芬兰正在进行的最大的城市开发项目之一, 整个开发区面积为12.56km2。由于Vuores是一个典型的处于森林中的“绿色地区”, 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多样的生态结构是这个区域最典型的特征。因此特殊的地理和自然条件使得维累斯在规划的一开始就明确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和原则, 紧密结合自然, 实现城市结构、功能与环境的和谐共生是维累斯开发建设的宗旨。最基本的规划目标是保护敏感脆弱的生态环境, 考虑地段内丰富的地形地貌以维护区域有价值的自然特征, 保持生态多样性、改善地区微气候和现存水系统等。城市的生态规划主要包括六大概念:首先城市总体规划上要优化城市结构、建筑、公共空间和交通系统, 充分考虑区域的微气候环境, 防止交通噪声和其他有害辐射;其次交通上要整合街道网络, 减少汽车交通, 提倡公共交通并开辟充足的步行和自行车空间, 通过弹性的停车系统实现灵活管理;第三是促进能源保护, 增强能源系统的性能以减少热量损失, 改善能源使用的意识, 减少耗电;第四是强化信息技术, 提供不同种类电话、网络活动的可能性;第五是保护自然环境, 在土地利用规划中考虑当地景观结构, 维护生态多样性, 对暴雨带来的水流进行控制和生态管理;第六是在社会问题方面考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积极组织市民参与。

4、德国Münster——细节处体现品质的宜居城镇

Münster是欧洲一座集古典建筑艺术和自然田园风光于一体的美丽古城中透露出的朴素生态主义思想, 以及人、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Münster将生态建设与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紧密结合, 通过环城的林荫大道、植物园、休闲疗养区, 以及随处可见的公园、人工湖形成遍布全城的自然生态网络。13世纪的大教堂, 建于14世纪被誉为“德国最绚丽多彩的哥特式山墙”的市政厅, 以及具有200多年历史的植物园等特色历史资源融入自然生态网络之中, 使整个城市成为一个生动的露天博物馆。Münster的生态建设注重从细节入手, 在城市规划设计上充分考虑环保、休闲、自然、人文等多种因素, 强调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建设。例如, 在交通组织上, Münster开辟了大量自行车专用道, 环城林荫大道只允许自行车和人通行, 广阔的郊外田野里也设有众多自行车游览线路, 以此控制小汽车的使用并减少空气污染;在垃圾处理问题上, 明斯特一方面重视垃圾的焚烧处理, 另一方面则积极发动每个市民自觉进行垃圾分类,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在生态建设目标的实现方面, 明斯特坚持政府推动与群众参与相结合的路径, 鼓励市民自觉组织或参与各项环保活动, 充当城市建设的志愿者或义工, 为城市的发展献计献策。

总结上述几个生态城市的建设, 首先最为强调的就是城市的规划, 从一开始就利用尽善尽美的城市规划为城市的建设定好了基调, 给后序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模板。其次是对城市循环经济 (即当下所说的“低碳经济”) 的重视, 通过各种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 来达到收益最大化。最后是将环境的作用者也是受用者——人民大众充分地纳入生态城市建设主力军中来, 一则强化了公众的生态意识, 二则为城市的生态建设增添了力量。同时, 以政府为主导的生态城市建设, 通过建立各种法律、法规体系, 为生态城市的规划执行提供了保障。

三、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 我国有一百多个城市提出建设生态城市, 并且相当一部分城市为这个目标做出了方方面面的努力。这些城市在实践中都面临许多相同的问题,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生态城市建设资金缺乏。目前建设生态城市主要是政府主导, 企业、机构与个人参与较少, 相应的建设资金仅出自于政府之手, 面对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 城市又处于快速扩张发展阶段, 难免出现资金匮乏, 资金链缺失的状况, 这对每个城市的政府来说是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

(2) 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矛盾。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经济建设始终处在社会发展的第一位, 因此当在建设生态城市的过程中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不可调和的矛盾时, 政府往往选择经济发展, 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

(3) 缺乏完善的生态城市建设技术体系。首先, 国内的城市规划落后于国外先进国家, 尤其生态城市的规划缺乏先进的规划理念和技术支撑;其次, 没有建立从上至下的完整的生态城市建设体系, 在生态城市建设的推进过程中, 缺乏科学、高效的指导。

(4) 相应的政策、法规体系尚不健全。当前, 国内尚未出台生态城市建设的法律、法规, 监管及保护机制严重缺失, 这导致在建设过程中出现“无章可循, 无法可依”的状况。

(5) 公众参与力度薄弱。我国在建设生态城市过程中, 对于公众参与这一重要环节做的工作还有所欠缺, 广大民众对于生态城市建设的意识还比较淡漠, 还尚未发挥公众对于生态城市建设所能产生的巨大功效。

四、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对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经验的总结, 结合当前我国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以及在建设生态城市面临的问题, 在符合我国社会体制的条件下, 可从以下几点来学习和借鉴:

(1) “规划先行”。生态城市建设之初, 将城市规划作为基本前提来对待, 从整个区域来分析城市的生态发展模式, 选取因地制宜的符合城市特色的规划模式, 以此作为城市生态建设遵循的根本。

(2) 建立健全生态城市建设体系及对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在规划出炉的同时, 需要有相应的技术体系及保障体系的建立, 因此将生态城市建设体系及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和健全提上相应的高度, 从而为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完善的法律及技术保障。

(3) 建立广泛的“公众参与”机制。生态城市的建立最终受益者是公众, 最大的执行者也是公众, 因此, 公众的参与是生态城市建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应建立渗透生态城市建设整个过程的公众参与机制, 从城市规划到规划执行及环境的保护等流程, 都应该积极地听取公众的意见, 尊重公众的意愿, 从而调动公众建设生态城市的积极性, 并将公众的力量广泛地应用于生态城市建设之中。

五、结语

有睿智的思想, 才有睿智的行为。追求可持续发展, 建设宜居的生活环境, 一直以来是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 如何通过城市的建设来实现生活环境的改善, 是所有人都应该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在生态城市建设的过程中, 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 因地制宜的进行规划建设, 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良好开端。

参考文献

[1]、刘伟.浅析“生态城市”[J].甘肃冶金.2008, 6 (3) :87-88

[2]、尹洪妍.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研究及其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08, 5:16-24

国外研究国内研究 第10篇

纵观中国门窗五金行业, 国内外品牌参差不齐, 差异化明显。在北方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中高档楼盘, 主要采用内平开下悬五金系统和内平开五金系统, 这些五金系统多以进口品牌和少数国内知名品牌产品为主。

反观国内品牌行列, 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 中国门窗五金企业实现了技术和经验的提升, 却也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和资源代价。如今, 中国门窗五金制造行业已具备了较高水平的制造能力, 所制造的门窗五金产品也不再是低质低价的代名词, 产品的品质已获得国际主流买家和市场的认可。但中国门窗五金企业想要实现国际化、要建成百年企业, 必须从打造品牌入手。而品质和质量的提升却并不意味着品牌建设取得最终胜利。目前来看, 中国门窗五金企业在国际市场分工中, 仍扮演着较低层次的生产加工者的角色。

从长期的市场发展来看, 中国的门窗五金行业将继续呈现出规模不断壮大, 产品覆盖面不断拓宽, 国外品牌继续领跑中高端产品, 国产自主品牌逐渐做强, 行业综合竞争力得到提升的全新发展态势。

小米内忧外患:国内疲软国外受阻 第11篇

据财经国家新闻网报道,一方面,作为全球第一大智能手机市场,中国在今年第一季度的出货量达到了1亿部,但六年来首次出现增长放缓;随后,在今年第二季度,占到全球30%的中国智能手机销量再次出现4%的下滑,这在历史上同样尚属首次。

由于目前小米的增长主要还是依赖中国市场,第三季度的数据或许暗示,小米可能开始失去了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动能。小米现在正受到国内厂商的围攻,主攻线上的魅族、锤子、一加,以及主攻线下的OPPO、vivo,各路厂商纷纷崛起,各大品牌都在积极争抢市场份额,狼多肉少,小米面对的竞争之惨烈,可见一斑。

现在,小米还打算进入美国市场。CNBC在近期报道中泼了一盆冷水,“在美国市场,除了专利,小米还要小心它和苹果手机极为类似的设计,这都可能给它带来麻烦。”除了专利缺乏,国内的竞争对手跑到国外也没甩开。

国外研究国内研究 第12篇

近日, 由世纪互联运营的微软公有云平台及服务正式落地中国, 并将在6月初正式上线。此消息一出再次将业界讨论点聚焦在国外厂商云计算的国际化与中国本土落地上。然而无论微软云计算是否能成功中国化, 抑或后期是否会有更多的厂商曲线入华, 其中值得肯定的一点是, 中国云计算市场竞争将愈加激烈。

公共部门大力推动

在Ovum技术趋势调查报告中, 显示目前横跨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中国云计算服务市场竞争比其他大多数市场更为激烈。在Ovum首席分析师Laurent Lachal看来, 在中国大陆, 这既离不开本土互联网玩家在云计算服务领域的快速发展, 也与来自中小企业需求的迅猛增长有关。这一点与一些全球领先地区云计算市场发展由当地大型企业驱动有所不同。“中国的大型企业, 与他们的全球同行相比, 更多的兴趣点落在了私有云建设上。”Laurent Lachal向记者表示。

另一方面, 国内云计算的快速发展也与政府等公共部门的推动相关。无论是在中央还是地区层面, 从政策和资金上都在不断推动云服务使用, 以及本地云经济发展。在这方面, 国内公共部门已经推出了多种举措, 既包括通用的基础设施计划, 如2012年启动的“宽带中国”国家战略 (尚未正式公布) , 适应并满足预计在2015年有望达到8亿互联网用户的需求;同时也针对云计算产业发展制定了专项计划, 如2012年公布的云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不过, 在Laurent Lachal看来, 在一个既定的战略和实际云落地之间似乎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虽然中国市场云计算发展与增长速度快于其他亚太市场, 如澳大利亚、印度、日本, 但从总体来看, 由于地方法规 (可能是中央与地方法规接轨不畅或不一致) 以及缺乏一个强大的基础设施作支撑, 实际发展可能会一直慢于一些预定计划。”Laurent Lachal表示。

运营商扮演重要产业角色

伴随政府等公共部门的支持以及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 国内云计算市场在近年可算十分活跃, 竞争也在不断加剧, 电信运营商、IT厂商、互联网企业、第三方服务提供商等纷纷开疆拓土, 规划着自己的云计算布局。而其中, 电信运营商正在成为产业中一个重要的云计算服务提供者。

站在全球视角, Ovum首席分析师Peter Hall向记者介绍, 全球许多发达地区的主要电信运营商如BT、Orange、Verizon等已经在这方面为行业树立了标杆, 这些电信运营商不仅为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提供云计算服务, 其中一些还会为总部设在中国的国际型企业提供服务。“许多电信运营商拥有多年提供IT解决方案的能力与经验, 如主机托管、安全, 同时也被企业视为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Peter Hall表示, “所以电信运营商本身就拥有成为云计算产业重要参与者的潜能。”

而对于中国电信运营商在云计算中所扮演的角色, 他认为很大一部分将取决于企业如何看待电信运营商所提供的IT服务。“问题的关键是‘中国企业是否将电信运营商视作潜在的提供IT服务并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 如果答案是‘不’或‘只有一点点’, 那电信运营商将会经历一个较长过程去增强他们的能力和技能以建立信任, 以此来成功地挖掘云计算的市场机会。”Peter Hall表示。

同时Peter Hall也指出固定和移动电信运营商都可以有机会竞逐个人云计算市场, 如开发云存储/云备份服务, 并且这可能是一个更容易发展的市场。

期待运营商与外资联合

另一方面, 随着微软等厂商云计算的中国落地, 国外势力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云市场活力。但目前本土竞争者仍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原因有多种, 包括数据中心建设的相关法规和公共云平台经营许可证等, “这也是为什么微软以及其他厂商如IBM需要与本地公司成为合作伙伴的原因”, Laurent Lachal表示微软采取了双重战略:通过当地合作伙伴提供本地云服务, 和提供远程交付云服务, 如Office 365便通过新加坡和香港的数据中心来提供服务。“微软的最新举动是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扩大其全球足迹 (最近扩展到澳大利亚) , 这将有助于提高在中国市场的知名度和大面积推广云服务, 尤其是公共云服务。”

但除了增强市场活力, 国外巨头的全球拓展是否会压缩国内云计算服务者上升空间?在云计算领域, 受制于政策及环境, 本土化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并不期待外国企业称霸中国市场, 至少在云计算发展初期至中期阶段。“我希望 (在中国市场上) 有更多外商投资当地的云计算服务这样的合作关系, 不仅包括来自美国的投资也涵盖来自周边国家的资本。”他向记者进一步举例, 在2012年初, 日本IT通信企业IIJ (Internet Initiative Japan) 便与中国电信合作, 在中国提供云计算服务。

上一篇: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下一篇:革命老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