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新课的引入

2024-05-29

语文教学新课的引入(精选10篇)

语文教学新课的引入 第1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物理学科,导入,方法

人们常说:“谁拥有未来的教育, 谁就拥有未来。”作为职业学校的物理教师必须着眼于学生的未来, 认真反思, 对一节45分钟的课堂而言, 引入新课这一环节作用却很大。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段精心设计的导入引课, 虽然只有寥寥数语, 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发散思维, 为新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由初中进入中职学校, 就物理学科而言, 在思维方式上出现了一个大的飞跃,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越来越能体现物理学体系的严谨。在初中的物理学习中, 更多注重现象的观察和实验的定性研究。职校在现象观察、定性分析的基础上, 更多强调理性思维, 注重知识的生成、知识的获取过程和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面对的学生不同, 将引课的形式千变万化。根据几年的教学经验, 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教学。

一、简单明了, “单刀直入”

引课最根本的出发点在于让学生在开课伊始了解本节课要讲的内容, 以及重点、难点, 让学生有一个心理上、知识上的准备, 所以有时不需要华丽的辞藻, 就单刀直入, 简单明了。例如, “描述交变电流的物理量”时, 直接讲:交变电流的大小和方向都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 只用电压、电流来描述交变电流并不全面, 我们本节课还要学习几个描述交变电流特征的物理量, 如周期、频率、有效值……

二、课前提问, “温故知新”

教师通过讲述新课前的提问, 可以激发每一名学生回忆已学知识, 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本节课内容上来, 调动学生的思维。在学生的回答过程中, 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 以利于合理安排其后的教学内容;教师还可以通过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巧妙点评, 起到引入新课的目的。如讲“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一课中, 因涉及使用打点计时器以及瞬时速度的测量, 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1.打点计时器的构造及工作原理;2.我们在实验室中怎样测量某一点的瞬时速度?3.怎样用v—t图像进行实验数据分析。有这三个知识点的储备, 本节课才能顺利进行, 最后教师说明主题“本节课我们将利用打点计时器来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三、引用生活实例, 集中注意力

物理是一门贴近生活, 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利用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现象来导入新课, 不但能唤起学生对感性现象的回忆, 使他们进入积极思维状态, 从而有助于理解所讨论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来理解物理知识的习惯”。在讲“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时, 教师可问:“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你知道100℃的水蒸气和100℃的开水, 谁对人的烫伤厉害吗?”在讲“摩擦力”时, 便可问:“你在冰上走和在陆地上走, 哪种情况更容易摔倒?为什么?”在讲“电功率的计算”时可问学生:“你家一个月用多少度电?怎么计算?”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 又可问:“汽车启动或者紧急刹车时我们坐在车里有什么情况发生?”这些事例生活中经常见到, 能够引起学生兴趣, 将注意力集中地关注到本节课的内容上。

四、引用故事, 制造悬念

理解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是无处不在的。故事引入新课, 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故事编写时应该注意生动形象, 更要贴近生活, 这样才能引人入胜。如在讲“自由落体运动”时, 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3岁小孩在七楼的阳台上玩耍时, 看到妈妈下班走到楼下, 高兴得手舞足蹈, 一不小心从7楼阳台摔了下去。一行人看到后从距离大楼15米的地方像脱弦的箭一样‘飞’向大楼, 然后惊奇的一幕发生了, 行人稳稳地接住了孩子, 令所有人都目瞪口呆。你能根据情景提供的数据测出这位行人的速度吗?需要知道那些物理量?“制造悬念后, 引入新课。

五、多媒体引入新课

现在的课堂上越来越多地将多媒体应用其中, 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图片, 一段段精彩纷呈的视频画面, 都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将枯燥乏味的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学生的思维很容易被引入到所讲授的内容上去, 引发学生的思考, 为新课的学习减缓坡度, 扫清障碍。在讲“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时, 我播放了一段截取的“神舟七号”发射时的场景, 引出新课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讲“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偏转”时, 展示了一组“极光”的精彩图片, 在学生感叹的同时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也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怀;在讲“重核的裂变”时, 播放了一段原子弹爆炸的情形以及日本在二战时被轰炸以后的样子的视频, 引入新课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热爱和平的思想。

六、做实验引入新课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理解和巩固物理知识, 化抽象为具体。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课便以实验开始,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使学生迅速在头脑中建立一个物理模型, 从而便于新课的教授。讲“描述交变电流的物理量”时, 将白炽灯连接在交流电源上, 用一条形磁铁靠近白炽灯, 让学生观察白炽灯中的灯丝有什么现象;在讲“探究电磁感应产生条件”时, 让大小相同的小铁球和磁体球分别通过侧壁开有小口的铝管, 让学生观察现象, 并试着说出原因。

浅谈数学新课的引入 第2篇

1. 利用身边的生活实例,创设情境引入。对于发生在身边的一些实际问题,学生非常熟悉,有的亲身经历过,所以当老师用身边的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典型情境时,他们往往有解决的欲望。我们身边随处可见数学问题,如购物、旅游、存取款、统筹安排时间、合理利用资源等等,我们可以模拟生活中的“场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例如,在学习统计中的极差、方差时,我们可以提供几个旅游线路及其各地的天气情况,由学生比较讨论哪个旅游区较好。

2. 提供感性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入。在教学中,一些内容还可以巧妙地使用教具、图片,以非常直观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观察,去主动探求知识,这样不仅在课堂情趣创设方面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如,在学习平行线时,我们可以出示图片:铁路上的轨道、一辆四轮车驶过在地面上留下的痕迹,形象地引入什么是平行线。通过这些来自生活的实例,对相应的概念作出形象的解释,不仅能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更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 从解决某一问题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入。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时学生在解决某一问题时,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没有学新知识,问题则无法解决,或是问题解决后,要他说明解题的过程及理由,如果不用新知识便无法说明,这样的情形即可引发问题情境。比如,在教学负数时,先讨论冬天中某一天的温度表示,从而了解负数的意义,引出负数的概念;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我们可以先讨论月历中的前后位日期、上下位日期之间的规律,任意给出一个数,说出它的前后位、上下位日期。

二、知识引入

1. 利用数学史料引入。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给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的数学史,特别是介绍我国的数学史,这不仅能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的态度,而且能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可以先介绍史话:据史书记载,大禹治水与勾股定理有关,禹在治水的实践中总结出了勾股术(即勾股的计算方法),用来确定两处水位的高低差。可以说,禹是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与勾股定理有关的人。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记载了勾股定理的公式与证明,相传是在商代由商高发现,故又有称之为商高定理;三国时代的赵爽对《周髀算经》内的勾股定理作出了详细注释,又给出了另外一个证明。在西方,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前580至568~前501至500)曾对本定理有所研究,故西方国家均称此定理为毕达哥拉斯定理。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古代、人民对这一数学定理的发现和应用远比西方国家早得多。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民族自豪感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了明确的探索目标和明确的思考方向。

2. 趣题引入。通过充满趣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轻松了解数学原理,喜欢数学。我们在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以拿我国古代算书《孙子算经》中著名的数学问题——“鸡兔同笼问题”、墓碑上的年龄问题引入新课;在学习两圆的位置关系时,可以先出示趣题:两枚不同的硬币相切,其中一个硬币绕另一硬币滚动,又回到起点时,该硬币共自转几圈?

三、目标引入

目标指明方向,可以避免因拿不定方向而产生的彷徨,目标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集中精力,它能增加学生的动力,促使学生优先、重点、及时地学习。讲课前,先说明本课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只有学生目标明确,才能自主地围绕目标学习。例如,在学习数轴时,先出示目标。(1)会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有理数。(2)能借助数轴了解相反数的概念,知道互为相反数的一对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能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对于抽象的概念教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入,还有实验引入、设疑引入,根据中学生爱刨根问底的心理特点,在课上给学生提出一些疑问,诱导学生由疑生思,这是促使学生们由思到知的一种有效方法……俗话说,教无定法,只要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那就是成功的引入。

对引入数学新课的思考 第3篇

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数学新课开讲时, 引入的形式虽有很多, 如举例、设疑、图片、教具、故事……但用什么方法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如何使平淡无味的教学变得有声有色呢?本文旨在以古诗、古代沦理、数迷引入新课,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以古诗引入

古诗在语文课上是不足为奇的, 然而用在数学教学上却很新颖, 以此作为知识的切入点, 不仅可以唤起学生们的兴趣, 还可以达到教学的目的。例如, 函数概念的引入, 一般是以具体事例开始的, 若借鉴大诗人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引入, 具有别具一格的特色。诗句是:“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是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所作, 在三月正是春光明媚、友人相聚的季节, 诗人与友人惜别, 看着友人乘坐的一叶孤舟顺流而下, 渐渐远去, 越去越小, 直到最后消失。诗的字里行间里却衬托出“函数”一词的含义, “孤帆远影”中的“帆影”的大小看成是随着时间增加而逐渐变小的变量 (函数) , 则当达到一定时刻 (帆船远离到一定程度) 时, 帆影就消失了, 即帆影这个变量趋于零了, 可见, 李白是有变量函数观念的, 帆影的大小s是时间t的函数, 记作s=f (t) , t≥0对应关系f可以是解析式, 或图表, 而有关函数的表示法及性质在后续课程中还会再阐述。又如, 李白《望庐山瀑布》古诗中的“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引入空间平面与平面垂直的位置关系, 诗句内容是远望瀑布, 它像一条大河直挂在山前;水流从三千尺高的山峰垂直飞泻而下。瀑布入水面, 宛如两平面互相垂直, 瀑布即铅垂面, 水面即水平面。从李白古诗中所融入的书画美、意境美渗透到数学, 走近古诗, 走近数学, 在学数学的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对古诗的鉴赏力, 可见数学与古诗有着绵绵的纽带关系。

二、以古代沦理引入

数学在中国古代产生的时间很早, 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让学生适当了解一些古代沦理, 亦能体会到现在学的数学早在古代就已经涉及了。如《孙子算经》中记载“今有出门望见九堤, 堤有九木, 木有九枝, 枝有九巢, 巢有九禽, 禽有九雏, 雏有九毛, 毛有九色, 问各几何?”题目算各数多少?引导学生观察将所求的各数排成一个数列, 数列相邻两项有什么关系?如何计算较为简便呢?学习了等比数列这章答案便迎刃而解。又如“∞”的符号, 早在战国时, 百家中名家惠施提出“至大无外谓之大一”, 这里的“大一”是无穷大之意。可见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著作中早已有数学理论的萌芽, 借鉴久远的历史, 现代的学生更该学好数学。

三、以数谜引入

语文课上为认识一个新字, 以字谜引入, 更能增加印象, 鉴于在数学课上, 以数谜入门, 诱导学生积极地动脑思考, 产生兴趣, 认真学习。如以“厚度为0.2mm的报纸进行反复折叠, 第1次折叠时厚度为0.4mm, 第2次折叠时厚度为0.8mm…以此类推, 折到第50次报纸的厚度是多少呢?”能用较短的时间计算出结果吗?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氛围中, 教师趁热打铁地引入对数的概念的学习, 最后公布答案是2.244×1014mm, 如换算为公里是2.244×108公里, 比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149597870.7公里还要长, 这是一个惊奇的数字, 不算不知道, 一算更惊奇。

数学新课的引入需要创新, 古诗的引入带来“新”, 古代沦理的引入带来“远”, 数谜的引入带来“奇”。新、远、奇都能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例谈初中数学新课的引入方法 第4篇

一、设疑引入

设疑是为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疑问,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所以教师可以就学生已经学过的某一个知识点进行提问,为引入新课做准备。一旦学生产生了解疑的需求,就会积极调动思维,充分地思考问题。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时,笔者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置了一个问题:“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用哪种灯最划算?由于同类产品的市场竞争相当激烈,有的以质取胜,有的以价争先,但质量与价格之间往往存在一种矛盾关系,即物美了价就高,价低了物就不美了。那么,如何才能使这两者达到平衡与统一呢?我们将在这堂课中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用它可以很好地解决类似的问题。”这个问题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自然会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二、趣例引入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驱力,而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就是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主动研究问题、积极思考问题。在引入新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寓趣味于其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可以诱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幂的运算时,笔者先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粒芝麻很小,质量不到0.01克,与太阳的质量相比,简直可以忽略不计。但是若把一粒芝麻作为第一代播种下去,收获的芝麻作为第二代,然后把第二代种下去……如果播种下去的芝麻全部能发芽、成长,这样一直到第十三代,芝麻的总质量将会是太阳质量的5倍。”对于这个数值,学生感到无比惊讶,笔者顺势导入幂的运算,在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同时,成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提问引入

教师可以设计与新课内容有紧密关联的问题来引入新课,把学生的学习变为自己寻求答案的主动活动,调动他们的积极思维,教师只要根据教学情况进行引导,就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时,笔者先让学生思考:“三角形全等的定义与判定方法是什么?我们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判断条件能不能减少?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需要三个条件,你认为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至少需要哪些必备条件?”学生经过思考,新知识就是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获得的,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而且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又使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

四、联系生活实例引入

日常生活中包含着许多数学知识,如果采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来引入新课,会使学生感觉亲切,觉得抽象的数学概念也容易接受了。 如在教学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为了改善本乡的店前村、界田村、南岸三村吃水难的问题,乡政府决定新建一个水电站,向三个村庄供水,要求水电站到三个村庄所铺设的管道长相等,你能帮他们找出修建水电站的最佳位置吗?如果将三个村庄抽象成A、B、C三个点,如何求作一点M使MA=MB=MC?”笔者留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让他们思考:“这个点在哪儿?这个点怎么找?也就是说如何满足同一平面内一点到其他三点的距离都相等?利用学过的知识,可以构造以M为顶点的等腰三角形△MAB、△MAC、△MBC,而如何构造这样的等腰三角形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种实例导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新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让学生亲历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运用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初中化学新课的引入策略研究 第5篇

关键词:化学新课,引入策略,实验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果能在课的开始就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过来,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好的保障,良好的学习兴趣往往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是一种意识倾向。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学生能对某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感,或者对这种活动有一定的倾向,从而产生学习的动机。有了学习兴趣,就有了最为活跃的求知内驱力,在这种驱动力的引导下进行主动学习。在化学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置身于情绪高昂与兴趣浓厚的学习情境之中,那么,学生的学习就是自由的、轻松的、也是自然的,他们会把全身心的精力都用在学习中。所以,我们教学要在课的开始就要设置一定的学习情境,这种情境是学生易于学习的,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所以,引入新课的技巧是值得研究的。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认真钻研教材,在此基础上根据课的内容等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设计适合于学生学习的引入方法,做到方法要新颖别致,既有一定的趣味性,又要有一定的学习技巧,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识。

一、提问法导入

很多知识的起点是问题,有了问题就会有研究问题的动机。所以,在课的一开始教师就给学生提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学习,这些问题好比是化学学习的指导者。比如,在化学课的一次课中,让学生了解什么时化学,学生对化学有了个明确的了解才会有兴趣学习。比如,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系列的问题: 菜刀生锈的原理是什么? 氧气容易使物体发生什么样的现象? 为什么火在二氧化碳的环境中不能继续燃烧? 氢气球为什么会飞上天? 火药是怎么一回事? 苹果咬一口后不久会变色?酒是怎样酿造的? 这些问题其实在生活中我们都见过,但是我们没有注意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接下来,教师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做一些实验,让学生开一开眼界,把学生引入一个变幻无穷的化学世界中,用这些事例引起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产生要探索这些奥秘的心理,这些都成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

二、实验到提问导入法

化学离不开实验,化学是在验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化学课上,如果有实验的引领,那么,学生就会更好地掌握知识,以便促进智力的提高。初中学生是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过渡的一个时间,开始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形象直观的实验较感兴趣,教师要根据教材要尽可能多的做一些实验来引入课堂教学。比如,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内容教学时,把学生带到实验室中,让学生观察老师的演示: 第一个演示: 将CO2气体倒入燃烧着的两个不同高度的蜡烛的烧杯中; 第二个演示: 把CO2气体分别通过紫色石蕊试液与澄清石灰水中。之后,学生可以进行仔细的观察其中变化,发现第一个演示中,烧杯内低一点的蜡烛先熄灭,而高一点的蜡烛后熄灭; 第二个实验中,石蕊试液从以前的紫色变成红色,而澄清的石灰水则变得浑浊起来。教师再提问学生想知道原理是什么吗,由此进入新课,学生听课时就会格外认真,并在听中解决问题。

三、由问题到实验导入法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化学现象,学生都会看到,但是很少与化学联系在一起,所以就没有去了解其中的本质。化学教学的新授课时,教师要提出问题,再利用实验进行点拔与启发,则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教师提出一些问题,比如,你在过春节的时候见过放鞭炮吗? 你见过铁生锈吗,这两种情况有什么相同点呢? 爆炸是一种燃烧现象,有氧气的参与,快速的反应而产生强大的能量,而铁生锈则是氧气的参与下缓慢的反应。教师可以做一些实验加以证明这种现象。所以,有了提问再加上实验的演示,学生对氧气参与化学反应有了很深刻的了解。

四、巧设“陷井”法

初中学生思想还是很单纯,他们的生理、心理都处于发展时期,他们的知识储备还很少,判断事物没有更多的思考,对一些问题不可能全面地分析思考,往往是仅凭主观臆断就轻易地下一些版面的结论,甚至是错误的结论。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进行陷井法教学。教学中有很多的教学重点与难点,特别是难点教学时,教师知道学生很难一时理解教学内容,故意在这些知识的薄弱环节设置适当的“陷井”,当学生急于回答老师的问题时,如果出错,则教师再启发学生思考,分析他们自己得出的结论是不是真的正确,通过再次思考,学生才发现上当,此时,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更为深刻。比如,在讲《溶解度》这一节内容时,出了这样一道题: 常温下将把40克糖溶入80克水中,充分溶化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所有的同学都感觉这道题很简单,他们都能快速地写出一个自认为正确的列式与答案: C% = 40g÷ ( 80g + 40g) ×100% = 33. 3% 。教师接着问: 你们学得做得对还是错? 学生很有把握地说: “对! ”“你们再好好想一想,到底对不对?”学生被老师的提问惊住了,当老师给出正确的答案时,他们都目瞪口呆。“要想正确计算这道题,还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接下来的学习,当了解溶解度这个概念后,大家就会都明白了。”这样,就会用一种很自然的方式把学生引入新课中来。

此外,新课的引入有很多种方法,比如,一个故事,一句诗,或者一张图片,都可以成为化学新课的引入法。比如,在《原子》学习时,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一句古语: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学生就会想,化学课怎么会学古诗呢? 教师就把这节课的内容慢慢讲给学生听。故事是初中生喜欢的,而且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课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讲一些有关化学知识,比如,介绍有关科学家的化学情结,历史上化学家有哪些成功与失败,经验教训是什么。某些元素被化学家发明的故事,使学生不仅了解化学的历史与现状,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探索精神,激发他们为国立功的精神。

浅谈初中物理新课的引入 第6篇

初中学生有过多年的生活经历,耳闻目睹,或亲自实践,接触过许多物理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事例并提出合适的问题,使其在知其然的基础上产生要知其所以然的强烈愿望,就可以自然地引入新课.如,在讲授“平面镜”时,可以这样引入新课:平面镜是我们大家熟悉的镜子,平时出门我们都喜欢照镜子,特别是女同学每天都要照镜子梳头发、穿衣服,但是,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从镜中可以看到你们自己,镜子与普通的玻璃有什么区别?镜中的你和自己有没有什么不同,假如你右手拿着梳子,镜中是不是也是右手拿着?像这样根据学生熟悉的事物现象,提出一定难度的问题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极积性,使学生自然地走进新知识的学习.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温度、压力和压强等课题都可以用此方法引入新课.

二、利用演示实验引入新课

当学生看到教师准备的实验器材时,学生一般都很开心,心一下子就收回到了课堂.演示实验能使物理现象、物理问题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其感到新奇,产生疑问,引起思考,激发兴趣,从而引入新课.如,学习“电功率”时,我做了如下的演示实验并请学生观察小灯泡的明暗情况:甲乙两只小灯泡先串联在电路中,然后在并联在该电路中.发现:同一灯泡串联时亮,而在并联时却暗;反之,串联时较暗的灯泡,而在并联时却又较亮了.正当学生疑惑不解的时候,我引出了课题:今天学习“电功率”一节,会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如,在讲“热传递”时,我没有平淡地向学生介绍什么是热传递,以及热传递的方式,而是对学生说,我们先做一个“沸水养鱼”的实验,这个题目本身就会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和高度注意.当我介绍完实验装置,要动手做实验时,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看我怎样点燃酒精灯,怎样把试管中的水烧开,小鱼又怎样在水中被烫死.实验中让学生看到试管并不是竖直放的,而是倾斜的,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当学生观察到试管上部的水沸腾直冒热气,而小鱼还在安然自得地游东游西.他们感到惊愕,自然会萌发出要弄个“究竟”的强烈愿望,在这种情况下引入新课,讲授新知识学生容易接受,且终身难忘.

三、通过趣味游戏引入新课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学生学好物理的前提.如果教师用妙趣横生的游戏引入新课,不仅能满足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且学生将以一种轻松的心境和浓厚的兴趣学习新课.如,在讲“电路的连接方式”时,我叫两个同学模拟用电器,伸出手组成串联和并联.如,在“摩擦力”的教学中,我让两个力气差不多的学生上台做一个“夺瓶”的游戏,先让一位同学抓住较细的瓶颈,另一位同学抓住较粗的瓶身,然后相互拉夺,看谁获胜,接着我又让获胜者将手在肥皂水中浸一下再夺,看能否再获胜,为什么会这样?这样引入新课,有活泼的形式,有紧张的情节,有逼真的表演,有热烈的场面,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巧设“悬念”引入新课

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始于惊讶和疑惑”.所以悬念疑问,往往是科学探究的出发点.用惊险、悬念的方法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如,在讲“压强”时,一上课我首先提出这样的问题:有没有哪位同学敢光着脚踩着钉子尖走,问题一提出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被这个“可怕”而又有趣的悬念吸引住了,怎么钉钉子才能不扎伤脚呢?在大家议论纷纷,情绪高涨时,我一转话题:“今天我们学习新知识后,学生就能找出问题的答案.”从而引入新课——“压力和压强”.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平时要用心搜集能够诱发悬念的材料,同时还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从而巧妙地给学生造悬念,激发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去探索问题.

五、通过复习引入新课

有些课与前面学生学习的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我们可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通过复习前课知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新知识,起到循序渐进、逐步升华的目的.如,在讲“滑轮”时,从复习杠杆入手,类比到定滑轮和动滑轮,分析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从而使学生了解定滑轮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

六、通过讲故事引入新课

初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3~14岁,这个年龄阶段在儿童心理上通常称之为少年期,处于一种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故事对他们仍有一定的吸引力.教师可以利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发明创造历史、科学家轶事、科学幽默等,通过巧妙编排导入新课.如,在讲“阿基米德原理”一节时,我用讲故事的方法引入新课:学生,听过阿基米德的故事吗?如果把王冠拿来让你鉴定是否是纯金,你有办法吗?这个具有魔力的问题立刻在学生的脑海里翻腾,如何在不损坏王冠的前提下鉴定出它的真假呢?他们在急切地寻求着答案,这时我把话锋一转:“通过今天对阿基米德原理的学习,学生就会把王冠是否是纯金鉴定出来”.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就会聚精会神,越听越有劲.

讲故事导入新课的方法具有真实可靠、生动有趣的特点,这种方法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知识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但应当注意故事要简短生动,包含物理知识.

新课引入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无论哪种方法都需要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的大脑兴奋起来、思维活跃起来.只要我们匠心独运,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做一些生动的实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摘要:新课的引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始部分,也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如果能巧妙地、艺术性地引入新课,便能从课堂教学的一开始,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多个方面阐述如何进行新课的引入.

浅谈初中物理引入新课的几种方法 第7篇

新课开始的引入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序曲”, 它富有酝酿情绪、带入情境、设疑激思、渗入主题的重托。新课引入的方法多种多样, 原则上要求自然, 能吸引学生, 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而且行之有效。引入的方法, 可根据授课的内容、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难易程度、实验的条件、授课者的知识范围及学生的特点等去灵活运用, 可以用教师的提问、实验, 物理学发展史, 小故事, 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例, 学生练习, 设置疑难等方法。然而“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以下是笔者结合日常教学总结出的几种常见的新课引入的方法。

一、温故求新法

这种方法是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发现新知识, 并使学生知道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研究这些问题的方法。新知识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的, 所以新课的引入就要抓住新旧知识在某一方面的联系, 先复习旧知识, 再提出新知识, 引导学生去探索, 启发学生对即将讲授的新知识产生迫切求知的愿望, 主动积极地开展思维活动, 进入新课的学习。如《电阻的并联》一课的引入,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串联电路的电路图, 并提出以下问题:“把电阻R1和R2串联在电路里, 通过R1和R2的电流, 加在R1和R2两端的电压及它们跟总电流、总电压和总电阻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 并把正确答案写在黑板上) 接着导入新课:“在串联电路中I=I1+I2, U=U1+U2, 这两个关系是怎样得到的呢?R=R1+R2又是怎样得到的?如果R1和R2并联在电路中时, 通过R1和R2两个支路的电流, 加在R1和R2两个支路两端的电压或它的电阻跟总电流、总电压和总电阻有什么关系?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温故求新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温故”是手段, “求新”是目的, 拟定时, 应对教材反复推敲, 精心设计出层次重点。

二、实验演示法

实验是物理教学中重要且不可或缺的手段, 在教学中教师常利用小实验的演示引入新课。当实验选取得当, 演示巧妙, 不仅使学生惊奇, 产生疑问, 而且小实验并不会占用太多时间, 充分起到引入的作用, 这正符合亚里士多德的“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之道理。如《大气压强》一节的实验引入:点燃浸过酒精的棉花并将其投入烧瓶内, 再用一个去壳的鸡蛋封住瓶口, 可以看到鸡蛋慢悠悠地被“吞”进瓶中。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不少新课可以利用直观性、趣味性和启发性较强的实验来引入。

小实验容易演示, 成功率高, 在教学中运用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又便于引入新课。

三、定量计算法

在物理教学中, 通过定量计算来引入新课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如《密度的应用》一节的引入, 请学生做三道习题:

(1) 把一块质量为50g的金属, 浸入盛水60cm3的量筒中后, 水面升高到90cm3处, 试问这块金属是否为纯金?

(2) 今有一块巨大的长方体石碑, 如何用米尺、天平、量筒和水测量并计算它的体积?

(3) 如何测出一个小石块的体积?

通过上述计算题引导学生总结出密度的应用。这节课通过让学生做练习引入, 不但能巩固学生学过的知识, 而且还能打开学生的思维。同时, 学生深刻分析习题内容, 通过习题引路能抽象出新知识。数学计算引入, 简明扼要, 具有说服力, 让学生体会到运用数学工具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之一。

四、设置陷阱法

初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蓬勃发展的时期。虽然在他们储存信息的“仓库”里, 早已堆放着许许多多的物理现象和生活经验, 但由于他们的生活经历少, 知识水平低, 他们的“仓库”里堆放的物理现象和生活经验往往是杂乱无章的。在他们遇到复杂的事物或问题时总爱凭这些零碎的、片面的知识和经验, 对事物和问题做出绝对而执拗的推理和判断。

例如, 在学习初二物理“长度的测量误差”时, 图例要求比较帽檐儿的直径和帽子的高度哪个更长, 先看看, 再用尺量。大多数学生会得出帽子的高度更长的结论, 而用尺量, 结果是一样长, 从而指出有些推理或判断常常是失真的, 有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抓住学生的这一弱点, 在教学中有意选择一些与生活经验相悖的典型事例, 设置“陷阱”故意让他们在事实面前碰钉子, 从而迫使他们反思, 这样更能生动活泼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引入, 既可以活跃思维, 激发兴趣, 又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

语文教学新课的引入 第8篇

本文就从新课引入的形式, 谈谈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一、从生活的事例入手引入新的知识点

在教学过程中, 尽量创设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例子作为题目, 以激发学生解题的兴趣。如在“随机事件的概率”教学中, 笔者在新课引入时提出问题:“漳州市电话用户的号码由七位数字组成 (但第一个数不能为0) , 比如号码为2521 673 (本校学生科的号码) 是哪里的?改为不重复的七位数号码有多少个呢?出现诸如不重复的七位数的号码的可能性大小的度量又是多少呢?学生一下子来劲了, 本着一颗求知的心, 细心倾听笔者讲“说、导、分、解”四步骤教法。

“说”———说为何学

此题如果从多次的试验中得出的结论势必事倍功半, 学习了“随机事件的概率”知识后就能事半功倍了。

“导”———导入新课

对于随机事件A

由于首位不能为0, 则第一个数只有9种取法, 其余的由0, 1, 2……9组成的六位数, 如果允许重复出现, 总共有106种取法, 故n=9×106。要使号码不重复, 第二个数允许取0, 但第一次取过的不能再取, 仍有9种取法, 第3个数有8种取法……其余可依次类推, 故m=9×9×

“解”———解明答案

A={出现不重复的七位数号码}

通过上例教学,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联系实际, 数学来源于生活中的题材, 这样用实际生活中的数学例子来讲课,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也提高了学数学的兴趣。

二、以史实的形式引入新课

在教学中, 从历史事实中发现人类的数学经验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所谓历史就是探求和分析过去的史实以及人类的行为与思想的学科。在《正棱锥》教学中, 以世界七大奇迹中的金字塔引入, 古埃及的金字塔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胡夫金字塔”, 它有两处神奇。其一:座落的位置是将地球大陆宽度4等分的点, 反映了在世界的中心建立的伟大建筑物。其二:塔内暗藏着最完美的“黄金分割”。如图:正四棱锥的金字塔

从这一比值中, 不禁令人感叹人类建筑史上的宏伟工程, 从它的建造直至跨越4600年的金字塔, 至今仍向世人展现着它的伟大。生活中的几何学, 作为

“研究空间的学问”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三、以制图的形式引入新的知识点

英国数理学家罗素 (Rousseau) 说:“数学如何正确看待它, 不但拥有真理, 而且也具有至高无上的美”。数学中充满着美的因素。为了充分感悟到美, 结合技校学生的实际水平, 教师充分挖掘运用“基础”+“专业”的平台, 展现数学美吸引学生。在学习柱体的概念后, 讲解柱体的有关计算时, 笔者以上图引入, 问画出左视图及这个立体的直观图并计算此直观图的面积及体积。由于笔者所教的是机电专业班级, 以制图的形式引入新的知识点, 会使学生感到新鲜。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 笔者利用他们的“已知”逐渐牵引到“未知”, 其次讲解公式, 并完成上述题目, 最后说明上述这道题目是一般机器上常用的六角螺母的坯料的视图和尺寸。人们知道, 音乐的美是用声音表达的, 而机器上的零件尺寸是用数学知识来计算的, 没有数学, 机器包括一切零件, 只有形、物、外观可看而已。至于内在的零件等等, 如果没有进一步研究其具体尺寸即无法进行安装。这样计算出来的准确数据, 是“无声的美”, 像无声的音乐一样奏出无比悦耳的乐曲来, 令人陶醉令人向往。

巧设教学情景引入物理新课 第9篇

[关键词]教学情景 演示实验 引入新课

[中图分类号] G633.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40081

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的物质的基本结构和物质的运动形态,是一门应用十分广泛的基础学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教育部于2001年7月份制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物理学习的三维目标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物理课程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为基础,注重科学精神、学习态度、学习热情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传统的物理教学活动重结果、轻过程,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体验不到学习的快乐。为了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合理的物理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那么如何创设有效的物理情境,引入新课呢?

一、利用生动有趣的演示实验引入新课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惊险新奇、形象直观的演示实验能像磁铁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识。

学习大气压强知识时,演示大试管套小试管试验,当大试管中装满水时,把小试管压入大试管,再倒过来时,可看到奇怪的现象,小试管不但没下落,反而沿大试管上升。此时,教师适时引导:“小试管为什么上升,而不是下落,学过了大气压的知识就明白了。”再如学习平面镜成像时,演示浇不灭的蜡烛实验,实验时中间放一块玻璃,后面放一只水杯,前面是点燃的蜡烛,以玻璃为界对称放两只蜡烛,然后往水杯中倒水,看见水不能浇灭点燃的蜡烛。再比如,学习《观察水的沸腾》一课时,演示纸锅烧水的实验,通过这些实验引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物理情境,引入新课

物理的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合理地开发和运用挂图、录像带、视听光盘、幻灯片、多媒体软件等与课程有关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直观简便、声色兼备的特点,创设生动形象的物理情景,丰富物理教学内容,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愿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光的反射》时,动画演示阿基米德利用光的反射击退罗马人的故事。讲《宇宙航行》时,让学生观看发射宇宙飞船的视频,观看飞船绕地球飞行,变轨过程的3D动画模拟。讲解失重时,观看宇航员王亚平的太空课堂,让学生了解在完全失重的情况下,物体运动的特点,液体表面张力作用。这一个个形象生动的物理情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有效了提高课堂效率。

三、借助于生活事例引入新课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是一门注重实际的学科,有时利用物理事例和物理现象能很好地引入新课,用生活事例引入新课,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体现物理课程的实用性。

例如,讲《光的衍射》时,可将一只手,五指并拢,放到眼前,用另一只手帮忙调节手指缝的间距,使之满足单缝衍射的条件,通过此“单缝”观察日光灯光线,可看到光的衍射现象。讲《摩擦起电》时,取一段塑料绳,一端打结,另一段撕成细丝,一只手拿打结的一端,另一只手从打结处由上向下连续摩擦塑料绳几下,会观察到塑料绳细丝因带电而相互排斥,该现象不仅生动有趣,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类似的生活事例还有很多,例如讲解压强知识时,用拇指和中指挤压铅笔,为什么两手指会有不同的疼痛感呢?讲解密度知识时,随手取下自己带的戒指,问有没有办法测一测我的戒指是不是纯金的。

四、运用物理学史引入新课

物理学史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物理教育工作者的青睐。物理学史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事实,物理原理及科学发现的历史背景。向学生展示物理学家勤奋、与谦虚的科学态度,以物理学家的高尚人格感染学生。同时有助于我们学习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讲《开普勒三大定律》时,可以从支配中世纪一千多年的托勒密的《大综合论》说起,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到被活活烧死的布鲁诺,一直讲到穷其毕生精力观测星空的天文观察家第谷,而第谷的学生开普勒则用了20多年的时间对观测的数据进行整合运算,论证得出了著名的开普勒三大定律,导致数十年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再让学生体会牛顿所说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话的深刻内涵。这种引课方式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增强胆识,这些科学家的故事对学生也有特殊的感染力,洗涤学生的灵魂,提升他们的科学精神。

五、巧妙设置疑问引入新课

问题解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解决问题,而物理问题的选取要尽量贴近生活和社会实际,将常见的有较强应用性和启发性的生活现象与物理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中,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在讲解电磁感应时可以这样引课:“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即电能生磁,那么,你是否想过磁能生电呢?”讲光的传播时提问:“当我们在阳光下奔跑时,无论我们跑多么快,为什么我们的影子总是紧紧地跟着我们?”学习摩擦力时可以提问:“我们是靠什么走路的?”学习浮力时可以提问:“死海为什么不死?”。

当然,物理新课引入的方法很多,可以把上面几种方法交替使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创设最适宜的物理情景,引入新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要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能够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提高教学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阎金铎,郭玉英.中学物理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李新乡,张军朋.物理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3]叶业煌.新课标下中学物理新课的情景导入[J].科技资讯2007(28).

[4]胡启全.物理新课引入的情景创设[J].时代教育,2010(2).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如何“引入新课” 第10篇

一、由复习旧课到引入新课

新知识的掌握运用常常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巩固与发展。教师可以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复习旧知识着手,有目的、系统地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把学生的思路引到新课边缘,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在引导学生尽心回忆、联想和推理的过程中引入新课。

例如:(1)讲“电阻的并联”一节时,笔者先复习串联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接着问:“什么是并联电路?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有什么关系?并联的电阻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引入新课。(2)在学习“透镜”时,笔者先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光学仪器: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比较它们的异同点,再提问:透镜又是怎样的呢?这样通过比较,既整理了知识,又通过凹面镜、凸面镜对光的汇聚和发散作用进行了复习,为下面判断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作用作好铺垫,同时又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迁移得出透镜的定义。

这种方法引入自然,起到了复习巩固、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通过演示实验引入新课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活动是以感知为基础的。对讲授某些内容,上课时教师可先演示与本课时内容有关的实验。演示后,让学生解释这一现象,或找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从而引入新课。

例如:在讲授“几种重要的盐”时,笔者做了如下的实验:

1. 在两支分别盛有适量的氢氧化钠稀溶液的试管里,各滴入一滴酚酞试液,再分别向两支试管里逐滴加稀盐酸和稀硫酸,边滴边振荡,直到红色褪去。

2. 用滴灌吸取反应后的溶液滴在蒸发皿中,在小火上烘干,观察蒸发皿上留下了什么。学生观察到白色晶体,说明盐是酸和碱中和的产物,很快将“盐”与“食盐”区分开。

又如在讲授“电磁感应”这一节时,笔者先做闭合线圈与磁场相对运动,闭合线圈切割磁感线而产生电流的演示实验,然后让学生解释观察到在相对运动时,串联在线框中的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的原因。当学生无能为力、迫切想知道这个原因时我引出了课题。

这样一开始使学生进行感知,为理解教材准备了条件,演示实验生动、直观,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三、由分析习题引入新课

解题是巩固、加深物理知识的一种方法,对一部分新课也可以通过它来引入。例如“热量的计算”知识点的教学是,先要求学生计算3千克水从20摄氏度升高到80摄氏度吸收多少热量?引导学生分析:水的比热是4.2×103焦/千克℃,意义是:1千克水温度升高1摄氏度吸收的热量是4.2×103焦,那么3千克水温度升高1摄氏度吸热多少?(4.2×103×3焦),3千克水温度升高(80-20)=60摄氏度吸热多少?(4.2×103×3×60焦),从而归纳出计算热量的方法。

这样引入新课,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望迫切,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效果较好。

四、由生活经验引入新课

知觉总是人们从生活中得来的,是和旧的经验相联系的。学生在日常生活、生产技术、自然现象中观察到了大量的物理现象,积累了大量实际经验,所以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所涉及的范围,选择与新课有关的物理现象中的典型问题提供给学生,要求他们给予科学的解释,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例如在讲授“探索酸的性质”时,笔者提问,如果被蚂蚁咬了,有什么感觉?如何缓解这种症状?(如学生不知道,可告诉学生)生活小窍门———蚂蚁能释放出一种焦蚁酸的酸性物质,肥皂水涂抹,可以减轻红肿痛痒。为什么这样做能减轻症状?从而引入新课。

又如在讲授“汽化和液化”这一节时,笔者问:日常生活中,刚洗过的衣服如何才能干得更快点?学生回答:把衣服拉平晾在太阳底下;如没太阳呢?那要晾在风比较大的地方。为什么这样衣服才会干得快?引出新课。

运用这种方法,可使学生将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物理方面零星、杂乱、片段的实际经验进行科学的解释,使学生否定一些错觉,促使学生在平时更加注意观察、分析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认识能力。

五、由实践需要引入新课

根据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某一项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具有明显的实际意义,能促使学生在平时自觉地为解决问题而学习新课。

例如在讲授“安全用电”一节时,笔者先通过实例,讲述电对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重要性,但生活中经常有触电事故的发生,给国家、个人带来了重大的损失,怎样避免这些事故的发生呢?引入课题———安全用电。

这种方法很自然地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讲述故事引入新课

根据青少年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我们可以利用生动有趣的历史小故事来引出课题。例如:讲授“酸的性质”时,我们可以用《三国演义》中“望梅止渴”这个成语故事引出课题;讲授“阿基米德原理”时,可以用阿基米德称皇冠的故事引出课题。

这样便能把枯燥无味的物理原理讲得生动活泼,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

七、采纳对比的方法引入新课

例如讲授“电功率”时,笔者提问:物体运动的快慢怎样比较?(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速度)力对物体做功快慢怎样比较?(力在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功率)那么电流做功的快慢又怎样比较呢?从而引入电功率———电流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这样学生既复习了速度、功率等知识,又对新知识电功率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一节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通过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例如在讲授“照顾好你的身体”这一节时,笔者先出示材料,震惊全国的“毒大米”事件。2000年10月初,广州地区发生了多起食物中毒事件。不少人因食用了一种东北珍珠米后,出现拉肚子、头晕等症状。经查实,这些导致消费者腹泻、头晕的大米中含有工业基础油,这种油又叫石蜡,一些不法商贩利用工业油对原来色泽灰暗,甚至有霉点的大米进行“加工”,使陈米变得晶莹透亮,像新米一样。笔者以此案例指出如何注意食品卫生,从而引入新课。

这样由社会实际生活问题切入,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引起了他们的兴趣。

九、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有时新课程的理论性比较强,内容也比较多,这时教师可单刀直入,先将结论搬出来,然后运用实验或理论对这个结论加以证明或推导,还可以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等方法引入新课。

上一篇:英语缩略词下一篇:课堂练习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