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类上市公司

2024-06-03

软件类上市公司(精选9篇)

软件类上市公司 第1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数据包络分析

1文献综述

对高技术服务业下软件和信息服务行业的准备概念定位和特征分析是对分析其上市公司选择的标准。李南南, 孙秋碧 (2007) 对信息服务业的概念和范围进行初步的探索, 认为信息服务业是信息产业下的一个子集, 通过各种方式, 为信息用户进行生产、消费、流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产品或劳务的各种活动的总和。[1]谢新洲、张广钦等人认为相对于国外, 国内关于绩效评价研究起步较晚, 且大多都是针对上市公司绩效评价, 但发展非常迅速。在应用DEA方法进行绩效评价的研究方面, 近年来也逐步增多。魏权龄等 (1990) 应用DEA方法对中国纺织工业部系统内的177个大中型棉纺织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价[2];李丽等 (1992) 将DEA方法用于吉林省八大城市的经济评价[3];伍海华等 (2003) 利用DEA法具体分析了青岛市的健特生物、青岛啤酒等8家上市公司, 得出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益, 并提出了其中某几家公司应改善股本结构或精减人员等建议[4];刘立昌和冯根福 (2004) 运用投入导向模式中规模报酬不变 (CRS) 下的DEA模型, 以沪市1998年发行的47只股票为研究对象, 得出近70%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既达不到技术效率又达不到规模效益的结论[5];施金亮和杨俊 (2006)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评价了房地产上市公司绩效, 提出了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上市公司绩效的途径[6]。基于此, 本文仅仅对从事提供软件和信息系统集成这一类高技术服务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 运用DEA与绩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分析这一行业的发展问题及前景, 并给企业或投资者提供借鉴。

2 DEA模型与评价指标体系

数据包络分析 (DEA) 方法是由美国著名的运筹学家A.Charnes、W.W.Cooper以及E.Rhodes于1978年开始创建的。DEA是使用数学规划模型进行评价具有多个输入, 特别是多个输出的“部门”或“单位” (成为决策单元, 简记DMU) 间的相对有效性 (称为DEA有效) 。

2.1 DEA基本模型

设有n个决策单元DMU, (j=1, 2, 3) , 每个决策单元有相同的m项投入 (i=1, 2, 3, …, s) 和相同的s项产出 (k=1, 2, 3, …, s) , xij表示第j个决策单元的第i项投入, ykj表示第j个决策单元的第k项产出。那么, 对于第r个决策单元的DEA效率问题, 就可以用C2R模型进行计算, 其对偶规划形式如下所示:式中xj= (x1j, x2j, x3j, …, xij) , yj= (y1j, y2j, y3j, …, ykj) 。s-和s+是松弛变量, 分别表示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θ为第r个决策单元的总效率值, 且满足条件0≤θ≤。当θ=1且s-=s+=0时, 表示被决策单元DEA有效;当θ=1, 但s-, s+≠0, 时, 表示被决策单元DEA弱有效;而当θ<1时, 则表示被决策单元DEA无效。

2.2 指标体系建立和样本数据选取

评价一个上市公司绩效的好坏, 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和运营能力等方面去评价。每个方面的候选指标及分类都有很多, 而DEA方法是根据决策单元“输入”“输出”的相关数值来计算其相对有效性的, 而构建指标体系正是一个确定“输入”“输出”变量的过程。因此, 本论文选取的输入输出指标如下:输入指标:总资产、主营业务成本、股东权益总额;输出指标: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每股收益。数据来源于巨潮资讯网。

3对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分析

本论文对数据处理结果的分析将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来进行。横向的比较主要依据2009~2011年连续三年的均值数据处理的结果来进行分析, 进而看出行业整体在这三年中的发展状况, 并且对公司与公司之间进行比较、评价, 以找出相对有效的单元, 对非有效的单元指出改进的方向, 同时研究各公司之间的差异及存在的问题。运用DEAP2.1软件对所选指标三年数据的平均值计算出综合效率值、纯技术效率值以及规模效率值。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 所有样本的总体效率值都处于0.683到1之间, 整体差异不太大, 说明行业整体发展效率还是比较好的, 而且从表中可以看出东华软件、天玑科技、用友软件、信雅达、宝信软件、航天信息六家公司的总体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达到了1, 处在效率前沿面上, 即这6个DMU相比其他DMU是有效的, 表明无论在技术还是规模上这些企业的资源利用达到了最优。

对于DEA无效的公司, 有的是由于纯技术效率无效引起的, 有的是规模效率无效引起的, 多数都是两方面原因共同导致。这八家总体效率值没有达到1的公司中, 有1家即华胜天成的规模效率值达到1, 技术效率值小于1, 这表明这家公司效率低下主要原因是科技创新因素;还有2家公司的纯技术效率值没有达到1但大于规模效率值, 包括东软建团、威创股份, 这表明这2家公司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规模问题, 而且这2家都处于规模收益递减阶段, 说明如果扩大生产规模, 那么就会降低其总体运营效率, 反之则可以降低生产规模以提高其总体运营效率;对于其他5家公司, 它们的纯技术效率值小于规模效率值, 应考虑科技投入等其他要素的创新或组合以改善其总体效率。单从规模收益上看, 有1家公司处于规模效益递增状态, 6家处于规模递减状态, 7家规模效率为1。

总体上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类上市公司中, 处于规模报酬不变阶段所占百分比最大, 等于DMU总数的一半, 处于规模报酬递减增阶段的最少, 说明样本中的大多数软件和信息服务类的上市公司都已经考虑了采用适当的规模, 享用由此带来的规模效应。以达实智能为例, 他的总体效率为0.683, 处于DEA无效状态, 其中纯技术效率为0.693, 规模效率为0.985, 处于规模效率递减状态, 说明一方面可以提高投入要素的生产效率, 另外一方面还可以缩小生产规模, 以达到DEA有效, 反之则可以扩大生产规模。但如何缩小或扩大规模, 以怎样的比例缩小或扩大等问题, 公司应该结合自身情况进一步思考。

4结论及建议

4.1 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

从绩效评价接过来看, 抽取的14个样本公司中, 有7个公司属于有效的决策单元, 其他的属于相对无效的决策单元。规模效益不变的公司有东华软件、天玑科技、用友软件、信雅达、宝信软件、航天信息, 规模效益递增的公司有卫士通, 其他都是规模效益递减的公司。同时从公司三年的数据得出, 公司每年的效率都发生变化, 这与这类公司所从事的相关业务具有很大的关联性。但总体来看, 效率还是逐步提高的, 且投入与产出的表现很明显。

4.2 相应的对策建议

注重企业文化建设, 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应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 把体现企业的经营理念作为企业文化的宗旨, 培育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 使企业文化建设得以制度化和规范化, 不断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依靠技术创新, 提高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自主研发能力。虽然近年来我国软件类的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从总体来看,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发展规模仍然不相适应, 大量关键和核心技术仍要依赖进口, 技术创新能力和人才储备不足。因此, 要健全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用人机制, 完善各样人才的选聘和评价机制;要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 完善薪酬分配制度, 加快建立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激励制度。

政府重视制度, 构建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结构体系。近年来,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许多发达国家正在制订知识产权战略, 并上升到国家的发展战略这一高层次, 将知识产权的保护强化到极点。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行政执法力度, 建立健全协调、高效的执法机制, 要形成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两条途径、并行运作”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 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南南, 孙秋碧.信息服务业的概念及范围初探[J].现代情报, 2007 (12) :69-73.

[2]魏权龄, 卢刚.DEA方法与模型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990 (3) :8-11.

[3]李丽, 陆颖.相对合谐度与经济系统的效率评价[J].东北运筹, 1992 (10) :40-106.

[4]伍海华.上市公司业绩DEA有效分析—以青岛市为例[J].山东经济, 2003 (2) .

[5]刘力昌, 冯根福.经济系统分析基于DEA的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效率评价[J].系统工程, 2004 (12) :105-110.

软件类个人简历 第2篇

姓 名:王xx

性别:男

婚姻状况:已婚

民族:汉

户 籍:河南郑州

年龄:36

现所在地:广东深圳

身高:1.72cm

联系电话:147******

电子邮箱:xuexila.com

求职意向

求职目标:Java软件工程师

工作年限: 职称:

期望月薪:面议

求职类型:全职

到岗时间:随时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xx科技大学

最高学历:本科

毕业日期:.6

专 业:计算机

工作经历

/03至今 河南省郑州市公安局警务信息研发中心 Java软件工程师

工作内容:

1、负责针对公安业务软件的需求分析,软件设计,以及代码编程工作;

2、针对单位原有开发的应用软件的不足以及新需求进行二次开发;

工作成果:维护单位原有开发的应用软件以及数据,解决民警在使用过程中遇见的问题,保证单位软件产品能够正常稳定运行。

项目经历

项目时间:/05 至今

软件环境: Windows 7+java+Hadoop

硬件环境:pc兼容机

开发工具:MyEclipse+Oracle

项目职责:主要参与需求分析,软件初期技术设计,中期模块流程设计以及模块代码编程工作,后期与客户进行项目进度交流和需求变更上的讨论。

项目描述:公安系统类桌面web网盘产品。主要为了解决民警工作中电子资料存储混乱的问题而开发的产品。前台利用Q+,在Q+基础上修改javascript代码,并集成了多种自己开发的小工具,实现了前台操作简便的要求。后台使用SSH框架来实现,同时使用Hadoop技术来实现高效,安全的云存储服务。在后期使用Ambari对Hadoop集群进行监控管理,保证了Hadoop集群稳定运行以及文件数据的安全。

项目时间:/11-2021/03

软件环境: Windows 7+java+Hadoop

硬件环境:pc兼容机

开发工具:MyEclipse+Oracle

项目职责:根据客户需求对原考试系统进行二次开发,参与新增需求分析讨论、模块的设计和代码编写工作以及对原有功能模块进行优化工作!项目组在保证客户正常使用的同时完成了二次开发的所有工作,受到了客户的好评。

项目描述:原系统使用SSH框架,因原有系统功能不能满足现有警察培训工作需要而按照新需求进行二次开发,在原有系统基础上添加了训练管理,日志管理,成绩管理,综合考评

自我评价

衷情于互联网技术应用,在五年的工作经验当中,通过自身努力从初级java软件开发工程师上升到高级java开发工程师,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软件类课程设计方法研究 第3篇

当前, 社会已经进入高效的信息化时代, 知识也在日新月异。传统的教育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形势的发展, 高校教育在不断的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 而课程设计正是在改革和研究的重点。如何做好课程设计, 关系到整个教学课程改革实践环节的落实。在软件类的课程中, 课程设计是整门课程是否能达标的一项重要指标, 学生能否顺利地完成课程设计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

现在软件类课程设计中, 一般主要采取在一门课程的最后2-3周集中的进行。在一门课程讲授完毕, 然后由教师命题或者学生自拟题目, 再由教师制定课程设计计划与考核标准, 接着学生进入课程设计的阶段, 最后由教师进行考核评定。在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 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与创新性, 这与新时代下的课程设计还有很大的差距。

2. 软件类课程的特点

软件类课程相对于其他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 它具有理论与实践并重、逻辑性强、富有创新性等特点。

(1) 理论与实践并重

软件类课程学习的前提必须进行扎实的理论功底, 然后需要不断的进行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 必须再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与重复思考, 再进行实践。在实践中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 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思考实践的关键点。

(2) 逻辑性强

软件类课程是相互衔接的, 学习一门课程往往具有其先决条件, 而此先决条件是前一门课程的学习。软件类课程学习具有很严格的先后次序, 一旦颠倒将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而某一门课程内部同样也具有严格的先后次序, 一环扣一环, 必须进行逐一的学习。

(3) 创新性

软件类课程的学习是在讲授传统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在课堂上学习传统的理论知识, 在作业与练习上, 必须在思考传统的知识进行创新, 否则无法完成指定的作业。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培养自主研发能力。

3. 软件类课程设计方法

目前的一些软件类课程设计的方法, 很多学者仅从课程设计的角度出发, 没有考虑到课程的特点, 那样提出的课程设计方法并不能很好地应用于所有类型。本文针对软件类课程的特点, 本文提出了如下几种软件类课程设计方法:

(1) 在理论授课中完成课程设计, 理论与设计并进

在软件类课程的开课初期就进行课程设计的规划, 使之与所讲授的理论相互吻合相互促进。此阶段主要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在课程初期, 根据教学进度规划出课程设计的题目与设计进度, 把理论学习进度转换为课程设计的每一步;第二步在理论学习中把课程设计遇到的共同问题进行串讲, 并与所有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共同提高;第三步则为在最后考评的时候把课程设计与理论讲授相联系, 通过答辩的形式主要考评学生在每一个进度是如何联系理论知识进行课程设计的, 更加注重课程设计的过程。

(2) 对课程设计进行分解, 降低课程设计整体难度

由于软件类课程逻辑性强, 所以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将其进行分解为基础研究设计、过程研究设计与测试研究设计三个阶段。在基础研究设计阶段主要研究所需要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概念应用, 考虑整个课程设计, 将基础知识内容连贯在一起组成一个基础研究课程设计;在过程研究设计阶段主要将精力集中在基础知识的扩展与课程设计的具体要求上, 把每一个具体要求通过基础知识扩展进行实现, 之后把所有要求功能再利用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行综合架构, 进而形成一个有机的应用整体;在测试研究阶段主要是把课程设计成果即整个应用程序进行整体测试, 在测试过程中也分为基础研究测试和过程研究测试, 而针对每个阶段出现的测试问题要进行回溯改进, 直到整个课程设计测试无误或者能完成既定设计要求为止。

(3) 教师全程参与课程设计, 实时监控学生的环节创新

教师在为学生留下课程设计的任务时, 要经常与自己所带学生进行沟通, 聆听他们在设计或者应用知识点的过程中的一些思路或者想法, 鼓励学生在一些陌生的领域进行自发研究与应用, 敢于想象。而对学生已经产生的一些可能实现的思路要进行分析与告之, 以防止学生在实现的过程中由于一些主观原因而放弃。对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性想法进行记录。并定时在自己所带的课程设计小组内举行创新性想法或者思路的探讨, 研究其可行性并积极的去鼓励学生去共同研究实验, 拓宽创新性思维的实现的可能性。

小结

本文根据软件类课程的特点提出了三类课程设计的方法, 在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将三种方法同时应用或者重点应用其中的一种进行。通过几学期的实践, 证明此三种方法较传统的课程设计方法无论在提高学生的课程兴趣还是在最后课程设计的质量上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顾凤佳.终身学习视野下的微型学习课程设计原则研究.远程教育杂志, 2013年4月.

[2]张生, 王丽丽, 苏梅, 齐媛.微课程设计要素探讨.中国电化教育, 2014年9月.

德尔福笔试软件类 第4篇

德尔福软件方向的笔试题

1.How do you code an infinite loop in C?

2. Volatile:

a) What does the keyword volatile mean? Give an example

b) Can a parameter be both const and volatile? Give an example

c) Can a pointer be volatile? Give an example

3. What are the values of a, b, and c after the following instructions:

int a=5, b=7, c;

c = a b;

4, What do the following declarations mean?

a) const int a;

b) int const a;

c) const int *a;

d) int * const a;

e) int const * a const;

5.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describe the use of the keyword static?

a) Within the body of a function: A static variable maintains its value between function revocations

b) Within a module: A static variable is accessible by all functions within that module

c) Within a module: A static function can only be called by other functions within that module

6. Embedded systems always require the user to manipulate bits in registers or variables. Given an integer variable a, write two code fragments.

The first should set bit 5 of a. The second shnuld clear bit 5 of a. In both cases, the remaining bits should be unmodified.

7. What does the following function return?

char foo(void)

{

unsigned int a = 6;

iht b = -20;

char c;

(a b 6)? (c=1): (c=0);

return c;

}

8. What values are printed when the following C program is executed?

int i = 8;

void main(void)

(

9. What will be the output of the following C code?

main

{

int k, num= 30;

k =(num 5? (num =10? 100:200): 500);

printf(%d, k);

}

10. What will the following C code do?

int *ptr;

ptr =(int *)Ox67a9;

ptr = Oxaa55;

11. What will be the output of the follow C code?

define product(x) (x*x)

main()

{

int i = 3, j, k;

j = product(i );

k = product( i);

printf(%d %d,j,k);

}

12. Simplify the following Boolean expression!((i ==12) || (j 15))

13. How many flip-flop circuits are needed to divide by 16?

14. Provides 3 properties that make an OS, a RTOS?

15. What is pre-emption?

16. Assume the BC register value is 8538H, and the DE register value is 62A5H.Find the value of register BC after the following assembly operations:

MOV A,C

SUB E

MOV C,A

MOV A,B

SBB D

MOV B,A

17.In the Assembly code shown below

LOOP: MVI C,78H

DCR C

JNZ LOOP

HLT

How many times is the DCR C Operation executed?

18.Describe the most efficient way(in term of execution time and code size) to divide a number by 4 in assembly language

19.what value is stored in m in the following assembly language code fragment if n=7?

LDAA #n

LABEL1: CMPA #5

软件工程专业实践类课程体系研究 第5篇

软件工程涉及计算机科学技术、数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诸多学科, 已经由最初的一个学科方向发展成为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为基础的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很多高校将软件工程作为独立的专业,目标是社会培养合格的软件开发人才。随着社会信息化在各行各业的深层次应用,社会对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量非常巨大。但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企业对软件人才的要求是具备自学的能力、分析解决困难的能力、团队合作开发的能力,文档编写能力、沟通的能力;知识结构应该包括计算机基本原理理论、软件开发技术、软件工程生命周期相关的技术。

学生的实践编程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目前绝大部分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师资都是由原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转化过来,教学计划与教学方式偏重于理论,而软件专业则更偏重于工程。导致目前部分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甚至不如社会培训机构培养的学生。

学生的学科知识有待完善,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没有有效的融会贯通,是零散的。部分高校在软件工程的教学计划,尤其是选修课的设置上与计算机专业相差不大,而在选课是没有相应的指导,也导致了学会的知识结构在大学阶段就是不完整。

本文在总结本校软件工程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探讨了应用性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实践类课程体系,并在如何实施这套课程体系。

2、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专业定位应该是以培养具有较高自学能力、编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软件开发工程师为目标。在实施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最难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合适的课程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软件人才的培养应该划分层次,可以划分为专业理解力培养、软件开发基础理论培养、专业技能培养、实际项目能力培养。为培养这些能力,其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该软件工程课程体系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注重专业能力层次的培养

专业理解力培养主要训练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力,理解冯.诺伊曼计算机体系原理,让学生知道计算机能解决那些问题,不能解决那些问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的基础能力。

软件开发基础理论培养主要是学习软件开发基本理论与训练基本技能。大二学年后,学生应该具备查相关资料的能力,配置软件开发环境能力,独立的开发桌面应用的能力,并拥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专业技能培养主要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在培养的过程中,时刻注重完善学生的学科体系。

实际项目能力培养主要在第四学年完成,主要是训练学生软件开发实践经验,在开发中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学科知识,为企业提供较强专业能力的人才。

二、注重课程设计体系建设

目前,大多院校的课程设计太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不得不做很多的课程设计,但质量却不高。最典型题目是"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学生选课系统",学生在做这一类题目是大多是只完成的对数据库的增加、删除、修改等操作,并没有设计真正的业务逻辑。而从导致缺乏对学生实际项目中的需求、设计、测试等环境能力的培养。

三、注重学科融合

部分学生在选课时,由于缺乏相应的选课指导,导致学生课程的不完整。即使选课完整的部分学生,却由于课程体系的设置,并没有把所有学科知识融合起来,形成实际的软件开发能力。

3、软件体系设施的关键问题

新的课程体系对软件工程专业的师资有较高的要求,同时对于课程教学组织也有较要求,因为实践过程中,必须把基础的理论知识融合到后期的实践类课程中,而实践类课程的特点就是必须注重学科知识,以学生为主体,要引导学生对专业的兴趣,通过一定的课程设计让学生拥有学习的成就感。

1、建立小组学习机制。

软件开发的学习特点之一是知识点广泛,而这些知识点只需要知道,并不需要更深层次的理解,借助小组的力量快速扩大学生软件开发的知识点是较好的学习方式。而且,小组学习能够增加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锻炼小组成员的沟通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小组组长负责监督小组成员的学习,对于实践环节,由组长负责检查,老师在随机抽查,这样既能落实教学任务,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重视师资的培养。

目前,大多高校的师资偏重理论,而且专注于某个方向的理论,对于软件开发的缺乏全局性的思维,这就需要高校培养部分实践能力较强的师资。

另外,某些课程的主讲老师最好是聘请在软件企业开发一线的开发工程师,能把真实的软件场景带给学生,有利于提前让学生进入工作的状态。

3、注重课程设计的实际效果

"c程序课程设计"针对一年级学生个体,训练学生面向过程的编程思维,熟悉面向过程的软件开发模型,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实践完成后,学生能够熟练掌握c语言的特点,尤其需要熟练文件、以及图形界面的等相关知识点,累计编程量在1500行以上。学生题目以学生熟悉的简单业务为主,如"成绩管理系统"等。

"软件开发基础课程设计"是针对二年级学生个体的设计性实验,训练学生面向对象的编程思维,熟悉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模型。主要基于java的swing技术和C#的windowsForm技术,训练学生开发基于windows环境下的桌面应用开发能力,让学生理解图形界面程序设计中面向消息的编程模型。这个阶段结束后,学生应该具备独立搭建软件开发环境的能力,独立查阅资料的能力。在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求一般小组完成的编程量应该在8000行以上。

"软件开发课程设计"定位在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 应与相应的理论教学配合, 针对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编程能力的学生的综合性实验, 采用小组开发方式, 通过设计一些超越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的中型问题, 例如企业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编译原理、人工智能背景等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通过小组协作开发,让学生熟悉软件工程的全过程。这个过程仍然关注重点关注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和学科知识的融合。该阶段结束后,学生应该理解当前的应用服务器的原理,理解数据库连接池的原理,理解编译原理、理解插件机制等。

"软件项目实践"主要针对四年级学生,要求学生以团队开发的形式, 按照实训步骤在规定的时间点完成规定的训练任务完成从需求分析建模 (需求由案例给出) 、设计、代码编写、测试、部署的全过程。题目应该是来自软件企业的真实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了解实际的软件项目应该包括一些基础软件设施例如:权限管理、组织架构管理、基础数据管理、日志管理、性能优化、软件架构等。在这个过程中,不要求学生真正理解,但应该要求学生了解实际商业项目的开发。

4、讲授实践课程时,必须把课程体系中涉及的知识点不断融合进来。

通过"理论-实践-理论-再实践"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融入基础理论知识,在理论中广泛讲解软件开发的知识点。

4、小结

以完善学科知识和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把计算机软件相关的学科知识融合起来,真正理解Web应用系统的原理,形成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真正推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培养的学生理论水平远远高于培训机构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又高于普通高校的学生。经过2届学生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 (试行)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华南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R].广州:华南农业大学, 2007.

[3]林丕源, 刘才兴.消化吸收SWEBOK, 制定科学的软件工程专业教学计划[J].高等农业教育.2006 (6)

软件类上市公司 第6篇

1 设计综合性实验开设的必要性

我国政府已经注意到当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效衔接的问题。在2015 年3 月5 日的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通过行动计划来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大学生是“互联网+”创新创业的生力军。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12月1日,安徽省政府紧密结合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和具体实际,也出台了具体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的总体目标。面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成为新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对于工科院校来说,如何把学生较扎实的理论知识综合应用到实践中去,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已成为高等院校改革的当务之急[2,3]。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过程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设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催化剂[4,5,6]。学生从单一课程的基础性实验逐步过渡到多门课程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学习,提高了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身就业的竞争力,也促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工作的需求。

软件类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相关软硬件课程知识,解决本专业及相关领域问题的能力,使其能成为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科研开发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2 设计性综合实验的改革与实践

2.1构建软件类课程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课程体系

学生通过某一门课程的实验,只能掌握与实验相关的某课程的部分知识点,对所学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之间的联系或衔接了解甚少,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独立开设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将若干门课程有机地融为一体,学生能通过该实验课程的学习了解所学专业的课程之间的关系,能了解当前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实际的工程中的运用情况,能理论联系实际,发挥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特长,把学生所学的软件类的专业知识用在实际的软件开发过程之中。同时也使得学生了解当前企事业单位对软件类专业知识的需求情况,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地学习当前流行的软件开发技术和理念,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以后的就业和工作。我校通过对社会需求和学生现状进行调研,针对我校信息类本科学生,分析研究信息类专业软件类课程实践性教学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需要,构建了基础性实验—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等多层次、模块化实验教学体系。

(1)基础性实验

对我院的软件类课程实验进行改造,重组和优化实验教学项目,在12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实验中增加1-2项综合(或设计)性实验项目,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课程教学内容的同时,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设计与综合性实验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实验技能、实践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依托我院软件工程创新实训基地和机器人创新实训基地,在第6学期增加一门独立的软件类课程综合实验课程。选取了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课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由3~5 个学生组成,通过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来完成整个实验任务。要求学生以软件工程的思想为主线,选取当前社会上使用较普遍的开发工具,综合利用所学的《软件工程》、《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和应用》、《网络程序设计》、《操作系统》和《编译原理》等相关课程的知识去综合解决实际问题。

(3)创新性实验

创新性实验依托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国际性和全国性的科技创新竞赛、教师的各类产学研项目,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与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通过对课题进行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掌握产品从研发到运行的各个阶段,提高其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充分体现CDIO工程教育的全新理念。同时积极和科大讯飞、江苏微软、美国捷普、北京和佳等企业合作,在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中注重引入相关的企业规范与标准,通过营造较为真实的“工程环境”,对学生进行职业化素养训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为学科专业教育提供工程技术支撑,打造具有工程技术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工作的需要。

2.2培养一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双能型师资队伍

没有好的师资力量,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将成为一句空话。当前高校中存在这样的现状:专业教师主体是多年从事基础课程教学的老教师,或近年来新引进的青年博士,部分教师们缺乏在相关企业中进行工程实践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难以胜任实践项目的设计和指导。针对上述问题,我院对软件类课程的教师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途径来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性教学能力。我院近几年每年聘请6-7 名外校和企业的具有实际工程开发经验的专家和学者进行来校讲学并兼职指导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同时在引进人才方面更加注重具有实践经验的人才的引进,在走出去的思路的指导下,我院先后派出中青年教师6 人去江苏微软、IBM、美国捷普、上海海龙等公司进行培训。这些外出培训的老师回来后不但成为指导学生实践性环节的骨干力量,同时也把他们的所学到的经验分享给其他老师。通过多方面的措施,我院培养了一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双能型队伍。

2.3 全面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和方法

(1)采用差异性实验教学模式

如何通过教学创新,提高相关软件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验课效果一直是我们比较关注的研究课题。在我们的研究实验教学过程中,分析了软件类实验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表现形式,提出了差异性实验教学的模式,即把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从实验教学内容的差异性、实验教学方法的差异性和实验项目选定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具体教学方式和方法的研究。

(2)基于案例驱动模式进行综合实验课程的教学

在综合设计性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驱动教学方法[7,8],明确教与学的具体任务和目的。通过精选的实验教学案例,主要向学生讲解如何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每个综合实验任务作为一个工程案例分发给一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由一组学生协同完成。实施步骤:查资料→设计方案→方案实施→完成项目,最后进行总结和经验交流,并提交实验报告,同时鼓励学生发表研究论文。

2.4建立基于CDIO理念的信息类专业实践创新实验实训中心

积极吸收当前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改成果,并将其引入到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为便于更好地开展综合性实验教学工作,我们对原有的实验室进行了软硬件的改造和升级,同时整合学院的软件工程创新实验室、机器人创新实验室,初步建立了基于CDIO理念的电气信息类专业实践创新实验实训中心。该实训中心整合了现有的教师和设备资源,以项目驱动的方式完成实践性环节的教学,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5 建立开放型实验室管理模式

相对于一般的课程实验来说,综合实验是一门涵盖内容广泛且难度较大的实验课程。由于软件开发和调试的连续性和耗时性的特点,同组学生需要经常长时间在一起讨论、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建立开放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开放型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由的实验环境,为学生自身的创造性和能动性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给他们创造了充分发挥自己设计能力、发挥想象力和展示自我的硬件条件。开放型实验建立灵活的学习机制, 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完成实验任务。在开放型实验室中,学生的思路不受任课教师的思维以及课本和大纲的限制, 鼓励学生主动挑战、自主研究、大胆创新,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开放型实验室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及周转率,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通过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纳向主动探索转换, 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放型实验室管理模式能够给学生留有想象发挥的空间,培养了创新能力,同时也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3 开设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具体方法

3.1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的设置

切合实际的实验指导书是实验开设效果好坏的先决条件。我校以软件开发人员实际岗位的能力和要求为依据,选取了12个实验项目,项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础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包括:小型动物分类专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机构运动仿真实验、网络认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基于Huffman编码的芯片测试数据压缩处理、操作系统引导程序设计、公交线路乘车方案查询系统设计与实现;另一类是设计与综合性实验及创新性实验项目,具体包括:基于JSP与Android移动的信息技术网站设计与实现、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教学数据信息管理系统、高考志愿填报服务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基于云盘的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系统设计与实现、基于Android智能医院排队挂号系统设计与实现、学生考勤管理评价系统设计与实现。

第一类实验项目主要是考察学生利用所学课程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学生学习网络安全或者TCP/IP协议课程后,虽对对称密码体制或非对称密码体制的知识有所了解,但却不理解互联网中是如何提供安全客体认证的,设置该实验项目不但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密码学相关原理,也为密码学的实际应用提供很好的实例。针对学生在校期间很少能接触实际开发中所常用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的问题,设置了第二类实验项目。考虑到学生入学以来都在校园里学习生活,项目主要选择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的应用类项目,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可以较快地弄懂需求,深入到项目中来。

3.2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内容的设计

下面以公交线路乘车方案查询系统设计与实现为例来进行阐述。

需求分析:本系统中有三大基本功能需求,1)公交线路的数据输入与维护:线路的录入、修改和编辑功能;2)公交线路的查询:需具有自动、快速和灵活的查询功能;3)乘车方案查询:起始站点线路查询,设定中转站点查询,最短路径查询功能。

开发平台选择:基于C/S结构,可以选用的开发平台和语言包括:VB6、VC6、Delphi7.0、eclipse(java)、C++Builder6 等;基于B/S结构,可以选用的开发平台和语言包括:ASP.net、My Eclipse(JSP)、PHP等。对于数据库平台的选择,可以选择SQL Server2005以上或者Oracle9i以上版本。

设计的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高级目标。基本目标采用任何平台或者语言实现基本功能;高级目标包含基于移动客户端的界面设计,涉及基于安卓的开发,并且需要利用百度地图等地图数据来开发直观的地图应用功能。

软件测试:1) 测试需求的分析。对系统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分析需求点。2) 测试计划的编写。根据测试需求分析编写测试计划,其中包括软件硬件资源、测试点、集成顺序和各种测试进度安排等内容。3) 测试方案的编写。测试方案一般由对软件需求很熟的测试工程师设计,测试方案要求根据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SRS)上的每个需求点设计出包括需求点简介、测试思路和详细测试方法等三部分方案。4) 测试过程设计。主要是对测试用例和规程的设计,其中测试步骤和预期结果需要编写详细和明确。5) 测试的执行。执行测试用例,及时提交测试报告等相关文档。6) 测试总结。工具测试结果修改程序代码,并把相关测试的过程、结果和经验总结成文档,写入实验报告中。

3.3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过程的组织实施

实验的组织形式以学生自由组合为主,在组合过程中指导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对小组成员进行局部调整,尽量做到每个小组成员好差均衡,以三至四人为一小组,每组从上述两类题目中选择一至两个题目,至少选取一个综合类题目,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实验。

动员选题环节:指导老师详细介绍每个实验项目的所需知识内容、最后的结果要求、实验过程中注意的事项以及重点和难点。以便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程度以及感兴趣程度选定实验项目并进行组合和分工。

实验实施环节:这是最重要的环节。学生选择项目后分析需求,查阅资料,进行总体和功能设计,实现功能代码、进行调试和测试。这个阶段需要老师进行某种程度上的深度介入,尽管我们强调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根据以往的经验,老师的深入指导是学生圆满完成实验项目的必要一环。

总结考评环节:每个实验小组演示实验结果,指导老师对结果进行评判。对实验相关内容进行答辩,考察每个学生对所学理论掌握的程度、实际的动手能力以及把运用所学理论应用到实际的软件开发中的能力,主要通过各小组选举代表和对小组每个成员进行答辩的方式来考评小组整体成绩和每个小组成员个人成绩。验收各小组的实验报告,检验每个软件是否达到功能目标。最终的实验考评成绩通过三方面综合给出:实验成果占40%,实验答辩表现占30%,实验报告占30%。

3.4 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取得的成效

通过对几届相关专业学生开设的信息类专业软件类课程综合实验的实施,学生的软件综合设计、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近4 年来我院学生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机器人足球大赛、中国计算机设计大赛、蓝桥杯软件设计大赛、物联网设计大赛等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80多项,其中在2015年首届安徽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1 项创意组和1 项实践组获安徽省银奖。同时,通过几年来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表明,大部分学生在很短时间就培养成用人单位的业务骨干,毕业生供不应求。实践表明,我们开设的信息类专业软件类课程综合实验,树立以学生为本,形成知识、工程实践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教学理念,构建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实验教学体系,努力使实验教学成为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和有效途径。

摘要:该文对信息类专业的软件课程的实验教学进行了研究,构建了基础实验、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三级实验体系,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立了双能型实验师资队伍、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建立与综合性实验匹配的实践创新实验实训中心等,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实验教学,软件类课程,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改革方案,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张新安.应用型本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0(4):174-177.

[2]彭熙伟,王向周,郑戍华.基于工程实践取向的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J].高教论坛,2013(2):52-54.

[3]贾致荣,曲国庆,李雅琴.工科学生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研究及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5):13-15.

[4]肖建富,高瞻,李桂新.综合性实验的界定与作用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2):143-145.

[5]邢红宏,梁承红,张纪磊.充分利用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2):165-167.

[6]沈剑英,黄风立.依托科研项目开发综合性实验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3):163-165.

[7]陈福松.案例教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13(15):81-83.

软件类实训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第7篇

实训教学内容包括理论课中的实训环节或独立的实训课, 教学形式主要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校内实训指通过模拟实际工作环境, 教学采用来自真实工作项目的实际案例, 教学过程理论结合实践, 更强调学生的参与式学习, 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在专业技能、实践经验、工作方法、团队合作等方面全方位提高, 主要包括课程实训、实验、含毕业设计、技能训练、职业技能鉴定等环节;校外实训主要是企业顶岗, 指的是把学生直接安排到工作岗位上, 在工作中学习, 更适合以动手操作为主的职业训练。实训教学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的主体教学环节之一, 也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之一。我校软件技术专业主要围绕实训教学内容、实训教学体系修订,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定岗实习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2 实训教学体系重构

吸纳企业的技术骨干、行业专家参与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进行企业行业调研, 形成岗位能力和职业岗位任务的分析报告, 通过分析各工作岗位需要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 确定岗位具体能力要求;根据能力要求的复杂程度归纳总结出软件开发的行动领域;以行动领域为课程体系开发平台, 按照职业成长规律, 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 重构实践教学体系。众所周知, 软件技术知识更新快, 只有软件技术专业教师和学生融入市场, 参入企业项目开发, 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3 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结合行业发展, 引入企业技术和项目, 为校内实训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 营造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在学院电子信息实训中心建立“校中厂”实践教学基地, 在原有实训室的基础上, 本着实用性、先进性、前瞻性原则, 按照专业岗位来建设各具特色的校内实训室, 开展专业教学。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通过校企的深度合作, 共同组建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校外实训基地。在企业实训中, 以真实项目为牵引, 提供真实的客户需求, 按照现代软件企业的的软件开发流程和技术规范, 运用软件企业主流软件开发语言、工具和方法, 以项目制的方式进行针对性的角色化实战训练。采用项目组管理方式, 让学生以员工的身份参与项目开发与工程实施, 切身体验和感受IT企业文化和工作氛围, 在项目的教学和实训中培养职业素质、提高专业技能, 积累项目开发经验。

4 实训教学安排

在实训教学整个过程包括专业认知、基本技能实训、核心技术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五个环节, 实训内容涵盖了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具体操作是将重构后的实训教学体系采用项目教学法, 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推动教学过程的开展, 将来自企业的实战项目贯穿于前两年的教学环节;在第5学期主要针对岗位能力在校内实训基地开展课程实训, 学生在仿真软件企业工作环境的实训室中完成校内综合实训;第6学期主要是在校外实训基地开展顶岗实习。由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带领在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参加企业项目的研发, 在实战中进一步深化所掌握的专业知识。

5“双导师”制的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教学引入双导师制, 成立领导小组, 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建设, 明确指导教师职责, 制定成绩评价及管理制度;本专业双导师制顶岗实习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

5.1 顶岗实习管理

按照人才培养方案, 顶岗实习由企业指导教师、校内专业指导教师组成联合教学团队,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对每名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具体管理过程为: (1) 成立以系主任为组长的校外顶岗实习指导小组, 组织落实学生顶岗实习单位; (2) 专业教研室和企业岗位技术人员共同制订实习计划、顶岗实习教学大纲、实习指导手册和管理办法; (3) 认真选派专职指导教师, 聘请兼职教师, 细化岗位职责, 突出全过程管理, 进行专业指导, 加强日常管理 (通过现场指导、电话、邮件等方式进行) , 及时解答专业问题、生活问题; (4) 顶岗实习管理小组采取座谈、中期检查等多种方式不定期深入学生顶岗实习企业走访, 为校企双方深度合作奠定基础; (5) 顶岗实习结束, 学生上交带有实习单位岗位评价并加盖企业公章的顶岗实习报告; (6) 按照学生顶岗实习成绩考核办法, 重点强化企业对学生的技术能力、岗位适应能力、职业素质和工作实绩的考核等, 综合给出顶岗实习成绩。

5.2 顶岗实习教学内容的设计及成绩考评

系部与企业共同制定顶岗实习计划及顶岗实习任务, 辅导员、顶岗实习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督促学生顶岗实习;考核成绩由系部和企业共同确定, 重点突出企业考核成绩。

摘要:高职软件类实训教学要求强化学生基本技能操作, 增强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创新意识。本文着重从实践教学体系重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实训教学安排、顶岗实习几个方面对软件类专业的实训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软件,实训教学

参考文献

[1]马连华.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管理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09 (29) .

[2]刘方.高职软件开发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J].巢湖学院学报, 2012 (03) .

[3]汤鸣红.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构建[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0 (36) .

浅议经管类ERP软件实验教学改革 第8篇

1 ERP软件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严重缺乏复合型教师。

ERP师资问题已经成为高校ERP教育的重要问题。ERP课程知识面涵盖广、实践性强的特点, 决定了教师不仅要具备系统的管理学科的理论知识, 而且还要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 更需要有扎实的计算机软件实际操作技能和系统管理的能力。目前的ERP实验教师主要是从某一学科转行进来, 在教学中过多的偏重于原来的专业领域。尽管有些教师通过自学和进修培训也全面掌握ERP理论知识, 但是缺乏企业管理实践经验。复合型教师的严重缺乏会造成软件实验效果不好, 效率不高, 学生对ERP学习的片面认识或者误解, 降低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

1.2 缺乏针对性的优质教材。

目前关于ERP的教材越来越多, 但是针对高校经管类学生ERP软件教学的优质教材太少了。现在高校使用的教材多是软件供应商编写的用于企业培训的学员手册, 或者对这些手册稍微改进的教材。这些教材缺乏ERP理论知识系统性地讲解, 更缺乏软件如何将ERP的管理思想落实在功能性操作上, 理论应用在企业管理实际经营中的讲解, 仅仅是计算机的实务操作。这些缺陷正是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所不想看, 也不容易接受的。教师讲解起来费力, 学生学习起来费劲。最后学生学习ERP的态度, 变成了为取得实验成绩而被动地应付实验操作, 学习ERP的热情会受到严重打击。

1.3 教师缺乏交流平台, 学生缺乏学习氛围。

ERP实验课程是一门新兴的课程, 研究如何把ERP在企业中的应用搬进课堂, 让学生产生兴趣, 通过实验研究, 学生不仅能掌握ERP的管理思想, 熟练操作和管理ERP软件系统, 而且能够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实验教师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 肯定研究出一定成果, 总结出一些教学经验。但是实验教师没有共同研究ERP的教学研究协会或者机构, 缺乏学术交流的会议和共同研讨的机会。优秀的教学研究成果不能及时得到分享。由于实验软件使用的局限性, 学生的实验场所主要集中在实验室, 学生课下学习、研究、练习、讨论ERP课程的时间, 由于实验场所的限制而被限制, 学生学习ERP的良好的氛围难以形成。

1.4 传统教学方式受到挑战, 考核体系需要改进完善。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的讲解为主, 教师充当讲解员的角色。而ERP软件实验教学主要以训练学生的业务技能为主, 帮助学生体会企业不同岗位角色的职责, 熟悉企业管理流程。教师如果仅仅作为讲解员的角色肯定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完成实验目标。课堂教学方式要由以教师为主体转变成为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被动接受转变成主动学习。学生通过教师设计的实验过程, 把原来零散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 通过软件功能的实现, 把理论知识转变成自己的能力、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 解决问题的对策分析

2.1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实践教学理念, 提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实践教学的目标不是简单地验证理论, 而是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 帮助学生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我国传统经管类教育主要采用单向式、讲授式教学方法, 对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能力关注不够, 造成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脱节, 难以及时、有效适应实践工作, 背离了企业管理的实践本性。教学理念的变革带来教学方式的转变。ERP软件教学教师由单纯的讲解员, 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学模式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变成为以学生“学”为中心,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

2.2 教育管理部门、高校和ERP软件供应商共同合作, 建立一批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

教育管理部门可以选择条件成熟的学校, 通过高校与软件供应商合作, 先申请一批国际级、省级精品课程。把精品课程优秀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课程评价体系等及时分享, 供其他高校参考学习。教育管理部门提供政策支撑, 高校负责精品课程体系建设, 软件供应商提供硬件或技术支撑。

2.3 培养专业的骨干教师。

目前ERP软件实验教学缺乏的是懂理论、通实践、能操作的具有综合知识的复合型教师。培养这样的教师, 首先要有可行的激励措施。ERP实验教师重点教授和研究的是实践性强的操作, 事务性非常强, 从事理论性科研的精力就比较少, 科研申请的项目也不容易被重视。因此应该对这些复合型的教师的在科研政策, 职称晋升评价指标要有所调整, 鼓励这些教师付出最大的热情投入到理论与实践的应用研究上来。其次是重视内部培养和外部培训。提倡教师企业管理理论教师与软件实践教学的教师共同研究课程体系, 更好地把最新的管理的理论转变成软件的管理功能, 成为企业管理者的管理工具。实践教师要主动与ERP软件供应商的实施顾问和培训部门进行交流, 汲取更多实践经验。再次是高校主动面向实施和应用ERP的企业, 特别是ERP软件供应商的实施顾问、咨询顾问以及服务部门招聘复合型人才。

2.4 组织专业人才编写优秀教材。

教材是高校进行教学活动最基本的工具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之一, 没有一流的教材, 就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专业的人才不仅包括一线的专业理论知识扎实、业务能力强, 授课水平高的教师, 而且包括在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者和ERP的实施者和应用者, 同时要应该让一些优秀的学生参与其中。教材编写的原则由传统的以教师教什么为主, 转变成为学生能够学习什么, 应该学习什么, 怎样才能有兴趣的学习为主,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训练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探索精神。教材的语言要轻松活波风趣, 教材的案例既要贴合企业实际, 又能反映ERP的管理思想, 体现ERP管理职能, 既能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又能满足教师与学生课堂的互动, 体现课堂以“教”为中心转变成为以“学”为中心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5 建立教师和学生两个学习型组织。

ERP实验教师要自发的成立自己的研究组织, 譬如省市级的ERP教学研究会、ERP学术研究协会等, 让这些组织成为教师与教师之间, 教师与企业ERP咨询顾问之间交流的平台, 增强高校和企业研究ERP的氛围, 积极推动ERP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师要鼓励和帮助学生成立ERP学习研究协会, 成为学生自主学习ERP的社团组织。这个组织利用自身优势, 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实验, 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 学生们也可以把学习ERP应用中产生的新主意, 好办法应用在实验室操作中, 付诸于自己的实践中, 提高自己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两个组织相互配合, 教学相长, 共同促进ERP实验教学和研究成果更上层楼。

参考文献

[1]王文铭.ERP实验教学模式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7 (11) :93-96.

[2]张洪利, 姚国权.ERP实践教学改革探微.财会月刊, 2005 (5) :78-79.

软件类上市公司 第9篇

1 自主学习的定义

所谓自主学习, 就是以学习者作为学习的主体, 学习者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确定学习目标、调节学习策略、制定学习计划、管理学习时间, 主动营造学习条件, 并能够对学习结果做出判断和评价的学习形式。早在20世纪60年代, 西方教育界就开始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提倡将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 当前我国正在施行的高等教育改革更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视为改革的重要目标。

2 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因素

2.1 元认知能力

元认知能力是指学习者对自主学习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学生具备元认知能力, 就意味着能将自己视为认知活动的主体, 积极自觉地选择认知策略, 监视、控制和调节自己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 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2.2 学习动机

是指学习者在没有外界压力的前提下, 选择主动学习的目标价值。学生如果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或预期到学习的结果对自己具有重要意义, 则会成为学生选择自主学习的重要动力。

2.3 学习策略

是学习者面对既定的学习任务, 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 有目的、有意识地制订有关学习步骤的方案。学生面对学习过程, 会结合学习过程的各种因素使用和调控各种学习程序、方法、资源, 达到学习的目的。因此, 掌握并且运用合适的学习策略是学生顺利完成自主学习活动的保障。

2.4 学习意志

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的过程中, 难免会遇到各种学习干扰和学习困难, 这时就需要用意志来控制自己, 维持自主学习过程的进行。

2.5 教育指导

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从他主到自主的过程, 在自主学习能力形成的初期, 学生往往需要在他人的指导下才能进行学习活动, 随着学习技能的增加和经验的丰富, 就会按照自己的意愿, 自我控制、自我指导学习过程, 因此,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外界的指导和帮助。

2.6 学习环境

包括支持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 它受到学校、师资、教学理念、教学条件、教学手段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学生处于有利于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 则能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超前性、有效性的特点, 高校建立有利于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 形成有利与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实现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3 软件类课程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策略

结合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诸多因素, 软件类课程的课堂教学主要目的是为学生自主学习服务。在自主学习之前开展的授课是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 学生通过学习目标了解需要获得什么;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授课是对自主学习过程的一种示范, 说明要达到学习目标需要什么资源, 如何获取和利用资源, 用何种学习策略、学习方法达到目标;后期的授课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的知识加以总结、提炼、升华, 目的是让自主学习的成果更理性化和规律化。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 都应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位置,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1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软件类课程在宏观上可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 在微观上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驱动是指教学内容以真实的软件产品为内容载体, 如“医院诊疗信息管理系统”。项目可分解为许多独立的任务来完成, 每个任务都有明确的目标, 任务的设置覆盖关键技术, 各个教学模块均以系统模块中的典型任务来驱动。比如在医院诊疗信息管理系统开发设计中, 我们将其分解为七个独立的任务单元:系统分析、需求分析与建模、软件架构设计、软件详细模型、快速原型实现、系统测试调试和产品发布, 学生完成各任务单元的过程就是学习并能够掌握应用系统流程图、类图和软件结构图等软件设计开发工具的过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生通过解决这些任务, 学习各个关键技术, 将每个任务中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延伸和拓展, 使前后知识点建立联系, 从而构建知识网络。这种教学模式以任务的设计和任务实现为主要形式, 实施要点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改进授课方法, 鼓励学生参与其中

课堂教学要加强互动协作, 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学生就会对教学内容有更深的体会, 教学过程不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 而成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在计算机软件教学中, 我们多选择问题引导、专题讨论等方法, 比如授课内容选择以某个项目为单元,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 以团队协作、相互讨论为主要形式, 以系统架构、算法分析、功能分析等成果、结论和过程汇报为评价依据。在学生自主寻求问题解决途径的过程中, 教师要加强启发和指导。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容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作用, 给学生讲清课程的目标和要求, 指导学生按照开发任务决定学习顺序、鉴别和查找学习资源, 在学生自主学习或小组学习过程中监督研究的进程、方向、方法和质量, 根据目标提供纠错或补充性指导, 通过考核评价及时检查学生是否学到应学的知识、掌握必要的软件技能,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咨询解答等。

3.3 授课过程采用激励策略

学生往往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有信心不足的问题。过去学生普遍的想法是认为课堂上老师讲得越多, 自己收获越大。教师在树立学生依靠自己学习这种意识的同时, 要注意采用激励机制, 激励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首先教师要相信学生有一定自学能力, 保护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控制权, 尊重学生的学习选择。在课程设计环节教师可以适当增加软件系统开发活动中学生竞争的成分, 系统的要求由易到难, 增强所选系统背景的真实性和实用性, 鼓励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开发设计, 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在系统开发设计前, 激发学生的创作动机,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进而引出主题。在监督和指导自主学习过程中,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集体讨论或汇报的方式分享阶段学习成果, 对学生所取得的每一阶段的成绩给与一定的肯定和表扬, 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方法判断做出鼓励的评价, 达到激励的目的。

3.4 教学形式多样化

系统开发类课程的实用性很强, 学生在学习需求设计、系统设计、界面设计等内容时, 会经常将其功能应用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将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 既可避免课程的枯燥, 又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所以应该多创造机会和途径丰富教学形式。比如可以结合社会实践, 或者仿真工作环境, 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 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 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源于真实的学习需求, 培养学生的个人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学生的思维可以延伸, 自主学习的空间能够拓展, 能使知识使学生理解和综合利用, 达到弥补课堂授课不足的目的。

3.5 对过程进行评价反馈

在自主学习过程的过程中, 教师从传统教学中知识的灌输者转变成了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帮助者、评估者, 通过监督和评价反馈及时指导和调整自主学习过程。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在小组协作中的参与程度和贡献、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程度以及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创新等都可以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来源。

由于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学生主体性特点, 监督和评价更强调学生的自我监控、自我管理、自我反思、自我评价, 鼓励学生采用自我认定、自我考核等评定方法实现自我发现和自我教育。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反馈, 推动自主学习。

4 结语

当代社会是一个需要终生学习的社会, 学生在今后要做到可持续发展, 必须不断地吸收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当前教育者必须肩负的责任。在通过课堂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 还应注意环境对结果的影响, 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都处于学校为其创设的学习环境中, 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校园环境和教学环境, 会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高校所提供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学习氛围, 不仅包括必要的教学设施、仪器设备和教学场所, 还要提供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所需的途径和工具, 比如图书馆建设、计算机教学和因特网等, 只有在促进自主学习的各方面因素都具备的情况下, 学生才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进度, 实现自主学习。

摘要:阐述了自主学习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从教学模式、授课方法、授课形式、教学策略等环节分析了软件类课程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自主学习,软件类课程,任务驱动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1 (2) :79-83.

[2]李建军, 胡弼成.高校自主学习环境的特征及其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1 (2) :96-98.

上一篇:状态监测信息模型下一篇:消费者消费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