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土木工程施工技术

2024-05-28

高职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精选12篇)

高职土木工程施工技术 第1篇

2011年,教育部高职高专100所骨干院校建设任务启动,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造价”专业作为该院申报的重点专业,其建设任务之一是进行《桥涵工程技术》课程开发,并出版教材[1]。然而,桥涵类课程涉及的专业知识既广且杂已是众多高职院校的共识,《桥涵工程技术》的能力目标、建设理念、课程设计等内容就成为首要研究的核心问题。

1 课程能力目标的确定

1.1 就业岗位分析

根据青海交职院招生就业办的统计数据,“工程造价”专业近3年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如图1。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为施工岗、监理岗,两者所占的比例约占80%,在全国其他交通类高职院校中也存在相似情况。因此,《桥涵工程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能满足施工、监理岗位的工作需求,从体现专业特色角度也应满足“造价”岗位需求。

1.2 课程能力目标分析

根据我国教育部相关文件,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端技能人才”。通过省内外众多道路桥梁企业的调研,“高端技能人才”一般应具备以下的专业特质:

(1)具备桥梁图纸审查能力,即在看懂专业图纸的基础上,熟悉设计施工规范及相应原理,能指出图纸中的不妥之处。

(2)对常见的分部分项工程,具备编制施工方案的能力。即要求在熟悉工艺流程及规范条文的基础上,具备扎实的施工计算能力。

(3)具备一定的工程分析能力,能根据现场实际状况灵活施工、灵活监理。

2 课程建设理念

我国高职教育只有十几年历史,在以往课程建设中,往往参照本科院校模式,以在校学生作为课程建设的服务对象。随着近年高职教育如火如荼的发展形势,“校企合作”、“校企共建”等理念已成为共识,道桥专业各项执(职)业制度不断完善,各种新材料、新技术亦层出不群。因此,《桥涵工程技术》课程建设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建设理念必须做相应调整。

2.1 课程的社会服务性

学校与企业缺少利益纽带,导致“校企合作”、“校企共建”的口号在实际工作中,落实的并不理想,这是目前高职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对于道桥高职而言,学校往往处于“求人”的境地,企业占据技术、经济的优势地位,往往表现高调。

要落实好“校企合作”,学校应能为企业提供一定技术服务,帮助企业提升实力。就课程建设领域而言,课程内容应具备“社会服务性”,服务对象包括“学生、企业、社会”三个层面。即课程不仅适合在校学生学习,也可作为企业培训教材,亦可供社会工程人员参考。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开发上,就必须突出实用性、先进性、经济性,与企业实际生产工作联系紧密,传统的概念介绍性质的桥梁教学明显是不合适的。

2.2 执(职)业性

我国目前正积极推进和完善各项执(职)业制度。高职教育必须适应国家建设的大背景,高职生应能适应相关专业的执(职)业考试,了解相关法规政策,在工作中合法执业。

与道桥造价专业相关的执业资格有:建设与城乡住房部推出的建造师、交通运输部推出的公路监理工程师、公路检测工程师、公路工程造价工程师等。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是在该行业长久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其自身能力获得社会认可的一种体现。因此,在课程内容建设中,应引入“执(职)业资格”的相关专业要求进行人才培养。

3 课程设计

3.1 教学对象研究

课程教授对象主要是在校学生,青海地区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兴趣低、能力差的现象。另外,对于在企业一线工作的绝大多数技术人员,其专业知识、能力存在严重的“偏科”现象,即能适应目前所从事的具体工作,但无法拓展相关联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专业面狭窄且有较大局限。

3.2 教学方法的思考

目前高职教育中较为先进且普遍认可的方法是“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引领、任务驱动”。这种教学方法学习目标明确,通过具体的工作任务来应用知识、锻炼能力,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但对教师要求极高,既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更要有丰富的工程经验,还要有大量时间精力来设计适合的工作任务,才有可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桥涵课属于难度较大的专业课。在实际教学中,在学生没有任何相关专业印象的前提下,不可能每节课均布置任务。本次教学研究中,认为相对比较合理的教学方法是:

(1)根据课程内容,划分能力目标。不要求每个课时均完成一定任务,但3~4个课时应实现一定目标(难度较高的任务,时间可延长)。

(2)案例教学法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较为常见的方法,工程界一向有“看案例,学工程”的说法,教学效果较为理想[2]。

(3)展现直观的工程实体,应用于教学。

如南京交职院在校园中现浇了多根钻孔灌注桩(埋设了声测管,并刻意制造了一些有缺陷的桩)、箱梁、空心板、简支梁桥,可以进行桩基检测、混凝土保护层检测、混凝土强度检测、桥梁动静载试验等内容的教学,图2所示。

3.3 教学单元设计

以“校企共建”为基本原则,建设既可以用于课堂教学,又可以用于企业技术培训的课程。突出重点,以“单元、任务、练习”为基本单位,构建课程框架。针对目前桥梁设计施工中的基础知识、关键知识,突出实用性,构建高职特色的桥梁课程结构。初拟总课时数86,其中实训课时20,基本单元如表1所示。

3.4 课程特点

了解专业技术发展方向,熟悉桥梁基本构造及重要规范条文,训练设计施工中常规计算能力,突出地域特点,强调质量意识,通过案例活学工程原理,以求灵活施工、灵活监理、灵活变更。课程具体特点如下:

(1)教学内容精深,教师角色从以前的“基本概念介绍、基础知识讲解”转变为“术语、设计施工原理、工程应用情况”的讲解,对教师的专业要求相对较高。

(2)从桥梁基本构造、设计原理、病害预防及治理、施工监理应用等四方面进行课程开发,体现其相互联系。

(3)对复杂桥型仅在个别单元进行了常规介绍,围绕最常见的公路桥型进行单元设计,内容实用、细致。

(4)教材中每个单元均有相应的ppt文件、视频文件、专业论文等资源,资料丰富,可以实现“教材与教案的二合一”。

(5)课程建设引入职业考试内容,职业题库始终处于“动态、可持续”的状态。

(6)一些单元中分析了由于设计、施工不当引起的工程病害,强调了“质量意识”。

(7)课程建设体现了地域特色,如青海省冻土、盐渍土地区的桥梁施工特点均有所体现。

(8)与一般教材中仅提供残缺的图纸资料不同,本教材中提供了最常见桥型的完整图纸,技术价值高,也有利于学生实现“自我考核”。对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也有所介绍,以求“开拓眼界”,提高学习兴趣。

4 结束语

知识、能力、素质的划分是相对的,知识不经内化不能形成素质,内化了的知识不经运用,也不可能形成能力[3]。合理设计教学内容,通过各种案例从不同角度进行启发拓展,采取“一讲一训练”的方式突出练习的重要性,“技术实用”是本课程建设的主要特点。该套教材已试用近2年,效果较为理想。

摘要:依据青海交职院高职高专国家百所骨干院校建设项目,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和目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桥涵工程技术》课程建设,从能力目标、建设理念、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探讨,得到了该课程建设的具体思路和内容。

关键词:桥涵工程技术,课程建设,案例教学

参考文献

[1]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建设方案[R].西宁: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1.

[2]匡希龙,李振谢,海涛.案例教学法在桥涵施工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2):90.

高职土木工程施工技术 第2篇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工业学院),原归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2002年移交河北省成为河北省直属管理的省属国办高校。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是高职院校中的“211工程”院校,是国家第一批确立的“全国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建设院校”。六个第一:

——军队第一所与地方联合办学的高等院校;

——国家第一所正式以“职业技术学院”命名的院校;——国家第一批确立的“全国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建设院校”;

——国家第一批验收中央财政支持建立的独立设置职业技术学院;

——国家第一批通过教育部“全国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试点遴选的院校;

——国家第一批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的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院校 ;

高职土木工程施工技术 第3篇

摘要:工程制图课程是高职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但由于该课程实践性较强,又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对于以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三职(即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为生源的高职生而言,再按传统的教法和学法组织教学很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本文针对这一现状,结合市场对人才岗位需求的特点,对工程制图课程从教学内容选取、教法及学法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提出较适合的课程改革方案。

关键词:高职;给排水工程;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TB2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36-01一、工程制图课程教学现状

在以往的高职《工程制图》课程教学中,教师通常习惯采用以教师为主体,教材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而这种教学模式是否适合高职学生,还需从高职学生的特征入手。通过调查,我院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主要以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三职(即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为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差,学习积极不高,另外在进行工程制图课程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时存在以下问题:(1)几何知识普遍不够扎实,导致其抽象思维能力较差;(2)学生兴趣所向差别大,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成绩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3)绘图、识图能力差,直接影响专业课程学习,从而导致岗前培训相关专业课程无法开展。

二、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探索

1.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完善

为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适当调整理论与实践教学时数已是高职教育的共同特点。经过多次论证,我院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工程制图课程的学时由原先的理论教学64学时,实践教学30学时调整为理论教学56学时,实践教学60学时。在调整过程中为确保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研组工作人员充分遵循人类认识规律,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建立以形体为主线,由直观到抽象,由实践到理论的认识教学体系。即打破传统教学中从点、线、面到体的投影,再进行轴测投影学习的次序,大胆尝试从基本体到简单组合体,并由形体中抽离点、线、面再引深至复杂形体的教学顺序。对比课程重组前后,学生的实际成绩、学习兴趣、实践能力、空间思维能力等方面,证明该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教学侧重点

工程制图课程是高职工科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其主要作用是为学生在校学习工程领域的专业课程提供基础知识,也为将来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读、识图基础。因此,根据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毕业生主要工作岗位类型(即室内管道安装和市政管道工程施工),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除保留原有正投影基础知识外,适当增加轴测投影部分内容,特别是与室内管道安装工程相关的斜二测投影法的讲解和练习。如练习中弱化形体斜二测图的画法,而重点强调与专业相关的单线(即室内管线)斜二测图的画法。

3.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手段组织教学

(1)尽量采用生活中现有实物或场景作为教具或教学场景

工程制图课程主要解决由空间到平面,再由平面到空间,从而建立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那么如何实现这个转换,又不增加学生的畏惧感,就需在教与学中想办法,实际我们上课的教室就是一个大的空间,因此,上课中可应用教室里,课堂上对学生来说非常熟悉又很容易接受的现有的实物作为教具组织教学。例如在讲授空间形体三面投影时,可以学生熟悉的基本形体长方体粉笔盒为例,首先建立两面投影体系(将书打开成90°立在讲桌上做教具,其中一部分与黑板平行),然后建立三面投影体系(即在此前建立的两面投影体系基础上再将讲桌面增加进去)分别投影,这样在三个投影面上得到三个视图,然后将三个投影面进行展开处理,使其在同一图纸平面内,这样就将三个方向的视图展开在同一个平面上,三个视图之间的关系分解成了三个两视图之间的关系,分析两视图之间的位置关系、尺寸关系及方位关系,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得出三视图之间的关系。

(2)充分利用投影、PPT、三维造型软件、现场演示等多种现代教学手段

工程制图是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信息量大,专业基础性强,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在教学中需应用合理的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如教学中,为加强学生的感观认识,可将设计图纸和现场施工照片,通过投影给学生观看。其次,对投影知识、投影原理、作图方法等内容,采用多媒体课件更能发挥很好的效果。最后,安排现场演示还可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另外,随着网路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资源日益丰富,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即可通过上网实现,又可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便捷灵活。

(3)教与学相结合

经过几年的教学,慢慢地总结出:教师尽量讲简单点,教的过程中要多用现实或和专业有关的例子,多用模型,出适量的练习题及要有足够的耐心以及能和学生互动;而学生应该善于思考勤动脑,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对自己要有信心,对老师布置的任务能够独立完成,在学习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如何让这两者统一,这就需要老师多和学生沟通,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会有好的收效。

4.注重加强实践教学,适度解读工程图纸

加强实践教学,尽量多的安排实践教学比例,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要解决问题,就需问老师、查资料或相互讨论。这一过程无形中就加深了其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将其用科学的方式转化到实践工作中,提高了动手能力,同时由于形成相互讨论的习惯,也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适当地解读简单的工程图纸,以其形成研究性学习的习惯,为学生在校学习工程领域的专业课程提供基础知识,也为将来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识读工程图纸的习惯。

三、結语

工程制图课程是高职工科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对学生日后专业课程学习有一定的辅助支撑作用,甚至影响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有目的的开展教学,进行适度的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本专业的热爱,以提升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是每位教学工作者的义务。

参考文献:

[1]段素萍.高职院校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

[2]曾静.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5(32): 40-41.

项目基金:2015年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自列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高职土木工程施工技术 第4篇

一、明确课程标准开发的涵义

(一) 课程标准开发的概念。

姜大源教授在《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提出:职业教育课程是连接职业工作岗位的职业资格结构与职业教育机构的培养目标结构, 即学生所获得的职业能力结构之间的桥梁。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 其教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培养目标, 依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相关企业行业标准,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为重点, 为教和学提供详细指导而编写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对学生经过高职教育之后的预期结果所做的一种基本规范与质量要求, 是高职教育质量应达到的基本指标。因此, 准确的说, 高职课程标准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化, 是课程教学过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是教学管理和课程评价的基础, 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教学评估和学习结果考核的依据。

(二) 课程标准开发与教学大纲的区别。

明确两者之间的区别, 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课程改革建设。教学大纲强调的是教师应传授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 因此教师只要是本科或研究生学历, 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做支撑, 对教材足够熟悉的情况下就是一个好老师;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生最终应达到的能力目标, 因此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外, 更加强调教学实际工程经历, 驾驭工程和组织教学设计、按照教学情境实施教学的能力。

二、《基础工程施工》课程标准开发内容

职业教育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有能力胜任职业工作岗位的现时要求, 课程标准的开发就必须以岗位需要和行业企业职业标准为依据, 以就业为导向,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 最终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一) 进行专业调研、课程调研。

向当地或周边各大建筑公司、企业就工作实际需要对本门课程进行调研, 具体的调研内容包括:一是就业从事岗位工作任务、工作职责、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和工作要求;二是地基基础施工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三是施工现场在地基基础施工方面对毕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四是在地基基础施工方面对在校生知识构架要求。根据调研内容可以将课程定位并且明确课程教学应达到的目标。最终通过企业中的骨干人员对调研内容的解析, 得到了课程调研的结果:《基础工程施工》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人员具备从事地基基础施工管理、处理地基基础一般问题的能力。课程的核心内容是现场施工技术人员胜任其工作必备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实务能力的学习、训练与提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能够在国家规范、法律、行业标准的范围内, 完成地基基础施工和管理、处理地基基础一般问题的工作, 具备从事本专业岗位需求的基础工程施工技能;具有较强的职业道德、安全质量意识;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 进行岗位工作任务分析。

通过对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 确定学生在《基础工程施工》课程中应获得的知识与能力。其中知识目标包括:一是具有基础工程施工图绘制和地质勘察报告识读图的理论知识;二是具有几种常见基础工程的基本知识;三是具有基础工程施工技术的理论知识;四是具有基础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检验的知识; 五是具有地基基础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的知识;六是具有较强的地基基础施工国家标准、施工规范、验收规范的知识。毕业时应获得的能力包括:一是基础工程施工图和地址勘察报告的识读能力;二是编制常见的几种基础工程施工方案的能力;三是基础工程施工技术应用能力;四是基础工程施工质量检查与验收能力;五是地基基础施工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自我学习和提高的能力。这些知识与能力的获得, 必须穿插在具体的基础工程施工工作过程中, 即在《基础工程施工》课程学习中, 通过课程内容的设计, 让学生切实掌握基础工程施工的工作过程以及具体的施工工作任务, 从而使学生具备与未来职业岗位要求相符合的专业理论知识与职业能力。

(三) 基础工程施工学习情境设计。

根据课程对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要求, 按照基础工程施工过程, 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和知识的细化、解构、重构而形成学习情境。学习情境设计的主要干线就是整个基础工程施工过程, 在这个主线的基础上, 各个典型工作任务所延伸出的学习情境包含了地质勘察报告交底、基坑施工、浅基础施工、桩基础施工、地基处理以及地基基础分部验收。课程内容构建要以理论够用、加强实践, 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合理的组织。一是在地质勘查报告交底单元中将原来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中个关于土的物理性质指标、物理状态指标、力学性质指标结合地勘报告进行有机组合, 增加工程地质中建筑场地、不良地质、地下水等内容, 同时在内容延续原有的土的性质指标试验部分;二是在基坑施工单元中将《土石方工程施工》中关于土方施工机械化、土方开挖工程量计算、边坡支护内容结合具体的施工任务进行深化和拓展, 同时满足适用、够用的原则;三是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箱型基础施工, 将无筋扩展基础施工划归到《混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课程中, 同时在内容组织上按照图纸交底、钢筋分项、模板分项、混凝土分项进行内容的有机组合;四是学习桩基施工、地基处理内容, 同时增加质量检查与验收内容;五是地基基础分部工程验收进行一个系统的归纳和总结, 增加地基基础分部验收单元, 使得教材内容浑然一体。根据这些学习情境, 应作出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如结合实际场地进行土的性质指标测定;结合实际工程进行基坑土方量、基坑降水计算、简单基坑土方施工方案编制, 等等。

(四) 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学习情境划分与学习情境描述。

学习情境划分即将课程调研中“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表述的职业能力落实到课程中, 课程教学内容注重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 按照“贴近项目、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要求进行课程改革与建设, 保持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的一致性;同时要借鉴专业各研究方向最新科技成果, 体现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 反映专业技术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学习情境描述包括学习情境名称、学时、学习目的、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和建议、工具与媒体、学生已有基础、教师所需执教能力要求。通过学习情境划分与学习情境的描述最终形成完整的《基础工程施工》的课程标准。

三、结语

目前, 在我国的高职教育领域还没有颁布过课程标准, 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文件中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的任职要求, 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建立) 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当然, 这需要我们专业技能教师不断摸索、探求, 更好地完善我们的课程标准开发。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高职土木工程施工技术 第5篇

项目简介:

根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重庆交通大学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合作举办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专科学历教育项目的批复》(渝外教[2012]11号)和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关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备案编号的复函》(教外司综[2012]908号)文件精神,参加本项目的学生,达到学校学业要求,可获得重庆交通大学专科学历证书;符合该项目留学条件的学生,可赴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学习,若达到双方合作院校学业要求,毕业后获重庆交通大学专科学历证书和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本科学历证书。

专业定位:

本专业采用国际海员教育先进理念和模式,全面引进澳方优质教育资源,以国际化标准培养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打造西部地区一流的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培养高素质的国际海员。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广阔国际视野、熟练英语应用水平和国际交流能力,符合国际海事组织《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要求的,具有良好安全环保和团队协作意识的,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令国际船东满意的轮机工程技术高级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

中方课程:船舶主推进动力装置、船舶辅机、船舶电气设备与系统、轮机英语、船舶管理、轮机自动化、轮机工程实践等。

引进课程:General Ship Knowledge(轮机常识)、Support Systems and Machinery(支持系统与机械)、Marine Control Systems and Automation(轮机控制系统和自动化)、Diesel Simulator Operation(轮机模拟器操作)、Electronics(电子设备)等。

就业服务方向与主要从事工作:

高职土木工程施工技术 第6篇

关键词 教材建设;项目化教学;立体化教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2-0065-02

Research on Higher Vocational Teaching Material Construction of Photovoltaic Power Engineering Technology//Zhan Xinsheng, Ji Zhi

Abstract The necessity of teaching material Photovoltaic Power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nstruction is analyzed. The content, basic ideas, compilation principles and the 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construction of textbook are stat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teaching material construction; project teaching; 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material

1 引言

光伏产业是一个潜力无限的新兴产业。在追求低碳社会的今天,社会越来越重视清洁的可再生源——太阳能,光伏技术和光伏产业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光伏专业教育还比较滞后,部分高职院校开设了光伏发电技术及相关专业,但国内系统介绍光伏发电技术的高职高专类教材还比较缺乏,且现用教材多为科普类或理论性很强的专业研究书籍。教材建设是高职院校学科建设、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1]。为了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要求,提升光伏发电技术类专业学生的光伏发电工程技术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现以《光伏发电工程技术》教材建设为例,谈谈笔者对该教材的一些看法。

2 根据人才培养要求确定教学(教材)内容

通过对企业进行调研,可知企业对光伏系统集成工程技术人员的要求(仅作参考):具备扎实的光伏发电工程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光伏发电系统设计及施工等方面基本技能;具有光伏发电系统设计、安装施工、系统调试、系统维护等能力。光伏发电工程技术这门课是光伏发电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确定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理解光伏发电原理;掌握光伏发电系统的组成、设计过程、施工技术、运行维护等;能够运用光伏工程技术相关知识进行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施工、运行维护、故障排除等。由此确定教材的编写内容包括光伏发电原理,光伏发电系统组成及原理,光伏发电系统设计,光伏发电系统的运行、维护及故障排除等。

3 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

教材建设的基本思想:进一步明确光伏发电工程技术课程的能力目标,以实际光伏发电工程实例(如3 kWp光伏发电系统设计、施工、运行维护等)为主线,按照以完成项目(或任务)为中心、相关知识为支撑的思路进行编写。

通过对高职光伏发电技术类专业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光伏发电工程技术课程能力要求如下:能识别光伏发电系统(或光伏电站)的主要部件,分析其工作原理;能画出实用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流程图,说明设计内容、思路及应考虑的问题;能对光伏组件、蓄电池容量、逆变器、控制器进行选型;能分析控制器电路和逆变器电路的工作过程;能进行光伏发电系统防雷及光伏阵列支架的设计;能对光伏发电系统进行安装施工(支架、组件、逆变器、控制器、交直流配电柜、汇流箱等安装,防雷和接地施工);能对光伏发电系统运前进行检查、运行维护、故障维修等。

“项目化教学”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中应用比较多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或任务交给学生独立去完成,教师在项目实施中起到咨询、指导和解疑答惑的作用。这种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从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根据光伏发电工程技术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确定该教材的编写项目。该教材共包括4个项目:光伏发电系统组成及分析;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包括光伏组件的选型、光伏控制器的选型、光伏逆变器的选型、防雷及光伏阵列支架的设计);光伏发电系统的施工;光伏发电系统的运行、维护及故障排除等。每个项目中又包括若干个任务。

4 教材编写的原则

校企合作共同编写 2010年颁布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提出,企业应通过直接参与教学过程、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以及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等措施促进校、企的深度融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高职专业教材的开发应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高职院校一线教师共同开发[2]。由于光伏发电技术专业建设相对较晚,其专业教师大多是由电气技术、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等专业转来的,很少到光伏企业一线学习或实践锻炼,对企业生产这一部分相对不太熟悉。而光伏发电的工程技术人员具有光伏电站设计施工、现场管理和操作的经验。为了使编写的教材更贴近生产实际,确保教材实用性、先进性,该教材的编写应由学校的教师与光伏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编写。校企合作共建教材,还便于借鉴企业相关技术资料,如光伏发电工程实践(案例)、企业操作规程、质量管理和工程验收标准,从而保证编写的教材内容符合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

按照行业领域工作过程的逻辑确定教学单元 教材的编写应按照光伏发电工程技术流程安排教学单元,教学单元完整且符合生产实际。光伏发电工程技术流程: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光伏组件的选型,控制器和逆变器选型,蓄电池的选型,防雷及光伏阵列支架的设计,并网系统设计等)→光伏发电系统安装施工→光伏发电系统的运行、维护及故障排除。

教材的编写应符合高职学生学习习惯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课程内容的特点,合理编排内容顺序;编写时尽量以图代文、以表代文,能用图或表格表达清楚的尽量不用文字表述,淡化示意图,增加实物图,从而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多增加一些工程案例或光伏发电在生活、工作中应用的知识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体现“任务引领”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 采用“项目—任务”的模式编写教材。每个项目里面有若干个任务,在任务中有任务目标、相关知识、任务实施等环节。任务目标给出本次任务的教学要求,相关知识主要阐述完成本次任务所需的相关任务知识,任务实施就是实践操作(完成任务)。这样编排将实践操作(任务实施)和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便于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

5 加强立体化教材的建设

教材建设不只是纸质教科书的建设,纸质教材只是教材建设中一部分。现阶段的高职学生大多为“90后”,习惯于声、光、电、影像、图片、网络等多形式、多渠道认识新事物,这给教材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立体化教材是指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纸质教材为基础,以多媒介、多形态、多用途及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多种教学服务为内容的结构性配套教学出版物的集合[3]。立体化教材以其多样性、个性化、实用性、交互性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教学的需要。

光伏发电工程技术立体化教材主要包括主教材、实验实训教材、电子教案(或多媒体课件)、网络教材、视频资源、动画资源、图片资源等。

6 结束语

随着光伏技术和光伏行业的蓬勃发展,光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多,质量也越来越高。加強光伏发电工程技术教材的建设,将有利于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该专业教学质量,为光伏企业培养出更多优秀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彭中权,熊顺林.高职学院教材建设的分析及思考[J].教育界,2011(30):19.

[2]孙福春.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浅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1(4):36.

高职土木工程施工技术 第7篇

一、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质量落后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筑工程行业也在不断地改革、发展。而众多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仍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使教学质量脱离了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很多高职院校比较注重扩大招生以及学校规模,使得教学质量一再下滑。

(二)学生就业能力不足

近年来,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实施,众多高校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及教学方式改革。虽然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与之前大有不同,但是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很多学生的就业能力仍然不足。另外,企业在招聘人才时,不只是要求具有专业的技能,还要求具备其他能力。显然,高职院校的改革力度并不够。

(三)教学模式落后

虽然我国一直在强调课程改革、素质教育。但是很多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改革都过多地流于表面,并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来说,高职院校应该实现教育与就业的对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可见,高校应该深入教学模式改革,实现多元化教学。

二、解决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一)完善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应该根据新新课程改革的原则,进行教学大纲、课堂、教材等方面的创新,做到以学生为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外,高职院校应该重点加强实训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建筑工程技术教师应该根据建筑行业的发展,选择符合实际的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创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课堂。此外,在实训课堂的教授中,教师应该深入社会,探求企业需求,然后为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训课程,从而使学生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总之,教师应该重视突出教材的使用性,选择最新的实训设备、实训内容等,这样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让学生了解到建筑工程行业最新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标准。最后,教师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标准,综合考评学生的学习状况。单一的测评方式既无法反应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某建筑学院根据建筑行业实际,提出了“培养职业素养高、能操作、懂技术、会管理、知识扎实、服务一线的建筑业关键岗位”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在校三年,教育进程和职业能力发展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专业基础层面,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技能包括通用技能(如识图、测量、检测、计算机应用等)和工种操作(如钢筋工、砌筑工等)。第二阶段:专业技术层面,包括施工技术、施工组织、施工管理、计量计价等。第三阶段:专业综合层面,包括砌体结构施工、混凝土结构施工、钢结构施工等综合实务能力。第四阶段:职业实践层面,即顶岗实习。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能力”等职业素养教育。另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创设了激励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业奖学金制度,每学期考试结束后,对各年级、各专业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二是技能竞赛奖励制度,对参加各种专业技能竞赛获奖同学进行奖励。专业奖学金和技能竞赛奖励相结合,学生学习奖励和综合素质测评、评优、组织发展、学生干部任用相结合,学院奖励和学校奖励及校级以上奖励相结合,形成系统完整的学生学习激励机制。总之,高职院校应该深化教学体系改革,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创新教学模式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既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背景下,高职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以及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性的特点,创新教学模式,增强课堂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如在理论课堂上,教师可以搜集一些有关建筑工程技术的最新动态或者案例,来丰富教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如,在讲授一些理论化的知识时,为了降低学习难度,教师可以展示一些有关技术原理、操作、标准等内容的图文以及视频。另外,在实训课堂上,教师可以创建模拟企业实训的学习活动,或者是带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例如,某院校为了改变传统课堂枯燥、单一的学习氛围,对各门课程实施教、学、做、展、研一体化教学。做,是“教”和“学”的主要形式,在做中教、在教中做,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展,即展览、展示,组织师生参加技能比赛,把实训制成品变成商品,通过比赛和市场展示教学成果。研,即研究、研发,包括对产品的研究开发、对工艺的研究改进、对教学的研究、对外服务的研究等。另外,还要搭建工学结合平台。根据建筑市场、建筑企业需要和教学实习实训需要,院校成立了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实现项目部、教师课程组、学生兴趣小组、学生专业社团与学生创业实体相结合,教学实训、生产服务、勤工助学与就业创业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成为工学结合的重要平台。最后,为了真正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设置了实习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实训教学。即,新生入学后,组织专业认知见习。新课程教学初,组织课程认知见习;课程学习中,组织项目见习实习;课程结束后,组织课程设计实习。

(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企业需要的不仅是专业人才,更是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重视学生专业技能提升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如创新能力、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工作态度等。

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后,更多的是与同事交流,与客户交流。通过不断的沟通,学生才会慢慢地进步、发展。因而高职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也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如在实训课堂上,通过创建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或者是开展实训汇报等活动。另外,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都存在思维僵化的问题,高职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突破传统思维的禁锢。尤其是对于建筑工程行业来说,创新工程技术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建筑工程行业本身就具有繁琐、劳累的特点。只有学生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地锻炼自己,才能更进一步。高职院校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与职业竞赛、高校竞赛等项目,如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大学生建筑工程技术技能竞赛等,在竞赛中,学生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创新施工技术,相互合作,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迅速适应工作环境。总之,高职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同时也是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综上所述,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师应该遵循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以企业需求为准则,创建理论结合实践的工学结合模式,改革教学模式,并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这不仅是我国素质教育深入推行的必然结果,也是高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客观需要。

摘要: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尤其是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高职院校应该深化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如何培养学生能力,使之能够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发展。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学生能力

参考文献

[1]袁小平.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20):219-220.

高职土木工程施工技术 第8篇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年初在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举措。以改革的思路办好职业教育, 对提升劳动大军就业能力、产业素质和综合国力, 意义重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民, 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开始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

当前, 建筑技术含量要求越来越高, 呈现出结构多样、施工难度加大、施工工艺复杂等特点, 这就需要教育和培养出更多的建筑技术人才, 不仅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 而且具备较强的实践技术指导和管理能力。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的出现与虚拟仿真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操作技能, 满足社会需求。

1 虚拟仿真技术在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必要性

1.1 能够满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进的要求

随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对相应的专业实训教学也提出来了新的要求。首先, 高职教育中特别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的操作能力, 有些实训项目, 例如:墙面抺灰、钢筋绑扎等比较简单的实训项目可以完成实践操作, 但是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流程实训是无法完成的。其次, 由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特殊性, 学生在上完理论知识后, 要带领学生去工地参观学习, 但可能由于工地项目内容还没开始或是已经超过理论学习的进度, 导致后期的实践教学效果差。再次, 由于建筑工地危险因素多, 工地不愿意接待学生到现场参观学习的现实也是存在的。实践教学问题正制约着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利用虚拟仿真系统开展实践教学, 可优化教学条件, 更新实践教学理念, 改变传统施工技术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以教师为主体, 学生被动地观看视频、盲目听众的局面, 实现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合作探究型学习模式。通过真实再现和模拟真实建筑工施工企业的典型的分项工程的施工工艺 (如地基与基础施工工艺仿真、砌体结构工程施工工艺仿真、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工艺仿真、钢结构施工工艺仿真等) 为基础,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 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满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1.2 能够满足施工企业对高技能型人才需求的要求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具有岗位划分较多, 工艺复杂, 岗位之间关联较高等特点。在对多家企业调研和对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近三年毕业学生的追踪调查发现, 建筑企业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职业能力要求是以施工员基础, 具有扎实的岗位基本能力, 突出的岗位核心能力和较强的拓展能力。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对学生进行专项综合训练, 学生在上岗前就能熟悉职能及施工工艺流程和操作, 就业后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周期大大缩短, 降低培训成本, 提高培训安全性。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进行实训, 能满足岗位技能训练的要求, 既包括分部分项工程的工艺流程, 又涵盖工艺流程的各项工序。另外, 在虚拟环节的设计中还可以反复增强学生理论知识, 为将来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2 虚拟仿真技术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功能

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构建实践教学环节, 实现了施工现场全工艺流程的虚拟操作, 学生切实体会各工序之间的联系;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构建实践教学环节, 不仅能实现传统实训中无法完成的教学目标, 而且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工艺流程中被控对象、控制效果的把握、工艺流程及工序操作控制。学生无论是在知识学习、能力创新、经验积累、技能训练等方面都可以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构建实践教学环节, 可以实现操作台、操作步骤与现场工位、步骤相一致。每个步骤都有评价与考核分析, 能够帮助达到企业的生产实际和岗位群的技能要求。符合建筑行业的职业技能标准, 实现学生上岗就业的无缝对接。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构建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通过综合实训完成上岗前的职业技能培训, 完成学生向员工的实际能力和角色转换, 却没有相关的安全隐患和成本核险, 在数量和规格方面都能满足建筑企业对新增人才的需求, 从而确保向建筑企业输送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

3 虚拟仿真技术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3.1 利用情景教学形像直观

心理学理论指出: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一般只能吸收不到30%的内容, 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其掌握的知道会逐步被遗忘。同时, 研究证实, 阅读获得的信息量是10%, 听获得的信息量是180%, 而亲身体验获得的信息量是80%。毫无疑问, 亲身体验是学习的最好方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科是集技术复杂多样、设备材料繁多、实践性强于一体的学科, 在教学中需要学生有亲身体验的经历。虚拟仿真技术通过虚拟施工现场情景, 仿真施工工艺和流程等,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将学习目标与教学主题想结合, 通过形象直观的方式让学生学习知识。在情景体验教学中, 老师与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力, 便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3.2 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

建筑工程是将二维的设计图纸转变为三维的、立体的、复发的建筑物实体, 这就对学生的空间立体想象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刚接触该专业的学生总有想象不出或理解困难的感觉, 在传统授课模式下, 教师主要通过绘图、模型展示来解决这一难点, 但效果一般。利用虚拟仿真技术, 能够模拟出三维的建筑物, 能够真实地展现建筑物的结点、空间布局、立体图形的生成过程。通过虚拟仿真技术能够使学生处于虚拟建筑内, 从而在建筑空间的认识和理解方面更形象、更全面、更深刻。

3.3 促进实践教学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课程非常重要, 对学生理解知识点,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都有着很强的促进作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训项目及设备各类都是数量繁多的, 学院由于经费、安全等各方面的原因, 一些实训项目要么由任课教师演示, 要么无法进行。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自身的优势, 能够很好的促进实践教学。例如钢筋加工实训、模板加工实训, 通过学生亲自控制, 虚拟加工, 可以安全有效地理解理论知识, 进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同时, 虚拟仿真技术还可用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训教学。例如在开展“柱钢筋施工工艺流程”的实训过程中, 学生分别进行钢筋进场、钢筋加工、钢筋搬运、保护层设置、钢筋绑扎、钢筋连接等, 由六个小型实训形成一个综合实训项目。经过反复练习, 提高学生操作能力, 缩小的与企业员工的差距。通过综合实训, 学生在虚拟的条件下熟悉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 并在无安全隐患和成本风险的情况下完成岗位职业培训。

3.4 容错功能强, 无限制

使用虚拟仿真技术开展实训教学, 可以彻底消除实训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在计算机上就可以随时进行验证和复习, 能名开拓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同时也可为建筑企业的员工和社会相关人员提供培训, 进一步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发展, 拓宽服务社会的渠道。

3.5 协助学生职业技能竞赛的开展

利用虚拟仿真技术, 在计算机机房就可以开展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技能大赛。学生可以在赛前自觉自主地练习、交流, 在比赛中一展风采。由于比赛的公平公正, 学生也乐于参加, 通过技能竞赛也促进了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培养。

4 结语

推动虚拟仿真技术在高职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开展虚拟实训、虚拟工场的研究, 是解决目前各院校普遍存在的实训难, 难实训等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同时也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岗要 (2010-2020年) 》和中央关于“加快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精神的需要。

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构建实践教学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应用, 可使该专业的毕业生无论是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对岗位的理解、实际工艺的操作水平都有了长足进步, 职业素养、综合能力有较大提高。无论在实训教学, 还是在学生技能竞赛方面均取得良好效果。总之, 加快职业教育改革, 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来推动教学手段改革, 推动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 都是行之有效的。虚拟仿真技术的开发不但是国家教育方针大力倡导的, 而且应用于实践教学真正帮助学生从学业成功走向职业成功的效果都是显而易见的。

摘要:虚拟仿真技术实践教学能够使实训条件得到优化, 解决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实训难的现实问题, 并能切实应用于辅助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技能竞赛, 从而帮助学生从学业成功走向职业成功。虚拟仿真技术对于构建实践教学环节, 服务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职教育,虚拟仿真技术,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张琳.仿真教学法在旅游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 2011, (17) :239-240.

[2]施祝斌.虚拟仿真技术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 (20) :78-80.

高职土木工程施工技术 第9篇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于2002年开设工程造价管理专业,2005年按教育部专业目录规范为工程造价专业。2010年12月成功申报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6月通过特色专业验收;2011年11月工程造价专业入选教育部、财政部“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项目,2012年11月顺利通过验收;2012年7月工程造价专业作为“建工技术与管理专业群”核心专业入选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群建设项目。在这些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工程造价专业的专业技术课程建设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绩,辐射校内外相关专业的专业技术课程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工程造价专业的专业技术课程体系形成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工程造价专业紧密依托江苏省及南通市的建筑产业发展优势,秉承张謇先生“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办学理念,按照学校“知行并进、学做合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整体要求,在准确定位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双轨并进、两轮递进顶岗”的模式进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培养。“双轨并进”指的是校企合作,以企业真实项目作为载体实现校企双轨共同培养,“两轮递进顶岗”指的是从“一轮二年级实习顶企业基本技术岗”递进到“二轮毕业实习顶企业技术管理综合岗”的工学交替课程教学改革。在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技术课程开发理念,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进行职业岗位分析,提炼工程造价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构建与工程造价人才职业成长相应的学习领域。遵循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按照从新手→独立工作→指导他人工作→管理者的职业成长规律和路径,由简单到复杂,确立专业技术核心课程,从而形成专业技术课程体系。

二、工程造价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课程架构

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面向建筑业企业的初始核心工作岗位为造价员,其岗位包括土建、安装、装饰等专业方向。根据造价员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和造价员职业标准要求,“学校、行业主管部门、建筑企业”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共同设计基于学习规律并符合能力成长过程的“三阶递进式”能力培养课程架构。

以造价员岗位的安装造价方向为例,其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是根据安装造价编制任务单要求,按照建筑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图纸和相关规范及计算规则,计算工程量,编制工程量清单,并进行清单项目的综合单价分析,合理取费,编制安装工程造价文件。因此,依据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能力养成规律,基于安装造价员岗位任务架构的能力培养第一阶课程“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为在一体化教室内实施的学做合一课程。第一阶课程目标是培养安装造价员基本能力和素质,同时达到安装造价员初级证书标准,实现课证融通;第二阶课程“工程定额概预算设计(水电)”是在模拟企业真实环境的校内实践场所进行的集中实训课程,达到独立完成某建筑设备安装单位工程施工图预算文件编制的能力;第三阶课程“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为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工作场所,完成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并形成毕业设计文件。三阶递进式课程架构的能力培养要求不断递增,帮助学生取得造价员证书,培养其独立完成安装造价员岗位任务的能力。

三、工程造价专业的专业技术课程资源与实训条件建设

工程造价专业的专业技术课程资源与实训条件建设紧密依托该专业2010年12月入选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和2011年11月工程造价专业入选教育部、财政部“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等项目建设资金支持,在课程教材、网络课程、校内外实训基地等方面构建了保障课程教学的资源和条件。

在教材开发方面,按照项目化教学要求,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真实项目与施工图纸等资源,校内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开发建设核心课程教材。在网络课程建设方面,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设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和可供合作企业共享的网上课程平台多门。在校内实训室建设方面,建有“工程测量实训室”“工程构造实训室”“工程造价手工实训室”“工程造价软件实训室”“工程招投标模拟实训室”“工程项目管理实训室”“钢筋翻样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场所。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与南通地区40多家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和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保障了课程现场教学和学生顶岗实习需要。此外,在校外实训基地企业的支持下,通过网络传输将建筑企业现场施工视频传输至校内“施工现场实播实训室”,为学生熟悉施工现场情况及施工过程服务。

四、工程造价专业的专业技术课程教学与评价方式改革

工程造价专业的专业技术课程按照高职课程教学工学结合的本质要求,根据能力本位,以学生为中心原则,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法”实施教学,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资讯、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等步骤完成发展性工作任务。项目化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如图1所示。

依托项目化教学改革实践,课程评价方式也进行了优化设计,课程评价采用过程考核、成果考核和模拟职业资格考试相结合方式。过程考核中,学生在自评基础上,由组长与教师共同对其学习态度和完成过程进行打分;成果考核中,教师对学生完成成果进行评价并反馈意见,学生改正所完成的成果;模拟职业资格考试接轨职业资格能力标准要求,提高了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

五、工程造价专业的专业技术课程建设成效与思考

总之,近年来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工程造价专业充分依托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和教育部、财政部“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项目,在专业技术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实践。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教学改革成果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通过不断加强专业技术课程的改革实践,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得到显著加强。毕业班学生参加江苏省造价员考试的通过率达到60%以上,远高于行业40%左右的通过率。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行业、企业、毕业生、学生家长等多方认可,供需两旺。学校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麦可思公司所完成的校内专业人才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显示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专业对口率,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等指标均居于全校前列。

“三阶递进式”能力培养课程架构与教学方式改革提升了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工程造价专业三年级学生毕业顶岗实习时,为企业编制实际工程项目的投标报价、竣工结算等计价文件,并将其作为第三阶课程“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的成果,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完成了高质量的毕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连续多年多人获得校级优秀,省级优秀或省优秀团队毕业设计。

但是,在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多样化选拔机制背景下,高职生源呈现多样化形态,生源素质也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不同层面的学生由于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对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接受与领悟程度非常不均衡,有必要探索合理有效的分类培养与分层教学模式。

摘要:专业技术课程的建设改革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工程造价专业为例,先对该专业的专业技术课程体系形成与架构、课程资源与实训条件建设、课程教学与评价方式改革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论述,然后对该专业的专业技术课程建设实践成效进行了介绍,并就该专业分类培养与分层教学问题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专业技术课程,课程建设,工程造价,高职

参考文献

[1]马斌.高职教育质量视域中的课程建设[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34-37.

[2]李洛,古凌岚,汪清明.“三阶段技能递进式”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32):12-15.

[3]郭立强.高职生物制药专业“三段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3(12):35-36.

高职土木工程施工技术 第10篇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实践性强、操作能力要求高、专业性显著。作为高职院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应既能满足专业要求, 又能体现行业需求和特色。2012年3月至7月期间, 在交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组织下, 笔者作为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援疆教师, 对口支援了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桥分院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示范建设工作, 探索了高职院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 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全国高职院校中开设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大概有70所[1]。通过调研, 发现专业人才培养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1 专业定位不清晰

开设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很大程度上是高职院校扩展生源的一种手段,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体系的设计、毕业生就业岗位等问题大多盲目、不明确;专业建设方案和课程体系主要参考测绘工程领域方向, 不规范且定位模糊, 未能有效反映行业特色;没有完全领会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 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1.2 人才培养目标不确定

对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毕业生面向的岗位需求、素质要求和职业能力分析不明确, 不同学校之间差异较大。岗位需求、素质要求和职业能力的不明确影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1.3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不统一

课程体系的设置较杂乱, 教学内容未能体系课程设置的要求, 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教学标准欠科学合理, 缺乏系统性强、贴近工作生产一线的项目化教材。

2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

目前行业、企业生产、管理均朝标准化方向发展, 其对人才职业能力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职业资格证书是行业准入制度要求应聘者必须具备的, 职业资格证书是应聘者职业素质和能力水平的表现。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两大就业面—测绘和工程建设企业也要求从业人员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保证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既达到就业岗位的职业需求, 又具备职业可持续发展潜力, 我们建立了“两条主线、项目融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如图1所示。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 重点突出高职教育以技能培养为导向的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课时数不低于教学总课时的50%, 顶岗实习时间不少于实践教学的80%。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以学生职业技能提高为核心, 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加强和实验实训平台及相应管理制度的建设[2]。

3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3.1 两条主线

两条主线是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学生的两大就业面, 即测绘与国土资源企业和工程建设行业, 分别对应学生的地形图测绘和工程施工测量的专业技能, 根据专业技能的相对独立性, 将理论和实践教学划分两个阶段理论教学, 两阶段顶岗实训[3]。

测绘与国土资源行业主要从事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土地调查、地籍与房产测量等领域;工程建设行业主要包括工程勘测设计、施工和竣工运营阶段的测量需求。两大就业面决定了毕业生应具有地形图测绘和工程施工测设的两大主要专业技能。两阶段顶岗分别在教学周期中第三学期和第六学期安排。

在“两条主线、项目融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 第一阶段为第一、二学期。此阶段主要是以地形图测绘为主线, 进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突出测量仪器的使用和测绘技能的培养。采用学校为主体, 企业辅助, 将地形图测绘分解成若干单项任务, 聘请企业技术能手专项辅导, 学校教师讲解分析二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强化学生地形图测绘的实践锻炼和专业思想的建立。该阶段学生实践技能训练采用将测绘生产项目引入校园的“仿真”实训和课间实习。

第二阶段为第三学期。此阶段是地形图测绘顶岗实训[4]。顶岗实习最主要的特点是以企业为主, 学校为辅。以测绘企业实际生产项目或学院勘测设计企业承揽项目为载体, 通过行业专家、企业骨干、技术能手的现场指导, 学校专业教师现场管理参与, 学生深入生产项目一线承担实际工作任务, 使学生积累地形图测绘等实际工作岗位的生产经验, 提高专业技能, 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第三阶段为第四、五学期。此阶段以工程施工测量为主线, 进行道路桥梁、铁道、水利和工民建等专业领域的测量理论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 突出工程建设勘测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各阶段测量技能的培养。

第四阶段为第六学期。此阶段是工程施工测量顶岗实训。该阶段以交通、铁路、水利等工程建设单位承揽项目为载体。通过学生参与工程施工建设项目不同生产阶段的实际测量工作, 积累专业测量工作生产经验, 强化专业技能, 加强对测量生产项目的管理运作能力[5]。

3.2 项目融合

项目融合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安排, 实训项目的选择和顶岗实训的要求。

理论和实践教学项目化、任务化——根据不同测绘项目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要求, 建立项目课程, 根据“项目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与评价”等实施过程进行教学。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 将项目实施过程分解成若干具体实际生产任务进行实践教学, 专任教师负责现场指导, 企业兼职教师负责质量检查,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学生自主完成学习。

实训项目生产化、标准化——专业核心课程实训项目的设置, 按照企业生产工作流程、技术标准要求进行。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训项目, 组织学生参与企业生产, 承担完成某项生产任务。实训项目中技能训练严格依据职业资格证书等级要求和行业规范要求, 即工程测量员职业所需职业技能和工程建设各个阶段测量规范为训练标准, 培训学生技能。

顶岗实习岗位化、责任化——学生以技术员的角色参加企业工程建设中的测量工作或校企合作的生产项目。以“测量工作岗位职责”为要求, 通过顶岗实训, 熟悉工作内容和流程, 认识企业现代化管理制度和模式, 满足用人单位“岗位”要求, 实现与企业“零距离”的对接。学生在测量工作中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 生产产品应达到企业、行业的质量要求。

4 结束语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是为了培养面向工程生产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合适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既能体现行业发展和需求, 并满足测绘行业的专业特点和技术发展趋势, 培养既具备扎实的现代工程测量技术, 又熟悉工程生产一线专业技能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摘要:高职院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应既能满足专业要求, 又能服务行业需求, 体现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实践性强、操作能力要求高的特点。通过交通运输高等职业教育援疆工作, 结合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桥分院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示范建设, 探索了高职院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教育援疆,高职院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李聚芳.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两轮顶岗, 五化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施[J].测绘通报, 2010 (7) :71~74.

[2]翟辉, 边波.建筑工程施工测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职业技术, 2013 (11) :33.

[3]孙清娟, 李勇川.基于“工学结合”的“五化教学法”课程开发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23) :72~74.

[4]李建辉, 王琴.基于工学结合的“2+1+2+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职教论坛, 2011 (6) :15~18.

高职土木工程施工技术 第11篇

在国内诸多教育类型中,高等职业教育所迎纳的学生人数已接近全国高等教育学生人数的一半。高等职业教育更重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职业人才,因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切忌借用本科类模式,而应结合当前社会以及市场需求,对教育教学模式加以改革,使其适用于前者,由此实现高技能水平、高素质以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职业技能;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建筑工程技术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科技也随之取得巨大进步,现代企业制度也逐步建立并完善,建筑行业对于既精于施工技术又长于现场管理的专业性、实用型人才极为需求。基于此,高职教育应跳出传统学科知识教授的教学模式,而应对学生个人素质与技能水平、就业竞争能力予以深层次思考,采取高效、实用型教育模式,保证企业人才需求。

二、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策略

(一)强化基础理论,重视专业技术实践

国家教育部提出“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为贯彻这一方针,笔者基于专业课制定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方案,压缩整合了部分课程。

例如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以及结构力学整合归于建筑力学,对工程实践应用加以强化;制图课程则与专业技术应用能力需求相结合,对画法内容中的几何部分予以精简,对专业施工图相关教学予以强化,提高实训力度,以学生读、识图能力的强化提高为重点。学生由此为专业课的后续学习铺设了坚实基础,其工程感也随之增强;并开设计算机应用以及CAD强化课程教学,为专业课程设计奠定良好基础。

(二)对专业课教学加以改革,强化施工技术应用与管理

对于高职高专教育来说,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的提高是其目标和方向。专业课应以极富实用性和针对性的专业性知识为重点。例如建筑材料中有关于新型建筑材料等新增内容;在施工技术教学过程中针对使用价值较高以及具有普遍意义的实用技术作重点讲授、传授工艺以及对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加以解决等。还可介绍国内外建筑施工新工艺和新技术,整合砌体与钢筋混凝土课程,并通过CAD展开结构设计课程教学。坚持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遵循理论结合实际,将专业课内容融入现场教学实验课程、实习以及设计中。

例如在房屋建筑学以及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中可组织现场教学,从而更为生动、直观以及形象,学生由此可对课程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掌握与体会;在钢筋混凝土、地基基础以及建筑力学等课程中可开展实际工程案例教学,对专业课内容知識加以丰富,并引导学生通过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对案例进行剖析和解决,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技巧与能力。此外还可通过各种方式拓宽和延伸学生知识面。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与专业相关的部分建筑设备、电工、地下施工、桥梁以及道路等技术课程;为帮助学生适应并学习现代经济管理,还开设了包括建筑法规、建筑经济、监理、概预算、项目管理以及施工组织管理等在内的部分管理课程,力求把学生培养成为专业技术过硬且长于经营管理的技术型、应用型、管理型人才。

(三)加强实习实训相关教学改革,对实践教学体系加以完善

在传统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其评价方法多为课堂教学传统评价标准,对于实训、实习以及实验课堂应有的教学质量水平不予关注,仅仅将其视为专业课补充,处于附属地位,而未将其视作独立课堂进行建设。实际上在高职高专职业技术教育内容中,实训与实习教学占有很大比例。在实训以及实习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其应坚持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以及综合技术水平为宗旨,不断深化实训内容以及实习过程,强化教学过程改革,在教学全过程中重视实训与实习这两个重点环节。

应加强实训和实习教材的改革与建设,对实训实习条件加以改善,推进校企合作,将企业在建工程设为学生校外实训基地,同时应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作如下要求:(1)在实施工程测量以及抄平放线作业时,学生应密切协助和配合工程技术人员;(2)对各项施工相关文件加以了解,实现现场相关工种以及工艺施工过程的深入了解与掌握;(3)在施工过程中积极参与预算编制、组织设计和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由此学生可在工程技术人员以及教师教导下展开学习实践,同时针对工程中出现的施工问题积极参与和处理,学生针对工程提出相关合理化建议的积极性得到促进,从而更有利于其创造性和个人能动性的充分发挥,真正体会到成就感和工程感,其职业技能也得到充分的培养和锻炼。而教学封闭状态也得以改变,教师可深入工地施工现场,同样获取锻炼实践机会,从而能够对课堂内容作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有利于专业改革与建设的促进。

(四)推行基本素质教育

对于高职教育教学来说,其不应仅仅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强化,还应加强其基本素质教育,将素质教育融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本专业在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有正确认识,对自身所从事的职业所具有的社会职责、地位以及价值有深刻理解,从而能够生发出强烈的自豪感和职业责任心,而更忠实于本职。总而言之,强化高职高专学生素质教育,是学生早日成才的必要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红梅,任庆芳.浅谈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模式——以重庆能源职业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条件建设为例[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3(01):26

[2]叶腾.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现状及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07(12):104-105

[3]关于高职高专实践教学体系整体构建的思考——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开封大学学报.2005.19(03):49-51

[4]陈文元.基于《四川省建筑施工工艺标准》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模式探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1(09):24,26

[5]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省级特色专业之六:“建筑工程技术”省级特色专业[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04):F0003-F0003

高职土木工程施工技术 第12篇

1 构建“能力模块”课程体系的意义

1) 高职职业教育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 其专业培养目标以职业定位, 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 能力模块课程体系是以课程为基本单元的组合体, 它瞄准职业或岗位群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以能力为主线对教学进行整合, 主要目的在于提高人才培养方案实用性和适应性。高等职业教育具有“以职业定位、面向实际, 适应具体岗位群”的特点, 所以能力模块课程体系应瞄准职业岗位, 围挠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对课程整合, 突出岗位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按照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来构建课程体系。

2) 构建能力模块课程体系首先要根据职业岗位对职业能力进行分析, 然后围挠各职业能力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 形成若干模块, 通过课程模块的教学有针对性地培养相应能力, 而多个课程模块的教学形成综合能力, 将职业能力培养落实到能力模块课程体系中, 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产生, 导致劳动及组织形式的急剧变革, 使许多职业岗位消亡, 同时又有很多复合型、技术含量高的职业岗位新生, 可见职业岗位及其内涵的动态是当今职业发展特点, 也是课程体系建设应解决的问题。而能力模块课程体系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可以方便地跟随职业岗位的变化。一方面, 学校可以根据工作岗位和岗位能力的变化调整课程模块设置;另一方面, 学校可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合理拓展课程, 确保学生学以致用, 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2 能力模块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2.1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观

高职的课程观是高职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主要体现在对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选择、课程模式设计及课程评价等方面。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观, 在客观上就要求高职的课程体系必须体现市场对高技能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真正做到从专业群对能力的实际要求出发, 达到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

2.2 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原则

高职课程不管是理论体系还是实践体系, 均以应用为宗旨, 以能力为核心。课程体系建设必须突出职业性, 以应用为主线明确不同岗位相对应的知识、能力、素质, 构建专业基础能力、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及发展能力的目标体系, 明确各层能力培养的关系。围挠各职业能力这个核心, 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必须确保各项能力都有相应课程或课程模块。即以能力为中心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拓宽基础、注重实践、加强能力培养, 提高综合素质, 这是高职教育自身的必然要求。一方面, 我们要强调课程内容的应用性, 另一方面要强调课程模块的实践性。

2.3 坚持课程体系的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要求在课程设置时不能局限于专业本身, 应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拓展学生的其它技能, 同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 发展特长。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表明, 创造能力大小强弱,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造主体知识面的宽窄及各类知识综合水平。因此, 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必须坚持开放性原则, 为学生提供宽广的知识,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知识的、相互融合并转化。进而形成多学科、多视角的创新方式和能力。

2.4 坚持课程内容的整合性原则

整合是在原有课程基础上的融合、组合或叠加, 有机地组合成一种灵活实用的、新型的高职课程模式。要在确保课程目标具有明确的职业化方向的前提下, 实施课程内容的融合, 以提高课程设置效益。同时, 采取模块化组合形式将知能和技能组合灵活地教学, 便于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最佳实现。

3 能力模块课程体系构建内容

为适应新形势下测绘行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 工程测量专业在原“5+1”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 校企合作创新完善 “3.5+1.5+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3.5”为3.5学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训练;“1.5”为1.5学期的社会生产实习或“仿真式”综合实训; “1”为1学期的顶岗生产实习。实践性教学时数不少于总课时的50%, 顶岗实习和综合实训不少于实践性教学时数的80%。

“3.5+1.5+1.0”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从工程测量技术专业2007级150名新生开始试行, 在2008级学生中全面实施;从2009级开始, 推广至相关专业群。

以测绘行业职业岗位资格标准为依据, 以测绘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 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课程开发技术, 基于测绘生产的工作过程开发与“3.5+1.5+1.0”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 如图1所示。

3.1 根据社会需求, 确立专业培养目标

成立由企业技术专家、课程专家、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技术能手等人员组成的课程体系开发团队, 通过对测绘职业岗位 (群) 的对应的人才市场调研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取舍, 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专业业务范围和人才规格。通过对测绘职业岗位 (群) 的工作内容、职业综合能力的分析, 依地图制图技术、工程测量技术、地籍测量技术3个岗位群, 分别归纳出各自的行动领域, 见表1。

3.2 根据岗位分析确定课程, 构建“能力模块”课程体系

以培养专业技能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 以体现测绘项目生产过程为主线, 校企融合, 与甘肃省测绘工程院等国内知名企业进行职业分析, 根据测绘生产领域发展的现势性和前沿性及测绘行业所设置的岗位群和人才培养规格标准, 构建“能力模块”专业技能培训的课程体系。确定公共基础应用、地图制图、工程测量、地籍测量、专业横向拓展等5个模块。依据相关模块必要的知识面设置课程, 形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高度融合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结构, 如图2所示。即将测绘岗位模块转换成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学习领域。

3.3 在“3.5+1.5+1.0”人才培养模式下“能力模块”专业技能培训的课程体系

“3.5+1.5+1.0”人才培养模式下“能力模块”课程体系基于素质教育、专业基础技能、专业职业能力、能力拓展等模块的进阶式能力培养过程, 采用能力模块化课程教学模式, 如图2所示, 即将专业职业技能按照有利于实践性教学需要, 分阶段开展教学活动, 分为5个模块, 即公共基础应用能力模块、地图制图能力模块、工程测量能力模块、地籍调查能力模块和专业横向能力拓展模块。

1) 公共基础应用能力模块开设两课、体育、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VB、 Excel在测绘应用、高等数学、数理统计等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文化素质及思想素质。

2) 地图制图能力模块开设地形图编绘技术、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等课程。

3) 工程测量能力模块开设GPS技术与应用、控制测量技术、工程测量技术等课程。

4) 地籍调查能力模块开设测量平差、地籍测量与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等课程。

5) 专业横向能力拓展模块开设水利水电工程、道路勘测、市场营销和工程概预算等课程。

3.4 对课程进行改革

3.4.1 对教学内容改革

随着测绘科技的发展, 新的测绘技术在测绘生产中占主导地位。教学中, 根据测绘科技发展的行业现状, 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上按照“够用为度, 适当储备”的原则进行了一系列整合。比如:《地形测量学》教学中, 钢尺精密量距、小三角测量、大平板测量、手工绘图等内容只作了解, 重点强化数字测图技术和数字地形图的编绘等内容, 并单独开设《数字测图》和《地形图编绘》课程;《地形测量学》中对三角测量、大地正反算等内容适当删减, 重点强化导线测量、三四等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高斯正反算、坐标系统的选择等内容。并结合工程项目, 将《城市测量规范》纳入到具体的教学中;《测量平差学》中的“典型图形平差”、“线形锁严密平差”等内容, 教学时只作了解性内容, 不再详细讲解, 结合不同控制网平差, 加入南方平差易、清华三维等平差软件的使用等内容。教学内容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和新知识、新设备、新技术成果以及职业岗位要求不断的予以调整修正, 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和开放性, 保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功奠定基础。

3.4.2 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以理论教学和专项训练为基础, 以项目式或“仿真式”综合实训为切入点, 以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为突破口, 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强化现场教学, 不断优化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充分体现“3.5+1.5+1”的人才培养模式, 特别是根据实际工程项目或对外技术服务, 灵活实施“1.5”, 不受时间段的限制。在教学手段上尽可能多的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加强直观性教学, 提高专业单项操作能力、综合应用能力。

3.5 课程建设

根据测绘职业岗位和地形测量工、控制测量工、工程测量工、地籍测量工、数字测图工等工种的技能要求, 确定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教材。地图制图能力确定《地形测量技术》为专业核心课程, 工程测量能力确定《工程测量技术》、《GPS测量技术》、《控制测量技术》为专业核心课程, 地籍测量能力确定《数字测图技术》为专业核心课程。

3.5.1 建设工学结合的专业优质核心课程

与甘肃省测绘工程院等企业合作, 共同完成《数字测量技术》、《地形测量技术》、《工程测量技术》、《控制测量技术》、《GPS测量技术》等5门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的开发。其中将《GPS测量技术》建成省级精品课程, 将《工程测量技术》等4门建成院级精品课程。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应充分体现测绘生产领域发展的现势性和前沿性, 突出课程的开放性和职业定向性, 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确实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核心优质课程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课程标准制定、课程教学内容改革、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见表1。

3.5.2 特色教材建设

在全国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高职高专分委会的指导下, 与甘肃省测绘局、广州南方测绘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联合, 根据各工种对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的要求以及职业标准, 项目式开发《测量案例分析》、《地形图编绘》、《Excel在测绘中的应用》、《FX-4800系列计算器测绘编程技巧》等4门工学结合、体现岗位技能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课程相配套的特色教材。

参考文献

[1]高振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课程体系构建[J].宁波大学学报, 2007 (4) :53-55.

[2]刘继平.高职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 2008 (1) :46-49.

[3]张岐.以能力为本位构建高职课程体系的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8 (2) :38-42.

[4]胡燕燕.浅谈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构建原则[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 (4) .

[5]向汉江.高职高专院校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教育与职业, 2004 (12) .

[6]周秋生, 马俊海.测绘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04 (2) :90-93.

[7]周建郑.高职工程测量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测绘通报, 2008 (10) :72-75.

上一篇:CT低剂量扫描成像下一篇:江西贵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