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企业发展策略论文

2024-06-16

微型企业发展策略论文(精选11篇)

微型企业发展策略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微型企业,有限理性,进退壁垒,盈利性,策略选择

微型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增加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和解决贫困问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2011年7月,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四部门联合制定发布了《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正式将中小企业明确划分为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3种类型,微型企业的发展再度受到了高度关注,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的热点领域之一。重庆市、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陆续出台了微型企业扶持政策;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内蒙古自治区则把2012年定为小企业服务年,重点扶持微型企业。

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无疑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以微型企业的形式进行创业,同时加剧市场竞争。加之受融资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等一系列固有瓶颈的制约,尤其是一部分微型企业创业者缺乏企业家素养,对企业的运营与发展缺乏科学管理和长远战略规划,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在“理性的无知”状态下,作出“聪明的错误决策”,造成了微型企业高死亡率的现象。微型企业创业者能否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成功创业,进入策略选择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综合考虑进退壁垒和市场吸引力(用行业盈利性表示),从战略层面对微型企业创业者的进入策略选择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微型企业的特点

关于微型企业的特点,有从其内涵界定方面的概括,也有学者专门就其特点进行研究描述。在国外,微型企业的概念于1973年出现于日本,又称零细企业,其界定是:工业、运输业从业人员20人以下,批发业、零售业、服务业从业人数5人以下的企业[1];美国国家开发署将微型企业定义为:由当地人拥有、雇员(包括不领薪水的家庭成员)不超过10人、其业主和经营者为贫困人口的小企业;欧盟委员会将微型企业界定为雇员人数小于9人或资产总额低于200万欧元的企业。而在中国,微型企业的概念最早出现于《中国中小企业》1995年第5期一篇倡导兴办微型企业的文章中,梁守太认[2]为微型企业是从业人数不足50人的小企业。蒋志兵等[3]则将微型企业界定为雇员人数小于10人、产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产品(服务)种类单一、规模细小的企业组织。李日新[4]认为,微型企业应统一定义为资产总额300万元以下,从业人员15人以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工商登记注册的个体和家庭经济组织。

袁进进[5]认为微型企业的特点是:只有1~2个人经营管理,以家庭为基本经营单位,以社会的非正式部门运营,脱离行政规章和政府控制。Slevin等[6]认为,小企业比大企业有更强的适应性,并且在有效应对市场变化方面比大企业更有优势。针对发展中国家,将微型企业的特点概括为:主要由家庭所有和经营,大多数只有一人经营,劳动力需求全部或大多数来自家庭或家族内部,60%或更多的微型企业来自农村地区,95%的微型企业从事商贸和轻工制造业,微型企业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微型企业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家庭福利,微型企业的业务范围狭窄,当地人们收入水平的高低对微型企业创业者的收入水平有重要影响,女性微型企业创业者和雇员占有很高的百分比等。

蔡翔等[7]从组织管理、金融支持、固定资本、生产运作、销售模式、财务会计等方面对微型企业的特点进行了概括:非正式的组织方式;所需本金少、很少有正式的融资渠道;固定资本少、设备简单;大多以“前村后店”的模式组织运营、缺乏质量管理、经营环境具有高度竞争性;以直销的方式服务本地市场;没有正式的会计管理。陈金波[8]认为,微型企业具有产权清晰、结构简单、发展动力充足、进入壁垒低、建设周期短、易于建立、便于管理等特点。陈剑林[9]从企业的产权、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的角度对微型企业的特点做了概括:产权私有、组织结构简单、管理方式透明、经营方式灵活、易于创建。

结综合微型企业的概念界定及现有研究文献,微型企业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雇员人数少、资产规模小、营业收入低、易于创建,非正式的组织管理且管理水平低下,业务范围单一,经营灵活、适应性强,产权清晰,竞争充分,资金少且融资能力差。微型企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其经营管理的特殊性。

2 理论分析与进入策略选择模型的构建

2.1 有限理性与微型企业的进入策略

一直以来,对微型企业的研究还仅仅局限于关于微型企业内涵的界定、特点的分析、存在机理的等方面,也有关于微型企业的成长性影响因素、创业者的创业能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方面的研究。而关于微型企业创业者的进入策略选择的理论研究则比较罕见,Carland等[10]指出,微型企业既不存在创新,也不存在战略。Winborg等[11]认为,由于各种原因,绝大部分的小企业仍然保持小的规模,一直在为生存挣扎,它们要么不想做大,要么是在扩张过程中失败(即没有能力做大),它们这些为生存挣扎的战略或许只能称之为战术,目的是选择具有吸引力的行业或建立较高的顾客忠诚度。

有限理性理论认为,人的知识有限,决策者既不可能掌握全部的决策信息,也不可能认识决策的详尽规律。作为决策者的个体,在决策过程中只能尽力追求其能力范围内的有限理性。同时,决策者确定基本的目标之后,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制约,往往只能得到最满意的决策方案,而不可能得到最优的决策方案,因此,现实中完全理性的人和最优的决策方案是不存在的。微型企业大多由家庭经营,其创业者在创业之初能够获得的市场信息非常有限,在作进入决策时只能尽可能多地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作出最满意的决策,而不是在寻找最优决策上做无用功。其中,进入壁垒、退出壁垒和行业盈利性是非常重要的决策因素。

Craig等[12]通过实证分析认为,小企业战略选择优先考虑的因素依次为:高产品质量、优质的服务和最小的成本。结合微型企业的特点,这里的“高产品质量”和“优质的服务”能够构成企业区别于其竞争对手的最根本性的元素,即构成差异化的根本性元素。而“最小的成本”则需要企业考虑最低的进入和退出壁垒,来规避投资风险,做到理性的投资。

2.2 微型企业进退壁垒源分析

微型企业具有竞争充分的特点,影响竞争激烈程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进入壁垒。迈克尔·波特[13]在其著作《竞争战略》中指出,对于一个产业来讲,存在以下6种壁垒源:(1)规模经济,迫使进入者或者一开始就以大规模生产并承担遭受原有企业强烈抵制的风险,或者以小规模生产而接受产品成本方面的劣势;(2)产品差异性,意味着现有的公司由于过去的广告、顾客服务、产品特色或由于第一个进入该产业而获得商标信誉及顾客忠诚度上的优势;(3)大量资本的需求;(4)转换成本,即买方由从原来供应商转换到另一供应商所需要的一次性成本;(5)分销渠道,新进入企业需要和原有企业竞争分销渠道;(6)政府政策,政府对某些行业的限制甚至封锁。

由于生产经营规模小的特点,在规模经济方面,微型企业无法和行业现有企业进行有效的竞争,只能接受本身成本方面的劣势。但是,其经营灵活的特点决定了微型企业可以通过差异化的产品(服务)来部分抵消成本方面的劣势,用差异化的产品(服务)来满足行业内某一细分市场的顾客需求。同时,微型企业一般都采取直销的营销模式,没有正式的分销渠道,也不存在相对固定的供应商,因此,转换成本对微型企业创业者的进入策略选择影响甚微,因而也不构成微型企业的进入壁垒源。由于实力较弱,微型企业能够进入的行业领域有限,而政府出于扶贫、维护社会未定与和谐、增加就业等因素,对微型企业的发展一般持支持鼓励的态度(至少不会对其进行限制),政府政策不构成微型企业的进入壁垒源。

基于以上分析,微型企业的进入壁垒实际上只存在于规模经济和大量的资本需求方面。而对微型企业而言,规模经济性实际上是一个不可控制的因素,或者说是一个经济学上所谓的需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把规模经济作为微型企业的进入壁垒源是没有太大实际意义。因此,微型企业主要的进入壁垒源实际上只存在于产品(服务)的差异性和对资金的大量需求两个方面。

创业者在进入行业时,不仅要考虑进入壁垒,同样需要对退出壁垒有清晰的认识和充分的考虑,明确在未来经营失败时的退出成本。迈克尔·波特认为,当退出壁垒很高时,过剩生产能力无法释放到产业之外,即使是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企业也不愿意认输,仍然会停留在行业内,这样无疑会加剧行业的竞争。同时,很高的退出壁垒会使得微型企业创业者面临很高的进入风险,一旦投资失败很难全身而退。迈克尔·波特[13]在其著作《竞争战略》中指出了5种主要的退出壁垒源:(1)专用性资产,资产专用性越高退出壁垒越高;(2)退出的固定成本,包括劳工协议、重新安置成本及设备维修能力等,退出固定成本越高,退出壁垒越高;(3)内部战略关系,某经营单位与公司其它经营单位在市场形象、市场营销能力、利用金融市场及设施公用方面的内部相互联系;(4)感情障碍,出于与某具体业务的融洽、对雇员的忠诚度、对自己事业的担忧等原因,管理层不愿意轻易作出撤退决策;(5)政府及社会约束,包括政府出于对失业和对区域经济影响的关注而阻止或限制退出。

由于业务范围单一、组织结构简单,“内部战略关系”这一退出壁垒源不构成微型企业的退出壁垒;单个微型企业的退出对失业和区域经济的影响微乎其微,“政府及社会约束”这一退出壁垒源也不构成微型企业的退出壁垒;在有限理性假设的前提下,微型企业经营者在作退出决策时是理性的,感情障碍这一退出壁垒源同样不构成微型企业的退出壁垒。通过以上分析,微型企业退出壁垒高低的主要决定因素实际上只有两个,即资产专用性和退出的固定成本,至于二者谁的决定性更强,则应该视不同行业而定,此处不作深入探讨。

2.3 基于进退壁垒和市场吸引力的进入策略选择模型的构建

作为理性的投资者,尤其是资金等各方面能力有限的微型企业的投资者,为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并最大限度地增加企业价值,行业的盈利性(一般考虑毛利率)是进入决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决策变量。微型企业的投资者在作进入决策时,需要对行业的盈利性有大致的了解,明确目标行业未来获得收益的可能性,以作出科学理性的决策。

综合考虑行业的进入、退出壁垒和市场吸引力(用行业的盈利性表示),构建了“基于进退壁垒和盈利性的进入策略选择模型”。其中,横轴表示进入壁垒,包括产品(服务)的差异性和对资金的大量需求两种壁垒源的综合;纵轴表示退出壁垒,包括资产的专用性和退出的固定成本两种壁垒源的综合;用竖轴表示行业的盈利性,主要指行业平均盈利性的高低,如图1所示。

3 模型的描述

在模型中,不同的小正方体区域表示不同的进退壁垒和行业盈利性组合,微型企业的创业者应该根据目标行业指标所在区域选择是否进入该行业。

模型的1区域,行业的进入和退出壁垒低,市场吸引力小。如低端餐饮业、理发业等不需要较多的资本金和固定资产的投入,因而行业竞争者多,进而造成盈利性也低。微型企业的创业者如果只满足于获得稳定可靠的收入而不追求较高的超额利润,或者没有实力追求较高超额利润,该区域的行业是不错的进入选择。经过一定程度的发展,具备较强的实力后企业可根据自身的资源状况选择适当的成长战略,使企业发展壮大。

模型的2区域,进入壁垒较高,但退出壁垒和盈利性低。这类行业可能需要一定的技术能力来和竞争者保持差异化而不需要过多的专用性固定资产,如广告设计行业,需要有一定能力的专业人才来维持企业的长期发展;也可能是现金的需求量比较大而没有太多的专用性固定资产,如小型批发与零售业,需要一定量的流动资金作为周转。这些行业一旦投资失败,投资者可以“全身而退”,对于有一定资金实力的微型企业创业者而言是不错的进入选择,在进入后的发展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以壮大企业。

模型的3区域,进入壁垒和盈利性较低,但退出壁垒较高。这种退出壁垒更多的可能不是源于资产的专用性,而是退出的固定成本,如劳工协议、重新安置成本、备件维修能力等。微型企业的创业者应该慎重选择该区域组合所代表的行业。

模型的4区域,行业的进入和退出壁垒都较高,而盈利性却较低。这类行业的进入壁垒可能源于较高的技术水平,也可能源于较高的资本需求;退出壁垒可能源自资产的专用性,也可能源自高的退出固定成本或二者兼而有之。如交通运输业,需要较多的资本金,在退出时又由于专用设备而产生较高的退出壁垒;软件开发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在投资失败时可能因为不愿意放弃已有的研究成果而不愿意退出。理性的投资者一般不会进入3项指标落在该区域的行业,除非能够明确的知道自己在可预见的将来能够降低进退壁垒中的任何一种或同时降低进退壁垒或者提高盈利性,即有能力改变现状。

模型的5区域,进入和退出壁垒都比较低,而盈利性却比较高甚至非常高,一般情况下这种行业是不存在的。但是对于新出现的产业而言,由于还没有形成行业标准和顾客的忠诚度,先进入者可以创造行业标准并迅速确立较高的顾客忠诚度,创立品牌,微型企业的进入者进入该领域通常能够获得成功,其前提是能够不断进行价值创新,为顾客提供新的价值。这种组合出现的另一种情况是某一个市场足够小,以至于已有的企业和潜在进入者不屑于进入,先进入者就可以制定标准并且对价格有较高的决定权。当然,这一市场必须要有一定的规模来保证进入者的盈利性。需要指出的是,前一种情况是开拓新的市场,摆脱现有竞争,是在蓝海[14]领域的竞争;而后一种情况是在现有的市场内寻找缝隙,是在红海领域的竞争。

模型的6区域,退出壁垒较低,盈利性和进入壁垒高。这里的进入壁垒可能源自需要一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者保持差异性,如建筑设计、服装设计业。这些行业盈利性较高,由于没有较多的专用性资产和较高的退出固定成本,退出壁垒较低。对具有一定资金实力和技术实力的微型企业的创业者而言,这类行业是不错的进入选择。

模型的7区域,进入壁垒较低,盈利性较高,但退出壁垒却比较高。这里的退出壁垒可能源自较多的专用性资产或较高的退出固定成本或二者兼而有之。如小额贷款企业,风险和收益较高,对资金链尤其是现金流的要求也非常高,投资者可能面临投资不顺但短时间内无法退出的两难困境。

模型的8区域,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都较高,盈利性也比较高。如高科技产业,需要的资源投入较多,所雇用的员工各方面素养较高,投资失败时,创业者可能面临已有投资无法收回并且同时产生较高的退出固定成本的局面,对资金实力较弱的微型企业创业者而言,评估指标落在该区域的行业应该慎重进入。

4 结论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构建“基于进退壁垒和盈利性的进入策略选择模型”,为微型企业创业者提供了一种比较实际可行的进入战略分析工具。创业者在作进入决策时应该考虑目标行业的具体情况,通过对模型的分析,得出的结论如下。

(1)微型企业的创业者应该慎重进入3项指标落在模型中3、4、8区域的行业,即低进入壁垒、低盈利性和高退出壁垒的组合,以及高进退壁垒与低盈利性组合和高进退壁垒与高盈利性组合的行业。前两类市场的盈利性有限甚至亏损,而后者的风险过高,超出了微型企业创业者的风险承受范围。

(2)如果微型企业的创业者目标是获得稳定可靠的收入,则最好进入低进退壁垒和低盈利性组合的行业或低进退壁垒、高盈利性的行业,即模型中1或5区域的行业。但是应该抓住时机实施扩张战略,壮大企业,因为随着模仿者的跟进和成功,竞争会不断加剧,蓝海市场将很快变成红。

(3)对于有一定实力同时又具有一定风险偏好的微型企业创业者而言,可以进入高盈利性的行业,或者低盈利性但进入壁垒高的行业,即模型中的2、6、7区域的行业。需要指出的是,进入所有这些区域的前提仍然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和规避风险。

4.2 研究展望

本文虽依据微型企业的特点,分析了微型企业两种主要的进入和退出壁垒,但由于以理论分析为主,明显感觉有缺憾。

(1)关于微型企业的2种主要进入和退出壁垒,没有深入探讨其对微型企业创业者影响的优先级,也有可能遗漏了微型企业的其它壁垒源。

(2)关于模型中进入壁垒、退出壁垒以及行业盈利性的高低均使用的是相对的概念,而没有具体的界定标准。

微型企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第2篇

为全面掌握全区微型企业发展现状,弄清微型企业的主要困难,切实找准政府今后在支持微型企业发展工作中的着力点,5月9日至7月2日,区财政局、区经信委、区工商分局组织人员,先后前往**微企园、**街道、**镇、**镇等地开展微型企业发展状况调研。调研组实地查看了部分微型企业和微型园、微企村发展情况,召开现场座谈会听取部分微型企业业主的意见和建议,并与辖区内微企定点服务银行、融资担保公司进行交流座谈,以全面了解掌握我市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以期为区委、区政府进一步做好发展微型企业工作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一、微型企业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自7月以来,全区共3263人(统计截止日期为206月底,下同)参加了区微企办组织的微企创办培训,审定并发放微企营业执照2991户,带动就业21781人,分别比20底增加2425户、17459人。就微企发展总数而言,我区在全市排名第7位,在主城外10区中排名第6位。通过年检,目前我区微企成活率达98.2%。全区已累计下拨微企资本金补助8246万元,比年底增加7089万元,增长85.9%;累计批准1915户微企使用资本补助金,5503.5万元资本补助金已用于微企生产发展领域;累计兑现了354户税收返还政策,返还税收169.4万元;累计支持微企贷款776户,微企贷款余额达8890万元。

(二)微企构成情况

1、申办人员类别

从申办微企的业主类别来看,返乡农民工1480人,下岗失业人员729人,大中专毕业生252人,“农转非”人员264人,城乡退役士兵147人,文化创意人员19人,残疾人85人,三峡库区移民1人,信息技术人员1人。

3、业主年龄知识层次

从微企业主学历层次来看,高中以下1725人,中专文化937人,专科文化260

(三)微企发展亮点

**微企发展有一些亮点,目前已有13户微企增加注册资本,85家设立分支机构,1户微企法定代表人获得“重庆市劳动模范”称号,1户微企被评定为“重庆市文化产业基地”,1户微企被评为“重庆市优秀微企”,2户微企业主被评为“重庆市百名巾帼创业先锋”,10户微型企业被评选为“**区优秀微型企业”,6户微企被评为“**区创新创业带头人”,4户选送的8件产品参加“重庆市社会经济成果展”,1户微企参加“重庆市首届创意文化博览会”,2个微企创业园被评为“重庆市微型企业孵化园”。

二、微型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2010年大力发展微企以来,我区按照市政府的要求,结合**实际,在完善政策、加强宣传、强化培训、资金保障、平台建设、跟踪服务等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工作,为全区微企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保障。同时,从微企自身发展而言,部分微企在质量、体量等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企业自身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就调研掌握的全区微型企业发展现状,我们从影响微企发展内外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目前,我区微型企业发展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全区微型企业整体呈现个性不明显,科技含量低,市场开拓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不强的特征。目前,我区占微企总数55%的批发零售餐饮业,大多是原个体工商户转为微企,对企业自身而言,仅是称呼变化而已,因名称的改变,对自身及社会贡献不大;占总数9%的加工制造业,绝大部分业务单一,仅仅做贴牌或低层次生产,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只能算是上游企业的一个配套车间,企业生存和发展完全依赖于上游企业;而从事文化创意、信息产业等具有特殊性、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企业仅占总数的0.8%。从整体来讲,微型企业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二)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

全区绝大部分微型企业带有小作坊式的个体经营的烙印,仅在形式上具备了一个企业的架构,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没有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及时调整各方面的营销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并没有按照公司化的方式经营管理企业。在企业发展决策方面,绝大部分企业还是家长式的管理,随意性强;在企业发展规划方面,没有立足自身及市场需要,做出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在内部控制方面,企业财务制度、物品购销管理、人事管理等方面更是欠缺。一个没有长远规划,内部控制不严,没有严格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来思考和运行的企业,很难做大做强。

(三)企业人才队伍不稳定

企业人员缺乏稳定性,主要体现在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的缺乏。在管理人员方面,由于微企体量小,加之,企业业主自身的局限,没有引进高素质管理人才的意愿,或是没有引进和留住高素质管理人才的能力。在技术工人缺乏方面,主要的原因一是企业产品附加值低,产品或服务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不能大幅提高,在保证企业业主基本利润的前提下,技术工人的工资收入和沿海及大型企业相比就没有比较优势,导致技术工人留不住。二是微型企业大多以部分合同工和雇用临时工相结合的用工方式,订单多的时候就找工人生产,订单少或没订单的时候就让工人回家停产,加上企业工作环境差,福利低且没保障等因素很难留住人。三江微企孵化园内一齿轮生产配套企业,长期缺乏生产型技术人才,开工率不到70%,同时,为确保70%的开工率,业主还不得不在淡季的时候,采取保留基本工资的形式留住技术工人,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四)企业资金短缺融资难

微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全区的微型企业中反映比较普遍。微型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是企业贷款需求的小、急、频特点及其高成本、高风险、低收益特征与银行商业特性的不对称。大部分微型企业多处在原始积累阶段,一般服务性企业多、生产型企业少,粗加工企业多、科技型企业少,而且规模偏小,结构单一,生产设备简陋,专业人才匮乏,缺乏综合竞争力。更重要的是目前微型企业普遍缺少实物抵押,存在财务管理不健全等情况,直接造成融资难问题无法解决。同时,如果企业走担保贷款的方式,又存在手续繁杂、取得贷款费时较长的缺点,很难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

东溪镇一蔬菜种植户,为解决购买蔬菜种子资金短缺问题,采取向民间借贷和向担保公司申请担保贷款并行的`方式解决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结果,通过民间借贷,及时解决了部分大棚的下种问题;而获得贷款,已经是蔬菜上市的时候,贷款对他已经没有多大用处了。

三江中小微企业示范基地(钢丝绳厂)内的重庆市代海机械厂,系机械加工企业,企业法人系农转非人员。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该企业想贷款50万,扩大经营规模,但苦于没有抵押物,多方求助,至今贷款未得落实,只能“望市兴叹”。

(五)企业抱团发展合力差

通过调研发现,我区微型企业分布较为分散,对微企,特别是同类微企,普遍存在生产设备重复购置,使用效率低,生产技术工人不能相互流动,人力资源不能共享的情况。设备和技术人才富余和紧缺两难在一定时期同时存在。全区同类微型企业相互帮衬,共同发展的氛围很难形成。部分微企呼吁,政府要多建专业性的微企园(村),集中同类微型企业,有利于同类微型企业的“抱团”发展。

(六)企业宣传力度不够

通过调研发现,绝大部分微型企业对企业自身及其产品宣传意识不强,宣传氛围不浓;有关部门对微企发展政策宣传还不够深入,部分企业对政府支持微型企业发展的各类政策了解还不够全面。企业自身宣传方面,尽管市工商局专门建立了“微型企业发展网”,网内设立了企业宣传的专门模块,但他们更习惯使用成本较高的传单、展板、广告牌等形式进行宣传,又苦于成本较高、审批手续复杂,导致绝大部分企业最终没有对企业及其产品进行宣传。有关部门在对微企政策宣传方面,注重了网络、广播、电视等渠道的宣传,在“**在线”和**电视台以动画的形式对政府支持微型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做了宣传,但利用传统媒介,特别是利用国道、省道贯穿全区的优势,利用广告牌有针对性宣传微企、微企产品(服务)、微企发展平台还不够。

(七)企业依赖财政期盼高

目前,政府对微型企业发展的资助,主要是根据现有政策,在资本金补助、税收返还、规费减免、就业培训等方面给予企业直接支持。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企业对财政支持微企发展的期望较高,已不仅仅满足于财政按既有政策的直接支持,还期盼政府对企业予以更宽泛、更入微的支持。比如,部分林业微企建议财政整合其他涉农资金整修企业内部道路,扶持企业做大做强;有企业建议财政对企业广告营销等方面予以支持,甚至要求财政予以全额扶持;部分齿轮微企建议由财政出资,建立齿轮物流交易中心,减少物流成本,增强企业产品展示机会。

三、大力发展微型企业工作建议

全区微型企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支持创业,带动就业,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城镇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通过调研,我们也发现在微型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自身和政府扶持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立足政府服务发展的职能,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加强:

(一)进一步加大微型企业发展的宣传力度

宣传工作重在三个方面:一是加强政府支持微型企业发展政策的宣传。通过宣传,让更多有创业意愿公民积极创业;二是加强微型企业发展平台的宣传。在继续做好网络、视频宣传的同时,充分利用主要交通要道贯穿我区的优势,传统广告牌宣传我区微型企业发展方向、微型企业入驻地点,增强微型企业入驻我区意愿;三是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开辟专栏宣传微型企业及其产品;四是财政支持企业利用各种平台主动宣传企业及其产品。

(二)进一步加强微型企业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

根据目前微型企业发展的现状,有必要由政府牵头加强对微型企业业主及相关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工作。一是建立完善对微企业主进行脱产培训的长效机制,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增强企业业主自身求发展的欲望,提高企业业主企业管理水平;二是立足实际,有针对性的加强对企业业主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在企业自愿的前提下,采取政府出一点、企业出一点的方式,鼓励企业相关人员参与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三是政府搭台,建立企业学校专业技术人才培训的联姻机制,采取企业委培等形式,源源不断为企业输送专业技术人才,一定程度上保证企业专业技术人才不断链。

(三)政府部门搭台推进银企深度合作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微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国务院10月12日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了金融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6条政策措施。去年12月28日,重庆市金融办、重庆市微企办、重庆市中小企业局下发了《关于配合做好中小及微型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对金融企业如何服务中小及微型企业的发展做了相关的规定和要求。今年,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微型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对微型企业创业扶持贷款保持基准利率,并对金融机构给予一个点的奖励;将微型企业创业扶持贷款累计授信额度上限提高到15万元。

为此,建议由区金融办牵头做好相关工作的落实。一是代区政府草拟并出台我区落实市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微型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的具体实施办法;二是将开办微型企业创业扶持贷款的银行范围扩大到全区所有银行(包括村镇银行),下放微型企业贷款审批权限,最快实现一天内放款。三是将金融企业发放贷款支持微企发展情况纳入金融企业考核奖励范畴。四是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和创业扶持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鼓励**富源担保、兴农担保等担保公司与银行等签订微企贷款担保合作协议,放宽政策,通过“见贷即保”、“见保即贷”,降低贷款门槛,为微企提供融资服务。

(四)整合资金加大对“特殊”微型企业财政扶持力度

政府在扶持微型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既要做好普遍政策的落实兑现工作,更要有针对性的扶持“特殊”微型企业。要切块工业发展资金、农业发展资金等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加工制造业、农业、信息产业等微型企业的发展。一是立足**实际,整合部门优惠政策,适当提高IT信息技术、机械加工制造业、文化产业、现代农业等产业的财政补助资金额度;二是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类微企,整合涉农各部门政策,鼓励有知识有文化的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推进“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微企”模式,积极发展微企村,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乡村旅游业;三是根据微型企业发展有别于其他规模以上企业的实际,拟定微型企业发展的考核奖励政策。对微型企业注册资本金增加、税收增幅、就业增加、产品创先、产能升级、品牌创建等方面予以奖励。

(五) 加大对微型企业发展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

建设微企园、孵化园及微企村等微型企业承载载体,有利于营造微企发展氛围,有利于企业抱团节约发展,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从市级财政支持微型企业发展方向来看,支持微型企业发展平台载体建设,已成为扶持微型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方面,我区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是按照“一园一色”、“一村一品”的原则对全区微型企业园(孵化园)、微型企业村进行合理规划;二是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加大对“园”、“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为企业入驻创造条件;三是分类拟定入驻“园”“村”微型企业的相关优惠政策。

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现状及研究 第3篇

关键词:小微企业;现状;研究

1 小微企业发展的现状

目前,小微企业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主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根据2011年6月,工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截止到2013年底,全国各类企业总数为1527万户,其中小微企业1169万户,占到总数的76%。如果将4436万户的个体工商户纳入统计后,小微企业比重将达到94%。

小微企业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数据显示,我国有近8亿劳动力人口,就业人口达到7.67亿,而小微企业解决了1.5亿人口的就业问题,不过由于受小微企业规模小、产品单一、经营分散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与大中型企业相比明显处于劣势,各种社会资源更青睐大中型企业,令小微企业发展受限,造成其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在经济出现较大波动时,更容易受到冲击,显得非常脆弱。

2 小微企业发展中需要破解的难题

自《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颁布以来,各地政府也相应地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如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空间拓展、解决企业创业资本等方面,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然而,虽然政策引导激发了中小企业快速地生长,但它们所面临的问题却也逐步显现出来,解决这些凸显问题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小微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难题,笔者归集总结了以下几条:

2.1 企业融资难

尽管近些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帮扶下,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但是总体而言,小微企业的外部融资环境并未得到根本改善,据全国工商联调查,全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小微企业没有与法定金融机构发生过任何借贷关系。其主要原因一方面由于小微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难以对小微企业的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偿债能力做出全面的评价、估计,因此多数金融机构不愿意也不想给予小微企业更多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由于小微企业财务内控制度不健全,贷款缺乏有效抵押物、资金需求量较小等原因,客观上也造成了金融企业给予小微企业的贷款的意愿不强烈,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小微企业只能借助民间借贷资本,其最直接的后果是企业融资成本增加、债务负担加剧,进一步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2.2 企业生存成本增长加快

随着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小微企业的困境也越发凸显。在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因素中,企业各项成本不断增加显得尤为重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小微企业面临着汇率、利率、费率、税率租金、薪金、土地转让金、原材料进价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2.3 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无法满足小微企业发展需求

当前时期,小微企业面临更多的生存压力,社会各类资源更青睐于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方方面面的资源都比较匮乏,这也造成了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管理水平低下、人才匮乏、信息获得渠道不畅、技术研发能力较弱、产品质量不高、缺乏进入市场渠道等困难,因此迫切需要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满足其在生存、成长上的服务需求。

目前我国服务体系建设与日益发展的小微企业相比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一是服务机构的建设及服务范围相对较少。全国尚有一半的省市未建立省、市、县三级中小企业服务队伍,服务机构匮乏,众多中小企业难以从中获得服务。而且,服务机构服务对象更多地偏向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服务不受。二是服务机构运转不太顺畅。目前我国小微企业使用社会服务的比例还很低,小微企业与市场化服务机构之间还存在着不了解、不信任的现象,彼此之间缺乏互信,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服务体系的建设。

2.4 企业竞争能力差、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不断深化,企业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剧,在这个过程中小微企业从萌芽到逐渐发展壮大,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日益激烈。一是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市场经济已经逐步进入买方市场。买家有更多的选择余地,这加剧了小微企业的竞争压力。二是小微企业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一方面在彼此的竞争中相互打压、排挤,争取本不宽裕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采取非正常甚至非法的手段降低生产成本,客观上导致了市场混乱、资源利用率低下,也制约了小微企业的发展。三是由于小微企业受自身生产规模、生产能力的制约,其在市场竞争中竞争力并不强,其信誉和品牌的影响力,与大中型企业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

2.5 政务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小微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应当看到部分地方政府在促进小微企业发展中仍然存在不重视的现象,在招商引资中对有竞争优势的大中型企业的引进在给予各项优惠措施,包括税收、地价等等,但对小微企业的发展重视存在支持、帮扶力度不够的现象。如在行业准入方面设置硬性条件,降低了小微企业进入的可能性,如某些行业对企业主体资格、最低注册资本金及业务范围要求等都有不同程度的限制,致使中小微型企业很难进入这些行业领域,企业的发展空间受到一定制约。据不完全统计,在企业注册审批环节,就有约180多项前置审批事项,审批事项多,时限长,手续繁琐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小微企业的发展。

3 应对小微企业发展困局的对策

面对小微企业发展的困局,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着重点主要应放在优化小微企业发展环境上,包括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及法律环境等。

3.1 完善政府政策扶持体系,为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政府作为市场经济重要参与者,在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和促进小微企业发展中起着积极作用。政府应当建立多元化、全方位的小微企业社会服务体系,为小微企业发展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措施,同时政府应当采取更多优惠的财政、税收政府,全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保障小微企业足够的生存空间。同时,政府应牵头成立各类的市场融资机构,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为小微型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融资服务体系,改善小微企业股权质押融资环境,使其远离高利贷融资环境。

3.2 构建支持小微型企业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从目前来看,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无法满足小微企业的发展要求,在法律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许多制度空白,给予小微企业相应的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应有对应的法律保障。因此应尽快完善修改促進小微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改善小微型企业的法律环境,创造条件帮扶小微型企业获得国家优惠支持的鼓励政策。

3.3 建立多样化小微型企业帮扶机制。小微企业大发展离不开政府、行业组织等机构的积极扶持,一是设立小微型企业发展支持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小微型企业进行创业资助,包括技术、资金支持,对小微型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和科技成果转化进行贴息支持,对小微型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行资助。二是建立小微型企业培训基金,制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微型企业培养计划,建立小微型企业人才培训基地,让经营者自觉建立健全内控制度。

微型企业的口碑营销传播策略探析 第4篇

关键词:微型企业,营销,口碑营销

一、微型企业的营销问题

2011年7月, 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四部门研究制定了《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 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 具体标准根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 结合行业特点制定。微型企业成为扩大就业、消除贫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低估的力量。近几年, 政府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实际发展状况, 制定相应的金融政策、税收政策等文件, 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性措施, 以有效促进微型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但是, 微型企业在市场营销中也存在众多的问题:一方面, 微型企业所有者的管理知识比较缺乏。微型企业的法人代表大多是下岗职工、农民或返乡创业的农民工, 有些是早期的创业者。他们大多数文化程度比较低, 接受教育层次大多数在高中以下, 在政府的微型企业扶持政策下创办了企业, 只懂得浅显的管理知识, 缺乏适合自身发展的市场营销知识, 不利于微型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 微型企业资金缺乏, 投入市场营销中经费不足。企业在发展初期资金不足, 资金大部分用于产品生产、薪酬方面, 没有多余资金用于广告、渠道建设等方面, 不利于产品品牌塑造, 不能有效扩大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二、微型企业口碑营销

口碑,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比喻群众口头上的称颂”。口碑营销就是品牌使用者或了解品牌特性的人向非品牌使用者传播产品或服务信息, 从而达到提高品牌知名度, 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 促进产品销售目的的一种营销方式。微型企业口碑营销是微型企业在分析内外环境的基础上, 通过产品使用者直接或间接向非产品使用者传播产品的正面信息, 使非产品使用者获得产品信息, 进而购买微型企业的产品, 从而促进产品销售目的的一种双向互动的、有组织的营销方式。

(一) 口碑营销的低成本性有利于缓解微型企业的资金困境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是依赖自身的资金积累、内部的留存收益。但是, 微型企业规模较小、资金投入少、自身的积累和收益较小, 这部分资金无法支撑企业的发展壮大。随着近几年发展政府已经出台多项政策帮助微型企业缓解融资困难。但是, 微型企业把这部分资金主要用于生产规模扩大、薪酬激励, 很少把资金用于企业的市场调查、广告投入、促销活动、公关活动等营销活动, 难以提高产品知名度, 难以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

口碑营销不需要微型企业其他更多的广告宣传费用, 具有低成本高效果的特点。微型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一旦在消费者中形成了一个好的口碑, 产品使用者就会向未使用者自行宣传企业的产品和服务, 使他们获得产品信息, 推动未使用者去购买微型企业产品。这样就会为企业长期节省大量的广告、宣传费用。由此可以看出, 口碑营销的低成本性有利于缓解微型企业的资金困境。

(二) 口碑营销的高信用度有利于提升微型企业产品竞争力

微型企业由于资金缺乏, 规模较小, 进而产品创新性不强, 品牌度低, 市场竞争力比较弱。同时, 很多企业在交易时仅仅通过“规模大小”来衡量企业信用度, 微型企业在这时更处于竞争弱势。

一般情况下, 口碑传播都发生在社会生活关系较为亲近或密切的亲朋好友等群体之间。在口碑传播的过程之前, 他们之间已经通过友情、亲情等纽带建立了一种牢固的关系和友谊, 相对于纯粹的广告、促销、公关、商家推荐等而言, 在这种强关系人群中, 口碑传播的信息而具备了很大的影响力, 可信度要高很多。

企业的信用程度是企业交易的重要影响因素, 口碑营销传递了企业的“正能量”, 提高了微型企业的信用程度, 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微型企业产品竞争力。

三、微型企业的口碑营销策略

(一) 产品质量——夯实微型企业口碑营销的基础

产品质量对消费者来说是最有价值、最值得信赖的东西, 更是形成好口碑的根本原因, 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微型企业资金缺乏, 无法去投资做广告, 如果产品没有质量, 就更谈不上发展壮大, 而谈市场竞争就更是一句空话。微型企业生产质量合格的产品, 消费者就乐于去购买, 购买使用后就会把产品使用效果“一传十、十传百”, 从而影响潜在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对于微型企业来说, 一方面微型企业应该着重提高产品的质量。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应该把“质量是企业生命线”、“质量是企业竞争力”塑造成企业文化, 在质量规章制度制定、产品质量研发到产品生产等流程时时刻刻落实企业文化, 使质量成为微型企业口碑传播点。另一方面, 微型企业采取措施保证产品的市场质量, 生产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微型企业要研究消费者的需求特点, 把用户需要放在第一位, 牢固树立为消费者服务、对消费者负责的观点, 抓好整体产品的质量, 发挥产品效用, 得到更好满足顾客需求的目的。同时, 微型企业也要注重产品特色, 注重外观设计, 讲究品牌和包装, 提供完善的服务, 使企业产品整体得到完美展示。

(二) 传播渠道——扩大微型企业口碑营销的渠道

当微型企业有了产品信息传播基础, 那如何让信息有效传播出去呢?企业可以根据企业资源情况和社会发展需要选择不同的产品信息传播渠道。

一方面, 微型企业应选择口碑营销的传统传播渠道——人的口头语言传播。由于消费者对相同的产品往往有褒贬不一、争锋相对的情况, 因此, 选择口碑源对微型企业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微型企业应该培育自己的样本市场和忠诚客户, 要善用口碑宣传, 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从而以低成本拓展消费者市场。选择口碑营销的传播源可以是产品的推广人员, 也可以是导购人员, 更有可能是给予企业帮助的政府机构。由此, 微型企业应做好这些人员的口碑宣传, 激励他们在市场销售过程中、相同产品使用过程中、推荐产品过程中尽最大可能将本企业产品信息传播出去影响更多的消费者。

另一方面, 微型企业应创新口碑营销的现代传播工具, 如博客、微博、微信等网络传播工具。Internet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必需品, 更是人际传播的重要新型工具, 其影响力日渐扩大。一方面, 微型企业可以细分消费群体的不同价值取向和自己的兴趣爱好, 形成有相同价值取向的圈子、部落或群, 并对其管理, 通过信息传播影响相互之间的购买行为。例如在QQ群中, 有企业群功能, 对该企业有兴趣的个人或企业就会进入群进行信息交流, 从而影响相互之间的行为。另一方面, 微型企业可以让别人关注自己的企业, 关注企业的发展、产品设计生产动态。博客、微博是网络口碑营销中使用的比较多的一种网络营销实施途径。比如, 博客在网络口碑营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既是信息传播渠道, 又是信息受众群体, 这就使得博客能够很好的将媒体传播和人际传播结合起来, 通过博客与博客, 博客与用户之间的联系扩散出去, 扩大传播受众范围, 从而使企业信息在大范围有效进行传播。大部分情况下, 消费者在网络中帮你传播口碑的时候都是义务的。

(三) 重视顾客——提升微型企业口碑营销的效果

一是微型企业应重视顾客满意。满意的顾客就是企业“活生生”的广告。顾客使用一种产品后, 会将该产品或服务的可感知效果与他们的期望值进行比较后所形成的愉悦或失望的感受状态。如果一种产品或服务满足顾客需求, 那么顾客就会喜笑颜开会把产品信息传递给潜在的顾客;如果企业的产品超越顾客需求那么顾客更会感觉到产品的惊奇, 更是会把产品信息传递给其他顾客。可以看出, 微型企业应重视顾客满意度, 就需要去研究顾客的需求, 满足或超越顾客需求。

二是微型企业应建立顾客联盟, 支持与鼓励顾客对企业的正面宣传, 发挥“企业——顾客”正能量, 积极消除负面影响。微型企业积极与顾客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开展企业顾客见面交流会, 注意做好“线上”和“线下”交流沟通, 认真倾听顾客的声音, 激励顾客为企业产品进行正面宣传;国家政府部门、金融部门给予微型企业巨大的支持, 他们是最早深入企业进行考察的, 理所当然, 他们也是企业的顾客。微型企业积极发挥国家政策支持优势, 建立政府支持联盟, 让工商行政部门、税收部门、金融部门成为企业的宣传渠道。

三是微型企业正确建立危机事件处理机制。顾客对信息的传播影响有两种:一种是正面的, 是企业需要的;另一种是负面的, 是企业不需要的, 是需要去寻求办法扭转的。微型企业应该建立顾客信息传播危机事件管理预案, 当遇到企业的危机事件时, 正面地开展顾客危机公关处理, 把真实一面告诉给顾客, 消除企业负面营销, 让他们成为企业的正面的宣传者, 提高企业的口碑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朱元双.论微型企业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企业文化, 2012 (2) :34-36[1]朱元双.论微型企业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企业文化, 2012 (2) :34-36

中小微型企业发展金融体系研究论文 第5篇

关键词:中小微型企业;金融体系;企业规模;融资方式;融资渠道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的发展呈现了多样化的需求,企业发展呈现了柔性化趋势,使得传统集约型企业生产逐渐呈现分散化与小型化的趋势,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然而现阶段我国金融体系对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有限,导致中小微型企业的融资存在困难,因此对完善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体系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中小微型企业的界定

对中小企业界定的是基于企业规模差异化的一种相对性概念,是相对于大型企业存在的,中小企业一般指的是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企业经营规模处于中等或中等以下的企业,大多中小微型企业都存在生产规模小、企业资本较少、融资难度大的特点。对中小微型企业的界定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时空差异,在不同地域下以及不同发展阶段中,市场都会采用不同的标准对中小企业进行界定。现阶段我国对中小企业的界定主要通过企业控制方式、企业经济特征对企业生产规模与固定资产进行判定与衡量。

2现阶段我国金融体系在支持中小微型企业

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现阶段我国中小微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融资不畅、贷款困难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我国中小微型企业融资能力较差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小微型企业规模较小、负债过多,导致中小微型企业信用等级较低。而我国金融体系在考虑到中小型企业偿债能力不足之后,提升了贷款审批的审批门槛,这对中小企业筹资环节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1缺少银行信贷支持

银行信贷作为我国资金循环过程中的主要渠道,是我国企业融资最为重要的渠道。然而由于中小微型企业存在企业规模较小、资产负债过多等问题,银行为了保证自身的经济利益,更愿意以规模较大、还款较为稳定的大型企业作为信贷对象,这就导致银行系统对中小微型企业的信贷供给严重不足。现阶段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信贷发放的主渠道,在运营过程中过于注重对重点行业与大规模企业的服务,忽略了中小微型企业的信贷服务,在具体信贷过程中存在着不平等现象。由于我国现阶段尚未建立专门性质的中小微型企业的金融机构信贷体系,由于缺少银行信贷支持,银行等内容机构难以发挥对中小微型企业服务的作用,我国中小微型企业难以保证融资的稳定性。

2.2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

虽然我国信用担保体系实行已有25年之久,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信用担保体系仍不够完善,仍然存在担保机构不专业以及担保资金不足的问题。现阶段很大一部分担保机构都在实行会员制制度,中小微型企业为了加入担保机构并成为会员,必须要事先缴纳一部分入会押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加大了中小微型企业的`融资成本,也扩大了担保难度。现阶段绝大多数中小微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产权不清晰、企业经营不规范、企业管理家族化的问题,使得中小微型企业难以将产权进行抵押,同时难以支付信用担保的中介费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小型企业发展的进程。

2.3直接融资市场体系不完善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中小微型企业的融资方式也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由传统单一性的银行信贷融资逐渐转变为以银行信贷为主,股权融资、债券融资、证券投资、风险投资等多种融资手段并存的融资形式。然而由于中小微型企业生产规模较小,普遍不具备现行证券融资管理所要求的生产规模以及投资回报,难以在直接融资市场获得资金。虽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风险投资的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然而由于中小微型企业生产规模有限难以保证其生产经营的可靠性,使得中小微型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由定向集资转向乱集资,中小微型企业受到直接融资市场的排斥。

2.4中小微型企业信用环境较差

微型企业发展策略论文 第6篇

关键词:创业 微型企业 发展对策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自主创业已逐渐成为了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以胡锦涛总书记的党中央曾多次提出“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方针,而微型企业作为诸多创业者在实施创业时的首选,已经被摆在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作为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重庆市如何发展好微型企業,不仅对重庆市自身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而且可以为我国其他兄弟省市提供成功的经验借鉴。

1 新形势下大力发展微型企业的意义

根据2011年7月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及财政部四部门两盒制定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微型企业为:工业从业人员2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建筑业收入3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300万元以下;交通运输业从业人员2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200万元以下;房地产开发经营营业收入1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2000万元以下。

与其他类型的企业相比,微型企业具备了一系列的自身特点和发展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微型企业的进入门槛低,易于创建。微型企业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规模小,绝大多数的微型企业雇员少、生产设备简陋、所需技术简单,因此,开办微型企业所需要的资金少,易于创建。其二,微型企业的经营方式简单,易于经营。微型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很强,微型企业易于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自身的经营模式和发展方向,不会出现因市场的变化而使企业发展停滞不前的现象。其三,微型企业的企业结构简单,易于管理。微型企业一般没有正式、成熟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形式,创业者往往既是生产者也是管理者,企业内部人员多为熟识之人,这就减少了微型企业的管理难度。

由于微型企业的特点和优势,使得微型企业在近些年有了迅猛的发展,而微型企业的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1.1 发展微型企业是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 微型企业之所以成为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主要原因在于微型企业的就业容量和就业弹性都要远远高于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而且创办微型企业所使用的资源少,对环境的适用性更强,新微型企业创办速度更快,从而使得数目众多的微型企业在总量上提供社会的就业机会更多些。目前我国正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为提升企业竞争力而普遍实施减员增效策略;工业因技术进步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而不断分离出数量众多的剩余劳动力;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日益提高,我国农业的剩余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多;由于扩招问题,国内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紧张。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微型企业的大量创建对于促进我国就业与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就变得尤为突出。

1.2 微型企业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助推器 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表明,社会的和谐和经济的发展是相互依托、相辅相成的。数目众多的微型企业对缩小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突破“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以及促进社会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从微型企业自身来看,多为由亲缘关系组成的微型企业,很容易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而家庭式的管理可以迅速进行决策,搜集信息的成本较低,拥有价格竞争的优势,经营灵活多变,从而获得可以与大企业竞争的较大的生存空间。微型企业一般生产的产品单一,批量小,且大多数集中在大企业不愿涉足的领域,如手工艺品生产和服务行业。因此,微型企业在增加人们收入、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3 微型企业的发展是我国构建民生型政府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我国政府将民生工作摆在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上,而解决好人民的就业问题是保障民生的重要指标之一。微型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易于被创业者接受,是解决就业的重要途径。因此,政府如何确保创业者开办的微型企业能够更好的发展,如何能够更好的构建微型企业的创业政策体系,便成了我国构建民生型政府的一项重要指标。

2 重庆市微型企业的发展现状

自直辖以来,重庆市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同样,重庆市的微型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为鼓励微型企业的发展,2010年,重庆市更是把鼓励微型企业作为“民生十条”的重要内容,写入了中共重庆市委三届七次全会的决议中。

2.1 重庆市微型企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其一,重庆市的微型企业在整体数量上有了巨大的发展。随着国家对非公经济政策的不断放宽,微型企业数量迅速扩大,在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80年代,重庆市微型企业的数量扩展与其他一些沿海省市相比显得比较缓慢。但进入90年代以后,特别是重庆市直辖以后,微型企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截至2011年12月25日,重庆累计发展微型企业50955户,共带动40.62万人就业。其中,规模扩大的微型企业已有6800户。按照计划,在2012年,重庆市预计将新增微型企业3万户,到2015年,重庆市预计将累计发展微企至15万户。

其二,重庆市政府对微型企业的帮扶越来越大。近年来,重庆市工商、财政、人社、质监、环保、民政、经信等部门和人行重庆营管部等单独或联合下发了支持微型企业发展的文件23个,涵盖了微型企业发展政策扶持的诸多方面。微型企业从申请到创业培训、资金评审、注册登记、政策兑现再到后续扶助、工作监管,都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操作规程,重庆微型企业进入了规范化、制度化的快速发展时期。

其三,重庆市微型企业的发展有了良好的金融环境和社会环境。从2011年上半年的贷款流向来看,短期贷款快速增长。6月末,人民币短期贷款余额2075.94亿元,同比增长37.30%,增速为近5年来新高,这说明更多的资金流向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有利于进一步优化贷款期限结构。目前来看,重庆中小企业融资远没有沿海紧张,在全国来说处于相对宽松的环境。而且,重庆地区的商业银行也致力通过政策优惠和结构调整致力于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和培育。而根据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发布的《2011年8月重庆市金融运行简况》显示,大型企业受益于议价能力强的优势,实行利率下浮的比例相对最高,其次是中型企业,小型企业享受到利率下浮待遇的最少。而获得贷款的各类企业中,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上浮的占比分别占了半数以上。小型企业的利率上浮比例已接近八成。

2.2 重庆市微型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任何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遇到问题,重庆市微型企业的发展也不例外。我们不能忽视重庆市微型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加以克服,但我们同时要认识到,重庆市微型企业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这些问题必将得到良好的解决。

其一,微型企业融资难,导致微型企业规模难以扩大。融资难是制约重庆市微型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微型企业的融资则更是难上加难。重庆的民间信贷并不发达,企业信贷主要依靠在渝的各类正规金融机构。从总体上看,重庆具有非常优越的金融条件,金融机构多,信用资金的供给也相当充分,但这样的金融条件与微型企业的资金需求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一方面是因为对微型企业没有建立信用评定系统,金融机构从事这方面的业务风险很大;另一方面是因为微型企业信用业务相对成本大,收益率低,商业性金融机构一般不愿从事这类业务。

其二,微型企业的盈利能力不高,导致微型企业的生存压力趋强。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前,由于整个市场都处于比较宽松的相对短缺状态,只要体制上比较灵活,任何企业都可以得到较好的赢利机会,微型企业也不例外。但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重庆市直辖以后,形势发生了急转性的变化,整个市场开始进入相对过剩的状态。这就使微型企业的盈利功能大幅下降,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微型企业不得不通过低价手段来维持生存,或者选择不正当手段如通过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来谋取利益等等。

其三,微型企业的组织化程度低,导致微型企业的政策执行力度减弱。虽然重庆市工商局成立了专门的处室来负责微型企业的工作,但是这些相关的机构并不具备服务功能。且微型企业和政府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结果导致政府和微型企业间的沟通不顺畅。一方面,微型企业总是埋怨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政府虽想支持微型企业的发展,但是真正要把政策落实到处在分散状态下的微型企业身上,难度还是很大。

3 新形势下促进重庆市微型企业发展的建议

促进重庆市微型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它决定着重庆市微型企业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认真谋划,扎实推进。当前,尤其要注重以下几点:

3.1 把科学创业观作为促进重庆市微型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所谓科学创业观,就是指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思想。科学创业观是重庆市促进微型企业发展所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其一,科学创业观是确立创新理念、使重庆市微型企业永葆活力的动力源泉。创业不仅与就业息息相关,还与创新一脉相承,紧密相联。只有有效的创业,有效的创业带动就业,才能将知识及资本、劳动者和生产活动真正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更快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有力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完成科技知识创新、人才素质创新和实践活动创新有机结合。其二,科学创业观是重庆市解决现阶段就业问题的必由之路。我们发展微型企业,归根到底是为了扩大就业,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因此我们在促进微型企业发展的同时,必须时刻谨记创业是为了带动就业,这样才能做到所有的政策都是为了促进就业而制定和实行的。其三,科学创业观是重庆市微型企业不断自我完善的评估指标。检验现行创业政策的核心指标,就是其是否符合科学创业观的要求,是否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目的。而先行的政策需不断的向带动就业这个目的靠拢,只有这样,重庆市微型企业才能够不断的自我完善,才能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3.2 建立微型企业创业专项基金和小额信贷制度 融资难是制约微型企业发展的首要问题。针对这个情况,我们可以设立微型企业创业基金,基金主要由政府出资,同时吸纳保险资金、银行资金、社会资本,让它们都可以参与基金的设立,使其拥有一个新的资金汇聚渠道。凡是达到一定要求的微型企业均可以申请基金,由专家组对微型企业的创业方案进行评估,决定是否对其发放资金。同时加强对基金的监管,从而做到专款专用。此外,我们还可以建立面向微型企业的小额信贷制度,不断扩大政策性融资规模,积极推行便利融资。这种针对微型企业的小额信贷制度可以借鉴贫困地区农村正在试行的小额信贷制度。当然其小额信贷的额度应该大大超过面向贫困农家的额度,可以在5-10万元之间,主要用来解决微型企业流动资金所需。小额信贷所需资金的来源包括微型企业存入的资金、政府的政策性资金,相关金融机构的投入。这种微型企业的小额信贷制度,可以是无担保融资制度,以方便微型企业进行融资。目前正在推行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但对于微型企业的融资,一个是排不上号,再一个融资程度更加复杂。

3.3 建立健全促进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促进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其一,建立相关部门之间的分工协调机制。微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与不同的政府部门相关联,而这些政府部门在彼此之间的分工和协调上可能存在分工不明确的问题,从而导致微型企业在发展中出现事倍功半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明确负责微型企业相关工作的部门之间的职责,建立明确的分工协调机制,从而使它们能够最大化的为微型企业服务。其二,建立微型企业发展经验交流机制。微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应对策略,微型企业的创办者可能在创业培训和教育中接触过,也可能是首次遇到。因此,相关部门可以不定期的组織微型企业进行交流,让它们从彼此之间获益,从而促进彼此更好的发展。其三,建立健全微型企业发展绩效考核机制。政府需对微型企业的发展进行绩效评估,该绩效评估需有明确的指标,这样就能让微型企业明确自身的不足,并根据考核指标进行整改,从而促进自身的不断完善。其四,建立微型企业主投诉建议机制。在政府对微型企业进行监管的同时,微型企业也应该对政府进行双向监督,不断的从自身需求对政府的相关部门提出建议,实现双向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view/3064340.htm.

[2]徐世伟,张友树.微型企业发展与重庆经济结构优化[J].重庆社会科学,2011(9).

[3]蒋志兵,蔡翔,宋瑞敏.论微型企业[J].商场现代化,2007(2).

[4]辜胜阻,肖鼎光,洪群联.完善中国创业政策体系的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8(1).

[5]张陆.大力扶持“微型企业”:我国民营经济发展中需要重视的一问题[J].经济经纬,2006(6).

[6]蔡翔.微型企业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J].当代财经,2005(12).

[7]唐婧妮.“十二五”时期发展小型微型企业的意义、困境及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11(53).

[8]陈剑林.我国微型企业成长中的社会资本分析[J].求实,2005(2).

作者简介:杨丹,女(1970-),四川渠县人,重庆师范大学财务处高级经济师;王鑫,男(1988-),安徽凤台县人,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在读研究生。

微型企业发展的问题及建议 第7篇

微型企业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微型企业是指雇员人数少、产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创业成本低、自主经营、以家族式的管理为主,在同行业中不占垄断地位的经济组织。狭义的微型企业是指雇员人数在10人以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以及工商登记注册的个体和家庭经济组织。

二、微型企业的现状

在我国,微型企业在民生方面作用巨大,特别是解决城镇无业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国企改制分流人员群体就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乡镇比较多,微型企业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税收和财政来源。而且它们几乎都是民营性质,既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也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和推动者,微型企业的发展推动了所有制理论的创新。

微型企业产业也面临着自己的问题:结构层次较低;品牌经济发展落后;生存周期短,企业素质相对较低;等等。它们大多创业初期的环境十分恶劣,融资困难,资金支持不到位,近几年生产经营成本不断攀升,加上政策落实不到位,微型企业生存的境况令人堪忧。

三、微型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011年10月1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措施。会议确定,将提高小型企业的公司税起征点,将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延长至2015年底并扩大范围。适当提高对小型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虽然国家为微型企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但微型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还是日益凸显出来,微型企业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

(一)微型企业外部环境给其照成的问题

1.生产成本不断增加。目前有很多因素影响着微型企业的成本增加,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人工成本上升”和“原材料价格上升”。近年来经济膨胀导致物价上涨,使得企业需要的原材料价格上涨,进一步减少了企业的获利比例。

2.招工难和留人难问题突出。金融危机之后小型微型的企业招工难度明显增加。由于微型企业没有工资待遇优势,发展空间有限,不仅招人难,留人也难。

3.贷款难、税负重、利润低。根据调查显示,微型企业发展最大的瓶颈是资金的问题,因为微型企业的资产规模本来就少,一般都是通过链条式的负债来经营企业。当企业转型或者开拓客户、产品升级需要资金支持;以企业平台融资难度大,以个人名义贷款需要当地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职员作担保人,外地雇主尤其受限制。

(二)微型企业内部自身发展的问题

1.缺乏管理经验。一些微型企业因为本身的组织规模小,雇员少,所以雇主一般对其企业没什么管理模式。而且很多微型企业是家庭式企业,这样就会导致分工不明确,组织管理效率低下。

2.创新及科研能力不足。微型企业的工资待遇低,被吸引到的雇员的技术素质普遍较低,雇员一般缺少创新和科研的能力。加之企业资金规模小,用于科研创新的基金更是少之又少,这样直接导致微型企业的创新及科研成果少。

3.经济结构低。小型微型企业多集中于风险小、利润低的传统产业,如制造业。生产产品结构不合理,缺少品牌策略的意识。

四、微型企业发展的建议

(一)对政府的建议

1. 搭建服务平台。

小型微型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的建设应该被加速完成,以使服务资源聚集,服务手段丰富,服务功能互补。要尽量减少重复建设,使服务平台得以物尽其用。

2. 完善国家对微型企业的优惠政策并落实到位。

由于政策制定主体多元化且出台政策的时间有先后,难免出现政策重叠,这就必然会造成政策执行者无所适从,进而造成政策执行梗阻或延滞,作为政策受益者的小型微型企业的利益也将受损。政府应尽最大努力完善对微型企业的优惠政策,为微型企业又快又健康的发展铺路搭桥,让微型企业实在地感受到国家各种政策的好处,企业上下才会更积极地进行生产与运作,发展壮大企业的规模。

3. 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一些地区或某些行业招不到员工,而与之相对的出现就业市场饱和。政府应该创立一个就业平台,让各行各业各地区的企业能招到适合的人才,而那些待职的人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二)对微型企业发展的建议

1.走产业集聚路线。小型微型企业规模相对较小,资金实力有限,走产业集聚之路可以扬长避短,发挥其相对优势。若干小型微型企业既可以为该地区主导产业或某一大型企业服务,提供其所需要的不同产品,提升其集体对外谈判能力,又可以相互协作。小型微型企业园或微型企业孵化基地的建立,就是为了使微型企业得以集聚,从而发挥其集聚效应。

2.优化微型企业的产业结构。在小型微型企业产业结构优化中,需要注意其生产产品结构的优化,实施品牌策略,提高名牌产品的数量和比重。开发自主知识产权新产品,培育竞争力强、知名度高的名牌产品。保护老字号等传统品牌加大驰名商标培育扶持力度,提升产品质量、扶持优质产品、加强质量安全保障,增强微型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金波.微型企业的就业促进作用[J].商业研究, 2009 (10) .

微型企业发展策略论文 第8篇

当前, 中国经济发展呈现新常态, 经济发展速度稳中有进, 发展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作为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基石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这样的环境中面临着诸多挑战, 尤其是以融资难为主的金融困境, 直接关系到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战略的建设。 近年来, 江苏省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的总体规模不断壮大, 总体数量持续增长, 截至2014 年年底, 全省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达8.4 万家, 同比增长14.2%, 全年实现总收入达6.2 万亿元。 江苏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为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但是近年来, 江苏省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其中融资难是关键问题之一, 表现为内源融资规模偏小、外源融资门槛较高以及政策性融资渠道窄等。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将直接影响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进而严重阻碍江苏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的进程, 延迟两个率先目标的早日实现。

本文以江苏省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的融资为研究对象, 归纳和总结出制约江苏省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因素, 探索出有利于江苏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对策和路径,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江苏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一)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为了解江苏省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在融资方面的情况, 笔者设计了问卷, 分为四部分: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的基本情况、企业融资情况、企业的融资难原因以及企业对解决融资难问题提出的对策建议等。 在此基础上, 对江苏省238 家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 最终筛选出有效问卷206 份, 有效问卷占比91.15%, 具体分布见表1。

( 二) 江苏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融资体系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 在融资环境严峻的基础上, 为了扶持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 江苏省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1. 在补偿机制上, 江苏省各地出台了相应的法规政策来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

如2013 年2 月, 为缓解初创期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 江苏省科技厅与江苏省财政厅联合印发了《江苏省天使投资引导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以帮助处于起步阶段的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解决融资难困难。 同时, 各市也积极开展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融资服务的工作, 以镇江市为例, 2011 年, 镇江市财政、江苏银行、镇江新区财政各出资500 万元, 设立总额为1500 万元的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 截至2014 年5 月底, “资金池”已批授信企业37 户, 授信额度11130 万元, 达“资金池”的5 倍以上, 同时, 累计发放贷款已达8880 万元。

2. 在政府鼓励与支持方面, 江苏省政府对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

经过多方努力, 2011 年江苏省被评为全国首个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省。2014年, 根据全国工商联发布的当年中国民营企业500 强榜单显示, 江苏省上榜民营中小企业共有96 家, 其中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共75 家, 占江苏省上榜企业的78.1%。

同时, 江苏省也积极开展科技企业的申报、评估等工作, 并不断优化各类扶持措施。

3. 在完善金融市场方面, 江苏省政府通过鼓励设立科技银行, 缓解了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融资难题

2010 年9 月, 中国农业银行无锡科技支行正式挂牌创立, 成为江苏省首家以科技金融创新为主旨的科技银行。 截至2015 年9 月, 农业银行已相继在全省10个地级市设立了10 家科技银行, 占江苏银监局已批科技支行总数的1/4,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其中2014 年, 为科技型企业打造的专属产品“金科通”成功入围江苏银行业二十大品牌候选名单。

( 三) 江苏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融资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梗阻

江苏省各级政府、银行等金融机构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但是仍然有许多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融资不能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 主要表现如下。

1. 内源融资规模较小、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满足

内源融资, 即公司内部融通的资金, 包括企业主自有资金、企业盈余等。 在对江苏省企业的调研中发现, 企业创办之初融资途径首先是以自有资金为主的内源融资, 如图1 所示。

由图1 可以看出, 在企业初创期, 自有资金成为企业资金的重要来源, 其次是银行贷款和股东投资。 然而, 纵观江苏省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 内源融资方式具有明显缺点: 第一内源融资规模较小, 第二是内源融资无法满足企业某一阶段急切的资金需要, 第三是江苏省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以民营为主, 内部组织制度不够健全, 盲目融资容易引起较多问题。

2. 外源融资方式门槛高、 成本高、期限短

根据此次调查结果, 当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遇到融资问题时, 超过一半企业会选择通过银行贷款。 但是, 银行发放贷款通常需要企业提供一定规模的资产作为担保, 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大多资产少、规模小, 难以提供可抵 (质) 押资产, 且企业发展风险性高, 因此难以获得银行贷款。 调查结果显示, 64.25%的企业将融资难的外部原因归结为银行信贷准入门槛高, 如下图2所示。 其次是融资渠道有限和贷款手续复杂, 分别占51.21%和48.31%。

自2010 年9 月中国农业银行无锡科技支行成立以来, 科技银行为江苏省解决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融资难带来了新的机遇。 但是科技银行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同样遇到了诸多问题, 如缺乏金融创新能力、成本高、发展模式比较单一等。 而在证券市场融资方面, 相对于发展初期的科技型企业来说, 创业板设立的准入门槛依然很高。

3. 政策性融资方面, 渠道同样相对狭窄

近年来虽然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关注越来越多, 但是根据调研结果所知, 江苏省大部分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对国家及地区扶持政策仅仅大致了解, 有大致20%的企业极少关注甚至完全不了解。

除此以外, 我国政策性融资的融资体系本身还不健全。 一是目前江苏省与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相关的法规多为国家宏观层面, 缺少地方性的规章制度及实施细则;二是政府基金的资助额度较小, 使得部分企业在前期研发中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 三是政策性融资过于繁琐的申请程序和苛刻的审批条件让广大企业望而却步。

三、新常态下破解江苏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融资梗阻的对策建议

(一) 建立合理的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内源融资体系

江苏省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面临的融资难的情况十分严峻, 企业首先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 通过拓宽内部融资渠道达到融资目的并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第一, 企业应当建立规范合理的管理制度, 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 制定科学的管理方针。

第二, 应当规范企业自身的财务制度, 既有助于提高内部资金的使用效率, 还能够在需要贷款时及时提供详细的财务报表以得到银行的青睐。

第三, 企业不应局限于传统融资理念, 要充分发掘内部融资渠道。

(二) 不断完善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外源融资体系

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自身资本有限、融资渠道单一, 应鼓励各商业银行结合高科技企业的特点制定符合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的模式, 提供个性化金融产品。

第一, 建立专门服务于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的、 多层次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首先鼓励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出资设立小型科技金融机构, 逐步建立起专门服务于高科技中小微型企业的多层次金融机构体系。 其次, 江苏省中小金融机构应坚持“服务于中小微型企业”的市场定位, 使其贷款业务朝着相对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第二, 鼓励商业银行深入社区、工业园区开展金融服务。 政府应支持商业银行在科技园区设立专门科技金融服务的支行, 以此加大对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信贷支持的力度。

第三, 优化金融产品, 建立良好的金融创新机制。截至2014 年初, 江苏省发明专利申请、企业专利申请等指标连续4 年位居全国第一, 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也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拓宽融资渠道的创新方式。

(三) 完善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政策性融资体系

江苏省各地方政府应结合本地情况, 制订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配套政策。

第一, 应加大利用财政税收政策扶持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同时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的动力, 做好为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第二, 支持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 推进高新技术的应用。 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共建研发机构, 联合开发项目。

第三, 完善资本市场, 充分发挥市场化机制, 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撑。我国政府应该合理简化科技型企业上市程序, 为更多优质型企业打通融资血脉。

第四, 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大力推进江苏省信用体系建设, 为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参考文献

[1]陈玉荣.科技型中小企业各生命周期阶段的特点及融资策略[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 (14) .

[2]廖传惠, 杨渝南, 陈永华.互联网金融、公共科技金融与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J].科学管理研究, 2015 (02) .

[3]文学舟, 张静.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深层原因探析[J].商业研究, 2006 (10) .

[4]茹莉.破解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对策[J].经济纵横, 2013 (09) .

[5]杨安华, 赵昌文, 白广斌.基于信贷配给模型的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能力提升机制研究[J].管理学报, 2012 (07) .

[6]朱广其.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难及金融支持---基于微型金融的视角[J].华东经济管理, 2014 (12) .

浅析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近况与对策 第9篇

一、小型微型企业的性质与功能

《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 (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 文件规定: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据统计, 小型微型企业目前约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8%。小型微型企业的标准如表1所示。

与大中型企业相比, 小型微型企业对国家和社会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社会功能。它不仅解决了创业者的自身就业, 而且也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二是经济功能。经过市场经济洗礼, 小型微型企业主动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众多小型微型企业逐渐成长为大中型企业, 经济贡献度越来越大。

二、小型微型企业的发展近况

2011年以前微型企业界定在小型企业之中, 从中小企业的发展数据中可探视小型微型企业的发展状况。《“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显示:以工业为例, 2010年全国规模以上中小企业44.9万家, 比2005年增长50.1%, 年均增长8.5%, 占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的99.3%;全国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7.5%, 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9.1%;实现税金1.5万亿元, 占规模以上企业税金总额的54.3%, 是2005年的1.9倍, 年均增长13.1%;完成利润2.6万亿元, 占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总额的66.8%, 是2005年的2.4倍, 年均增长18.9%。不仅如此, “十一五”时期中小企业新增城镇就业岗位4400万个以上, 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 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据测算, 中小企业提供了全国约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

三、小型微型企业发展之困分析

纵观经济形势, 制约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的原因, 除了固有的五个方面———基础薄弱、质量较低, 市场准入障碍, 税负偏重, 融资困难和服务体系不完善之外, 自2010下半年以来, 还突出表现在经营发展过程遭遇“内外夹击”困境。

1、小型微型企业经营的“内忧”

(1) 追求暴利。随着全球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信息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的降低, 一些小型微型企业面对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期各种机会诱惑, 表现出了疯狂逐利“乱象”。

(2) 接班不顺。一方面, 在近几年全社会追求暴利的环境下, 小型微型企业接班人既无心也无力经营好实体经济;另一方面, 在不正确的财富观支配下, 一些小型微型企业主下一代只想变卖资产, 获得现金或房产, 依靠出租房产或放贷获得收益, 变成食利阶层, 更加恶化了小型微型企业生存环境。

(3) 违法失信。由于外部交易成本居高不下, 导致小型微型企业经营成本不断攀升, 但无法可依和执法不严所导致的违法失信成本低下, 又使得少数小型微型企业走上犯罪不归之路。目前, 制造业领域的“假冒伪劣”和服务业领域的“坑蒙拐骗”已成为少数小型微型企业求生存、谋发展的不二法门。

2、小型微型企业经营的“外患”

(1) “双轨制”之困。2004民营资本外移高潮、2011新一轮移民高潮, 可以说是政策体制“双轨制”的结果。2009年起, 许多小型微型企业为了弥补流动资金不足, 就已“剑走偏锋”, 通过各种“影子银行”发放高利贷, 解决一时急需周转资金不足问题, 而银行长期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趋紧, 自然而且必然出现大量企业资金链短裂问题。

(2) 成本攀升之困。第一, 劳动力短缺。一方面, 可用劳动力人口 (15—64岁) 尽管还呈增加趋势, 但少儿 (0—14岁) 抚养比呈不断下降趋势, 而老年 (65岁以上) 抚养比开始呈现不断增加态势, 劳动力密集企业将出现劳动力长期短缺局面;另一方面, 高等教育尤其本科及本科以上教育“泡沫化”, 加上80后独生子女一代中只想占有财富坐享其成“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房二代”的大量出现和炫富表现, 传统价值观缺失, 已面临谁来养活中国人的严峻社会问题。第二, 工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从全球视角看, 2011年发达经济体对于流动性管理偏向谨慎,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导致的不确定性以及大宗商品市场中的金融投机影响等诸方面因素的叠加, 使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处于高位震荡态势;从国内视角看, 2011年我国国民经济呈现增长较快、效益较好的良好态势, 对工业生产资料的需求产生拉动作用, 成为工业生产资料尤其是建材价格稳步上升的主要原因。第三, 人民币升值。一方面, 中国经济腾飞, 工业化加速, 表明其产品在世界市场范围内占有率扩大, 世界市场对人民币需求增加;另一方面, 因美国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而导致美元不断贬值情况, 美元对人民币贬值已成为长期趋势。

(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挑战。地方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中, 很多是针对科技型或具有成长潜力的小型微型企业的, 而这将是一大趋势。传统产业领域的小型微型企业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 借助政府的转型升级资金扶助, 自觉完成产业转型, 才是这类小型微型企业的明智抉择。

四、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1、共生进化论

1879年, 德国植物学家德巴瑞 (Debarry) 提出的企业共生理论认为, 企业群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大企业、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因同类资源共享或异类资源互补而形成的共生体, 导致内部或外部的直接或间接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这种改进既能带来企业效益的增加, 又推动社会福利增长。

2、市场缝隙论

战略管理理论领域的学者认为, 有三种因素导致了市场结构里存在大量的市场缝隙:一是在产业集中度较高的行业中, 微型企业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具有进入优势。二是现存的大企业将降低自身的纵向整合能力, 这就为战略灵活性、适应性强的微小型企业占据大企业放弃的细分市场提供了更多的行业进入机会。三是高度的产品差异化可以为创建微小企业提供广泛的产品特色选择范围, 微小型企业便不必面对面与大中型企业展开直接竞争, 从而增加了存活率。因此, 微型企业可充分发挥机制灵活、市场适应性强、行动快捷等特点, 灵敏迅捷地寻找市场的“缝隙”。由于技术革新与市场的动态结合所导致的服务经济化和科技创新的发展, 中小企业带来新的缝隙市场, 结果大企业越来越大, 微型企业越来越多。

五、发展小型微型企业的应对之策

第一, 完善政策体系。系统梳理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 吸纳各地的创新性举措, 对已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进行梳理归类, 形成有机的政策体系, 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环境。第二, 创新体制机制。一是在经委系统中增设小型微型企业管理职能和专职人员, 加强对小型微型企业的管理与政策指导;二是在街道和镇一级建立“商会”组织, 培育其专门面向小型微型企业的服务功能。第三,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方面, 尽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 支持小型微型企业科学管理制度的建设, 确立企业核心理念, 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推动管理创新;另一方面, 小型微型企业通过实施专业化管理、管理层持股、员工持股计划、上市与公众化等重要举措, 彻底消除“内忧”。同时, 也要注重建立以价值为导向、以竞争为主体的薪酬体系与绩效考核机制。第四, 增强企业竞争力。鼓励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中心, 从事科学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同时, 针对目前许多企业工艺设备陈旧、技术水平低的状况, 采取措施支持企业更新设备, 引进先进技术, 培训技术人员, 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 全面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努力践行科技创新、经营创新、管理创新, 坚决做到“合法经营、守法经营、诚信经营”。第五, 推进交流合作。创办小型微型企业国际交流平台, 协助小型微型企业进入国际市场, 开展和促进与国外中小企业之间的交流;政府通过项目资金支持方式, 推进小型微型企业与大企业合作, 形成“众星拱月”式创业集群;强化小微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 强强联合, 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共同发展。第六, 完善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人才资源开发和培养服务体系、技术开发服务体系、信息咨询服务体系、资信评估服务体系、市场营销服务体系, 在管理咨询、法律咨询、人才培养、信息采集和交流、技术开发、融通资金、市场开拓等方面为小型微型企业提供必要的服务。鼓励地方政府、商会牵头, 建立各种创新服务平台, 推进小型微型企业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

六、结语

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宏观经济调控给当今的小型微型企业带来了挑战, 同时也带来了众多机遇。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 (国发[2012]14号) 进一步明确了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加大了对小型微型企业的财税支持力度, 提出了缓解小型微型企业融资困难的一系列重要举措, 为小型微型企业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 发展小型微型企业只有“跳出小型微型企业看小型微型企业”, 找准方向, 对症下药, 才能“表本兼治”。同时, 小型微型企业本身也要反省自己, 调整思路, 放正心态, 顺应经济发展趋势, 真正把自己做大做强。

摘要:小型微型企业生存发展状况是宏观经济政策的“晴雨表”。本文通过阐述小型微型企业的性质与功能, 根据小型微型企业的发展近况, 着重分析了当前小型微型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遭遇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困境, 在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理论的指导下, 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应对之策, 以期为小型微型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思路。

关键词:小型微型企业,近况,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

[1]龚树强:山东省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分析[D].山东大学, 2011.

[2]李树强等:面向中小企业的科技信息服务现状及对策[J].科技信息, 2011 (35) .

[3]吕伟坚:微型外贸企业经营模式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2006.

[4]蔡翔、宋瑞敏、蒋志兵:微型企业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J].当代财经, 2005 (12) .

[5]蔡道成:中国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A].2009中国 (辽宁)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C].2009.

浅析重庆市微型企业的发展及对策 第10篇

关键词:重庆,微型企业,发展状况,对策

一、微型企业的内涵及发展优势

微型企业一般是指雇员人数小于10人、产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产品 (服务) 种类单一、规模细小的企业组织。大企业强国, 小企业富民。鼓励创办微型企业是重庆市十大民生工程之一, 对激发创业者激情, 缓解就业压力, 减少贫困人口, 缩小贫富、城乡、区域差距, 推进城乡统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几年微型企业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 主要原因在于微型企业具有一系列其他类型企业不具备的发展优势:一是微型企业产权清晰, 发展动力充足;二是微型企业进入门栏很低, 易于创建;三是建设周期短、经营灵活;四是微型企业结构简单, 易于管理。

二、重庆市微型企业发展背景及现状

(一) 重庆微型企业的发展背景

在西方发达国家和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 为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维护稳定, 都曾经或正在扶持发展“微型企业”, 微型企业占据企业组织的绝大多数, 容纳了半数以上的就业人口, 与之相比, 作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 我国中小微型企业比重太低, 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巨大。

重庆市作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城市化进程正在高速推进, 优化产业结构、缓解就业压力、缩小城乡、区域、贫富“三大”差距等现实难题尤为突出, 大力发展微型企业已成迫在眉睫之势。

(二) 重庆微型企业发展的现状

2010年6月, 重庆市在全国首开先河, 正式明确把发展微型企业作为十大民生工程之一, 并指定由工商部门牵头, 在“十二五”期间承担发展15万户微型企业、新增150万就业岗位的战略目标。目前, 重庆市微型企业发展工作初见成效, 已由试点步入常规化轨道, 大力发展微型企业日益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重视, 已远远超越重庆这一地方范畴, 有望在全国范围掀起微型企业发展热潮。在这一方面, 重庆走在了前面, 为国家科学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就业做了有益的改革探索。

三、重庆微型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一) 微型企业融资难

微型企业因为资产规模小、内部财务制度不健全、信用状况难以衡量、抵押物价值不达标、资金需求额一般较小且频率多、随机性较大、成本高等, 这些问题使银行持极谨慎状态, 导致一些有项目、有市场、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想贷款却贷不到。

(二) 微型企业发展水平不高

一方面, 绝大多数微型企业的生产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 多数企业不重视技术创新, 产品科技含量低, 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另一方面, 多数企业无健全的管理制度, 从业人员素质低, 用工缺乏劳动保障。

(三) 法律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

微型企业是整个企业连环发展的一个基础环节, 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然而这个环节长期以来均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社会各界主观认为微型企业不具有较大经济价值, 忽略了微型企业巨大的发展潜力和价值创造能力。

(四) 组织化程度低, 后续扶持政策还应进一步强化

长期以来, 微型企业几乎都处于单兵作战、自生自灭状态, 后扶政策还不够。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后续扶持合力还未完全形成。地方政府对大中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给予了更多关注, 对“草根企业”和创业弱势群体的扶持, 尤其是对扶持政策的执行力度, 短期内效果还够明显。

四、微型企业发展的建议措施

(一) 建立和健全相关法律体系

美国从1953年起, 先后出台了《小企业法》《机会均等法》等多种扶持微型企业的法律法规, 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和法律保障。借鉴成功经验, 我们应该尽快明确微型企业的界定, 加快制定微型企业的法律法规, 以便在税收、公共服务方面等给予更特殊的优惠政策, 为微型企业的设立和经营提供更宽松的环境。

(二) 设立微型企业管理机构

目前我们还没有专门的微型企业管理机构, 应该加快研究设立综合性的微型企业管理职能机构和专职人员, 对微型企业进行统一服务和管理, 从而有效促进微型企业的发展。

(三) 打通微型企业融资渠道

政府设立微型企业财政专项资金后, 其中风险补偿资金的运用可以最大程度的解决信贷风险问题, 金融机构对微型企业的放贷和担保也会增加勇气和胆量, 只有在这个基础上, 才能实施低息或无息的贷款扶持, 使微型企业真正受惠。

(四) 组织开展企业家结对帮扶活动

动员市内大型企业与微型企业开展业务结对帮扶, 将大型企业的部分产品订单和服务交给微型企业来做, 为其配套服务, 帮助微型企业发展壮大。

五、总结

微型企业作为一种现实的经济组织形式一直存在, 在重庆市“大城市带动大农村”、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特点以及三峡库区产业空虚的特殊市情下, 是改善民生, 缩小城乡、区域、贫富“三大差距”的绝对动力和基础所在。微型企业发展刚刚起步, 任重道远。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 微型企业发展一定能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陈剑林.微型企业生存与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 2007.

[2]鲁春平.微型企业与西部经济发展[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0, (4) .

微型企业发展策略论文 第11篇

一、小微企业生产成本逐年不断增加

据《中国企业成本调查》分析如下:调查中上涨最明显的成本是原材料, 从2008年至今, 92%的企业原材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其次涨幅第二的指标是工资支出, 从2008年开始, 受调查企业中有超过75%的企业的工资支出在总成本中的比例逐步上升。排在涨幅榜的第三位的是房租水电物管费用, 从2008年至今, 有大约81%的企业房租水电物管费用在总成本中的比例大幅上涨。在这三大成本项目上, 小微企业是不具备与大中型企业相抗衡的实力的。

对策分析:首先严格控制材料成本。进行供应管理, 做到货比三家、择优选购, 同质的低价购, 同价的就近买, 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效果;其次是降低物化劳动消耗, 实行物资管理。小微企业从制定物资消耗定额到发放物资都实行严格的控制, 对原材料等各种消耗用品, 做到分类定额管理, 在订货批量以及库存数量等方面进行重点控制, 做到物资合理储备, 使在保证生产的合理需要的基础上, 减少资金占用;再次是压低销售成本, 加强营销管理。调查核准客户的营运状况以及承付能力, 避免经济损失;对业务费及装卸费、运输费等费用做到既要节约, 又能调动积极性, 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

二、小微企业税负普遍较高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公布的《中小企业税收发展报告》中对18个省份5002家中小微型企业的调查发现, 小微企业税负较高的问题普遍存在。93%的企业认为税负加重是经营过程中除工资支出及材料成本增加以外的最主要困难。

对策分析:首先, 小微企业绝大多数属于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根据税法规定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率为3%, 但不得享受进项税额抵扣, 从而使得小规模纳税人的实际税负普遍高于一般纳税人。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审批门槛的降低, 小微企业可以由小规模纳税人申请成为一般纳税人, 享有进项税额抵扣的权利。其次,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小微企业税收的优惠政策, 例如:月销售额2万元以下小微企业免征营业税和增值税;自2014年1月1日起, 应纳税所得额低于10万元 (含10万元) 的小微企业享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借助“营改增”的税制改革, 小微企业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流转税负。

三、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 融资成本高

我国小微企业的融资特点:

1.融资渠道过于狭窄, 主要来源是自有资金、经营积累、民间借贷和少部分银行贷款。金融机构贷款发放主要对象是大中型企业;绝大多数小微企业都不能通过上市、发行债券以及商业信用融资;由于小微企业资金都比较紧张, 企业之间的信用融资可能性很小。

2. 小微企业生产规模小, 经营多变, 资金需求“时间紧, 要求急, 数量少”的特点使得小微企业融资复杂性加大。

3.融资成本高。一是小微企业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大多是以不动产作抵押做抵押担保的, 必须要向中介机构交纳评估费、登记费等费用。二是金融机构在贷款利率上不能一视同仁, 小微企业要负担更高的贷款浮动利率。

对策分析:小型微型企业的融资问题有赖于国家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引导和体制扶持, 所以, 要解决企业的融资难题就要有赖于政府的政策导向。

1.政府应制定相应金融政策, 引导金融机构资金向小微企业流动。首先要规定商业银行新增贷款投放小微企业的比例标准, 并减少小微企业抵押贷款审批环节, 改变商业银行以企业规模和所有制结构作为贷款标准的做法;其次, 政府统筹资金用于建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的补偿机构, 降低金融机构投放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风险指数。

2.加大扶持小额贷款公司, 帮助小额贷款公司的解决融资问题。政府要在放宽对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规模限制的同时放宽其从银行业融入资金余额的限制, 避免小额贷款公司出现资金短缺, 造成无款可贷的局面。

3.赋予民间借贷合法地位, 打破银行业的金融垄断, 加速金融体系改革, 从而拓宽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

4.大力发展场外交易市场, 不但有利于拓展企业自身的直接融资渠道, 且更容易引起风险资本和战略投资者的注意, 极大地促进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 使小型微型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的渠道不断拓宽。

5.政府设立信用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 这是市场经济国家行之有效的做法, 也是解决我国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问题的有效办法。

四、企业管理不规范, 经营者缺乏先进的经营理念

1.财务管理粗放, 不规范。老板管钱是小企业的普遍现象, 企业会计则是专职应付税务机关的。有此小企业即便设立了财务部, 也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整体机制, 根本没有发挥应有的管理职能。

2.小微企业没有明确设立长远的战略目标, 从而缺乏核心竟争力。中国的小企业大多数停留在低层次, 同质化的价格竞争中, 从而造成了利润低和抗市场风险能力弱的现状。

3.小微企业人才流失严重, 发展后劲不足。首先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使得小微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过分集权、任人唯亲的普遍现象;其次是小企业员工缺乏充分的发展空间, 薪酬和福利待遇相比较差, 各种用工保险制度不健全。

对策分析:

1.强化资金管理, 加强财务控制。第一, 财务部门应适时提出合并、转让、终止、撤销、清理出售资产等改善投资管理的合理建议, 以供企业领导层决策参考。第二, 企业应建立系统的财务内控制度, 规范支出审批, 做到账、款、物分管, 并且生产经营计划应协同财务人员共同参与制定。第三, 企业建立系统的财务监督制度, 对生产经营活动实行严格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

2.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加速资金周转。第一, 使资金的来源和动用相配比, 只有两者有效结合, 才能避免资金周转困难;第二, 加强对应收账款日常管理, 准确预测资金收回和支付的时间;第三, 合理进行资金分配, 使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占用有效配合。

3.加强财产控制, 健全财产管理制度。第一, 对财产的管理与记录必须分开, 建立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形成内部牵制, 并进行定期检查盘点。第二, 加强对流动资产的管理, 尽最大可能减少库存物资压库, 使得存货及应收账款等流动资产保持最佳结构;第三, 对客户进行信用评定, 定期核对应收账款等往来帐目, 并制定收款管理办法, 减少坏帐损失。

4.制定明确的长远发展战略, 以便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一, 按照市场、资源及劳动力优势, 发展特色企业群体, 形成地域产业群体, 走发展地域特色型企业之路,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第二, 谋求为国内外大形企业生产零配件的发展道路, 走配套形企业之路, 以期形成稳定长期的生产销售链。第三, 吸引高科技人才进行开发适合小企业的科技成果, 着力进行产学研联合, 发展科技形企业。

5.转变落后的管理理念, 形成科学的用人制度。一要转变任人唯亲的用人观念, 使用有才干的外来人才。二要制定出公正、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 对不同层次的员工制定不同的评估标准, 并进行公开、公正、合理的考核及选拔。三要为员工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 就要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 并将详细明确的发展战略规划与员工个体紧密联系在一起, 使员工能够与企业一起成长发展。四要形成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多组织员工间以及员工上下级之间的交流活动, 实时了解员工的思想状态, 并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与便利的生活条件。五要适当提高薪酬和福利待遇, 使员工的经历、能力以及业绩与得到的报酬相匹配, 薪金制度尽可能达到公平合理。六要按规定缴纳代扣五险一金等社会统筹保障性基金, 消除员工的后顾之忧, 使员工对自己的工作安全感十足。七要运用法律手段与在职员工签订明确有效的用工合同, 从而增加了员工的违约赔偿成本, 能够有效防止人才的随意流失。

摘要:小型微型企业确立实施发展战略的五要素:加强管理降低成本;运用国家相关税收政策, 降低税负;吸引风险投资, 利用财政金融政策解决融资难题;转变管理理念, 制定长远发展战略, 形成核心竞争力。

上一篇:胸椎小关节紊乱症下一篇:重型颅脑外伤护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