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练习有效性

2024-05-29

课堂练习有效性(精选12篇)

课堂练习有效性 第1篇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练习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剖析

小学数学教学中, 课堂练习一般都是在具体知识教学过后才进行, 这样的课时安排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巩固既有知识, 检验课堂知识教学中基础知识的把握是否扎实。但是我国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练习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 笔者认为其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 其中较为严重的有以下几类: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练习中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主观感受;其次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例题以及数学题目的设置没有下足功夫, 而是一味地凭借教师的主观感受和意愿对数学课堂练习进行设计和教学;最后是受旧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负面影响严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 小学数学高效被大多数义务教育学校所引用, 在教学模式上也有较大改进, 但是许多学校只是在形式上采取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其内容和教学目的仍然沿袭旧有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这样的课堂练习教学模式极容易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的也仅仅是一些解题的机器, 而不是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独立人。

造成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练习存在上述严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最直接的因素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很好地把握好课堂练习教学以及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质和内在含义, 尤其随着我国教育新课改的逐步深化, 许多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培养模式已经与现实条件格格不入, 给教育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的同时, 也给教师和学生带来沉重的负担。

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练习的效率和水平的策略分析

1.培养学生创新创造意识,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需要以激发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为基本出发点, 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数学知识中拥有更多的自主空间,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练习教学实践中, 勇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集体智慧的强大作用, 培养更强的创新创造意识。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摒弃本本主义、固话的思维模式, 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主学习空间, 同时也要提高自身思想综合素质, 使学生在立足于数学逻辑知识点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出现问题时不至于受到责备与处罚。营造和谐、宽容的创新创造环境, 对于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也显得格外重要, 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可以减轻学生的思想包袱, 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问题的发现和提出能力的培养中。

2.明确教学目标, 改进教学手段, 合理把握课堂练习的内容和实践上的安排

随着整体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信息化手段在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也日渐广泛, 为学生学习数学创造了更好的学习平台, 拓展了学习空间, 也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为更好地构建小学数学课堂高效教学, 需要各学校积极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服务于小学数学教学课堂, 同时学校要明确数学教学目的, 拟定合理高效的教学大纲, 促进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前文早已论述现阶段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中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课堂练习的实质和内涵, 笔者认为在新课标背景下,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最为突出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磨炼以及基本数学思维的培养。小学数学课堂练习需要教师在课堂练习的内容安排以及时间安排上下足功夫, 而不是简单粗暴地任性选择一些粗制滥造的题目来搪塞学生。

总之,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在实践中取得成就的同时, 也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 结合新课改背景下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 需要教师在充分把握好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实质和基本内涵的基础上丰富教学手段、积极改进教学内容安排, 同时需要在例题的选择上下足功夫, 选择一些更具有启发性、开创性的例题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让每一次的数学课堂练习都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思维的乐趣。

参考文献

如何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第2篇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它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以,老师们对于课堂练习的选择和设计都非常的重视。但自从使用新教材以来,越来越多的教师都认为新教材的例题比较简单,可是练习题却很难,而且很多的学生出现了“一看就懂,一说就会,一做就错”的现象,为什么有这些现象呢?我们的练习设计重复、单调,训练机械,缺少创造性,抹杀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成绩优异者品尝不到创造的快乐,成绩落后的者体会得最深的却是挫败感。于是,作业成为了“负担、累赘”的代名词,学生也就只能像应付差事一样,搪塞老师,敷衍了事。可见,练习设计面临的最大困境是:无效、低效。这样的结果直接威胁着我们教学的效果,因此,我们要讲究课堂练习策略,精心设计数学课堂习题,严密组织课堂练习结构,提高课堂练习效率,是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保证教学任务完成的需要。

一、习题设计要到位,讲究实效

1、针对性

短短的40分钟内,既要完成新授知识,又要及时的进行练习巩固,那么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使课堂练习更有效呢?首先要做到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有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是指练习的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还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尤其是对后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这样就能使学生通过练习有所提高,从而真正的练在关键处。所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巧妙而恰到好处的课堂练习,可以使教学过程优化,从而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层次性

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根据教材本身内在的逻辑及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发展水平,使练习有一定的层次性,由浅入深,由简单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既不超越教材,也不降低要求。

3、系统性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注意新授知识的系统性,也应注意练习的系统性,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将新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以旧导新,促进调整与同化,使之连成一体,发挥知识整体结构在学生认识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4、丰富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到:教材编写时,应采用多样的形式(如图片、游戏、卡通、表格、文字等),直观形像、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对教材编写提出这样的要求,那么对教师在平常的练习设计中,也应努力做到这一点,使自己所设计的练习不管在内容还是在呈现形式上都要丰富多彩,从而改变过去在练习中的严肃有余,生动不够,活泼不足的形式。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以达到练习的有效性。

二、讲究练习策略,优化练习效果。

为了减轻学生因为过多的作业量而造成过重的课业负担,又要提高练习效率,教师应讲究科学的练习策略。

1、新知识及时练。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人们,人在学习之后,遗忘便立即开始,且遵循“先快后慢”的规律,可见,学生学习的新知识要及时练,以加深和巩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记忆,使大脑的神经联系得到强化。教师在教完新的知识点之后,应及时针对这个知识点的本质特征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习题让学生练习。如教学“角的知识”后,让学生判断下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通过及时的练习,学生明确角的基本特征:从一点起,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直的边,就是角。

2、易混知识对比练。

对于易混的概念,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对比的练习方法来认识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对比练习中,让学生发现知识间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之处。例如在学习除数是一位的除法估算新课练习中,学生对于估值何时要估大或估小易混淆,设计如下两道对比的题目,得出估值要根据生活的实际情况进行估大或估小的结论。

1、每瓶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几瓶?

2、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帐篷?

3、相关知识结合练。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教师在讲解一个新知识后,应把与此相关的旧知识结合在一起,选择练习题让学生练习,促使学习迁移往正向发展,把新旧知识连成片,串成线,形成知识网络,减少单一的练习时间,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求两数的相差数和求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可以综合练习:

男生15人,女生7人,男生比女生多几人? 男生15人,女生7人,女生比男生少几人? 男生15人,女生比男生少8人,女生有几人? 女生7人,男生比女生多8人,男生有几个?

4、重要知识加强练。

对教材中的一些重点的、难点的、关键的知识,教师应在题目的数量和质量的选择上下功夫,不要随心所欲,信手拾来让学生练习。一般来说,在讲了一个新的重要概念之后,应选配一些比较简单的基础习题用以增强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些稍复杂的习题,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5、适时适量练

适时适量是指练习设计要有时间和一定数量的控制。课堂上用于练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对于低年级来说,新授课练习的时间一般占一节课的二分之一;中高年级练习的时间占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练习没有一定的量,就难以保证适度的质。练习过的过多,学生在预定时间内完不成,教师就无法及时了解反馈信息;练习太少,则达不到练习的目的,教学信息反馈也不完整不全面。教师应按照教材内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来决定练习量的多少。

6、在错误中练

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尝试与错误是学习的基本形式。”在学习的过程中,犯错是在所难免的,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而关键之处在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错误中吸取教训,使自己下次不再犯错。如:在计算中,学生的错误总是层出不穷,不是抄错数字了,就是背错乘法口诀了,要么是小数点点错了,都是一些极小的错误,但却经常出现,让人忽视不得。也因此,课堂作业我总是坚持进行面批,每每批到错题,我常会多问学生一句:“来,检查一下,你这题哪里错了?”可是,却往往有学生对我说:“老师,我看不出来,你让我重新算一遍吧!”看来,有些学生还是不善于进行检验。针对这一情况,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更该注意对学生进行计算方法和检验方法的指导;碰到错题了,要追着问一句:“错在哪里了?”要求学生在原题上找出错误,找不出来,就师生一起找;同时我要求学生将自己的错题记录下来,整理成错题集,以提醒自己和警戒自己。

三、注重教学反思,保证数学教学更有成效。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探讨 第3篇

一、数学日常课堂练习普遍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1.练习时间不足

新课程改革下,很多教师注重了情境创设和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舍得花时间让学生经历新知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同时又因为“不放心”心理下的大量讲授,使得巩固练习时间偏少,显得“头重脚轻”。

2.练习形式单调

多数教师仅局限于教材上的练习题型,而其他形式的练习,如:填空、选择、判断等则很少,更忽视实践练习。练习形式单调、枯燥,缺乏趣味性、实践性,不能在学生已产生思维疲劳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练习层次单一

所练习的大多是条件明确、模仿例题、思路单一,结论确定的封闭性习题。缺少那些条件隐蔽、思路开放、灵活多变的发展性习题,不能有效地调动学有余力的优等生的积极性。

4.练习数量过度

有些教师片面认为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熟能生巧的过程,到处收集、罗列练习题,布置大量的练习,大打“题海战术”,练习题的安排又常常是机械重复的偏多,致使学生的学习负担重而效果不理想。

二、提高课堂练习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1.灵活设计课堂练习的内容

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兴趣盎然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能稳定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设计时,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挖掘习题本身的内在力量,设计游戏、猜谜语、走数学迷宫等活动,开展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践练习等。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思维”飞起来,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才能产生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这时学生即使遇到困难,也会去克服困难,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使练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有針对性和层次性地设计课堂练习

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提出的教学目标,准确地把握住各部分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要符合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

其次,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变式、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去安排,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经过刻苦学习之后获得成功、快乐、愉快的体验,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更加主动。

3.设计有典型性和生活化的课堂练习

一节课只有40分钟,时间有限,因此我们课堂练习的设计要少而精,这就要求我们设计的练习具备典型性,既能集中体现课堂教学内容的精华,做到题量适当,恰到好处,又能通过设计的练习达到巩固知识、举一反三、拓展思维、培养基本技能的目的。

总之,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练习的质量,需要很多策略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使用,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下需要教师智慧的、合理的采用相应的策略。如何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练习的质量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作者单位 江苏省连云港市胊山中学小学部)

关于课堂练习有效性的思考 第4篇

事例 (一) :理解“色彩斑斓”的意思。教师首先要求学生给“斑”组词, 然后告诉学生, 这里的“斑”就是“斑点”的意思, “斓”就是“色彩艳丽”的意思, 那么整个词语呢?学生回答不上, 教师再次告知:“色彩斑斓”就是“色彩丰富艳丽多彩”的意思。

事例 (二) :临近课尾, 安排感情朗读:“那么美的地方, 谁来夸夸它?”抽几个学生朗读, 情感不够, 教师一再扬起手臂, 把学生的情绪、音调使劲往高里带。

事例 (三) :课文先后出现了三个表示色彩丰富的词语———“色彩斑斓”“五彩缤纷”“五颜六色”。对此, 教师在初读感知阶段这样组织学生学词:让一个学生自由说出几种颜色。学生一口气说了一大堆———黄色、红色、蓝色、白色……教师引导:这样说太简单, 表示颜色的词语可以说得不一样, 比如“红彤彤”。学生第二次“说”颜色:绿油油、金灿灿、黑糊糊……教师再一次引导:说颜色还可以这样说, 如“玫瑰红”“雪白”。学生第三次在教师的帮助下“说”颜色: (老师) 金——— (学生) 黄、 (老师) 银——— (学生) 白、 (老师) 草——— (学生) 绿……

这样的事例在课堂上随处可见, 举不胜举。置身这样的课堂, 可以明显地感觉到阅读教学重体验、强分析、人文见长的原有模式正在发生着鲜明的变化, 学生语言学习、言语实践的机会正在不断增加。然而遗憾的是, 好多练习的结果并没有达成教师预设的目标, 练习的有效性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

一、对练习的程度缺乏定位, 教师主导过于强势

这里所说的练习的“度”, 包含两个维度的考量, 一个是学生的认识程度, 一个是练习的深入程度。以事例 (一) 来说, 用“词素分析”理解“色彩斑斓”, 本是一个很常态的学习任务。但是,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 用词素分析“色彩斑斓”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尽管教师先行帮助解决了“斑”“斓”这两个难理解的字, 但是要提取整个词语的意义, 学生在思维上还需要经历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逐字理解“色彩斑斓”四个字的意思“色彩”“斑点”“色彩丰富艳丽”;然后在综合字面意思的基础上提取“色彩斑斓”整个词语的意象;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它正确地表达出来。显然这样复杂理性的思维过程不是二年级学生擅长的方式, 练习的“深入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了学生能够接受的水平。

其次, 教师对学生理解词意的能力发展过程缺乏了解。识字学词, 理解词义, 对于低年级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提高阅读水平当然非常重要。但是学生对于词义的解读能力是层层递进、逐步发展的, 需要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由浅入深、从表到里、由感知感悟到抽象概括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下子就可以走完的。而且学生对于新词的认识, 就像是结交一位新朋友, 学生会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语境中不断地碰到这个朋友, 触摸、玩味次数多了, 对新朋友的了解也一点点增进, 对词意的理解才能达到立体而全面的程度。而学生同时也是在这样不断理解词语、深入词语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关于“读懂词语”的个性化的认识和经验。这些认识和经验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习方法。“词素分析”, 的确是很简便的解词方法之一, 但是“词素分析”更显理性和概念化, 对学生的思维要求也更高。就二年级学生来说, 他们擅长的是通过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整体感知的理解方式。逐字分析“斑”“斓”的意思, 通透词语中每一个字与整个词语的关系, 希望一步到位把一个新词读懂读透, 其实违背了语言学习的规律和学生的学习心理。这也就难怪课堂上出现学生懵懵懂懂、教师一再告知的场面了。

二、对练习的过程缺乏耐心, 结果意识太过明显

对于事例 (二) 描述的朗读练习情况, 日常课堂中也时有所见。把朗读当做目的、当做结果来追求的练习, 只会使练习的路越走越窄、越走越无味。

“感情朗读”作为教学中的一个环节, 把它与“初读感知”“精读品悟”“迁移拓展”等各个教学环节相提并论, 各自为政, 无形中就割裂了“朗读与理解”“朗读与品悟”“朗读与联想”等的紧密关系, 将“感情朗读”独立于品悟、理解之外, 为朗读而朗读, 为感情而感情, 这样的朗读如断源之水、无米之炊, 失去了丰富、充盈、鲜活的生成过程, 读起来拿腔捏调、装腔作势, 不活泼、不生动、感情干瘪也就在所难免了。

而且, 从课堂结构上看, “感情朗读”作为点缀或者成果展示, 常常被安排在课尾集中进行。这样的“感情朗读”常常异化为个别好学生的“课堂秀”, 似乎这几个学生读好了, 就代表着这一课读好了, 代表着全班都读好了。这样的“朗读练习”大多蜻蜓点水, 评价也是避重就轻, 以肯定优点为主, 对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所以学生天天练习朗读, 但还是读不好、读不真、读不深, 这跟平时缺乏深入、细致、扎实、到位的朗读指导是分不开的, 也跟教师缺乏以朗读为手段深化言语实践的教学意识有很大的关系。

三、对练习的性质缺乏思考, 课堂节奏失于调控

事例 (三) 所示的词语练习, 乍一看, 很有新意、深意。从一开始“通过说颜色来丰富词语的意象, 理解和把握词语的内涵”, 逐步发展到“关注表达方式, 提升词汇质量, 丰富词语积累”, 整个过程步步为营、关注形式、指向积累。但是这样的词语练习放在《台湾的蝴蝶谷》一课的“初读感知”阶段是否合适, 同样值得商榷。

这个练习步骤多, 过程长, 花时自然不少。仅仅为了反馈一组词语的理解, 就占用了这样大块的课堂时间, 无形中拉长了初读环节的战线, 使初读阶段显得特别冗长、沉闷, 客观上造成了整节课头重脚轻、笨重拖沓的感觉。

其次从学生的角度看, 第一次“说颜色”很顺利, 第二次“说颜色”也不成问题, 第三次“说颜色”就有点“磕磕碰碰”, 因为学生把握不住这种用事物名称来表示颜色的词语的结构特点, 最后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部分完成。所以综观整个“说颜色”练习设计, 目标集中、结构严密、层次清晰, 看起来相当完美。但是从学生的反应来看, 练习要求或滞后, 或超前, 存在与学生的言语水平不同步、不合拍的情况。

事实上颜色的三种表达形式, 并不是从文本的言语原型出发来设计练习的。“蝴蝶谷”里的蝴蝶“五颜六色”“色彩斑斓”“五彩缤纷”, 透过这一组文字, 激起神奇的想象, 在脑海中自主建构起丰富真切的画面, 让学生感受千万只色彩艳丽的蝴蝶翩翩起舞、奔赴盛会的热烈、华丽和炫目, 这是课堂需要把握的。而现在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 仅从蝴蝶的“色彩丰富”话题切入, 搞起了三种表达形式的“基本功训练”。这种脱离文本依凭的“基本功训练”, 很容易在教学上造成脱节和偏离主线, 使课堂显得机械而生硬。

综上所述, 不难发现, 课堂练习要提高质量, 提高效率, 光有练习的意识是远远不够的。练习是一项综合工程, 练习的设计和实施, 跟文本资源、学习心理、教学规律、学生特点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的关联。如果说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 那么练习不妨视作阅读过程中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对话的“载体”。从“载体”的视角出发, 我们在设计课堂练习的时候, 必需摆正三个“位置”。

首先, 摆正学生的位置。学生是课堂练习的唯一主体, 要保证学生在任何时候、任何环节都是练习的主要参与者。这也就意味着练习内容和形式的选择, 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 切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发展需要。练习要重过程, 轻结果, 要保证学生充分参与练习的时间。

其次, 摆正文本的位置。课堂练习一不小心就会沦落为“基本功训练”。要避免细碎、机械、远离文本、缺少依凭的课堂训练, 就要从文本出发, 正确认识文本的学科价值, 准确把握文本的言语特点, 沿用课文原型, 争取一课一得, 课课有得。

最后, 摆正思维的位置。课堂上学生参与练习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 不要满足于课堂上学生的“手动”“口动”, 要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只有摆正“思维”的位置, 练习才能真正从本源上滋养能力、发展智慧, 使学生的思维创新, 充满活力。

课堂练习有效性 第5篇

冯德志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达到学语文——做语文——会语文——用语文的目的。在当前减负增效,向课堂要质量,向课堂四十分钟要效益的大背景下,重视语文课堂教学中练习的预设、实施、反馈、矫正,提高其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清醒认识当前语文课堂练习的现状,是提高练习有效性的前提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言语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高雅的言谈举止六个方面。对于以上六点,我们认为,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在对前三者的教与学的反复实践中,达成对后三者的培养目标。而知识、语言材料、技能的获得和提升都离不开训练,也就是练习。可是,近几年,在新课程改革稳步推进的过程中,各种思潮蜂拥而至,多种理念急剧交汇,使得很多教师无所适从,往往“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如对练习的认识,就曾一度迷失,谈“练”色变,认为练习就是应试教育,练习就是“题海战术”,练习就是机械、重复、刻板教条,练习就是不人文等等。所以,在教师内心对练习的重视不够,为创新而反传统,彻底与传统决裂,致使传统中合理的、优秀的成分也得不到继承与发扬。在实际的操作中,更是不断弱化练习,不断挤压、蚕食练习的空间,内容空泛,形式单一,充斥着形式至上和虚浮的情绪,“泛人文”盛行,语文教学走向了“消解语文”的误区,语文不像语文,学生不愿意学语文。

二、准确理解,科学定位,是提高练习有效性的基础

其实,练习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决不是它的附庸。通过练习,可以促进学生储备知识,理解与巩固知识,从而构建知识体系;通过练习,可以促进学生训练思维,形成能力;通过练习,可以促进学生深化认识,升华素养。科学的、有效的练习,能在一定程度上破解20世纪语文教学“低效”的“百年难题”。我们学校将“练习的有效性策略研究”作为研究的课题,就是想通过我们的思考与实践,从练习的层面,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方法问题。

需要明确的是,新课程理念下的练习应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练习。传统的练习仅是对教学的补充,对知识的机械的强化训练,方式陈旧、呆板以及大量无味的重复练习的因素,更多要求的是规范、统一,结果是学生缺少一种灵性、活泼、有趣的学习,倍感语文学习的枯燥,学习变成了一种负担。而与新课程标准一致的课堂练习,不是为难学生,不是为了考学生的薄弱环节,而应重在面向全体学生,追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生成性、发展性训练。形式上,应从传统的“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转向多样化,如“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层次上,因人而异,体现差异,分层要求,尽量知识性、趣味性并重,力求人人都有信心“动”起来;内容上应从侧重“温故”转向“探究创新”,“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练习,引导学生巩固知识,活用知识,培养能力,体现和提升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人生观。

在诸因素中,练习内容的选择、确定与框架构建,直接决定了练习的含金量,是提高有效性的重要一环。

三、积极创新语文课堂练习的预设策略,是提高练习有效性的关键

(一)、基础性练习预设

要完成语文课程积累的任务,基础性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主要内容。其预设首先要体现针对性,这需要教师做大量的整理工作,从浩繁的材料中筛选出重点、难点、关键点,如从“读一读,写一写”和课文注释中筛选出重点生字、词,要求学生当堂练习注音,解释,完成识记,积累;在学习应背诵的经典名篇时,探讨或直接教给方法,要求学生练习背诵,当堂完成积累;有意识地选择易错、易混、易忘的知识点,或正面强化,或反面设陷,强化印象,促使学生牢固掌握。如形似字、同音字、同义词辨析、成语运用、朗读节奏划分等;其次,与教材紧扣的基础练习要力求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体现出多样性和趣味性,这样的练习才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做好记。教师要处理好基础性练习的预设,就必须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还需要博览群书,2 注重积累,掌握丰富的练习素材,这样才能优化组合,推陈出新。面,应注意涵盖语音、字形、词义、成语积累与运用、句子、朗读、文言文常用实虚词积累及句子翻译、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等。好的内容需要科学多样的形式来突破,如同样是语音练习,可以变换成三种形式: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选择注音正确或错误的项;如成语的积累,可以设计为明出处、讲故事、同义比较、接龙等;枯燥的知识还可以以猜谜、对联、编故事和编顺口溜等形式来完成,如标调口诀、“而”字的用法与含义用故事的形式展示等。学生为能求“解”,愿意去讨论,去寻求答案,学习就非常主动、有效。

(二)、渗透发展阅读能力的练习预设

在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占有较大比重。语文新课标在课程总目标部分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可见,阅读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所以,强化渗透阅读能力的练习,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1、以教材文本为例子的阅读练习

教材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载体,师生通过学习教材提供的文本,与文本对话,悟法,得法,从而达成目标。练习在这个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起着桥梁与纽带的作用。

如教读《杨修之死》一文时,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阅读,概括“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的几件事情时,就可以将练习设计为:用编回目的方式,为这几件事情各加一回目,交代事件原委,凸显人物性格。再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这种练习的好处在于既有一定的深度,也体现出一定的趣味性,学生的参与有积极性。教者选择较为精当的回目板书下来,整个故事情节就一目了然了,分析情节结构也就变得水到渠成。在此基础上,利用板书,可顺利理出小说线索,学生对人物形象及作品的主题也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都为下一步深入解读文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得后来的教学变得轻车熟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这些练习其实就是在培养和训练整体感知、把握要点、筛选信息、恰当运用语言的能力,长久坚持,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就会有长足的进步。在教一些比较枯燥的文章时,更应把练习看作是深化文 3 本阅读的有效载体。如在学习《不求甚解》这一课时,由于学生初步接触驳论文,对作者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不容易理解和把握,教师就可以设计如下练习:引导学生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通过这样的练习方式,体会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地驳斥对方论点,同时阐明自己观点的。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同时,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就比泛泛的讲解要来得直观,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一举多得,兴味盎然。2、拓展、延伸阅读练习

“教材无非是例子”,用教材教,最终要从走进文本到跳出文本。因此,要拓展思路,把对学生的语文训练适时延伸、拓展到课外。一般说来,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布置拓展练习,扩展语文学习的外延,提高语文学习的深度。如学习了《雨说》一诗,就可以以“雨”为话题,让会写诗的写几行小诗,擅长写散文的写一个散文片段„„这样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提高参与面与参与效益;二是安排延伸阅读练习,设计、推荐、要求完成阅读体同法异的文章,这是一条帮助学生走向广博与精深的有效途径。如学习初中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前,由于这是初中阶段单独安排的唯一一个议论文单元,学生所掌握的议论文知识很少,或很不成体系,教师就可以在新课学习之前安排一次阅读拓展练习,选取一篇典型的议论文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将议论文知识融合到习题中去,学生通过练习,通过全班的交流,教师的引导、订正,将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结构、语言等知识点形成一个体系,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在不自觉中就储备了有关知识,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再如学习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后,可以为学生推荐《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一文,设计一组相应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深化,形成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要说明的是,拓展阅读练习的功效不是即时的、显性的,但它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健全他们的心灵和人格,学会知识的迁移和拓展。所以,我们大可不必为它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而气馁甚至放弃。

提高课堂练习有效性的组织策略 第6篇

一、全员参与,积极主动

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不让一个学生做旁观者,是练习初期教师应该关注的问题。由于学生层次差别较大,怎样才能使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呢?首先教师要正确对待这种个体差异,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能力,设计符合个性特点的练习内容,找到适合的练习方法。课堂教学内容本身分层次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对于没有基础的学生只要能够完成基本要求即可,而对于有一定基础或者基础较好的学生则要拔高要求。

二、查漏补缺,快速提高

对于新授内容,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出错的可能性较大。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学生的问题,对于共性问题教师要重新讲解或示范,这很可能是教师讲解不清楚,没有看清示范所致,大部分学生没有领会,重新讲解与示范是对自己工作的一种补救。如果是个别问题,可由教师个别辅导,或是学生之间一帮一辅导。其实,错误出现并不可怕,这恰恰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快速提高的过程,在寻错的过程中要究其原因分析总结,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才会更加牢固。

三、深入掌握,互相评价

知识与技能掌握之后,教师还可鼓励学生相互比较学习,学生之间掌握的情况如何可由同伴来评价,在这种相互的评价中自己不仅掌握了评价这一知识与技能的标准,同时也可运用这一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运动技能情况。教师的评价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情感与思想交流的过程,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效途径,在评价时可科学合理地运用师生评价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可让适当运用生生评价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四、小组竞赛,激发热情

在知识与技能掌握牢固的情况下,教师可在班内或组内开展竞赛。竞赛要考虑小组的均衡性,考虑小组的人数,并要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既让学生掌握技能又要充分发挥小组竞赛的重要作用。竞赛中学生要分工合作与团结协作,在相互的鼓励中完成比赛,既调节了气氛,训练了速度,检验了对学习内容的学习成效,又培养了他们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放开思路,鼓励创新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与技能以后,教师可鼓励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但这种创新要符合知识与技能掌握的原则,学生创新的过程就是探索、启发学生思维的过程。善于思考、善于创新的学生是学校教育有意识培养的人才。学生的创新最好要考虑到课堂教学的内容,在学生掌握一定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如,一位老师在教会学生接力棒技术的基础上让学生发挥想象开发接力棒的其他使用功能,结果学生想出了很多有关接力棒的使用功能。因此可见,只要放开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创新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六、评价与反思

这里的评价包括对学生练习情况的即时评价与学生练习效果的反馈评价。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如果得到教师的及时评价,那么这种评价就是一种反馈,会起到激励的作用,因为学生知道自己的进度、成绩以及技能运用成效等,可以激起进一步学好的愿望。同时,通过反馈的作用也可及时看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及时纠正并激起上进心。评价的方式并不唯一,正确与错误是最简单的评价,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来说,这还远远不够。有效的评价应该体现出学生的思路、方法、过程、习惯、能力和品质等各方面情况。所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利用评语评价学生课堂练习的表现。对课堂练习的评价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情感、思想交流的重要平台,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的思考 第7篇

一、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练习的必要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安排“练习”这个环节, 是有它的现实意义的。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水平决定了他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教师所讲的新知, 即便是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合作、探索而发现的规律, 也不可能个个做到能灵活运用的地步。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一些练习, 使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及法则的应用。但是鉴于传统教学注重搞“题海”战术, 让学生湮没在无穷无尽的、机械的、重复的、毫无实际意义的练习中的弊端, 新课程实施中的练习设计有它自身的特点, 倡导将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呈现给学生,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水平, 数学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当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现状

长期以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倡“精讲多练”、“以练代讲”, 所以在练习中存在着多、繁、杂的现象, 而在我们教师的观念中又有“不加强练习, 不进行重复的练习就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认识误区, 以致于我们很少反思哪些练习对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 哪些是无效的甚至是有负面影响的。具体表现为:一是盲目多练。练习题的安排常常是重复单调、杂乱无章, 不能使学生从练习的安排中领会到知识的结构, 不能加深对基本概念、法则的理解。二是过分注重书面练习。现行教材以及各类课外辅导练习主要是书面的, 而其它形式的练习, 如:动手练习、动口练习、社会实践等很少, 甚至是没有, 从而忽视了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三是重视封闭性练习。课堂练习大多是条件明确, 思路单一, 结论确定的封闭性习题, 缺少那些条件隐蔽, 思路开放, 灵活多变的习题。四是练习“一刀切”, 不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对学习基础、接受能力不同、兴趣爱好各异的一个班的学生来说, 布置同样质与量的练习势必造成有些人“吃不饱”, 有些人又“吃不了”的状况, 练习对学生的学习不具备潜在的意义。五是重视解题技能训练, 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练习只停留在简单的模仿与重复上, 忽视练习当中的思维因素。

三、针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的几点思考———课堂练习的多样化

课堂练习的内容灵活了,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趣的练习, 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能稳定学生的注意力, 深化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设计时, 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挖掘习题本身的内在力量, 设计游戏、猜谜语、走数学迷宫等活动, 开展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践练习等。可以补充、匹配、补缺、画图等, 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 让学生“思维”飞起来, 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才能产生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 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 这时学生即使遇到困难, 也会去克服困难, 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使练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质数与合数》一课, 是比较抽象枯燥的概念教学, 为了避免学生的厌学情绪, 我精心设计了如下练习。在1~20中, 奇数有____, 偶数有____, 合数有____, 质数有____, 这一练习让学生个体独立完成。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发现了什么?”同学们得出了很多结论, 如:质数不一定全是奇数;合数不一定全是偶数等。建构主义认知理论认为, 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 必须要经过自己亲身探索、体验、认知, 自己去建构对知识的认知, 建构知识的框架和知识体系, 才能完全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并形成技能。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通过画龙点睛的语言点拨、对话交流、资料链接、情境再现等给学生的思维“搭脚手架”, 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诱发学生自己主动进行练习、自主地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追寻有效的课堂练习 第8篇

一、题目精心设计, 是课堂练习有效的前提

课堂练习的内容是决定课堂练习效果的前提, 没有合适的、好的练习内容就不会有好的练习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前, 应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 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 挖掘教材的智能因素, 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 精心设计题目。设计课堂练习时需遵循目标性原则、阶梯型原则、多样性原则。

六年级毕业复习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习:

【案例1】如图, 长方形被平均分成10份, 用“M”表示阴影部分的面积, 用“N”表示空白部分的面积。

基础练习:

(1) M与N的最简比为:_____。

(2) M相当于N的。

(3) M比N少。

(4) N比M多。

(5) M占 (M+N) 的____%。

(6) (M+N) 与M的比为___。

比较练习:

1.若长方形的面积 (M+N) 为60平方厘米。

(1) M的面积是___平方厘米。

(2) N的面积是___平方厘米。

2.若阴影部分面积 (M) 为60平方厘米。

(1) (M+N) 的面积是___平方厘米。

(2) N的面积是___平方厘米。

3.若空白部分面积 (N) 为60平方厘米。

(1) (M+N) 的面积是___平方厘米。

(2) M的面积是____平方厘米。

深化练习:

若M的面积比N的面积少60平方厘米。

(1) (M+N) 的面积是____平方厘米。

(2) M的面积是___平方厘米。

运用一幅几何图形, 融分数、百分数和比等知识于一体, 直观鲜明地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灵活多变的解题思路, 揭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区别。题量小, 知识容量大, 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学生积极参与, 是课堂练习有效的保障

实践证明:任何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教学, 都必须要有学生主体参与。课堂练习也是如此, 教师设计的练习再好, 如果学生没有积极参与, 也不会取得满意的效果。学生积极参与练习的关键在于教师要从练习的内容、练习的形式、练习的评价等方面吸引学生,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练习之中:

(一) 练习的内容具有趣味性

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定向、维持、内驱和强化的作用。练习的内容注重趣味性, 使学生在愉快中完成练习, 获得知识。练习的内容以新引趣, 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以动引趣, 尽可能让学生动一动, 在亲自参与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以赛引趣, 适当设计竞赛式的练习, 可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习兴趣。

(二) 练习的形式具有新颖性

目前, 课堂中的练习几乎都是由教师出题考学生。换个思路, 我们也可以把出题的权利下放给一些有能力出题的学生, 搞个学生出题考老师、学生出题考学生、男生出题考女生等, 使练习尽可能生动活泼, 常练常新,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三) 练习的评价具有人文性

课堂练习中的评价不应该仅仅是对与错的一种评判, 应该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激励与引领。相信, 当学生取得成功时, 有你发自内心的表扬与鼓励;当学生出现错误时, 有你“再想想看, 老师和同学们都相信你一定行”、“你的想法很有创造性”等沁人心田、散发着浓浓的人文性的话语。学生能不被你征服吗?

三、资源充分利用, 是课堂练习有效的关键

“做对的举手”……“好, 放下”, 便结束练习的现象, 比较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随堂课中。有效的课堂练习在关注正确资源的同时, 也要关注错误资源。让学生在反思错误、修正错误的过程中, 有所收获, 从而丰厚课堂练习。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第9篇

一、增强生活性,让课堂练习接地气

数学起源于生活,最终又回归于生活。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也必须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才有价值。数学学习,根本目的是学以致用。由此,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时,必须让“高、大、上”的数学理论平民化,只有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接地气的课堂练习,才能凸显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时时处处有数学,数学距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例如,在学习“长度单位”这一内容时,当学习完相关知识点后,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堂练习:小明家最近搬了新家,他和爸爸对他们家房子的层高进行了测量,可是测量用的卷尺由于磨损,他们有些看不清楚计量单位了,他们测量出来是360,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想想,小明家的房子究竟是多高呢?这一课堂练习,将一个现实的测量问题摆在学生面前,他们不得不结合生活常识对所学的长度单位进行运用,真实地感受到数学的有用性,成为一个数学知识的实践者。

二、讲究针对性,让课堂练习以一抵十

小学数学课堂每节课时长仅有40分钟,学过知识的复习、新知识的讲授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的课堂练习时间相对变得宝贵起来。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使课堂练习的价值最大化呢?要使课堂练习价值最大化,首要的是讲究课堂练习的针对性。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针对性就是练习不在于多,而在于用尽可能少的题目突出该堂课的教学目标,凸显当堂课的重难点知识,提高思维含量,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强学生的思考强度,达到巩固所学的目标。

例如,在学习“探索规律”这一内容时,由于这一内容的重点是寻找规律,重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于是针对这一节的重难点,我设计了课堂练习:学校召开元旦晚会,妮妮按照1个粉旗、2个红旗、3个绿旗的顺序把旗串起来装扮教室。你知道第12面旗帜是什么颜色吗?这一课堂练习紧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针对当堂所学,不仅便于学生展开想象,而且问题的解决要用到字母表示某一类物品,一题可以起到十题的作用。

三、增加趣味性,让课堂练习趣味十足

小学生都是处于6~12岁年龄段的儿童,他们有着儿童的童真、童趣,他们多数好玩、好奇又好动。由此,我们的课堂练习必须考虑到儿童的童真、童趣,适应他们的好奇、好动和好玩心理,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练习摆脱枯燥乏味的练习模式,设计充满趣味的新题型,从表达方式到操作实践都应尽可能新颖。通常,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可以开展的趣味课堂练习有:做游戏、小组竞赛、表演、猜谜语、讲故事等。

例如,在学习完“口算除法”的相关内容后,为了对所学的内容及时进行巩固,我设计了《西游记》游戏进行课堂练习:唐僧领着三个徒弟去西天取经(多媒体播放西游记的背景音乐及唐僧师徒的卡通形象),路上碰到了许多妖怪,要战胜这些妖怪,需要破解各个妖怪洞口的除法难题(多媒体出示各个妖怪洞口旗帜上写着的除法题目)。现在唐僧师徒请大家破解这些难题,请大家开动脑筋,帮助他们吧!这一充满童趣的课堂练习,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了学生做练习的积极性,使口算除法的相关知识点在一个个妖怪的覆灭中得以巩固。这样的课堂练习使学生学得轻松,我们教得开心,何乐而不为呢?

四、突出层次性,让课堂练习分层递进

每个学生成长的环境、学习的态度、先天的禀赋存在千差万别的差异,面对同一个问题,他们的理解和掌握也处于不同的层次。在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普适性,又要注重个体差异的具体性。我们所进行的课堂练习既要立足于大多数学生,又要兼顾班级中的个别先进或者后进个体,坚决反对一刀切的生硬做法,也排斥“开小灶”的差别做法。我们的课堂练习应突出层次性,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差异,设计的练习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规律,有计划、有梯度地分层递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选做不同的题目,但只要准确地完成,都能得到相应的表现分数。

例如,在进行应用题的学习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题目:小猴子有10个桃子,小考拉有8个桃子,小熊熊有7个桃子,设问一:他们共有多少个桃子?设问二:小猴子比小考拉和小熊熊各多几个桃子?设问三:小考拉把自己的桃子送给了小熊熊,现在是小猴子的桃子多还是小熊熊的桃子多,多几个?学生选做一个。这就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恰当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在自己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感受成功的喜悦。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出发,讲究针对性,增强生活性,增加趣味性,突出层次性,使课堂练习真正成为学生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王宏明.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误区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4(07).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第10篇

一、培养学生订正题目的意识

小学的题量相对于其他学习阶段来说算是较少的,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适当地给学生拓展各式各样的题型,并在完成练习后及时订正。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订正错题的意识。从认知科学方面来说,人的大脑有先入为主的习惯,一旦大脑把不正确的信息当成正确的信息储存以后,大脑就坚信这个信息是毫无差错的,并且储存了此信息。一旦养成了错误记忆,那么对学生就会造成许多负面影响。订正则可以改变大脑的错误记忆。学生订正作业不仅是学习态度的体现,更是学习品质的培养。而良好的学习品质是取得优异成绩的有力保证。因此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订正作业的重要性,更要培养他们订正作业的良好习惯。老师不但要监督学生订正错题,还应该培养学生主动订正错题的意识,使学生在主动订正错题,并且多关注错误背后的原因,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并想方设法地把模棱两可的地方弄懂与理解。老师应该要让学生明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作业时出现错误完全是情有可原的,重点是要快速改正错题,自主更改练习中的错误,以防再次犯下相同的差误。要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如错题不及时处理,错误的题目在脑海里停留的时间过久,有误的知识点就会对以后的学习产生负迁移的影响,从而影响学生数学成绩。只有学生主动把每一次的错题改正作为对自己学业的检查和反省,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二、进行层次化练习与纠错

分层次练习能引领学生战胜理解盲区,促进思维多方面渐渐深入发展,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老师要根据课本难度层次的繁简和理解程度的难易,将内在知识点和规律内冗长和隐蔽的内容,逐级分离,完成多方面的延伸,分级推进激励,即使练习由浅入深,深入清晰地揭示出整体知识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这样就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对于不同的学生,老师也要进行不同的层次化纠错工作。对于理解能力优秀的学生,要求他们快速地阅览第一时间找到自己的错误所在,对于只是概念模棱两可的学生,老师要耐心地帮助学生解答疑惑,帮助他们理解题目的含义、解释完后让学生再去改正。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若想全靠自己的能力来改正所有的错误是存在很大难度的。因此,老师可以将学生分组共同分析,让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给稍微迟钝些的学生课前课后指导讨论。互助性练习不仅能加快课堂进度,统一学生知识接受水平,还能使优生在帮助别人订正时再一次对所学内容进行学习,有助于他们对旧知识的巩固与复习。层次化纠错可以培养学生的互助意识与团队意识,这与最新提出的探究性学习达到了异曲同工的妙处,通过互助性教学培养出的学生不仅在数学学习方面领先于他人,并且培养出的互助意识与团队协作意识为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建立专属错题题库

学生在平时遇到错题后,很少能够做到积累。错过的就放过,一遇到考试就没有能够用来复习的资料。不妨让学生在学习压力较小的小学阶段就开始养成积累错题的好习惯。量变可以引起质变,只要平时的积累量够了,学生在考试中也能够运用自如,遇到难题如鱼得水,触类旁通。因此,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个性化错题题库,积累的错题都是平时自己练习中遇到的,并在空闲的时间经常翻出来复习巩固,一段时间过后学生必定会受益匪浅。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学科的教授不仅要考虑数学本身的特殊性,也应遵循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心理因素,着重强调了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出发点……因此这更要求老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制订出不同的课堂练习策划案。希望我的拙见能够对小学课堂练习设计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李星云.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论与策略[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

[2]肖川.名师作业设计经验[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论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第11篇

一、抓纲务本,注意基础性

新课程理念强调“小学数学课程必须突出体现基础性”,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则是基础性的主要内容,它集中表现为:通过学习概念、性质、法则、数量关系和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培养学生基本运算技能、思维技能、推理技能、操作技能等。这些必须让学生学好、用好。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以针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三个必要条件(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初步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按要求进行转化,但保证分数值的大小不变,来设计习题。因此我在设计练习时力求把握“双基”,使练习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对基本技能的培养与形成,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巩固与升华。通过这些练习,使学生能很清楚地掌握分数基本性质的基本特点,而且形成知识体系,为进一步学习约分、通分等知识建构基础。

二、联系生活,注意应用性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数学练习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數学。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有用的,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

三、抓住关键点,注意针对性

有的放矢地设计练习,是提高练习和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现在练习题的来源途径非常广泛,书后有,辅导资料上有,远程教育资源上有,还可以自行设计。面对纷繁多样的题海,该如何去“捞金”呢?再加上数学课堂中的练习时间最多也不过10来分钟,哪儿能处理那么多的习题呢?我认为,只有一条原则,那就是精选,针对本节课的关键点优化设计,针对学生常常错的或预测学生可能会错的题,设计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领会知识的实质。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我设计了一组判断题(当一回小法官)。第1小题是针对学生会忽略相同的数中“0除外”这个条件来设计的,因为在实际的分数性质应用中,分子分母同时除以0的情况极少,学生往往会将其忽略。第2小题属分子乘以了一个数,但分母没有乘的这种错误类型,强调“同时”的重要性。第3小题属分子分母不是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的错误类型,强调“相同的数”的重要性。第4小题属分子分母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的错误类型,提醒学生注意分数的基本性质只能对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适用,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相同的数亦不适用。第5小题是为了说明几个分数的分数值虽然相等,但分数单位不相同的道理。就这样把学生应用分数基本性质可能出现错误的几种情况都涉及计到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分数基本性质”的内涵,避免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出现的错误,使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整体上看,这些题目几乎没有多余的,均是必须让学生经历的,显得既有全面性,又有针对性。

四、丰富题型,注意适应性

“听过的忘得快,做过的记得牢,未见过的做起来难。”为了巩固一节数学课的学习效果,可设计多种多样的练习题型,可选择,可判断,可填空,可计算,可操作,可解决问题等……其实这些题型也是各类考试中经常会见到的。练习题型,可涉及到判断、填空、应用等题型,学生再次遇到解决此类型题时,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初步经验,所以做起来会显得比较适应的。因此,我们要认真分析此节课知识的特点,想想能设计成哪些题型,将其进行精选,提高其针对性,让学生经历练习进一步澄清错误的认识。

五、循序渐进,注意层次性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我们所有的练习设计都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应该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特点,在练习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上做一些机动,使练习具有层次性,可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练习设计中的层次性,就是指练习有坡度,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

六、拓展思维,注意开放性

设计练习时,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能开拓学生思路的,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不同解决问题策略的,或者设计一些条件多余的,或者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有利于不同水平学生展开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在教学时,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时空,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设计了一道开放性题目:“请写出与12/24相等的分数,你能写几个?”此题的开放性较强,一方面写的个数无限,只要与其相等就可,另一方面写的方法很多,可观察分子分母的特征来写,也可以根据分数基本性质来写,还可以根据它的分数值等于1/2来写,给了学生较大的发展空间,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一次很好的训练。

我们应该让学生在练习中数学地思考,使学生巩固掌握知识,不断提高数学能力,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使数学知识扎根于每位学生的心田深处。

浅议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练习

课堂教学是由很多环节构成的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其中课堂练习是其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课堂练习能够及时地考查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 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对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开发智力以及进一步挖掘其学习潜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学学科本身对于学生的练习、动手能力要求较高, 所以数学课堂练习对于教师及时了解学情, 学生巩固知识、开发智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从本质上把握知识, 加强对于知识的拓展和迁移, 这样就无形之中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但就目前来看, 因为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课堂练习的应用存在着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打造高效课堂是不利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 过多地关注了课堂练习的“量”, 而忽视了“质”, 导致练习的效果大打折扣。很多教师受“熟能生巧”的思想的影响, 认为学生练得多掌握得就扎实, 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练代讲的状况, 反复练、练反复的现状普遍存在, 这样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 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会大大下降, 且无形之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其次, 练习选择缺乏针对性。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融入课堂练习, 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及时的课堂练习,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消化。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就是以某一本配套练习为依据, 要求学生练习, 但是并未具体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有效的安排, 这就导致练习的针对性缺乏, 练习的效果也会大大下降。

再次, 练习的知识面窄。很多时候我们教师在课堂练习的过程中更多地是关注对于新授课内容的考查和应用, 导致练习只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但是, 我们都知道数学知识是成体系的, 我们只有把某一块知识放到大的知识体系下, 才能够使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知识的应用和重要性, 这样才真正有利于学生数学能力和数学学科素养的提高。

所以, 针对这些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练习存在的问题, 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结合学生实际和学科特点作出具体的调整, 切实发挥课堂练习的功效, 来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具体来说, 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注重教材, 注意基础性

我们现在使用的小学数学教材, 通常是通过做一做、练一练等栏目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这些习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都是围绕教学的重点展开的, 需要我们加以重视。例如, 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第一课时, 主要是使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使学生明白其面积的大小决定于底和相对应的高, 练习要围绕这个重点来设计。

二、设计新颖, 注意趣味性

机械单调的练习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尽量使练习设计新颖、生动有趣, 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练习设计的新颖包括练习题内容的新颖和练习形式的新颖, 数学练习题的形式应该有所创新, 要把数学知识的检测建立在生动有趣的新颖形式上, 数学练习题的内容应适合学生的特点, 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 在设计练习时要多设计一些情景题, 要将数学问题融于生活, 赋予实践。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 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挖掘习题本身的内在力量, 设计猜谜语、做游戏、走数学迷宫等活动;进行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践练习等;还可以进行匹配、补缺、画图等, 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 让学生“思维”飞起来。这样, 在生动有趣的氛围中, 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巩固, 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循序渐进, 注意层次性

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 首先, 要根据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准确地把握住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其次, 要遵循由易到难, 由简单到复杂, 有层次、有梯度的发展顺序去安排, 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独立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愿望, 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这样才让不同水平的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时, 其教学重点是:“一看” (看除数是几位小数) , “二移” (移动除数的小数点, 使除数成为整数, 再相应地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位置) 。针对这一点, 我设计了只列了竖式, 先不要求计算的习题:0.36÷0.9;2.8÷0.07;2.8÷0.14;0.102÷0.51。这几个问题解决了, 以后的练习就容易了。

在课堂上, 绝大部分学生能顺利完成基础层次的练习, 尝到了成功的欢乐。在小组合作中, 部分学生在同学的帮助下, 也顺利完成了发展练习。这就能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达到智力的自我最佳发展区, 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和提高, 学生对数学学习更有信心了, 学习也变得更加积极、主动。

四、联系生活, 注意应用性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 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 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高出于生活。数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数学练习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 更爱学习数学。例如, 学了周长后, 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道习题:课件出示一层楼梯的平面图, 给出楼梯侧面和底面的长度, 问:给这段楼梯铺地毯至少要几米?如果一到三楼都要铺, 至少要几米?

总之, 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我们要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练习设计应该符合学生的需求, 切实发挥课堂练习的功效, 与时俱进, 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项连斌, 提高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松江教育, 2009 (9) .

[2]董永康.优化练习设计, 提高练习的有效性[J].小学教学参考, 2010 (35) .

[3]陈汴琴.浅谈小学数学“糖衣炮弹”式课堂练习的有效性[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1 (6) .

上一篇:语文教学新课的引入下一篇:思维导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