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年画的装饰性

2024-07-20

民间年画的装饰性(精选12篇)

民间年画的装饰性 第1篇

一、滩头年画的历史与现状

滩头年画在清末至民国初期盛极一时, 那一时期滩头共有108家年画作坊, 工人2000余人, 产品远销云南、贵州、陕西、江西等省和亚洲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年产量达700多万张。滩头年画从造纸原料的选择、纸张的制造、刷底到刻板, 七次印刷、七次手绘, 一张年画的生产需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滩头年画一大特色是其制作过程从手工造纸到年画成品都在一个地方生产, 世界版画评审委员会委员黑崎彰称:“年画的制作从原材料到雕版、印制直到最后的成品全在一个地方完成, 滩头年画是世界唯一的。”在三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 滩头年画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艳丽、润泽的色彩, 古拙、夸张、饱满、个性化的造型方法, 纯正的乡土材料和独到的工艺。

处于原生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缺乏必要的扶持, 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传统手工生产的滩头年画在现代印刷技术的冲击下也面临消失的窘境。近年, 有社会关注和政策支持, 尤其是滩头年画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名录后, 手工年画消费需求的重新抬头, 滩头年画也有了一些新的发展。滩头木版年画得以抢救、保护, 但也只剩两家年画作坊——金玉美年画作坊、高腊梅年画作坊还保留得以生产。滩头年画大多数印板或毁坏或流失, 现今滩头年画的雕版仅剩40余种, 多数为数十年前的老版。有不少技艺因为没有传承人及时传承, 已经失传, 如滩头木版年画制版中的线板雕刻技术——“陡刀立线”等。滩头镇有民间艺人新创办都顺昌年画作坊, 出品尺寸为14cm×18.5cm的微缩版年画。这一品种的年画, 类似精装书的包装形式, 制作精美, 便于携带、欣赏, 可用于收藏纪念, 也可作为馈赠、交流的礼品。在滩头年画的相关产品中, 是较为成功的案例。为抢救保护、研究开发滩头年画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还成立了湖南省滩头年画研究协会、滩头年画研究所, 正在进行对滩头年画的抢救、研究相关工作。

二、滩头年画的现代意义

第一, 作为传统民族文化珍品的意义。

电子的、信息的时代已经到来, 人类的物质创造在这一百年里超过了过去全部历史的总和, 我们的生活没有理由不变, 只是, 变化得慢的身体与变化得太快的社会总要产生无法解决的矛盾, 我们总会在夜深人静时怀念乡土手艺的温暖。对于一个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的民族来说, 这种因经济和产品消费所挟带来的人文精神和生活价值的一体化, 很可能会给民族日常生活中的人带来一种深刻的痛苦, 这是由于“本土精神”的失落造成的。源自于民间传统的装饰艺术作品, 如一个词的重新组合, 和一个词的反复念叨会产生迥异于原意的效果那样, 它的意义早已不是原来的本意, 而是一种新的东西。滩头年画通过几百年审美沉淀和艺术积累, 以其独特的方式, 保留着人类对乡村家园的美的记忆, 体现着古代中国人诗意栖居的生存理想, 无疑是具有永久精神魅力的文化珍品。

第二, 作为现代市场文化产品的意义。

不管我们对工艺美术怀有多么深厚的感情, 对它做多少现代的诠释, 仍然抹不去那些手工物品中含有深深的小农经济的印记。手工制品的巨大基础是乡村, 即便是宫廷艺术, 也依然是封建制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产物。在现代化进程中, 手工文化无法自觉转换为以工业文明为主体的城市文化。从手工的单件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到机械的批量的大工业生产方式, 我们的生活完成了一次大的飞跃。但也毋庸讳言, 在中国现代文化充满发展疑问的同时, 在全球化经济影响下的文化一体化趋势的危机中, 逐渐回到传统工艺又从一种新的角度为人重提。民俗的、原创的、原生态的民间民俗文化产品, 已越来越凸显其意义和价值, 滩头年画也越来越被国内外游客、收藏家、艺术家看好。当前, 自主文化品牌的缺失, 直接制约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健康和快速发展。中国的文化、艺术界在希望中国融入世界的同时, 也希望“世界的中国”, 应以仍有“中国”作为前提, 因为, 中国以至东方的多样, 是对世界的有趣丰富的伟大贡献。有着悠久历史的滩头年画艺术有可能是唤醒中国本土文化面向世界的重要源泉, 不仅滩头年画, 中国不同思想、宗教、民俗、区域影响下的那些传统工艺, 如果站在现代的角度对它进行重新审视, 将会发现巨大的文化价值, 将会成为“世界的中国”的一种文化身份识别, 而能为多样的世界所接受。生产创造消费, 消费也创造生产。

第三, 作为当代装饰艺术母本的意义。

近年, 中外许多著名艺术家深入滩头进行考察, 从美丽独特的滩头年画中得到启发和借鉴。湖南众多本土美术工作者都是深入研究学习和借鉴滩头年画, 创作发表大量滩头年画风格的版画作品。诚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 尽管是莎士比亚, 也不能代替今天的作品;艺术只有这样流传变异才成为多彩的巨川。这里就产生了继承性、统一性的问题。譬如说, 凝结在年画作品中的中国民族的审美情趣、艺术风格仍与今天人们的感受爱好相吻合、让人有亲切感。这是积淀在、体现在这些作品中的情理结构, 与今天中国人的心理结构有相呼应的同构关系和影响。如何创新, 如何融入世界, 确实有很多的彷徨。滩头年画要走向更大的国内外市场, 滩头风格的美术家要有更大的作为和影响, 这就要求滩头年画艺术和滩头风格的现代美术创作内容及题材上要有所创新, 应该和民众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应该吸收和融入现代的艺术元素和时代精神。而这创新又应该特别清醒地坚持建立在原有艺术特点基础上, 不能一概否定。

中国民间传统年画 第2篇

中国民间传统年画

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年画的流变和分布

农历过年的风俗,我国很早就有文字记载。“年”字远在公元前16-11世纪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其字形很像一个人在收割或顶谷禾回去,所以《说文解字》称“年”字“谷熟也,从禾”。当田里的五谷收割完毕则意味着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开始了,因此俗称春节为“过年”。在中国古代民俗中,将一些祝贺过年的东西都冠以“年”字,如见面互相庆贺的话叫“年话”、门上和墙上贴的画叫“年画”、吃的糕叫“年糕”、走亲访友的礼仪叫“拜年”等等。

年画是中国古代一种寓意吉祥的形象。现今我们过年说的新年贺词、祝福的“年话”,如“新年快乐”、“恭”“四季平安”、“大吉大利”、“年年有余”等,为大家所常见。在漫长的岁月里,随着年节风俗的演变而衍生形成了中国民间特殊的象征性装饰艺术—年画,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期的自然崇拜观念和神灵信仰观念。我国早期的年画都与驱凶避邪、祈福迎祥这两个母题有着密切关系,在祈祷丰收、祭祀祖宗、驱妖除怪等年节风俗习俗化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与之相适应的年节装饰艺术。

从广义上说,凡民间艺人创作并经由作坊行业刻绘和经营的,以描写和反映民间世俗生活为特征的绘画作品,均可归为年画类。年画习俗反映了古人的心灵慰藉和精神信仰。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崇拜逐渐转化为对社会性的人格神的崇拜与信仰,从最早的桃符、苇索、金鸡、神虎,到神茶、郁垒,再到后来的关羽、赵云、尉迟恭、秦叔宝等武将和钟馗、天师、东方朔等神仙,其间有着一条鲜明的发展轨迹。东汉末年的《风俗通义·祭典》中说:“于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前事冀以卫凶也。”蔡邕《独断》中说:“神茶、郁垒而身居其门,主阅领诸鬼,其恶害之鬼,执以苇索,食虎。故十二月岁竟,常以先腊之夜逐除之也。乃画茶、垒并悬苇索于门户,以御凶也。”年画变成“年话”是在宋代。当时,宋徽宗扩建“翰林图画院”,时逢传统绘画和雕版印刷术交融发展,木版彩色套印年画走向成熟和普及。此时,春节家家户户贴门神已成为一种风尚,门神从镇宅消灾演变成了迎福纳祥的美好愿望。后来,逐渐形成了祈求人寿年丰、吉祥如意、招财进宝的习俗,年画在此时完成了向祝福年话演进过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周密的《武林旧事》等典籍,都记载了宋代京城春节期间出售年画之类吉祥装饰品的景况,当时年画的张贴已普及于城镇居民之中,从中也可看出年画已相当盛行。到了明代,小说、戏曲插图的勃兴对年画的发展有很大促进,寓意吉庆祥瑞和表现民间风俗的内容得到重视,年画的创作印制和购买张贴逐渐发展为欢乐喜庆、装饰美化环境的节日风俗活动,一些年画的典型题材,如“一团和气”、"八仙庆寿”、“万事如意”等已趋于定型。短版拱花技艺的发明,使年画的印制更为丰富多彩。

年画在清代进人鼎盛期。康、乾年间国泰民安的社会局面,为年画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俗小说的风行,又为大量的年画作坊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清初年画的一个最主要特征就是题材多,出现了大量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曲人物、演义小说等为主要内容的作品。在表现形式上,由于受到利玛窦和朗世宁等传人的西洋绘画风格的影响,西方明暗透视技法在年画创作中得到应用,有的作品在画面上还刻印上了“仿泰西笔意”等字样,年画也因此成为清代西风东渐的一个窗口。

清末,内忧外患接踵而来,国内外各种矛盾日趋激化,形成了我国近代史 武汉三度画室美术培训十年小班教学

武汉三度画室美术培训十年小班教学

上最为错综复杂的社会局面。这种社会激变的情景,在民间艺术领域以年画的反映最为及时,清末民初时期也因此在年画发展史上,成为年画回光返照的最后一个繁荣阶段。

年画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明显的地方特色,像天津杨柳青、河南开封朱仙镇、江苏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杨家埠、山东高密、四川绵竹、河北武强、陕西凤翔、广东佛山、山西临汾平阳(古临汾)、福建漳州、湖南邵阳滩头木版年画等都久负盛名,各有千秋。正如冯敏在《中国木版年画的地域特色及其比较研究》中所言,这些地区的木版年画在明清两代先后达到鼎盛,都具有相当规模,其作品反映了相关地区各自不同的地域特色。1.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国木版年画的发源地

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中国木版年画兴盛于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随后传播或影响到全国其他地区。历史的原因使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被视为中国木版年画发展的“鼻祖”。北宋年间的汴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各地的商人大量涌向京城,庞大的市民阶层促进了世俗文艺的发展,活跃的世俗文艺又给年画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在这一时期,雕版印刷技术的成熟,使供不应求的笔绘年画转向刻印年画,并且官办与民办作坊齐开,使开封木版年画的印刷及销售盛况空前,很快影响到全国。开封木版年画的内容多反映中原传统民俗文化,艺术风格体现了京都官雅文化与市井文化并存的较精细的主流风格。公元11世纪以后,中原大地经历了长期的民族纷争、战乱和自然灾害,到明朝初年,开封所处的中原地区被毁坏得满目疮A,人民大量迁徙,城镇极度衰落,中原文化主流失去了北宋时期较为精致的官雅和市井文化风格,而形成一种粗犷甚至比较粗糙的带有乡土味的文化传统与风格。这一时期的开封年画线条粗犷,形象夸张,头大身小,幽默稚拙,构图饱满,左右对称,色彩鲜艳厚重,乡土味浓,无脂粉气,无媚态,艳而不俗。朱仙镇年画影响了整个北方木版年画的艺术风格,构图古朴、夸张、粗犷、威猛,色彩鲜明,以橙、绿、桃红三色为主,还有其简洁、鲜艳、明快的手法等,都极具北方乡土味道。2.天津杨柳青年画誉满京畿

明代的杨柳青是南运河上的一个重镇,随着南运河的开通,其经济日渐繁荣。到明代中后期,杨柳青初步产生了木版年画艺术,明末出现了最早的画铺,到了清代雍正、乾隆年间,才逐渐繁荣起来。清代京津地区作为中国文化的中心,社会文化十分繁杂,皇家文化和贵族文化汇聚满汉文化精要,官绅文化聚合儒士官吏文化潮流,市井文化则集中了金、元、明、清四朝京城民间习俗。杨柳青镇位于南北交通要道,经南运河与南方联系密切,因而其生活习俗既有北方的风格,又有南方的味道。天津是京城对海外的主要口岸,具有外交和贸易双重功能。这样一来,杨柳青镇年画艺术就受到多元文化的深刻影响,消费者也呈多元化,既有皇家和贵族,又有城镇市民,还有乡村农民,甚至还有外国人。半印半绘的加工工序,使杨柳青年画更接近工笔重彩国画,从而形成了高古俊逸的艺术风格。

3.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是江南年画的优秀代表

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传自南宋临安(杭州)。南宋文化经一百多年的发展,融会了江南文化的精秀细巧,形成了与当时的新中原文化大不相同的兼容性的精雅文化风格。这种文化风格影响下的木版年画,在江南以杭州为中心直接传播至 武汉三度画室美术培训十年小班教学

武汉三度画室美术培训十年小班教学

周边的苏州、无锡等地区。自元朝起,元明两代戏曲杂剧和小说传奇硕果累累,社会上刊印发行的剧本、小说几乎都附有木刻插图,带动中国古代版画艺术达到了顶峰。而江南刷印木刻版画的繁盛,带动了木版年画的发展。苏州木版年画在艺术技艺上还直接得益于明清两代江南繁荣的文人书画艺术。

凤翔民间木版年画 第3篇

凤翔地处渭北高原,古时称雍城,是秦的发祥地,早在周秦时就曾建都于此,后来汉、魏、北朝、隋、唐、宋都在这里设郡立州。古时以凤翔为“西京”,长安为“中京”,洛阳为“东京”,可见当时其规模之大。到了宋代,这里才开始衰落。凤翔城有一东湖,最早称“饮凤池”,凤头凤尾相连,凤头有一泉眼,泉水长年流入池内,亭台曲桥,湖光波影,尤为雅致。凤翔东湖、萧里美妙的民间传说,给民间木版年画之乡凤翔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

凤翔民间木版年画已有470多年的历史。目前发现最早的陕西民间木版年画,是宋、金时期的《东方朔偷桃图》。而凤翔流传的民间木版年画《秦琼敬德》(刻有“明嘉靖十年南萧隐士藏板”),其造型、用线、刀功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秦琼、敬德骑马征战,人大马小,既突出了英雄形象,又渲染了他们叱咤风云、奔腾飞跃之势。构图饱满,人马浑然一体,用线粗犷豪放,概括力很强。

数百年来,凤翔民间木版年画以农家经营的大小“画局”为组织,世代相传。最有代表性的为凤翔城东15里的南、北萧里村和城西30里的陈村,民间至今仍流传着:“南萧里娃娃一丁丁,自小就会画门神”的顺口溜。据老艺人回忆,过去这里几乎男女老幼都善丹青,以萧里村的邰家“世兴画局”最有影响。邰氏家谱记载:明正德二年(1507年),该族中有8户从事年画副业生产;清时有“万顺画局”、“荣兴画局”、“世兴画局”、“忠兴画局”、“复胜画局”等10多家;最繁荣时,年画生产者达百余家,年发行量三四百万幅,远销甘、宁、青、川等地。

昔日,老乡们车拉牛驮,将自制的各种民间木版年画从凤翔销往各地,又从西安拉回大量纸张等材料,以备来年继续生产。春节前后的城镇上,他们随地铺开油布,上面摆满颜色艳丽的各式年画、泥玩,人们往往只需花几角钱、几分钱,便可得到一件满意的民间艺术品。

凤翔民间木版年画表现了群众熟悉、喜爱的生活和事物,寄托着他们对安居乐业、幸福长寿的祈求。凤翔民间木版年画多以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民情风俗等为题材,也有历代相沿的“六神”、“槽马”、“槽猴”。其代表作品有表现男耕女织、捕鱼打猎等风土人情的《男十忙》、《女十忙》、《渔家女》、《打围郎》、《鱼乐图》、《满堂贵》、《老鼠嫁女》、《天上金鸡一声叫,地上玉鸡次声鸣》、《人过七十古来稀,抱着孙子手摸鸡》、《买卖兴隆回家来》、《四时报喜》和“世兴”创制、反映农民起义的《白狼过秦川》等,这类作品朴实易懂,情真意切,带有淳朴的乡土气息。还有表现镇宅除邪的,如《雄鹰镇宅》、《钟馗》、《秦琼敬德》、《方弼方相》、《将军》和寄托美好祝愿的《吉祥如意》、《麒麟送子》、《五蝠捧寿》、《三星图》、《二十四孝》、《状元进宝》、《天官赐福》等。由于陕西老乡对秦腔的特殊爱好,表现各种戏文的民间木版年画也达百余种,如《回荆州》、《白蛇传》、《水浒传》、《拾玉镯》、《封神》、《蝴蝶杯》、《五典坡》、《三国人物》等,仅《西游记》系列就多达36幅。其他如《谷雨画》、《二十四节气》之类,有的《灶神》下半部就印有二十四节气表,意在提醒人们注意生产的季节。还有带有迷信色彩的《六全神》(天地、土地、灶王、龙王、仓神及牛马王)、《龙凤钱马》及神符法咒画等,寓意除瘟求福。

解放后,凤翔民间木版年画经历了复杂的演变,在内容和题材上有了新的追求,如表现新生活、新思想的《男女都一样》、《娃娃少而康》、《和平友好》等。从整体上来讲,其造型、刻工、趣味尚未达到明末清初的艺术水平。

凤翔民间木版年画造型单纯、简洁、夸张、朴拙、自然,继承了我国古雕版画线刻技法,又具有自己独到的风格,线条流畅而古拙,刀法豪放而具有金石味,印证了古代美术品的“南巧北拙”之说。从创作手法上看,以变形夸张来反映生活,达到形神兼备,富有浪漫主义表现色彩,另外,人物形象雄浑有力,具有强烈的北方气质。另外,凤翔民间木版年画注重色彩的运用,在以黑色印制主版的基础上,辅以大红、米黄、品绿、金黄和酱色等色块,而不用灰色,并创研出印银描金技巧,有些主要人物脸、手部位,还用朱、粉等色晕染,颜色鲜而不俗、丰富而不杂乱。其表现戏剧内容的木版年画更是鲜艳、漂亮。凤翔民间木版年画大都采用白底色衬托人物或景物,这种以虚衬实、印染结合、线色统一的处理手法具有强烈、醒目、明快、清新的艺术效果和装饰趣味,体现了传统中国农民质朴的审美观。

凤翔民间木版年画形式包括黑白、套色、彩绘,规格有全开、对开、三开、四开和八开之分,还有横幅、条幅及门画、墙画、窗画、顶棚画等区别。构图上不拘一格,有的打破时空界限,如明嘉靖年间的《女十忙》(纺织图),将不同环境中的妇女置于同一画面,以环境结构线使切割的画面上下左右相连,加上人物、动物之间左顾右盼相呼应的生动神态,更加深了作品的内涵。《西游记》等戏剧木版年画大都采用舞台表现形式。许多民间木版年画运用了象征手法,如以桃象征长寿;以莲鱼象征连年有余;以石榴象征多子;以牡丹、荷花、菊花、梅花四季花插在瓶中,象征四季平安;人骑马,手拿钱,喻意“马上发财”等,寄托了劳动人民朴素善良的愿望,天、地、人合而为一,这些都给实物赋予了更深远的含义。

论中国民间年画的大众传播功能 第4篇

年画是农历新年 (春节) 时粘贴于门板上或室内墙壁上以祈福纳祥、驱灾避邪或装饰用的绘画, 因主要是在过年时购买、粘贴而被称为年画。我们这里所说的中国民间年画是指木版年画, 不包括剪纸画和胶印画, 即过去曾风行广大农村地区的最普遍、最常见的木版年画, 而不是现今被当做高档礼品赠送的年画。“民间绘画负载下层民众的愿望, 年画为其重要表现形式。” (1) 既然年画承载着底层民众的愿望, 我们便不能不重视年画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传承作用, 尤其是民间信仰和道德规范的维系和教化作用, 因此我们首先要研究年画的大众传播功能。

年画的肇始可以追溯到汉代, 最先是驱邪的门画和种种神像。《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正月一日, 造桃符著户, 谓之神木, 绘二神贴户左右, 左神荼, 右郁垒, 俗谓之门神。”桃符在后来的演化中, 逐渐分化为春联及门神画, 春联向文字方向发展, 门神画向绘画方向发展, 慢慢变为岁时专用的张贴于门上或室内的各类图画, 这就是年画的起源。宋代雕版印刷术的兴起, 在技术上为年画的蓬勃发展创造了条件, 年画逐渐进入历史上的繁盛期。明末清初之际, 南北年画各个产地全部形成。河南开封朱仙镇年画、江苏苏州桃花坞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四川绵竹年画、河北武强年画等主要年画产地地域特色明显, 各领风骚数百年。流传至今的一句顺口溜对南北画风做了精辟的概括:“南桃北柳论画庄, 农家年画看武强。”“南桃”即指苏州桃花坞, “北柳”即是天津杨柳青, “南桃北柳”的年画以市民生活为表现重点, 而河北武强的年画则更多地带着乡土的淳朴与率真。

我们以武强年画为例来看年画的兴盛过程。武强地处燕赵腹地, 地势低洼, 春旱秋涝, 土壤乏力, 百姓的生活历来很艰难。清光绪年间出版的《深州风土记》说:“武强地瘠人贫, 物力稍绌, 民往往画古今人物, 刻版杂印五色纸, 入市鬻售。”这段记载非常有趣, 靠耕种土地不能维持生活, 武强人倒发明了一门手工技艺, 让这块贫瘠之地散发出民间艺术的芬芳气息, 似乎与晋中票号业的勃兴有异曲同工之妙。武强年画在清康熙至嘉庆年间发展至巅峰期, 武强的年画印制与集散地——南关有画店144家, 县内68个村庄内有年画作坊1587个, 全国各地建立业务关系的批发店近200个, 年产量最高达到1亿对开张。 (2) 一个小小的县城, 能吞吐如此之大量的节庆用品, 那景象也真够壮观的!“山东六府半边天, 比不上四川半个川。都说天津人马厚, 不如武强一南关。一天唱了千台戏, 找不到戏台在哪边。”这是前清时期流传于武强一带的歌谣, “戏”是指武强的戏曲年画, “千台戏”是说戏曲年画的品种和印制数量之多。

年画是农耕社会最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

自宋代到明清时期, 农耕时代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和文化传播方式几乎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一直是最稳固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基础。年画在这种超稳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凸显其大众传播功能, 成为农耕社会发行量最大、覆盖面最广的大众传播媒体。而且, 年画不仅于岁末腊月大量出现在乡村集市和城镇街巷, 就是在平时的喜庆节日、婚丧风俗中, 也可见到各种不同题材形式的年画。年画之所以能成为最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 其原因主要有三:

第一, 古代大众传播媒介的稀少, 导致年画大众传播功能的凸显。古代没有广播电影电视, 也没有报纸杂志, 更没有网络, 广大农村地区的居民享受不到基本的文化娱乐生活, 缺乏可靠、有效的消息来源。虽然书籍、《邸报》早在唐、宋已雕版印刷, 但受众必须具备基本的文字阅读能力才能接受, 而绝大多数农人是文盲, 这就极大地限制了书籍和《邸报》的受众群体。年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反映乡村普通民众的生活, 绘画素材既取自乡间关注的内容, 作品样式又能为农民所接受, 且浅显易懂, 售价低廉, 自然销量就大。晏阳初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推行平民教育运动即从识字教育入手, 极好地说明了广大农民识字水平低下的现实;而上个世纪头几年彭翼仲在京畿地区提倡改良年画, 也正是看中了年画的巨大宣传价值。

第二, 年画的题材广泛, 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 能够满足不同时代、不同年龄人群的审美需求。综观各产地的年画, 吉祥均是唯一的表现主题, 蓬勃的生命活力和乐观主义精神充盈其间, 符合中华民族朴素的情感诉求。但是, 在表现吉祥这一主题的艺术追求中, 年画的题材却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佛仙神像、田园农耕等传统题材的作品一贯占据主流, 明清两代出现了大量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曲人物、演义小说等为主要内容的作品, 晚清以降还产生了以反映时事变革为主题的年画作品。在这顺次出现的题材形式序列中, 来源于中国农村特定的社会结构所形成的集体审美意识不仅没有泯灭, 反而更加得以彰显, 并承载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自然和人文信息。

第三, 南北年画产地的形成为年画的大量销售奠定了基础。农耕社会的交通运输能力低下, 年画又非生活必需品, 更不是官府和士绅人家必用之物, 况且销售期相对集中, 产地与市场之间的距离就成为影响年画销售的关键因素。各年画产地的形成缩短了年画的运输距离, 有力地扩大了年画的覆盖面。以往的研究多关心各产地年画的艺术风格, 而忽视各年画产地形成的社会经济意义, 不利于对年画的伦理教化功能进行深入揭示。由于缺乏相关实证资料, 各个年画产地形成的社会机理未能完整剖析, 影响了对年画历史价值的全面评估, 但点状分布的年画生产格局确实促进了年画的市场占有量, 这是不争的事实。

民间年画负载着伦理教化的功能

年画虽然出现得比较早, 但是“年画”的名称却出现得比较晚, 现在一般认为清道光二十九年 (公元1849年) 李光庭撰写的《乡言解颐》一书中首用“年画”一词。在这本书中, 李光庭还对年画的价值做了浅释:“扫舍之后, 便贴年画, 稚子之戏耳。然如《孝顺图》、《庄家忙》, 令小儿看之, 为之解说, 未尝非养正之一端也。”并配诗曰:“依旧葫芦样, 春从画里归。手无寒惧碍, 心与卧游归。赚得儿童喜, 能生蓬荜辉。耕桑图最好, 仿佛一家肥。” (3)

李光庭把贴年画视为“稚子之戏”, 所以他把年画的伦理教化价值解释为蒙养之一途, 未免使年画的价值大为缩水。在那个大部分农家子女享受不到基本启蒙教育的传统社会里, 年画因其直观鲜活的形象而成为儿童发蒙的非正式教材, 但年画的价值决不仅仅限于未成年人。宋神宗熙宁二年 (公元1069年) 闰十一月二十五日, 监察御史里行张戬奏:“切闻近日有奸佞小人, 肆毁时政, 摇动众情, 传惑天下。至有矫撰敕文, 印卖都市。令下开封府, 严行根捉造意雕卖之人行遣。” (4) 这则禁令一方面反映出北宋东京民间雕印坊铺和书肆的普遍, 也反映出民间印刷品的繁盛, 借助当时的记载可以看出另一方面的端倪:“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 (5) 年画产生后不久, 便已经带上了道德教化和传播时事的功能, 以至于引起了政府的恐慌, 不能不说是其对成年人的大规模影响所致。

对年画的价值认识比较深入的最早是晚清著名报人彭翼仲。彭翼仲于1904年8月16日创刊《京话日报》, 意在对民众进行启蒙。他不断发表社论, 提倡改良旧俗, 其中之一就是提倡改良年画, 作为文化宣传教育的工具。他的主张引起了天津巡按使教育司的注意, 设计用年画作为改良人们旧思想和旧道德伦理观念的工具, 出版了《鸡能司晨》、《团结御侮》之类的改良年画, 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但是, 彭翼仲提倡的这种改良年画革新尚不够彻底, 画工上有些不伦不类, 画出来的女学生形象不够真实, 削弱了宣传的效果。但由于年画的印数多、销路广, 对那些穷乡僻壤的广大农村还是起到了增长见闻的作用, 间接地推动了道德观念的变革。

流传于东北地区的一首民谣反映出民间对年画价值的不自觉认识:“今天二十二, 明天二十三, 辞灶在眼前。糖瓜称几两, 黄面烙几盘, 烧香供纸马。……想着请门神, 画儿捎几联。先买对子纸, 丹红砂绿全, 花笺共黄表, 锡箔不用言。蜡烛称几斤, 鞭炮买几盘, 要把新年过, 衣服都齐全。旧岁既除走, 迎接新一年。做事和求学, 都要认真干;不良旧沾染, 一一要改变。” (6) “辞灶”是指过去农村柴灶的墙壁上都贴有一张木刻的“灶王”神像, 腊月二十三把它烧掉, 叫做“辞灶”。“神马”同“灶王”性质相似, 是用木版印刷的各种神佛和各行各业的祖师像 (比如木工供的鲁班) , 今天这些都已经绝迹了。“灶王”、“神马”都属于年画的范畴, 是年画的早期形式, 也是流传历史最久的年画题材形式。下面“想着请门神, 画儿捎几联”的“画儿”就是晚近人们公认的年画, 而“门神”也被看做年画的一种。供奉这些年画的目的只有一种, 即民谣中所说的“做事和求学, 都要认真干;不良旧沾染, 一一要改变”。伦理教化的意图十分明显, 可见民间对过新年的期盼之意义所在了。

郑振铎的描述从另一个侧面注意到了年画的人伦价值:“商贩们叫卖年画, 总在岁尾年头。他们大量地流行于广大的人民之间, 为他们喜爱喜见。山巅水涯无不到, 穷乡僻壤无不入, 是流传的最为普遍深入的东西。”“这样的艺术品, 带回家后, 常常引起了全家妇孺老人们的欢呼, 拥挤在一块, 欣赏着、批评着, 家庭里顿时现出无限的生气与喜悦。那一年也过得十分的愉快、幸福。” (7) 围绕着年画带来的欢乐表现出中国传统的阖家欢乐的观念, 年的意义于此充分彰显无遗, 年画对心灵的慰藉作用也彰显无遗。

摘要:古代大众传播媒介的稀少、题材广泛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南北年画产地的形成等因素, 使年画成为农耕社会最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年画的伦理教化功能早已被人们所认识, 不同题材类型的年画反映出不同层面的伦理教化功能, 维系着农耕社会的传承秩序。

关键词:年画,农耕社会,大众传播功能

注释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第247页。

2王长征、彭秀良:《年画:消失中的文化符号》, 《中国社会导刊》, 2008 (2上) , 第52页。

3李光庭:《乡言解颐 (卷4) 》, 北京:中华书局, 1982年版, 第66页。

4徐松:《宋会要辑稿·刑法2之34》,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 1976年版, 第6512页。

5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卷10) 》, 北京:中华书局, 2004年版, 第249页。

6王树村:《中国民间年画》,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5 (4) 。

民间年画的装饰性 第5篇

中国古代文人都是在纸上写诗作画,然而在民间有一项特殊手艺,它是在木板上刻上各种图案,然后再放上纸,制成各种各样好看的图案,这就是木版年画,你知道吗?在我国可是有三个比较着名的木版年画,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国三大木版年画详细介绍

一、山东潍县杨家埠木版年画

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兴起于明代,全以手工操作并用传统方式制作,发展初期受到杨柳青年画的影响,清代达到鼎盛期。杨家埠年画的特点是重喜庆、浓彩、实用,多反映理想、风俗和日常生活,构图完整匀称,造型粗壮朴实,线条简练流畅。其代表作品有《麒麟送子》、《连年有余》等。

杨家埠木版年画,历史悠久,始于明朝末年,繁荣于清代,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明代是木版年画发展成熟阶段。那时西杨家埠村就“家家印年画,户户扎风筝”。建于明崇祯十三年的“吉兴号”年画作坊,面积239.4平方米,房屋11间,保存完好,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年画绘刻工丽缜密,古朴雅拙。开始,杨家埠民间木版年画题材比较狭窄,以刻印神像年画为主。迎合民间迷信信仰的要求,主要绘制《灶王》、《门神》、《菩萨》、《玉皇》等;在绘刻方面,一部分取法于宗教木刻画,如《三代宗亲》、《神荼郁垒门神》等;一部分取法于小说、戏曲、科技书籍插图,如《民子山》、《男十忙》、《二月二》等。从明代到清初,依靠年画业发展的画店有同顺堂、吉兴、太和、公茂、恒顺等。明末,因战乱遂遭破坏。

清代前期,年画又得以恢复和发展。又有万顺、公兴、公义、公泰、永盛等30余家画店大量进行年画生产。年画品种增加,绘刻技术更加精熟,产生了如《张仙射狗》、《年年有鱼》、《刘海戏金蟾》、《博古四条屏》那样绘刻稳健,具有节奏感的大量优秀作品。清代乾隆年间,是木版年画商品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昌盛时期。

在此后一个半世纪里,杨家埠“画店百家,年画千种,画版数万”,是全国三大画市之一,年画的题材空前扩大,祈福迎祥、消灾除祸的神像画更加齐全完备。年画的形式分为大门画、屋门画、炕头画等类别。此时画店纷开,仅西杨家埠由杨氏一家开设的就有82家。

清末,制作精细的杨柳青年画传入之后,给杨家埠年画固有的古朴雅拙一个很大的刺激,有些艺人不再沿例其本,开始创新。首先新出的年画开始多以戏曲故事与公案小说为题材,如《打樱桃》、《空城计》、《打渔杀家》等等。其次是“发福生财”的吉庆画,如《五路进财,发财还家》、《摇钱树》、《大春牛》、《三大家》等等。这些作品给深受列强入侵、盗贼蜂起之苦的人们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安慰,代表作品有《鹿鹤同春》、《榴开百子》、《五福捧寿》等。

清末民初,木版年画开始“以变图存”的革新。大顺画店的杨九经代表革新者的要求,创立了东大顺画店。他支持刘明杰、杨毓珂、杨万东等具有创新精神的画师突破杨家埠年画的陈规,吸收其他绘画的特点,新绘画样,如《四季花鸟》、《八仙条屏》等,线条顿挫有致,画面生动活泼。他们还吸收了国画的笔墨情趣,用单一的墨色,分为几层次印刷,印刷成“墨货”,如《山水四条屏》,古朴典雅,一年四季均能销售。应该说,这是杨家埠年画“随欲而进”、“以变图存”的改革创新时期,它适合人们已经改变的欣赏习惯,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民间木版年画赏析 第6篇

关键词:木版年画;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协调

中图分类号:J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214-02

民间木版年画是我国古老的、独特的艺术形式,是在漫长的岁月中伴随着人们的节气风俗的演变而产生并形成的,是劳动人民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版年画有很多卓越的手工技艺和技巧,传递的是中国人特有的积极、乐观、向上、朴实、勤劳的审美文化。下面我们将对其进行追本溯源,探讨这种艺术的漫长的发展历程,并对其进行解读和赏析。

民间木版年画从秦汉时期作为一种纯粹的年节装饰艺术形式,最初是画鸡于户、虎于门,后来逐渐发展为神荼郁垒的门神形象。至南宋时期,题材开始丰富,由单一的武门神,发展到文相门神。明清时期,伴随着社会生产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转变,自然对门神有了更高的要求,门神的题材得以拓展,除了武将、文官的形象外,童子、美人和其他神仙也成为门神画的题材,“门神画”自然也更名为“门画”了。宋元时期,中国雕版印刷事业发展至空前水平,随着手工艺的进步,大众文化的发展,雕版印刷书籍在质量上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据史书记载,当时的都城在临近各种喜庆节日时,市井小贩们都会出售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等,可见,木刻版画在当时的兴盛程度。清乾隆年间,社会经济再次繁荣,民间年画亦发展到一个新高度,画店推出的新版多种多样,出现了许多以反映当时社会繁荣景象和富裕生活为题材的年画。

民间木版年画至明清进入全盛时期,全国许多地方出现了印制年画的中心产地,其中最负盛名的首推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淮县杨家埠。这些产地的名牌年画,经历了明清时期的鼎盛,清末民初时期的衰败,又经过近代各种政治风雨的洗礼,几度升沉起落,饱尝荣辱兴衰,最终顽强地生存下来,直至今天,依然散发着优秀民俗艺术的光辉。民间木版年画作为一种汇集了绘画、刻版、印刷、文学、戏剧等多种艺术或工艺美术形式,凭借着其迷人的艺术魅力,成为一种有着较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广受大众的喜爱。下面我们从视觉审美的形式法则对民间木版年画进行解读。

一、对称与均衡

对称是人类最为熟悉的一种表现形式,自然界中的人、动物、植物的叶子是对称的;人类建的建筑、造的器皿大多数也是对称的,所以,对称的设计形式非常易于被人们接受。对称被认为是从古希腊以来美的基本原理之一,因为它符合人追求稳定、安全等的心理特征,也符合最朴素、最原始、最为古典的审美情趣。对称的图形非常稳定,无论是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还是四面对称,都非常容易使画面规整和统一,是最容易使人感到安逸、平稳的形式之一。均衡也是从古希腊以來一直被认为是美的基本原理之一。山川、河流、灌木丛林的外形是均衡的,对称的动物、物在我们的视线中几乎都是以均衡的方式存在的,均衡在严谨的风格中求得了突破和变化,更符合人求新、活与进取的现代审美观念。年画大都两幅成对,这合对称与均衡的形式美,幅的门画构图也基本上是完全对称的。“好事成双”是中国人从古至今不懈的追求,年画中的对称与均衡形式就蕴含着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观。下图是出自山东淮县的年画作品——《金玉满堂》,它由对称的两个方形组成,画面有两组人物故事,一左一右的娃娃,各自在鱼缸中抓鱼,左右两边各有两个红字,呼应主题,体现了对称与均衡的美感。

二、节奏与韵律

宇宙是按照一定规律变化和运行的,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不停地绕着太阳旋转,产生百天与黑夜以及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自然界中包括人在内的一切都受到这种周期变化的支配,各种动物都有各自的节奏和韵律。人类创造出来的东西也都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如诗歌有字数和音韵的定律,音乐舞蹈中有节拍、快慢和强弱等。人需要节奏与韵律,在视觉上也是一样,具有一定节奏与韵律的造型才能使人获得美感。节奏是固定单位要素反复发生的一种现象;韵律是按一定规则或规律的一种变化。如来自苏州的桃花坞年画作品《端阳喜庆》,描述的是端阳节龙舟竞渡的热烈场面,图中夸张了龙舟的尾部,增加了龙舟的前进感,左角上添一龙舟,使画面显得均衡、平稳,贯穿于画面中的平行的水波纹,有一种节奏与韵律的美感。

三、对比与调和

对比与协调的关系存在于宇宙间一切事物中,因为对比才使事物显得生气勃勃,调和才能显出秩序感,因此也成为美的普遍规律准则之一,它是前辈们在漫长的造型活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最具普遍性的形式美法则。调和涵盖统一、秩序、均衡与节奏等因素,对比包涵了一切变化因素。宇宙间的事物都处在无限的变化之中,但在这些纷繁复杂变化的表象之下,却掩藏着某种深层的规律性——秩序。英国的著名史学理论家贡布里希在《秩序感》一书中指出:“有机体在为生存而进行的斗争中发展出一种秩序感,这不仅因为他们的环境在整体上是有序的,而且因为知觉活动需要一个框架,以作为从规则中划分偏差的参照。”无论是纯艺术创作还是设计,对比与调和都是不可缺少的。不同的艺术门类对对比与调和有不同的解释。小说中各种鲜明的人物性格相互对比与衬托,用以表达文学作品的深刻思想内涵。音乐作品也是通过调试与调性的转换和对比、各种要素的互相对比与配合来呈现不同的气氛、情绪与情调的。下面的年画《五路进财》采用双层式构图,使画面显得丰满耐看,大面积红与蓝的色彩运用,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一方面给观者的视觉带来一定的紧张感,同时也带来视觉上的快感。线条与平涂的色块并存,丰富了画面的视觉效果,大小匀称的人物和动物,在变化中形成了一致,达到了和谐的视觉效果。

民间木版年画作为我国民俗艺术的一种,凭借其考究的造型、精致的构图、热闹的色彩搭配,在科技日新月异,艺术不断创新的今天,依然大方异彩。年画艺术中这些深层的形式美法则、色彩搭配艺术,正是今天我们许多设计师们苦苦寻觅而不得的珍宝。今天我们的设计,盲目地崇洋媚外,投机取巧,一味地向西方学习,殊不知,就算你百分百复制,也不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因为这毕竟不是你的文化。所以,任何艺术创作,都应该将目光和时间投放在本民族的文化上,在对其进行深层解读后,再进行借鉴和再创作,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有价值的佳作。

参考文献:

〔1〕左汉中.民间木版年画图形[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

〔2〕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民间年画的装饰性 第7篇

在现代招贴设计中对于民间年画形象的使用, 不能简单拿来主义, 完全的照搬, 这种方式是绝对不可取的, 要想利用好传统的民间年画形象, 我们就要着眼于对其再发掘再创造。我们要将传统形象所包含的深厚文化底蕴、现代审美理念和设计技巧进行融合, 使之达到一种和谐的统一, 随之所创造出来一种新的具有现代时尚感的“新年画视觉形象”。这种新的视觉形象就可以成为一种承载现代招贴设计理念的一种媒介对现代招贴设计体系进行丰富和完善。印刷技巧对于现代招贴设计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但单单从画面设计本身来讲, 造型的出人意料, 色彩的与众不同, 以及这两者有机的统一结合所产生出来的强烈视觉吸引就更加重要了, 这种视觉吸引, 就需要一种非常独特的, 单纯的视觉表现形式来体现。要想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理念进行结合并且能在现代招贴设计这个艺术门类中得以灵活的运用, 我们就需要对民间年画中那些传承了上百年的的形象再进行深度的研究, 对其进行现代式的改造使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只有在进行了改造和挖掘后的这种形象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 使之能更有现代感, 在内涵和内容上更加的生动和丰富, 从而传递出强烈的视觉信息。

现代招贴设计分为文化类招贴, 公益类招贴以及商业招贴, 大部分招贴都是以商业招贴的形式来出现的, 在纷繁复杂的商业招贴广告中如何能将自己的招贴醒目的表现出来, 民间年画的在现代招贴设计中以新的形象运用其中就显得更加重要, 这样的设计, 不仅在视觉上把握住了中国消费者的审美, 在情感上也牢牢的抓住了国人的心。这样使现代招贴设计既具有时代的迎合性, 生动形象的传达了企业商品的信息内容, 同时特体现出了招贴设计的创意个性, 从而吸引大众对此广告招贴的关注度, 就达到了广告传播的根本目的, 比较清晰地将广告产品的诉求点告知受众, 达到促销的目的。同样在文化类招贴和公益招贴中, 通过将民间传统文化进行视觉上的再创造来表现招贴设计的个性, 起到广而告之的作用。另一方面我们从现代招贴设计的艺术角度来分析, 现代招贴设计比较注重对软件技术的应用, 画面通常都是一些电脑特效, 损失了招贴设计的文化内涵, 画面过于机械冷漠单调, 通过我们对设计的专业学习, 我们可以通过对其进行改造, 使民间年画的新形象在现代招贴设计中得以再现。这种重新的改造, 使现代招贴设计在内容上更加的生动, 在内涵上更加的丰富, 在形式上更加的独特,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进行一次完美的体现。

二、文化内涵的传承

中国传统的艺术形象的创造是符合中国传统审美理念的, 这种审美情趣主要是来源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底蕴, 就拿民间年画来说, 它形象质朴, 色彩鲜艳而和谐, 重神似重神韵, 这种文化内涵的传承源自中国道家学说里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理念。我们现代的设计师, 要传承这种理念, 就要抓住核心, 不能只是在形象上下功夫, 这样只是有形而不具神, 我们要做的是对传统文化意蕴的发掘。然后和设计技巧相结合, 使其形成独特的艺术形式。这种结合在现代招贴设计中运用的是十分具体。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对于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实际上是对文化神韵的传承和对民族内涵的传承。道家有“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说法, 这些先人们的审美哲学审美理论都是通过一定的视觉形象展现出来的。就像我们在研究中国的民间年画, 它传承了中国民族文化中的朴素美, 和谐美。在这神韵的传承中, 现代的设计者运用独特的设计技法将其设计表现在广告招贴设计中, 来体现它的文化内涵。各民族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劳动中, 形成了不同民族文化的特征。不同的地理环境, 不同的地域文化, 人们从事着不同的生产活动, 最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因此, 任何一种民间艺术的形成和发展都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民间年画艺术可以说是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 它比较深刻的体现了中国艺术精神中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三、吉祥寓意的表达

在我国民间年画中, 常常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来体现年画中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各种元素。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经验, 通过一些事物的谐音, 如:“蝙蝠”的谐音为“福”;“五福临门”就是指五只蝙蝠与门楣的结合。还有一些通过外形的相似, 表现事物的替代, 我们常见到的常说到的有:“富贵长春”把玉兰花和牡丹绘在一幅画面当中;还有“连年有余”“连”谐音为“莲花”, “余”谐音为“鲤鱼”寓意着生活的富裕美满。除了这些还有以“石榴”、“仙鹤”、“桃子”、“鹿”等等这些生活中的动物, 植物、果实等等诸多来源于生活当中的事物, 通过这些寓意委婉的、含蓄的、生动形象展现出民间百姓对生活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这些具有吉祥寓意的事物, 通过民间艺人的精心创作表现, 将其装饰美化, 赋予它新的生命力。因此, 在民间年画中, 不管是动物、植物、还是人物、花卉, 只要具有吉祥的寓意, 就能将其反映到民间年画中去。中国吉祥观是独具中国韵味的精神产物, 具有强烈鲜明的本民族特征, 它不仅题材十分广泛、形式多种多样而且内容相当丰富、流传更加久远。在招贴设计过程中, 我们要发现人们情感世界里的心灵感应并与之产生的共鸣, 关注人的内心深处的潜在需求, 注重图形的内涵与外延的表现, 使每个观者在招贴设计这一载体中得到思想感情层面的交流与交融。中国民间年画将这种最原始的单纯的视觉思维方式完整地存下来了, 如果把它其中的造型元素提取成为一种符号化的语言, 让每一个吉祥图案通过谐音、比喻、象征等手法提炼出的形态本质, 合理运用于当代招贴设计当中, 也同样会具有相当大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因为那些元素本身具有广大的群众认知基础。

现代招贴设计中的创造性, 系统性, 功能性, 艺术性于一体的艺术形式。新颖的想法, 个性化的性能, 简化构图, 形式感强, 是现代招贴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现代平面设计师融入本地的设计风格和时代精神, 以打造中国当代招贴设计文化, 对现代招贴设计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意元素的把握。跨越历史的变化, 中国民间年画为体现民族的文化和气质。数千年来, 再次成为我们在新世纪的新观念和新的思维方式。新的思想为民间年画提供了更多的新技术, 新材料, 重新设计的传统风格, 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民间年画是所现代招贴设计艺术的一个很好的启发, 在相同的条件下民间年画中的装饰美, 是对传统的, 本地的, 民族的艺术基因的发现, 在时间上进一步继承和推进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发展, 中国现代招贴设计对中国民间年画中的视觉元素的吸收, 显示了中国招贴设计的鲜明的民族特点, 积极, 健康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设计内容的发展共同形成了观众的视觉需求。民间年画的创新应用促了中国招贴艺术发展, 使招贴艺术更上一个台阶。

摘要:中国民间艺术是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最原始的精神和文化的审美。它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是一种最质朴的艺术思想和艺术语言, 是人类劳动和生活的具体体现。它也将成为现代艺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民间年画, 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 不同时期, 不同地区以民间新年主题的内容, 风格, 特点, 反映人民群众几代人渴望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民间年画是中国民间, 民俗文化的代表, 它和招贴设计也有着不解之缘。

民间木版年画艺术的兴盛与发展研究 第8篇

木版年画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精华, 是中国独有的一颗艺术瑰宝。木版年画源于有信仰图腾的习俗。在我国古代, 图腾雕刻在“木”上较为多见。把画雕刻在木头上, 是图腾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木版年画的雏形产生于唐朝, 到了宋代, 随着制作木版年画的技术条件趋于成熟, 木版年画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宋代出现的雕版技术, 促进了年画的发展和普及。宋代以后, 木版年画开始广为流传。年画的内容也不断丰富, 题材也越来越广泛。清代是木版年画发展的高峰时期, 无论年画的内容, 还是年画的题材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年画不再是单一的辟邪驱鬼的功能, 还增添了许多如迎春纳福、年年有余、吉祥如意等功能, 表达人们对新一年的憧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盼望着庄稼丰收、子孙满堂。

二、木版年画的兴盛与发展

随着木版年画的普及, 各地木版年画都各自有各自的特色。不仅年画创作手法不同, 题材也比较广泛。其中,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最具特色, 堪称中国四大年画。

(一) 朱仙镇木版年画。朱仙镇木版年画历史比较悠久, 堪称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早在唐宋时期, 朱仙镇木版年画就比较有名, 明朝时期, 朱仙镇木版年画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也凝聚了当地劳动人民的智慧。传统的木版年画主要有门神类和马神类年画, 代表了古代中国年俗及民俗文化。朱仙镇木版年画人物特点鲜明、造型夸张古朴、构图匀称饱满、富有张力、画中人物头大身小造型可爱。传统朱仙镇木版年画的颜料, 以松烟、章丹、金箔等为主要原料, 精心研制而成, 这种木版年画不仅色泽鲜艳透明, 而且还具有极高的保存价值, 风吹日晒不变色。朱仙镇的木版年画不是细巧雕琢, 其雕刻的线条粗健有力, 人物也没有媚态, 颇具北方北方木版年画的特色。

(二) 杨柳青木版年画。杨柳青木版年画始于明代崇祯年间, 清代末期其木版年画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当时, 天津杨柳青镇几乎达到家家户户都有画店的地步, “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 店中画样不尽相同, 吸引了大量的商客, 生意兴隆, 买者络绎不绝。与朱仙镇木版年画比较, 杨柳青木版画题材广泛, 花卉、山水、戏曲人物、历史人物等应有尽有, 清代以后, 杨柳青木版画戏曲的题材增多。一般背景比较简洁, 人物神态表情比较细腻, 汇刻精细、投色雅致、风格严谨。杨柳青木版年画还将木版印刷和手工彩绘结合, 更增添了年画的审美情趣。在中国版画史上, 江苏苏州的桃花坞年画与杨柳青木版年画, 作为中国民间木版年画的代表, 齐名享有“南桃北柳”的赞誉。

(三) 杨家埠木版年画。杨家埠年画约始于明代中后期, 艺术格调独特, 乡土气息浓郁, 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枝独秀。杨家埠年画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在清代, 年画内容题材非常广泛, 山水花鸟、神话传说、小说戏曲等应有尽有, 同时, 还有反映政治、讽刺幽默题材的年画, 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炮打日本鬼》《义和团》等。杨家埠年画在艺术创作手法上极其夸张, 它喜欢把美的部位重点扩大, 在构图上完全摆脱了现实中人物比例的限制, 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金玉满堂》。

(四) 桃花坞木版年画。桃花坞木版年画产生于明朝, 清代进入鼎盛时期。桃花坞木版年画像连环画一般图文并茂、形象突出、主次明确直观, 体现出江南水乡独特的艺术, 与北方年画风格截然不同, 因此, 桃花坞木版年画又被被誉为“东方古艺之花”。日本的“浮世绘”, 就深受桃花坞木版年画影响。桃花坞木版年画题材多样, 内容一般有很鲜明的层次。如百子图、金鸡报晓图、武松打虎等, 都是其比较有代表性作品。如今, 桃花坞木版年画技艺已经成为苏州工艺美院常设专业之一, 受到政府的重视和保护。

三、结语

如今, 随着科技的发展, 印刷技术的不断革新, 木版年画逐渐被人们所淡忘。目前, 除了一些老艺人, 已经很少有人能够熟悉并掌握木版年画制作的技艺, 木版年画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机。作为中国传统的艺术文化, 木版年画承载着中国劳动人民的艺术结晶, 体现着古老民族艺术的价值与内涵。如何保护和传承这取之天然的民间艺术, 发扬这一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 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周书云.从年画形象与艺术特色看民俗生活[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01) .

[2]王伟.木版年画风格差异及其比较[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01 (04) .

[3]张士闪.中国传统木版年画的民俗特性与人文精神[J].山东社会科学, 2006 (02) .

[4]张毅.民间木版年画传承与发展的思考[J].大舞台, 2011 (02) .

民间年画的装饰性 第9篇

1、年画的来源

年画是我国古老的一种民间艺术,发展于远古时期的原始宗教,而在民间年画中,门神,俗称“喜画”,又是最广为人知的年画,它的历史也最为悠久,因此说,门神是年画的起源。人们习惯于在春节时在门上张贴门神,以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年画又是以描写和反映世俗生活为主。

2、年画的定义

什么是年画?通俗来说,年画是春节时张贴的、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含有吉祥喜庆意义的图画。但是,年画并非局限于农历过年之习俗,年画艺术过去曾载荷了人间民俗的各个方面。例如:年画包括喜画、福寿屏、祖师纸马等。喜画就是指,新婚人家娶亲佳期选用的年画,例如:“龙凤呈祥”、“天作之合”。福寿屏是指,工商行业新张开市或者是普通民家的老人福寿吉日时悬挂的屏条和中堂画。例如:“百寿图”。祖师纸马是指,各行各业祭奠本行业创业祖师诞辰或者是收徒传艺等仪式时所用的纸马既神像。例如:四月二十八为医生、中草药店供奉的“药王孙思邈”诞辰日。年画也是民间很常见的一种图画,它的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就有记载;清代中期,年画尤为盛行;至今,还仍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二、民间年画的艺术价值

1、目前对于年画的需求

年画的流行非常广泛,它不仅色彩鲜艳明快而且通俗易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再加上民间的老艺人用他们炉火纯青的技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绘画作品,以及画样的增多,它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长。

2、年画的艺术价值

年画的多样让我们了解了不同的民间风俗,丰富了我们对民间文化的了解,年画中的色彩、构图等元素更是对当今平面设计领域有深远的影响。各种作品开始采用民间年画中的元素来进行设计和创造,设计师将民间的传统文化和当代的时尚气息相结合,设计出具有传统文化内涵和创新性的作品。所以说,年画堪称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

三、民间年画的独特的色彩体系及其在设计作品中的应用

1、年画的独特色彩体系

在视觉艺术中最情感化的元素就是色彩,色彩能唤醒人们的视觉注意,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民间年画的色彩不同于其他绘画,中国传统的绘画大多运用固有色来描绘画面,西方的绘画则用条件色来丰富画面。而年画则多用原色,少用或者不用中间色。因此形成了对比鲜明、强烈、主观、随意、概括、夸张、象征的年画特点。

年画画面呈现的效果大多是以红色为主的暖色调,而红色自古以来就是象征了喜庆吉祥的寓意,因此中国人对红色的喜爱远远超过了其他色彩。色彩的象征意义也贯穿始终,例如关公的形象,因为文学作品里会用重情重义、信守信用、财运亨通、生意兴隆、驱邪避恶、步步高升、事业顺利等来形容关公,因此,年画中关公的形象,几乎全部把面部涂成了红色。于是人们说一个人的人品刚直端正就会用“红脸关公”来形容。之后人们才开始慢慢地在年画中运用红、黄、蓝、绿、黑、紫等颜色。不同的颜色代表了不同的色彩感。例如:红色代表了幸福、热闹、的感觉;黄色代表了活跃、热情和勇敢;蓝色代表了善良、理智、永恒的感觉;绿色代表了青春、新鲜的感觉;黑色代表了刚烈、正直、勇猛的感觉;紫色代表了高贵、优雅的感觉。而人们所处的地域不同,对色彩的偏好也不相同。

2、年画中的色彩在设计作品中的应用

民间年画的造型独特、用色大胆。它的色彩鲜艳而明快,栩栩如生,装饰意味强,给人一强烈的视觉冲击。这一特点对当今平面设计方面色彩的运用有着很大的参考作用。年画的这种色彩搭配方式,不仅仅表现出来朴实的民风,还将欢乐的旋律在无意中表现出来。在平面设计中,这种民间年画色彩的运用,对于设计者来说无疑是大胆的,对于作品而言,又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只要能够将年画色彩的运用技巧和配色规律研究清晰后,再经过平面设计理论的指导,一定能够将传统年画中的色彩恰到好处的运用到平面设计作品中。

随着时代的变化,年画中的色彩在设计作品中越来越多地被运用,这种运用既将传统的文化传承下来又赋予了作品新的生命力。例如,奥运五环标志是由5个不同颜色的圆环组成,这种颜色的运用就来源于民间年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五种颜色,分别是蓝色、黄色、黑色、绿色和红色五种颜色。但是,设计师在奥运五环的设计中又赋予了年画色彩新的含义,其中蓝色代表欧洲,黄色代表亚洲,黑色代表非洲,绿色代表澳洲,红色代表美洲。五种颜色连接在一起象征5大洲的团结,象征全世界的运动员以公正、坦率来参加比赛和友好的精神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友好相见,欢聚一堂,以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四、结语

年画中独特的色彩搭配,让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值得指出的是,这种带有中国印记的年画对当今平面设计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它的色彩可以让我们找到自己独特的文化记忆,设计师如果只注重新的理念,而不注重文化的传统,那么设计出来的作品定是没有深度的,是表面的,没有文化积淀的。只有吸取了传统文化的精华,为之加工,再结合自身情况进行设计创新,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力。

摘要:中国绘画种类繁多,年画作为其中一个分支,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年画又属于民间文化,而民间文化是一个体系,它是独立的,完整的存在,不单单是经典文化的补充和附庸。在年画中,每一个人物都有来源和故事,每一个物件都有寓意和说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众多设计作品中,民俗文化收到设计者的青睐,而年画更是作为新的元素被广泛应用于平面设计中,赋予了设计作品更加丰富、有趣的形象表达。本文对年画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来进行探讨,使古老的民间艺术和当代的设计手法相结合,设计出和谐、共融、创新型的作品。

关键词:民间年画,色彩元素,平面设计

参考文献

[1]王树村,王海霞著.年画[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5

[2]霍清廉著.中国经典年画[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10.4

[3]沈泓著.中国濒危年画寻踪.凤翔年画之旅[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1

民间年画的装饰性 第10篇

一、招贴设计与民间年画的朔源

传统民间年画作为现存最早的中国招贴版画,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数代民间艺术家的不断探索与完善,已经逐渐发展并成为一种题材广泛的艺术形式,在中国招贴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民间年画的最初雏形可以上述到殷商时代的“门神”的形象,但当时还没有具体的形象,更没有形成规范性的表达范式。在宋代出现了具有招贴性质的年画,这种招贴性质的年画在《梦梁录》一书中也得到了详细的记载:“岁旦在迩……纸马铺……馈于主顾”,其中的“纸马”指的便是年画,代表着我国招贴设计发展的开始。民间年画不仅是节庆时欢乐的点缀,还是文化沟通、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的载体与工具,也是一种看图识字式的大众读物,同时又是一部地域文化的辞典,在传统民间年画中可以找到各个地域鲜明的文化个性。

二、现代招贴设计与民间年画造型语言相结合的方法

民年年画艺术作为招贴设计的本源,它的造型、结构、色彩、式样、寓意等各元素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沉积之后,已经成为当代招贴设计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和宝贵财富。只有将民间年画旧有元素与当代设计找到新的契合点,找出二者相结合的方法,才能创作出具有自身文化属性的招贴设计。

1. 视觉形象的“借用”及变革

民间年画的造型特点是不受任何物象透视、比例、结构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展现自身独特的节奏、平衡和充满动感与力度的造型形态,而招贴是一种用形象化的语言来面向受众,并在此过程中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来把设计者的思维过程与结论传达给受众,从而达到指导或是劝说的目的的一种艺术形象。招贴设计对于民间年画“形”的借用是指从民间年画中提取图形元素,将提取到的元素进行设计、重组、变异、打散等手段,通过对对象大胆取舍,夸张与提炼并将这种元素揉合到招贴设计之中,使其更加符合设计自身的需求与目的。

《今年无鱼》是一幅关于环保的招贴设计,以民间年画年年有余为素材,表达了人与动物、生态和自然界之间的密切联系,突出了号召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主题。《连年有余》图本是富足与兴旺的象征,因鱼和“余”谐音,所以鱼象征着富贵。年年有余实际寄托着中国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有道是年年有余、吉庆有余、富贵有余等等。在这幅招贴中我们看到通过局部的变化将本是象征富贵的大鱼变成了冰冷的鱼骨,同时人物惊恐的表情给人以警示与深思。这幅招贴在突出主题给人以出乎意料的视觉审美,不失为“古为今用”的好的案例。

新的民间年画形象在招贴设计中的再运用,不但把握住了普通大众的心理审美观念,而且也生动准确地传达出了广告信息,吸引中国大众对广告的目光,使招贴设计达到了宣传目的。

2. 年画色彩的借鉴

要体现中国文化特点的招贴设计除了对视觉形象必要的变革以外,实现自身给予大众的视觉愉悦和心理轻松的功能,从民间年画的色彩中吸取养分为之所用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在民间年画的创作中,色彩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与社会背景,那些对色彩运用的口诀心得在我们今天的设计中仍然是值得我们所学习。比如在民间有着广泛应用基础的红色的设色口诀“红红绿绿图个吉利”,就表达了红色所蕴含着的文化理念与心理定势于其中。民间艺人在民间年画的创作上大胆运用鲜明的色彩对比,用鲜艳的浓度极高的色彩及对比,反映了红火热闹的心理情感与文化概念,特别是红色的运用贯穿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吉祥观念的始末。如果设计师能够抓住色彩自身所蕴含的文化审美特征,在作设计时就会吸引受众的眼球,达到共性的认同,使作品更具亲和力,更容易为大众接受。

3. 吉祥寓意的象征手法

中国吉祥观是极具中国味道的精神产物,有着强烈鲜明的民族特征,它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流传久远。它不取决于某一个人的喜好,源于大众,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有着相当稳定的受众面,其设计图形的象征性为公众所周知,有着极为广泛的社会普遍性,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

在设计招贴时,我们要重视大众情感因素的心灵感应与之产生共鸣,关注人的内心需求,注重图形的内涵体现,使观者的思想感情在招贴设计这一载体中得到交流与交融。民间年画完好地保持着一种最原始的单纯的视觉思维方式,如果把它的造型元素提取出来,让每一个吉祥图形通过象征、谐音、比喻等表寓意手法揭示出的形态本质运用于当代招贴中,也同样会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和感知力,因为它本身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4. 文化内涵的传承

千百年来,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与历史因素造就了与众不同的优秀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形式和视觉形象在世代传承中不断演化、再生,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民间年画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美学价值,为当代中国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继承、借鉴的途径和依据。民间年画艺术丰富的精神内涵,通过淳厚、质朴、夸张的造型,清新、明快、艳丽的色调,以及充实丰满、想象自由、不拘时空的构图表现出来,成为人们情感、意愿、精神力量的物化和载体,蕴涵着我们中华民族艺术创造和审美旨趣最本原的精神,成为激发现代招贴设计创作灵感的不竭源泉。如果将这些独特的民族艺术形式和深刻的内涵理念通过设计构成原理和方法进行解构、重新组合和搭配,并运用到现代招贴设计过程之中,必然会产生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传达出中国现代招贴设计深刻的创意理念。

结语

现代招贴设计是集创造性、系统性、功能性、艺术性、经济性于一身的设计艺术形式。在多元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我国传统的民间年画艺术对现代招贴设计有着很好的启迪作用。分析研究民间年画中所蕴含的装饰审美因素,找出与当代艺术的契合点,在当代艺术中融入传统的、本土的、民族的艺术基因,目的在于在多元的艺术格局中保持中国当代艺术特征鲜明的一元。

民间年画的装饰性 第11篇

[关键词]:民间年画 平面设计 启示

民间年画与平面设计看似不相关的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其实在内涵与灵魂方面还是存在许多相通之处的。民间年画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涵盖中国许多语言符号,也是中国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最具有独特性的艺术瑰宝之一,而现代平面设计风格的理性化和高功能化对其与民间年画的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吸收民间年画的基础之上,发展平面设计。本文就年画的发展创新、 平面设计中对年画色彩的和年画文化的运用等几个方面分析阐释了现代平面设计的运用理念。

一、我国民间年画的发展与创新

民间年画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千年之前,那时候,虽然没有系统的年画理论,但是,年画却是客观存在的,由早期用来崇拜神灵到后来逐渐发展成欢快喜庆地装饰生活环境的境地。在汉代时期,就已经存在关于“贴门神”的记载了。民间年画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在不同时期,对于年画的解释也各不相同,王树村先生将年画从不同的角度来加以定义,因为主要是在新年之际来张贴,因此被称为年画。而各个地区和各种民间艺人用来反应民间生活的绘画作品都能被称为年画。先秦两汉时期,信仰宗教的有祭祀的习俗,而很多艺人或者老百姓将神荼与郁垒兄弟二人画在木板之上用来驱逐鬼魅,因此,神荼郁垒也是最早的年画对象。东汉时期的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对年画中的人物流传至后代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到了隋代后期,木板年画由于受到木刻书籍技术的冲击,应运而生。到了唐代时期,画目开始繁多,年画中的人物画也开始获得发展。年画已经不再仅是宗教的附属品,而是成为用来反应百姓生活的民间艺术品了。辛亥革命对于民间年画的发展来说是个打击,由于受到战乱等其他时代因素的影响,在上海起源的石印年画很快就发展到了天津等地。在此期间,以上海的老月份牌作为代表的年画在大江南北广为流传,一大批名家也由此而产生,因为月份牌本身具有纸张成本价格低廉等特点,因此发展得很迅速,符合当时农民的消费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木板年画的发展。因为它具有流传范围广和成本低廉等特点,很快就成为商用广告宣传品。这也是民间年画第一次和商业相交融。抗战时期的年画大都反映抗日和劳苦大众这两个主题。新中国成立后,年画艺术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之上,继续革故鼎新,创造了一大批反应新社会种种风貌和新思想的作品。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民间年画逐渐表现出了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也逐渐与其他外来艺术相互交融,材料和创作手法上都有了全新的突破和进步。旅游和各种集会都让年画在吸收先进社会发展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完成创新。年画的产生、发展、创新并不是单一和停滞不前的。它与各个时期的社会发展离不开,更与广大百姓和民间艺术家分不开,是他们的共同努力才创造了我国民间年画的一个个传奇。

二、民间年画的色彩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年画的色彩艺术作为主要的一个领域,有着鲜明和大胆泼辣等表现特点,不但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和寓意,还大大冲击了装饰性的视觉。山东潍县和平度的年画多喜欢采用大绿大红的主要基调,强烈的表现出极大的对比,而杨柳青之类的年画在年画群组中则有几分胭脂粉的气息,在所选用的色彩上大都清淡、典雅,用草绿、粉红等色彩穿插其中,能够起到协调画面的效果,这种有着民间特点的色彩运用技巧,对现代平面设计在色彩方面的使用有着参考作用。朱仙镇的木板年画采用了刚柔并济的色彩搭配方式,不仅仅表现出了朴实的民风,还将欢乐的旋律也无意间的表露了出来,这种表现手法对于现代的平面设计来说,无论是在标识设计,还是广告招贴方面采用这类色彩对比的方式,都是一种大胆有意义的创新。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只要能够在清晰分析民间年画在色彩运用上的种种技巧和规律之后,再经过平面设计系统理论的知识指导后,一定能将色彩方面的知识恰到好处地运用的。

三、民间年画的文化表现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民间年画在表现技巧和所选题材上具有艺术的审美效果,就其本身所选内容而言,还有这强大的文化功能,视觉语言的运用将社会和自然混为一体。中华民族特有的人生态度和审美心理造就了年画语言的独特艺术思维。我们所熟悉的中国银行标志,它就是将中国古钱币文化活生生地运用事例,图形采用的是圆与“中”字的完美结合,寓意为天圆地方,不仅有着浓厚的含义还具有中国独特的年画风格。而平面设计中的年画文化不仅只是在形态上对其模仿和刻画。在著名的《丰收图》中,美术家黄妙发还用独特的表现手法将一片丰收祥和情景展现在人们眼前,更重要的是该作品中的女子怀抱鲤鱼和水果篮中的蜜桃都是传承了民间年画中的“年年有余”等深刻文化韵味。设计师在这幅作品中,没有对年画中的形象直接引用,而是将现代平面设计的相关知识与民间年画中的文化表现技巧相结合,才创作出了这一佳作。

结语:

民间年画独特的发展历史让其本身带着浓厚的中国印记,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现代平面设计在对民间年画的学习过程中提供了浓烈的文化内涵,平面设计作为一个同时具有创造性、功能性、艺术性等特点的设计艺术形式,为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也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点。西方的平面设计理论的介入,让许多平面设计师在技法的使用上高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国年画中的图文形式能够让我们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记忆,也让我们平面设计的位置得到了重新的确立,如果一个设计师不能从自身的语言或者文化角度来进行设计和创新,只一味的接受新的理念,那么他的作品必将只是空穴来风,毫无基础,毫无深度。现代的平面设计只有在吸收了中国传统年画中积极有益的部分后,结合自身特点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才能具有更加持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晁佳.传统年画对现代平面设计中色彩的影响[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1)

[2]陈隶静.中国民间年画与传统艺术的渊源关系——以山东潍县杨家埠木版年画为例[J].飞天,2010(12)

[3]孔俊峰.浅谈中国民间年画[J].青年文学家,2010(20)

民间年画的装饰性 第12篇

一、该著作的出版目的

年画一直是中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 全国各地不少民族都有过新年张贴年画的习俗, 因其一年更换, 或谓张贴后可供一年欣赏之用, 故称“年画”。民间年画是中国民间美术中较大的一个艺术门类, 其历史源远流长, 有着较多的产地, 流行也十分广泛, 曾经有过颇为兴盛的发展。无论是题材内容、刻印技术, 还是艺术风格, 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它不仅对民间美术的其他门类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而且还与其他绘画相互融合, 成为一种成熟的画种, 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

正如孟宪明先生所讲“漫长的农业文明创造了灿烂的民间文化, 也创造了民间文化完整意义上的知识系统和价值系统。”年画正是博大深邃的民间文化的典型代表。该著作的撰写及出版是作者作为学者的一种责任和使命, 是作者文化意识的体现, 目的非常明确, 即传承和弘扬中国民间经典文化, 发掘民间经典文化的内在力量和潜能。

二、该著作出版社的优势

出版该书的河南文艺出版社成立于1996年6月, 由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主管、主办, 主要出版文学及文化和艺术类图书, 以当代原创为主, 兼及古代及外国优秀作品。该社近年来成功地出版了长篇历史小说《康熙大帝》、《乾隆皇帝》、《大秦帝国》、《大瓷商》等, 以及“鲁迅文学奖散文奖获奖者丛书”、“唐宋诗词名家精品类编”等一系列优秀图书, 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其中《乾隆皇帝》获首届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中国图书奖提名奖, 《大秦帝国》获全国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入选图书奖, 《天下兄弟》获“我最喜爱的一本书——首届百种优秀青春读物”奖, 《百年恩公河》、《越王勾践》获全国畅销书奖, 并有多部作品获省级图书奖。该出版社雄厚的实力和丰富的文化类书籍的策划出版经验为民间经典文化书系的成功出版提供了重要保证。

三、该著作的作者

该书的作者霍清廉先生出生在豫东开封杞县农村, 1980年考入河南大学中文系, 毕业后分配到河南省团校执教。1986年考上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生, 追随于安澜、赵天吏、董希谦等先生攻读汉语史, 毕业后仍回到了原单位教书。1991年他抱定探索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决心, 落户豫北卫辉市孙杏村镇张武店村, 成为全国第一名硕士村官, 在全国引起了较大的轰动, 是知识分子建设新农村的实践者。在农村工作期间, 他带着学者的眼光, 沐浴中原民俗民风, 广泛涉猎并从事农村的农业生产与研究。在十多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 他跑遍了河南八十多个县, 与先进的农村干部进行广泛的学习与交流;多次参加中国农学会组织的“科教兴村”交流会和中国农村社区发展促进会组织的“全国村长论坛”;他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第九届政协委员。霍清廉先生爱好书法与摄影, 他的研究涉及民俗学、社会学、农业经济、县域经济等领域。发表有关论文十多篇, 并著有《民间百工》、《<古代汉语>文选今译》、《中原文化大典·民俗典·民间生产》等著作。

霍清廉先生一直专注于中国年画的研究, 凭着对民间艺术的情感和对民间文化的热爱, 翻阅了经史子集等大量的文献。咨询年画专家, 还实地考察各年画产地, 搜集到大量第一手材料。又集中精力, 用两年半的时间撰写与修改, 终于著成《中国经典年画》, 完成了民间经典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霍清廉先生在怀古问古、解疑释疑的过程中, 以自己的独特见解回答了有关年画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内涵等问题, 试图通过对每一类每一幅年画内容的介绍, 分析其文化功能和教育功能, 使这部著作总体上达到了文化上的新颖和思想上的深刻。作者对每幅年画背后故事的叙述都涓涓如水, 充满灵性, 字里行间表露着对中国民间文化及中国年画的深情厚爱。

四、该著作的特色及主要观点

该著作的特色之一, 是其选用的年画都是中国民间几千年来或一直粘贴, 或流传较为广泛、得到民间共识的年画代表作品, 故名“中国经典年画”;特色之二是对每个年画故事的讲述和分析, 都是为了便于读者更明确地理解年画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特色之三是在年画的分类上, 依据中国年画人物来历、画面内容, 兼顾文化、教化功能的不同, 将年画细分为上古门神、御封门神、素封门神、镇宅神、财神、灶神、报本堂及其他神仙年画、吉祥年画、历史故事年画、戏剧年画、传说年画、动物趣味年画、仕女年画、花草年画等, 共有15类23种。

也如孟宪明先生所讲“民间是一个极其深广的词汇, 不仅仅是因为它给我们的感觉, 更因为它有博大且深邃的系统。”中国民间年画的题材内容十分广泛, 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历史、哲学、地理学、民俗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 包罗万象, 不啻一部民间百科画典[1], 也自成一个独立的系统。

作者紧紧围绕年画的文化功能和教育功能对年画进行分析研究, 认为年画的第一个主题是树立正气, 教人积极向上, 培养民族精神, 颂扬优秀行为和品德, 倡导优良风尚;另一主题是维护国家统一, 维护主权完整。此外, 反映历史题材的年画还有维护皇权的共同特点, 甚至有神化帝王的偏向。

作者认为中国年画具有两大功能:一是记载历史、文化、民俗、宗教, 二是对世世代代黎民百姓强有力的教化功能。中国年画功于载道, 而且内容异常丰富。一是劝善, 二是劝孝, 三是劝妇女保持贞操, 四是劝勤劝勇。这种“劝”的功能之强, 对民间百姓的教化效果之显著, 几乎达到了宗教对信徒的教育程度。绝大部分年画反映了民间祈祥纳福、求财祈子、期冀富贵、平安吉祥等愿望, 这部分年画叫做“吉祥年画”;所有的年画, 对广大民众均有美育和陶冶性情的作用。

从内容方面说, 年画是广大黎民的思想品德、精神境界、历史文化知识和农事生产最重要的教科书;从艺术形式上看, 它又是广大黎民的美育课本。

五、该著作的价值和意义

该书对中国年画的历史文化、宗教价值和育人功绩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挖掘和研究, 是从思想内容方面对中国年画社会功能研究的一次尝试, 认为一张张普通的年画传播着博大深邃的民间文化, 担当着培养民族优秀品德、哺育民族坚强精神、纯化民俗民风的大任。

该书所选用年画都是经过了作者多年的收集、分析和梳理, 书中所选年画都是经过再三甄别和筛选的。对每幅年画背后故事的讲述, 使得该书富有趣味性和故事性, 增加了阅读性, 对年画背后很深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而得体的表达。该书提供的年画的翔实故事题材和调查研究材料, 对于我国年画的研究和发掘非常宝贵。

纵观全书作品, 可以看到作者在叙事、议论与抒情的灵活运用中, 既向我们传达着千年古老的文化信息, 又表达着一个现代学者对历史和古人的人文观照与哲学思考, 也体现了作者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观念。

至于该书的学术价值, 笔者赞同中国新闻出版总署的中国新闻出版信息网CIP中心在《书目详细》栏目中的介绍与评价, 现转摘如下:“该书为民间经典文化书系之一, 对中国民间经典文化之一的年画进行了全景式扫描, 按照年画的发展过程对其进行归纳、整理、分类, 追本溯源, 解析成因, 阐述历史演变, 比较客观真实地展现了中国民间年画的全貌, 既具有很高的文献参考价值, 又具有很强的普及民间文化的意义。填补了此门类专著的空白。”

摘要:《中国经典年画》对中国年画的历史文化、宗教价值和育人功能进行了比较深入地挖掘和研究, 是从思想内容方面对中国年画社会功能研究的一次尝试。一张张普通的年画传播着博大深邃的民间文化, 担当着培养民族优秀品德、哺育民族坚强精神、纯化民俗民风的大任。

参考文献

[1]王树村.中国年画史.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2002.12

[2]王树村、王海霞.年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3

[3]左汉中.民间木版年画图形.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0, 12

上一篇:高职商务英语下一篇:综合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