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写作指津

2024-09-19

材料作文写作指津(精选6篇)

材料作文写作指津 第1篇

一个偶然的意念, 会成为改变一生的重要决定, 也许只因为听到一句话, 也许只因为读到一行字, 也许只因为看到一幅画, 也许只因为听到一首歌, 也许只因为偶尔抬头望见窗外的一朵云, ……一念之间走出了阴霾, 走出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要求:联系生活, 自选角度, 自定立意, 自选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一、审题立意

抓三主要:主要对象、主要关系、主要意向。

1主要对象:一个偶然意念 (一念) 、一生。

2主要关系:一念与一生、一句话与一生、一幅画与一生、一首歌与一生……

3主要意向:一念之间走出了阴霾, 走出了自己的人生之路。倾向于重视一念的积极。

因为这则材料有着总分总的关系, 所以我们可以走捷径从“总”入手, 提取材料中的核心对象, 即主要对象:一个偶然意念 (一念) 、一生。再理出对象之间的关系, 即主要关系:一念与一生、一句话与一生、一幅画与一生、一首歌与一生……最后借助第二个总句“一念之间走出了阴霾, 走出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看清命题材料的主要倾向。

二、拟写题目

1.拟题的方法

“三主要”明确以后, 拟题就水到渠成了。笔者把材料作文的拟题方法叫作“就地取材, 优化组合”。

具体地说就是借助抓三主要所获得的信息, 遵循材料内定的“主要关系”和“主要倾向”, 把材料中的关键词组合成短句, 有时还会找到现成的关键短句来做标题。

所谓“优化”既是指所组成的句子要简洁、醒目, 富有诗意, 或富含哲理而能抢人眼球, 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又是指自己要对这个标题感到有话可说, 有话要说。如此, 我们的作文就成功一半了。

2.拟题角度

因为作文命题材料隐含对象往往不是单一的, 且对象之间往往有着整体和局部的包含关系, 所以从抓三主要入手的拟题方法, 就有着整体和局部两种角度。下面, 我就针对以上作文材料作个拟题示范。

1从整体入手拟题:

《一念之间》、《一念与一生》、《把握人生的每一个“偶然”》、《不放过“偶然”》

2从局部入手拟题:

《一句话一辈子》、《改变人生的一句话》、《听懂了一首歌〈真心英雄〉》

三、谨防离题、偏题

诸如《意念》、《信念》这样的题目就有偷换概念的倾向, 这主要是没有认真抓三主要, 或是曲解了“三主要”所造成的。我们要注意比较、排除这些看似切题实则离题的“近义词”。因为近义词并非等义词, 它的干扰、混淆是造成偏题、离题的罪魁祸首。

四、素材积累

素材来源渠道多种多样, 这里我只给大家介绍一条“终南捷径”, 那就是从名著中提取。名著中的素材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一句句精彩的话语, 一处处经典的情节, 一个个典型的形象, 都可以入题。从名著中开掘素材, 就是根据标题、主旨或内容的需要, 从不同角度切入, 使用同一素材, 就像一块布料, 剪裁师傅根据不同身材、不同需要, 缝制出不同特色的服装, 做到一材多用。还要注意概述整合、切题、衔接。比如:同是赤壁之战的素材, 苏轼用来赞周瑜雄姿英发、年轻有为, 叹自己早生华发, 功业未成。而笔者下面的下水作文却要用它来论述“一念”的重要作用。

五、下水作文

一念之间

一个偶然的意念, 会成为改变一生的重要决定。———题记

信手拈来材料中的关键句做题记, 诠释题意。

过去, 我曾对周瑜佩服得五体投地, 因为他年纪轻轻就能在史上最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赤壁之战中打败不可一世的曹操, 真可谓“周郎妙计安天下”。而今重读《三国》, 却着实为周瑜当时的险胜捏了一把冷汗。平心而论, 周瑜火攻破曹之计, 起先并未作全面周详的通盘考虑, 充其量只是“一个偶然的意念”。这才会落得个“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的尴尬境地。

品《三国》, 挖素材, 切题意。

而曹操呢?对于手下谋士的忠告———提防东吴周瑜火攻, 他却铁定:“方今隆冬之际, 但有西风北风, 安有东风南风邪?”殊不知诸葛孔明能请来东南风, 促成周瑜的火攻。其实, 隆冬之际刮起东南风纯属偶然, 只是周瑜抓住了这个“偶然”而彪炳史册;而曹操却因忽视了这个意外的偶然而遗恨千古。倘若没有这场东南风, 抑或是曹操早有提防, 那么周、曹两人的人生历史都得重新改写了。无怪乎晚唐杜牧如是说:“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可见, 平常的一个偶然意念, 会成为影响人们一生的重要关键。

相传,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也得益于一个偶然事件。有一天他坐在苹果树下打瞌睡而被成熟掉落的苹果打中, 从而看到了万有引力的存在。其实, 苹果成熟落地, 这在别人眼里早已司空见惯, 而牛顿却能抓住这个偶然的刺激而获得重大发现。这也不得不归功于这个“偶然意念”。

大胆假设, 正反对比, 深刻有力地点击主题。

独句成段, 承上启下, 反复点题。

过渡自然靠的是“相传”和“也”字。变换素材类型, 别有洞天。

或许你会说, 这只是一个儿童版 的“童话故事”, 未可当真。可下面还有一则发生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千真万确的故事, 叫你对这种“偶然意念”再也不敢小视。

我国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获得者闵恩泽说起关于“创新发明”的最大收获。他不无感慨地提到1980年他从美孚石油公司中的研究室主任嘴里听到的一句话:“工业催化剂基础研究的关键是开发新催化材料。”偶然的一句话为闵恩泽带来认识上的重要转变。最终造就了他辉煌的“催化人生”。试想如果闵恩泽当时只顾埋头走路, 而对这句话充耳不闻, 那么, 也许闵恩泽就不会是这个奖项的获得者, 而我们中国的石油化工工业也必将在国际上大大滞后。

一念之间, 成败异变, 一念之间功业相反啊!愿大家能牢牢把握人生的每一个“偶然”。

揣摩读者心理, 顺势宕开一笔。

就地取材, 灵活剪裁。 (这则素材其实来源于本次月考试卷实用类阅读文本。)

中考作文模拟预测试题及写作指津 第2篇

2013中考作文模拟预测试题及写作指津

●江苏省东台市台南镇中学 吴应海

【模拟试题一】

北京时间10月11日19时(当地时间10月11日13时),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宣布,20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莫言。这不仅是世界对中国作家的肯定,对中国文学的肯定,更是对中国崛起的肯定,中国人终于圆了诺奖之梦。圆梦是一件快乐的事,但圆梦的过程是漫长的,这当中有坚持、有拼搏、有失败……请以“圆梦”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除诗歌外体裁不限,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等,不少于600字。

【写作指津】

写“圆梦”这篇作文,不妨先确定一下文体。根据文题特征,这一作文题目一般宜写成记叙文和议论文,当然也可以写成散文、剧本、童话等。

写记叙文,首先要考虑的是,写自己圆梦还是写别人圆梦。其次,要考虑所圆的“梦”是一个什么“梦”。如果“梦”太普通,没有新意,那就很难吸引人,所以大家一定要对自己所掌握的素材进行认真筛选,把那些特别的“梦”找出来,譬如圆的是“让村里孤寡老人人人都能在冬天里戴上棉手套”之梦,或者是让“家乡污浊的河水变清”之梦,这样的主题就显得与众不同。第_=:,要重点在“圆”上下工夫,自己或别人是如何圆梦的,圆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又是如何克服的,一定要交待清楚。最后,还要精心安排文章的结构,做到首尾呼应,脉胳清楚;同时,要在情节的安排上下功夫,力求生动曲折,切忌平铺直叙;而在写人时,要着眼于细节,巧妙运用多种写人方法来刻划人物形象。

写议论文,常见的角度是围绕“圆”提出论点,发表议论,譬如可提出“只有奋斗才能梦圆”这样的观点,然后运用各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但是如果你能另辟蹊径,从“梦”这一角度人手,提出“并非所有的梦都能圆,梦想一定要符合自身实际”,然后进行论述,就会很有新意。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增强议论文的可读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同学们可通过引用动植物故事、名人故事来作为文章的开头,引出论点。论述过程中,同学们要注意论据的准确、生动,论述的严密。

如果同学们有丰富的想像力,并且有相关阅读积累和生活积累,以一种植物或一种动物的口吻,来叙述自己的圆梦经历,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倘若再能把主题指向环保、人类社会的一些现象,那就更妙。

【模拟试题二】

年中秋、国庆长假,8天的假期让人们有了充分放松的机会,各热门景点游客如云,欢声一片。但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与熙熙攘攘的旅游者结伴而来的,是旅游垃圾遍地开花。

车辆驶过,道路就是垃圾场,人群游过,景区就是垃圾场。许多游客对于广播电视中的宣传、相关景区管理方的劝导,以及眼前环卫工的弯腰流汗劳动之类,都“不看不视不听不理”。看来,大力宣传“文明出游”已成为一件非常迫切的事。请以“文明出游”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写作指津】

写“文明出游”这个话题作文,许多同学都会首选写议论文,因为身边不文明出游的现象实在是太多了,列举一些反面事例,引出话题,然后亮出观点,再引用一些论据进行论证,最后提一些倡仪,一篇文章便大功告成。可大家都这样写,那“同质化、’现象就不可避免,“撞车”的多了,得高分也就相对难多了。

相反,如果同学们能从自己的生活积累中,找出文明出游的经历;或讲述他人文明出游的故事,反而能让人感到很亲切,很有“味道”。譬如你就写自己或他人在旅游时是如何把垃圾随身带走的,抓住细节,详细描摹,肯定能打动人心。当然,你也可反其道而行之,写游客是如何乱丢垃圾的,把那些可恶的场面生动的呈现出来,再巧妙点题,同样能引入注目。

另外,这个话题作文还可写成说明文,搜集旅游垃圾的数量、危害、防治等方面的数据及文字资料,通过多种说明方法表达出来,告诉人们一定要文明出游,效果同样不错。

当然,如果写议论文,能在观点、论据、结构、语言上出新,同样能得高分。

最后要说的是,给“文明出游”这个话题作文拟一个鲜明的标题非常重要,因为文题如脸,不同的题目会给人留下不同的第一印象,这对于考场作文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譬如议论文可拟“请把你的垃圾带走”,记叙文可拟“我和垃圾有个约定”,说明文可拟“别小瞧了游客的垃圾”等。

【模拟试题三】

题目:转身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有真情实感,力求有创意,不得套写、抄袭;③文体自定(诗歌除外);④不少于600字;⑤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写作指津】

“转身”原本是指人的一个动作,即转动身体,改变面对着的方向。但这里的“转身”显然不单单指人的转体动作,而有着更为深刻的含义,我们应该从“人生旅途中的转身”这一高度来进行分析,寻找角度进行写作。

问题是“转身”这个题目有点“大”,而且太抽象,不易把握,许多同学面对这个题目都很难打开思路,寻找到写作的方向。怎么办呢?

不妨试试“转化”的方法,即转换一下视角,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譬如同学们就可把“转身”这个题目转化成“在成功时转身”、“在跌倒时转身”、“为什么转身”、“转身后我看到了什么”、“感谢你的`转身”、“一次痛苦的转身”、“一次难忘的转身”等“小题目”,这样很快就能理出文章的文路,构思好文章的结构。

如果写记叙文,有两个方向可供选择,一是写自己转身,叙述一次转身经历;二是写别人的一次转身,讲述其转身的经过。无论是写自己还是别人,都要把转身的经过交待清楚,可按照“转身前”、“转身时”、“转身后”这样的顺序来写。同时,重点要明确,如果要表达转身的必要性,那就侧重写“转身前”,告诉人们为什么要转身;如果要突出转身时的抉择艰难,心理感受等,那就侧重写“转身时”;如果要写转身带来的改变,那就写“转身后”。

如果写议论文,一般可可绕“为什么要转身”、“在什么时候转身”、“转身后怎么办”这些问题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观点要鲜明止确,论述要有理有据,结构要相互呼应。

【模拟试题四】

请以“

温馨”或“温馨

”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写真事,抒真情,发表真实感受;③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地名;④不少于600字。

【写作指津】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所以,一要补好题。半命题作文的补题,主要是根据自己所积累的素材,结合自己给文章确定的主旨,从中选出最生动、最感人、最蕴含哲理的关键词,补入题目的空格中。譬如这道作文题就可补写为“校园里的温馨”、“刻骨铭心的温馨”、“悄然而至的温馨”、“懂得温馨”以及“温馨如花”、“温馨是一种诗意的感觉”、“温馨的爱”、“温馨在哪里”等。其次是要选择最精彩的“温馨”来写,这里的“精彩”有两层含义,一是你所选的温馨之事、温馨之情、温馨之氛围应该是最能打动人心的;二是你的表达应该能最美丽。

二要巧构思。先说记叙。文似看山不喜平,以记叙的形式来写温馨,在叙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曲折生动,避免平铺直铺。如果从头至尾写一件事,要善于制造小波澜,让人有兴趣读下去。如果写几件事,那这几件事的侧重点要不一样,最好在每件事开头,用简短的语句点出这件事与“温馨”之间的联系,从而使之形成一个整体。而叙事离不开写入,在写入时,要注意运用多种写人方法来刻划人物,特别要用好细节描写,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说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如果你想把“温馨”这篇作文写成散文,就必须要有丰富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再确定好你这篇散文“神”是什么,是讴歌亲情,还是赞美友谊;是诉说一种美的情绪体验,还是回味一种浓浓的情感氛围。有了这“神”之后,你就可以去精心挑选各种“形”了。譬如你写“温馨如花”这个题目,你就可以先写花朵醉人的芬芳,然后再写生活一些温馨动人的情境,接着写自己心中的种种感触,或写不同的人对温馨的感受,侃侃而淡之后,再回到花朵上,结合二者,巧妙点题,在读者的心中撤下一片芬芳。如此形神具备,怎能不引人人胜?

接着说议论。议论文的写作有点难,物别是将这个题目写议论文,那就更难。但掌握了方法,也并非不可为之。一方面,你要有观点,譬如围绕“温馨”这个关键,我们能开列出“懂得温馨就拥有快乐”、“生活处处有温馨”、“温馨需要用爱去酿造”等观点;另一方面,你要能自圆其说,即用各种论据来证明你的这种观点,可以谈自己的体会,可以写他人的经历,可以引用一些名家精彩的论述。相信如果你观点独特,论据鲜活、生动,论证多样,“名言警句”迭出,你的这篇议论文就会在众多作文脱颖而出,熠熠生辉。

小学作文分类写作指津 第3篇

关键词:小学;作文;分类;写作;指津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5-083-01

纵观近几年的小考试题,我们发现作文题的文体形式多种多样,但按照出现频率计算,传统的“写人”、“记事”类作文仍占据很大的比重。其次,写景状物作文、想象作文、应用作文也都积极地露面,或多或少地在所有考题中占据了一定的比例,并没有缺席。

一、写人类作文

在作文试题中,很多题目都是以写人为主的。写人类作文都基本围绕了“自己熟悉的人”这个题材范围来命题,让每位考生都有话可说。要写好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一定要注意:写人物一定要特点鲜明,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选择能表现人物特征的典型事例。写人与记事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任何事情都是人做的,人物的特点也定要在具体的事件中体现。因此,写人一定离不开写事,写事是为表现人物特征服务的。写人物还要抓住人物外貌、语言、行动、神态、心理活动等方面具体描写。在描写中当然不能面面俱到,要根据文章需要,对其中一两个最富典型性的方面进行细节描写,使人物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二、记事类作文

以写事为主的记叙文是小学阶段作文训练的重点内容,也是小学作文的主要类型。特别注意的是:这类记叙文要注意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即记叙文的“六要素”。人物活动和事情的经过是重点,要写得详细些。与以记人为主的记叙文不同,记事为主的记叙文虽然也写人物的活动,但人物的活动要围绕着要记述的事件来写。记事的记叙文要表明的是,你通过对事件的描写要表现什么或要说明什么,这就是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要把最能突出中心的地方写得突出和详细些。

三、写景类作文

以描写景物为主的记叙文,在小学作文题目中占的比例不大,一般不作为独立的作文题目来考查学生的作文能力。在写景类作文中,基本都要求考生对某一处具体的景物进行细致的描写,而这一处景物一般都是我们所熟悉的,它们构成了我们身边的生活环境。所以完全不必担心无话可说,只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加观察和体会,就一定能对环境产生某种情愫和感触。这里考察的是考生细致观察景物并用语言准确传神地描述景物的能力,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多观察、多体会、多思考、多模仿,尤其要注意对景物细节的把握。同样,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和自拟题作文均有出现,命题作文限制了只能写某处景物以及它某方面的特征,半命题作文要求填入上述内容,自拟题作文一般给出一个限制范围,如“家乡的景物”、“校园里的景物”、“城市景物”等。

四、状物类作文

状物记叙文是以描绘物体形态、状貌为主的记叙文,有时在作文考试中也出现这类题目。状物类作文要求我们准确运用简洁的说明性语言描写出事物的外观、结构和功能等多方面的特征。题目中给出的这些对象一般都是我们所熟悉的,近几年文题的范围主要集中在:日常生活中的用品、食品、工艺品、玩具,公共生活中的建筑,熟悉的小动物,常见的自然风光和自然现象等方面。和写景一样,这都是在考察我们细心观察生活、描述生活的能力。因为近年来的出题中越来越倾向于我们熟悉的身边的物品,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一定要细心观察,注意对细节的描述和表述的准确性。另外,状物要分清动物、植物,活动物和静止物,要抓住其特点、习性、用途等方面进行描写。

五、应用文类作文

应用文作为一种文体,包括书信、发言稿、总结、报告、请柬、申请等等多种。应用文类作文的“高频率”出题点还是集中在书信、日记和读后感上,平时要加强这些方面的练习。出题人看中的是作文内容的真实和具体,一定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有感染力的作文才能一举夺魁。近几年小考作文题中,书信的对象已不仅仅限于自己的亲人朋友,而是可以给一个自己并不认识的但有社会威望的人写信,甚至可以假想一个对象,给他写信并借以表达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观点;日记主要包括生活日记、学习日记、旅游日记、劳动日记等几大命题方向;读后感则一定是要求我们对读过的文章写出感想,这类文题对思想深刻性的要求越来越明显。

六、想象类作文

家庭生活类题材写作指津 第4篇

一.学会领悟一份亲情。家庭生活中的亲情是无穷无尽的写作题材, 它也许如天空的云彩一样姿态万千、变化多端, 它可能又如满地鸡毛一样漫无头绪、琐碎杂乱, 它可能苦中有甜, 也可能哭中有笑, “给爷爷洗洗脚, 他脸上的皱纹好象舒展了许多;帮妈妈捶捶背, 她的笑容告诉你, 她很满足……”所以要学会捕捉生活中的每一朵浪花, 领悟其中的亲情和内涵。如吉林某考生的满分作文《感受父爱》片段:

“倩倩!”“嗯?”“吃不吃苹果?”“不吃。”“梨子?”“不吃。”“橘子?”“不吃。”“香蕉?”“不吃。”……

半小时后:

“倩倩!”“嗯?”“吃个苹果?”“不吃。”“梨子!”“不吃!”“橘子?”“不吃!”“香蕉!“不、吃———”……

这段文字采用对话形式通过词语的组合堆叠, 通过标点符号配合词语产生的微妙变化, 生动、精练、细致地刻划出父女俩之间的思想情绪和态度, 表现出了父亲的口气后来有硬又有软, 可女儿的态度却越来越厌烦, 乃至最后大声叫起来表示坚决不吃的情节, 既使读者感受到父亲过分的爱使子女感到的无奈, 更使读者感受到父亲近乎于罗嗦的问话中时时刻刻、无微不至的浓浓的关爱, 亲情与任性的对照, 写得生动有趣, 言简意赅, 真实感人。

二.注意品味一份感动。家庭生活中不可能没有误会, 个人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秘密, 误会的消除可能会产生更深厚的爱, 秘密的保留可能会使情更真, “家庭生活是平淡的, 也是单纯的, 然而正是在这单纯而又平淡的生活中, 蕴涵着很多瞬间的感动”, 这正如一首歌里唱的“一句话, 一辈子, 一份情, 一杯酒……”无数的感动会在其间产生, 无尽的爱会在其间流淌。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一文中着力描绘了父亲在家境艰难的背景下送自己去车站时艰难的背影, 品味着那份苦涩和辛酸, 怎能不让人感动得潸然泪下?因此作文要善于去发现家庭生活中的感动, 善于去捕捉生活中的瞬间。

三.善于进行一种比较。家庭生活中有无数可进行比较的事情, 祖辈与父辈乃至孙辈思想的差别, 各种家庭成员心灵的碰撞, 家庭条件前后的变化……在生活的变化、事情的发展中通过比较反映人间冷暖善恶, 反映思想精神, 其中主要采用对比的方法。一般宜以某一个事物、某一件事情、某一个细节作为载体, 采用前后呼应的方法巧妙进行表达。例如某考生写《牵手》一文, 巧妙通过儿时母亲牵着我的手过小桥与现在我牵着母亲的手走大街的对比, 刻画母亲在对我无微不至的呵护中衰老、我在母爱的沐浴下成长的镜头, 表现出一种浓浓的亲情, 让人感慨万千。类似的载体可以寻找很多, 例如以“捶背”为载体, 写幼时爸爸为爷爷捶背, 现在我为爸爸捶背;以“挟菜”为载体, 写幼时奶奶挟菜给我吃, 现在我挟菜给奶奶吃;以“车子带人”为载体, 过去爸爸骑自行车带着我在近郊游玩, 现在爸爸用私家汽车带着我们全家远行出游……这样或反映一份亲情的延续, 或表达一种家庭恩爱的气氛, 或反映社会的变化发展, 显得情真意切, 缠绵感人。

材料探究题解题指津 第5篇

从形式上看,材料探究题可分为“单则材料探究”和“多则材料探究”两种。

单则材料探究

该类试题只要求对一则材料进行探究,往往直接考查同学们对材料的体验、感受以及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如:

例1:中国独特而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直接源于“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生存危机。改革开放时期,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不但摆脱了民族生存危机,而且成为全球化竞争的最大收益者之一。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这时的爱国主义应当注入新的因子和意识。它不再应当是一种内聚型的强烈感情,不应当是封闭的、种族的、排外的,而应当具有理性、深沉的意识,即开放的世界观、积极的进取心、普世的价值观念。

从这段话中,你探究出了怎样的结论?

例2:胡萝卜、鸡蛋、碾成粉状的咖啡豆,这三样东西同样面临逆境——煮沸的开水。下锅经过开水煮后,胡萝卜变软了,鸡蛋外壳里面的液体变成硬硬的固体了,碾碎的咖啡豆成了一杯香浓的咖啡。

其实,这三种结局正代表着人在面临逆境时的态度,你能说出这三种结局的意义吗?如果让你选择,你会学三样东西中的哪一样?请你说出自己的想法。

从这则材料中,你探究出了怎样的结论?

对单则材料进行探究,关键是要读懂材料,从现象入手分析材料,抓住问题的本质,找出关键词,从而得出探究结果。

例1所提供的材料的关键词是“爱国主义”,主要内容是说爱国主义在新的时期应有新的内涵。结合材料,我们不难概括出结论:改革开放时期的爱国主义应当具有理性、深沉的意识。

例2中的胡萝卜变软、鸡蛋外壳里面的液体变成硬硬的固体、碾碎的咖啡豆成了一杯香浓的咖啡,这些只是表面现象,正如材料中所说的“其实,这三种结局正代表着人在面临逆境时的态度”。由物及人,我们就可得出结论:面对困难,不同的态度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答案可概括为:①在逆境面前屈服、妥协;②在逆境面前灰心丧气或趋于崩溃;③面对逆境不懈奋斗,最终走向成功。(答案不唯一)第2问属于开放性问题,回答只要积极向上、言之有理即可。

多则材料探究

即对几则材料作比较探究。这类题的综合性较强,解题难度较大。如: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概括出你得到的主要信息。

(1)今年,复旦大学在自主招生中,不仅看重考生的学业成绩,还对考生进行了严格的面试,然后才决定是否录取。

(2)今年举办的“隆力奇”杯第十二届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除了评判选手的歌唱水平外,还有综合知识问答这一环节,虽然只占1分,却往往成为影响选手排名的关键。

(3)5月中旬,法国敲定了进军德国世界杯的23人大名单。在预选赛中表现突出的球星皮雷,因在赛场上与人有过争吵而未能入选。

(4)首届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学生谢彦波,被人们称为“神童”、“未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因不能处理好与导师的关系,被迫中途结束了美国的留学生涯。

你得到的主要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答多则材料探究题,一般分三步:

第一,立足整体,读懂材料,找出个性。只有从整体上把握材料各自的主要内容,才能找出各自的特点,否则只能获得一鳞半爪,必然走入以偏概全的死胡同。细读材料,抓住其中的关键信息,一般可以获知它们的大意。认真分析四则材料,你会发现:第一则材料讲的是大学自主招生不仅看笔试成绩,还要进行面试;第二则材料讲的是青年歌手大奖赛要进行综合知识测试;第三则材料讲的是球星因与人争吵未能入选国家队;第四则材料讲的是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一名学生因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不得不中断学业。这样,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就会显现出来。找出了材料的不同之处,下一步的归纳就有了基础。

第二,寻找联系,提炼整合,找出共性。命题者将几则材料放在一起让大家进行探究,这几则材料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是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联系;可以是偶然和必然,也可以是对立和统一。如何找出联系?关键在于着眼全局,比较分析。如示例中的第一、二则材料,都是说的既要看重专业成绩,又要注重综合素质,可以合并在一起。第三、四则材料则谈了与人相处的问题,可以合并。这一步可谓探究的核心环节,直接关系到解题的成败。

第三,推敲语言,凝练概括,表述结论。在提炼出材料的共性的基础上,再用语言概括归纳出探究的结果。一般说来,用来表述探究结果的语言要凝练简洁。上面这道材料探究题的主要信息可以表述为: 现代社会更看重人的综合素质(或“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读了上述内容,不知你是否学会了解答材料探究题的方法,试试看吧。

1.探究下面的材料,说说你能获得什么启示。

正是青黄不接的初夏,一只饿急了的老鼠掉进了一个半满的米缸。在最初的警惕之后,它一通饱吃,吃完了倒头便睡,不知不觉中这样丰衣足食地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有时,它也想跳出来,但一想到这么多这么好的白米,便打消了这一念头。直到有一天,米缸见了底,它才发现自己再也不能跳出米缸去了。结果可想而知:这老鼠不是被主人乱棒打死,就是活活饿死在缸中。

我获得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下面这几则材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材料一:一分钱在许多地方已经失去了人们的尊重,全国每年估计有70亿的一分钱消失。1989年,国会议员詹姆士提议立法,希望政府能在2000年以前停止发行一分钱。

材料二:1992年经济低迷到谷底时,财政部只铸造了91亿枚一分钱,1990年120亿枚,1991年99亿枚,1993年113亿枚,1997年经济好转,则有133亿枚。

材料三:四年前,加州的一位小学教师,想向学生表现“100万个东西”的概念,发起了“捐一分钱”的活动,四年时间终于募到100万个“一分钱”。银行反复数过1040遍,去年春天,这100万个一分钱,也就是1万元,利息达到868美元。目前校方还没有决定到底怎么使用这笔钱,不过最大的可能是设立奖学金。

我的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如:①贪婪者必自毙;②没有标牌的陷阱才是致命的;③安逸让人忘记忧患。

2.小事物的身上同样可能蕴涵着巨大的价值。(如从其他角度有独特的发现,也符合要求)

材料作文写作指津 第6篇

一、拟题别致,用新颖激趣。

很多人都对科普文章不感兴趣,原因是这类文章往往比较抽象枯燥、晦涩难懂。科学小品文要想破除这种“坏印象”,首先就要给文章拟一个准确恰当、形象醒目的标题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以下三招可使文章标题拟得新颖别致。(一)拼贴时尚元素。就是把时下的一些流行元素巧妙地加入到文题中。比如某报曾刊发一则讨论化妆品质量安全的文章,作者巧借流行歌曲《香水有毒》的题目,把标题拟为“香水到底有没有毒”,乍看之下,就让人会心一笑。(二)化用诗词警句。“天狼星在中国古代究竟象征什么?为什么大家都想引弧矢而射之?”作者在文章中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于是他干脆把文章的题目拟为“西北望,射天狼”。(三)巧用修辞手法。把拟人、排比、反问、双关、谐音等修辞手法嵌入标题中,也会让文题充满吸引力,比如《植物的彩色智慧》《大自然的光学魔术》《植物中的“环境检测员”》《猪笼草真是灭蚊能手吗》《“神曲”是“神经”的产物》等这些标题就非常惹眼。

二、选准主体,用形式增味。

这里的“主体”主要是指文章所阐释的内容主体。初中生所掌握的科技知识毕竟有限,所以习作内容最好能贴近学生生活。太艰深的内容,作者未必就能深刻把握;即使能理解,但距离一般读者的生活太远,也不见得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为了把内容阐释得更加生动,我们可指导学生在写作中用一些新颖的表现形式来增加文章的趣味。(一)自述式。这种方式直观易懂,生动形象,是初学者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方式,即把所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用拟人化的方式,用第一人称进行自我介绍。比如《挡风玻璃的自述》就以第一人称“自述”,将“自己”(一块汽车挡风玻璃)一年四季在行车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考验写得非常具体生动,“自述”手法的运用避免了文章的平铺直叙。(二)故事式。即将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使人们在读故事或听故事时获得科学知识。写故事时,既要重视科学原理的揭示,也要兼顾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故事要素;为了让语言形象生动,在表达方式上一般兼有叙述和描写。比如《职业分析电脑》,文章通过继续为自己不喜欢的职业奋斗的经历及两次职业分析的不同结果,生动地说明了“崇尚科学,但不能迷信科学”的道理。(三)对谈式。以问答、对话等方式,围绕一个或几个科学问题(现象),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来讲清楚其中蕴含的道理。比如课文《旅鼠之迷》,通篇几乎都是“我”和丹尼斯的对话,而且丹尼斯的话大段大段,讲的都是旅鼠的奥秘,使用这种方式可让阅读的枯燥感得以有效化解。(四)解密式。这种方式是近些年逐渐兴起的一种科学小品文的写作方式,比如《撒谎真的会让鼻子变长吗》《为什么女生害怕时爱尖叫》《人们为何喜欢八卦》《混血儿为什么更美》《为什么瓶盖上的锯齿是21个》等等,只要看看这些标题,读者就不难理解文章所要阐释的内容。当然,以上这些方式只是让行文变得活泼一些的小窍门,具体要采用哪种形式,要依据具体写作内容而定。

三、突出特征,用科学揭秘。

写作科学小品文的目的就是如何向普通读者准确生动地传播科技知识和科学道理。所以,文章的写作重点一定要紧扣阐述对象的科技特征,深入浅出地把其中的科学原理交代清楚。所以,在写作前,我们一定要对被说明的事物或者事理作一个全面透彻的了解;如果对写作对象不太了解,我们也可以通过老师指导、查阅资料、网络搜索等方式帮助学生弄清科学原理,切不可随便臆测,胡编乱造。但是,在收集资料时,一定要叮嘱学生要仔细筛选信息,懂得甄别信息的真假。《一张可以驱蚊的报纸》中写到斯里兰卡有一家报纸为了应对电子媒体的冲击,可谓是想方设法,绞尽脑汁。有一天,主编先生突发灵感,能否印刷一张带有驱蚊效果的报纸呢?因为斯里兰卡蚊子肆虐,加之登革热病毒借助蚊子的传播更让人苦恼。如果作者只停留在对小故事的叙述上,该文就和普通记叙文别无二致。接下来作者用了较大篇幅来揭秘报纸驱蚊的原理,顿时就让这篇文章充满了“科技含量”。原来,报纸“把天然香茅精融入印刷油墨当中,散发出的香气可以起到驱蚊的功效。这样,读者在阅读报纸享受信息大餐的同时,还能避免自己沦为蚊虫的大餐”,文章读起来饶有趣味。

四、语言生动,用手法添彩。

为了便于介绍、普及科学知识,兼顾科学小品文科学性与趣味性并重的原则,我们在写作时往往会借助一些表现手法,除了要善于运用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外,还要使用一些修辞手法,以使得文中对科学原理的解说通俗易懂,比如在写作中,适当地借助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就能达到妙趣横生、趣味盎然的效果,从而有效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另外,善于穿插趣闻也可以让文章的语言生动有趣,大大提升文章的可读性。比如《饭前要“看菜”》一文开篇就插入一段小故事,说某地过去主人请客,先上“看菜”,而这种“菜”只能看不能吃,即使饿得两眼发昏也得忍着,目的也许是吊人的胃口,等真菜端上桌以后,人的食欲自然大增,吃起来会感觉更香。文章插入的这段轻松活泼的趣闻形象地解释了“看菜”背后的原理,比起“视觉感知”“刺激味觉神经”这样的术语更加亲切易懂。

上一篇:立体图形教学论文下一篇:未来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