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智能建筑设计

2024-06-05

21世纪智能建筑设计(精选11篇)

21世纪智能建筑设计 第1篇

MZ World是基于《我的世界》建造的社区。这种沙盒游戏玩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除了搭建方面的挑战之外,它能够让学生们进行在线研究,然后通过游戏空间里的场景搭建来呈现。学生还可以通过在游戏中构建与高中相对应的虚拟微观社区来探索数字公民身份。

下面举三个例子来说明如何进行基于MZ World的沙盒教育。

建造自己的学校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使用沙盒游戏,让班里的学生在游戏中建造自己学校的建筑。学生们分为2人或3人一组,丈量学校的建筑,计算每个房间需要的方块数量,同时,也学习了房间的结构。小组可以组织讨论,探讨通过这一搭建需求而学习到的技巧。在此过程中,将会运用到其他学科,如数学、设计、英语和地理知识,从而将现实世界里的场景通过设计、创造在虚拟世界里面一一呈现。学习的同时,也获得游戏的乐趣。

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为了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可以在MZ World中建造理想的大学。让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就积极准备和思考,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大学是什么样的,哪些是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学校生活是如何渡过的,等等。设计学习生涯并通过虚拟空间里大学的搭建,模拟现实生活场景。并利用此虚拟空间实现真实社会里的人生体验。当然在组织相关活动之前,需要确定一些规范,要学生们遵守和执行,以免学生们过于沉浸其中。

学习经济、环保知识

可以把8岁到9岁的学生分为2至3人的小组,让他们选择城市、郊区、山区或沙漠等各种各样的环境,然后开展与其相对应的学习和探究。同时,探究式地学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及与社会及经济的关联。在此过程中,学生们不仅知道了一些知识点,如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能源的区别,并且也学习到了商业知识。学生可以建造游乐场、机器、鬼屋、城堡、地下迷宫、超市,甚至是动物园,等等。

又比如:围棋一直被看做是人类最后的智力竞技高地。但是,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在与谷歌人工智能Alpha Go的对决中败下阵来。

我们会在MZ World里接入人工智能,大胆发挥一下想象力。

以下场景或许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

1.个性化学习

大数据可勾勒每个学生的学习特性。根据伦敦一家研究机构的分析,人们的学习方法可分为70种;而某机构的机器人已经积累了1300万名学生做过的8亿道题目,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如果说今天课堂教学的主流方法是“从原理到应用”,那么机器人的教学方法是“从案例到原理”,且是同时学多个案例。

事实证明,很多被原理绊脚的学生更适应于“从案例到原理”的学习方法。

2.认知学习

通过人机交互的过程,学生从以往的独立完成作业变成利用所学知识训练人工智能。扔掉做作业的这一被动学习的方式,进化成主动探索教与学的乐趣从而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改善它。

认知科学是一门相当年轻的学科,然而却为揭示人脑的工作机制这一最大的宇宙之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利用Wolfram的知识引擎,通过搜索来获取知识,同时,将结果在MZ World里面利用沙盒游戏搭建出相对应的模拟化的呈现。

3.互动学习环境(ILE)

互动学习环境与传统授课的区别在于:前者让学生参与到学习内容的制定,更好地进行建设性的学习—学生自己决定学习课题:学习更主动、更多个性化;学生收到更多反馈。

人机互动的结果是互相养成的过程。而游戏化的互动学习,将给学生们趣味性的学习体验。

4.通过仿真游戏学习

目前最成功的仿真是飞行模拟器。据了解,在模拟机上飞行和真机没有两样,只是训练更加便捷。

人的能力大概分为三种:分析能力(一种在书本和课堂中能够学到的能力),实践能力(一种只能在生活中培养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一种上天赋予的能力)。

在传统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实践的机会很少,学习的内容与现实相脱节,人们的实践能力变得越来越弱,而仿真则可以弥补这一不足,通过虚拟空间里面对真实世界的模拟和实践,取得丰富的体验,从而弥补实践的匮乏。

5.对教学体系进行反馈和评测

游戏化教育提供新的教学模式,让学习变得更有趣。MZ World里面,人人都是玩家,在玩中学。这里人人都可以做老师、人人都可以参加到学习当中去。因此它是学生和老师共同搭建的虚拟社区。学习的评价、反馈可以通过游戏机制的设定来完成。

21世纪建筑设计发展趋向 第2篇

摘要: 如今生活在都市里的人都渴望回归自然,希望更多地与大自然接触,但住宅建筑仅有绿色还不能说起具有生态性,住宅的生态型是以绿色为基础涵盖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等多种理念。首先就绿色本身而言,要达到国家有关标准,并具有完整的包括设计,施工,物业管理等多个环节的生命周期评价,且要和所有城市的整体环境质量相结合。其次是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的就地化,实现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的循环转换。垃圾就地处理及时,避免了在清运中的撒泄现象和因垃圾堆放而造成的污染.关键字: 生态性智能性21世纪建筑设计环境保护

21世纪的到来使人们从工业时代转入到了信息时代,有建筑业的权威曾说过:21世纪的高消费就是回归大自然,回归乡土.就其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应该走客车学发展的建筑设计道路 具体来说就是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首先要研究生态环境状况,考虑解决好与周边环境的协调,解决好自然能源的利用,自然材料的合理利用.采光照明设计,内部空间物理性能调节设计,建筑装饰,装潢,室内设计中景可能的多利用自然元素和天然才智,创造出自然质朴的生活工作环境,建筑应尽量减少能源消耗,开发资源和材料再生利用,按“绿色建材”概念装修房屋,改变人们现存的世俗审美观判断标准不搞病态空间,不搞过渡装饰,减少视觉污染,减少人力,物力的滥用和浪费,使建筑更贴近自然,使能源利用和景观创造都达到新的高度。

(二)努力做好面向未来的设计 建筑设计应具有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两面性,设计在满足物质功能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满足精神功能的要求,要创造出风格,意境和情趣来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形象简洁,造型亲切,经济透明,功能多样,材料自然,无毒无害和可再生性以及细部设计要达到细致入微才会受到人们的欢迎。

21世纪的建筑设计是个大问题,它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道路 21世纪是信息时代,更应该是生态文明时代。人类运用高新科技,探索生存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按照国际社会所承认的原则进行设计。

① 对涉及的地方性,地域性理解,重视地方场所的文化脉络;

② 运用技术的公众意识,结合建筑功能要求,采用简单合适的技术;

③ 树立建筑材料蕴含能量和循环使用的意识,在最大范围内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建筑材料,避免使用高温能量,破坏环境,产生废物以及带有放射性的建筑材料,征求重新利用旧的建筑材料和构件;

④ 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采用别动式能源策略,尽量应用可再生能源;

⑤ 完善建筑空间使用的灵活性,以便减少建筑体量。将建设所需的资源降至最少;

⑥ 减少建筑过程中对环境损害,避免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以及建材的浪费;

2.重结构体系将要以框架结构为主 众所周知目前大量已有的住宅均以砖混结构为主,这种建筑结构体系有很多的缺点如抗震性能差,总高度受到施工限制,机械化程度难以提高,作业量大,施工质量难以保证。住宅采用框架结构之后有利于新型墙体材料的推广应用,提高了住宅的抗震性能,并可以为住户提供自由分割的空间,丰富住宅的立面造型,使用面积系数也可提高自重,比砖混结构的轻,单位面积造价与砖混结构持平,由此可见,框架结构是住宅在承重结构体系上的一大发展。

3.住宅的寿命将要大大的延长,超耐久性住宅将要大量出现 目前,住宅的使用寿命按其设计方案来说一般是在50年左右,人们用几十年以至终身的积蓄来购买一栋房屋,在使用之后就要报废,这种现实的现象实在是有点太残忍了,所以人们很迫切的要求提高住宅的耐久性,现在超耐久型混凝土的研究正在兴起,在不远的将来有望使混凝土的耐久性达到几百年以至上千年,当住宅采用框架结构之后,就可以采用超耐久型混凝土从而大大的提高住宅的耐久性,实现我们拥有超耐久型住宅的梦想,其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不言而喻的。

4.建筑时空的延续性 关怀自然,就是关怀人类本身,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就在于此。因此,“以人为本”的住宅建筑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强调其自然方面的因素,由其自然性引发出其在时空中的循环延续,进而成为一个整体,使得建筑生命周期(life-cycle)构成设计工作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住宅建筑中时空的延续性,就是要求在住宅创作中,在遵循自然因素的前提下,从传统居住形态中汲养分,提取要素,结合当代住宅科技特点和居住需求,创建的再现建筑地域空间文化特点,以寻求住宅建筑的个性表达。这种延续形式的传统居民范式中的要素运用现代建筑语言创新的再现,其再现可以是局部或全部,有形的或无形的,均可兼而有之,目的就在于给传统居住形式一个延续和生存的空间,并使之与时代同步与传统居住文明相辅相成。

5.住宅建筑时空的全面性 “以人为本”的住宅建筑,时空的延续性使其具有了某种低于建筑空间文化的特质,实现了抵御建筑空间文化创新的再现,丰富了当前颇为雷同的居住模式。然而,仅有时空的延续性,并不能符合现代人的要求。为此,还必须考虑其时空的全面性。在完成了人性空间与自然空间的合理结合之后,需将适合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人类自身生活方式的一些必要因素考虑到其中,主要包括住宅建筑的舒适性,适应性,生态性,信息性,文化性,智能型等等。

①住宅建筑的舒适性 住宅建筑的本质就是为人服务,首先就要讲舒适性,也就是说住宅建筑要寻求一种在符合购买面积,户型的基础上,使得各功能空间有合理有效的安排,各得其所,分区明确,并使各功能的空间有诗意的尺度,比例,方便家具的布置和人的活动,同时要保证各功能空间的相对私密性。为满足室内环境质量,各功能空间要采光充足,通风良好,使用率高,并体现一定的艺术性和超前性。对于外部空间的环境,居民交往的空间创建也是居住舒适性的重要体现,应力求把原有的生活纳入进来,作为居民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要结构明朗,形象纲举目张,群体设计要多种围合,变化多变的私密,半私密的空间,配合如一,广场,绿地,小品,通透环廊等构成统一景观,做到安全宁静,温馨而利于交往。

② 住宅建筑的适应性 主要表现在多样性和可变性两方面,多样性:由于住宅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住宅开发建设单位要避免“贫富皆宜”的单一项目而要有一定的特殊,适合多种目标群体,赋予个性化的项目,来满足日益多样的市场需求,可变性:由于功能的多样性和技术的可行性,使居住空间的灵活可变得以实现,其可变性一般是以“户”为设计单位,按基本间定型的厨卫等定型设计,居室部分采用活动式隔断灵活分隔,即每户的平面围护结构不变,管道基本固定不动,厅室隔断按一定模数灵活不止,分户墙可以固定,也可采取取消分户墙而根据实际购买需求取舍的售楼方式,据此,住户的室内布置就可以各尽其能,各取所需,设计布置一个温馨而有个性的家,如此自然提高了居住建筑的使用效率,使住宅建筑易于改造而拥有更长的使用寿命。

③ 住宅的生态型 如今生活在都市里的人都渴望回归自然,希望更多地与大自然接触,但住宅建筑仅有绿色还不能说其具有生态型,住宅的生态型是以绿色为基础涵盖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等多种理念。首先就绿色本身而言,要达到国家有关标准,并具有完整的包括设计,施工,物业管理等多个环节的生命周期评价,且要和所有城市的整体环境质量相结合。

生态的建筑设计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尊重设计地段内的土地,环境,及植被的特点,因地制宜。

2.整体,全面的考虑设计区域内部与外部环境关系。

3.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不可分割。

4.设计过程的多学科综合性为实现这些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有效途径:

(一)开发地下空间解决城市用地紧张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向城郊发展,会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生态平衡破坏,城市化程度增加.二是向高空发展,往往导致人口密度增加,空气污染严重,交通更加拥挤,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1.节省土地资源,减少对城市土壤的破坏,减轻地面上住宅,交通生产和生活服务,社会活动的相互干扰.2.节约能源,土壤具有隔热和蓄热的双重功效.据测地下建筑比地上建筑可节省热能25~80%.3.有利于生态平衡,不破坏植被,不侵占农田,有利于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改善小气候.4.防尘,防毒.地下空间无大气污染.5.利于储存蔬菜,水果,粮食.地下环境相对湿度适宜,避免鼠害虫害.6.抗震性能好,维护费用低。

(二)物质能量循环利用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进展,各种生态住房,低能耗住房大量兴建.将来的房屋建设对能量的利用将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1.自然能(太阳能,风能等)的直接利用 直接利用各种技术装置如风车,太阳能收集装置,将太阳能,风能转化为人们生活的动力来源。

2.太阳能的间接利用——生物能循环 1991年9月,美国利桑那州沙漠进行的生物圈号计划,八个人与3800多个物种在一个建筑物内生存了2年.室内有微缩的沼泽,海洋,草原,沙漠,热带雨林等生态系统,空气,水,营养物质将在其中循环,以取得生物能循环的经验,生物能循环的简单形式是立体种植,通过绿化可以美化环境,利用空间,增加产量,同时又可以起到保温节水,净化空气,调节室内气候等效果。

(三)加强绿化设计城市与建筑的绿化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绿色植物有时放氧,净化空气,杀菌,调节空气等作用。还具有一等的心理功能。要提高环境的绿化覆盖,增加绿地面积以外,还可以立体发展,想空中拓宽,采取屋顶绿化,窗,墙垂直绿化等手段,日本的“与环境共生的住宅”中。屋顶种植有地锦植物和蔬菜,在提高绿化率的同时,加强了建筑的隔热功能。有效的防止了热辐射,改善了夏季室内环境,阳台上采用垂直绿化。同时装饰了中庭,用生物气候来调节室内气候。

(四)建立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平衡1935年斯坦力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他认为人们对生物体的基本看法,不能把生物体与它们的环境分开,在自然界中,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作用构成的自然整体,就是“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及其栖息地组成的复杂的整体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果和功能,再发展中系统内各种生物的因素和环境内因素按一定的规律相互联系。保护原因的环境的生态平衡是不可能的,虽然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诗人们实践活动所必须遵守的,但保护是为了利用,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和资源就可以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目标。

(五)智能型建筑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子科技高度发达,通信技术迅猛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使智能建筑应运而生,人们的梦想成为现实。

智能建筑是把现代的高新技术——智能型计算机,多媒体现代通信,智能保安,环境监控等技术与建筑艺术相融合在一起,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与建筑优化组合,使人获得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灵活的建筑空间。

通俗的讲,智能建筑就是一种有创造力的环境。在智能建筑里,人们可以获得:

(1)安全,健康,节能,舒适宜人,能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的环境,温度,湿度,照度可以自动调节,环境的色彩,味道与背景噪音可随心所欲,尽量利用自然界的光,冷,热,大气等,自动调节室内环境,最大限度的减少能源消耗,创造更有人性的生存行为环境。

(2)不同用户对不同环境的要求,开放式的大跨度和大空间结构,允许拥护迅速,方便的改变建筑物的使用功能。

(3)现代化的通讯手段与办公条件,在智能建筑内,人们可以通过国际直播电话,可视电话,电子邮件,声音邮件,电视会议,信息检索等手段,获得全球性情报,信息,以空前的高速度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商贸活动。

未来的新世纪是一个注重生态,环保,追求人与自然科学整体协调发展的社会。传统的粗放型工业生产对城市和自然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负面影响正在逐步的得到遏制.未来的工业生产必须在生态环保方面加大力度,依靠科技进步的力量,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达到既能保证生产,又具有自净能力,杜绝废气,废料,有害化学物质对城市空气水源,土壤,生物造成的环境污染,同时,尽可能利用工业生产中产生的余热,对于可重复利用的废

料实现循环利用,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其中的环保措施如净化回收装置,空调洁净设施,采热利用设备等.在国外,一些工厂在保护自然,创造健康的工作环境方面做出了很好的表率,生态环保意识不仅体现在建造阶段,而且体现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如生产中只能用生态的被降解的原料,而最后的产品也要尽可能是再生产的,从而将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力降到最小程度.未来的工业生产对生产工艺,工人专业技能,生产环境,企业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其中,室内的恒温,恒湿,洁净,照明,防火,保安等方面需要先进的技术措施加以管理.现在,这些方面已开始逐步实现智能化管理和监控,对供暖,空调,供电等设备专业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产的安全,高效,高质量,才能使产品更具有市场竞争力,企业才更具有发展前途.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的工业建筑设计观念提出了挑战.顺应时代,研究新时代工业建筑的新特点,新模式,努力做到以人为本,创造具有时代精神,人文关怀的工业建筑形象,是我们当代建筑师的历史责任.我们相信,工业建筑一定会在有着高科技,多样化,个性化的时代,重新绽放异彩,为城市景观增辉添彩。.如今,世界大型建筑的主流是生态建筑和智能建筑,我国目前正在建造和将要建造的大型综合建筑使用期限至少在50年以上,都是面对21世纪的,无论是在建筑艺术上,还是在设备上,都应有超前意识。随着生态意识的普及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入人心,以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建筑技术,科学技术的实际水平,建设有前途的大厦将作为我国提高综合国力的具体表现,将带动建筑业的迅猛发展。

参考文献

①《发展生态建筑,改善人民环境》 刘海龙 《 住宅科技 》 2001.9

②《可持续的生态建筑设计》 李效军,陈翔等 《建筑学报 》2000.5

③生态危机的对策——建筑创作中的5r原则 陈易 《建筑学报 》 2001.5

④ 浅议住宅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周金萍 周联军等 《住宅科技》 2001.6

⑤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 《住宅科技 》 2001.6

⑥ 21世纪人居环境的建设 李熙成等 《住宅科技 》 2000.3

⑦ 21世纪新型建筑的特点 赵里云 〈建筑〉 2000.4

践行21世纪人类建筑模式 第3篇

本届住博会以“践行‘十二五’规划,建低碳明日之家”为主题,突出国际性、科技性和专业性,围绕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建设,展示住宅建设和产业化发展的成果,交流国内外最新的住宅技术,积极推广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的相关产品,引导住宅不断提升性能品质,推动住宅产业化发展。

本届住博会通过现场搭建的两套示范住宅样板间,展示了汇集环保技术的“明日之家2011”概念。一套样板间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技术创新型房屋建设为基础,展示最前沿的低碳环保住宅集成技术和成果;另一套样板间建筑面积60平方米,以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为蓝本,通过标准化设计、装配化建筑,展现具有优良品质的公共租赁住房的样板。

为配合大规模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提高其规划设计水平和建设质量,促进其产业化发展,本届住博会还启动了“保障性住房建设材料、部品采购信息平台”,推出了“2011中国首届保障性住房设计竞赛”优秀设计方案图片展。

住宅是人类生存的一个重要载体,人类的住宅从洞穴、茅草屋、秦砖汉瓦演绎到现代的钢筋水泥建筑,反映着人类对住宅品质的向往,也反映着人类发展的足迹。进入21世纪,人类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来自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地壳运动的不稳定以及人类自身对生态与环境的破坏和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所带来的后果,已经给人类敲响了生存危机的警钟。

为了解决环境与能源问题,各国都做了不少的努力。来自192个国家的代表,于2009年12月7日至18日在丹麦召开了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商讨《京都议定书》的落实,签订了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减排协议。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温家宝总理代表中国政府承诺,中国要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争取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建筑是人类的一个重大耗能领域。如何有效地做到建筑节能,是从规划、设计到施工、使用以及建筑材料的生产和建筑物的废弃,全过程需要考虑的问题。我国在这一方面也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2011年6月我国颁布实施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1年3月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表了《中国绿色建筑行动纲要草案》,表明我国在全面推行绿色建筑标准,在建筑领域要达到低碳、节能、环保的标准。

在国家政策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引导下,民间机构积极投入低碳与能源经济,对全面提升节能减排率,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本届住博会期间,以地生基业生态建筑产业联盟为代表的生态建筑企业积极参与了住博会17个论坛之一的“21世纪人类建筑模式”论坛,与参会的企业家、学者集思广益,积极探索建筑节能、环保的途径,推出了生态建筑模式,为生态建筑的产业化发展进行了技术方案和理论基础的探讨。

在“21世纪人类建筑模式”论坛上,地生基业生态建筑产业联盟执行主席金孳沀围绕“生态建筑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居住安全等问题的一种方案”的议题作了发言。

金孳沀认为,21世纪的人类处于多灾多难的一个世纪,是人类无止境地开采和消耗自然资源的行为促进了自然危机。两极冰封融化,海平面上升,地壳运动失衡,地震、火山、海啸、风暴、洪涝、干旱、地陷、酷热、严寒等灾害和恶劣气候频频出现。在这样的一个世纪,人类应该何去何从?

金孳沀强调,人类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不能只顾向大自然索取,不能只顾消耗和消费,不能只顾争夺,不能只为人类的短期利益破坏大自然,危害生态。生态与环境保护,应该是我们每一个决策、方案和措施的基本原则。

生态建筑产业联盟以生态与环境保护为宗旨。参加联盟的企业经过十几年的研发,发明了空间能量、植物纤维建筑构件等技术。如今这些企业把它们应用于建筑领域,用来建造低碳、环保、节能、智能、安全、舒适、健康的房子,建设更多的地生村和地生城,让我们的天空更蔚蓝,让我们的大地更翠绿,让我们的空气更清新,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和能通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世亮在论坛发言中认为,我们生存的空间有无穷无尽的能量,我们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捕捉它为我们所用。

王世亮董事长指出,宇宙空间本身有很多能量,加之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有大量的辐射能。这些能量白白地排入大气层,有些还危害着人类生命。

我们和能通源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就是追求有效地把这些能量收集起来,及时用到建筑的取暖、热水和制冷源。

王世亮介绍说,我们公司所开发的生态建筑的能源系统,主要采用“动态空间能源热泵”技术,能够从空间紫外光到红外光高效吸收能量,使用环境温度从-30℃至50℃,不受昼夜、季节、天气、地域、雨雪阴天的影响。让空间的能量为我们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高安全、高清洁的能源。

空间能量冷热机高效节能,采用环保型高温热媒,产生热水温度可达65℃,产冷水温度-10℃,与普通空调机相比,可节能50%左右,与普通电加热相比节能80%以上,与城市管道煤气相比节能50%以上,与燃油热水锅炉相比节能50%以上。该机可用于全国建筑的采暖制冷。如果全国每年新落成的建筑物都安装空间能量冷热机,全国每年可节约1亿吨标准煤和1500亿度电能,减排二氧化碳约4亿吨。

河北绿环新型墙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成建在论坛发言中提出“用植物纤维建筑构件建造无钢无水泥的生态建筑”。

孙成建说,粘土砖在我国使用几千年,是有其适合中国建筑及人民居住习惯要求的特性。但粘土砖的生产和使用及废弃的全过程消耗着大量的资源,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国家已经禁令使用粘土砖。停止粘土砖使用,必须有较好性能的替代产品。十几年来我国在这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出现了像“粉煤灰墙板”、“石膏墙板”、“水泥空心砌块”、“陶粒空心砌块”等,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禁止粘土砖的使用,提供了物质保证。但是由于技术、使用习惯、地区湿度温度的极大差异等原因,这些替代产品均有缺陷亟待完善。国外高、新、尖的墙材虽好,但价格太高,且有些方面不符合中国人的住房习惯。

植物纤维保温墙体材料技术的应用,较好地解决了墙材过渡时期的品种空缺。该产品的性能与粘土砖接近,符合中国人的使用习惯,有较强的实用性,且舒适性能高于粘土砖建筑。我们用这一技术建造的房子,冬暖夏凉,无污染,健康舒适,成本还低,是老百姓也能住得起的生态房。

香港和谐政创股权投资基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向发亮作了《生态建筑是建筑业发展的一个趋势》的发言。

向发亮在发言中指出,生态环保建筑产业发展肯定将成为一场世界建筑史上的革命。生态环保建筑产业发展任重道远,虽然这个产业的发展很难实现完全取代现在的传统住宅建筑体系,但是一定可以解决局部或是区域性建筑问题。这个产业的发展需要国家有政策上的扶持及财力上的投入,当然同时还需要拉动民间资本参与,从而促进生态建筑产业的全面和快速发展。

生态环保建筑产业是建筑业发展的一种趋势,代表住宅建筑的发展方向,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全面提高或完善生态环保建筑产业技术,及更全面深入地合理开发并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需要一个过程,有无穷的课题值得专家学者去研究;同时也让我们看到,这个产业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和价值远景。

第十届住博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吹响了建筑模式变革的号角。最近,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节能产业委员会秘书长白胜芳指出,今后在建筑节能领域还应努力去做的事情,包括陆续完善建筑节能标准体系等工作,“政府和各部委仍应重视对建筑节能的重大课题研究和相应的政策以及资金支持”,“仍需加大对建筑节能的宣传力度”。

简述21世纪建筑设计发展趋向 第4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环境质量,发展趋向

简介:如今生活在都市里的人都渴望回归自然, 希望更多地与大自然接触, 但住宅建筑仅有绿色还不能说起具有生态性, 住宅的生态型是以绿色为基础涵盖生态环保, 可持续发展等多种理念。首先就绿色本身而言, 要达到国家有关标准, 并具有完整的包括设计, 施工, 物业管理等多个环节的生命周期评价, 且要和所有城市的整体环境质量相结合。21世纪的到来使人们从工业时代转入到了信息时代, 有建筑业的权威曾说过:21世纪的高消费就是回归大自然, 回归乡土, 就其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应该走客车学发展的建筑设计道路具体

来说就是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首先要研究生态环境状况, 考虑解决好与周边环境的协调, 解决好自然能源的利用, 自然材料的合理利用, 采光照明设计, 内部空间物理性能调节设计, 建筑装饰, 装潢, 室内设计中景可能的多利用自然元素和天然才智, 创造出自然质朴的生活工作环境, 建筑应尽量减少能源消耗, 开发资源和材料再生利用, 按“绿色建材”概念装修房屋, 改变人们现存的世俗审美观判断标准不搞病态空间, 不搞过渡装饰, 减少视觉污染, 减少人力, 物力的滥用和浪费, 使建筑更贴近自然, 使能源利用和景观创造都达到新的高度。

2 努力做好面向未来的设计建筑设计应具

有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两面性, 设计在满足物质功能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满足精神功能的要求, 要创造出风格, 意境和情趣来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 形象简洁, 造型亲切, 经济透明, 功能多样, 材料自然, 无毒无害和可再生性以及细部设计要达到细致入微才会受到人们的欢迎。

21世纪的建筑设计是个大问题, 它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道路21世

纪是信息时代, 更应该是生态文明时代。人类运用高新科技, 探索生存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按照国际社会所承认的则进行设计。

2.1.1 对涉及的地方性, 地域性理解, 重视地方场所的文化脉络。

2.1.2 运用技术的公众意识, 结合建筑功能要求, 采用简单合适的技术。

2.1.3 树立建筑材料蕴含能量和循环使用的

意识, 在最大范围内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建筑材料, 避免使用高温能量, 破坏环境, 产生废物以及带有放射性的建筑材料, 征求重新利用旧的建筑材料和构件。

2.1.4 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 采用别动式能源策略, 尽量应用可再生能源。

2.1.5 完善建筑空间使用的灵活性, 以便减少建筑体量。将建设所需的资源降至最少。

2.1.6 减少建筑过程中对环境损害, 避免环境的破坏, 资源的浪费以及建材的浪费。

2.2 重结构体系将要以框架结构为主众所周

知目前大量已有的住宅均以砖混结构为主, 这种建筑结构体系有很多的缺点如抗震性能差, 总高度受到施工限制, 机械化程度难以提高, 作业量大, 施工质量难以保证。住宅采用框架结构之后有利于新型墙体材料的推广应用, 提高了住宅的抗震性能, 并可以为住户提供自由分割的空间, 丰富住宅的立面造型, 使用面积系数也可提高自重, 比砖混结构的轻, 单位面积造价与砖混结构持平, 由此可见, 框架结构是住宅在承重结构体系上的一大发展。

2.3 住宅的寿命将要大大的延长, 超耐久性住

宅将要大量出现目前, 住宅的使用寿命按其设计方案来说一般是在50年左右, 人们用几十年以至终身的积蓄来购买一栋房屋, 在使用之后就要报废, 这种现实的现象实在是有点太残忍了, 所以人们很迫切的要求提高住宅的耐久性, 现在超耐久型混凝土的研究正在兴起, 在不远的将来有望使混凝土的耐久性达到几百年以至上千年, 当住宅采用框架结构之后, 就可以采用超耐久型混凝土从而大大的提高住宅的耐久性, 实现我们拥有超耐久型住宅的梦想, 其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不言而喻的。

2.4 建筑时空的延续性关怀自然, 就是关怀人

类本身, 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就在于此。因此, “以人为本”的住宅建筑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强调其自然方面的因素, 由其自然性引发出其在时空中的循环延续, 进而成为一个整体, 使得建筑生命周期 (life-cycle) 构成设计工作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住宅建筑中时空的延续性, 就是要求在住宅创作中, 在遵循自然因素的前提下, 从传统居住形态中汲养分, 提取要素, 结合当代住宅科技特点和居住需求, 创建的再现建筑地域空间文化特点, 以寻求住宅建筑的个性表达。这种延续形式的传统居民范式中的要素运用现代建筑语言创新的再现, 其再现可以是局部或全部, 有形的或无形的, 均可兼而有之, 目的就在于给传统居住形式一个延续和生存的空间, 并使之与时代同步与传统居住文明相辅相成。

2.5 住宅建筑时空的全面性“以人为本”的住

宅建筑, 时空的延续性使其具有了某种低于建筑空间文化的特质, 实现了抵御建筑空间文化创新的再现, 丰富了当前颇为雷同的居住模式。然而, 仅有时空的延续性, 并不能符合现代人的要求。为此, 还必须考虑其时空的全面性。在完成了人性空间与自然空间的合理结合之后, 需将适合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人类自身生活方式的一些必要因素考虑到其中, 主要包括住宅建筑的舒适性, 适应性, 生态性, 信息性, 文化性, 智能型等等。

3 加强绿化设计城市与建筑的绿化是改善生

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绿色植物有时放氧, 净化空气, 杀菌, 调节空气等作用。还具有一等的心理功能。要提高环境的绿化覆盖, 增加绿地面积以外, 还可以立体发展, 想空中拓宽, 采取屋顶绿化, 窗, 墙垂直绿化等手段, 日本的“与环境共生的住宅”中。屋顶种植有地锦植物和蔬菜, 在提高绿化率的同时, 加强了建筑的隔热功能。有效的防止了热辐射, 改善了夏季室内环境, 阳台上采用垂直绿化。同时装饰了中庭, 用生物气候来调节室内气候。

4 建立自然生态环境, 保护生态平衡1935年

斯坦力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他认为人们对生物体的基本看法, 不能把生物体与它们的环境分开, 在自然界中, 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作用构成的自然整体, 就是“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及其栖息地组成的复杂的整体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果和功能, 再发展中系统内各种生物的因素和环境内因素按一定的规律相互联系。保护原因的环境的生态平衡是不可能的, 虽然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诗人们实践活动所必须遵守的, 但保护是为了利用, 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和资源就可以实现保护生态环境, 维护生态平衡的目标。

5 智能型建筑20世纪80年代以来, 电子科

21世纪是品牌的世纪 第5篇

如今,拥有市场比拥有工厂更重要,而要拥有市场的强势手段,就是必须拥有强势品牌。我们不需要很深沉的思维很容易就能发现,现在市场的竞争已经演变成了品牌之间的较量,用美国品牌价值协会主席拉里·莱特的话来表达,那就是:“未来的营销是品牌之间的战争!”

对于现在趋于成熟的消费者而言,他们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品牌价值高的商品,因为这样几乎就等同于选择了可以信信赖的产品和服务,是一种省时的、可以有效防止蹈入商业泥沼的理智行为。而对于企业而富,打造出自己的强势品牌,不仅意味着高附加值、高利润和高市场占有率,更意味着企业拓宽赖以生存的空间和夯实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正如经济界的一句名言所说:“一流企业做品牌,二流企业抓管理,三流企业忙营销。”

品牌,不仅仅是一个商标图案,也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名称,品牌是一种境界,是企业沉积的文化底蕴,同时,品牌更是企业实力的彰显;是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通行证”。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日本,有一家比作坊大一点的小企业,领头的名叫盛田昭夫,他说:“我们必须有自己的品牌!”从此,这家小企业致力于品牌建设,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期,也坚持不懈地进行品牌运作,不断为自己的品牌注入全新的内涵和活力。经过多年的努力,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最终成为一个庞大的企业巨人,一个人所共知的品牌也展现在世人面前:SONY!

现在,SONY早已不是当年那四个简单叠加的英文字母,它已经成为索尼公司产品在市场上畅通无阻的通行证。

21世纪中国新建筑的创造 第6篇

面对新世纪多元化的发展趋向,21世纪的中国“新建筑”设计思想必须与时俱进。建筑设计的理论,同其他理论一样,来源于社会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

创作理念如何在建筑设计中得到恰当体现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这不仅需要充分考虑使用者的需求,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还必须从地球环境的观点出发,充分考虑自然地理、文化心理以及环境营造等多个视角,来加以评价和分析;在这其中,运用多种技术手段,综合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等多方面内容,创造出符合时代、地区、社会以及人类需求的21世纪的中国新建筑。

1 与人共融

1.1 从静态走向动态

当今的社会是动态发展的社会信息的调整变化事物的更新周期缩短都使得人们不断地去适应新的情况。正如黑川纪章所说,当今社会正从机器时代进入生命时代,应该强调充满生气、流动的东西和新陈代谢的观念,重视成长和变化原理。把这种观点运用到建筑中,可以使用较少的投入,来满足随时间的推移所产生的不同需求。早在清代,文人李渔在《一家言·居室篇》中就提出了“贵活变”的观念。《马丘比丘宪章》也提出建筑设计必须有灵活性,以便易于适应社会要求的变化。因此,我们要运用动态空间的设计方法,通过利用建筑空间和结构的潜力,使空间和功能适应人们需求的不断发展,适应生活和社会的不断发展[2]。

1.2 从封闭走向开放

生活是创作之源,理所当然,建筑设计创新之源就是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国内外的经验均表明,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事半功倍的办法是积极吸收人们的广泛参与。公众参与是“21世纪议程”中所阐明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之一。对建筑设计方法来说,这是一个突破性的飞跃。它强调了在设计过程中设计权力的转移,让公众可以获得一定的权力(视参与的程度和层次而定)来支配设计或建造,并且充分将使用者的需求融入到设计过程中,从而适应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个性化的满足。通过公众参与而建成的建筑是一个充满意义、充满活力的建筑,同时,借助参与、互动的经验也可以使人们省思生活的意义以及与外在环境的共生关系,与无生命的建筑建立起感情,进而对所存在的大环境产生认同和关照。因此,只有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深层介入,强调人的行为参与和意识认同,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建筑设计的真谛[3]。

2 与环境共生

从1972年发表的《人类环境宣言》呼吁珍惜环境,到1996年“人居Ⅱ大会”上通过的《人居环境议程》,从“温哥华”到“伊斯坦布尔”,可持续发展思想已被世界广泛认同和支持,建设人类共同家园也已经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之中[4]。今天,“环境问题”与自然、社会、经济、政治、宗教、民族以及军事等人类社会方方面面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对“环境”的理解,也逐渐从“自然环境”拓展到“人文资源环境”。不少学者从人文学科的角度出发,探索与“建筑与环境”相关的课题,极大地扩展了“建筑与环境”的内涵,这使得解决20世纪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成为可能,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将逐渐呈现于21世纪之中[5]。

2.1 自然环境

人必须在自然环境所提供的时空框架内发展,同时依照自然资源所赋予的条件安排自己的生活方式。医学之父西卜克内说过:“阳光、空气、水和运动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因此我们要将环境放在中心的位置,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舒适宜人的物质家园。运用绿色设计理念,不仅可以节约能源、降低成本、保护生态环境,还可以拓宽人们在建筑设计、节能方面的新思路、新领域,为建筑设计增添新的动因和魅力。

2.2 文化环境

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除了满足物质上的需求以外,还要满足精神上的需求,要具有民族特征、文化传统、地域特征、宗教色彩……其规模可大可小千差万别。从广义的与环境共生的角度来看,要求在设计思路上重视人文环境,突出持续的发展性,重构富于诗意的人类精神家园。

如今,城市的个性化和可识别性愈来愈被重视,而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保护和利用历史。城市和地区的特色往往植根于其渊源的历史,由此而生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使城市和建筑更易于识别并富有魅力。对于新建的建筑物,建筑师也在试图体现一些历史的韵味,于是采用一些传统的建筑语汇和手法,试图再现城市传统建筑风貌,就成了一种延续城市风貌特色最常见的做法。

2.3 空间环境

如果说自然环境及其文化内涵是环境设计的灵魂,那么新建筑创造的空间、体量,甚至色彩则是一种建筑语言的表达,建筑形式美的创造手法是有等级之分的,最高的创造是空间的创造,唯有空间的美才是最打动人的,而内外空间的渗透、延伸和融合就是空间环境塑造的重点。单体设计则通过“界面”来发言,而这个界面就是室内外空间的过渡。

2.4 社会环境

环境是为人服务的,建筑设计的好坏必然包括塑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人与人的接触交往等活动是构成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马丘比丘宪章》中指出:“我们深信人的作用和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依据,城市规划与住房设计必须反映这一现实”。一个环境良好的建筑设计应能满足人们对于安全感和私密性的要求,使人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使他们真正关心和爱护他们自己的生活环境,提高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

从城市公共空间到各建筑单体的入口,经过建筑外部交往空间—半公共空间—建筑内部空间的过渡,人们之间的相识程度逐渐加深,空间领域性逐渐加强。这符合人的行为心理需求,使人愿意驻足其间,从而在轻松、愉快、自然的氛围中,实现相互交流和交往,达到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增加安全感的目的。

3 与科技共长

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由工业化社会向现代信息化社会演变。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开始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建筑也自然而然的融入了信息智能系统。人类迎来了数字化的全新生活方式,建筑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正在进行各种新尝试。近几年来,我国有不同规模的智能住宅、智能办公等建筑相继建成,体现了进入信息时代的建筑的高度人性化,同时也拓宽建筑设计的新领域和新思路,构筑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类型空间,这将成为21世纪中国新建筑的重要特征。

4 结语

展望21世纪的中国“新建筑”,建筑师应该利用更广的知识和更丰富的想象力去拓宽更为有效的新设计方法。21世纪的中国新建筑必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满足人类多样化的需求;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从传统的“以人为本”的、掠夺式的环境与资源开发方式逐步向“以环境为中心”的、可持续的开发方式过渡;以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及气候、地理、资源为条件,综合多种技术手段,以多元文化为灵魂,倡导新思想,探索新领域和新途径,来创造新模式,以人—环境—科技的“三维设计”(整体设计)为构架[6]来实现从世纪到世纪的历史性跨越

参考文献

[1]萧默.50年之路——当代中国建筑艺术回眸[J].世界建筑,1999(9):24.

[2]张霖.将动态的观念引入住宅设计[J].住宅科技,1997(12):28.

[3]贾耀才.新住宅平面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张辉.我国城市住区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J].城市规划汇刊,2001(1):65.

[5]朱文一.迈向21世纪的建筑与环境[A].曙光——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纪念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62-63.

[6]高金锁.自然设计设计自然——走向未来的人居环境设计[J].装饰,2001(4):8.

论21世纪城市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 第7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发展

世纪之交的中国建筑行业正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思想、意识、观念和标准都十分纷繁复杂的状况。而我国又是一个资源不很丰富的国家, 且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资源的紧张已经给我们亮起了红灯, 为我国的建筑设计理念提出了更高、更新、更为客观的要求。所以, 作为建筑设计者有责任重新认识和思考建筑设计在今后的发展道路。

1 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主流的建筑设计原则

20个世纪60、70年代, 人们开始讨论环境质量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并转向对环境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末, 重新界定和扩大了许多原有的概念, 提出了“可持续发展”问题。

1987年, 以布伦特兰 (brunt land) 为主席的联合国与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 对“可持续发展”下了定义, 概括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不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议题的发表, 使建筑师们真切的体会到了自己肩上担子的沉重, 也因此感到了新趋势下当代建筑设计师的责任和创作的冲动。“可持续发展”作为时代的主旋律, 促使我国的建筑设计有了重大的发展, 人居环境的研究成了一门科学, 建筑、城市和园林成其主导学科。建造符合时代气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筑设计理念已成为当代建筑设计师的历史使命。

2 坚持“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思路

建筑最终是服务于人类的, 创造出使人生理、心理、现实、未来的需求都能得以满足且具有健康特质的建筑是设计师的一个原则。近年来,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自身的居住空间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升。

2.1 舒适型建筑

对建筑空间的合理安排, 各得其所, 分区明确, 并使各功能的空间有诗意的尺度比例, 方便物品的摆放和人的活动以及相对的私密性。满足室内环境质量, 各空间充足的采光, 通风良好, 使用率高, 并体现一定的艺术性和超前性。

2.2 生态型建筑

如今生活在都市的人们都渴望回归自然, 希望更多的与大自然接触, 但是单纯的绿色还不能说具有生态型, 生态型建筑是以绿色为基础涵概生态、环保, 可持续发展等多种理念。尊重设计地段内的土地, 环境, 及植被特点, 因地制宜。并且能够整体, 全面的考虑设计区域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体现出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 不可分割的特征。

2.3 节能型建筑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 物质能量的循环再利用也在不断的增加。人类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进展。低能耗的建筑大量兴起。自然能 (太阳能, 风能) 的直接利用, 如各种技术装置的风车和太阳能收集装置。将太阳能和风能直接转化为人们生活的动力。

2.4 智能型建筑

20世纪80年代以来, 电子科技高度发达, 通信技术猛增, 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使得智能型建筑应运而生。智能型建筑就是把计算机, 多媒体通信, 智能保安, 环境检测等技术与建筑艺术相融合在一起。使人获得投资合理信息社会需要, 并且安全, 高效, 舒适, 便利, 灵活的建筑空间。通俗的说, 智能型建筑就是一种创造力的环境。

3 坚持以绿色环保的人居环境为设计重点

未来的世纪是一个注重生态, 环抱, 追求人与自然科学整体协调发展的社会。、近年来由于我国的大中城市存在林木普遍稀少, 楼房与人口日益密集以及工业与交通集聚扩充而引发了大气污染, 水污染和躁声污染等一系列的城市环境问题。而且不少城市由于周边林草植被遭到破坏, 近而导致水土流失, 水源枯竭, 风沙危害等恶化的生态环境。影响城市整体协调发展。其次, 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 影响居民的健康与生活。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 1997年全国城市空气质量仍处在较重的污染水平, 二氧化硫的排放仍在上升阶段。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二氧化氮的浓度严重超标。全国668个城市中, 有300多个城市缺水。监测表明全国有2/3的居民在超标的躁声里生活、工作。环境污染给城市居民带来巨大的危害, 使得广大居民迫切要求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建设, 以改善生活与工作的环境。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设计区域的自然条件, 利用城市的自然地貌特征和原有的植被, 水体, 花卉等本着保护和恢复原始生态的原则, 按照体现不同城市特点的要求, 尽可能的协调绿地, 水体和建筑物之间的关系。以大型公园, 植物园为“面”以小型的街心绿地为“点”以建筑物之间的通道为“线”对建筑与环境进行紧密的结合。体现出现代城市的建筑特征。

论21世纪的图书馆建筑布局 第8篇

目前市场中应用较多的供水设备主要有微机智能化变频式、补气增压罐式、隔膜恒压罐式自动供水设备。供水对象为生活饮用水和锅炉采暖用水或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由于受纳水体不同和相应配套工艺具体要求不同,使上述三种供水设备在应用上存在下列问题:

1.1 仅能单机供水:

由于受纳水体对水质具体要求不同,在应用上大多采用一种供水设备,仅对一种受纳水体供水的服务方式。

1.2 机组总能耗增大:

由于不同的受纳水体供水要采用各自的供水设备,使用户设备投资大,机组电耗增加,水耗增加,既不节能又不利于运行管理。

1.3 二次污染严重:

由于供水机组的介质与空气直接或间接接触,会不同程度对介质水产生污染。

1.4 安装工艺复杂、费用高:

由于单机组对受纳水体的供水模式,使设备在布置安装工艺上非常复杂,安装费用大,不利于设备维修。

2 节能供水机组结构

单机组供水模式在应用上存在既不节能环保,又增加运行和管理费用,为此研制开发了一机多用式节能自动供水机组,其结构形式因市场所需不同,设计为两种结构方式。

2.1 智能变频节能供水机组

该机组结构主要由下列设备组成:贮水箱1、变频供水泵2、过滤器3(11)、消音止回阀4、常闭式恒压电磁阀5、恒压电接点压力表6、电磁阀7、超压电接点压力表8、缓冲器9、安全阀10、蝶阀12、远传压力表13、压力表14、电控箱等相应管路。

2.2 胶膜恒压节能自动供水机组

该机组结构主要组成为:贮水箱1、工作泵2、胶膜压力罐3、电接点压力表4(5)、过滤器6(13)、消音止回阀7、常闭电磁阀8、缓冲器9、恒压电接点压力表10、超压电接点压力表11、安全阀12、蝶阀14、排水电磁阀15、电控箱等工艺管路。

3 节能自动供水机组工作机理

该机组可同时满足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或生活饮用水和锅炉采暖用水的需要,两种机组工作的原理是通过电接点压力表和远传压力表来调控不同的受纳水体各自所需的压力,指令工作泵和电磁阀,使其按着预定的工作程序运行,为确保节能和安全运行,还应确定机组的主要技术参数。

3.1 系统缺水自动给水压力计算

锅炉采暖系统或工业用水系统缺水时,需向系统补充水,其设定的压力值如下:

式中:Hh—供水系统静压力,m H2O;

Hg—供水系统汽化压力,m H2O;

Hy—供水系统阻力损失,m H2O。

3.2 系统给水自动停止压力计算

系统缺水向系统补水增压到其一设定压力时,给水自动停止,其设定的压力值如下:

3.3 系统超压自动排水压力计算

为确保设备正常运行,系统安全,要严防系统超压,其超压自动排水压力计算由下式决定:

3.4 系统排水自动停止压力计算

系统超压排水自动终止压力由下式决定:

3.5 生活用水自动给水压力计算

生活用水自动给水压力(下限值)由下式决定:

3.6 工作泵技术参数计算

工作泵小时最大流量:G=1.2(G1+G2),m3/h

式中:G1—生活用水小时最大流量,m3/h;

G2—采暖或工业小时最大流量,m3/h。

工作泵扬程:P=P3+(10~20),m H2O

4 节能自动供水机组应用特点

4.1 生活用水和采暖用水可实现一机各自独立设定工作压力进行供水:生活用水设定高压,以确保居民用水量充足;采暖系统设定低压,以确保系统循环可靠,不超压、不倒压。

4.2 生活用水的供水方式为节能环保变频模式供水和节能环保隔膜压力罐模式供水(隔膜压力罐介质水和空气由隔膜分隔),无二次污染。

4.3 采暖系统可实现恒压供水,即系统超压设备自动排水,系统缺水设备自动补水的功能。

4.4 生活用水和采暖用水等,由消音止回阀、常闭电磁阀、过滤器隔断,使两种不同纳水体介质不相混合,确保生活用水不被污染。

4.5 水源水箱可合用一台,但锅炉用水的软化可采用炉内加药软化或采取炉外磁化除硬、防垢及软化。

4.6 系统超压排出的介质水可排掉或做为其它用途。

结束语

论21世纪书籍设计的情感交流 第9篇

一、眉目传情——图像

最古老的图像是在原始文化的发展时期里记录语言信息、事迹的主要符号, 也是人类对世间万物的模仿与再创造, 是为了情感交流的实际需求而创作。而当今社会, 图像依然是情感传递最简单、直观的元素, 可以超越语言、文字等一切障碍。通过自身独具的视觉魅力形态向人类传达最朴素、生动的视觉信息, 使人们在心灵上感受到图像旺盛的生命力。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 世界文化交流不断加深, 文化的多样性交融及创新技术的发展促使个性化需求不断提升, 书籍及图像艺术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亦愈发富有魅力。

(一) 书籍的封面

翻阅书籍是人们当下生活中的一个状态, 人们希望能在看见封面图像时就能产生一种感同身受的经历, 所谓“人在画中游”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这么看来, 封面图像的艺术效果是吸引和传达书籍情感的关键要素。

在这样一个新兴事物层出不穷的社会里, 时代要求发展出不同性格的书籍以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这里需要诠释不同的内容和艺术情感, 喜悦抑或悲伤, 清新抑或浪漫等, 在封面排版设计时, 具象或抽象地表现出书籍的时代背景及方向等各方面信息。封面图像并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 它更像是一部电影开头的画面, 需要对内容理解分析、情感投射, 才能设计出有创造力且能打动读者心灵的图片。封面图像的风格能够体现出书籍的气质, 整体提高书籍阅读的品位, 能把阅读气氛渲染得更加到位。这就需要在书籍封面设计中有“出于意料之外, 又在情理之中”传神而有深刻的立意, 正如清朝方薰在《山静居论画》中所述“作画必先立意, 以定位置。意奇则奇, 意高则高, 意远则远, 意深则深, 意古则古, 庸则庸, 俗则俗矣”。一个好的书籍封面设计不仅需要充分把握其精神内涵, 更需要体现其艺术品位, 只有这样才能吸引读者, 让其一见倾心, 避免流于平庸, 淹没在浩瀚的书籍之林。

(二) 手绘插图

手绘插图作为书籍正文的说明性图像, 穿插在文字内容之中, 作为文字的补充, 是对文章内容及情节的可视化解说, 是从属于文字的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艺术创作形式, 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内容, 并丰富联想, 更好地吸引读者。人性化的插图设计表现的内容需要紧扣书籍主题, 独特新颖、冲击力强的图像穿插在文字语言之中, 更好地阐述相关的故事情节, 引导读者深入其中。可以说插图是为文字服务的, 也可以说是文字的另一种艺术创作形式。

随着社会高科技的进步, 人们对插画的品质需求已从低层次转向高层次的情感满足, 手绘插画不单停留在某种艺术表现形式, 而是包罗万象的, 例如彩铅、线描、水彩、动漫、摄影等, 这些创作手法也都被插画所运用。而电脑及互联网的强大, 多元素的制图软件, 将插画的魅力不断地推向更高和更广的传播及应用领域。

在整体创作过程中, 手绘师通过对书籍内容的理解, 运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丰富的想象力对插图进行创作。正如吴冠中在艺术创作中反复的强调, 绘画时要学会表现出自己的感情, 不择手段, 择一切手段表达出视觉美感及独特情感[1]。插图的创作不单是对普通画面的绘制, 同时是对整本书籍的一个高难度概括, 使整套插图对故事情节做周密的安排和完整的表达, 对书籍可起到点睛作用, 使插图完美地映衬出书籍的内容, 二者相得益彰。

二、以情动人——色彩

视觉艺术中的色彩表现如同人们的情感表达, 是书籍设计的必要元素。书籍设计中的材料、图像、文字等元素均需要色彩来渲染。当代美国视觉艺术心理学家布鲁墨曾经说过:“色彩能唤起各种情绪表达情感, 甚至影响我们正常的心理感受。”[2]生活在这样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 色彩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丰富了人类的心灵, 自然而然在人们的心理上有了情绪的条件反射, 从而刺激引起联想和共鸣, 以至于色彩和人们之间产生了妙不可言的情感纽带。

色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具有丰富的情感, 喜怒哀乐尽显其中。白色则干净清爽、纯洁无瑕, 红色则热情奔放、跳跃出彩, 绿色则健康向上、生命力顽强, 蓝色则神秘静谧、忧郁浪漫。特定的颜色对于某些环境和某些人来说会有特定的情感, 同时也深深地印在人们心里, 影响着人们的心情和感受。因此, 不同风格的书籍都撰写着各自的主题内容, 完美地运用色彩来表达书籍的思维是最好不过的情感方式。

色彩对人类视觉具有强烈的冲击力, 较之形象能够更快且更有效地达到交流情感的目的。在翻阅书籍的过程中, 呈现给读者的就是要这样一个页与页之间的色彩效应, 超越时空的立体视觉感受。在不同的书籍里, 通过色彩对人们的心理捕捉与渲染, 将会成功地把读者带入与书籍的艺术交流中。

三、交流互动——文字

生活中, 人类通过阅读文字来获取信息, 这些赋有生命力的文字与人们的心灵碰撞后产生了无限的魅力。文字设计的发展是为了进一步与读者交流, 而每个文字就像一颗颗精致动人的珍珠, 吸引人们停留驻足。

其次, 除了文字的意思, 字体本身也是一种设计元素, 可视作为一种图案、概念、符号等放在书籍里, 让读者对这样的字体有一种重新的认识。文字设计的编排中, 通过利用个性化的字体, 创作出各种不同的书写形式, 可以是生动鲜活的, 也可以是情感细腻的, 如黑体的敦厚沉稳、宋体的精美秀丽、幼圆的轻松活泼、行楷的逸气洒脱, 又或者卡通字体的俏皮可爱、POP字体的爆炸个性等。各种字体都包含了不同的情感和性格, 通过张扬的个性去诠释自身特点。信息化不断深入的今天, 文字不只为了信息传递, 更是情绪宣泄及情感表达、交流互动的工具, 它透射出创作者对书籍主题的把握及感悟, 具有理性的导向性。书籍内容前后顺序的相互关联、层次的丰富、特殊的表达手法, 使文字之间不再孤立。

四、结语

书籍设计中的情感交流体现至关重要。设计师通过封面、插图、色彩、文字等情感设计来柔化书籍带来的片面性, 实现对人们心灵的抚慰和关怀, 使读者获得更大程度的情感互动和灵魂满足。同时, 设计师必须对文学作品感同身受, 只有身临其境, 才能把文字内容的理解真实而强烈地反映在各环节的设计元素中。而这些正是给消费者带来情感记忆及认同感并打动其为之消费的必要前提, 在同质化及竞争日益明显的现今社会第一时间获得消费者的倾心才能脱颖而出并赢得市场。科特·科夫曼 (Curt Cofman) 曾经说过, “情感经济”的时代已经来临, 任何人如果无视它, 都将蒙受经济损失。综上, 在21世纪的今天情感交流在书籍设计中的体现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冠中.笔墨等于零[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0:196.

21世纪是中国经济学家的世纪 第10篇

21世纪中国经济学家将人才辈出

我在20年前写过一篇文章,《本土化、规范化、国际化》,那篇文章里我提出一个命题,21世纪很可能是中国经济学家当中大师辈出的世纪,21世纪很可能是中国经济学家的世纪,当时为什么我提出这么一个判断呢?

我们可以看到,从今天杨福家校长所提出的,从1776年,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一直到上世纪30年代、40年代,世界上大师级的经济学家基本上不是英国人,就是在英国工作的外国经济学家,从上世纪40年代到现在,世界上著名的经济学家,引领思潮的经济学家,基本上不是美国人,就是在美国工作的外国经济学家,为什么引领世界思潮的这些经济学家他出现的地方和时间,会有这样的相对集中性?

其实道理仔细想,并不难理解。因为经济学的理论,是一个解释社会经济现象的简单的逻辑体系,而且这个逻辑体系,应该是越简单越好。

一个理论的重要性决定什么呢?决定于他解释的现象的重要性,如果你提出的理论所解释的现象越重要,而且是真正地揭示这个现象背后的道理,这样的理论,就是重要的理论。什么是重要的现象呢?重要的现象是发生在重要国家的现象。

我们知道,从工业革命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英国是世界经济中心,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崛起了,逐渐地变成了世界的经济中心,到今天,美国还是世界的经济中心,在美国国力最强时的20世纪60、70年代,我们常讲的一个笑话就是:美国经济打个喷嚏,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济就发生重感冒,在这样的状况下,你研究美国怎么打喷嚏,比研究其他国家重感冒更重要。

这种经济中心,就决定了经济学的研究中心,为什么在研究经济学中心的时候,大师会相对集中在那个地方呢?因为我们知道,社会经济现象是复杂的,在复杂的经济现象中,你怎么样抽象出一个很简单的逻辑呢?

这里面就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道理,只有在这个经济中心的经济学家,尤其是本国的经济学家,特别能够掌握社会脉动,找出几个简单而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变量,解释发生在这个重要国家经济现象背后的道理是什么?因为他的现象很重要,这个理论就重要了,提出这个理论的经济学家,就变成大师级的经济学家。

在1994年,我判断,中国到2015年的时候,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经济规模,中国会超过美国,这个论断在去年实现了,现在中国的经济虽然进入新常态,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但是在全世界范围来看,还是增长最决的。

我相信2020年,十八大提出的GDP以2010年为基础可以再翻一番,中国的城乡居民收入,以2010年为基础,可以翻一番,再加上人民币的升值,我相信到2020年,中国人均GDP可以达到12615美元,中国有可能变成高收入国家,而且中国还有可能维持相对比较高的经济增长。

我判断,最慢到2025年,即使按照市场汇率计算,中国的经济规模也会超过美国,变成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到2025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可能是美国的1.5倍或者是更高。中国将毫无疑问地变为世界最重要的经济体,发生在中国的经济现象会是最重要的世界经济现象,解释这个经济现象的理论会是最重要的理论。

中国经济学理论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更具借鉴性

我们知道,在工业革命发生之前,世界上穷国跟富国之间的差距是很小的,可能只有四倍、五倍,最穷和最富的国家收入水平的差距最多四五倍,但是工业革命以后,差距拉大,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一掷千里。我们知道世界上所有的发展中国家,不是变成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就是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毫无例外。

当然,各个国家的知识分子,都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在世界上受到尊重,就像新加坡一样。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革命风起云涌,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战后取得了政治独立,摆脱了殖民统治,开始追求国家的现代化。

20世纪70年代中,将近出现了200个发展中经济体,但是能够从低收入进入到中等收入,再到高收入的,到目前只有两个经济体,一个是中国台湾,一个是韩国。能够从中等收入进入高收入的只有13个经济体: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其他8个是西欧周边的国家,这有什么含义呢?经过70年的努力,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现在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或者低收入陷阱。

为什么是这样呢?2008年我到世界银行工作以后,发现了一个问题,其实所有发展中国家的知识分子和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一样的,希望自己的国家现代化、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跟发达国家站在平等的地位,但是为什么经过70年的努力普遍失败,只有少数能成功呢?

我想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个经济体取得了政治的独立后,开始追求国家现代化的时候,普遍有一种认识,认为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一定有他的道理,因此大家抱着西天取经的方式到西方国家学习,希望把西方理论拿回来运用,帮助自己的国家现代化。

但是仔细研究过去70年的历史,我还没有发现一个发展中国家按照西方的理论去制订政策,从而让国家成功的,少数几个成功的国家、经济体,推行政策的时候,从西方主流来看,他们的政策都是错误的。

比如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国家取得政治独立,追求国家的现代化,当时认为要成为高收入国家,劳动生产率必须跟西方发达国家一样高,那么工业就必须跟发达国家一样,发达国家当时的产业是资本很密集的大型工业,可是在发展中国家这种重工业发展不起来,当时提出的理论是应该用政府主导的方式推动进口替代战略,这样的战略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推行这个战略的国家,通常有几年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然后停滞,然后危机不断。

日本在20世纪50、60年代推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导向,那种政策当时被认为是错误的,但是他们成功了。80年代,发展中国家像中国一样,普遍地开始改革开放,开始的时候,发展中国家经济为什么搞不好,也有太多政府的干预,市场不能发挥作用,政府失灵,当时的主流理论是把政府干预取消掉。

但是普遍经济停滞,危机不断,增长率比60、70年代慢,危机发生频率更高,少数像中国、越南、柬埔寨,他们推行的转型战略是渐进、双轨的,当时看是很糟糕的制度安排,但是他们在稳定中发展了。

为什么用主流理论解释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屡屡失败呢?因为我们知道理论适用性,决定于条件的相适性,发展中国家的理论是总结发达国家的经验,但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条件是不一样的,因此这个理论即使在发达国家是适用,拿到发展中国家中也会出现不适应的状况,更何况发达国家的理论在发达国家也不一定适用,它也是总在变化。

因此建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目标,只有我们了解中国所面对的真正问题是什么,现实是什么,原因是什么,条件是什么,提出自己的理论认识自己的问题,那我们的认识才是真正有道理的认识,只有根据这样的认识做出的政策,才能真正地实现所谓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而且世界85%的人还是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前面我谈到了,理论适用性决定于条件的相适性,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和转型中的国家,跟其他的发展中、转型中国家,条件是比较相似的,我们提出的理论,对他们的借鉴意义也比发达国家的理论的借鉴意义要高很多。

21世纪智能建筑设计 第11篇

相关学习能力评估框架综述

通过文献研究, 我们可以发现, 从2000年开始, 欧共体就开始关注“终身学习的核心能力”, 涉及的项目包括终身学习核心能力框架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2006) 、学会学习的能力、数字化时代的学习能力等。与之相对应, 所提出的设计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框架包括学会学习的欧洲核心能力框架、学习能量框架 (Carr&Claxton, 2002) 等, 并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小组设计和研发评估学习能力的量表。此外, 美国“21世纪技能伙伴”从2002年开始, 就致力于21世纪核心能力的研究和21世纪学习框架的构建。

1. OECD提出的重要能力框架

1997年底, OECD组织由美国、英国、芬兰和法国等在内的12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启动了DeSeCo项目。该项目从新时代的大背景出发, 对能力的哲学认识、选择重要能力的原则以及评估重要能力水平的方法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最终确定了新时代环境下重要能力的概念框架 (OECD, 2001) 。其中, 该项目确定的重要能力的原则是: (1) 能促使个人实现自我价值和为社会创造价值; (2) 能帮助学习者应对不同情境中的问题; (3) 重要能力不仅仅对专家学者有用, 而应该适用于所有学习者。基于这三个原则, DeSeCo项目确定了重要能力的三个主维度, 即交互性的使用工具、与不同群体的学习者交互、自主地行动。

2. 欧盟的终身学习能力框架

为了使学习者个人需求得到满足、能胜任工作任务和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欧盟教育研究者协会成立了专家研究小组, 确定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学习者应具备的重要能力, 并基于这些能力对其进行评估。这些评估结果可以为教育决策者、教育从业者提供教育策略支持;为教育研究人员提供理论研究支持;为成人学习者提供终身发展的支持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2006) 。经过四年的努力, 该研究小组最终确定了包括8项重要能力框架, 即母语交流的能力、外语交流的能力、数学技能与基本的科学和技术能力、数字化能力、学会学习的能力、社会与民主能力、创新能力和文化意识与表达能力。除此之外, 还分别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方面对每一项重要能力进行了阐释说明 (Office for Official Publication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

3. 美国的21世纪技能

“21世纪技能合作伙伴委员会”根据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变化, 从学习者在工作中或者为社会做贡献、训练和发展自己的个人技能、培养个人的民主责任感、推动传统和价值观的发展这四个方面分析得出:21世纪的教育应该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学习者。基于这一结论, 该组织确定了“21世纪学习框架”。此框架以美国目前的核心课程能力和21世纪需求的时代主题意识为基础, 囊括了能使学习者在工作中和生活中取得成功的知识、一般技能以及专门技能, 具体包括要学习与创新能力、信息媒体素养与技术技能和生活与职业技能。其中, 学习和创新的技能包括创新能力、评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等;信息媒体素养与技术技能包括信息素养、媒体素养和ICT素养;生活与职业技能包括灵活性与适应性、主动性和自我驱动的能力、社交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领导力和责任感以及创造力和价值判断的能力 (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 2010;特里林和菲德尔, 2011) 。

基于上述研究成果, 我们可以发现, 培养学习者的终身学习能力已在国际上达成共识。21世纪的学习者不仅应该具有习得知识的基本学习能力, 还应该具备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技术解决问题能力。另外, 还对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给予了共同的关注。最后, 这些框架中都对学习者具有创造性能力以及评判性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世纪学习者能力框架的设计研究

从囊括新环境下学习者必备的能力和考虑不同学习者个性和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这两个角度出发, 本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 在参考国际上已有的学习能力框架的基础上, 运用系统分析法, 提出了21世纪学习者学习能力框架。其中包括能力框架第一阶层的能力维度和第二阶层的能力要素。

1. 能力框架第一阶层能力维度的设计

本研究中提出的21世纪学习者学习能力框架主要包括三个维度, 即“基础维度—综合维度—高阶维度”, 如图1所示。在学习中, 我们需要关注、培养和评估个体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得到提升和发展的能力。因此, 为了体现能力提升的梯度变化, 设计的框架中包括了“基础维度”与“高阶维度”的学习能力。“基础维度”的学习能力是学习者成为合格终身学习者必须具备的能力要素, 它是学习者能完成复杂学习任务的基础能力。与之相比, “高阶维度”的学习能力则是学习者通过长期复杂的学习而获得的能用来应对生活、工作中不同问题的行为表现。与“基础维度”的学习能力相比, 它体现为学习者在认知、技能以及态度情感等方面具有更高层次的发展。

要实现能力梯度的变化, 我们还应关注学习者在应对学习过程中的不同问题时表现出的能力和与不同人交互时表现出的能力, 也就是能力框架中的“综合维度”的学习能力。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互联网, 从技术上突破了人际交互的物理局限, 扩展了社会性实践的社会生态, 为支撑协作学习这样一种社会性实践提供了新的连接方式, 使得研究者将学习从关注个体转向关注社会性 (Stahl et al., 2006) 。学习者的认知、情感和技能不仅仅是在自我体验和反思中得到提高, 也是在与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因此, “综合维度”的学习能力主要是指在信息化环境中, 学习者在面对不同的事物和人时应具备的应对能力。

2. 能力框架第二阶要素的设计

本研究中, 从理论角度提出的21世纪学习者能力的二阶层能力框架如图2所示。首先, “基础维度”的学习者能力是指学习者成为会学习的学习者必须具备的知识性、情感及态度等一般性技能, 可以理解为“学会学习的能力”。Carr&Claxton (2002) 认为, 要使人们成为一个终身的学习者, 除了要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等技能外, 还应该具有积极的学习性格 (learning disposition) , 即不仅包括学习者在面对新的学习任务的时候有信心解决它, 还包括学习者准备、愿意并且能够感知学习情境中的变化因素, 然后积极地解释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所以, 借鉴OECD从态度、技能和情感三个维度对重要能力进行细化的方法, 我们将基础维度的学会学习能力细化为学习感知能力、学习策略意识以及学习情感控制能力。其次, “综合维度”的学习能力是指学习者在应对学习过程中的不同问题和与不同人交流沟通时应具备的能力。具体地可以将其归纳为“处理问题的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在新型学习环境中, 与接触到的具有系统性和良构性的课本知识相比, 学习者需要面对的“问题”更多地体现为通过互联网等技术接触到的海量信息以及在复杂多变的工作生活环境中遇见的劣构性问题。因此, 将学习者接触的“问题”细化为知识、信息以及情景化的问题, 与之相对应, 学习者需要具备的能力有:知识习得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另外, 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改变学习者学习内容的同时, 也在扩大学习者的学习空间。因此, 在信息化与全球化的学习环境中, 学习者能从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的群体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这一变化不仅对学习者的自我表达与交流能力提出了要求, 还对学习者的协作能力以及跨文化沟通能力提出了要求。因此, 将学习者和与之交流的“人”细化为与自我、团体和跨文化团体, 与之相对应, 学习者需要具备的能力有:自我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协作能力与跨文化沟通能力。最后, “高阶维度”的学习能力则是指学习者通过长期复杂的学习而获得的能够创造性应对生活、工作中问题的综合能力。综合国内外已有的能力框架中的能力要素, 这一维度上的学习能力主要包括元认知能力、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时代主题下的学习素养。

研究方法

1. 编制评测量表和初步完善

本研究中设计的评测量表主要采用的是5点李克特式量表形式。依据提出的学习能力框架, 本研究通过参考Claxton教授在ELLI项目中得出的研究成果编制“基础维度”能力要素所对应的量表题项;通过参考信息素养测量量表 (刘孝文, 2006) 、PISA项目中的评估量表 (陈慧, 2007) 、跨文化沟通能力量表 (李荣荣, 2010) 等编制“综合维度”能力要素所对应的量表题项;通过参考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测验 (CCTST) 、美国21世纪能力框架编制“高阶维度”能力要素所对应的量表题项, 之后, 运用出声思考的方法, 找了一批被试者, 对初步设计的量表进行了试测, 最后设计出了包括55道题项的评测量表。

2. 试测量表与数据分析

本研究试测选取的对象是上海市预备年级 (六年级) 、七年级、八年级和九年级的学生。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总共发放了900份问卷, 回收了868份, 其中, 有效问卷有732份, 有效问卷率为81.33%。

本研究运用了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了分析。

研究结论

1. 评测量表中学习能力组成要素的分析

在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分析和判断学习者的能力水平, 验证和完善从理论角度提出的学习能力组成要素。具体地, 首先进行项目分析, 判断设计的评测量表对不同的被试是否存在区分度。然后, 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方法来抽取因子, 判断学习者表现出的能力情况, 并根据分析结果, 修正和完善设计框架中的能力组成要素。

项目分析项目分析主要是鉴别量表中每一题目对于不同水平的被试而言的区别程度 (吴明隆, 2011) 。具体地, 运用SPSS软件, 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 求出高低二组被试在每题得分平均数上差异的显著性。运用SPSS软件分析后的数据结果显示:评测量表中的55道题目的T值均达显著, 即量表中的题项能鉴别出不同被试的反映程度, 故不用删掉题项。

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探索性因素分析主要是检验设计量表的结构有效度, 其目的是在找出问卷中潜在的结构, 减少题项的数目, 使之变为一组较少而彼此相关较大的变量 (李荣荣, 2010) 。在探索性因素分析之前, 还需对量表中的题项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 看其是否适合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一般地, 若KMO的值大于0.8, 则说明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Kaiser, 1974) 。通过SPSS软件分析后的数据结果显示:KMO检验的结果是0.968, 大于0.8;Bartlett球形检验的Sig取值是0.000, 表示各题项不是相互独立的, 因此, 说明数据适合做探索性因素分析。

探索性因素分析在本研究中, 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主要是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抽取因素, 判断“能力要素”。具体地, 运用SPSS软件, 以正交方法进行因素转轴, 将题项负荷在单个因子上小于0.4的题项删除, 并且每删掉一道题项后重新进行因素抽取。经过多次因素转轴以后, 最终删掉了13道题项, 得到了10个特征根约大于1, 可解释方差的累积贡献率为58.709%, 各个题项在因素上的负荷如表1所示。

从抽取的结果可以看出每个能力要素层面包含的题项情况, 在因素一上负荷较高的题目有:t1002, t1003, t1004, t1005, t1006, t1007, t1008。根据量表的原始设计, 它包含了学习感知能力与学习策略意识的相关题项, 因此, 研究中将这一因素称为“学会学习能力”。在因素二上负荷较高的题目有:t2019, 2020, t2021, 根据问卷的原始设计, 在研究中将这一因素称为“信息技术的处理能力”。同理, 我们分别分析出了在因素三、因素四、因素五、因素六和因素七上的题项, 得出每个因素下面的对应题项, 所表示的能力要素分别是:问题解决的能力、协作交流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高级学习素养。

因此, 探索性因素分析之后, 本研究形成了完善后的含42道题项的评估量表, 并且得出结论:21世纪学习者学习能力的要素主要包括“学会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处理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协作交流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和高级学习素养”。通过初步构想出的能力要素与通过实证数据分析后的要素进行对比, 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因子结构与本研究的理论设想大体一致 (如图3) 。

3. 评测量表中学习能力组成要素所属维度的分析

在建构能力框架时, 我们的研究假设之一是:21世纪学习者能力是从“基础维度—综合维度—高阶维度”这三个维度递进发展。为了能验证和完善这一假设, 我们主要运用Pearson积差相关法、最近邻元素分析法判断评测量表中能力组成要素所属的维度。

能力要素相关关系的分析采用了Pearson积差相关法一方面可通过假设检验的方式对样本的总体进行统计推断, 另一方面可大致知晓每两个能力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关系。运用SPSS软件分析得出的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中可以得出:学会学习能力 (P1) 与信息技术处理能力 (P2) 这两个要素之间不相关的双侧检验值为0.000, 其值小于显著性水平α值 (α=0.05) , 应拒绝零假设, 故可以判断:这两种能力在总体上是相关的。根据Pearson积差相关法, 从表中我们还可以得出P1与P2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88, 即表示所测学生的学会学习能力与信息处理能力的相关系数为0.488。根据相关关系程度之间的判断标准 (李红, 2008) :我们可以判断学会学习能力与信息技术处理能力是低相关。同理, 学会学习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P3) 、高级学习素养 (P7) 和协作交流能力 (P4) 之间存在着较显著相关。同理, 信息技术处理能力与协作交流能力、高级学习素养和协作交流能力较显著相关;问题解决能力与跨文化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学会学习能力较显著相关;协作交流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高级学习素养和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较显著相关;跨文化沟通能力与高级学习素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和协作交流能力较显著相关;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与高级学习素养、问题解决能力和协作交流能力较显著相关;高级学习素养与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协作交流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较显著相关。

能力要素相似关系的分析通过“最近邻元素分析”的方法可以判断每个能力要素与其余能力要素的“相似性”关系, 具体是根据个案间的相似性来对个案进行分类, 相似个案相互靠近, 而不同个案相互远离, 其中, 相互靠近的个案为“邻元素” (SPSS INC, 2007) 。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软件进行最近邻元素分析后, 我们可以得出:学会学习能力的邻元素是跨文化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和高级学习素养;信息技术处理能力的邻元素是学会学习的能力、批判性思维与高级学习素养;问题解决能力的邻元素是学会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处理的能力与高级学习素养;协作交流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和高级学习素养的邻元素都分别是学会学习能力、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根据能力要素相关关系和相似关系的分析, 以每一能力项的“邻元素”为线索, 我们可以得出能力要素所属维度图, 如图4所示。其中, 单向箭头表示箭头两端的能力项指出方为指向方的邻元素, 双向箭头表示箭头两端能力互为邻元素。因此, 我们可以看出:学会学习能力属于基础维度的学习能力, 它不仅是基础的学习能力, 也是核心的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协作交流能力是综合维度的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高级学习素养属于高阶层的能力, 这与我们前面的假设基本吻合。

本文基于国外学习者能力评估相关研究成果, 从理论角度提出二阶层的评测21世纪学习者学习能力研究框架。通过对上海部分中学生试测评测量表并收集数据, 最后运用SPSS软件对提出的学习能力框架进行了验证和完善。一方面得出包含了学会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处理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协作交流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和高级学习素养这7项能力的21世纪学习者学习能力框架, 其中学会学习能力属于基础维度的能力要素, 信息技术处理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协作交流能力属于综合维度的能力要素, 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高级学习素养属于高阶层维度的能力要素;另一方面, 形成了一份包含42道题项的评估学生学习能力的评测量表。本文完成了以能力为研究起点, 设计和研究评测学生能力发展水平的基础性工作。在后续的研究中, 将以本文的研究成果为基础, 努力完成“设计评测学生学习能力的量表, 评测学生学习的能力发展水平, 以及依据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水平的不同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和学习支持和服务”等待解决研究问题, 从而促进学生个人终身发展。

摘要:目前, 以培养学习者终身能力为研究起点, 变革新时代下的教育方式和评估方式已经成为21世纪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本文首先基于国外学习者能力评估相关研究成果, 从理论角度提出二阶层的评测21世纪学习者学习能力研究框架, 在此基础上初步设计了学习者能力评测量表。之后, 对上海部分中学生试测评测量表, 最后借助SPSS软件分析收集的学生数据, 检验提出学习能力框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并根据分析结果对评测工具的框架进行完善, 为后续设计评估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数据库系统做好准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21世纪智能建筑设计】相关文章:

21世纪是创业的世纪12-10

21世纪以来05-16

21世纪管理趋势09-04

21世纪如何创业06-30

21世纪学生核心技能06-15

21世纪大学生07-04

21世纪的人才素质08-19

21世纪爱情指南图解12-10

21世纪的中国与世界08-23

21世纪住宅发展的特征06-17

上一篇:南方日报下一篇:少年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