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美术教育

2024-07-24

大班幼儿美术教育(精选12篇)

大班幼儿美术教育 第1篇

首先, 对于幼儿能力较强, 已基本具备较好行为习惯的, 在教育时, 我以此为典范利用公众活动对其好的行为习惯, 进行讲评、鼓励给予充分肯定, 进一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使之成为别人学习的楷模, 激发幼儿荣誉感, 促其更加进步。

其次, 对于在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均表现出聪明、灵活、能力发展水平均衡的幼儿, 给予其正面的引导。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 他们有其幼稚、顽皮的一面, 如:我班的申大卫小朋友, 他聪明、活泼, 各方面能力很强, 但很调皮。有一次, 他很喜欢一个小女孩手中的小汽车橡皮擦, 就不管三七二十一, 冲过去抢了过来。我当时没有批评他, 而是走过去采取正面指出的方法。我说:“你这样做很不对!想要别人的玩具要和小朋友去借, 也可以协商一起去分享, 小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照顾、互相帮助, 你今天这样做老师很不高兴”。他看见我非常认真严肃, 难为情地低着头说:“老师我错了, 我把橡皮擦还给她”。他马上还给了小女孩, 又说:“你还生我气吗”?我想了想说:“我相信你, 一定能改正错误, 今后如果你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那我就不生气, 我们还像以前一样是好朋友, 好吗”?他听了很高兴, 伸出小手和我拉勾。后来, 他果然再没犯类似的错误。

再次, 对于幼儿能力一般或稍差一些, 没有主见、听别人指使的, 对待这种幼儿我认为最可行的教育就是采用榜样示范法。有一次, 我班郝宇轩小朋友把上厕所的小朋友堵在厕所里不让出来, 经调查, 是受另一名小朋友指使的, 于是, 在集体活动时, 我讲了一个主人公非常热心、关心别人的故事给幼儿听, 讲完后, 我有意请这两名小朋友有针对性地回答了几个问题, 他们的脸马上红了。回答中他们说道:“应该向主人公那样关心别人, 别人说的话都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对是错”。对此事, 全班小朋友都谈了自己的看法, 从而强化了幼儿正确的道德行为的认识。

最后, 还有一种是能力水平低下、自控能力较差的幼儿, 利用讨论、评价的方法, 效果可大有提高。如:有的幼儿在自由活动时间, 总是乱拖乱摔小椅子、乱敲打桌子, 并在集体活动时不认真听讲。对此, 我连续几次召集幼儿在旁边站着, 让幼儿观察活动室的一片狼藉后, 让幼儿讨论。小朋友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了许多道理。通过讨论, 小朋友们一致认识到不该这样做, 尤其让有这些习惯的小朋友都说了说, 他们表示今后要爱惜桌椅和室内玩具等其他财产。经过几次有针对性的讨论, 几乎没有小朋友再乱摔椅子、玩具的现象了, 并且每次自由活动后都争着帮老师整理活动室, 常规教育效果也自然好多了。

另外, 我还优化教育环境, 把德育教育渗透在环境创设的每个环节中。美国教育家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的变化不是由个人的内在因素单独决定的, 而是由它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来决定的。为此, 我们重视通过合理构建幼儿园的环境来实施幼儿德育的内容。教师们改变过去单纯的为美化活动室而布置环境的观点, 考虑大班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和不同个性的差异, 为幼儿创设一个整洁、温馨、舒适而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

在我们幼儿园, 教学楼一楼的墙壁上设计了各种小动物欢聚一堂的场面, 渲染了友爱和平的气氛;走廊上, 悬挂着富有地方特色的剪纸作品和京剧脸谱, 楼梯口张贴着遵守规则的各种标志, 每个活动室门口展示的是孩子们设计的画。环境作为一种工具, 辅助教师进行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的教育, 使孩子们在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启发。

教育环境中渗透德育内容, 往往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而它对幼儿的作用及其影响是巨大的。如:“东方雄鸡图”———中国地图, “可爱的家乡、可爱的祖国”展览等, 幼儿在师生共同收集、布置展览的过程中, 熟悉了可爱的家乡, 熟悉了伟大的祖国, 了解了家乡、祖国各地的特产, 从而自然地激发起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真情实感。大班教师与幼儿用灵巧的手, 剪出各种图案、窗花, 制作宫灯, 体验了民间文化带给大家的乐趣。

以上是我在实施幼儿德育教育中的几点粗浅的体会。以上各类情况的教育, 还必须有家长的密切配合, 好的习惯需要教师和家长, 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的教育和培养。还是那句老话:“少成若天性, 习惯成自然”。一方面, 孩子从小不培养好习惯, 就必然形成坏习惯, 坏习惯形成了, 再改就很难。另一方面, 在孩子小时候加强德育教育, 与孩子天真无邪表现并不矛盾, 越是懂礼仪的孩子, 越能获得自由发展的广阔天地, 因为他们是受人们欢迎的人。

摘要:俗话说:“三岁看大, 七岁看老。”幼儿期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 由于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 受不同环境的影响, 其性格、行为习惯各不相同, 而幼儿期又是可塑性较强的时期, 所以实施德育教育,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需要教师在平时琐碎而细小的工作中不断去引导、培养、强化。

幼儿大班教育笔记 第2篇

那天,我又带着孩子们去观察蚂蚁。一到户外,大家就三三两两地结伴找个自己喜欢的地方,有的聚集在“小山”上,有的围在大树下,有的蹲在鹅卵石铺就的小路上……

当我来回穿梭于孩子们中间巡回指导时,不时有孩子热情地邀请我加入到他们中间。我微笑着嘴里说着“好好,等会就来。”而脚仍向前迈着。在他们略带着失望的眼神中,我也意识到自己的回答中敷衍的成分太过明显,连这么小的孩子也觉察到了。记得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忘了你们的年龄,变个十足的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那么此刻就忘记自己的年龄加入到他们中间,以一个小孩子的身份。于是我蹲下身子和孩子们一起研究起来“今天怎么会有那么多的蚂蚁啊?”“我知道,他们在搬家呢!”“是的,我妈妈说今天会下雨。”孩子们起劲的议论着。的确,当我蹲下身来,看到的蚂蚁比之前看到的多得多。

当他们发现我已经加入进来了,惊喜之余,忙拉着我七嘴八舌地说:“看啊,这只蚂蚁个头好大,一定是个大力士!”“还有这么多小小的小蚂蚁,他们的爸爸妈妈在队伍里吗?”“蚂蚁们要把家搬到哪里去啊?”孩子们一个一个的问题,让我不由对蚂蚁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有个孩子提议:“我们给小蚂蚁一些粮食吧!”于是,我们将饼干屑洒在蚂蚁们行进的路上,让他们在辛苦搬家的途中,有意外的惊喜发生。时间很快过去了,可是大家都意犹未尽,于是我们约定隔天再去观察我们的蚂蚁朋友。作为教师,在观察、倾听幼儿的同时,如果能常常保持一颗童心,就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大班幼儿感恩教育实践与探讨 第3篇

关键词: 大班幼儿 感恩教育 教育实践

感恩就是感谢自己拥有的一切和为自己提供便利的人事物,学会感恩能够让一个人心中充满爱,以乐观的态度面对成长中所遇到的事。因此,我们在致力于幼儿智力开发的过程中同样需要重视幼儿心理素质的培养、感恩教育的实施。随着社会的发展,感恩教育越来越被重视,在学前教育中更是获得了广大的关注。幼儿园职责是培养幼儿健康开朗个性,为幼儿奠定的良好能力基础与道德基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引导幼儿尊重、关心长辈和身边的人,尊重他人的劳动及成果。”怀着感恩的心会让人心胸开阔,是营造健康心理环境与形成高尚品德的良好助力器。从生活中激发幼儿感恩意识,在活动中升华幼儿感恩之心,在践行中养成幼儿施恩之行,使教师“教学生学”和幼儿在“行”中对感恩这个抽象概念进行初步的了解,并逐渐在亲知中巩固与形成品质的内化。

一、在生活中激发幼儿感恩意识使幼儿知恩

(一)抓住教育契机

5-6岁幼儿道德感情仍然是“自我中心”的思维,但已形成责任意识,随着生活经验的增长和社会性的发展,幼儿各方面都获得了更多的参照,包括感恩,这一阶段幼儿更容易接受与学习道德经验,因此,教师应以生活中正在发生的事让幼儿了解周围人事物对自己的“恩”,为幼儿感恩、施恩打下良好的基础。日常生活中我们关注一草一木、一人一事对幼儿感恩意识的激发的教育契机。

(二)发挥榜样力量

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同时抓住大班幼儿的荣誉心理,在同伴中树立榜样,推动幼儿对感恩的关注与了解,进一步感知感恩的重要性和乐趣。一次雅雅问:“丁老师为什么这么关心幼儿园里的树?”我回答:“因为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新鲜的空气,为人们做着许多默默的贡献。”雅雅说:“那我也要爱护树木。”在得到了幼儿的帮助时我总会说:“非常感谢你帮了我的大忙。”并以拥抱微笑等行为回应,有时还会给孩子们制作简单的小礼物。在幼儿中间建立榜样,同时自己可以成为自己的榜样,获得自豪感。在幼儿出现感恩行为时,我都会明确地指出并给予适宜的鼓励表扬,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幼儿更了解自己与他人的感恩行为,促进感恩意识的强化。

二、在活动中升华幼儿感恩之心助幼儿感恩

(一)感恩教学活动

教学是使幼儿获得相关认知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与兴趣爱好并结合幼儿现阶段认知需求设计感恩主题活动,使幼儿在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中进行情感发展训练。早晨刚入园我无意间听到幼儿在讨论清洁工,超超说:“刚才有个扫地工人走过好臭呀。”小奇说:“我觉得他们穿的衣服好难看。”我决定开展一次《清洁工》社会活动。在活动中幼儿通过视频了解了清洁工为城市所做的贡献,说一说自己对清洁工的看法,讨论如果没有这些清洁工叔叔和阿姨们,我们的家乡会变成什么样子。最后通过“小小清洁工”活动让幼儿打扫幼儿园,体会清洁工人的辛苦和劳动后环境的变化,感受清新环境的舒心。通过教学幼儿获得了感恩表现,虽然他们还不理解这就是感恩行为,但在心底已埋下的感恩种子逐渐在成长。

(二)多元渗透体验

除了针对性教学活动外,我们还会经常以故事、谈话、绘画作品、儿歌、区域活动、环境布置等多种形式多个领域多方面地渗透,让幼儿感受感恩的无所不在,使他们形成意识:感恩行为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产生博爱之心。在感恩节即将到来的时候,我们组织了幼儿进行了一系列感恩活动,由说恩、画恩、演恩、创恩等组成部分,让幼儿在整个过程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进行体会表达。这不仅使幼儿各方面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与提升,而且使幼儿更好地了解了感恩的价值与意义,在多元化的渗透活动中慢慢吸收感恩情怀。

三、在践行中养成幼儿感恩行为让幼儿施恩

(一)组织感恩活动

生活中的知恩和活动中对感恩的深入理解,使幼儿更能够感受施恩的意义与乐趣。教师可以通过各种载体开展感恩活动,为幼儿创造施恩机会和平台,让幼儿进一步了解要如何施恩,感受施恩给他人和自己带来的快乐,更好地融入活动中。使幼儿在践行中懂得在获得“恩惠”后不仅要感恩,还要从言语和行动中表达出,在教师的引导下落实感恩行为。如在重阳节时期,我们组织幼儿到敬老院帮爷爷奶奶做力所能及的事并为他们准备了节目表演,这一天爷爷奶奶们都非常高兴,有些甚至感动地流下了眼泪,看到平时“顽皮”的小毅一边帮奶奶擦眼泪一边说:“奶奶你放心我们还会来看你的。”我也被这个画面感动了。

(二)家园携手共育

家庭可以说是幼儿感恩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关键所在,家长教养态度决定了幼儿成长环境的质量对其有着深入而长远的影响。一次缓缓妈妈说:以前从来没想过让孩子帮我做什么,昨天我说了一句今天工作很忙,缓缓说妈妈工作辛苦,要帮我按摩,真的太感动了,父母的“示弱”使幼儿懂得“大人”也需要关爱,同时感受到自己的关爱给父母带来的感动和快乐。

在此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幼儿感恩要从小事中慢慢发展,并非让他们懂得一个“大道理”而是明白“行”的重要性,在行动过程中培养幼儿尊重他人、乐于助人、懂得对帮助自己的人心怀感激,在施恩中获得提供帮助与付出是能够让他人和自己都感到快乐的事,在幼儿心中种下感恩的种子,使这颗小苗在随着幼儿一起成长成参天大树时为幼儿遮风挡雨。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选集(三卷本第一卷)[M].教育科技出版社,2013.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亚米契斯.爱的教育[M].中国妇女出版社,2010.

大班幼儿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4篇

一、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感恩教育作为一种处世哲学, 是一门爱的教育与情商教育的结合。感恩教育既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 又容纳了西方的感恩教育。中国人都知道“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 这就是要求我们要懂得感恩的具体体现。

感恩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 学会感恩有助于分辨是非, 懂得生活中的真善美。现在的孩子, 多半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 父母对孩子的过于宠爱形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 孩子不懂得心疼、体贴父母。再加上, 当今社会存在着一些腐蚀着孩子心灵的腐朽落后的思想, 以及一些不良信息的传播, 直接影响着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孩子对父母的一味索取让他们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回报, 人心开始变得冷漠与自私。因此, 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更好地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更好地回报社会。

感恩之心不仅是一种优良品德, 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与自立意识, 它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存于世必备的前提条件与基础。孝心作为感恩教育的先导, 加强孩子的感恩教育, 某种程度上也是培养孩子孝顺父母、孝敬老人之心。让孩子学会感恩, 有助于培养孩子尊重他人、关心他们的品质, 健全自身的人格, 身心更加全面健康地成长与发展。

二、大班幼儿感恩教育的现状

(一) 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

在现在的家庭教育中, 父母缺乏对孩子感恩之心的教育。尤其是对于幼儿园的大班孩子来说, 比起小班与中班的孩子, 他们的独立意识与自我意识在逐步增强。有些父母在家中对孩子过于宠爱, 孩子在家里处于“小皇帝”“小公主”的地位, 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 从来不知道关心他人、尊重他人, 更不知道心疼父母、孝敬父母。而父母因为溺爱孩子, 对感恩的教育也不加重视。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 孩子的一切要求都尽力满足, 从来不去研究是否正确与合理。还有一些家长, 对孩子则采取暴力教育, 在孩子的管教过程中, 孩子若是稍有不令父母满意的行为, 父母便对其打或骂, 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幼小心灵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更不用说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在父母那里从来没有得到过任何关爱的孩子, 自己的性格也会变得冷漠与麻木, 感恩之心就更难培养了。

(二) 幼儿园感恩教育的薄弱

当今社会, 无论是幼儿园的教师还是父母, 对于孩子的教育都侧重在智力教育方面, 家长与教师关注的都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与智力的开发。不管是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 还是幼儿园自身的教育要求, 幼儿园的教育都是偏向于书本知识的充实与拓展, 而对于孩子的道德教育这一方面却不加重视, 尤其是对于孩子的感恩教育。现在许多幼儿园的教育, 根本就从来没有涉及感恩教育, 因此, 孩子的感恩教育根本无从谈起。幼儿园感恩教育的薄弱, 直接影响着幼儿在感恩教育上的缺失, 导致幼儿从小就缺乏关爱他人与孝顺父母之心。

(三) 社会感恩教育的缺乏

此外, 社会在感恩教育这一方面的缺失也是影响着幼儿感恩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除了来自家庭与幼儿园的原因以外, 社会的作用也是很关键的。但是, 由于当今整个社会风气对感恩教育不是很重视, 直接导致了社会关于感恩教育的缺乏。

三、大班感恩教育的改进策略

(一) 家长的言传身教

感恩教育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 孩子在家里的时候, 父母要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充满关爱的生活环境。父母自身要做到孝顺老人、关心他人, 只有父母自身做到这些了, 才能在孩子幼小的心中树立一种心中有他人的意识, 从而逐渐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 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成长。例如, 家里有老人的情况下, 父母要自身做好表率, 好好孝敬老人, 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 慢慢会将孝顺老人作为自己的一种自觉行为与本能牢记在心, 从而逐渐懂得感恩。

(二) 教师的表率和教育智慧

孩子除了在家里的时间以外, 另外的时间多半是在幼儿园度过的。因此, 教师对于孩子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孩子的眼中, 教师的地位是很神圣的, 他们认为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因此, 在大班幼儿的学习过程中, 他们更愿意去模仿教师的一些行为动作。因此, 教师在日程的生活与学习中, 对孩子的教育需要时刻表现出关心与爱护, 让孩子对教师的这种关心他人的行为进行模仿, 从而学会拥有一颗感恩之心。另外, 教师还可通过开展一些活动, 以活动的多样性去引导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感恩他人, 收集一些如乌鸦反哺、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故事, 在幼儿的心灵深处树立一种感恩意识。

(三) 家长、幼儿园、社会三方合作

要想改进当前大班关于幼儿感恩教育的方式, 除了确保家长正确的言传身教以及教师的表率引导作用以外, 还需加强家长、幼儿园与社会的三方面的合作, 从而确保大班幼儿感恩教育的顺利实现。幼儿在幼儿园受到的教育只能作为他们受教育内容的一部分, 毕竟幼儿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家里度过的。如果来自家庭的父母不能正确地引导孩子, 不能给孩子营造一个舒适温馨的生活环境, 让他们整天面对父母的冷漠与自私, 长时间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 总有一天孩子也会变得自私、麻木。在现在的家庭教育中, 父母重视的都只是孩子的智力教育, 对孩子的感恩品德的教育却不太看重。为了确保孩子的健康成长, 就需要充分发挥家长、幼儿园以及社会三者之间的作用, 通过三方的通力合作, 共同实现对孩子感恩等优良品德的教育。孩子健全的人格塑造离不开父母的正确教育与引导, 父母在关心老人方面若是为孩子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的话, 孩子也会懂得关心老人、照顾老人、孝顺老人。父母为孩子营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才能更好地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另外, 在加强家园与幼儿园之间的联系与合作的情况下, 还需充分发挥社会的宣传教育作用, 加大对感恩教育的宣传, 将这种思想深入人心, 让孩子时刻生活在充满关爱与感恩的环境之中, 从而将感恩变为自己的一种本能、一种“随身携带”的优良品质, 伴随自己的一路成长。

通过关于大班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分析, 我们了解到要加强幼儿感恩教育, 必须从家长、教师与社会三方面入手。只有三方面同时起作用, 幼儿的感恩教育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相信通过以上分析, 能够为改善当前大班幼儿感恩教育的现状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摘要:感恩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优良品德, 既是一种生活态度, 同时又是一种美德, 它应该是社会上每一个人的最基本的修养。因此, 懂得感恩是非常有必要的。现在的孩子更要学会“感恩”。当今的孩子, 个个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 他们都以自我为中心, 心中只有自己。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幼儿园大班中的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与措施。

关键词:大班幼儿,感恩教育,对策

参考文献

[1]张伟云, 吴文刚.幼儿园感恩教育的内容和实施途径[J].韶关学院学报, 2008 (11) :163-166.

[2]丁卓波.让爱与孩子一起成长——大班幼儿感恩教育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上, 2012 (8) :147-148.

[3]李彦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幼儿道德教育变革研究[D].西南大学, 2012.

[4]梁涛.试论当前青少年感恩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 2006 (3) .

幼儿美术大班教案 第5篇

1、在观察和讨论中,进一步巩固对折叠符号的理解,尝试看图独立折叠完成作品。

2、学习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折纸蝉,感受方法的多样性。

3、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4、引导孩子们在活动结束后把自己的绘画材料分类摆放,养成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手工纸。

活动过程:

一、通过猜谜引出活动内容。

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请小朋友猜猜谜底是什么,教师念谜语,说鸟不是鸟,躲在树上叫,自称啥都知,其实全不晓。

谁来告诉老师谜底是什么?

小朋友说对了,谜底就是蝉。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蝉,请小朋友看一看。这只蝉是用纸折出来的,小朋友想知道老师是怎么样折出来的吗?

二、引导幼儿看折蝉步骤图。

1、现在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来看看折蝉的步骤图,请小朋友看看图上有哪些折叠符号?

2、图中有几种不同的箭头,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教师指着虚线问,虚线是什么意思呢?箭头又是什么意思你?弯曲的箭头又是什么意思呢?

教师小结:虚线的地方就是要按虚线折,箭头说明的是折叠方向,弯曲的箭头说明要折向反面。

三、教师讲解并示范。

这蝉有两种折法,老师今天给你们示范两种,然后小朋友们选择一种折。老师边讲解边示范折纸。

1、我们把正方形的纸对折后,在右下角分别向中间对折。

2、上角依虚线向下折。

3、上层的上角依虚线向下折。

4、顶角依虚线向下折。

5、左右角向后折。

6、一个蝉就折好了,然后用蜡笔给蝉画上两种眼睛,瞧一个蝉折好了!

教师:现在老师给小朋友们示范第二种折法。

正方形纸对角折后,依虚线上边向后折,左右角依虚线向前向中折,然后翻过来。一个蝉就折好了,这只蝉是比刚才的那个蝉更胖一点的蝉,最后添上眼睛、完成了。

四、幼儿制作

1、现在请小朋友按照老师刚才教你们的方法进行折蝉,老师要看看哪个小朋友能够把蝉折得又快友好。

2、幼儿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大班幼儿家庭数学教育的调查与分析 第6篇

一、问卷的设计和发放

本问卷调査,随机抽取宿州市5所幼儿园的300名大班幼儿家长作为调查对象。因在实际操作中,直接把问卷发放给家长有些困难,调査采取委托老师把问卷发放给家长,家长把填好的问卷再交给老师。此次调查共回收问卷为256份,回收率为85.3%,剔除17份未完全作答的问卷,获得有效问卷共239份,合格率为79.7%。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家长对大班幼儿数学教育的重视度。

从图1可见,20.9%(50人)的家长觉得大班幼儿的家庭数学教育非常重要,有71.1%的家长认为重要,6.3%(15人)的家长对幼儿家庭数学教育的认识不确定,仅有4人认为不重要和非常不重要。可见,绝大多数家长认为大班幼儿家庭中的数学教育还是重要的。有60%大班幼儿家长表示只是偶尔在家与孩子开展数学活动,另有37.9%的家长表示经常与孩子在家开展数学活动,有5位家长从不与孩子在家开展数学活动,占调查人数2.1%。以上数据说明,虽然绝大部分家长认为家庭中的数学教育是重要的,但是常与孩子在家开展数学活动的家长还是只占少数。

2.家长对大班幼儿数学学习特点的把握度。

由调查可知:家长对大班幼儿数学学习特点的认识参差不齐,对幼儿数学学习特点把握度较好的(非常了解)较少,仅占到调查人数的1.26%(3人),而比较了解的也只有16.7%,略有了解的所占比重较大,约占到60.3%(144人),很不了解的有21.8%(52人)。说明现在家长大部分对于大班幼儿数学学习特点了解得不够。除此之外,调查还显示,家长对于大班幼儿的学习内容认识度和了解度也不够,只有12%的家长对学习内容非常了解或较了解,其他家长不知该如何去引导幼儿学习,对内容把握度很差。

3.家庭教育资源及教学方法的开发度。

从图3可知:家长对于家庭幼儿数学教育中教学资源的认识度都明显高于其实际的使用度。从图中可以看出,家长对于玩具的认识最为充分,65%的家长认为在数学教育方面玩具是可用的教学资源,但实际使用度仅占50%;在实际使用中,对数学教材利用最充分,实际使用度达到58%,大多数家长主要通过家庭作业完成这一过程。在教学方法上,有69%的家长多采用口头回答或书写的方式,通过做游戏启发式的教学相对较少。

4.家长在幼儿数学教育中家园合作的表现度。

图4主要分析家长对家园合作的期望度,从图中可看出,大部分的家长还是期望与幼儿合作交流共同开发幼儿数学兴趣,其中非常迫切的占12%,比较迫切的占41%;表示一般的占42%,虽然不强烈要求,但也不排斥;不太迫切和非常不迫切的较少,仅占到5%左右,说明现在家长对幼儿园的教育表现出积极合作的态度。而对于数学教育的教学目标家长基本能采纳幼儿园制定的计划。

三、大班幼儿家庭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家长现在对于幼儿的教育问题都比较关注,重视程度较高,但由于家长本身认识的差异,在教学方法、家园合作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大部分家长对幼儿家庭数学学习的特点把握度偏低。家长对教育学习特点的把握是合理高效提出学习任务的基本前提,在调查中显示80%以上的家长对于幼儿数学学习特点不太了解。这一方面是家长不了解幼儿本身成长发展的特点,不知道在这一阶段幼儿主要应该学习什么东西,导致有些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另外,要把握学习特点还应重视个体发展特点和差异,不同孩子成长环境不同,认识不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同,这一点家长应该最清楚。

多数家长对教学内容了解得不够。由上述调查可见,多数家长不太了解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一方面对内容广度的认识不够,有些家长只知道让孩子进行数学加减运算,其实这只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方面。我们可以对孩子进行多方面训练,如图形认识、简单推理、发现事物等,主要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另一方面就是对内容的深度了解不够,给幼儿出一些不合适的数学问题,太简单不能锻炼幼儿的能力,太难家长又会埋怨孩子不会。所以,合理把握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对于培养幼儿数学思维逻辑非常重要。

家长对数学教育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的开发较欠缺。从调查中显示,多数家长习惯采取传统的教学书籍进行数学教育,而对于其他生活情景教育和游戏教育不多。其实家长应该创设生活情景进行数学教育,让幼儿感觉到处处有数学,培养其兴趣,而且这种教学方式也是幼儿最容易最愿意接受的。

有些家长在家园合作中的表现不积极。研究显示,虽然多数家长对于家园合作期望很高,但是实际行动欠主动,主要由于多数家长对于幼儿的数学教育缺乏自信,把孩子完全交给学校,认为老师很权威,自己能做的就是嘱咐老师多照顾孩子;但是现在的幼儿教育还是以集体教育为主,不利于培养孩子的个性发展,所以家庭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有效补充,对于幼儿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四、结论

通过调查分析,笔者认为,对于幼儿教育,家长虽然重视度较高,但是其对幼儿数学的学习特点、学习内容、教育资源的开发及教学方法的应用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因此,笔者就幼儿数学教育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家长要充分认识幼儿的数学认知水平,科学准确地引导幼儿学习的兴趣;第二,家长要了解幼儿数学教育的特点,对其内容有正确认识,从多方面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第三,家长要多进行生活情景教育,这种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让幼儿在轻松快乐的生活中学习;第四,家长应主动与幼儿园配合交流,学习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幼儿创造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

幼儿园大班创意美术活动的教学模式 第7篇

本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 以“大班创意美术活动”, 以及活动涉及的教师与幼儿为研究对象, 深入幼儿园大班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研究。在幼儿园自然情景下, 参与、记录整个教育教学过程, 不断反思和探讨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与策略等, 作出分析与总结, 并在下一步研究中作出相应的调整, 在不断地总结与调整中开展本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 我们逐渐形成了一套创意美术活动教学模式, 即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幼儿观察和讨论———引发幼儿体验和想象———鼓励幼儿大胆创作———进行适宜的评价。这一模式在 我们的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和发展。

一、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幼儿学习和探究的原动力, 特别是学龄前的幼儿, 其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情感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最终效果。幼儿容易受情感支配, 那些新异的物品、有趣的游戏、拟人化的情境更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 并可维持一定的时间。可见, 在开展教学活动时, 我们首先要抓住幼儿的兴趣, 从“趣味”着手, 以游戏性或情景导入, 让幼儿在参与热情和探究欲望的带动下, 投入活动。例如, 在大班创意美术活动《群鸟》的导入环节, 教师以头脑风暴的形式提出“看谁一口气说出的鸟类名称最多”, 一下子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 他们积极调动以往的经验, 说出了许多鸟的名字。大班幼儿有了初级的竞争意识, 他们特别希望在游戏中获得胜利, 因而情绪会立即被调动起来, 活动气氛十分活跃。

二、引导幼儿观察和讨论

观察是为了在幼儿创作之前积累丰富的表象和感性经验。因为对于不同的幼儿而言, 他们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区别。通过观察和讨论需要进行创意的主题, 一方面可以唤醒幼儿原始的经验, 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幼儿从不同的层次、角度加深对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弥补个人观察的缺失。

同时, 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即创意作品需保留最基本的事物属性, 如毕加索的油画《格尔尼卡》虽然运用了创造性的夸张与变形, 但还是保留了公牛的犄角及妇女、婴儿的基本形象, 让我们能从画面形象中解读作者表达的呐喊。由此可见, 事物属性特征是创作的基本元素, 幼儿需要通过观察和讨论进一步明确事物的本质特征, 这有利于幼儿抓住重点进行再创造。

三、引发幼儿体验和想象

在观察讨论的基础上, 幼儿对于创意主题有了客观的认识, 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和视觉表象。如何将观察讨论的结果转变成幼儿的创意美术作品呢? 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一定的创作原则引发幼儿的体验和想象。体验是为了增进幼儿对创意主题的情感同化, 当幼儿对于创作主题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时, 他能理解主题的内涵, 并进一步激发创意的欲望和灵感。想象是为了让幼儿在头脑中对创作主题进行预创造。教师可以以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想象。在A班的创意美术活动《有趣的长形画》中, 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台湾作家几米的长形画, 在他们了解了长形画的形式和夸张的手法后, 通过提问引发幼儿进行体验:“你在生活中遇见过哪些长长的情景? ”幼儿的话匣子立刻被打开, 有的说看见堵车的时候, 汽车排着长长的队;有的说和妈妈放风筝的时候, 看见风筝飞得很远很远;有的说爬山的时候, 要走很长很长的路……孩子们有了作品的欣赏和自我体验的畅谈, 就为接下来的想象奠定了基础。根据孩子的体验, 教师进一步激发他们想象:“请小朋友想一想, 还有可能发生哪些长长的事情, 且这些事情是在你的梦里或者脑子里出现过的? ”孩子们很快就有了自己的创意, 有的说:“我想在草坪上跳舞, 而且蹦得高高的, 快蹦到天上。” (图二) 有的说:“我有一次感觉我的脸被拉得很长很长, 我觉得自己很滑稽。” (图五) 有的说:“我希望我家有一个长长的滑滑梯直接通到幼儿园, 这样每天上学我只要坐着滑滑梯就能到幼儿园了。” (图六)

(从左到右 :图一、图二、图三、图四 ) (从上到下 :图五、图六)

可以说, 体验和想象是创意美术活动中比较关键的环节。通过集体讨论和畅想, 幼儿的情感产生集体化的共鸣, 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散。如果幼儿在介绍自己的创意想法时, 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 就会在以后努力表现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这样获得的创意作品不仅能抓住主题和要点, 还能体现成人意想不到的创意。

四、鼓励幼儿大胆创作

教学活动中, 要为幼儿提供一个安全、自由的空间, 肯定幼儿的创意, 鼓励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让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下创作, 在教师的鼓励中树立自信, 养成独立创意的习惯。对于创造性想象力较弱的幼儿, 我们允许幼儿模仿他人或作家, 但是必须在模仿中有一定的改变和创新。对于创造性想象力较强的幼儿, 我们鼓励他们自由发挥, 希望他们能挖掘出更深更广的创意潜能。当幼儿出现笔误时, 我们鼓励幼儿不轻易放弃自己的作品, 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稍加改动, 形成新的创意作品。在A班进行的创意手工活动《未来新型通讯工具》中, 孩子们为自己的新型通讯工具设计了草图, 并利用废旧纸盒、纸杯、毛根、吸管等材料进行了手工制作 (图七) 。在制作过程中, 个别幼儿由于材料限制, 不能达到原始草图的效果, 我们就鼓励幼儿不放弃自己的创想, 尝试换一种材料或者换一种方式。孩子有了教师的信任和鼓励后积极开动脑筋, 顺利地完成自己的设计 (图八、图九) 。可见, 情感激励对于幼儿的创作有很重要的作用,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幼儿的需要, 适当、适时地进行肯定和鼓励。

五、进行适宜的评价

詹姆斯·哈林顿 (JamesHarrington) 指出:评价是关键, 如果不能评价, 你就不能控制;如果不能控制, 你就不能管理;如果不能管理, 你就不能提高。 ①教育评价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可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在创意美术活动中, 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具有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 使幼儿树立初步的审美观, 鼓励幼儿向更广的艺术空间探索, 形成创新意识和独立个性。

1.强调多元化评价

在创意美术活动中, 多元化的评价一方面是指以美术的各种形式标准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评价, 另一方面是指评价的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多元的评价者。首先, 我们在评价幼儿的作品时, 不再看“像不像”, 而是看幼儿的颜色运用、线条和图形的组合、构图布局的平衡、概况和符号表征, 看画面是否生动活泼、稚拙有趣味、感人, 看作品能否充分表现出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等, 从各种作品细节中发现幼儿的努力和进步。其次, 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评价者, 而扩展到幼儿、同伴和家长。只有将涉及幼儿的所有人 (包括幼儿自己) 的意见、观点都加以综合, 才能真正反映幼儿的发展。在实践中, 我们会请幼儿评价同伴的作品, 让幼儿作为评价的主体参与到评价活动中, 他们会以同龄人的视角解读作品, 发现我们所不能捕捉到的细节。同时有助于幼儿形成一定的艺术评价标准, 提高其艺术评价能力及自我反思的能力。我们也会请家长评价幼儿的作品, 让家长参与到实践研究中, 促进家长与幼儿心灵的沟通, 以及对幼儿美术作品的理解, 形成全面的层次丰富的教育评价体系。

2.强调创意美术活动过程的评价

美术活动的结果是对教学效果的一种反映, 美术活动开展过程中蕴藏着一些有评价价值的成分。我们不仅要注重对活动结果的评价, 还要留意过程性的评价。因为注重结果只是急功近利的表现, 有时幼儿的发展不一定能在外显性的结果中呈现出来。可能在活动中, 我们能找到幼儿发展的蛛丝马迹。如幼儿对大师作品的观察更细致, 对美的作品的体验更深刻, 在开展想象讨论时, 更愿意积极地参与互动, 这些表现都是无法在幼儿的作品中得到体现的, 但这确实是幼儿真实存在的发展。因而我们在创意美术活动中, 要注重过程性的评价, 收集幼儿在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和发展, 为改进教与学的策略积累经验。

3.强调个体内差异评价

个体内差异评价是把评价对象集合中的各个对象的过去和现在相比较或者把某个对象的各个侧面相比较的评价方法。 ②这是相对于“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而言的, 相对评价或绝对评价是以外在的或群体的标准作为评价体系, 而个体内差异评价只是针对幼儿个体的内在评价体系。由于幼儿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不同, 幼儿的智力水平和能力发展形成了差异。对于大班幼儿而言, 他们个体之间本身就存在发展差异, 如果进行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的话, 则很难发现幼儿个体真实的发展。只有对幼儿进行纵向比较, 观察幼儿在主题探究中和美术创意中的发展变化,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 才能“因材施教”, 针对每个幼儿的特点和能力水平开展教育活动。不仅使幼儿能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创意美术活动也能够取得最佳效果。

我们欣喜地发现, 在实施创意美术活动以后, 孩子们更喜欢画画和手工等艺术活动了。他们比以往更大胆和自信, 都十分乐意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作品不仅在线条上更流畅, 颜色上更优美, 而且创造性更突出, 个性更强烈。这坚定了我们后续研究的信念, 我们将以幼儿为中心, 保护他们的美术探究兴趣, 提高幼儿美术创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美术回归幼儿的世界, 让美术真正成为幼儿自我表达的一种工具。

参考文献

[1]王小英.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特点及其教育教学对策[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2) .

[2]刘胜林.试论幼儿的创造性特征以其教育[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5) .

[3]崔红英.在艺术教育中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 2008, (1) .

[4]何茜.幼儿园艺术活动设计的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 2006.

[5]董奇.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7.

大班幼儿绘本教学中的感恩教育 第8篇

(一) 感恩绘本吸引孩子的兴趣。

大班的幼儿处于5到6岁的年龄阶段, 这个阶段的孩子情感虽然仍会因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但他们情感的稳定性开始增强。我们在选择绘本的时候, 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选择幼儿能够理解的绘本内容, 让幼儿看得懂并爱上绘本阅读。

1. 适当进行改编。

如今市面的绘本里面的感恩教育非常好, 但有时我们发现里面的内容比较深奥, 大班幼儿还不能理解。这时, 就需要我们老师对绘本的内容进行改编。如由日本作家森山京创作的《幸福的大桌子》, 作者借着一张伴随六个孩子的成长、呈现生命成长的过程和生活发展的轨迹。在原著中采用了倒叙和插叙的文学表现手法, 要想在一节集体活动中完整的呈现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 针对大班幼儿的能力特点, 我大胆地将绘本内容进行了改编。引导孩子通过观察图画, 积极想象, 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并使他们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 感受其中感恩父母、感恩家人的情感。

2. 来自孩子的生活。

我们的绘本还常常与孩子的生活相联系, 这样能够帮助幼儿更加深切体会到感恩情怀并落实到行动中去。我们班里有一对龙凤双胞胎, 由于家人的娇惯, 弟弟蛮横无理总是欺负姐姐, 而在平时的生活中, 姐姐还非常照顾弟弟。为了让弟弟了解姐姐对自己的爱, 从而感恩姐姐、尊重姐姐, 我找来了一本绘本, 名字是《双胞胎》。书中的弟弟也总是欺负姐姐, 但姐姐总是帮助他。在集体阅读的环节中, 我们就“弟弟的行为对不对?为什么?”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小朋友的回答都很积极。接下来的环节中, 我请小朋友出出主意“弟弟应该怎样回报姐姐对自己的爱?”这时候, 弟弟的小手举得高高的, 说:“弟弟以后应该多关心姐姐, 不要欺负姐姐!”从孩子坚定的眼神中, 我相信, 他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一定会渐渐改掉坏脾气和姐姐和睦相处的。

(二) 感恩绘本来自孩子的生活。

孩子的绘本阅读与生活相结合后, 才能让幼儿对感恩理解的更加透彻, 同样, 将平时生活中的感恩行为与绘本相结合, 也能将绘本中的情感元素挖掘的更深。

1. 课堂中的引申。

我们在实施绘本阅读的时候, 常常会将绘本上的内容引申到生活中去。如绘本《忘了说我爱你》, 在绘本中, 熊妈妈非常的忙碌, 总是在催促着小熊“快点快点”, 但是这本绘本最后的画面非常的温馨, 让我们感受到了妈妈对孩子浓浓的爱。在绘本阅读结束后, 我提出问题:“你觉得你妈妈爱你吗?为什么?”。有的孩子说:“其实我妈妈很爱我的, 她放假会带我出去玩。”有的孩子说:“我爸爸说我睡着的时候, 我妈妈会亲亲我。”通过阅读绘本以及讨论, 孩子们渐渐理解了妈妈对自己的爱, 明白妈妈即使再忙, 她还是非常爱我们的。

2. 课堂后的拓展。

在平时的生活中, 我们还常常通过一件小事, 来选择合适的绘本。记得有一次玩游戏的时候, 轩轩和文文因为建筑工地的积木而争吵了起来。看他们这样, 我决定用绘本的方式来让孩子们了解友谊的珍贵, 懂得感恩同伴。于是, 我找来了绘本《两棵树》。我让幼儿看两棵树之间发生的有趣的故事, 结合图片, 利用观察讲述法, 让幼儿通过观察两棵树的表情、动作来感知两棵树的情绪变化, 理解绘本内容。通过图片, 幼儿能很好地感受有了好朋友的陪伴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同时他们也明白朋友在平时生活和学习时对自己的帮助, 懂得要感恩同伴。

(三) 感恩绘本拓展孩子的生活经验。

在经过一段时间感恩绘本的阅读, 孩子们对于故事中的感恩行为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 我要请孩子们将自己的感恩情怀用各种行动表现出来。

1. 来自孩子的感恩故事。

通过绘本的阅读, 孩子们知道要感恩家人、感恩他人、感恩大自然等。于是, 我请孩子们分组合作, 将自己的感恩方式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经过一组孩子的讨论, 有的小组选择感恩家人的主题, 有的小组选择感恩同伴的主题, 有的小组选择感恩大自然的主题。确定好主题后, 孩子们就开始了创作。

2. 分享孩子的感恩行为。

经过创作, 有的孩子画的是垃圾分类, 他介绍说:“我这样做是感恩大自然的一种方式, 因为这样, 我们的地球才会变得更加美丽!”有的孩子画的是帮妈妈洗碗, 她介绍说:“妈妈工作太辛苦了, 我这样可以帮妈妈分担家务, 让妈妈早点休息。”有的孩子画的是和好朋友在跳舞, 她介绍说:“我因为一件小事和好朋友吵架了, 我主动去向她道歉, 我们又和好了。”通过孩子们的介绍, 孩子们相互学到了很多的感恩行为。

3. 践行同伴的感恩行动。

在画完自己的感恩行为已经相互介绍后, 我和孩子们一起将这些画安主题装订成一册册的小绘本, 并将这些自制的绘本投放在区域中, 让孩子们有空的时候就去翻一翻、看一看。同时, 我们还提醒幼儿:我们有时可能没有找到感恩家人、感恩自然、感恩同伴的方法, 但是通过看我们自己制作的小书, 我们一定会将自己的感恩行动做得更好!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 孩子们在同伴间学会了谦让、在生活中学会了分享和分担。家长的感恩回馈表上满满的话语, 记录了孩子们的感恩行为, 也让我们收获了家长对我们深深的感恩之情。

相信, 通过感恩与绘本的相结合, 孩子将能更加深刻的理解绘本的内涵, 同时, 也能将感恩的行动付诸行动, 让感恩如清泉, 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

摘要:我们希望现在的孩子们也能体会到他人对自己的爱与帮助, 从心里萌发出感恩情怀, 做到知恩、报恩, 真正做一个心怀感恩的人。相信, 通过感恩与绘本的相结合, 孩子将能更加深刻的理解绘本的内涵, 同时, 也能将感恩的行动付诸行动, 让感恩如清泉, 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

关键词:幼儿,绘本教学,感恩教育

参考文献

[1]、祁智.剥开教育的责任.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6

大班幼儿美术教育 第9篇

1 营造想象的空间, 渲染学习的氛围

传统的教学方式, 一直都是教师的口头传授, 这样不能够强烈地刺激幼儿的大脑, 让他们对美术的兴趣也不是很高, 致使他们的作品也只是照葫芦画瓢。而信息技术就能将一些画面声色并茂地展示出来, 为学生提供一个动静结合的画面, 来刺激幼儿的大脑, 使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表现自己的情感。同时它也帮助幼儿构建了想象的空间, 将从前的被动学习模式转变为主动学习模式, 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 调动起他们对课堂的兴趣, 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

例如, 在《开心娃娃蹦蹦跳》这一个美术活动中, 幼儿园教师就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将开心娃娃跳蹦蹦床的画面展示到幼儿面前, 为他们创造声、像、形、音相结合的活动气氛。由于运用多媒体课件示范开心娃娃跳蹦蹦床的画面特别有趣, 所以幼儿就会被它们蹦蹦跳跳的各种姿势所吸引, 就会不由自主地仔细观察开心娃娃的形态, 激发出强烈的绘画兴趣, 思维也被拓展开。信息技术不仅能够使美术活动的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还能激发幼儿对课堂的极大兴趣, 发散他们的思维, 丰富他们的想象力。

2 创设动态的课堂, 活跃活动气氛

传统的教学方式还有一个弊端就是课堂的气氛长时间处于沉闷的状态, 这样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 更不能很好激发他们活动的兴趣。而信息技术能够同时刺激幼儿的听觉、视觉器官, 更加直观地将信息展示给幼儿, 能够使幼儿在轻松快乐的活动中, 既愉悦了身心, 又学到了知识。

例如, 在连环画“蝴蝶的一生”这个美术活动中, 教师就可以制作一个化茧成蝶的视频, 让幼儿清晰地了解蚕宝宝在各个阶段的形态及所需的生活环境。同时, 还可以在活动中提供一些这方面的幻灯片, 逐渐将活动的主题导入“小朋友们, 你们看过蝴蝶的一生之后, 准备画蝴蝶的哪一个阶段呀?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动手画吧。”这样, 孩子就会受到莫大的鼓励, 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充分发散自己的思维, 运用一些线条将自己心中所想勾绘出来。

3 优化教学结构, 突出重难点

传统的美术活动教学中, 教师都是通过手绘的方式进行教学, 这种方式不仅耽误课堂, 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的思维拓展。而信息技术就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它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 促进幼儿自主动手,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播放画面的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 学生也可以及时提出自己的不懂之处。

例如, 在《小鱼看日出》这一堂美术活动课中, 重点是让学生观察小鱼的体貌形态, 进而勾勒出小鱼。教师在制作课件之前, 要清楚地分为欣赏和绘画两个部分, 多采用一些美丽的画面, 如小鱼吐气泡、海风吹的情境。运用高科技设计出海草来回浮动, 小鱼四处游玩, 水泡逐渐变小的美丽画面, 让学生根据美丽的画面,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帮助他们更好地绘画出美丽的小鱼, 生动地表现出鱼类的生活。

4 再现活动情境, 规范操作过程

在美术的活动当中, 规范的操作特别重要, 它是学生高效学习的基础。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当中, 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操作过程记录下来, 然后在某节课堂上, 利用信息技术将学生的操作过程再现, 让他们自己观察、讨论、交流, 看看自己有哪些操作不当的地方, 其他学生有没有错误的操作。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逐渐改正自己的错误, 他们的操作也会越来越正规, 其动手操作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在美术活动中, 适当地利用信息技术, 能够将抽象的画面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到幼儿面前, 改静为动, 化繁为简。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更能促进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柳志红.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03.

大班幼儿美术教育 第10篇

通过实践研究, 我们挖掘了现有软件的使用价值, 结合大班幼儿发展的需要, 将教育目标与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紧密结合, 激发了幼儿的创作兴趣, 促进了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 使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更加生动、科学、有效地开展。

研究方法

这次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 实验法、对比法研究为辅。开学初, 对班上幼儿的美术活动进行整体观察与分析, 与同龄班幼儿进行对比。在实践研究过程中进行个案分析, 不断总结、反思活动中的策略, 不断修改、调整研究计划, 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研究对象

实验班:大五班35名幼儿为实验班幼儿。对比班:大六班36名幼儿。

措施与体会

1. 共建图片信息库, 为幼儿提供更多直观感受的机会

孩子的美术创作需要直观的感受, 因此, 孩子离不开对事物、对生活的观察。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观念的更新, 传统的临摹示范教学方法已不再完全适用于现在的教育活动。如何将多种信息带到美术活动中, 使幼儿产生更多直接的感受呢?我们通过网络资源、D V D、生活捕捉、图片画册资料等各种渠道, 建立电子图片资源库, 运用Power Point制作幻灯片, 巧妙运用软件功能增加声音效果, 使图片“有声有色”, 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创作兴趣。

(1) 选内容、定目标、集资料、供使用。

依据目标及内容要求, 我们每周定期给孩子及家长制定一个小主题, 吸引家长及孩子参与到我们的信息中去, 鼓励幼儿、家长、教师按目标及内容需要, 共同搜集图片、动漫等资料, 形成多元信息集合网, 使我们活动中的信息更具可选性。同时, 搜集的过程更是孩子与家长的交流、学习的过程, 对孩子具有更大的教育价值, 为孩子更多接触信息技术、更好感知活动内容提供帮助, 有效地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这样的活动过程, 使我们的活动层面更加多元化, 更深层次地体现了活动途径的整合。

(2) 把精致的变成动态的, 使信息具有生动性。

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DVD资料、录像资料, 有重点地引导幼儿观察事物的静止及动态特征, 感受作品动态变化的过程, 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使画面更具情趣。

(3) 有目的地搜集积累各方面资料, 使信息具有欣赏性。

我们把适于幼儿欣赏的美术作品, 包括大师的作品、优秀儿童作品、艺术作品等, 制作成电子画集。每周开展一次美术欣赏活动, 让幼儿在感受大师作品的同时, 学会评价、欣赏, 拓宽自己的创作思路。同时, 我们还将幼儿优秀作品进行保留, 除每月进行一次小型作品展外, 还把作品制作成Power Point幻灯片的形式, 在班级网站上进行展示, 以方便家长的浏览与互动, 同时也让幼儿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和提高。

2. 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 利用实用软件的功能, 培养孩子学习兴趣

美国著名教育家维新罗克在他的关于学习过程研究的“生成学习模式”中曾提出:学习过程不从感觉经验开始, 而是从感觉经验的选择性注意开始的。选择性注意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激活与维护学习心理状态, 将注意力集中到有关学习信息上, 对所学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多样性, 可以吸引孩子的选择性注意。一般来说, 新事物容易成为人们注意的对象, 尤其在活动中, 当幼儿厌倦了烦躁无味的讲解时, 计算机辅助教学给教学过程增添了无穷的魅力。恰当地利用投影、幻灯、录像或网络资料, 创造性地使用软件功能设计课件, 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 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从而使得活动气氛变得轻松愉快, 收到良好教学效果。在我们创意美术活动课件制作中使用最多的软件是动画制作软件Flash, 利用此软件功能的动画效果, 变静止为动态, 变单一为多样, 变枯燥为有趣, 将复杂的示范过程变为丰富的动画效果, 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如活动《美丽的蝴蝶》中, “对称装饰”的学习, 我们巧妙地利用软件的功能使蝴蝶的翅膀扇动、重合, 引导幼儿体验到了对称的特征。

3. 鼓励幼儿利用电脑进行创作活动, 有效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电脑绘画的尝试为幼儿美术教育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绘画领域, 使班上的绘画教学进入“时空操作”新天地。在探索电脑绘画活动的过程中, 通过实践, 我们挖掘了有关的教育策略, 形成了班级创意美术教育特色。

首先, 注重电脑绘画创作的个性化。在活动过程中, 鼓励幼儿根据自己对电脑技术的掌握的多样性, 进行网上查找、粘贴、剪裁等, 引导幼儿创造性地使用各种工具, 画自己想要表现的事物。其次, 帮助幼儿出“成果”。我们把幼儿的作品, 制成电子画册, 刻录成光盘搜集成册。同时, 建立班级创意美术作品网站, 让孩子、家长在网上交流, 有效地激发了幼儿的创作兴趣。

研究局限性

结合信息技术开展幼儿创意美术活动, 正成为我们信息技术教学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但对于幼儿园的教育来讲, 仍处在初步探索尝试的过程中, 研究本身有一定局限性, 主要体现在:第一, 适用于幼儿园教学及孩子操作的软件较少, 教师的制作时间有限、能力不足;第二, 教师的计算机素质有待提高;第三, 需要加强网络建设, 形成网络支持下的共享资源, 在教学手段上缺乏广泛性。

分析与结论

通过对比, 两班幼儿创意美术创作能力基本持平。通过不断的研究与实践后, 实验班幼儿的美术创作兴趣及能力都明显高于对比班。我们以学期末的年历创作活动观察为例, 从孩子参与兴趣、画面的新 (构思新颖) 、奇 (想象奇特) 、稚 (童真稚趣) 、满 (画面丰满) 等方面看到:实验班的幼儿从创作兴趣上, 完全杜绝了“无兴趣”的情况, 从作品效果上, 在造型能力及想象力上有了很大的突破, 改变了以往造型单一的情况, 大部分幼儿具有了很强的创作能力, 线条、色彩、构图、画面的完整性都明显提高。根据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第一,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能更巧妙完成教育目标, 有效吸引孩子参与。第二, 适时适当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创作兴趣, 为孩子们的想象空间提供支持。第三, 开通网上交流, 方便家长间沟通, 发挥亲子教育的功能, 给孩子更大发展空间。

大班幼儿美术教育 第11篇

表现一:先商量后抢。大班幼儿已具有一定的道德观念,知道借东西之前要商量,但当遇到拒绝时,由于极想得到而不甘心,難以控制自己的情感与行为而出现行为问题。

表现二:选择目标抢。一般发生在寻问数人后还得不到满意答复时,于是选择一个比较容易对付的目标动手抢。

表现三:边商量边抢。由于大班幼儿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言语水平的提高,这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表现开始增加。例如一个幼儿想要另一个幼儿汽车上的丝带,于是,就先拽住丝带的一头,然后再与之商量,如果不给就这样相持下去,直到成人干涉或“强者为胜”。

以上表现都与幼儿的心理发展有关。大班幼儿自我意识加强,道德观念逐渐形成,能够按照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注意妥善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行为更具有目的性,但由于自控能力差,还没有完全将规则内化为自己内在的要求而形成一种习惯。当需要与道德规范相矛盾时,往往注重需要而忽视道德规范,选择不当的方法。此时,单纯的制止和批评是无效的,教师应交给幼儿交往技巧和行为规范,培养自我控制能力,才有益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杜绝“抢东西”现象的发生。因此,在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让幼儿学会实现诺言,以增强别人对自己的信任

大班幼儿非常清楚玩具轮流玩的规则,但心中又存在着一点顾虑:给出去的玩具往往回不来了。因此影响幼儿遵守行为规范,进而引起行为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让幼儿学会实现自己的诺言,增强别人对自己的信任。

例如游戏中,文文想玩浩浩的跳绳,原本商量好玩一会儿就换过来,可高兴之余文文想赖账。于是,一个是兴致正高死活不给,一个是严守约定一定要夺回。一场“拉锯战”就这样开始了。因此,我及时问明原因,与他们一起核实约定。其实大班幼儿对自己犯了什么错误是心知肚明的,教师只需强调“对自己说过的话要守信用,别人才爱借玩具给你玩”,然后让他们重新玩,感受“好借好还,再借不难”的道理,使他们了解只要自己对别人言而有信,就会有更多玩的机会。

二、培养幼儿正视挫折,承受失望的能力

现实生活中,挫折是无处不在的,或大或小,都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必然现象。因此教师要把这种教育渗透到幼儿身边的每一件事,抓住每一个教育机会,引导幼儿正视挫折,承受失望。

例如在教学中我问孩子们:文文想借兵兵的玩具,可兵兵也是刚玩,他不肯借给文文,文文该怎么办,我们一起帮帮他。孩子们会想出许多办法,“等会儿再玩”、“去玩别的玩具”、“再跟他好好商量商量”等,孩子当然不会说抢,但会有一些较接近,例如:“乘他不注意时拿过来”。这是教师应肯定好的方法“等会儿再玩”,并教育幼儿要耐心等待。如果等得不耐烦了,“不借没关系,去玩别的”,“老师也可跟你玩”。教师要用眼神、手势等动作配合语言,转移幼儿兴趣,帮助他承受挫折。这样也就容易杜绝抢东西的行为。

三、形成正确的是非观,让每个幼儿都成为调解员、评论员,真正发挥集体教育功能

大班幼儿已具有了较轻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判断力。调动孩子自身的力量去解决问题,不仅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也是对他们进行了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可以设置“小记者”、“评论员”,组织一些热点话题的讨论活动,请小记者讲讲发生了什么事情、自己的想法,最后集众家之长,总结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果。

大班幼儿美术教育 第12篇

一惬意环境“促”阅读

英国著名的教育专业作家艾登·钱伯斯在他所著的《阅读环境——大人如何帮助孩子们享受图书》中强调:“环境对幼儿的阅读活动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幼儿的阅读环境可分为软环境和硬环境。软环境包括让幼儿在学习中感受到开放而平等, 以幼儿为主体, 与幼儿平等交流, 营造开放、宽松的阅读环境。硬环境包括社区、家庭、幼儿园的环境设置, 从主题环境到活动材料的准备环境, 都让幼儿感受到和谐、浓厚的阅读环境。为了发挥环境的重要作用, 在本次好习惯培养课程活动中, 我们结合主题教育目标, 有目的地准备阅读环境, 通过设置标语、图书角、阅读区、墙设, 铺上软垫子, 放上大靠垫, 还放上孩子们喜欢的毛绒玩具, 让孩子们在这些区角进行阅读时, 身心惬意, 享受阅读的快乐。通过游戏及正式的阅读教学活动等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引发儿童主动阅读的兴趣, 促使他们在主动建构中, 阅读能力获得发展。还定期向幼儿推荐优秀的图书, 使孩子主动接触、喜欢并选择书籍, 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让环境促进孩子的阅读兴趣。

二多彩活动“增”阅读

好习惯课程活动的一开始, 我们通过阅读情况调查问卷对幼儿的阅读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了解了家长对孩子阅读的重视程度、孩子对阅读活动的喜爱程度、家庭中孩子的阅读习惯……在此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活动。通过“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我给大家推荐书”“我为大家制作书”等活动来增进孩子的阅读兴趣。“读书笔记活动”是本次项目课程活动的一大亮点。在这个活动中, 家长和幼儿一起为大家推荐在平时的亲子阅读中, 所读过的最有感悟、觉得最好的一本书。将书中自己喜欢的元素, 自己的收获、发现、感悟等记录下来。读书笔记让幼儿与同伴们分享了各自读过的好书。为了充分发挥这些优秀读物的作用, 我们在每天下午的“故事时光”中, 与孩子们一起集体阅读。幼儿相互推荐优秀读物, 调动起幼儿对阅读的兴趣。在各种有目的的有序活动中, 幼儿了解了很多关于阅读的知识, 理解图书的秘密, 知道了图书的诞生和图书的作用……同时, 在了解图书、爱护图书的基础上, 我们进行了“自制图书”活动。幼儿与家长一起进行了制作图书的活动, 在“自制图书”活动中增加了亲子的合作能力, 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三良好习惯“保”阅读

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需要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只有持之以恒, 幼儿的阅读能力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怎样才能让孩子喜欢阅读, 有足够的时间阅读呢?除了兴趣, 更需要良好的阅读习惯来保驾护航。

阅读时间的保证、阅读方法的正确引导是养成阅读习惯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一日活动中, 幼儿有充足的阅读时间:点心后、餐后、午睡起床后、自由活动时, 幼儿都可以进行自主阅读。生活阅读、课内阅读、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 采取相对集中的阅览形式, 让小朋友集中阅览。在集中阅览中, 全面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 予以集中指导。每天的阅读活动前, 都会提醒、督促幼儿养成良好的看书方法, 如看书时要一页一页地翻, 身体要坐端正, 不能躺在床上看, 不在强光或弱光下看, 眼睛要与书保持一定的距离等。幼儿在活动中默默地感受到了图书的魅力, 知道了图书的重要, 同时慢慢养成了看书的习惯和掌握正确的看书方法。良好的阅读习惯, 不单是喜欢书, 更是要爱护书。让孩子喜欢阅读, 首先要教会孩子爱护图书。行为习惯指导课上, 我们把装订、粘贴等多种方法教给幼儿, 让孩子掌握修补图书的技能, 教育幼儿在爱护图书的基础上学会自己修补图书。一段时间常常会看到不小心把书弄坏的孩子在默默修补图书, 也不再有孩子拿着书当道具玩追逐的游戏了。孩子通过自己修补图书, 也就会更加的爱护图书。

上一篇:职业与能力下一篇:园林植物配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