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表达范文

2024-08-03

公共表达范文(精选9篇)

公共表达 第1篇

关键词:公共表达,话语民主,共识

所谓公共表达, 即公民通过各种渠道公开表达自身对公共事务的意见、看法、观点并进行交流和辩论。这种表达折射出公众在一定时期对关系到切身利益的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的要求、态度、情绪等社会心理, 是公众舆论中最有民主价值和公共决策参考价值的部分。网络媒介因其开放性、平等性、便捷性等特点, 为公众的政治参与和公共事务的交流提供了新的表达空间, 日益成为不同社会群体利益诉求的重要表达渠道, 这一现象引起了政治学界和传播学界的共同关注, 网络空间的公共表达是公民表达自由和言论自由权利在网络上的延伸, 其本质就是哈贝马斯的“话语民主”, 网络空间的公共表达能够真正代表民意吗?抑或只是电子乌托邦和技术神话?本文试借助哈贝马斯对“话语民主”的解读思路来探究这一现象。

“话语民主”的实质及其实现途径

“话语民主”的实质。在哈贝马斯看来, 交往行为本质上是主体间以语言为媒介, 通过符号互动, 从而实现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协调一致的过程。在交往行为理论的基础上他提出了民主的第三种模式“话语民主”, “话语民主”的实现途径即公民围绕公共事务展开自由、平等的辩论、对话、商讨并最终形成政治共识。“它一方面表现为议会中的商谈制度形式, 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政治公共领域交往系统中的商谈制度形式。这些无主体的交往, 无论是在作出决策的政治实体之外或之内, 都构成了一个舞台, 好让关于整个社会重大议题和需要管理的内容的意见和意志能够形成, 并且多少具有合理性。” (1) “话语民主”表现为一种公众批判的机制。话语民主不具备强制性, 而是一种批判的力量, 在公民讨论之后形成的“非正式的意见形式贯彻在制度化的选举抉择和行政决策当中, 通过它们, 交往权力转换成了行政权力。” (2)

“话语民主”的实现途径。哈贝马斯的“话语民主”中的公众批判有如下条件:第一是话语主体的界定。从普遍意义上讲, 所有的公众只要具备“一切法律主体的自然身份 (国籍) ”就能够参与公共讨论, 这是公共领域普遍开放原则的体现。第二是公开讨论必须具备一定的原则。首先要坚持公共利益至上, 即以公众福利中的集体意志为宗旨;其次是理性原则, 公共表达必须遵循一定的操作规则, “具有政治功能的公共领域模式要求公众舆论和理性相一致” (3) ;第三是以协商民主、形成共识的原则, “他们遵守公平和公开的原则以及自卫和自愿的习惯, 必须互相信任, 而且把敌友关系彻底排除在具有共同利益的公众领域之外” (4) 。话语民主的客观合理性在于能够以公平、公开、理性等原则作为讨论的基础, 在言论的自由市场中客观冷静地协商, 而协商的目的是形成“大多数人的共识”。

近些年有学者提出“网络话语权”的概念, 认为互联网使“传播权利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得到真正的普及”, 究竟这种权利实践的可能性有多大, 离哈贝马斯所说的“话语民主”有多远呢?以下我们将具体分析网络空间中的公共表达。

网络空间公共表达的形态

一般来讲, 网绍环境下人们积极参与对公共事务的讨论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实现的:

通过网络论坛讨论公共话题。网络论坛BBS、各种贴吧是网民表达意见的经常性渠道, 网民们经常活跃在一些著名的论坛中讨论社会热点的公共话题, 如人民网“强国论坛”、“时政论坛”, 新华网“发展论坛”, 西祠胡同“强国之路”等参与者众多、影响较大, 也逐步受到一些政府官员的重视。

通过网络与政治家、政治机构对话。目前从中央到地方, 不少政府机构实现“在线办公”、“电子政务”, 从中央到地方级的官员都十分重视在线交流, 被称为中国政治“问政于民”、“问计于民”。

博客、播客上的公共表达。博客、播客等也成为公共表达的重要途径, 这些在网络“私人空间”上的表达影响的范围相对较小, 关键是这些话语能够被更多人注意, 通过网友的交流被放大到更多的场域, 以产生较大的影响力。

网络空间的公共表达能否实现“话语民主”?

网络空间的公共表达到底能否实现“话语民主”呢?

网民:难以界定的政治身份。在哈贝马斯那里“自由身份、公民身份和血缘身份让位给一种现在适用于一切法律主体的自然身份 (国籍) ”, 也就是说, 参与讨论者必须具备国籍身份、法律主体身份。网民是网络公共表达的主体, 在网络活动中是一种具有隐匿性的电子人的身份, “它特指生活在现实生活中, 在网络上以‘网民’身份享有政治权利参与政治生活的个体。从严格意义上说, 至少在目前, 网民并不完全具有确切的法律意义, 网民在网络上的参政身份往往是模糊不清的, 或者说对其身份的界定是难以确定的, 而且网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并未被明确的法律所赋予, 这是公民与网民的重要区别之一” (5) 。网络中并不需要网民的真名实姓, 网民没有明确需要承担的义务或责任, 讨论者来自天南海北甚至是海外, 身份、国籍均不可知, 隐匿性的电子公民的身份, 使得他们脱离了社会身份意识的自我约束和社会监督, 更加自由、自主、真实、大胆地表达自身的观点, 这是网络话语权保障的关键, 但“电子人”这种新的身份维度却恰恰成为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保障了网民的表达自由权利, 另一方面却使得享受自由所必须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无从追溯, 而话语民主本身的实现则依赖于“在解决集体事务的过程中, 公民凭借公共批判, 承载了一定的责任” (6) , 身份的不明确导致责任界定陷入困境, 哈贝马斯所说的以法律保障话语方式从而进行公平协商和自由辩论更成为难题, 由此也产生了很多新的社会问题, 为“话语民主”蒙上了阴影。

公开讨论原则的缺失———以“强国论坛”医改话题为例。

(1) 网民私人角色与公共性原则的冲突。进入网络社区的“电子人”呈现出鲜明的私人色彩, 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 这与承担公共责任和期望的人民代表的角色有着根本区别, 人民代表这个角色本身具有公共性, 而电子人只代表个人或相关利益群体发言, 由于网民对历史、国情、文化传统的了解限于自身受教育程度、生活环境的影响, 在网络环境中权利意识、政治法治观念不够明确的条件下, 这种私人角色对于公共话题的讨论大多是从私人经验出发进行公开批判, 这种私人体验对于整个公共事务的适用性也是有限的, 尽管网民想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 却很难超越个体或少数集体利益的局限性。同时草根民主强调“去权威化”, 又使得很多公共表达带有刻意削弱专家、权威对现存社会生活领域的主导权, 对现存的权威、结论普遍怀疑的色彩, 这种表达即使发表了真实意见, 但未必符合公共性原则, 出现一种以私人角色、私人体验、私人利益视角谈论公共话题的局面, 公共利益、公共责任、全局的眼光反而较为缺失, 因此离真正的自由对话还有一定的差距。

(2) 理性与非理性的交织。话语民主实现的重要前提是参与者的理性, 交往行为基础上的话语民主要挖掘出日常交往实践本身蕴藏着的理性潜能。网络中的讨论不可否认参与者的理性成分, 但也存在很多非理性、情绪化的言论, “在网络中, 人们有时更容易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对事物形成较为偏执的立场。网络民意传播速度快、容易失真、情绪化色彩强烈, 传、受双方会轻而易举地完成关于公共事务的集体偏执性想象” (7) 。在“强国论坛”“两会”期间医改的相关讨论中, 出现了很多诸如“俺一点都不放心。此医改必定失败。换汤不换药”、“医改到现在还不见其踪影, 足见部门之间掐架得很厉害啊!”这些主观性很强的情绪化表达, 甚至出现一些对国家机关、领导人、政策方向的主观臆断和过激的攻击, 难以从国家和公共利益的角度进行客观冷静的分析, 话题讨论的深度、广度也不够, 还有人只是在讲自己的故事, 与主题关联不大, 除此之外, 网络公共表达中还掺杂着一些虚假、失真的信息, 夸张、调侃的语气, 这些都会导致其他网民对事实本原状态的误读。这种非理性的公众批判显然是不具备对公共决策的有益参考价值的。

(3) 言论的分散化、碎片化:“共识”难以形成。哈贝马斯的“话语民主”本质上也是一种协商民主, 他认为对话和协商基础上达成的共识与妥协保障了自由、平等的交往权利, 满足了人们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愿望, 网络中的公共表达也必须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 得到较多的共识成为一种集合意识, 才能发挥其影响。作者以“强国论坛”为例, 在“两会”前后以“医改”为关键词的相关讨论中, 以3月每周随机抽取一天的方式, 看看发帖与回帖率, 发现最高回帖率也只有33.3%, 回帖率低意味着单个帖子所引起的争议、辩论、交流是较少的, 网民们更多地倾向于各自发表个人意见, 而缺乏协商与沟通意识, 而且呈现出发帖数越多, 回帖率越低的现象, 如总发帖数最多的3月13日, 回帖率仅有12.1%, 呈现出一种“随着公众队伍的扩大, 涌入公共领域的各种利益相互之间变得难以协调, 它们在分裂的公众舆论中努力表现自己” (8) 的状态, 而哈贝马斯的“协商必须以交换意见为基础”, 网络公共表达这种杂乱无章、分散的、各说各话的状态使得通过交换意见和民主协商形成共识相当困难, 缺乏合意的散乱的批判对于公共决策来说只是一些毫无价值的话语表达。

网络空间的公共表达还呈现出碎片化的倾向, 只言片语或仅用一张图片表达意见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同样以这几天的帖子为例, 很多帖子只发表一个简单的标题而不深入阐述理由, 尤其是内容“0”字帖 (即只有标题而无正文的帖子) 大量出现, 在随机抽样的几天中, “0”字帖在每一天都接近了30%以上的比例, “0”字帖的大量出现表现出网民公共表达的随意、散漫的特点, 只发表只言片语或一个“顶”字而无深入的解释, 哈贝马斯认为“民主的话语概念首先必须在规范理论的框架中加以解释和获得说服力”, 无观点的详细阐释与解读, 很难说服他人同意自身的观点, 从协商的角度上讲甚至是无价值无意义的表达, 只言片语碎片化的表达很难有强大的影响力, 更不利于形成集体意志。

网络空间是一种“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的场合, 网民往往倾向于聚集到与自身观点、价值观、意见看法相一致的论坛、贴吧、聊天室、博客群等, 正如有的专家所说, 这种情况下往往是把思想、政见、价值观和爱好基本相同的个人吸引到一块, 加深他们原有的价值观和偏见, 这种状况下即使形成“共识”也具有很强的狭隘性, 不具备普遍适用性的“共识”只是少数人利益、喜好的表达, 与公共性原则相差甚远。缺乏协商意识, 就难以形成真正的共识, 使得这种公共表达缺乏实践“话语民主”的基础条件。

综上所述, 由于网络空间话语主体政治身份的难以界定、网络公共表达网民私人角色与公共性原则的冲突、网络话语理性与非理性交织、言论的分散化、碎片化等特点, 使得哈贝马斯“话语民主”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与条件在网络空间难以实现, 因此我们不能脱离实际片面地强调网络公共表达的民主前景, 否则会陷入一种极端,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网络公共表达的优势, 如话语主体的平民化, 平等的话语平台, 民意传达的真实性、及时性等, 对于哈贝马斯所描述的“话语民主”, 我们可以采取借鉴的眼光, 从中吸收有益的理论内容, 对网络空间公共表达进行有效的规范, 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的民主优势, 为保障公民的话语权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2]哈贝马斯:《民主的三种规范模式》, 载于“世纪中国”网 (www.cc.org.cn) , 2000年12月。

[3][4][6][8]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学林出版社, 1999年版。

[5]李斌:《论网络政治中的政治主体》,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2005 (6) 。

公共表达 第2篇

公共设施人性化需求

狭义的公共设施设计虽然多以独立的形式出现,但它们之间具有不可忽视的共性特征,有效的归纳这些特征,对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公共设施设计的特点,具有重要的作用。公共设施的对象是人,而人是环境构建的主体,环境必须通过人来加以改造和利用,环境的价值体现在和人的交互过程当中。因此,要从人的外部联系来认识人的行为,企图脱离社会来分析人的行为,研究人的内部心理过程是丝毫不会有任何效果的。

环境行为的基本构成要素是环境刺激、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和行为反应。比如设计作品,最初的设计出发点都是从实用的功能角度来考虑的,但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就融入的人的审美情趣,进而考虑用户的心理需求。

以功能主义为指导思想,设计的日用品基本都是很理性的几何形式,直线、矩形,连圆弧都很少使用,颜色多为灰色,这种产品冷冰冰的缺乏人情味。另外,“外形跟随功能”的含义是:外形并没有功能,它必须跟随产品的功能。

其实,产品外形本身是应该具有功能的。比如说:圆形的功能是旋转。平面可以作为支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内部的结构对外形的影响越来越小。外形不能仅仅跟随功能了。形式美的设计思想已经不能解决许多产品外形设计的问题。必须寻找新的替代设计理论。产品符号学就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从符号学到产品语义

符号学运用于工业设计是设计史上的一次革命。它针对功能主义设计思想的局限性,提 出工业设计的造型不能只从机器功能考虑。而应当以人的操作行为为出发点,以人对产品理 解为出发点,使用户通过产品的符征理解产品的符指。设计以人和文化为本思想,强调人心理需求的作用,更强调用户的思维方式、习惯行为方式对产品的重要性,跳出了功能主义的设计思想。

每个符号可以分为符征与符指两个层面,它们的关系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产品符征是产品所表现出的形态,符指是指产品的内容。产品设计的符征是产品所表现的造型,而人们凭借着自身的感觉媒介来认识产品形式所表现的特质,并由此特质来体现产品的设计。

产品符号学认为,符征所代表的意义,是根据整个社会文化的系统而定。符征本身并没有意义,而是来自约定俗成的社会文化系统所赋予的含义。设计任何产品,首先要明确用户,建立用户模型。利用产品符号进行设计,建立用户语义模型。设计中应当提供四种造型语义表达,这些都要从用户角度进行认识。

产品语义表达符合感官对形状的经验

当人们看到一个东西时,往往从它的形状来考虑其功能或动作含义。圆“与生俱来”有着可以旋转或转动含义;看到平板时,会想到可以放东西,可以坐,可以用它作垫板来写字;窄缝可以把薄片放进去;用什么形状表示“停”?用什么形状表示“硬”和“软”使用户生产什么感觉?“粗糙”、“棱角”对人的动作具有什么含义? 因为人的社会文化影响,用户总会将不同的符征指向特定的符指。作为公共设施设计,造型要让用户一眼就明白是一种功能性的产品,再通过少量的引导,了解整个产品功能。

1.产品语义表达布局的含义

突出、有独特边缘或是独特颜色的东西给用户触碰的信息,而隐蔽或是某些特殊的形状符号给用户危险、远离的信息。一个产品的结构,布局,不同位置的部分表达着不同的语义。精细、小巧的部件更能给人操作的冲动。而整体性强体量大的部分,一般属于产品内部运转系统。将脆弱或不希望用户接触但有必须暴露的部分包围保护起来,配上警告的颜色。通过结构布局的主次,来告诉用户功能的主次,哪些是面向用户的功能性区域,哪些是机器本身的工作区域。

2.产品语义表达应当提供状态的含义

产品具有许多状态,这些内部隐藏的往不能被用户发觉,设计必须提供各种反馈显示,使内部的各种状态能够被用户感知。例如,用什么表示“静止”?用什么表示“断电”?用什么表示“正常运行”?用什么表示“电池耗尽”?用什么表示“结束”?用什么表示“关闭”?什么表示“锁定”?对于公共设施,指示灯、颜色信号、振动、声音等感官都能间接的告诉用户产品的工作状态,但是必须保证不能影响整个公共区域的整体性。

3.产品语义必须给用户表示操作

要保证用户正确操作,必须从设计上提供两方面信息:操作装置、和操作顺序。通过颜色、类似箭头等特定的图案表达出功能的操作顺序,并将这些信息融入产品的造型和外观设计中。公共设施设计必须让用户通过造型,自我发现、学习有关的操作,并且可以容忍用户一定程度的误操作。

4.产品语义着重解决的问题

第一,产品应当不言自明。通过产品的形状颜色,应当传达它的用途,使用户能够通过外形立即认出来这个产品是一种公共设施。用户清楚是一种纯粹的服务性设备,它是卫生安全的,知道它应该如何操作等等。

第二,产品语义应当适应用户,而不是全靠引导用户适应产品,设计师都应当采用视觉直接能够理解的产品语义方式来让用户自觉的按规范使用产品。一时依靠引导,二是将最有可能的误操作的交互过程屏蔽。

公共表达 第3篇

关键词:公其空间再生 绿色技术 艺术表达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1-0159-02

一 城市公共空间的现有问题及绿色性,艺术性改造的重要意义

(一)城市空间品质的现有问题

随着当代城市的现代化的发展,各种行业建筑空间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各种废旧建筑被完全的遗弃,甚至一些具有文化属性的老建筑也难逃被毁灭的灾难。那么这些遗留的老旧的过时的城市工业废墟或是老街空间是否丧失了它们的全部意义呢?我们认为其实并非如此,恰恰相反这些城市废旧空间正式一种承载着文化属性积极的城市公共空间。我们是否可以利用这些空间的特点将这一类空间的品质加以提升,将其升华到一个具有更高价值与意义或是具有艺术属性的空间层次上呢7

上文提到近二十年来城市的现代化水平正在飞速提高,这种发展主要体现在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剧增、城市交通的拥挤、建筑行业多样化发展等层面上。而这种发展给城市环境带来了无尽的灾难。而无节制地开发对自然资源能源地冲击也十分巨大。建筑能耗,汽车尾气导致的空气污染,城市热岛效应,对环境的影响已经愈发严重。除了工业的发展外,商业的发展也对城市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高密度的城市商业区,夜晚五彩斑斓的商业光环境,对城市绿地的不合理利用等等。综上所述,当代城市公共空间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最基本的追求舒适环境的要求。

(二)绿色技术在城市公共空间上艺术表达的意义

绿色的思想可谓源远流长,老子《道德经》中便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如今人与自然的关系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是人与自然的统一,人本身是大自然的一份子,依赖自然而存在;第二是自然与人的对立,恶劣天气和野兽等因素无时无刻不要夺去人的生命;第三是人与自然的对立,随着城市不断建设和发展,人类试图将自己从原有的自然界剥离开来,变革自然。三种关系之间是微妙的,联系密切,不能隔离来看,否定了改造自然的合理性,人类只能倒退,回到洞穴之中生存。若过分肯定这种改造,终将耗尽能源,无家可归。所以,就建筑和景观设计而言,需要设计师创造性地运用科学和艺术的手段来改造我们的生存环境,努力实现“天人合一”、可持续发展。所以绿色技术,便运营而生。

再者,笔者认为绿色技术所主要解决的是形而下的问题,而艺术表达解决的是形而上的问题,更多是从精神上起到启示和唤醒的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广场也好、公园也好,直接提供一套绿色运营系统,不如唤醒公民的环保意识影响的更久远,如果能二者兼顾便是最好的了。今天我们所要探讨的也正是二者的结合,一种所谓“空间新物种”的产生。

(三)基于新型绿色技术的城市新公共空间物种再生

综上所述,传统的城市公共空间存在着过度废弃,环境品质差,艺术文化属性缺失等问题。那么采用什么样的办法才能使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得以改善呢?那么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人类对于大自然的探索,众多新型的材料、结构、科技手段不断更新发展,人们对于能源与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于新能源的开发以及对于环境优化技术的应用开始逐步重视。那么对于城市公共空间这种开放性的与环境相关联的空间类型,我们认为运用当代先进的绿色生态技术的角度是一个很好优化空间品质的方法。将技术生态与空间艺术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空间与自然,与人类的交融与互动,我们将这种空间营造姑且称作为城市新公共空间物种的再生”。

二 以德国柏林国会大厦穹顶为例,探讨现有绿色技术在公共空间上的具体应用与艺术表达

(一)自然通风技术的运用

建筑物内空气流动主要有四个原因:风压、热压、风压和热压共同作用下的自然通风以及机械辅助的自然通风。通风塔、窗户、室内风道等建筑自然通风构建系统的联合作用可引起自然通风大幅增加。当然在北方的建筑,过度的自然通风技术的使用会影响冬季采暖,反而造成能源的浪费,所以在建筑设计的初期就应考虑自然通风的设计。

笔者认为德国柏林国会大厦是技术与空间、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典范。在建筑内部有很大比重是城市公共空间,全会厅上层三边环绕大量的观众席,普通公民可以在观众席自由地观看联邦议院的辩论。由于建筑进深过大影响自然通风的效果,如果使用大量的空调调节,不仅造成巨大的能源浪费,还对人的健康造成影响。改建后的国会大厦对通风的技术要求非常高,而且同时从环保和经济的角度出发,要求尽量利用自然风、回风和小压差送风。新鲜空气从西门廊檐部的进风口进入,经由议会大厅下的通风道到达座位下的出风口,最后散布到大厅内。上升的热空气则向大厅顶部汇聚,并通过倒锥体内的中空风道导向室外。侧窗的通风既可自动调节,也可以由人工控制实现。大厦的大部分房间可以获得自然通风换气,新鲜空气的换气频率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每小时可以达到1-5次。外侧玻璃起安全防护的作用,内侧则由隔热玻璃制成,可以自动或人工控制开合与遮阳装置配合使用,能够有效屏蔽热辐射和减少热损失。

(二)采光照明技术的运用

采光照明技术包含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两种。在国会大厦的采光设计中设计师将二者相结合,通过不同的采光形式最大限度的接受自然光的射入,同时结合太阳能和电光源等人工照明进行采光设计。

在穹顶设计中,福斯特充分利用了自然光的变化特性,利用建筑结构将自然光在空间中进行直射、反射和投影,创造出不同的视觉体验,营造出极具美感的空间氛围。设计师结合采光与通风功能,在锥形体上设置了360片抛光的金属反光镜片,将光线反射到建筑内部和底层的议事大厅’使建筑得到了充足的漫反射光线。而且可控式遮阳板根据太阳的运动规律转动,产生的光影变化给空间带来了动态的美感。穹顶中带抛光镜片的倒锥形构件,在形体上具有极强的雕塑感。既满足了功能上的采光要求,又达到美观舒适的作用,而且成为公共空间的视觉焦点,足见设计师诺曼.福斯特对绿色技术、材料、空间组合的娴熟。

人工照明主要为太阳能电光源,这样减少了对能源的消耗。穹顶从内部照明,在夜空中熠熠生辉,从而为德国首都创造了一个新的城市标志。

(三)绿色技术的艺术性

相比解构主义的复杂多元、抓人眼球的形态,德国柏林国会大厦穹顶显得古朴而又含蓄。不过其形式与功能结合着实令人叹服,同时也做到了现代与传统的对话。半球形的几何化设计,简单有力,国会大厦这一古老庄严的外壳里包裹的是一座现代化的新建筑。这种现代与传统的对话,用于国会大厦这种政治性较强的建筑中显得既有历史的厚重又不失时代的轻盈感。(图1)

空间组织上,建筑底层及两侧的几层空间内安排着联邦议院主席团、元老委员会行政管理机构办公室以及议会党团厅和记者大厅,中央为两层高的椭圆形全会厅,全会厅上层三边环绕大量的观众席。这种竖向的空间布置,产生了更多的视线上行为上的交流,改变了传统公共空间水平嵌入主体空间之间的布局,使公共空间真正从纽带变成了设计中心亮点,同时恰好迎合了配套的竖向上的绿色设备,使整个设计顺理成章,极大提升了公共空间的的活力。

材料使用上,玻璃穹顶使自然光能够最大限度的进入建筑内部,并且穹顶玻璃材料对光非常灵敏,能对光线的微妙变化迅速做出反应。这种金属的反射与其泛光的交融,以及动态的阴影变化,使光影以一种动态的和模糊不定的方式出现使得光影复杂交错、变幻莫测。可控式遮阳板又让空间中的光影更加丰富多样,这种具备光影变化的明亮空间,使人们在空间中能感受到光线所带来的愉悦性。这种由光营造的变幻式的视觉感受,使空间的意义得到了美学上的升华,提升了空间的品质。三总结

公共设施设计中人性化的表达 第4篇

公共设施的出现最早可追溯的上古时代, 那时的祭祀活动常有固定的公众场所和专用设施, 如祭坛等。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城市已有了居民供、排水系统;为人们洗浴修建的公共浴池;娱乐、健身使用的奥林匹克竞技场。进入新世纪以来, 随着城市文化建设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公共设施变得更加普及。当20世纪50-60年代美国人本学派兴起后, 人们向公共设施建设投以更多的关注, 人性化设计成为人们的理想目标, 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公共设施设计应该本着以人为核心而设计。设计缜密、布局合理的公共设施形象对于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适宜方便的公共设施能使居住其中的市民和过往游客感受到此地区的人文关爱和人性化服务, 从而赋予城市独特的都市形象和魅力。人们在享受城市的繁华、快捷和现代科技的便利外, 人性化的公共设施更为人们所称道。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表达往往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一、公平与易用

公平是指公共设施的公平使用。公共设施不同于私有物品, 它更多地强调大众的均等使用权。人们不受性别、年龄、文化、教育等因素的限制而公平的使用, 而不仅仅是对老人、儿童等人群的特殊关照。公共设施通过设计中的普适设计和广泛设计来表述这种公平原则, 如欧洲设计所倡导的“为所有人设计” (design for all) 和中国中央美术学院提出的“为中国造型”都应视为是这一理念的延伸。只有能够兼顾到不同使用人群需求的公共设施, 才能更好地传达出设计作品的人性化, 否则就不能为大众服务和接受。例如:垃圾回收箱应该是城市环境中最不可缺少的公共设施, 如果它设计开口位置不合适, 则不方便人们的使用;公交车、地铁车厢内的扶手架高度过高, 会有一些乘客因身高不够而没有依靠;火车、酒店卫生间的感应出水系统的感应部位指示或不灵敏, 让有些老人和儿童不知所措, 方便变为不方便。这就是公共设施缺乏易用性所造成的困扰。因此, 人性化的公共设施必须考虑到使用功能的易用性和操作环境的公平性, 只有方便公众使用的设计方案才最能充分地表现出人性的互助与关爱。

二、文化与审美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地域都有各不相同的文化底蕴和民俗风情。随着现代设计的发展, 早期的大批量化生产正在向今天“个性化”“人性化”的小批量生产方式转移。设计中“人”的因素被作为重中之重予以考虑。富有本土化、本民族或地方性文化特色的服务设施, 会让人身临其境地品尝到文化的美酒。如广西桂林蝴蝶泉旅游景区的公用电话亭等公共设施, 用木质材料制作的小亭和座椅等设施风格古朴, 与当地淳朴的民风和地貌极为适应, 独特的造型让人记忆深刻, 体现出了浓郁的本地文化特点。中国地域辽阔, 民族众多, 生长于此的人民在历史发展的漫长岁月中孕育并形成了很多优秀的文化遗产, 继承并创新地应用这些宝贵财富, 并使其溶入公共设施设计之中从而回馈社会和人民, 就会潜移默化地令民族文化根植于大众心中, 进而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文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高品质的生活, 人们不但把自己的私人空间安排的舒适、优雅, 同时更希望在公园看到优美的凉亭与长廊;在人潮拥挤的地铁站看到令人惊艳的扶手和座椅。公共设施对于城市市容市貌的营造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公共设施除了能满足人们的功能需求外, 还能有效提升大众的审美水平, 具有美育的功效。一个使用功能与美感兼具的公共设施可以强化市民爱护公共环境、保护公共设施的主人翁意识, 增强市民对城市建设的参与性, 目前建设文明、和谐、优美的公共环境与公共服务设施成为人民大众和设计师的共识。

三、协调与合理

不同的地域有各自独特的自然地貌和环境特点, 如果巧妙地利用自然环境进行人性化设计公共设施, 将人工设计与自然环境融于一体, 就能体现该地区的历史文化特色, 让人身心放松, 备感亲切。如哈尔滨著名的五A级风景区太阳岛公园的公共设施设计, 近乎开放式的公园中人工山石、水景瀑布与自然植被相映相衬;用植物花卉雕塑而成的景观华美壮观, 色彩与环境和谐统一;座椅有仿石、仿木桩等多种样式, 浑厚大气;散落公园中的欧式售货商亭时刻提醒着游客, 哈尔滨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在通常情况下, 规划合理的公共设施具有相对的引导作用并便利使用。诸如, 公共座椅的周围要设有数量与其匹配的垃圾箱, 人们在休息时总是容易吃一些食品或喝点饮料来补充游玩时消耗的体力。设置数量太少就会诱使人们有随意丢弃垃圾的行为;公园中的娱乐设施或小区中的健身娱乐区要有较集中的设备器材和照明设施, 相对集中的公共设施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 形成良好的集体氛围, 休闲的同时, 人们可以相互交流、放松心情, 另外, 集中的活动促进了人和人之间的互相关爱, 也加强了公共设施事业的安全系数。

四、安全与环保

很多事故报告显示, 由于一些公共设施设计疏漏给人们的使用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如宾馆的旋转门、公园人工湖的护栏等, 对儿童造成的伤害事件时有发生, 一方面是因为大人监管不够, 但如果这些公共设施在设计上能更多考虑到使用人群的广泛性和安全性, 包括设施的结构、形态、稳定和方便程度;材料是否安全、环保, 就会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近年来, 在全世界都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的影响下, 设计领域出现了倡导环保的“绿色设计”, 公共设施所选择的材料、结构以及工艺的实施都很明确地表达出使用安全、节约环保的原则。

公共环境中雕塑的情感性表达分析 第5篇

雕塑, 作为艺术创作的一种, 不仅有着审美功能和人文精神, 更是艺术家主观情感意识的凝结, 特别是作为公共环境中的雕塑作品, 本身就是艺术家和外界进行沟通, 与社会进行对话的媒介和工具。或者说创作者在某种意义上说, 扮演着一个组织者和引领者的角色, 通过自己的创作能力, 创作出雕塑作品, 让大家感受到情感上的润泽和愉悦。然而, 如何才能更好地表达出这种情感, 如何才能更深刻地表达出这种感受?难道仅仅是一般意义的“喜闻乐见”吗?真正有着深刻情感内涵的作品绝不是这样的, 而是有一种“精神性”和“主动性“孕育其中, 公共环境中雕塑所表达的情感不仅仅在于去“融合”“折中”或“妥协”, 而是在于寻找世界中的“永恒”与“本质”。艺术家应该运用智慧在公共雕塑作品中注入自我的情感意识, 从而使公共艺术具有引领性, 指向性, 能够更为广泛更为深入的启发公众意识。

二、公共雕塑自身的情感表达

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创作者主观情感的凝结, 同时艺术品在创作完之后, 也表现出独立的、自身的情感, 作为一种公共空间内的立体创作, 公共环境中的雕塑, 理应显示出自己的本色, 同时向观众传递着理性和感性两种情感信息。理性信息是基础, 具体包含这个雕塑的造型、构图、色彩、材料等技术方面的处理, 是对雕塑家创作技巧和技术的和考验和表达。情感信息是支撑, 因为创作者之所以选择该种造型、材料、色彩等, 是因为这些雕塑要素在这个雕塑中会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 是一种精神性的描述。具体来说, 这种精神性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或者是悲伤的, 或者是美好的, 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性和文化性与其中, 人们在进行观赏的过程, 也是一个从形式到内容的过程, 先是对雕塑的理性信息予以接纳, 再在此基础上, 体会雕塑所传达出来的情感信息, 从中受到感动和感悟。现在很多城市中的雕塑都有着十分出色地外在形式和深刻内涵, 例如, 很多城市中关于战争中英雄人物的雕塑, 既能通过各种创作手法还原出当时战争中激烈的场面和每一个英雄的体貌特征、面部表情, 而且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 通过这个雕塑, 能换让人们牢记住那段屈辱的历史, 树立起一种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所以说, 公共环境中雕塑自身情感的表达, 是时代精神的活化石和历史发展的里程碑。

三、大众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每一个观赏者的生活环境、情感经历和文化知识水平都不相同, 于是每一个对于雕塑作品的情感反应也不相同, 所以创作者在创作之间, 要深入到该地区的生活之中, 对该地区人们的审美习惯、审美标准、审美态度进行评估和衡量, 尽可能的让雕塑作品对该地区的人们产生最大的情感效应。比如在冬季严寒的北国, 创作一个展现海南风景的作品;在一个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 创作一个科技和未来风格感很强的作品, 都显然就是不合时宜的。所以在创作中, 要首先满足人们所共有的的情感需求, 这种需求跟个人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结构无关, 而是作为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情感本质需求, 包含了自我、向往、尊重、感受、和谐、完美、怀旧等, 将这些共性的情感因素作为基本的情感方向和目标, 在此基础上, 在根据雕塑的所在地区和雕塑自身的题材, 进行更具体的情感分析。同时, 每一个欣赏者对于一件艺术作品的欣赏观念, 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环境的变化, 个人的期望目标、衡量标准和欣赏态度也会发生变化, 对于同一个雕塑, 在不同的时期里会有着不同感受, 这就是情感的时效性所在。所以创作者在做到上述两种情感表达要求的同时, 还应当注重情感时效性的表达, 参照人类情感的需求, 已作出相应的表述。比如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八女投江》这部作品, 表现的八位女子英勇就以的故事, 很长的一段时间内, 受制于历史环境的影响, 认为这部作品雄浑大气, 充满反映出革命者为了革命事业, 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英雄气概,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 人们在继续肯定着雕塑所体现出的这种主体精神的同时, 对于作品有着新的情感反应, 比如雕塑中有两位女战士, 一个将受伤的战友扛在肩上, 一个将年纪最小的战友抱在怀中, 她们的表情上除了坚毅之外, 还透露除了人性的光彩, 特别是女性所特有的温情。这就是创作者创作的高明之处, 他在创作中具有了超前的情感意识, 所以使得雕塑作品在不同时期内观众的眼中, 有了更为长久的情感价值。

四、雕塑家自身的情感体验和表达

任何形式的艺术创作都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艺术家在日常生活中, 因为对于某个事物的观察和某个事件的感受, 进而激发起了自己的创作欲望, 然后投入到创作中。而且, 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越丰富, 这种体验感觉和创作欲望就会越强烈。甚至与我们普通人看似平凡无奇的云彩、流水、山峦, 都在向他们倾吐了他们之间的秘密。同样, 艺术家凝聚在雕塑作品上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也会唤起观众与之相适应的特殊的审美情感。法国雕塑家札特金的作品《被毁灭的城市》, 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作品的主题是表现对法西斯狂轰乱炸的控诉, 作者选用了一双伸向天空的手作为主要的造型, 使用了铜塑像等高的基座, 这是因为雕刻的内容和天空有着直接的关系, 对于雕塑的空间有着特殊的要求, 需要天空的配合, 一起来完成作者主题情感的表达。札特金以一个外科医生的果断, 将雕像的胸部剜出来, 但其空间与伸向天空大声疾呼的头部, 都以明快的构成和均衡和谐的动势, 给人以真切之感。这件象征性的作品, 打破了通常对纪念碑雕像的观念, 大胆探索更为简明通俗的雕塑语言。雕像形体大刀阔斧的切面所形成的几何形体的块面, 由于传达了激越的感情, 避免了无机冰冷的堆砌。雕像螺旋式向上扩展的空间, 简洁概括的形式, 引发人的丰富的联想, 仿佛许多受迫害的和平居民惊天动地向天空呼喊, 唤起人们对法西斯轰炸暴行的无比憎恨的情感。所以说作为公共情感来说, 创作者要对自己的情感进行全方位的审视, 让自己的主观情感, 真正地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和环境中去, 让人们从认知的过程中, 体验到这种情感给人们带来的感动和震撼, 同时这也是艺术家主观情感抒发的最佳表现。

综上所述, 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表达, 历来都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 但是有一条艺术规律是不变的, 即艺术作品是创作者主观情感的凝结, 而观赏者从对艺术品的观赏中体现和感受这种情感, 而双方的这种情感, 都是越丰富、越强烈越好。从这个基本的规律出发, 作为一个从事雕塑艺术的人来说, 要在日常生活中对生活进行认真和细致的感悟, 珍视自己的每一个创作灵感, 同时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创作技法, 是个人的情感表达、雕塑作品的情感体现和观赏者的情感反应, 三者能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同时作品还能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时代风貌, 这样的雕塑作品, 才是一件形式和内容俱佳的作品。

参考文献

[1]童卓:城市雕塑体系规划方法探析[D]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朱家强:浅谈中国城市雕塑现状及发展方向[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公共表达 第6篇

1 衡阳公共设施现存的问题

城市建设的推进必然会带动公共环境质量的提升, 但是公共设施的现状仍有很多的不足之处。首先, 衡阳现有的公共设施跟很多的其他城市一样, 衡阳的历史感和地域文化特色并没有体现在城市形象中。城市公共设施是城市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 它是城市文化的物质载体。城市形象的千城一面让城市与城市自身的文化脱节, 也使得衡阳地域文化面临被同化的危险。第二, 人是城市公共设施中的核心, 人性化设计比较缺乏。例如衡阳很多街道没有盲道的设置, 也没有无障碍通道的设置。第三, 各类现有的公共设施审美性不足。我们城市里的公共设施与我们每天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所看到的不仅是出门的指示系统, 休闲的座椅, 公交站, 垃圾箱等等, 每一个公共设施都在构成城市风景, 但是衡阳目前很多的公共设施造型粗糙而单调, 缺乏文化艺术性。所以一方面公共设施要满足人们对其使用功能需求:休息功能, 安全功能, 便利功能, 遮蔽功能, 界定功能;另一方面, 公共设施也要满足人们对其精神功能的需求:地域性、美观性、空间可识别性等。

2 衡阳公共设施文化性表达的方法和策略

2.1 视觉表达

自然地理条件是形成衡阳城市景观特色的基础条件, 而城市公共设施是城市景观的一部分, 所以不能脱离城市环境存在。衡阳位于中国湖南省的中南部, 是湖南省的第二大城市, 坐落于南岳衡山的南面, 因为山南水北被称为“阳”, 衡阳因此得名。滨水是衡阳地理优势, 湘江蜿蜒将衡阳市区一分为二。衡阳又称雁城, 北雁南飞, 至此歇翅停回”栖息于市区回雁峰。回雁峰虽然地势不高, 却居八百里南岳七十二峰之首, 寿佛源头。在雁峰公园里建有地标性雕塑大雁塔, 回雁峰的“雁文化”渊远流长, 象征“雁”的建筑随处可见, 有雁雕、雁亭、雁廊、雁壁等。例如在进行衡阳公共设施设计的时候可以将水和大雁作为设计元素, 应用在其造型表现上。其次各类公共设施设计的时候可以采用本地的一些材料。衡阳地域内有很多特色材料, 如南岳盛产竹子, 界牌的瓷器, 演陂的瓦罐陶缸, 都有成百上千年的历史。如果能将这些地域特色或特产材料等应用到公共设施设计中, 一方面因地制宜顺应气候, 另一方面能够唤起城市中的人们对以往生活体验的熟悉感, 彰显地方特色。

2.2 情景表达

不同区域的文化背景造就不同区域城市公共设施的特色, 这些潜在于客观环境中的历史文化, 风土民情, 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的精神生活息息相关, 而作为公共设施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能够负担起一定文化传承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是通过“自我实现”, 满足多层次的需要系统, 达到“高峰体验”, 重新找回被技术排斥的人的价值, 实现完美人格。衡阳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历史名人辈出, 书香气息浓郁。南岳的寿文化深受人们的喜爱, 衡阳市的湘剧, 祁东的渔鼓、祁剧, 常宁的雕刻、版画, 衡东的花鼓、剪纸, 衡山的皮影都是衡阳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也是留在记忆深处的回忆。雁峰烟雨实堪夸, 石鼓江山锦绣华;花药春溪龙现爪, 岳屏雪岭鸟喧哗;朱陵洞内诗千首, 青草桥头酒百家;试看东洲桃浪暖, 西湖夜放白莲花。这些熟悉的场景, 记忆中的风景, 本应该与我们的城市发展一同存在, 但美如画的雁城八景如今基本无处可寻。在进行衡阳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时候, 如果既能够满足功能需求又能展示衡阳文化底蕴和生活情趣, 将极大的发挥公共设施链接景观环境, 人文环境与人之间的作用, 也能够提升城市文化品味, 打造有自己特色的城市品牌名片。

2.3 交互式表达

公共设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城市中的家具, 给城市中的使用者提供便利。随着科技的进步, 使用者不单单满足设计者为其提供的已知的便利, 也渴望自己去了解, 探索, 参与到城市建设中来。城市公共设施中交互式表达, 就是要让公共设施、使用人群, 城市环境三者之间实现信息传达、交流体验感受的双向反馈需求。科技的手段让交互式表达成为可能, 让城市文化更加直接的融入到公共设施设计中, 也使得城市公共设施更好地发挥其服务市民、构建和谐城市环境的功能。

3 结语

公共设施设计是一门它涉及多个学科的综合体, 透过一个城市的公共设施设计能看到城市文化内涵以及城市的文明, 是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与价值取向的重要构成要素。在当今物质极大丰富的信息时代, 衡阳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除了满足其功能性, 实用性, 美观性, 还需要把本城市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融入到公共设施中, 让人感受到衡阳这座城市的个性与魅力。

摘要:城市公共设施既是现代城市环境的一部分, 也是一个城市的文化构成因素之一。通过分析衡阳现有公共设施的问题, 提出衡阳公共设施文化性表达的方法和策略, 要尊重衡阳地域文化的文化, 将当地独有的文化内涵融入到设计中去, 优化衡阳城市环境质量。

关键词:公共设施,城市文化,文化性表达

参考文献

[1]张葳, 蒋楠楠.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城市公共设施设计[J].中国科技博览, 2012.10.

[2]魏溪清.城市空间设计初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2.12.

[3]周安伟.现代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广场设计构思[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3 (06) .

[4]万炜.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的本土文化因素之探讨[J].商业文化 (下半月) , 2011 (02) .

公共表达 第7篇

一、公共话语冲突的本质:支配与反支配

话语作为信息传播的主导性符号, 本身具有多重性、对象性、模糊性等语境特征, 话语表达的语境特点使得话语表达具有超越信息交流范畴的特质, 而具备了多重目的与功能, 特别是借助大众媒介公共传播的性质, 话语符号性功能被延伸, 从态度、观念、观点等表达层面向话语功能的纵深处延伸, 通过话语的多重性、模糊性等特点实现向话语符号的社会关系表达。在话语符号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中, 最基本的就是支配关系。支配关系表现为两种主要的世俗形式, 一是权威支配, 即基于内在性认可而形成的非强制性支配关系, 是一种间接支配关系;二是权力支配, 即基于外在约束而形成的强制性支配关系, 是一种直接的支配关系, 其主要外在表现形式就是命令与服从, “权力是一种社会关系, 主要是一种服从依顺的社会关系。……即关系中的一方的意志在另一方的行动中得到体现。”[1]当权威与权力相分离时, 支配关系是不完整的, 缺少权力的权威所形成的间接支配关系存在支配力不足的状况, 缺少权威的权力所形成的直接支配关系因缺少普遍性认可而易产生合法性的危机。因此追求权威与权力的结合就成为支配关系完整化的主要冲动。当话语表达反映的支配关系籍由公共媒介实现时, 支配与反支配关系话语表达的语境由非公共性质转向公共性质, 公共性质的语境为支配与反支配的权力与权威欲望表达提供了策略性空间。公共空间的策略性既可以通过支配性话语来展现话语主体之间的支配关系, 又可以通过冲突性话语等表达反支配的欲望。

二、突发性事公共话语冲突的形式

话语冲突是权力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 当权力尚未被对方完全认可或尚未形成对对方的完全支配时, 权力冲突的主要形式表现为话语冲突。由于突发性事件在短期内迅速吸引众多公共媒体的关注, 媒介的公共性质强化了突发性事件中权力主体权力欲望的表达, 话语冲突因公共媒介的作用而变得更加集中与明显。公共话语表达不仅仅是一种观点、姿态, 更是影响与反影响, 支配与反支配的潜在形式。突发性事件公共话语冲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 否定

否定是话语冲突最直接的表现形式, 主要是通过否定对方的观点或评价而抵制或不承认对方的权威与权力。话语否定的基础在于突发性事件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为否定提供了可能性及可行性, 使得否定可以脱离事实和理性推断, 而只依据话语逻辑进行。具体来说, 突发性事件公共空间话语否定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漏洞、矛盾等话语在逻辑上存在的问题。漏洞、矛盾仅是话语表达的形式问题, 与事实无关。因此, 寻找话语表达中的漏洞及矛盾, 是话语否定的主要形式;二是质疑及辩护。质疑与辩护是否定与反否定的主要形式;由于事实的不确定性及模糊性, 使得当事者均可从自身角度或根据已有的经验或知识对事件进行猜测和想象, 使得事件的认知具有明显的想象性, 当被想象的事件特质通过公共媒介进行传播时, 当事各方又均可依据各自的想象对该特质进行“质疑”, 并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自我辩护, 质疑与自我辩护的本质就是否定与反否定。

由于缺少事实依据和理性推断, 话语否定的力量就取决于主体的权威与权力。当话语主体之间相互否定时, 即说明主体之间不存在实际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或者说明具有支配关系一方其权威与权力被对方否定。话语主体通过没有事实依据和理性推断的话语否定来暗示或表达其希望建立自己权力与权威的意愿。

(二) 争议

所谓争议即关于事实或观点在认知上未达到一致状态而产生的争论、辩论。突发性事件中, 争议产生的原因包括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客观方面主要是因为突发性事件的不确定性及模糊性而导致认知的不一致。主观方面就是故意利用突发性事件的不确定性及模糊性而制造争议。其目的就是通过争议否定对方的权威与权力, 并企图建立起自己的对于该事件处置的权威和权力。争议反映了冲突语境下权威与权力的缺失以及重建新的权威及权力的欲望。具体来说, 公共空间争议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因事实不明产生的话题式争议

事实不明确的原因包括主客观两个方面。主观方面就是故意隐瞒事实的真相。涉及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错误的形象观, 从主管部门到肇事组织及相关领导, 都将突发性事件视为有损组织和领导形象的重要因素, 于是千方百计隐瞒事实真相, 以避免因形象受损而对组织和个人产生的不利影响。二是逃避惩罚, 隐瞒事实的真相, 主观制造“无重大影响”的虚假印象, 从而实现逃避惩罚或减轻惩罚的目的。事实不明的客观原因是基于突发性事件的不确定性、复杂性以及技术等客观实际, 许多真相在短期内难以明确。由于主客观原因而导致的事实不明在公共媒介上成为各方议论、猜测、想象的话题, 当事各方均按照符合各自利益原则围绕话题在公共空间展开争论, 由于争议脱离了事实的依据, 只能就话题本身展开, 于是关于事实的争议最终演变为关于话题的争议。脱离了事实的话题争议在公共媒介上具有无限可伸缩性, 这样话题争议为权力的公共表达提供了策略性的空间。当事实争议演变为话题争议时, 定性话语取代了定量话语, 评价取代了事实, 主观说明或批评取代了客观事实。由于事实不明, 话题争议反映的支配关系在公共空间变得不完整, 权威支配被否定, 权力支配被抵制。于是在公共媒介上争议的话题被不断反复, 以期达到维持权威和权力的有效性或进行新的权威重建和权力扩张的目的。

2.关于事实认定有效性和权威性的争议

事实是客观存在的, 但关于事实的质与量方面的认定存在不一致性, 这种不一致性源于对事实的认定缺少有效性和权威性。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事实认定主体权威性不足。当事实由支配方来认定时, 被支配方可以通过否认事实认定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来对抗或拒绝被支配的地位, 特别是当被支配一方拥有特定的权力, 而这种特定的权力又是支配方权力赖以实现或扩张的基础时, 被支配方就有可能以此来对抗支配方, 形成反支配与反处置, 以便获取更多的权力空间。这样, 在支配方与被支配方之间就展开了权威性维护与否定的争议性行为。争议的目的是通过否认支配方对事实认定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以此来对抗支配关系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从而建立起被支配方关于事实认定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以便间接形成对事件处置的主导权, 排斥或削弱支配方的支配权和处置权。二是事实认定的依据权威性不足。突发性事件事实认定主要依靠技术认定,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任何技术均存在瑕疵, 因此认定技术的“瑕疵”就成为支配关系双方产生争议的表面原因, 其实质是通过对事实认定依据的有效性和权威性的争议来实现支配与反支配公共话语表达。

(三) 沉默

沉默通常被定义为非语言的传播符号。“当今, 交往学学者们认为沉默是非语言传播的符号单元。”[2]但该定义过于简单化, 忽视了沉默行为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差异, “作为一种传播, 沉默传递的各种含义取决于文化的诠释。”[3]因此沉默在不同民族、国家和文化情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和功能。在中国特定的文化情境中, 沉默包括“非语言”和“非行为”两种状态, 因为任何相关行为均传递着相关信息。因此, 所谓沉默即是对与自己相关的观点或行为不以任何方式作出反应, 包括话语沉默和行为沉默。沉默不是语言和行为符号, 而是语言和行为替代性符号。

1.沉默的情境

沉默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 特定的情境存在对于沉默者来说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与沉默者的反应呈正相关, 因此, 沉默者往往选择沉默来规避风险, 可以说沉默是沉默者在特定的情境中而作出的规避风险的策略性行为。策略性的基本原则就是利益至上或规避风险的最优选择。具体来说, 沉默行为发生的情境有以下几种:一是因观点或行为与大多数人不一致或与社会统一性要求不一致, 因此观点或行为的表达可能使自己处于被排斥或被孤立的境地。二是在具有较大风险的事件中, 观点或行为的表达可能使自己卷入事件而带来风险。“一个人之所以回避讨论有争议或敏感问题, 是因为恐惧。”[4]三是在有利益冲突的环境中, 观点或行为的表达可能会增大冲突的强度, 导致关系恶化, 从而使利益受损。“潜在的冲突越严重, 人们越有可能选择沉默的模式作为冲突管理的策略。”[5]四是因为事件性质或特点不明朗, 为避免不准确的甚至错误的观点或行为出现而采取沉默的策略。

2.沉默在权力支配中的意义

虽然沉默行为是沉默者在特定的情境中采取的规避风险的策略, 但沉默行为本身在中国特定的文化环境中, 依然被理解为间接性表达意义的符号, 即作为语言和行为表达的替代性符号, 因此, 沉默在权力支配中具有多重意义。

(1) 置身事外以及对权力放弃的态度表达

话语最低限度表达了言说者对事件或人物的态度及观点, 或者被认为是支持或反对的态度, 特别是针对具有利益之争事件的话语, 而态度或观点的表达即意味着参与或卷入事件的利益之争, 由此可能会给话语表达者带来风险, 即因支持或参与利益之争而可能产生的利益被损害的风险。因此, 避免利益受损的最佳行为就是沉默, 即以沉默来表达中立的态度或不表达任何态度与观点, 避免参与或卷入某个事件, 从而达到置身事外的目的。此种情况, 权力拥有者以沉默的方式明确表达了放弃权力支配的愿望, 从而避免了多重权力冲突而导致自己利益受损。

(2) 否认、反对、抵制权力的形式

以沉默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支配方观点、行为的否认、反对, 甚至是以沉默的方式对支配方观点和行为进行抵制。因为明确的话语对抗和行为对抗方式可能导致双方冲突强度增大, 从而被支配方受到更多的损害。[6]“特别是那些高度投入表演沉默来控制感情的人, 同时表达了消极的不满, 而不是直接挑战他人。”

(3) 对权力轻视态度的表达

以沉默的方式来表达对与自己相关的观点或行为的不屑一顾。当自己在某些相关方面具有绝对支配优势时, 沉默的轻视态度会表现得更加突出。

作为话语和行为的替代性符号, 沉默具有暗示性及多义性的特点。因此, 必须结合具体语境方能准确理解沉默者的意图, 当语境不明确时, 会导致沉默多重意义的复合而使人无法理解, 因此沉默通常被认为是难以接受的话语表达方式。但正是沉默行为的暗示性及多义性使得沉默通常又被认为是最恰当和最佳的话语表达形式。首先, 沉默行为的暗示性和多义性导致对沉默行为的理解具有选择性, 而这种选择性理解通常是朝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或趋向于已形成的观点。其次, 沉默行为的理解以及在理解基础上产生的行为可以因暗示性及多义性而脱离沉默者本来的意图。也就是说传播者的编码意义与接受者解码意义不一致, 由此产生的行为期待与行为本身亦不一致, 而这种不一致恰恰可以成为双方应对事件的策略。

3.突发性事件中沉默的方式

突发性事件因其复杂性以及危害性而具有较大的风险, 风险之一是由突发性事件本身发展而导致的对生命、财产等损害的风险——事件性风险;风险之二是由突发性事件相关的外围因素而引起的风险——外围风险, 即围绕突发性事件而产生的各种利益冲突及关系冲突而导致的利益受损害的风险。事件性风险通常由肇事者本人采取措施来规避, 事件的后果通常也是由肇事者来承担, 但外围性风险通常由参与者或卷入者本人来预防, 一旦发生, 其后果通常也是由参与者或卷入者来承担。所以, 外围风险发生的条件就是参与或卷入事件。不参与或不卷入就成为规避外围风险最基本的条件。而不参与或不卷入的最优选择就是沉默。在突发性事件沉默最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不回应, 二是不作为。

回应和作为是突发性事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处置行为, 是积极、主动应对突发性事件, 减少事件的危害性最有效的处置方式。但对当事者而言, 如果突发性事件涉及复杂的利益冲突或关系冲突, 或者突发性事件牵涉重大利益或敏感利益时, 回应和作为则意味着以主动的姿态参与事件, 那么就存在着导致外围风险发生的可能, 而外围风险在某种意义上有着比事件性风险更大的危害性或导致当事者更严重的利益损失。为避免外围风险的产生, 当事者选择了预防外围风险发生的策略, 即沉默。

当公共媒体介入突发性事件后, 话语表达的公共性质使得当事者话语表达和行为表达的风险性增加, 因为公共媒介的告知功能与评价功能而使得话语表达行为具有公开性和评价性的特点, 公开的告知和评价有可能增加因利益冲突和关系冲突而带来的风险。因此, 公共媒体介入突发性事件后, 强化了当事者采取沉默的方式以规避风险的策略选择。然而, 沉默策略选择的背后涌动着权力顺从、否定与对抗。

突发性事件公共话语冲突的本质是权力冲突, 公共媒介成为权力表达或权力重建的有效空间, 否定、争议、沉默等成为支配、反支配以及规避冲突风险有效策略, 由此也使得突发性事件的处置变得复杂和不确定。权力与利益冲突成为突发性事件处置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而非事件本身。

参考文献

[1]李军.权力涵义探微[J].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 (2) :45.

[2]JOSEPH ODURO-FRIMPONG.Semiotic silence:Its useas a conflict management strategy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J].Semiotica, 2007, 167 (1) :284.

[3]Bonvillain, Nancy, Language.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The Meaning of Messages[M].Upper Saddle River, N.J.:Prentice Hall, c2000 (3) :47.

[4]RICHARD L.JOHANNESEN.The Functions of Silence:A Plea For Communication Research[J].WESTERN SPEECH, 1974 (WINTER) :29.

[5]Saunders, George R.Silence and noise as emotion manage-ment styles:An Italian case[A].Tannen, Deborah, Saville-Troike, Muriel In.Perspectives on Silence[C].Norwood, NJ;Ablex, 1985:165-183.

公共表达 第8篇

一、城市公共空间

通俗来讲, 城市公共空间就是为全体公民所共有的空间、开放性的空间, 是为市民提供公共活动的场所, 是一个城市特色地域文化的传承。在城市资源配置中, 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规划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其整体的方位布局关乎整个城市的品味和形象, 是城市的一面镜子。比如现在很多中小型的城市进行棚户区的改造, 将棚户区拆迁改造成大片的公共绿地、公园等, 其文化元素的融合也显得尤为重要。像一些的城市广场充分利用当地特色的文化元素, 并将融合到广场设计中去, 比如济南的泉城广场、杭州的瘦西湖文化广场等。

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文化元素的设计存在的问题

城市的公共空间所表达出来的思想跟内涵是一个城市精神文明的真实反映, 相当于城市的另一张脸, 也是其所要表达的文化元素的最有效直接的传播途径。但是在现代社会中, 人们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 似乎对文化的传承意识已经越来越淡薄, 从而使得在城市空间设计规划过程中往往忽略了文化元素。

1. 城市公共空间缺乏公共文化的设计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我国国际化进程的越来越迅速, 不少城市往往只注重经济的发展, 单纯的认为城市的一切发展都离不开经济的发展, 只注重城市建筑群, 建筑规模的扩张, 大搞所谓的城市经济综合体, 也就是所谓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 忽略了文化的作用。要么就是弄些虚头巴脑的所谓的文化工程, 只注重表现形式, 不注重文化的内涵。而且毫无当地的特色, 乏味空洞。不但不能引起市民的共鸣, 反而遭到市民的反感, 这样的工程注定是失败的。

2. 盲目的照抄照搬别国的文化元素

我国国际化进程的加速, 使得一些国外的文化元素大量的涌入国内, 被人们所津津乐道。一些城市甚至大肆的借鉴, 照搬别国的东西, 盲目的设计规划, 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 缺乏设计理念跟内涵, 任何一个设计背后都有着其文化历史背景和内涵。如果仅仅是抄袭模仿, 甚至拿来主义, 都是对文化的亵渎, 像一些欧式建筑, 古罗马风情建筑、东方金字塔等。虽然在改革开放的今天, 通过借鉴一些新式的东西也无可厚非。但是因为地域特色、文化的差异, 这些所谓的创新型的建筑并不能给市民带来轻松愉快的享受。反而是在城市的建筑中显得不伦不类, 也毫无文化内涵可言。像杭州的山寨版的埃菲尔铁塔, 一直存在争议。不仅与杭州的整体城市形象格格不入, 也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

三、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文化元素的表达

1. 符合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元素

既然是城市公共的开放性的空间, 其所想要表达和表现出来的文化元素肯定要被人们所熟知并且符合当地特色, 而且必须保证其所表达的文化内涵是真实的, 可供查证的。因为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规划过程中不可能把不符合本地特色的东西搬过来, 就像不可能把海南的椰树搬到东北的广场上去一样, 必须以人为本, 符合设计原则。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要充分挖掘具有当地特色的地域性明显的文化元素, 并且将这些文化元素巧妙的融合到设计当中去, 对于整个空间设计成败是其关键所在, 这些文化元素包括当地的历史文化、民族特色、风俗习惯等。只有充分将这些元素与公共空间设计相结合, 增加城市居民的文化认同感, 以及作为城市主人的归属感, 才能更好的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例如西安大雁塔广场, 以大雁塔为依托, 注重人为主义精神, 其建筑设计充分融入了当地的历史文化, 以及地域文化特色, 更注重人性化的设计。广场既有现代的音乐喷泉又有我国古代历史文化元素, 大唐精英人物雕像群、唐盛世书卷铜塑、雁塔东、西、南苑等。其中南苑为园林式的休闲公园, 东苑更是融合突出陕西的地域特色。通过“戏曲大观园”, 充分展现了陕西特色——秦腔。

2. 中式以及历史文化元素的充分运用

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运用中式的文化元素在设计更具有文化内涵的同时, 也更能反映城市的文化历史的积淀。中式的建筑大多沿袭木质结构与琉璃相结合, 在设计上讲究意境和对称, 其意境讲究内敛、沉稳、不张扬, 更注重与自然的相结合。置身其中, 这些建筑能给人以心灵上的沉静以及归属感。在修身养性的同时, 也陶冶了人们的情操。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每个时代的历史所反映出来的时代特色也都不尽相同。在城市的公共空间设计中, 具有历史文化元素的设计也不能被忽略。其所表达的是人们对某一时代历史的传承和认同, 或者是对于先烈的缅怀。首都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它融合了明清以来的汉民族建筑与希腊罗马的建筑风格。对革命先烈深切缅怀的同时, 又时刻提醒着人们不忘历史。

3. 以人为本的文化元素设计理念

城市的公共空间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城市的整体布局是否与整个城市的文化背景想融合, 更要考虑社会公众对于心理和生理上的感受以及对于该公共空间设计的认同程度。在设计过程中既要突出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 又要充分考虑与周围环境相融合, 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公众的心理上的需求。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同时, 还要考虑到现代化的设施。设计规划在充分考虑到公共空间的功能型基础上, 还要考虑群众的日常生活的需要, 像设计一些专门为老弱病残孕提供便利的绿色通道、为残疾人考虑的盲道、甚至是宠物专门活动的区域等。

四、结语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在传承的基础上将其有现代化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相结合, 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将是新的发展趋势, 融合文化元素的现代城市公共设施在文化的传承, 对于城市文明的传播都得到很好地表达。不仅增加了市民对于城市的认知度和归属感, 使中式公共建筑越来越注重对文化元素的表现和运用, 在其细节的表达上也更注重文化的宣传和本地域特色的文化精神的弘扬。只有将二者紧密的相融合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公众, 才能使公共空间的建设真正的服务社会大众。

参考文献

[1]汪淼湘.城市公共空间——呼吁人性化设计[J].艺海, 2011 (04) .

[2]王爱清, 刘峻岩.浅谈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文化元素表现[J].大众文艺, 2011 (03) .

公共表达 第9篇

关键词:农村体育,公共体育服务,需求序位,需求表达,成都

1何谓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定位与表达

就是国家要确定优先提供哪些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这就需要了解村民对各类村落公共体育服务需求的序位。通俗来讲,这种“序位”就是村民认为国家应该先提供什么公共体育服务,后提供什么公共服务,这个提供的顺序是怎样的。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需求的分析与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它直接关系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活动开展的有效性——是否真正满足村民对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

为了研究成都市农村体育服务的需求与表达情况,该文对成都市农村767人进行了样本统计。样本的分布为:男性占45.1%,女性占54.9%;年龄分布为:18岁以下占10.9%,19~25岁占13.5%,26~35岁占16.5%,36~45岁占25.7%,46~55岁占18.1%,56~65岁占10.2%,65岁以上占5.0%;文化程度从文盲到研究生均有,其中研究生占0.4%,大学(含大专)占8.9%,中专(含高中)占20.8%,初中占41.5%,小学占22.7,文盲或识字不多占5.7%;从职业分布情况看,以农业劳动者为主(如:农、林、牧、渔等劳动)占43.5%,农村管理者(村乡干部、村镇企业管理者)占3.7%,农村集体企业工作者1.5%,农村专业技术工作者(如:乡村医生、民办教师、文艺工作)占2.0%,外出务工者占16.5%,个体经商者占9.8%,无职业或无正当职业者8.8%,其他职业者占14.2%;调查对象的月收入在1 000以下的占了34.8%,1 000~2 000元之间的占30.9%,2 001~3 000元的占17.4%,3 001~5 000元的占10.1%,5 001~8 000元的占3.5%,8 001~10 000元的占2.8%,10 000元以上的占0.5%,总体来看以月收入3 000元以下的群体为主,合计占总数的83.1%。

2成都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需求序位

2.1设计的问题

(1)为村民参与体育活动提供体育场地设施;(2)建立健全村体育领导机构;(3)培育群众性的体育组织;(4)培养体育骨干;(5)对村民进行科学健身指导;(6)组织村民开展日常性的体育活动;(7)组织开展村级的体育竞赛表演活动;(8)建立或完善体育信息传播平台;(9)加强体育文化宣传;(10)为村民提供体质监测服务;(11)增加体育经费投入。

2.2调查结果

首先,通过调查数据显示:767个样本目前最迫切想改善的排在前三位依次是:为村民参与体育活动提供体育场地设施、对村民进行体育健身科学指导、增加体育经费投入。由于体育经费投入是农村各项公共体育服务的基础,村落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体育骨干的培养,各种活动的开展都需要经费,因此,如何在农村公共服务资金中划拨固定的经费投入公共体育服务成为村民的共同愿望。除去体育经费投入,767个样本需求序位排前三位的为:体育场地设施服务、体育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培养群众体育的组织,这些都是群众体育发展的基础,属于基础性的公共体育服务,是统筹城乡发展中村落公共体育服务投入的重点。

其次,成都地方政府应安排专项人力用以辅导村民科学健身。近年来“,全民健身”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成都市村民也非常关注自身健康,他们对体育休闲娱乐需求的增加,对参与体育活动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但是,就目前来看,成都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在指导村民科学健身方面并没有坐稳、坐实。为此,成都市地方政府有必要安排专项人力用以辅助村民科学健身。例如:安排健身教练到农村或开设科学健身讲堂,向村民讲解科学健身的内容与方法,或组织村民开展健身锻炼,向村民示范科学健身的动作技巧。再如:安排健身教练到农村学校中上课,给农村学校的教师、学生以及学生的家长讲解科学健身知识。

最后,成都地方政府应培育农村群众性的体育组织。在成都市农村,很多村民都又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例如:很多成都市村民喜欢跳坝坝舞,这是一种非常有成都特色的体育运动,在健身、养心方面具有很好的功能。但是,纵观成都市很多农村,都没有关于跳坝坝舞的体育组织,很多村民都是在闲暇之余跳,没有组织性,导致这项体育运动无法得到很大发展。随着成都市统筹城乡各项政策的推进,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在增多。成都市地方政府应当鼓励农村群众性体育组织的建立,并在政策、资金、场地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

3成都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表达

由于当前成都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缺乏制度化的投入渠道,在成都市现有的农村公共服务制度安排情况下,村民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表达就成为成都市公共体育服务能否纳入农村公共服务专项资金的关键。

3.1调查结果

对767个样本调查后显示,只有29.3%的村民进行过公共体育服务需求的表达,村民进行公共体育服务需求表达的渠道排序为:村委会、村民小组会议、村的体育组织和其他渠道,分别占44.4%、26.8%、19.2%、9.6%。其中不同年龄村民之间的需求表达差异显著(X2=9.097;P=0.028<0.05),26~45岁之间的村民选择需求表达的比例最多,占34.5%,其他依次为46~65岁、25岁以下、65岁以上;男性与女性之间需求表达的差异显著(X2=6.087;P=0.014<0.05),男性选择表达的比例占33.7%,女性占25.4%,男性比女性多8.3%;参与运动与否对村落公共体育服务需求表达差异显著(X2=46.254;P=0.000<0.05),运动参与者选择需求表达的比例为40.1%,而非运动参与者选择比例仅为17.4%;对村落公共体育服务需求与否对需求表达的选择差异显著(X2=29.455;P=0.000<0.05),需要村落公共体育服务的村民选择进行需求表达的比例为32.3%,不需要村落公共体育服务的村民选择进行需求表达的比例仅为2.6%;而家庭月收入和文化程度则村民对公共体育服务需求表达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3.2目前成都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表达(决策)机制

目前,成都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采取民主化的的表达(决策)机制,首先由村民小组会议按照一户一票的方式收集村民的公共体育服务需求,各村民小组按照投票的情况选择公共体育服务项目提交到“村联席会议”商议并筛选项目。随后“,村联席会议”筛选的项目提交“村民议事会”表决,经公示无异议后,进行项目发包实施。在这样的民主化管理机制下,成都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才能纳入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专项资金。

参考文献

[1]潘家礼.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运行机制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23(8):23-24.

[2]张正民,赵元吉,徐永.立足城乡统筹构建四川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1,25(3):7-1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公共表达】相关文章:

浅谈城市公共艺术中的文化表达09-10

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08-21

表达技巧与表达方式08-21

布尔逻辑表达式表达论文题目04-05

表达缺失05-06

阅读表达05-20

表达思想05-22

汉语表达05-25

传情表达06-02

拒绝表达06-06

上一篇:预算法修订下一篇:语文课堂的实践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