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式”教学

2024-05-10

“人文式”教学(精选8篇)

“人文式”教学 第1篇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 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有效途径。那么, 高中的音乐欣赏课该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高中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 有一定的知识面 (包括文学、历史、地理等) , 对于事物也有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在教学时, 如果还照搬照抄原来的老方法, 把音乐欣赏课上成枯燥的“解剖课”, 是绝对行不通的, 应在音乐欣赏的内容和含意上作更宽泛一些的探索, 站在音乐文化的高度上欣赏作品, 融入人文色彩, 使音乐欣赏更贴近学生已有的历史、地理、文学知识, 可能更容易被广大的学生接受, 也较容易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 进而培养他们主动参与对作品的感受体验、分析、理解, 即“人文式”取代“显微镜”式。

要想采用“人文式”教学, “学科综合”是至关重要的, 也可以说, 只有把几个学科的知识综合起来, 才能实现教学内容的“人文式”。两者的关系犹如繁花与绿叶, 是相辅相成的。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 谈谈具体做法;

一、音乐与历史、地理学科的综合

不同的历史时期, 会产生风格各异的音乐, 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很大的联系。我在教学中注意把历史知识贯穿到音乐欣赏教学中, 让学生既复习了历史知识, 又掌握了音乐知识。如讲到“音乐作品的时代风格”一课中《祝酒歌》时, 我讲了中国的文化大革命, 十年浩劫, 给国家、人民带来的无法弥补的伤害和损失, “文革”结束时, 中国人民欣喜若狂的心情无以言表, 于是晓光、施光南这两个不会喝酒的人一夜之间用激情创作了至今还脍炙人口的《祝酒歌》, 利用这段学生已学过的历史, 让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什么是音乐的时代风格。

二、音乐与文学的综合

文学与音乐是姐妹艺术。在音乐教学中适当加入一些文学知识, 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音乐作品。如在欣赏“音乐与诗歌”中《阳关三叠》时, 我让学生在了解了诗中伤感绝望的离乡之愁后, 从已学过的古诗中寻找和这首诗情绪相反的诗句, 这种做法很新鲜, 学生们的参与热情也就很高, 连许多平时上课不很积极的学生都在搜肠刮肚地思考, 当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熏,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被找到后, 学生的成就感和兴趣陡然提升。

三、音乐与美术的综合

音乐与美术也是姊妹艺术。人们常常把音乐称作“流动的画面”, 把美术称为“凝固的音乐”在音乐欣赏课中, 加入一些美术作品, 对加深音乐作品的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

“人文式”教学 第2篇

【摘 要】阐述目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选修课的现状,分析高职人文素质选修课实行专题式教学的必要性,提出专题式教学模式构建原则,探讨构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选修课专题式教学模式的设想,以及实施过程中应关注的两大问题。

【关键词】高职 人文素质选修课 专题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79-02

人文素质选修课是指学校为进一步提升学生人文素质而开设的学生具有修习与否选择权的课程,主要是指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实际需要选择的语言文学、经济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学、艺术、哲学、历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高职院校人文素质选修课大多延续课堂传统讲授的教学方式,再加上与专业课等其他性质的课程比较,存在课时数较少、师资紧缺、教材不适宜等问题,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其改革已刻不容缓。专题式教学模式是根据特定的教学目的,以专题为单位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以教师调控和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运作模式,酌情应用多种教学方式、手段和途径于教学过程的教学操作体系。就目前情形而言,把专题式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院校人文素质选修课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述问题,是当前高职课改的趋势之一。那么,专题式教学应用于高职院校人文素质选修课的原则是什么?其教学模式架构怎样?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关注的问题是什么?这些都是本文阐述的主要内容。

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选修课实施专题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选修课在教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学内容多、教学时数少,开课随意,教材选用随意;二是高职特征模糊,注重讲授理论,忽略实际应用,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以“教师满堂灌”为主,学生主体地位未凸显,所以教学的指导性、效用性不强,最终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实施依据学生特点“量体裁衣”的专题式教学,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克服了高职院校人文素质选修课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减少过去教学内容全面而不够深刻以及交叉重复的现状,使教师可以灵活把握学生特点,根据实际对教材进行二次重构,安排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和实践内容,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认真钻研的态度,实现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紧密结合,教师经由科学研究来挖掘问题,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最终实现其科研成果与教学成果之间的转化。

二、高职院校人文素质选修课专题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原则

(一)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原则。理想的课程教学状态,是以教学建设带动课程改革和科研发展,同时课程改革和科研发展也对教学建设起到促进作用。高职人文素质选修课教师多为兼职,没有学校的重视扶持、专业教研室的指导帮助,他们精力有限,对人文素质选修课没有教学改革的概念和想法,更没有教学模式的创新,他们的教学认识大多停留在授课“照本宣科”的基础上,多对人文选修课程的科研颇感压力和无力。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人文素质选修课程的教学、科研能力方面的故步自封、停步不前已经成为制约高职人文素质选修课教学效果提升的重要因素。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也就是要求教师做到教学、科研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最终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标。

(二)系统性和整合性原则。高职院校人文素质选修课的设置,要注重系统性和整合性原则,要和学校的办学方向、培养目标以及专业结构等进行有效关联,尽量避免随意设课、因人设课或因课设人。要稳固确立人文素质选修课是高职课程体系主要构成部分的观点,设置课程门数、设置课程内容等都应该重视人文素质选修课程相互之间的内在关联和高职教育的特征规律,要认识到其未来发展趋向于与专业必选课相结合的多元化选修课程,实现课程建设的科学化、合理化以及系统化发展。

三、高职院校人文素质选修课专题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可以从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式这四方面构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选修课专题式教学模式(见图1)。

(一)教学结构的设计:二次重构。教学结构的设计是构建专题式教学模式的重要部分,它包含教学内容结构、能力素质结构两部分。前者应依据教学目标的预定程度,确定教学知识点、教学重点难点;依据课程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确定能够更好实现能力培养的结合点,以及实施能力与素质培养的措施;依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学习情况,确定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后者应实现与专业培养和学习能力培养的统一,要依据教学内容划分基本技能和专项技能,在能力培养方面要有所侧重,而如何实施则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对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根据学情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安排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和实践内容。这个重构可以是对教材文本的调整重新组合,也可以是立足于某篇文本进行补充充实,还可以把课堂内和课堂外进行有效关联,以多种方式构建开放、新颖并且具有一定规范性的专题式人文素质选修课程体系。

(二)教学方法的设计:师生互动。教师的教学过程是促使学生学习新知、培养知识能力素养、以完成教学目标的具体表现。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有密切关联。怎样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是构建专题式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教学方法的设计,可以从课程内容思想性、能力素质培养要求、学生的认知特征或者教学相结合等方面着手,也可以从实现高效率、好效果的教学目标来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比如在高职人文素质选修课专题式教学中,要秉承“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基本原则,把“学生主动学习”和“教师积极辅助”相结合,依据教学专题内容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应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项目(任务)教学法、交际教学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辅助教学,加强师生互动频率和互动效率,以实现专题教学的目标要求。

(三)教学手段的设计:有机整合。教学手段是教学时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媒介,伴随时代的进步,历经口头语言、文字书籍、印刷教材、电子视听设备以及多媒体网络技术五个使用阶段。口头语言、文字书籍、印刷教材归属传统教学手段,电子视听设备以及多媒体网络技术归属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信息时代,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多媒体教学作为专题式教学的重要辅助形式,是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在有限的时空里为学生展示准确、生动的教学背景资料,以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同时还可以培养课堂的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充分思考,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由于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对具体技能技巧的培养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之处,有时补充的信息量过多也会影响教学效果,如果把两种教学手段相整合,则能够更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高职人文素质选修课专题式教学中,还是要应用传统教学手段开展传统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现代信息手段,它们的有效结合可以创建一个生动、活泼、和谐的教学环境,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提升教学效果。

(四)考核方式的设计:科学合理。因为“考”、“教”具有一定关联性,因此考核是经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考评方式科学合理,会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以及学习效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则会起到消极的阻碍作用。因此,在高职人文素质选修课专题教学模式的构建中,对考评方式的设计也不容忽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设计:一是在考核目标上要注重“德”、“能”并重,要与课程特点、教学目标相匹配;二是在考核环节上日常与期末兼顾,将课堂考核(出勤、答题、讨论等学生课堂行为)、实践考核(参加实践情况)以及期末试卷考核综合应用于教学相关环节,实现教学全过程考核;三是在考核形式上开、闭卷结合,设计灵活题目来着重评估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操水平的高低。

图1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选修课题式教学模式结构图

图1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选修课专题式教学模式结构图

四、实施过程中应关注的问题

(一)逻辑性问题。在高职人文素质选修课专题式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同一课程内各个不同专题之间的逻辑性问题,尤其是要关注前后专题是否衔接紧密。所以在第一节课教师对学生做课程介绍和专题教学介绍时,一定要让学生了解各专题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对整门课程有一个整体的逻辑把握。在之后的专题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把前后专题进行紧密衔接,以便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网络。

(二)契合性问题。这里提及的契合性,是指专题名与专题内容要相互契合,切勿偏离。一方面,专题名的设计一定要依据专题内容而定,以专题中的重点、难点为依据,在忠于教学内容原貌的同时进行进一步提炼和创新。另一方面,专题内容要紧紧围绕专题名展开,不能偏题和跑题。

总之,高职院校一定要树立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理念,为人文素质选修课专题式教学改革提供人、物、财等方面的支持;教师一定要随时完善专业知识储备,把握优秀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学生一定要密切配合教师开展学习活动,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只有各方面都行动起来,高职人文素质选修课专题式教学才能够更快速、更有效地进行下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为提升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生春鸿.专题教学在高职院校人文选修课中的应用[J].职教论坛,2009(35)

[2]曹凌霞.人文选修课教育特征和教学方法探究[J].鸭绿江,2015(5)

[3]李晓云.我校人文选修课教学管理现状与完善路径探析[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4(8)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一般B类项目(2012JGB338);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项目(2011JG09)

【作者简介】黄勇标(1963- ),男,广西钦州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陆菊(1979- ),女,壮族,广西象州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罗将道(1965- ),男,广西灵山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人文式”教学 第3篇

一、音乐与历史、地理学科的综合

不同的历史时期, 会产生风格各异的音乐, 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很大的联系。我在教学中注意把历史知识贯穿到音乐欣赏教学中, 让学生既复习了历史知识, 又掌握了音乐知识。如讲到“音乐作品的时代风格”一课中《祝酒歌》时, 我讲了中国的文化大革命, 十年浩劫, 给国家、人民带来的无法弥补的伤害和损失, “文革”结束时, 中国人民欣喜若狂的心情无以言表, 于是晓光、施光南这两个不会喝酒的人一夜之间用激情创作了至今还脍炙人口的《祝酒歌》, 利用这段学生已学过的历史, 让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什么是音乐的时代风格。再如在欣赏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时让学生自己讨论并分析一下我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 然后再听《黄河怨》《河边对口唱》等作品, 学生内心所受到触动、所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绝对不是普通说教能比拟的。

二、音乐与文学的综合

文学与音乐是姐妹艺术。在音乐教学中适当加入一些文学知识, 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音乐作品。如我在上欣赏课《十面埋伏》时, 为了把这场战争讲得更精彩一些, 我引用了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把项羽在这场战斗中面临失败的焦虑及儿女情长很好地表现出来。在欣赏马思聪的《思乡曲》时, 我把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用大屏幕展示出来, 让学生一边听《思乡曲》, 一边朗读《乡愁》。名曲配名诗, 可谓是珠联璧合。学生在欣赏过程中, 既得到了美的享受, 又复习了那首著名诗篇。

三、音乐与美术的综合

音乐与美术也是姊妹艺术。人们常常把音乐称作“流动的画面”, 把美术称为“凝固的音乐”在音乐欣赏课中, 加入一些美术作品, 对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在欣赏《伏尔加船夫曲》时, 我把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展示出来, 让学生一边听音乐, 一边欣赏这幅世界著名的油画。学生通过听音乐、看油画, 更深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意义。又如, 在欣赏鲍罗丁的《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时, 我向学生展示了一些美丽的大草原风光摄影, 学生仅感受到了美丽的草原景色。

“人文式”教学 第4篇

自提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以来, 奉行“职业至上, 技术至上”的高职院校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和教育部的这种精神, 逐渐重视起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相应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如思想政治、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大学语文、艺术欣赏等课程, 使学生在具有科学素质的同时, 也具备丰富的人文素养, 从而真正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总之, 高职院校本身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努力和成绩是不容忽视的。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在“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引导下, 紧扣高职学生技术性、职业性的特点, 把职业性与人文性紧密联系在一起思考, 并广泛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调研, 从而开发出了《职业人文基础》这样一门国家精品课程。这是我院在人文教育领域率先作出的重大突破, 在全国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中是首创。

《职业人文基础》内容由二大模块组成:一是职业人文修养, 包括文学的熏陶、历史的感悟、哲学的智慧、艺术的魅力、生活的味道和职业的美德等六个项目。二是职业通用能力, 包括普通话、实用口才、沟通交际、事务文书写作、行政文书写作、科技文书写作, 以及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内容。两大模块彼此独立又相互交融, 使学生在人格、职业情操、科学思维能力、文化生活品位等方面得到培养, 在口语表达、沟通交际、文书写作、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充分提高, 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可见, 《职业人文基础》是对传统大学语文的一次全面革新, 走在高职语文教育的前端。做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它也是被充分肯定的, 值得向其他高职类院校推广。

由上可知, 《职业人文基础》涉及内容广, 包括文史哲艺、职业美德、生活的味道以及口语表达和写作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因此, 传统的一人执教到底的模式明显显得力不从心。由一位教师执教到底会带来偏而不全、主题不突出, 甚至蜻蜓点水、拖沓呆板的毛病, 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还会使教师知识面广而不精, 影响其科研教研水平。这就需要探索出一种更有利于学生、也有利于教师教学的更好的上课方式。能做到灵活多样, 使课堂主题突出, 更加生动、精彩、有变化、有创新。而阶段式分模块化教学将是很好的选择, 这对于高职院校公共课程的探索来说是一种创新。

二、《职业人文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措施

(一) 阶段式教学的几点设想

“阶段式教学模式”是指将教学活动过程划分为阶段性教学目标与层次。在各阶段教学中,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逐次实现各阶段的目标, 从而一步一步的实现整体目标。

《职业人文基础》课程的阶段式教学主要分为五个教学阶段:人文价值感知阶段、阅读写作阶段、应用文写作阶段、口语表达阶段、创新与职业道德培养阶段。与以前的教学比起来由以下不同:一是教学进程更加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 符合学生不同时期的需要 (现在和未来的需要) 。如人文价值感知阶段是对高中学习的顺利衔接;应用文写作放于文章写作之后口语表达之前, 在学生最需要时给予帮助, 更能凸现课程的意义;增加阅读写作阶段, 大大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读写能力这是当代社会对职业人的迫切要求之一, 从而让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二是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有一定的整合完善作用。如取消《演讲与口才》等课程, 把它纳入到口语表达阶段中来。三是必须延长本课程的教学时间或放宽教学时数。

下面, 就具体说说阶段式教学的这五个阶段。

(1) 人文价值感知阶段。 (限制在半个学期之类)

按照人的认识的规律, 人对事物的认识是循序渐进的, 并且不能突然脱节或中断。刚刚高中毕业的大一学生, 对文史知识正处于一个知而不深或一知半解的状态, 作为人文素质教育重要载体的《职业人文基础》课程就必然要衔接好这个过渡, 首先以文史哲艺等知识拓展并深化学生高中阶段所学, 开阔的眼界和学识是大学生当然也是高职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其次, 大学时期正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形成之时, 没有正确的引航灯, 或将误入歧路。通过人文知识的感知、熏陶和引导, 能给对自身价值、对人生意义还倍感茫然的高职学生以正确的指引, 在人格上健全起来。

(2) 阅读写作 (文章写作) 阶段 (半个学期)

阅读写作阶段是建立在人文价值感知阶段的基础上的。张志公在1984年就对21世纪的人才提出了高瞻远瞩的看法:“他们普遍的需要……那种‘一目十行, 过目成诵’的阅读能力, 因为他们需要读的东西太多了, 那种‘下笔千言, 倚马可待’的写作能力, 因为他们的时间很珍贵, 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写出他们生活和工作中需要写的东西。”可见, 作为当今职业人, 阅读写作都显得非常重要。

阅读一是要老师的正确引导, 更主要的是要靠学生的自觉追求。这一点在第一阶段便可强调, 而在这一阶段应该极力提高, 并有一定的强化手段, 譬如用一定的考核方式来强制那些不喜欢阅读的学生进行阅读。

写作这里主要讲的是文章写作。现在的高职人文, 似乎并不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关于文章写作, 无非是在人文价值感知阶段留下一个写作的课后作业, 而基于教师个人精力和时间有限, 也不可能做到个个认真披阅和指点, 这样的写作无疑就流于形式了, 不会写的学生还是不会写。而现实是, 高职学生普遍素质不高, 其写作水平非常有限, 错别字连天、语句不通顺、病句层出不穷等毛病百出。按张志公老先生和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来看, 这些学生即使毕业了也是不合格的。因此, 《职业人文基础》应该在这个方面花点时间、下点工夫来提高高职学生的写作水平。这也是基于实用的高职教育理念。

(3) 应用文写作阶段 (一个学期)

应用文是实用文体, 与文章写作相比, 更侧重于解决实际问题。同时, 应用文写作又是在语文教学 (包括文章写作) 的基础之上进行的, 具备了较好的写作能力, 才可顺利的进行应用文的写作。所以, 在《职业人文基础》的教学过程中, 把应用文写作放在阅读写作阶段后面更合理, 也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另外, 学生在高中阶段较少接触应用文, 而在作为微型社会的大学当中, 学生会经常需要使用应用文体, 譬如计划、总结、申请、证明、邀请函、论文甚至求职信等的写作从大一就开始了。那么, 作为解决实际文体的应用文教学就应该及时教给学生这些方面的知识, 而不能放马后炮。

尹文彬在其《高职应用文课程构建之思考》中说到:“应用文写作是综合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能力课, 它能反映出学生认识分析能力、组织综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 而且, 科学的教育能预先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工作体验。”所以在《职业人文基础》教学中, 应该重视应用文的教学, 重视的方式就是放宽应用文教学的课时数。或由原来的半个学期放宽到一个学期, 或由周二的课变为周四的课 (口语表达阶段亦如此) 。同时, 可取消其他不必要的应用文写作课程, 把它纳入到《职业人文基础》的应用文写作阶段。这样, 也是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一次整合。当然, 这就要求教师再教学过程中尽量做到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专业的需要来安排教学内容。

(4) 口语表达阶段 (一个学期)

有人文知识的熏陶, 有丰富的阅读心得, 并且有了良好的写作能力。接下来, 就应该能娓娓道来、侃侃而谈了。能说会道是成功人士必备的素质, 也是使你更快走向成功的催化剂。离走进社会越近, 就越需具备良好的口才, 就求职应聘来说, 口才便显得尤为重要。代利利在其《高职语文课程目标研究》一文中指出:“听说重于读写。听说在沟通交流活动中的便捷、灵活功能是读写所无法取代的。”同时, 这一部分包含的内容也是较多的, 如普通话、口语交际、演讲、辩论、谈判等, 短时间内的学习是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 因此, 口语表达阶段应该需要一个学期的时间, 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让那些“茶壶里煮饺子”, 能写不能言的变得嘴角利索起来。

《职业人文基础》是面向全院各个专业学生的, 因此, 在适当扩充口语表达阶段的时间的同时, 可以把单独开设的《演讲与口才》等课程取消, 合并到《职业人文基础》中来。这样, 也是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一种整合和简化。

(5) 创新与可持续发展阶段 (4个课时)

立足职业需求, 体现职业性是《职业人文基础》课程的根本。以上四个阶段均是紧靠职业性展开的。创新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是一个职业人必备的重要素质。创新作为一种人文素养, 《职业人文基础》应该担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而创新是可以体现在一切学习和工作过程当中的, 故前面几个阶段的教学均可培养学生此种能力, 那么, 这个阶段所花的时间可以少些。当然, 这也是基于课时有限的缘故。

(二) 分模块化教学的几点想法

前面提到, 《职业人文基础》在内容上进行了扩充, 人文的东西涵盖了大部分, 诸如文史哲艺、阅读写作、食酒茶文化、口语表达、应用文写作等。作为一个需要满桶水才能教育学生的教师, 要去教学生以上所有的内容, 确实有点难度。这也就是要求这位老师的知识不仅要专、精, 还要通、广, 既是专才也是通才。这样的要求有点苛刻, 即使大师也许也做不到这一点。如果硬要赶鸭子上架, 那么教学就可能出现蜻蜓点水、浮于表面的毛病, 教学也就达不到其应有的效果了。所以, 在把《职业人文基础》分为五个阶段进行教学的基础上, 再针对教师的情况划分适当的模块, 教师根据自身特长选择1-2个模块, 交错进行教学, 这也就意味着一个班的学生在一个学期内至少接受两位老师的教学。这种阶段式分模块化的教学在一些专业课中是存在, 但在大学语文课程中还是初次尝试。下面讲讲个人的设想。

阶段式教学针对教学内容, 分模块针对教师而言, 分模块在阶段式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根据前面所探讨的, 《职业人文基础》分五个阶段来进行, 学习时间按实际情况来看是两个学期, 只是下编的课时应该增加一倍, 即72课时, 为周四的课。那么, 怎么来分模块呢?

首先来看上编, 即第一个学期的内容。这个学期是分两个阶段进行教学的:人文价值熏陶阶段、阅读写作阶段。这里, 两个阶段即可分为人文知识概述和阅读写作教学两个模块。那么, 任课教师可根据自身特长选择其中一块做为本学期教学的主攻模块。譬如本学期共有51个班, 专职教师五位, 每人教六个班。那么, 其中三位教师根据自身兴趣选择第一阶段的教学, 其余两位教师则负责第二阶段的教学, 第一、第二阶段交错进行。其余教师空缺的课则由兼课教师担任。这里具体的组合模式涉及到数学问题, 真正实践时可以请数学建模来解决。

下编是分三个阶段来进行的, 即应用文写作阶段、口语表达阶段和创新与可持续发展阶段。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内容较少, 课时也少, 为四个课时, 可以做为一个公共模块, 每位教师都负责。需要分工负责的就是应用文写作和口语表达两个模块了, 这与上编分模块的方式是一样的。

分模块教学有利于教学阶段的更加鲜明化;使教学内容更显突出, 更有吸引力;学生能对每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更感充实;教师专攻一个方向, 备课更细致、系统, 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 无疑也减轻了教师备课的负担, 能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与科学研究。

综上所述, 阶段式分模块化教学的教学模式是完全针对《职业人文基础》课程内容及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来思考设计。也是在高职院校从教多年的我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一点看法。

参考文献

[1].高永会《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曹建庆、丁振中《高职教学模式初探》,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年9月.

[3].杨柳《关于高职语文教改的几点思考》,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9.

[4].孙晓文《护理专业语文课程设置模块化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8年第5卷第十期.

“人文式”教学 第5篇

一、“沉浸式”双语教学的概念

在《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中双语教学的定义为“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ing of content subjects”, 即在学校使用第二语言或一门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在我国“双语教学就是以母语以外的另外一种语言直接应用于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各种学科的教学, 使第二语言的学习与各个学科知识的获取同步进行”。双语教学就是以英语为工具学习某一学科知识, 具有专业知识学习和提高英语水平的双重目标。我国双语教学模式分为三类:沉浸式、维持式和过渡式。“沉浸式”是指双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用英语作为唯一的课堂教学语言, 进行非语言学科的教学。这是对加拿大“法语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的借鉴。

二、合作项目沉浸式双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根据加拿大学者科林贝克 (Colin Baker) 的语言输入-输出-情景-过程双语教育模式, 并结合教学实际情况, 笔者对该合作项目的“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进行分析。

1、沉浸式双语教学输入变量 (1) 教师特征

该项目双语教师为18人, 其中2名教授, 3名副教授, 10名讲师和3名助教。项目的中方主管是英语界知名学者, 有丰富的经贸领域及跨文化交际方面的教学经验。教师学历水平全部为经济学和管理学硕士。能胜任100%的全英语教学有5名, 另外13名教师能胜任50%以上的英语授课。6名教师有出国学习或者工作经历。另外, 丹方教师按计划每学期来我院校亲自授课, 占学期总课时30%。

多数教师对双语教学持积极态度, 但是教师们普遍反映双语教学带来了压力和负担, 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经历备课。教师们认为自己的付出与学校的认可不一致, 主要表现在课时费上与其他非双语教学没有区别。不过教师们也认为自己的提高很大, 比如英语水平提高和专业知识的积累。

(2) 学生特征

我校是三本招生, 高考英语成绩平均分按百分制为60分, 英语水平相对较弱, 但是合作项目的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抱有极大的兴趣, 认为可以为今后出国学习奠定基础。根据在对项目大二年级78名学生的问卷调查中, 对于100%英语授课, 能听懂的学生占20%, 50%英语授课能听懂的学生占60%, 使用原版教材汉语授课可以听懂的学生为90%。20%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反复阅读英文原版教材, 可以基本理解所学知识, 60%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后, 再以适合的中文教材为辅助可以理解所学的知识。由此可见, 教师英语使用的比例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学生的学习态度等与双语教学的效果密切相关。

2、沉浸式双语教学过程

课程基本按照丹麦已经比较成熟的课程体系设置, 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双方共同制定, 但基本服从丹方的运行计划。合作项目两个专业共开设23门课程, 主要学科有国际营销学、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跨文化交际、统计和国际会计等。与丹方学校使用同步教材, 全部是来自英语国家的英文原版教材。教材先进更新快, 但是比较厚, 内容多。教学方法上, 90%课程使用多媒体教室利用PPT、图片、视频、图像等方法进行教学。多数教师注重师生互动、采用小组讨论、小组活动 (team work) 、学生小组调研和小组课题演讲 (presentation) 等教学方法。另外, 论文写作也是这个项目的特色。学生要写四篇论文, 前三篇以小组形式, 第四篇毕业论文可以选择个人形式, 也可以选择小组形式。作业、考试、笔记全部使用英语。

3、沉浸式双语教学背景

双语教学的环境包括微观层面的语言环境和中观层面的学校环境和宏观层面的社会环境。

(1) 我国的经济文化背景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 受欧美文化的影响很大, 但双语教学开展较晚, 而且只有高校进行双语教学, 小学、初高中只是英语语言的学习。加拿大“法语沉浸式”双语教学从学前班就开始。另外加拿大有着良好的双语使用环境, 讲法语和英语的人口中都有相当大的比例。与加拿大“沉浸式”双语教学的环境相比, 长春缺乏双语环境, 虽然我校在各个方面给学生创造环境, 但与真正的双语环境是相差很远的。

(2) 我校的办学特色

我校是一所开放行的高校, 办学目标就是外向型型和应用性。在国际合作办学方面是比较领先的, 比如与日本、俄罗斯、美国、加拿大、丹麦很多国家都开展了合作办学。

(3) 合作项目特征

该项目双方共同参与构建教学管理体系、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共同承担培养任务、选用英文原版教材, 创建全英语环境。双语教师具备商务金融等专业素养, 有较高的英语水平。项目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例如派教师到丹麦去学习, 丹方派出有经验的专家方定期对中方教师进行培训等。

4、“沉浸式”双语教学成果

课堂效果。通过问卷调查, 在双语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程度不高, 能够听懂双语课的学生比例也不高, 因此, 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也受到了影响。学生的课堂笔记很多用中文记录, 很多同学因为全英文教材较难, 而不在课前预习, 也不在课后复习。但是很多同学也承认, 自己的词汇量、英语语感和口语能力要高于其他院系的学生。

语言能力。英语四六级通过率远远高于我校其他院系及其他三本院校。还有一些学生在国际性的竞赛活动中由于流利的英语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 打败了很多重点院校的学生, 脱颖而出。该项目已还培养了一批在美国、丹麦、英国、瑞典、澳大利亚等就读的研究生。

就业能力。项目培养了一批既会英语又懂专业的人才, 为学生的就业开辟了新的道路。对2009届毕业生跟踪调查中发现, 他们有的在上海世博会做志愿者, 有的在外企工作, 往届毕业生中, 还有在丹麦从事会计工作的。

教师提高。教师在双语教学过程中, 承受力过多的工作量和压力, 但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外语水平提高很快。目前学校对于双语教师缺少激励机制, 这样也导致了部分教师的流失。另外, 学校还应该有对双语课程质量监控措施和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 更好的规范双语教学。

溢出效应。合作项目开展的双语教学, 给我校其他院系带来了教学模式上的创新, 比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聘用了合作项目的教师为其开设双语教学课程, 例如市场营销、国际商法、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双语教学教学模式已经从合作项目向外溢出, 带动了其他专业的教学模式的发展。

三、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不要为追求全英语教学而忽视了教学效果。

有些课程教师100%的英语授课, 但是学生反映的效果并不好, 与母语教学的学生相比, 学到的专业知识不够透彻。在学生看来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教学方法恰当比英语基础好更重要。

我国目前还不具备沉浸式双语教学的社会环境, 这包括政府的支持、学校的投入、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的因素。

2、双语教学教师队伍年轻化。

双语教学对教师在英语和专业上有双重的要求, 教师既要有很好的英语素养, 流利表达, 而且还要精通专业。青年人的英语基础好学习速度快, 但是专业基础和素养不高, 需要较长时间的积淀, 因此这也影响了双语教学的效果。

3、生源英语水平薄弱和专业基础知识欠缺。

多数合作项目招生都是二本或者三本, 他们英语水平相对薄弱, 在高中阶段商务知识学习较少, 因此缺乏经贸基础知识, 而项目学习的课程难度较大, 双语教学很容易使学生受挫而放弃学习, 丧失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四、对沉浸式双语教学的建议

1、明确双语教学的目标

加拿大“沉浸式”双语教学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具备法语听说读写能力的人, 二使学生在所有学科的学习上达到一般课程中学生的水平;三让学生理解并热爱英语及法语文化传统。我国与法国相比, 法国的双语教学从学龄前就已经开始了, 而我国在高校, 部分学科开始进行双语教学, 因此, 我们的双语教学的实质是:通过外语教学, 使学生在掌握专业学科知识的同时, 提升外语水平。第三个目标就是通过培养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意识, 促进双语思维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2、选择合适的双语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模式的选择应该根据学生外语水平高低和课程难易程度来确定。过渡性双语教学模式适用于刚入学时的入门课程, 教学模式为使用英语教材, 汉语讲解。半外型教学模式适用于学生英语水平低, 但课程难度高, 学生虽然有了一些专业基础, 但英文水平有限, 因此教师可以配以课堂活动, 母语使用频度较高。依托性双语教学模式适用于学生外语水平大幅提高, 英语可以作为工具去学习专业知识, 但母语仍然是辅助工具。全外型模式适用于班级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较高, 课程难度不大的情况。

3、加大对教师的培养

教师是双语教学的输入者, 教师的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校18名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中70%从未出国进修或者工作过。这是影响教师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学校要加大投入, 送教师走出国门进行培养。当然学校也可以直接聘用外教, 或者是在海外留学或者工作回国的人才担任双语教师。

摘要:沉浸式双语教学在中外合作办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成为很多高校的办学特色。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与丹麦高校的合作办学项目, 开展了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 在运行中有着自身的特点,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同时也存在着问题。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沉浸式,双语教学

参考文献

[1]曹东云:《高校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ISD视野—以江西师范大学为研究个案》, 2005年。

[2]王本华:《顺应时代潮流营造浓郁的双语学习气氛》, 《课程·教材·教法》, 2006年第6期。

[3]万爱莲:《大学生对全英语教学的适应性研究——以华中科技大学全英语教学的实践为例》。

[4]谢应东:《金融专业课程与全英教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5 (10) :83。

[5]朱文忠:《对商务英语专业全英教学模式的调查与分析》, 《国际经贸探索》, 2005 (6) :50。

[6]李桂山、冯晨昱:《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双语教学模式的构建》, 《高等教育研究》, 2009年第1期。

[7]曲波:《校酒店管理专业“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与国际化人才培养探讨》, 《北京大学学报》, 2007年第5期。

[8]范香梅:《科林贝克教学模式在金融本科双语教学中的运用》, 《中国成人教育》, 2007年第1期。

[9]袁平华、喻理明:《加拿大沉浸式双语教育与美国淹没式双语教育》, 《比较教育研究》, 2005年第8期。

“人文式”教学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2月—2009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420例孕产妇,根据患者知情同意、自主选择的方法,将所有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20例产妇中,年龄25~36岁,平均(27.9±2.6)岁;初产妇172例,经产妇48例。对照组200例产妇中,年龄26~37岁,平均(28.1±2.4)岁;初产妇165例,经产妇35例。本研究中所有孕妇均排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史或神经精神疾病。两组孕妇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分娩服务模式,当产妇出现规律宫缩宫口开大至2cm时,由当班的医护人员对产妇产程进行分阶段管理,包括一般情况的护理、产程观察、心理护理、精神安慰及接产等。观察组采用人文关怀亲情式助产,当产妇出现规律宫缩,进入分娩待产室起,由专职助产士负责产妇的产程,助产士自始至终陪伴产妇,并进行相应的各项生活护理及健康知识宣教,与产妇建立“朋友”式的陪伴关系,帮助产妇建立对自然分娩过程的信心,并将产妇的产程进展各项情况及时与产妇家人进行交流,共同完成分娩过程。

1.3 观察项目

观察并记录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自然分娩、会阴侧切、剖宫产)及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的出血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上统计学分析均在SPSS11.0软件包中完成。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

观察组的剖宫产率、会阴侧切率均低于对照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如表1所示。

(%)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产妇的产程

观察组第一、第二产程的时间短于对照组,且出血量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如表2所示。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转变产时服务模式、促进自然分娩是值得临床重点关注的问题。目前,因为惧怕自然分娩带来的疼痛,越来越多的产妇主动要求剖宫产。剖宫产、剖腹产指剖开产妇腹壁及子宫,取出胎儿,确实可以避免分娩阵痛及产道裂伤[1],没有难产的忧虑,但剖宫产的出血量比正常分娩要多,且可能发生肠粘连、肠梗阻、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2]。剖宫产的产妇正常饮食晚,还易造成产后乳汁分泌减少[3]。从经济角度比较,剖宫产的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均要比阴道分娩高很多。自然分娩是自然、安全、对母婴都有利的分娩方式,能避免剖宫产的许多并发症和后遗症。胎儿生活在羊水内,呼吸道内存在着一定量的羊水和粘液,阴道分娩的胎儿经过子宫收缩和产道的挤压,使胎儿肺里和呼吸道内的羊水和粘液得以流出,减少新生儿羊水、胎粪的吸入;胎儿胸廓受到有节律的压缩和扩张,促使其产生一种叫做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东西,使胎儿出生后肺泡富有弹性,容易扩张,减少了新生儿肺炎的发生。阴道分娩时,胎儿头部不断受挤压,刺激胎儿呼吸中枢,有利于出生后建立正常呼吸[4,5]。阴道自然分娩的产妇,产后身体恢复大大快于剖宫产,能有较多精力照料婴儿。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人文关怀亲情式助产的观察组产妇剖宫产率、会阴侧切率较低,自然分娩率高,且第一、第二产程的时间短、出血量少,与之前孔双等[6]的报道结果一致。陆龙勤[7]也曾选择住院分娩的80例产妇按知情同意、自主选择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实施人文关怀产程护理;对照组按传统方法常规处理。结果观察组疼痛评分、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产妇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总产程均短于对照组。故结论为人文关怀能减轻产痛,缩短产程,促进自然分娩,提高顺产率。

分娩虽然是人类繁衍的自然过程,但几乎所有的产妇在分娩过程中会感到紧张和恐惧,都期望在分娩时能有人陪伴在身边,而人文关怀亲情式助产正好满足了产妇的这种心理需求[8]。在产妇分娩的全过程中,由富有爱心、态度和蔼、善解人意、精通妇产科知识的护理人员始终陪伴在其身边,帮助产妇度过生产难关。一般情况下,要求人文关怀亲情式助产的护理人员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善于与人沟通交流,具有临危不乱的能力,而且经过了专业的课程培训。这些助产护理人员在产妇生产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全程分娩陪伴,并且在产前、产中、产后为产妇提供全面、周到、细致的服务[9,10]。产前了解产妇的心理状态,向产妇介绍分娩知识[11,12],及为产妇进行心理疏导,让她对分娩树立信心,消除其担忧及焦虑情绪,回答产妇和其家属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在产妇生产过程中,指导产妇在阵痛宫缩时如何深呼吸,或帮助产妇按摩子宫、腰骶部等,帮助产妇缓解疼痛感,在整个产程中给产妇以持续的心理、生理及感情上的支持。

综合以上论述,本研究结论显示,人文关怀亲情式助产能够促进自然分娩,减少出血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韦丽萍.剖宫产术对孕妇及新生儿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7,13(1):46.

[2]陈玉梅.阴道分娩与剖宫产的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2007,2(14):52.

[3]杨秋红,于珊,吴杰.剖宫产与自然分娩产后康复状况的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2007,14(1):70.

[4]张勇.无痛分娩与自然分娩的对比观察[J].新疆医学,2008,38(12):21.

[5]李雪萍.产科医生如何指导产妇选择分娩方式[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8):153.

[6]孔双,牛保嘉.人文关怀亲情式助产在分娩过程中的应用与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5):83-85.

[7]陆龙勤.人文关怀与产妇分娩关系的临床研究[J].医学文选,2005,24(4):522-523.

[8]邹福娣.改变产时服务模式促进自然分娩[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7):940.

[9]熊永芳,张爱香,邓明芬,等.促进自然分娩产时服务模式的临床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3,18(10):729.

[10]黎燕飞.促进自然分娩产时服务模式的临床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12(3):78.

[11]丁永艳,陈红宇,范植蓉,等.健康教育对促进自然分娩效果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9):25.

“人文式”教学 第7篇

通常情况下, 我们认为真实性就是新闻对事实的呈现符合事实的原貌。然而现如今结局“大反转”的报道太多了, 例如史上最毒后妈事件、北京妇女碰瓷事件等等, 起初人们认为高下立判、黑白分明的事情, 在经过不同出场人的讲述和细节背景的挖掘后, 又呈现出一种“罗生门”的效果, 盘根错节的讲述使得报道中的各种说法都带上了一抹阴谋论色彩。在研究和确认事物的真实性时, 我们做研究不外乎两种方法:质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对质性研究而言, 如果事物划分为“表现”和“事物自身”两个方面, 我们永远只能认识事物的表现, 并且很长一段时间人们的理念都是从表现推导出事物自身, 从特殊、个体推出普遍、一般, 即形而上的认识论。我们无法得知一件事的真相因为我们还不知道全部起作用的因素, 一方面是因为涉及因素的数目庞大, 研究者不可能事无巨细的将所有关联都一一考察;二是由于人性动机对所有旁观者来说始终是隐藏的, 不论是我们周围人的调查还是当事人的内省都难以发现它。推而广之到新闻真实性的操作, 由于无限的变量和隐藏的动机, 我们无法得知事情完整的全貌, 因而也无法真正理解并还原一件事情的原委并对此进行报道。

新闻报道本身就是一个选择和陈述的过程, “选择性原则”极大地使事实真相被裁剪, 与此同时, 这种无穷无尽追寻所谓事实真相的工作给新闻工作者的压力和工作量很大。所以, 我们认为新闻报道的绝对真实是无法达到的。这一结论让很多怀揣科学精神, 包括新闻专业主义理想的人觉得难以接受, 因为我们一直以来赋予研究者以探求并展示普遍规律、思想体系、事物的必然过程和连续的推动力等等责任, 在生活和事件的复杂性、偶然性、动态性面前只能消失殆尽。

二、现象学对新闻的“降格”与拯救

现象学是20世纪由胡塞尔发展的, 尔后在西方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 意味着面向“实事”本身, 从直接直观和先验本质中提取知识的途径, 它认为既然我们对事物本身或者本质不可能有任何的把握, 我们的理性的唯一对象无非就是现象, 而我们能够或者必须研究的也唯有现象而已。随着对新闻真实性的质疑和讨论, 新闻现象学近年来也发展起来了。新闻现象学首先承认这种“隐藏的真相”的不可知, 但是它并没有像以前“刨根问底”式的一定要找到这些隐藏的真相的碎片, 而是转而将计就计, 把现象作为新闻认识和呈现的对象, 认为记者的本职工作就是如实记录发生了什么。新闻现象学亦告诫人们“认知的虚妄”, 新闻人不可能看到所谓的客观真实, 因为任何人的观察和探索都是带有局限性和价值取向的。新闻人只能追求现象的真实, 这也就从根本上取消了新闻记者反映事物本质真实的可能性。正出于这种局限性和价值判断, 新闻记者无法“拉着自己头发离开地球”, 更不能够超然物外地卸去自己的主观价值来反映外界的事实。“形而上的真实不属于新闻学解答的领域, 也不属于新闻人和新闻媒体应该追求的范围, 我们可以追求到和应该追求的有意义的‘真实’, 便是现象的客观。” (1)

传统意义上所谓的新闻真实性的标准是有误的, 原因是它先验地加入了主客观二元对立、真相是一个可以被认识的客观实在等标准, 而这样的标准本来是来源于科学实证主义的, 不能用来要求人文学科, 因为在人文学科里, 价值、意义等形而上的东西并不能够用科学的方法来证实或证伪。

新闻现象学的出现, 使新闻人从“真相的挖掘者”转变为了“现象的记录者”, 减轻了新闻人的心理压力, 新闻人只需要对自己力所能及的现象负责, 不必也不可能殚精竭虑地去追寻那些超出认知能力之外的隐藏的动机和无限的原因。近年来日渐兴起的“新新闻主义”与调查性新闻也表明, 这些依赖主观性来达到“现象的客观”的报道方式也为受众所接受, 并具有其存在的意义。但需要指出的是, “新新闻主义”或调查/解释性报道并不是一种与客观性相对的对立存在, 毋宁说, “新新闻主义”和调查性新闻本质是对新闻真实性的一种扩展, 正如诗歌或小说这些表达形式有时候比生活的表象更接近生活的本质一样, 通过记者主观性的视角来还原的现象真实, 从某些程度上说更容易使读者了解和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

但是另一方面, 这样的“降格”确实让部分持有“无冕之王”观念的新闻人倍感失落:当初不顾一切追求真相的那种崇高的使命感怅然若失, 难道新闻人就仅仅只能充当一个“局外人”的记录角色?新闻人的能动性被现象学否定了?仅为记录现象而存在的新闻活动其价值何在?新闻现象学一方面在解放新闻人的道路上取得了突破, 但另一方面却确实遭遇到了新闻价值消解的问题。

三、新闻的价值与“哥白尼式革命”

为解决这一困境, 我们有必要调整原有的认知方式。因此本文引入康德哲学中“哥白尼式的革命”, 即将知识与对象间的关系颠倒过来, 让对象符合知识, 核心思想是强调不是主体围绕客体, 而是客体围绕主体。

我们在无休止的追随真理或者挖掘真相的过程中, 很大程度上会侵入到一些本属于道德或者人性方面的领域, 这些方面蕴含着事实的真相, 在真理至上的价值判断标准下是必须要被挖掘和呈现的。我们不应当把科学主义的这种对真理近乎疯狂的追求用在人文主义领域。在人文主义领域, 除了对真理不懈的追求之外, 我们更应当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对事件进行呈现, 这才是我们新闻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从另一种角度看, 当我们无法企及事物自身无限的外延时, 当这种向外的扩张陷入困境时, 我们可以转而回到人类自身, 回到对人生存的关注和关怀上来, 注重具体场景、特定时空、个体行为甚至偶然动机, 关注并描画出社会生活和事件的某个片段, 从各种材料中归纳、解释和验证理论, 这才是新闻人所能做而且应该做的事。

新闻的真实性“就是新闻对事实的呈现符合事实的原貌”。然而在对其进行了“哥白尼式的革命”后, 真实性应当被解读为“让新闻事实符合人对事实的呈现。”由此我们找到了新闻真实性的另一条出路, 也是新闻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如果说新闻现象学为新闻在现实生活的空间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那么人文关怀就为新闻找到其价值所在。

结语:柏拉图的“三张桌子”

柏拉图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画家正在对一张桌子进行静物写生, 然而事实上却同时存在着三张桌子:一张是现实中的桌子, 一张是作为桌子概念的桌子, 一张是画家画出来的桌子。新闻人最初是在追寻那张作为桌子概念的桌子, 即桌子的本体, 而后发现无法企及又转而追求现实中的桌子, 即新闻现象学的拯救;然而, 我们认为新闻真正应该并且能够追求的是画家画出来的那张桌子, 这实际上将桌子连同没有出现在画上的画家的内心世界一同浓缩在一幅画中, 因而最具价值。因此我们认为, 在真相不能被认知的情况下, 应该以关心人的境况为本, 让事实或者现象以反映和关怀人的境况为原则进行呈现, 才体现出人文学科的特色:新闻是关于人性和人心的学科, 人文关怀下的新闻不是死板的冷冰冰的东西, 而是在新闻人的观察和记录下, 有血有肉、富有生气。

参考文献

[1]D·扎哈维:《胡塞尔现象学》,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年8月

[2]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3月1日

“人文式”教学 第8篇

我院2008年5月~2010年7月收治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06例,其中,男56例,女50例;年龄18~88岁,治愈104例,因出血量大自动出院2例。

1 入院时的人文关怀

在特殊或陌生的环境下,患者可能出现生理、心理或行为的改变,直接影响疾病的预后和心理康复[6]。入院时接待护士应态度热情、和蔼可亲地安置患者。主管护士耐心细致地为患者介绍病室环境、主管医生及主管护士、膳食安排等,并详细询问患者的需求,尽最大能力予以满足。努力给患者营造一种充满人情味、以关心和尊重患者、以患者的利益和需要为中心的人文环境,消除患者的陌生感,使患者感到安心、舒心和暖心。

2 入院后的人文关怀

2.1 患者入院后,护士做好常规健康教育

2.1.1

绝对卧床休息4~6周,饮食、大小便均在床上进行。改变体位时动作要轻,尤其是头部,以轻轻转动为宜。

2.1.2 饮食指导:

进食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忌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教会家属腹部按摩的方法,以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排便用力。并指导家属观察大便的颜色,如有柏油样稀便或血便,立即通知医务人员。

2.1.3

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肢体的主动和被动活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2.1.4

限制探视人员,保持环境安静,避免任何可引起患者情绪波动的事情发生,以避免再出血。

2.2 维护患者的自尊

在疾病的影响下,患者可有大小便失禁、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缺陷等问题,从而导致患者自尊心低下。因此,主管护士应做到微笑服务,细致耐心地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勤巡视病房,及时更换污染的衣物、床单及被褥,并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及时清洁患者面部及头发,使患者维持良好的外在形象,增加患者的自尊。

2.3 注重护患交流

与患者的交流沟通贯穿于整个护理活动的始终。主管护士每天至少一次倾听患者的诉说,让患者充分表达其感受,从中护士才能及时地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有的放矢,使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护患关系也可得到进一步的加深。

2.4 主管护士对患者和家属进行人文式关怀

反复强调专科疾病知识及健康教育,督促患者及家属遵照执行。护士长在第2天护理查房时,检查患者及家属的掌握程度,再进行补充、强调。责任组长每天检查患者及家属执行情况,使患者及家属熟练掌握此病的知识。

3 出院前后的关怀

3.1 出院前再次反复强调患者需注意的事项

包括饮食、用药、休息与活动等方面的指导,并留下电话号码,便于随时跟踪患者对健康指导的依从性。

3.2 预约下次随访的时间及地点

出院后1、3个月和6个月来院复查CT,看有无头痛及脑积水。

3.3 出院后电话随访

随访患者是否遵从出院时的健康知识指导及有无异常,并认真聆听患者的反应,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人文关怀式健康教育就是护理人员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人的因素。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整个疾病过程中,必须承认患者有思想、心理、精神的变化和情绪反应,而这些方面对疾病的发展和预后往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7]。第一,减少疾病的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SAH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4~6周,进食及大小便均需在床上进行,很多患者不遵照执行。通过对患者反复进行人性化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在住院期间真正得到护理人员的优质服务,并发症的发生明显减少,提高了生活质量。第二,增进护患关系。临床实践证明,善于与患者沟通交流能较好地满足其心理需求,缓解患者在住院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负性情绪,拉近护患关系,减少护患纠纷[8]。第三,提高护理满意度。根据出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表结果,105例(99.06%)对护理服务表示满意,患者和家属对护理人员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评价,许多患者以口头、书面等方式表达对我院护理工作的赞许。

参考文献

[1]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649.

[2]方向绍.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死亡高危因素及预后数学模型的建立[J].中国急救医学,2003,23(6):374.

[3]刘奇.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

[4]余艳花,余莹.人文关怀式服务在护理技术操作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7,21(6):1656.

[5]陈惠荣,冯慧娥.人文关怀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实施[J].中国医药导报,2006,3(35):147.

[6]张燕,张琳.CCU患者压力源分析与护理对策[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9):70-72.

[7]严艳莲.人性化护理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杂志,2007,3(7):85-86.

上一篇:长白山区下一篇:知识供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