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场所范文

2024-07-10

学习场所范文(精选12篇)

学习场所 第1篇

一、芬兰高等职业教育现状

芬兰职业教育与培训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简称VET) 旨在满足人们在应对未来生活和工作时对技能的需求, 提高公民的职业能力水平, 提升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20世纪90年代之前, 芬兰高等教育都是由以学术性为主的传统大学来实施, 高等职业教育尚未出现。由于中等职业教育机构培养的毕业生难以满足芬兰高速发展的经济和科技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1991年, 芬兰颁布《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法》, 开始大力发展高职教育, 在合并全国85所职业教育机构的基础上创建了22所实验性高等职业学院, 称为多科技术学院。它依靠与地方工、商业界的紧密联系而服务于社会, 成为芬兰技术研究及开发的中心和推进器。多科技术学院的日趋完善大大促进了芬兰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目前芬兰拥有29所多科技术学院, 分布在全国各地, 在“自然资源、技术与交通、工商管理、旅游及酒店管理、健康和社会服务、文化及人文社会科学”等7个领域提供高等职业教育。多科技术学院实行免费教育, 每年还发给学生适当的生活补贴。它以职业导向的教育内容、满足地方需要及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教育目的而区别于学术性的大学。它在招生与课程安排上享有自主权;一般学制3年半至4年半, 能够授予多科技术学士学位;此外, 某些学科也可以授予多科技术硕士学位。要成为多科技术学院教师, 必须有至少三年的工作经验, 以确保教给学生符合现实社会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任何想进入芬兰多科技术学院的学生, 须持有高中或职业高中毕业证。

二、芬兰高职学生工作场所学习模式及其特点分析

(一) 芬兰高职学生工作场所学习模式

芬兰多科技术学院从成立伊始就把培养专业人员以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特别是促进地区发展作为其办学理念。它积极为当地培养各类工程技术人才, 帮助青年人和成年人掌握能够应对未来生活和工作的知识和技能, 并通过一些应用研究, 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直接服务。多科技术学院根据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芬兰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要求来设置专业及其课程, 并不断地对课程内容进行补充和修订, 目的是使多科技术学院提供的高等职业教育能够适应地区职业准入标准和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以便帮助学生获得职业生涯中特定领域所需要的高层次专门技术, 并具备进一步发展的素质。

芬兰多科技术学院采用工作场所学习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所谓工作场所学习, 就是工作者或学习者在工作中获得知识、发展技能的一种学习方式。 (曼斯菲尔德, 1991) 就芬兰多科技术学院而言, 它以工作场所学习模式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设计基于工作场所学习的各种文凭项目、实训项目、协作项目等, 培养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工作场所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工作项目。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给学生制定基于工作项目的学习计划, 学习的成果由学生、教师和企业的指导人员共同来评价。工作场所学习包括校内和校外两个阶段, 校内工作场所按照真实企业环境配置;校外工作场所学习则采用顶岗实习的形式, 与企业签订书面合同, 对学生要学习的生产或技术项目做出明确规定, 同时确保学生必须得到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的有效指导。在多科技术学院, 这些以工作场所为本位的学习和训练是高职教育课程的必要组成部分, 有利于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工作场所学习都是带有强制性的必修课程。

(二) 芬兰高职学生工作场所学习模式特点分析

芬兰多科技术学院实行的工作场所学习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 工作场所学习模式是非正式的、和实践密切相关的, 即学习和工作实践交融于一体, 很难彼此分开。虽然工作场所学习也具有建构特点, 也包括教学实践, 但这种非正式的学习常常被认为是某种工作的副产品。当被问及什么样的学习最有效果时, 学生们往往强调:“亲自动手做某种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因此, 当高职学生在工作场所完成与日常工作相关的任务时, 学习也正在静悄悄地进行着。工作场所学习与学校情境中的学习, 其根本区别在于活动的目的不同。工作场所学习的目的是:成功完成某项疑难任务;学习和掌握工作中普遍使用的实践性知识。

第二, 工作场所学习模式强调学习经验的重要性。学习存在于日常问题解决的情境中, 存在于能力的积累过程中;学生通过试误而学习, 在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过程中能学到大量知识和技能。因此, 工作场所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作出现实决定的过程, 是运用个人经验以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 是凭借直觉和常识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 是作出明智判断的过程。在工作场所学习模式中, 高职学生通过经验学习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如何与工作场所内外的同事及其他利益方进行日常的交流和合作, 并获得对工作流程和项目计划的整体了解。所以, 工作场所学习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经验的积累。

第三, 工作场所学习模式中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情境决定了学习的内容和方式。能力既不能与行为即将发生的情境脱离开来, 又不能从一种情境转移到另一种情境中。人们普遍认为, 工作场所学习是通过参与到实践中而实现的, 通过检视“实际工作活动、工作场所的文化及社会关系、参与者的经验和社会的关系”等, 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工作场所学习。他人和网络的作用似乎对学习者的工作场所学习非常重要, 所以工作场所学习具有共享的特点。学习通常是高职学生在与同事和与个体相关的各种网络中产生的。随着团队工作和网络工作变得越来越普遍, 越来越多的工作开始涉及社会活动, 除了与工作地区、工作团队的合作之外, 工作还包括与工作场所之外的各种集体、各种网络的合作。目前的工作实践被认为具有暂时性、情境性, 并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中。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在工作过程中、在各类项目中被重新界定, 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在团队和小组的每一次活动中得以讨论和重新构建。

总之, 芬兰高职学生的工作场所学习模式具有“非正式性, 体验性, 情境性和共享性”的特点, 它们说明了高职学生在工作场所中是如何学习的。此外, 工作场所学习模式的内容包括三类:第一, 概念和理论的理解;第二, 实用技能或能力 (包括特定领域技能和通用技能) ;第三, 自我评价和管理。

三、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在芬兰高职学生工作场所学习模式中, 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习任务蕴涵于现实场景中;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者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学生能够把他们的思考与所学的内容联系起来, 在工作过程中反思自己的行为表现, 并与他人的表现相比较;在学习中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用多种媒介或工具, 促进知识尽快地转化为能力。这些使得工作场所学习具有真实性、同一性、反思性和发展性的特点。总之, 工作场所学习作为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 对于提升高职学生个人工作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及促进社会进步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芬兰高职学生工作场所学习模式的成功经验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一) 构建有效的高职实践教学模式

工作场所学习是高职学生在真实工作情境中获得有效体验的重要途径。我国高职教育要继续深化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制度, 围绕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 优化实践教学模式。在校内, 模拟真实的工作情境, 建立科学合理的仿真实训环境, 并将企业真实的项目或产品引入到教学体系中, 使学生在仿真的学习环境中, 进行系统、规范的项目式学习;在校外, 学校要加强与各企业、单位等的合作, 建立长期伙伴关系, 实行顶岗实习制度, 加速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完善。

(二) 引导高职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工作场所学习以非正式的形式存在于学习者的职业学习过程中, 它给高职学生供了特殊的学习情境, 学习内容具有很强的目标导向性。对于习惯了在学校模拟实习环境中进行观察学习的高职学生而言, 培养自主学习观念至关重要。

(三) 寻求企业的支持和指导

高职院校要与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谋取双赢发展, 促使企业为实习的高职学生提供充足的教学材料和设备;安排合适的工作任务, 保障工作场所学习的时间;为高职学生配备身份明确的指导者即师傅, 并明确规定其责任;提供适当奖励, 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工作的归属感。

摘要:工作场所学习模式是一种有效的职业教育模式。芬兰多科技术学院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而采取了工作场所学习模式, 其特点有:工作场所学习是和实践密切相关的非正式学习形式;强调学习经验的重要性;工作任务和情境决定了工作场所学习的内容和方式。芬兰高职学生工作场所学习模式的成功经验将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

关键词:芬兰高职工作场所学习模式,经验,启示

参考文献

[1]吴雪萍, 陈冰.芬兰的非大学高等教育:多科技术学院[J].外国教育研究, 2005, 32 (8) :41-45.

[2]林苏, 胡烨.芬兰高职教育的主要特色及启示[J].科教文汇, 2009, (10) :18-19.

[3]Mansfield, R.Deriving Standards of Competence.InE.Fennel (Ed) , Development of Assessable Standards forNational Certification[M].London: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1991:80-86.

[4]二元化的高校体系-变革中的芬兰高等教育[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8-11/09/content_10329320.htm.2011-5-16.

[5]朱苏, 赵蒙成.工作场自我导向学习的双子模型[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2009, (6) :148-151.

[6]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Finland.The Finnish Edu-cation System[OL].http://www.minedu.fi/eopm/hep/i/1.html.2011-5-16.

[7]梁艳.职校实习生工作场所学习的困境与挑战[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 2010, 1 (2) :20-22.

[8]张静.试论当代中国工作场所学习的特点[J].职教通讯, 2010, (4) :36-40.

学习场所 第2篇

为全面落实学校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预案,建立健全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保障广大师生员工的卫生安全和身心健康,制定本制度。

一、室内场所通风

(一)保洁人员要切实做好教室、实验室与室内场馆等重点场所及部位的通风换气工作。

(二)各单位、各部门应有本单位(部门)专人负责做好所在办公室的通风换气工作。

(三)活动室、教室系学生学习、生活密集区域,应在开放前打开所有通风换气设施,消除传染病发生及传播隐患,提倡师生加强课间室外活动。

(四)教室应保持良好的通风状态。根据季节和天气的不同,确定换气方式与次数,每小时需要置换空气,如温暖天气(或季节)宜采取全日开窗的方式换气,寒冷天气(或季节)在课前和课间休息期间利用教室和走廊的窗户开窗换气。

(五)对房屋公共部位、公共场所应当经常开窗通风或增加通风设备,保证公共区域空气流通,并做好安全防范措施。

(六)保证教室适宜的温度。在学习(授课和自习)时间内,教室中部(距地面1米处)的温度应为16-18℃,不宜超过20℃,相对湿度应为30%-80%。

二、重要场所定期清毒

(一)消毒范围主要是指教室、办公室、室内场馆与室外关键部位等,其中楼道、楼梯间、卫生间、排污井口等公共重点部位应实现常态消毒措施。

(二)消毒时间要求公共区域的消毒由学校安排专人进行定时、定点消毒与检查。对进出人员使用频繁的部位,包括楼梯扶手、门把手、体育器材、共用厕所洁具等每天至少一次进行擦洗和消毒。

(三)消毒方法针对不同对象有所不同。门厅、楼梯、楼道、活动室、体育器材等宜在喷雾消毒后使用消毒液(水)进行细致擦拭;地面、墙壁以及经常触摸的物体如门窗、门把手、开关、栏杆、柜台、桌椅、水龙头等表面每天湿性清洁,必要时可用0.1%—0.5%过氧乙酸溶液或含有效氯或有效溴250㎎/L—500mg/L的消毒溶液喷洒、喷雾或擦拭,作用时间不少于60分钟,然后用清水与干净的抹布擦去残留的消毒剂;公共厕所(洗手池、卫生间)的卫生洁具每天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剂浸泡、擦拭30分钟。

(四)消毒人员的具体要求:

1、所有消毒人员必须定期做医学检查和相关培训,学校安排专人对其进行跟踪督查,并佩带相关标识上岗作业。

2、消毒剂溶液配制应在通风良好的场所进行,配制时应穿戴工作服、口罩、橡胶手套等防护用品,防止消毒液直接与皮肤、黏膜接触,一旦接触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

3、消毒工作完毕后,应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双手,必要时用含有效碘3000㎎/L——5000㎎/L的碘伏或75%乙醇溶液擦拭消毒手部1分钟—3分钟。

4、实施消毒时,消毒人员须戴橡胶手套、戴防护口罩,严防意外事故发生。

5、消毒人员应牢固树立消毒隔离观念,严格执行消毒、灭菌常规操作要求和消毒隔离制度。

6、全体教职工要提高安全卫生认识,积极配合消毒工作,教室、宿舍、办公室、室内场馆等,要在消毒之前把门窗关好,以保证消毒效果。

7、严格按照卫生部门要求,用浓度与剂量适当的消毒剂,实施消毒30至60分钟后方可进入室内。

8、校园公共环境(垃圾池、厕所、水沟、排污井口)等要实行每月至少一次消毒。

9、加强学校饮食安全,防止病从口入,使用药物消毒时,必须使用经国家批准使用的药物,正确配制适度剂量使用,在保证消毒效果的同时注意杜绝公共安全事故的发生。

10、各学生食堂必须加强食品卫生管理,严格执行食品采购卫生制度、食品加工卫生制度、餐具的消毒工作等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11、传染病一旦发生传染源时,对所有教室、办公室、室内场馆等公共场所应进行喷洒药物消毒,由专业人员现场指挥,并上报上级疾控中心派员前来指示消毒工作。

12.消毒记录

①消毒工作由学校实施的,负责人要布置具体消毒工作安排,加强自检,做到消毒记录明确,责任到人,不遗漏,无差错,对查出的问题及时整改。

②消毒工作由专业单位及其人员实施的,应建立完整的消毒档案,包括清洗时间、地点、大致区域、消毒单位信息(名称、资质、地址、联系方式等)、消毒操作员姓名、使用消毒剂名称及配制方法,做到自检记录。并协同做好检查记录工作,对消毒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应及时向消毒人员提出整改意见,有需要可向所在单位提出意见。

课堂应是多种学习欲望共存的场所 第3篇

【关键词】 课堂情境 社会角色 好奇心与求知欲

人们的欲望总是由某种或者某几种刺激所诱发的。如由装潢典雅的阅览环境的刺激,可以诱发人们的阅读欲望; 由色、香、味俱佳的食品的刺激,可以诱发人们的食欲;由疼痛的刺激,可以诱发人们的就医欲望。由于课堂是一个多种刺激源并存的场所,各种刺激都有可能诱发学生不同的学习欲望,所以课堂应是多种学习欲望并存的场所。

课堂情境对学生的刺激,可以来自于教师,也可以来自于学生的同伴。而来自于教师的刺激,既可以是教师本人的人品、学识、思维方式及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等,也可以是教师所讲授的学习内容、方法及其对学生的评价等。

学生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他们对教师较为关注,尤其是对教师本人的人品、学识及其思维方式更为关注。人们要求教师为人师表,首先就是要求教师在人品、学识及思维方式等方面均能成为学生仿效的楷模。若教师的人格是高尚的,知识是渊博的,思维方式及各种能力等均能为学生所叹服,则来自教师本人的人品、学识及思维方式的刺激,就有可能诱发学生向教师学习的欲望和努力学好教师所教学科的欲望。

教育的过程常常需要教师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有时需要教师扮演学生家长的代理人、班级的领导者及知识的传播者等角色;而有时,则需要教师扮演学生的知己、朋友、指导者及心理医生等角色。若教师能适时地、恰当地扮演某一社会角色,则来自教师所扮演的角色的刺激,就有可能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缺乏自信和焦虑不安的情况时,若教师能适时地扮演一位心理医生的角色,并能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解、宽容的氛围,那么就有可能诱发学生希望能从教师那里得到鼓励和指导的欲望,以及继续学习的欲望。

按照著名心理學家皮亚杰的观点,一个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并不完全取决于所呈现的信息本身,还须视所呈现的信息与认知者的已有经验的关系如何。一个人所以不注意过分熟悉的信息,就是因为这些信息太司空见惯了。一个人所以不注意不熟悉的信息,就是因为这些信息与他的已有经验的关系不密切,因此,若教师所讲授的教学内容能做到新颖适度,并且所采取的方法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则就有可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生,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非常重视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和作用,能否得到同伴的欢迎和赞许的压力,往往会超过父母和教师对他们的影响。因此,学生不仅要接纳来自教师的刺激,而且还有接纳来自同伴的刺激;即使学生在接纳来自教师的刺激时,也会充分注意到来自同伴的刺激。来自学生同伴的刺激,主要有同伴对教师的评价及对教师所讲授的学习内容的态度和不同的理解。若教师的人品、学识及思维方式能为学生的大多数同伴所认同,则就有可能强化由教师的人品、学识及思维方式的刺激而诱发的向教师学习和学好教师所教学科的欲望;若学生的同伴对教师所讲授的学习内容表现了极大的热情,则就有可能诱发学生的更强烈的参与欲;若学生的同伴能对教师所讲授的学习内容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并提出多种多样的使人颇感兴趣的问题,同时还能采用不同的途径与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则就有可能诱发学生努力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和重建自己的认知结构的欲望。

总之,课堂是一个多种学习欲望共存的场所。学生所有这些欲望的诱发,不见可以促进他们对教师所讲授的学习内容的学习,而且还可以促使他们在学习教师所讲授的学习内容的同时,进行一系列的附带内容的学习。如有些欲望的诱发,可以促进学生的行为学习;有些欲望的诱发,可以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认知结构的重建和观念的提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对这些附带内容的学习,其重要性并不亚于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学习内容的学习。因此,教师应自觉地提高自身的素质,重视学习内容的呈现,恰当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注意学生群体的学习气氛的创设和学生个性的培养,以诱发和强化学生的各种学习欲望,使学生在教师指点下的课堂学习,成为一种复杂的多向度的活动,而不是简单的单向度的活动。然而受“一心不能二用”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当今尚有不少教师对学生已被诱发的一些学习欲望态度冷淡,担心附带内容的学习会干扰、冲淡对教师所讲授的学习内容的学习,并怀疑学生在学习教师所讲授的学习内容的同时,进行附带内容学习的可行性。而事实上,理论与实践都可证明学生在学习教师所讲授的学习内容的同时,进行附带内容的学习是完全可行的。

首先,附带内容的学习都是符合学生欲望的学习。附带学习的内容往往是学生极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在进行附带内容的学习时,不仅积极主动,而且学习效率也特别高。其次,人的思维总是具有明显的跳跃性的,只要加以适当的训练,就可从一个思维对象转移到另一个思维对象。根据学习的需要,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学习内容的思考可以转移到对附带学习内容的思考,然后再转移到对教师所讲授的学习内容的思考,从而使对教师所讲授的学习内容的学习和对附带内容的学习达到某种程度的相互补充。最后,由于附带内容常常是教师所讲授的学习内容的引申与拓展,所以学生对附带内容的学习不仅不会干扰、冲淡对教师所讲授的学习内容的学习,而且通过对附带内容的学习,还快深化对教师所讲授的学习内容的学习。因此,作为一个教师应转变观念,对学生的附带内容的学习进行必要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吴振奎主编.《教学的创造》.上海教育出版社

学习场所 第4篇

一、学习场所合作的典型类别

将合作深度、合作活动、合作伙伴、合作远景等指标作为依据,可以将德国学习场所合作划分为不同类别,而其比较典型的类别为:

第一,裴兹欧特站在教育学的角度,将具有职业群特征、各种工作、培训条件中的合作和合作行为联系在一起进行理解和认识。。

第二,将企业老师、学校老师之间的交流深度作为依据,欧勒和布什费德将校企合作划分为3阶段:其一,交流教学问题、教学经验、教学远景阶段。其二,协商职业教育行为阶段。其三,共同合作落实约定的教学计划阶段。

第三,将由企业老师经过调查所提出的特征作为依据,瓦尔登和贝尔格将学习场所合作模式划分为五种模式:其一,无合作模式。其二,间断性合作模式。其三,问题导向合作模式。其四,常态化合作模式。其五,建设性合作模式。。

二、学习场所合作的困境障碍

很多因素均会使学习场所合作受到影响,如人员、组织、制度等。从组织的角度分析,企业和学校是互相孤立的。在职业培训、职业教育的开展活动过程中,企业、学校更多的以自治的态度参与其中,学校会履行相关法律规定的义务。企业在培训过程中会遵守本企业的利益目标、组织结构。从人员、制度的角度分析,校企合作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如学校和企业对合作的接受程度、认知深度,企业老师和学校老师的工作条件等。合作的直接实行者是企业老师和学校老师,他们根本没有深入、真正了解合作方,对合作老师存在很大的偏见,使合作的效果、深度受到非常严重的影响。为对上述问题进行阐释,裴兹欧特提出了一种说法,即学校和企业之间进入了固化的合作困境。固化的合作困境主要具有5种特点:其一,固化的信息阻滞,就是指合作伙伴不将和自己有关的信息提供给合作对方,合作互相不配合,进而严重消减、阻断了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流。其二,固化的相互误解,就是指合作伙伴将双方之间的背景区别来对特定现象进行解析。其三,固化的冲突掩饰,就是指合作伙伴都知道,只要合作一方没有按照一致认可的对策办事,便会发生冲突。其四,固化的互不信任,就是指由于合作伙伴均感觉到合作对方会损害自身利益,因而合作各方便会采用各种手段来不断保护自己,但是,这也证实了合作方自身利益受损;其五,固化的共同搁置。合作各方只有均具备一定的合作执行能力,共同协作,才能将任务顺利完成。但是,实际中总会存在一些合作方想不谋而获,进而使合作各方无法将执行任务顺利完成。

三、积极创造学习场所合作的有利条件

德国教育和德国政府始终紧密联系实际,为了能够对合作的有利条件进行验证和探索,在不同区域均围绕学习场所合作来开展各种大型科研项目,其中,比较典型的项目为KOBAS,KOLIBRI和KONSIL等。

在1999年,德国教育研究所开展了一项试点研究,即双元制校企合作的优化。对于制度化的合作体系,其基础为合作机制,主要目的就是促使企业老师和学校老师的可持续合作。经过实践表明,经过合作,学校和企业都能在合作中获益。学校和企业要想合作成功,则学校应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学校老师和企业老师应正确认识校企合作,对校企合作的框架条件不断进行完善,保证其能够正常运行。

职业教育学习场所合作是一个科研项目,它是由28个项目构成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如虚拟学习、企业合作、校企合作、自主学习等。这个科研项目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实行创新方案、创新内容、创新方法,使学习场所合作不断得以深化,不断提高培养质量,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中,使校企合作变得更为现代化、完善。通过职业教育学习场所合作,校企合作变得越来越完善,为确保合作人员、合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四、小结

通过分析、研究德国的学习场所合作,我们获得很多启发,受益颇多。对于德国职业学校和德国职业教育企业,尽管二者都对自身的利益有一个考量,但是它们都是先从大局进行考虑的,它们将存在的争议搁置在一旁,吉利实现双方之间的交流合作,制定出更多有效的合作措施。学习场所合作对教学课程的时效性非常重视,合作形式呈多样化,政府给予很大的帮助和支持;另外,德国对实践型研究是非常关注的,经过开展多个试点研究,学习场所合作具有了更为可靠的实证。通过将德国的学习场所合作和我国的学习场所合作进行比较后,尽管二者之间具有很多类似的问题,但是我国和德国的基本国情、历史背景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实践活动中,我们应借鉴德国在学习场所合作中成功经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适用于我国的学习场所合作研究模式。

摘要:自1960年以来,德国就开始对学习场所合作不断研究,形成了非常有特点的合作模式。经过大量的研究,使得学习场所合作具备了更多、更可靠的理论基础。合作走入固化困境是目前学习场所合作的主要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学习场所合作,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盛建军,周晓刚.高等职业教育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实践与创新[J].中国电力教育,2014,(02).

[2]苏轩,杨小明.蚕学馆在纺织丝绸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丝绸,2014,(08).

学习场所 第5篇

为了做好本单位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应急处理,确保一旦发生群体性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时,能及时有效地控制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减轻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造成的损害,根据《XX省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办法》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及其他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制定本预案。

一、预案适用范围

本单位范围内发生的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

二、组织架构和工作职责

(一)组织架构

本单位成立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应急处理小组

组长:成员:

(二)应急处理小组的主要工作职责:

当发生公共场所危害健康突发事故后,应急处理组成员必须立即到达现场进行调查处理。负责突发事故的简单应急救助,保护事件现场、做出紧急避险措施、控制现场局势及保证客人安全等工作,及时向上级负责人和当地卫生监督机构报告突发事件及现场情况。

三、事故报告单位

1、XX县卫生局(执法监督大队):

2、XX县疾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四、事故处理

发生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时,管理人员及员工应镇静,不慌乱,及时了解包括事故发生的地点、时间、发病情况、死亡人数、可能发生原因、已采取措施和发展趋势等内容,并做好详细记录,同时协助卫生监督员和医疗抢救人员做好事故处理和伤员抢救工作。根据情况主要完成下列任务:

1、暂停导致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作业(点),控制事故现场,防止事态扩大,尽量把事故降低到最低限度。

2、协助医疗卫生机构救治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危害的人员。

3、协助卫生监督员对事故地点进行现场录相、照相、勘验,提取与事故有关的证据,并陈述当时现场情况,协助卫生监督员尽快查明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和危害程度。

4、讨论分析事故责任,根据卫生监督机构提出的卫生监督意见书提出防范事故再次发生应采取的改进措施,对事故责任人追究责任。

5、以书面报告形式向卫生监督机构汇报发生公共场所事故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内部处理情况和整改措施等。

五、保障措施

1、在发生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后,要立即启动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应急处理预案,领导小组并马上投入运作,做好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的紧急处理工作。

“场所精神”的回归 第6篇

《南都繁会图卷》;南京;场所精神;老城南保卫战;回归

TU984.18A008207

2005年,南京中华门外、东长干巷旁、秦淮河边,防洪墙上竖立起一道2.4米高、80多米长的青白大理石影壁。壁上刻有一幅浮雕画(见图1)。画的原型为著名的明代风俗画《南都繁会图卷》(见图2)①。长卷的画面被拆成40多个场景,连续排开,蔚为壮观。石雕的位置很合适。因为手卷所画的正是明后期南京城的城南②风光,长干巷是其交界(城内外)。也即,画中空间与石雕所处的现实空间正相吻合。石雕对古画的分解与重组,使五百年前的南京城变成一套快照,顺次展现于市民眼前。它有个正式的名字——“南都繁会石刻”,“新秦淮八景”之一。

图1南都繁会石刻

图2南都繁会图卷

2013年9月28日,秦淮区“老门东”箍桶巷示范街区“开街”。该街区位于南京旧城的最南端(与“南都繁会石刻”只隔一道城墙),是旧城最有代表性的历史街区。老门东,南京老城南地区的一个古地名。它位于老城最南端,北起长乐路,南抵明城墙,西临内秦淮河,东连江宁路,占地面积两万多平方米。经过四年的改造,街区从一片残破的旧宅区变身为一个古意盎然的传统商业风貌区。当然,它不是一次单纯的空间营造活动——类似的仿古商业街区在当下城市建设中比比皆是。这是一个标志性的社会事件。它意味着,喧嚣十年之久、举国关注的南京旧城改造运动(也称“老城南保卫战”)终于尘埃落定。盛大的“开街”仪式上,各路媒体云集,全城为之动容。《南都繁会图卷》再度现身。

这一次,图卷不是被凝固为城市雕塑(从图像到图像),它升级为符号。首先,图卷被高精度放大,绘制在街区入口牌楼的大门上,成为象征性的“门户”:开街仪式的第一步,就是有关领导和市民代表在锣鼓喧天中合力推开这扇“南都大门”(见图3)。其次,大尺度的标志之外,街区里的小纪念物(丝绸手帕、纸伞伞面)上也纷纷印上《南都繁会图卷》的局部图案。它们化整为零,经由市民(更多的是外来游客)之手,散布到四方。最后,在周边尚未完工的工地围墙上,“复兴南都繁会,再现老门东熙攘胜景”字样的房产广告招牌与画中图像连片铺开(见图4)。空间的精神象征、可售的小装饰品、地产开发的宣传主题,图卷的多重符号化转化无处不在。现在,整个“老门东”已为《南都繁会图卷》所覆盖。

七年之间,这张手卷两度出现(近在咫尺)。它从一个普通的景观雕塑的设计原型,一跃成为某片历史街区的主导符号,且为整个南京“旧城改造”定下调子——“复兴十朝南都繁会”。参见《评南京“老门东”:复兴十朝南都繁会》,载《现代快报》,2013年10月11日。这一段时间关于老门东示范街区的新闻报道,多以此句为大标题。

胡恒:“场所精神”的回归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该图卷如此受到现实世界的青睐?毕竟,关于南京城市风物的古代手卷(统称“风俗画”),现留存下来的,除其之外,还有《上元灯彩图》、《康熙南巡图》(卷十、十一)、《乾隆南巡图》(卷十)、《仿宋院本金陵图》等。它们基本都与城南相关,其中不乏名家巨构。在各个方面,《南都繁会图卷》都无特别的过人之处。

就艺术性来说,《康熙南巡图》由清代著名画家“清初四王”之一的王翚领衔主绘——已是名副其实的国宝。《上元灯彩图》、《乾隆南巡图》或细腻雅致,或格局工整。相比之下,《南都繁会图卷》的笔法最为粗糙,并不足观,其绢质也属低劣。按照一些研究者的推断,它的购买者只是坊间“小有余钱人士”,“售价恐怕不及一两,或许几钱即可”。王正华:《过眼繁华:晚明城市图、城市观与文化消费的研究》,见李孝悌编著:《中国的城市生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7374页。就所绘的对象来说,《康熙南巡图》等宫廷图对城市结构的准确描摹,对建筑、街道、景观、人物的形貌还原,都达到了照片般的写实程度。其画幅规模更是《南都繁会图卷》无法相比的(是其十倍)。《上元灯彩图》描绘的与《南都繁会图卷》同是明代中期南京上元灯节盛况,且细节饱满,一笔不苟。《南都繁会图卷》虽然建构宏大,但绘制过于潦草——无论建筑或人物马犬,都只粗有轮廓,近看类似小儿涂鸦。就历史价值来说,《上元灯彩图》在灯节道具上的精雕细琢,《乾隆南巡图》(江宁卷)对清帝大阅兵的全景描绘,《康熙南巡图》对清代南京城市的多重再现(社会、政治、经济),更使它们远远超出绘画的范畴。

就“当代性”来说,这些手卷也各有表现。《上元灯彩图》自2007年面世以来,多受关注。某艺术家以之为主题制作大型装置作品,参加2010年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康熙南巡图》(第十卷)在2013年南京江宁织造府博物馆开馆仪式中被隆重“复活”。它被转制成4D动画电影,在环形巨幕上放映。“寻访千年南京,走康熙南巡路”,是南京旅游路线的新设定。唯独《南都繁会图卷》,在这些文化投射之外近几年,在各种文化活动中,多有对《南都繁会图卷》的利用。比如2006年在上海大剧院上演的昆剧《1699·桃花扇》中,该图卷被作为主要背景。,还能直接介入进现实的空间建构。并且,介入力度在增强:2005年,它只是环境的一个小小点缀(石雕),数年后,它升级为大规模城市空间转型的目标(老门东)。

可见,该画卷与“老门东”之间,存在着某种特殊联系。它的两次现身(2005年、2013年),并非仅只标识着两个独立的空间活动。它们划出的是“老门东”(也可以说是城南)五百年空间史上的某一特殊段落。七年时间虽然短暂,但这是该空间的第一次彻底的结构转型。本文要考察的,就是该画卷在这一轮城市结构转型中的角色与作用,也即,它与“老城南保卫战”之间的关系——它是这一大型空间事件的见证者?参与者?或是肇始者、推动者?

门东,南京老城的最南端,明城墙与内秦淮河的相交处。自明代中期以来,这里就是南京商业及居住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直到清末,门东都维持着典型江南民居的风格。数百年来(到20世纪80年代),街巷与建筑的格局都没有什么变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南就像无数老城区一样,慢慢融入现实的新需求——“市场化”之中。20世纪90年代开始,门东开始出现在各类“保护规划”或“开发计划”中。1992年编制的《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里,门东被确定为五片传统民居保护区之一。1993年,“老城区改造”大规模推行。1998年编制完成的《门东门西地区保护与更新综合规划研究》中,门东开始被探讨“开发”的可能性。实际上,十年来,门东的历史街区已被“缝里插针”的改造模式“蚕食”过半。2000年到2001年,门东曾经历了两轮“旧城改造规划设计方案”招标。中标方案中,门东43公顷的历史街区将全部推平,建造一个由三种类型组成的商业住宅楼盘(包括几幢小高层)。2000年,受秦淮区委托,南京规划建设委员会组织“门东地区旧城改造规划设计方案”招标。2001年,“门东地区改造工程”被当作年度“南京旧城改造一号工程”,继续方案投标。在全票通过的方案中,整个门东43公顷的历史街区将彻底推平,换成一个商业住宅楼盘。如无意外,三至四年间,“全地区的旧城改造任务全部完成”。

2002年开始启动的“十运会”2005年召开的“第十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引发了南京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波城市建设热潮。以此为节点,从2002年到2004年,南京城市开始全面的结构调整: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同步进行,数以千计的大小项目接续动工。,使该计划搁浅。它所推行的旧城整治,是一项打着“文化牌”的庞大的符号系统建构计划(塑造南京的对外形象)。门东的空间定位突然转向:由普通的房产开发对象变为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区。这意味着,它暂时从“市场化”的“灭顶之灾”中幸存下来,成为城南最后几块较为完整的历史片区之一。并且,它与之前的单线的符号建构模式——以秦淮河为主轴,以名人轶事与历史典故为内容——有所不同。在前期准备(历史资料的整理)的过程中,《南都繁会图卷》被“意外发现”实际上,在2004年前,《南都繁会图卷》一直寡为人知。除去极少几篇社会学、历史方面的简短研究论文之外(几张粗陋的局部插图),几乎无人关注。在2007年出版的《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绘画卷》(风俗画)后,图卷的全貌才得以第一次清晰地刊出。,“南都繁会石刻”由此诞生。

2005年,“十运会”结束。另一波更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浪潮“十一五规划”紧随而至。门东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迅速成为“老城南保卫战”最炙热的“战场”。

七年间,门东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一方面,各类“调查研究”[2005年的“南京城南老城区历史街区调查研究(门东地块)”]、“保护规划”(2006年的“南京门东‘南门老街复兴规划”)、“改造计划”(2009年的“危旧房改造”)纷至沓来,各种公示、全民讨论、听证会此起彼伏。另一方面,其间有两次大规模的拆迁活动成为“老城南保卫战”白热化的导火索。2007年,某地产公司拍下南门老街靠内秦淮河的5.9公顷地块,拟建高档别墅群。开发商要求“净地出让”,这致使2006年的有选择的规划式“拆除”变成“地毯式摧毁”。随后两年,由于中央对城南保护的干预,拆迁趋缓。2009年,“危旧房改造”计划再起波澜。它把老城南剩余的几个历史街区全部列入拆迁计划。并且速度在加快,由原计划两年压缩到一年完成。这一次“市场化运作”再次“惊动”中央。2009年8月,“危旧房改造”中止。

这两次“地毯式摧毁”是“老城南保卫战”发生转折的契机。2010年12月,新一轮保护规划出台,老城保护与更新终于走上法制轨道。2010年8月,江苏省人大批准《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南京古城必须以“整体保护”为准绳。2010年12月,《南京老城南历史城区保护规划与城市设计》出台,为“老城南保卫战”画上句号。“老城南保卫战”艰难取胜。不过,代价很是巨大。此时,门东地面上的旧建筑只剩下一个蒋百万故居。

2013年9月,“老门东”箍桶巷示范街区“开街”。门东遭拆除的民宅肌理被大部分恢复。“开街”仪式上,《南都繁会图卷》隆重登场。

此时画卷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对该空间事件的性质认定——“复兴十朝南都繁会”。更重要的,它还是对这份扭转局势的最终方案的诠释——若干消失的事物在此回归。它们有些是在七年中被驱逐的“失败者”,几乎就此离开舞台;有些则是早已湮灭的历史故物,在这场风波中被意外地召唤回来。这些“回归者”都刻写在画卷上。

第一种回归者是空间的形态。一直到2005年,门东尚存大体的历史肌理与江南民居的空间形态。在七年中的数度拆迁下,无论是街巷还是建筑,都被清除干净。即使是法律上受保护的建筑也难以幸免。几处明清文保建筑曾连遭人为纵火。

新的规划中,街巷尺度恢复到百年前的模样。尤其是箍桶巷主街,20世纪90年代因交通需要拓宽至30米,现在按照古地图改回到13米。主街两边伸出的“非”字形的次级街巷,更换上以前的街名,铲掉水泥路面,铺上青石板。重建的那些房子,也恢复到单双层、小尺度的旧有模式,且在形制上(屋顶、檐口、山墙、窗棂)比原状更有“艺术性”。重建中用到很多老的墙砖、木构件,有的是从城南拆建中保留下来,有的是从民间、外地收集而来的古建筑材料。它们被用心地融合进古街之中。蒋百万故居等几间较重要的历史建筑都被原样修复。虽然改造后的老门东街区将比例、界面、细节都尽可能恢复到历史的层面。但回归的并非是古代的真实模样,而是某种古代想象。它是一次关于历史信息的专业重构,徽式民宅、苏式花园、本地风格相杂处,类似于若干种传统建筑的小规模“会展”。其中还有一幢完整的2层徽派木构民宅。它从某处整体搬迁过来,放置在东南处的巷子里,作为一个空间节点发生作用。现在的街区确实古意盎然,但却是符号化的“古意”——每一个房子,每一个细部,都指向某种特定的风格、工法。但是,老门东的旧日味道,其平凡本质,以及独特且唯一的空间组合模式都已不存在。

第二种回归者是空间的使用方式。明代中期开始,门东就是“文人集聚、商贾云集之地”。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京城市规划志》(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42页。清初之后,南京城一分为二。城东北为清兵驻军,西南为市民居住。城南的密度被进一步压缩。但是商业、居住混杂的传统没有变化。清末之后,城南的商业功能逐渐减弱,基本全为居住。到了2005年,门东的老街区还保存有一半左右,都为普通民宅。2006年的“‘南门老街复兴规划”曾拟将门东打造为一个全面开放的“民俗博物馆”——综合性的“商业旅游休闲区”。这是对场地的历史性回溯。2007年,这一规划被弃置,再度进入本被禁止的房产开发模式。2010年的最后一轮规划,使门东重新回到2006年的“‘南门老街复兴规划”的公共路线,且民俗色彩更为强烈。不光是南京本地的民俗品牌大量进驻,外地的品牌(德云社)、国外的品牌(星巴克)等也蜂拥而至(“商贾云集”)。另外,几间旧厂房现在被改建成金陵书画社、美术馆,也很应和“文人集聚”的古意。

《南都繁会图卷》中,门东就在赛龙舟的外秦淮河的北侧。虽然笔触模糊,但也大致看得出来,沿街店铺林立,游人如织。并且其中有几条“东西两洋货物俱全”、“京式靴鞋店”的大幅招牌很是显眼,颇有现在的德云社与星巴克比邻而居的味道。

第三种,也是最重要的回归者,是空间的角色。明初永乐迁都之后,城南所代表的市井生活就与国家权力机制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消解关系。在《南都繁会图卷》中,这一“消解”关系是其核心——它既作为内在结构来组织图像,还表明城市的主角为谁。“南都大门”昭示的,正是这一“角色”的回归。前两个回归者,只是其物质外壳与形式载体。

图卷中,那些权力元素都被有意无意地淡化。象征着权力中心的皇城置于卷末,它并无什么威严气势。宫阙楼宇为云雾所缭绕,似真似幻,颇似一个尘世之外的仙境。重要的“地标”外城墙消失了(在城市风俗画中,城墙一般都会强有力地出现在画幅两端)。宫城城墙只余几个模糊片段——尺度被缩小,与附近的民宅差不多。府衙被挪到山脚下,仿佛一座香火冷清的庙宇。这与招牌满眼、人头攒动的“街市”形成强烈对比。很明显的,城市的政治性(权力结构)在画中被日常性(世俗生活)所吞没。这很写实。明代中期之后的南京既为“留都”,政治地位逐步下降。皇城并不具有权力职能。它在城市中心,但如同虚设。城中虽设有六部等机构,但官员都不掌握实权,大多“不复事事,既贤者亦多无可述”。范金民等编著:《南京通史明代卷》,南京:南京出版社,第258页。所以,画中诸多政务机构都不见踪迹,唯一的一座府衙,也是门前寥落,差役懒散,毫无官家风范。

此消彼长,市井生活变得活跃起来。明初的大移民,使得城南这一空间区域迅速为世俗生活所填充。数百年来,它自然繁衍,形成了某种“场所精神”。正是它,产生着对权力机制的“消解”作用。在《南都繁会图卷》中,该作用清晰可见。这一点,也延续到清代的两张官方订制的宫廷图中。

《康熙南巡图》(第十卷),描绘的也是南京城。它以康熙南巡的路线为主轴。城南仍是主要部分,占据了全画的四分之一。前朝的皇家印记(皇城)遭清除,旧王府被挤到画幅边缘,像一片废墟。即便是新朝的权力机构如布政司署、江宁织造署等,它们虽然都在巡游路线附近,也没有出现在画中。在《康熙南巡图》的其他卷中,但凡城市内容,都有若干“政府机构”在其中占据大幅空间。唯一的权力元素在卷末。“校场演武”一节替代了皇城,以浩大场面的武力震慑着作为画卷主体的市民生活。这是一种新的“平衡”模式,颇有时代特点。清初的南京是一个政治敏感之地(前朝的“留都”)。但在城北全部划给驻军,皇城被拆解殆尽之后,城南还保持着隐秘的活力。这里不仅有市井生活,产业贸易,它还是革命者的据点——反清复明势力的大本营。以政治安抚为目的的《康熙南巡图》,能够轻易地删除新旧两朝的权力表征(官用建筑)以示亲和,但仍对平静的日常生活背后的“隐秘活力”大有忌惮。城南的“场所精神”依然如故。

数十年后的《乾隆南巡图》中,南京卷只剩下“江宁阅兵”的场景。画中,校场演武一节被细致地重绘一遍,城区部分则被全部砍掉。这更显出缺席之物的强烈存在感。这使南京的《江宁校场》卷在整套《乾隆南巡图》中显得非常怪异。其他卷中都是按照《康熙南巡图》的常规模式来布局描绘——山水、城市、事件。这或许是因为在乾隆第二次南巡后一年,即在南京成立专事禁书的“江南书局”,大兴文字狱。江浙一带的知识分子以及普通民众受荼毒甚深。文字狱祸事牵连极大,两江总督等高级官员多有连坐获罪。此时的南京城,气氛相当紧张。

1949年之后,这一“存在感”逐渐减弱。经过几番城市结构调整,城南不再具有“平衡”权力的作用。现在,它的空间角色回到最初时那样,只是城市里的一片普通住宅区。

所以,《南都繁会图卷》在2004年被“意外发现”、“南都繁会石刻”应运而生是一个信号。它标志着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那个以秦淮河为主线,以名人轶事、历史典故为内容的(“大文化”)符号系统发生巨大变化,一直遭忽视的“日常性”正式进入其中,成为新元素。新的“秦淮八景”大多出于历史典故,如“牧童遥指”、“赏心亭”之类。“南都繁会石刻”是一个异类,唯有它以平凡的市井生活为主题。

但是,“日常性”如同双刃剑。一方面,它的丰富细节为符号系统的扩充、重构提供大量原材料,并以世俗的快乐提高了大众对该系统的共鸣程度。另一方面,“日常性”对原有的符号系统却有着潜在的破坏作用。“日常性”的符号转向(传奇化、神秘化、文艺化)总是不可能完全实现。实际上,日常生活与文化图景一直相互平行。某些无法符号化的东西,比如日常生活中的低俗之物、直接体验方式、非幻想品质,虽然被一并吸纳进符号系统,但是,它们与之前的符号成分(“乌衣巷”、“秦淮八艳”之类的怀古情调)并不那么协调,甚至还有所冲突。对于符号系统所需达成的最终目的(即营造一个完美的想象空间)来说,这些异质之物无疑是一种隐患:它们使得符号系统不够纯粹,甚至还消解了符号系统与主体之间的距离,而这正是“想象空间”存在的基础。而其最大的破坏性在于,它的出现(《图卷》的“石刻”化),将地表之下沉睡已久的“历史角色”唤醒。也即,随着“石刻”回归现实的不只是历史图像,还有蕴含在画中的“场所精神”。它对权力的本能反感,以及对符号化的抗拒,都一并激起。其强有力的平衡、消解、对抗能力随之进入城南风波。实际上,这场“风波”原本只是“大他者”(借用一个精神分析的概念,即现实的符号秩序)的一次内部纠纷——“文化牌”与“市场化”之间的冲突而已。正如我们所见,如果不是“十运会”的突然介入,2001年的“南京旧城改造一号工程”早已使“老”门东无声无息地消失。

“老城南保卫战”就缘于此。一幅古画的发现,带来一位不速之客(空间的历史角色)。它偶然间闯入“大他者”的领地,扰乱了各方力量关系。它将一场权力间的“内部纠纷”推向公众与媒体,使之成为一个公共事件。在资本强大的运作能力之下(它若干次试图将纷争拉回到“大他者”内部纠纷的轨道,且近乎成功),它还能不断扩大事件的边界,升级其性质:“城南保卫战”不仅是“文化保卫战”、“历史保卫战”、“空间保卫战”,甚至还成为“人性保卫战”。城南的原住民(被拆迁者)本来一直都处于沉默状态,并无多少人关注。2006年以来,他们的状况被各个媒体大量报道,成为城南风波的主要焦点之一,亦是事件诸般转折的决定性因素。在2010年12月发布的具有法律意义的保护规划(《南京老城南历史城区保护规划与城市设计》)中,明确把保护原住民、鼓励回迁居住并停止任何方式的“外迁安置”、“动迁”行为等条目列入其中。七年间,画中“场所精神”逐步显现出作用力,微妙地推动着事态的发展,转换其方向。正是它,挽救了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

三种回归者(空间的形态、使用方式、历史角色)已然落地。《南都繁会图卷》的“当代性”也得到证明。正如我们所见的,在2013年“箍桶巷”开街仪式上,《图卷》以凯旋的姿态全方位地展示出来。但是,“回归”其实并不彻底。

这片本属全体市民共享的空间里存在着一处异样之地——内外秦淮河间的一块黄金地带,面积是整个门东的四分之一。2007年,“雅居乐”地产集团将之拍下,开发高档别墅区,拟建别墅200多套。一同划归私人所有的还有内秦淮河沿河一带——它本是“秦淮风光带”史上最著名的公共空间“河房区”。虽然2010年的保护规划明确规定停止此类行为,但是“雅居乐”项目令人意外地未受影响。它在2013年与箍桶巷开街仪式一同“开盘”。从空间的公共性角度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刺点”。

不彻底的回归,意味着城南之事尚未终结。虽然“保卫战”暂告落幕,但是空间的新旅程才刚开始。到目前为止,最重要的回归者(《图卷》中的场所精神)只能说初显头角——使“老城南保卫战”局部成功。在“老门东”历史街区的后续使用过程中(很多方面都还需要我们密切关注),它还会带来什么新的觉醒之物?它们将以什么方式进一步“回归”现实?将会对这一空间以及更大范围的区域产生什么新作用?这些都还是未知之数。回归,还在继续。2014年10月,“雅居乐”地产(香港上市公司)卷入某贪腐案,董事会主席“被控制”。2014年初,南京市溧水县拟将在某度假区内划出18.6公顷,耗资13亿元“再现明代画作《南都繁会图卷》的景致,打造以明文化为主体的‘大明城”,使之“成为外地游客及南京人寻找记忆、触摸南京历史脉络的怀旧之地”。可见,图像还在以多种方式回归。《南都繁会图卷》的“当代性”表现远未结束。

The Return of Agenius Loci:

Nandu Fanhui Tujuan and “the Battle of Defending the Old Southern Nanjing”

HU Heng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 China

“The battle of defending the old southern Nanjing” from 2005 to 2013 was a turning point of the urban renewal movement as well as a significant event in the history of city construction in Nanjing. By analyzing the incident through a recurring painting of Ming Dynasty—Nandu Fanhui Tujuan, the paper attempts to offer a new possibility to interpret this event.

Nandu Fanhui Tujuan;Nanjing;agenius loci;the battle of defending the old southern Nanjing;return

学习场所 第7篇

人们对场所具有认同感,并参与到场所的营造中,才使得定居之场所具有“场所精神”。这种场所精神不单单是“乡愁”1,更是其家乡建设与持久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

《场所精神》是建筑理论家诺伯舒兹的著作。 书中主要强调:场所不是指抽象的地点,而是由具体事物组成的整体。场所的整体性不能简化为所谓的空间关系、结构组织和系统等抽象范畴。场所必须要有人的活动、要有人具有创造性的自由参与、 以及人对自然的理解,才能被赋予场所精神。不管是自然形成的乡村聚落还是经过规划的城镇,都经由人们参与建设和人的交往活动才具有其特性的场所,而蕴含其间的场所精神是影响人们进行场所选择与营造活动的主要因素。

1. 场所与场所精神

1.1场所

“场所是自然空间与认为空间集结成的整体。”2这种集结因人的活动才具有意义,人们依靠智慧借助自然力量利用周边环境进行营建,使场所具体化,逐步“定居”,继而形成聚落(乡村、 城镇)。场所的本质和特性就是源于某地明确的方向性与环境认同感而让人产生的“方向感”和“认同感”。同时,脱离整体环境和人们营建活动的场所不再具有场所意义,只能称之为空间架构。

“人们从儿童时代起从‘家’中获得了认同与定向的立足点。在村落中从精神、心理、社会、空间和功能上发展和健全了自己对村落以及更广范围的环境的认同与定向。”3乡村的羊肠小道、农田、 山脉、溪流与水塘,承载生活记忆,农耕生活是忠实的生活体验,被人们所熟知并能亲自参与。相比而言,城镇意象的标识性给人感受最多的是现代气息的咄咄逼人与历史建筑的死板和压抑。

1.2场所精神

不管是乡村还是城镇,不同尺度的聚落是环境中最重要的人为场所。满足人们环境需求和交往要求的建筑物不断出现,人们生活于此、活动于此, 被赋予某种特殊意义场所精神随之形成并长期存在。

从当今乡村和城镇发展情况来看,某地的场所精神很难长久且完整地存在。人们越来越频繁的活动不断破坏场所的自然特性,各地不停的拆建更是加快了场所更新速度,新场所精神的建立超出在地人适应能力。他们大都被动改变,缺乏主动和亲身参与。“场所更新”脱离地域特色,地域性场所精神的沦丧让人不断忘记乡愁,迷失乡愁。

场所结构的变迁,在乡村和城镇之间双向流动。 变迁中,人们若果要减弱对环境的疏离感并迅速在新的场所中找到“家”的感觉,就要保护多样化、 富有地方味的地域性文脉场所精神,用新的历史脉络将场所本质具体化。

2.“人为场所”——乡村聚落与城镇的结构特性

不管是乡村还是城镇,都有让人熟知的场所结构。

(1)节点:宗祠、取水地是乡村的重要节点; 政府大楼、车站等地标建筑是城镇的名片。

(2)路径:乡村小道与“村村通公路”不仅是乡村区域划分的边界也是通往外界的路径;放射形道路、网状道路或环形道路的交织不仅是城镇的基本特点,也是城镇各部联系及与外联系的必经之路。

(3)区域:在乡村,晒谷场、池塘、农家小院是人们社交活动的主要场所,田野村头和一些重要的祭祀场地都是乡村重要的活动区域;在城镇, 市民广场、公园、古城遗迹等是城市中为数不多的公共交流活动空间,是城市中重要的区域结构。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人们只需寻求适宜的、人性的场所尺度以满足生产生活需要。乡村聚落在空间层次和尺度上都比城镇小。城镇基础设施更完善,能便捷地生活,但乡村生活方式更自由。 这种“自由”是指人们拥有创造性的参与机会和对乡村生活的忠实体验。

乡村与城镇场所结构都面临各自的问题。城镇居民活动参与度降低,交流活动时间减少,活动空间不断自我压缩导致城镇公共空间空心化,使得城镇场所逐渐沦为空间架构。“农村空心化”表现出的房舍闲置、田地荒芜、青壮年流失、老幼妇孺留守, 让乡村不再具有活力,乡村场所精神在逐渐沦丧。

3. 场所具体化营造——建筑

“人为场所的特性绝大部分由开放的程度而定,内部和外部的关系构成了建筑最主要的本质。”4建筑物以人们认同的方式营造,形成其特有的场所精神。建筑具体化表现在场所中发挥的作用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

(一)构造方式:建筑特性的主要表现是构造方式(构造方式:框架式、开放的、透明的、量感的),其次是营建模式(大包大揽或者互助参与)。 城镇建设工业化明显,缺乏场所互动;“互助参与式”乡村建设凝聚人们的辛苦劳动和情感寄托。

(二)造型:一些建筑强调垂直方向的解放, 用垂直线条和造型表达某种愿望;一些建筑平行于地面,表达某种归属与自由。乡村建筑大都水平延展归属大地,民居因地就势并久存于自然;城市更多的是垂直于地面的高楼大厦,体现的是工业的、 现代化的成果。

(三)材料和颜色:对材料特性进行浓缩并形象化,通过某种营建模式或设计手法的展现使得地方性特色随之形成。石头、砖和木头等材料的不同特性,表达了建筑物存在于大地上的方式。材料本身颜色淳朴自然,且具有地方独特性,比如黄土高原窑洞的土黄,徽派建筑的灰瓦白墙等。城镇建筑中现代材料(钢材、混凝土、涂料等)与现代构建代替了传统的构筑方式,材料颜色更是百变不穷; 早年乡村营造采用自然材料和传统营建模式,受现代文明的冲击,人们观念逐渐改变,乡村建筑的材料和颜色也慢慢走向现代化、工业化。

乡土建筑富含的建筑文化蕴藏着别样的空间感受和情感体验。虽然许多中国乡村建筑仍然保留着地方特色与空间特性,但面临着绝迹风险。 一些民居体现着中国传统思想“长幼尊卑”,如礼制促成北京四合院这种合院形制的院落空间和居住空间;一些民居体现着对自然环境条件的尊敬,如干栏竹楼采用上下分隔的空间形式来适应南方潮湿的居住环境。

“都市建筑可理解为真实社会价值观与需求对地方性精神所做的一种诠释。”5城镇倾向于工业化建设,导致传统与地域性建筑不断失去生存环境, 城中村改造与古城保护正是出于对沦丧的城镇场所精神的一种抢救性保护。过度的商业拆除与旅游开发使当地百姓脱离乡村生活,不断加快乡村消亡。

传统村落在变,现代村落也在变;古城镇在变, 现代城镇也在变。人们主动或被动地选择生活场所更迭的方式与程度,同时也在选择他们的乡愁。

4. 场所选择—— “乡愁”

人们对场所的认同感和依赖感不同,不同人群会做出不同的场所选择。在城镇还是在乡村定居,有人妥协于生存压力和生活条件,有人更加注重生活体验感受,影响他们最终选择的是场所精神——乡愁。

老一辈有老一辈的乡愁,是乡野故土,或是古城中那棵古树,抑或繁华都市中的公园一隅;中年人有中年人的乡愁,是田野中那一方水田,或是城乡变迁中那依旧站立的老楼,抑或上山下乡的那点回忆; 年轻人有年轻人的乡愁,或许没有长辈那种强烈的感情,对乡村或是城市没有深深的眷念,但是某些生活记忆承载着他们的乡愁。在城乡变迁中,保存既有场所精神、留住人们生活记忆的根尤为重要。

5. 结语

“美丽乡村建设和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要让居民望得见山、 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6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第一,在乡村规划设计中,尽量保护和保留乡村场所精神。“即使城镇化水平达到70%,仍将有四五亿人在农村,未来农村建设要留住乡愁。”7例如:在2015年8月2日新闻联播播出的信阳郝堂村,坚持“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8的理念, 建设出“让年轻人回来、让民俗回来、让鸟回来” 的原汁原味乡村,极具借鉴意义。

第二,未来城市建设中,要保留城市变迁的历史痕迹,保护其历史延续性。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人们已经在城市生活多年,对城市有些场所或多或少产生认同感。因此,一些特殊的场所要保留,这样人们留下了记忆的依托,城市的文化底蕴得到积淀。例如:江汉路在武汉几十年的城市建设与更迭中被完好保存,它不仅是一段历史时期的见证更是城市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历史和文化厚重感也因此凸显。

第三,将现代化生活引入乡村建设中。农民工红利结束后,农村将迎来“返乡潮”9,这些人身上仍然带着城市的生活气息,在农村的基础生活设施设计和生活场所空间设计方面可引入现代化建筑元素满足其时代需求。在尊重农村习俗和农民生活习惯的前提下,引入现代生活方式,比如用冲水厕所代替旱厕,用一体式厨房替代独立布局在生活后院的厨房,在乡村的公共建筑设计中加入充实村民生活的书吧、咖啡吧、茶吧设计等。

学习场所 第8篇

5月8日, 山西省政府召开全省深化餐饮场所燃气安全专项治理动员电视电话会议。省质监局局长常高才在发言中就全省质监系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提出6项工作要求。常高才局长强调, 质监系统要进一步紧张行动起来, 对这次专项治理, 态度要坚决, 责任要到人, 措施要严厉, 工作要落实, 隐患要消除, 基础要夯实, 不断提高餐饮场所燃气气瓶安全水平, 切实维护重点场所公共安全。

常高才指出, 近年来, 全省质监系统始终把特种设备尤其是燃气气瓶安全监管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别是2012年11月23日寿阳燃气事故发生后, 全系统立即全面、深入组织开展了燃气安全领域特种设备隐患专项整治工作, 累计排查液化气储配站 (含液化气供应站点) 329家、加气站75家和使用燃气的饭店5 000余家, 督促整改各类安全隐患5 741项, 全省燃气领域特种设备安全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但是, 目前餐饮场所燃气气瓶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有些问题隐患还比较突出, 比如:燃气气瓶底数不清;一些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存在非法灌装、销售瓶装液化气行为, 甚至非法分罐倒气;部分餐饮场所使用判废、超期未检和标记不符合规定的燃气钢瓶;少数气瓶充装和检验单位擅自违法修理、改造、翻新报废气瓶等等。

常高才局长要求, 全系统要以此次专项治理为契机,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 重点做好以下6项工作:一是准确掌握底数。要把燃气气瓶作为普查重点, 按照“全面摸清底数、全面注册登记、全面纳入监管”的原则, 在真正掌握全省燃气气瓶准确底数的基础上, 对所有在用燃气气瓶及时进行定期检验, 确保到期必检、应检全检。二是提升检验能力。要合理规划, 加快进度, 大力推动气瓶检验机构建设。各地要根据本地气瓶拥有量, 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气瓶检验机构, 政府要在用地、资金、人员等方面予以保障。同时, 鼓励引导民间资本、社会力量参与投入, 切实满足气瓶检验需要, 确保应检能检。三是推行治本之策。各地要积极推广晋城市采取的政府补贴回收报废气瓶, 太原市采取的通过电子标签、智能瓶阀信息化手段实现气瓶动态监管等有效举措, 从根本上杜绝气瓶超期使用问题。同时, 要进一步引导充装企业走联合、联营、连锁发展之路, 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四是严厉打非治违。要结合正在开展的特种设备打非治违行动, 严厉打击非法充装、销售瓶装液化气和分罐倒气以及违法修理、改造、翻新报废气瓶等行为。对上述行为, 一律按规定上限予以处罚, 并对相关充装、检验单位停产整顿;对经停产整顿后仍达不到安全要求的, 一律关停吊证;对触犯刑律的, 坚决移送司法机关。五是强化使用监管。要大力督促使用燃气气瓶的餐饮单位强化气瓶安全使用意识, 坚决杜绝使用不符合安全技术规范要求、标记不符合规定和超期未检、判废气瓶。要坚持严查快处, 对存在上述问题的气瓶, 一经发现, 立即移送专业检验机构依法处理, 并依法追究充装企业责任。六是全力做好配合。要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 积极参与建立定期会商、信息共享、联合执法等工作机制, 共同提高治理成效。

试论场所理论 第9篇

一、场所理论产生的条件

任何理论的产生都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场所理论也是如此,它的产生离不开特定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和理论基础。

1、场所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

作为一种后现代建筑理论,场所理论的产生是对现代主义建筑,特别是那些不考虑周围环境和文化背景,而盲目套用国际主义风格的所谓的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论批判。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建筑界的许多设计师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探索,出现了大量量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建筑作品。哈贝马斯曾总结出对于现代主义建筑的三种反动类型:第一种,新历史主义、传统主义或逃避主义;第二种,后现代主义(这里指狭义的后现代主义);第三种,活力论,这种建筑以生态问题与城市的历史遗留的保存问题为出发点。这些尝试都是为了在城市设计与空间、文化与历史语境之间获得一种紧密的关联。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理论便属于第三种类型。场所理论没有盲目的否定现代主义的一切,而是以一种弥补缺陷的态度去探索一种解决问题的新办法。

2、场所理论产生的理论渊源

场所理论是建筑现象学的主要内容。现象学出现于20世纪初,是由德国学者胡塞尔创立的一个哲学学派。他回避了传统哲学中预设的基本问题,即回答物质、意识谁为第一性的问题,而是将物质、意识统一起来共同解决问题。所以,“两栖性”是现象学的主要特征。胡塞尔的现象学是从物质与意识相统一的角度来看待整个世界,不去探讨世界的本质,而是以活生生的人的感受来直面生活本身,这对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对人类情感的漠视现象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海德格尔将胡塞尔的现象学继续发展下去,他充分扩大了胡塞尔意向性学说中的“虚构”维度。如果说胡塞尔将主体与客体统一在意识现象中的话,那么海德格尔则将主体与客体直接融合在了一起,即人是世界的人,世界是人的世界,两者相互吸引,相互作用,处于一种“不离不弃”“若即若离”的境界。由此可见,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彻底打破了传统哲学将世界划分为物质和意识的企图,而是将物质与意识紧密的杂揉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整个世界。

二、场所理论的内容

场所理论是建筑现象学的重要内容,是诺伯格·舒尔茨将海德格尔关于人与世界“境域”式的存在方式的理论运用到建筑设计之中,即把一种通常被认为观察主体(人)与被观察对象(建筑物)之间是单纯的线性关系的这种观念,转变为人与建筑物是处于同一个境域中,这个境域不但是由观察主体的人与被观察对象的建筑物构成,而且也包括人和建筑物之间的共同参与和相入相出的关系。这个境域被诺伯格·舒尔茨定义为“场所”。于是,传统意义上的不可分割的巨大空间被分割成以单个建筑为单位的小块空间,设计师开始调整他们的工作重心,向个体的内心需求靠拢。建筑设计师不再只是“居住机器”的建造者,更多的是考虑功能之外的心理需求和个体差异,这必然带给设计师很大的创作空间。他们——设计师,已经成为人类历史的记录者,人类情感的抒发者。因此,建筑现象学一经问世,就成为后现代主义者们争相抢夺的对象。虽然它并不是后现代主义的专利,但是在后现代主义建筑师手中便成为反抗现代主义建筑刻板雷同、庸俗化倾向的一件武器。

1、场所

诺伯格·舒尔茨认为,场所是有清晰特性的空间,是人类生活发生的地方,“是由具有物质的本质、形态、质感及颜色的具体的物所组成的一个整体”。因此,场所与物理意义上的空间和自然环境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是人们通过与建筑环境的反复作用和复杂联系之后,在记忆和情感中所形成的特定意念,是由特定的地点、特定的建筑与特定的人群相互积极作用并以有意义的方式联系在一起的整体。

由此可见,场所是一个和谐的整体空间,这里的空间不是简单的三维环境空间,而是包括环境、时间、人以及人的意识、观念等因素在内的一个多维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所有的要素都为同一个目的、同一种意义而存在,并以人、建筑、环境三位一体的实体方式存在。

2、场所精神

场所不但有实体形式,更重要的是它具有精神上的意义。诺伯格·舒尔茨认为,城市是由一系列场所组成,每一个场所不但有实体内容,更重要的是具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和特质,这些特质与城市的历史、传统、文化、民族等一系列主题密切相关,正因为有了这些特质——场所精神,场景才能成为市民喜爱的场所。诺伯格,舒尔茨提出两种场所精神:方向感和认同感。方向感是指人具有辩识空间的能力,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认同感是指人在空间中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并能得到满足和安全的感觉。方向感和认同感代表着场所精神的不同层次,方向感是场所精神的初级阶段,是产生认同感的基础,认同感是方向感的最终目的,是场所精神的最高境界。这两种场所精神是要人能够栖居下来以实现人类存在的意义。

由此可见,从某种角度讲,场所精神是一种地域特色。它是根植于场地自然特征之上的,对其包含及可能包含的文化特征的提炼,是一个时间与空间、人与物、物与环境、人与环境、现实与历史纠缠在一起形成的,是依靠设计师的参与和体验才能把握的地域特色。把握场所精神的目的是使整个场所具有统一性、和谐性,从而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

因此,场所理论的意义不是在于为建筑师提供一种具体的设计理论,而是在于使建筑师有一种整体的设计理念——场所意识。它要求建筑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要深入发掘场地的场所精神,并将影响场所精神的因素纳入到设计中,最终达到建筑与生活环境的和谐统一,以实现人类“诗意的栖居”。

从场馆走向场所 第10篇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5年世界田径锦标赛的成功举办和2022年冬季奥运会的成功申办, 我国的竞技体育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极大地带动了国内体育产业的发展。群众体育运动蓬勃发展, 各地体育赛事密集举办, 运动俱乐部雨后春笋般出现, 手机运动应用软件层出不穷。运动, 已经成为大多数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

体育产业将迎来规模化大发展。目前我国投身体育行业的企业已超过3万家。2014年, 中国人均GDP突破7 485美元, 享受、发展型消费需求上升, 健身、娱乐消费需求爆发的临界点已经到来。随着产业链上游体育资源逐渐放开, 商业性和群众性赛事率先放开审批, 未来围绕体育竞赛表演业为核心的产业将逐渐发展, 体育赛事、娱乐、健身产品逐渐丰富, 从供给端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

体育产业的发展空间仍然巨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提出, 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要达到2 m2, 而根据国家体育总局于2014年12月26日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显示, 截至2013年末, 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1.46 m2。截至2014年, 中国体育产业增加值近4 000亿元人民币, 约占GDP的0.6%, 远低于发达国家2%的平均水平。按照17%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推算, 到2020年, 体育产业占GDP的比重将达1%以上, 体育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运营和市场的主体发生了变化。第一, 轻资产、强资源整合能力的体育赛事管理公司将逐渐成为产业主流;第二, 涌现出大量面向群众体育健身消费市场 (场馆运营、体育健身、智能设备) 的创新型公司;第三, “观众”变身为“用户”, 海量用户和海量数据沉淀, 企业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应用平台发现新的商业机会, 创造新的商业模式 (1) 。

体育, 已经从单纯的竞技转变为更加丰富的大众娱乐消费体验。随着不断变化的大众体育参与需求, 大型场馆的物理空间意义变得越来越不重要, 而适应更多复合需求的泛体育场所, 将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新空间。如何理解需求的变化并创造出“让专业走向大众, 让大众走向专业”的新概念体育运动场所, 是习惯了根据设计任务书和规范来进行大型竞赛型体育场馆集群项目设计的建筑师面临的新挑战。

一、体育场馆“瘦身”

过往的体育场馆往往是针对某一个赛事而建设的, 赛事需要的大量空间和设备在赛事结束后容易闲置浪费。而今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举办赛事并非场馆建设的长久目的, 而且赛事举办可以通过预留空间和布置临时设施来实现, 因此重点应该转向长期运营的大众健身功能设置。例如在西部某县级市的游泳馆设计中, 虽然项目仍然属于传统的“三大件体育中心” (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的标准配置) 之一, 但政府将其定位为大众运动场所, 不设看台、跳水池和50 m训练池, 这些原本看来是举办比赛的“硬件设施”, 被削减到最低标准甚至直接取消。而重点放在大众活动空间和配套设施的设计上, 除了50 m×25 m的标准泳池外, 加设25 m短池、儿童戏水池、休闲水滩、儿童多功能活动室等, 每个空间都不严格封闭, 空间连续通透, 人们进入游泳馆好像走进一个开敞的水上活动休闲大厅。该类项目的设计不可直接套用《体育建筑设计规范》来定位场馆等级并计算相应的场地、功能房间配置需求, 而是应该实事求是地结合场馆的市场定位, 有选择性地配置功能, 比如减少赛时功能用房 (如裁判室、运动员更衣室、药检、媒体办公区、贵宾接待室等) , 增加大众活动区的更衣、卫生间数量, 增加多功能活动区等。

二、体育场馆“融解”

除了体育场馆本身的“瘦身”之外, 体育场馆也并非如之前一样孤独地存在于空旷的广场中并进行封闭管理, 其空间和形体也从功能单一的建筑个体演变为以下两种存在方式。

方式一是将体育场馆融入一个复合功能的建筑群或区域中, 与其他建筑和公共开放空间共同组成更加丰富的活动场所。代表案例是北京五棵松体育馆及其周边建筑群。作为2008年奥运篮球比赛馆, 从2009年开始至今, 该片区以主体建筑篮球馆为核心不断进行区域改造升级, 完善提升业态, 现已形成由主篮球馆 (由乐视冠名为“乐视体育生态中心”) 、可布置2 000个座席的无柱大空间多功能馆 (由汇源集团冠名为“汇源空间”) 、拥有11片整场和1片半场的篮球主题公园HI-park、7万m2的多功能室外广场Hi-Central、5.8万m2的特色体育文化休闲街区Hi-UP、5A写字楼、大型综合购物中心等复合配套设施组成的集文化体育、商业休闲为一体的健康时尚生活圈 (图1~图3) (2) 。

方式二则是体育场馆与其他功能体块紧密结合为一个更大的综合建筑体, 其空间、流线和形体组合更接近商业综合体, 而立面往往不再像传统的“体育馆建筑”了。代表案例为正在建设中的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文体中心, 该项目建设运营采取PPP模式, 在前期就明确定位为向公众提供体育、文化、休闲服务的城市综合体, 文体中心复合了小型体育馆、健身中心、小剧场、文化馆、儿童图书馆、展览馆、精品酒店、商业休闲等众多功能, 提供给多功能运营的空间面积占总建筑面积 (12万m2) 近45%。各空间既相互独立又自由连通, 室外与室内空间融为一体, 体育馆的立面也不再是传统的大跨结构加幕墙, 而是“消失”在一个更为完整的形体之中, 与其他功能体块密不可分一气呵成 (图4~图6) (3) 。

三、数字技术营造新的运动主题场所

消费型科技在过去几十年里蓬勃发展, 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变, 人工智能、云端计算等技术在电影和游戏领域不断地颠覆消费者的感官体验。而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线下体验行为, 尤其是对场地有极高要求的项目如滑雪、高尔夫等, 其推广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场地和空间的局限。基于虚拟现实 (virtual reality) 技术的室内运动会所应运而生, 由过去的找场地, 变成随时随地的互动娱乐, 此时运动、社交、娱乐的需求边界进一步模糊, 建筑既是健身房, 又是酒吧咖啡厅和游戏场。[1]2015年12月26日开业的北京银泰中心首家in SPORTS体验店以“主题冰雪俱乐部”品牌形象出现, 是一个集声、光、电现代科技的室内滑雪体能训练和运动游戏俱乐部, 也是一个用游戏科技带给运动者感官刺激的运动俱乐部, 其中最大的亮点为由德国Sky Tech Sport公司研发的专业滑雪领域虚拟现实设备, 该设备旨在让更多爱好运动的人士通过虚拟显示效果, 享受震撼的运动体验 (4) 。另外一个上千平方米的大型会员制室内体育主题俱乐部将在该体验店附近面世, 集合了虚拟现实运动、专业培训指导、运动数据收集及分析、社交等多种功能, 由于数字技术的灵活性, 其专业培训指导和体验项目可以涵盖滑雪、篮球、足球、瑜伽等诸多类型, 室内设计风格也一扫健身房的枯燥, 更像是一个社交聚会俱乐部。而通过手机应用软件随时随地进行线上预定、约战、分享、分析、评论, 更是极大地增强了用户的参与感。这类“轻运动泛主题”的场所需要设计师创造独特与灵活可变的主题空间, 依靠强大的虚拟现实技术提供运动体验, 而运动场地的物理空间大小及尺寸是否满足专业要求, 已经不再成为重点考虑因素了 (图7) 。

四、户外体育场所的兴起

国家体育总局早在2008年12月发布的“我国第三次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时就已经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取代了“体育人口”这个概念, 这表明“进一步加大政府对群众体育工作的公益性投入, 动员和引导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全民健身活动之中, 扎扎实实地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早已成为政府部门关注的重点。[2]近年来, 以运动为主题的体育休闲公园在城市里大量出现, 无论是政府还是开发商, 都乐于将此作为提升城市公共功能配套和居民生活环境的重要展示手段。城市居民在物质生活需求得到一定满足之后, 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的消费成为必然趋势。相对室内体育场馆, 以户外运动休闲为主的体育公园将绿色景观与运动、休闲有效地结合起来, 极大地填补了社区健身场地和大型体育场馆之间的空白, 面向的体验群体更为广泛, 体验时段更为灵活, 体验方式也更为多样。

典型的代表案例为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该公园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北五环林萃路, 占地680 hm2, 其中南园占地380 hm2, 北园占地300 hm2, 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全民健身示范公园。公园森林资源丰富, 以乔灌木为主, 绿化覆盖率达95.61%。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向公众免费开放, 成为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北京最大的公共公园 (5) 。游人或闲庭漫步, 或支帐篷野餐, 或慢跑健身, 或湖中荡舟。其中的体育园设置了网球、羽毛球、篮球、足球、跆拳道等健身休闲场馆, 多家青少年和幼儿足球俱乐部常年在此培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城市马拉松运动的普及和乐跑俱乐部的增多, 在此举办的大众活动和赛事不断, 公园也相应增加了集训营、休息补给站等配套服务设施, 诸多跑步俱乐部均扎根于此常年组织培训活动 (图8, 图9) 。

另一个案例是浙江省宁波市杭州湾体育公园, 当地政府旨在盘活因为各种原因不急于整理挂牌的土地, 引入PPP合作方, 将其建设成为满足公众运动休闲的体育公园 (图10~图12) 。在这个项目里, 政府建议设计师与运营商紧密结合甚至建立“投资+设计+运营”的设计联合体, 以便项目得到很好的落地实施。于是在前期定位和设计过程中, 设计师需要以产品设计师和营销体验师的身份思考问题, 工作不仅局限在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层面, 还需要进行市场调研、寻找运营资源、协助商业谈判, 综合、全面地介入到项目中。而这也正好契合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提到的“创新体育场馆运营机制, 推行场馆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模式”的要求。

结语

纯“建筑”意义上的体育场馆正在消失, 面向大众的体育“场所”日益崛起。无论是设计师还是运营方, 以何种姿态、角色、能力去适应体育产业发展带来的这些新变化, 是值得深入思考并不断实践的。

摘要:体育产业发展带来新的体育消费群体和消费理念, 传统的大型体育场馆的体量正在逐渐瘦身、融解甚至消失, 新兴的多功能运动场所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和青睐。本文主要论述这些变化带来的体育设施建设、运营和设计的新概念, 以及在此背景下建筑师面临的新挑战。

关键词:体育场馆,多功能运动场所,建筑师,转变与挑战

参考文献

[1]纪庆革, 潘志庚, 李祥晨.虚拟现实在体育仿真中的应用综述[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03 (11) :1333-1338, 1457.

赠阅场所清 第11篇

静安

688.COFEE、EXEMEBAY、SPR COFFEE、SPR咖啡、阿德咖啡、巴黎婚纱、百乐门咖啡馆、避风塘、布里斯朵咖啡、藏乐汤坊、达加马巴西烤肉、德真会齿科、迪欧咖啡、福建兴业银行、富华咖啡厅、富华口腔科、富华美容整形、富华眼科、干锅居、古诺咖啡、光大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海之幸日本料理、好友咖啡、花样年华咖啡、花园咖啡、华山医院、华夏银行、环艺电影城咖啡厅、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锦园茶馆、咖啡缤、蓝华口腔门诊、莲妮咖啡、恋咖啡、露易斯咖啡、鹭鹭酒家、民生银行、名范齿科、莫泰168大堂咖啡厅、南麓餐厅、牛满地、农业银行、浓越咖啡、欧罗咖啡、秦鹏口腔诊所、上岛咖啡、上海卡顿大酒店、尚品咖啡、申粤轩酒楼、深圳发展银行、石缘商务会所、韦博国际英语、香啡缤、叙江南茶坊、雅家咖啡馆、延安饭店钢琴吧、云海苑咖啡、招商银行、珍妮花静安影城、真锅咖啡、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银行保管箱中心、中信实业银行、两岸咖啡等。

新天地

FIGARO咖啡、MOONS好地方、赤坂亭、大渔铁板烧、建设银行、玖玖餐厅、俏江南、上海小山日本料理、苏菲雅影楼、太鼓甜品屋、太平馆餐厅、万裕国际影城、旺角茶餐厅、仙踪林、心约红茶坊、兴业银行、原味意大利面馆、珍妮花公主馆、珍妮花新娘世界店、真的好餐厅、中国银行等。

黄浦

200咖啡馆、642咖啡、Citta、The bund cafe、VEN-ICE(维纳斯)、WHY(爱我吧)、避风塘、采蝶轩、茶轩、炖品世家、法式休闲咖啡、干锅居、光大银行、韩风炭火烤肉、豪牛士、好喝的咖啡、华夏银行、嘉顿咖啡馆、建设银行、焦点咖啡、金兰甜品屋、金外滩宾馆咖啡厅、咖啡因、凯育法语培训中心、来福楼、民生银行、摩翼咖啡、磨磨茶茶、牛满地、欧特麦休闲坊、平蒸鲍翅宫、浦东发展银行、七重天宾馆餐厅(东亚饭店)、瑞尔齿科、上岛咖啡、上海醉美、深圳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外滩支行、食之秘、唐韵茶坊、堂雅茗茶艺馆、外滩12咖啡吧、外滩花园酒店、网缘茶坊、韦博英语培训、翁家鱼翅、伍京堂、香啡缤、心约红茶坊、兴业银行、轩朵茶坊、亚马逊咖啡、圆缘园、招商银行、真锅咖啡、真老大咖啡、中福世福汇大堂咖啡厅、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

卢湾

建设银行、上岛咖啡、SPR咖啡、依法莲咖啡、中国银行、真锅咖啡、中国银行、建设银行(鲁班路支行)、泰和茶馆、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卢湾支行营业室、上岛咖啡、广东发展银行、东方每日咖啡、深圳发展银行、避风塘、方咖啡、上茶新概念茶坊、好望角大酒店咖啡厅等。

浦东

SPR咖啡、艾乐比卡咖啡、昂立国际英语、本家韩国料理、楚炫堂、迪欧咖啡、东方大厦咖啡厅、东亚银行、干锅轩、花之林茶坊、华一银行、交通银行、咖啡莎露、卡浦里休闲咖啡、凯尔口腔诊部、蓝盾齿科、鹭鹭酒家、玛莎、麦仔乐、满记甜品、美罗思咖啡、美欧咖啡、民生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分行营业部、青藤阁茶坊、瑞尔齿科、上岛咖啡、深圳发展银行、世顶咖啡、陶然茶坊、天才宝贝、天水雅茗、唯尚咖啡、喜客咖啡、香啡缤、雅趣茶道、亿茗堂、源源茶坊、招商银行、兆亿咖啡、珍妮花新娘浦东店、真锅咖啡等。

长宁

艾乐比卡咖啡、巴贝拉意式休闲餐厅、芭诺时尚儿童摄影馆、百世德咖啡、百威酒店咖啡、拜尔齿科、避风塘、丹妮咖啡、迪欧咖啡、釜山料理、干锅居、广东发展银行、哈里欧咖啡、海顺伴岛咖啡、虹桥友谊商城内咖啡厅、季诺咖啡、珈露萝咖啡、金钱豹、金棕欗艺术专修学院、晶点小厨咖啡吧、爵士岛咖啡、卡布拉蛋糕、蓝调咖啡、蓝盾口腔门诊、两岸咖啡、洛维拉韩国婚纱、弥亚乎咖啡馆、茗秀源茶坊、茗悦咖啡厅、欧泰咖啡、俏江南、瑞士丰饶咖啡厅、睿迪咖啡、润桥斯咖啡、上岛咖啡、上海日子、申德医院、深圳发展银行、世纪影城咖啡厅、水之城咖啡、塔麦缇咖啡、香啡缤、享咖咖啡、星时达中国语、雅点舫、樱花国际日语、御香海餐厅、招商银行、真锅咖啡、卓越口腔、如家快捷咖啡、唯尚咖啡等。

徐家汇

2568咖啡吧、642咖啡、Chi chi、I D 咖啡吧、巴洛克咖啡、避风塘、采蝶轩、大可堂茶园、得和茶馆、迪欧咖啡、斗牛士餐厅、泛禾宾馆咖啡厅、佛洛力斯咖啡、古奇咖啡、广东发展银行、海菲轩茶馆、韩风炭火烤肉、鸿艺豪园会所咖啡厅、花之林茶坊、华一银行、建工锦江大酒店西餐厅、交通银行、教育会堂咖啡厅、卡拉咖啡、凯利大厦大堂咖啡吧、乐彼咖啡鉴赏馆、两岸咖啡、刘泓虎博士口腔门诊部、麦和咖啡满记甜品、美鹿咖啡、民生银行、名嘉齿科、名庭咖啡、缪斯音乐行、女神咖啡、葡京煲煲好、千岛咖啡、千子晨婚纱摄影、俏江南、青瓷咖啡、莎蔓利莎、上岛咖啡、尚雅咖啡、深圳发展银行、树林咖啡、水之城咖啡、思庭咖啡、四季庭苑、唐韵茶坊、提香咖啡、天代咖啡、椭圆咖啡、唯尚咖啡、喜客咖啡、夏威夷毛伊咖啡馆、仙踪林茶坊、香啡缤、炫摩咖啡、雪峰高山茶、雅心阁咖啡、岩奈贺日本料理、壹号咖啡酒吧、异彩采蝶轩、赢在起点、御采庭日本料理、招商银行、真锅咖啡、中国银行、中信银行、朱丽雅专业摄影等。

普陀

Wing翼咖啡、巴贝拉意式休闲餐厅、迪欧咖啡、港鸿大酒店咖啡吧、古树咖啡、哈里欧咖啡、海岸咖啡厅、会蒙咖啡、江苏饭店咖啡厅、口口咖啡、两岸咖啡、欧之馨咖啡、清水湾大酒店、上岛咖啡、上海笠泉茶园、新伴岛咖啡、伊诺咖啡、异客咖啡、渔翁咖啡、圆缘园、真锅咖啡、紫怡茶道、深圳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民生银行、花园咖啡、迪欧咖啡、约克登咖啡餐厅、半度音乐咖啡、香风丽道、唯尚咖啡、采蝶轩等。

杨浦

两岸咖啡、深圳发展银行、天和阁、香啡缤、真锅咖啡等。

郊区

外国未决羁押场所研究 第12篇

一、英美法系国家

其实西方各国的未决羁押场所在其功能和作用设置上是比较接近的, 只是在未决羁押场所的体制隶属关系上有所不同。

(一) 英国

英国的未决羁押场所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是指控前的羁押场所, 另外一种是指控后的羁押场所。一旦警察向治安法院提出控告, 那么未决羁押犯人的羁押场所就会发生变化。

指控前的羁押场所一般设置在警察局内部的拘留室。虽然它被设置在警察局内部, 但是对于办案的警察来说他们并不能对犯罪嫌疑人为所欲为。因为英国法律规定警察局必须设置看守官和审查官来管理和维护被羁押未决犯人的各项权益。虽然他们也都是警员, 但是并不受警察机构的直接管理, 他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为了使他们在执行任务是更加便捷, 他们警衔的级别往往会高于警察局的侦查人员。警察要在逮捕犯罪嫌疑人后立即将他们交付给警察局的看守官。看守官要做的就是确保犯罪嫌疑人在此期间能够享受应有的法定待遇, 并且对侦查人员的各项行为进行监督。对于那些因为现有证据不足而无法进行指控的情形, 看守官在经过一系列审查后, 有权将犯罪嫌疑人予以释放。为了使犯罪嫌疑人在被羁押的过程中的权利的到救济, 并审查监督办案警察的行为合法性, 在警察局内部设置了审查官。

指控后的羁押场所一般是监狱。犯罪嫌疑人要在被指控后立即被转移到监狱, 而不能再被羁押在警察局。对于未成年人这个特殊的群体, 英国法律规定年龄在17周岁至20周岁之间的被告人要由拘留中心或者监狱来看押, 年龄小于17周岁的则主要由当地的看护中心进行看押。 (1) 无论是看护中心, 拘留中心, 还是监狱, 他们都接受司法机关的直接领导。

(二) 美国

美国的未决羁押场所设置与英国的非常相似, 主要也是警察局拘留室和监狱。警察将犯人逮捕回警察局后, 治安法官会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初次聆讯, 并决定是否对他 (她) 继续看押, 如果无需看押则允许保释。聆讯之后对犯罪嫌疑人继续看押的场所不再是警察局, 而是监狱。对于未成年人, 美国法律也有特殊的规定。在治安官对未成年犯人进行初次聆讯之前, 未成年犯人被羁押在警察局专门设置的青少年部之中, 而当他 (她) 被初次聆讯后, 他 (她) 就会被转交给青少年拘留中心, 由青少年拘留中心负责羁押。

因为美国是联邦体制, 所以美国的监狱就分为联邦监狱和州监狱。联邦监狱关押的主要是联邦法院判决的犯人。联邦监狱是由司法部的监狱矫治局来管理的。美国州监狱主要负责关押由州法院判决的犯人。若犯人被判决的刑期较短, 则会被羁押在地方监狱, 而如果是刑期长的重罪, 那么就要关押在州监狱。州的司法行政机关领导本州的监狱工作, 州监狱依据本州的监狱法规进行执法。

二、大陆法系国家

(一) 法国

根据法国刑事诉讼法规定:“正在被审查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应当关押在看守所。”因此法国的未决羁押场所是看守所。法国的看守所主要由司法行政部门管理。法国的看守所不需要配合警察机关从事侦察活动, 它的功能是单一的, 只需要对犯罪嫌疑人进行看守关押。在关押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时, 他们将未成年人关押在一个专门的看守区域, 使其与成年犯罪嫌疑人分离。

(二) 德国

在德国, 关押未决犯罪嫌疑人的地点是监狱。在监狱中, 他们将未判决的犯罪嫌疑人与已判决的犯人进行分区管理。德国的监狱是由司法部门管理的。从事侦察活动的警察机关无法干预监狱内部的各项活动。在德国, 精神病院和戒毒所在特殊情况下也是可以成为未决羁押场所的。

(三) 日本

日本的未决羁押场所是拘置所 (也就是监狱) 。因为日本全国设置拘置所的数量不足, 所以日本法律也是允许使用警察拘留所来代替监狱关押未判决犯罪嫌疑人的, 这就出现了“代用监狱制度”。虽然警察机关已经将羁押业务交给了专门的监管部门负责, 但是“代用监狱制度”依然遭到了外界的反对。为了应对外界的质疑和反对, 日本对监狱法又进行了全面的修正。

三、结语

通过上述西方国家未决羁押场所的设置我们不难看出, 为了尽量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 就要改变我国现行的看守所制度。我们应当借鉴外国的做法, 首先将看守所从警察机关中分离出去。未决羁押场所应当隶属于独立的司法部门治下, 这样可以避免警察机关滥用权力来完成侦查活动, 从而损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其次应当设置一套完善的监督救济机制, 在未决羁押犯人的权利遭受侵害的前后都能能够及时得到救济。

摘要:未决羁押场所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看守所, 它的相关制度的设置直接关系到未决在押人员的各项合法权益的保障。设置一个健全的制度, 要借鉴他国成熟经验并且结合国家自身的现状, 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一些国家在未决羁押场所制度方面都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可供我们学习和参考。

关键词:未决羁押场所,看守所,监狱

参考文献

[1]程雷, 孙皓, 林艺芳, 吕晓刚.看守所立法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学习场所】相关文章:

公共场所场所危害健康事故应急处理预案范文07-15

场所营造06-05

建筑场所06-22

设置场所07-10

场所08-03

场所用途证明06-19

场所安全标签07-12

实训场所管理05-22

餐饮服务场所07-06

大型游乐场所07-19

上一篇:电梯井排烟下一篇:H.264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