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规范范文

2024-05-24

试验规范范文(精选9篇)

试验规范 第1篇

关键词:高压试验,仪器管理,规范化

0 引言

高压试验在电力行业中有着重要意义,在日常的电力生产实践当中,对电力设备依照规定进行预防性试验,检测设备运行周期内的状态,及时发现设备缺陷,是防患于未然,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运行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工业与电力行业急速发展的今天,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要求不断提升,高压试验亦日趋突显出其重要性,而与此同时应运而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实现高压试验的规范化,提升工作质量、效率与精度。

规范化高压试验流程,提升质量、效率与精度可从以下几个关键环节着手。

1 试验仪器管理规范化

试验仪器与工器具是进行高压试验工作必不可少的,规范仪器与工器具的管理可有效提升试验前准备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可以对仪器与工器具更好地进行保养,对保障人身及设备安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此,在规范化仪器管理方面,可应用自主研发的仪器工器具智能管理系统加以辅助。

所使用系统的构建是基于射频识别(RFID)技术,构建由RFID标签、阅读器以及计算机系统等部件组成的硬件设施。用RFID标签将各工器具一一编码,阅读器通过无线信号与标签通信,获得标签中的编码,并将编码送往后台计算机系统处理,达到对目标进行自动识别和管理的目的。

该系统实现了我们需求的以下功能:

1.1 工器具的出入库自动记录

建立工器具管理数据库,根据仪器、工器具清册,将所有仪器与工器具的信息录入到服务器,包括名称、编号、校验日期、摆放位置等。

在每个仪器与工器具的定置位置上都装设压力传感器,当仪器与工器具入库后,通过自身的重量压住传感器,传感器将工器具归位信息自动传输到系统中。同理,当工器具出库后,传感器没有受到压力,将自动把工器具出库信息传输到系统中。将系统连接上线,通过平板、手机可实现移动办公,工作人员只需安装工器具智能管理APP,就能实时查看工器具的所有信息。当工作人员需要工器具时,登陆系统,即可查看该工器具的库存状态。在库时,通过系统中的定置信息,能够快速找到该工器具。出库后,系统将自动登记工器具的出库时间、领用人等信息,等工作回来后,同样根据定置信息,将其归位,系统将自动登记入库记录。

1.2 无线扫描工作现场,杜绝遗漏

对工器具一一编码,贴上RFID标签,根据数据库录入信息,对各工器具进行一一编码,对应唯一的RFID标签,通过无线传输,实现每一件工器具的自动跟踪。

1.3 使用阅读器现场检测工器具是否有遗漏

工作完毕清理现场时,工作人员通过阅读器扫描现场,当现场存在遗漏的工器具时,阅读器通过无线信号识别工器具上的标签,并将信息送往后台,工作人员通过APP能够查看到现场遗留的工器具信息,及时收回该工器具,可有效避免工具遗留现场的可能。

1.4 其他功能

(1)通过系统,工作人员可以查看仪器与工器具的下次校验日期,及时做好校验安排,避免超期未进行校验。

(2)对仪器与工器具状态进行管控,对故障仪器进行停用、送修或报废等。

传统的管理方式有着效率低、出错率高、数据处理麻烦等弊端,通过人力进行管理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实现生产用具的智能识别管理已成为当下管理的新趋势。

2 试验过程规范化

高压试验是一项技术性强、操作复杂的工作,不同的设备要采用不同的试验设备和试验方法。过去的工作中没有一定的工作规范和标准程序,即便使用同样的设备,却由于不同的人操作测试,结果会存在偏差,试验数据的分散性较大,这对于准确判断设备是否存在异常带来了困难,甚至无法判断被试设备的好坏。

为此,针对不同的试验项目,制定好标准的试验流程,流程包含使用的试验方法、仪器及数据分析等都有相关的规范。每项工作以一种试验准确率较高的方法为主,其他试验方法为辅,保证即便不同的人进行同一设备的试验,数据仍可进行纵向对比,为设备的状态分析提供可靠的分析依据。

以500 k V断路器试验为例,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提升试验质量与精度:

2.1 制定专用工具,规范现场接线

高压试验现场需要大量的接线,线多则容易混乱,且易出现接错线的情况,更存在安全隐患。以500 k V断路器现场试验为例,为解决现场接线混乱、易出错这个问题,专门制定专用的二次接线工具,使接线接触良好、固定牢靠。由实际工作统计得到图1中接拆线时间与重接率的前后对比变化情况,可得在使用专用接线工具后,重接率有效降低,接拆线时间减少,在提升效率的同时,提升了接线质量。

2.2 消除影响因素,提升试验数据质量

进行高压试验,总会存在很多影响因素,如需提升试验数据质量,除了提升试验仪器的精度之外,还应从技术上去改进,减少干扰因素的影响。如500 k V断路器现场试验会产生较高的感应电压,对人身及仪器存在安全隐患,对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同样影响较大。为解决这个问题,可采用在高压开关综合测试仪采样线中并联元件分压方式来减少感应电对仪器的冲击。在接入降压装置后其效果如图2所示,通过投入前后对比,可得效率与数据的准确性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减少了感应电对人身造成伤害的几率。

如例子所示,规范试验方法,消除影响因素,可切实提升试验数据质量。

2.3 试验数据现场分析综合化

如果仅靠现场数据对设备进行状态分析判断,往往不够全面,有些趋势性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举个例子,110 k V变压器套管试验,测得其介损为0.881%,对照试验规程的要求,数据合格,但上次试验测得其介损为0.342%,本次介损值与上次相比相差明显,具有绝缘劣化倾向。故而,在试验现场应携带该设备上次试验报告,在测得数据进行初步判断后,再与上次试验结果进行纵向对比,综合分析,以准确判断设备状态。

应针对不同的试验项目制定好试验标准化程序,并规范现场试验接线标准、现场试验操作、现场试验数据判断标准等。基于这些标准,为每一项试验提供合理的流程与规范,确保试验规范,提升试验数据质量。

3 试验术语规范化

规范化试验术语,对保障人身与设备安全有着积极的意义,制定规范的试验术语及使用标准,在现场工作中能有效避免不规范用语导致的现场混乱,避免因语义理解错误可能发生的安全事件。

以变压器套管介损测试为例,在进行试验时,加压过程中要求全体人员集中精神,听从工作负责人的工作安排,仪器操作人员与接线人员在呼唱时声音应洪亮,做到有呼有应。呼唱过程中应使用制定的标准术语,如“准备完毕”、“检查接线”、“检查完毕”、“是否可以加压”、“可以加压”、“开始加压”、“记录完毕”、“仪器关闭”、“换线”、“换线完毕”等。

与过去没有使用标准试验术语相比较,工作组成员对于工作的交流更加清晰明了,不易出错,每一步都进行了管控,不存在交流不到位而效率低下的问题,更不存在因交流产生误读而发生安全隐患的可能。

4 结语

对仪器、工器具及现场试验、数据分析等进行规范管理,对高压试验的每一个关键因素作出要求,制定标准,对试验的每个环节进行规范化管理,可以有效提升试验质量,因此,高压试验规范化管理十分有必要,可继续进行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陈天翔,王寅仲,海世杰.电气试验[M].2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试验组组长岗位规范 第2篇

一、工作职务

1.在策划部主任、生技主管领导下,负责试验组的日常管理工作。

2.执行上级有关指示、规程与制度,组织试验人员采用科学的检测手段和试验方法,及时做好各项金属监测和热力试验工作,大(中)修前45天协助金属监督专职向检修专业提出监督检查项目,大(中)修前15天做好机组的效率试验。认真做好测试数据的分析,及时拿出测试及试验报告,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处理意见,并向有关领导汇报。大(中)修后及时做出热力试验,便于总结和评价。

3.积极配合做好班组、器材部门的有关试验检测工作,负责对承压部件和容器的焊接质量、钢材质量、管道蠕变、球化等全面进行鉴定与监测,提出相应的技术报告及改进措施。

4.经常深入现场,了解机组及设备运行状况,做好金属部件的运行监督工作(超温、超压、蠕胀、升温速度、组织性能变化),对运行提出要求。

5.参加金属监督网、锅炉压力容器监察网工作,经常了解和掌握各专业、部门开展监督及监察工作的情况,配合金属监督专职、锅炉压力容器监察专职搞好全厂监督及监察工作。

6.参加金属事故调查分析,负责或安排拍摄生产设备金属事故的技术性照片,收集资料,找出原因,制订预防措施,并配合实施。

7.组织人员参加对新机组金属监督的现场检验、技术资料的整理,积累和交接工作,并做好投产前后的重点复查工作。

8.负责测试仪器、设备的管理,保养维护工作。

9.负责金属技术监督档案的整理归档及热力试验资料的整理归档。负责收集保养事故样品。

10.抓好试验组人员的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试验组人员的技术水平,参加焊工培训工作。

11.和金属监督专职工程师、锅炉压力容器监察工程师协调工作,和检修部锅炉专业一起作好锅炉防磨防爆工作。

二、任职条件 1.文化程度 热机类或金属类大专学历或具有助理工程师及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2.从事热机或金属专业技术工作二年以上,具有丰富的电厂热机或金属专业工作经验,业务技术知识面广。

3.技术知识

(1)掌握金属材料、焊接、无损探伤、热处理工艺、材料力学、热工学、流体力学、机械制图等方面的知识,熟悉热机专业设备构造性能及热力试验的有关知识。

(2)熟悉部颁金属监督规程以及电力工业技术管理法规,熟悉电业“安规”、“事故调查规程”、“反事故技术措施”等各项条例制度,掌握全面质量管理等现代企业管理知识。

(3)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译有关技术资料。4.实际技能

(1)有较强的生产技术工作经验,能正确理解上级下达的文件指令,能正确判断和处理生产实际中与试验组有关的技术问题。

(2)掌握光谱分析及射线、超声波、着色磁探等探测手段及金相检验、硬度检查、碳化物检查和残余应力测定等业务技能;具备正确使用、保养各种检测分析仪器、设备的能力。

(3)能撰写文字通顺、简练的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和专业技术论文,并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4)推广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具有一定开拓创新能力。

三、工作标准

1.能认真执行各种规章制度。

2.能按时完成上级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及各种计划所规定的工作内容。3.能经常深入现场,掌握金属部件的状态,发现和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有关问题。4.能指导和配合生产部门的业务技术工作,使之达到上级主观部门的有关要求和标准。

四、工作职权

1.试验组组长是热力试验及金属试验的负责人,负责全厂热力试验、金属试验等工作。

2.按有关规章制度对试验组进行管理。

五、工作职责 1.对试验组由于技术管理不善产生的后果负责。2.对提供的技术方案正确性、执行后果负责。

罗布麻组培苗规范化栽培试验 第3篇

关键词:罗布麻;组培苗;长势;栽培方法

基金项目:2013年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科研项目(吉教科合字〔2013〕第344号)

中图分类号:  S56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8.025

罗布麻(Apocynum venetum L.)为夹竹桃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自然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山东等地。罗布麻以叶入药,味甘、微苦、性凉,归肝经,有清热平肝、利水消肿之功效。罗布麻富含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和强心苷等有效成分,可以强心、抗癌防癌、延缓衰老、促进代謝功能和增强免疫功能。罗布麻还具极强的抗逆性,耐寒、耐旱、耐盐碱、耐大风。罗布麻茎皮纤维是一种纺织用天然纤维,其细度和强度可媲美苎麻,品质仅次于亚麻。罗布麻还是很好的蜜源植物,由此可见,罗布麻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和广阔的开发前景。本文选用罗布麻的种子进行组织培养,确保种子繁殖率,排除种子时期的不利因素,获得生长稳定的组培苗。然后移栽到大田中进行遮荫、施肥处理。利用统计软件SPSS中的非线性回归和logistic生长模型分别拟合不同遮荫、施肥处理下株高生长曲线、叶片数生长曲线。掌握罗布麻组培苗生长的过程及其特点,对于今后运用农业技术手段创造适宜的外界条件来调节罗布麻种子组培苗的生长、良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1 田间栽培管理

选取2组温室中长势最好的罗布麻组培苗,于移栽后30天(2013年4月16日)同时进行栽培试验,每个处理重复3次,常规栽培管理。

1.1 不同遮荫度罗布麻组培苗长势的比较

在露地条件下分别用黑色遮阳网和绿色遮荫网进行遮荫处理,以不遮荫的全光照处理为对照。

1.2 施加不同肥料的罗布麻组培苗长势的比较

在露地条件下用牛粪和猪粪进行施肥处理,以不处理的组培苗为对照。

1.3 数据统计

实验地在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左家校区大田中进行,株行距15×15厘米,根部埋土5~6厘米,每3天根部浇透水,于2013年5月16日开始测量大田中的罗布麻组培苗地上部分的变化。平均每2天测1次株高和叶数,用米尺测量株高;每次每个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测量15株;记录数据。

运用生物统计方法进行形态的Logistic生长曲线拟合;Logistic生长曲线是S型曲线,它的方程式为y=K/(1+ae-bx),式中y为株高、叶片数的估计值,x为罗布麻出苗后的生长天数,K为生长发育时间无限延长时的终极生长量,a、b为参数,e为自然对数的底数。通过测量、计算分析得出图1、图2为不同条件下生长曲线图形。

2 结论

从图中分析可知罗布麻组培苗的株高、叶片数的变化规律,反映了罗布麻组培苗地上部分生理指标的生长情况。通过生长图形可以看出,在栽培过程中,对罗布麻组培苗各项生理指标最主要的影响是施肥,其中牛粪的影响最为显著,而遮荫会使罗布麻组培苗生长缓慢。所以在以后的罗布麻组培苗栽培过程中,施加牛粪,采用自然光,可以提高罗布麻叶片的产量与质量。

不同生长环境条件对罗布麻组培苗的各项生理指标有很大的影响。罗布麻的种子极小,有性繁殖率低,所以本研究的意义是可以提高罗布麻组培苗成活率。而通过比较不同环境下生长的罗布麻组培苗,可以筛选出对罗布麻组培苗生长过程中影响最大的因素,对目前罗布麻资源匮乏的问题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并带动农业、工业的发展。

玉米规范种植行距对比试验与研究 第4篇

一、基本情况

本次试验示范地点确定在孝义市大孝堡乡东盘粮村。该村位于孝义市东部平川, 地势平坦, 交通便捷, 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全村现有耕地约268 hm2, 2009年种植玉米180.9 hm2。特别是2009年年初, 该村耕地实现了统一流转, 由村集体统一开发经营, 这样为整个试验工作实现统一耕地、统一品种、统一施肥、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等要求提供了保障。

二、试验目的与要求

通过试验, 获得玉米规范种植行距和当地常规种植行距在产量、机械化收获作业效率、机械收获损失率等方面的具体数据。试验规范种植行距为60 cm, 常规种植行距为50 cm。两者对比要求地块相同, 水、肥、种及田间管理相同, 播种和收获时均使用同一类型机械。

三、试验过程

1. 试验区规划及播种情况

(1) 地块选择示范田整体规划面积为4.02 hm2, 其中行距50 cm、60 cm各2.01 hm2, 本地块在上年玉米种植收获后, 统一进行了秸秆还田和浅旋耕作业。为确保产量对比更加科学准确, 将示范田分为6个小区, 每0.67 hm2为1个小区, 50 cm、60 cm行距小区交叉安排, 3次重复。

(2) 播期2009年4月22日。

(3) 测试工具主要是皮尺、卷尺、天平、烘干箱、地磅、数码相机、摄像机等。

(4) 品种选择试验品种选用目前农业部门重点推广的优良品种——大丰26号。肥料施用按照省农科院专家对该村耕地测土后的配方施肥方案。针对2009年严重的旱情, 示范田在播前进行了灌溉和旋耕整地等作业。

(5) 机具选择为保证50 cm、60 cm小区每0.067 hm2苗数相同, 试验播种机选用河北农哈哈5行气吸式旋耕精量播种机。50 cm行距种植区株距30 cm, 60 cm行距种植区株距25 cm, 两种行距每0.067 hm2留苗均为4 440株, 播种后及时实施了化学除草作业。化学除草机具选用了北京现代农装公司生产的3860悬挂式喷药机, 一次作业幅宽12 m, 作业效率高、质量好。

(6) 机手培训参加试验工作的两名机手具有多年农田作业经验, 能够熟练掌握机具操作技能并能准确判断和排除机械故障, 为了保证试验效果, 对其进行岗前强化培训, 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匀、直、齐、透4个方面:“匀”是要求下种过程中要保证旋耕深浅均匀, 施肥、下种量均匀, 行走速度均匀;“直”是要求行距之间, 带宽之间保持最大限度的平行;“齐”是指播种时间、施肥深浅、下种深浅的一致性以及地头地尾机具出入地块的一致性;"透"是要求播种过程中, 无拥堵现象, 保证作业流畅, 从始至终不出现缺苗断垄, 重播漏播等情况。

2. 试验数据采集与处理

(1) 数苗及测产时采用5点法

即在样本地块中, 选取一块地, 从4个地角开始沿对角线1/4至1/8处的范围内选定一个数值。以此数值为长度确定4个测区, 再加上对角线交叉点共5个测区, 每个测区的测试宽度不小于2.5 m。

(2) 作业面积收获效率测定时作业面积为2.01 hm2, 常规行距、规范行距机收面积各1.01 hm2。

(3) 测试区收获损失率的测定选择3个测试区, 每个测试区面积为10 m×10 m。

此外对产量测定还进行了单打单收实测法。

数据处理首先保证原始数据真实, 方法是2人同时进行, 一人报数、一人记录, 并同时复核确认, 所有多点采集数据, 最终以平均值计算确定。

四、结果分析

1. 产量实测结果

(1) 秆高与茎粗测试每0.067hm2株数、抽雄期、吐丝期、成熟期规范种植行距与常规种植行距无明显差别, 而株高和茎粗发生明显变化。规范行距和常规行距实测平均株高分别为260 cm、240 cm, 茎粗 (直径) 实测平均数据分别为2.6 cm、2.3 cm。由此来看, 规范行距种植的苗情整体好于常规行距种植, 这是促使粮食增产的先天条件之一。相对常规行距而言, 规范行距改善了地块通风透光条件, 作物的新陈代谢比较活跃。因此玉米进入完熟期时, 规范行距之植株坚挺度、果穗直立情况均好于常规行距的植株。同时, 田间管理过程中, 由于行间空间扩大, 人员、机械对作物的干扰相对减少, 人为损伤降低。

(2) 穗行数、穗粒数测试规范行距种植其穗行数为16行的达80%、14行的为20%、无12行果穗;常规行距种植穗行数为16行的占60%、14行的占33%、12行的占7%。规范行距与常规行距行粒数平均值分别为39.2粒、37.1粒, 相差2.1粒。田间实际观察中, 两种行距所产果穗, 常规行距果穗普遍存在虚尖 (有芯无籽) 长度为1.5~2.5 cm, 高于规范行距种植1 cm左右。以上差异直接影响穗粒数, 规范行距穗粒数平均值为611.5粒, 常规行距穗粒数平均值为570.1粒, 两者相差41粒。

(3) 果穗外表观察规范行距果穗籽粒饱满, 光泽鲜艳, 果粒匀称, 常规模式有秕籽, 果粒大小不匀。实测表明, 规范行距条件下所产果穗百粒质量为35.9 g, 比常规行距条件下所产果穗百粒质量33.8 g高出2.1 g。

(4) 产量测试影响玉米产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具体到本次试验的情况看, 规范种植行距相对当地常规种植行距,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 每0.067 hm2前者产量为763.2kg, 后者为686.9 kg。

综合上述分析和测试结果, 可以认定作物产量增加是必然的, 它体现了规范行距玉米种植的优势所在。

2. 机械收获效率

本次试验选用1台牧神4YZB—2400型玉米收获机, 配套动力110k W, 割台宽为2.4 m, 可一次完成摘穗、果穗剥皮、秸秆切碎、果穗收集装车等功能。10月6日试验地块玉米历经168 d生长进入了完熟期, 技术组对确定的机手进行岗前培训, 重点强调收获时还田机离地间隙要确保以不打到掉在地表的玉米穗为准。在此情况下, 两种种植行距模式各收获1.01 hm2。规范行距地块实用时间116 min, 平均每0.067 hm2纯用时间7.7 min, 纯机收效率为0.52 hm2/h;常规行距地块实用时间128 min, 平均每0.067 hm2纯作业时间约8.5 min, 纯机收效率为0.48 hm2/h。分析两者差异原因, 主要是行距的影响, 规范行距条件下, 机组割台切入顺畅, 可直接摘穗, 加之秸秆坚挺、果穗直立, 操作手所顾忌的碰秆、压秆、掉穗等现象大幅度减少, 从而使操作趋于简化, 进而提高了机收效率。常规行距条件下, 割台穗道对于秸秆的侧击现象较大, 在延长了摘穗过程的同时, 还容易造成掉穗, 又因为割台两侧余量不足, 也容易碰倒作物, 这不仅给下次作业造成干扰, 而且机手操控机具也相对困难。

3. 损失率分析

规范行距与常规行距在分别选择的3个10 m×10 m测试区内显示掉穗数分别为68个/0.067 hm2和95个/0.067 hm2。机收损失率为1.7%和2.3%。共性原因是机械碰倒秸秆所致, 但在规范行距模式下的概率少于常规行距模式。其他原因包括果穗低于割台、机具前冲力使未进入穗道的茎秆提前倒伏、轮胎碾压和秸秆粉碎机切碎等。

4. 结论

通过本次对比试验示范可知, 玉米规范行距种植有利于玉米增产, 有利于提高机械化收获效率, 有利于降低生产损失率。在对部分机手和农户的调查走访中, 大家也认为玉米规范行距种植优势明显, 能够突破玉米机械化收获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大量解放农村劳动力, 对于今后农业的规范化、规模化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五、存在问题与不足

试验规范 第5篇

技术规范

二〇一三年三月二十日

一、总则

1.1.本技术规范适用于滕州富源低热值燃料热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甲方)高压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项目。

1.2、技术规范仅提出最低限度的技术要求,并未对一切技术细节作出规定,亦未充分引述现行有关标准规范和条文。

二、试验项目要求

电力设备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596-1996《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的要求进行各种试验,确保甲方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2.1 乙方具有电气设备检测能力资质;

2.2乙方近两年有从事相关试验的项目,具有良好的服务和保障能力; 2.3乙方提供试验仪器应经过上级部门检测合格;

2.4乙方在试验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反馈,甲方及时处理;

2.5乙方在试验过程中必须服从甲方的各项管理制度,在试验过程中甲方有权进行监督,乙方不得推诿、阻碍。

2.6乙方按照有关规定,采取严格的安全防护措施,承担由于自身安全措施不力,造成事故责任和因此发生的费用。

2.5乙方进行试验合格后,配合甲方对试验设备试运行,一周内出具两份试验检测报告。

三、试验项目: 3.1高压电气部分

3.1.1 #

1、#2发电机试验项目:⑴定、转子绝缘电阻测量⑵直流耐压试验及泄漏电流测量(3)直流电阻测量

3.1.2 #

1、#2发电机无刷励磁机试验项目:⑴绝缘电阻测量(2)直流电阻测量

3.1.3 6kv电动机试验项目(1)绝缘电阻测量(2)直流电阻测量(3)直流耐压及泄漏电流测量(6kvI段10台、6kvII段9台)

3.1.4 6kv电力电缆试验项目(1)绝缘电阻测量⑵直流耐压试验及泄漏电流测量(包括:6kvI、II及0段电源开关柜及6kv辅机开关柜、共计30根电缆)3.1.5 避雷器试验项目(1)绝缘电阻测量(2)直流电压泄漏电流试验(3)运行电压下的交流泄漏电流(包括6kvI、II段母线PT柜和发电机出口共计3个)

3.1.6 电压互感器试验项目(1)绝缘电阻测量(2)交流耐压试验(3)极性试验(#11PT、#12PT、#13PT、#21PT、#22PT、#23PT、6KVI段母线PT、6KVII段母线PT共8个)

3.1.7 电流互感器试验项目(1)绝缘电阻测量(2)交流耐压试验(3)直流电阻测量(发电机出口4组、6kvII段厂用分支3组)

3.1.8 变压器试验项目(1)绝缘电阻测量及吸收比(2)直流电阻测量(3)直流耐压及泄漏(#40、#

41、#

42、#

43、#44厂用变压器、#45砌块厂变压器、#46水厂变压器)

3.1.9 #

1、#2电抗器试验项目(1)绝缘电阻测量(2)直流电阻测量(3)直流耐压及泄漏

3.1.10 真空断路器试验项目(1)绝缘电阻测量(2)交流耐压(3)测量断路器固有分合闸时间三相同步性(4)测量每相导电回路接触电阻(5)传动试验(包括28台开关柜)

3.1.11 6KV母线的试验项目(1)绝缘电阻测量⑵交流耐压 3.2 二次微机保护装置部分

3.2.1 1#、2#发电机保护装置试验项目(1)比例差动(2)差动速断(3)转子一点接地(4)转子二点接地(5)复合电压过电流(6)定时限过负荷(7)定时限负序过流(8)失磁保护(9)基波零序定子接地(10)CT、PT断线报警 3.2.2 2#电抗器保护装置试验项目(1)比例差动(2)差动速断(3)过流一段

3.2.3 6KV I、II段备用电源进线保护装置试验项目(1)过电流保护 3.2.4 6KV 厂用 I、II段线路保护装置试验项目(1)过流定值(2)母线PT断线保护

3.2.5 #40、#

41、#

42、#

43、#

44、#

45、#46变压器保护装置试验项目(1)电流速断(2)过流保护(3)零序过电流(4)过负荷

3.2.6(#

1、#

2、#3)给水泵、(#

1、#

2、#

3、#4)循环泵、(#1-

1、#1-

2、#2-

1、#2-2)引风机、(#1-

1、#1-

2、#2-

1、#2-2)一次风机、(#

1、#2)二次风机、#

1、#2破碎机的保护装置试验项目(1)电流速断(2)过负荷(3)单相接地(4)低电压保护

四、试验设备明细(详见附表)

五、其他要求

5.1 设备试验时间以甲方的停机大修时间为准,甲方提前5日通知试验方进行试验,一周内完成所用试验项目。

5.2 乙方负责对甲方的电气设备进行试验工作,甲方配合乙方做好试验项目中的所需安全措施、设备的拆装及办理设备的停送电工作。

六、本规范中未提及的事宜,甲乙双方协商解决。

甲方: 代表: 电话: 传真: E_mail: E_mail: 日期:

电气绝缘工具试验的规范性探讨 第6篇

关键词:绝缘工具,预防性试验,工频耐压

电气绝缘工具的绝缘性能直接关系到作业人员及设备的安全, 为此须对电气绝缘工具定期进行预防性试验, 以及时发现存在的缺陷和隐患。在实际进行试验时, 有些单位因受试验设备和条件的限制, 在试验方法、试验规范性、被试绝缘工具分类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为此, 本文以绝缘杆为例进行试验规范性分析讨论。

1 电气绝缘工具的分类

电气绝缘工具一般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常用的绝缘工具, 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绝缘安全工器具, 如高压验电器、绝缘操作棒、核相杆、接地棒等;另一类是带电作业用绝缘工具, 如托瓶架、绝缘梯、绝缘拉板、绝缘拉杆等。两者的区别是:前者在作业过程中为短时接触带电体或不接触带电体;后者则接触带电体而且时间较长, 有时可能一直接触到整个带电作业工作结束为止。所以, 对这二类绝缘工具的试验要求也有区别, 对后者的试验要求更严格些。

然而, 还有一些绝缘工具, 如绝缘杆、绝缘绳, 很难统一将其归为哪一类。绝缘绳的主要作用是传提作业工具, 在实际使用中, 长度较长, 安全裕度较大。绝缘杆是一个统称, 其使用最广、用途最大, 数量也最多, 有些用于带电作业, 有些则用于非带电作业。如果绝缘杆不是用于带电作业, 按带电作业工具要求进行试验, 对绝缘杆的材质会起到劣化作用;如果绝缘杆是用作带电作业的, 放宽标准进行试验, 则对电力生产和人身安全不利的。所以, 绝缘杆应按照实际使用情况的要求来分类, 并执行对应的试验标准。

2 电气绝缘工具材料的绝缘强度

电气绝缘工具的主要绝缘材料是玻璃纤维增强环氧树脂 (简称环氧玻璃钢) , 为有机绝缘材料, 属于非自恢复性绝缘。

环氧玻璃钢的电气绝缘强度包括耐击穿强度和耐沿面放电及闪络强度。

1) 耐击穿强度。

环氧玻璃钢的击穿, 有电击穿、热击穿、电化学击穿等形式, 击穿形式与电压作用时间有关, 但无论是属于什么形式的击穿, 环氧玻璃钢的绝缘杆击穿后, 出现烧焦或熔化的通导、裂缝等, 即使去掉外施电压, 也不能恢复绝缘性能。绝缘工具的耐压试验就是为了考验其耐受击穿的能力 (强度) 。

2) 耐沿面放电及闪络强度。

环氧玻璃钢材料绝缘工具在电场作用下未发生绝缘结构的击穿, 但有可能与空气接触的表面上出现贯穿整个绝缘表面的空气击穿 (称为闪络) , 在各种不同状态下发生闪络的机理及过程有所不同, 主要有干闪、湿闪与污闪。对于带电作业工具中的绝缘杆, 其试验是要求在干燥、清洁状态下进行的, 所以带电作业工具中绝缘杆的闪络属于干闪, 其闪络强度主要取决于绝缘表面干燥、清洁程度和表面磨损和脏污状态及闪络距离, 即电极间沿空气的最短距离。

3 绝缘杆的试验

3.1 试验标准

为防止绝缘工具在保管和使用中性能改变, 或存在隐患而导致在使用中发生事故,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和有关规程的规定, 须对电气绝缘工具每年进行一次预防性试验, 主要是对绝缘工具进行整体耐压试验。绝缘安全工器具类绝缘杆的预防性试验标准见表1, 带电作业绝缘工具类绝缘杆的预防性试验标准见表2。

虽然表1和表2中的试验电压一样, 但带电作业绝缘工具的试验标准, 在对试品长度上的要求更高些, 同一电压等级下的试品试验长度比安全工器具要短些。对500 kV电压等级带电作业的绝缘工具, 还增加了15次标准操作波冲击耐压试验。试验应在环境温度不低于+5℃, 且空气相对湿度不高于80%的气候条件下进行。试验中各试品均应不发生闪络或击穿, 试验后试品应无放电、灼伤痕迹, 应不发热。

3.2 试验接线布置

工频耐压及操作波冲击试验接线布置如图1所示。用直径不小于30 mm的单导线作模拟导线, 模拟导线两端应设置均压球 (或均压环) , 其直径不小于200 mm, 均压球 (环) 距最近的悬挂试品不小于1.5 m。试品应垂直悬挂。

试验时, 高压试验电极布置于试品绝缘部分的最上端, 也可用试品顶端的金具作高压试验电极。高压试验电极和接地极间的距离 (试验长度) 分别按表1和表2的规定, 如在两试验电极间有金属部件时, 试验电极间的距离还应在此数值上再加上金属部件的总长度。接地极对地距离应不小于1 m。接地极和高压试验电极 (无金具时) 以宽50 mm的金属箔或导线包绕。

被试品较多时, 耐压试验可对多个被试品同时进行, 但试验时各悬挂被试品之间的距离d应不小于500 mm。

4 绝缘杆试验结果及分析

4.1 试验结果统计

浙江省电力试验研究院高压试验大厅建成后, 开始接受500 kV绝缘工具整体的工频交流耐压试验和标准操作波冲击耐压试验, 已先后发现几起220 kV和500 kV电压等级绝缘杆在工频耐压试验中的击穿损坏事件。这些绝缘杆大多数是刚加到额定试验电压开始计时时击穿的。但标准操作冲击耐压试验还没有发现击穿事件 (操作波冲击试验本身数量很少) 。对于浙江省整体加压试验过的220 kV和500 kV电压等级绝缘杆, 工频耐压试验总件数、不合格数量和合格率统计见表3。

4.2 影响试验结果因素的分析

1) 在试验中发现, 绝缘杆在耐压过程中沿绝缘件的电压和电场分布不均匀, 高压端的场强值明显高于25~30 kV/cm的空气游离场强。尤其在500 kV绝缘工具长时间工频耐压试验中发现, 因试验电压过高, 当加压至试验电压附近时, 在绝缘杆端部金具附近出现了明显的电晕放电现象, 并随着加压时间的增长, 时而出现不间断的大大小小的流柱状放电。当绝缘材料因某些缺陷耐受不了试验电压时, 也即放电发展到一定程度时, 就发生击穿和闪络。有些绝缘杆在整体试验时, 先从高压电极上部的1/4位置附近处, 由内到外贯通击穿 (该位置附近可见有明显的几处贯通烧焦的放电黑点和熏黑痕迹) , 再通过击穿的外表面处到接地极沿面刷状放电闪络。

2) 不合格试品主要是绝缘杆, 其不合格率远比其他绝缘工具的高。其他绝缘工具如绝缘拉杆、托瓶架等本身数量很少、使用又少、各地区局保管时又比较重视, 所以还没有发现耐压通不过情况。而绝缘杆用途最广、数量最多、使用最频繁、表面容易磨损和脏污, 而且有些绝缘杆还有中间接头的金属部件, 这些绝缘杆在整体试验时的试验长度虽考虑增加了金属部件的尺寸长度, 但在整体加压时, 中间接头金属端部周围的电场集中度高, 以及节间金属部件产生的寄生电容, 影响了绝缘杆各节电压分布的均匀性, 使上面一节局部场强增大、畸变, 局部放电发生, 再进一步从高压侧向下发展, 利用中间金属部件过渡, 容易造成上一节击穿, 而后整体刷状滑闪放电。

3) 国家电力公司《电力安全工器具预防性试验规程》中规定:绝缘安全工器具在试验时, 若试验变压器电压等级达不到试验的要求, 可分段进行试验。分段最多可分4段, 但各段试验电压应为整体试验电压除以分段数再乘以1.2倍的系数。对于带电作业绝缘工具, 规程中没有提及可分段进行试验, 而要求进行整体加压试验。

在实际中, 有些单位自己试验时, 由于高压试验变压器试验电压达不到标准值, 对220 kV及以上电压等级绝缘工具 (也包括带电作业绝缘工具) 都进行分段加压试验。同时, 因受试验场地的限制, 试验接线布置和试验规范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事实上, 绝缘杆分段试验电压与整根绝缘杆的试验电压并不是简单地成线性关系, 绝缘杆的耐受电压是随着绝缘材料长度的增加而非线性增长 (特别是有中间金属接头的绝缘杆) , 而且呈现饱和趋势。往往分段试验能通过的绝缘杆, 在整杆试验时仍有可能通不过。

5 结语

绝缘工具应按照实际使用情况的要求来分类, 再按照对应的试验标准、试验方法来进行整体试验。绝缘工具整体试验, 一方面是对材料、绝缘长度、结构设计、制造工艺 (是否有纵向缺损及不均匀性、致密性等) 的全面考核, 有利于发现潜在的绝缘缺陷和隐患, 暴露设计和保管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又是通过模拟电网中实际作业的最严重情况, 对绝缘工器具安全性能进行严格的考核。所以, 不具备整体试验条件的单位必须要将绝缘工具要送到有试验条件的单位进行整体加压试验。

参考文献

[1]国家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 (变电站和发电厂电气部分) [S].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5.

[2]刘晓东.带电作业工具、装置和设置预防性试验规程[J].供用电, 2000 (3) .

隆林县玉米规范化行距对比试验研究 第7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供试玉米品种为迪卡007, 肥料施用按照县农业专家对该村耕地测土后的配方施肥方案进行。2种模式每个小区留苗均为3 000株, 播种完成后实施化学除草作业。试验工具:天平、卷尺、皮尺、烘干箱等。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2个种植行距处理, 分别为规范种植行距65 cm, 常规种植50 cm。试验田面积为0.4 hm2, 其中行距50、65 cm的2个处理分别为0.2 hm2。将试验田平均分为6个小区, 前2个小区采用规范化种植方式, 后3个小区采用常规种植方式。

1.3 试验方法

为了保证试验效果, 将试验的误差缩到最小, 对种植人员进行强化培训, 试验时要求两者地块相同, 水分肥料及田间管理相同, 播种和收获时均使用同类型机械。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测产时选取一块地, 从4个地角开始, 沿对角线1/8~1/4处选定1个数值。用选定的数值作为长度, 来确定4个测产区, 另外算上对角线的交叉点, 共有5个测区, 5个测区的选取宽度≥2.5 m[2]。可以2人同时进行, 1人报数、1人记录, 最后平均计算各小区采集数据来确定数值。

2 结果与分析

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 玉米在2种试验模式下每小区的株数、抽雄期、吐丝期、成熟期没有明显差别, 但是2种模式下株高和茎粗变化明显。规范种植行距和常规种植行距平均株高分别为265、245 cm, 茎粗 (直径) 实测平均数据分别为2.7、2.4 cm。

从此次试验情况看, 在相同条件下, 规范化种植行距产量为10 275 kg/hm2, 常规种植行距产量为9 480 kg/hm2。由此可见, 玉米规范化种植行距为65 cm的产量要优于常规模式下的产量, 与常规行距相比, 规范化种植行距改善了种植区域的通风透光条件, 有利于玉米的新陈代谢, 而且玉米进入完全成熟期后, 规范化种植行距的玉米坚挺程度、果穗直立状态也更优异。由于行距增加, 在田间管理上, 工作人员对玉米种植的破坏也有所减少[3]。规范化种植行距玉米穗行数为18行的达83%、15行的达到24%、15行以下未出现果穗;常规行距种植穗行数为18行的占63%、15行的占34%、12行及12行以下的的占8%左右。在粒数平均值上, 规范种植行距与常规行距行粒数平均值分别为43.2、33.1粒, 相差10.1粒。

从外表来看, 规范化种植行距的玉米籽粒饱满, 颜色鲜亮, 果粒大小均匀, 常规模式则会有一些秕籽, 大小也不均匀。产量测试表明, 规范行距下的确可以增加玉米的产量, 提升玉米的质量[4,5]。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玉米规范行距种植有利于玉米增产, 优势明显, 对于农业的规范化种植及规模化生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6,7]。该文玉米行距对比试验为单品种试验, 如果为了综合了解玉米行距对比情况, 建议进行多品种试验, 使试验结果更加准确、科学。另外, 由于播种质量会对试验结果造成一些差别, 建议以后的试验操作由同一操作手来完成不同模式, 以减小试验误差[8,9]。

参考文献

[1]郝艳如, 劳秀荣, 赵秉强, 等.行距对小麦/玉米间种植生长特性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 2012, 23 (1) :71-74.

[2]肖焱波, 李隆, 张福锁.玉米种间相互作用及氮转移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 2012, 38 (5) :965-973.

[3]齐万海, 柴强.改善行距种植对玉米产量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 18 (1) :31-34.

[4]黄玉晋.玉米规范种植行距对比试验工作报告[J].农业技术与装备, 2009 (3X) :25-26.

[5]闫凯兵, 刘永峰.寿阳县玉米标准化行距种植对比试验示范[J].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2 (8) :28-31.

[6]贺文胜, 乔延丹, 李洨泽.玉米规范种植行距对比试验研究[J].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1 (1) :48-51.

[7]杜国田.玉米不同密度和行距对比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6) :62.

[8]石振平.规范玉米种植行距促进农机农艺结合[J].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0 (13) :52-53.

试验规范 第8篇

1政府监管因素

1.1药物临床试验法规体系

法律规范是人们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 也是政府行政执法的基础,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对于规范人们的行为有重要的作用。早在1991年Allen就指出制定完善的药物临床试验法律法规, 对于规范研究人员行为、保护受试者权益、保障临床试验数据真实准确有着其他途径无法替代的作用。目前, 我国临床试验法规建设时间尚短, 诸多不完善之处对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人员的行为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例如, 缺乏对受试者知情同意权和研究者的说明义务的详细规定, 缺乏对研究人员法律责任的明确规定, 导致实践中可操作性不强, 研究人员在试验中淡化、忽视受试者的知情权益, 甚至违规操作临床试验。

1.2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在药物临床试验中, 作为药物临床试验法律法规重要补充的药物临床试验指导原则, 是无数医药研究经验的科学总结, 在规范药物临床试验相关参与主体的行为方面具有重要指导作用。邵颖 (2008) 通过对比国内外的现状发现, 目前发达国家药监部门均制定了种类繁多、内容系统的药物临床试验指导原则。这些指导原则全面阐述了药物临床试验的客观规律, 国外药物临床试验参与主体均会主动参照执行这些指导原则, 从而保障药物临床试验的科学性、规范性和临床试验结果的可信性。相比于外国, 我国这方面的工作刚刚起步, 指导原则偏少, 尚不能很好地引导药物临床试验中各参与主体的行为。

1.3临床试验行政监管能力

药监部门行政监管能力也是影响药物临床试验规范性的重要因素, 监管能力的强弱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包括行政执法人员的数量、知识结构、能力、执法资金支持力度、行政执法手段等。孙轶康和阮秀芳 (2010) 指出, 目前我国临床试验检查人员很少, 而具有丰富临床试验监管经验的检查人员更是少之又少, 然而我国每年开展的临床试验数以千计, 检查工作量大, 又缺乏信息技术的支持, 无法在检查之前对被检查机构作全面分析把握检查重点, 从而导致现场检查效率不高、针对性不强。此外, 在监管模式上, 我国主要采取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检查和药物临床试验的注册核查两种方式, 但这两种方式检查内容较为相似, 对日常监督管理也缺乏具体的要求和操作标准, 政府的监管能力还不够强, 难以保障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人员完全按照政府的法规要求开展试验。

2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人员自身因素

2.1研究人员职业道德

目前, 学术界已有不少文章对医学临床研究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了研究。李文 (1990) 的研究中指出, 临床科研职业道德是临床医学研究人员的最基本准则, 具备良好的医学科研道德是高质量完成医学临床研究的前提。Shumaker & Dugan等人 (2000) 通过调查发现, 一些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人员价值取向发生扭曲, 在试验的过程中不尊重受试者, 忽视临床试验的社会效益, 在临床试验的科学性、社会性与受试者权益冲突的选择中往往优先选择前者, 由此带来临床试验操作过程中一系列的不规范行为。而一些缺乏基本职业道德的医学科研人员, 往往名利思想严重, 将科研工作与医疗工作割裂开来, 或对立起来, 为获取某些资料、数据, 不顾患者及临床试验受试者的安危, 在他们身上进行不合理的科研工作, 甚至弄虚作假。

2.2研究人员临床试验能力

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人员的试验能力也是影响药物临床试验规范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它主要体现在研究人员是否具有扎实的医药专业知识、临床试验法规知识和临床试验实施经验等方面。田少雷 (2004) 和蒋涛 (2007) 认为, 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人员只有掌握了与临床试验项目有关的医药专业知识, 才能设计出较为完善的临床试验方案, 在临床试验假设、设盲、受试者招募标准设置、剂量选择以及终点指标选择上做出正确的决策。其次是研究人员对临床试验法规知识的掌握程度, 有些研究人员对GCP知识缺乏了解, 不懂法规要求, 在临床试验随意变更临床试验方案, 忽视临床试验中的不良事件, 提前破盲。而Koji Oba (2006) 的一项社会调查也显示出临床试验过往经验直接影响研究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 以前参与过临床试验的研究人员操作规范性要强于未曾参与过任何项目的研究人员, 并且参与临床试验的次数越多, 其试验技能越强, 操作越规范。

3临床试验机构对研究人员的影响

3.1研究人员的选择与培训

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作为临床试验项目的承办方, 选择合适的研究人员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培训对规范药物临床试验有着重要的作用。许卫华和梁伟雄 (2009) 等人的研究认为, 药物临床试验程序十分繁琐, 研究人员在试验的过程中要填很多表格, 并且要不时的与受试者沟通, 这些都致使研究人员的任务加重, 从而导致研究人员不严格按照临床试验方案开展, 降低临床试验质量, 因此, 他们认为选择有充足时间和精力的研究人员, 能够大大降低药物临床试验违规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 汪朝晖 (2009) 等人认为, 如果选取的研究人员医学基础知识和GCP知识的掌握欠缺, 或者缺少临床试验经验, 在实施试验过程中对遇到的问题考虑欠周, 必然也会影响到试验试验的质量, 因此需加强对他们的培训。

3.2临床试验标准操作规程

闻素琴 (2009) 等人论述了药物临床试验标准操作规程 (SOP) 对规范临床试验的重要性。实践性强的SOP有助于严格控制影响试验结果的主、客观因素, 避免研究人员操作上的随意性, 减少偶然误差, 保证数据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而缺乏SOP指导的临床试验, 则容易引发诸多的问题, 如试验设计粗糙, 技术人员不按临床试验方案操作, 不能保证如实记录、报告, 管理人员不能严格评审数据资料等等。

3.3机构质量控制体系

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质量控制体系在规范临床试验行为方面有很大影响。众多的研究都表明, 临床试验机构实行项目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和机构办公室的三级质量控制, 通过明确各级质量控制人员的资质要求和工作内容, 能够对研究人员的临床试验行为形成有效的约束力。

4申办方对研究人员的影响

4.1临床试验监查

申办方作为临床试验的发起单位, 临床试验结果直接关系到其产品能否成功上市, 因此, 申办方通常会对研究者所进行的药物临床试验进行各方面的监查, 以保证试验记录与报告的数据准确、完整无误, 保证试验遵循已批准的方案和有关法规。在临床试验过程中, 具备适当医学、药学及药品法规方面知识的监查员, 在经过适当培训后, 他们能够更加有效地发现研究人员临床试验中的不规范行为, 从而督促研究人员进行改正, 提高临床试验质量。

4.2临床试验利益冲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商品经济已经对临床研究人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研究人员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面前往往难以做出正确的决定。Rochon (2010) 研究发现, 在药物临床试验过程中普遍性地存在着利益冲突, 即研究人员出于对个人经济收入的考虑, 会做出有利益实现自身利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的判断倾向。这是因为研究人员负责的临床试验项目经费主要由申办方 (主要指制药企业) 承担, 他们在临床试验过程中给予研究人员各种直接或间接的费用, 并且给予的金额随着临床试验结果的好坏有较大的浮动。正是这种利益的驱使, 致使研究人员通过各种违规途径获得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如修改临床试验方案、篡改临床试验数据等。

5结论与研究展望

众多学者已对药物临床试验规范性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并取得了大量成果。纵观这些研究, 大多是从较为宏观的角度进行研究, 后续的研究可以从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人员的微观角度展开。在整个药物临床试验过程中, 研究人员作用最为核心, 他们参与了整个临床试验的实施过程, 包括从最初的临床试验设计、受试者招募、试验实施到最后的临床试验报告撰写等环节, 临床研究人员行为规范与否, 直接影响整个临床试验的质量。因此, 学者可以通过研究各种因素对研究人员行为的影响对此主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摘要:规范药物临床试验行为, 关键在于找出其主要影响因素, 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国内外学者已对药物临床试验规范性影响因素做了大量研究, 将其综述为政府监管因素、研究人员自身因素、临床试验机构因素和申办方因素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试验规范 第9篇

2009年榆次区在山西省农机推广总站的安排指导下, 进行了玉米规范行距种植对比试验, 对探讨玉米不同行距种植, 提高机械化收获效果, 实现农机农艺配套, 加快玉米生产机械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榆次区玉米种植及机收现状

榆次区地形为东高西低, 东南、东北为山区和丘陵, 西部、西南为河川平原地, 平川、丘陵、山地分别占总面积的24%、40%、36%。。玉米是榆次区的主要粮食作物, 年种植面积2.67万hm2左右, 大部分采用一年一作种植模式。由于地域影响, 全区玉米种植品种较多, 行距不一。丘陵、山地大部分为旱地, 多种耐旱品种, 种植行距在55 cm左右。平川为榆次玉米主产区, 大部分是水浇地, 多种高密高产品种, 种植玉米行距在40~50 cm左右, 农机农艺不能形成配套, 机收效果不佳,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机械化收获的发展。

试验人员测定规范种植试验田的玉米株距

近年来, 榆次区采取项目示范引导、加大购机补贴力度、开展机具选型、做好技术服务、进行宣传培训等措施, 大力推广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 广大农民购置使用玉米收获机的积极性高涨, 2009年底, 全区玉米收获机总量达到50台, 其中自走式收获机31台, 背负式19台, 玉米机收面积达到0.41万hm2, 虽然机收作业水平仍然较低, 但玉米收获机械化在全区已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

二、玉米规范行距种植对比试验情况

根据实施方案要求, 2009年4月, 榆次区农机局在榆次区近郊修文镇郭村的农机科技示范户杜国柱家的玉米田中, 在同一地块、相同条件下选择了250亩 (3.35hm2) 土地, 实施了规范行距60 cm和常规行距50 cm各25亩 (1.68 hm2) 的对比试验。播种机械选用河北农哈哈2BY—CF—3型气吸式播种机, 中耕、植保机械为自行改制, 配套主机为福田FT280型拖拉机;收获机械选用河北农哈哈4YB—3型背负式玉米收获机, 配套主机为福田FT800型拖拉机。

1. 试验前的准备

(1) 地块选择 地势平整、土壤肥力一致并具有代表性, 前茬作物一致、无严重土传病害发生, 具有灌溉和排涝能力的地块。

(2) 种子选择 选用山西大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最新耐密玉米杂交品种———大正二号, 具有中熟、高产、抗倒、耐密性强、出籽率高的特点。

(3) 化肥选择 底肥选用双联牌复合肥。

(4) 机具调试 试验前对主机和精密播种机进行了全面的维护和调试, 并对播种机的行距和株距按试验所需要求进行了调整。

(5) 其他方面 为确保试验示范工作的正常进行, 榆次区农机局专门成立了领导组, 由局长赵拴柱任组长, 同时成立了技术组, 由区局推广站站长任组长, 成员包括全站人员和科技示范户杜国柱, 其中推广站具有中级职称的施卫民具体负责该项工作。在对比试验田地头设立了试验标志牌, 并对参加试验的相关人员进行了专门培训, 同时准备了所需测试、测绘工具。

试验人员测定规范种植试验田的玉米株高

2. 实验数据采集与处理

(1) 播种 (1) 播种前1 d土壤水分测定情况:0~20cm为20.88, 20~40 cm为19.55; (2) 播种前先用旋耕机对3.35 hm2对比试验田进行了旋耕作业, 以提高试验效果; (3) 5月1日下种, 统一播深30 cm、播量1.2 kg/0.067hm2, 施底肥20 kg/0.067 hm2。规范种植行距试验田行距60 cm, 株距25 cm, 播种用时240 min, 播种效率0.42hm2/h;常规种植行距试验田行距50 cm, 株距30 cm, 播种用时260 min, 播种效率0.37 hm2/h。

(2) 玉米生长过程 对比试验田玉米全苗时间为5月12日, 定苗后, 基本苗数为3 800株/0.067 hm2。7月21日进入抽雄期, 7月22日吐丝, 9月23日进入成熟期。规范行距玉米平均茎高达到255 cm, 茎粗4.5 cm;常规行距玉米平均茎高263 cm, 茎粗3.5 cm。

(3) 田间管理 播种同时施底肥———双联牌复合肥, 施肥量20 kg/0.067 hm2;5月6日用自制的中耕植保机械对试验田喷洒了莠去津、玉农富等药剂;6月4日使用滴丁酯、福分除草剂进行了除草作业, 主要杂草为俗称玉谷、灰吊等;8月1日对试验田进行了一次浇水作业。

规范行距试验田玉米雄花蕊测定

(4) 玉米机械化收获 9月25日和9月26日分别对规范行距玉米和常规行距玉米进行了收获作业, 并对其中的各0.67 hm2进行了计时和数据的采集。0.67 hm2规范行距玉米收获共用时145 min, 纯机收效率为0.27hm2/h;0.67 hm2常规行距玉米收获共用时160 min, 纯机收效率为0.24 hm2/h。机收损失率的测定时各选取3块面积为10 m×10 m的测试区, 通过人工捡拾和科学计算, 60 cm规范行距的机收果穗损失率为2.5%, 50 cm常规行距的机收果穗损失率为2.9%。

(5) 产量测定 在试验田对角线上随意对称取4点, 加对角线交点拼成5点取样。选取5个面积为3.6m×2 m的测试区, 通过人工收获玉米, 60 cm行距收获玉米206穗, 每0.067 hm2穗数为3 805穗, 穗行数14行, 行粒数44粒, 穗粒数为616粒, 百粒质量33.6 g, 理论产量为785 kg/0.067 hm2;50 cm行距收获玉米207穗, 穗数3 823穗/0.067 hm2, 穗行数14行, 行粒数44粒, 穗粒数616粒, 百粒质量32.1 g, 理论产量为755kg/0.067 hm2。

3. 结果分析

由于宽行距种植有利于通风和透光, 在玉米生长期光照较好, 减少了病虫害, 促使玉米穗大粒多, 因此规范行距60 cm比常规行距50 cm产量高。由于行距较宽, 玉米收获机械通过性好, 因此规范行距比常规行距种植效率高。常规行距种植, 收获机械不易对行作业, 机械撞倒玉米的概率增加, 丢穗漏穗增多, 损失增加;规范行距60 cm种植能与玉米收获机械的收获性更好地适应, 减少了丢穗漏穗现象, 损失减少。因此规范行距种植比常规行距种植损失率低。

三、结论与建议

规范行距玉米在播种、施肥、苗期管理、机械收获等方面都适宜于机械操作, 并省时省力, 收获的玉米籽粒饱满、产量高, 能较大程度地提高农业机械的作业效率和使用水平, 其中较突出的就是和现在大部分玉米收获机对行, 易于玉米机械化收获, 降低了掉穗率和损失率, 把人们从传统的人工收获中解放了出来, 对玉米机械化收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建议春播时, 机播的行数与秋收时玉米收获机的行数相一致, 或成倍数, 这样更有利于对行机收。因此, 从实现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出发, 应充分做好农业机械配套计划。

上一篇:民族成长论文下一篇:主成分分析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