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教师知识建设

2024-05-11

农村教育教师知识建设(精选8篇)

农村教育教师知识建设 第1篇

一、保障待遇从优, 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

优先保障农村教师待遇投入。教师绩效工资全额纳入财政预算, 与公务员同步调资。设立农村教师专项津贴, 农村教师津贴高于城区教师绩效工资12%。改善农村教师住房条件。利用闲置校产, 投入3 100余万元, 改建教师周转房500多套。通过免费提供土地、减免税费等途径, 建设农村教师安居房800余套。建立新型劳动聘用关系, 完善教师社会保障。教师全面纳入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由市政府全额承担。政府出资6 100万元, 依法对代课教师给予经济补偿。建立教师奖励专项基金。市政府建立600万元专项奖金, 设置“教育功臣”“天门名师”等政府奖项, 对优秀教师给予重奖。

二、统筹资源配置, 促进农村学校师资均衡

建立农村高素质教师补充机制。每年通过三个渠道补充大学本科以上师资300人, 重点倾斜农村学校。一是双向选择, 接收部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20人。二是引进“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资教生200人, 安排到乡镇以下学校任教。对三年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 正式定编, 直接聘用。三是公开招考教师80人, 约定服务期, 充实农村薄弱学校。优质师资的补充优化了农村教师结构, 大幅提升了农村薄弱学科的教学质量。实行教师“走教”制度。教师在乡镇区域内, 兼任几所学校或几个教学点的课程, 由“单位人”变“岗位人”, 保证农村偏远学校和教学点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全市乡镇内流动教师1 260人, 涉及小学95所, 受益学生31 500余名。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城乡中小学校长20%双向交流任职。城区7所优质学校与农村14所薄弱学校联校办学, 教师配备、课程管理、质量评价实行一体化。师资均衡促进质量均衡, 全市教学质量监测数据表明, 农村学生优秀率有大幅提升。

三、推动专业发展, 提高农村教师业务水平

加大农村教师培训经费投入, 实施全员免费培训。市政府每年投入800万元, 对农村教师培训实行“三免两补”, 免培训费、资料费、生活费, 补助交通费、住宿费, 每年培训5 000人次以上, 两年覆盖所有农村教师。注重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在投入9 000万元建设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班班通”工程的基础上, 全面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实现更大区域、更高层面上的均衡。培训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 解决全市6万余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缺失的问题, 促进农村孩子形成健全人格。开展“课内比教学”活动。组织全市教师练基本功、讲优质课, 打造“高效课堂”, 选派1 000余名农村教师外出学习, 以教师成长推动学生减负。

四、创新师德建设, 树立教师良好社会形象

组织开展“百校万家携手行动”。全市教师积极开展“课外访万家”活动, 实地走访每一个学生家庭, 记录家访手记, 撰写家访反思, 与家长共同商讨学生、学校发展, 形成教育合力。建立家长参与的师德考核评价机制。全市中小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 参与学校管理, 考核评定教师师德表现, 推荐优秀教师, 评选结果记入师德档案, 与教师绩效工资、聘任晋升挂钩。将身边的典型事迹汇编成师德教材《润物无声》, 组织师德模范巡回演讲, 通过各类媒体广泛宣传, 大力弘扬高尚师德。全市有16名教师受到国家教育部、全国总工会、省委省政府表彰。教育系统行风政风在全市评为第一, 得到群众认可。

我们将抓住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机遇, 把教育优先发展作为第一战略, 继续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做到经费投入优先、资源配置优先, 后勤保障优先, 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农村教师队伍, 开创农村教育科学发展新局面。

农村教育教师知识建设 第2篇

《甘肃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指出,要“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加快幼儿教师队伍建设,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同时,《规划纲要》也明确要求,要以农村幼儿教师为重点,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

针对幼儿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参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岗教师”政策,实施“幼儿教师特岗计划”,招聘一批具有专业素养的幼儿教师,优先补充农村幼儿教师;一是加强对幼儿教师、保育员和幼儿园园长的定期培训,提高学前教育保教人员业务素养和整体水平。

要实现这两个任务,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必须得到高度重视。

如何招聘“具有专业素养的幼儿教师”的问题。之前,甘肃省的一些幼师学校因为各种原因,在数量上有所减少;而一部分家长,考虑到孩子毕业以后的就业问题,不情愿让孩子报考幼师学校;同时,在现有的幼师学校中,其教学质量也让家长有所担心。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具有专业素养的幼儿教师”的质量问题。所以,如何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幼儿教师,是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基础。

如何确保“定期培训”质量的问题。要搞好幼儿教师培训工作,涉及培训机构、培训方式、制度建设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规划纲要》指出,“重点建设1―2所幼儿师范高等学校,增强幼儿教师培养和培训I能力”。这一政策的制定,对幼儿教师的培训工作是一个重要保证。只有有了可靠的培训学校和场所,培训能力才会有所提高。事实上,较为重要的是如何让培训保质保量地进行。这就需要建立相应的培训保证制度,让教师的业务素养在培训中确实有所提高,并能将新学到的东西运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

为了做好上述两方面的工作,对家长、幼师学校、教师进行教育宣传十分有必要。《规划纲要》指出,要“集中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开设专栏,加大宣传力度……争取社会正确认识教育事业改革、最大程度地理解和支持教育事业发展,营造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社会环境”。通过宣传,要让社会认识到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幼儿教师队伍建设。

只有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具体工作,才能解决好农村学前教育的师资短缺问题;也只有保证了师资力量,农村学前教育才能在质量上有所突破。

农村教育教师知识建设 第3篇

教育均衡发展是近年来教育工作者、社会各界非常关注的话题。在本刊策划的为教育均衡求解的专题里,我区部分市县教育局领导、城乡小学校长和一线教师谈了许多务实的观点,提了不少好的建议,其中尤以加快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大家谈论的聚焦点。

随着“两基”工作取得的阶段性胜利和国家对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我区农村学校的校点布局调整取得了很大成效,基础设施也已逐步完善。但是,当我们的硬件设施逐渐完善的时候,为什么我们农村学校的生源却越来越少了呢?究其原因,导致农村学校生源减少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教育水平低下。如今,农村学校特别是边远山区学校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断层现象突出,教学质量不高,而城区条件更为优越的学校又源源不断地从农村学校选拔优秀教师,这就进一步加大了城乡间师资力量的差距,导致了农村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进一步下降。因此,要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强化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育的深层次矛盾。

首先,必须稳定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尽最大努力留住优秀教师,同时吸引城区教师和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从而保证农村学校拥有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较高的师资力量。一要按政策贯彻落实和稳步推进教师绩效工资制度,逐步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提升农村教师工资晋级的速度和幅度,增加岗位津贴、课时补贴,缩小与城市教师收入水平的差距;二要制定鼓励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的优惠政策,使农村教育形成长效的人才机制;三要建立农村教师特殊津贴制度,津贴的标准要向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吸引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的方向努力;四要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支持,加快建设农村教师周转房,改善农村教师住房条件;五要建立和完善农村教师退休保障制度,农村教师退休年龄适当灵活,退休金从高从优发放。

其次,必须建立城乡教师流动机制,促进农村教师队伍的成长。对口支援、对口交流、城乡互动是解决农村学校师资数量不足、素质不高,促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城乡教师之间应该建立流动机制,不能老从农村抽调优秀教师,而城区教师只进不出;要积极探索辖区内“校对校”教师交流机制,如城区教师要多深入农村进行帮教、对口支援,农村教师要多向城区学校教师学习、取经,通过不断地交流,有效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第三,必须加大力度培训农村学校教师,切实提高农村教师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教师培训工作,要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重点,将教师的学历进修与按需培训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在职培训、专题研修、教学研究、远程教育、送教下乡、观摩示范等多种形式,普遍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使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

农村教育教师知识建设 第4篇

一、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是改善民生与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

1. 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然要求切实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改善民生已经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 而教育是民生之首,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没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实现民生的根本改善。农村基础教育教师承担着7亿多人口 (据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我国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5.1%, 城镇人口占44.9%) 中学龄子女的教育重担, 改善农村人口的民生, 让农村孩子不仅学有所教, 而且学有所获, 必须建设好农村教师队伍。并且农村教师本身是教师队伍中的弱势群体, 他们自身也是改善民生应该特别关注的对象, 不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就没有希望。

2. 解决“三农”问题,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教师问题的解决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 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三农”问题的长久根本性解决,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可以说农村基础教育决定农村的未来, 也决定中国的未来。但如果农村教师数量不足、素质不高、队伍不稳的现实问题得不到解决, 农村基础教育的艰难局面就不能改变, 三农问题的解决也将落空。所以, 全社会都要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高度, 切实增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3. 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必须优先解决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 不仅是现代化的基本价值和基本目标, 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而城乡学校办学条件与师资队伍等教育资源方面的配置不公是导致我国教育不公的突出制度性因素, 因此, 消除城乡师资差别, 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是各地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和发展目标, 并且已经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中作出了关于均衡配置农村教师的规定, 第三十二条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教师培养工作, 采取措施发展教师教育;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 组织校长、教师的培训和流动, 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第三十三条要求: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鼓励和支持城市学校教师和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农村地区、民族地区从事义务教育工作;国家鼓励高等学校毕业生以志愿者的方式到农村地区、民族地区缺乏教师的学校任教。2006年教育部还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 这些措施都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力度和进度以及惠及的广度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必须充分认识到解决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问题对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

4. 解决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是解决一些教育现实困难, 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当前,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与教育问题、城市优质学校大班额问题、农村学生辍学问题严重制约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2300万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心理、人身安全、成长教育等方面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需要合格的教师;阻止农村生源大量往城市转移需要有优秀的农村教师;让农村学生热爱学习, 减少辍学学生人数需要大量充满活力、懂教育教学方法的教师。没有人民满意的农村教师队伍, 就不可能有人民满意的教育, 就不可能实现整个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

2007年, 我国共有小学32.01万所, 其中80%在农村;初中5.94万所, 其中70%在农村。这些学校的教师组成一支庞大的队伍, 而它的数量、质量都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1. 教师编制紧缺或者不能按编到位, 农村教师超负荷工作现象普遍

教师编制中存在的问题是制约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瓶颈”。编制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农村地区的教师编制少, 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现行教师编制标准实际上只考虑了“生师比”一个维度, 缺乏城乡均衡发展导向, 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 对农村极不公平。因为农村学校班级学生少、年级多, 小班小校越来越多, 特别是不发达的山区、边远贫困地区, 生源分散、经济落后、交通不便, 存在大量的教学点和复式班, 按照国家规定的生师比, 有的农村学校甚至无法确定一个教师编制, 有的小学一个老师要教三个年级才行, 连复试教学都没有办法进行。有一个乡中学, 有的老师要同时教授语文、数学主课, 大部分老师要兼生物、地理、音乐、美术等课程, 平摊到每个教师身上的课时达到每周30节, 即每天都必须上6节课。一旦有老师生病, 就会打乱所有的教学安排, 如果碰上两位以上的老师同时生病, 学校就根本无法正常上课, 完全陷入瘫痪。

二是区域教师编制超编, 但实际上大量农村学校教师缺乏。现行教师编制以行政区域为单位核定, 由于农村学生人数自然减少, 以及随父母进城务工就读, 导致县域教师总体超编的现象比较普遍。然而, 一个县内教师数量过多, 不能保证该县内每一个学校教师达到标准;一个县的教师队伍结构合理, 不能保证该县每一所学校教师队伍结构合理。某县教师总人数超编, 县城和交通方便的学校教师有余, 负担轻, 而边远乡的教师严重缺少。有一所比较偏远的乡中学680名学生, 老师只有32人, 其中还有2人是代课教师;而一个靠近县城的乡中学300多学生, 有40多个老师。

三是编制内的教师数量得不到满足。有的县与乡镇管理部门, 把机关分流人员放到学校占用教师编制, 有的为了减少经费, 宁愿设法临时聘用教师, 也不愿意聘用大中专毕业生为正式教师。

2. 教师所教学的专业合格学历比例偏低, 教非所学现象普遍

按照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数据, 我国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9.1%, 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7.18%。但是, 这个合格率在农村中小学要大打折扣。其原因有四个:

第一, 近几年来, 普通高中扩招, 造成高中教师严重短缺, 不得不从初中教师中选拔大专学历的教师进高中任教, 从小学高年级教师中选拔中专学历的教师到初中任教, 这种“层层拔高”现象, 把原本合格的教师变成了不合格的教师, 把原来的骨干教师变成了一般教师, 造成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严重下降。

第二, 虽然学历达到要求, 但任教的科目不是所学专业, 实际上属于不合格学历。调查中发现, 有一个乡中学, 数学、物理、化学、外语都没有一个大专学历的专业教师, 而学校所有的老师大都有大专学历, 因为其中有一些教师是读函授取得的大专学历, 所学专业不是所教专业。在一个市2006年的数学一级教师职称评审中, 127名参加评审的对象中只有27人是数学专科毕业。这主要是由于现在的学历进修中, 选择文科专业的居多, 因为文科专业获得学历证书比理科专业容易一些。这种学历进修中“重层次, 轻专业”的倾向, 使得农村教师学非所教的问题更加突出。

第三, 一个教师教多门课程, 必然有教非所学的现象存在。农村小学的计算机和英语教学基本上没有专业教师, 英语教师中许多从未接受过专门的小学英语教学训练。

第四, 民办教师转正、教职工子女就业进入教育行业后转做教师的大部分人员中, 专业合格学历难以达到要求。

3. 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青黄不接现象异常突出

农村教师年龄结构呈现出区域性结构失衡的态势, 广大农村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年龄偏大、老化的问题更为突出。有的县已经十年没有新进农村小学老师, 教师的补充与贮备没有得到重视, 一旦老教师大量退休, 没有合格的青年教师补充进来, 农村教师队伍的状况将更加恶化。

4. 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差, 不合理流动问题严重

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 工作环境差, 生活条件比较艰苦, 外出学习机会少, 职称评上难, 不少农村教师总是通过各种关系想办法外流, 由村流向镇, 由镇流向县城, 由县城流向市区, 优秀教师更是“孔雀东南飞”, 流向经济发达的省市。同时, 城市和城镇发达地区在推行教师聘任制的过程中, 将一批不合格的教师分流到农村, 越差的教师越分到农村基层, 导致了强校越强, 弱校越弱, 使农村教师队伍陷入了低质徘徊的怪圈。

5. 教师获得在职进修的效果不理想, 积极促进自己专业成长的意识不强

近几年来, 教师在职培训逐渐受到管理部门的重视, 特别是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分级进行了一些培训。但是, 总体说来, 由于农村教师培训经费紧张 (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和培训的费用大部分由教师个人承担) 、培训资源缺乏、教师培训机构办学条件较差、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缓慢、培训手段落后、培训内容、方式、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被培训教师的期望有较大差距, 以及工学矛盾严重等问题, 致使本来机会不多的在职培训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多数是“完成了培训任务”“认识一些人”。

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效果不理想的另一个原因是教师自己的专业成长意识不强, 许多农村教师不主动利用也不善于利用培训机会进行同行交流和问题讨论。长期以来, 农村教师重视在学生身上的时间付出, 容易满足于一种量性敬业, 没有重视通过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和教学水平来实现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难以从单一的量性敬业过渡到量性敬业与质性敬业和谐统一的全面敬业。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后, 一些老师感到难以适应新的教学任务, 有些抱怨, 而自觉行动起来寻求各种途径提升专业素养水平的气氛还没有形成。广大农村教师的在职专业培训和自我提升还难以满足农村教育的需要。

三、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优质教师资源对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而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 破解这些问题不是单一行为可以实现的, 要讲究系统性。

1. 切实提高各级管理部门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倡导全社会对农村教师高看一等, 厚爱一层

国家的兴旺在于人才, 人才的兴旺在于教育, 而教育的兴旺在于教师。这已经为各级管理部门和领导所认同。但是农村教师队伍数量大, 人员分散, 开支多, 投入短期难以看到政绩, 导致一些管理者和地方领导不愿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上花财力和精力, 不愿意下真功夫促进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有的甚至觉得农村学生和家长比较好对付, 差一点、少一点也不会有人找麻烦, 只要能敷衍过去就尽量敷衍, 畏难情绪严重;有的认为教师资源均衡配置难以实施, 把好教师放到农村去会降低城镇的教育质量。这些错误认识的纠正首先要提高对农村教师队伍的认识, 需要管理者有大局观念, 决不能总是说起来重要, 干起来不要。事实上, 一些地方的经验证明, 地方党委、政府的核心领导层真正把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放在心上, 就有办法从组织上、财力上保证农村教师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

2. 修改《教师法》, 从法律上对农村教师队伍予以专门关注

《教师法》是教师队伍建设走向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保障。其中第二十七条规定,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教师以及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到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 应当予以补贴。第二十八条规定: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应当为农村中小学教师解决住房提供方便。这些条款对农村教师予以了关注。但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看, 有必要在《教师法》中明确实行教师的公务员制度, 写入关于农村教师的专门条款, 引起全社会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要从法律层面规定各级政府职责, 对在农村工作的教师从待遇、奖励、考核、培训方面都给予专门的规定。如:明确教师编制向农村倾斜, 明确农村教师的工资和养老、医疗、住房等福利待遇按照国家公务员标准由中央、省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 明确在职称评审方面向农村教师倾斜, 提高农村中小学中、高级职务岗位比例;提高教师准入的门槛, 规定教师准入程序, 防止教师入口的权力干预。

3. 加快教师编制政策创新, 对农村基础教育师资数量实行倾斜

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的制订要与时俱进。核定教师编制时, 既要考虑现行编制标准, 还要以学校为单位, 综合地、动态地、科学地核定。学生数自然是核定教师基数的一个重要依据, 但农村教师编制的核定还要考虑任课门数与教职工比、周课时与教职工比等因素, 规模小的农村学校还要考虑年级数与教师比。对中心小学以下的教学点, 实行按班额配备编制, 确保每个班有1.5名教师编制。可设立城市和农村学校流动编制;可以设立一定的专业编制, 解决农村缺少体育、音乐、美术、英语、信息技术教育等学科专业教师的实际困难;可以设置拓展性编制, 满足农村教师承担当地农村社会责任功能性扩展的需要, 如配备生活指导教师等。必须加强对农村教师编制的管理, 严禁以各种形式挤占挪用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 严格控制学校领导和行政后勤人员比例, 把更多的师资投放到农村教育教学第一线, 逐步扭转部分条件好的学校人满为患而边远贫困地区学校严重空编的现象。要建立编制退出机制, 对于那些老龄化的在编农村教师, 省级和县级财政可以通过工资补偿的方式, 劝其提前退休, 同时辞退即使经过培训也无法胜任农村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 空出一定的编制给那些合格但没有编制的在职教师, 以及有志于在农村工作的优秀大学毕业生。

4. 改革师范招生政策,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教师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使用政策的落实

农村教师的培养应该得到特别的重视, 摸清需求量, 做好培养计划。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改变师范生的入学方式, 采取国家奖学金的形式, 也可以采取国家担保的助学贷款形式, 每年在全国各个层次的师范院校 (包括高校的教育学院) 拿出数万名招生名额, 为农村和薄弱学校定向培养教师。跟踪“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专项计划”的实施效果, 使免费为农村乡镇以下小学定向培养专科层次小学教师收到实效。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全科型有特长综合培养模式也值得深入探讨。

5. 鼓励地方制定城乡师资均衡流动政策, 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程

建立合理有序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机制和规范性的教师定期交流轮换制度, 需要充分运用行政手段和发挥经济待遇的杠杆作用。市县可以明确规定区域内每年城乡教师交流数量的比例, 比如每年10%~15%的专任教师在“大学区”内交流, 其中80%的教师是“人走关系动”, 实现在职教师资源的二次配置。可以把到农村学校的任教经历作为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可以进行经济待遇激励, 至少要让在农村学校工作的教师, 拿着与城市里一样的工资, 最好是有所提高。

要创造条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短期支教活动。包括:城镇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与农村中小学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对校”对口支援关系, “结对子”“手拉手”;就近组织城镇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农村中小学兼课、带教或“走教”, 缓解农村中小学师资不足和学科结构失衡的矛盾;组织“特级教师巡回讲学”“学科带头人 (骨干教师) 送教下乡”系列活动, 发挥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引领辐射作用;组织校际教研和联片教研;积极开发优秀教师示范课远程课件和教学光盘, 将城镇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中小学;组织师范生到农村实习支教;师范院校在农村学校建立实习基地、实习教学点。

在鼓励教师到农村去的同时, 更要努力减少农村教师的流失。针对当前农村贫困地区教师 (且大多是优秀教师) 大量流失, 被城镇学校无偿吸引走, 加重了农村教师紧缺特别是合格教师的严重不足的情况, 一方面要规范管理, 调出教师必须与所在学校商量, 在影响学校正常教学而又没有教师补充的时候一律不得调走, 建立严格的学校--教育局--政府三级教师流动审批程序, 凡调出学校不同意的一律不得用行政权力强行调走。另一方面, 制定农村教师流失补偿制度, 要求流入地对流出地有所补偿, 流出学校可用补偿金聘用其他合格教师, 或为本校在职教师提供进一步进修的机会。

6. 开发优质教师培训资源, 建立开放高效的农村教师培训系统, 促进农村教师专业成长

农村教师继续教育是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构建覆盖全省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网络、完善省、市、县三级培训基地是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工程。必须每三年实施一轮农村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计划, 不仅培训“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 更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和价值观培训, 增强农村教师的关爱之心、责任之心。

要充分发挥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和师范院校在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把各级培训机构办成本地区在教育教学、资料信息、教改实践、教育技术、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具有指导作用的教育中心。可以由部分师范院校牵头成立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联合体, 进一步整合教师继续教育资源, 搭建起一种全新的合作平台, 为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 应该积极推进农村区域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建设, 逐步形成多功能的区域教师学习中心与资源中心, 负责本地教师培训的组织、协调工作, 为各种途径和形式的教师学习提供资源、信息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服务。还要对中小学校开展校本培训加强指导, 提供必要的支持, 以“研训一体”方式促进农村教师自主发展, 逐步形成符合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实际的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机制, 激发农村教师的教研能力和相应的学习能力, 增强他们的“造血”功能, 逐步从“输血”为主变为“造血”为主, 促进农村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7. 理清农村教育的责任体系, 切实增强财政保障力度, 努力解决农村教师的系列实际困难

农村教育教师知识建设 第5篇

如何破解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这个难题, 育段示范小学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从内部挖潜, 采取集中与分流、培训和研修的办法, 是促进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一条有效途径。

2004年育段小学仅有学生102名, 教师8人, 濒临撤办。当时育段学区根据地理位置和校舍情况, 将邻近的两所小学合并到育段小学, 成立育段示范小学。合并后, 为了照顾离校远的学生, 学校成立了寄宿部。合并前, 教师紧缺;合并后, 教师队伍人数充足且有一定剩余, 学校就将学校工作分为教学和后勤两大块, 通过考核、竞聘, 让教师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一些年龄偏大且教学吃力的教师选择到后勤和寄宿部工作, 学校食堂也没有向社会上请一个人。学校规定, 无论在哪个岗位都是为学生服务, 所有教师福利待遇都是一个标准。这样, 每个教师都能人尽其能, 快乐工作, 学校一切工作都顺利展开。

分工后, 学校确定新的教师成长方案:加强研修, 岗位成才。学校请来教师进修学校的专家, 指导学校制订教师专业化成长计划。然后根据计划, 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教育管理人员培训、学科教师新课程培训、后勤人员培训, 学校申报了课题研究, 让全校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活动。

四年过去了, 育段小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学校有7个班468名学生, 其中来自城区和外乡镇的有271名。主要表现在:

(1) 培训与研修让育段示范小学的教师不断成长。2006年4月6日, 贺海燕老师参加湖南省“教书育人”风采大赛, 获得“我的教学故事”演讲比赛一等奖第一名;2007年11月, 在全国“小学语文创新与发展”总课题组举办的第七次研讨会比赛中, 获得两个一等奖, 一个二等奖;近两年来, 学校先后有20余人次在湘乡、湘潭的教学比武中获奖。

(2) 学校在不断发展。2007年下学期末, 语文教研组评为了湘潭市优秀教研组。学校先后获得荣誉还有:湖南省示范性家长学校, 湘潭市“三八”红旗集体, 湘潭市红旗大队, 湘乡市教育教学先进单位, 湘乡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 湘乡市校本教研先进单位……

(3) 学校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发展。近三年来在全乡镇的学生素质测评中一直遥遥领先, 在全市也名列前茅, 6名学生的创新作文获国家一、二等奖;12名学生作文在《湘乡报》《小溪流》上发表;4人获湘潭“艺术百佳”称号;30余人在湘乡小学生作文竞赛中获奖, 80多人在市数学奥赛中获奖;12人在湘乡市创技创新大赛中获奖。

(4) 育段示范小学的迅速崛起, 引起了上级领导、社会和同行们的热切关注, 发挥了示范、辐射、引导作用。2006年11月, 湘乡市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研讨活动在这里举行;2007年12月21日, 学校成功举办了湘乡市样本教研现场观摩会;2008年底, 彭校长在市教育局年终教育教学大会上作典型发言;2005年至2008年, 进修学校组织小学行干班学员来校现场学习;2007年以来, 先后接待了市东方红学校、进修附小、东山办中心学校等三十多家单位的近千名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师来校参观学习……

育段示范小学的教师队伍建设成功经验就是:理性的合并与分工, 有效的培训和研修。作为全程参与这项实践研究的主要人员我有一些这样的想法:

一、理性的合并与分工, 是当今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基础

1. 合并

通过学校的合并, 才能有效地将现在有限的教育资源 (包括人力、物力、财力) 进行整合, 使学校上规模、上档次。现在国家对义务教育加大投入, “两免一补”减轻了农村家庭的教育负担, 使农村小学实行寄宿制与走读制相结合成为可能。一个农村乡镇 (以湘乡为例) 保留三到五所小学就可以了。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首先一定要做好被撤学校当地村民的思想工作, 不搞“一刀切”, 首先办好一到两所示范小学, 让村民看到并校的好处, 主动要求并校。其次是要想办法不让学校资产流失, 最大可能地将教育资源合到一处。保留的集中点要集中投入加快建设, 教学条件和住宿条件一定要有保障。第三, 要做好并校后学校管理人员的安排。原来有几个校长、数个主任, 现在只要一个校长、两个主任, 谁来当, 这是并校成功与否的关键。可以通过竞聘上岗的方式, 切不可参杂人情成份。对于落聘的管理人员也一定要做好思想工作, 让他们能快乐地协助新校长开展工作。

2. 分流

分流的重点是人尽其才, 发挥每个教师的长处和主观能动性。学校可以分岗分批竞聘, 最好先从后勤入手, 再聘教学人员。这样容易让人从心理上产生认同。在这个过程中, 学校领导要注意的是: (1) 强调每个岗位都很重要, 待遇一样; (2) 做好教师特别是从教学到后勤的人员的思想工作, 表扬他们顾大局、能吃苦的精神, 予以鼓励; (3) 公平、公正、不讲人情, 让每个人都信服。

让有专业素养的教师负责后勤服务, 这是一个明智之举, 因为远离家庭和父母的孩子 (特别是留守儿童) 尤其需要教师的关怀、辅导以及心理上疏导;而且教师的职业操守让教师能胜任这个父母般的角色。育段示范小学这样做,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原先的一名老校长主动负责后勤工作, 让学生吃得好、住得好, 生活学习都很快乐, 因而学生及家长都非常满意。

二、有效的培训和研修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1. 培训

对于教师的培训, 重要的是要处理好工作与培训的关系, 要让教师认识到参加培训的重要性, 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项培训。第一, 领导要真正重视, 带头参加培训;第二, 用好制度, 让制度来督促教师参加培训;第三, 对于外出学习的教师要及时调好课, 并在经费上予以保证;第四, 要让参训教师回校后当好“二传手”, 将所学传递到全校教师;第五, 要针对本校的特点和需求积极开展校本培训。

育段示范小学是这样做的:

(1) “走出去”。学校的每一个人员都参加了上级的培训, 特别是市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行干培训、新课程培训、教育技能培训、学科专项培训等。学校先后派出19人次到北京、江西赣州、长沙、株洲、张家界、益阳、常德、湘潭县、韶山等地学习取经。外出学习人员每次学习回来后要写心得、作汇报, 对教师进行“二传手培训” (如专座讲座、上克隆课、示范课、研讨课) 。做到一人学习, 全体受益, 全校得利。

(2) “请进来”。学校把教育专家、名优教师请来, 举行理论讲座, 现身说法, 上示范课。学校先后请来了全国小学语文知名教授龚浩康、邹节华, 省教科院的薛根生、佘同生等教授, 全国优秀教师、小学特级教师罗大红老师, 湘乡市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的专家。专家的引领让教师从理论修养到教改实践都能跟上时代的脚步, 自身素质得到迅速提高。

(3) 校本培训。学校规定:教师要在规定的时间参加学校组织的专题理论学习培训, 每周常会前40分钟教师轮流汇报个人学习内容;同时规定每周星期二下午为全校教师集中培训时间, 星期四上午为数学组培训时间, 星期四下午语文组学习培训时间, 星期五下午综合组学习培训时间, 校长、教导、总务深入各组共同学习、监督。

2. 研修

校本研修是教师立足岗位提升自我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见效最快、成本最低。

为了促进教师有效地成长, 育段示范小学是这样做的:一是定期学习, 学校每周一次集中研讨, 每周一个主题;二是让教师多读书, 从书中吸取营养, 规定每期每人要完成10000字以上的理论学习笔记。如彭琼老师一学期就作了15万字的笔记, 有摘录, 有感想反思, 质量之高让人惊叹;三是提倡“同伴磨课”等方式, 让教师体验分享与合作, 提升个人的实践智慧;四是鼓励教学反思, 提升自我, 学校每期汇编一本《反思录》;五是开展教学比武, 每人每期都要参加学校优质课竞赛, 请专家点评;六是展开课题研究, 让教师从学习型向研修型转变, 向更高层次发展。

教师就是在培训和研修中成长起来的, 学校也是这个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教师的成长, 学校的发展, 带来的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迅速提高, 引起社会和家长的高度关注, 由此生源得到了保障;教师特别是名优教师不但不会外流, 而且会吸引更多优秀教师的加盟, 像育段示范小学这几年就引进了3名年轻的大专毕业生。因而, 教师专业化成长带来了学校发展的良性循环。

现在, 由于国家政策的倾斜, 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 各地都在加快建设农村示范性小学。我们如果能理性地搞好教师分流, 加强教师培训, 引导开展校本研修, 那么一定能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通过内部挖潜, 至少可以解决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但是从长远来看, 我们还需要通过改善待遇, 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服务农村小学;完善小学教师培养体制, 让培养出来的教师真正适合小学教育。

摘要:本文以育段示范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实践为例, 阐述解决当前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难题的办法:理性的集中与分流, 有效的培训和研修。

农村教师乡土知识的建构 第6篇

长期以来,对于乡土知识内涵的解读,主要存在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主张边缘或压迫乡土知识,认为乡土知识在信息化时代是落伍的,不合时宜的,最终会走向消亡;另一种主张以政治化的论调强调乡土知识,使其概念严重地泛化。由于以上两种主要论点比较偏激,目前专家学者倾向于走中立化的道路,肯定乡土知识本身,强调其存在的合理价值。实际上乡土知识本身就是一种认知论、 一种宇宙观,它充分表达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类认知体系。[1]

专家学者们依据自身所强调的主题赋予乡土知识新的内涵。与乡土知识内涵相近的有本土知识、地方性知识等词汇。乡土知识(indigenous knowledge)在《现代汉语词典》被解释为:一是指生来的、固有的知识;二是指本土的、土生土长的知识。事实上,从空间维度而言,乡土知识主要与城市文化知识相对。本土知识与外来知识相对,其概念来源于西方,泛指与西方科学相对应的各民族知识体系,即一个民族在自己生存、延续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自己独特内容和形式的知识体系。[2]在一定程度上而言,三者经常交叉使用,本文主要使用乡土知识这一概念。

考虑当今农村教师的职责、工作内容和要求、工作环境条件等各方面情况,李长吉教授将农村教师的乡土知识划分为生产生活、历史文化、传统民俗、 民间艺术、地理景观以及思想观念等六类地方知识。[3]

二、农村教师乡土知识的价值解析

事实上,农村教师掌握乡土知识具有多方面的价值意义,以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对象以及效果等反映到地方教学之中,主要通过社会价值、教育价值及个体价值表现出来。

1.社会价值

(1)加强对“根”的认同

我国现代社会学家潘光旦先生曾在1948年《说乡土教育》 中谈到,“造成国人自我迷失的精神危机,其根源在于‘根’的教育缺失。近代教育下的青年……,但如果问及人是怎么一回事,他从哪里来, 远祖先贤是些什么人,出过什么重要的人才和事件,对民族国家有何贡献……他可能瞠目不知所对。”不难看出,潘先生已经从乡土教育的现实困境解读了开展乡土教育的紧迫性与现实性。

农村教师承担着农村乡土教育的职责。因此, 作为具有地域特色与乡土本质的农村教师,要把培养具有认同乡土理念与乡土实际操作技能的地方人才作为己任。“国民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坚定的国家认同感……乡土知识传承可以促进国家建设, 乡土知识跟国家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乡土知识传承为国家服务,有助于国家认同的形成。”[4]

(2)传承和活化民族文化

教育是文化的构成部分,而文化又是通过教育得以传递和更新的,乡土知识作为传统文化的必要要素,对传承和活化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认识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乡土知识也应该作为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乡土知识在不同时空和国度呈现出动态发展的趋势, 由此农村教师要能有针对性地对现实教学进行辨别。结合时代特征,秉持选择性、科学性等原则把乡土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而在之后的教育教学中传承和活化当代的乡土教育。

2.教育价值

(1)培育学生具有“乡土特色”的综合素质

印度教育家甘地(Gandhi)曾言道,“现代学校教育的一切事项,包括从学生的课本内容到最后的结业典礼,几乎没有培养学生对于他们生他养他的故乡有引以为傲的事情。现代学生受到的教育程度愈高,就越脱离自己的乡村……在学生看来,乡土社会以及农村世世代代传承的文化是落后的、愚蠢的、格格不入的。事实上,学生接受的教育就是要与他们的乡土隔离。”[5]实际上,教育家甘地所揭露的印度教育并非是个案,所描述的现象何尝不是我国现实农村教育的写照。当前,通过现代教育的筛选, 乡土教育中最优秀的人被筛选出去,乡村剩下的人无论是在智力还是在毅力可持续发展上相对来说比较弱势。他们对于自身在现代教育的筛选中遗落到农村是感觉到失败和懊悔的,也是不满于现状的,等他们的孩子长大后,他们尽量促使孩子远离乡村,以避免走他们的老路。

(2)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性

现实农村中小学教学实践多次表明,当前农村大部分教师仍受限于传统的课堂、教材等教学模式,重书本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轻视与学生密切联系的社会实践,相对忽视了学生实际的内在需求。实际上,课堂教学具有明显的脱离现实农村生活的问题。当前我国教科书存在较为严重的城市化倾向,从教学目标的确定、经验内容的选择、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及插图的选择等无不打上鲜明的 “城市烙印”。事实上,这些内容较为脱离农村学生的生活,当然不可避免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学习的费力。由此,改变目前过于城市化的倾向,选择贴近农村学生生活环境的内容,选择浓郁的乡土气息的内容,为现实的农村教学实践性服务,这些均是农村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3.个体价值——培养农村教师乡土精神的综合素质

“人们所有有目的实践行为都是受知识支配的,或者说,是由知识建构的。一套知识理论支撑了一种有目的的实践行为。”[6]因此,对于农村教师而言,身处乡土社会的场域,具有浓厚的乡土知识可以有效支撑农村教师的乡土教育。乡土社会具有的原始性、乡土性、基础性、实用性以及开放包容性等特征,是涵养农村教师的乡土养分,对于培育深厚乡土知识的农村教师具有很大的功效。

三、农村教师乡土知识的建构举措

1.理论依据

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研究人类各民族创造的文化, 揭示人类文化的本质的学科。该理论认为,不同的文化与不同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相适应。每一种文化随时空的迁移而变化,文化适应的过程实际上是文化变迁的过程。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定的内在特征与外部表现。从价值角度而言,各文化体系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们不能依据某一民族或国家的文化标准衡量或评估另一种文化,文化具有相对性。文化相对性观念应是人类学研究中加以培养和注重的一种基本态度。[7]

2.优化原则

(1)整体性原则

首先,从对乡土知识的认知与认同方面而言, 应注重研究农村教师对于乡土知识的平常关注、运用与评价乡土知识的程度;其次,树立研究乡土知识系统性的观点,即用多维度、多角度、多方位的视角深刻把握乡土知识的现象以及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再次,应认识到每一族群的乡土知识均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系统,除了我国地方知识之外,全球还有很多的乡土知识教育体系。当然,研究不同族群的农村教师乡土知识的时候,应该秉持文化相对论的观点,即每个族群所属的乡土文化体系均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价值性,没有绝对的好与坏。

(2)科学性原则

一方面,选择或组织乡土知识体系时要秉持科学性的原则。选取具有一定科学思想价值与教育意义、以一定的事实为依据的与时俱进的乡土知识, 选择的乡土内容要能够切实反映本地在生产生活、 价值观念与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发展近况。另一方面,课程实施或课堂教学时要坚持科学性原则。一是要深刻把握乡土知识客观性与主观价值性,讲授乡土知识要以乡土知识的事实为依据,不可主观臆断乡土知识的优劣;二是全面理解与多维度分析乡土知识内容体系,注重乡土知识对于农村学生的教育性以及生存技能的提升;三是正确对待科学知识与乡土知识之间的差异,用差异化的评价方式去评估教师和学生,当然更重要的是要把所学到的乡土知识运用到生活和学习中来。

(3)实践性原则

其一,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人类能力的产生与发展依赖于实践。要使农村教师具有丰富的乡土知识内容体系以及乡土知识的能力素质,就必须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实践素养的培育。其二,乡土知识随着实践深度与广度的增加而拓展。 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化,给人类思维能力提供了愈来愈广阔的空间,可以说,人类思维总是伴随着实践给予它的挑战与机遇发展的。要使农村教师的乡土知识富于浓厚的乡土气息与实践的品格,务必与现实的实践密切结合,实践品格的提升有助于农村教师乡土知识的专业化发展。

3.优化农村教师乡土知识的促进策略

我国现有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很少甚至几乎没有乡土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内容。职前教师和教师职后课程体系很少将乡土知识纳入到课程培养体系中,即使有类似乡土知识的课程,也仅是极少数农村教师的自发行为。这种状况与发达国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乡土教育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受到美国的重视,从乡土教育概念的界定、研究的范畴及 研究方法 等多方面 进行谈论 。 比格姆 (Bigham) 从加强印第安纳州乡土教育立场出发,指出印第安纳州的中小学生对于该州和美国中西部历史所知太少……一般中小学教师未具备乡土教育的教学知识和能力,这是重要的原因。因此,他主张美国的中小学有必要从师资培训、课程与教学的改进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检讨和革新。之后,更深入的教育研究表明,原住民在生养他们的乡土社会所学到的视觉、空间智力以及交流等技能,对于他们走向主流社会,具有较为明显的正面影响,这从一侧面打破了过去认为原住民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格格不入的陋见。[8]从目前趋势来看,美国重新重视乡土教育的功效,更加注意各科教师乡土文化精神素养的养成。特别是社会科目的学习尤为显著,要求社会科目的教师要能够通过科目学习,使学生达到认识和了解乡土教育的目标。可见,无论从国际发展的趋势来看,还是从我国现实情况考虑,提高农村教师乡土知识的质量,已成为农村教师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基于以上考虑,有必要重视农村教师的乡土知识培养,寻求农村教师获取乡土知识的方法,促进农村教师乡土知识的发展。实际上,这需要从政府、 社会、学校以及教师等层面共同着手,优化农村教师乡土知识。

在政府层面,首先,制定促进农村教师乡土知识发展的有关法律政策。一方面,从多元文化角度出发,梳理和修订现行的教育政策及课程政策忽视乡土知识的规定,将农村教师的乡土知识纳入到相应教育政策及课程政策中。另一方面,赋予农村教师一定的权利,使农村教师能够从本土实际及民族文化的角度来组织和实施乡土知识的教学。其次, 构建职前教师和教师职后的“乡土知识”一体化培养课程体系。将乡土知识纳入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之中,加强农村学校实践基地建设,增加师范生到农村学校实习的时间,为培养一名合格的农村教师做好乡土知识的储备。教师职后继续教育中要增加乡土知识的培训,建设农村教师乡土知识的数据库,以此促进农村教师乡土知识的增长。[9]

在社会层面,首先,要改变对乡土知识的偏见, 形成重视乡土文化的环境。乡土文化的缺失不仅能导致民族精神的危机,更是人自身存在的危险,人一旦人为隔离生养自己的故乡,他就失去了滋养其发展的根据,成为一叶浮萍的人。因此,人们应该树立本土观念,正确对待乡土教育,积极主动认同和了解自己脚下的这片热土,努力形成重视乡土知识和乡土文化的社会氛围。其次,加强对农村教师的乡土知识及专业化成长的参与支持。一方面,社会应为农村教师开展乡土教育提供帮助和方便。另一方面,民间和社会人士可尝试成立旨在探究乡土教育的专门组织或机构,主要贡献在于乡土知识的收集、开发以及培训农村教师从事乡土知识发展项目。

在学校层面,首先,运用多种校本培训方式建构农村教师的乡土知识体系。设立农村学校教师乡土知识培训的专项经费基金,积极开发具有乡土知识体系的校本课程,聘请民间艺人、乡土专家等培训农村教师,建立农村教师乡土知识交流平台等。 其次,尝试改革考核和评价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式方法。基于乡村文化的场域,重构和发展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向;以乡土文化为核心,打造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以乡土性和现代性结合的乡土文化理念为指导,注重过程性、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系,奖励在乡土知识实践和推广方面做出成绩的教师。最后,校本课程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传授乡土知识的主要平台。农村学校的校本课程或综合实践课程要反映当地文化需要、符合当地文化特点,才能有效提升当地的乡土知识课程资源。 农村教师是乡土知识发展的能动主体,乡土知识发展的完善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教师。农村教师务必提高乡土知识自主发展意识,促进自身自主发展,积极建立农村教师的乡土知识“学习共同体”机制。[1]

农村教师要因时、因地制宜,学会在乡土社会的生活场域中设计乡土知识的教学方案、教学互动、教学管理评价等方面。学会尊重乡土知识以及乡村学生,掌握必备的教育方法。当然,除了课堂教学外,乡土知识的学习也广泛存在于生活实践中,比较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体验教学法、情景学习法、角色扮演法、对话与互动教学法等。

乡土知识作为民族的、区域内的知识体系,在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推动乡土知识的发展不是固步自封,而是立足于本民族传统,积极坚持乡土性和现代性相结合,依据系统性、科学性、多元性、实践性等原则,大力发展农村教师的乡土知识,鼓励农村教师开展乡土知识研究。这样,以乡土知识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才能彰显其独特的乡土文化魅力。

摘要:在教师专业发展进程中,乡土知识应当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优势和特色。从解析我国农村教师乡土知识的现实状况和价值入手,在借鉴国外乡土知识教育优秀经验基础上,指出我国农村教师在乡土知识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从政府、社会、学校及教师等层面完善农村教师乡土知识的举措。

关键词:农村教师,乡土知识,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方林.农村教师乡土知识的现状调查[D].重庆:西南大学,2014.

[2]张永宏.本土知识与人类学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09(2).

[3]李长吉.论农村教师的地方性知识[J].教育研究,2012(6).

[4]海路,巴占龙,李红婷.珍视乡土知识传承民族文化—“中国乡土知识传承与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会”综述[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6).

[5]Prakash,M.S.Gand’hsi Postmodern Education:Ecology,Peace andsMulticulturalism Relinked[J].Journal of Wholistic Education.1993(9).

[6]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7][美]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M].王海龙,张家瑄,译.北京:中英编译出版社,2000.

[8]Shige Makino&Andrew Delios.local knowledge transfer andsperformance:implications for alliance formation in Asia[J].Journal ofs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6.

农村教育教师知识建设 第7篇

一、研究方法及调查结果

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调查时间为2009年5月至2009年12月。

实施过程:每个学校发放5-12份问卷, 现场做答, 随后收回。总共发出了1000份, 收回99.1%, 当时, 有些教师不在学校, 于是向其他教师做了一些了解, 并做了记录, 把试卷留下了, 个别的没能收回。同时, 在做问卷调查时, 也对一些教师进行了走访, 做了记录。

廊坊市总共有十一个县区, 体育教师1000多名, 对这十一个县区的中学体育教师进行走访、记录、问卷调查, 由于试卷是当场作答, 随后收回, 试卷回收率较高。问卷调查结果, 表明如下:

有0.5%体育教师并没有接受过全日制体育专业的教育, 只是个人的喜好或者曾经有过比赛经历的, 如参加过乡里的运动会, 并取得过优秀的成绩, 进而参加县运动会, 个别有参加过市级比赛的, 先是待课, 后来通过参加“三沟通”或联合办学等方式成为正式体育教师。

有0.2%是其他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 参加工作后由于教师配比问题, 短期安排不了工作, 加上年轻力壮, 并有体育特长, 领导同意短期从事体育教育工作。

有99.3%体育教师是经过体育教育专业的, 原始学历中专占总数的30%左右、大专占总数的40%、本科占总数的30%左右是全日制毕业生, 从事一线体育教育工作。同时, 有一部分人参加了自学、函授进修到第二学历, 即本科学历。

年龄大多集中在30-50岁, 男、女教师比7∶1。

体育开展情况不理想, 资金投入一般, 多数教师对现状不满意, 科研水平欠缺。

对体育的热衷程度高, 多数人是有劲无处使, 主要原因是体育活动或者是体育竞赛开展得少。学校领导不重视, 体育器材、场馆设施不完备, 缺乏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 有些东西只是停留在文件上, 脱离实际。

二、分析与讨论

通过调查结果, 不难看出体育师资的专业知识参差不齐。个别是靠经验来教学, 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有所欠缺, 在教学设计、教学组织、练习方法、训练手段等方面缺乏创新。

即便是全日制的体育专业毕业生, 由于毕业年限较长, 当时的一些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到如今有些不适应, 从而影响了体育教学与训练。再有, 距离体育前沿的东西较远, 没有机会过多地接触, 从而影响了科研水平的发展与提高。存在原因:

通过调查还发现, 有接近13%的体育教师只重视体育教学而忽视体育科研工作, 多数以50岁的老教师为主。由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 学校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学被放在首位, 而体育科研不被重视, 教师职责只是传道、解惑、授业。同时体育教师在求学期间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系统的体育科研教育, 虽然具备较强的实践经验, 但是他们缺乏体育科研理论知识, 进行体育科研总觉得缺乏条件, 因此他们中的多数人对体育科研不感兴趣, 由此导致他们的体育科研能力比较差。

调查结果表明, 有55%的体育教师属于具备教学和科研并举的条件, 缺乏时间和精力做保障, 占调查对象的大多数, 而且以中青年教师为主, 这些教师多是大学毕业生, 基本都接受过体育科研专业的系统的体育科研教育, 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 但他们当中多数人是学校的中坚力量, 肩负着学校太多的体育教学与业余训练任务, 同时还有家庭、子女教育等因素的压力, 他们不会花太多的精力与财力来进行体育研究工作, 面对体育科研, 他们总是习惯蜻蜓点水, 缺乏必要的时间与精力保障, 同时包括财力因素, 因此体育科研水平有限。

由于社会的原因———长期推行的应试教育, 过分强调智育, 而削弱体育、德育、美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尤其是降低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有的学校甚至取消体育课及其他体育活动, 致使体育工作者处于一种“英雄无用武之地”, 荒废了所学专业, 甚至转入其他领域学科的教学。

领导缺乏重视。调查结果表明, 体育教师的任职条件、资格相对宽松,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 但领导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事实表明, 领导高度重视的问题, 其解决问题的力度较大, 所以作为领导要加强重视的程度, 把工作做扎实, 做到实处, 不能只是停留在文件上。

资金投入欠缺。在场馆等硬件设施方面缺乏长远的规划, 对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缺乏强有力的后盾支持。

三、总结与建议

加大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不断引进后备新生力量, 待遇问题, 如工资、职称、住房这些都应该逐步加以解决和提高。让大学生安心地教学, 让他们把大学里的一些新知识、新思路带过来, 让新老知识互相交融, 合理地学习利用, 从而扩宽教学新思路, 改变固有的知识结构。

加大对体育的资金投入, 要让体育教师走出去, 尤其是年轻教师, 要进行深造, 增强他们的专业理论知识, 把握最前沿的知识动向, 提高教科研水平, 使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聘请专家、学者进行有关体育科研的讲座或报告。这些专家和学者不但站在了体育科研的最前沿, 而且他们也具有很强的体育科研能力和丰富的体育科研经验, 聘请他们来进行各种关于体育科研的讲座或报告, 能有效培养和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体育科研能力。通过他们的讲座或报告, 体育教师不但可以在体育科研上少走弯路, 而且可以从他们的失败中吸取教训, 从他们的成功中借鉴经验;通过他们的讲座或报告, 体育教师可以和他们直接交流和探讨自己在体育科研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也可以和他们保持联系, 定期或不定期地接受他们在体育科研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定期撰写教学心得和教学论文。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闭门造车是写不出有价值的好文章的, 要想做学问, 体育教师就必须要学会整理与分析有关的资料, 对观点材料进行思考总结, 将理论科研信息和实践经验进行有机的结合, 随时把一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 久而久之必有一番作为。另外, 体育教师在撰写论文时还要具有广博的知识, 体育专业本身就是一门多学科专业, 包括哲学、医学、生物力学、化学等多方面基础知识, 因此要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 扩宽知识面, 同时还要学习其他专业知识如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

增强横向的交流, 与兄弟院校互相学习, 互相交流经验, 取长补短。多开展一些活动, 如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 兄弟院校之间的篮球联赛、足球、排球联赛, 田径的单项对抗赛等。既丰富了课余体育文化生活, 又交流了教学、训练等方面的经验, 从而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 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

参考文献

[1]冷斌, 涂小华.目前学生的知识结构及素质现状的分析[J].江西化工, 2007, (1) .

[2]卞继伟, 郑孟煊.论知识结构与创新思维[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0, (5) .

[3]孙印厚, 仁许.试论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的转型[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0, (4) .

[4]教师素质教育建设创新与师资评定标准实务全书[M].北京:银声音像出版社, 2005.

农村教育教师知识建设 第8篇

一、逐步提高体育教师从业的标准, 把好源头第一关

现代体育教育的新观念和范畴涵盖的领域不断扩大, 体育教育科学化进程的加快, 对于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也就越来越全面。然而我国选拔、录用、培养体育教育人才却沿袭着上个世纪的模式, 即使目前改革有些新进展, 体育教育的理念被重新确定, 但是配套的措施和方法不到位, 特别是录取体育新生文化标准过低, 加这特招了一批文化成绩十分低劣者进入到高等学院来, 无意降低了入学门槛, 误导了中学培养体育人才的方向。基层农村学校常常是将一些中途文化成绩不好者改窍, 作为体育人才来培养, 这样一来, 即使体育后备人才中有一批文化成绩优秀者, 也产生了“重体轻文”的错误想法, 使基础和源头出现了培养目标上的偏差, 导致农村体育教师整体文化知识水平不高。要提高农村体育教师文化知识水平, 首先要通过从业标准宏观的调控, 逐步提高体育考生文化成绩录用标准;其次要杜绝文化成绩低劣生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培养的现象, 完善体育后备人才运动训练与文化成绩同步提高的管理办法。再之, 在选拔聘用农村体育教师时, 更应该制定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考核标准, 让那些文化知识水平高的体育后备人才, 选拔到农村体育教师队伍中来, 发挥“入关”作用, 确保体育教师整体文化素质符合现代化体育教学的需要。

二、增加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文化课种类和分量, 严格把好毕业重要关

农村体育教师的主要来源于体育学院系、科培养的体育教育人才。体育教育人才在受教育的过程中, 文化课程的设置、课时安排的分量和毕业资格的要求, 无疑对提高农村教师文化知识水平有着直接关系。因此, 我们在课程的设置时, 要增加大学语文能力等基础课程的培养;在课时分量安排上要增加英语等文化课的学习量;在毕业资格要求上应该把文化科考试成绩作为一个重要的条件, 成绩不合格者坚决不能毕业。同时要严格考试纪律, 严格评分纪律, 让学生考出真实水平, 杜绝人情关、买分数等不良现象, 按标准和条件通过毕业关。

三、提供优越的自学条件, 强化学习责任, 过好再学这一关

目前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 还远远落后于城镇, 特别是一批批重点中学出现后,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农村学校各方面工作的要求也低了, 对学校体育工作重视程序也有所下降, 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也降低了。这就使农村学校的部分体育教师, 产生了弃教从商、改项抛业、消极对待等多种不利于体育教育的想法和现象, 他们有时连工作的权力都存在着困难, 还怎样考虑提高文化知识水平, 因此要提高农村体育工作者的文化知识水平, 就必须要给体育教师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积极支持他们再学习, 想方设法按要求给足钱和物, 帮助解决后顾之忧。同时要制定学习制度和学习成绩标准, 学习成绩要与工作、工资、奖励直接挂钩, 把责、权、利交给体育教师,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自觉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这一些手段和方法促进体育教师文化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选送一批优秀的体育教育人才到农村去工作, 控制好聘用关

上一篇:工业建设下一篇:种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