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带来的新变化

2024-06-19

新课改带来的新变化(精选10篇)

新课改带来的新变化 第1篇

过去的课堂教学以单一的个体学习为主, 教师和学生, 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合作与交流。新课程提倡新的学习方式, 如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 彼此互相沟通独立见解, 展示个性思维方法与过程, 在交流中反思, 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 在合作的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内进行学习, 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具体如下。

1. 明确任务。

开展合作学习的任务选择非常重要, 必须选择那些具有一定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开展合作学习。如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 教师开始就提出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 这是一个具有探索性同时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2. 全班交流。

合作学习最终要让各小组在全班交流, 分享成果。交流的内容一是认知与技能方面的, 二是过程与方法方面的, 三是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学生的交流不仅仅是知识, 同时还包括方法的交流、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交流。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发言, 记录下自己没想到的。

3. 教师的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引导者与合作者, 应及时关注学生学习。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个小组, 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 适时地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教师在合作中应规范学生行为, 发现个别学生不能认真参与交流, 做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事情, 或个别小组不认真, 教师都要及时地加以引导。

二、教学观念的变化

在没有实施新课程之前, 许多教师教材上有什么, 就教什么, 对教材的使用不够灵活。现在教师们意识到, 教材只是某些知识传授的载体, 它给予了我们一个知识框架和结构形式, 但并不是唯一形式。要达到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例如一位教师在教授四年级的“用数学”时, 学习位置与方向, 让学生说出自己家在学校的什么位置, 哪个方向或偏哪个方向, 学生走时能亲自体验这样的教学过程, 体现了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 (方案) 的过程, 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动态的、发展的过程, 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新的数学课程观, 不再把数学课程局限于数学学科等狭窄的范畴来理解, 而是凸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学生是课程的主体, 即教学内容的选取既要体现学科性, 更要体现如何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三、学习方式的变化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从实践反馈的情况来看, 确实这样的观念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 并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体现。如有的教师注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在学习“找规律”时, 引导学生找出课室中有规律的事物, 正好刚过完六一儿童节, 教室里有很多装饰如彩旗、灯笼和花等等, 学生们发现彩旗是一个红的一个黄的间隔排列;灯笼是一个紫色一个红色间隔排列。不再是教师直接告诉他们, 而是学生自己发现的。又有的教师在教学“用数学”时, 让学生直接参与活动, 收集有关信息, 提出数学问题, 让学生亲自体验。如四年级“数学广角”里种树的问题, 学生可以到室外亲自体验一下多少个间隔种多少颗树, 最后自己总结出结果:种的棵树比间隔数多一个。有的教师在教学小统计以后, 让学生围绕某一个问题, 小组合作完成统计图表的制作;有的教师在进行计算教学时, 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运用手中的学具摆摆、说说, 在探究中学习, 得出多种算法, 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四、评价方式的变化

新课程实施以来, 教师们通过学习, 改变了一些旧的评价观念, 过去重视终结性评价, 现在更注重过程性评价, 由教师的单一评价已转向多样化互动评价, 尊重个性差异有了新举措, 注重了反馈、激励功能, 更关注学生整体发展, 评价具有了全面性, 由重甄别转向激励、提高。有的教师建立了学生成长记录袋, 公正评价学生的每一个方面。有的教师采用家长、学校、学生共同参与评价, 改变了用一把尺子来衡量全班每一个学生的做法。有的让学生写数学日记或周记, 从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方式正逐步改变, 不但参与新课程实施的师生有了上述所说的变化, 还带动了其他年级的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努力体现新课标的精神, 教的是旧教材, 走的是一条新路子。

摘要:新课程实施后, 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教师的教材观、学生观、教学观正在发生变化;教师的角色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渐变化;教师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教师评价方式多元化;新课程实施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新课改带来的新变化 第2篇

今年,一走进村口,就发现了与往年的不同,道路干净,院落整齐,高挂的灯笼,火红的对联,不仅有年味,更有村容村貌的改变,就连能看到的厕所都透出些不一样。经过了解,原来今年村里响应县里的号召,积极开展“三个革命(厕所革命、污水革命、垃圾革命)”,看来效果显著。其中厕所革命,就给村里带来了不小的新气象。

首先是思想的转变,以前谁能想到,政府连你家的厕所都要管,而且还要管的“宽”。厕所的地方,尺寸大小,上下水管道,设施的使用标准,后期维护等等,都会有人给你一个标准,按照标准开工建设。经过宣传引导,全村300多户乡亲,最后只确定了50户“吃螃蟹”,大部分还是思想没有转变过来。不过年底这50户三级化粪池新厕所已经验收通过,听说其中的好处,很多人都动了心思,目前确定又有100户准备在2019年改造绿色厕所。

其次是绿色厕所的惠民政策落到了实处。改造一个三级化粪池绿色厕所,绿色厕所中的所有配套设施,上下水管道,都是统一免费配送安装,价值约800元。最后验收时按照绿色厕所标准,合格厕所再补贴1200元现金,当场由村委代表发放。村民感慨的说没想到自己家建个厕所国家还给补贴,钱还发的这么“酥”,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乡亲对新事物的认知在不断提高,相信以后还会有更多的村民,愿意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家的环境。而且,经过三级化粪池处理的污物,很好的沉淀发酵,极大地去掉了有害物质,是庄稼、蔬菜、果树等植物非常有效的无公害有机肥料,也为我们的食品安全提供了保障。

2019年,村里积极围绕“村容村貌、公共设施、农户庭院、生活习惯、文明过节”五个方面开展“六清一改”和“三个革命”,利用黑板报、拉横幅、张贴告示、广播等方式,积极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新举措,三委会成员也人人带头,分片包干,专人负责,制定具体实施措施,和全体村民一起努力,早日实现环境优美,生态文明,乡村美丽,和谐温馨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家园。

新课改给教师带来的变化 第3篇

【关键词】:教育观念 教学方式 课后反思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6-0094-01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给了教师新理念、新方法、新尝试、新探索。

新课程改革不仅是一种教材的改革,更是一种文化的改革,一种观念的改革,作为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要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新观念,树立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强烈意识,与课程一起成长,以适应新课程对教师们的要求。面对新教材,教师们既感到了欣喜,又深感初探责任的重大。新课程改革让教师感到课程变了,变得有趣了,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

一、新课改改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

新课改不仅是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更是教育理念的变革,通过新课改的培训、学习、教学实践这几个过程的不断磨练,教师已经客观、正确地认识到教学的实质以及教与学的关系。教师明确了教师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育变成了一种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所以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教师们都会充分关心学生、尊重学生、赞赏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和学生相互学。积极互动,师生双方共同分享经验、知识、情感及观念。

二、新课改改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

在实行新课改以后,教师大胆进行课堂尝试,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方式是倾听,“听”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法。结果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新课改呼唤“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

1、教师要创设一个民主轻松的课堂学习环境,愉悦教学。教师们和学生谈心,学生喜欢幽默、和蔼和亲型的教师。试想如果一进课堂就板着面孔,学生怎么会喜欢呢。学生不喜欢怎么会愿意上这一门课呢?课堂上教师民主亲切,有激情、有感召力,会煽情鼓动课堂气氛,学生的情感热情得到激发,学生的心理处于兴奋活跃状态,学生就敢想敢说。敢想敢说是学生在课堂上活跃的表现,是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的表现。

2、做到“三讲”、“三不讲”:只讲学生的易混点、易漏点、难点;学生会的不讲,学生交流能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这样就要求教师要做到及时点拨,点拨要点在点子上,拨在关键处,即通过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揭示问题的实质,启发学生醒悟,虽然只要一言半语,却能一针见血,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最佳效果。

3、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在上课时始终激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见解。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取消学生的顾虑。有的学生怕回答错了没面子,对于这点教师就对学生说:“答错了没关系,能起来回答就是好样的”。教师还允许学生可以打断教师的讲课提出疑问。为了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学习习惯,教师允许学生可以下座位讨论问题。在教师的课堂上学生已经养成了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的好习惯。

4、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适时评价。评价有考核、激励两重含义。既包括评价学生对知识、技能理解、运用的程度,是充分肯定还是纠正学生的思维。又包括激励学生的情感发展,使学生有积极的心理体验。对回答好的及时表扬,对回答错了的,老师除了对该生积极回答问题的这种精神要激励表扬外,还要要应该评价他哪错了,为什么错,怎么改。

三、新课改使教师学会了课后反思。

对教师而言,不管你课前准备的如何充分,在课堂上总会有这样那样不尽人意的地方。这就要求教师们对自己的课堂进行反思。反思自己的课堂设计、反思自己与学生的互动情况。对于好的地方要保留,对于失败之处找出原因进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以后的教学。

体验式报道带来的新变化 第4篇

目前,中国的微博用户已经超过4亿,占总人口的1/4。在网络时代,新闻记者应该怎么办?是像一些微博作者那样听风是雨, 人云亦云, 还是在新闻采写中更专业、更理性、更加恪守职业道德?在“走转改”活动中, 平顶山晚报“走基层———晚报记者在行动”系列报道为年轻记者提供了锻炼的机会, 而编辑部把体验式报道作为切入点, 让这一活动焕发出新的活力。

所谓体验式报道,是指记者深入事件发生的现场,亲身体验采访对象的日常生活,以翔实的所见所闻所感,用第一手资料真实、准确地报道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

体验式报道要求采访记者必须出现在新闻现场,有效地促进了采访作风的转变,也有利于不同行业间的相互沟通。“走转改”活动启动之初,平顶山晚报的部分新闻记者认为,最应该“走基层”的是机关报那些整日忙忙碌碌跑会议的记者,晚报记者整天在街头社区采访,实际上经常在走基层,所以没有在思想认识上引起重视。对此,编辑部组织采编人员分析近年来晚报报道中存在的“轻、浮、浅”现象,大家认识到,所谓“走基层”并不等同于下社区、到街头采访,关键在于记者是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否脚踏实地从群众那里找新闻,为群众写新闻,把反映基层群众的工作和生活作为新闻写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编辑部要求每位采编人员自问:自己所采编的新闻是不是群众所关心和需要的,是否为群众解决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报纸存在的不足,大家达成了共识:采编过程中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的主动性不够,倾听群众呼声的主动性不够,尽管经常在街头社区跑,但只是蜻蜓点水,写一些皮毛的表面的东西,没有触及与基层群众衣食住行最密切的新闻点。一些虚假失实报道的出现,也与采访作风不扎实,过分依赖网络,忽视核实信息源有关。

认识统一后,编辑部马上开始制订“走基层———晚报记者在行动”系列报道方案,决定用体验式报道作为突破口,让记者全方位融入采访对象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深切体验采访对象的酸甜苦辣。

在平顶山晚报“走基层———晚报记者在行动”专栏中,晚报记者在市公安局110报警中心体验接警人员的辛苦和繁忙;除夕之夜,记者穿上反光背心,拎起长扫帚与环卫大姐一起清扫马路,用汗水扮靓城市环境;晚报女记者王春霞在“走转改”活动中,为体验市政维修人员清污排污的辛苦,与工人师傅一道穿上防水衣,下到窨井中清淤……

为了增进社会对城管人员的了解,晚报记者与城管队员一起在街头巷尾维持城市秩序,劝阻违规商贩,用人性化管理的具体事例来化解社会对城管人员和城管工作的误解,促进了不同行业间的有效沟通。

深入新闻现场,把自己当做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如此采写出的新闻,有深度、有细节、有声有色,跟以往用旁观者的角度写出来的新闻截然不同。它使记者尤其是年轻记者深切地感受到,新闻是用脚、用手、用眼、用口写出来的。一分辛苦,一分收获。一篇稿件若要写得扎扎实实、可读可信,深入现场采访是必需的。只有深入新闻现场,深入新闻人物的生活和工作之中,才能细致入微地体会到新闻背后深层次的东西。

体验式报道促进了写作文风的转变,使新闻细节更加鲜活真实。“走基层———晚报记者在行动”活动开始后,记者们感触最深的是,从前多是听人介绍,掌握的大多是第二手信息,而现在是靠自己的眼睛、耳朵、双手和双脚在新闻现场亲自采集信息,这样写出的新闻充满了现场感。

由采访者变为经历者是体验式报道带给记者的深切感受。体验式报道消除了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距离,当记者融入采访对象的工作和生活,成为他们中的一分子时,交流的障碍减少,使记者的采访更顺利,体验更深刻。许多大学一毕业就进入报社的年轻记者感受更深,他们在采访中真切地感受到了群众语言的生动和丰富,许多新闻发生过程的采写从前仅靠叙述的口气来完成,新闻语言“欧式”化严重,稿件缺乏生动的现场感,在“走转改”活动中,记者与基层被采访者密切接触,大量活生生的事例转由群众语言来叙述,尤其是穿插了大量新闻人物的直接引语,使新闻报道可亲可信,极富现场感。许多年轻记者说,从前采访时多用书面语言,总觉得跟采访对象有隔阂,现在积累了丰富的群众语言,与采访对象沟通起来亲切自然,采访的成功率大大提高了。

在采访平顶山市急救中心时,记者花了一整天时间多次跟随救护车出诊,了解急救流程,观察急救细节,收集新闻线索。醉酒青年、斗殴血案、车祸现场……记者深深地感受到,急救人员的工作不仅是扶危救难,同时也是一个高危职业。记者采访结束后还与急救中心工作人员探讨:把斗殴受伤的双方置于同一辆救护车内, 又没有警察跟随, 是不是会存在安全隐患?记者采访时提出的问题引起了市急救中心和警方的重视。

晚报女记者李霞深入分包的五一路社区采访, 跟社区工作人员和小区居民和谐相处, 发现了大量新闻线索。不到两个月时间, 她就写出了《五一路社区选“明星”3名“社区达人入榜》、《社区里面小鬼当家:娃娃做月饼满院飞笑声》、《五一路社区举办老年人专场晚会》、《为向女友表心迹房内写满“我爱你”》、《7岁女孩玩滑梯玩出名堂小发明安全避险楼获奖》、《自娱自乐引来“取经人”五一路社区居民好自在》、《一人多高霸王鞭开花了社区组织居民赏花》、《社区帮忙就业不难300多个岗位供你选》等现场感强、参与性强的社区新闻稿件中大量采用群众语言, 充满生活气息, 深受欢迎。

体验式报道强调新闻选题的贴近性和可读性, 可以有效地吸引读者的关注。在确定被采访行业和采访选题时, 编辑部强调被采访行业要与群众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 既要反映这个行业的特点, 又要有读者观点和读者视角, 不能把“走转改”报道写成行业展示或行业介绍。同时, 要求采访中必须用人物来展示行业, 从新闻人物入手, 以点带面。有记者认为有些行业缺乏新闻看点, 不宜进行体验式采访。编辑部与记者及时沟通后达成共识:只要记者胸怀群众观点, 设身处地以行业员工的心态转换角色, 就一定能深切地感受到所采访行业的酸甜苦辣, 从中发现平时不为人注意的新闻细节。

除夕前夜, 晚报一位女记者身穿大衣, 在医院急诊科走廊里体验晚间急诊大夫的紧张和忙碌;记者骑着自行车, 跟着邮递员到市郊投送报纸, 进社区上高楼, 行程5个小时;采访政法线的记者跟着便衣民警在公交车上和菜市场反扒, 亲历险象环生的场面;记者帮着乡村电影放映员走乡串村放映电影, 体验新农村崭新的面貌……体验式采访让许多记者由从前为完成任务而被动写稿, 转变为带着发自内心的感动而写稿。

把单个采访转化为大型活动是平顶山晚报在“走转改”活动中取得的意外收获。在采访中, 社区记者发现平顶山市近百个社区每个社区都活跃着一支或几支业余文艺演出队, 编辑部借机组织开展了“鹰城社区文化展演”活动, 每天配图在社区版上对一支或两支社区演出队的演出情况进行报道, 并特别提示这支演出队的活动地点、时间, 供市民参与。随着这组报道的影响面越来越大, 编辑部举办了“金山杯”社区文化大赛活动, 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 吸引了全市各个社区近200支队伍参加比赛。

“第一书记”给老区村带来的新变化 第5篇

时间过去8个月,“第一书记”给老区村带来了哪些变化?带着这个题目,我们走访了几个老区村。

抓制度、强党建,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

农村要发展得更好,基层组织的示范带头和凝聚人心作用至关重要。这一思想认识,已经成为“第一书记”们的共识。来自惠东县民政局的“第一书记”陈继胜,下到该县平山街道光明村时,发现该村“两委”的有关规章制度不健全、不落实;有的规章制度只挂在墙上,形同虚设。陈继胜就从健全、落实规章制度入手,对光明村“两委”班子内部进行大刀阔斧的整改。他帮村“两委”完善了《村党支部和村委联席会议议事规则》、《村民代表会议议事制度》等村规民约和内部管理制度,规范了各类文件的归档管理,明确了上班纪律等要求,并且重新规划、制作了党务、村务公开栏,指导、监督村“两委”将村里的重大决策事项、财务开支等情况及时向村民公布。

到龙门县龙华镇西族村担任“第一书记”的李连君,是市中医院从事行政工作的干部,来到村子着手第一件事就是加强基层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详细制定了《西族村“两委”干部理论学习计划表》,计划今年安排20场专题学习。为了提高学习的实效性和生动性,李连君认真编写授课提纲,把枯燥、难懂的理论变成生动、朴实的口语和具体的实例。同时,她还在专题党课中安排互动环节,引导干部们谈心得、说体会、提问题,使培训课上的生动、热烈、实在。

积极谋划致富项目,帮助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

“第一书记”任职的村大多为经济薄弱村和后进村。对于这些村来说,提升村里的软硬件设施固然重要,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如何为这些村找到好的项目,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帮助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第一书记”们正在不遗余力地做好这项工作。

惠东县高潭镇金坑村,既是有名的老区村,又是个省级贫困村。该村“第一书记”罗远清驻村以来,一直在思考如何帮助村民脱贫。通过研究,走访当地的干部和群众,罗远清认为该村要以发展特色农业为主,而该村土质、气候较适合种植目前市场前景较好的仙人茶、金霍斛等。罗远清还经常到田间地头了解村民的需求,并向县有关部门协调解决村民种植中碰到的问题。罗远清还专门订购了《新世纪农业新品种大全》、《种植致富宝典》等指导读本送给村民,让村民掌握种植技术。

当然,用大半年时间,要为一个经济薄弱村找到较好的致富项目,确实有一定难度。但不少“第一书记”都在努力谋划,有的借助本单位已有的资源,有的通过人脉关系与企业老板沟通协商。目前,一些村的致富项目有了眉目,有的已初见成效,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

龙门县地税局干部廖泽辉到六屯村任职“第一书记”不久,了解到该村三年前因种粉蕉而丢荒40多亩地,深感可惜。为帮村民找到新的出路,引进“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把荒地打造成“玉米示范基地”。村里利用市、县地税部门的扶持资金,并引入为农户提供玉米种植技术服务和产品收购的龙头企业,40多亩荒地全部种上玉米。今年迎来了第一个大丰收。农户一亩地可获纯利约3000-4000元,村集体年收入可望从2012年的2万元提高到16.55万元。

纾民之困,解决关系民生的微实事

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听到了一个又一个“第一书记”通过帮助协调而解决的民生实事,有的事情虽然不大,但对村民来说是迫切需要解决的。

去年11月,惠城区汝湖镇仍北村玉米丰收了,但遇到销售难题,该村“第一书记”邱思瑜第一时间向其单位惠城区法院领导反映。在该院领导的支持下,全院开展了助力玉米认购公益活动,同时邱思瑜还通过微信圈以及联系农产品加工老板等形式帮助销售,多管齐下,一共销售了约3万多斤甜玉米。龙门县平陵镇六屯村的村口,有一条长约三公里的村道,是村子来往圩镇唯一通道,也是村里的主干道。因种种原因,60多年一直没有路灯,晚上出门,周围黑乎乎的,村民们深感不便。“第一书记”廖泽辉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及时向上反映,在市地税局资助下,去年11月,筹集资金19万多元,着手路灯建设,年底全部投入使用。黄昏后50多盏LED路灯齐亮,解决了该村1400多人夜间出行难的问题。

陈继胜在走访时听到村民反映,出村的旧桥年久失修,桥面下沉,下雨时路面便被淹,村民出行既不方便又危险。经过实地考察,情况确实如此。陈继胜主动与上级交通部门沟通反映,最终促成了对旧桥的全面维修。前些日子,陈继胜听到村民建议:希望村里能有个可以健身的文化广场。而建设文化广场所需资金不少,村委会无能为力。陈继胜结合县里的“局长驻村工作室”制度,积极向自己所在单位县民政局反映,并且申请到96.6万元资金,在村里兴建起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和两层的综合活动楼。陈继胜还协调体育部门支持,为文化广场添置了健身器材。

微博给档案馆带来的新变化 第6篇

关键词:微博,档案馆,影响力

麦克卢汉曾说过, 媒介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 如今在互联网、手机等媒介融合技术发展的环境下,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已成为举世推崇的璀璨明星。

2011年11月, 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发布:中国网民数量已达4.85亿, 居世界第一, 微博用户已超过3亿。以新浪微博为例, 自其正式启动后, 第66天, 就迎来了100万个用户, 244天后达到了1000万;一年后, 用户增至5千万;与此同时,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也再一次显示, 微博的用户数量正以爆发之势增长, 可见, 微博这一新兴的媒介, 正以强大的信息传播力和社会公共事务参与力, 活跃在人们的视野和参与在各种活动中, 并以日益攀升的规模、迅猛发展的影响力, 在世界范围内, 掀开了一场“微革命”, 改变着整个世界, 微博给商业、新闻传播、教育、社会资本、医疗、公民参政甚至到垃圾内容监测等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 然而遗憾的是, 有资料显示:2011年10月12日经新浪、腾讯、搜狐、网易四家国内主要微博平台搜索, 只有16个档案馆开通了微博, 可见, 档案馆还没有将微博的新鲜血液广泛地甚至没有注入自身的脉搏中, 还没有感受到微博的魅力与力量, 这不得不使我们理解到:早在1958年召开的全国档案会议上, 档案馆就被定位于“国家文化事业机构”, 档案馆不仅具有收集、保管、利用档案的基本功能, 而且还担负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维护历史真实面貌、宣传教育、发展经济、繁荣科研等社会重任, 就其功能与作用而言, 档案馆应在全社会中占据显著地位[1]54。然而, 60年过去了, 其社会地位离其应达到的高度, 还相差甚远。微博的到来, 使笔者意识到, 改变档案馆自身地位的契机来到了, 因此, 以微博能给档案馆带来的新变化, 呼吁档案馆赶快加入微博吧。

一、微博改变了档案馆的社会影响力

有效的宣传和增加档案的利用率是档案馆提升其影响力重要的方面, 档案馆只有得到用户的认可, 才能在公众心目中留下美好的形象, 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美誉感, 才能达到预想的目的和应有的高度[2]30。

而微博首先为档案馆的有效宣传打开了方便之门, 微博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并成为人们乐于接受信息传播信息的方式, 并且其受众人群多、范围广, 一个人的声音能传遍网络的每一个空间和角落, 微博能使档案馆拥有更多的“关注群”, 从而提高档案馆的知名度;微博把人的话语权拉到了同一起跑线上, 人人具有说话发言的机会, 一个弱小的声音在无数次的关注与被关注之后, 能汇聚成巨大的社会共鸣, 利用微博提供的全方位优质服务, 使档案馆的“黏性人群”更多, 所获得的社会共鸣声更大, 声誉更响亮;微博中每个人既是发布者又是传播者同时还是评论者, “一种观点”, 经过无数次的探讨与酝酿, 最终会凝聚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力量, 微博使档案馆的社会功能发挥得更好, 影响面更大。

其次, 微博的“特性”使档案馆的利用率增加得更快, 微博传播的多元化, 使档案馆宣传的方式和内容更加丰富, 如:档案馆可以在微博上上传照片、视频、多媒体等多种喜闻乐见的信息, 使微博用户对档案馆兴趣更浓, 更愿意了解档案馆, 走进档案馆, 成为档案馆的“粉丝”;同时, 档案馆也能随时通过互联网、客户端、手机短信、Wep等多种手段发布信息和接受信息, 使用户能第一时间获得档案馆的服务和资源信息, 并能及时利用, 用户的满意度更高;微博的互动性, 能方便地链接到信息的每一个出发点, 更多的用户通过微博能直接进入档案馆网站, 更全面地了解到关于档案馆全面的工作与服务信息, 增添档案馆网站的利用度, 加强了档案馆的宣传力度;当今, 评价档案馆的唯一标准是档案资源利用率的高低, 而微博较强的时效性, 使档案馆的服务和利用信息能及时传播给用户, 不仅使用户第一时间获得档案资源的有关信息, 而且能使用户及时利用到所需的档案资源, 加快了档案利用率的提高, 从根本上提高了档案馆的影响力。

二、微博改变了档案馆信息咨询方式

微博被人称为“永不闭幕的新闻发布会”, 这表明:微博每时每刻都以发布会的形态不间歇地传播着世界上最新的信息, 它的这种态势给档案馆信息的咨询方式带来了可喜的变化, 首先, 改变了档案馆传统的咨询方式, 如:电话和QQ一对一的咨询, 网站、E-mail的被动型的咨询, 使咨询方式更加快捷、范围更加广泛, 档案馆利用微博的这种力量, 回馈用户提出的问题时间更快, 解答用户的难题变得更加主动;其次, 微博的裂变性:即:传播呈几何方式增长的特点, 使档案馆咨询问题不仅传播得更快, 而且问题、内容“更新”得更快, 更好地满足了用户的需求, 实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再次, 微博文字的碎片化与草根性, 使档案馆能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和简单的话语, 达到信息传播的目的, 节省工作时间, 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 档案馆能接收到来自不同阶层用户的咨询, 并能随时随地回馈咨询问题, 解答用户疑难, 服务变得更加全面而周到, 实现了档案馆“服务第一”的宗旨。

三、微博改变了档案馆交流沟通方式

有人描述:微博这点星星之火正以迅猛的速度在国内网络世界形成“燎原”之势。微博交流的触角也伸向了四面八方:上至总统竞选, 下到百姓民生, 都能通过微博实时沟通, 这也是微博交流力量的真实展现。蚂蚁网创始人麦田对微博140字“碎片化”特征进行总结认为:微博传播的方式更加“轻、快”, 而这种“碎片化”和“轻、快”又是一种最直接的交互方式[3]80。短小精悍、操作方便的微博也成为档案馆与用户相互交流的优质平台, 使档案馆能与更多阶层的人们相互沟通, 相互交流, 相互学习, 不仅使档案馆能够接受到专家、名流的学习经验和学术观点, 更能提高档案馆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档案馆与图书馆信息检索系统的影响因素比较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林爱鲜

摘要

关键词综合档案馆图书馆信息检索影响因素比较

一、本质属性因素比较

一般来说, 档案馆保存的档案资料都是我国各个历史阶段中涉及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的信息记录, 并且以保存党政机关的相关档案为中心任务, 这些保存的信息资源都是我国历史上的珍贵遗产以及丰厚的文化累积。从档案的基本定义来分析, 档案是一种作为国家机构、社会以及个人三个方面参与到社会活动中而产生的有价值意义的记录形式。所以, 从本质上来说, 档案就是一种最原始的记录, 它具有真实性和有效性, 并且十分重视其产生的历史根源和文件之间的联系性。保存在档案馆内的信息资源有很多部分是与国家的政治、军事等方面相关, 所以它的保密性很强, 而且严格地限制了它的开放性。信息资源本身的特殊属性也决定了如果要在档案馆内进行信息资源的利用, 不仅要满足信息资源的利用, 也要兼顾这些信息资源的隐私和安全等问题, 要恰当地平衡好信息资源的利用和隐私之间的内在关系, 于是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档案馆在信息检索时更要求复杂和多样等特点[1]36。正因为档案具有原始性的特征, 所以就意味着每一份档案资料在各个历史时期内和不同的社会领域中都具有其特定的价值, 这是无可替代的, 具有唯一性。

图书馆内的情报信息是经过专业人员的多次整合, 促使这些信息都能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类的需求量。图情资源的核心部分是知识和情报, 并要求其具有共享的特性, 同时也尽量地做到满足用户的

而且, 可以听到各阶层百姓民生对档案资源与档案信息的需求与呼声, 使档案馆服务更加全面、深入、细腻而富有个性。微博的裂变性:即点对面、面对面, 逐级裂变不断加速地传播, 如:一个人的微博可以被其“粉丝”逐级转发, 不断裂变、蔓延、加速放大。因此, 微博使档案馆更容易交际到更多的同行和业内人士, 并使同行和业内人士之间沟通变得更加便捷, 交流的内容、范围更加广泛, 实现了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愿望, 同时, 微博“背对脸”式的交互交流方式, 能使档案馆更多更全面地接触到来自不同行业档案管理内部的资源信息和管理、服务等技术, 使档案馆资源整合变得更加容易, 档案资源共享得以实现, 使档案馆走向全面发展的脚步迈得更快。

四、微博改变了档案馆服务利用方式

今天, 微博已经成为中国Web3.0大潮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它的光芒正以微秒的速度给世界带来闪光, 也给档案馆带来新的亮点。首先, 微博传播内容的多样性, 使档案馆与用户拉近了距离, 给用户带来了亲切感, 凝聚了档案馆与用户之间的亲和力。如:微博运用的网络日记, 只言片语等形式的语言交流方式, 所呈现的是人与人在网上说话的形态, 就如好朋友在一起聊天那样自然、轻松, 实现了档案馆与用户在网上零距离的交流, 之间的交流沟通变得更加亲近与和谐;其次, 就如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格拉诺沃特曾提出的“弱

本文通过对档案信息和图书资源的本质属性进行分析, 并把两者在利用者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存在的特点进行深入的探析, 挖掘档案馆与图书馆在信息检索上产生差异性的主要原因, 从而有效地推进两个领域的相关工作。

信息要求, 而且它具有时效的限制性。图书馆内的情报信息可以说是一种社会大众化的信息, 图书本身就是供给人们阅读的, 并且也作为知识传播的有效途径, 所以它基本上都不会被限制利用, 除却极少部分的机密情报, 大部分都是面向社会化的。所以图书馆要求工作者要做到把用户的需要作为服务的最终目的, 并且每个人都有权力去获得这些信息。这种服务目标正是体现了在信息检索的过程中是通过用户来驱动的, 并且把用户的需要作为根本的工作重心, 注重用户对信息的需求。这些本质的属性促使图书馆的数据管理要实现特色化。

二、利用者因素比较

1.利用者类型的比较。档案的利用者主要指从事政治、经济等社会活动中需要借助档案里保存的信息资源的个人或者是群体。一般来说, 可以把档案利用者自身的工作性质和职业来进行分类, 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其一是组织管理人员, 这些人主要服务于一些党政机关以及事业单位等为了社会活动的需要而阅览档案;其二是从事于理论研究的人员, 这些人员主要是为了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活动而需要档案的资料;其三, 工程技术者, 主要是因为在工程项目中进行的研究活动中需要档案中保存的信息资源来作为参考或者是考证;其四, 一般用户, 这是为了解决自身面临的问题。在这些不同社会职位的人员之中, 组织管理人员就是档案馆利用者中主要的群

连带优势理论”:在扩散网络中“强势链”在传播人际影响方面具有相对优势[4]49, 在微博中, 档案馆与用户之间的链接就是强势链, 因此, 档案馆对档案之需的人流寻找得更快, 资源信息的输出更具有针对性, 用户所需信息流入档案馆的速度也更加快捷, 档案馆更容易满足个性人群的需求, 实现了档案馆以“用户之需”为本的理念;再次, 微博的互动性, 指:微博受众者主动接受信息的状况, 即:每个参与者既是信息的接受者, 同时又是信息的生产者。因此, 微博能提供更广泛的网络链接, 档案馆不仅能为用户同时提供多维度的所需信息, 而且, 对档案馆有“黏性”即档案馆的“固定用户”和“具有相同愿望的用户”, 链接速度更快, 这样, 档案馆拥有新用户的几率更高, 拥有多维度人群更多, 获得用户需求的信息就更有特点, 服务变得更加个性和富有魅力, 最终, 档案馆服务个性化、具有特色的目标完成得更加彻底, 从而使档案馆服务效能更高。

总之, 微博给档案馆带来的优势不胜枚举, 在此也再一次呼吁:还没有加入微博的档案馆, 赶快加入微博吧!

参考文献

[1]张彦芳.关于档案馆社会功能的实现[J].中国档案, 2009 (7) .

[2]任园林, 司保顺.论档案馆形象的塑造[J].湖北档案, 2002 (10) .

[3]高峰.微博传播的八大特性陆[J].青年记者, 2012 (1) .

新课改带来的新变化 第7篇

最近, 也就是在《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出台6周年和最近《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出台不久, 我又一次到东北地区钢铁企业调研, 还是这些钢厂, 还是这片土地, 情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无论到哪个企业, 厂容厂貌都焕然一新, 原来灰蒙蒙、黄龙黑龙交相升腾的天空变成了现在的蓝天白云交相辉映的朗朗晴天;原来道路两傍碎砖烂瓦垃圾成堆, 蚊虫戏疟, 现在是草青青、花灿灿、绿柳成行, 鸟鸣蝶舞;原来高炉、焦炉和化工车间排出的各种刺鼻的气味, 已变成草地的清香、树木的淳香、花的芳香令人心旷神怡的清新空气。走进厂区如同置身于风景花园之中。过去低矮破旧的厂房不见了, 放散烟尘和怪味的小高炉、小转炉、小焦炉不见了, 一座座雄伟壮观的大高炉、大转炉和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特别是鞍钢新建的鲅鱼圈新厂区, 堪称厂区绿化、厂房美化、机械设备现代化的世界一流的新钢城。近两年来尽管遭遇到全球近百年来罕见的经济危机冲击, 使国际国内钢铁业大大缩水, 但由于有国家宏观政策的大力支持、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关怀和钢铁企业员工的积极努力, 东北大地的钢铁业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 不仅钢产量成倍增长, 更重要的是在产业升级、设备更新、品种质量、节能减排、淘汰落后等几个重要方面打了一个个漂亮的翻身仗。过去人们习惯地说鞍钢、本钢是“傻大黑粗”, 只能生产传统的老产品, 现在这些老企业通过改革、改制、改造, 已经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不仅产品质量普遍提高, 品种结构不断优化, 而且每个企业都有了拳头产品和精品基地, 不少产品不仅在国内属于一流, 而且在国际市场也占有一席之地。

这些变化由何而来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以下几点至关重要。

一、国家政策如春风化雨为东北钢铁工业的振兴带来勃勃生机

东北钢铁工业所以能走出当时的困境, 实现较快发展, 首要的一条是国家宏观政策支持的结果。

首先是2003年10月国家出台的《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振兴意见) 带来的活力, 这是近6年来东北经济腾飞的翅膀, 也是东北钢铁工业步入发展快车道的引擎, 振兴意见出台以前, 正是东北钢铁企业发展中的困难时期, 而振兴意见中又对大中型钢铁企业给予重点支持, 使东北钢铁企业得到了特殊优惠, 如久旱逢甘雨, 见效特别快。比如企业所得税的优惠、豁免东北企业历史欠税、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三项政策使钢铁企业受惠最多, 因为当时钢铁企业资金十分紧张, 就连购买原燃材料、支付电费、运费和职工工资都非常困难。有的困难企业欠职工工资三、四个月, 几乎造成资金链断裂, 使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急需注入资金才能启动, 而减征免征所得税, 等于为企业注入了资金, 增强了企业的输血功能, 而豁免历史欠税则如及时雨。因为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连续多年因钢铁产品价低、经济效益差, 不少企业欠交税款较多, 包袱沉重, 压得企业难以翻身, 豁免历史欠税大大减轻企业债务负担, 可以使企业轻装前进。更重要的是扩大企业购入重大设备的增值税抵扣范围等于为企业实施技术改造, 为企业发展松绑助力, 为企业振兴起到了推动作用, 东北一些钢铁企业资金投入的变化就是有力的明证。以鞍钢从实施拨改贷后到1998年的10多年间, 新增固定资产300多亿元, 每年平均不到30亿元, 直到2000年只有33亿元, 到2008年一年完成固定资产达288.9亿元, 相当于2000年的8倍多, 比上年增加121亿元, 一年提高70%以上。综合生产能力也有很大提高, 钢产量由2000年的879万吨提高到2008年的1603万吨, 净增722万吨。本钢的情况也是这样, 本世纪初前3年, 每年平均投入不到10亿元, 到2007年重点建设投资达到34.26亿元, 重点工程项目53项, 2008年又有新发展, 特别是特钢800/650大型轧机改造工程大棒材部分于2007年5月热试, 小棒材部分于2007年9月热试, 第二冷轧厂于2007年7月竣工典礼, 进入正式生产阶段。综合生产能力已由1999年的产钢300万吨上升到目前的800万吨左右, 钢产量增加1倍以上。

其次是2008年第4季度国家出台的4万亿保增长促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和《钢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2009年8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这些政策不仅有力支撑了东北钢铁企业的发展, 也为今后东北钢铁企业的进一步振兴增强了后劲。通过增加投入, 政策倾斜, 减税让利等措施不仅起到了输血强身作用, 而且大大增强了企业自身的造血功能。

二、坚持自主创新、技术进步, 为振兴东北钢铁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国家的优惠政策不仅给东北钢铁企业以物质和资金上的支持, 更重要的是给东北钢铁工业以精神和信心上的有力支撑, 使东北钢铁企业借助国家优惠政策的东风, 坚定信心、奋发图强, 大大激励了钢铁工人的自主创新精神。坚持依靠技术进步, 大搞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 他们经常用伟人的“只要你给我一个支点, 我将把地球撬动”的名言激励自己, 把国家给的优惠政策作为支点, 而把科技进步、自主创新当作撬动地球的力量源泉。在这方面鞍钢的经验颇具代表性。

前不久, 鞍钢党委书记、总经理张晓刚的一段话说得好,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创新是核心竞争力, 创新也是一个企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和永恒主题。在60年的发展过程中, 创新推动着鞍钢迈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没有创新, 就没有60年前鞍钢从废墟上的起步, 就没有‘三大工程’的建设;没有创新, 就没有‘九五’以来鞍钢的跨越式发展。”鞍钢的发展实践就是有力的佐证。“九五”以来, 鞍钢形成了以创新求发展的全员理念共识;形成了明晰的企业创新发展战略;培养造就了一支创新型人才队伍和技能型职工队伍;通过大力推进企业体制和机制创新, 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 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开发研制出一大批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使企业跨入国内先进行列。2008年, 鞍钢被命名为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 完成一大批创新项目。比如:“浮选柱提纯磁选精矿工艺技术研究”、“鞍钢1780mm大型宽带钢冷轧生产线工艺装备技术国内自主集成与创新”等一大批项目获得国家和行业大奖。在产品创新方面, 2×80厚, 规格经济型平板通过新产品鉴定, 已向国家重点工程西气东输二线供货;采用TRIP780钢生产的汽车部件通过马自达6车型使用认可;“造船用钢板”入选中国世界名牌培育目录;“桥梁用结构钢”、“线材预应力用钢”荣获冶金行业“金杯奖”。今年4月份, 鞍钢生产的大线能量焊接用船体和海洋采油平台用钢系列产品通过美国、中国、挪威、德国、日本等5国船级正式认证;今年7月份, 鞍钢“低碳低硅无铝相诱发塑性钢开发”通过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科技成果鉴定。

自主创新、科技进步, 不仅给鞍钢带来产业升级、产品换代, 更重要的是带来鞍钢的大发展, 效益大提升。2007年与2002年相比5年间粗钢产量由1006万吨增长到1616万吨, 净增610万吨, 实现利润由12.1亿元上升到113.9亿元, 净增101.8亿元, 增长8倍以上。2008年尽管受到百年不遇的全球经济危机影响, 在自动压产、钢材产品价格大幅度下滑的不利情况下还实现利润79.9亿元。正是由于鞍钢坚持了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 才实现了鞍钢产量稳步增长, 效益明显提高, 综合竞争力大大加强。创新, 既是昔日鞍钢跨越式发展的原动力, 也为今后鞍钢插上腾飞的翅膀。

三、联合改制, 优化重组, 为东北钢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制度保障

振兴需要联合, 联合促进振兴。国家出台的振兴东北战略, 推动着东北钢铁业的联合改组;联合改组, 又促进了钢铁业加快发展, 做大做强。

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力地证明, 企业要发展单打独斗实力单薄, 难以经受大风大浪的考验, 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实施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统一规划、合理分工, 才能最大限度地解放生产力, 充分利用资源, 保持可持续发展。振兴东北战略意见中又特别强调要加快重点行业, 重点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 鼓励钢铁企业联合重组, 建设国际一流水平的北方精品钢材生产基地。我国东北钢铁业的显著特点是布局密集、企业繁多、产品重复、互相制约。既有大型骨干企业, 又有许多中小企业;既有实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又有一些经营困难的弱势企业。有些规模较小的弱势企业在钢城遍布竞争激烈的东北大地如孤帆单舟在夹缝中求生存, 风险丛生。急需在联合改组和优化结构中获得新生。在振兴东北的大趋势大环境下, 不少中小企业、弱势企业为享受国家对重点企业的优惠政策, 保生存、求发展, 积极寻找合作伙伴, 联合意识越来越强, 除了大型钢铁企业鞍钢、本钢正在运作强强联合以外, 其他企业也加快了联合重组步伐, 而且已经出现了振兴催生联合, 联合加快发展的可喜现象。

就在国家振兴东北战略实施不到一年的2004年9月23日, 跨越辽宁、黑龙江和大连、齐齐哈尔、抚顺两省三市的东北特殊钢集团联合重组成功。由原来都是重点骨干特钢企业, 但生产经营都比较困难的三家特殊钢企业大连特钢、抚顺特钢、北满特钢和7家全资子公司、10家控股子公司、5家参股子公司组成了目前中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产品品种规格较多、独立发展的国有大型特殊钢企业集团, 在集团中除了坚持统一规划、优势互补、合理分工、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原则外, 在生产经营上坚持以高质量档次、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精品特殊钢材为主, 在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电子信息, 以及机械制造、汽车铁路、石油化工、医疗卫生等行业高端特殊钢材供应上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目前, 东北特钢集团拥有十多条国内一流水平的现代化特钢精品生产线。拥有轴承钢棒材、汽车用钢、不锈钢轴承钢大盘重线材、特种合金锻件棒板带丝、模具扁钢、工模具钢大模块及锻件等拳头产品。集团公司成立5年来, 始终坚持抓好结构调整, 在发展方向和工作部署上全面推进产品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由低质量档次向高质量档次的两个根本转变, 一是强化专业化分工, 增加主导产品品种产量;二是提升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比重;三是拓宽产品市场开发范围;四是推进装备工艺更新, 改善产品结构调整条件。大连基地为扩大出口不锈钢冶炼能力, 解决生产瓶颈问题, 投资75万元将一台废置电炉改造成AOD炉, 年增加2万吨的生产能力。抚顺基地投入3.5亿元建高强度钢、钛合金生产线, 以拓宽高端特殊钢产品市场。北满基地围绕“两线一中心”投资3000万元新增一台3000吨水压机, 进一步扩大了高毛利的锻造轧辊等大异型锻件产品市场份额。使集团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越来越好, 产品稳步增长, 品种质量明显提高, 名牌产品越来越多, 经济效益越来越好。

西林钢铁集团也是在国家振兴东北战略的形势下以西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为核心, 由阿城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灯塔矿业有限公司等6个全资和控股子公司联合组成。既有横向联合, 又有生产经营链上的纵向联合。通过联合重组, 使横向扩展、纵向延伸, 把企业做大做强。目前已形成年产钢200万吨的生产能力。具备全熟料、全连铸、全一火成材、全定尺、全负差轧制等先进的生产工艺, 被誉为“龙江钢铁脊梁”。生产经营状况越来越好, 特别是2007年各项指标均有大幅度提高, 其中西钢集团本部销售钢材首次超过百万吨, 实现销售收入32.67亿元, 同比增加7.99亿元, 提高24.8%。

四、落实科学发展观, 节能减排, 加快了迈向现代化企业的步伐

振兴东北战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工程, 始终坚持了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 注重节能减排、安全环保、淘汰落后, 保持钢铁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向现代化企业迈进。

首先, 在发展布局上, 坚持把新建基地向城外转移。以鞍钢为例, 生产发展重点已由过去的仅限于鞍山市变为目前的鞍山本部、营口鲅鱼圈、朝阳新区三大基地同时发展的格局, 新增能力主要放到沿海或距离城市较远地区, 以减轻城市的环保压力。在老区也按新的环保标准, 淘汰落后, 改进工艺, 千方百计地节约能源、减少污染, 他们认真落实国家的节能减排政策, 建成了鞍钢能源管控中心, 利用信息化技术优化能源管理, 提高了能源管理水平。世界最大的30万KW燃气———蒸汽联合发电机组 (CCPP) 已实现投产达产, 高效充分地利用了副产的高炉煤气和焦炉煤气。既降低了能源消耗, 又减少了尾气排放, 同时加大污染源治理力度, 淘汰了污染重、能耗高的9号、10号老焦炉, 建成3号干熄焦装置。完善污水处理设施, 使循环水利用率进一步提高, 使综合能耗年年有下降, 厂区环境大大改善。

其次,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在节能减排的同时, 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是东北各钢铁企业在振兴发展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共同特点。以本钢为例, 他们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深度拓展循环经济领域, 做好节能减排工作。首先编制本钢“十一五”能源规划, 并认真组织落实。通过对标挖潜、重点攻关, 每年都有10多项重点节能改造项目投入使用, 年创效益3000万元左右。在公司考核的40项主要工序能耗指标中, 绝大部分都能超额完成。特别是几项重点指标如吨钢综合能耗、吨钢耗新水、转炉钢铁料消耗等年年大幅度降低, 节约力度越来越大, 效益也越来越好。为了加大发展循环经济力度, 他们还充分利用国家振兴东北战略中的优惠政策, 大搞循环经济项目, 其中6、7号干熄焦及发电机组、饱和蒸汽发电、2台220吨煤气焦炉、240吨燃煤锅炉、3号加热炉改造等, 均被国家列入节能以奖代补计划备选项目, 钢渣资源化项目也已下达国债资金补助计划, 按照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要求, 加速环保项目建设。本着环保建设“三同时”的原则每年要投入3-5亿元, 加大对污染源治理。同时, 大力加强厂区环境美化绿化工作, 植树、种草年年发展, 厂区绿化面积已达33%以上。东北特殊钢集团为了获取各种金属收得率, 最大限度地减少冶炼后各种金属流失, 强化循环经济工作, 集团公司组织三个基地对照和学习国内国际先进企业经验, 先后建立了钢渣处理厂, 对冶炼产生的废弃钢渣进行再加工, 从中提取了可再利用的各种原材料, 不仅使三个基地钢渣实现零排放, 而且每年可从中获得效益2000万元以上。比如, 大连基地建立的煤球厂, 将煤气车间生产煤球产生的副产品焦油渣再利用, 年处理焦油渣10000吨, 既减少了外排对环境的污染, 又提高了废弃焦油渣的利用率, 每年仅节省燃煤一项就达300万元。

新课改带来的新变化 第8篇

1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英语教学 发挥的重要作用

从广义上讲, 多媒体技术的内涵非常丰富, 录音机、电视、电脑、投影仪等都可以充当多媒体教学的媒介, 正是因为多媒体技术综合了声、光、电等多种教学元素, 将有关于教学的各类信息呈现于学生眼前, 使英语教学不仅仅局限为一门语言的学习, 更多地是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具体的讲,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表现为: 一是可以有效地为学生营造一种学习英语的氛围, 特别是对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效果显著; 二是多媒体技术强化了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大大改善了高中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授课效果; 三是解放了学生的大脑和思维, 让学生在多媒体技术潜移默化地影响下学会大胆开口说英语、练英语, 突出了以培养学生英语素养为主旨的教学目标。

2 多 媒体技术为高中英语教学 带来的积极变化

2.1 多媒体技术为高中英语教学 理念带来新的内涵变化

众所周知, 高中英语教学的很多授课内容都是围绕着单词、语法、句子和写作而组织的, 都是围绕着如何考试而进行的, 具有着强烈的应试色彩, 这就导致了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的英语知识处于一种浅显的层次。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这部分英语知识会随着时 间的推移而逐渐遗忘, 或在一定的应用场景下学生却常常感到不知所措, 这除了体现出以往应试教育的悲哀之外, 也是传统高中英语教学限制学生能力发展的症结所在。

而多媒体自上世纪90年代诞生之日起, 就为教育教学赋予了一种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简单的说, 这不仅是一种信息化技术层面的进步, 也变为教育思想和理念更新的现实支撑。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体现了“教师放手, 学生演绎”的新的教育理念, 通过声、光、电等综合教学手段的应用, 为学生创造一个展现独立自我的舞台, 变枯燥乏味的课堂为多姿多彩的英语学习乐园。 在这种氛围下, 学生跳出了高考、名利、地位等外界因素带来的潜在压力, 真正领略到英语教学的魅力以及英语学习的吸引力。

2.2 多媒体技术使英语教学“照本 宣科”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多媒体技术除了为高中英语教学带来教学手段上的创新之外, 也进一步弥补了传统授课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诸多不足。首先, 多媒体的广泛应用使“照本宣科”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具体表现为: 一是教师可以依据课本内容制作一些辅助于英语教学的精美课件, 从导入、新授课到小结、作业都能以培养学生实际英语能力为主线, 最终落脚点还应该为通过英语多媒体课程教学使学生能有所学、有所获;二是在互联网技术的配置下, 让学生涉猎一些课本之外的英语短文、小说、电影等内容, 能够很好地让学生感受各种语境下的词语用法, 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比如改编于美国作家苏珊·柯林斯的《饥饿游戏》三部曲小说的电影《The Hunger Games》引发了许多学生的浓厚兴趣, 在英语听力教学时, 配合电影来让学生来阅读英版原著片断, 就能够起到提高学生听力和阅读能力的多重效果。

2.3 多媒体技术开阔了高中英语 教学的视野

文化习惯的培养是高中英语教学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 正如对形容工作勤恳常被翻译为:“work like a horse”一样, 很多学生会质疑为何不能翻译为“work likeacow”, 这主要是由于文化之间的差异造成的。毋庸置疑, 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学生能力的形 成、构建而开展的。学生所拥有的知识储备和视野影响了其最终的学习 效果。所以, 让学生拥有广泛的学习兴趣和掌握一定的英语文化知识至关重 要, 要达到这个目标, 高中英语教学的信息化普及功不可没。这是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为学生了解英美等国家的发展历史、地理状况和社会人文开辟了新的窗口。 例如, 在讲授《Root》这节课时, 就可以将18~19世纪黑人奴隶被贩卖的血泪历史作为导入环节, 可以采用电影片段或图片形式来呈现, 这种教学设计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美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也可以使学生树立珍惜现在幸福生活的观念。

2.4 多媒体技术提升了高中英语 教学的学科价值

如果单纯地将高中英语教学看作是一门语言培养学科, 那么就不能很好地定位和诠释其自身应有的价值, 从深层次上讲高中英语教学承担了挖掘学生潜能、帮助学生形成稳定心理等重要使命。 尽管高中英语教学的优化和探索过程已经延续了很长时间, 可至今还没有其他措施比多媒体技术对提升高中英语教学的价值有更为明显的效果。一是多媒体技术实现了高中英语教学情境化的要求。 这是因为英语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 英语教学应该保证学生融入真实的语境中, 从最初掌握遣词造句的能力到运用英语交流自主思想, 再到形成一个完整的社会语言体系,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高中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二是当前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 教学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整合, 几乎每一堂英语课程都离不开多媒体技术的支持, 这种无处不在的应用更有利于高中英语教学体现出自身的学科价值, 这种学科价值主要体现为学生人文素养、创新能力、合作意识等多种能力的综合性培养。

3 多 媒体技术为高中英语教学 带来的不利变化

无可厚非, 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应用确实有着不可比拟的优点和优势, 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 常见的有过分依赖多媒体授课。部分高中英语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理解和把握还存在着 一定误区, 主要表现为:一是将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堆砌到课件之中, 不能很好地为学生梳理知识点, 导致这一节英语课程整体课时容量较大却收效甚微; 二是将多媒体技术想象得过于“神奇”。本质上讲, 多媒体技术的功用就如同黑板、粉笔等其他教具一样, 都是为了配合教学工作而存在的一种辅助手段, 如果将多媒体技术的功效过于“神话”, 其应发挥的作用势必大打折扣, 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感到厌烦, 最终导致高中英语多媒体教学流于表面形式。这些错误认识不仅大大影响了高中英语的教学效果, 也背离了培养学生良好语言交际能力、陶冶学生情操的教育目标。

4 结语

综上所述,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现代的优秀辅助教学措施, 成为高中英语教学走向灵活、丰富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的开放性使得课堂充满了越来越多的新鲜事物等待学生探索和发 现; 信息技术的交互性使学生告别了英语学习的“哑巴时代”, 让学生有勇气和信心开口练习英语。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 高中英语课堂将呈现出更为形式多样的变化。在看到这些有益变化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那些不利因素的影响, 只要我们能够恰如其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 就可以让高中英语课堂变得轻松愉悦, 才能真正提高高中英语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汤静.浅析高中英语教学合理利用多媒体[J].校园英语 (教研版) , 2012 (11) .

[2]何秋平.运用多媒体资源提高中学生英语跨文化素养[J].英语广场 (学术研究) , 2013 (08) .

新课改带来的新变化 第9篇

1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简介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是采集客户端实时用电信息的平台, 是运用先进的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对电力负荷进行实时监控、管理的综合信息系统, 其功能包括远程自动抄表、负荷控制预购电、防窃电、低压集抄等。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是供电企业用电信息管理自动化的新型装备, 是联系用户和供电企业的桥梁。其一方面涵盖了变电站、公用变压器、专用变压器、居民集抄等管理对象, 系统核心是负荷与电量管理, 较为符合供电企业市场发展及经营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采用先进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实时控制用户用电负荷, 宏观调控负荷曲线, 加强用电异常的监测和处理, 认真分析系统发回的用电异常报警信息, 及时发现用户计量故障和窃电行为等, 引导用户合理用电, 有序用电。

2 我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整体规划目标

国家电网公司发布的《国家电网公司“十二五”电网智能化规划》提出, 将在“十二五”期间完成智能双向互动服务平台建设, 实现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全面覆盖。国家电网规划, 其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覆盖率将在2014年底达到100%, 在“十二五”期间对直供直辖区域内所有用户实现“全覆盖、全采集、全费控”。

3 武邑公司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现状

从2014年年初开始, 武邑公司按照“全覆盖、全采集、全费控”的要求, 全力推进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全覆盖建设, 并逐步推广应用智能电能表。按照“建设一片、应用一片”的原则, 分所、分线路统一推进建设工作。建设中, 该公司每月结合抄表工作开展电能表轮换及安装, 制定详细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计划。该公司进一步加大管控和督办力度, 每个供电所设立专责一名, 负责本所集中器的领取、发放、督促安装、电子台账的建立和现场旧表表底的收录及上报任务, 将计划细化到天, 建立了日总结、周通报和月考核机制, 合理有序推进工程进度, 严把现场安全管理, 规范配套服务举措, 严控项目验收关, 切实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同时, 该公司进一步深化了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各项应用, 有针对性地开展应用培训, 对用电信息采集指定专项负责人, 主要针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及实用性进行宣贯, 并对采集系统及营销SG186系统的数据关联和采集常见故障进行分析处理的思路和办法进行培训, 重点对采集系统建设中的台区关口表换表流程及调试全过程进行分步讲解, 力求每一位受训人员对采集系统的各个环节做到充分了解, 提升了各级营销人员的业务技能。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工程作为智能电网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邑公司不断深化用电信息系统“全覆盖、全采集、全费控”的成果应用, 不断创新电费抄核收管理模式, 在全县推行用电信息“集抄集收”模式, 实现对抄表、核算、收费和采集运维等工作的集中管控和处理, 无缝对接“大营销”体系建设, 优化调整组织机构和岗位设置, 提高营销管理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引领武邑迈入用电服务双向互动“智能用电”新生活。

4 武邑公司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应用效果

4.1 线损管理

传统模式下, 部分台区存在抄表不及时, 出现错抄、漏抄问题, 很难真实准确地反映线损情况。为了提高计量采集准确性, 降低线损率, 该公司严格按照省、市公司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改造统一部署和要求, 对原有的计量装置进行分批智能化升级改造, 智能表的应用, 不仅有效解决客户老式表计计量失准问题, 还通过实时监测计量装置的运行情况, 实现了线损的实时计算, 对线损的异常波动及时跟踪处理, 从而有效降低综合线损, 为打击窃电行为、及提升供电所节能降损管理开创新局面。

4.2 用电检查

目前, 该公司运用采集系统对所有已实现采集的台区和用户, 实施计量数据实时召测、异常电量等数据在线监测, 达到了精确定位、重点检查、窃电查处立竿见影的效果。利用采集系统对客户用电情况及可能存在的表计故障、接线错误、电压电流、电量异常等进行实时监控, 后台分析判断, 按需到现场处理, 避免以前那样有事就要跑现场, 提升了用电检查规范化、精细化和高效化管理。

4.3 计量管理

通过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 该公司配套大力推广了智能电能表, 有效解决了客户老式机械表、机电式电能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收费难、表计灵敏度降低、计量失准等问题, 有力推动了计量装置的智能化发展, 提升计量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

4.4 降本增效

通过系统支持, 实现了远程抄表, 通过实现本地费控或远程费控, 有效地减少了催费工作量。实现远程抄表, 解放了原来的抄表班, 160个抄表员被分配到全县10个供电所, 充实到电网建设和故障保修的队伍中去。供电所停用了原来雇用的临时工, 为公司节约了一百多人的开支, 实现了降本增效的效果。

5 展望和计划

结合“三集五大”“大营销”体系建设需求, 武邑供电公司计划2014年实现辖区范围内低压居民、专变用户、公变台区用电信息采集“全覆盖、全采集、全费控”建设目标。系统建设的同时, 公司将不断完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功能, 深化系统应用, 构建以采集系统为基础, 以营销信息系统为核心, 把集成智能用电管理、智能服务双向互动、智能量测、客户侧分布式电源接人等关键技术的智能用电服务平台建好, 实现电网与客户能量流、信息流、业务流实时互动, 形成客户广泛参与、市场响应迅速、服务方式灵活、资源配置优化、多方合作共赢的新型供用电模式, 提升智能化、互动化服务能力, 支撑智能电网建设和公司可持续发展。

6 结束语

新课改带来的新变化 第10篇

如何改变旧的状况,适应新的要求?翻开《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我们可以看到“新课标”有如下的主要特点:

一、进行全人教育、综合提升

“新课标”要求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训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引起教师角色和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教学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为主旨。

教师的责任是尽一切可能分析学习者的需求,分析即时需求和未来需求(Immediate needs and future needs),尤其是在某一群体中的需求,明确语言教学的要求(Language education aims),确定课程教学的阶段目标(Goals)和具体目标(Objectives)以及实施方案,使学生的学习达到《课标》规定的目标。教师应当探索和采取有效的满足学生需求的措施,在教学中創造一种有利于学习者外语习得的条件(Enabling condition)。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使学生真正地聪明起来,提高学习效果。

二、 建立能级体系、灵活开放

课程设计以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模式。必修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英语语言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灵活多样的学习策略以及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选修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就业选择、升学深造以及个人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的余地和发展空间,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跨学科学习,也为学生规划人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必修和选修课程共同促进学生的英语素养的形成,满足学生的个人需求。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内容应该相辅相成。

三、倡导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课程标准》以描述学生“能做什么”为主线,强调学生要能用所学的英语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要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学习方式,形成语感。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观察、发现和归纳等方式,掌握语言的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通过交流与合作发展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

针对新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作为一线的新课标实践者,我们的角色必须做到如下变化:

1.教学理念的变化

树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理念,优化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变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注意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交互式和交际性语言教学模式是目前在我国外语课堂教学中比较流行的趋势。它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的信息、知识交流和思想沟通,课堂交际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教学目标完成的质量。教师应当尽一切可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实践,在课堂活动中用英语与教师和学习伙伴进行交流与合作,培养自己用英语得体地交际的能力。采用“任务型”教学的方法,增加开放性的任务型教学活动,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学生通过实践、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达到能用英语做事情的目的。

2.课堂组织的变化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对学生的自发性启动(Students initiation)给予积极的肯定与引导,从而引发出正确的反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现有的语言使用能力和交际能力,为他们创造更多参与和学习的机会和语言习得的机会。营造宽容、友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进行交流和合作。学生遇到表达困难时,为他们提供有力的语言支持,不仅为他们提供大量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而且还要为他们分担困难,提供心理和情绪上的支持。

3.教学方式的变化

要改变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4.评价方式的变化

以考查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为目标,考试的目的和试题设计与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相应级别目标相符;与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能力相适应。通过理解与表达的任务来检测学生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要以多种形式对教学行为进行研究。对学生的评价要改变以往的一次分数定终身的简单做法,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

上一篇:劳动者就业与报酬下一篇:日常生活活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