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效治疗范文

2024-06-25

疗效治疗范文(精选11篇)

疗效治疗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08年1月—2010年3月共收治痤疮患者200例,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即针灸组120例, 其中男48例, 女72例;年龄最小15岁, 最大32岁;就诊前病程最短5个月, 最长10年。对照组即西药组80例, 其中男34例, 女46例;年龄最小13岁, 最大30岁;病程最短3个月, 最长12年。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主穴:曲池、合谷、气海、血海、天枢、太冲及皮损局部穴位。配穴: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尺泽、内庭等穴位。

患者取侧卧位, 75%的酒精常规消毒穴位, 胸腹及四肢用1.5寸毫针针刺, 面部用1寸毫针针刺。毫针刺行泻法, 采用提插捻转等手法进行补泻, 实症用泻法, 虚证用补法, 局部酸麻胀感为度, 留针30min, 每隔10min行1次。隔日1次, 10次为1疗程, 连续治疗4个疗程。热象明显者予大椎穴点刺出血。操作:常规用75%的酒精消毒需要点刺穴位的皮肤后, 三棱针点刺出血, 拔罐后留罐10min左右, 出血1~2mL。1个疗程放血1~2次。

1.2.2 对照组

口服甲硝唑片和四环素片进行治疗。甲硝唑片0.2g, 每日3次;四环素片0.3g, 每日3次, 服用2周后加量为0.5g, 每日3次;共服2个月。面部潮红者可加用氯喹0.2g, 每日3次, 服用两周后改为0.3g, 每日1次。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寻常座疮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的疗效判定标准进行临床疗效判定[2]。治愈:皮损消退率大于95%, 或仅留少许色素沉着斑, 或粒性大小隐性瘢痕, 无新疹出现。显效:皮损消退率大于70%, 症状明显好转, 无新发皮损出现。有效:皮损消退率大于50%而小于70%, 症状改善。无效:皮损消退率小于50%, 或症状加重, 连续治疗4周以上仍有新发皮损出现。

2 结果

治疗组:治愈34例, 显效36例, 有效43例, 无效7例, 总有效率94.17%。对照组:治愈16例, 显效21例, 有效29例, 无效14例, 总有效率82.5%。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痤疮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痤疮的发病主要与皮脂分泌增多、毛囊口上皮过度角化、雄性激素、痤疮丙酸杆菌及遗传因素有关。痤疮丙酸杆菌可分解皮脂产生游离脂肪酸, 刺激毛囊产生炎症反应和一系列临床表现[3]。中医学认为, 热、毒、湿、郁为痤疮的主要病机, 本病由于肺胃郁热, 上蒸颜面, 或因风热外侵, 或因饮食偏嗜, 过食辛辣肥甘, 脾胃湿热, 蕴久成毒, 热毒上攻, 溢于肌表而发病, 故治疗以疏风清热, 疏通气血为原则。中医上现在尝试针灸治疗方法, 曲池为手足阳明经之合穴, 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 与肺经相表里, 两穴相配走表, 散风清热, 调合气血, 故针刺曲池疏散风热。合谷属大肠经, 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 刺之可清泻阳明之热, 理肺气, 清热祛邪。且肺与大肠相表里, 泻合谷可清肺热。天枢为足阳明胃经之穴, 又为大肠募穴, 取之以通腑泻热, 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 故针刺天枢可调肠清利肺。血海为脾经之穴主治皮肤病, 刺之清泻热毒。气海为任脉之穴位, 男子生气之海, 刺之有益气调经, 针刺以补法行气血, 气血行。太冲为足厥阴肝经之输穴、原穴, 为多气多血之穴, 泻之可清肝泻热, 调理下焦。肝热得清, 则肺热得除, 面部毒邪则以祛。足阳明胃经循于面部, 故针刺面部局部可疏通局部气血, 使肌肤疏泄功能得以调畅, 有清热解毒, 活血化疲, 化痰祛湿之功。此外, 据报道刺激大椎穴可使整个炎症过程向有利于人体的方向发展, 具有明显的抗炎消炎作用[4]。因此通过点刺大椎、肺俞、膈俞加拔罐放血以激发阳经之精气, 疏通壅滞的气血, 清泄血中瘀热, 调节内分泌功能, 抗菌消炎。

针灸治疗主要起到平衡阴阳、调和脏腑、疏通经络的作用, 通过对机体激素水平的调节抑制皮脂腺的过度分泌, 改善血液循环而实现对炎症性痤疮的治疗, 针灸还具有抗炎作用。针灸对人体内在的综合调整作用, 如控制皮脂腺活动, 减少皮脂腺产生, 使异常菌化的毛囊得以修复, 且对性激素有调节作用;外用面膜活血化瘀药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抑制结节组织再生、软化或缩小痤疮所在的瘢痕组织。西医对于痊疮的治疗目前没有较好的治疗方法, 其治疗座疮易耐药、易反复、疗效较差且较容易留下瘫痕。

综上所述, 针灸治疗痤疮疗效较好, 且针灸安全可靠, 毒副作用少, 价格便宜, 治疗痤疮有一定优势,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国香.针灸治疗寻常型痤疮[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3 (15) :183-184.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第1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292.

[3]张信江.皮肤性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56.

针刺配合拔罐治疗迎风流泪疗效观察 第2篇

迎风流泪是在泪液分泌正常的情况下,由泪道排泄发生障碍而引起泪液经睑缘溢出现象。特点是遇风和寒冷加重,在眼科门诊中,以此为主诉的患者较多,其中有不少泪道通畅,眼睑及泪点位置正常者。这些患者平时外眼无红肿,也无其他异常,但每遇见冷风则引起流泪。笔者在临床中采用针刺加拔罐治疗此类迎风流泪50例,收到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50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大部分由本院眼科门诊转入针灸科门诊,其中男29例,女21例,10例为单限发病,余为双眼。患病年龄在24岁-60岁之间,50岁以上者13例,病程最长者,最短者1个月。检查除眼睫膜有轻度充血外,余均正常,同时治疗前皆给予泪道冲洗,而证明泪道通畅者。

1.2治疗方法:取穴:双侧足三里、风池,患侧睛明、太阳,50岁以上者加太溪、养老。操作:患者取卧位,常规消毒后,选用0.25mmX25mm毫针,先取足三里及太溪、养老穴,常规针刺,得气穴用补法。然后取风池穴,针刺时尖朝风府穴方向平刺,得气后用泻法;再然后取睛穴,嘱患者闭眼,左手将眼球推向外侧固定,针沿眼眶边缘缓缓刺入0.5寸,平补平泻,不宜做大幅度提插、捻转,起针时,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最后取太阳穴,斜刺0.8寸,捻转得气后平补平泻。全部穴位均留针20分钟,其中太阳穴起针后,用抽气罐拔3次,每次停留5分钟,起罐后在拔罐部位贴一块伤湿止痛膏6小时。针刺每日1次,拔罐隔日1次,针6次,拔3次为一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3疗效标准(自拟):痊愈:治疗后遇冷风泪液分泌无增多流泪停止;好转:遇冷风仍有泪液分泌,但较治疗前明显减少;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无改善。

2.治疗结果

疗效治疗 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120例发生先兆流产的早期妊娠患者。研究之前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下:(1)每位患者的均被诊断为为早期妊娠;(2)自然受孕;(3)年龄22~25岁;其他影响因素均排除。将其随机分为A、B、C组,各40例,三组患者的怀孕周数、血清β-HCG水平、年龄、体重、等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自行选择不同剂量治疗,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A组:注射黄体酮20 mg/d,注射方法为肌注,一直到症状消失后停止注射。B组:注射黄体酮40 mg/d,注射方法是肌注,注射至症状消失后,不停止注射,而是将每天的注射量减少到20 mg/d,观察一周后停止注射。C组:注射黄体酮60 mg/d,注射方法为肌注,注射至症状消失后,不停止注射,而是将每天的注射量减少到40 mg/d,维持一周的注射量,一周之后再将注射量减少到20 mg/d,注射时间维持一周,一周后停止注射。

1.3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治疗前临床指标比较

三组治疗前血清孕酮、血清β-HCG水平以及临床特征(包括年龄、孕周)比较,(P>0.05)。见表1。

注:三组治疗前比较,P均>0.05

2.2三组治疗后结果比较

(1)继续妊娠至足月数,三组比较,(P>0.05);(2)使用黄体酮后孕妇产生的副作用:如恶心、头晕及头痛、乳房肿胀。B组及C组患者使用黄体酮之后产生副作用的发生率较高。(3)三组致畸率均为0。(4)流产率较高的为C组,显然这与黄体酮的用量有关,当黄体酮的用量在一定范围内时,患者由于黄体酮的使用所引起的不适现象以及流产率很小,随着黄体酮的用量的不断增加,患者的流产率也会相应的增加。数据显示:对A、B、C三组流产率进行两两比较,A、B组比较,(x2=1.04,P>0.05);A、C组比较,(x2=1 5.1 2,P<0.0 0 0 1);B、C组比较,(x2=10.19,P<0.005),三组流产发生率比较,(x2=21.51,P<0.0001)。见表2。

3讨论

根据相关临床数据的记录与分析,80%以上为早期流产。流产的原因有胚胎因素、母体因素、环境因素。由于黄体酮分泌不足导致的流产率在15%。孕酮和HCG在胚胎发育和着床中发挥重要作用。黄体酮的作用主要是使子宫内膜增厚、血管和腺体增生,利于胚胎着床;降低母体免疫排斥反应;防止子宫收缩,使子宫在分娩前处于静止状态,黄体酮的缺乏是引起流产的重要因素。目前,临床上治疗早孕先兆流产的方案为注射黄体酮尽心保胎。但也有大部分的人认为使用黄体酮注射法进行治疗会引起很多的不良反应和后遗症。甚至会出现胎儿畸形等症状。从本次的研究数据中可以看出,黄体酮的使用不会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更加不会导致畸形。三组患者胎儿致畸率均为0。可以反驳社会上的相关舆论。

但是根据A、B、C三组患者的黄体酮的用量不同,三组患者的副作用的发生率均显著差异,(P>0.05)。三组患者继续妊娠率虽无明显差异,(P>0.05)。出现副作用最高的是C组,C组的黄体酮的用量是最高的。依次是B组、A组。其中A组的黄体酮的用量是最少的。研究证明:黄体酮的用量不但会使孕妇出现不同程度的副作用,随着用量的增加,患者的流产率也是在相应增加的。所以过量使用黄体酮,不但不能改善胚胎的发育,反而会导致稽留流产。因此在治疗有先兆流产症状的孕妇,不能过分的依赖于借助黄体酮的注射来治疗早孕先兆流产症状,而是要对孕妇做详细的检查后,进行治疗方案的制定,对于有副作用的药物进行能少用就少用。避免黄体酮的滥用给孕妇和胎儿带来生命危险。

摘要:目的 探讨黄体酮的不同剂量治疗早孕先兆流产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1年3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发生先兆流产的早期妊娠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为A、B、C组,各40例,且经检验,每位患者的血清孕酮(P)水平和血清β-HCG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A组:注射黄体酮20 mg/d,注射方法为肌注,一直到症状消失后停止注射。B组:注射黄体酮40 mg/d,注射方法是肌注,注射至症状消失后,不停止注射,而是将每天的注射量减少到20 mg/d,观察一周后停止注射。C组:注射黄体酮60 mg/d,注射方法为肌注,注射至症状消失后,不停止注射,而是将每天的注射量减少到40 mg/d,维持一周的注射量,一周之后再将注射量减少到20 mg/d,注射时间维持一周,一周后停止注射。结果 1经观察,三组患者的妊娠并没有明显的不同。2黄体酮的使用对人体是有后遗症的,其中受黄体酮副作用最为明显的是C组,受黄体酮副作用最小的是A组。3三组早孕流产患者均已经顺利生产,并且在后期的观察中,并没有出现胎儿畸形等不良的症状。4在C组中发现流产者。结论 早孕先兆流产保胎治疗与黄体酮的用量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黄体酮的发亮使用会导致流产率的增加。

关键词:黄体酮,先兆流产,治疗

参考文献

[1]汪俊敏.妊娠期孕酮疗法导致胎儿畸形的危险性[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1987,14(3):87.

[2]何志莲.临床观察早期先兆流产的处理方法及预后分析[J].中外医疗,2010,(23):31-32.

酚妥拉明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疗效观察 第4篇

幼儿时期的身体特点是该病易发的重要原因,该时期幼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整,部分幼儿呼吸免疫系统低下,一旦接触病菌就会发生感染[2]。

临床研究指出重症肺炎进展快、病程长,多是由支原体和病毒感染引起,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疗就会危及患儿生命。

及时和有效的诊断治疗是保障患儿生命的关键,因此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案对防治小儿重症肺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治疗足癣小验方的疗效观察 第5篇

【关键词】足癣;小验方

足癣是皮肤癣菌侵犯跖趾间皮肤所引起的浅部真菌感染,民间俗称“脚气”。足癣很常见,世界各地均有,是真菌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在我国城市中成人发病率可达60%以上,不但可以传染自己,还可以传染他人,是产生手癣、体癣、股癣和甲癣的根源。成人多见,病程缓慢,有不同程度的瘙痒[1]。一般夏季加重,冬季减轻。穿不透气的胶鞋、球鞋、皮鞋可使之加重,治愈后可再感染。足癣发病率较高的原因是由于跖趾角质层厚,无皮脂,汗腺比较丰富,出汗较多,故有利于癣菌生长。加以经常穿着鞋袜,足汗难于蒸发而使足部潮湿,从而有利于癣菌生长繁殖。此外,在公共场所如浴池、游泳池足疗或家庭内共用拖鞋、共用洗脚盆及毛巾等也易相互传染[2]。

临床大致可分4型,①水泡型。趾间、足缘或足底出现米粒大小的深在性水泡,可疏散或成群分布,泡壁厚,内容清澈,不易破裂,数日后干燥脱屑或相互融合形成多房性水泡,撕去泡壁可显示窝状基底及鲜红色糜烂面。②浸渍糜烂型。常见于第3-4趾及4-5趾缝间。常见于局部表皮角质层浸渍、发白。有时可见表皮露出鲜红色糜烂面。严重者各趾缝间趾腹与足底交界处的皮肤均可被累及。有恶臭剧痒。可因搔抓引起淋巴管炎蜂窝组织炎或丹毒。③角化过度型。常表现为足底、足缘和足跟部皮肤角质增厚、粗糙、脱屑。它可呈片状或小点状,反复脱落和新发,其皮色正常或微红。冬季气候干燥,趾缝间或足跟部皮肤可发生裂隙;夏季天热,由于真菌活动又可产生水泡。④溃疡型。皮疹多发生在足趾屈侧及跖前部。皮疹多为水疱,易继发细菌感染形成脓疱(或湿疹样),易形成溃疡。

临床上治疗足癣的方法很多。多数都可以使患者症状减轻,但都不彻底,易反复发作。我科采用了自配处方疗效显著,复发率降低。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患者共98例,年龄11-68岁,男62例,女36例。其中水泡型72例,男48例,女24例;糜烂型6例,男4例,女2例;脱屑型20例,男10例,女10例。

1.2治疗组配方醋2000ml,APC0.5g×20片,白矾5g,痢特灵0.1g×10片,来苏水(甲酚皂溶液)5-10ml。

1.3方法治疗组加热,冷却,使温度适度(能将双脚放进即可)。一般泡10-15min即可,然后用清水将双脚洗净。疗程为7-10天。对照组用1%联苯苄唑溶液剂外用每日二次。疗程10-14天。

1.4结果治疗组3-5天后,双脚脱皮,露出微红色面,有的还可出现淋巴管红线,即急性淋巴管炎。若出现淋巴管炎时,可继续泡脚,但要减少泡脚时间,停药以后自然就可恢复正常。7-10天后,双脚逐渐恢复正常皮肤的颜色。对照组10天后皮疹基本消失;无瘙痒,14天后完全恢复正常皮肤的颜色。治疗组49例病人追踪访问,至今足癣都未发作。对照组49例病人追踪访问31例二个月后复发。

2討论

足癣主要是由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偶见石膏样小孢菌、断毛样小孢菌、铁锈色小孢菌、紫色或断毛发癣菌等致病真菌侵入足部角质层,同时在此定居、生长、繁殖,造成表皮角质层的破坏。并且把自身的抗原信息经朗格罕化细胞传递给淋巴细胞,使之淋巴细胞分化、增殖,对真菌抗原发生免疫应答,产生免疫炎症,此两者共同造成了真菌感染所引起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而真菌是由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核三者组成。抗真菌的药物往往是破坏三者中任何一个部分均可导致真菌受到抑制或真菌直接死亡。我们应用的这一小验方,主要是抑制真菌的定居、生长、繁殖。例如醋,是由浸膏质、灰分、挥发酸、不挥发酸、还原糖等组成,具体物质有高级醇类、3-羟基丁酮、二羟基丙酮、酪醇、乙醛、乙酸、琥珀酸、草酸及山梨糖等糖类,它对真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白矾,①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变形杆菌有抑制作用(试管法);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炭疽杆菌、痢疾杆菌(弗氏、志贺氏)、伤寒杆菌、副伤寒甲杆菌变形杆菌以及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等亦有明显的抑制效力(纸碟、平扳法);对绿色链球菌、溶血链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作用最强;对牛型布氏杆菌、百日咳杆菌、脑膜炎球菌作用其次。②抗阴道滴虫作用。10%白矾液在试管内(培养液与药液之比为1:1)有明显抗阴道滴虫作用。③具有收敛作用。可以止汗、硬化皮肤(特别足部)、止血。白矾水在体外能使血清立即沉淀,有强烈凝固蛋白的作用,中医认为有消痰、燥湿、止血、止泻、解毒、杀虫、去腐生肌的作用。APC主要是其中的乙酰水杨酸钠的作用[3]。乙酰水杨酸钠有抗真菌的作用,3%的浓度可止痒、抑制皮肤真菌。能促进血管收缩,减轻炎性渗出浸润,从而使表皮的角质层恢复正常。5%的浓度有角质剥脱作用,能使角化过度的角层细胞松软解离,使其脱落,可治角化过度型足癣。来苏水(甲酚皂溶液)有杀菌作用。0.01%-0.03%,对皮肤病的预防有益。由此可见,它们的综合应用可使较深层的真菌被除净,不至于再复发。许多药物的治疗都能治愈足癣,但容易复发,主要是致病的红色毛癣菌或絮状表皮癣菌常在皮屑内形成关节孢子,它能抵抗较恶劣的环境而长期生存,并且有传染他人的能力。也就是说,真菌并没有完全消除,还在那个地方潜伏,一旦遇到适宜的环境,就会复发。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足癣不能根治的说法。另外,红色毛癣菌容易引起角质增厚,侵犯毳毛,不易治愈,且易复发。笔者的小验方能使病变表面形成一层均匀保护膜,阻止外界细菌侵入感染。同时有效成分迅速穿入表皮进入病灶中,彻底杀灭和排出患处病毒,剥脱病变部位的鳞屑,并抑制皮肤细胞的过度增生,纠正皮肤部位细胞的异常分化,使受损皮肤迅速恢复正常。综上所述,此验方可使足癣治愈而不易复发。

参考文献

[1]王光超.皮肤科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116.

[2]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海:科学技术出社,1985:680-684,2600-2602.

疗效治疗 第6篇

关键词:肺栓塞,骨科手术,临床治疗

肺栓塞指的是由于患者肺动脉和分支的嵌塞物, 例如血栓、气泡、新生细胞等, 其阻断了肺部正常的血液供应, 从而引起的临床表现。 肺栓塞比较常见的是血栓[1], 常见的症状有呼吸困难、胸部疼痛等。 肺栓塞在国内外的发病率以及死亡率都较高。 而骨科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后需要长期卧床静养, 下肢极易发生深静脉血栓, 其是引发患肺栓塞的危险性因素, 严重的还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 因此骨科患者手术治疗后针对肺栓塞的治疗具有重大的意义。 该研究随机选取在2013 年10 月—2014 年10 月期间该院收治的52 例骨科手术后患肺栓塞的患者, 观察并探讨肺栓塞治疗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随机选取在2013 年10 月—2014 年10 月期间该院收治的52 例骨科手术后患肺栓塞的患者, 其均符合关于肺栓塞的临床诊断标准[2]。 其中男患者36例, 女患者16 例, 年龄在23~74 岁之间, 平均年龄 (48.6±2.4) 岁。 患者原发疾病分别为:上肢骨折15 例, 下肢骨折31 例, 脊髓性损伤6 例。

1.2 治疗方法

肺栓塞的治疗主要是采用抗凝血、 溶血栓等方案对症处理, 其目的是维持患者血流的稳定, 防止发生心力衰竭或休克等症状, 如果患者胸部有疼痛感, 应该给予镇痛剂, 以此来减轻痛苦[3]。 对于急性肺栓塞患者, 应该尽快地恢复充足的组织供氧和循环血量, 可以选择抗心律失常、抗凝、溶栓、缓解肺痉挛和抗休克的手段。而对于慢性肺栓塞患者, 需要防止血栓的扩大, 因此应该阻断血栓的来源[4], 可采取外科手术的方法, 将血栓切除, 从而改善患者的生理机能, 实现治愈的效果。

在该的治疗过程中, 52 例患者均给予150 万~200万单位的天普洛欣, 并溶入到100 m L的生理盐水中, 静脉滴注2.5 h, 接着给予5 000 单位的低分子肝素钙治疗, 达到抗凝血、防止肺栓塞复发的目的, 12 h/次。 同时口服华法林, 持续4~7 d。 当患者肺栓塞的指标正常或者稳定在2.0~3.0 之间后, 停止注射肝素, 并持续口服华法林, 观察治疗效果之后, 再对症处理。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患者的血气分析值完全恢复正常, 呼吸困难的症状明显得到改善, 在复查肺灌注时, 肺叶达到80%;有效:患者的血气分析值基本恢复正常, 呼吸困难的症状有所改善, 在复查肺灌注时, 肺叶达到65%;无效:患者基本症状没有改善, 甚至病情加重或死亡。

2 结果

在观察治疗的患者中, 47 例患者在经过溶血栓治疗后痊愈好转, 其中显效20 例, 有效27 例, 而5 例患者治疗无效, 其中1 例死亡。 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4%, 而死亡率为1.9%, 具体数值如表1 所示。

3 讨论

肺栓塞是骨科手术常见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具有发病率高、发病快、死亡率高等特点[5], 而在临床上对于肺栓塞的认识还不够充分, 常由于误诊或过慢地确诊而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 以至于病情更加严重, 甚至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肺栓塞常见的症状有呼吸困难、胸部疼痛, 可能伴有焦虑, 如果有晕厥发生, 则一般是梗塞的先兆[6]。 肺栓塞在国内外的发病率以及死亡率都较高, 美国每年约有60 万人次患肺栓塞, 在全部的死因中排第3 位[7]。 导致肺栓塞的原因主要有:手术、创伤、卧床、石膏固定、年龄过高、肥胖等[8]。 其中, 骨科手术患者更容易患肺栓塞。

研究表明, 在患者完成膝和髋关节的手术后, 毫无症状地发生肺栓塞的占到25%, 有轻微肺栓塞症状的占到5%~10%, 有明显肺栓塞症状的占1%~2%[9]。 肺栓塞在临床上的表现没有统一的症状, 我们应当首先区分肺栓塞与其他心肺疾病之间的区别, 询问患者是否有心脏病史, 通过血氧分析、心电图等辅助检查进行确诊[10], 及时发现、及时确诊, 及时治疗, 防止病情恶化[11]。

该研究结果显示, 47 例患者在经过溶血栓治疗后痊愈好转, 其中显效20 例, 有效27 例, 而5 例患者治疗无效, 其中1 例死亡。 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4%, 而死亡率为1.9%。 赵洪波[12]课题组对此也进行了研究, 其研究结果为治疗总有效率77.8%, 死亡率16.7%。 可见该文的患者病死率明显低于文献报道的治疗病死率, 该研究结果说明, 针对骨科手术后患肺栓塞或疑似患肺栓塞的患者, 要及时地诊断和治疗, 可以有效地降低肺栓塞的病死率。

综上所述, 医师和患者都应该提高对肺栓塞的认识, 在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后, 应严密观察其的情况, 特别要注意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 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以此来降低肺栓塞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草案) [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1, 24 (5) :259-264.

[2]张全军.普通外科手术后肺栓塞的原因及防治[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23) :86.

[3]赵文京.骨科围手术期急性致死性肺栓塞的诊断和治疗[J].内蒙古中医药, 2009, 28 (6) :57.

[4]王星芹.骨折术后并发肺栓塞的临床护理分析及救治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7) :655-656.

[5]Masotti L, Righini M, Vuilleumier N, et al.Prognostic stratification of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Focus on clinical aspects, imaging, and biomarkers[J].Vasc Health Risk Manage, 2009, 5:567-575.

[6]李胜, 韩战庆, 王建伟.骨折合并肺栓塞的诊断及治疗[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14) :126-127.

[7]Colwell CW.The ACCP guidelines for thrombo prophylaxis in total hip and knee arthroplasty[J].Orthopaedics, 2009, 32 (12 Suppl) :67-73.

[8]陈跃跃.骨科术后肺栓塞预防与诊治[J].现代养生, 2014 (16) :115.

[9]王乐民, 魏林.肺栓塞与深静脉血栓形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10]吕翠平, 董小黎.肺血栓栓塞的治疗进展[J].临床荟萃, 2005, 20 (14) :836-838.

[11]刘如心.肺栓塞19例诊治体会[J].基层医学论文, 2012, 12 (2) :154-155.

疗效治疗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2月我院住院的肺炎患儿200例, 其中男132例, 女58例;年龄6个月~1岁125例, 2~3岁75例, 均符合小儿肺炎的诊断标准, 且排除发热、呼吸困难、心力衰竭, 全身中毒症状。根据其入院时间秩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100例。两组患儿性别, 年龄无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

所有患儿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发热、咳嗽、气促、喘息, 肺部检查均有啰音, X线胸片均有肺炎改变征象。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感染、平喘、祛痰、止咳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复合脉冲治疗仪治疗,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根据患儿实际病情, 连接好治疗仪, 并根据患儿年龄设定好温度、强度、时间。选择天突、定喘、陶道、肺俞等穴位, 并进行常规清洁, 待其干燥后, 从密封包装袋中取出电极贴片, 并固定于相关的穴位上, 再将治疗电极的黑色导电橡胶和贴片的铝箔黏贴牢固并用绑带固定, 按下“确认”键开始进行治疗。每天进行1次, 每次20分钟, 共治疗5天。

1.4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肺部啰音、咳嗽消失时间, 住院时间, 并进行比较。

1.5 统计学处理

本组数据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通过t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肺部啰音、咳嗽消失时间, 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附表。

3 讨论

3.1 小儿肺炎的发病原因分析

小儿肺炎可分为吸入性肺炎和感染性肺炎。吸入性肺炎主要发生在产前或产时, 多由于产前的胎儿生活在布满羊水的子宫里, 发生缺氧, 就会发生呼吸运动而吸入羊水, 引起吸入性肺炎, 而产时若吸入细菌污染的羊水或产道分泌物, 也易引起细菌性肺炎;感染性肺炎可因接触小儿者患有呼吸道感染其病原体, 由婴儿上呼吸道向下传播至肺而导致, 同时也可因小儿抵抗力下降时如着凉, 其上呼吸道感染下行引起肺炎[2]。

3.2 小儿生理特点与肺炎的关系

小儿肺炎最常见的发病人群为3岁以内的婴幼儿, 这与其自身的生理特点有密切的关系。首先, 此年龄段的小儿气管、支气管管腔相对狭窄, 粘液分泌比较少, 纤毛运动也相对差, 不易将微生物或异物清除;同时, 小儿肺弹力组织发育尚未完全, 加之血管丰富, 易于充血, 间质发育旺盛而肺泡数少, 肺含气量少, 易被粘液阻塞, 且小儿呼吸肌功能尚未充分体现, 因此胸廓运动度小, 呼吸力差从而引发肺炎[3];其次, 小儿免疫功能不够强大, 防疫作用发育不够完全, 对外界的一些侵袭还无法做到最大限度的抵御, 因此容易发生传染病、营养不良、佝偻病等疾患, 这些疾病的内在因素使婴幼儿容易发生肺炎。

3.3 小儿肺炎治疗

肺炎是儿科常见病, 也是我国5岁以下小儿死因的第一位, 为我国儿童保健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以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及肺部固定湿啰音为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以冬春季节多见。对于肺炎的治疗, 其原则应用消炎药物, 杀灭病原菌。根据不同的病原菌选用敏感的药物, 同时还应对症治疗, 如发热时给予服用退热剂, 咳嗽应给予化痰止咳药物。而此类药物多为抗生素, 对于体质较弱、发育尚未完全的小儿来说容易出现耐药性, 且这种耐药性会随着治疗时间的加长而加剧。凡输用抗生素十日甚或十五日以上之幼儿, 容易导致脾胃功能失调, 出现吐、泻、便秘、腹胀等症状。因此如何缩短病程, 减少抗生素使用率和使用时间成为治疗小儿肺炎亟待解决的问题。

复合脉冲治疗仪是近年来国内外最新兴起的一项先进综合叠加治疗技术。通过物理手段将特殊工艺处理的中药专用电极直接作用于人体病变部位, 并结合中医理论, 同时利用仪器终端电极装置, 作用于病灶相应穴位, 使相应部位组织受激发热, 促进血液循环, 扩张局部毛细血管, 增加皮肤通透性, 有利于专用电极片的渗透;达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收敛止泻、解痉止痛、补肾益气、固涩缩尿、止咳、平喘、退热、提高身体免疫能力之功效[4]。其中的中频电主要作用于骨骼肌和组织深部, 而低频电主要作用在浅表组织和神经肌肉组织, 在引导药物渗透时, 无电解作用, 能够降低组织电阻, 增加作用深度, 增强疗效。而且此种治疗减少了个体差异, 专用电极的有效成份被直接利用, 其利用度可达60%以上。当有效成份进入体内后, 入血量缓慢而稳定, 避免了血药浓度峰值时产生的毒副作用。专用电极在病变组织处维持时间长、浓度高, 提高了有效成份对靶组织的作用, 且无痛苦、无创伤, 非常适合小儿使用。从本组研究结果中也可以看出, 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治疗, 有效缩短治疗时间, 利于小儿康复。

摘要:选取我院儿科2012年11月~2013年2月收治住院的200例肺炎患儿, 根据其入院时间秩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辅以复合脉冲治疗仪治疗, 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肺部啰音、咳嗽消失时间, 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复合脉冲治疗仪治疗小儿肺炎能够缩短治疗时间, 提高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小儿肺炎,复合脉冲治疗仪

参考文献

[1]胡亚美, 褚福棠.实用儿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144.

[2]张丽蓉.儿童肺炎的发病原因和治疗方法[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7) :85.

[3]易著文.呼吸系统疾病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82-283.

治疗宫颈糜烂疗效分析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05年10月以来收治宫颈糜烂患者405例,年龄22~46岁,病程0.5~3年。单纯型309例,颗粒型81例,乳头型15例。临床表现以白带增多为主诉较多,白带呈乳白色黏液状,有时呈淡黄色脓性,可有血性白带或性交后出血。轻症患者仅感觉腰酸、腰痛或下腹坠胀感,重症患者可出现较严重的腰痛及下腹痛,月经前和性交时尤为严重。所有病例均行白带常规、宫颈刮片巴氏分类检查,其中巴氏Ⅱ级388例,巴氏ⅡB级17例,此病例经抗炎治疗后,细胞学涂片均转为正常。将所选择病例患者按宫颈糜烂程度、类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255例采用宫颈炎康栓(广西康华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阴道给药结合宫颈微波治疗。对照组150例单用宫颈炎康栓阴道给药治疗。除外真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淋病及宫颈恶性病变。阴道给药、宫颈微波治疗指征?其指征有:颈刮片巴氏分类为Ⅱ级;宫颈刮片巴氏分类ⅡB级经抗炎治疗后细胞学涂片均转为正常者。对患者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查,治疗时间均选择在月经干净后1~2d。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阴道给药结合宫颈微波治疗,阴道给药于月经干净后1~2d开始用药,每次1粒,每日1次,连续用药7次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使用方法:晚上临睡前取宫颈炎康栓1粒,戴上指套平躺,弯曲双膝,药栓尖端向内,用手指将药栓轻轻置于阴道后穹隆(阴道口内一手指深)。于第2个疗程结束后第1天采用微波治疗,用0.5%碘伏常规消毒会阴、阴道、宫颈,在直视下采用H2三极辐射器,输出功率30~40W,按患者宫颈糜烂的面积、深度适当调整。将辐射器每一极都植于患部,每1次通微波时间不超过5s,糜烂严重的可连续分几次通微波治疗,见病灶组织凝固变白即可,移动辐射器,使病变区域全部变色凝固。术后用1%龙胆紫涂抹创面,消毒收敛。对照组单用阴道给药治疗,阴道给药于月经干净后1~2d开始用药,每次1粒,每日1次,连续用药7次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使用方法:晚上临睡前取宫颈炎康栓1粒,戴上指套平躺,弯曲双膝,使药栓尖端向内,用手指将药栓轻轻置于阴道后穹隆(阴道口内一手指深)。2组患者均禁止性生活和盆浴3个月。

1.3 疗效判定标准

判定标准:(1)痊愈:宫颈糜烂不适症状完全消失,宫颈光滑无充血水肿,局部无分泌物;(2)好转:宫颈糜烂不适症状明显减轻,宫颈糜烂面积较治疗前缩小,深度变浅;(3)无效:宫颈糜烂不适症状无任何缓解,糜烂面积及深度变化不明显。所有患者均不给予其他治疗,治疗结束后3个月内每月复查1次,观察愈合情况,判定结果。

2 结果

两种治疗方法对宫颈糜烂的治愈率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治疗组痊愈210例,痊愈率82.3%,好转45例,好转率有效率17.7%;有效率100%;对照组痊愈32例,治愈率21.3%,好转85例,好转率56.7%,无效33例,无效率22%,有效率78%,2组比较差异显著。

3 讨论

宫颈糜烂是现代女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诱发宫颈癌的高危因素[1]。寻找一种方便、可靠、满意的治疗方法,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宫颈糜烂多采用局部治疗,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治疗的目的是使宫颈糜烂面的柱状上皮坏死脱落,为新生的鳞状上皮的覆盖生长创造条件。我科采用了药物治疗与药物结合物理治疗宫颈糜烂两种方法。使用的药物是宫颈炎康栓,其主要成分有苦参、枯矾、苦杏仁、冰片等,具有清热燥湿,祛腐生肌的作用,对糜烂面积较小,炎症浸润较浅的患者疗效较好。药物治疗后结合物理(微波)治疗宫颈糜烂,微波治疗的原理是高频电磁波通过辐射器传输至病变组织,使治疗部位病变组织分子、离子吸收微波后产生高速运动,并吸收高速运动产生内热瞬间达到高温,自身凝固、坏死、变性、脱落,病变组织破坏均匀,界限分明,而且深浅一致,治疗彻底,不残留病变组织,提高了一次治愈率。治疗时由于辐射器与组织直接接触,微波定向发射定位准确,深度易控制,通过临床应用,药物结合微波治疗宫颈糜烂疗效显著,一次性治愈率高,基本无反复。糜烂程度越低,面积越小,治愈率越高,减少了宫颈癌的高危因素。药物结合微波治疗宫颈糜烂较之单纯药物治疗宫颈糜烂效果明显,治愈率高,值得推广运用。

摘要:宫颈糜烂是现代女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诱发宫颈癌的高危因素。宫颈糜烂多采用局部治疗,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治疗的目的是使宫颈糜烂面的柱状上皮坏死脱落,为新生的鳞状上皮的覆盖生长创造条件。我科采用了药物治疗与药物结合物理治疗宫颈糜烂两种方法比较治疗,发现阴道给药结合宫颈微波治疗宫颈糜烂疗效显著,方法可取。

关键词:宫颈糜烂,疗效比较

参考文献

肝胆管结石治疗疗效比较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05年3月至2009年3月本科住院的肝胆管结石患者为观察对象, 纳入标准:临床症状符合肝胆管结石的诊断标准, 经B超、CT或X线胆道造影确诊为肝胆管结石;符合手术适应证;患者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肺功能障碍, 肝肾功能障碍, 患者不愿参加观察者。符合标准者206例, 男118例, 女88例, 年龄35~65岁, 平均41.2岁, 病程2~18d, 平均7.1d。主要临床表现:黄疸、发热、腹痛、恶心、呕吐等, 上腹压痛和肝区叩痛等体征。肝内胆管结石局限于左肝叶者156例, 占75.7%;局限于右肝叶者22例, 占10.7%;左右肝叶都有结石的为28例, 占13.6%。合并胆总管结石者120例;合并胆总管或左右肝管狭窄者12例, 左肝2级以上胆管狭窄者46例, 右肝2级胆管以上狭窄者18例;左肝萎缩者18例, 右肝萎缩者6例;合并肝脓肿者12例, 肝胆管外瘘4例, 胆管癌者2例。本组中行急诊手术患者36例, 择期手术患者170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术前对症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分别采取不同术式。对于某一肝叶 (段) 狭窄及结石、肝胆管多发性狭窄或并发有慢性肝脓肿、或有肝胆管外瘘、或疑有癌变者者采用治愈性肝切除术58例。其余患者采用胆总管切开取石加胆肠内引流术76例;术后胆道镜检查, 发现残余结石的病例, 4~6周行T管瘘道胆道镜取石术, 即胆总管切开加胆道镜取石者72例。比较3种术式术后优良率、术后残石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3 疗效评价及随访

疗效评定参考文献[1]的标准, 分为优、良、差3个等级。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 时间6~36个月。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所有患者206例均进入结果分析, 无病例脱落。

2.2 肝胆管结石患者术后疗效

肝切除组患者优、良、差分别为40、14、4例, 优良率93.1%;胆总管切开取石加内引流组优、良、差分别为20、30、26例, 优良率65.8%胆总管切开加胆道镜取石优、良、差分别为40、22、10例, 优良率86.1%;3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肝切除组和胆总管切开加胆道镜取石组患者优良率明显高于胆总管切开取石加内引流组 (P<0.05) 。

2.3 不同治疗方式术后并发症与残石发生率比较 (表1)

肝切除组和胆总管切开加胆道镜取石组残石率明显低于胆总管切开取石加内引流组 (P<0.05) , 3组并发症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肝内胆管结石是一种难治性常见病, 其发病率在我国占胆石症的15%~30%[2]。其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了, 胆道的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及胆汁滞留等都是其发病因素。临床上, 肝内胆管结石具有“三高”的特点, 即术后残石率高、再手术比率高、严重并发症率高, 肝内胆管结石病的治疗仍是肝胆外科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外科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基本方法有肝部分切除术, 肝胆管切开取石术, 术中或术后胆道镜取石术等。近年来, 随着医疗条件的提高和微创技术的发展, 传统手术或多或少地都受到了冲击, 以开腹手术为主导的肝胆管结石治疗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文献报导采用LECBD-TD/LH, EST+LC等手段对肝胆管结石进行治疗。随着腹腔镜操作技术越来越熟练, 胆道镜取石水平的提高、超声刀的应用, LECBD的比例在不断地提高, 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3]。但传统模式在应用中疗效确切, 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 确定术式有利于患者的预后。肝切除术被认为最有效的措施[4], 其适应证为: (1) 局限于某区或段的肝内胆管多发结石合并该段胆管狭窄或囊性扩张, 结石难以取净, 狭窄难以纠正者; (2) 局限于某叶或段末梢胆管多发结石无法取净者; (3) 合并肝区肝段纤维化、萎缩者; (4) 并发肝内胆管癌或可疑癌变者。

本研究表明, 在肝切除组术后优良率最高, 残石发生率最低;当结石位于肝左叶或局限于肝右叶某一肝段, 使用肝切除术疗效显著, 术后并发症与其他2组没有差异 (P>0.05) , 胆管切开取石术可暂时通畅引流、控制胆道感染、改善肝功能, 但其术后残石率较高, 远期效果不佳。胆道镜在肝胆管结石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成为一种重要的术中、术后胆道内镜检查治疗方法, 具有简易、微创、安全及效果确切的优点, 已逐渐成为肝内胆管结石手术治疗中的常规手段。本组患者采用胆总管切开加胆道镜取石组, 其术后结石残留率低于胆总管切开取石加内引流组。

手术并发症的防治: (1) 选择正确的手术时机; (2) 围手术期合理的应用抗生素; (3) 重视肝断面的处理; (4) 双套管引流, 术后持续低负压吸引, 保证引流通畅, 防止术后腹腔感染等; (5) 术后定期驱虫治疗。加强医务人员与患者及家属的重视, 都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有效保证。

摘要:目的 总结治疗肝胆管结石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3月至2009年3月确诊为肝胆管结石患者206例为观察对象, 根据患者病情分别采取不同术式。采用治愈性肝切除术58例;胆总管切开取石加胆肠内引流术76例;胆总管切开加胆道镜取石者72例。比较3种术式术后优良率、术后残石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肝切除组患者优良率93.1%;胆总管切开取石加内引流组优良率65.8%;胆总管切开加胆道镜取石优良率86.1%;3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肝切除组和胆总管切开加胆道镜取石组患者优良率明显高于胆总管切开取石加内引流组 (P<0.05) 。结论 肝切除和胆总管切开加胆道镜取石是治疗肝胆管结石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肝胆管结石,肝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胆道镜

参考文献

[1]彭民浩, 陈希纲, 陈滨, 等.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选择 (附407例分析) [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3, 9 (12) :719~722.

[2]刘瑾琨.肝内胆管结构解剖与外科临床[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1998, 18 (2) :66.

[3]曹文声, 范钦桥, 吴新军, 等.肝胆管结石的治疗模式选择与评价 (附703例分析) [J].肝胆胰外科杂志, 2007, 19 (1) :47~49.

中药治疗口疮的疗效观察 第10篇

口疮亦阿弗它,是口腔黏膜疾病中最常见的溃疡性损害,它表现为口腔黏膜反复出现孤立的、圆形或椭圆形浅表性溃疡,有明显的灼痛,具有复发性和自限性。一般女性略多于男性,现将中药治疗口疮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100例,男性36例,女性64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72岁,病程均在一年以上,最长达15岁。其中轻型口疮60例,疱疹性口疮30例,重型口疮又称腺周口疮8例,白塞氏征2例。

2临床表现及分型

2.1 实火型临床表现为口干舌燥,面赤唇红,口臭喜冷饮,尿黄便秘,舌质红,舌苔黄厚腻,脉洪大,口腔溃疡不规则,相互融合,有黄色分泌物,周围粘膜充血。

2.2 虚火型表现面黄头晕,耳鸣乏力,口淡无味,舌质淡,苔白少津,溃疡散在单个或二、三个,直径在3mm以上,溃疡呈灰白色,周围粘膜不充血。

3 治疗方法

3.1实火型拟清热降火,解毒生肌,方剂用:黄连、黄柏、黄芩、银花、连翘、生地、丹皮等。对于口渴面赤,心胸烦热的加生甘草、竹叶;对于口疮口臭,口燥唇干加砂仁、防风、甘草。

3.2虚火型拟滋阴清热法,方剂用知柏地黄汤加减。对于口淡无味、口粘不渴加生黄芪、白术、苍术等;对于口疮反复发作、病程长,气血虚弱者加黄芪 、党参、当归等。

4 疗效

4.1标准:服药后,口腔溃疡愈合,其他症状消失者为痊愈,治疗后口疮复发次数减少,病程缩短,发作周期延长为有效,中药治疗后症状不减者为无效。

4.2观察:临床选用病例100例,实火型70例,治愈60例,有效8例,无效2例。虚火型30例,治愈25例,有效3例,无效2例。有效率94%,治愈率为85%。

5 讨论

5.1病因:本病病因复杂,祖国医学认为“心脾有热,常患口疮”,过食辛辣厚味以致运化失司,脾胃积热,复感风火邪热上攻于口而发病。虚火型为胃气弱,虚阳上发而得口疮。根据临床所见,一些患者具有不同的诱发因素,如与消化不良,神经衰弱、月经周期、免疫力低下有一定关系。

疗效治疗 第11篇

关键词:云芝多糖,慢性肝病,近期疗效,免疫学

目前临床上治疗慢性肝病的药物多种多样, 其中干扰素的使用较为广泛, 但是其价格较为昂贵, 使用后患者经常会出现不良反应,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传统医学的应用, 利用中医制剂治疗肝病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云芝多糖就是其中的一种治疗效果显著的中药制剂。为了探讨云芝多糖治疗慢性肝病的近期临床效果, 笔者进行了相关研究, 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8例慢性肝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使用干扰素进行肌注治疗, 观察组给予云芝多糖肌注治疗。对照组年龄16~67岁, 平均年龄 (37.2±±55..11) ) 岁岁, , 其其中中男男性性1188例例, , 女女性性66例例。。观观察察组组年年龄龄1155~~7722岁, 平均 (46.7±3.7) 岁, 其中男性15例, 女性9例。48例患者中慢性活动性肝炎24例, 肝硬化24例。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使用干扰素300mg进行肌注治疗, 每隔1天肌注1次, 观察组使用云芝多糖进行肌注治疗, 每次40mg, 每天1次, 并且口服云芝颗粒剂3.0g, 每天3次, 疗程为半年。

1.3 疗效判定

经过治疗后,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分为显著、有效、无效三种。显效指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消失, 肝功能值处于正常范围之内;有效指患者基本症状有所改善, 但未完全恢复;无效指患者体征没有好转甚至有所加重[1]。同时还对患者治疗前后的ALT值、HBeAg以及HBV DNA进行对对比比, , 以以及及进进行行免免疫疫学学检检测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 观察组患者ALT值较使用干扰素进行肌注治疗的ALT值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都要低, 观察组HBeAg阴转率为33.33%, HBV DNA阴转率为29.17%, 分别优于对照组的29.17%、20.83%。具体结果详见表1、表2、表3、表4。

(±s)

[n (%) ]

(n)

(n)

3 讨论

肝脏是身体内以代谢功能为主的器官, 位于人体的右上腹, 作为人体身体代谢功能的一个重要器官, 在身体内部有着去氧化、存储肝糖、分泌性蛋白质的合成、制造胆汁等诸多作用[2,3,4]。肝脏对来自体内和体外的许多非营养性物质如各种药物、毒物以及体内某些代谢产物, 具有生物转化作用。通过新陈代谢将它们彻底分解或以原形排出体外这种作用也被称作“解毒功能”, 某些毒物经过生物转化可以转变为无毒或毒性较小、易于排泄的物质, 但也有一些物质恰巧相反, 毒性反而会增强[5]。肝脏在人体内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如果不对肝脏进行相应的防护, 就会使肝发生各种病变, 其中慢性肝病便是由于“毒、痰、热、瘀”等复杂的病机所导致的, 多种病机都会在肝病的发展过程中有所体现, 只是在不同的阶段侧重点不同。大多数慢性肝病患者没有明显症状, 少数患者会出现面色泛黄、疲劳不堪、排毒不畅、无精打采、头痛、恶心、呕吐、腹痛、黄疽、肝脏轻度肿大、厌油、腹胀等症状, 慢性肝病患者在劳累、药物影响、酒精的诱因作用下出现食欲不佳、恶心呕吐、肝脾肿大等症状时应尽早就医, 以查明原因, 防止向肝硬化转变[6]。

目前临床上治疗慢性肝病的药物多种多样, 使用西药干扰素治疗, 不但价格较高, 而且其并发症较传统的中医药治疗要多。本研究探讨了云芝多糖在治疗慢性肝病方面的临床效果。云芝多糖是从云芝子实体中提取的多糖, 分子量在10万以上, 富含β-1, 4等糖苷键的葡聚糖, 是一种免疫制剂, 对患者体内的T细胞有明显的刺激作用, 从而促使机体产生更多的与病毒对抗的抗体, 清除体内病毒。此次临床研究使用干扰素和云芝多糖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显示云芝多糖对肝病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较好, 观察组在BeAg以及HBV DNA值上相对对照组都有明显的降低, 并且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比对照组明显低。综上所述, 云芝多糖在治疗慢性肝病方面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长白云芝多糖的毒性和活性研究及口服制剂对200例慢性肝炎临床试用的近期疗效观察[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2) :95-107.

[2]池晓玲, 曹敏玲, 萧焕明, 等.慢性乙型肝炎辨证论治进展[C]//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内科肝胆病学术会议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科专病协作组 (肝病组、传染病组) 会议论文汇编, 2012.

[3]邵伟, 张晓萍, 杨凤和.云芝多糖对小白鼠实验性肝炎的某些药理作用[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2) :69-80.

[4]刘慧敏.解毒凉血法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评价及机制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5]杨钦河, 刘海涛, 胡四平.中成药治疗常见慢性肝病的临床应用概况[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防治感染病之研究 (九) ——全国中医药防治感染病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 2009.

上一篇:大赛初赛精品赏析下一篇:施工企业的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