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害生物种类范文

2024-07-31

有害生物种类范文(精选5篇)

有害生物种类 第1篇

关键词:茶园,有害生物,种类调查,广东省

广东省是全国重要的茶叶主产区之一, 2013年茶叶种植面积达4.424万hm2、茶叶总产量6.98万t, 居全国第13位[1,2]。茶园有害生物发生种类多, 对茶叶品质和产量构成严重威胁, 是制约茶叶产业发展重要因素。2010—2012年, 从广东种植茶叶生态区域角度考虑, 选取梅州、揭西、龙川、潮州、曲江、阳江等地的18个茶园开展了有害生物种类系统调查, 旨在摸清广东省茶园有害生物种类及分布情况, 为有效防治茶园有害生物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时间

2010—2012年, 每年在产茶期即3月下旬至5月上旬、6月上旬至7月上旬和7月中旬至10月上旬进行调查, 每产茶期各调查2次。

1.2 调查地点

在梅州、揭西、龙川、潮州、曲江、阳江6个市 (县) 开展调查, 每个地点选择3个乡镇, 每乡镇选1个面积3 333.3 m2以上茶园。

1.3 调查方法

系统定点调查:每个茶园按东、西、南、北、中5点取样, 每个样点至少调查2株茶树, 记录有害生物的种类及发生程度[3,4,5,6]。结合走访老测报员、查阅相关文献及历史资料等, 确认当地茶园有害生物种类。

2 结果与分析

2.1 茶园有害生物种类

2.1.1 茶园病害发生种类。

将茶叶病害的调查结果进行整理, 得茶园病害发生种类表 (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广东省茶园病害共有40种。其中, 真菌性病害32种, 寄生性植物病害5种, 线虫病害2种, 细菌1种, 病菌以半知菌亚门和担子菌亚门的真菌为主。

2.1.2茶园害虫发生种类。将茶园虫害的调查结果进行整理, 得茶园虫害发生种类表 (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广东省茶园虫害种类以鳞翅目、同翅目和鞘翅目害虫为主, 共调查到93种害虫, 其中鳞翅目害虫35种, 同翅目害虫19种, 鞘翅目害虫16种, 直翅目害虫6种, 半翅目害虫5种, 双翅目、真螨目害虫各3种, 等翅目、缨翅目和蜱螨目害虫各2种。

2.2 茶园主要有害生物发生分布

通过系统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 还对广东省茶园主要有害生物及其分布情况进行了摸查。结果表明:假眼小绿叶蝉、茶尺蠖、茶黄蓟马、茶炭疽病、黑煤病为广东省茶园主要发生的有害生物, 这一结果与2000—2009年10年间的广东省茶园主要有害生物发生历史资料相同。假眼小绿叶蝉、茶黄蓟马、茶尺蠖在全省茶园均有发生, 在粤东地区茶园发生较重, 茶炭疽病、黑煤病在全省茶园均有发生, 在粤东地区和粤北地区茶园发生较重。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3年茶园有害生物系统调查, 共查得茶园有害生物种类133种, 其中病害40种, 害虫93种。茶园病害病菌以半知菌亚门和担子菌亚门真菌病害为主, 茶园害虫则以鳞翅目、同翅目和鞘翅目昆虫居多。而假眼小绿叶蝉、茶尺蠖、茶黄蓟马、茶炭疽病、黑煤病是其中主要发生的病虫害。

目前, 广东省茶叶生产主要集中在粤北山区、粤东地区, 梅州、潮州、河源等地茶叶种植面积占全省茶叶总种植面积的57.16%[1]。本调查选择梅州、揭西、龙川、潮州、曲江、阳江开展茶园病虫普查, 具有较强代表性, 能反映全省茶园有害生物发生种类基本情况, 但是由于广东省东西两翼长, 各种丘陵、山地、水域等生态环境复杂, 不同生境的茶园, 有害生物种类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笔者仅在6个市且选取18个有的茶园开展调查, 调查的样点还不够全面, 需进一步的摸索和完善。

另外, 由于年度间气候条件差异, 茶园有害生物发生情况也随之变化, 要有效指导茶农开展防治, 需要进一步加强茶园有害生物发生规律的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丹霞, 梁俊芬, 杨震宇, 等.2014年广东茶叶产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J].广东农业科学, 2015 (13) :6-12.

[2]广东农村统计年鉴编委会.广东农村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4:195-210.

[3]赵丰华, 任红楼, 蒋双丰, 等.信阳茶树病虫害种类调查及防控探讨[J].中国茶叶, 2012 (10) :15-19.

[4]丁锦华, 俆雍皋, 李希平.植物保护辞典.茶树病虫害[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274-294.

[5]赵丹阳, 廖仿炎, 秦长生.广东省油茶病虫害发生规律[J].广东农业科学, 2013 (12) :86-89.

水禽舍有害气体的种类与危害 第2篇

1 氨气

氨(NH3)是具有刺激臭味的无色气体,比重较轻,为0.596,分子量17.03,标准状态下每升的重量为0.771g(或每毫克的容积为1.316ml)。氨极易溶于水(0℃时1L水可溶解907g),其水溶液呈弱碱性。氨水又易挥发成为气态氨。大气中的氨含量极少甚至没有。舍内氨气主要来自动物粪尿、饲料残渣和垫料等含氮有机物的分解。鹅舍的地面结构、排水和通风设备、饲养管理水平、季节等因素都影响舍内氨的含量。由于氨的比重小易于上升,一般在禽舍顶部浓度较高;又因其产生于地面,因此禽舍下部的氨浓度也较高,易对禽群产生危害。

氨易溶于水,在禽舍常被溶解而吸附于潮湿的地面、墙壁以及人和禽粘膜、结膜上。家禽有一种特殊组织——气囊,气囊在肋骨下充满整个胸腹腔,这种特殊结构使得家禽单位体重呼吸量大,因此对氨气等有害气体比较敏感。

低浓度的氨对粘膜产生刺激作用,常致结膜、上呼吸道粘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甚至发生喉头水肿、坏死性支气管炎、肺出血等。低浓度氨还可引起呼吸中枢及血管中枢反射性兴奋。氨被吸入肺部,可自由通过肺泡上皮而进入血液,同血红蛋白结合起来,破坏血液的运氧功能。如果短时间少量吸入,因氨很容易变成尿素排出体外,所以中毒能较快缓解。低浓度氨的长期作用下,水禽的体质变弱,对某些疾病抵抗力下降,采食量、日增重、生产力都下降,这种现象称为“氨的半中毒”或“慢性中毒”。

空气中较高浓度的氨对直接接触部位可引起碱性化学灼伤,组织呈溶解性坏死,并可引起呼吸道深部及肺泡的损伤,发生化学性支气管炎、肺炎、肺水肿,以及中枢神经系统麻痹、中毒性肝病和心肌损伤,家禽表现出明显的病理反应和临床症状,这种症状被称为“氨中毒”。在寒冷地区或寒冷季节,为了保暖常紧闭门窗(尤其在夜间),由于通风换气不良使舍内的氨气大量滞留,不但严重危害禽群,而且高浓度的氨还会刺激饲养人员的眼结膜,使之产生灼痛和流泪,并引起咳嗽。严重者可导致眼结膜炎,支气管炎和肺炎等。故家禽舍内的氨对工作人员的危害也是很大的。我国人的劳动卫生方面要求空气中氨的含量最高不得超过40ppm(或30mg/m3)。由于家禽对有害气体的敏感性,家禽舍中氨的最高限定浓度应不超过20ppm。

2 硫化氢

硫化氢(H2S)是一种无色、易挥发的恶臭气体(臭鸡蛋味),易溶于水,分子量34.09,比重较大,为1.19,在标准状态下一升的重量为1.526g(或每毫克的容积为0.6497ml)。禽舍空气中的硫化氢,主要来源于粪便、垫料及饲料残渣中含硫有机物的分解。在大型封闭式禽舍中,当破蛋较多或采食富含蛋白质的饲料时均可产生大量的硫化氢,禽舍空气中的硫化氢来自地面附近,且比重较大,故近地面处浓度较高。

硫化氢主要是刺激粘膜。当硫化氢接触到动物的眼结膜或呼吸道粘膜上的水分时,很快溶解并与粘液中的钠离子结合生成硫化钠,对粘膜产生强烈刺激,引起眼结膜炎,同时引起鼻炎、气管炎、咽喉灼伤甚至肺水肿。进入肺泡中的硫化氢很快被吸收入血液,一部分被氧化成无毒的硫酸盐被排出体外,另一部分游离在血液中的硫化氢,刺激神经系统,可出现神经功能紊乱,呼吸中枢麻痹,引起心脏衰弱、急性肺炎和肺水肿,偶尔发生多发性神经炎。硫化氢还能和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三价铁结合,使酶失活,最终影响细胞氧化过程,造成组织缺氧。所以长期处在低浓度硫化氢的环境中,动物体质变弱,抗病力下降,易患肠胃炎、心脏衰弱等。在禽舍及禽场中,硫化氢比氨的产量少,但毒性大。我国人的劳动卫生方面规定空气中硫化氢含量不得超过6.6ppm(或10mg/m3)。按要求雏禽舍中硫化氢的最高限定浓度应不超过2mg/m3,成年禽舍不超过10mg/m3。

3 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CO)是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分子量28.01,比重0.967,在标准状态下1升重1.25g(或每毫升的容积为0.8ml),难溶于水。畜禽舍内一般没有一氧化碳,但冬季或早春封闭式畜禽舍内采用煤炉加温时,如果煤炭燃烧不完全、排烟管道又不够通畅的情况,就可能产生和积累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和血红蛋白有巨大的亲和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大200~300倍)。吸入肺部的一氧化碳,很易通过肺泡进入血液循环,与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结合形成相当稳定的碳氧血红蛋白,这种物质不易解离,没有载氧功能,而且还能抑制和减缓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与氧的释放,使血液的带氧功能严重受阻,造成机体急性缺氧,出现呼吸、循环和神经系统的病变,极易引起死亡。碳氧血红蛋白的解离比氧合血红蛋白慢3600倍,因此中毒后有持久毒害作用。

一氧化碳中毒多发生在夜间,由于门窗关闭,通风不良而致中毒。空气中一氧化碳超过3%就可使禽急性中毒死亡。一氧化碳中毒的家禽轻者出现羽毛蓬松,精神沉郁,食欲减少,生长迟缓;严重者精神不安,嗜睡,呼吸困难,运动失调,瘫痪,昏迷,死亡前发生惊厥、尖叫等症状。我国对人规定的一氧化碳最高容许含量为24ppm,即30mg/m3。一般要求畜禽舍内一氧化碳浓度不能超过此规定。

4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无色无臭,略带酸味,分子量为44.01,比重1.524,标准状态下一升的重量为1.98g(或每毫升的容积为0.509ml)。大气中约含0.03%二氧化碳,这种浓度对人和家畜没什么实际卫生意义。二氧化碳本身并无毒性,它的主要危险是造成缺氧,引起慢性毒害。禽舍内的二氧化碳主要由禽新陈代谢后呼吸排出。当禽舍空间狭小、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时,会使舍内二氧化碳浓度过高,这时家禽精神萎靡,食欲减退,增重缓慢,体质下降,严重的窒息死亡。

实际上,畜禽舍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很少能够达到引起畜禽中毒的程度。它的卫生学意义在于,它表明了畜禽舍空气中存在其它有害气体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二氧化碳作为一个比较可靠的间接指标而受到人们重视。畜禽舍二氧化碳浓度以0.15%(1500ppm)为限。

5 甲烷

由粪便在肠道内发酵随粪便排出和粪便在禽舍内较长时间堆积发酵产生。甲烷气体也会对禽体产生不良刺激。

6 甲醛

多为用甲醛熏蒸消毒禽舍时排放不全的残留气体。若浓度较高,同样会引发眼和呼吸道疾患。

烤烟生长期有害生物种类及发生特点 第3篇

关键词:烟草,有害生物,种类,发生特点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烟草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之最, 烟草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烟草有害生物给烟草发展埋下了巨大隐患。1989—1991年全国烟草侵染性病害调查结果表明:全国平均每年因病害造成的损失超过2.25万t, 直接经济损失超过7.3亿元人民币, 国家对烟草病虫草害的调查研究更加重视[1]。烟草有害生物主要有烟草病害、害虫和杂草[1,2]。目前, 国内科学家从烟草有害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以及其相互关系、发生、危害、天敌资源等方面展开研究, 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研究报道显示, 危害我国烟草的病虫种类较多, 其中危害较重并经常发生的病虫主要有黑胫病菌、赤星病菌、青枯病菌、根结线虫病菌、病毒、烟蚜、烟青虫等[3,4,5];烟田杂草种类多, 以一年生杂草数量居多, 危害较为严重[6,7,8]。通过查阅大量文献, 未见有相关报道, 基于此做此综述, 以期为烟草有害生物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烟草有害生物种类

1.1 烟草病害

烟草病害按发生起因可分为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多为非生物因子引起, 如气候斑病、冻害、日灼、缺素症等[9,10]。侵染性病害则是因为生物因子 (主要是病原物) 的侵染而引起的病害, 包括病毒病类病害 (可通过摩擦传染或借助昆虫等媒介传染) 、真菌病病害、细菌病病害、类菌质体病病害、线虫病病害、寄生性种子植物病病害等。1975年Lucas报道全世界烟草病害已达116种, 包括非侵染性病37种和侵染性病害67种, 侵染性病害中侵染烟苗、成株和调制期烟叶的病害有病毒病18种、细菌病7种、真菌病30种、类菌质体病4种、线虫病5种、寄生性种子植物病3种, 陈化与贮藏期病害12种[11]。陈瑞泰[12]报道我国烟草侵染病害共68种, 其中真菌性病害30种, 细菌性病害8种, 病毒病害17种, 类菌原体病害2种, 线虫病害3种, 寄生性种子植物2种。病害的种类繁多, 危害严重, 因此对病害种类调查研究应落到实处, 建立权威的病害色谱图和完善的病害管理系统。

1.2 烟草害虫及天敌种

烟草害虫可分为储烟害虫和烟田害虫。储烟害虫是指在仓库内危害储藏烟叶及其制成品的害虫, 国内已报道的储烟害虫有29种, 主要以烟草甲、烟草粉螟、大谷盗、郭公虫等危害最为严重。烟田害虫是指在烟草生长期间对烟草构成危害的昆虫。烟田害虫种类多, 分布广, 其群落组成、种类和数量地域差异性大。巫厚长等对不同烟草品种 (Nc89、Nc82和K326) 上节肢动物种群数量动态进行了研究发现, 烟蚜 (Myzus persicae) 、烟青虫 (Heliothis assulta) 、斑须蝽 (Dolycoris baccarum) 和油葫芦 (Gryllus testaceus) 等是烟田主要害虫, 而烟蚜茧峰 (Aphidius gifuensis) 、瓢虫、隐翅甲、步甲、大灰食蚜蝇 (Syrphas corallae) 、小花蝽 (Orius miutus) 和皿蛛、狼蛛、球蛛、肖蛸蛛、蟹蛛、跳蛛、管巢蛛等节肢动物为主要的害虫天敌。王方晓等[13]报道我国烟田生态系中的节肢动物共有3纲17目133科771种 (烟草害虫541种, 天敌230种) , 其中烟蚜、烟青虫、小地老虎和烟蚜茧蜂为主要的优势种, 各烟区的优势种群存在差异。郭线茹等[14]报道我国食烟昆虫 (包括软体动物) 约550种, 烟草昆虫的天敌约400种。高念昭等[15]报道贵阳地区烟地节肢动物75种, 其中害虫45种, 天敌30种。吴红波和金道超[16]报道贵州遵义烟草害虫种类有8目33科77种, 天敌有6目14科25种。由此可见, 我国烟草害虫和天敌种类资源都比较丰富。另据Cacroix、chamberlin、高桥太郎兵位、Blanchard等研究报道, 美国烟草害虫有220余种, 日本烟草害虫有60余种, 阿根廷烟田存在92种昆虫, 其间还建立了相应的取食、寄生和捕食关系[11]。

1.3 烟田杂草

烟田杂草是指对烟草生长资源 (如光、水分、矿质营养和空间等) 构成威胁或与烟草病虫害的传播有关的烟田伴生植物类群。李树美[17]报道安徽省烟田杂草发生分属42科94属122种, 按照每种杂草的危害指数和发生频度的分析, 该地区最主要的杂草有稗草、马唐、墨旱莲、碎米莎草、铁觅菜、香附子和狗尾草等17种。招启柏等[18]报道江苏省烟田杂草有21科53种, 其中禾本科11种, 莎草科2种, 阔叶草有19科40种, 烟田的杂草在苏南和苏北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苏南茅山山脉烟区以马唐、鲤肠、碎米莎草危害最为严重, 苏北马陵山脉以马唐、牛筋草、觅菜、铁觅菜危害最为严重。据相关报道西南烟田主要杂草种类多于159种, 对西南烟区的烟草生产构成一定的威胁。世界烟草寄生性种子植物病有3种, 包括列当、菟丝子、独脚金或丛生列当。我国烟草寄生性种子植物病就有2种, 列当主要在我国西北烟区发生, 菟丝子偶见于我国山东个别烟田[11]。

2 烟草有害生物发生特点

2.1 烟草病害

烟草病害是烟草生产的劲敌, 病害的发生主要表现为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等症状。病原物、土壤因子、气候因子、施肥以及苗床期管理等都能够导致病害的发生, 按病害发生途径可分为烟草种传病害、害虫媒介病害、线虫介导病害以及非生物因子引起的病害等。

2.1.1 烟草种传病害。

烟草种传病害是由伴随烟草种子而存在的病原物侵染新生烟草植株而引起烟株局部或整体发生的病害[19], 病原物主要附着或存活于种子表皮、薄壁组织、胚乳、种子表面或混杂于种子之间[20]。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病原物通过产生侵染体或侵染汁液首先侵染幼苗, 形成一个中心病株, 以至传播开来。如病原真菌可以在烟叶上萌发后产生分生孢子传播, 而病毒病则可通过摩擦传播或害虫媒介传播, 以至病害在田间流行和蔓延开来[20]。

2.1.2 昆虫媒介病害。

昆虫与烟草病害的发生关系密切, 多数病毒病是借助昆虫传播。烟草黄瓜花叶病毒 (CMV) 、马铃薯Y病毒 (PVY) 、烟草蚀纹病毒 (TEV) 和烟草丛矮病毒 (TBSV) 等主要借助于烟蚜、叶蝉、飞虱、蓟马和蝽象害虫传播。烟蚜是主要的病害媒介昆虫, 由其介导传播的病害种类最多、危害最为严重, 占所有病毒病发生的75%以上, 是烟草病毒病传播的最大类群[21]。叶蝉可以介导烟草黄矮病毒病的发生, 蓟马可以介导番茄斑萎病得发生。此外, 烟草某些病害的发生也可能因昆虫取食后留下的伤口发生病原物感染所致。

2.1.3烟草根结线虫病害。

烟草根结线虫病是烟草根结线虫或线虫寄生性病害综合症, 其主要表现在根上形成大小不一的根结, 严重时侧根全部腐烂, 仅保留肿大变粗的主根。烟草根结线虫病不仅直接影响烟草的生长, 导致烟草萎蔫黄化, 发育迟缓, 还能够导致或加剧烟草黒胫病和青枯病等病害的发生[22,23,24], 对烟草的品质和产量影响巨大。

2.1.4 非生物因子诱导类病害。

非生物因子包括农药、日灼、光照、干旱、降雨、气温以及矿质元素等。非生物因子诱导病害可以引起非侵染性病害, 也可引起侵染性病害。如气候斑点症的发生主要表现为在叶片的正面出现许多密集而不定形的水渍状小斑, 以后病斑逐渐变为褐色或灰白色。目前对气候病斑症的发生归于臭氧、二氧化硫等气体的毒害[25,26,27], 而农药的使用也会致使烟叶表面产生一些病斑症, 在烟草生长旺季气温过高、通风不好容易导致烟株底部叶片产生白粉病最后危害全株。

2.2 烟草害虫

在烟叶生产中烟草害虫构成的威胁是不可忽略的, 根据同资源团概念可将烟田取食危害烟草的害虫 (包括软体动物) 划分为切根、刺吸、洞—刻叶、刻叶、蛀茎、潜叶、网叶和卷、缀叶等8个种团[14], 根据害虫的危害方式可将烟草害虫划分为为害烟草地下部分及近地面茎叶部分害虫 (地下害虫) 、咬食烟草叶片的害虫、吸食烟草汁液的害虫、蛀食害虫[13]。

2.2.1 地下害虫。

地老虎、蝼蛄、蛴螬、金针虫等害虫主要在大田苗期危害, 在表土层活动咬断幼苗根或茎, 造成缺苗断垄等现象, 多为昼伏夜出活动[13,28]。金针虫可对团棵期烟苗造成危害, 蛀食地下嫩茎, 使烟苗叶片变黄、枯萎, 严重时出现死苗[28]。地老虎包括小地老虎、黄地老虎和大地老虎, 以小地老虎为害较为严重, 幼虫咬食烟苗近地面, 造成缺苗断垄。

2.2.2食叶害虫。

烟青虫、斜纹夜蛾、棉铃虫等主要取食烟草心叶及顶部嫩叶, 危害后烟叶出现空洞、破损或无头苗[29]。烟青虫和斜纹夜蛾是烟草上食叶类的重要害虫, 可对烟叶的产量及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斜纹夜蛾的空间生态位宽度和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略大于烟青虫, 2种害虫在空间资源上几乎不存在竞争, 可同时在同株烟草上危害而互不干扰, 但烟青虫和斜纹夜蛾的时间生态位和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很接近, 加重了对烟草的危害[30]。

2.2.3 刺吸害虫。

烟蚜、斑须蝽、烟蓟马主要吸食烟叶、嫩茎、生长点和花汁液, 严重影响生长, 降低烟叶品质[13]。此外, 该类害虫还传播病毒, 对烟叶的产量及品质构成严重威胁。烟蚜取食后的烟叶生长滞缓, 叶片变薄、发生皱缩, 其分泌的蜜露导致烟叶霉菌滋生, 阻碍烟叶的生长和降低烤烟的品质, 同时还传播重烟草黄瓜花叶病毒 (CMV) 、烟草蚀纹病毒 (TEV) 、马铃薯Y病毒 (PVY) 、烟草线条病毒 (TSV) 和烟草丛矮病毒 (TBSV) 等多种病毒[31,32,33], 对烟叶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2.2.4 蛀食害虫。

有害生物种类 第4篇

通过笔者在冀北山区宽城县调查发现:在设施黄瓜生产中发生的有害生物共21种, 其中常发生危害重的有:瓜疮痂枝孢霉、灰葡萄孢、核盘菌、瓜类炭疽菌、古巴假霜霉菌、瓜单囊壳、丁香假单胞菌、美洲斑潜蝇、黄瓜蓟马、白粉虱、蚜虫等11种, 其中真菌6种、细菌1种、害虫4种;不常发生、危害轻的10种, 分别是瓜果腐霉、泻根亚隔孢壳、德氏疫霉、瓜链格孢、瓜类尾孢、油菜黄单孢菌、边缘假单胞菌、根结线虫、棉铃虫、黄瓜病毒。

2 冀北地区设施黄瓜有害生物防治现状

冀北山区目前防治有害生物方法主要依赖化学农药 (菜农3~5d一遍药, 每667m2) 用药5Kg以上, 仅化学农药费用就在800元之上) , 造成防治成本高, 有害生物抗药性增长快, 并带来许多社会、经济和生态问题。一些绿色防控技术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改变现有的防治方法、实施绿色防控是保障环境优良和消费者健康的要求, 也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必然要求。

3 设施黄瓜有害生物为害特点及发生趋势

3.1 有害生物为害特点

设施黄瓜栽培环境特殊, 昼夜温差大, 光照较弱, 湿度大, 叶面结露严重, 利于有害生物滋生、繁殖, 所以有害生物较露地发生重, 为害周期长, 一般造成损失10~20%之间, 在所发生的病害中霜霉病危害最大, 其次依次是灰霉病、角斑病、炭疽病、菌核病、黑星病、白粉病。在所发生的虫害中, 危害最重的是白粉虱, 其次是斑潜蝇、蚜虫、蓟马。

3.2 有害生物发生趋势

老病害危害程度不减、危害范围逐渐扩大 (如霜霉病、灰霉病、白粉病等) ;新病害不断出现 (如病毒病) ;气传病害损失重, 可造成绝收 (霜霉病、灰霉病、炭疽病等) ;生理性病害 (如缺素症、低温、日烧、肥害、药害、有害气体危害等) 危害逐渐加重。

4 绿色防控技术应用

绿色防控技术包括农业技术、物理技术、生物技术、化学技术等多项技术以及各种技术的综合运用。

4.1 农业技术

农业技术主要指选用优良品种、精细育苗、嫁接、合理定植、科学管理等对黄瓜进行健身栽培, 以抵抗有害生物发生的预防技术。

4.1.1 品种选择。

通过两年种植试验发现:天津农科所的驰誉系列品种、津优系列品种, 耐低温弱光、抗病性强、瓜码密、产量高, 适合在冀北地区保护地种植。

4.1.2 精细育苗与嫁接。

在冀北地区冬春茬黄瓜于10月上中旬播种, 用白籽南瓜做砧木进行嫁接, 可显著提高抗寒能力与抗病性。

4.1.3 合理定植。

定植前翻地晒土、施足基肥, 基肥应以有机肥为主, 同时施入适量化肥和锌、铁、硼等微肥, 并应用秸秆反应堆技术定植, 一般定植3300株/667m2。

4.1.4 科学浇水施肥。

为降低棚室内湿度, 减少病害发生, 浇水宜采用滴灌, 追肥使用吸肥器, 并根据黄瓜需肥规律进行, 还可补施CO2气肥、叶面喷施300~400倍植物氨基酸液肥6次, 即黄瓜开花期喷施一次, 采收后每隔10d喷施一次[2]。

4.2 物理技术

物理技术主要指利用光、热、人工等物理因子来防治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

4.2.1 温汤浸种。

播种前用60℃温水浸种15min, 浸种时不停搅拌, 然后用25~30℃水泡5h左右, 可杀死大部分种带有害生物。

4.2.2 防虫网。

在通风口处设置防虫网, 可有效的防治蚜虫、白粉虱、斑潜蝇等害虫。

4.2.3 人工摘花、套袋。

因为黄瓜灰霉病多从开败的雌花开始侵入, 所以人工摘除开败的花、被染病的幼果或把刚开花的幼瓜套袋等措施都可有效的防治黄瓜灰霉病。

4.2.4 高温闷棚。

如果黄瓜霜霉病发生严重, 在晴天的清晨先通风浇水、落秧, 使黄瓜瓜秧生长点处于同一高度, 10点时, 封闭温室, 提高棚温, 当温度达到46℃时, 开始记录时间, 维持46~48.5℃1.5h, 后逐渐通风, 缓慢降温至30℃。可彻底的杀灭古巴假霜霉菌[3]。

4.2.5 黄板诱杀。

利用害虫的趋黄性特点, 每667m2垂直悬挂16块长25cm、宽15cm的黄板, 黄板距地面1.2m高, 每周更换一次, 黄板可有效诱杀蚜虫、白粉虱、蓟马及斑潜蝇。

4.3 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指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代谢产物防治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

4.3.1 害虫天敌。

在温室内利用寄生性丽蚜小蜂防治白粉虱, 利用草蛉、瓢虫防治蚜虫、白粉虱等。

4.3.2 昆虫生长调节剂。

利用除虫脲等生长调节剂防治斑潜蝇。

4.3.3生物农药。

利用木霉菌防治黄瓜灰霉病, 利用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防治角斑病, 利用多抗霉素防治霜霉病、白粉病, 利用阿维菌素3000倍液EC防治斑潜蝇、白粉虱, 利用0.3%苦参碱AS600倍液防治蓟马、蚜虫。

4.4 化学技术

化学技术指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来防治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 在黄瓜定植前利用药剂熏棚:即在定植前2~3d的傍晚封棚时选择用17%的敌敌畏FU250g/667m2或10%异丙威FU250g/667m2加30%白菌清FU200g/667m2进行室内熏烟消毒, 可预防有害生物发生。在黄瓜生长期间内最多使用三次低毒化学药剂:即黄瓜定植前1~2d选择10%氰虫酰胺200SC、30%氯虫·噻虫嗪SC有效成分7.5~10.0g/667m2对黄瓜苗进行淋溶处理, 可有效的防治斑潜蝇、白粉虱、蓟马及蚜虫;在霜霉病发生初期选用68.75%噁酮·锰锌WG1500倍液或52.5%噁酮·霜脲氰WG2000倍液防治;角斑病发生初期选用46.1%氢氧化铜WG1500倍液防治。

摘要:冀北山区设施黄瓜有害生物种类多、发生重, 通过调查共发生瓜疮痂枝孢霉等21种, 应用农业、物理、生物等各项绿色防控技术防治, 减少化学农药用量, 提高黄瓜产量与品质, 以供参考。

关键词:冀北山区,设施黄瓜,绿色防治

参考文献

[1]吕佩珂, 李明远, 吴钜文, 等.中国蔬菜病虫原色图谱[M].农业出版社, 1998.

有害生物种类 第5篇

塞罕坝森林公园曾是皇家猎苑的重要组成部分, 隶属河北省承德市, 位于承德的高海拔部分, 属于坝上地区。塞罕坝森林公园物种资源极其丰富, 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森林公园, 每年观光旅游的旅客们数以万计。塞罕坝森林公园保存着最原始的自然生态环境, 在生态系统建设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森林公园是生态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森林植被的可持续健康经营发展, 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健康以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塞罕坝森林公园所辖区域内所有林木树种和有害生物进行了调查, 旨在分析出有害生物的种类和危害途径, 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以期达到合理种植和科学树种配置的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河北省最北部, 北邻内蒙古多伦县, 南至围场县的大唤起乡, 东邻围场县姜家店, 西邻御道口牧场。地理坐标为东经116°51′~117°39′, 北纬42°02′~42°36′。景区总面积250hm2, 其中森林面积100万亩, 森林覆盖率76%。草原面积100余万亩。所处地区的气候为大陆性季风气候, 冬季寒冷而漫长, 夏季温差大。全年平均气温-1.7℃, 7月份的平均气温较高, 最高温达到了30.3℃, 12月份平均气温最低, 最低温度-43℃, 日照时长2370h。全年平均降雨量为428mm, 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匀, 降雨主要集中在6、7月份, 且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森林公园内物种资源极为丰富, 植被类型复杂多样, 植被覆盖率达到了80%, 森林树种主要包括白桦、华北落叶松。

2.2 标本采集

标本采集主要用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自己实地采集, 另一种是通过灯诱方法。前一种方法应尽量保证标本有完整的生活史, 做好现场采集记录;后一种方法是对收集的标本进行筛选, 是对前一种方法的补充, 两种方法均应同时做好记录。标本编号包括:有害生物种类名称、采集时间、采集地点、寄主植物、采集人姓名等, 做好标本的统计和编号工作是研究物种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认真对待。如果遇到无法识别和鉴定的物种则应该需注明危害特点、寄主、危害部位、分布地点等信息, 并设立养殖点进行进一步的动态观察, 从而保证研究的完整性。

2.3 资料统计汇总及分类

林业有害生物的生物统计包括分布地点统计、有害生物发生面积统计、有害生物寄主植物统计以及危害程度的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有害生物分类

经过对北曼甸大唤起全园调查, 共发现有害生物126种。

有害微生物:其中有害微生物15种 (杨树黑星病、白杨黑斑病、杨柳褐斑病、松落针病、樟子松松针锈病、落叶松丛枝病、叶锈病、青杨叶锈病、柳树锈病、垂柳锈病、云杉叶锈病、白杨叶锈病、落叶松落叶病、松针红斑病、杨树拟茎点菌溃疡病) 隶属6目 (格孢腔菌目、黑盘孢目、球壳孢目、星裂盘菌目、锈菌目、座囊菌目) 6科 (黑盘孢科半壳孢科、球壳孢科、栅锈菌科、斑痣盘菌科、座囊菌科) , 其中危害叶部14种, 占危害物种总数的93%包括 (杨树黑星病、白杨黑斑病、杨柳褐斑病、松落针病、樟子松松针锈病、落叶松丛枝病、叶锈病、青杨叶锈病、柳树锈病、垂柳锈病、云杉叶锈病、白杨叶锈病、落叶松落叶病、松针红斑病) , 干、枝部1种 (杨树拟茎点菌溃疡病) 。

有害昆虫:有害昆虫共111种 (青尺、腮龟、尺蛾、截翅尺蛾、肾灰蛾、阔颈金龟、落叶松尺娥、冬夜、杨褐牛、贞尺、灰夜、颈宽天牛、尺蠖、银冬蛾、色筒牛、蚕蝶、、色狼蛾、灯蛾、光裳蛾、文花牛、灯蛾、大地老虎、虎天、石篱蛾、光腹蛾、象甲科、星象、浑黄蛾、甘夜、树皮、白雪蛾、裳银夜蛾、伯利绿象、毒蛾、瑰巾蛾、锥绿、光裳蛾、脊绿、楂粉、薇扁夜蛾、杨卷象甲、菠萝蝶、叉地蛾、落叶松八齿小蠹、凤蝶、角鲁蛾、边芫、灰蝶、装冬蛾、杨叶、红蛱、月扇蛾、泥虫、单环蛱蝶、二尾蛾、斑叶、黄环蛱蝶、扁锉蜂、十星甲、黄缘蛱蝶、叶松扁叶、柳跳、老豹蛱蝶、泰加大树蜂、毛胸叶甲、红蛱、叶峰、真蝽、线蛱、落叶树红腹叶蜂、铁牡蚧、环蛱、叶松蚜、蛱蝶、云斑龟、铗同、叶松小卷、叩头、云杉、赤杨翅卷、喙丽龟、树球、线小蛾、绿丽龟、大蚜、波杂虫、褐丽龟、毛蚜、褐天毛虫、古丽龟、大蚜、枯叶、毛丽龟、青叶、环卷螟、绿丽龟、树皱病、叶松娥、纹丽龟等) , 隶属6目 (膜翅目、鞘翅目、鳞翅目、半翅目、同翅目、蝉螨目) 30科 (尺娥科、大蚕蛾科、灯蛾科、毒蛾科、粉蝶科、凤蝶科、灰蝶科、卷蛾科、枯叶蛾科、螟蛾科、鞘蛾科、蛱蝶科、扁叶蜂科、树蜂科、蝽科、盾蚧科、球蚜科、金龟科、同椿科、卷蛾科、蚜科、丽金龟科、枯叶蛾科、叶蝉科、瘿螨科、丽金龟科、叩头虫科等) , 其中大部分危害叶部, 达到了98种, 占总数的88.3%, 危害干、枝部、根部、花、种子的昆虫较少, 分别有6种、4种、3种、1种。因此在林分经营中应重点加强叶部防止工作。

3.2 有害生物传播途径和危害方式

有害生物的危害途径主要包括国 (境) 外传入、外地传入、原有的有害生物, 危害方式主要包括危害苗圃苗木和木材两种方式。

3.2.1 传播途径的调查研究

此次调查, 未发现发现从国 (境) 外传入的林业有害生物, 而从外地传入有害生物种53种, 原有的有害生物种类较多, 其中危害程度较大的物种主要包括松毛虫、尺蛾、叶甲类、舞毒蛾等, 主要危害落叶松, 应加强有害物种的传播途径的监控防治工作、做到预、防、治相结合。

3.2.2 有害生物的危害方式

通过在苗圃调查, 共发现4种苗木有害生物, 大多集中在鞘翅目, 金龟科, 而对林木造成危害的有害物种主要以小蠹科树蜂科为主, 危害程度较大、危害面积比较广泛, 应加强防治和采取相应措施, 达到因地制宜的效果。重点加强林木运输工作的检疫工作, 防止有害物种的传入和传出。

4 预防措施

加强科学种植、规范林分经营措施、采用先进的种植管理理念, 尽量避免物种单一的种植结构, 增加物种多样性。加强苗木的检验检疫工作、严格木材产品的出入境检查。结合科研机构, 制定生产、学习、研究相结合的现代化规范经营机构、提升森林公园经营管理的科研水平。进一步全面调查研究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 加强生物防治、尽量较少化学防治、做好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曾大鹏.中国进境森林植物检疫对象及危险性病虫[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8.

[2]萧刚柔.中国森林昆虫[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2.

[3]中国林业科技出版社.中国森林病害[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4.

[4]王绪捷.河北森林昆虫图册[M].石家庄:河北科技出版社, 1985.

[5]辽宁省林学会.森林病虫图册[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 1986.

[6]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中国林业有害生物概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8.

上一篇:实践结果分析下一篇:小组合作中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