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等教育观念创新

2024-05-27

成人高等教育观念创新(精选9篇)

成人高等教育观念创新 第1篇

传统观念认为, 教育的本质是智力开发;智力第一, 重智轻德。

现代教育的本质是德育, 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陶冶人性, 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人, 是立身之本;学习知识, 只是服务社会的手段。前者的学习是根本性的, 后者的学习是工具性的。如果重智轻德, 忽视思想品德的塑造, 必然导致片面发展, 培养出来的人有智商无智慧、有知识无文化、有文化无修养、有欲望无理想、有目标无信仰。要成才先成人, 不成人宁无才。有德无才要误事, 有才无德要坏事。成小事靠业务本领, 成大事靠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道德人格、思想品质比专业知识学习、谋生手段训练、竞争能力培养更重要。如果学生将来到社会上不能成才, 固然有能力不够的原因, 但相当一部分是因为思想品德问题。现代社会, 学生多学点知识、少学点知识, 多读本书、少读本书, 对其发展、成功、成才没有决定性的影响, 但如果人生观发生偏差, 做人理念出现缺失, 其人生就会注定失败。

传统观念认为, 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而现代教育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前者是以社会为本, 后者是以学生为本。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归根结底只能落脚在人的个体发展上。人的个体发展没有统一的模式, 没有千篇一律, 没有千人一面, 没有万人一格, 而是充分展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生机勃勃的社会必定是个性充分发展、潜能充分发挥、积极性充分调动的社会。教育要着眼于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 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 这才是教育的本质价值。好的教育就是让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发掘学生天赋, 发展学生强势智慧, 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给学生自信, 才能保证教育的成功。重视个体, 发展个性, 就是发展创造性。与众不同不一定是创造, 不与众不同一定不是创造。发展个性就是发展丰富性、发展多样性、发展创造性。

传统观念认为, 教育组织形式是以课堂为基础体系的, 而现代教育组织形式是建立以问题为中心的跨学科结构, 更加突出强调问题取向的教育方式。问题是知识学问的先导, 是引发学习兴趣的关键。会学习的人才会有问题, 不会学习的人没有问题。学问, 顾名思义, 既学又问。学, 是吸取已有知识;问, 才是研究探索新知识。如何学、如何问, 本身就是学问。我国的教育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 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是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学生越是能把教师问住越能说明教育的成功。创造力是没法教的, 创造力教学就是给人发表意见的机会, 提出问题和观点, 这样才能产生创新的灵感火花。强调问题取向教学, 关键是对这代学生有一个正确评价。“80后”“90后”这代学生个性之突出、信息之灵敏、求知欲之旺盛, 都是前几代人所不及的, 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融入社会的能力都很强。要充满信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与习惯, 实施研究式、参与式教学, 强调知识的发现、发展与教学的统一, 学生既学习现有知识, 也参与发掘新知识。

传统观念认为, 培养人才是高校的根本功能。事实上, 高校有三大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从功能上看, 高校应强调社会服务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最终都要落脚在社会服务上, 这是高校的功能性任务, 也是现代社会对高等教育更高层次的要求。高校作为创新重地, 不但要在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中发挥基地作用, 而且要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生力军的作用, 在承担国家科技重大战略任务中发挥骨干作用, 在发展创新文化中发挥表率作用。现代大学不但要在文化知识传播上有重要影响, 更要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上有重要影响。

创新教育就要创新观念 第2篇

李植任

俗语说得好:观念决定于实践。我们昌江的教育之所以落后,说白了就是观念的落后。多年累计的这种教学教育观念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要想真的把我们昌江的教育教学上一个台阶,不管是管教育的,还是管教学的,要想实施创新教育就必须进行“洗脑”、“富脑”。针对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旧教育观念,我认为它应该是某些领导层的人采取强硬的措施就能办得到的,而是应该有目的地引导教师们观注现实,研究新情况,多学习,探索实践,便于更新旧观念,实行新的教育观念。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观念的转变呢?我们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在一线的广大教师就必须要明确教育的发展方向。另外我们还要能够走得出去,请得进来,县政府或县教育局要多让一些有事业心、有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到先进地区学习、交流创新经验,组织讨论等(而不是什么领导来做这样的工作)。让大家都能够形成一个这样的共识,昌江的教育教学还不能上一个台阶吗!

转变哪些观念呢?把学习知识变成开发的智力。如一个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教师,一节公开课后,基本素质可能很好,但是教学结构和方法不一定就很好,这种现象并不奇怪,我们常说教改、教改,可改了这么长的时间,经验也不少,也有所成就,但回过想想还是在实践中是老一套,原因就是我们教师出去得太少了,根本就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的变化和精彩。我们分析一下就会清楚地知道:教育观念出了问题。该出去不能出去,而不该出去却常常出去。教育观念是一种很理性的东西,它来源于实践却又在实践中起能动的指导作用,它是人才、质量、教师、课堂、教育、教学观的一个整体化结合,这些相互密切联系的观念才能成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高层次的理论认识和指导思想。因此要实施有效的创新教育教学,首先是领导层要明白,我们教师也要明白。

创新教育与观念创新 第3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

要真正地把创新性的人才培养纳入实质性的轨道,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创新的观念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树立创新的价值观

所谓创新的价值观就是指,要充分认识创新在整个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与作用,要使创造力的伟大价值深入到每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乃至全社会的每个公民的心灵深处。从社会的每个个体成员来说,应该把创新素质看作是一个人最具有价值的一种能力体现,看作是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获得更高层次发展的体现,要认识到创新能力不仅是一个人的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与精神状态以及综合素质的体现。作为学校的教师而言,应该树立起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自己神圣职责的坚定观念,任何一个阻碍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教师,就是他教育工作的最大失败,是最大的教育渎职,是最不称职的教师。作为学生而言,如果他们没把自身创新素质的发展看作是努力追求的目标,那就是缺乏理智的典型表现,他们不仅是对自己缺乏责任感的人,同样也是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的人。总之,我们要使所有的社会成员,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树立起以创新为荣的进步观念,把不断探索,积极创新,推动社会进步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应尽的义务。在这样的创新价值观的支配下,对整个社会成员的创新素质发展会起到持久有力的激励和推动作用

在树立创新价值观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形成创新素质可塑性的观念思想,要打破对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神秘感。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充分说明,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许多科学研究成果和教育实践也都证明了这一点,只是每个人创新潜能的表现形式可能不同而已。作为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必须充分相信和尊重每个学生的创新潜能。我们应该坚信,只要我们通过恰当的教育方式,一定会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变成现实。

二、要树立创新的教育功能观

正确的教育功能观即要求我们要对教育的作用和本质作一个新的理解和认识。当代的教育应该超越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之功能,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作为自身的使命和任务。通过教育的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才能,这才是当今教育的真谛。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学会生存”报告中曾指出,“人们愈益要求教育把所有人意识的一切创造性潜能都能解放出来,人的创造能力,是最容易受文化影响的能力,是最能发展并超越人类自身成就的能力,也是最容易受到压抑和挫伤的能力。教育具有着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这表明,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教育是一把双刃剑,教育能否发挥其固有的正面功能和作用,其关键一点就在于我们是否对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一旦我们在思想意识的深层认识到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我们才会积极探索和挖掘教育中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积极因素,而避开传统教育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消极因素。反之,我们的教育活动就可能在无意识中助长挫伤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消极因素。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曾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就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使教育从传统的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功能模式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功能模式。新的教育功能观是21世纪知识经济创新旗帜下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三、要树立创新的人才观、学生观、教师观

人才是指那些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个体。整个人类在21世纪的征途中,各个国家与民族竞争的焦点越来越表现于创新实力的竞争。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标准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新的人才观的重要标准就是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为社会的发展起到支持和推动作用。著名的计算机专家谭浩强教授指出,现在衡量人才的标准已由知识的积累改变为知识的检索和知识的创造。人们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有效的方法获得原来不知道的知识,这就是一项本事,在这基础上再去发展知识。只靠背书获得高分的人在新世纪中将是没有出路的。这表明,在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中的人才标准己与传统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的人才标准产生了质的飞跃。在新的人才标准下,人们对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的认识评价观念也必将实现一次新的超越。

我们评价一个学生是不是好学生,不应再停留于这个学生是否“听话”“顺从”,我们反而应该着意保护和支持那些在学习上“爱钻牛角尖”和“爱耍小聪明”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敢于尝试,敢于标新立异,不怕失败,并容易形成不断开拓创新的学习品质,他们往往能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许多事实表明,这些学生在走上社会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明显高于在学校中学习保守的学生。年轻的学生最具有可塑性,整个社会必须营造出适合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一个良好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新的社会要求和标准下,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创新的激情不断得到激发,并逐步形成敢于创新的个性品质,最终成为社会所需的真正人才。

另外,我们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学生,教师则首先必须具有勇于创新的品质,那些教死书,死教书,整天拘泥于考试大纲和教科书的教师将逐步被淘汰。要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必须敢于打破常规,不断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维和激发学生创新的过程。教师应该从传统的知识传授中变为学生探求知识的引路者,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己任。这是创新教育对教师素质和角色的新的理解。

转变教育观念实施创新教育 第4篇

要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要实现教育观念上的更新,必须要以课堂教学的创新为核心,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而这一切实施的关键则在于教师观念的更新,只有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能够积极进取、主动求知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创新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由教“学问”转变成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而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注重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为此,教师要善于创造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理解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习惯,真心实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使学生得到尊重,激发他们的自我意识,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探讨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了,课堂气氛才能活跃,只有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创新能力的舞台。

二、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传统教学中,教师总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很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这样几乎等于剥夺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减少了学生增长智慧的机会。

一个良好的秩序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生能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但知识不能灵活运用,最重要的是没有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但一个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堂,会给他们自主表达意见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也可以把以学生的听记为主的教育模式变为以读、思、议、练为主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把学生各种感官的能动性也充分调动起来。

心理学研究证明,多种感官协调并用比单一感官学习效果更好。只有这样,才可能开创“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的新局面,以求得师生共同发展。

三、开放教学内容,拓宽知识渠道

传统教学囿于学校,囿于课堂,很显然不能适应知识急剧发展的需要。因此,应让知识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教学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多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创新思维。通过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教师可以更直接地观察、了解、研究学生,从而取得课堂中无法实现的教育教学效果,而学生可以在自然实践的环境中得到智慧的启迪、创新灵感的激发。

不断更新观念践行教育创新 第5篇

一、更新教育观念

素质教育推行以来, 教师们在实践中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思想观念也有了很大转变, 但仍与教育创新存在一定差距, 因此, 教师们要继续更新教育观念。

1.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是一句老话, 也是人们的共识, 但现在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都在大肆炒作高考“状元”。一时间谢师宴酒肉飘香, 祝贺者鸣炮送礼, 使一些考场失利和虽非状元但学有所长的学生及家长大有无地自容之感。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 学校和教师不可能真正把精力用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创新上, 只能围绕考试大纲, 与学生一起在“题海”沉浮, 期盼考个状元或名牌大学, 为学校贴金, 为父母争光, 难以真正迈出创新的脚步。笔者认为, 要落实教育创新, 必须改变这一观念。学校一定要静下心来为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努力, 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而喝彩。职业学校的教师更要明确自己是在为各行各业培养实用型人才, 使他们成为某一方面的行家里手, 因此更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用心思考如何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

2.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 许多老师对学生不放心, 总想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但实施教育创新, 必须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 要给学生思考、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满堂灌”、“题海战术”等在实际教学中仍被普遍运用, 教师的指令和安排几乎占据了学生课内外的所有时间, 尤其是从小学到高中的辅导、补课更是剥夺了学生的休息时间, 这样的教学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呢?

其次, 改革课堂教学结构, 提倡探究性学习。韩愈说:“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应把自己定位成一个“解惑者”。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或互相切磋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 教师则把功夫下在学生确实难以解决的疑难问题上, 从而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培养他们思考、创造的能力和习惯。

第三, 重视和增加实验、操作教学, 鼓励学生搞小制作、小发明。职业技术学校要有自己的实习基地和车间, 要摆脱普通学校的教学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 鼓励学生自己动手修理、制作工具、器械,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不能只让学生死记硬背课本上的条条框框。

二、更新知识结构

教师如果仅凭自己原有的一点知识, 抱着课本混日子, 是无法承担教育创新的重任的。在这个信息迅速更新的时代, 教师也要不断学习, 扩充知识, 不但要具备本学科的基础知识, 了解本学科新的成果和理论, 还应该广泛涉猎最新的科学知识, 如航天学说、仿生学说、遗传基因学说、纳米技术等前沿科学成果, 并能在课内外与学生探讨,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三、创新教学模式

我们的许多教学方法是从前人那里学来的, 而目前有一些教师不加区别地否定传统的教学方法, 事实上, 推陈才能出新。孔子的一些教学方法至今仍不失其光辉, 凯洛夫的课堂五个环节设计虽不能机械套用, 但在局部或某个阶段的教学中仍然有采用价值……教师应当认真研究一下传统教学和国内外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 使自己受到启发, 同时, 根据创新教育的要求, 选择适合本地、本人实际的教学方法, 实现教育创新。

四、运用新型教学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保证, 为更新和构建科学、高效、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提供了条件。各个地区和学校纷纷以此为契机突破旧的教学模式, 在更新教学思路和手段、设计教学结构和环节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设备、器材、场地等物质条件是运用新型教学手段的基础, 此外, 教师也要不断“充电”, 不仅要会运用各类信息技术, 还要能给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第6篇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1986年, 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开始招生,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事业已经初步形成了学科门类齐全、办学层次多样的体系。但是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在培养模式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制约着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一、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办学理念定位不正确

一些发达国家的成人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强调要根据市场的需求, 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自主性, 促进学生能力的再提高。但是, 在办学理念上, 反观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 很多成人高等学校把成人高等教育简单定位为学历补偿教育。这种只注重高等学历教育, 而忽视培养学生能力的办学理念使得我国的很多成人高等学校不能形成自己的办学优势。

(二) 成人高等教育普教化

当前, 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大部分存在于普通高等教育中。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教材基本上是普通高等教育的翻版, 管理模式、教学方法也和普通高等教育基本一样。

(三) 成人高等教育低龄化

近年来,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和发展, 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逐渐呈现出一种低龄化的趋势。据统计, 在20世纪80年代, 我国参加成人高考的考生主要是一些在职人员, 年龄一般在28岁到30岁, 而目前大部分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 这说明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培养对象发生了很大变化。

(四) 教学手段和方法比较单一

目前, 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主要还是讲授, 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导, 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 教学内容忽视职业导向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市场需求脱节, 忽视了成人高等教育的职业导向。目前, 从成人高等教育的教育模式来看,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市场需求之间还有着比较大的差距。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培养各种应用型人才, 教学内容应突出怎样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造性, 只有这样, 才能够促进学生和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创新的基本原则

(一) 开放性

开放性是指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创新要在教育对象、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时间等方面具备开放性, 要以多元化和多样性的成人高等教育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开放性是成人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创新必须坚持这一原则。

(二) 主体性

主体性是指学生是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主体, 要遵循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在成人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创新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全面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三) 适应性

适应性是指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要根据学生的要求, 主动、适时地改变培养模式, 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这一原则要求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要适应和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 发展性

发展性是指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创新应该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这一原则, 在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创新过程中, 要处理好学生理论和实践、知识和能力、传承和创新、成长和发展等方面的关系, 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促进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五) 实践性

实践性是指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创新, 不但要遵循成人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 制定切实有效的培养模式, 还要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对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 全面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力度。

三、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路探讨

(一) 改革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手段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手段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必须适应这些发展变化, 不断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 积极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增强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自学功能。

(二) 建立“专业+职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应当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专业知识做基础、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办学理念, 以“专业基础+职业技能+社会能力”为定位, 建立“职业+专业”的成人高等教育培养模式, 把学生培养成专业知识基础牢固、熟练掌握职业技能、适应社会能力强、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三) 采取全日制的开放式教学形式

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要采取全日制的开放式教学形式, 招收职业高中、普通高中、中专、技校的毕业学生, 通过全日制 “专业+职业” 的成人高等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让那些缺少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学生, 能够接受全方位、职业化的成人高等教育,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 建立“导师制”的职业化育人机制

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 按照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要求, 聘请一些专家、教授等担任学生的专业导师、职业导师和社会导师, 建立健全全学程、全方位的“导师制”的职业化育人机制, 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怎样做人、怎样做事, 把学生培养成能够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五) 改革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体系

要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 改革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体系。要从我国社会实际需求出发,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岗位为依据的原则, 优化和调整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体系。课程设置内容要包括专业素质教育、专业实践教育、职业素质教育、生活和社会素养教育、通识教育等, 课程内容安排要形成合理的权重关系。通识教育应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培养周期, 大约占总学时的30%;专业素质教育要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实施, 主要安排在学生培养周期的中期阶段, 大约占总学时的30%;职业素质教育主要安排在学生培养周期的后期阶段, 大约占总学时的20%;生活和社会素养教育应安排在课余时间, 大约占总学时的10%;专业实践教育应安排在学生培养周期的后期阶段, 大约占总学时的10%。

(六) 实施“订单式”的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这是一种产、学、研相结合的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 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在技术、师资、实习基地等方面加强合作, 学生毕业以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

(七) 建立全面的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应从理论和实践、课堂和社会、知识和能力、专业和职业等方面, 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培养质量进行全方位的科学评价。专业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的评价标准是成人高等教育学校制定的课程教学大纲, 由学校教学单位组织进行课程考查或考试;专业实践教育的评价标准是成人高等教育学校制定的专业实践教育大纲, 由用人单位和学校共同评价、考核;职业素质教育的评价标准是国家或行业协会的职业标准, 由国家或行业协会组织进行职业技能鉴定或者职业资格等级考试;毕业论文 (设计) 的评价标准是根据学生毕业论文 (设计) 大纲的要求, 由成人高等教育学校组织毕业论文 (设计) 答辩进行评价;创新发明的评价标准是根据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 由成人高等教育学校组织一些专家学者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黄旭广.整合培养模式, 促进成人高等教育科学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 2010, (4) :50-52.

[2]陈联.终身教育理念下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J].高教探索, 2011, (1) :120-124.

新时期公安教育训练观念的创新研究 第7篇

关键词:公安教育,训练观念,创新研究

我国警察教育历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把传授知识与专业技能训练结合, 让学生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政治与纪律作风等方面为今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可以说, 警察院校已成为我国人民警察队伍建设的重要基地和公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 警察教育现状面对新时期公安工作对人才的需求和社会发展对人民警察更高素质的要求, 还存在许多不适应。要培养适应未来实战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民警察, 深化警察教育训练改革已是十分紧迫的任务。

新时期治安形势的变化和警务机制的改革对公安院校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多年来的事实证明, 原有按侦查、治安等警种设置专业的专科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规格已很难适应新时期治安特点和公安工作现代化对人才的需求。所以公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必须趋向于宽口径复合型模式, 要淡化现有的专业界限, 拓宽专业口径, 拆除不必要的学科界域, 注重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广域性, 注重警察基本素质的全面培养, 注重警察职业能力的组合和链接, 注重学员的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全方位教育, 尽快培养能适应实战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公安复合型人才。

一、公安教育应始终坚持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

公安院校培养的学员担负着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大职责, 必须经受得起公安实战的严峻考验, 必须具备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实际工作能力。因此坚持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同公安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公安院校主要培养公安一线需要的实战能力强的应用性人才, 即政治能力、公安执法能力、治安管理能力、侦查破案能力、处置突发性事件的能力、社会工作能力、现场控制犯罪嫌疑人的能力、处警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工作环境适应能力以及更新知识能力、探索创新能力等各种能力的有机组合。公安院校应始终坚持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 以提高学员的综合能力为教育主线, 全方位育人, 全面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 而学员的综合素质, 主要是由以上各种能力来体现的。可以说, 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是素质教育思想的核心。试想, 如果不能应对各种复杂的政治局势, 缺乏政治敏锐性, 政治能力不强, 怎么可能会有很高的政治素质?如果在工作中抓捕犯罪嫌疑人时, 既“说不过”, 又“追不过”, 还“打不赢”, 怎么可能会有很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由此可见, 能力是素质的具体表现, 素质是能力 (包括知识) 通过内化形成的品质。建立在能力本位理念上的知识传授, 并不仅仅向学员灌输一定的知识量, 让这些知识自发地转化、提升成为能力, 而是十分注重所传授的知识对形成具体能力的作用, 十分注重这些知识如何转化、提升成为能力的过程, 即在传授知识的时候, 着眼于能力的培养。

坚持能力的教育理念不是空洞的口号, 而必须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公安院校要从提高学员的公安实战能力出发, 着力于对学员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进行调整。要打破专业、学科、课程间的壁垒, 以能力分解为依据, 对教学内容进行综合提升, 优化课程体系。要改革“灌输式”以及在教学中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 加大能力训练力度。要注重教给学员科学的思维方法, 突出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要求, 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学员探索新事物、培养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二、 牢固树立教育训练观念

公安院校教育以适应公安诸警种岗位需要的专业口径宽、综合素质高和实战能力强的应用性人才为培养对像。学员毕业以后, 应初步掌握和了解公安主要警种的工作程序、措施、手段和方法, 具有街面勤务、社区警务、治安管理、案件查处等公安业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警务技能, 具备较快适应公安基层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 为今后的公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需要牢固树立以学员发展为核心的教育观念, 改革以专业为中心、人才规格和知识结构单一的状况。

因此, 确立公安教育的思想观念, 确立公安教育的思想, 就是打破原有的专业划分, 以公安业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依据, 以必需必备为标准, 以应用实战为目标, 培养适应公安诸岗位需要的通才。这种通才教育, 既满足了现代警务机制对应用型、实战性人才的需求, 又让学员形成较大的发展潜能与空间。

以学员发展为核心的教育观念是同终身教育的观念联系在一起的。公安第二专科教育是职业教育, 是初任警察上岗前的培训, 这仅仅是整个公安教育的初始阶段, 在这样一个初始阶段, 不可能包罗一个警察在职期间需要的所有知识, 而且在21世纪, 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 因此必须坚持终身教育的观念。江泽民同志指出:“终身教育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我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教育的学习制度。”作为警察, 随着工作岗位的变动或职级的晋升, 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 需要不断地接受教育, 补充和更新知识, 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如现在开展的专门业务与岗位培训、职务和警衔晋升培训、知识更新培训等等。

三、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使教学贴近实战, 实现教训一体化

根据课程内容不同, 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对警察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作全面分析的基础上, 围绕贴近实战、教训一体化的原则, 确立全新的课程体系。新课程的实施, 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 必须改革与现代警察教育培训不相适应的以教师为主体、以书本知识灌输为主线的课堂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具体来讲,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切实转变观念, 实行主体性教学, 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训练积极性。现代教育观念认为, 在课堂教学中, 谁获取知识谁就是主体。现代教学不再是单纯地教学知识, 而应是老师教给学员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主动进取的意识。只有这样, 培养出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 培养学员的主体意识, 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 已成为现代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教师应时刻把自己摆在一个非主体的引导者的位置, 在教学活动中担当起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的角色, 不要什么知识都自己包办。从目前被认为最具前景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观点来看, 知识是不能传递的, 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 知识必须通过学员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 也就是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 谁也不能代替。根据这一观点, 学员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员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以保证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因此作为教师来讲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必须注意挖掘学员的潜力, 激发学员的求知欲望, 引导学员积极参与, 要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师生平等交流、共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双向互动过程。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员的主体进取精神, 最关键的一点还是教师观念的转变。

2.课堂教学要贴近实战, 实行教训一体化。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与实战相脱离的做法, 贯彻实施教训一体化的教学原则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贯彻教训一体化原则, 从课堂教学这一层面来讲, 主要从教案设计、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予以体现。

首先, 在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上要体现教训一体化的原则, 教师在每堂课的设计中, 要抛弃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形式, 要为学员留出适当的训练时间, 让学员对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消化和演练, 达到理论知识向能力的转化。通过教学训练, 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 这种具有内在生命态的知识, 也最能激发学员学习与训练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和提升他们的主动探求的欲望及能力。至于具体的教学训练的方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 可以根据不同的课程进行分组讨论、辩论、技能演练与模拟演练等。

其次,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要体现教训一体、贴近实战的原则。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要多样化, “走出去、请进来”就是一种值得倡导的方式。“走出去”, 即将课堂教学延伸到校外。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 可以在某些特定的地点完成课堂教学与训练的任务, 如社区、郊区等地方。可以在社区民警的配合下, 让学员模拟主持一些治安纠纷的调解, 抓捕犯罪嫌疑人的对抗演练, 盘查犯罪嫌疑人的演练。 “请进来”, 即我们可以邀请公安一线的富有实战经验的同志到校讲课, 把公安工作最鲜活的东西传授给学员。通过“走出去、请进来”这一方式, 不仅能使课堂教学贴近实战, 而且更易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3.凡涉及技能、技巧操作类型的课程, 如现场保护与控制、现场勘查演练、盘查搜索战术、抓捕犯罪嫌疑人战术、车辆查控战术等, 可以运用模拟 (仿真) 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以提高课堂教学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现场、真实情景 (仿真) , 实行体验式教学, 让学员以切身的感受, 练习基本技能, 使其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4.凡涉及到具体事件的防范和处置的课程, 如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置, 灾害事故的处置与防范, 邪教活动的防范与处置等, 可以采用问题探究法来实现课堂教学的目的。根据学员的认知规律, 在教学中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次序进行。教师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引导学员有的放矢地学习、思考、讨论, 求得解决问题的良好方法, 从而提高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涉及到综合性课程, 如警察执法不当和违法行为、犯罪认定、案件查处等综合性课程可以采用实例教学法。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 选出具有代表性、现实性的典型案例, 让学员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讨论, 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实例教学法具有启发性、实践性, 既能开发学员的思维能力, 提高学员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 又能达到建构知识的目的。

四、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加强具有警察特色的实训力度

由于警察行为是国家赋予的有效打击犯罪、保持社会安定和调谐治安秩序的社会性行为, 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 这就决定了公安院校培养公安人才必须采取教学、实践、再教学、再实践的多次反复而螺旋上升的途径。因此,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加强具有警察特色的实训力度, 实行教训、战训一体化, 是公安院校教育训练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目的是培养学员的实际工作能力, 让他们通过接触公安实际工作, 判断、分析、处理、解决公安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使所学知识在应用中得到强化, 既培养学员的动手能力、工作能力、出警能力和处理群众关系的能力, 也有助于学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有利于他们适应将来的工作环境。加强有警察特色的实训力度, 首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学校与市、县业务部门和公安实战部门签约, 使之成为学员实习的基地。各基地安排思想好、作风正、业务熟的公安业务骨干民警带教学生, 并负责组织好学员的实习与考核, 使学生真正地感悟到实习的重要性。

建立一支专职教官和相对稳定的专业兼职教师队伍。学校应定期不定期地聘请基层一线实战部门有丰富经验的一些专家与学校的兼职教师, 共同承担公安实务课程。这两支队伍对学校的专业教学注入了活力。

要建立公安院校实战教师到业务部门挂职锻炼、实地参与公安实践和调研的制度。克服教师长期脱离公安实践的弊端, 这种制度的实行为加快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起到强化作用。

实施与实战接轨的模拟性训练和具有警察特色的综合能力测评。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各种公安工作模拟环境和训练项目, 让学员感受到公安工作的复杂性, 并亲自参与实际操作, 掌握各种技能。这些模拟性训练, 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 可以反复操作, 也可以评价。可以进行模拟训练的项目很多, 如: (1) 现场保护、临场处置与现场勘验; (2) 对嫌疑车辆查控模拟训练; (3) 处置突发性事件的模拟演练; (4) 与公众谈话和调查访问技巧训练; (5) 环境适应和单兵作战能力训练; (6) 互动式射击场景模拟训练; (7) 街面巡逻盘查勤务模拟训练; (8) 警务技术战术模拟训练等。以警察能力本位和岗位需求为主导, 以培养警察应用能力、实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主线, 构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培养模式, 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分别研究确定专业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课程教材改革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综合化和公安专业应用能力、操作技能的熟练强化, 以适应教训战一体化为要求, 突破“先基础后专业”的课序模式, 初步构建以“基础、能力、发展”为主旨的“短学期、阶段性、模块化”的课程结构体系。

实践教学模式构建调整与“短学期制、阶段性、模块化”课程结构体系相匹配的实训方案, 以课程改革为抓手, 加强学校与实战部门的紧密联系, 开发与实战接轨的模拟性教学训练项目, 加大警务技能战术开发的力度和实战训练比重。在进一步完善现有模拟训练项目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加强警务技能、战术、防卫、射击、格斗、攀登、泅渡、驾驶、处置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和暴力恐怖活动等战术研究及模拟演练。

设计具有警察特色的综合能力测评项目并贯穿于公安教育训练的始终, 能促使学员在学习期间注重各种能力的培养, 注重把知识、能力和素质结合起来, 注重专业能力的系统性和综合性, 注重学员应用能力的培养, 同时也注重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 以适应高强度公安实战工作的需要。此外, 综合测评实施方案也规定了其实施的途径, 它既是综合能力训练培养的过程, 也是综合能力测定和评价的手段

五、教学训练方法的开发应认真贯彻贴近实战、精讲多练、学以致用的原则

积极开展教学训练方法的研究活动,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灌输的教学现状。既要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 变脱离实际的教学为贴近实战的教学, 变教学内容的程式化呈现为生动化呈现, 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科学化、有效化, 真正做到提高教师“教”的质量;更要突出学员的主体作用,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 变枯燥学习为趣味学习, 变封闭学习为开放学习, 培养学员自觉参与、探索公安工作的能力, 真正做到提高学员“学”的质量。

以“积极开发、综合应用”为原则, 进一步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多样化, 并以此为抓手, 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开展教学活动, 在建立、健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的同时, 实施教师角色、学员地位、教学过程的转变, 为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打下基础。

成人高等教育观念创新 第8篇

一、树立全新的“大创业教育观”

国务院颁行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强调了“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的基本原则,确立了“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贯彻这一基本原则就是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主渠道,贯穿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着眼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广泛性和普及性,使之惠及每一个学生。为实现“普及创新创业教育”总体目标,树立全新的“大创业教育观”是必由之路。

1. 探索“面向全体学生”的具体教育方式。创 业教育并不是单纯地教学生如何创办企业,它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以这一思想为指导,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探索“面向全体学生”的具体教育方式,彻底改变“精英教育”的运行模式,既不是只针对商学院的学生,也不能只针对想要创办企业或是参与创业计划竞赛的少数学生, 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做到这一点,最为关键的是破除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性障碍”,对“创办企业”“培养老板”等“窄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内涵,严重滞后于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的教育教学目标进行观念澄清,探究“创业型大学建设”在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具体做法,探索构建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匹配,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开展创业教育的“本土化”教育体系。

2. 确定“结合专业教育”的主要途径。高校创业教育在于广泛地“种下创新创业的种子”[1],为高校毕业生设定“创业遗传代码”[2]。这就客观要求创新创业教育不是面向工程、艺术、科技等少数专业的“精英教育”, 而是普遍培养和提高所有专业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广谱式”教育。以这一思想为指导,要求我们在实践中确定“结合专业教育”的主要途径。创业教育必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这一观念已经在学术界达成了共识。关键是如何找到合适的途径,克服结合过程中的障碍。为从根本上破解这一难题,必须将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紧密联系,从厘清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和人才培养定位入手,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专业教育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的理念和内容,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3. 丰富“融入人才培养 全过程”的 科学载体 。创新创业教育要获得深层次的发展,必须走出“表层教育”的初级阶段,全面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以这一思想为指导,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丰富“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科学载体。创新创业教育要在纵向上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在横向上打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不仅立足于高校自身,更立足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需求;不仅基于创新创业教育本身,更要从“大创业教育观”出发,实现“课内课外相衔接、教育实践一体化”, 着力促进全体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训练和提升。在此过程中要推动高校与政府和企业的沟通、联系,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建立健全知识资本化、创新商业化的科学路径,积极促进和努力形成大学在新经济中的中心地位,形成大学-企业-政府“三螺旋”关系[3],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全面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深入改革。

二、建构“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范式

“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 取向是整体把 握创新创业教育“一体两面”的突出特质,充分融合当前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客观存在的“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建构“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范式,实现从“两极”到“中介”的跨跃。

1. 整体把握“一 体两面”的突 出特质。 创新创业教育“一体两面”的特质始于“狭义的创业教育”与“广义的创业教育”概念区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1991年召开的东京会议, 对创业教育概念进行了“狭义”与“广义”的区分,认为广义的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 它对于拿薪水的人也同样重要”,“在于为学生灵活、持续和终身的学习打下基础”;狭义的创业教育“则与增收培训的概念紧密结合在一起。”[4]此后,“广义的创业教育”逐渐发展成为“素质教育”,“主要通过相关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业能力。”“狭义的创业教育”则逐渐发展成为“职业教育”,即“为创办企业所接受的职业教育”[5]。我国高校多秉持“素质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有学者认为:“大学创业教育是一种综合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所提倡的创新教育与创造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具体化。创业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创业的综合素质,即创业素质。”[6]在这一教育价值取向的指导下,创业教育是一种主体性的教育、是一种高层次的素质教育、是一种健全人格的教育。把高校创业教育定义为“综合素质教育”,体现出了教育理念的进步。

“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范式就是要实现对“素质型”和“职业型”两种类型创新创业教育的更大包容性和整合性。它以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为主体目标,一方面广泛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在现在或将来的岗位上创造性工作或服务,创造性思考与解决问题的素质;一方面深入开展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创造就业岗位或创办企业实体的能力。这种创造性的包容和整合是对广义与狭义的创业教育关系的更为全面准确的理解。我们确实需要“广义创业教育的高度”,同时也需要狭义创业教育的深度,如果说前者是“顶天”,后者则是“立地”。只有二者的完美结合与充分兼顾,才能够使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四项主体功能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 科学确定 “衔接联动 、相互助力”的基本 定位。当前,多数研究者都会认可这样的命题: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单纯地教学生如何创办企业,而是全面培养和提高全体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这些基本的素质和能力对于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同样重要和适用。这一命题的优点在于突出强调了“素质型”创新创业教育,缺点在于无意中贬低了“职业型”创新创业教育。“一体两面”的基本定位就是要改变这种“不是…而是”的判断,强调“既要…又要”的基本价值取向,也就是“创新创业教育既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全体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又要对有明确创业意向的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7]在这一价值取向的指引下,“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应运而生。

“素质型”创 新创业教育的主要 定位为“ 启蒙教育”,主要目标是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新精神”、植入“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而“职业型”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定位为“能力教育”,主要目标是培养创办企业能力、提高资源汇聚能力、拓展社会交往能力、积聚规避风险能力。虽然“素质型”和“职业型”创新创业教育各有定位,但是并不排除二者的“衔接联动、相互助力”。创业教育和创业行动之间有一个“缓冲地带”,不论是“启蒙教育”还是“能力教育”,都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宽容、理解和等待,只有如此,才会使创新创业教育避免功利主义价值取向。

3. 全面实现从“两极”到“中介”的整体跨跃。“素质型”和“职业型”已经成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两个极端,我们称之为“两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要实现对二者的整合和包容,成为兼顾素质与职业的教育范式,我们称之为“中介”。之所以要推动实现从“两极”到“中介”的跨跃,是因为“两极”思维在实践中遇到了仅靠自身力量无法克服的矛盾。“素质型”创业教育由于突出强调培养综合素质,以至于给人的深刻印象是“不教创业的创业教育”;“职业型”创业教育由于突出强调创办和运营企业的能力,以至于给人的深刻印象是“只教创业的创业教育”。从“两极”到“中介”的跨跃就是要破除两极思维,开发广阔的“中介”地带,推动创业教育走出不分层次、不分群体、不分阶段的“表层教育”阶段,在实践中走出一条既要全覆盖,又要差异化,既要提高综合素质,又要提高技能的新路径,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获得深层次发展。

三、重点建设“实践导向”的培养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十分突出的实践性特征,不是单纯的理论和知识传授就能够完成的。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存在着大量的“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相比,“缄默知识”不能通过语言进行逻辑的说明,不能以规则的形式加以传递,不能加以批判性的反思[8]。如果用“显性知识”的教育模式来传递“缄默知识”,就难以确保教育的有效性,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实践导向”的教育体系。正因如此,有学者认为“创业实践活动既是作为一种教育影响,也是作为一种课程模式,使创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有了质的区别”,“是最能体现创业教育特点和性质的课程类型。”[9]这就客观决定了创业教育要将课程教育与实践教育紧密结合,搭建起供大学生边干边学、做学结合、以学促做的“实践导向”教育培养体系。

1. 开展“实践 导向”的课 堂教学。课 堂教学要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教什么”,也就是教学内容的问题。“实践导向”的课堂教学突出强调创设高度贴近企业家真实世界的学习环境,教学内容高度关注现实,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教学的中心内容。另一个是“如何教”, 也就是教学方法的问题。在教学方法上,“实践导向”突出强调探究式教学方式,采取案例式教学方法。但是,对于案例式教学的实际效果也不能一概而论。学者盖博(Alan Gibb)认为,案例教学方法必须重点强调“自觉性决策”和“创造性实验”,过分强调理论分析的案例教学是反创业模式的[10]。由此可知,案例教学方法不过是教学手段而已,更为重要的是用它来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实践导向”的教学方法要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觉性决策和创造性实验来激励和培养学生的创业行为。

2. 构建“实践 导向”的参与 体验平台 。当前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参与体验平台应首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通过这项比赛,每年有上万名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创业体验中来,竞赛的教育功能得到了各方面的充分认可。但是对于这项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也有学者提出了学生参与不足,成为学生精英的赛事,多数学生仅是看客而已,过于重视形式(比赛环节),轻视内容(赛前培训、赛后转化),比赛轰轰烈烈,实际成果收效甚微等问题。实际上,这些问题有些是赛事本身的组织问题,有些则是赛事本身无法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高校服务、培训、教育体系的密切配合。而对于赛事本身来说,最为重要的是确立“实践导向”,将比赛向两端拓展。一方面向赛前培训拓展,以赛促教、以赛促学,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这一过程普及创业文化。另一方面向赛后转化拓展,比赛结束之后,还需要做艰苦细致的项目对接与运营工作, 政府的支持、企业的投入、资本的汇聚等等,所有这些涉及一个成功的创业计划由好的想法转化为商机的重要因素,需要有一个专门的部门来规划、统筹与协调。当然,这些任务不可能由赛事组织者来完成,而是要成立专门的机构来强力推动,只有这样,才能使更多的创业计划落地生根,产生实际效益。

当然,高校建设“实践导向”参与体验平台的方式还有很多,既可以通过孵化器和科学园作为教师和学生的研究和教学试验室, 增加大学生衍生企业的数量,并提高企业的生存率;也可以通过支持学生社团或创业俱乐部、开办创业暑假学校,举办创业论坛,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创业实习,开展“一对一”的创业指导等方式,切实地推动创业实践的深入开展。

3. 探索“实践 导向”的评价 激励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科学评价是一个难度很高的课题,有学者经过研究发现:“创业教育的文献表明了创业教育评价的不成熟,无论是量的还是质的评价都没能清楚地说明什么因素在起作用,为什么在起作用。”[11]之所以产生这个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来自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因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性特征突出,使人们不可能像考察其他教育的效果一样,通过编制一套试卷来评价教育效果和学习效果。因为评价创业教育的效果不但要看创业知识掌握得如何,还要看创业行为和创业态度的激励与变化程度,这两项指标很难通过简单的试卷和观察测得。一些学者由于对创业教育的“时滞效应”缺乏把握,用毕业生的“创业率”来衡量创业教育的效果,由于“创业率”没有明显的提升,得出了创业教育效果不显著的结论。其实大学期间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完成的只是它的启蒙任务,而不是单纯地提高“创业率”,接受了启蒙教育的毕业生在10年后从事创业的情况, 才可以作为评价今天创业教育效果的参考指标。有学者将这种现象称为“时滞效应”,特指“从接受创业教育,到实际创业之间,有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延滞。”[10]且不说由于创业教育“时滞效应”的存在,其实“创业率”评价本身就缺乏科学依据,单纯从当前创业教育的目的来看,创业教育的内涵早已经超出了创办企业的狭义概念,又怎么能够用这项指标来衡量创业教育的效果呢?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实践导向”的评价激励机制,还是要以实践作为检验教育效果的标准,只是这种实践的时间范围扩大了,不只是毕业时的创业率,还包括毕业后10年左右的创业率, 做到短期指标与长期指 标的有效结合,短期指标重意识、知识和技能,长期指标重社会贡献、商业表现和工作满意度水平;实践的内容拓展了,不只是关注创办企业的情况,岗位创业也要考虑在内,不只是关注学生为社会做了什么,还要关注学生个人的自我效能感,不但要看创业行为的经济效益,还要看创业行为的社会声誉,等等。只有这样,“实践导向”的评价激励机制才是科学和有意义的。

摘要:当前决定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基本走向的关键在于更新观念,以全新的观念作为理论内核,构建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相适应的创新创业教育范式。为此,迫切需要系统梳理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对象、知识体系和方法论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树立“大创业教育观”;整体把握创新创业教育“一体两面”的突出特质,充分融合当前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存在的“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建构“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范式,实现从“两极”到“中介”的跨跃;准确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开展“实践导向”的课堂教学,构建“实践导向”的参与体验平台,探索“实践导向”的评价激励机制,建设形成“实践导向”的培养体系。

成人教育模式创新改革探讨 第9篇

1. 对我国成人教育的思考

1.1 对成人教育定义的分析。

在我国, 成人教育是指整个有组织的教育过程, 不论其内容、水平、方法怎样, 是正规的或是非正规的, 不论是延续或是取代学校和大学进行的初步教育以及在企业的学徒训练。通过这个教育过程, 使社会成员中被视为成年的人增长能力、丰富知识、提高技术和专业资格, 或使他们转向新的方向, 在人的全面发展和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均衡而独立发展两个方面, 使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得到改变。但也有人说, 为成人提供的各级各类教育, 即为成人教育。这样的界定不可说不对, 但也不全对。这是一种不完整、不科学的诠释。依照这种观点, 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将普通教育的体系、观念、内涵及方式方法等等照搬给成人, 就是成人教育了呢?我看不是。成人教育是一个极为严格的科学概念, 它有自己的宗旨、内涵, 有自己的本质特点及规律, 与普通教育分为两个不同的教育范畴, 两个不同的教育体系。

1.2 对成人教育特征的理解。

成人教育的特征是由其教育的对象———成人决定的。成人教育可以被理解为一个以成人的方式指导教育的过程。我们知道, 成人是成熟的人, 是在各方面都有一定经验的人。成人期意味着成熟和经验。从教育学的观点看, 当我们说一个人进入成人期意味着其认知能力及学习能力均达到了成熟的水平。如能够运用经验去认知周围的事物、能够自导学习的过程等等。有人将成人学生与儿童学生作了比较, 指出两者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来源于, 第一, 成人是自学者,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成人系指能够独立地指导和控制自己行为和活动的人。因此, 在制定和实施教育计划时, 应把成人的自学能力考虑进去。第二, 成人学生是具有生活经验和工作经验的人, 这些经验增强了他的认知能力。经验是成人学习的一个重要的资源。第三, 成人是主动学习的, 成人是带着解决工作及生活中的问题这一动机来学习的, 学习的目的相当明确, 学习的态度相当主动。其学习的效果显然优于别人。

1.3 对成人教育办学形式的剖析。

成人教育包括广播电视大学、管理干部学院、教育学院、独立设置的函授学院、网络教育学院、普通高等学校举办的成人教育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成人高等教育, 成人中专学校、成人中学、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中专自学考试等成人中、初等教育。除此之外, 还有各种进修、培训、辅导性质的函授、面授学校。上述办学机构给求学者提供多种学习方式;有全日制课堂集中讲授的, 有通过提供教材、录音录像资料远距离指导自学的;有全脱产、半脱产学习的, 也有采用业余方式学习的。这些办学机构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的条件, 开设了文、理等科类的多种专业, 在保证学历教育规格的前提下, 尽可能根据求学者的需要确定教学内容。办学规格有学历教育, 也有非学历教育, 学历教育包括本科、专科、中专和中学, 非学历教育包括扫盲、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岗位培训、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专业证书”教育和大学后继续教育等。

2. 对我国成人教育创新与改革的思考

从以上阐述我们不难看出, 成人教育要走持续健康发展的路子, 就必须突破办学老路子, 作出新选择, 而校企结合办学就是一条重要的可选之路。

2.1 走校企合作办学道路。

走校企合作办学道路的好处在于, 学校与企业合作后, 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充分利用企业的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 根据企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 优化专业设置, 从而改变学校脱离社会需求而热衷学历教学的现象;而且可以根据企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 改变课程单调、陈旧的问题。企业在职职工, 可利用业余时间授课。学员利用双休日和晚上时间到学校学习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 达到规定学时后, 由学校对学生进行统一鉴定考核, 颁发结业证书。

在我国, 财政教育拨款一般仅能勉强维持学校的运转, 而对成人教育的投资则更少。成人教育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育变革, 则主要取决于它争取到的外界的支持, 尤其是企业界的支持。校企合作后, 学校可以利用企业的资金、信息、设备改善教学条件, 弥补教学经费的不足。因此, 校企结合后, 课程的设置可以由校方和国家相关产业协会及其顾问咨询组织根据产业需求、就业市场信息和岗位技能要求共同商定。教学内容可以按照专业要求将最新内容充实和编写到教材中去, 或选购针对性较强的教材来解决。

2.2 建“集中式学习+分布式学习”教学模式。

要解决成人高等教育中所存在的教学质量差强人意、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不足等问题, 其中一个核心就是要探讨适合成人教育的教学模式。集中式学习在成人教育中有其一定优点, 如当教学规模不是很大时, 这种组织形式相对来说是比较经济、有效的:其一教师的主导作用易于发挥, 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其二是有利于教学管理, 使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其三是有利于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充分体现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虽然集中式学习有上述优点, 但它在成人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弊端仍十分明显的。而分布式学习强调的是“分布”, 强调为学习者提供灵活的、突破时空限制的教育,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对人才的需求;“分布式学习”方式的出现, 加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 更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分布式学习”强调的是学习环境, 学习者分处在不同环境中, 有着共同的任务, 在“分布式学习”环境中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是不同环境的分布, 不一定受限于正式的机构设置。

2.3 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方法。

面对信息时代的来临, 在成人教育中, 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 改变教学方式, 是当今乃至未来的一个大趋势。今天的中国因特网的普及速度和范围扩展速度另世人惊叹, 网络和计算机已经成为办公和家庭的必备设施。成人教育可以设立类似空中课堂的网络教学, 与面授辅导相结合, 在学生回家自学期间, 学校聘请教师利用晚上上线辅导, 或利用E—mail、或利用BBS、或利用QQ群, 用聊天的方式解决学生自学过程中碰到的问题, 并通过邮件的方式交作业。这样, 即使学生身处远方, 也能参加远程教育,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利用分布在各个不同地方的资源。

摘要:成人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 各种人才需求呼唤成人教育模式的创新发展。文章对我国成人教育的现状作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对其创新改革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成人教育,发展模式,创新改革

参考文献

[1]李红霞.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和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实践[J].职业时空, 2007, (18) :28.

上一篇:粒度特征下一篇:中学地理教学点滴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