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资源库

2024-07-22

网络信息资源库(精选12篇)

网络信息资源库 第1篇

1 网络信息资源现状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网络信息资源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对社会生产的变革以及人民的生活水平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作为信息管理核心内容和信息资源管理高级形态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更是越来越多的受到国内外相关领域的重视和发展。欧美国家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方面秉承了学术研究侧重于实践和解决具体问题的传统,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在特定领域的实践层出不穷,并取得了很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如医药行业的网址多如星辰,几乎涵盖了医学的所有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网站有美国的GEM项目、澳大利亚的EDNA、加拿大的CANCORE等。还有一些医学资源搜索站点如Virtual Library Pharmacy网站中列举了很多药学专业数据库,能对医学有关的信息进行准确、有效的搜寻,所收集的信息均经过医学专业人员的人工编排,内容每周更新,以保证搜寻的方便及准确。

在我国有些综合性网站包含的内容较全面,一般都设多个项目,如产品信息、技术交流、专题讨论、文献、电子出版物、相关网站链接等。但是目前我国的网络信息库的建设缺乏已成规模且高质量的,还不能满足网络信息化的要求。总体来说,目前国内的网站无论是数量、信息量还是更新速度都无法与国外相比。

2 网络信息资源库

2.1 概念

网络信息资源是指通过网络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源的总和,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存储在非印刷型的载体中,通过网络、计算机或者终端等方式再现出来的相关的文字、图像、音频,视频,软件,数据库等多种形式再现出来的资源。涉及的领域从经济,科研,教育,艺术,到具体的行业和个体,包含的文献类型从电子报刊,电子工具书,商业信息,新闻报道,书目数据库,文献信息索引到统计数据,图表,电子地图等。网络信息资源库以资源目录体系为纽带,以基础库的建设为基础,主要整合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为用户提供检索查询,下载等服务。

2.2 网络信息资源库的优势

传统的信息存储载体为纸张、磁盘、U盘等,而在网络时代,信息的存在是以网络为载体,以虚拟化的状态展示。这种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的信息,既可以在计算机内高速处理,又可以通过信息网络进行远距离传送。人们从网络检索信息的方式,体系了网络资源的社会性和共享性。其次网络存储的信息容量大,密度高,可以无损耗地多次重复使用。再次网络信息资源具有灵活性,方便用户检索相关文献信息。用户喜欢利用简便快捷、易检的文献信息。用户访问和点击率越高的网站,其网络信息资源价值、用户的利用率以及用户评价就越高。

网络环境下,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快速灵敏,信息的流动性强,且具有动态性和实时性等特点,网络信息资源的这些优点都会影响到用户的选择。

3 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应用价值,更新不及时

目前存在对资源开发者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力、资源开发平台和运行环境无法兼容、网络信息资源的异构性与分散性等问题对资源的有效利用造成障碍。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因素,损害了各类资源开发者切身利益,导致资源开发者不愿共享自己的资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之间未形成一种有效的互动和平衡直接影响到资源库内容的质量。网络信息资源对各行各业的人员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缺乏应用价值,更新不及时的网络信息资源库会造成其利用效率低下,功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不宜实现资源共享,远远不能满足当下需求。

3.2 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据统计,在计算机网络等硬件方面的投入超过85%,而在资源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10%,人力资源培训方面的投入则更少,在5%以下。国外发达国家在专业建设的投入是30%,硬件及网络45%,数字化内容25%。投入比例的不协调,直接影响到整体建设。

3.3 建设人员数量和素质不足

在各个专业领域中从事研究信息技术的人员相对较少,许多单位或部门建立起来的网络,主要功能是方便办公,而真正用于科研和工作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发挥,其原因主要是从事此方面研究和工作的人员数量不足,其整体信息素质也有待提高。

4 网络信息资源库的建立

信息资源也就是指与其相关的经过组织、加工,满足人类需求,可以存取的各类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非常丰富,用户能否检索到自己需要的、有价值的资源尤为关键。网络信息资源只有被充分利用,才能体现其最大价值。搜索引擎为我们搜索信息提供了极大便利,但其查准率、查全率却不理想,往往漏检用户所需的有价值的网络信息资源,因此建设内容丰富、质量完善的网络信息资源库尤为重要。

4.1 主要功能设计

4.1.1 多媒体资源库

多媒体资源图文并茂,可以直观的了解知识,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便于理解与感受。比如医学中难以直接展示的动物或者人体结构、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等均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现给用户。利用计算机动画模拟实验、手术等过程,能够使用户很快理解,大大提高效率。多媒体资源库包括文本资源、图形图像、Flash动画等信息资源。

4.1.2 视频资源库

视频资源能体现各种实践场景、实验操作、手术过程等,能够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内容、激发兴趣、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视频资源库的学科应覆盖所有领域,每一专业下再根据需要划分相对应的学科,以方便用户进行资源查询。

4.1.3 专业课程资源库

专业课程资源库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在线课堂,学习者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自主的远程学习。内容包括主讲教师、教学大纲、课程描述、教学视频、教学课件、课程教案、实验指导、答疑讨论、试卷、考试等功能。

4.1.4 期刊文献资源库

大多数人们从各类期刊中获取最新的信息,如研究课题和新技术等等。期刊数据库应用最为广泛也最具有学术价值,主要收录内容包括学术论文、科技成果、专业信息、学术会议、知识产权、电子刊物信息、数字化图书馆等。

4.2 资源库管理

设计的重点是上传和维护,信息上传用户应为各个领域的专家和专业教师,其他浏览者上传的信息需经专家审核通可方可成为公共资源。在管理中需要对资源进行分类汇总,删除重复相似和内容陈旧的,并要经常登陆网站保证定期进行内容更新。并保证用户在进行检索的同时还可以对所需资源进行下载。

5 结语

在网络资源巨大丰富的时代,有效地利用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将极大促进各个专业领域的教学、科研和实践等工作。通过对国内外网络资源建设的研究,提出建立网络信息资源库的必要性,提供正确和有效的建设方法。网络资源的是实现现代信息化建设的必由之路,能够对从业人员的科研水平和实现资源共享起到积极的作用。

摘要:随着高科技的蓬勃发展,网络技术已经成为信息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媒介,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和工具检索有用的信息是现代人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通过对目前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开发建立网络信息资源库,有效整合网络信息资源、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资源共享和利用。

关键词:信息资源,网络技术,检索,开发

参考文献

[1]田硕,苗菊霞.近十年欧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概述[J].图书与情报,2012(1).

[2]付丽佳.药学信息服务的信息来源[J].中外健康文摘,2010(31).

[3]申彦舒.中国大陆区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6.

[4]潘榕.网络信息自适应发布模型及算法的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

[5]胡峰.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10(7).

[6]马丽艳,崔琳.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整合思路刍议[J].河南科技,2014(8).

[7]文丽.网络医学信息资源整合与利用研究[J].情报科学,2009(5).

[8]罗书练,郑萍,邵新,等.网络医学信息资源的构建、导航和整合[J].中国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7(2).

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 第2篇

以及研究费用等方面资金调配不周,严重影响了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使用。

(4)技术开发落后。科学开发网络信息资源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但是目前我国的信息加工仍处于手工阶段,电子化的普及率较低,这严重制约了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使用。网络工程建设时一项专业性、综合性强的工作,我国有关部门应首当其冲,制定统一标准,按照规划、统一分配、按步实施,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科学开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5)缺乏控制手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源的增长,信息处理技术已然跟不上其发展速度,信息处理技术对网络信息资源中的潜在提供者和使用者很难有效控制。而且,网络信息内容繁杂、缺乏统一的规范,实际上被用户真正利用的信息资源很少。

4、解决措施

现如今,人们已逐渐了解到网络信息资源的重要性,网络信息服务的价值体现在它提供的信息当中。针对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采取的策略如下:

(1)统一规划、分工合作。在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使用中,通过统一标准、分工协作,强化其系统性,不能各自为政,需有效避免重复建设。可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建立信息产业部、教育部、商业部等统一制定发展规划和政策,协调管理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2)完善法制。完善的法制是保证网络信息资源协调发展的基础。在法律的制定过程中,应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顾全大局、着眼未来,注重网络信息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同时还要集思广益、避免重复立法。

(3)重视人才培养。科学的人才保障体系是网络信息资源开发的前提,为了建立科学的人才保证体系,首先我们应重视教育,因为人力资源是知识发展的动力,而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其次要注重人力资源的管理,注重培养全方位的创新人才。

(4)完善技术保障体系。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使用离不开信息技术,我们需要开发开放灵活的信息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应用信息推送技术、智能代理技术、元搜索引擎以及指引库技

术等。

5、总结

网络信息资源库 第3篇

一、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必要性

通过对本校学生关于信息技术学习的问卷调查得知,少部分学生是通过查找书本、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获取学习资料的,大部分学生是通过因特网获取学习资料的。通过查找书本、报纸、杂志获取学习资料的方式有时效率较低,而因特网资源中存在着不少垃圾信息,如何对从因特网中获取的资源进行真伪辨别也是个问题。

但如果换种方式,提前将学生可能用到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开发出适合课堂上使用的网络教学资源,然后将教学资源放到上课时使用的WEB服务器或FTP服务器中,将会大大缩短学生搜索资料的时间。再将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信息加工,这样学生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自主学习了,进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在此所说的网络教学资源优化整合并不是否定互联网和传统媒体的资源搜索形式。因为教师所提供的网络教学资源,有时并不一定能满足全部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这时其他形式的资源将是一个非常好的补充。

二、信息技术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1.覆盖全面的校园网络

要想教学资源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访问,校园网是先决条件。通过校园网可以把教室的计算机、办公室的计算机及服务器连接起来组成局域网,从而保证每台计算机都可以获取网络教学资源。

2.稳定的服务器

服务器是教学资源库最基本的硬件设施,只有把服务器建设好了,才能向教师和学生开放教学资源库,提供相关的服务。服务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非常重要,服务器必须进行安全配置,关闭一些不必要的服务、端口、账户等。另外,安装最新的杀毒软件和防火墙等,做好防木马防病毒的各种措施。我校目前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台WEB服务器和一台FTP服务器。

3.网络教学资源库的用户管理

网络教学资源库有其特定的用户群,其中应对不同用户设置不同的权限,从而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资源的质量。

系统管理员:应对资源库系统有完整的控制权,允许他通过WEB管理界面对资源库实施管理和维护,同时具有审核注册用户的权限。

教师:主要负责对资源库中的资源进行管理,负责对上传的资源进行审核。

学生:可以浏览、查询、上传和下载信息库中的资源,实际使用权限可根据具体要求进行设置。

4.网络教学资源库的资源管理

资源管理的操作对象是网络教学资源库中的各类资源,一定要按规范进行管理,避免杂乱无章。所有教学资源必须按照统一的标准命名,分门别类存放。同类别的教学资源尽量统一格式,可以通过软件实现批量格式转换。对学生上传的资源进行必要的审核,保证资源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需要,将搜集、整理的各类教学资源,提供给教师和学生共同使用。按照资源类型可以分为:多媒体素材、常用软件、教案和学案、试题库、参考录像、常见问题解答。

三、网络教学资源库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以学生学习Frontpage网页制作为例,在未使用网络教学资源库之前,学生利用课堂时间进行网页素材搜集,最后做出的网页作品往往不尽如人意。笔者通过观察认为原因可能如下。

1.课堂上教师的讲解是面对全体学生的,这时已经掌握该方法的学生的时间无形中就被浪费掉了。

2.学生在搜集网页制作所需要的文字、图片、声音等素材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导致真正用于网页排版、布局、设计等重要步骤的时间减少了。最后为了完成作品,只好匆匆忙忙地设计自己的网页,上交的作品比较粗糙。

现在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库,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学生最终上交的网页作品质量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如下。

1.大部分的网页制作素材在网络教学资源库中就可以找到,在搜集素材上花的时间减少了,就有更多的时间用于网页排版、布局、设计了。

2.将网页制作中用到的操作步骤录制成参考录像,放在网络教学资源库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观看。此举有效地解决了学生起点高低有别、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并有效地利用了课堂学习时间。

3.一个好的网页作品除了技术上的实现外,还对网页的色彩、风格、排版、布局有要求,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美术功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网络教学资源库中为学生准备了网页的色彩、风格、排版等方面的教程,并且还加入了不少网页设计中色彩、排版应用的精彩范例,让学生通过观看别人的作品来获取设计灵感。

4.通过网络教学资源库,还解决了学生网页作品素材的保存问题,方便学生随时进行修改完善,同时也方便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材料的积累和管理。

四、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库,改变信息技术学习方式

在信息技术课上使用网络教学资源库,笔者惊喜地发现了其中的一些变化。

1.课堂的改变

课堂上的学习氛围变得轻松愉悦,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同学、老师交流,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2.学生的改变

学生由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一种负担,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学生的手中,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3.教师的改变

教师由课堂教学的主讲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将时间还给学生,将课堂还给学生。课前精心准备的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王立珍.教育资源库现状分析与建设策略[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9).

[2]朱晶,陈曦.网络开放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6).

[3] 顾鹏尧.校园网教育资源中心的建设[J].中小学电教,2009(5).

[4]涂宝军,孙进.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资源库构建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4).

网络信息资源保存研究 第4篇

关键词:网络信息资源,保存

网络信息资源日益成为我们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信息资源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发布、传递和存储的各种信息资源的总和。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资源的急剧膨胀在体现其优越性的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网络信息资源的保存问题, 由于网络信息的动态性特点, 其消失的速度也很惊人, 与其他物理形态载体的信息相比, 网络信息的生命更脆弱, 更容易破坏, 可以说, 我们正在失去网络上有价值的学术和文化资源。因此, 保存网络信息资源已成为网络环境下全人类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网络信息资源保存的基本要求

网络信息是数字信息的一种, 它同数字信息一样只有依赖众多的技术、方法工具和管理机制才能被人们所利用, 因而网络信息资源的保存实际上需要保存网络信息本身及相关的技术、方法和工具。为此, 数字信息长期保存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1. 保存数字信息比特流。

通过对数字存储介质的保护或迁移, 确保存储其中的物理数字数据能被准确完好地读出。

2. 保存数字信息的功能性。

数字信息具有远远超出传统信息的功能性, 它可以包含多媒体成分;可以以超文本存在;还可以含有由数字存储器自动产生的动态成分。另外, 数字信息还具有导航功能, 如工具栏、关键词或内容交互式表格等。这些截然不同于传统信息的功能性, 要求能完整地保存下来。

3. 保存数字信息的出处。

数字信息的出处, 能证实该信息的来源与历史, 有助于确认该信息是真实、完整和可信的。所以, 保存数字信息的出处, 对于真实、完整地保存数字信息是十分必要的。

4. 保存数字格式与处理信息。

通过保存有关数字信息编码、格式、标记、结构、压缩、加密等方面的技术方法信息, 确保能够识别和解析数字信息内容。

5. 保存数字信息的管理手段。

包括数字信息的内容校验、身份认证、版本演变、知识产权管理机制、信息安全机制等。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确保能可信、可靠和合法鉴别、使用被保存的数字信息。

二、网络信息资源保存的步骤

1. 网络信息资源采集。

所谓网络信息资源采集, 就是及时选择Web上值得保存的信息资源, 并通过各种方法进行收集与归档, 以备当代和后代人利用。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确定采集范围;二是选择采集方式;三是确定采集频率。采集范围的确定主要包括确定采集级别、划定归档Web空间与选择采集对象等方面。采集级别是网络信息资源采集与保存的总指导原则;归档Web空间的划定是从大的范围来说, 即哪些网站可以作为采集对象, Web空间的划定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规则, 否则就会造成采集对象的混乱。 (1) 确定采集级别。采集级别是网络信息资源采集和保存的总的方向, 确定不同的采集级别对于明晰归档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与保存责任具有极大的影响。从目前来看, 采集级别的划分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 归档级 (Archived) :图书馆采集数字资源, 并将永久保存和提供利用。 (2) 服务级 (Served) :图书馆采集数字资源, 但不会像“归档级”那样保证其长期存取。 (3) 镜像级 (Mirrored) :图书馆只将资源复制一份在服务器上, 但并不归档保存, 也不负责资源的内容与维护。 (4) 链接级 (Linked) :不采集归档, 只是进行资源链接, 图书馆对资源不具有控制权。 (5) 检索工具级 (Finding aids) :图书馆建立检索工具和元数据, 以便发现和检索数字资源。元数据与数字资源紧密联系, 但与资源分开存储和管理。 (2) 划定归档Web空间。通常做法是各国采集与本国有关的重要信息。归档Web空间的划定应遵循以下标准: (1) 国家域名为顶级域名的网站。 (2) 服务器的物理地址在本国的网站。 (3) 由本国组织、公民拥有或内容由本国人创作的网站。 (4) 使用本国官方语言 (母语) 的网站。这四个标准各有利弊, 若单独使用未免有失偏颇。所以最好将其结合起来, 以其中的某一个标准为主, 其他为辅。鉴于我国国情与历史文化特点, 笔者建议, 以汉语语言作为划分中文Web空间的主要标准, 其他为辅助标准, 并结合使用。 (3) 确定采集频率。由于需要采集的网络文献数据量非常巨大, 每一次完整捕获要持续数月。一般认为自动获取每6个月采集一次是比较合适的, 这个时间间隔对于一些稳定、不会随时更新的网站来说是可行的, 但是有许多网页的寿命极为短暂, 在这段时间内可能有许多网页发生变更或被删除。还有一些新闻网站, 显然按6个月的频率是不可行的。所以最好的解决措施是对不同的网站类型分别计算其更新频率, 以保证采集频率与之同步。

2. 选择存储载体。

无论信息处理技术多么的先进, 我们都必须将信息存储于一定的载体之上, 信息和信息技术本身都需要依托于一定的存储载体而存在。载体的好坏是影响数字信息长期保存的一大因素。一般地, 对于普通的个人用户, 使用硬盘和光盘等存储数据就已经够用了, 但对于图书馆、档案馆以及信息中心保存网络信息资源来说, 磁带机、磁带库和光盘库则是必不可少的信息存储与备份设备。

3. 提供查询与访问。

这里的访问 (access) , 即向用户提供服务。网络信息资源保存的根本目的是提供服务, 那么海量的归档Web信息通过何种接口提供检索和服务就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总的来说, 归档Web信息的服务分为三种方式, 即主题型、URL型、全文检索型。 (1) 主题目录型。日本WARP项目和澳大利亚Pandora项目均采用选择性采集的方针, 这些归档网络信息资源都是人工进行主题分类, 提供读者浏览。这种方法的最大缺点就是如果读者不熟悉主题知识就无法找到所需信息。 (2) URL型。美国Internet档案馆和北京大学Web信息博物馆采用的服务方式。当读者指定所要查找信息的URL后就会检索到一个时间列表, 可以浏览历史网页信息。但是如果读者无法知道要找网页的URL, 就无法检索目标网页。这种方式的致命缺点就是不能通过关键词和主题词检索存档的信息。 (3) 全文检索型。归档网络信息资源的全文检索与普通的全文检索不同, 不仅仅要实现对“空间”的检索, 还要实现对“时间”的检索。北欧Nordic Web Archive已经开发了系统内专用的浏览器, 可以实现历史网络信息的穿梭, 已经实现了归档信息的全文检索。

4. 组织与管理。

网络信息资源保存中的组织与管理目前主要是责任体系的划分与合作机制的创建问题。 (1) 划分责任体系。从采集责任上说, 目前, 缺乏专门的机构对整个网络信息资源的保存负责, 也没有统一的政府级别的组织来制定采集标准或网站保存策略。因此, 政府应制定法令, 要求网络信息资源的产生者、拥有者与提供者都应该对网络信息资源保存负责。以防止有价值的数字资源流失。另外, 从长远来看, 网络信息资源保存是一种文化行为, 是一种社会公共事业。依靠商业公司的短期保存行为, 网络信息资源显然不会像过去那样长久稳定地存在下去。数字信息的转瞬即逝与易于损坏, 加之硬件、软件使用寿命较短, 使得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加强专业保存机构的保存功能, 而不是削弱这一功能。在当前环境下, 在国家层面上建立全国的网络信息资源保存体系是必需的。网络信息资源的保存是高度专业化与组织化的专项工作, 国家必须以法律为依据, 从系统的角度确定整个Web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并从组织上保证法规的贯彻执行。 (2) 建立合作机制。网络信息资源保存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复杂的、社会化的系统工程。单凭政府投入所需资金和技术力量, 是难以完成这一艰巨任务的, 只有多方合作才能达到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与共享。因此网络信息资源保存行动应积极主动地与信息技术界、企业界、出版界等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同文化教育、公共传播、公共管理等许多领域的人士广泛合作, 吸收外界资金、技术和人力, 尤其是版权、标准、通信容量与速度、数据库开发建设等方面特别依赖于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作为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责任部门, 图书馆、档案馆应当搭建多行业、多方面的合作平台, 构建合作与协调的网络信息资源保存与管理新模式。

论述网络信息资源特征及评价体系 第5篇

[摘要]在网络信息时代,资源飞速发展,各种网络通讯都进入了许多家庭的生活,信息的数量也不断的增加。人们利用各类适合自己的网络信息进行交流,工作网购等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实惠,但是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挑战,就是怎样去评价网络信息资源问题,就这样的问题,我个人就此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

在网络信息时代,从网络信息应用领域、资源建设方面、技术应用方面,随着资源程度的日益提高,网络资源的极大丰富以及网络传输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网络为平台的信息服务环境正在形成良好的发展趋势。

(一)以网络为传煤:信息的存储和查询更加方便,而且存储信息密度高、容量大,可以无损耗地被重复利用。

(二)以多媒体为内容特征:Internet上的信息资源的存储和处理采用文本,超文本,多媒体和超媒体形式。

超文本形式的信息资源是按知识单元及其关系建立的知识结构网络,它通过网上各节点的连接把相关信息(文字信息、图片、地图和其他直观信息)有机地编织在一个网状结构内,检索用户能够从任何一个节点开始,从不同角度检索到感兴趣的信息,超文本信息资源是人机交互式的,可随时调用,检索和储存信息。

(三)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记录手段:网络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在,可以借助网络进行远距离传播,从而使全球信息资源共享成为可能。

(四)数据结构具通用性,开放性和标准:数据结构的通用性,开放性和标准化使得信息资源易于扩充,各个系统之间易实现互联和互操作。

(五)具高度的整合性,便于多媒体化:易于实现各种网络资源的相互转化和二次开放,在新的平台上形成新的综合性信息产品,便于检索,增加了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

(六)交互性能增强: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交互性,具有潜在活动,也最具表现力。从多方面贴近人们的生活。

二、评价网络信息资源的必要性

人们在利用印本文献信息资源时,一般要对众多相关主题的信息资源进行评价和选择,近两年来,随着因特网的急剧膨胀,人们感到面对网上的海量信息变得无所不适,在网上获取和选择信息愈发困难。第一,网络上信息资源量的爆炸式增长,使得人们从中淘取有用信息的难度越来越大,网络用户不仅在利用网上信息,也在不断地向网上提供各种形式的新信息,网上信息量速度增长迅速,现在,在成千上万信息,工中找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第二,因特网的松散,开放性等特点,决定了网络信息空间秩序混乱,网上信息良莠不齐,真伪混杂,整体质量水平下降,人们选择信息更加困难。

在互联网上,信息不仅很容易被出版,传播,而且也极容易被篡改,许多信息在网上出现不久,会被别有用心的人改变而且脱离原意,因此为了用户,我们将不得不对网络信息进行评价以确定其质量。

三、评价网络信息资源目的

一是继续发挥信息服务部门帮助用户选择,利用信息传统功能,通过对网络信息资源评价,了解网上相关科学、专业、主题领域内的学术信息的分布及质量水平情况,从而为有关信息的取舍提供判断依据,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帮助用户选择或直接为其提供最有针对性的信息,为用户实现小投入大回报。

二是通过对相关学科、专业、主题领域内的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掌握各领域中的优秀网站/网页,日积月累,形成各领域优秀网站/网页群,以最终确定本单位(部门)最常用的“核心网站/网页”。目前为止,尚无进行过专门研究,只在个别文章中出现过“核心站点”的概念,但未作解析,我们认为“核心网站/网页”是针对学术网站/网页而言的,主要指这样的一些网站/网页,它们中所含有的学术信息在其他网站/网页中的同类信息相比,具有更高的学术价值,从中可以反映该学科专业,主题领域的最高研究水平,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而且具有较高的相对稳定性和专业人士访问率。

四、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的对象主体

从检索的角度来看,网络信息资源主要包括网站信息资源和网页信息资源,我们评价网络信息资源的对象主要也是2个方面,其中,网站信息资源又包括网站和站点信息,网页信息资源包括页面和网页信息,因此,总的来说,评价的对象主体一是具体的网上信息,二是网站/页面。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亦以为基准。

五、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的指标体系

评价网络信息资源是网络环境下信息,情报服务人员面临的一项全新工作,没有任何现存的经验可供借鉴,从哪些方面来进行评价,亦没有权威的标准可以利用,一切都得靠自己来摸索,并不断吸取他人的研究成果,近几年来,国内外均有学者在此方面进行着一些有益的探讨。

六、我的观点

我认为,在研究评价网络信息资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既要有定性的指标,也要有定量的指标,既要全面考虑其外部特征,如网站/网页的稳定性、安全性、外观设计、网页信息的文本格式,文字表达、读者对象、作者及引文等,也要深入研究其内部特征,即信息内容属性。在评价网络信息内容时,传统的评价印本文献信息的指标,依然适用,如信息内容涉及主题的深度和广度,引用数据或事实的准确性,所表达的思想和观点的独创性,新颖性等,同时,还应说明各项指标的适用对象或范围。

七、网络技术与个人

资源的日益丰富,为我们查阅资料提供了便利,很多资料都可以搜索查阅来获取,不必翻阅大量的图书,即省时又省力,省却了我们翻书查阅的麻烦。

论网络信息资源的安全保障 第6篇

【关键词】网络安全:信息资源:建议: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4-0095-01

引言

21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的推广和运用,数字化和网络化就是该时代最鲜明的特征。新时代下新技术的运用,以我单位为例,目前运行的有生产执行系统、OA系统、ERP系统、合同管理系统等等,这些系统在工作中的运用,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节约了办公经费。另外这些系统还在不断的更新和完善着,会有更多的系统会随着工作的需要而产生,从而逐渐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办公。然而,面对如此迅猛和复杂的信息时代下,我国的网络信息资源的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中存在诸多问题我们去亟待解决,在此背景下,我就加强网络信息资源安全保障提几点建议。

二、我国网络信息资源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公众网络信息资源安全意识淡薄

许多公众的网络安全意识不强,过多信任于防火墙、杀毒软件及其他系统,心存侥幸心理,认为网络信息安全这一问题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为了方便记忆,常常设置简单的用户口令,还有的用户将自己的账号随意泄露,没有防范意识。还有一些用户是青少年或者老年群体,他们的网络信息资源安全意识更为薄弱,更容易泄露自己的重要个人信息和其他资料信息。有的用户遇到一些带病毒文件或者电脑受到黑客攻击时不知道怎么应对,这也导致许多重要信息资源被窃取。公众的信息安全意识是全社会信息安全的基础,我们有必要大力提高社会的网络信息资源安全意识。

2.2网络信息安全立法面临多重困难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网民的数量都是日与俱增。我国网民数量超亿,可谓是一个真正的网络大环境,然而网络并非世外桃源,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想要网络信息空间变成一个为公共化社会生活和交往提供和谐与稳定秩序的“公共环境”,保证用户的利益不受侵犯,最佳的办法就是建立起一套完善实用的网络立法,使其既保证网络空间自由性又确保其安全性。目前,我国缺乏专门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法律。我们有必要加强网络信息的立法工作,以便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但是由于网络立法涉及的内容较广泛,比如个人隐私保护、知识产权、言论自由、权限、管辖域的界定等诸多内容,再加上网络的虚拟性和网络空间行为的难确定性,使其制定面临多方面困难。

2.3无统一的专业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机构

目前我国有的企业或者部门在网络信息安全管理这一方面做得不错,但是各行政机构仅仅负责自己的单位的网络信息安全,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机构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机构,体制分散。无法提升整个网络的网络信息安全级别及抵御外来侵袭。

2.4专业人才缺乏

根据一项统计结果显示:80%的信息资源的损失是与人为因素有关的。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网络信息安全使用和管理方面很多,需要大量的网络安全管理专业人才。网络信息安全需要运用现代高科技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网络管理,这就需要一支专业的队伍来完成。但是我国目前这类专业人才数量较少,面对当前及以后中国的市场需求,我们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加入这一领域。

三、加强我国网络信息资源安全保障的几点建议

3.1不断提高公众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

防止人为因素造成的网络信息资源安全问题是网络信息服务工作中的重点。提高公众网络安全意识的前提,首先要对网络上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比如在下载某软件或资料时,尽量在规范的网站进行下载、浏览,防止钓鱼网站上的病毒入侵。信息资源管理人员要有对自己或单位计算机进行IP地址与MAC绑定意识,或者设置访问控制,对相关主要资料进行数据加密等。平时可以看一些论坛或者书籍,提高对网络信息资源安全的认识及安全意识。其次,应该对单位或者公司的信息资源管理人员适时进行网络信息资源安全知识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信息资源安全意识,从主观上防范信息资源的毁损和泄密风险,确保网络信息资源的可靠性、完整性。

3.2完善网络信息资源安全的立法工作

我国的网络信息资源安全的立法应立足与本国国情,借鉴国外的经验。加大立法力度,健全法制建设,完善网络信息资源的规划与建设,约束和打击业务工作中的违法与犯罪行为,对黑客行为严惩。加强对电子商务和信息资源安全的立法。

3.3建立和完善网络信息安全控制及管理系统

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非常重要,当前,我国在信息资源安全管理方面仍是一个薄弱环节,所以在配备安全设备的基础上,我们要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水平,培养管理人员的信息资源安全常识,把信息资源安全管理权限的交叉管理、关系不顺的现象处理好;顺应网络信息一体化需要,在网络信息资源安全管理方式上与国际接轨。我们还必须注意网络信息安全固有的特殊性,因为它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所以,国家对信息安全产品研制、生产、销售、使用及进出口实行严格及有效的管理控制是十分必要的。

3.4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人才素质。

培养和造就大批信息安全领域的技术与管理人才是构筑信息安全体系的智力基础。同时,还必须提高人才素质。为了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应当扩大高等学校网络信息安全专业的招生,让更多有志之士加入这个行业,满足全社会对网络信息安全人才的需要。在达到数量之后我们还必须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信息安全学学科交叉性、边缘性强,应用领域面宽,是一个庞大的学科群体系,且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信息资源安全性面对的挑战又会出现新的变化,这就需要人才们在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基础上与时俱进,学习更多的新知识,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更好地确保网络信息资源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娄策群等.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中的信息安全问题及对策[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6):32-36

[2]石志国.计算机网络安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黄晨.信息安全:图书馆不容忽视的问题[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1,(1):35-37

[4]李勇.浅析计算机网络安全与防范[J].蚌埠党校学报,2009(1):30-31

网络信息资源库 第7篇

信息质量(Information Quality,IQ)评价是信息质量管理(Information Quality Management,IQM)中的关键内容,对于网络信息资源质量控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进一步规范网络信息的关键步骤。就目前相关文献研究进展看,网络信息资源的IQ评价还是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一项全新的内容,对IQ评价方法、评价指标等都有着新的、不同于以往传统信息资源管理中的要求,研究的难点在于对IQ概念的理解、评价内容,以及IQ评价指标的分类、分级等。目前在此方面的研究尚未达成一个一致认识,还没有建立一套能被广泛接受的评价体系,也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IQ评价理论来指导网络环境下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和改进。本文基于相关文献的理解认识对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1 信息质量评价的必要性认识

评价一词,在英文里有Evaluation,Appraisal,Assessment,Judgment,Measurement;在中文里,评估、评价、评定、评判、测度这些词所表达的含义都近似,有“评定价值高低”、“评定人或事物的价值”、“衡量人物或物的价值”等含义。目前在一些学术著作中对评价概念的理解和解释已有所拓展,可以认为,评价是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有关对象的多个方面进行测度、评判的过程[1]。其中,“质量评价”,又称“质量评估”等,主要用于确定评价对象的质量保证能力。

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IQ评价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1)帮助用户识别和使用有价值的信息。由于网络信息数字化生产、制作、发布、传播、使用中缺乏一个统一的有效的组织和管理,缺少必要的质量控制和筛选机制,使得许多网站信息资源呈现无序状态,信息质量良莠不齐、真伪混杂,增加了公众查找、选择、利用有用信息的难度。而进行IQ评价的目的是加强网络信息生产过程中质量规范性,提高和改善信息质量,增进公众及相关方面对网络信息的可信度,进而促进信息有效利用。

(2)帮助信息生产、管理及服务部门借此有针对性地提高网络信息质量。通过对网络信息的质量优劣进行定性(如质量级别分类或用文字形式的评述)或定量评价,将对信息服务中IQ的现状有所了解,从而发现IQM中的不足或弱项,找出影响IQ的关键因素,以此反馈给相关部门,从而形成相对完整的质量管理循环改进系统,使之根据评价结果修订IQ控制程序,选择相应的约束要素,以达到进一步提升IQ的目的。也可为网络信息的数据管理提供控制依据,促使各信息生产、运营及服务部门改进工作方法,进一步提高信息质量。

总之,就网络信息资源而言,网络信息的IQ评价就是根据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及其系统等特点,旨在为网络信息服务及其数据库系统建设过程提供质量控制的目标,为数据、系统及其信息提供质量状况的评价依据。

2 网络信息资源中信息质量评价研究述评

对IQ评价的研究国外较多些,主要集中在软件信息系统、数据库建设、数据评估模型、知识管理、互联网络等领域,前期多是侧重从技术上研究如何提高IQ的方法和软件程序,目前已发展到通过对数据、信息产生全过程的IQ进行评价和监测以实现全面质量管理,用户满意度已成为评价信息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2.1 网络信息资源的IQ评价研究现状述评

此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IQ评价框架体系的研究。

IQ评价框架是通过构建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或工具)来评价IQ,也提供一个分析、解决IQ问题的系统方案。由于网络信息的特殊性,在各个领域中数据、信息的差异很大,许多专家和组织对IQ评价都提出了各自的评价标准和体系,如: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Wang等[2]提出一个分类的IQ评价体系(包含内在质量、情境质量、表述质量和获取质量四类),西班牙学者Ismael Caballero等[3]基于软件成熟度思想提出一个IQ成熟度评价体系。国内也有专家基于各自领域研究提出各种IQ评价框架,如:曹瑞昌等[4]基于信息的三元结构认识提出了可以从信息的内容质量、集合质量、表达质量和效用质量四个方面来建立IQ评价体系;马小闳等[5]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一种通用的信息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而有的则主张在评价传统文献信息资源的基础之上再增加一些其它评价指标来构建网络信息的IQ评价体系。总体看,目前还没有一个取得普遍认可的IQ评价体系。

瑞士圣加仑大学传媒与通信学院的Martin J.Eppler总结了约20种较有影响的IQ评价框架体系,发现现有的数据质量框架都是针对某一个特定的领域,或者只是强调了主观测量和客观测量中的其中一种,还没有一个框架是两者同时强调的[6]。他通过对已有信息质量框架的评估、对一些公司实际研究以及大量的调查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适合于知识密集型组织的较全面的IQ框架。该框架包括三部分:1)框架的纵向结构,它按照目标群体、信息产品、信息流程和基础设施的不同,从四个不同的视角考察信息质量问题;2)框架的横向结构,它按照信息的收集、评估、开发、利用等环节,从用户角度考察信息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3)管理原则,帮助改进每个阶段的信息质量。

另一个较全面的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质量评估框架(DQAF)[7],它是一个适用性广的可操作标准,其特点是:1)在结构方面,该评估标准按照“从共性到特性”的递进顺序组织起来评估,具有灵活性和可操作性;2)在内容方面,不仅包括主要的数据质量维度指标,而且考虑了与数据质量相关的统计体系的外部管理环境;3)在保持基本结构和内容一致前提下,在六个专项评价中又充分体现各个特定数据集的特殊性和技术特色,在强化DQAF框架评估规范的统一性和专业性的同时考虑其广泛适用性。

(2)IQ评价指标的选择。

基于不同的评价目的所选择的IQ评价指标有很大的不同。不同的研究有不同的认识,但是IQ评估指标是IQ研究中必然要关注的重点,所有信息的最终质量状况均通过对众多指标的不同程度评定、权衡表现得到[6]。

区别于传统质量评价方法,IQ评价常利用IQ的多维特征通过对其众多质量维度的识别、筛选和选择来进行的[8,9],通常采用一组或一些描述IQ某一质量特征的评价指标集反映相应IQ维度状况,以此来表现网络信息的IQ状况。可以从数据本身角度、理论分析和用户角度认识[9]。到目前为止,关于IQ维度的提法约有上百个,但尚没有一个统一的、能被基本认可的诠释,很多专家在其研究中往往先界定所用各个维度的定义,以消除歧义。

从文献整理情况看,目前多数文献都是基于直觉理解、行业领域、经验判断、文献综述,以及依赖于信息用户的真实使用满意度进行IQ评价[8],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从学术角度,探求理论上的、相对完善并有普遍适用的IQ评估指标;二是从实践角度探讨能帮助有效解决组织中IQ问题所采用的实用的IQ评估指标。

对IQ维度测量是通过评价指标分析进行的,尽管二者有所区别,但众多研究者对IQ维度认识是与IQ评价指标研究结合起来的,比如:一些诸如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实时性和唯一性等的IQ维度指标太抽象,无法进行度量,更无从提供实质性的指导以提高IQ,并且网络环境下的信息IQ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是密切相关的,所以需要建立可以反映信息用途、可以度量信息质量的评价指标,以形成对IQ定量或非定量的测量标准评估。

总体来看,不同学者、不同领域、不同目的所选择的评价指标差异都很大,但是常用的、具有代表性的IQ评价指标比较集中在真实性、易理解性、可达性、实用性、连贯性、通用性、完整性、交互性、安全性等方面的指标中[7,10,11,12,13,14]。由于IQ的多维性、用户理解多元化使得对于IQ评价很难且无必要提出一个适用于所有研究领域IQ评价指标体系。吴胜等认为由于IQ评价时的侧重点不同,评价对象会有差异,评价不同的对象时考察的维度不尽相同[15]。一般,信息质量维度的数量会影响到IQ评价的复杂性,过多的IQ维度要求会增加IQ评价的难度和实用性,故可以通过标准化、评价关键要素、计算机辅助评价等方法降低IQ评价的复杂性。

(3)IQ评价方法。

在这方面差异也很大,IQ评价方法的设计会影响到IQ评价的复杂性,评价方法的适用性也同样影响最终的评价效果。IQ评价方法的差异性是影响IQ评价复杂性、准确性的重要因素[15]。在这方面,有的文献沿用传统文献信息资源的评价标准和方法评价网络IQ,有的则在评价传统文献信息资源的基础之上再附加一些其它评价指标,而有的仅是将一些质量指标罗列给出权重;有些借助于一些常见的诸如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工具来尝试解决具体领域中的问题,有些评价则是脱离用户需求标准来进行的基于规定标准的技术评价,而有些则完全依靠用户调查法进行IQ评价来关注信息的用户满意度。目前常用的方法有用户主观评价法、标准认证法、指标体系法、缺陷扣分法、项目管理评价法、第三方评价法、同行评议法、访问或链接量统计等。表1总结了一些常用IQ评价方法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三类:一是针对信息资源本身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3年的数据质量评价框架主要针对信息源质量的评价,以及最大最小算法[16]、神经网络算法[17];二是针对信息生产过程的评价,如数据生命周期法[18]、6δ方法[19]、IQ基准差距评价[20];三是针对用户的评价,如层次分析法[5]。

总之,目前对IQ评价方法的研究比较多,但还缺乏一种能够被广泛接受的IQ评价体系,尤其在评价方法的创新方面尚没有很好解决IQ评价中指标间相互影响和冲突、动态信息的IQ评价以及IQ评价的自动化和评价效果的有效性等问题。

2.2 网络信息资源的IQ评价研究存在问题述评

对现有一些文献整理分析,看到国内外在对网络信息资源评价或IQ评价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与探索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成果,但在不同程度上也存在着下列几点问题:

(1)评价术语不规范、不统一。不同于对网络信息资源本身的评价,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质量评价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现有研究也较少,一些术语尚不规范和统一,尤其是一些信息质量维度、评价指标的定义。这种术语的不规范、不统一等问题实际上也影响到学者之间进行交流和切磋。

(2)评价体系的制定不完整,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对建立怎样的指标体系的框架、建立几层体系、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建立网络信息的IQ评价指标体系的认识、观点还不是很统一。从现有的各IQ评价研究来看,定性评价分析多,完整的定量评价分析较少,尚不能够全面反映网络信息的内外基本质量特征。

(3)评价指标制定、选择不科学。主要表现在:1)评价指标差异过大,评价指标建立不规范,指标名称不规范、不统一,指标设置过多、过乱;2)指标适用对象模糊,没有清晰明确评价对象和评价目的;3)有些指标设置理论合理,但不具备可操作性;4)对指标含义的阐释不一致、不准确,容易给网络用户带来理解歧义和错误判断;5)没有很好处理IQ评价指标之间上下层关系和从属性问题;6)将一些本不属于网络信息资源IQ质量特征的指标纳入评价指标中,例如把本来属于信息系统、服务功能指标(排序、浏览或连接)列入评价指标。

(4)评价方法的研究欠深入。评价方法的研究是IQ评价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但对于方法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目前国内在IQ评价方法的研究上,许多还只是对国外相关研究的介绍,缺乏实际操作性和指导性,很多研究都是宏观的,而且介绍也不够深入具体,缺乏实际操作性和指导性。

(5)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内容较少。重理论探讨、缺少具体实证分析验证,不论是评价指标体系、还是评价方法以及对国外研究成果的介绍,多数都限于理论层面探讨,实践指导性不强。

(6)评价的针对性不强。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全面性,而且综合考虑了各类型网络信息的各种因素,但由于网络信息种类繁多、形式各异,其情况比较复杂,指标体系不可能完全反映网络信息的内外特征,因而要注意对不同类型网络信息评价的处理,应采取有所侧重或按类型进行分类评价的方式,使IQ评价有一个更为客观、更为公正的评价结果。

总之,在网络信息资源的IQ评价研究方面尽管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不能满足信息服务需求,大多还是就IQ问题谈对策、就IQ评价论指标,没有深入到问题的实质中去,尤其对影响IQ的外部因素考虑不足,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IQ评价理论、方法。

3 网络信息资源共享中信息质量评价的认识

在网络共享环境下,基于网络信息传播的匿名性、交互性、开放性和信息可复制性,信息生产、制作、发布、传播、使用中缺乏一个统一的、有效的组织和管理,缺少必要的类似传统的编辑审核出版那样的质量控制和筛选机制,信息发布自由在极大地丰富了网络信息资源的同时也加剧了IQ良莠混杂、难以区分,用户很难从作者权威性、出版机构权威性和新颖性等印刷体信息环境中常用的评价信息资源质量的指标中判断网络信息的真实性。由于网络信息具有印刷型的信息所不具有的新的外部特征,如网络环境下的IQ具有着社会属性特征,其内涵所体现出的“网络性”、“问题性”和“社会性”是三者的“综合性”[21],这些新的特征必须在进行IQ评价时必须要考虑进去。

另外,在评价网络IQ时,必须考虑信息用户的差异,包括用户的信息储备、知识差异、信息需求差异等。因此,网络信息质量的评价不需要也不可能有绝对的、统一的质量评价标准,因为其IQ评价的核心在于评价网络信息的效用问题,即网络信息资源是否满足特定用户群特定的与潜在的信息需求,这就需要根据不同的具体评价目的和评价服务对象(即用户群)将评价指标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筛选评价指标,决定评价的深度并选择相应的评价方法。

基于以上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启示:

(1)网络信息资源评价与网络信息资源质量评价并不同义,两者间既不是等同的关系,也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而是对信息资源这一研究对象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来认识的。信息资源评价的目的是了解信息机构的信息资源体系的状况、功能、效益、质量及其作用的发挥情况,评价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对信息资源数量、结构、利用、组织加工水平、使用成本、信息资源质量和信息本身的评价[22]。而信息资源质量评价的目的是站在信息用户的立场审视信息资源,以期以用户的满意度和需求为导向更好地使信息资源为用户服务,是一种带有明显主观价值取向的对信息资源好坏、优劣的测度与评价。

(2)网络信息的多样性、发布的即时性、传播的广泛性、获取的便捷性等特点决定了无法寻求一个适用于所有网络信息的统一的IQ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但可以从质量维度入手,通过把握网络信息基本共性质量特征来制定适合于多数网络信息资源的基本评价指标(或共性指标),制定基本评价思路,建立规范的基本评价流程。涉及到具体评价对象或专门领域时,可以在这些共性指标基础上根据具体评价目的,通过指标筛选构建适用于特定领域、满足特定网络资源用户需求的评价指标体系(特性指标)[1]。

(3)建立评价指标是IQ评价的基础,但IQ评价的评价指标尽管和IQ质量维度有很大的重合度,但并不完全相同。后者常常是对网络信息质量特征的高度抽象概括,有些IQ质量维度不具有可操作性、可测量性,比如有些IQ质量维度不具有对应的负质量特征,不便于进行信息的质量缺陷量度描述,因此,经常采用一些“代用质量特征”的评价指标来反映信息的质量特征。如果从评价的角度看,评价指标的要求和IQ维度的要求有很大的不同,如:评价指标应该意思明确,不产生歧义;评价指标应该很容易测量,而且测量方法可以保持稳定性;评价指标能够被客观测量,而且能把信息质量在时间上做一个比较;评价测量出来的这些指标值,对时间、资金和精力方面花费不大,等等。因此,在质量评价的起始阶段应该选用意思明确、易理解、易操作、适用的指标,而且指标数量不宜太多。另外,IQ评价是一个综合性的结果,是一个兼顾各个方面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而不限于仅对IQ维度的测度。

(4)网络信息资源的IQ常常与信息需求以及外部环境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场景”特点,评价网络信息资源IQ时必须考虑信息用户的差异,包括用户的相关信息积累程度、信息需求差异等,这就限制了在统一的质量要求基础上进行网络信息评价,因而评价网络信息质量在一定程度、范围内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5)由于网络环境是处于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开放系统,其信息资源的IQ本身和控制程度也在不断变化,故其IQ评价也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应坚持日常监测和定期评价相结合,以保持对IQ评价的实时性和连续性,必要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对IQ评价指标做出调整,以满足新的评价目标的要求。

(6)鉴于网络信息资源具有很强的社会性特点,因此可信的IQ评价依据来自于网络信息的提供者或管理者自身的评价和描述等背景的了解,这需要加入数据背景信息以及影响IQ因素的描述说明等可表征信息质量高低的元信息内容等。

(7)IQ评价指标的确立并不代表评价工作的成功,最关键的是实际评价的操作与指标体系的实现及其实施的有效性,所以,应客观分析网络IQ评价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可测量性的系统误差,以便寻求可行的IQ评价实现方案。

4 IQ评价未来研究趋势

通过对IQ评价框架、评价方法、指标维度、评价分析与控制方法的研究,我们归纳起来在这方面主要有以下问题亟待解决(如图1):

(1)IQ评价的基础理论认识,主要探讨IQ评价理论和方法在网络环境中的实际有效应用。

关于IQ研究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大多研究人员也多是基于某些特殊背景、目的,从不同角度提出各种IQ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但由于网络信息资源分散、生产模式多样、信息内容复杂、信息管理方式多样、数据贮存分布式集成,以及信息需求面广、多元、时效性强等特点,使得过去一些IQ评价理论和方法缺乏有效性,故需要在此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2)IQ评价方法的总结概括,主要尝试解决目前网络信息资源质量状况没有评价标示,难以判断、识别的问题,有助于提高信息资源生产质量,满足用户对网络信息质量上的需求。

通过IQ评价,把握目前网络信息资源的分布及质量水平状况,以便为用户提供高质量信息,促进网络信息的供应、管理及服务部门改进和提高网络信息质量。同时,较好的IQ评价方法对于各类网络提供商、服务商的建设与运行在经验积累、工作改善、决策参考、责任约束、公众反馈等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3)IQ评价的技术应用创新,主要探索信息技术在IQ评价中的创新应用,提高IQ评价的有效性和处理复杂评价体系的能力。

区别于传统质量管理方法,由于信息技术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弹性特征,决定了它在IQM中具有一定的控制优势,是IQM起主导作用的基本管理手段。为此,针对网络信息资源IQ评价的目标、实施主体、评价对象、维度确定、指标选择、方法应用等的多样性造成IQ评价的复杂性问题,探索采取计算机软件辅助评价等方法以实现IQ评价工作的动态化、自动化和实时性,以降低或相对减少网络IQ评价实现的难度。

这正如Eppler M J[6]认为的:未来的IQ评价框架至少应该达到四个目的:第一,它能够根据需要评价的信息提供一套简明、系统的标准;第二,它能为分析和解决IQ问题提供一个方案;第三,它能为IQ测量和基准测定或系统性的比较提供标准;第四,它能为研究团体提供一个概念图,用于构造各种方法、理论以及与IQ有关的现象。

5 结束语

通过对IQ评价框架、定义方法、指标维度、评价分析与控制方法的综合分析,我们看到,就网络信息资源而言,评估现有网络信息资源的质量状况及其生产过程和关联环境质量控制状态,进而保证网络信息资源的质量,对于当前的网络信息服务活动、信息价值的实现,以及信息资源的整合、开发利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信息质量评价是网络信息质量控制的前提。从网络信息资源的本身特点看,必须有效解决信息质量最优化等实质问题,才能有效提高信息利用率,促进信息服务发展,实现信息价值。从目前信息质量评价框架设计、评价指标选择和评价方法三方面回顾了目前网络信息资源中信息质量评价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并分析了网络环境下信息质量评价的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以增进对网络信息环境下信息质量评价的认识。

网络信息资源的分类研究 第8篇

一、网络信息资源分类与传统文献信息资源分类的区别

1. 分类体系不同。

网络信息中资源间是立体联系的, 学科边界模糊, 主题难以把握的资源比比皆是, 线性或“树状”的分类体系和简单的“用”、“代”、“参”、“分”、“属”等类间关系, 是不能很好地反映网络资源的全貌和内在逻辑关系的。所以, 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要求:突出与广大网民关系密切的生活性类目, 淡化学科性类目;用超文本技术把类目与类目、类目与关键词, 以及相关分类体系链接起来, 实现任意切换。

2. 类目排列不同。

传统信息分类从分类大纲到各级子目的排列, 都强调类目之间的内容联系和逻辑关系, 科学性、规律性和对应性都较强;而主题分类一般有采用规范词作为主题词或叙词, 并且其中复分、仿分技术比较复杂, 适合于专业分类人员使用, 对用户来说缺少易用性。而网络信息面向的是一般大众, 分类中类目的排列, 应使用逻辑排列法, 具有通俗、直接和易用的特点。同时, 能满足各类用户不同角度的查找要求, 提供多样化的检索入口, 利用类目间的网状联系, 指引用户不断逼近最符合自己需求的查询目标。

3. 面向的处理对象及修订方法不同。

传统分类法以印刷型文献为主要处理对象, 具有组织文献分类排架的功能, 是一个稳定的知识体系, 是按事物多种属性的其中某一种属性归入应用到的学科类目中去, 每一个类目和类目间的次序都牢牢地固定在事先编好的层累制体系内, 因此就造成了类目体系的单维性和检索的单一途径。而且如要增、删、改, 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修订麻烦, 通常几年才能修订一次。网络分类的对象是不同媒体、不同类型、高度动态的信息资源, 随时会有新的网络信息加入分类系统, 剔除陈旧过时信息, 检查无效链接, 根据网络信息的变化调整类目的设置, 这都要求对分类体系的修订要方便、灵活。

二、国内外现有主要的网络信息资源分类方法

从信息搭乘上网络高速公路的那天起, 如何对网络信息进行分类就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各种分类思想和观点不断涌现:

1. 对传统分类体系做适应于网络的改造。

虽然我国完成了对《中图法》的电子化, 但对于《中图法》的网络适应性改造进展较慢, 这里具体介绍OCLC (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 为DDC (杜威十进分类法) 适应网络环境而做的努力:①用户界面改造:视窗版DDC设计了多种显示窗口, 如浏览、检索、快速浏览、简本查阅等窗口, 用户甚至可以自定义窗口, 建立个性化界面。视窗版提供许多检索途径, 用户可以用分类号、类目词、相关索引词、LCSH主题词等检索分类类目。②增强辅助词汇:有两种通过辅助词汇增强DDC的研究, 一是把DDC和其他的主题词表进行对应;二是把自由文本中最新的最终用户术语与DDC对应。③与其他主题词表的对应:Extended Concept Trees就是增强对应转换的一个研究项目, 它把DDC与LCSH和LCC连接起来, 把一个特定的DDC类目与LCSH的同义字和其他的变体相对应, 扩展与DDC类目相关的词汇和术语。④植入自由文本的词汇:自由文本是丰富的词汇来源, 在网络上出现的频率很高, 但最新版本的DDC却未收入。Word Smith研究项目旨在建立一组自然语言分析工具, 可以从Web文本中自动地提取新的概念词语, 并自动形成与DDC类号的对应。⑤自动分类:Scorpion是一个研究Web信息资源自动索引和编目的项目, 其目的是建立用DDC分类法自动标识主题的方法。该方法将待标引的Web网页作为检索提问, 在30 000多条DDC类目定义的数据库中进行匹配检索, 检索算法采用向量空间模式 (Vector Space Model) , 选取检索权值最高的20个类目词, 自动赋于该网页。目前该项技术主要用于辅助编目人员分类Web信息资源, 降低标引成本。

2. 自由分类法。

随着网络日志 (Weblog, Blog) 、维基 (Wiki) 等网络应用的推广, 信息的采集与组织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日志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的网络链接, 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并且不断更新Web网页, 它倡导思想的交流和共享。维基则是协同编辑、内容共享的网络知识管理系统, 一般由网络用户自行上传和编辑用于共享的文章和条目。这些由传统分类法衍生出的一系列规范就无法满足网络用户的需求, “Folksonomy”的分类方式在网络日志用户群中悄然兴起。它倡导一种与传统分类法截然不同的分类主张, 即将分类体系完全交给大众而不是分类权威来完成。它是现代社会对网络信息分类组织的一种新的尝试, 它与以往的网络信息分类方法有着很多明显的区别。其优点表现在:①它是大众亲身参与的分类体系其分类全部由用户直接提交, 分类的形成过程完全是自发的。②它是开放的分类体系。对关键字的选择没有任何限制。③它用频次来决定分类元数据。对于同一内容, 采用使用频率最高的关键字标签来作为其分类元数据, 兼顾了个性与共性。④它是平面非等级的类目结构。自由分类法的类目是非等级的, 用户不必从根目录开始经过几级类目再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其缺点表现在:①语义的模糊性。由于语言本身的模糊性和复杂性, 系统为满足社群成员思维开放性要求而对分类关键字不加限制, 必然会导致以关键字为核心的标签语义的模糊性。②适用范围有限性。自由分类法源于博客为自己发布在网上的文章以及自己的收藏做标签, 以方便别人发现自己的收藏的活动。利用自由标签检索到的信息, 也仅限于博客空间的信息。③类目的平面非等级显示同样会隐藏重要信息, 不便浏览。因为不具有等级结构, 不存在根结点, 标识信息的标签或者是字顺显示或者是随机罗列在页面上, 难免重要信息被淹没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

3. 叙词表与Ontology的融合。

叙词表是收录某一领域中所有叙词 (即经过规范化处理的, 以基本概念为基础来表达文献主题的词或词组) 和非叙词, 按一定顺序排列的词表。其中基本单位是叙词款目, 每个款目由叙词、分类号和各种参照事项组成。其中叙词是某一概念的优选词, 用来标引, 其余非叙词为检索入口词。这样就使得同一概念只用一个词表达, 解决了一个概念多个术语的问题。ontology是一个工程化的人造物, 它由描述某些实体的、特定的词汇表和一系列对这些词的意义进行显性说明的假设组成。一个ontology主要由类 (class) 、属性 (property) 、面 (facet) 等几个组件构成。其中类是用来描述某领域中的概念的, 因而有时也被称为概念 (concept) 。类是大多数ontology关注的焦点。属性有时也被称为槽 (slot) 或角色 (role) , 是对概念的各个功能特性进行的描述。而面 (facet) 是对属性的限制。叙词表与Ontology的差别在于, 叙词表对语义关系的表达能力仅限于用、代、分、属、参等参照项, 语义关系的定义不严格, 表达能力不强。而ontology是语义逻辑推理的基础, 并且它从一开始就致力于对语义逻辑进行特殊技术处理以使计算机可理解。再则, ontology还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概念 (类与实例) 之间的关系类型可以由用户自行定义, 这在一般分类系统和主题词表中是不存在的。如果能实现ontology和叙词表的融合, 在其内容上附加更多的功能, 更丰富的关系, 不但可以为ontology构造省去大量烦琐的工作, 而且可以大大提升其网络信息资源组织和管理能力。目前, 对于ontology和叙词表融合的实现, 大致有两种意见:一是将叙词表自动编码成一种能被用来自动检测ontology, 并为ontology创建者提供在叙词表中应该补充什么或改变什么的标准格式;二是从头来构造一个新的ontology而将叙词表只作为一种核对机制或数据来源。学界更多地是倾向于对叙词表进行改进, 增加其语义的精确性。而且, 叙词表与ontology的融合发展存在的一个核心问题是需要增强叙词表中现有概念和关系的精确性。但是将一个在语义上有歧义的、缺乏表述力的叙词表, 转换到一个语义上富有表达力且无歧义的ontology, 需要经过大量的人工干预和控制。

三、面向网络信息资源的分类体系的构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网络信息资源分类体系的构建, 要在充分利用传统分类体系经验和智慧的基础上, 与现代网络信息组织技术相结合, 形成适应网络环境的信息资源分类体系, 具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实现分类法和主题法有机融合。无论何种媒体形式的信息, 均包含一定的内容主题, 网络信息资源的分类应从内容分析出发。通过主题将包含同一主题内容的网络信息资源集中起来, 通过分类体系揭示该主题在类目体系中的坐标和与其他类目或主题的逻辑立体关系, 实现分类法和主题法有机融合。

2.扩展分类体系的概念范围, 提高概念的语义清晰性, 同时保证对网络信息与知识覆盖的全面性。其主题范围要涵盖所有的主题、学科、行业、产品等, 即人类的全部知识领域和各种知识需求;其信息类型要包括所有的政府信息、事业信息、企业信息、社会信息等, 即人类的全部活动所产生的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信息。

3.采用现代信息技术, 改造传统分类体系, 采用多元划分、多维展开、超文本链接和多窗口显示方式揭示类目的横向关系, 形成不同于传统分类法的网状分类体系, 多维度地展示学科之间、资源之间、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4.标准化和规范化。网络信息分类体系的标准化, 有利于保证网络信息分类体系的质量, 优化网络信息分类组织, 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有利于网络事业的健康发展。要有专业专家的参与或有专业人员来做专业领域的分类。

5.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实现自动分类、智能聚类, 以及类间关系的统计和推理, 以便产生新的类目或类间关系等, 促进网络分类体系的自动演化, 保证新类目的自动显现和生成, 旧 (作废) 类目和类间关系的自动消除, 新生类目和类间关系的自动建立。

6.与国际接轨, 与其他语种的分类体系接轨。要与国内外主要的网络信息资源分类系统或主题词表相兼容, 保证网络信息资源分类体系的复用、共享, 以利于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郭晓兰.网络信息分类方法与传统分类法的比较研究.图书馆建设, 2003.3

[2] .徐振云.网络信息分类法的标准化建设探讨.郑州大学学报, 2005.38

[3] .邱君瑞.网络适应性改造对《中图法》未来发展的启示.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1.24

再论网络信息资源融合 第9篇

1 数字图书馆定义

随着数字图书馆研究的发展和深入, 国内外对数字图书馆的理解和概念逐渐由原来的电子图书馆、未来图书馆、没篱笆的图书馆等多种说法趋向数字图书馆这一统一称谓。目前学术界对数字图书馆具有权威性的定义或概念是:数字图书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数字图书馆就是我们大家常说的数据库, 是海量的数据集合体, 目前移动互联网正尝试运作这一成果, 与传统的实体图书馆没有任何联系;狭义的数字图书馆就是在传统图书馆的基础上, 通过把以往的印刷纸质信息转化为电子信息, 并与现在和将来的数字资源融合而成新的有机信息资源整体。无论是广义或是狭义的数字图书馆, 采用的技术、发展方向、研究目的是完全一致的, 建成一个用户无论何时、何地、何设备均能随心所欲查找、浏览、使用所需全部相关信息的全信息环境。

2 网络信息资源融合

2.1 网络信息资源定义

网络信息资源是相对于传统的纸质信息资源, 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伴随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发展出现的新生事物。由于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不同地域适应性, 以速雷不及掩耳之势让全球民众接受, 并使每位民众越发每时每刻离不开网络信息资源, 让你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一览天下。随着信息社会的深入发展, 网络信息资源拥有程度将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纵观国内外对网络信息资源概念的不同表述, 综合“在线资源”、“3W资源”、“因特网资源”等较典型的表述, 笔者可将网络信息资源定义为:是经过人为的加工处理, 并通过互联网传递, 满足用户需求的所有信息资源, 包括各种各样的网络信息和网络刊物。

2.2 网络信息资源融合含义

纵观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历程和国内外研究成果, 根据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网络信息资源融合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称谓和表述, 如网络信息资源重构、网络信息资源重组、网络信息资源集成等。笔者在汲取前辈专家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把网络信息资源融合进一步描述和定义:网络信息资源融合就是为了满足和适应当代信息发展需求, 给用户提供更高级的信息服务, 将各种各样的互联网信息、转化的电子信息以及处理后的加工信息进行有序、有机、全面、系统、完整有效揭示和关联。

3 网络信息资源融合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关键所在

从网络信息资源融合概念描述上不难看出, 网络信息资源融合不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目的, 而是过程, 其真正目的在于利用, 服务所有用户。所以说, 网络信息资源融合贯穿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整个过程, 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关键所在。不难看出, 网络信息资源融合要求我们要根据用户需求, 将各个不同的、独立存在的数据库中的数据元素、框架结构、勾稽关系进行重新创造性有机融合, 进而形成一个全新、系统的有机整体, 最终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高效、智能的信息服务。

3.1 网络信息资源融合意义

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 愈来愈多的网络信息资源摆在我们面前, 在没对他们进行加工和处理之前, 是不能简单而机械地直来直去地运用, 非得按照统一格式、统一指标体系、统一勾稽关联等一系列要求, 进行全面、系统、有机的加工整理和科学架构。因此说, 在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融合非常有必要。

3.1.1 网络信息资源融合是未来信息服务的基础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环境下, 图书馆的功能不变, 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服务, 但服务的水准与手段与以往大所不同, 需要有现代化的网络信息观念与技术, 具有融合网络信息资源的能力, 若还停留在历史传统的服务水准和观念上, 必将被历史所淘汰。因此说, 网络信息资源融合是未来信息服务的基础, 只有采取科学、规范和先进的融合方案, 进行创新性的网络信息资源融合, 将网络信息资源以最完整、系统、全面的面貌呈现给用户, 方能体现图书馆人的价值所在。

3.1.2 网络信息资源融合是解决信息资源供需矛盾的金钥匙

众所周知, 现代的网络信息是八仙闹海, 鱼鳖混杂, 无论是用户想要的还是不想要的, 全部一股脑的出现在你的面前, 能让你眼花缭乱, 目不暇接, 分不清孰是孰非。通过网络信息资源融合, 把那些糟粕的、毫无关联的虚假信息予以剔除, 按照统一的检索模式实现网络信息的适用性, 彻底解决网络信息资源的零散性与用户需求之间的矛盾。

3.1.3 网络信息资源融合迎合了资源共享的信息发展历史趋势

随着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的推进, 全球民众期盼信息资源共享, 寻觅低成本、高效益的信息手段切入点, 这时网络信息资源融合的出现, 刺激了人们的信息渴求兴奋点, 正如前文所述网络信息资源融合研究全球遍地开花, 思想活跃。

4 结论

试析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 第10篇

所谓网络信息资源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利用的信息, 即以数字编码形式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存储在光、磁等载体中, 通过网络和用户计算机终端利用的信息资源。

网络信息是目前世界上信息量最丰富、利用最便捷、用户群最大、发展最快的信息资源, 是现代信息资源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而如何从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资源中准确、全面地找到用户所需要的信息是目前网络信息资源利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信息组织是网络信息资源有效利用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经过良好组织的网络信息资源, 才能更好地被人们查找和利用。于是, 正确认识以及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并有效地组织管理好网络信息资源, 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图书馆界义不容辞的责任。

2 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

所谓信息组织就是将收集的信息给予结构化, 其目的为便于存取。而网络信息资源组织即为网络信息资源提供有序化的结构, 使之形成一个有机化的整体, 以便于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存取和利用。

网络信息组织方法包括对网络信息资源内容的揭示 (标引) 方法、对外在特征及内容特征的描述 (著录) 方法以及把标引、著录结果进行排序的方法。大多数学者认为, 传统的信息组织方法依旧用于网络信息组织, 目前国际上已有不少分类法被应用于浏览器的机构基础。但另一方面, 传统的信息组织方法显得难以适应, 需要寻找适合于网络的信息组织方法, 为这些承载信息的实体提供名称、题名、主题和其它有效的存取。简单地说, 就是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分类, 提取主题, 元数据编目。

2.1 分类与主题

2.1.1 分类

用传统的分类法揭示网络信息资源具有相当的优势。

首先, 传统的分类组织法以学科分类和逻辑划分为基础, 注重体系结构的完整性, 保持相对稳定的一维式知识体系。尽管网络信息与印刷型信息在形式上有很多不同点, 但二者内容并无太大区别。因此, 文献分类组织结构上的严谨性、逻辑性, 使知识隐含的联系和限定贯串在整个体系内部, 是组织网络信息资源的较好方法。

另外, 传统分类法以号码作标识, 其等级体系反映概念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 每个概念在这个分类体系中都有相对固定的位置, 不会因所用语种的不同发生变化, 因此可以解决用自然语词作标识的主题法系统受语种限制而难以达到国际通用的难题。它应用范围广, 使用时间长, 经过了上百年的发展, 以其完善的体系和在组织信息资源方面的成就获得了广泛认可。面对水平参差不齐的网络信息用户和工作人员, 传统分类法具有更广泛的用户基础。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 非文本信息 (如图形、图像等) 在网络资源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如果用适合文本信息组织的叙词法来揭示和描述这些非结构化信息则有点不敷使用, 而传统分类法独有的聚类功能及其代码标识则提供了一条可能的途径。可以对非文本信息进行粗分类, 将同类信息集中在一起赋予分类号标识, 再结合其他方式使之有序化。而分类组织法的语义关系网络与超文本系统有某种相似之处。将它用于超文本系统, 可以起到指南的作用, 为不同专业知识水平的用户提供查询信息的捷径。

其次, 由于检索语言的通用性, 也由于分类法是以其分类标识 (有号码和词语两种) 作为检索标识, 使其很有可能为成国际通用信息检索语言。

但传统分类法又有一定的缺陷:表达关系的能力有限、体系的一维性、缺乏语言的透明性、更新周期长。这些, 使得它难以与网络高度动态的信息资源相适应。

2.1.2 主题

传统的主题法是以主题语言为基础来描述和表达信息内容的一种信息组织方法。主题语言是以词语为检索标识, 采用语言揭示和描述信息主题内容, 按照主题字顺组织信息的检索语言。它具有直观性、相关性、组配性、动态性等优点。

在网络中, 主题法也是网络信息组织所采用的主要方法, 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用现有的词表 (叙词表、标题表) 组织网络信息资源;二是广泛采用关键词法。

主题词表是结构化的受控表, 可以清晰和系统的表示自然语言词汇之间的基本语义关系。它在检索系统中起着组织信息和查询信息的功能。但正由于它是采用受控制 (规范化) 的自然语言词语作标识, 其含义直观, 不易通用。而且主题词表结构复杂、专业性强, 一般用户难以理解。

关键词检索在网络中应用相当广泛, 有相当一部分网络信息资源浏览器与搜索引擎都以主题词为组织与揭示信息的重要途径与方法。但使用关键词时, 由于选词不规范常给数据交换和网络检索带来困难。

2.1.3 分类主题一体化

传统分类法的系统性较强, 符合人们的检索习惯, 有利于族性检索, 但检全率较低;主题法为用户提供了最直接、简便的检索途径, 有利于特性检索, 但检索结果可能混杂着大量无用信息, 检准率较低。只有将传统分类法和主题法结合起来, 使用“分类主题一体化”的方式组织信息, 才能为不同层次和需求的用户分别提供信息查询方法。所谓“分类主题一体化”, 是指分类法和主题法相互利用、相互结合、相互渗透, 形成一个分类主题词表, 分类语言和主题语言在概念系统、参照系统、标引系统、检索系统等方面合二为一, 实行一次标引, 同时获得两种检索标识。这种检索语言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灵活性。它克服了传统分类语言单纯以学科聚类、主题语言单纯以事物聚类的局限性。吸取二者的长处, 既可进行族性检索, 又可进行特性检索。

然后再进一步智能化控制词表, 即以专家系统知识库为基础, 从主题 (概念) 关系入手, 建立主题语词与分类目录的对应索引数据库, 实现分类、主题之间的动态对应与转化。网络信息组织分类主题智能化, 能够自动实现网络信息分类类目与主题语词的智能匹配, 有利于网络信息分类浏览和主题检索紧密联系、自由切换。分类主题一体化人工智能技术, 是把无序的网络信息资源搜集、整合成有序的知识的关键, 也是检索系统向用户提供智能服务的前提, 为用户提供了多途径、多层次的信息检索工具。

2.2 元数据编目

元数据 (metadata) 是“关于数据的数据”或“描述数据的数据”, 后来扩展为关于泛指可用于帮助识别、描述和定位网络资源的数据。

2.2.1 几种主要元数据

(1) MARC是发展历史比较长的元数据格式, 它是为描述、储存、交换、处理及检索信息资源而精密设计的标准, 提供了一整套完整而详尽的流式数据表示规范。经过不断发展, MARC已经不只局限于描述书目信息, 而且也被图书馆用来描述和存取电子信息资源, 例如扩展MARC格式的“856电子信息位置及提取方式”字段, 就可以利用MARC来描述网络信息资源。但由于网络资源数据非常庞大, 全部采用MARC格式进行详尽的原始编目是不可能的。因为MARC的编目是非常严谨的, 专业性要求高, 普通人员如果不参加编目培训是无法从事编目工作的。所以, 它并不适用于编目网络信息资源。

(2) DC元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参考了MARC, 所以又被称为“机读目录格式的网络缩微版”。它借鉴了图书馆编目、分类、文摘等宝贵的经验, 同时以利用了计算机网络的自动搜索、编目、索引、检索等研究理论与成果, 是描述、发现、管理和检索网络资源的信息组织方式。它的最大特点就是数据结构简单。向DC靠拢有利于图书馆的文献信息参加网络环境下更大范围的统一处理与共享。现今, D C元数据已发展成为最可接受的网络资源描述元数据格式。

(3) XML的出现是为了克服HTML中用户不能自己定义标签, 并且对网页文档的定义主要集中在显示格式, 而非内容描述方面的缺陷。XML本身不仅仅是一种标记语言, 而且也是一种元语言, 它允许用户设计自己的标记语言。使用XML后, 人们可以将对网页内容的标识从对其显示格式的定义中分离出来, 从而便于在网页之间进行复杂的信息交换。

(4) RDF是一个使用XML语法来表示的资源模型, 它能对结构化元数据进行编码、交换及再利用的体系框架。用来描述Web资源的特性及资源之间的关系。它是为试图解决不同元数据的互操作性和兼容性而制定出来的, 为元数据在Web上的各种应用提供了一种基础结构, 使应用程序之间能够在web上交换元数据, 以促进网络资源的自动化处理。它采用作为其描述语法, 可以携带多种元数据来往于网络上。

2.2.2 元数据编目方案的确定

网络信息资源的编目是数字资源有效组织与充分开发利用的基础。当前, 图书情报界对元数据在网络信息资源编目中的应用研究各不相同。国际上已经有了一些都柏林核心集转换到MARC的实用工具软件, 一些XML转换到MARC的实用工具软件, 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少。而DC作为网络信息资源的描述与组织方式, 其著录格式基本框架已成熟, 然而对每一子项具体怎样著录没有规定, 各著录子项的标准化迫切需要解决。

因此, 在确定网络信息资源编目的元数据方案时, 必须要进行不同元数据之间的比较研究, 选择一套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最佳方案。在保持与国际化接轨和兼容的基础上, 充分考虑吸收与参考各种成熟、规范的编码体系, 研究符合中文资源应用需求的扩展领域, 形成适合中文资源特点的应用规范。同时, 应针对元数据不同特点, 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特长, 对各种信息资源形态与特点的资源进行有效地组织与信息挖掘, 加强各种元数据格式之间的融合。

参考文献

[1]施雁冰.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科技情况开发与经济.2007 (25)

[2]钟永萍.网络信息资源的分类法研究.情报探索.2007 (12)

[3]曹望昭.论高校图书馆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组织与开发.今日科苑.2007 (24)

[4]马艳林.试析我国网络信息资源编目.文献信息论坛.2007 (3)

巧用网络资源提高信息素养 第11篇

如何在这个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正确促进学生提高信息素养,这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共同探讨和研究的重要工作。经过教学中的反复实践和与同事教学交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思维、习惯、方法的特点,我发现,如果在信息技术课上巧用网络资源可以更好的激发和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学习的兴趣;并且在学习之中渗透信息技能。这是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计算机网络的利与弊

首先,我们来认识计算机网络的优势。

1.多媒体计算机已经步入千家万户,人们创造并且享受着信息时代带来的快乐。计算机网络将世界变小,将信息变大飞速充斥着我们身边的日常生活。网络资源能提供图文并茂、影音動画等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的信息内容变化万千、丰富多彩,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知识内容,能极大地扩充人们各方面的见识。

2.网络信息还具有娱乐性、趣味性、灵活性、共享性、丰富性、时事性等特点,计算机的功能和作用非常强大,“人机”界面美观生动、操作简单方便,因而能吸引绝大部分人的注意力和兴趣感。

3.通过计算机的“人机界面”,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的程度、爱好等来选择不同的网络资源内容,能很容易地查找、搜集各类信息资源、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内容,能扩大他们的见识。

4.正确利用网络资源能有利于丰富学生们的知识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想象思维、操作动手能力和各方面的能力。

其次,我们不可以盲目乐观,认为有了计算机网络,尤其是互联网就可以高枕无忧。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来自学习者自身的心理特点和网络资源(互联网)的弊病。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仍然不能够很好的主动在因特网的环境下,抵制对网络游戏的诱惑和非教学内容的吸引力。网络资源(互联网)的内容繁杂而且缺乏很好的监控,不良信息的传播依然毒害者众多的青少年,网络游戏诱使学生荒废学业,沉迷堕落。

所以,教师在信息技术课上,既要看到网络资源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有利方面,也要清楚的明白网络资源所会产生的不利方面。

二、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网络资源的利用应当遵循的原则

1.教师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使用。教师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具体对象,是教学目标的承载体。只有针对性的将内容以多种形式再现,深化教学的主旨和思想,而不是简单或反复的将知识重现的应用,才是使用网络资源的归结。

2.网络资源的选用应当有目的性和可操作性。当下不论是信息技术课程还是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课程都会有这样的情况,即课堂上或是学生一味的操作,教师任其自由进行;或是学生单一的作为视频演示或课件放映的被动接受者。这都是违背了网络信息资源使用本意的。笔者认为应当采用教学任务与学生操作相结合,而且教师一定给予指导和评价。

3.网络资源的来源和组成可以划分为:第一层次教学知识所处的信息网络内容之间贯穿(教学与生活的结合);第二层次教师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共享的范畴;第三层次因特网的访问和交流。这三层的涵义是指我们在教学中不可以单纯的认为网络资源一定或必须依托因特网,而是要丰富学生对网络的广义认识和延伸,同时网路资源对教学是良好的辅助工具和手段。

4.教师搭建网络平台形成整个教学过程的资源网络化: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互助。有些优秀的青年教师自己搭建了个人教学网站,在教学中,他们通过网站使学生和自己进行交流和实时教学目标的检测。学生非常乐意这样进行学习,而且教学成绩显著。

5.网络资源的储备是师生共建资源库。网络资源是一个重要的资源,然而资源库的形成则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不断增添和完善资源。其中学生的作品和课堂实例就是最为宝贵的资源。学生是资源库的主人,他们将自己在学习前后的认识以及学习过程中的疑惑和想法积累,并且存入资源库。

那么,网络资源我们应当如何巧用呢?有三种情况可供大家参考:第一种,教学新课的情景引入。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情景的创设和引入是非常重要的。利用网络资源,教师可以把相关的课堂所需的情景进行营造。第二种情况,教学过程中需要计算机操作演示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操作演示,然后自己进行演示形成对比。学生通过网络就可以找出师生在操作中不同之处,再根据自己在操作中的具体情况而进行更正和提高技能。第三种情况,课堂的教学内容的检测。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上,我们完成教学的所有环节并且进行检测评价是有困难的,总感觉留有空缺之处。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把自己的作业提交,教师就可以利用课下时间进行批改和做出一一的评价。这样使课堂内容延伸到了课堂之外,学生有了更多时间思考和完成课后作业。教学和教学反馈通过网络得以拓展。

我们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适时适当的借助网络资源的优势,将两者统一起来形成具有活力和动力的课堂。这一主旨的实现是需要所有的教师共同努力的。巧用网络资源遵循教学的规范和原则可以构建出一种新的课堂形式和产生新的教学理念。学生必然会在这样的环境中有新的信息技术理念,并且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网络科技信息资源评价综述 第12篇

1 网络科技信息资源特点及评价指标

1.1 特点

现阶段网络科技信息资源在使用及共享过程中拥有三大特点。首先, 部分内容难以获得。其次, 质量难以保证。对资源进行开发及使用过程中, 无法对正式出版与非正式出版内容进行充分的划分, 导致使用者在对信息进行使用的过程中无法辨别真伪。再次, 资源相对混乱。在信息技术得到广泛普及的今天, 促使网络信息资源不断增加, 导致使用者在搜索互联网过程中很难快速、准确地找到重要信息。使用者如果运用输入关键词的方式进行信息搜索, 会出现多个网页, 然而真正具有使用价值的网页仅有几个, 这就导致使用者需要运用大量的时间进行筛选。

1.2 评价指标

积极进行网络科技信息资源的评价对于解决以上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而对于评价指标的确定能够促使该评价的使用价值得以提升。现阶段重要的网络科技信息资源评价指标有很多, 其中相对重要的指标包括对相关网站进行搜索的次数、对相关资源的下载状况、学术网站同专业人员之间的沟通、资源下载过程中的速度, 以及资源价值在分类或整合过程中的体现等。现阶段在加强网络科技信息资源评价研究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全面考虑这些评价指标。

2 网络科技信息资源评价步骤及优缺点

2.1 步骤

首先, 确定评价对象。按照相关专业人员的研究领域及专业特点, 全面分析其长期需求, 在对引擎进行搜索的过程中, 自动、有效地筛选出满足使用者需要的关键网站。其次, 综合评分。定性和定量评价法应有效应用于被筛选出来的关键网站当中, 同时制定科学的评分标准, 在这一标准下对网站进行排序。再次, 分析并审查排序结果。详细记录评估报告, 同时向使用者公开。最后, 有效收集使用者对该排序结果的满意程度。如果使用者不满意该评估报告显示的结果, 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及时同使用者沟通, 在对其意见进行充分掌握的基础上对评价措施进行调整, 并重新构建评价体系, 逐步实现评价步骤的科学性。相关工作人员应当积极总结经验教训, 完善评价步骤。

2.2 优缺点

定量评价法在使用过程中, 使用的评价工具为自动锁机数据, 对数量进行充分的统计与研究, 从而促使网络科技资源得到更加客观的评价。一般来讲, 对某网站访问次数越多表示更大的价值存在于该网站当中。同时, 越多的科技网页说明其内容越重要。定性与定量评价法在使用过程中, 后者的客观性更强, 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然而其使用过程中的缺陷在于, 如果科技资源没有得到彻底的剖析, 就无法为深刻的科研工作提供有力帮助。而前者在应用过程中, 网络科技资源的筛选, 需要首先构建相应评价指标。其优势在于对信息内容的分析更加深刻, 而缺陷在于参与评价的工作人员对于评价结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也可以说该方法的使用只可以代表个人立场。例如, 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当中, 专业人员对于不同网站资源的利用程度具有一定的差异。

3 加强网络科技信息资源评价的措施

网络科技资源的相关内容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是会产生变化的, 在科技及人类思想不断进步的背景下, 原有部分重要的评价方法会产生一定转变。由此可见, 单纯仅凭一次评价所反映出来的信息价值是不够真实的。现阶段, 积极开展网络科技信息资源评价最主要的目的是为科研人员及相关领域提供重要帮助, 因此积极进行网络科技信息资源的评价, 促使其拥有较高的时代性具有重要意义。从以上所述定量与定性评价的缺陷来看, 对二者进行综合利用能够有效弥补缺陷, 并提升评价质量。由于定量与定性评价方法分别拥有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特点, 综合运用二者进行评价能够互相弥补。数据获取不便是定量评价法中的重要缺陷, 而定性评价法在使用过程中能够运用便于操作的特点来克服, 促使网络科技信息资源评价价值得以最高程度地体现出来。这样一来, 使用者在对网络科技资源进行使用的过程中能够及时选择重要信息。值得注意的是, 在提升评价质量的过程中, 评价工作人员应当将评价结果及时同使用者沟通, 对其反馈意见进行详细的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 不断完善评价步骤及方法, 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重要的评价经验, 才能够抓紧提升评价结果价值。

4 现阶段加强网络科技信息资源评价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4.1 问题

首先, 评价指标问题。现阶段我国在进行这项工作的过程中拥有不规范的指标, 各地在开展网络科技信息资源评价的过程中都是根据自身的标准来进行的, 整个行业领域内指标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其次, 评价方法问题。在进行评价过程中所应用的定性与定量2种方式各自拥有自身的优势与缺陷, 通常情况下应用以上2种方式所得结果仅适用于个人, 很难推广。最后, 现阶段我国的个人及各地图书馆是开展网络科技资源评价的主要部门, 这些部门在实施此项工作的过程中没有专业人士的指导, 因此建立起来的评价体系也不够科学和完善, 导致我国此项工作始终落后于国外。

4.2 解决措施

首先, 促进评价工作的长期开展。动态及变化是网络科技资源的重要特点之一, 尤其在近年来, 科学和信息技术以日新月异的速度不断发展, 传统的评价标准及方法基础上所得到的结果不是网络科技资源变化的速度, 因此现阶段所进行的评价是无法代表准确结果的, 真实价值在信息源中的体现无法展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 相关评价工作人员只有在日常工作中坚持不懈的努力, 不断改进评价方法及标准, 并促使为网络科技信息资源的评价能够与时代的进步保持一致的步伐, 才能够为使用者带来更加完善的服务。

其次, 始终坚持定量与定性评价的有效结合。根据上文相关介绍, 在进行网络科技资源评价的过程中, 较强的主观色彩存在于定性评价当中, 因此单纯应用这一方法进行评价是不能够被广泛使用的。而定量评价方法在应用过程中尽管能够促使客观性在结果当中得以充分的展现, 但是在应用过程中需要建立在大量的数据基础上, 而这些数据的获得是非常不易的。在这种情况下, 我国在进行网络科技资源评价的过程中应积极将2种方法结合使用, 促使二者优势互补, 从而形成主客观结合的结果, 促使网络科技资源评价的结果更加具有实用性。

再次, 提升信息服务质量并促使使用者在应用过程中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 是积极开展网络科技信息资源评价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这种情况下, 要想提升评价质量, 就必须对使用者意见进行充分的参考和了解, 并根据使用者的反应来指导接下来的评价工作, 有针对性地转变评价措施, 制定评价指标。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过程中, 能够及时向使用者提供评价结果, 并对使用者的意见进行清晰而详细的记录, 根据这些反馈意见, 对评价标准及措施进行调整, 最终目标是实现评价结果更高的客观性与实用性。

5 结语

在科学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 积极加强网络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对于世界各国经济的不断进步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现阶段应加强网络科技信息资源评价的研究, 从而将更高的网络科技服务信息质量提供给使用者, 充分考察使用者的反馈信息, 不断促使该评价得以强化, 为社会的进步做贡献。

参考文献

[1]邹益民, 张智雄.网络科技信息情报价值评价方法综述[J].情报杂志, 2014 (5) :25-30, 59.

[2]吕静, 邹小筑.国内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研究综述[J].图书馆学研究, 2010 (8) :8-10, 80.

[3]熊晓元, 孙艳玲.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模型、方法及实证研究[J].情报杂志, 2009 (5) :65-68, 90.

[4]李丽娜.网络信息资源质量评价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 2011 (15) :62-66, 61.

[5]曾祥麒.网络信息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 2006.

[6]宋立荣.基于网络共享的农业科技信息质量管理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

上一篇:路面低温混合料下一篇:语段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