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安全教育论文

2024-05-28

大学校园安全教育论文(精选12篇)

大学校园安全教育论文 第1篇

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大学生财产安全意识薄弱、轻信他人、财物保护观念差的现象,更要加强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大学生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安全涉及到每个人的学习及日常生活,包括:人身安全、财产安全、防火安全、生活安全、交通安全等等。

一、大学生安全问题的根源

大学生生命安全意识的现状从总体来说,大学生对待生活持积极和乐观的态度,强调个性价值,追求生存质量,但是也有部分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淡薄,存在不少的安全隐患。

首先是生命意识淡薄,生命得不到尊重。大学生自杀频频,且呈逐年上升之势,并且有自杀倾向的学生在得知他人自杀后,积极效仿结束自己的生命,有明显的“链式效应”。

其次是心理问题严重,校园伤害事故接连不断。大学生绝大多数的心理是健康的,但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等原因所导致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且有日益上升的趋势。由于当代大学生处于社会急剧变革时代,竞争压力的加大,面对学业、经济、择业的压力以及情感的困惑、人际关系的紧张,大学生心理负担越来越重,心理素质越来越差。大学生心理问题和身心发展的不和谐、不协调,必然对生命造成危害。

再次是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低,伤害事故严重。现在大学生思想相对比较单纯,社会生活经验不足,对于潜在的危险缺少预判和辨别能力,由此导致大学生在家教、求职中上当受骗而导致的生命安全事故频繁发生。为了减少和防止大学生生命安全受到非法伤害,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势在必行。

二、如何保证大学校园的安全

首先是在大学生中成立安全协会,开展安全实践自治活动。组建大学生治安志愿者服务队,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治安管理的实际工作中,使大学生不但能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掌握安全防范技能,同时增强学生自觉维护学校安全秩序的责任感。通过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安全检查组,在学校有关职能部门的具体指导下,负责监督和检查特别是涉及学生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高校要充分利用学生会干部和班干部定期进行安全防范自我大检查,如宿舍安全检查、同学之间矛盾纠纷检查,通过检查评比,增强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对于学生参与校园安全管理,一是要自己遵纪守法,自觉按校纪办事,二是能制止他人违法违纪,敢于与犯罪分子和各种灾害事故作斗争。

第二,定期组织学生学习安全案例,开展安全实习实训活动。案例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生动、形象、真实、给人印象深刻,说服力强。为此,在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中,最好能抓住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典型的、具有说服力的本校或临近校园的案件,通过分析解剖,以案释法,对学生进行现实的安全教育。使学生在真人、真事中,自己去认识、辨别学习安全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样的教育不但比空洞的说教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而且使学生对问题认得更清、看得更准,直观形象,教育效果一定好。

举办丰富多彩的大学生安全实践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高校的保卫处、学生处要联合进行消防安全知识的普及,组织学生实践操作正确使用灭火器,安全断电等实践。还可以联合当地公安消防部门组织进行消防安全演练教育,通过举行灭火、救援、逃生演练,使大学生亲自参与、组织逃生,并学会报警、初期火灾扑救,正确使用消防器材等,变校园安全为社会大安全。

第三,请有关专家到学校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等专题报告会。讲座对于高等学府来说是其一大特色之一,一所好的大学,不仅要在专业课程上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通过各种各样的讲座,来丰富大学生的知识及课余生活。开设有关讲座是大学生命安全教育的途径之一,是提高大学生生命安全意识的重要方法,讲座内容可以涉及很多方面,从如何生存到如何生活、如何使生命更具有意义和价值等,也可以是各种人文讲座、心理辅导讲座,或者是对热点问题的讨论。

第四,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安全文化是指“组织机构和人员具有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它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即防护和安全问题由于其重要性而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年龄、文化教育、经历、情趣、需要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彼此相通,在心理相互接纳,易于沟通,大学校园就是由这一特殊的群体在一定区域上形成的特定的人工生态环境。作为大学校园的主体和主要防护对象,从大学校园安全文化的形成来说,一方面要将校园的安全设施等硬件建设与大学生的安全意识、理念培养结合起来,构筑校园安全文化的硬件环境,另一方面从校园文化的角度来建造校园安全文化的软环境。

校园安全文化能够孕育出新的安全思想、新的安全理念和新的安全科技成果,现代高校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一体体制的形成,有力地促进了校园安全文化的创新,使校园安全文化真正成为安全文化的先导。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就是要在大学校园里建立一个文明、健康、安全、开放、进步的人文环境体系,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安全素质、生命安全意识提供保障。大学时期是人生历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成长时期。也是各种安全事故频发的一个时期。了解各种安全隐患,处理各种安全事故,不论是对于大学学校、大学师生、社会都极为重要。希望通过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尽量消弭各种安全隐患,将大学真正打造成为一个读书的圣殿。

摘要:目前我国处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潮流之中,又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完善的社会急剧转型时期。社会各种观念的冲突和融和,对我国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冲击很大,严重影响我国大学生生命安全意识,导致大学生生命安全事故频发,由此,要改善大学生的生命安全状况,就需加强大学生生命安全意识教育。本文试图从实践的角度,来对大学生生命安全意识的提高进行探讨,以期能提高大学生生命安全意识,减少生命安全事故。

关键词:大学生,实践,生命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王正斌.试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1).

[2]任丽平.试论大学生安全教育[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4).

大学校园安全形势教育 第2篇

做好大学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是确保校园平安稳定的前提,是建设平安校园的基础。当今社会凸显的各种各矛盾与思潮,给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行为与道德伦理等方面带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因此,给予大学生适当的安全教育已经迫在眉睫,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随着高效的不断扩招,大学校园已不再是象牙塔,绝大部分高中学生都可以进入大学继续深造。因此,大学校园已成为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战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活动、交流、学习的领域越来越宽广,校园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好。但是校园安全形势已不容乐观。大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如何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防范意识,如何保护学生人身、财产安全是我们当前必须要认真思考与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加强大学校园安全教育与管理增强大学生安全意识既是维护大学校园和谐稳定,也是建设“平安校园”的一个重要手段。

一、大学校园的安全隐患

1、大学生心理疾患历来就是引发大学校园安全危机的重要隐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诱因日益增多。学习方面的压力、对新的环境不适应、就业压力增大等等因素导致大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疾患。另外,有的学生在入学前本身就具有心理或精神疾患。在入学时没有被发现,一旦遇到相应的刺激因素就有可能会突显出来。如果大学生心理疾患在得不到及时解决、疏导的情况下就会导致大学生出走、自残、自杀或伤人等过激行为。

2、社会犯罪势力有向大学校园渗透的趋势,给大学校园带来了新的安全危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敌对势力、一些犯罪分子、犯罪团伙等将目光瞄准了大学校园,利用大学人口密集、大学生防范能力较弱、知识层次高、信息传递快等特点在校园内进行盗窃、诈骗、传销等非法行为或者煽动、引诱大学生从事违法犯罪活动、颠覆国家政权。这些安全危机的存在不但给大学生的生命健康、财产安全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威胁,而且还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3,、大学生意外伤害途径呈上升趋势。当前,大学生遇到意外伤害的途径日益增多。由于高校招生政策的放宽,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大学校园。但是绝大部分高校的后勤基础保障设施却没有与相应的招生规模同步。学生食物中毒、学生公寓火灾等危害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二、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实意义

1、强化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国家的发展培养后备人才。而不是简单、单一地给学生灌输一些科学文化知识。安全知识是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它不仅在大学校园适用学生 进入社会后安全知识同样适用。相较于大学校园来说社会的环境更为复杂多变。如果大学的安全教育没有做或者没做好,那就说明学校教育和社会适应性严重脱节。从而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与生活带来障碍,甚至会危害到学生的生命安全。因此,大学生在学好相应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必须适当了解一些法律知识与安全常识,掌握一些常用的安全防范技能,加强自己的守法观念及自控意识。

2、强化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建设平安、和谐校园的基础。平安和谐校园的建设主要在于学校的安全形势是否良好,强化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建设平安校园的关键因素。平安、和谐校园就是指教育生态的平衡相对于学校内部环境来说学校的管理、教学与科研等秩序应呈现出一种持续的、连贯的与平稳的运行态势。只有这样,师生在校园里学习、生活才能得到充分的人身与财产安全保障。

浅谈大学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问题 第3篇

关键词:校园 食品 安全

中图分类号:R15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4-0059-01

1 食品安全问题的特点

总结起来,食品安全问题有如下三点:一是在原材料上,为了节省成本,餐饮机构通常会选择购买特价蔬菜、肉制品等作为加工原料。二是从食品卫生上,除了加工食品环节卫生质量较差之外,其危害也从食品外部走向了食品内部的安全危害。三是制作手法上,为了让食品具备更佳成色和保质时间,制劣手法越来越多样,越来越“深入”也越来越隐蔽。色素、爆发剂的大量添加,劣质油的使用等一系列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的食品加工工艺在许多餐饮店重已习以为常。

2 大学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由于相关部门对校园及周边食品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对其生产操作监管力度不够,使得一些较多严重违规、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的现象得不到制止,反而愈演愈烈。在食品监管上,我国一直采取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方法,但在实际监管时各部门之间不是出现争着监管、重复执法的现象,就是出现争着不管、相互推脱的现象,特别是对学校周边这些小摊小贩忽略,给他们肆无忌惮的生产问题食品、销售不合格食品提供了机会。

(2)我国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存在着不少弊端,为问题食品的生产提供了可乘之机。相关法律条文规定的过于笼统、难以操控。食品安全的标准处于持续变化之中,法律条文对这些标准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导致现有的一些食品安全的标准水平规定偏低,许多指标远远低于国际标准,许多重要的标准至今还尚未制定出来,对“地沟油”的禁用也未做出明确规定。这也为那些不法产家、企业违法生产超低标准、不合标准的食品提供了机会。

(3)学生群体缺乏食品方面的常识,也会引起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首先,大多数学生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加上缺乏相应的常识,所以在购买食品时安全意识不够,往往只图便宜,不顾及食品的质量、卫生问题。对于一些特价食品,许多学生心存侥幸,在对该食品没有足够的安全评估情况下,跟风购买。对于许多用地沟油加工食品的小型餐饮店铺,许多学生虽然很清楚其制作工程存在很大问题,但是渐渐对在此就餐也习以为常,由此可见,问题食品在很多大学生心中已经习以为常,但是对于此类食品问题泛滥的情况,也更多地选择了适应。也是在他们这种心理的支持下,问题食品的销售才得以更加猖狂。

3 改善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些建议

3.1 加强有关部门的监督

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校园及周边食品严格管制与监督,督促相关负责人提高校园及周边食物的质量、改善食品的卫生情况,严格管制使用过期的食材和不新鲜的肉制品,对加工食物的器具和加工用水进行严格的检测。另外,加强对校园周边餐馆、超市、小商店的食品卫生监督,严防“三无”食品流入。要有效规范食品生产者的生产、经营行为,坚决打击无证生产、加工食品的行为。加强整体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监测,对食品从生产、加工、管理、贮运、包装到销售的全过程都要进行严格的监控。

3.2 完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提高经营者的自身素质

首先,应当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对此,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进一步细化和规范食品安全生产领域内的法律制度,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食品安全方面的具体标准,严禁一系列危害人类健康的物质进入到食品,加强法律法规对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惩罚力度。同时,要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就要使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相接轨。其次,通过制定一系列有效的法律法规来督促经营者,进而提高经营者的自身素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3.3 加大对食品卫生安全的宣传,提高学生的食品辨别能力

通过加大对学生群体进行食品安全方面的宣传教育,使他们了解更多的食品安全常识和健康饮食知识,从而增强他们的食品安全意识,提高辨别问题食品的能力,自觉抵制问题食品。对此,相关部门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信息传播媒介,定期开展健康饮食宣传活动,有计划地报道食品安全知识,宣讲食用问题食品的危害,并且及时曝光一些厂商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一些不法行为,披露最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以此加强学生群体对问题食品的忧患意识。

4 结语

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事件所暴露的体制问题和道德缺失,向全社会发出了预警信号。在维护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的道路上,相关部门需要做的还很多,任务还很艰巨。但是相信经过各方面的努力,食品安全问题也将会逐渐改善。

参考文献

[1]孙耀武.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市场论坛,2009,(2).

[2]张永建.客观认识中国食品安全问题[J].太原科技,2009,(1).

大学校园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 第4篇

一、大学学生安全工作形势严峻

(一) 大学治安形势不容乐观

目前, 大学已由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 管理方式也进入社会化。办学形式多样, 学生结构复杂, 校园与社会相互交叉渗透, 校园治安形势日趋严峻:一是不法之徒时常窜入大学进行盗窃、抢劫、诈骗、行凶等;二是外来务工、经商人员涌入校园, 给学校的治安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三是校区多而分散, 交通安全存在较大的隐患;四是学生人数剧增, 学校资源有限, 不少学生外出租房, 在治安、防火、交通等存在隐患。

(二) 学生自我防范、保护能力欠佳

近年来, 在校园内外发生了许多学生意外伤害事故, 共同原因是大多数学生对事故的发生没有心理准备和自我保护意识。具体问题如下:⑴缺乏安全防范意识;⑵缺乏对社会消极因素的抵御能力;⑶学生法制意识淡薄, 自我防范能力较弱。

二、大学学生安全工作的渠道和策略

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 是建设文明平安和谐大学的呼唤, 是大学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大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的前提保障。因此, 应多管齐下, 标本兼治。

(一) 安全意识到位

大学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 加大教育力度, 实施三全教育 (全员、全面、全过程) , 力图全方位强化安全意识:1、全员教育即学校各级加强教职工安全知识培训, 组织广大教职工系统学习、掌握安全知识以便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2、全面教育即安全教育不但要使学生掌

握一般的安全常识, 也要教育学生遵纪守法, 加强防范, 使安全教育真正融入德、智、体全面教育之中。3、全程教育即要求学生从入学到毕业, 安全教育始终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全过程, 做到常抓不懈, 使学生安全平稳地渡过大学生活。

(二) 重点实效到位

加强学生安全教育, 既要全面展开, 更要重点进行, 讲求实效:

1、是抓好重点对象如经常违反校纪校规学生的安全教育。

2、是抓好重点场所 (场合) 的安全教育。

3、是抓好重点时段即易发生安全事

故的特殊时期, 如新生入学时期、节假日期间、学生外出实习实践和毕业生离校之前等时段。

4、是抓好以交通、消防、财产、网络、心理等方面的安全为重点的安全知识教育。

(三) 安全宣传到位

1、通过学校刊物、广播电视、校园网

络和公共展板等媒体及校园文化活动, 经常性地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安全宣传教育, 寓教于乐, 使广大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安全文化的熏陶。

2、把安全宣传教育与教学、管理、服

务等实践活动结合, 把安全文化融入到学校的发展规划、教学科研、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服务中, 使大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安全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营造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

3、加强安全文化硬件建设, 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各场所, 确保安全万无一失。

(四) 安全教育和学习到位

首先, 大学应编写以思想教育为基础、法制教育为依据、典型案例为衬托, 以防火、防盗、防事故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教育手册。

其次, 大学应将安全教育纳入正规的教学管理计划中, 安排一定的课时, 使安全教育始终贯穿于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全过程, 力求安全教育进课堂、进头脑、进寝室、进生活。

最后, 安全教育与学习应与大学的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校纪校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相结合, 突出特色。

(五) 做好制度安排, 力求制度到位:

1、建立、完善、落实安全责任制度

(1) 层层签订和贯彻落实安全责任书, 建立安全责任制度, 切实做到层层有目标、人人有责任、事事有人管。

(2) 各级安全部门和责任人即学校主管领导、院 (系) 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班主任或辅导员、学校安全保卫部门等齐抓共管, 多管齐下。

2、建立和完善学各项安全制度, 建立长效的教育管理机制, 从制度上确保学校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

3、建立警校合作、校家合作, 实现学校与社会的通力合作, 为大学生安全和学习生活保驾护航。

当然, 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大学生自身等四座“立交桥”的通力协作, 方可取得如期的效果。

摘要:切实做好当代大学生的安全工作, 必须内容详实全面、措施得力得法, 宣传渠道多元, 只有这样才能共同构建和谐、平安、文明的大学校园。

关键词:大学,平安,安全

参考文献

[1]邓国林:《论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J].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5) :122-124.[1]邓国林:《论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J].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5) :122-124.

[2]周济:《提高认识加强管理以对学生极端负责的精神作好大学安全工作》[N].中国教育报, 2003-12-15 (4) [2]周济:《提高认识加强管理以对学生极端负责的精神作好大学安全工作》[N].中国教育报, 2003-12-15 (4)

[3]王正斌:《试论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4 (6) :170-172.[3]王正斌:《试论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4 (6) :170-172.

[4]周斌:《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2 (12) :126—128.[4]周斌:《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2 (12) :126—128.

大学校园安全问题 第5篇

大学校园是一个人群集聚的场所,其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会严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因此,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与校园安全管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大学生的安全和权益,确保其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校园安全的现状分析

(一)从目前大学校园运行发展的状况来看,大学校园安全有如下良性管理模式: 1.领导高度重视,校园安全防范意识增强 由于大学迅猛发展,各类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并引起社会关注,校领导对校园安全总体来说都高度重视,具有较高的安全管理与防范意识。形成了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并设有专门安全保卫机构的领导机制。这对校园安全体制的维护及各种突发性事件的防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2.部门积极配合,安全管理手段不断优化大学校园安全问题不只是单个行为体问题,还是各种行为体互动的综合体。大学的各个部门作为一个整体的安全环节链,必须保持每一环节的良性健康发展,否则若其中的某一环节发生故障,将会对其整体的安全造成极大影响,从而影响了安全系统的整体效应。现今,大学中如保卫、后勤、学生工作等机构和各教学单位,都积极配合、齐抓共管,强化安全防范意识,形成了良好的安全互动合力。同时,随着大学安全管理设施的逐步配套完善,安全管理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强化了人防、技防对校园安全的管理。3.学生素质的提高,减少了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广大学生在校园里不仅学到了各类专业知识,同时还进行法律和道德、心理等方面的教育。这些丰富的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个人的素质和道德水平,增强学生的自控能力,有利于减少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目前高校安全值得关注的几个方面。目前大学校园安全虽得到高度重视并采取了诸多有效措施,但仍有不少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一些安全问题需要长期关注和不懈努力。1.校园治安 校园治安问题可区分为校园内自身引发和校园外部力量进入导致两种类型。就校园内而言,校园大学生是来自于不同地区并带有不同生活习惯与成长个性的青年,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矛盾与差异,若相互之间不能及时调和,就可能引起冲突直至升级为暴力。个别学生素质不高,物品失窃现象也会时有发生。就外力因素而言,由于大学的扩大与发展,学生人数的增多,学校也成了不法分子凯觎的对象,如校外人员入内盗窃、行凶抢劫以及诈骗等刑事案件亦时有发生。在这些问题中关键的有:.① 盗窃问题 由于校园的开放,不法分子把作案目标投向大学,不断进入大学作案。大学在安全防范工作中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部分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较差,离开办公室和宿舍不随手锁门,将贵重物品随意放置在公共场所,财务部门违反现金管理规定,等等,这些都给不法分子作案提供了可乘之机,有些无法提供破案信息,致使案件侦破困难,不法分子长期逍遥法外2.火灾事故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火灾是威胁学生人身安全的重要因素。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在我国2000余所全日制大学中,从未发生过火灾的寥寥无几。有的学校整座教学楼、试验楼、大会堂被烧毁,严重影响了教学科研活动的正常进行,甚至烧死学生。虽然我校没有发生过大的火灾,但是特别是在个别学生宿舍,由于使用电、火等不慎而造成的小火灾也有发生过。3.交通安全事故 随着私家车的增多,各高校的校内交通处在一个堪忧的状态,人与车或车与车之间各种级别的摩擦常有发生。一到上下课或上下班的高峰期,人来如梭,车往如梭,学生低头走路嬉戏打闹不看车,司机谈天说笑不看人,因此

难免发生些意外。

二、保障高校安全的对策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分工负责,齐抓共管 要始终坚持把高校安全工作作为高校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高度重视,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经常研究,切实抓好。要继续加强各项安全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建立健全涉及校园管理、公寓管理、公共设施管理、实验室及危险品安全管理、学生管理、大型活动管理、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等一系列全面、系统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努力实现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要进一步完善安全工作的组织体系,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负责安全保卫工作的职能部门切实负起责任,履行好职责。学生管理、教学、后勤等各部门按照各自的分工各负其责,辅导员队伍、物业管理队伍直接面对学生做好服务和管理工作。真正使安全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安全管理死角。不论发生什么安全问题,都有人问,有人管,而且要及时管,及时解决。进而形成高校安全工作的长效机制。2.加强安全及普法宣传,使人人树立安全意识 使高校人人树立安全意识,是保障高校安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如开展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教育,开设安全讲座、播放交通安全、消防安全警示影片、宣传安全法律法规等。要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认真学习了解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注意学习一些国家有关的法律知识和日常生活安全急救措施,并学会运用它们来帮助别人和保护自己是至关重要的,这些不仅可以确实保护自身的安全,还可以尽可能在第一时间救助他人。还要组织师生员工进行防火安全、应急疏散、火场逃生自救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和应急疏散方面的演练。3.加大投入,落实必要的物防、技防措施 保障高校安全,要有一定的投入。所谓花钱买平安,是必要的。在现阶段,一些传统的安全措施,如高校围墙、公寓低层的防护窗等仍是必要的。道路交通中的标志、减速装置,消防设施和器材等的投入也是必要的。校内各建筑设施务必消防达标,并经验收合格。要完善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措施,确保实验室安全。还要逐步加大如监控等的技防投入。这些都是保障高校安全的物质基础。4.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学生安全健康成长 从高校现实情况看,所发生的一些非正常死亡事件,甚至一些高校发生的恶性案件,有相当一部分与学生心理疾病有关。因此,要十分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尤其对通过测试已经了解到的有严重心理障碍的人群,要给予特别关注。要通过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分析心理障碍存在的根源,适时做好心理调试,以走出心理误区,减轻心灵的重负。要帮助学生“减压”并消除心理挫折,真正达到心态的和谐。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并对学生的思想状况给予积极健康的引导,注重培养与学生的亲和力,认真学习“八荣八耻”观,使校园形成一种荣辱与共、健康向上的奋进精神和以人为本、团结协作的亲和氛围,最大限度地减少矛盾与冲突。

加强安全教育共创和谐校园 第6篇

安全稳定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创建和谐校园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共创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为了保证正常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学校应加强校园安全教育,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维护安全稳定的重任。

俗话说得好:“平安就是福。”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教育工作,增强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护自救能力,营造更安全、更文明、更和谐的校园环境,加强安全教育活动是势在必行的。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也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同样的道理,安全稳定是创建和谐校园的前提和基础,校园建设就必须保持校园的安定有序。安全稳定的育人环境是和谐校园的基本要求。没有安全稳定,和谐校园就会失去安定祥和,失去赖以生存的校园基础。那么,如何加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共创和谐校园呢?

一、建立健全校园安全制度,落实安全责任制

秩序和规矩是保证安全所不可缺的,建立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形成良好的制度文化,是校园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安全无小事,警钟需长鸣。只有落实规范化、制度化的安全管理机制,开展扎实、有效的教育活动,我们才能每天平平安安到校,高高兴兴回家,我们的校园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安全的港湾、成长的乐园。

制度立足于预防,在制度建立之前科学研究校园安全应对机制,全面考虑威胁学生安全的校舍、消防、交通、饮食、传染性疾病以及校园周边治安秩序等因素,建立如安全应急制度、安全检查制度、食堂卫生制度、门卫制度、消防制度、实验室制度、考勤制度等。依据《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建立和完善校园安全制度,落实安全责任制,形成校园安全的制度文化。用制度来约束,可以使师生们的行为远离危险。

每学期我们都要相关人员签订《安全责任状》,并对制度落实情况进行追踪评估,对相关责任进行考核,避免制度流于形式。

二、加强中小学校园安全教育,为创建和谐校园打好基础

以建设校园安全文化为目标,加强安全防范意识教育,提高师生安全文明素质。先抓舆论宣传,积极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学校通过各种形式、渠道向师生宣传安全稳定工作的重要性,常利用典型案例和学生身边的事情进行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意识,在校园中减少和杜绝违法事件的发生,确保校园安全。

以创建平安校园为载体,学校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对安全教育常抓不懈,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

以维护安全稳定工作为中心,学校向学生发出倡议: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课间活动时要文明,上下楼梯靠右走,不追逐打闹;集体活动讲文明,做游戏讲秩序;入校后不得随意出校门;上学、放学途中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时要一停二看三通过;上体育课及课外活动时要注意与他人合作,防止器械伤人等。讲究卫生,不随便吃三无食品等。号召大家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为创建安全校园作贡献。

各班出好黑板报,利用班会时间,组织演讲比赛、观看安全教育视频、自编自演小节目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增强避险能力。为普及安全教育知识,校园内设立法制教育宣传栏,宣传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卫生安全及自防自救等知识,从而使安全责任意识和平安和谐观念在全校师生中深深扎根。

三、加强中小学校园安全教育,注重实践体验,掌握生存技能

《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公共安全教育的形式在小学以游戏和模拟为主;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高中以体验和辨析为主。”因此,校园安全教育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实践体验的机会,开展自救自护和逃生实践演练活动。大型的安全演练定期举行,无论是消防演练,还是地震演练,都让学生亲自体验并掌握逃生自救的本领。在活动、实践中指导学生形成技能,保证和谐校园的安全稳定。中小学生应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遵纪守法,和谐共处”的意识,具备自救自护的素养和能力,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加强中小学校园安全教育,学会处理常见的突发事件

教学生防火、防病、防煤气和食物中毒、防盗、防溺水、紧急情况疏散等知识,遇到险情时能避险,能进行自救自护。不与陌生人交往,不接受陌生人馈赠的礼物,受到不法侵害时要及时拨打救助电话寻求帮助。

总之,学校的安全稳定直接关系到校园的和谐,而校园的和谐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新形势下加强中小学校园安全教育工作,认识到没有校园的安全稳定就没有和谐的校园,只有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才能创建和谐校园。安全重于泰山,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我做起,从校园做起,从现在做起,共创安全和谐的校园!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

校园内大学生创业的安全管理 第7篇

一、大学生创业的重要性

大学生创业有着重要意义, 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有利于将知识更好地转化为财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知识经济正逐渐占领主导地位。大学生是高素质人才, 作为新知识的拥有者, 大学生通过在创业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可以将现代化的知识转化为财富, 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二, 有利于缓和就业压力和解决自身就业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剧增, 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 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无法找到满意的工作。大学生通过创业不但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而且还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 从而缓解了社会上的就业压力。第三, 有利于自身更快的成长成才。创业活动是一项复杂艰辛的过程, 在创业过程中大学生面临着众多的问题与困难, 它需要大学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制定详细的创业计划, 对创业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要考虑全面, 经营自己的事业要有耐心、有责任心。因此, 创业对大学生的要求很高, 能够促进大学生更快的成长成才。

二、校园内学生创业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和创业, 很多大学生都选择了自主创业, 但是目前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很低, 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主要是因为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创业的综合素质薄弱

首先, 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心理素质较差。大部分家长认为学生在校期间应该认真完成学业, 不应该从事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这就造成了家庭矛盾, 大学生的创业受到阻碍。创业初期往往最为艰难, 大学生感到异常疲劳, 总怕遇到挫折而导致创业失败, 同时在创业中遇到困难总会怀疑自身能力。其次, 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企业管理经验。大学生创业前期接触的都是创业者的成功案例, 对现实社会的实际情况了解很少, 而且大学生没有工作经验, 不了解企业的各种制度规范, 缺乏企业管理经验, 这就使得创业异常艰辛。第三, 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大学生不了解与创业相关的法律内容, 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着投机取巧的心理, 因违法而造成创业失败的案例数不胜数。

2.大学生创业资金不够充足

大学生创业的先提条件是具备充足的资金保障, 缺乏资金支撑只会导致创业举步维艰, 一切经营活动都无法正常运转。有些大学生的家庭条件较好, 他们可以获得家长的资金支持, 但大部分创业大学生都来自普通家庭, 他们只能依靠向银行申请贷款来解决资金问题, 但由于大学生创业存在巨大风险, 且他们的企业规模较小, 还贷能力弱, 大部分的银行不愿将资金投入到大学生的创业活动中。资金上的缺乏使得大学生的创业无法正常开展。

3. 大学生自主创业项目的选择缺乏理性

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方式有多种, 如自主选择项目、加盟连锁、转让合作项目等, 大学生在选择创业项目前要充分地分析自身和市场情况, 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创业计划, 如果准备不足, 选择创业项目失误, 则会直接导致创业活动的失败。目前, 由于大学生在创业中受资金、经验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选择的创业项目主要集中在产品层次和技术含量较低的领域, 如打印社、小餐厅、中介等, 而且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大学生依靠电子商务而开展的创业项目也很多。大学生无论选取何种创业项目, 一定要做好理性地分析, 确保创业项目能够持续开展。

4.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相对落后

目前, 我国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越来越高涨, 都想通过创业来实现自身价值, 为社会做出贡献, 但我国高校只重视对大学生的专业教育, 忽视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因此, 我国创业教育还比较薄弱, 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体系, 使得大学生创业只能依靠自身力量去发展, 造成了在创业过程中遇到众多困难而无法及时有效地解决。

三、校园内学生创业安全管理措施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入到了创业活动之中, 虽然创业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和企业管理经验, 但是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严重制约着大学生创业活动的正常运转。为了确保校园内大学生创业的安全性, 高校、社会、国家要采取有效措施做到对大学生创业的安全管理。具体措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教育管理理念

受我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高校一直注重的是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 很少花费精力集中在大学生的创业活动上, 大学生创业仅仅是自身行为, 遇到困难和挫折只能依靠自己来解决。高校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 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管理, 构建一个有效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高校要不断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冒险精神及创业技能, 加大对大学生创业中的资金、师资、政策的支持, 努力帮助大学生解决创业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高校对大学生的创业管理要树立三大理念:一是对创业大学生进行合理的划分, 实现对大学生的生存型创业教育和机会型创业教育;二是真正认识到对大学生的创业安全管理有助于大学生的就业;三是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和管理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能够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2.宣传创业知识, 营造创业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有着重要影响, 高校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创业氛围, 如开展创业竞赛、成立创业协会等, 以此来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业意识。同时, 高校还要加强创业理念的宣传, 并将国家有关创业的各项扶持政策传达到大学生群体之中, 确保学生在创业活动中能享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此外, 高校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了解社会的现实情况, 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经验, 做好创业前的准备。

3.增强师资力量, 提高教师水平

校园学生创业的安全管理需要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它需要高校增强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 提高教师对大学生创业的教育水平。具有丰富创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对大学生的创业能够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 因此, 高校要加强对教师创业教育方面的培训, 使其能够正确指导大学生的创业活动。高校要加强与社会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引进校外兼职教师到校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 指导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 同时广泛组织大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 学习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 提升自身的企业运营能力。

4.完善金融体系, 提供资金资助

大学生创业的先提条件是具备充足的资金保障, 缺乏资金支撑只会导致创业举步维艰, 一切经营活动都无法正常运转。为了使大学生顺利实现创业, 国家和社会要加强金融体系的完善, 为大学生提供资金帮助。首先, 国家要建立一个大学生创业领导机构, 不仅要指导大学生的创业活动, 而且还要为大学生提供创业的专项资金, 做到专款专用。其次, 为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政府要加快大学生创业园区的建设, 确保大学生能够依靠这个平台进行各类创业活动。园区内要有配套的管理机构, 为大学生进行创业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创业活动的管理, 促使大学生创业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最后, 国家要出台一些有助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制度, 如企业的注册、项目的资金贷款等, 为大学生的创业扫除障碍, 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健康发展。

5.重视能力培养, 提升自身素质

校园内大学生创业的安全保障不仅需要国家和学校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学生自身的素质也对创业的安全性有着重要影响。大学生要明白整个创业过程是十分复杂和艰辛的, 只有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有能力解决创业中的问题。因此, 大学生要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如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等, 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 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同时, 大学生还要加强与不同专业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沟通交流, 学习他人为人处事的优点, 有助于大学生创业中公共关系的处理。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大学生创业为社会进步带来了巨大作用。但是, 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困难, 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创业的顺利实现, 社会各界只有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的安全管理,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创业的瓶颈, 从而使大学生顺利实现创业。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大学生创业的重要性、校园内学生创业面临的问题以及校园内学生创业安全管理措施, 以期社会各界做好对大学生创业的安全管理, 确保大学生顺利实现创业。

关键词:校园,学生创业,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董光磊.大学生创业难的原因及其对策分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1 (01) .

[2]傅强.大学生创业风险及其防范对策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1 (02) .

[3]赵观石.论大学生创业的六个认识误区[J].教育与职业, 2011 (03) .

狠抓安全教育, 预防校园暴力 第8篇

在遇到勒索、敲诈和殴打时不要害怕, 要敢于抗争。因为这些拦截的不良少年大多和受害者同龄, 他们所实行的第一次拦截往往都是一种试探。如果此时在心理上就被对方所压倒, 任其欺侮, 那么这样的第一次妥协其实就纵容、鼓励了拦截者, 就会带来更不良的后果。因而, 有效防范校园暴力的第一要诀就是“不怕”。“不怕”是力量的源泉。当自己和对方的力量悬殊时, 要在心理、人格上树立起平等的概念, 要认识到自己有保护自己的能力, 以及通过理智和有策略的谈话或借助环境来使自己摆脱困境;遇到自己和对方力量相距不是太远时, 可以考虑使用警示性的语言来击退对方的企图。但要避免使用恐吓性的言语, 以免反而激发拦截者的逆反心理。

二、及时报告

我们也要认识到勒索、敲诈经常是同暴力紧密联系的, 我们提倡学生在“不怕”的前提下与之抗争, 但不意味着逞一时之勇, 反而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因此, 要教育学生在遇到勒索、敲诈后要及时向学校、家长报告。第一次遇到拦截后的表现是十分重要的。无论对方的目的是否得逞, 如果一味害怕而忍气吞声, 或是不想宣扬, 相反的会在无形中助长了对方的气焰, 使得对方以为你软弱可欺, 往往会导致新的勒索、敲诈和殴打事件的发生。因此, 在遇到勒索、敲诈等事件后, 要及时通过学校和对方家长, 给拦截者以惩戒。及时报告, 及时处理, 能有效地制止类似事件的继续发生。

三、搞好人际关系, 强化自我保护意识

这也是防范校园暴力的一条途径。一个有广泛、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 就不容易成为勒索、敲诈和殴打的对象。

四、学校协同家庭共同保护

家庭应和子女就防范问题多做指导, 要求子女能及时将情况告诉父母, 取得父母的帮助;另外, 家庭也要多和学校联系, 反馈子女情况, 对那些经常上课迟到或者是晚回家的学生, 尤其要做好家校的联系工作, 掌握学生行踪, 防患于未然。同时学校也要做好学生的心理指导, 消除学生的惧怕心理, 对有轻微暴力倾向的学生做好心理疏导, 化解矛盾, 融洽其人际关系。

五、慎重择友

要对学生的交友进行教育, 鼓励多交品德好的朋友, 多交“益友”, 不交“损友”, 对已经受到暴力侵害的孩子要多安慰, 但不宜鼓动或煽动其找人来报复, 以免引起更大的争端。

六、转化学困生

大学校园榜样示范教育研究 第9篇

关键词:校园榜样,示范教育,实效性

大学校园榜样示范教育是以榜样人物的可贵精神和先进事迹等来影响受教育者的方法, 其目的是将榜样的优秀品质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品质, 以期使受教育者达到与榜样一样高尚的精神境界, 形成稳定的行为模式。从心理学角度讲, 大学校园榜样示范教育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大学生正处在青年中期, 这一时期是人的一生中生理心理变化最显著的时期, 个体自我意识增强, 可塑性强, 但社会经验不足, 辨识能力相对缺乏。榜样教育通过提供生动形象, 真实可信的榜样规范, 能够帮助学生更明确地领悟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为其培养高尚品质养成良好的习惯提供良好范例。

本文就“大学校园榜样示范教育”的相关问题,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 调查了湖南两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 共计千余多人。从调查中探究当前大学校园榜样示范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防范措施与对策。

1. 大学校园榜样示范教育现状分析

在回答你所在的学校有没有针对大学校园榜样示范教育的宣传活动时, 30% 的同学选择有且活动较多, 23. 2% 的同学选择有, 但对活动内容没什么印象, 46. 8% 的同学不确定是否有, 没什么印象。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大学校园榜样示范教育并没有起到预期的宣传效果。

针对榜样人物的选取是否合理这一问题, 56% 的同学认为不合理。42% 的学生认为比较合理。对认为榜样人物选取不合理的部分同学我们进行了后续访谈, 得出在榜样树立上存在以下问题: 榜样人物是自上而下的树立方式, 通常是由学校树立榜样, 而不是通过学生推选, 学校在选取榜样时并没有很好地考虑到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需要, 榜样人物缺乏公平性、科学性, 缺乏说服力和感召力。

对于是否会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榜样学习活动这一问题, 表示愿意主动参加的学生只有36. 7% , 偶尔参加的大学生达32. 4% , 而30. 9% 的学生选择不会参加。对于“你自身想成为被学习的榜样吗”这一问题22. 4% 的学生回答想, 39% 的学生选择无所谓, 当不当都行, 38. 6% 的学生选择不想, 认为榜样没有隐私, 时刻被关注。通过这两个问题我们可知, 大部分学生自身不愿意成为榜样, 也不想主动参加榜样教育活动。

在问答“你是否会学习榜样并付诸行动”这一问题时只有36. 1% 的同学表示通过榜样学习会因此产生极大的精神动力, 并将这种动力付诸实践, 而43. 2% 的同学并不确定, 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定。另外21. 7% 的同学则明确表示不能付诸实践。

综上所述, 虽然校园榜样示范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榜样教育实际效果并不如人们预期, 实效性弱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榜样教育实效性弱化原因探析

2. 1社会环境多元化而榜样类型单一

追求完美的圣人式教育模式是我国榜样教育的主要模式。这种模式要求人们在任何条件下都要以集体利益为首要出发点, 牺牲小我成全大我, 遇到危险挺身而去, 时时刻刻为人们服务。这种过于传统的道德追求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 社会环境呈现多元化。人们的价值观念是多元的, 精神诉求也是多层面的。符合传统标准的榜样宣传效果不如人意, 榜样形式和内容过于单一, 政治色彩浓厚, 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感受, 难以感染学生, 一定程度上甚至造成大学生的逆反心理; 另一方面过于完美, 高大全面的榜样, 脱离了现实生活, 缺乏说服性, 造成榜样与大学生之间过大的情感距离, 难以产生共鸣, 学生缺乏学习榜样的动力, 大学校园榜样示范教育的实效性越发削弱。

2. 2榜样宣传活动存在弊端

宣传方式存在单调落后性。二十一世纪是新的科学和技术, 新的发明创造层出不穷的时代, 但榜样宣传模式却没有相对跟上。学生喜欢追求新事物, 在这个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 微博、微信、手机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通过问卷调查得知, 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是通过网络了解榜样信息的, 而高校的宣传活动却没有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而是采用简单的“学校树立先进榜样, 学生学习优秀榜样”这一单一的教育方式。通过季节性悬挂横幅, 张贴海报, 开展研究和讨论并写出自己的感受和经验等活动方式进行宣传。过于单一的教育方法, 难以满足广大学生精神领域多元化的需求。引起部分学生本能的拒绝、排斥, 甚至产生了逆反心理, 越是大力宣传的人物他们反而越反感。

宣传活动的短期性。校园榜样的宣传目的就是使学生注意榜样的高尚品质和先进事迹, 从而效仿学习提高自身修养。从了解到接受榜样需要一定的时间, 高校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 各主管部分上下联动开展各项活动, 学生们积极响应, 回馈榜样教育的示范效应。然而由于部门间分工不明配合欠佳, 榜样教育宣传同日常的行政宣传混为一谈。每到一些固定节日, 如“五四青年节”“学雷锋纪念日”高校学工部、宣传部以及校团委等相关部门大都会联合搞一些校园榜样的宣传教育活动, 然而活动时期短暂, 榜样刚刚树立还未来得及宣传推广, 活动已然结束。没有对这些活动进行深入的挖掘, 宣传和推广不到位。学生很难将榜样的力量转化为自身良好的行为, 教育效果相应微弱。

2. 3学生缺乏参与榜样教育活动的积极性

学生缺乏参与的积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学生自身不愿意成为校园榜样, 成为榜样人物后无疑也就变成了校园里面的公众人物, 举手投足见都备受关注, 而众人的关注有时会演变成一种“鸡蛋里面挑骨头”的趋势, 榜样人物的隐私得不到保护。另一方面, 学生学习榜样的积极性不高。校园榜样的树立多是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 强制性的要求举行主题班会进行学习, 或者征文活动, 这种学习形式无可厚非但行政色彩较重且伴随着强制性, 忽略了学生在榜样示范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 会引起学生的排斥感。

3. 提升大学校园榜样示范教育实效性的措施

3. 1适应多元的社会环境, 榜样类型要更加多元化

“榜样教育出现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现在榜样的选择上的。对于榜样的选择我们首先要认识到榜样教育的主客体关系, 即受教育者是先进榜样教育的主体, 而不是一贯鼓吹的榜样者本身。1”校园榜样来自于大学生群体, 每个学生都是潜在的榜样。要使榜样类型多元化就要深入学生中间, 扩宽筛选范围, 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其次, 榜样人物应使大学生主动接受, 即应该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要, 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要适应多元的社会环境, 应使榜样具有客观真实性、鲜明时代性以及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树立道德性榜样的同时不轻视有突出文体特长或具有科技创新精神的同学。再次, 在榜样人物塑造上要充分认识榜样的个性化、不要使榜样类型泛化。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不同, 对榜样的需求也有所不同, 要避免榜样终身制

3. 2丰富榜样宣传形式

榜样的宣传方式容易出现单一性固化的现象, 每一种具体的宣传方式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 同事局限性也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要做的就是充分利用其优势同时在新的时代不断完善更新榜样宣传的方式。在具体应用中, 可以通过举办有关榜样主题的演讲、征文比赛、评选身边的校园榜样等这些传统的宣传形式。榜样的宣传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点, 可以通过百度贴吧、新浪微博等开展在线讨论活动, 引导学生在上网休闲的同时了解榜样, 学习榜样的先进事迹。同时又要对网络中存在的各种不利因素加以考虑, 充分结合其他方式来促进其效果。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丰富宣传形式, 激发学习榜样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学生们的信息反馈, 及时完善校园榜样示范教育的实施途径。

3. 3重视学习效果, 形成实践的反馈系统

检验校园榜样示范教育最终效果的标准是学生是否将榜样身上的精神内化为自身修养并落实到具体实践中。而目前榜样示范教育过于注重表面形式, 注重榜样树立, 榜样宣传, 而没有形成完整的反馈系统。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注重榜样示范教育的全过程。特别是要及时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结束后要有反馈, 及时强化或纠正学生的言行, 使之不断地深入。

3. 4激发大学生榜样学习的积极性

首先, 使榜样与学生达成情感共鸣。大学生道德大学校园榜样示范教育的宣传教育不是简简单单的说教, 而是充满情感的交流。校园榜样要与学生构建和谐友好的朋辈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了解并接受校园榜样, 达到共融的状态。行为意识上相互理解, 才能使学生受到鼓舞形成向榜样学习的动力, 从而不断地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另外“坚持共建性原则, 对良好的榜样行为应给予积极的强化, 在榜样激励的过程中注重反馈与互动, 实现共建。2”如果学校加大对榜样人物的宣传, 对良好的榜样模仿行为积极鼓励, 学生的模仿行为将受到正面强化, 有利于学生将榜样精神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校园榜样示范教育的有效载体。可以通过举办评选身边的校园榜样等活动, 通过榜样主题的演讲、征文比赛, 以校园榜样的高尚品德和先进事迹打动大学生, 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可以有效提高大学校园榜样示范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慧霞.榜样教育在“90后”中应用问题.[D].河南.河南大学.2012.

[2].邢贵红.新时期榜样教育研究[D]广西.广西民族大学.2009.

[3]陈琛.大学生榜样示范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1.

[4]王萍, 王升元.大学生榜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阅读.2010 (9) :14-15.

[5]胡娟论榜样的激励作用及其机制的重构.[J]职业圈.2007.

我国大学校园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探析 第10篇

一、大学校园道路交通事故的界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以下简称《交通安全法》) 第119条第5项的规定, 道路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同时, 《交通安全法》对“道路”的含义也做了解释, 即包括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道路, 还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从道路交通事故的概念分析, 发生在大学校园内的道路交通事故在地域上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属于在高校单位管辖范围, 并且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道路, 发生在该区域的交通事故与一般的交通事故没有差异;另一部分属于在高校单位管辖范围, 但不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道路, 如在校园内一些特定路段有“校外车辆禁止入内”的标牌, 发生在该特定区域的道路交通事故叫“道路”外交通事故, 根据《交通安全法》第77条的规定:“车辆在道路以外通行时发生的事故,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接到报案的, 参照本法有关规定办理。”

二、大学校园道路交通事故频发的原因

道路交通是由人、车、路、交通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统一体, 当大学校园内的这几个要素没有协调发展时就会发生冲突, 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一) 车的因素。

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校与社会的开放与交流活动日益频繁, 许多私家轿车已经步入高校教师家庭, 学生骑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摩托车的很多, 开汽车上学也已不再是新闻。这使校园内人流量、车流量成倍增长, 致使大学校园内的交通环境日益复杂。

(二) 路的因素。

大学校园道路建设缺少人性化设计:一般大学校园内的道路通常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车道没有进行隔离, 交叉路口没有信号灯管控, 道路交通安全设施有缺少或设置不合理的现象, 大学校园的停车场规划也不尽如人意。

(三) 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因素。

许多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认为在大学校园内的交通环境是比较安全的, 因而缺少了对自己交通行为的约束。在这种不安全交通心理的支配下, 许多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在大学校园里注意力不集中。例如, 行人边走路边看书边听MP3, 或者左顾右盼、心不在焉。行人或非机动车驾驶人在随机的位置任意穿越马路现象严重, 行人的异常行为比较多。交通行为细节决定交通安全, 正是这些不起眼的交通行为, 却往往蕴涵着道路交通安全隐患。

(四) 机动车驾驶人因素。

由于大学校园内没有交通警察的现场指挥, 没有非现场执法设备进行监督, 此外, 许多大学校园内道路的基础道路安全设施设置不合理或者缺失, 在缺少交通警察监督和管理的情况下, 造成许多机动车驾驶人放松了安全驾驶的警惕性, 有盲目侥幸心理, 超速驾驶、酒后驾驶等违法行为在大学校园内比比皆是, 因此导致交通事故的概率大大增加。

三、大学校园道路交通事故特点分析

(一)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发生侧面相撞、同向刮擦的交通事故形态居多。

(二) 无信号灯控制的平面交叉路口是交通事故多发地段。

平面交叉路口是道路网络的基本节点, 在这个有限的空间内, 汇集着各种不同流向的交通流, 致使交叉口的交通非常错综复杂。[2]当两股不同流向的交通流同时通过交叉路口时, 就会产生交通冲突, 这是产生交通事故的根源之一。

(三) 当事人主观过错造成的交通事故多。

主要包括:疏忽大意、过于自信、操作不当, 或是机动车占用自行车道行驶、突然靠边停车、车辆行经交叉路口超速行驶没有观察瞭望等。

四、预防大学校园道路交通事故的对策

(一) 进行大学校园慢行交通系统规划。

慢行交通 (Non-motorized Traffic) 通常指的是步行或自行车等以人力为空间转移动力的交通。[3]长期以来, 人们对大学校园内步行和自行车系统的规划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混合交通严重, 造成大学校园交通事故频发。对大学校园内步行和自行车系统进行的规划包括:第一, 要注意在空间上对非机动车与机动车进行隔离, 同时注意自行车道的宽度设计;第二, 注意校园内交叉路口的交通组织与规划。在交叉路口要预防交通事故, 涉及到交通规划设计、出行者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等多方面因素, 只有将各个方面配合起来, 才能达到预防交通事故的目的;第三, 设计满足行人通行要求的人行道;第四, 科学设置行人交通安全设施, 例如, 加强设置行人过街指示标志, 必要时采取机动车道路封闭设施;第五, 合理规划非机动车停车场。

(二) 加强大学校园机动车管理。

1. 加强大学校园机动车停车秩序管理。

第一, 要合理利用经济杠杆适当设置收费停车场;第二, 重点进行大学校园内饭店、宾馆、学术会议中心等对外开放部门的机动车停车场规划, 停车场规划应与大学校园总体规划协调一致, 提高停车场的使用效率;第三, 加强机动车停车场出入口的交通管理, 防止出现交通混乱。

2. 加强大学校园机动车行驶秩序管理。

第一, 合理控制机动车行驶速度。例如:《上海大学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办法》 (2007年1月22日实施) 第11条规定:“进入校园的机动车辆须限速行驶, 出入校门限速为5公里, 校本部道路限速为20公里, 延长和嘉定校区道路限速为10公里。”

第二, 严格控制校外车辆随意进入校园。对教师车辆、部分走读学生车辆和学校有业务往来的车辆要办理校园车辆通行证或经过校方许可后方能进入校园;划分社会机动车完全禁止进入区域范围;对校园内使用机动车 (包括学校的通勤车等公务车) 情况进行摸底备案, 利用校园内的监控设备等对大学校园机动车的各类违法行为或发生的交通事故进行抄告制度, 并与教师和其他职工评先进等挂钩。

第三, 制定大学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办法:各高校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结合高校自身实际制定相关的大学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办法。

第四, 联合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校园内机动车使用者进行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三) 强化大学生道路交通安全教育。

通过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改变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行为, 是一项综合性、社会性的系统工程。[4]高校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知识包括人身安全方面的教育需求比较高, 但目前高校相关部门对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组织形式单一, 缺乏创新思路, 对交通安全管理也缺少有效的绩效考核标准。由于发生在大学校园里的交通事故的受害者绝大多数是大学生, 因此有必要强化大学生道路交通安全教育, 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 在高校设立大学生道路交通安全专门管理结构。

在高校设立大学生道路交通安全委员会, 委员会的负责人由高校的校长或副校长兼任, 该机构负责高校园区内的道路交通安全设计与改造, 停车场的规划与建设, 高校道路交通安全方面规章制度的制定与执行监管, 协调高校具体的教学部门对课程的设置、教师的聘任进行考核和评价。

2. 单独设立或开发《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课程。

高校应当及时开设《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课程, 有条件的还可开发相关的网络课程, 将其设置为选修课或必修课, 课程将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育内容, 而是从大学生的交通安全需求出发, 科学分析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内容, 编写具有针对性的教材, 积极研发和开展具有特色的模拟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网络教学, 推广启发式、研究式、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使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贴近于大学生实际。

3. 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师资建设。

普通高校的教师一般对交通事故发生的规律、特点认识不深, 对交通事故典型案例的分析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现象, 致使授课内容缺少针对性。所以, 有必要加强普通高校教师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既有实践经验又有授课水平的警察、公安院校交通安全方面的教官进行双向交流, 从而实现师资共享。

4. 广泛发动大学生反对交通陋习, 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交通文明行动劝导活动, 做新时代交通文明的先锋。

(四) 加强校园交通事故多发地段的排查与分析。

大学校园交通事故多发地段的形成往往是人、车、路、交通环境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高校负责交通安全的管理部门要组织或聘请专门人员对校园交通事故多发地段进行认真的排查与分析, 及时对校园交通事故多发地段的成因进行鉴别并对其进行改善, 重点对校园交通事故多发地段的人、车、道路和交通条件、道路交通安全设施、校园周边的社会环境进行分析, 反思自身在预防校园交通事故的管理措施方面是否科学和合理, 进而制订预防对策和防范措施, 例如, 对于已发生交通事故的多发地段, 应在其上游根据事故成因或安全隐患类型设置相应的警告标志或者有针对性的禁令标志, 以便机动车驾驶人提前作好防范;[5]或者在大学校园内增设减速垄和减速带, 以降低大学校园内机动车的车速;或者采取设置阻车器、路障、道路反光镜等措施, 从而达到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目的。

(五) 编制校园交通事故应急预案。

一套完整的高校校园应急预案一般包括总预案和专项预案。总预案是阐明应急整体框架结构及应急的基本原则;专项预案是根据总预案的要求, 在危险分析的基础上, 根据事故的种类、现场区域位置等因素, 确定的子预案。[6]高校交通事故应急预案可以作为高校校园预案的专项预案进行编制, 编制时要注意具有可操作性。

我国大学校园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已逐渐被社会各界所关注, 因此, 研究大学校园道路交通事故的规律及特点, 科学地预防和控制大学校园道路交通事故是政府、高校相关的管理机构和社会各界义不容辞的责任。和谐构筑梦想, 平安造就未来。让我们行动起来, 共同为构建和谐的高校交通环境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网.网络视频曝光华中科技大学校园内3年35起车祸[J].http://www.ce.cn/xwzx/shgj/gdxw/201004/21/t20100421_21304735.shtml.

[2]徐晓慧, 王德章主编.道路交通控制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5, 37.

[3]李晔.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探讨——以上海市为例[J].城市规划刊, 2008, 3.

[4]杨钧, 李江平, 王京等.道路交通科学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8, 219.

[5]杜心全, 卢勇主编.道路交通管理[M].北京:群众出版社, 2009, 112.

和谐校园与大学生审美理想教育 第11篇

一、建设和谐大学校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六大报告制订了国家的未来发展策略:“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在大学中的具体表现,是国家先进教育理念的体现,是大学改革发展的关键要素,是大学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有力保障。

二、大学生审美理想教育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大学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主体建设者和受益人,而大学生的精神风貌是和谐校园建设成败的关键所在。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现状决定了采取相应思想教育措施与行动的紧迫性。袁济喜认为,当代美育在审美人格构建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人们克服过度物欲化的价值观,另一个重要职责便是对于人格与个性的提升。由此看来,审美理想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教育中最有生机活力的一环。

审美理想既是人类审美活动发展的历史积淀,又是对美的最高境界的一种向往,它以强烈的情感色彩表现着人类对美好现实和未来的向往与追求,鼓舞着人们按审美规律有目的地为实现崇高的理想而不懈奋斗。理想教育与审美理想相结合会更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实践证明,人们在改造现实世界的活动中,总是把自己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判断和审美理想统一在一起进行,这里面包含着对有价值的、善的、美好的生活追求,并希望把美带到自己的全部生活中。因此大学生应该在审美理想的召唤下,培养高尚的精神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并学会在实践中发现和创造美,积极参加各项文化活动,不断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提高艺术审美修养。

三、大学生审美理想教育的基本内容

审美理想是人们所期待、崇敬和追求的最高文化境界,是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精神追求的一部分。大学生的审美理想包括:(1)对美的形式的追求;(2)对美的生活的追求;(3)对校园之美的追求;(4)对家庭和社会之美的追求;(5)对人格之美的追求。

首先是对美的形式的追求。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对“色彩、形体、声音”等方面的美有所欣赏和感受。比如“对美的色彩的追求”表现在对各种颜色的鲜花的喜爱,对五颜六色的服饰的痴迷等等;“对美的形体的追求”表现为对物体的比例、对称、曲线乃至黄金分割律的天然爱好等等;“对美的声音的追求”表现为爱听美丽动人的音乐,用各种美妙的音乐做自己手机的铃声,喜欢说话有磁性的嗓音等等。当然,在这些对美的形式的追求过程中,也暗含着除“单纯整一、对称均衡、比例协调、节奏韵味、多样统一”的普遍审美判断标准之外的“生活气息美、活泼动感美、优雅气质美、形式超越美”,这些内涵体现着大学生对形式美的生动理解和感受。

其次是对美的生活的追求。大学生们热爱大自然,喜欢旅游,喜欢挑选适合自己的时装,乐于在网络时代的网络虚拟世界中传达自己的感情;同时也希望自己有健美的形体、高雅的举止。他们一般都对艺术有特殊的偏爱,在学习之余喜欢读小说、听音乐、看电影、参观展览等等。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会尝试着进行美的生活的创造,比如把宿舍布置得清洁整齐,在自己的书桌上摆放精美的插花,在教室的墙上张挂漂亮的摄影作品和书法名画等艺术品。

再次是对校园之美的追求。校园之美既指具体校园环境的美丽,也指校园文化氛围之美,还指无形的学校精神之美。“校园环境之美”主要体现在校园风景的优雅美丽、各类建筑的古朴新颖、校园造型的别出心裁、人文景观的搭配得当。“校园文化氛围之美”主要体现为各种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校园文化开放自由、校园文化能表现大学生们的青春热情等方面。“学校精神之美”体现为学校处处以学生为主人,一切为学生的成长与未来服务,鼓励学生顽强拼搏、富于创造性地学习与生活,老师们言行举止洒脱儒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人格理想与社会信念。

然后是对社会和家庭之美的追求。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一个和睦的家庭能给他带来无限的温馨,一个有道德的家庭能培育他的纯洁与高尚,一个举止高雅的家庭能锻造他的气质风度,而一个争吵破裂的家庭会带给他身心的无比痛苦,一个堕落败坏的家庭只会给他走向犯罪的深渊埋下定时炸弹,一个庸俗无聊的家庭会把他熏染得面目全非。社会之美主要包括社会制度之美、社会公德之美、公民精神面貌之美、环境气候之美等,大学生对社会寄予了很高的期待,如果社会面貌恶俗不堪,大学生们就没有了追求美好高尚的可靠精神保障;如果社会面貌和谐美丽,则大学生们会觉得其理想与奉献皆有实现的价值意义与可能性。因此,小到家庭环境,大到社会环境,这些都是大学生审美理想信念的外部气候,是需要全社会共同构筑的审美精神基础。

最后是对美的人格的追求。大学生的人格之美主要内容包括:(1)美的日常心情,即有美好的生活态度,能开朗、愉快、幽默地过好每一天;(2)美的惯常心态,即对自己充满信心,能恰如其分地评价自己,扬长避短,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地调控自己;(3)美的交往能力,即有与社会保持良好接触的交往能力,能以主动开放的态度接触各种新鲜事物,并与他人和睦相处,思想与行为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4)美的生活情趣,即有高雅的审美情趣,能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审美思潮的侵蚀,有辨别美丑的判断能力,自觉地创造美好的生活;(5)美的理想信念,即能为高尚的理想与信念而奋斗终生,即使遇到任何困难与挫折,都能勇敢地面对,最终实现这些美好的理想信念。

四、如何服务于和谐校园建设和大学生审美理想教育的实施

一方面要抓好硬件设施建设,包括美化校园、设置审美娱乐设施、设立审美理想教育咨询机构、设立各项竞赛评比标准、制订奖惩措施、建立舆论监督机构等。对学生进行审美理想教育必须和校园环境的美化紧密结合起来。大学生白天在教室的时间比较长,一个幽雅和谐的校园和安静整洁的教室,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于他们提高精神境界,得到美的享受。所以说,校园环境的美化是实现审美理想、进行审美创造的重要内容。同时,应该注意培养他们的艺术审美情趣和审美意境,比如音乐课堂上播放的革命歌曲气势磅礴,可以通过相关讲解来创造一个情景相融的审美意境,从而激发学生高亢激昂的热情;而民俗歌曲清朗委婉,可以通过对相关地域文化的介绍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有“音乐感的耳朵”,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艺术审美教育目的。

校园安全教育应作为常态 第12篇

一、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频繁发生的校园踩踏事故, 问题根源究竟何在?今年三月份的日本地震, 日本的中小学在发生地震的时候, 没有发生一起校园踩踏事件, 而且学生都安全的撤离了校园。这和日本教育中安全教育是离不开的。平时学校须加强对学生的突发事件应对能力训练, 突出重点, 结合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 找出适合本地学校背景、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来。不要总是采用老师主导的方式, 训练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为主, 老师或校外专业人员进行指导。

开展安全教育, 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 学校要通过惨痛的拥挤踩踏事故的案例, 采用多种形式, 提高学生安全意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发生拥挤踩踏事故的主要原因和严重后果, 掌握防范措施。还要对学生进行安全行为的培养, 让学生养成下下楼梯轻声慢步并靠右行走的习惯, 禁止学生追逐打闹。

二、分析可能导致踩踏事故的原因

学校中的踩踏事故是导致学生群死群伤的严重恶性事故, 因为学校的学生人数多, 而且安全意识谈薄, 特别是中小学生, 如果有故事发生, 必定会造成多名学生的死伤, 那么, 最容易发生事故的时间就是在集会时, 做课间操时及下课放学时, 学生集中上下楼梯, 而且心情着急, 你追我赶。最容易发生事故的地点应该是每层教学楼的拐角的地方, 因为学生都会汇集在这里, 速度快, 到这要减速, 有些学生容易在这里摔倒, 而且拐角处看不到下面的情况, 无法减速。有些情况是学校教学楼的质量不好或多年失修, 容易倒塌, 或者学生受到惊吓, 产生恐慌, 出现惊慌失措的失控局面, 而相互踩踏, 导致事故的发生, 生命失去, 悲剧重演。还有安全管理的缺失, 也是造成事故发生的主要祸害。

三、保持头脑清醒, 预防踩踏发生出现混乱局面

1. 在拥挤的人群中, 要时刻保持警惕, 当发现有人情绪不对, 或人群开始骚动时, 就要做好准备, 保护自己和他人。保护自己就是很好的保护他人, 因为当踩踏事故发生的时候, 你是受害者, 同时也是去伤害别人的对象, 因为踩踏事故是互相受害的。所以在人群中, 要观察其他人的情况, 时刻保持头脑的清醒, 可以很好的减轻事态后果, 也可以做到最好的保护自己。

2. 在楼梯口走路要有足够的敏感度, 不要打闹和玩耍, 特别是在人流急的时候和其他同学打闹。下楼梯要看脚下的路, 不要只顾着和同学聊天。千万不能被绊倒, 避免自己成为拥挤踩踏事件的诱发因素。每件踩踏事故的发生中, 诱发事故的因素, 都是最严重的受害者, 甚至死亡。

3. 当身不由己的进入混乱的人群中时, 当发现自己前面有人突然摔倒了, 马上要停下脚步, 一定要双脚站稳, 抓住一件牢固的物体, 不让自己摔倒, 同时大声呼救, 告知后面的人不要向前靠近。这样可以很好的警告后面的同学不要往下冲, 避免更多的人陷入其中, 防止让事态进一步恶化和严重。

4. 若被推倒, 要设法靠近墙壁。面向墙壁, 身体蜷成球状, 双手在颈后紧扣, 以保护身体最脆弱的部位。如果能在人群拥挤中前进时, 要用一只手紧握另一手腕, 手肘撑开, 平放于胸前, 微微向前弯腰, 给自己留有一定空间, 以保持呼吸道通畅。一旦被人挤倒在地, 设法使身体蜷缩成球状, 双手紧扣置于颈后, 保护好头、颈、胸、腹部。

四、事故已经发生如何安全脱险

1. 如果出现拥挤踩踏的现象, 一方面赶快报警, 及时联系外援, 赶快拨打110、或120等寻求帮助。另一方面, 在等待救援和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前, 要抓紧时间用科学的方法开展自救和互救。为救治严重的伤者, 赢取时间。当有出现大量出血者, 必须立刻采取止血措施。常见的止血方法有指压止血法和加压包扎止血法。指压止血法足用手指压住出血伤口的上方 (近心端) , 阻断血流, 达到止血的目的, 但是时间不能过长, 过长时间会造成流血部位整个坏死, 必须在一段时间后松开。加压包扎止血法是用干净, 消过毒的厚纱布覆盖在伤口, 用手直接在敷料上施压, 然后用绷带, 三角巾绕住纱布, 以便持续止血。如果紧急, 没有纱布, 也可以用弹性不好的布料来代替, 如果有发生骨折的情况, 应设法固定骨折的部位, 防止发生移位。同时用木板或者木棍加捆绑住来固定骨折的部位, 防止再次受到伤害, 如果没有出现大量流血的骨折, 可以安排他在安全的地方等待医务人员救助。

2. 在救治中, 要遵循先救重伤者、老人、儿童及妇女的原则。判断伤势的依据有:神志不清、呼之不应者伤势较重;脉搏急促而乏力者伤势较重;血压下降、瞳孔放大者伤势较重;有明显外伤, 血流不止者伤势较重。当发现伤者呼吸、心跳停止时, 要赶快做人工呼吸和辅之以胸外按压。一般是采取一呼二压法, 就是人工呼吸一次, 做两次的胸部按压。

总之, 在拥挤的人群中, 一定要时时保持警惕, 不要总是被好奇心理所驱使。当面对惊慌失措的人群时, 更要保持自己情绪稳定, 不要被别人感染, 惊慌只会使情况更糟。已被裹挟至人群中时, 要切记和大多数人的前进方向保持一致, 不要试图超过别人, 更不能逆行, 要听从指挥人员口令。同时发扬团队精神, 因为组织纪律性在灾难面前非常重要, 专家指出, 心理镇静是个人逃生的前提, 服从大局是集体逃生的关键。

参考文献

上一篇:电机速度控制下一篇:当代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