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检测技术范文

2024-09-07

动态检测技术范文(精选12篇)

动态检测技术 第1篇

B4移动互联网的井喷前夜

【指点迷津】

B6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四大关键

在专家看来, 四方面的因素将对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产业态势】

B7规模效应下的业务创新

众多服务提供商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交流平台, 为移动互联网新业务的诞生和优化提供了非常适宜的生长环境。

【终端演进】

B8移动互联网终端呈现三大趋势

【网络承载】

B9 IPv6产业蓄势即将开启商用时代

【无线畅享】

B11新一代无线城市建设借WiMAX之力

相对于3G和LTE, WiMAX更适合以大容量、高频谱效率用于满足无线互联网对数据的需求。

B12 WiMAX论坛副主席:

WiMAX的亮点就是与3G的互补

叶唯琛:WiMAX更适合“无线城市2.0”

技术方案Tech-Solution

『芯片终端』

B16中国移动谈智能卡发展:从小店铺到大超市

B18与运营商共赢全业务流程模式制胜移动通信智能卡

B19金雅拓:服务中国智能卡市场20年

B20德卡:迎战第二个智能卡行业发展高峰

B21上海柯斯:推动移动通信智能卡多元化应用

智能卡的功能整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移动支付与智能卡的整合, 二是安防和办公自动化的整合。

『绿色通信』

B22传送网节能增效方法聚焦

当前, 节能减排成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共识, 采取良好的方法对传送网的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进行节能降耗, 意义重大。

『视频通信』

B24基于USSD技术的无线图像监控解决方案及业务应用『光通信』

B26 EPON在商务光网中的应用

『IT支撑』

B28 SOA力助广东移动全业务运营

北电首次完成北欧40G/100G光传输测试

本刊讯日前, Banverket ICT通过北电光传输解决方案, 在其位于松兹瓦尔和斯德哥尔摩间的光传输网络上完成了10G/40G/100G同时传输现场试验。试验的总光纤传输距离长达810公里, 这也是北欧地区首次进行的类似试验。此次试验表明北电的40G和100G解决方案可以帮助Banverket ICT在

此次试验表明北电的40G和100G解决方案可以帮助Banverket ICT在不进行任何大规模基础架构调整的情况下, 满足未来用户对带宽的需求。这次100G光传输网络现场测试使用了北电的40G/100G自适应光学引擎技术, 在没有使用任何再生器或外部光纤补偿器的情况下, 在现有5跨段10G工程链路上测试10G、40G和100G波长的混合传输。

华为C7600独创“航家”系统

本刊讯 (记者徐超) 日前, 中国电信宣布在全国首批120个城市正式商用其3G业务。其中, 中国电信首批集采的3G手机华为C7600除了配备流行的全触控功能, 还内置了华为独创的GPS“航家”系统。

GPS“航家”系统实现卫星与通信基站复合定位, 使用“极速搜星”功能, 用户可在10秒内搜到GPS卫星信号。其中车载导航可规划导航路线, 自动启动导航, 收到短信, 手机可自动播报发件人的姓名和短信内容。步行导航可为用户提供全程详尽导航, 定制多种公交、地铁换乘方案。同时, “航家”GPS系统还提供位置服务, 用户拍摄带有位置信息的照片即可在导航地图上定位, 并快速寻找周边各种服务信息。另外, 用户还可以很轻松地与他人共享所处位置, 通过MMS、蓝牙发送带有位置信息的照片, 告知他人自己所处地点, 方便寻找。

上海贝尔推出面向全业务运营时代的“睿智光网络”

本刊讯 (记者李正豪) 近日, 上海贝尔推出了面向全业务运营市场的光网络PTN解决方案、基于灵活配置的“零接触光子技术”W DM/ROADM解决方案及跨越多个层面的多层智能光网络解决方案, 积极应对诸如大颗粒业务的传送与调度、分组传送、传送网的智能化以及降低传输成本和功能、节约能源、降低有害物质排放等技术发展课题。新的电信运营模式不仅会推动光网络技术的发展, 还会对目前的光通信技术带来新的挑战。上海贝尔的“睿智光网络”采用全系列的、端到端的解决方案来确保网络扩展性的实现, 同时兼顾与无线传送的结合。

Sun发布新的开放网络系统产品

本刊讯 (记者杨海峰) Sun Microsystem公司近日宣布, 为实施开放网络系统战略, 推出新产品和新技术。Sun公司推出的面向数据中心各部分的新产品包括新的先进刀片架构、新的网络技术以及7款基于英特尔至强5500系列处理器的新系统。Sun的开放网络系统方法是“网络就是计算机”这一理念的进一步发展, 是一个指导性的技术原则, 通过集成Sun的各种技术实现了高速度、简单性和成本节省, 这些Sun的技术包括:基于闪存的固态硬盘 (SSD) 和开放存储平台 (速度) ;集成连网功能 (简单性) ;先进的散热管理和Solaris操作系统 (节省成本) 。

AMD推出超低功耗四核皓龙处理器

本刊讯 (记者杨海峰) AMD公司近日宣布推出A MD最低功耗的x86服务器处理器。该处理器采用45n m制程的40W四核皓龙EE处理器。新的40W ACP (平均处理器功耗) 处理器专为高密度数据中心环境设计, 该处理器提供一整套虚拟化和能耗管理能力, 能够让客户在不影响功能设置的同时部署具有极低功耗的服务器。与AMD四核皓龙HE处理器相比, 在相同平台内, AMD四核皓龙EE处理器的能耗效率显著改善。平台级能耗节省达13%, 而空闲处理器能耗节省达14%。在同样的性能级别, 新EE处理器比前几代产品每瓦性能提高达62%。

VMware推出业界首款云操作系统VMware vSphere 4

本刊讯 (记者舒文琼) VMware公司日前宣布推出业界首款云操作系统VMware vSphere 4, 旨在提供高效、灵活、可靠的“IT即服务”。VMware vSphere4与过去的系统相比, 提高了30%以上的整合率, 节省了高达50%的存储成本和20%的电力成本;具有更高的性能和可扩展性, 可实现100%虚拟化的内部云;提供了对应用服务水平的超强控制力, 为独立于操作系统和应用架构的所有应用提供符合要求的可用性、安全性和可扩展性;客户具有宽泛的选择范围, 不依赖于特定的硬件、操作系统、应用架构以及内部和外部的应用托管商。

惠普推出最新一代HP ProLiant G6服务器

本刊讯 (记者李新苗) 近日, 惠普工业标准服务器产品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巡展, 北京首发站隆重推出了最新一代HP ProLiant G6服务器。据悉, ProLiant G6利用多项技术, 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数据中心容量, 并提高了服务器性能。G6采用了动态功率封顶技术, 内存、存储都两倍速度提升, 其任务完成能力相当于两倍数量的普通服务器;G6还采用最新的四核Intel至强5500处理器;同时最大限度提高虚拟化潜力;借助HP Insight Dynamics-VSE、面向刀片系统的Virtual Connect Flex-10, 大大降低虚拟化流程复杂性。

应用·拓展

泰尔实验室联手思博伦扩展测试内容

本刊讯 (记者鲁义轩) 4月27日, 思博伦通信宣布中国泰尔实验室 (CTTL) 已经选择了思博伦通信的C2K-ATC SC系统作为手机信令一致性和网络安全性能测试的测试方案。采用思博伦通信的C2K-ATS SC系统, CTTL现在可以进行更全面的CDMA手机的认证测试, 不仅包括了物理层的测试, 也包括了协议一致性和R-UIM卡测试。据悉, 思博伦通信的CDMA自动化信令一致性解决方案, 提高了测试效率和准确性, 具有业界最佳的测试覆盖能力。

联想“智音”手机P619成就新“听觉”

本刊讯 (记者鲁义轩) 日前, 联想移动推出一款拥有“智音”技术的P619手机.P619拥有独特的降噪还原话音技术、电话会议功能以及出众的音乐播放品质, 精钢金属机身, 正面镶嵌着2.4英寸QVGA触摸屏, 背面是25mm的震撼外放喇叭, 无论视觉还是听觉都为您提供最佳效果。“智音”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降噪系统设计, 同时, P619具有超强的免提功能。

蓝牙3.0+HS规范正式公布

本刊讯近日, 蓝牙技术联盟正式颁布了新一代标准规范“Bluetooth Core Specification Version 3.0+High Speed”, 可简称为“蓝牙3.0+HS”, 或者“蓝牙3.0”。蓝牙3.0的核心是“Generic Alternate MAC/PHY” (AMP) 。这是一种全新的交替射频技术, 允许蓝牙协议栈针对任一任务动态地选择正确的射频。通过集成“802.11 PAL”, 蓝牙3.0的数据传输率提高到了大约24Mbps, 是蓝牙2.0的八倍, 可以轻松用于录像机至高清电视、PC至PMP、UMPC至打印机之间的资料传输。

三星发布1.5TB外部硬盘驱动器

本刊讯 (记者徐超) 4月29日, 三星电子宣布推出其新款1.5-Terabyte外部硬盘驱动器Samsung STORY工作站。该工作站采用3.5英寸外部硬盘驱动器, 在其铝壳下配有增强版安全软件, 可进行个人数据备份、数据保护、存储音乐、照片和视频文件, 并且提供了三种方法来保证数据安全, 分别包括自动备份、SecretZone和SafetyKey。Samsung STORY工作站拥有1TB以及1.5TB的容量, USB2.0接口, 并且提供为期3年的授权。

Life Size推出首款支持双显视频的高清系统

铁路动态检测实习总结 第2篇

这个月已经结束,审视自己这个月来的工作,总结这个月的得失,感触很多,以下简单介绍下我这个月来的工作学习情况。一.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 这个月来,积极参加车间,班组组织的各种形式的学习,无论学习党中央的文件精神,还是学习部局及段党委下发的文件精神,我都抱着认真学习的态度,及时了解党的方针政策,部局及段形势的发展。领会精神实质,在思想上始终与党中央政治思想路线及各级领导的要求保持一致。

二.爱岗敬业、做好本职工作 我的岗位是一名动态维修工,我目前是生产学习检修,除按计划正常检修外,主要和师傅检修管辖区域动态设备的临时故障处理及配合兄弟单位施工作业。处理临时故障,需要对故障分析透彻、出动快速、准确判断故障原因、处理果断,不然就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将故障排除,恢复设备正常运行。要做到以上几点,需要平时多学习,勤思考、对设备的性能及作用原理有比较详细的了解,不断总结积累平时工作中处理故障的经验和教训。例如设备在通过检测车检测时,有一项是合格,为此班组进行了分析,车间还组织我们与兄弟班组进行了技术交流,找出问题所在,主要是认为部检测车刚过去没有几天,而且是优秀,没有必要进行调整,通过分析与交流,从主观上查原因,找差距,找教训,制定整改措施,改正不足。回来后,在车间领导的带领下,同事们的帮助下,按整改措施对每台设备进行了整改。通过整改,我所包保的设备取得了连续三次检测车检测结果全优的好成绩。通过这件事,使我认识到,要想在安全生产主战场上建功立业,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端正态度,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时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把安全生产,看作是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政治任务,始终坚定不移地把安全生产摆在重于一切的位置。

食品检测领域的市场动态及技术发展 第3篇

记者:目前越来越多的检测仪器制造商加入中国的食品检测行业,中国食品检测行业的市场概况如何?为什么会让大家趋之若鹜?

郭鹏:首先,这个市场是很有潜力和发展空间的。很多国外的食品检测仪器供应商,或者医疗机械和环境监测仪器制造商都在不断地涌入中国食品检测行业,这些企业在食品检测领域已经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技术,非常具有市场竞争力。还有国内的国有和民营企业,他们一方面利用国家专项资金的鼓励,一方面紧抓市场需求,快速地发展壮大,也成为检测领域的一支强大队伍。各方面的资本都在向这个领域汇流,说明大家非常看重这个市场。

食品安全检测只是按照应用领域去划分,上游的行业还是化学分析,化学分析不仅应用到食品分析中,而且在医疗、化工、石油、环境等各领域都有应用。食品安全检测仪器种类涵盖了化学分析、生命科学、电子信息,它的应用范围非常广,很方便向其他的领域去拓展。现在这些企业在投入_些高端检测技术,进行一些研发的时候,考虑的不仅仅是中国的食品检测市场。在产品真正成熟之后,还可以外销,打开国外市场。而且,对企业来说,是不会仅仅局限在食品这一个方面,它可以针对不同行业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但其核心技术具有同源性。

记者:随着更多企业的涌入,这个市场会不会饱和,或者什么时间可能会饱和?以后这个行业又会朝怎样的方向去发展?

郭鹏:评判市场是否饱和,要看这个行业的发展程度,行业发展成熟的时候,对应的市场才会出现饱和。这个行业怎样才算是真正发展成熟,标志就是内资和外资企业可以达到平分秋色的地步,这时行业的发展是比较健康、比较稳定的。目前食品检测这块,国产仪器的检测能力,稳定性和可靠性做的还不是很好,高端的仪器基本上都是国外的,国产仪器还需要一定时间的发展。现在食品检测领域,包括整个生命科学和化学分析仪器市场,都远远没有达到饱和程度,而是正处于快速增长的前期阶段。食品安全检测这个领域,保守估计在5年内是绝对不会达到饱和程度的。

在未来5年,食品安全检测仪器市场的发展主要有以下3个趋势:

首先,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及质谱仪需求将保持旺盛。最受关注的药物残留、重金属、微生物及毒素、食品添加剂等检测项目,需要精确的实验室测量,复杂的分析和分离纯化,色谱与质谱分析方法的应用,造就了大型检测机构采购高端检测设备的高峰。未来国家会加强食品源头污染和非法添加剂的检测,重点聚焦重金属、微生物、食品添加剂等项目。实验室进行的例行检验与鉴定性检验需要高性能、高稳定性的设备来保证。

其次,本土企业在中高端检测仪器市场竞争中将更加活跃。目前,高端食品检测仪器市场仍然主要依赖外资厂商,如安捷伦、赛默飞世尔、日本岛津等。外资企业技术实力雄厚、产品成熟稳定、品牌知名度高,但产品价格高昂,维护维修费用不菲,而且可供选择的低配型号不多,对国内的设备采购方来说负担很大。国产中高端检测仪器经过长期的技术积累,将利用较高的性价比优势撬动市场,势必对进口产品的价格构成压力,更多地参与到检测仪器的市场竞争中。

最后,现场、快速、在线、低成本检测方法将成为食品安全检测仪器市场的重要推手。未来,食品安全检测仪器将越来越频繁地走出实验室,在生产与流通“一线”领域监督食品的安全性。市场需要企业提供简单的,便于操作的,在线的,性价比比较高的仪器,这就要求仪器能够适应各种恶劣工作环境,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可维修性,同时又不能显著降低仪器的测试精度,保证仪器的便携性和操作性,方便各类操作人员使用单一功能进行重复性检测工作。

记者:各组织、企业建立的第三方实验室在我国现在是遍地开花,仅苏州就有1500多家,您能谈谈我国第三方实验室的现状吗?

郭鹏:第三方实验室主要分为政府部门的、外资的和民营的。外资的做出口检测比较多,民营也是以这个模式在发展,政府检测机构具有鲜明的国家部门的特点。目前,我国现有的第三方实验整体来看,存在食品检测项目很多,但单项收费较低,一些项目的检测技术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的现象。虽然食品检测这块的第三方实验室数量看起来挺多,但除了一些规模比较大,经验非常丰富的实验室,总体的检测收入不高,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相互整合。

记者:刚刚提到第三方实验室可以分为政府部门的、外资的和民营的,他们在市场和技术能力方面有什么不同?

郭鹏:政府部门的检测机构拥有国家的资金投入,配备的仪器非常高端,在检测人员方面也十分有保障。政府的背景让其更有公信力,更有权威性。但政府部门的检测机构在市场化方面做得一般,服务意识跟不上。相对的,民营检测机构的市场化程度非常高,会时刻考虑检测这个行业的发展趋势,不断研究新的应用出来,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很快。其对自己工作的权威性也非常重视,在检测的严谨性方面,与政府的检测机构没有任何差距,但目前公众看来,还是政府更有公信力。这种看法会逐渐地改变,这是跟社会的发展程度相关的,大家对这个方面的认识提高,自然就会对其客观地看待并接受。国外的检测认证都是相当于国内的私营检测机构在做。

在技术能力方面,能够检测的项目是跟仪器投入一致的。国家每年对政府部门的检测机构,特别是国家级的检测机构的资金投入很大,能够支撑进行很多项目。而民营更多是根据市场导向进行投入,配备的仪器和开展的项目,都是由市场需求来定的,政府的检测机构是很少去考虑这些。

记者:最后,希望您谈一下食品检测行业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郭鹏:食品安全检测的技术支持体系,在整个国内来说,相对于中央机构,下面三四级城市的技术手段和检测能力是很薄弱的。国家级的质检单位,靠国家提供的技改费,投入的资金,发展的非常陕,其配备是相当完全的。相对的,三四级城市,或者县市级的质监所,这些真正需要弥补检测实力的基层一线单位,检测能力是非常差的,一些最基本的检测都不能保障。这其实是一个马太效应,越是不需要再配备的,国家给他投入的资金就越多。

标准及制度的执行是解决食品安全的关键。我国的食品安全体系是很健全的,要求整个加工过程的每个环节都要进行检测,但实际的执行效率非常低。为什么双汇的瘦肉精事件是到最终端才检测出来?像屠宰场这种原料供应环节,国家对其检测设备和检测人员的配备没有强行、硬性规定,而仪器的投入和维护,及检测人员的设置,会大大增加成本,降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这种制度规范在执行过程中根本没有落实。国家在2012年和2013年,会对基层检测机构和一线检测环节进行重点投入。

技术动态 第4篇

本刊讯 (记者杨海峰) 7月21日英特尔公司宣布已经开始采用更为先进的34nm生产流程制造其领先的NAND闪存固态硬盘 (SSD) 。SSD是电脑硬盘的替代品。凭借更小的芯片尺寸和先进的工程设计, 34nm产品将使SSD的价格与去年相比降低60%, 为PC和笔记本电脑制造商及消费者带来实惠。由于SSD不包括任何移动部件, 因此与传统硬盘 (HDD) 相比, 拥有更强大的性能和更好的节能性, 而且更加坚固耐用。采用34nm闪存的英特尔X25-M可以向下兼容当前的50nm版本, 还可以向下兼容并替代传统硬盘 (HDD) 。

中兴通讯携手微软推4款手机布局3G智能市场

本刊讯 (记者李鹏) 近日, 中兴通讯携手微软在北京推出了4款基于Windows Mobile的3G智能手机N61、N72、X60和X70, 这也是中兴通讯首次大规模地推出智能手机产品。这4款手机的发布不仅推动了智能手机的普及风潮, 并且, 中兴通讯与运营商以及微软三方的密切合作实现了终端、网络、应用的完美融合, 其“铁三角”合作模式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升华。N61和N72两款手机外观庄重、造型简约, 超薄的设计加上触摸屏与全键盘双重输入, 方便海量信息处理, 让商务用户充分享受“移动办公”的便捷。X60和X70则拥有全触摸屏、滑动式的操作, 优雅时尚的外观和7.2Mbit/s的上网速度, 更能吸引“时尚一族”的眼球。

中兴通讯演示业界首个LTE和EV-DO Rev.B双模系统

本刊讯 (记者杨海峰) 7月22日, 中兴通讯正式亮相2009年度的日本通信展, 重磅推出LTE和EV-DO Rev.B的双模系统, 现场流畅演示了高清流媒体、FTP下载、互动游戏等高速数据业务。该双模系统是基于中兴通讯已经大规模成熟商用的SDR (Software Defined Radio) 软基站平台;迄今为止, 这是业界首度公开演示LTE和EV-DO Rev.B的双模业务。中兴通讯的基于SDR平台的EV-DO Rev.B系统可平滑演进到LTE, 增加LTE基带板件以及软件升级即可完成向LTE升级。中兴通讯EV-DO Rev.A仅通过软件升级可演进到EV-DO Rev.B网络, EV-DO Rev.B网络可兼容原EV-DO Rev.A用户的接入。本次展会演示中, 中兴通讯依然采用EV-DO Rev.B第一阶段技术, 三载波捆绑起来, 可实现9.3Mbit/s的下载速率。

德州仪器推出最新款MSP430超低功耗MCU

本刊讯 (记者王涛) 德州仪器 (TI) 日前宣布推出具备嵌入式全速USB2.0 (12 Mbps) 的新型MSP430F55xx微处理器 (MCU) 系列。全新的F55xx系列将高性能模拟及其它智能集成外设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可实现全球领先的超低功耗。F55xx MCU无需使用电源线, 因而非常适用于包括消费类电子、针对医疗保健和工业等便携式测量在内的低成本应用。

Sun扩展开放网络系统架构

本刊讯 (记者杨海峰) 7月21日, Sun Microsystems公司发布了多款产品, 其中包括:面向Sun SPARC企业系统的1.6GHz处理器;利用最新版Solaris操作系统的Sun逻辑域虚拟化软件;基于开放网络系统的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旨在帮助提高应用性能和投资回报。Sun还推出了基于AMD皓龙处理器的刀片和机架式x64服务器。

Avaya全新one-X Agent打造“虚拟”客户服务

本刊讯 (记者杨海峰) 7月16日Avaya推出功能强大的最新版Avaya one-X Agent桌面应用解决方案, 旨在提高“虚拟”客户服务的效率。新方案具备众多显著增强的功能, 包括精心优化的用户界面、嵌入式视频以及更丰富的部署选项等。Avaya one-X Agent为在家中、总部或远程任何地点办公的客服人员提供了一个简单易用的界面, 使他们能够方便地使用所需的复杂功能, 来提供高水平的客户服务。Avaya one-XAgent可令企业根据客服人员和专家的技能水平进行高效匹配, 而不必局限于他们的的办公地点。

EMC发布Ionix新软件

本刊讯 (记者李新苗) 近日EMC公司发布EMC Ionix IT管理软件, 帮助客户加快实现从物理IT到虚拟IT再到云基础架构的跨越, 增强EMC在虚拟数据中心的领导地位。Ionix软件将自动化的配置解决方案与EMC新近统一的领先管理软件产品相结合, 为客户提供跨物理和虚拟IT基础架构的卓越洞察与控制能力。Ionix把这些产品汇集成统一的产品线, 为客户提供跨越物理和虚拟IT基础架构的管理能力, 管理服务器、网络、存储和应用程序。Ionix软件和解决方案以全新水平的集成和自动化实现突破, 利用每一个解决方案的开放性和独特的自动化特性, 加快虚拟化管理步伐。Ionix解决方案涵盖四大类, 每一类都为虚拟数据中心带来独特的好处。

NEC开始提供新型数字标牌服务解决方案

本刊讯 (记者王涛) 近日, N E C为了强化全球的数字标牌业务, 开始提供名为“PanelDirector”的整合品牌, 这是一个从支持内容生成到提供服务的数字标牌服务解决方案。数字标牌是通过放置于街头、车站、机场、综合设施等地的液晶显示器显示各种信息的下一代信息传递系统。目前N G N、手机、Wi M A X无线宽带技术等的快速发展和通信网的安全性以及数字内容的发送管理技术的提高, 正在加速数字标牌向网络型转化, 并创造出更多样化的服务和内容。

诺基亚N86 8MP登陆国内市场

本刊讯 (记者王涛) 近日, 诺基亚N86 8MP会登陆国内市场。N86 8MP具有广角卡尔蔡司光学镜头以及800万像素传感器, 其快速机械快门和自动运动模糊消除功能可以确保更短的反应时间和更少的动态模糊。诺基亚N86 8MP的高速连接性让上传图片和视频到社交网站变得简单和快捷。该机具备可随身携带的诺基亚地图3.0、内置的指南针、步行和驾车导航服务, 一次充电可支持长达25个小时的音乐播放。

卡巴斯基新一代信息安全软件2010版发布

本刊讯 (记者李鹏) 7月21日, 信息安全解决方案提供商卡巴斯基实验室发布了2010版产品卡巴斯基全功能安全软件2010及卡巴斯基反病毒软件2010。卡巴斯基全新2010版产品汇集了新一代互联网安全技术, 其中“安全免疫区”、“行为流特征分析技术”、“脚本模拟器”及“智能安全云架构”等全新技术标志着新一代互联网安全技术在信息安全领域的成熟运用, 从而促成了安全软件技术的巨大跨越。

国内首款可以通话的MID产品即将上市

本刊讯 (记者舒文琼) Optima (澳普玛) 公司近日宣布, 国内首款具备通话功能的MID产品OP5-E即将面市, 目前正在做最后的软件调试工作。OP5-E采用了4.3英寸800×480分辨率大触摸屏, 搭载806MHz Marvell PXA320处理器, 拥有4GB的存储空间, 预装基于Linux平台而研发的Maemo系统, 支持3G、Wi-Fi等网络接入模式, 机身尺寸为143m m×74m m×17.6m m, 重约300克。另外, GPS模块的应用使得OP5-E又可以成为一款导航设备。基于强大ARM平台, OP5-E经过后继升级后, 可以轻松实现通话功能。OP5-E还添加了诸如通信录、通话记录等常用通信功能软件。

应用·拓展

联想网御携手江民科技成立联合实验室

矿山资源储量动态检测报告 第5篇

编写参考提纲

一、报告封面、扉页

(一)报告封面

报告名称:××省××县(市、区)××矿区(井田)××矿山××资源储量动态检测报告

报告提交单位:矿山企业或采矿权人

(二)报告扉页 报告提交单位: 单位法人: 报告编写单位: 单位法人: 单位技术负责人: 报告编写人: 报告审查人: 报告提交日期:

(二)报告目录

报告正文目录、附图目录、附表目录、附件目录。

二、报告正文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本次检测工作任务与目的

说明测量对象、范围、依据与任务要求、目的。第二节 自然地理概况

简要说明:矿区位置,原勘查矿区范围、坐标及面积;矿山矿界范围(采矿许可证标定的范围)、坐标、面积、深度;本次检测范围、坐标、标高(水平)、面积;上述三者之间在平面及剖面上的套合关系;矿区地形地貌与交通条件等。

第二章 地质勘查与采矿 第一节 以往地质勘查工作评述

简述本次检测前矿区的历次地质勘查工作情况(或资源储量核实)及提交的成果、资源储量批准评审备案(认定)机关、审批文号、批准的资源储量和主要结论。

第二节 矿产开采现状

以往设置的矿山企业名称(或采矿权人),矿山开采设计单位、采选设计规模、建成投产时间、实际达产(采选)能力、开采对象、开采范围、开采深度、开拓方案、采矿方法、选矿工艺。

资源储量利用与保护情况(历年采出矿石量、金属量、损失量、矿石贫化率、采矿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共伴生矿产回收利用情况等)。

矿山现有人员及结构,近年采选实际生产能力,主要产品产量,采选成本,矿产品销售价格,企业生产综合经济效益及评价、企业发展前景等。

第三节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主要影响因素

重点叙述矿床开采后开采技术条件现状及发生的变化情况,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煤矿还应增加瓦斯地质、煤的自燃性和煤尘爆炸危险性等,评价及防治措施建议。

第四节 本次工作评述

本次测量工作的起止时间,采用的工作方法,投入与完成的各项工作量,工作质量(工程测量质量、工程测量精度、采样与化验分析内、外检情况及质量合格与误差情况等),应用前人(勘查和探矿生产)资料情况,本次检测取得主要成果、各类资源储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第三章 矿床地质 第一节 矿区地质概况

简述矿区所处的区域地质构造位置、矿区基本地质(地层、构造及岩浆岩等)概况。第二节 矿床地质特征

综合叙述矿体(层)赋存层(部)位、控矿条件、矿体(层)数量、形态、产状、总体分布范围(具体地段、长度、宽度、延深)及新的认识等。

第三节 矿体(层)特征

分述矿体(层)的空间位置、形态、规模、产状、厚度、矿石化学成分与质量、矿石类型、品位、品级、矿体围岩和夹石、选冶加工技术性能等。

第四节 探采对比

根据矿区开拓工程和采区揭露的变化情况,与最新审批(认定或备案)的合规性报告资料进行对比。其内容包括地质构造、矿体、矿石、开采技术条件,原勘查工作的技术方法手段选择、勘查工程间距的合理性等。

第四章 资源储量

第一节 占用的矿产资源储量

简述本矿山(采矿许可证矿界范围内)初始占用所有矿种的资源储量及分布范围。第二节 资源储量估算采用的工业指标及参数、方法的选择

简要说明采用的工业指标,资源储量估算参数,估算方法,矿床圈定与外推原则和资源储量类型确定条件等;资源储量估算截止日期。

第三节 采空区(或自然压覆矿产)边界圈定

说明采空区分布情况、采空区边界圈定的原则和依据;压覆矿产应叙述自然压覆类型,批准压覆的文件依据,压矿边界的圈定原则及处理方法。未经批准事实压覆的矿产,应现场核实、按规定勘定压覆边界。

第四节 动用及保有资源储量

分别估算采空区、开采区、准采区当年及历年动用的资源储量(开采量、损失量、生产探矿和重算增减资源储量)、保有资源储量、累计探明资源储量,保安矿柱、安全隔离带预留的资源储量或自然压覆的资源储量。

采空区近三年来,开采的、损失的资源储量要进行详细测量、估算并分列。第五节 资源储量估算结果及需说明的问题

说明资源储量检测估算中与原报告原则不一致特殊处理的问题,并阐明理由、处理原则、方法及评述其影响程度。

第六节 资源储量变动情况评述

通过资源储量估算结果对比,详细阐明资源储量变化及引起变化的具体原因,并列表与已上储量表各类型的资源储量进行准确的扣减。

第五章 资源储量开采回采率

简述经批准的矿山开采设计、开发利用方案或改扩建矿山开采设计利用的资源储量、设计采矿回采率;本次测量工作核实的回采率(分总的回采率及近三年各的回采率)。

第六章 下拟动用的资源储量

简述拟开采动用的矿体、开采的矿段(块),计划开拓与开采的资源储量。第七章 结论

对检测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新认识等作出概括的、结论性的评述;对开采技术条件指出需要防治的主要问题,对资源利用提出合理化建议;对检测核实的开采、损失的资源储量提出核销建议。

三、附图、附表、附件

(一)附 图

1、主要图件

⑴矿区交通位置图(可作报告插图);

⑵矿山地形地质图(标注采矿权范围、拐点号及坐标); ⑶采剥(露天采矿)或采掘(地下开采)现状图; ⑷井上、井下工程对照图; ⑸采样平面图;

⑹矿山资源储量估算平面图; ⑺矿山资源储量估算剖面图; ⑻资源储量分布平面图;

⑼新的采矿工程编录图、中段平面图; ⑽水工环图件(开采条件复杂矿床); ⑾相关照片。

2、主要内容

⑴坐标网(水平投影图)或坐标线与水平线(垂直投影图)、矿界范围(平面和剖面); ⑵矿体(层)露头线及编号、构造线及断层编号、剖面线及钻孔编号、主要坑道工程、采空区范围及开采时间、地表重要建筑物,不可采范围、保安矿柱、安全隔离带;

⑶见矿点真厚度、品位、资源储量估算块段划分界线、以圆图或表格式表示估算专用块段编号、编码、矿层厚度、倾角、面积、矿石量和金属量(或矿物量);

⑷对薄而结构复杂的矿层和煤层应在各刚见矿工程点旁附绘1∶50~1∶200的矿层或煤层小柱状图;

⑸当矿区有两个以上矿体(层)或不同矿体(层)时,应分别编制投影图;

3、与资源储量估算有关其它图件。

(二)附 表

1、矿山资源储量测量成果表;

2、动用资源储量统计表(分);

3、本次检测各类样品分析、测试、鉴定成果表,化验(内 检、外检)结果质量表;

4、矿体(层)资源储量估算表(单工程矿体厚、品位计算表,断面或矿块平均厚度、品位计算表,断面或块段面积测定表,矿体体重测定表,块段资源储量估算表等);

5、矿山资源储量检测结果平衡汇总表(开采、损失、增减、预(残)留、压覆、保有等各类型的资源储量要做到平衡);

6、矿山()资源储量开采回采率计算表;

7、其他相关表(如涌水量统计表等)。

(三)附 件

1、地质测量机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2、地质测量机构资质证书复印件;

3、矿山资源储量动态检测委托函(合同/协议书);

4、采矿许可证副本复印件;

5、采矿权人资料真实性承诺书;

6、地质测量机构单位的初审意见;

7、地质测量机构资料真实性承诺书;

8、原勘查或储量报告审批(认定书、备案证明)文件(复 印件);

9、矿山开采设计或开发利用方案报告审批机关(机构)批 准文件(复印件)。

四、矿山完成首次详细测量以后年份从简的矿山资源储量动态检测报告的要求

(一)报告的名称、扉页要求与首次测量的要求相同;

动态数据交换技术的简单讲解 第6篇

关键词: 计算机测控 动态数据交换 组态王

1.引言

计算机及测控技术是为高等教育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计算机测控系统设计开发方面的专业知识,该课程集理论性、工程性和实践性于一体。随着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使得测控系统复杂程度大大提高,系统需要交换的数据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不同系统的设备具有不同的通信机制,造成测控软件相互之间不能通信。为了该问题,动态交换技术(DDE,Dynamic Data Exchange)应运而生,解决测控系统之间通信的一系列问题[1]。DDE技术较抽象,学生理解较困难,本文以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的方式讲解该技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技术。

2.动态数据交换技术基本原理

2.1 DDE基本概念

动态数据交换DDE(Dynamie data exchange)是Mierosoft Window所制定的程序间通信的一种常用协议。动态数据交换已经成为Windows的一部分,并且许多应用程序都采用DDE技术,DDE作为一种基本机制已经应用于对象链接和嵌入OLE(Object Linking and Embedding)中。近年来,随着OLE及COM技术的逐渐成熟和发展,使用DDE方式的程序间通信有所减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使用DDE方式进行程序间的通信不再有价值,DDE在MicrosoftOffice和众多的组态软件等许多应用程序中得到普遍支持。例如,Excel、QQ、组态王等。

DDE应用程序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客户、服务器、客户/服务器和监视器。DDE会话发生在客户应用程序和服务器应用程序之间。

DDE应用程序采用三层识别系统:应用程序名(Application)、主题名(Topic)和项目名(Item):(1)应用程序名位于层次结构的顶层,用于指出特定的DDE服务器应用程序名。(2)主题名更深刻地定义了服务器应用程序会话的主题内容,服务器应用程序可支持一个或多个主题名。(3)项目名更进一步确定了会话的详细内容,每个主题名可拥有一个或多个项目名。

2.2 DDE通信原理

确切地讲,Windows下应用程序间的DDE通信的实现基础是Windows消息机制,DDE通信的基本原理如图1所示。

(1)运行DDE服务器端和客户端;(2)DDE客户端向服务器提出连接请求;(3)DDE服务器响应客户端的连接请求建立DDE会话连接;(4)DDE客户端与服务器端的通信;(5)结束DDE会话。

建立DDE会话后,客户应用程序和服务器应用程序可通过三种链接方式进行数据交换。三种链接方式为:冷链接(ColdLink)、温链接(Warm Link)和热链接(Hot Link)。

冷链接:客户程序申请数据,服务器程序立刻给客户程序发送数据,一次会话就此结束。

温链接:客户程序在与服务器程序建立连接后,每次数据发生变化时服务器程序都会通知客户程序。

热链接:客户程序在与服务器程序建立连接后,每次数据发生变化时服务器程序立即把变化后的值发送给客户程序。

3.实例讲解

本文以组态王访问Excel的例子讲解动态数据交换技术。

3.1定义DDE设备

首先在组态王中定义DDE设备,具体步骤如下:

3.1.1在工程浏览器的目录显示区,单击大纲项设备下的成员DDE,则在目录内容显示区出现“新建”图标,如图2所示[2]。

3.1.2选中“新建”图标后双击,安装设备配置向导进行相关配置,最后得到一个新建的DDE设备,如图3所示。

从图3可知,新建的DDE设备逻辑名为:ExcelToView,服务程序名就是DDE三层识别系统中的最顶层,应用程序名,用于指出特定的DDE服务器应用程序名。在本文中组态王访问Excel,从Excel中获取数据,Excel即为服务器应用程序,因此在信息汇总表中服务程序名为:Excel。话题名即对应DDE三层识别系统的主题名,定义服务器应用程序会话的主体内容。本文中服务器应用程序为Excel,因此我们定义话题名为:sheet1。组态王与Excel的数据交换方式为:标准WindowsDDE交换。

3.2定义变量与动画连接

在定义DDE设备以后,需要在数据词典中定义变量,具体信息如图4所示。

我们将变量名定义为:FromViewToExcel,变量类型定义为:I/O实数,因为组态王与Excel进行数据交换,故必须将其定义为I/O型变量。该变量连接的设备为已经定义的DDE设备:ExcelToView。项目名即为DDE三层识别系统的项目名,更进一步确定会话的详细内容。从图2已知,我们将话题名定义为sheet1,但是sheet1中有无数数据,组态王变量具体访问哪一个不确定。为了确定具体的访问数据,我们将项目名定义为:r1c2,即第一行第二列的数据。

接下来将开发界面中的文本与已定义的变量FromViewToExcel进行动画连接,具体信息如图5所示。

由图5可知,我们对文本进行模拟值输出连接,连接变量为FromViewToExcel。

3.3组态运行

动画连接结束以后,进入到运行状态。将Excel打开,同时组态王切换到运行状态,这样组态王就可以访问Excel,获取Excel中的数据,如图6所示。

4.结语

动态数据交换技术是测控系统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数据交换技术,由于其概念较为抽象,不便于学生掌握。本文以一实例组态王访问Excel,详细生动地讲解动态数据交换技术的概念及原理,使学生很快掌握DDE技术的基本原理,并灵活应用。

参考文献:

[1]何坚强,徐顺清,张春富等.计算机测控系统设计与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9).

技术动态 第7篇

日前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等5家单位联合攻关的“高压电能计量标准及量值溯源传递关键技术研究”通过专家组鉴定。鉴定结论显示, 该研究成果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 填补了国际上高压电能计量领域长期以来无法实现整体计量校准和量值溯源这一空白。

冰蓄冷技术大有可为

三亚亚龙湾冰蓄冷区域集中供冷项目于2007年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国家重点节能示范项目。2010年12月, 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完工, 2011年1月正式投入运营。从运行情况看, 项目成效开始显现。据测算, 供冷站达到设计负荷容量后, 可达到削峰6000kW, 年节约3000多t标煤, 用户能源费用可降低10%左右。

碳化硅晶体助力照明节能发展

山东大学产学研校企合作, 成立山大SIC (碳化硅晶体) 产业化基地。SIC的主要产品是碳化硅衬底和蓝宝石衬底, 广泛应用于光电子、电力输送、民用航空等技术领域。上述产业基地, 预计3年内将形成40万片碳化硅衬底的生产能力, 产值达50亿。如果将这40万片碳化硅衬底应用于照明领域, 每年将减耗相当于2600万吨标煤。

新型膜式污水处理技术出炉

动态气流温度测试技术 第8篇

气流温度是发动机工作过程的重要参数之一,在发动机试验中经常需要测量气流温度。气流温度的变化范围广、温度梯度大,一般采用热电偶进行测量,然而,热电偶测量动态气流温度时存在许多误差因素,忽略速度误差和传热误差,气流的动态特性是主要影响因素。本文从热电偶测量动态气流温度的原理分析,通过试验和计算的方法,得到动态气流温度误差修正公式及时间常数,给出一种测量动态气流温度的新方法,解决动态气流温度测量延迟问题,提高测试精度。

动态气流温度测试方法

在飞行试验中,动态气流温度一般采用热电偶进行测量。

用热电偶测量气流温度时,只要热电偶两个电极的材料确定,热电偶的热电势就只与热电偶两端的温度有关。如图1所示,如果使参考温度t0恒定不变,对给定材料的热电偶,其热电势就只与工作端温度t成单值函数关系,即EAB(t,t0)=f(t)。具体应用是用实验方法得到参考温度为0时的“热电势-温度”对应关系数据表-即该热电偶的分度表,有了这个分度表,在用热电偶测温度时,只要测得该热电偶的热电势EAB(t,0),就可查分度表确定出对应的被测温度的数值t。

因此,我们在实际测量中如图1,先测出热电偶两端电势EAB(t,t0)和冷端温度t0然后根据分度表查出与冷端温度t0对应的热电势EAB(t0,0)值,再根据式(1)得出热电势EAB(t,0),最后得到被测温度t。

动态响应误差

热电偶测量动态气流温度时存在许多误差因素,忽略速度误差和传热误差,气流的动态特性是主要影响因素。因此,要准确测量动态气流温度,就必须找出动态响应误差并给以修正。

动态响应误差

由于测温元件有一定的质量,因此,测量的温度值总有一定滞后,在量值上将略低于被测气流温度,产生测量误差,这个误差就是动态响应误差。

当测热点处于热平衡时,输入测热点的加热率等于测热点内部的储热率。

Tg——被测气流温度;

Tj——测热点温度。

令,则式(2)为

由式(3)得出,动态响应误差ΔTr为:

式(4)中的τ称为热电偶的时间常数,很明显,误差大小与热电偶的时间常数有关,如果热电偶的时间常数τ已知,根据热电偶测得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曲线上任意一点的斜率和τ的乘积,即为该点的动态响应误差,用它来修正相应的热电偶示值Tj,即可得到气流的有效温度Tg。

时间常数

如前所述,由式(3)得出

由此定义时间常数:滞后温差与测热点温升梯度之比。

若被测介质温度从t=0时刻的温度Tg0变化到Tg时,热电偶结点(测热点)的温度从Tj0变化,在时刻t,热电偶的温度为Tj。为了求取时间t的值,也就是时间常数τ的值,将式(3)积分并整理得:

若开始时,Tj0=Tg0=T0,当t变化到某时刻t=τ时,将有:

这个时间称为热电偶的时间常数τ,该时间就是热电偶的温度达到被测介质温度63.2%所需要的时间。

时间常数τ一般用实验方法测定。给热电偶一个阶跃的温度变化,记录热电偶的响应曲线,取其幅值的63.2%处对应的时间为热电偶的时间常数。

下图为实验室测得的某一热电偶的响应曲线:我们可以在热电偶的响应曲线(图2)上找出(Tj-Tj0)等于阶跃温升(Tg-Tg0)的63.2%所对应的时间t,这个时间就等于热电偶的时间常数τ。

修正电路

由于热电偶的热惯性,在测量动态气流温度时将产生动态响应误差,测量值始终滞后并小于被测气流温度。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如果我们知道了热电偶的时间常数,就可以用外电路补偿的方法来实现动态误差修正。

热电偶的等效电路

一般的热电偶,可以用一阶线性微分方程描述

上述过程可以用RC充电电路等效模拟(图9),因此有:

其中RC=τ为充电时间常数。

传递函数:

我们可以引入近似为热电偶传递函数倒数的网络来实现热电偶动态误差实时修正。

动态实时修正电路

修正电路简单的有RL网络和RC网络,以RC网络为例。如图3所示,传递函数为:

令、,当时,上式可简化为:

若校正网络的时间常数等于热电偶的时间常数,即τ=τC,那么在理论上,测试系统的传递函数应为:

在实际条件下,不可忽略,因此,在τ=τC时,测试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结语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们在采用热电偶进行动态气流温度测量时,为了提高测量精度,可以采用两种方式降低动态响应误差:

(1)减小传感器时间常数

根据式(2),时间常数,所以我们在选用传感器时,尽量选用换热系数大、测量端尺寸小的传感器,提高响应速度;

(2)外电路补偿

动态频谱技术接入研究 第9篇

现在一个普遍的看法是可用的无线电频率即将用完, 美国过度拥挤的频谱分配表和欧洲3G频谱拍卖会上出价几十亿美元获得20兆赫兹频带的事实似乎更加印证了这个看法。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 (FCC) 的频谱政策特别工作组[1]对实际使用频谱的测量说明一个事实:在任何给定的时间和地点, 许多珍贵的频谱资源处于空闲状态。这个矛盾的事实说明:“频谱资源的短缺是由频谱管理政策而不是频率的物理稀缺造成的。”类似于具有突发信道的静态TDMA系统中的空闲时隙, 目前在把频谱授予牌照持有者专享的静态频谱分配策略下, 出现空闲的频带是不可避免的。 频谱的未充分使用已经在工程学、经济学和监管部门中激起了寻找更好的频谱管理政策和技术的运动, 无疑这是令人兴奋的。

1 动态频谱接入的分类

动态频谱接入作为与当前静态频谱管理政策的相对立的一种方式, 它有广泛的内涵, 包括各种频谱改革的方法。在动态频谱接入网络 (dySPAN) 第一届IEEE新前沿研讨会上提出的各种想法暗含了这个术语的使用范围。动态频谱接入策略可在三个模型下大致地进行分类, 如图1所示。

1.1 动态专用模型

该模型保持了当前频谱管理政策的基本结构:频带被授权于某些专用的业务。它的主要思想是通过引进灵活性来提高频谱效率。在该模型下已经提出了两种方法:频谱产权[2]和动态频谱分配[3]。第一种方法允许授权方出售、交易频谱, 并自由地选择技术。因此, 经济和市场在使有限的频谱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方面将起关键的作用。要注意到, 即使授权方为了获益有权出租或共享频谱, 这种共享也不是由管理政策来授权。第二种方法是动态频谱分配, 它是由欧洲的DRiVE项目提出, 它利用不同业务的空时流量统计特性通过动态频谱分配来提高频谱使用效率。换句话说, 就是在给定的地区、给定的时间频谱被分配给某些业务专用。然而, 这种方法与当前的政策相比有更大的不同。

1.2 开放共享模型

也被称为频谱公用[4], 该模型利用同级用户间频谱的开放共享作为管理频谱的基础。该模型的倡导者们从无线业务在非授权的工业、科学和医疗 (ISM) 无线电频带应用取得的巨大成功中 (例如WiFi) 得到了支持。集中式共享策略和分布式共享策略最初被研究是用来解决在这种频谱管理模型下的技术难题。

1.3 分层接入模型

该模型对主用户和二级用户采取分层接入的结构, 其基本思想是在限制主用户感受到的干扰情况下把授权频谱向二级用户开放。现在主用户和二级用户间两种频谱共享的方法已经被研究:频谱下垫式和频谱填充式。

下垫式方法对二级用户的传输功率加了严格的约束条件, 以便使它们在主用户的噪声门限之下工作。通过在一个宽频带上 (UWB) 扩展要传输的信号, 二级用户能够在极低的传输功率下实现短距离高数据速率传输。就是最坏情况下, 即主用户一直在传输情况, 该方法无需检测和使用频谱中的白色空间。

频谱的填充式首先由Mitola在频谱池下构想出来的, 然后由DARPA的下一代计划 (XG) 在机会式频谱接入下被研究。与频谱下垫式不同的是, 该方法不需要对二级用户的传输功率加严格的约束条件, 而是对何时、何地传输进行约束。它的直接目标在于空间、时间上的频谱白色空间, 让二级用户以无干扰的方式识别并利用当地的瞬时可用频谱。

与动态专用模型和开放共享模型相比, 分层模型可能是与现行的频谱管理政策和传统的无线系统最兼容。而且, 下垫式方法和填充式方法可同时使用来进一步提高频谱效率。动态频谱接入的分类如图1所示。

2 机会式频谱接入的基本组成

本文重点在于分层接入模型下的填充式方法 (见图1所示) 。全文自始至终都是采取机会式频谱接入 (OSA) 。

OSA的基本组成包括频谱机会的识别、频谱机会的利用以及管理政策。机会识别模块负责准确地辨别和智能地跟踪在时间和空间上动态变化的闲置频段;机会利用模块从机会识别模块获得输入, 并决定是否传输以及如何进行传输;管理政策规定了二级用户间的基本礼仪, 以确保与遗留下来的系统兼容。

OSA的整体设计目标是在保护授权用户免受干扰的情况下向二级用户提供足够的利益。因此, OSA的最佳设计需要一个跨层的方法, 它能把信号处理、网络设计与管理政策的制定融合起来。二级用户渴望得到好的性能与主用户需要保护的矛盾决定了机会识别、机会利用和政策管理是相互影响的。本文总结了OSA在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挑战和近来的发展的一个概述, OSA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将在下文进行讨论。

2.1 频谱机会识别

为了实现无干扰通信, 频谱机会识别对OSA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一部分将找出机会识别模块的基本功能。

在讨论频谱机会识别之前, 给出频谱机会的严格定义是必须的。从直观上来讲, 在主用户当前不使用的情况下某个信道可以认为是一个频谱机会。通过图2可以找出一个信道被认为是频谱机会所需要的条件。考虑两个二级用户, 在这里A是发射机, B是它的目的接收机。如果它们能在这条信道上成功地进行通信并且对主用户的干扰在监管政策规定的水平之下, 那么该信道对A、B来说就是一个机会。这意味着接收机B将不受主发射机的影响, 发射机A将不对主用户接收机造成干扰。

为了说明上述条件, 考虑信号是单调均匀的衰减、采用全向天线的情况。在该情况下, 如果在离A的Rtx距离内没有主用户在该信道接收, 同时在离B的Rrx距离内也没有主用户在该信道上发射, 那么该信道对A、B是一个机会 (见图2所示) 。很明显, Rtx由二级用户的传输功率和对主用户的最大可允许干扰决定, 而Rrx是由主用户的传输功率和二级用户的干扰容限决定。一般情况下它们是不同的。就上述频谱机会的定义做以下几点说明:

(1) 频谱机会是相对于某一对二级用户定义的一个局部概念, 它不仅取决于二级用户发射机的位置还取决于二级用户接收机的位置。

(2) 频谱机会由主用户的通信活动决定而不是二级用户的通信活动。由二级用户间的碰撞造成的无法通信并不能排除该信道作为一个频谱机会。

二级用户A希望向二级用户B传输, 此处A应该留意其附近的主用户接受机和B附近的主用户发射机。

2.1.1 频谱机会检测

从图2说明的频谱机会的定义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在一般的网络背景下, 频谱机会的检测需要二级用户发射机和接收机联合实现。因此, 它包括信号处理和网络两方面。

为了阐述OSA中的基本技术问题, 应用下面OSA网络作为例子。考虑一个有N个信道组成的频谱, 使用更一般的信道概念, 这里的信道可以是具有某一带宽的一个频带, 可以是CDMA网络中扩展码集合, 或者是OFDM系统中的一组子载波。假设交叉信道的干扰可以忽略不计。那么, 在一个可用信道上传输的二级用户不会对使用其它信道的主用户造成干扰。这N个信道分配给网络中的主用户。为了便于介绍, 假设主系统采用同步槽结构。主系统的通信统计特性是这样的, 它的N个信道的占用情况服从状态为2N马尔可夫过程 , 此处的状态被定义为每一个信道的可用性 (空闲或者忙) 。与主用户同时存在的是一个adhoc二级网络, 该网络中的用户在这个N个信道中独立地寻找频谱机会。马尔可夫过程的状态转移概率是已知的或者已由二级用户学习得到。在每一个槽, 二级用户选择一个信道进行感知并根据不完美的感知结果决定是否接入。接入空闲信道可进行数据传送, 接入忙信道将会与主用户发生碰撞。

在每一个槽的开始, 一对通信的二级用户需要确定已选择的信道在该槽中是否是一个机会。忽略二级用户间的竞争, 机会检测的一种方法如下[5]:发射机首先检测其附近主用户的接收活动 (见图2所示) 。如果信道是可用的 (附近没有主用户接收机) , 它就发送一个短的“请求发送” (RTS) 消息给接收机。接收机一旦成功地收到该消息, 它就知道在接收器侧的信道是可用的并且回复一个“清除发送” (CTS) 消息。一个成功的RTS-CTS交流就完成了机会检测, 接下来就是发送数据。像文献[5]中所述, 当RTS和CTS用载波感知进行传输时, 那么RTS-CTS的交互有两个作用, 除了能够简化机会检测外, 它还能消除二级用户间的竞争以及传统通信网络中终端的隐藏、暴露问题。

剩下来需要解决的是检测二级用户发射机附近的主用户接收活动。如果主用户间没有协作, 主用户接收机比主用户发射机更难检测。为了应用在电视频段上正在使用的二级无线业务, Wild和Ramchandran[6]提出利用由电视接收器射频前端发射的本地振荡器功率泄漏来检测主用户的存在。该法的困难之处在于, 为了实现准确检测, 需要检测的范围要短并且检测时间要长。文献[6]中建议, 为了实现频谱检测可在主用户接收机附近安装低成本的传感器。

另一种方法是把检测主用户接收机的问题转化成检测主用户发射机的问题。让Rp表示主用户的传输范围, 也就是说, 主用户接收机距离其发射机的距离在Rp之内。因此, 如果在Rp+Rtx距离内没有检测到主用户发射机 (如图3所示) , 那么二级用户发射机可以确定某信道是可用的。然而, 这是一种保守的方法, 很可能忽略一些频谱机会。如图3所示, 主用户节点XY的传输活动可能会阻止A接入一个机会, 即使XY的目的接收机在A的干扰范围Rtx之外。注意到, 通过调整检测范围 (Rp+Rtx是最保守的) , 可以在二级用户的吞吐量和对主用户的干扰间取得折中。

图3频谱机会检测是把检测主用户接收机的问题转化成检测主用户发射机一种保守方法。

上述方法把频谱机会检测简化成典型的信号处理问题。文献[7]中提到, 在二级用户知道主用户信号特征的情况下, 可以利用传统的三种信号检测方法:匹配滤波器检测, 能量检测和循环平稳特征检测。尽管这些典型的信号检测方法是众所周知地, 但是像文献[8]阐述地那样, 在具有不确定噪声、阴影和衰落的动态无线环境下检测主用户发射机仍是个挑战性问题。为了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在文献[7,9]中提出了协作频谱感知。它的基本思想是允许二级用户间利用专用控制信道交流感知信息来克服阴影和多径衰落。

2.1.2 频谱机会的跟踪

由于受硬件条件的限制和能量的约束, 二级用户不可能同时在频谱中感知所有的N个信道。在此种情况下, 选择一种能够跟踪快速变化的频谱机会的智能信道感知策略是必要的。这种感知策略有两种好处:为能够立即接入捕捉所需要的频谱机会以及获得频谱占用的统计信息以便将来做出更有益的感知决定。在这两个经常冲突的目标间必须要达成一个折中。

很明显, 一个简单且足够精确的频谱占用统计模型对频谱机会跟踪的效率是至关重要的。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研究人员正在开发频谱跟踪平台和认知无线电模型, 他们可以为频谱占用统计模型提供经验数据。文献[10]中的结果证明了在802.11b下忙信道、空闲状态信道间的马尔可夫过渡状态, 并提出了一种时间连续的半马尔可夫过程模型。

2.2 频谱机会的利用

一旦检测到频谱机会, 二级用户需要决定是否以及如何利用它们。具体问题包括在检测器将会出错的情况下是否传输, 使用什么样的调制方式和传输功率, 以及为了达到网络级的目标二级用户间如何共享频谱。

2.2.1 是否接入

基于检测结果, 二级用户需要一个接入策略来决定是否在某一信道上传输。如果频谱检测器是完美的, 那么接入策略的设计是容易的;在存在检测错误的情况下, 接入策略的设计由于需要决定在多大程度上信任检测器以及何时信任, 所以使其变得复杂。因此, 本文的目的是在使漏掉频谱机会最小化与避免与主用户碰撞间取得一个平衡。

最佳接入策略应该把检测器的工作特性考虑进去。直观上来看, 当检测器的错过检测概率较大时 (也就是说忙信道常被检测为空闲信道) , 为了避免过多的碰撞接入策略应该保守些。另一方面, 当检测器有较高的虚警概率时, 为了减小忽略掉的频谱机会数量接入策略应该更开放一些。最佳接入策略究竟是保守些还是开放些可不是个小问题。

2.2.2 如何接入

在OSA网络中, 调制方式和功率控制也存在传统有线或无线网络中所没有碰到的独特难题。由于二级用户可能需要在不相邻的频带上传输, 所以对OSA网络的调制方式来说, OFDM是很具有吸引力的候选之一 。OFDM可重构的子载波结构允许二级用户有效地填补主用户留下来的频谱空缺而不引起不可接受的干扰, 同时OFDM的组成部分也可以被二级用户的能量检测器用来机会检测。

然而, 设计一个OFDM填充式系统有几个限制条件。首先, 子载波间距和符号间隔需要与频谱机会频谱持续时间匹配;第二, 为了实现无干扰通信, 需要控制时域中由信号截断引起的交叉信道的频谱泄露和发射机功率放大器的非线性。通过精心设计脉冲的形状可以减少由时域截断在频域中引起拖尾效应。为了满足干扰要求, 在主用户所占信道附近的子载波可能是无效的或者只能被分配较低的功率。而且, 无效子载波对传输的OFDM信号峰值平均功率比的影响也需要仔细地研究。

2.3 OSA政策的方方面面

很明显, 政策是OSA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即制定主用户与二级用户间协作和联合使用的规则。在美国, 联邦通信委员会 (FCC) 正在研究推进二级市场的方法, 比如通过中断租赁的方法, 它是实现商业化和用户彼此利益的合乎逻辑的第一步。辅助性的策略要么是固定不变的要么是公开的动态协商和竞标, 它可以是集中式也可以是分布式的。一些基本的政策问题 (比如这些受各种因素影响的政策问题, 前面已提到过许多) 取决于应用和继承下来的系统。可以预见, 无论是在军事系统内还是商业系统内都会从频谱共享中受益匪浅。频谱管理政策在不同的国家、地区以及不同频谱部分是不同的, OSA可能带来很多好处这一点是得到普遍认可的, 但在广泛部署之前还有很多技术问题、成本以及商业问题需要解决, 所有这些都与政策交织在一起。

3 结束语

频谱机会接入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 在它的潜力被评估和实现之前, 有许多技术、经济和管理方面的复杂难题需要被解决, 但是它的应用前景却是十分诱人的。本文讨论了频谱接入的分类, 重点讨论了机会式频谱接入, 包括它的基本组成以及各部分的功能, 并且提出了在实现这些功能时遇到的挑战。鉴于该题目的复杂性以及现存技术方法的多样性, 本文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但是论文所涉及的内容会对动态频谱技术接入的研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FCC Spectrum Policy Task Force.Report of the spectrum efficiency working group[EB/OL].[2002-11].http://www.fcc.gov/sptf/reports.html.

[2] Hatfield D, Weiser P.Property rights in spectrum: Taking the next step[C].Proc.1st IEEE Symp. New Frontiers Dynamic Spectrum Access Networks, Nov.2005:43-55.

[3]Xu L, Tonjes R, Paila T, et al.DRiVE-ing to the Internet:Dynamicradio for IP services in vehicular environments[C]//Proc.25th An-nual IEEE Conf.Local Computer Networks, Nov.2000:281-289.

[4]Lehr W, Crowcroft J.Managing shared access to a spectrum commons[C]//Proc.1st IEEE Symp.NewFrontiers Dynamic Spectrum Ac-cess Networks, Nov.2005:420-444.

[5]Zhao Q, Tong L, Swami A, et al.Decentralized cognitive MAC for op-portunistic spectrum access in Ad hoc networks:A POMDP frame-work[J].IEEE J.Selected Areas in Commun.:Special Issue on A-daptive, Spectrum Agile and Cognitive Wireless Networks, Apr.2007, 25 (3) .

[6] Wild B, Ramchandran K.Detecting primary receivers for cognitive radio applications[C]//Proc. IEEE Symp. New Frontiers Dynamic Spectrum Access Networks, Nov. 2005:124-130.

[7] Cabric D, Mishra S M, Brodersen R W.Implementation issues in spectrum sensing for cognitive radios[C]//Proc. 38th. Asilomar Conf. Signals Systems, Computers, 2004:772-776.

[8]Sahai A, Hoven N, Tandra R.Some fundamental limits on cognitiveradio[C]//Proc.Allerton Conf.Communication, Control, Compu-ting, Oct.2004.

[9] Mishra S, Sahai A, Brodersen R.Cooperative sensing among cognitive radios[C]//Proc. ICC, 2006:1658-1663.

浅析动态红外测温技术 第10篇

事故原因是该变电站负荷较重, 由于设备质量问题, 刀闸小车动静触头接触不良, 在长期运行过程中, 导致设备长期发热, 最终烧毁, 并且引发短路故障。可见及时发现设备发热缺陷和阻止发热缺陷的恶化而导致事故的发生是保证设备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局广泛使用红外测温仪对电力设备的运行工况进行定时的人工检测, 不能够做到动态监测, 这也是我局上半年发生多次发热故障和严重发热缺陷的主要原因。传统的人工红外测温技术由于其局限性必将在电网迅速发展的大潮中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动态红外测温技术应运而生。把测温功能加入到传统遥视系统中, 并且能够实时监测运行中的变电设备, 这就能够实现所谓的动态红外测温技术, 使得设备的运行故障得以准确而迅速地查找出来。另外, 省时省力、不接触、准确性高、无需停电等都是这项技术的性能优势。所以, 本文分析了在图像监控系统中加入红外测温功能, 同时, 结合SCADA的互联网和视频监控而进行了初步的实践。

1 红外测温技术概述

1.1 红外测温技术原理分析

为了能更好对于设备是否处于正常运行状态进行实时在线的监测, 基于红外线技术运行原理, 在线温度检测所有在变电运行中的设备, 这就是所谓的动态红外测温技术。应用在变电运行中的红外测温技术则是利用热辐射的现象, 即对于由不同的原子和分子结构的不同物质来说, 微小元素按照一定排列形式才能够构成物质, 这些元素都在物质内部按照一定运动规律而进行高速运行状态, 并且能够向外辐射一定的热量。对于热辐射现象释放的热量进行检测就构成了红外测温技术, 在变电运行中的应用红外测温技术, 就是热辐射监测的对象则为变电系统中的电气设备。对于变电设备是否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来说, 则是根据电气设备释放出的热辐射能量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的水平进行判断。

1.2 测温设备的选择分析

电气设备工作状态是否正常可以通过电气设备运行的温度高低来反映, 因为大部分电气设备运行状态和自身在运行中的热度具有直接的关系, 在进行监测过程中, 就应该格外注意电气设备的温度分布与变化趋势问题。红外辐射测温仪、红外热电视和红外热像仪则构成了在线监测系统中的常用的三种仪器。相比于红外测温仪等装置, 热像仪的功耗较大、价格昂贵且具有较为复杂的结构, 其自身就有图像处理系统, 具有很高的分辨率, 能够满足迅速测温的要求, 能够很方便地进行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和分析等相关过程, 但性价比不高, 所以并没有得到大规模应用。把摄像机技术和红外线技术相互结合就得到了红外热电视, 可以把它看做一台摄像机, 其镜头则是由红外线探测材料所组成。为了让人们能够对于物体表面温度的高低看得更加清楚, 能够将红外线的能量密度分布图转换为可见光图像, 这种设备具有适中的价格。红外测温仪具有使用方便、价格便宜、结构简单的特点, 由于这是一种非成像型的温度检测仪器, 较为适用于不要求精确测量设备表面二维温度分布, 其只能对于设备表面某点周围确定面积的平均温度进行相关测量。

考虑到线红外检测系统仅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进行在线红外测温, 而且长期暴露在环境相对恶劣的设备区运行, 因此, 为了更好实现可视化、实时、远程的温度在线监测功能, 本文在图像监控系统中结合红外测温仪作为测温设备而实现相关要求。

2 系统实现方案几点思考

2.1 系统总体结构探讨

图2为系统总体结构图, 可以看出, 把远程红外测温功能加入到原有的SCADA互联系统和视频监控中, 同时进行温度监测和图像监控多个变电站的电力设备能够通过集控站得以实现。为了实现能够一台设备进行多处测量的要求, 在变电站端的视频监控系统中, 一体化结构中包括红外测温单元设计和前端摄像机, 同时, 两者间的多方位的转动可以通过可控转动云台实现。分析测温单元的通信过程, 主要是通过变电站端服务器主机的RS-232串口与标准RS-485串口经转接器, 通过光纤网络, 变电站端服务器主机把温度信息传递到集控站。

2.2 系统软件实现方案探讨

在图3的系统软件框架图中可以看出, 红外测温模块、图像监控模块和人机交互界面则构成了软件系统的三大模块。

在图像监控模块中, 首先截取视频流中相关的图像, 并进行相关的保存, 然后利用视频监控系统中所带有的图像预处理以及特征提取等功能, 对于截取图片进行图像识别工作。把相关的预置位和告警阈值对于监视目标进行设定, 在图像识别和视频监控过程中, 按照一定的顺序, 对于预先设定的预置位, 依次对于识别目标进行监控识别操作, 这就是所谓的轮询操作。如果发生开关位置变化、指针变化、信号灯发生亮或灭的情况, 还包括出现相关的变压器油液面位置超出设定的范围等异常情况, 上述问题都可以在操作界面中进行明显显示, 在数据库记录事件及时间, 并进行声音报警。通过相关链接能把图像和数据库参数进行有效联系, 方便事后进行相关的调用查看。

故障报警、分析、存储、温度采集等则是红外测温模块的相关功能。在采集温度的过程中, 首先采集命令则是由客户端向变电站服务器发出, 测温单元动作在服务器的指挥下而进行动作, 同时, 客户端还能有效接收温度信息。实测温度的修正功能也在温度采集子模块可以实现。为了更加方便用户进行随时查询, 所测量的历史温度通过温度存储模块而存入系统的数据库中, 还能这些数据的基础上, 利用特定的功能对于电力设备的历史运行状态进行统计和分析, 并能做出一定预测。在用户的需求下的温度分析, 可以分析对比不同时期的不同电力设备的温度数据, 并能够用清晰的曲线进行表示和分析, 为操作人员提供更为直观的分析。在变电站和集控站分别安装红外测温模块, 其中, 还分为服务器端子模块和客户端子模块, 都能够和原有的视频监控系统相连。测温对象能够利用红外测温仪发出的激光点而在视频监控系统画面上得以有效确定, 另外, 对于集控站值班人员来说, 对于系统中感兴趣的设备温度, 能够通过手动控制云台转动的方式, 实现实时测量和远程测量。同时, 客户端主机上还能够显示设备温度信息, 这样就是能够做到“所见即所测”。

3 结语

在改进原有的SCADA互联系统和视频监控的基础上, 远程红外测温的功能添加到远程监视中, 进行了红外测温模型的有效构建, 同时, 还能实现红外测温的可视化要求。

4 展望

动态红外测温技术是电网不断发展的产物, 是电力设备预知性故障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优点主要有以下五点:1) 大面积的扫描成像能通过动态红外测温技术有效实现, 能够快捷地显示设备状态, 另外, 还有检测质量高、效率快, 显示直观且形象的特点。2) 动态红外测温技术对于电力设备的运行状态的监测, 并不需要切断电力系统, 能在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时进行, 使得电力设备的安全运行成为可能。3) 人工目测的局限性通过动态红外成像测温技术能够得以有效解决, 使得人工巡视的效果大大提高。4) 设备的故障存在情况可以通过动态红外测温技术进行直观和定性地反映, 另外, 还能对于设备故障的严重程度进行较为准确的定量描述。5) 通过动态红外测温仪, 能够有效监督电力设备的温升情况, 帮助电力工作人员维护电力设备, 对于电力系统中的预知问题处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 能够有效避免由于电力设备故障而引发的停电问题。

摘要:变电站视频监控系统为变电站的安全运行和无人值班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 但其提供的仍然是现场可见光图像信息, 而并不能有效反映设备运行工况的热成像图片。因此本文提出一种软硬件实现方案, 可以实现图像监控画面选择待测电力设备, 并控制站端红外测温仪动作, 系统实现简单, 成本低廉, 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计算机软件动态演化技术概述 第11篇

关键词:动态演化;语言层面;体系结构模型

中图分类号:TP311.52

1 软件动态演化的定义

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令人们的社会生活变得丰富有趣,然而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各样的计算硬件平台充斥到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方方面面,许多软件已经因为不能适应物理环境的改变失去了生存空间,人们期望能够有一种新的软件技术来代替原有的软件开发技术,使得开发出的软件能够适应物理环境的改变,延长软件的生命周期,降低软件的开发成本。针对这个问题,国内外专家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如网构软件、自治计算和普适计算机模式等。

透过现象看本质,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变化,网络环境的改变,硬件环境的改变和人们对软件功能的需求改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软件动态演化技术应运而生。软件动态演化技术就是期待所开发出来的软件能够在运行中,根据环境地变化而主动修改执行以呈现不同的功能行为的技术。演化主要由满足设计期间需求的预设演化和满足运行期间需求的非预设演化构成。目前,软件动态演化已经成为软件工程中一个新的但是很热门的研究领域。

2 软件动态演化的意义

传统软件常常期望能够尽可能多的满足用户的需求,也就是传统软件演化主要是预设演化,但由于用户需求、网络环境介质,拓扑结构,计算平台等软件应用环境的改变以及软件开发周期的限制,要在软件开发的设计初期考虑所有潜在和未知的需求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为了延长软件的生存周期,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功效,提升软件的适应能力,软件需要具有动态演化的能力。另外,互联网经济体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互联网经济体对软件的需求是不间断运行,这也是互联网经济体的特点之一,在这种情况下,那怕是因为正常的软件升级和优化造成的短暂停止都会带来巨大的损失,这是用户所不能忍受的。所以支持动态演化是软件维护过程中的有力保证。再者,现有的软件提供模式已经不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用户不希望同一个软件对于不同的用户呈现出来的都是千篇一律的应用,不同的用户对于同一个软件的不同功能感兴趣,用户更希望能够根据需要定制所需软件,因此,这也要求软件具有演化功能。软件演化技术正是在需求个性化与多元化的刺激下应运而生的。

3 软件动态演化技术的研究现状

现有的软件动态演化技术从软件描述语言、软件体系结构及软件框架与模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1)在软件演化编程技术上,各种编程语言都提供了一些有效机制实现软件的动态演化,在JAVA和C++语言中提供了延迟绑定机制,使软件在运行时才绑定具体的对象。C#中的反射机制,可以对软件进行内省,并可以在运行时动态创建对象。但是,编程语言提供的自适应演化机制仅仅局限于DLL替换、函数等小规模范围的演化。

(2)构造动态演化的软件系统难度非常大,原有的演化方式具有将动态演化逻辑固化在应用逻辑中的缺点,这样的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为了能够在宏观的角度指导软件系统在运行时刻的动态演化,现在的研究从体系结构的角度出发进行动态演化软件的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种支持软件动态演化的体系结构也被称之为动态软件体系结构。我国的北京大学提出了自适应软件体系结构建模及其实施的方法描述,浙江大学则给出了一种形式化的动态体系结构描述语言。

(3)在研究中,许多科研机构给出了软件动态演化技术的框架和模型。东南大学提出了一种自适应框架,该框架可以根据学生的访问设备、网络状况、用户信息等上下文信息动态生成学生的学习对象课件,并且在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行为和喜好进行信息收集,以帮助更新学生的模式库和数据挖掘规则。

浙江大学博士提出了一个面向普适计算的自适应中间件模型SCUD,在SCUD中通过扩展时序逻辑对中间件自适应语义进行规范范描述,利用基于内省与上下文感知的外省机制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面向普适式计算的可靠高效的中间件自适应演化机制。

(4)作为软件设计开发的新思路,面向服务计算和面向服务体系结构可以通过重用有良好接口的服务而构筑一个新的软件系统,服务与服务之间连接使用松耦合,互相依赖较少。在软件演化技术的研究过程中,不管是采用体系结构还是利用反射等机制,技术核心都是软件实体之间的分离和对象的松耦合引用,只有软件实体之间尽可能的分离,那么单个的软件实体的变化才不会影响其它实体的行为,而松耦合的对象引用让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可以通过代理的解释,透明的转换到实际的对象,这样当对象重建、变化、修改时,用户察觉不到的,系统在运行时的状态便灵活可变,也就实现了用户变化需求的目的。在面向服务的软件体系结构中,将业务逻辑和具体实现技术两者进行了分离,从而使遵循该体系结构的软件应用能适应逻辑业务与实现技术的不断变化;另外,服务提供者将服务的接口信息向服务注册机构发布,该接口信息描述了服务所需的外部环境以及它向外部提供的服务;而服务调用者则通过服务代理查找服务注册登记处,查找自己所需的服务,进而使用服务接口。这样就实现了服务在运行时进行重新组合,可以随时申请的注销服务。前面所述的机制保证了面向服务体系结构的软件系统在运行时可以灵活多变,实现响应用户需求变化的目的。

4 软件动态演化技术的应用前景

目前,软件动态演化技术的相关理论、技术和方法仍然处在起步阶段,到大范围的应用阶段仍存在一定的距离,许多方法理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完善。但是,由于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具有动态演化能力的软件需求必将进一步扩大。具有动态演化功能的软件将成为人们开发软件时的首选,具有动态演化的系统可以通过收集外部信息进行自我评估,当信息变化表明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可以进行软件形态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软件实体数目、结构和软件具体行为的变化。这样,通过软件演化技术产生的系统将能更加广泛的应用于各种不同的计算平台,使得软件的通用性及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5 小结

软件动态演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软件开发有重要意义,在增强软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简单的阐述了当前软件动态演化技术的现状及应用前景。介绍了当前软件动态深化技术取得的一些成果和技术。为以后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以后的系统开发过程中,应该将重构思想贯穿全局,重构的工作方式可以大大减少先前设计的工作量,同时它使设计变为一种必要和需求的产物。这种产物能更准确地反映问题的本身。同时,它也可以使设计随着对问题的进一步深入而逐渐变得合理。这是一种进化的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国辉,谢小鹏,陈建明.一种软件重构设计方法及其应用[J].现代制造工程,2010(05).

[2]王颖斯,刘建宾.软件重构技术综述[J].福建电脑,2009(10).

[3]殷定媛,高建华.软件重构中Visitor设计模式和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6(24).

[4]陈生庆,张立臣,陈广明.面向方面软件重构等价性形式化证明方法[J].计算机科学,2006(07).

[5]林治.软件重构在软件开发中的作用分析[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03).

我国液晶技术研究动态 第12篇

一液晶技术的发展史

早在1988年, 著名的奥地利植物学家莱尼茨尔 (F.Reinitzer) 发现了液晶, 把它称为了一种奇怪的有机化合物, 它不同于液态, 也不是固态, 它有两个熔点, 把它的固态晶体加热到145℃的时候, 就会融化成液体, 虽然有点浑浊, 但一切纯净物质融化时却是透明的。如果进行继续加温到175℃时, 它似乎会再次融化, 变成清澈透明的液体。在莱尼茨尔发现的基础之上, 德国物理学家莱曼 (O.Lehmann) 做了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观察, 他用自己亲自设计的偏光显微镜, 对这这堆“奇怪的化合物”进行了仔细的观察, 结果发现, 这种白而浑浊的液体, 从外观上看属于液体, 但是内部却显示出各向异性晶体特征, 于是他把它命名为“液态晶体”。而这两位科学家也被称为“液晶”之父。液晶在最开始被发现的时候, 人们并不知道把它用在哪里, 直到1963年, 威利阿姆斯在一次实验中, 发现在电的刺激下, 液晶的透光方式会改变。经历的5年之后, 终于在1968年, 也是这个公司的哈伊卢马以亚小组, 第一次将液晶用于显示装置。液晶显示屏 (Liquid Crystal Display) 从此诞生。对于显示屏来说, 当时的液晶技术并不成熟, 作为液晶材料, 很不稳定, 在1973年, 稳定的液晶材料被格雷教授发现, SHARP公司在1976年, 将液晶技术应用于计算器 (EL-8025) 的显示屏中, 这是世界上首次将液晶用于稳定的应用于电脑显示器中。接下来, 随着液晶技术的不断发展, 液晶已成为当今LCD材料的基础, 奠定了其在电子行业中的重要地位。

二我国液晶技术在不同领域的探索状态

(一) 生物液晶

液晶理论迅速的占据了生命科学市场, 从此, 人们对于生物液晶这门新兴的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医学和生物工程有着巨大诱惑力的生物体内的液晶态逐渐被发掘了出来。在我国, 由武汉大学研究, 与武汉第三医院合作, 完成了经络与液晶的理论探索及其临床分析。从科学角度来看, 这一理论的探索大大推动了经络理论的发展, 对传统的经络理论是一次挑战和超越。对于人体液晶态的发现也在不断进步, 有研究发现人体精子的成活能力和寿命与它所处的液晶态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胆结石患者的胆汁内也发现了液晶物质的存在, 这些医学上与液晶态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些课题都等待着进一步研究获得。生物液晶在生物膜模型中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北京理论物理研究所利用已经建立的模型进行了理论计算结果已经通过了试验结果的证实。生物液晶的不断发展毕竟对医学和生物工程学带来前所未有的贡献。

(二) 高分子液晶

美国Du Po nd公司在1972年开发出高强度、的Ke lvar纤维, 这一发现在工业化纤维进程带来了重大突破。据报道, 中国纺织大学报道了液晶在纺织领域运用的内容, 液晶技术的应用既对高聚物液晶的结构进行改善, 又获得了阻燃的高强度纤维。除此之外, 清华大学对热致性芳香共聚醋液晶进行了观察和研究, 也有了突破性进展。华东工学院对热致性液晶的相结构、组态结构和热性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通过不断的探索, 对液晶的有序有了新的认识和看法。随着液晶技术的不断发展, 聚合物分散液晶膜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DLC显示材料中, 就是把向列液晶以微小粒子的方式均匀分散在高分子基质, 进一步形成膜, 广泛的应用于显示器, 从此结束了显示器用玻璃阻隔的时代。而且这种显示材料的优势逐渐凸显出来:显示面积大, 启闭速度快, 超高分辨率。在此基础之上, 未来膜具市场中, 可控窗帘等先进的技术产品不再是遥远的梦想。

(三) 液晶化学

随着液晶在不同的领域中崭露头角, 新型液晶材料合成成为了今后来人们主要追求的技术, 我国中科院上海有机所, 经过研究发展了含全氟苯环单元的液晶材料。实验证明, 这种液晶材料的粘度小、相融能性强, 并且在世界上没有专利。因此, 这一材料的发明, 有望成为我国自行生产的第一批高档次液晶材料。此外, 北京化学试剂研究所利用苯并三哇基因合成液晶, 可以有效的抵御紫外线侵袭, 为以后生产生活紫外线的防护起到相应的作用。

在未来的液晶化学探索道路中, 怎样把已经合成的液晶配制成能为液晶器件所用的材料, 还需要化学、物理和电子工作者去不断探索, 进行实验, 以便用最先进的液晶技术服务社会, 服务全人类。

(四) 液晶物理

液晶在物理方面也表现出了广泛的应用。河北工学院通过对液晶分子的统计, 经过了大量的实验工作, 第一次采用格胞膜型来描述向列相、胆幽相、近晶A和近晶c相等多种液晶相态的物理现象, 。用这种理论解释很多实验的结果, 而且这种理论在国际上还没有明确的解释。武汉大学在对于负向列相液晶的有序到无序的变化过程的研究, 发现了前所未有的流结构和变化过程, 并且进行了一定的物理分析。而清华大学在采用了4×4矩阵方法, 来研究铁电液晶中的过渡散射效应, 是国内第一次提出该效应实际上是一种动态衍射现象。基于液晶的物理性, 长春物理所研究显示器件的发展中也获得了不小的成绩。推动了我国的液晶显示器水平向高端的国外水平向前迈了一大步。

三液晶显示器的最新发展状态

液晶技术虽然早在19世纪60年代已经被发现, 但是在最近十几年时间里, 当应用与液晶显示器的时候才有了长足的发展。我国经过10多年的努力, LCD工业所用的基本材料从无到有, 从少到逐渐形成了产业规模, 其中液晶材料和导电玻璃国产化生产比重非常高, 其它材料的供应也在逐步的转向国内市场。1998年石家庄石力克公司销售6.2吨液晶, 销售额高达7000万元。在烟台万润精细化工公司、西安现代化学研究所对于液晶材料也有相当充足的供给。在我国原有基础上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由于从外国进口的液晶价格低廉, 从而形成一定的销售压力。在1993年, 深圳南亚等多家企业从国外购买ITO导电玻璃生产线。但是因为价格问题, 造成了严重的压力, 因此, 只有对充分把握市场, 才能慢慢开创出篇站片国产化的新道路。

四总结

液晶显示材料和很多液晶之品, 以其驱动电压低、功耗微笑、可靠性高、显示信息量大、彩色显示、没闪烁、对人体无害成本低廉、便于携带等优势。而我国对于液晶技术的探索和研究一定可以在未来的电子产品你的显示产品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其风, 王新久.液晶高分子[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63.

[2]于志军, 李天铎.液晶高分子及其应用[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 2009, 15 (3) :57—60.

[3]黄毅萍, 周冉.液晶高分子的开发研究及进展[J].安徽化工2009, (6) :16—18.

上一篇:数学教学与生活下一篇:乡村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