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石刻艺术范文

2024-09-20

泰山石刻艺术范文(精选5篇)

泰山石刻艺术 第1篇

一、宗教价值

泰山是中国古代的宗教圣地,由于地理位置因素,泰山与孔子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后起的佛教道教都把泰山作为重要的传播中心,所不同的是泰山不是一座传统意义上的佛教名山,佛教在泰山的地位相对于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稍逊一色,但是相对于菩萨道场的四大名山来说,泰山的文化包容性更为广泛。泰山宗教文化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儒家佛教道教三足鼎立,佛教与儒家、道教三家在泰山的发展过程中难免有摩擦,更多的却是相安相融,亲密无间。因为具有天然的自然美景,泰山很早成为佛教寺院的聚集地,北朝时期成为北方佛教的传播中心,因此,泰山保留了浩瀚的与古代佛寺相关的石刻文献,构成了泰山时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为突出的特质在于石刻佛经,有历史悠久的北朝摩崖刻经,还有碑幢塔柱刻经以及一些寺记、碑碣等,按照内容划分可以分为四组,分别是:摩崖刻经、碑柱经幢、龛窟单尊造像记、寺庙记述。其代表作有经石峪摩崖石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租来山映佛崖《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节文,租徕山光华寺遗址《十八空》与《佛名》。同时儒家在泰山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最显赫的标志就是岱顶的孔子庙,孔子崖上的刻石称“泰山为岳中之孔子,孔子为圣中之泰山”。道教作为本土宗教在泰山占据主导地位,其大小建筑不计其数,比较有名气的有岱庙、碧霞祠。王母池的唐代双碑详细记载了唐朝皇帝派遣道士道泰山设坛祭祀的经过,如:“显庆六年二月廿二日,敕使东岳先生郭行真、弟子陈兰茂…….奉为皇帝皇后七日行道,并造素像一躯,二真人夹侍。”这一系列的题记表明唐朝道教的兴盛,同时有记载元代的道教大师丘处机的弟子妙真大师在泰山传道,现存岱顶的《长春观记》即是证明。明清时期,大规模的朝山进香活动兴起,长盛不衰,据说碧霞元君法力无边,有求必应,善男信女于是“咸奔走元君,近数百里,远数千里,每岁瓣香岳顶数十万众”,道教在泰山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二、书法价值

在泰山时刻中,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各种书体争奇斗艳,各有千秋,是当之无愧的书法宝藏。2007年9月,中国书法协会命名泰山为“中国书法名山”。从岱庙到岱顶,在登山的主道上分别以草书,篆书,楷书,隶书题写了杜甫那首脍炙人口的《望岳》,基本囊括了中国书法的主要字体,同时再现了杜甫此诗的四个不同境界。《泰山石刻》是泰山众多石刻中影响深远,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其字形长方且笔画如筋,外拙内巧,是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岱庙内保存的《衡方碑》、《张迁碑》代表了汉代隶书的水平。北齐的《泰山金刚经》,唐朝欧阳询的《房彦谦碑》、李隆基的《大观碑》,宋代《大观圣作之碑》,明朝《玄帝宫碑》,清朝《杜甫秋兴八首》等为泰山书法的经典之作,其中经石峪摩崖的《金刚经》字体遒劲有力,雄浑古穆,虽然以隶书为主但是兼具草书的洒脱和篆书的韵味,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称赞,康有为称其为“榜书之宗”。同时书法艺术与宗教文化紧密相连,经石峪的《金刚经》既没有剑拔弩张的戾气也没有雍容华贵的媚态,静气宁神,如佛家弟子风神淡泊,体态安详,具有有容乃大,无欲则刚的气魄。

三、审美价值

泰山石刻往往和周围的景观相融合,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类的智慧结晶巧妙搭配,互相辉映,不刻意牵强,不虚伪造作,自成一体,产生出意想不到的美感。其自然与人文景观最为协调的景点首推经石峪,古人在此处题刻颇具审美眼光。经石峪不仅有宽阔平坦的石坪可供题刻使用,而且四周环境优美,置身其中,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明朝崔应麟曾经题诗赞美经石峪“晒经石上水帘泉,谁挽银河落半天。残月控钩朝挂玉,长风吹浪昏凝烟。梵文溅沫高还在,曲径流之断复连。造胜具殇恣幽赏,题诗愧乏笔如椽”,可见此处尽得天地之精华,有山有水,有情有景。

四、历史价值

泰山石刻是了解中国历史的一座石山,泰山石刻是一座沉默的中国历史博物馆,泰山石刻的内容上至封禅祭祀、御制诗文下至修建记事,刻经、墓志造像、题景楹联等,内容丰富多彩,可以说泰山时刻不仅仅篆刻了泰山的历史,同时也篆刻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泰山范围广阔,近些年陆续发现一些非常珍贵的地下石刻,比如北魏的《羊祉墓志》,《羊祉夫人崔氏墓志》等等,可以为我们研究南北朝历史问题提供帮助,并且使泰山地区的石刻种类更加丰富完善,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石刻的发展史以及古代人民生活的真实情况。普照寺冯玉祥的题配画诗碑详细刻画了20世纪30年代时泰安人民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是当时泰山周边地区生活的真实写照,写人叙事刻画细腻风趣幽默又饱含同情,可谓“画是老照片,诗是风情画”为我们了解当时的风土人情提供了最好的素材。泰山上有关农民起义的石刻,是其石刻家族中十分特殊的一类。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实况。

五、文学价值

中国历代文人有登临名胜古迹题诗刻字的传统习惯,泰山作为“五岳之尊”“天下一名山”自然成为文人墨客欣然往之题刻密集的地方。虽然大多数石刻并不是作者本人亲自题写的,但是却向世人展示了原作者在登临泰山时的情怀与寄托,也从侧面体现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缩影。泰山石刻不仅题刻的书法字体不同,不同时期的题刻反应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泰山大观峰是是一个天然的书法展览厅,“青壁丹崖”是一处有着特殊历史意义的题刻,这里镌刻着三个朝代四位皇帝的御书,分别是:唐玄宗的《纪泰山铭》,宋真宗的《登泰山谢天书述二圣功德之銘》,清朝康熙皇帝的《云峰》题刻以及乾隆皇帝的《登岱诗》二首,如此规模庞大的皇家御笔在中国任何一个风景名胜区都是绝无仅有的。宋真宗在历史上虽然作为皇帝的评价并不高,但是其文学书法造诣却得当时及后人的一致认可。从《登泰山谢天书述二圣功德之銘》中也可以一窥其文学素养,对历代文人有较深的影响。中国历史上的“诗仙”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天宝年间他在泰山期间写下诗赋《游泰山》六首,由日本书法家柳田泰云所书,树立在岱庙的遥参亭。“诗圣”杜甫一生漂泊,于开元年间游历齐鲁大地,登临泰山,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望岳》,全诗气势雄伟壮阔,用词绝妙精当,结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于哲理,抒写了诗人的抱负和理想。

季羡林《泰山石刻》序言 第2篇

泰山,在世界上没有哪座山能和她相比,其原因,就在于她博大精神的文化内涵。存留的泰山石刻数量之多、形制之巨、历史之悠久、年代之连续,也是绝无仅有的.。

泰山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东方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文明史上也举足轻重。 从远古到现在,人类进步的脚步,都能在泰山上反映出踪迹,之所以如此,应归功于泰山石刻。泰山石刻是泰山文化的载体之一,它是在石头上书写的泰山文化,文字记载的泰山文化,客观的泰山文化,是泰山文化的核心。

泰山石刻留存自封禅帝王、官宦贵人、文人墨客、黎民百姓之手。有关国家政治、民俗信仰、儒释道俗、天人合一、哲理情理、天文地理、自然风物,无所不包,博大精深。对于政治、经济、历史、民俗、文学、书法、美学、艺术、旅游诸方面均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泰安袁明英先生十年如一日,倾心于泰山石刻的搜寻、汇辑和研究工作。为此,跑遍了泰山的巅巅壑壑,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而且,耐得寂寞,舍得付出,无怨无悔,夜以继日地汇总、钩沉和研究。

感袁先生之敬业,念泰山文化之弘扬,今卿赘数言,权作为序。

祈望泰山文化更加弘扬光大。

甲申仲冬

泰山石刻艺术 第3篇

关键词:泰山皮影 造型艺术 服装设计

泰山皮影戏最早出现在明代,到现在已经发展到第六代——泰山皮影戏的传人沈正安。泰山皮影戏汲取泰山文化的精髓,剧目主要来自泰山文化,演出的人物主要以泰山石敢当为重点。

一、泰山皮影戏的概述

泰山皮影戏是山东皮影戏的重要一部分,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分支,在中国民间皮影戏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千百年来,已发展成集灵活的操作方式、优美抒怀的歌唱特色、精致的美术艺术等为一身的艺术形式。

泰山皮影戏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泰山皮影又称人子戏、挑影子,因其影人、道具是用驴皮制成,故又通称驴皮影,听其唱,观其形,无一不透着泰山文化的深厚、古朴。泰山皮影戏的演出方式是立设影幕,俗称影窗,演员在窗内操纵影人做各种形象逼真的表演,同时有配音的演唱以及灯光、布景、音乐等的烘托。

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它的艺术风格,在民族艺苑里也是獨树一帜的,其风趣诙谐的人物形象,声色俱佳的舞台表现,一直发散着齐芳异彩。为了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的需要,其艺术创意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它的艺术形态汲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和唐宋寺院壁画的风格与手法。其脸谱与服饰造型生动而形象,夸张而幽默;或细腻浪漫,或淳朴粗犷。通过四肢灵活和剔透的工艺制作效果,使人赏心悦目。

二、泰山皮影的艺术特征

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艺术品,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艺术特征,同样的,泰山皮影戏也是在经历过各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以和谐统一为主要思想,将其艺术手法、造型特征、艺术特色、艺术语言的运用等方法贯穿其中,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一)泰山皮影的造型艺术特征

泰山皮影的表演方式最为独特,一台戏最多需要两个人,即一人伴奏、一人操纵影人表演,必要时一个人演出一台戏,这就是皮影界的古老绝活:“十不闲”。皮影戏的表现方式通常是使用幕影进行,是比较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所以它的造型艺术特点是抽象与写实艺术的结合,皮影的诙谐造型与服饰造型特点,使观赏皮影戏的人从中能够感受到皮影戏的不同魅力所在。

泰山皮影具有独特的造型特点,它巧用点、线、面把装饰、观赏的审美艺术与夸张的表现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泰山皮影人物造型粗犷,大多采用写实手法,极少数采用夸张造型手法,并受到脸谱、戏曲服装、民俗装束与剪纸等民间艺术精髓的影响。人物角色上,分为生旦净丑等行当;在制作上,刀法简练明快,用刀拙朴。皮影人的造型与制作具有齐鲁文化的风骨和浓郁的泰山文化特色。

由于地理环境和传统文化的不同,使得各地的皮影艺术也有明显的差异性,泰山皮影在造型上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泰山皮影戏有四个基本特点:1.在题材上,许多剧目取材于泰山文化传说;2.在表演上以人少而著称;3.在皮影制作上,刀法简练明快,着色对比强烈,蕴含着山东人豪爽的民风情感;4.在唱腔上,以山东大鼓为主,刚中有柔,具有杂家风格,体现了泰山文化的兼容性。

(二)泰山皮影的图案纹样特征

泰山皮影在造型上整体上借鉴了中国传统的剪纸、戏曲人物、画像等造型手法,人物服饰图案纹样多以几何图形为主,如点状、线状、椭圆形、月牙形等。有时也会用一些吉祥图案来刻画人物,例如“祥云”图案,代表福禄,“龙”图案,是吉祥、正义的象征,代表着无穷正义的力量。无论祥云图案,还是龙的图案纹样,都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皮影中的艺术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的图案代表着平安如意,这是老百姓常见的心理需求和内心期盼。观赏性的泰山皮影图案有阖家欢乐、年年有余、财源广进、早生贵子等的寓意,体现了中国人长久以来纳福求福的心理需求和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

(三)泰山皮影的色彩艺术特征

泰山皮影的色彩搭配是根据剧情的需要,变换各种着装服饰,色彩鲜艳,根据每个剧情、人物造型特点进行色彩搭配,对整体形态、饰品佩戴都达到了精益求精的程度。例如雕刻的武将,是头上戴着五彩色的红缨头盔,身上穿着连环的金锁盔甲,手里拿着青龙偃月刀,胸前佩带有一个老虎图案的护心镜,脚上穿着高底牛皮靴;小生的雕刻,头上戴有文生的公子头巾,穿着淡黄色的长袍,腰里扎着丝袍的长带子,两条袖带长长的,轻轻的飘动,脚上穿着一双白底青布的履鞋。因为雕刻的整体基本相同,用不同的色彩进行区分,就会得到不同的人物造型。在雕饰上,镂空的地方很多,将几何形状、鱼鳞状等雕刻在内,使得皮影具有仙气,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在涂色上采用强烈对比的颜色,也要讲究整体的效果,这样,在灯光下才能更加地引人注目。

三、泰山皮影对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近年来,中国人越来越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中国服装设计界已意识到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出具有本土语言特色的服装设计作品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很大程度上,中国本土设计风格的创造与运用上显得简单直接,而运用泰山皮影艺术的服装创作,结合现代的服装审美观念和服装的设计原理,融汇创新,使得传统民间艺术得以传承与弘扬。

nlc202309081222

泰山皮影造型简朴,装饰花纹少、形象朴素;雕刻上,粗犷豪爽,充分体现了泰山人朴实、豁达、豪爽的性格;色彩上,泰山皮影的色彩鲜艳、对比强烈,主要以红色、黄色、绿色、黑色为主,这几种颜色在运用上都是高纯度的,给人鲜明的视觉效果。比如:皮影面部的眼睛和外轮廓运用了黑色,嘴唇上点一抹红色,相互衬托。人物的区别就在于自身所具有的突出特征,象征性是人物色彩中非常重要的表现部分。泰山皮影在用色上讲究的是身份地位和性格特点的差异性,这也是现代服装所要表达的设计元素。泰山皮影强烈的色彩融于服装中,这样的搭配效果既明亮又不失浮夸,根据比例大小、色彩的布局范围等进行配置,完美地呈现出泰山皮影色彩的梦幻感和抽象性,使泰山皮影强烈色彩撞击的创意给服装带来新的生命力。

面料作为服装设计的三大要素之一,是展现服装质感的载体,面料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服装设计的成败。面料的美感决定着服装的质感,泰山皮影所用的驴皮材料本身就具备弹性好、定型好、硬度大的特点,这样的材质更能呈现出轮廓的繁简与粗犷相结合的造型美感。现代科技的发达,很多工艺手法和新型材料为服装设计创造出很多思路,时尚的服装设计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质的搭配组合,在面料上运用皮影光与影的关系(皮影表演是通过光感效应的原理所呈现出来的表演艺术形式),借鉴这一原理,使同等效果的服装面料得以再现,完美结合泰山皮影光与影的关系进行设计创作,得以展现出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戏剧化的情感表达。

泰山皮影做工技巧细致,人物逼真传神,用刀朴实,粗略真实,写意但不失真实,体现了泰山人民敦厚、真诚实在的性格,泰山皮影戏人物粗犷,但是雕刻精美细致,颜色美丽,是齐鲁文化的结晶。泰山皮影的工艺主要是雕刻工艺,泰山皮影的雕刻工艺受到寺庙雕塑与古老壁画的影响,图案夸张形象,表现出不同性格的人物特点,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图案纹样。在服装设计中,不同的细节处理会产生不同的外观效果,泰山皮影的独特的雕刻工艺手法运用到服装设计中,给服装增添了丰富感和层次感。例如:口袋、领子、下摆等部位,借鉴泰山皮影造型工艺,再与其他工艺手法相结合,现代与传统相结合,使服装散发出别样的艺术魅力。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服装设计的创新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是通过自身存在的形式直接反映出来,服装作为文化传递的媒介,是一种视觉传达艺术,作为桥梁将中国的传统文化随时代的推移赋予新的时代价值。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泰山皮影造型艺术被深深地烙有地域文化的印记,无论是从表演艺术还是造型艺术方面都可以融合到服装设计的理念当中。总之,泰山皮影艺术在服装时尚领域的应用,将会形成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及丰富的诠释手法。只有深入地观察生活,体验社会,感受到中国传统民族多元文化的差异和魅力,才能为服装注入全新的设计活力,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设计作品。在崇尚多元价值的当今社会,皮影艺术的魅力在未来服装设计中将会绽放出灿烂的辉煌,只有主动把握社会动向和时代的脉搏,才能推动传统民俗艺术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英,宋伟.浅析传统皮影艺术的美学特征[J].陶瓷研究与职业教育,2007,(03).

[2]龙云.中国传统文化图鉴[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

[3]魏力群.中国皮影艺术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4]陳建辉.服饰图案设计与应用[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5]王晓威.服装设计风格鉴赏[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

泰山木版年画的艺术特征 第4篇

泰山木版年画的制作区域集中在岱岳区徂徕镇杜家庄和泰山区邱家店镇徐家庄,分别始创于明朝中叶和清朝咸丰年间,在历史上都曾形成过较大规模。“文革”时,泰山木版年画被当成旧文化的代表遭到了毁灭性破坏。木版年画的制作、销售被禁止,流传了二三百年的雕版木模被当成木柴烧掉,人们迫于压力不敢随便张贴年画,很多艺人也因此改行。文革后,年画制作行业在泰安民间逐渐恢复,但规模已大不如前。目前,这两个村庄都还有年画传承人在小规模的制作、出售年画,并于2008年和2006年被泰安市政府列入泰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笔者通过多次实地考察,将泰山木版年画现存的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从题材内容、制作工艺和表现手法这三个方面阐述其艺术特征。

一、题材内容

泰山木版年画题材内容多以祭祀、保佑平安和喜庆发财为主,主要有“家堂”、“保家客”、“全神”、“财神”、“泰山奶奶”、“灶马”、“门神”、“牛马王”这几类题材,这些木版年画大多是张贴在墙上和灶头,具有保护家宅平安的意愿。其中:“家堂”是在清明节、阴历七月十五“鬼节”和春节时为了祭祀家中去世的先人而供奉(风俗:“请家堂”前挂起,“送家堂”后收起),家堂画上按三代宗亲的辈分分别画上房子、树和空白排位,各家请去年画后在排位上面写上自己家已故去的祖先和家人姓名;“保家客”主要分为长仙(蛇)、柴仙(刺猬)、黄仙(黄鼠狼)、狐仙(狐狸)四种,是一般得道成仙化为“人”的形象,挂在家中寓意保佑全家平安;“全神”是在大年三十晚上要焚烧掉的“神”,有48全神和72全神形象,以期望各路神仙保佑全家来年的平安如意;“财神”一般分为:“正财神”赵公明、“文财神”比干、范蠡、“武财神”关羽、“偏财神”五路神、利市仙官和“准财神”刘海蟾,大年三十晚上请“财神”进家,安放在堂屋北墙的东北角位置,每年更换一张新的;“泰山奶奶”是主管泰山的女神“碧霞元君”,可常年挂在家中保平安;“灶马”则有独座(工商业者供奉)、双头灶、三头灶等,画面上端印有二十四节气表,贴在厨房炉灶边的墙上,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烧旧换新;“门神”分武门神(即手执武器的秦琼、尉迟恭)、文门神(即身穿朝服、抱笏的宰相)和门童(如“状元及第”、“麒麟送子”)3类,大年三十贴到大门上,以保过年平安;“牛马王”是画有牛马王三畜的形象,大年三十贴到猪圈栏门上,以期六畜兴旺。此外,有一些木版年画专贴于家中一些不起眼的角落,如:贴在水瓮、粮囤、米缸上的“斗方”、堂屋上的“宫间”、内室的“横披”、窗旁的“窗条子”、碗架上的“拂尘子”、牛棚和马厩上的“栏门画”以图吉利之意,所以“木版年画”在民间又被称为“吉利画”、“祥瑞符”。可以看出,泰山木版年画源自于劳动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贴近于他们的审美观念,体现了泰安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和思想情感。

随着时代生活的变迁,木版年画的版式内容也与时俱进,不断地充实变化着。年画艺人根据顾客需求,创制新的年画样式,如《全神图》从过去的“48位全神”增至到“72全神”;《泰山奶奶》的侍从也换了排场,从过去的两位陪侍增至为六位。这种单纯的思维和直接的表达方式反映出泰安当地老百姓对富足兴旺生活的渴望。

二、制作工艺

泰山木版年画制作工艺别具特色,两个村庄在年画制作方法上各有侧重。

杜家庄木版年画艺人王金生以全套色水印木刻为主,有黑、紫、红、绿、黄五种颜色,年画制作从最初的绘制构图、雕刻木版到最后的作品完成至少需要经过12道工序。年画的印制顺序是先印底子版墨色,再一遍一遍地印紫色、红色、绿色、黄色,颜色由暗到亮,决不能错了次序。印好后,放在室内架杆上晾。晾干后,将版画倒过来印上字头(农历二十四节气表),再印上花头子(富贵满堂或是二龙戏珠)后一张成品才算完工。

徐家庄木版年画艺人王连洋则以半印半手绘的制作方法为主,在经过绘制线稿、雕刻木版、拓印好墨线底版后将画纸裱糊到画板上进行着色,着色方法类似于工笔画技巧,按照着色顺序(先着浅色后画重色)层层渲染完再对画面进行整体细节处理,然后配上对联、横批,最后装裱,一幅作品才算完成。

这两种制作工艺绘制出来的年画,前者质朴古拙,后者写意传神,一沉郁一欢快,形成了泰山木版年画别具风格的艺术特色。

三、表现手法

泰山木版年画从风格上讲,运用了宋代的雕版印刷术的技术和唐代年画由画师手工绘成的技法,再加上泰安地区劳动人民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趣味,其构图、造型和色彩上都极具鲜明的地方特色。

1、构图特征

泰山木版年画的构图讲求均衡完整、充盈饱满、紧凑严密,年画中多表现的是被神化了的人物形象,表现出主次分明、多样统一的传统观念。人物布局安排巧妙合理,人物按照地位尊卑决定其比例大小。一般“主神”都是正面形象、表情单纯、姿态端正地坐在画面的中心位置,其他侍从都是四分之三的侧面像,更彰显出主神的地位。

2、造型处理

泰山木版年画中的木版刻线阴阳对比、简洁流畅,人物造型或古拙朴实或写意传神、或粗犷豪放或细腻柔媚,很多画面都有情节性、装饰性、趣味性,具有典型的农民画朴素、淳厚之美感。

3、色彩特色

年画艺人用烟灰加水胶掺水后自制成墨汁,其他颜色则多用矿物质色或民用染料调以适量的胶矾,使作品能耐晒耐淋、经久不脱色。色彩处理上采用木版年画的传统观念,多以黑、红、黄、绿、蓝等纯度较高的对比色作画,画面表现为单纯而艳丽、浓重而明快,喜庆气氛浓厚,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平面装饰效果。

泰山木版年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它特有的味道,渗透出一股乡土气息。年画艺人把农民心中理想中“神”的形象做成具象的艺术品,画中的形象质朴、自然、简练单纯,比较直白地表达了农民朴实的主观愿望。这一张张年画承载着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憧憬,是他们情感历程的一种独特表达和记载方式,反映了泰安地区的风土民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价值和鲜明的泰山文化特色,具有重要的民俗价值、美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泰安地方史志办公室.泰安年鉴[M].济南:黄河出版社,2010,320-322.

[2]李虎.木版年画:流光溢彩话吉祥[N].齐鲁晚报,2010-11-30(S11).

泰山石刻艺术 第5篇

【简拼】hmts

【近义词】鸿毛泰岱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语解释】比喻轻重相差极大。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宾语;比喻人死的价值轻重悬殊

【例子】若必选择死所,而谓鸿毛泰山,轻重有异,则虽值当死之事,恐亦不能死矣。(章炳麟《敢死论跋语》)

【英文翻译】comparisons of light and heavy

【产生年代】古代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泰山石刻艺术】相关文章:

泰山摩崖石刻范文06-07

泰山著名石刻解释08-02

泰山石刻的研究资料10-25

泰山日出07-28

鲁能泰山06-03

泰山写景作文05-30

登临泰山散文07-16

泰山初一作文09-09

泰山学者范文05-20

登泰山记论文05-09

上一篇:榜样教育法反思下一篇:外语外贸人才